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题介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专题介绍——与成功有约(2011.4.19)
mafeicheng 2011-4-21 14:06
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 ——专题介绍人:傅柯萌 一、 作者: 史蒂芬 · 柯维 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思想巨匠”“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 25 位人物之一。 二、 线索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个人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三、七大习惯 1 、习惯一:主动积极 Be Proactive 主动积极即采取主动 , 为自己过去 , 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 , 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 , 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 主动积极的人会用最适宜的价值观来选择,他们智慧地运用刺激及回应(反应)的空间、扩展了选择的自由。 2 、习惯二:以终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 . 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 , 想做些什么 , 要拥有什么 , 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 , 以此作为决策指导 . 因此 ," 以终为始 " 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 . 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 , 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 3 、习惯三: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要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终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时间管理问题: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 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账户,存储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时的一份“安全感”。 能够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会降低情感账户的余额,甚至透支。 4 、习惯四:双赢思维 Think Win-Win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着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立足的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的之失。 双赢品格 正 直:正直的人忠实于他们的感受、价值观及承诺 成 熟:成熟的人用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用体谅 * 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感受 富足心态:有富足心态的人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 5 、习惯五:知己解彼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知彼解己 ----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关系的关键。 基本原则 · 我需要去倾听因为我不完全了解。 · 如果我先倾听来了解他人,那他人才会更 深入的去了解我。 同理心沟通回应的五步骤 1 .重述字句 2 .重整内容 3 .反应感受 4 .重整内容及反应感受 5 .觉察同理心是否适当或必须 6 、习惯六:统合综效 Synergize 妥协意味着一加一只等于一又二分之一,集思广益则使一加一等于八、十六,甚至一千六。 所以,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一致,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基本心态)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统合综效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也是前五个习惯的整体表现与真正考验。 7 、习惯七:不断更新 Sharpen the Saw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不断更新〗谈到的是 , 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 ( 身体 , 精神 , 心智及社会情感 ) 中 , 不断更新自己而增加效能,最终持续地改善。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更新的四面向 身体方面:我们透过适当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强化身体。 心智方面:我们由阅读、写作及思考增进心智成长 精神方面:花费一点时间,把人生的意义与方向想个透彻,从而指引我们进取 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 四、总结 七大习惯相辅相成 越是主动积极(习惯一)的人, 越能掌握人生方向(习惯二), 也能有效管理人生(习惯三) 能不断更新(习惯七)的人, 方懂得如何了解别人(习惯五), 寻求圆满的解决之道(习惯六) 同理,一个人越独立(习惯 123 )就越善于与别人相处(习惯 456 )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介绍——实证分析法(2011.01.09)
mafeicheng 2011-1-13 23:00
介绍人:刘旻璇 一、概念 实证研究是一种以直接或者间接的观察资料作为其研究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 实证性研究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 因此,基于定义所延伸出来的各种方法,都可以纳入到实证研究法的范畴。包括实验法 ( 含准实验法 ) 、观察法、测验法、个案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学模型法、行动研究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实证研究法的统一特征,即: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利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相关活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数量分析,考察研究对象的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方式, 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 。 与实验研究不同,实证研究要针对特定的假设前提,有准确的数据和严密的推理 ,这样得出的支持或者否定假设前提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而实验研究仅仅是从已有的数据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出一个结论。相比之下,实证研究的规范性更强些。除此之外,实证研究不仅仅是以数据为基础,以往相类似的事例、经验等都可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最大限度涵盖了进行研究所必须的材料 二、 实证研究方法的起源(看 PPT ) 实证研究最初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 法国哲学家孔多塞、圣西门以及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最早提出社会学的孔德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18301842 )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而在 1844 年出版的《论实证精神》提出,实证是人类思辨的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观念与客体的统一。 三、 特点(补充) ( 1 )实证样本的随机选择性。( 2 )实证过程的可控制性 。 ( 3 )实证基础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实证过程的客观性。( 5 )实证研究的灵活性和可重复性。 四、 实证研究的设计 步骤 (1) 提出理论假说及其假设条件 提出有关的假设条件及理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理论假说的第一步,这一步骤是实证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研究者独创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具体会包含问题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对研究问题的范围进行界定,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方向性指导。 例如在经济学中,如何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提取出最主要的变量,高度简化抽象出有关研究对象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征。假设条件的提出要考虑到理论模型建立和其经验检验的要求。此外,应注意假设条件不可能是全面和明确的,既可能存在虚假甚至错误的假设,更可能存在许多隐含的重要假设。 (2) 建立理论假说模型,通过该模型推理出主要结论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和理论假说构思的基础上,构造理论假说模型的主要问题是寻找模型的具体形式,即使用哪种具体方法来解决假设中提到的问题,设计一个验证假说的框架及相应的指标体系 。理论假说模型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数学形式为主,并可进一步用几何图形和文字表格等加以直观和通俗的表述补充。 (3) 理论假说模型的经验验证 经验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对理论假说的基本假设条件进行验证,对理论模型推导出的主要结论进行验证。验证时所利用的统计资料应具有充分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尽量避免主观因素对数据和选择数据的影响。有关经验检验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很多,例如回归分析、统计假设检验方法等,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来检验假说的真实性,找出假说的不足,推动理论更深一步的发展。 (4) 验证理论假说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经验检验得到的数据分析结论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有时经验结果与理论假设的一致性表面上显得含糊不清,甚至有一定矛盾;有时由于缺乏有关数据,只能间接或部分地检验理论假说的内容。因此,解释验证结果的工作常常也是很复杂的,需要作深入、细致地分析。实际研究中,解释各种检验结果并展开理论分析,往往并不是实证研究的终点,而更可能是研究的重新开始。 例子: 例如 SCIE 收录的一篇名为《 Understanding Seeking From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 An Empirical Study 》 的文章,是一篇标准的运用实证方法解决问题的论文。正文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含两个具体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任务科技适配理论;这部分是理论假说的基础和条件。接着文章第二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共 5 条,这与前一部分合起来部分相当于上文的步骤一。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用来收集数据并检验之前的 5 条假设,这部分所做的是上文中步骤二的工作,即确定解决假设问题的方法模型。第四部分是数据分析和结果,通过大量的图表分析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这是步骤三所做的工作。最后一部分是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解释,对那些有证据支持的假说的逻辑合理性进行确认,并对那些缺少证据支持假说的可能原因进行识别。这正是前文中提到的最后一个步骤。 以上只是简略地讨论了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实际实证研究过程中不可能是严格按照这四个步骤一一进行,更多时候是四个步骤交错进行。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9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介绍——系统综述(2010.12.5)
热度 1 mafeicheng 2010-12-7 15:56
专题介绍人:魏东东 一、 简介: 系统综述( systematic review ) 被公认为客观地评价和综合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证据的最佳手段。 二、叙述性的文献综述:格式 前言: 撰写综述的理由、目的、意义、背景 正文: 对论述的问题分析归纳,按时间顺序纵向描述或按国际、国内横向论述或纵横结合 总结: 得出结论,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 系统综述与传统综述的共同点 1、 目的 2、 提供新知识和信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某专题的研究概况和发展方向 3、 获得解决某一临床问题的方法 4、 回顾性、观察性 5、 均可能存在系统偏倚和随机错误 四、不同点 减少偏倚程度的不同 五、系统综述的主要特征 1. 清楚地表明题目和目的 2. 采用综合检索策略 3. 明确的研究入选和排除标准 4. 列出所有入选的研究 5. 清楚地表达每个入选研究的特点并对它们的方法学质量进行分析 6. 阐明所有排除的研究的原因 7. 如果可能使用 meta 分析合并合格的研究的结果 8. 如果可能对合成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 9. 采用统一的格式报告研究结果 六、步骤和方法 拟定研究计划 收集资料 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 复习每个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估 提取信息,填写过录表,建立数据库 计算各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 异质性检验 敏感性分析 总结报告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29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题介绍——案例研究方法简介及案例讨论(2010.11.6)
mafeicheng 2010-11-9 10:52
专题介绍人:汪雅静 一、 起源分析 案例法乃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始。( 1870 年) 案例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成功激励了商业教育领域。 1908 年案例法在哈佛商学院开始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 二、 具体内容 1 案例研究设计 ( 1 )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 2 )研究者的主张是什么? ( 3 )分析单位。 ( 4 )连结数据及命题的逻辑。 ( 5 )解释研究发现的准则。 ( 6 )研究案例数量的选择(单个还是多个)。 2 选择案例 案例选择的标准与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有关,它确定了什么样的属性能为案例研究带来有意义的数据。案例研究可以使用一个案例或包含多个案例。 3 收集数据 ①文件 ②档案纪录 ③访谈 ④直接观察 ⑤参与观察 ⑥实体的人造物 4 分析资料 资料分析包含检视、分类、列表、或是用其它方法重组证据,以探寻研究初始的命题。在分析资料之前,研究者需要确定自己的分析策略,也就是要先了解要分析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分析的这个优先级。具体所使用的分析策略有两种情况:其一,依赖理论的命题。其二,发展个案的描述。 5 撰写报告 ①背景描述 ② 特定问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 ③ 分析与讨论 ④ 小结与建议 三、质量的指标 第一是建构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 第二是内在效度( internal validity ) 第三是外在效度( external validity ) 第四是信度( reliability ) 四、 局限性 ( 1 )难以对发现进行归纳:应认为案例研究的归纳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这必定使归纳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 2 )技术上的局限和研究者的偏见:案例研究没有一种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方法,证据的提出和数据的解释带有可选择性,研究者在意见上的分歧以及研究者的其他偏见都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 ( 3 )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耗费:密集的 劳动力 和大量的时间耗费是案例研究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 * 讨论法律案例 壹号皇庭 v CASE: 连环杀人案,死因法庭 背景知识 法院:终审法院 ? 高等法院 ( 分为上诉法庭及原讼法庭 ) ? 区域法院 ( 包括家事法庭 ) ? 土地审裁处 ? 裁判法院 ( 包括少年法庭 ) ? 死因裁判法庭 ? 劳资审裁处 ? 小额钱债审裁处和淫亵物品审裁处 , 各、具司法管辖权 , 就指定范围内的纠纷作出判决 ? 陪审团: 7 人或 9 人 律师:大律师和事务律师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3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介绍——SPSS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2010.10.10)
热度 2 mafeicheng 2010-10-29 13:54
专题介绍人:傅柯萌 SPSS (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 . 如今 SPSS 已出至版本 18.0 ,而且更名为 PASW Statistics 一、 数据录入 1 、定义数据文件的格式,单击 variable view ,切换到变量视图 2 、变量名的规则 3 、常用变量类型( 1 ) Numeric :可以标准或科学记数法显示数字 ( 2 ) String :字符型不能用于数值计算。用户可在定义的长度范围内输入任意字符,且可以区分字母的大小写,也可支持文字数字混排 4、 单击 data view ,回到数据视图,依次输入数据 二、聚类分析 1 、定义: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分类的方法,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很大。 2 、步骤:在 Analyze Classify 下: ( 1 ) K-Means Cluster : 观测量快速聚类分析过程 ( 2 ) Hierarchical Cluster :分层聚类(进行观测量聚类和变量聚类的过程) ( 3 ) Discriminant :进行判别分析的过程 3 、分层聚类:又称系统聚类,是按物以类聚原则研究事物的分类。根据样本(观测量)的多指标(变量)、多个观察数据、定量地确定样本、指标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据此联结这些样本或指标归成大小类群,构成分类的树状图( Dendrogram )或冰柱图( Icicle ) 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分为样本(观测量)聚类和变量聚类两种: ( 1 )样本聚类( Q 型聚类):对观测量 (Case) 进行聚类(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指标作为分类的依据,如选拔运动员与分课外活动小组) ( 2 )变量聚类( R 型聚类):是一种降维的方法,用于在变量众多时寻找有代表性的变量,以便在用少量、有代表性的变量代替大变量集时,损失信息很少 . 4 、 Cluster method : ( 1 ) Between-groups linkage :类间平均法 ;( 2 ) Within-groups linkage :类内平均法 ;( 3 ) Nearest neighbor :最短距离法;( 4 ) Furthest neighbor :最长距离法;( 5 ) Centroid clustering :( 6 )重心聚类法( measure 用 euclidean 距离法);( 7 ) Median cluster :中位数聚类法 ;( 8 ) wards method :离差平方和法 5 、 Measure-interval : ( 1 ) squared uclidean distance 平方欧式距离;( 2 ) uclidean distance 欧式距离;( 3 ) cosine 夹角余弦 (R 型 ) ;( 4 ) pearson correlation 皮尔逊相关系数 ;( 5 ) chebychev 切比雪夫距离 ;( 6 ) block 绝对值距离;( 7 ) minkowski 明考斯基;( 8 ) customized 自定义距离 变量聚类( Q 型聚类):与 R 型聚类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距离测量的方法选择上,只能选择 cosine 夹角余弦和 pearson correlation 皮尔逊相关系数 三、 聚类分析操作演示 分层聚类步骤(总结) ( 1 )选择 measure 测量样本之间的距离,以 Proximity matrix (相似性矩阵)呈现结果 ( 2 )根据样本间的距离,选择 method 进行聚类分析,以凝聚图、冰柱图或柱状图呈现聚类过程 四、因子分析 1 、因子分析基本概念: ( 1 )因子载荷:在各个因子变量不相关情况下,因子载荷 aij 就是第 i 个原有变量和第 j 个因子变量的相关系数,即 xi 在第 j 个公共因子变量上的相对重要性。 ( 2 )公共方差:反映全部公共因子变量对原有变量 xi 的总方差解释说明比例。 ( 3 )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反映该因子对所有原始变量总方差的解释能力,其值越高,说明因子重要程度越高。 2、 因子分析基本步骤 ( 1 )确定待分析的原有若干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如果原始变量都本质上独立,那么降维就可能失败,这是因为很难把很多独立变量用少数综合的变量概括。数据越相关,降维效果就越好 ( 2 )构造因子变量 ( 3 )利用旋转使得因子变得更具有可解释性 ( 4 )计算因子变量得分 3 、 Correlation matrix (相关系数矩阵) ( 1 ) Coefficients (系数矩阵):大部分系数低于 0.3 ,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 2 ) Significance levels (显著性水平):显示相关系数的单侧显著性水平 ( 3 ) Determination (相关系数矩阵行列式值) ( 4 ) Inverse (逆相关系数矩阵) ( 5 ) Reproduced (再生相关系数矩阵):因子分析的估计相关系数矩阵,显示残缺值 ( 6 ) anti-image (反映像相关系数矩阵与反映像协方差矩阵):反映像相关系数矩阵中有些元素的绝对值较大,则不适合因子分析 ( 7 ) 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ucity ( KMO 抽样适度测定值与 Bartlett 球形检验值): KMO 在 0.7 以上都适合因子分析; B 巴特利球形检验值较大,相伴概率值越小,适合用于因子分析 五、因子分析操作演示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1440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专题介绍——情报学的多范式之辩
mafeicheng 2010-10-29 13:35
专题介绍人:张于涛 一、 什么是情报学? 1、情报学是在图书馆学、计算机和穿孔卡片、研究与发展、文献学、文献与索引技术、传播学、行为科学、微观与宏观出版、视频与光学等学科领域相互整合的结果。 S.Hemer , 1984 , 《情报学简史》, JASIS 2、几个问题: 理论研究的滞后,总结多于创新,缺少专业范式 二、八大范式 1 、机构范式 社会学和教育学观点 驱动资料和组织的有效管理 机构的社会功能 E.g. 文献合理布局,情报所的地位、作用以及情报政策、管理 2 、 信息运动范式 申农和维纳《通信数学理论》 信息运动的过程 反馈和控制 情报检索系统和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基础 只是从系统角度去对待情报用户,而不是从情报用户角度了解用户的情报需求 3 、 解释学范式 卡尔 波普尔偏向把情报作为静态的客观知识来加以纯技术性的分析和处理 伽尔默尔 : 社会文化以及情报消费主体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在查询、解读和利用情报的过程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关注情报流动过程中情报客体与情报消费主体的交融 4 、技术主导范式 V. 布什关于实现情报检索自动化的构想 信息内容开发从点(字、词)、线(字符串、全文文本)、面(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立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结合)、三维空间( A/V 、数据挖掘)到万象空间(虚拟真实)不断向纵深发展 5 、认知范式 研究人的信息处理原理,关注情报的利用和吸收,目的是支持和改善情报系统的设计和情报服务。 意味着情报学研究主体从情报检索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扩大到强调情报用户的知识结构、认知过程、情报行为和人机交互等认知范围。 6 、知识主导范式 布鲁克斯 : 探索和组织客观知识 情报学要超越显性知识,研究收集、筛选、加工、整理隐性知识的理论和规律。 正在成为情报学界研究热点和学科体系成长的标志 : 知识经济、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的激活、扩散、转移、组织、增值、吸收、利用等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7 、人文范式 8 、经济学范式 时代特征和自身发展要求:突出人文因素的研究,提高人的信息素养 民主与专制、自由与保护、平等与歧视、富裕与贫穷、共享与垄断、污染、灾害、伦理、法律、政策、文化等以人为主体的信息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三、新名字、新环境 语义 Web 、语义网格、普适环境、网格环境、泛在环境、 WEB2.0\WEB3.0
个人分类: 读书会之专题介绍|3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