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平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宏伟壮观的气势,祥和平静的生活
cgh 2012-10-3 10:51
宏伟壮观的气势,祥和平静的生活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话里,“上街”就是逢年过节去市里看热闹、买新东西,或者赶上什么活动去好好玩一次。 不能不感叹,如今像国庆这样的“普天同庆”的节日,全国人们还是保留了原来“朴素的作风”。难以让人相信,我们是真的小康了吗?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杂谈|3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与被评的 “镜子”
热度 6 boxcar 2011-6-13 08:19
文双春老师写了篇题为“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的新博文【 1 】,很透彻地分析了时下高校中“评”与“被评”折射出来的眼界和境界的问题。俺读了之后,深受教益和启发,写下一条“ 有趣的是这两面镜子之间的夹角 ”的评论,又从这条评论引发无限制的遐想,写下这篇博文,想说说自己相关问题的看法。 在我看来,“评”可谓是用一面“镜子”去照别人,“被评”则是被别人拿“镜子”照。 如果一个人同时处于“评”和“被评”的状态,则他的周围就会有至少两面“镜子”。一面“镜子”是拿在他(或她)手里,其他的“镜子”则在别人手上。如果评者的心态很平静,会用的平面镜去照,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镜子”,如果镜子干净明亮,“照”出来的“影像”很清晰而且不失真。它的寓意就是,平静的心态之下,才能有公平、客观的评价。 如果心态不“平静”,则所用“镜子”的表面多半也不是平的,这样的“镜子”照出来的“影像”,可能出现哈哈镜的效果,形象上会出现一些不成比例的、很夸张的变形,某个局部被严重拉大,同时其他部位却被缩小。偶尔瞥一眼这样的影像,大概会让人觉得很好笑,但这样的景象如果看得多了,人眼中世界和心中的境界就会严重扭曲。不公平的评价背后,很可能有着不平静的心态,在这种不平静的心态之下,对一个人的评价可能是刻意夸大他的优点或者缺点。 如果“镜子”并不是局部瑕疵造成的不平,而是人为设计成了球面或其他对称性很好的弯曲表面,则会出现凸面镜、凹面镜的效果。此时通过镜子看到的影像,影像的各部位比例还算合理,但会显得很小或者很大,也可能显得或远或近。对应到对人的评价上,那就是整体地被捧高或者贬低了,这无疑也是一种不平静带来的不公平。 “镜子”一凸出,人就会被渺小,“镜子”一凹陷,近处的人会显得很大,远处的人也会变得渺小,而且还会倒过来。对应的世相百态,相信大家都懂的(不懂也应该可以领悟到),也不用我多说了。 事实上,“镜子”不但可以用来“照”别人,一样可以拿来“照”自己,也就是所谓“自评”。通常情况下,客观地评别人已不太容易了,要更准确地评价自己就更难了。拿一面“镜子”来照自己,看到的基本是“正面形象”,费点儿劲儿才能看到侧面,所以自评的时候经常会是很高的。如果想看到自己的背面或者反面,则至少还需要一面镜子,也就是要综合别人的意见才能更准确地评价自己。 参考: 【 1 】文双春:评和被评都是一面镜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2323do=blogid=454518
个人分类: 科普|2118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sunflower87 2011-1-5 12:37
  幸福在哪里(代序)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 微博 ( http://t.sina.com.cn ),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sunflower87 2011-1-5 12:35
  幸福在哪里(代序)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 微博 ( http://t.sina.com.cn ),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转载]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sunflower87 2011-1-5 12:33
  幸福在哪里(代序)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 微博 ( http://t.sina.com.cn ),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sunflower87 2011-1-5 12:32
  幸福在哪里(代序)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 微博 ( http://t.sina.com.cn ),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伊始
热度 2 smile321 2010-12-31 23:56
还有十五分钟,2010即成回忆 不愿去想过去的一年有多少得失 只怕陷在回忆里,难以自拔 最近一年,父亲总是和我说,人要向前看 此时此刻,我也对自己说 向前看,远方的风景更美丽 向前,不要让已经逝去的成为你的羁绊 向前,人总要生活,可以回头望一眼走过的路,但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未知的远方,总是有诱人的风景 未知的未来,终不再遥远 愿我们都好好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会淡定,顺其自然
ganchunmei 2010-11-25 19:48
9月到现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都在写Web2.0书稿。前后总共六章,在前天基本内容写完之际,终于感觉到心里松了一口气。本来计划是10月底就完成初稿的,但中间由于国庆上SEM培训班,陪苏老师一行,以及其他事情,耽误和影响了一些时间。心里一直压着这事情在,现在终于完成初稿。接下来就是认真地修改了。 好朋友、同学都在问,读博感觉怎么样?说实在,没啥大的感觉。如果硬要说感觉,那也是生活很单一,很单纯,每天就是不停地看论文、思考、写东西。因为一直呆在这,而且平时就很吃苦,所以学习上面没有经历大风大浪,没有经历当初大家所感慨的考研之辛苦,也无法体会现在年级同学所说的考博之复杂与艰辛。这一路看起来似乎走得很顺,但付出的辛苦、汗水和泪水只有自己知道。 因为书稿初稿完工的缘故,这几天处于休整状态。开始回顾自己走过的这几年,发生的所有事情;想着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自己又需要怎样去做,才会有更好的提高和突破。猛然间深刻感悟,很多事情,尤其是读博期间,需要学会淡定,需要顺其自然。自己努力踏实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就顺其自然。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晨一直告诉我,面对这个社会,要淡定,同时不要给自己设限制。非常感激晨一直对我的激励、支持和提醒,让我很多事情能够看淡。作为穷孩子出生的我,除了努力之外,别无其他选择。感到欣慰的是,除了家人、晨,这一路上还有很多好朋友在支持我。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博士的1/12时间就过了。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任务蛮重,目标很多且不小,我想我更需要淡定地去面对。不管他人的决定和安排如何,不管他人的话语是什么,我所需要的,只是安安静静地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付出总是会有收获的,用心去做了,总能收获我期望的。 以此文勉励自己! PS:年级同学好友都在找工作了,还好今年的就业形势不错,大部分同学好友工作基本确定,而且都还让人满意。这让自己为他们觉得欣慰。同窗6年多了,就为毕业时候能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也不费六年多的辛苦,父母的期望和他人的期望了。对于还没有OFFER的好朋友,希望你们不要灰心,希望你们继续勇敢且坚定地去面对接下来可能的BS。就算被BS,我们还是需要去找工作,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满意的公司和岗位。 也以此文勉励所有我的正在找工作的好朋友们!
个人分类: 学习感悟|42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平静地学习,激情地创造
stone1971111 2010-11-11 08:47
从事科研总是一边学习一边创造的过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是有不同心态,由此引发产生了不同的状态,有平静的,有沮丧的,有焦虑的,有激情的。那么怎么来处理这些情绪呢?多年的经验表明,平静的心态适合于学习,有激情的状态适合创造,其他状态需要调整、休息和引导。 首先,平静地学习。 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静心领会、思考、熟练。没有平静的心态,学习的过程是不能有效地进行。不过能做到平静的学习的人是并不多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过多的信息量每天都在冲击我们,让我们感觉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内心充满紧张感,由此会引发焦虑。焦虑的状态下,人很难细心地去领会一个具体的点,也很难去把握很多看似没有关联的信息。还有一些技能需要反复的训练,在反复的过程中,无疑问是很枯燥的。内心任何一点的抵制都会使学习的效率降低。 其次,好的创造的过程一定是个激情发挥的过程。 人的平时的积累就好比树木一年的苦苦积累,就是为了在春天那短暂的绽放,积累的越多,绽放的越灿烂。人的创造过程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但是诸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是个有激情的过程。不管是李白的酒后诗,还是王勃的文,王羲之的字,米芾的画,都是在按捺不住的创作激情下产生的。为了应景而创作的东西往往很乏味,不管你原来的基础如何。就好比,在冬天里绽放,除了季节本来在冬天的梅花,其他不当令的花是不可能的。即便短暂的温暖可以开花,但是勉强之下是没有好东西的。人在激情创作的时候犹如要生产婴儿一般,不能等待,不能忍受,创作之后人好似虚脱了一般,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此可知,真正的创造过程是个不可不为的状态,是非做不可的。 复次,激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虽然我们知道创作需要激情,但是激情并不受人的控制。乔羽的脍炙人口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本来是个创作任务,可是呆在书房里是怎么也创作不出来。结果是在北海的湖面上找到了感觉,整个歌词只花了20分钟(应该是刘炽用了20分钟写的曲,乔羽写词也许也是20分钟吧)就写好了。假如没有这个激情的爆发,是不可能有如此优美的歌词产生。而如乔羽这样的歌词大家,一辈子能遇到的好的激情时刻也并不多。由此也一样可以看出,在雄厚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创造激情产生的机会,才有可能有很好的创作。 再次,我们每个人是做不到都是平静和激情的。 孔子都做不到这一点(见张海晏写的《孔子的烦恼》一文,或者参考《吕氏春秋任数》记载的一则陈国和蔡国的路上的断粮故事。)。我们总有焦虑的时候,总有烦心的时候,总有难过的时候。这些时候既不是学习的好时机,也不是创作的好时机。即便是创作悲剧,也是夹杂着激情,是悲愤的激情。在这些不好的心理下,最好是要学会休息和娱乐。磨刀不误砍柴工,休息和娱乐是为了让身体有更好的状态,让这些情绪尽快的过去,重新回到平静或者激情的状态中。 最后,平静可以持续,激情永远是短暂的。 我们可以平静的过一生而没有任何的激情,但是我们做不到永远的激情的。激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任何人的身体都不可能一直保持旺盛的供应能力。读钢铁是怎样炼成这本书,给人的震撼在于保尔的持续的旺盛的精神斗志,我个人以为在现实中非常难以做到。没有钢铁一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基础,那是做不到的。即便这样,保尔也一样经历了苦恼和彷徨。 总之,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主动地调整。如果能够理顺这些情绪,为我所用,那么学习和科研应该就顺利一些。否则,我们就容易被这些情绪绑架,白白的浪费了时间,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情绪是科研的要点之一,也是把握命运的金钥匙。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5373 次阅读|4 个评论
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ellapan 2010-11-10 19:28
幸福在哪里(代序)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的眼睛?   权力,依然是一个问题。   个人崇拜减少了,可对权力的崇拜,却似乎变本加厉。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上下级之间充满了太多要运用智慧和心智的相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导面前,下属变得唯唯诺诺,绝对没有主见?一把手的权力变得更大,顺应领导的话语也变得更多,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和领导拍桌子的场景却越来越少。   其实,是下属们真的敬畏权力吗?   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可能并非如此。或许是下属们早已变得更加聪明和功利,如果这样的顺从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或起码可以避免坏处,为何不这样做?   但问题是,谁给了下属这样的暗示?   九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   青春应当浪漫一些,不那么功利与现实,可现今的年轻人却不敢也不能。房价不断上涨,甚至让人产生错觉: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后来总经理们太过分,总理急了,这房价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房价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许短期内房价会表态性地降一些,然而往前看,你会对房价真正下跌抱乐观态度吗?更何况房价动不动就三万四万一平米,它降不降还跟普通人有关系吗?所以,热了《蜗居》。   而《暗算》的另类流行,又暴露着职场中的生存不易,论资排辈经过短暂退却,重又占据上风,青春,在办公室里只能斗智斗勇不敢张扬,不大的年龄却老张老李的模样。   至于蚁族们,在高涨的房价和越来越难实现的理想面前,或许都在重听老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逃离北上广,回到还算安静的老家才是出路?   浪漫固然可爱,然而面对女友轻蔑一笑之后的转身离去,浪漫,在如今的青春中,还能有怎样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地被压抑着,这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   十   改革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   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的东西,但是,依然有太多的标准,比如,是否有真正优秀的人才还愿意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安放;再比如,不管经历日复一日怎样的痛苦,仍然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会的进步中,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假如并非如此呢?   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那么理想与责任可以坚持多久呢?   而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   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   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设。然而,它依然如同噩梦一样,虽然虚构,却会让醒着的人们,惊魂未定。   新闻事业的前行,同样需要信仰。   十一   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   在200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上海一家报纸约我写了一篇新千年寄语,当时,我选择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反思,一个是平静。   反思,不难理解。由于生存都堪忧,荒唐岁月一结束,过去一路上的伤口只是草草地遮盖了一下,来不及更负责任地处理,我们就匆匆上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这是生存遭遇危机时近乎唯一的选择。   然而,三十多年走过,生存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或许有一天,我们该停下脚步,把伤口上的浮尘擦去,涂上酒精或消炎的东西,会痛会很刺激,然而只有这样,伤口才可以真正愈合,之后才可以真正轻装上阵。   这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   而之所以另一个关键词是平静,原因也并不复杂。因为安抚我们的内心,将是未来最大的问题。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今日,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十二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然而大家还是都忙,都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着急,于是,都在抢。在街上,红绿灯前,时常见到红灯时太多的人抢着穿过去,可到了对面,又停下来,等同伴,原来他也没什么急事,就是一定要抢,这已成为我们太多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人似乎已失去了耐性,别说让生活慢下来,能完整看完一本书的人还剩多少?过去人们有空写信、写日记,后来变成短信、博客,到现在已是微博,144个字内要完成表达,沟通与交流都变得一短再短。甚至144个字都嫌长,很多人只看标题,就有了标题党。那么,下一步呢?   对此,一位老人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十三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验室里应该平静了
热度 1 Emily007ly 2010-10-23 07:54
实验室里现在会平静许多了,出来将近三月有余,大家的成果不断推出,这里的我也感到高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71 次阅读|2 个评论
雨中艳遇
ccpicasso 2010-6-18 23:13
撑不住伞,树都往北方转,往一处看去,似乎那边有好戏在上演,是风的蛊惑。几分钟前,西边晚霞红艳艳,人们平静的在路上行走,想着回家后餐桌上温馨的情景 几滴水落到胳膊上,很是突兀,这显然是一种预兆。人们还来不及想清楚是怎么回事,刹那间周围已是水的世界。水把一切连成一片,万物混成一团,世间一片狼籍。有人显然是看了天气预报,早上妻子让他带上伞时,他还抱怨麻烦。 人们在雨水里跑,找躲避的地方,风把雨水吹都了伞里面,已经淋湿了全身,而始终坚持相信伞,撑着伞继续前行。 既然都湿透了,倒不如淋个痛快,于是,慢慢地在路边走,欣赏雨水打在地上,弹起一圈圈水花,雨大了,满地的花灿烂的开放,一层层,一片盖过一片。看行人急急忙忙的行走 一把红色的伞在前面停下来,那是一双红色的高跟凉鞋,两只脚把鞋子褪下来,慢慢蹲下来把鞋子提起来,她也开始在慢慢的走,在花簇间缓缓前行。 此时,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词,那么这个词就是缘分。她停下来,转过身来,慢慢朝我招手。我很是,先是心花怒放,再是感谢老天的雨,再就是想怎么答复人家,最后是纳闷为什么。 本着礼貌,当然应该也招手表示一下。我刚提起手,身边哗的一下,一大片水溅过来,瞬间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干的地方了一辆出租车,在前面停下了,她的旁边。
个人分类: 我系列之虚构我情感|2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恢复平静
liangqunlu 2010-5-15 23:57
同学走了,生活会逐渐恢复到以前。 这是上大学以来,算很奢侈的一次见面吧。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 原本答应要三陪的,结果四天之后,我就想罢工了。有身体累的缘故,也有点小气的行为了。是在无意识之中,让我觉得已经触犯了我的地雷区。有点觉得,虽然是多年的朋友,却发现对方是一点都不了解自己,而且也从来就没有想要了解。相对而言,只是一个傻傻的朋友而已。这一点让我很郁闷,也很难以接受。我会生气,我会介意我做的这些事情值不值得。 不过还好了,话说开了也就好了。不过,小草的改变让我有点不是滋味。不说了,顺其发展吧! 生活会恢复平静。我的这一块小地方只会是属于我一个人的。 明天去青龙峡,又是一项大工程。脚上已经贴了创可贴,起泡的地方没有那么难受。明天不要再增加的好。 这样,这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有点晕呼,有点不习惯。 无所谓,事情就那么几件,抓紧点完成就行了。 开始准备毕业了~
个人分类: 生活|2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续X(1)
ccpicasso 2010-4-15 10:17
很久以前,在村庄西边的小树林里,住着两只令人讨厌的小熊,村庄存在之前它们就在这里了,有几十年了,小是因为它们总也长不大,除此之外它们和其他熊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人们喜欢大熊,他们不喜欢小熊。 小熊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它们不是为了讨人们的喜欢才在这里。早晨,从窝里爬出来,在树叶上饮清冽的晨露,在晨光中玩耍;中午,在穿过树林的小河里戏水、捕食鱼虾;晚上,一起爬上最高的那棵松树顶端看月亮。小熊们从来也没有出过树林,因为这样的幸福它们过不腻烦。 村民们也安静平和地生活着。村里的老人总会跟年轻人说,树林里是去不得的,那里有不祥,会给村庄带来灾难。于是,村民就算需要木材,也不会到近处的小树林采集,也要到很远的地方,小孩也从来不会去小树林采蘑菇,就算他们从小树林旁边经过,看到满地的肥大鲜嫩的蘑菇,他们也不会停下脚步片刻。村庄一直这样平静,也习惯了这样的平静。
个人分类: 续X|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金子总会发光滴!
kellyhan 2010-3-3 15:50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是金子总会发光滴!我相信。
个人分类: 心路|3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备博最后三周该如何?
热度 1 kellyhan 2010-2-21 16:04
过 了春节,考博只剩下三周时间。该如何安排时间才会让自己过得充实而又镇定?这是目前小女子正在筹划的事情。 ********************************************** 我的作息时间 早上6:00醒,守着熟睡的宝宝翻看法语(不敢离开,怕宝宝蹬被子或偶然醒来不见妈妈失望;也不舍得叫醒另一卧室里的宝姥和姥爷,白天替我看护宝贝已经很辛苦了;更不能让书房里酣睡的宝爸来,他睡眠不足我会心疼); 8:00-9:00,一家人吃饭收拾,上班的上班,理家的理家,我基本会出门找地方看书复习。地点常常是离家不远的肯德基(虽有音乐和来往的人群,但丝毫不影响我的聚精会神和效率),环境不错,还能解决偶的午饭问题(呵呵,和服务员要了一大叠的优惠券,只是,老公心疼地说老吃垃圾食品就损坏了身体,好在日子不久,还有得补救,嘎嘎) 9:00-11:30看专业课一相关的内容,重难点做笔记; 12:00-3:00 法语 3:00-6:00 专业课二相关内容,重难点做笔记,分门别类地整理专题; 6:00-晚上10:00 回家米西晚饭,陪着父母看电视,陪着宝宝玩,哄睡; 晚上10:00-12:00 一天的计划查漏补缺,查阅白天无法解决的问题(一般11:30就困了,睡去前根据一日计划的完成情况作好第二天的计划) 白天一般带着两包特浓咖啡出去,边看书边喝掉,倒没觉得困。晚上11点后感到困的时候,便立即sleep,不人工干预。 ******************************************************************** 唠叨两句 即使复习得再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熟知所有学科内的相关知识,我能做的,就是构建学科框架,理顺重点内容,记忆核心名词,浏览至少5年内的可及专业期刊论文,对于重要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并力争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不知道博士考题到底是什么样的(无从打听得到,也猜不出到底什么样的博士入学考试题能真正评测出博士申请者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后文会进一步讨论)),我所涉及的内容,只能按照自我的认知、在众多学科专家的课题研究引领下,结合所报导师的方向进行准备。 因为隔了个忙碌的春节假期,所以我将备博的最后三周看作是最关键的日子。最后的日子里,个人觉得,知识框架的进一步理顺和充实是必需的,但镇定的心情更加重要。虽然最初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准备,但我发现一旦进入状态,便立即变成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我对于最后的考试结果没有抱多大的期望,因为多个原因很晚才联系导师,而导师只是平静得回了邮件,给了四个字欢迎报考。我也平静得等待属于我的考试,平静得等待最终的结果。 也许是因为心态和对考博暗流的旁敲侧击的了解,我个人觉得,备博的过程还是轻松的、充实的。没有什么压力。一切只是尽力而为。考博有目的,但全在于个人兴趣。所以轻松上阵也是自然。 ********************************************************* 祝 愿每一位和我同样爱好走这条路的备博者,一路顺风。
个人分类: 心路|41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平静是爱
liux831 2008-12-10 08:25
有这样一篇博文,认为平静是爱,爱自己不一定是自私。这都是深沉地爱。即大爱无疆,伟大的爱,深沉的爱。 真有无条件的爱吗? 在希腊文中,爱有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 别的爱(agape)指的是上帝的爱,神爱世人就是这个爱,这种爱代表着无私,不图回报。第二个级别爱是亲情之爱,第三个级别是指广泛意义的爱。 像太阳普照宇宙万物,就如 上帝之爱 ,是无条件的爱。 又有说法,人有三六九:圣人,君子,凡夫,小人。圣人之爱,只为人不为己。君子之爱,先为人后为己,凡夫之爱,先为己后为人;小人之爱者,只为自己不管他人; 其实还有一种爱,就是 对自己的爱 ,往往被人忽略了,人可以爱自己的,人必先自爱然后人爱之,爱自己不代表自私,爱自己不一定要与别人有利益冲突,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在的平静就是自爱,这是一种真爱。遗憾的是很多人丢失了这种最纯真单一的爱,找回来吧,这本来是一种无条件的爱,现在你却必须有条件地把它找回来,即使你不信佛也可以敲敲木鱼和铜罄,听听那一曲清音。 争议最大的是 父母之爱 ,她是无条件的爱吗,如果是,那怎么还说养儿防老,如果不是,那在地震现场为什么多少父母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孩子存活下来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想念那一片海
考槃在涧 2008-10-16 12:09
(音乐:Deep Forest: Pacifique ) 想念那一片海 和天空 细沙 像海水一样温柔 给脚心讲个笑话 在大海里 放肆的微笑 此刻 闭上眼睛 用皮肤感受 海水的咸味 那是海的女儿 思念、流泪 不知道 如何才能 抚平忧伤 于是 把大海捧在手心 看着泡沫、阳光、影子 在海底起伏 定是你在歌唱 潮起 是引力划过行星 还是心灵的震荡 是生命的印记 是灵魂的天堂 潮落 是大海卷走光阴 还是光阴叫醒大海 是平静被汹涌 是想念 被遗忘 感动 像鸥鹭掠过 在海面奔跑 平静 是永恒的激情 在海面奔跑 还没有离开 就已经在想念 转身 把美丽画进记忆 把灵魂还给海 和天地
个人分类: 离骚|4737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