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市场细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板怎么净巴结抠门的顾客?
热度 14 xying 2013-6-10 07:28
前几天我去做汽车尾气检测。选了就近的一家,到点掏出三四张折扣劵,有 $20 Off ,有 50% Off ,有 $49.95 的,让他挑一张最便宜的。刚签字,一个老印过来。老板一拉报纸盖住折扣 劵 ,连我手都遮住了。老印问多少钱,老板严肃地指着墙上价格表, $98 整。老印以专家挑剔眼光审查了店里的设备环境,沉稳地点点头,再老练地问什么时候可以做。老板告诉他,我做完了就是他。看我快憋不住笑了,老板赶紧让伙计带他取车,拉我坐沙发,上咖啡,刷卡,一套以客户为本的全面服务。 朋友问:“你怎么老有人寄折扣 劵 ,我就没有?” 近来学点经济学营销策略,明白了现代经济早过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年代。现在营销叫做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推销,采用差别价格策略,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顾客群,不同的时段采取不同价格。也就是说:同样的东西,你愿意掏多少钱就卖给你多少钱。对于贵的,有时还花点心思包装一下,弄个 Logo ,让你觉得有一点点的不同,好像上了点档次,像 LV , Coach 包一样,能让你自己 YY 一下。如今很多连这点不同都省了,你在网上查一下折扣,有时连印下来都不用,到店铺只要提起有这么回事或者有竞争者的折扣 劵 ,就给打折。 两年前我去修车铺,下了车手里拿着四五张不同的折扣 劵 ,马上就见店里伙计笑脸迎来。我心中疑惑:这服务也太到家了。到美国见过好的,还没见过迎客的。只听他在我耳畔悄悄地说:“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Let me hold your coupons. I will give you the best offer. ” 我一进店就明白了,三四个羊咕正在根据墙上的数字付我双倍的价钱。 市场细分的概念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 (Wendell R.Smith) 于 1956 年提出来的,适应了市场的变化。这十来年,差别价格策略更是大行其道。原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发展了,产品多得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卖方市场是老板说了算,爱买不买,你到底还是要用吧,就是这个价!买方市场是客户挑挑拣拣,那产品就不是根据成本酌情定价了,而是根据客户需求定价。客户各不相同,有的不在乎钱,有的精打细算,有的赶时髦,都定一个价不是太傻了?和你讨价还价这大商店做不来,于是就把顾客分成不同的市场区隔。不在乎钱的就卖贵点。精打细算就给你折扣 劵 ,时不时地再打个折,总之讨好得让你动心,可买可不买的让你买了。 这与时俱进的人,最不能在品味上落了后,讲究的不是好的,是要与众不同的,标签剪去了信息还要在,最好大家一眼就认出女王也用过的。那店家就得忽悠一下,说那是最新最美,好得跟皇帝新装似的,不是一般人有这眼光能看明白的,又要贵得有点肉痛,买了以后自豪感才会油然而起,只要拎包档次够,主席台上都敢坐,这才到了酷的境界。 有人说大家都不傻,这忽悠卖高价能行吧? 人还真不是那么理性的。你说价格该是什么样的?有理想的人说:越有用的就该越贵。那水最有用,怎么不是最贵的? 实在的人说:越难生产的就越贵。那错版的邮票怎么更贵?一条破布短裙能有多难制造,怎么就卖 200 美元? 价格最终是由供需关系确定的,这需求的人这么不理性,这价格能理性吗?这心智不怎么成熟又被宠着的人,经过忽悠,又有同伴压力,要是理性了,不是就俗了吗?那就得怀疑自己失去了新鋭的灵气,堕落成跟老一辈平庸大众一样了。所以呀,经济学上“彻底理性假设”不对了,这些年代之以“有限理性”,诞生了“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 )”。 不说赶时髦的了。你说同样的东西凭什么有人花高价,有人打折扣?听你说,好像商家花更多精神哄着那抠门的,还不是用次品卖给他们。这岂有此理! 个人机会成本听说过吗?微观经济学例子说:玛丽,她是大牌律师,一小时挣 200 美元。她的时间比你值钱,买东西的个人机会成本就比你高。多花半小时找打折的,抵不上浪费这时间少挣的钱。不工作时,她宁可把买东西时间省下来,再花钱看电影娱乐,也不值得花时间找折扣 劵 ,或者等打折时买东西。她省心。不在乎多付钱!店家不傻呀,能替她省这个钱吗?既然不在乎花钱,店家就没必要花什么心思在她们身上,反正开什么价都麻溜掏钱。 你这么抠门,没打折不买,有折扣 劵 才去。商店市场部门把你的帐单用电脑一分析,这样的客户不寄折扣 劵 还不行,有打折不通知怕你不知道,当然落入 VIP 的需要特别照顾之列。喜欢时髦和优质服务对这三类顾客都一样,不需要分别对待。唯有这抠门的人斤斤计较麻烦。营销部门费尽心机奉送折扣 劵 ,设计打折就是为了讨好这些铁公鸡,让他们上门,你觉合算我也挣钱,皆大欢喜,达到双赢。 你说正牌与时俱进有品味的,能丢这个份要打折的吗? 玛丽在乎这点钱,需要寄折扣 劵 ,通知有折扣吗?郭MM能买不贵的东西吗? 如果玛丽像希拉里一样爱逛街, $100 的衣服 $50 买来觉得很爽,那玛丽买东西就像去看电影一样享受,她这买东西的个人机会成本就没 $200 ,就要考虑把她归入抠门那一类,给她种种好处。 你这样说不是欺负人吗?我花了高价还没这么好的待遇! 你能这么说,说明你计较,也是抠门的人。赶紧用折扣 劵 买打折的,最好还要用商店帐号,好让店里知道你也是抠门那一类的呀,别充什么大头,装阔了。 我们家领导的一个同事说低于 $100 的衣服穿不出去,一天看到咱家的那位穿件外衣同她上回买的一样,高兴地说: 你也买贵的了呀!我那件还舍不得经常穿呢。 领导说: 上星期 Macy's One Day Sale , special discount 加上寄来到 Coupon ,也就花 $25 。且当着工作服穿啦。哎,你别忙着去,现在又调回到 $120 了。
个人分类: 闲侃|11318 次阅读|32 个评论
市场细分的战略——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24)
newniu 2010-10-29 22:22
我的女同事小韩非常热衷于各种打折活动。平时几百几千的衣服常常能以5折、3折的价格买到。可以说是商品非打折不买。她很喜欢关注各个商场的打折信息,比如店庆、清仓之类。她手中常常会有各种优惠券。在付帐时,用优惠券抵扣一部分钱。比如她会从网上下载优惠券去肯德鸡或麦当劳。从杂志上剪下优惠券,当然他也经常会收到营销邮件。在商场打折的那几天里,往往是人来人往,所有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她同样乐呵呵地在里面转来转去。 减价的理由则千差万别,有的是店庆,有的是换季,还有的是清仓。不过我们最奇怪一点是许多大型的厂家、有竞争力的企业也这样搞优惠。原因在什么地方?原来减价优惠也是一种市场战略,实现市场细分。 同一个商品,不同人愿意付的价格是不同的。商家自然希望能够以高价格卖给那些愿意付高价的人,以低价卖给那些只愿意付低价的人。或者说对较为富裕的消费者索取较高的价格,而对较为贫穷的消费者索取较低的价格。这好像有点做美梦,这能行吗?下面,我们看一下富人会怎么想。 A先生是某中型企业的CEO,家庭年收入大概有几百万。他住在郊区的别墅里,每年都会去欧美等地游玩一番。他还打算让他儿子去英国读书,总之,他感觉十分好。巨额收入也使他在花费上不那么在意。他自己买东西从来只遵守一条简单的原则感觉好才是真的好,在人流稀少的商场里,优闲地选择自己合身的衣物。买东西根本不考虑打折问题,对于他来说,钱似乎永远花不完。 A先生自然不会有意选择打折时间消费。为了那点打折的费用,他可没有耐心等几个月。我的同事收入少,又想买点高质商品,所以利用优惠券,花得少一些。很显然,商家实现了一个目的:以高价格卖给那些愿意付高价的人,以低价格卖给那些只愿意付低价的人。对于商场来说,打折时段所赚的钱也不会少。由于商场的打折常常会成为惯例,大家都知道什么时候要打折。像我同事在平时会忍一忍,专等打折那几天释放压抑了半年的购买欲望。在那几天中,商场里人来人往,销售额快速攀升。而在其它绝大多数时间里,则等待A先生这样的贵客。 优惠不仅仅是商店,在其它地方也存在着。联通和移动都是移动运营商,他们希望能针对不同用户做了各种不同优惠。富人、有钱人打电话费用高,而穷一点的人打电话费用低。这怎么可能,他们要是根据个人收入定话费,一定会被人控告。不过通过优惠方式,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先看看联通如何表现。对于畅听卡、如意133,在拨打电话前加拨10193,用户可以享受低市话收费,长途按IP电话收费,每分钟3角。再看看移动怎么办?移动的优惠项目更多,针对学生的动感地带,神州行优惠。对于A先生那样财大气粗的用户,显然不会参与什么优惠,他打电话自然不会费神地加上10193之类的前缀。对于收入低一些的人,通过参加优惠活动,只需要付出一点精力,就能得到很大的便宜,自然会积极参与。 除了减价以外,还有另外的市场细分技巧,制造区别,或者说市场差异化。在美国最便宜的剃须刀是10 美分一把,最豪华的剃须刀大约要100 美元,二者价格相差达千倍。豪华剃刀看上去更美观,更经用,但它的基本功能也只限于剃胡子,它提供的附加效用非常有限。一块廉价手表连一元钱不值,而豪华手表的价钱可能达几十万。手表还不是一个定时的设备,你说搞这么贵干什么?这当然是有意产生差异了。否则那些有钱人怎么花呀! 市场细分有很多侧面,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收入细分,有的产品就是为富人造的,而有的产品则是为穷人。两者差别也许并不是很大,不过人就是很奇怪,偏买贵的。然而很多时候,企业需要培育客户。现在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过去没有这些东西一样能够生活。然而这些东西又怎么能够卖出去,这就依靠客户培育。有些时候纯粹是为了差异而差异,就是让富人多花钱,又能卖给穷人。比如在产品上加点小装饰或者在包装上多花钱,在做工上更细一些。目的不是为客户带来价值,而是为了差异。 官员或者许多金融界人士常常打飞的,只是为了买一件东西,与人见面聊聊天或者看一场电影。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说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喜食荔枝成癖,唐明皇特令人从长安修驿道通川南荔枝产地,千里飞骑用快马传送鲜荔,以供杨贵妃食用。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富人有钱总要花掉,如何让他们掏大钱买东西,这就要看你我的手段了。什么手段?LV,宾利等企业以奢侈品、文化和品味来吸引人,这就涉及到我写的存在主义。让这些大富豪感觉到自己存在,他们愿意为存在而花钱。 除了收入以外,市场细分则受到文化习惯,个人喜好等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客户对产品各种特性的价值认识不同,细分是一种双赢。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