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死抉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鹰之重生与期刊编辑面临的生死抉择
kexuechuanbo 2010-10-28 11:12
鹰之重生与期刊编辑面临的生死抉择 老鹰是地球上寿命最长之鸟类,其一生年龄可达 70 岁。然而,要达到这个极限年龄,它在 40 岁时却面临一场生死抉择,要么死去,要么再活 30 年。 这是因为老鹰活到 40 岁时,其爪子开始老化、僵硬,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触到胸膛。其翅膀上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变得又沉又重,几乎飞不起来。 因此,它只有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即进行一次长达 150 天的极为痛苦的更新过程。之后,就可再活 30 年,活到 70 岁。 在这 150 天漫长的更新过程中,它必须耗尽气力飞到山顶的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 ,不得飞翔,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老鹰要忍着巨痛用嘴猛烈啄击岩石,直到旧喙完全脱落。第三步,它要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第四步,它要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的指甲一根根地拔掉,不用说也是疼痛难忍。第五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以后,它再把翅膀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 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于是,老鹰获得新生,开始飞翔,遂可再活 30 年。 在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期刊编辑也面临一次更新重生。 这种潜在的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编辑与出版两个环节的分离,前者走向学术,后者走向市场,意味着像现代期刊的发源地西方一样,或者像老祖宗孔子时代一样,编辑再次牢守述而不作的编辑原则,每刊一两个秘书足矣,学者与编辑角色更多地重合,且更偏重于学者角色的显性,编辑队伍数量自会大量减少。听说我国有一月刊只有一位老编辑,一年用坏两个笔记本电脑,每日生无所息,疲于奔命,连开会出差也在工作,那么这种情况也许会成为普遍情况。 二是清华不端行为数据库的开发、改进、完善和各个期刊社的广泛使用以及相应措施的推行,意味着占我国期刊总数 2/3 以上非核心期刊的生存空间的压缩,即长期靠二三流稿件甚至剽窃抄袭、重复发表作为稿源的这些期刊,有被排除出市场的潜在危机。假如大部分稿件难以通过不端行为数据库的初审,评职称、攻学位又不算数,久而久之就连自己恐怕都觉得没有生存的必要。 三是高度自动化编辑系统的出现,再次打压编辑,面临大面积失业。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已出现大量西文自动化写作或编辑软件,仅美国就有 40 余种,有一位女作家一年出版 27 本书,几乎全部自动生成。西安知先公司钱建立博士已经推出一款参考文献自动编校系统,可自动调整姓前名后、补缺起止页码、纠正文献中的错别字等,下一步将陆续推出量和单位自动编校系统、数字用法编校系统、文字加工自动化编辑系统、期刊格式自动化编校系统等,至于自动编目、自动生成总目次等已经不在话下。如此这般,还要那么多编辑干嘛呢?! 四是笔者提出适应国际趋势,先建立各刊社自愿参加的虚拟期刊出版集团,利益、风险、资源共享、共担,即依靠强大的网络传播媒介、编辑高度自动化处理系统等,统一按需配送稿件,捆绑式对外传播。在集团内的期刊,由于很多老式编辑程序被计算机取代,编辑自会大量萎缩,而游离在外的期刊也会在这种集团越来越强大的境遇中备受压力,被迫消亡或萎缩。 五是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带来愈来愈严重的危机,逼迫编辑更新知识,做脱胎换骨式的随俗为变,尤其是在纸质媒介载体形态下长期工作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出版方式、传播方式,均面临更新。危机应该还不止这些。 要么,就此终其一生,要么与时俱进,来一番浴火重生。看来,期刊编辑与鹰遇到的两难抉择并无多少区别。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32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