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郭齐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诸家贺湖北周易学会成立
热度 1 梅珍生 2011-1-12 22:51
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先生贺联 上联:灵然大觉超卦象 下联:迥出幽赞化德风 欣闻湖北省周易学会成立,又闻丁四新教授荣任会长,吾甚为高兴,特撰书此联以贺之。 庚寅冬日,刘大钧贺书。 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名家李巍先生贺词 丁四新先生: 欣闻湖北省周易学会成立!取《易传》生生之谓易,画拙作以至祝贺,请笑纳,亦有薪火相传之意。 顺颂 大吉 李魏 庚寅中秋 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贺信 湖北省周易学会: 《周易》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典,《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为法象天地之作,可以弥纶天地之道,圣人以此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秦汉以来,关于《易经》的注疏达数千种,产生了义理、象数两大派别,古代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算术、道家炉火炼丹等都引《易经》建立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庞大的易学体系。湖北是高等教育大省,拥有一批杰出的易学研究人才,湖北省周易学会的成立,必将对我省的易学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易》云:往来不穷谓之通,易学也是哲学史的重要研究对象,愿贵我两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相互交流、沟通,共同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贡献力量!愿贵会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成终成始、生生不息之易学精神,开创日新又新、可大可久、广利天下之民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事业! 湖北省哲学史学会 郭齐勇会长 20l0年11月28日 福建省易学研究会贺信 湖北省周易学会丁四新会长及诸位先进: 欣闻贵会于庚寅孟冬廿三吉日举行成立大会,受本会詹石窗会长及理事会同仁委托,本人谨代表福建省易学研究会,向贵会表示诚挚之祝福,热烈之祝贺! 古楚大地,号南方之强,朱雀翔舞,文明灿烂:今日湖北,乃中部通衢,黄鹤呈祥,江汉浩荡。易,三圣创制,群经之首,汇聚起数千年之精荚睿思:众理丛载,百业取资,流溢为诸领域之经典依傍。昔者孔圣传易, 由商瞿至楚人子弘,源脉流注:今则宿耆授业,于黉宇明乾坤大义,俊才竞出。尤可贵可羡者, 山川不匿其宝, 简帛珍奇,一旦而出,楚地独得偏爱,千古密码,可得而解。旧学商量,愈加邃密;新知培养,必转深沉,此乃学界寄望于贵会尤重者也。 贵会有前辈高明之指导支持,有俊杰彦才之合力共进,在丁四新会长领导下,必将潜而见于田,跃而飞于天! 福建省易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 黄黎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郭齐勇师六十华诞并呈诸师友
梅珍生 2010-11-23 22:37
梅珍生 乾坤未毁赖吾师 1 , 孔颜乐事躬亲之。 耳顺犹作怒狮吼 2 , 中庸堪擎圣教旗。 守先待后慧命续, 返本开新育真知。 最忆程门柳絮暖 3 , 雪舞红梅赋新诗 4 。 注释: 1、熊十力夫子造有《乾坤衍》,郭师初以诠释熊夫子名世。吾师,兼指孔夫子也,郭夫子也。 2、郭师对儒家腐败源头论的批驳,真如狮吼也。 3、程门立雪,千古佳话。小子亦曾亲炙郭师謦欬,至今犹有如沐春风之感。柳絮,谢安侄女谢韫指雪名喻。 4、睹郭师所赐雪中新照,深感郭师不惧风雪,最具红梅精神。 2008年2月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37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目录、弁言
梅珍生 2010-10-26 18:01
郭齐勇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于2010年7月出版了《儒家文化研究》第三辑(礼学研究专号)。编者专门邀请了十来位礼学专家及其它学者,撰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文约可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概说,从总体宏观上讨论礼的源流、内核及其走向。第二组为校释,从微观细部讨论北大标点本《仪礼注疏》的标点与上海博物馆楚简《武王践阼》。第三组为礼学史,讨论汉、宋、清儒,如郑司农、胡宏、张尔歧、毛奇龄等有关礼学史的某些考证与思想。第四组为专论,刊载多篇论文与读书札记,考订、阐发或批评、分析礼噐、礼仪与礼学中涉及的政治理念、居丧法律、价值理想、空间意识、生态伦理等意蕴,及三礼中某一礼或某篇章、某命题、某规矩所反映的具体意义、抽象意义与现代价值。全书共约44万字。 本辑刋由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为主编单位,郭齐勇任主编,胡治洪任副主编,已经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两辑,第一辑为新出楚简研究专号,第二辑为儒家政法思想与现代经学研究专号。据悉,自第四辑开始,主编单位为武汉大学国学院与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第四辑为道德心性论研究专号。 以下是第三辑目录与编者弁言。 目 录 概说 彭 林:礼乐文明的确立、位移及其边缘化 陈戍国:古礼今论 龚建平:礼与儒家的人道观 校释 方向东:北大标点本《仪礼注疏》标点商兑 杨 华: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 礼学史 杨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当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当为术语的界定 杨世文:宋儒对《周礼》的考辨 蔡方鹿:胡宏对《周礼》的批评 汪学群:张尔岐礼学思想试探 丁 鼎、房姗姗:毛奇龄礼学成就论略 专论 郭齐勇:《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 吕友仁:《礼记》五讲 丁凌华:中国古代居丧法律考 林素英:《中庸》治国有九经思想探析──以《坊记》、《表记》、《缁衣》相印证 王 锷:从《曲礼》、《少仪》看《礼记》礼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邹昌林:《周礼》理想价值新解 童 强:先秦礼仪空间的编码与译码 梅珍生:礼噐意蕴蠡测 崔 涛:《礼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任慧峰:先秦祭侯考论 萧航等人:《礼记》会读札记 编者弁言 礼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我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的涵盖面很广,一般说来,是宗教信仰、社会规范、文化制度、行为方式,有的方面还带有法的性质与内容。传统中国没有今天分科的学问,如社会、政治、法律、伦理、宗教、艺术、哲学等,这些内容其实都在礼之中。 儒家的礼节,都有其具体含义。冠礼在明成人之责;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联络感情以明长幼之序;射礼由体育活动可以观察德行。这些古礼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儒家除了礼教还有乐教、诗教,这些都可以促使人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积极意义。故在传统社会,礼中蕴含着一定时空对全社会具有约束力的信念、价值、规范。 礼学不仅有人文精神,更有宗教精神。礼中蕴含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均具有深意。三礼之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仍有其现代价值。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为调节的,包括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礼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记乐记》)礼乐教化的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融合并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动力。孔子对礼乐的继承、传授,大有益于两千五百年来世道人心的维系和民族的大融合、文化的大融合。 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这里有社会正义的意蕴,即反对贫富过于悬殊。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富了以后怎么办?孔子讲富而后教,讲教化、教养,反对唯利是图、辅张浪费、夸财斗富、声色犬马。 文明间的对话需要有礼的精神的调剂与礼的智慧。例如礼的秩序原理中所包含的规范、有序、崇义、扶弱的因素,节度原理中所包含的节制、恰当、分寸、适度的原则,交往原理中礼尚往来、尊重他人、敬、让、轻财重礼、不骄不淫、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内涵,和谐原理中的和亲、谐民、仁爱、交融的精神,均是走出自我,走向他者、社群、国家、天下的相互伦理,而具有普世价值。 礼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对话的伦理。人类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域、各语言的文化方式、能力、传统、值价都是相对的、各别自我的,唯其如此,才有灿烂丰富的世界文明。文明间的理解与沟通需要呼唤相互尊重、学习、礼让的精神。我们对礼学的这些原理可以作创造性的转化,并使之在文明间的交往、沟通、对话、理解中,逐渐地成为可普遍化的伦理。 礼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三礼号称难读。本辑为礼学研究专号,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辑增加对礼的了解。为此,编委会特聘请礼学专家学者从不同向度论述礼的知识与礼文化的价值。 我们把本辑二十篇论文与一些短札,粗略地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概说,刊载彭林、陈戍国、龚建平的三篇论文,从总体宏观上讨论礼的源流、内核及其走向。第二组为校释,刊载方向东、杨华的两篇论文,从微观细部讨论北大标点本《仪礼注疏》的标点与上海博物馆楚简《武王践阼》。第三组为礼学史,刊载杨天宇、杨世文、蔡方鹿、汪学群、丁鼎与房姗姗的五篇论文,讨论汉、宋、清儒,如郑司农、胡宏、张尔歧、毛奇龄等有关礼学史的某些考证与思想。第四组为专论,刊载郭齐勇、吕友仁、丁凌华、林素英、王锷、邹昌林、童强、梅珍生、崔涛、任慧峰等的九篇论文与萧航等的多篇读书札记,考订、阐发或批评、分析礼噐、礼仪与礼学中涉及的政治理念、居丧法律、价值理想、空间意识、生态伦理及三礼中某一礼或某篇章、某命题、某规矩所反映的具体意义、抽象意义与现代价值。作者们立场、观点各不相同,见仁见智,但都能自足自圆,自成一说。本辑略为刊载了博硕士生的论文、札记,意在培养青年。三礼之学的宝库中有大量宝藏,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深入其中,认真加以研读。 论文中的以及我们编稿工作中的疏失与讹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读者批评指教。 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历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兼院长。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兼任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兼中国地区负责人,国际儒联(ICA)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熊十力思想研究》、《郭齐勇自选集》、《儒学与儒学史新论》、《文化学概论》、《诸子学志》等。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2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