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哥伦比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哥伦比亚

相关日志

[转载][喜劇] [长大成人1-2合集][720p][美国][主演:亚当·桑德勒]
lcj2212916 2016-11-6 12:11
《长大后2》是由 索尼 哥伦比亚 公司投资的大制作,由著名导演 丹尼斯·杜根 执导的一部欢乐十足的喜剧电影,由 亚当·桑德勒 、 泰勒·洛特纳 等主演。 本片为2010年原班人马的作品《 长大后 》的续集,讲述了时隔三年,莱尼·费德( 亚当·桑德勒 饰演)辞去了好莱坞经纪人职位,带领一家五口回到了儿时的小镇并与当年的小伙伴们再度经历了一天疯狂且开心的暑假前奏曲。整个小镇其乐融融,令人在捧腹的同时又体会到了故乡、朋友和家庭间一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浓厚感情。 时隔三年,莱尼·费德和他的好朋友们终于又重出江湖,带领着各自的妻子儿女,联合儿时小镇上的友善居民,再度上演了一出令人捧腹大笑又有所思考的欢乐一天。 故事发生在《 长大后 》剧情的三年后,上一次的家庭联合狂欢已经过去了三年。被人称作的Joe Hollywood的好莱坞著名经纪人莱尼·费德( 亚当·桑德勒 饰)此刻已经辞去了他的职务,带领着妻子罗克珊( 萨尔玛·海耶克 )和两儿一女回到了老家的小镇享受生活。同时,上一部中不可或缺的好朋友们:胖子艾瑞克·莱曼索夫( 凯文·詹姆斯 ),黑人科特·麦肯齐( 克里斯·洛克 ),黄毛马库斯·希金斯( 大卫·斯佩德 )和各自的家庭同样都在小镇上。 距离暑假还有最后一天,而这一天对莱尼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从一早睁眼开始,所有人便都陷入了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的欢乐事件,莱尼家跑进了一头驯鹿、麦肯齐迎来了自己与妻子的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莱曼索夫四岁不断奶的儿子贝恩开始在妈妈的教导下“学习”算数、希金斯则得知自己有一个十三岁的私生子要来和他共度暑假...伙伴们重新相聚,一同逛超市、看莱尼小女儿的芭蕾演出、从35英尺高的悬崖勇敢一跃、几家人商量着要在莱尼家开一个隆重的暑假狂欢派对,找回当年那份失落已久的疯狂的青春时光。 孩子们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三年过后曾经的男孩女孩都已茁壮成长。莱尼的大儿子葛雷格情窦初开,和老爸学到了“泡妞三部曲”来对付校花南希、小儿子凯西则意外发现了自己超乎常人的橄榄球天赋、小女儿依然是无比天真可爱;莱曼索夫的女儿唐娜穿着自己制作的闪光鞋逍遥自在、儿子贝恩不会算数却被发现是音乐奇才;麦肯齐的大儿子安德列要跟上一部倒挂滑索撞得鼻青脸肿的老哥们百利学开车、女儿则要在派对中一展歌喉、三年前尚未出生的小儿子也为老爸的计划承担了意义非凡的一部分... 至于大人们依然会继续他们的欢乐游戏,三年前的赌射箭已经落伍了,这一次他们不光要从悬崖飞身跃下,还要钻到轮胎里横跨镇中心...莱尼邂逅了至今对他念念不忘的六年级的“初恋女友”,也碰到了当年欺负自己的壮汉;莱曼索夫想尽办法躲着老婆去和老妈看连续剧;麦肯齐则绞尽脑汁继续和自己患有榕树脚的老丈母娘“抗争”到底、希金斯则要为自己的私生子付出代价... 同时一些新朋友的参与也让整个小镇热闹非凡。除了三年前便出场的篮球队的对手们,镇上的校车司机、警察兄弟、学校校长、舞蹈老师等一系列家庭成员都让这个不大的小镇子充满了无尽的欢乐和轻松;一群时髦青年组成的怪异“兄弟会”则令人欲哭无泪。 多条故事线,所有的剧情都在这一天悄然展开... 一天的疯狂过后,朋友们聚到了莱尼家的草坪前,开始了最为高潮的部分——暑假狂欢派对。每个人都抛开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尽情在音乐声中忘情歌舞。就在这时,一群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派对欢快的气氛,也让这个充满了温馨和爱意的小镇居民的团结迎来了终极挑战... 一切的风波过后,大家都回到了莱曼索夫的母亲身边,捧着旧相册,聊起小时候;细数儿时的美好,怀念过往的青春...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长大成人”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67163.html
1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终极斗士1-3合集(2010)][720p][美国][主演:斯科特·阿特
lcj2212916 2016-9-10 21:34
《终极斗士3:赎罪》是 艾萨克·佛罗伦汀 执导,斯科特·阿特金斯等。 在《终极斗士2》中担纲反派的斯科特·阿特金斯(Scott Adkins)仍然饰演俄罗斯囚犯尤里·伯伊卡(Uri Boyka),不过这次成了主角,尤里·伯伊卡要打出黑狱牢笼,要面对更多对手的挑战。 犯人战士尤里·伯伊卡(Scott Adkins 饰)在上一集中膝盖受重伤,失去了搏击能力,只能在监狱中清理卫生,昔日的荣耀和战斗已离他远去,而监狱方面又驳回了他的假释要求,从不曾甘心失去自由的伯伊卡,将希望寄托在国际犯人格斗大赛上,因为大赛最终的冠军将获得自由。 经过严酷的恢复性训练,伯伊卡战胜并取代了嘎卡(Mark Ivanir 饰)手下的参赛选手,两人再一次合作,前往格鲁吉亚境内的葛贡监狱,伯伊卡在那里将同世界各地的其他七名犯人战士,角逐出唯一的犯人格斗之王。 参赛选手中,美国的特伯(Michael Shannon Jenkins 饰)和哥伦比亚的“杀人狂”各具实力,伯伊卡为了自由必须战胜他们,然而他很快发现,真正的敌人并不是搏击场中的对手……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终极斗士”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39441.html
25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毒枭第二季(2016)][720p][美国][主演:瓦格纳·马拉]
lcj2212916 2016-9-4 18:55
《毒枭第二季》(Narcos 2)由瓦格纳·马拉、波伊德·霍布鲁克、佩德罗·帕斯卡尔等主演,讲述美国和哥伦比亚警方想要扳倒埃斯科巴贩毒王国的故事,将于2016年9月2日Netflix播出。 《毒枭》描写的是美国和哥伦比亚警方想要扳倒埃斯科巴贩毒王国的故事。巴勃罗·埃斯科巴(Pablo Escoba)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毒枭,绰号“可卡因之王”的他,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毒贩。 在《毒枭》第二季中,巴西男星瓦格纳·马拉(Wagner Moura)将继续扮演埃斯科巴,其它主演包括波伊德·霍布鲁克(Boyd Holbrook)和佩德罗·帕斯卡尔(Pedro Pascal)。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毒枭”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34567.html
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破产姐妹1-5季(2016)][720p][美国][主演:凯特·戴琳斯]
lcj2212916 2016-7-25 21:18
《 破产姐妹 》(2 Broke Girls),是一部于美国时间2011年9月19日在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首播的情景喜剧。本剧由 迈克尔·帕特里克·金 与 惠特妮·卡明 联手打造,制作公司为华纳兄弟电视。 本剧设定地点是在纽约市 布鲁克林区 的 威廉斯堡 ,讲述两个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都市女孩的故事。Max ( 凯特·戴琳斯 饰 ) 生在穷人家庭,而Caroline ( 贝丝·比厄 饰 ) 生在富人家庭。Caroline家道中落,令她不得不去Max工作的饭店打工赚钱。两人商量着筹集25万美元资金来共同开创新事业。 第一季 该剧讲述两个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都市女孩的故事。Max(Kat Dennings扮演)生在穷人家庭,而Caroline(Beth Behrs扮演)生在富人家庭。Caroline家道中落,令她不得不去Max工作的饭店打工赚钱。两人商量着筹集25万美元资金来共同开创新事业。 第二季 适应能力超强的时髦女孩Max一天打两份工,其中一份是在仿古风潮的威廉斯堡饭店当夜间服务员。精通世故的Caroline是一位信托基金老板的千金,父亲的破产让她失去了一切。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下小姐的尊严到威廉斯堡饭店来工作。 第三季 精通世故的Max(凯特·戴琳斯饰)一天打两份工,其中一份是在仿古风潮的威廉斯堡饭店当夜间服务员。 适应能力超强的时髦女孩Caroline(贝丝·比厄饰)是一位信托基金老板的千金,父亲破产让,她失去了一切,为了生存,到威廉斯堡饭店来工作。Caroline和Max的同事包括:特别喜欢和她们调情的乌克兰大厨Oleg(Jonathan Kite饰);75岁高龄、颇有童心的收银员Earl(加勒特·莫里斯饰);还有渴望得到每一名顾客赞赏的饭店韩裔新老板李憨(马修·摩伊饰)。 Caroline偶然发现Max有一手烤纸杯蛋糕的绝活,立刻有了一个让两人都摆脱现状的主意--只要她们设法筹集到足够的启动资金,她们就能创办自己的烤蛋糕生意。梦想归梦想,现实终究是现实,她们还得老老实实呆在这家饭店里一分一厘地攒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两个女孩团结一致并持之以恒,她们终能在这个梦幻般的大都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四季 和今年7月倒闭的Crumbs面包店一样,Max和Caroline的小店将在本季陷入债务危机。在半季结束前,你会看到她们的「积蓄」跌至0以下。此外,本季可能会出现一到两场婚礼,主要角色中的某人可能会多一个孩子,但是两个女孩今年都没有比较稳定的爱情。无论如何,「短期爱情」或者「一时欢愉」还是会有的,至少对Max来说是如此。Max和Caroline的外表会发生一些变化——包括新的发型。 第1-5季百度云:(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破产姐妹”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05781.html
1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复活(2016)][720p][美国][主演:约瑟夫·费因斯]
lcj2212916 2016-7-15 19:08
《复活》 (Risen) 是由索尼与哥伦比亚公司联合出品的宗教历史题材影片,由 凯文·雷诺兹 执导, 约瑟夫·费因斯 、 汤姆·费尔顿 、 彼得·弗斯 、 克利夫·柯蒂斯 领衔主演。 该片讲述了百夫长调查耶稣尸体失踪一案,当他发现耶稣复活,信念遭受考验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2月19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通过寻找消失的耶稣尸体而展开。克拉维乌斯 ( 约瑟夫·费因斯 饰) 是一名罗马军官,他接到犹太总督彼拉多命令,去查明尸体消失的真相,以攻破耶稣死而复生的说法,恢复帝国的威严。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复活”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101656.html
1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動作] [007系列大合集][720p][美国][主演:丹尼尔·克雷格]
lcj2212916 2016-7-2 16:51
《007:幽灵党》是《007》系列第24部电影,是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的动作片。由 萨姆·门德斯 执导, 丹尼尔·克雷格 、 蕾雅·赛杜 、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 莫妮卡·贝鲁奇 联袂主演。 该片讲述了因为一条来自过去的加密信息,邦德逐步揭开了一个邪恶组织的神秘面纱。为了保全安全机构的正常运转,邦德的上司M与政治势力展开一番争斗的故事。 影片于2015年10月26日在英国上映,2015年11月6日在美国上映,2015年11月13日以IMAX和中国巨幕在中国大陆上映。 詹姆斯·邦德 ( 丹尼尔·克雷格 饰) 是在苏格兰长大的孤儿,天幕庄园承载着他童年的记忆。天幕庄园炸毁之际,唯有一张幸存的老照片令邦德难以释怀。照片上邦德父亲站在邦德和另一个孩子中间,那个孩子的身份令人生疑,所以邦德开始了一次神秘任务,从墨西哥城到最终的罗马他邂逅了美艳的露西亚·斯琪拉 ( 莫妮卡·贝鲁奇 饰) ,而她则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意大利黑手党寡妇,在那里邦德潜入到了一个密会中,揭开了一个名叫幽灵党的邪恶组织背后的秘密。 然而,远在伦敦的国家安全中心的新任负责人马克思·登彼 ( 安德鲁·斯科特 饰) 怀疑邦德这次行动的目的,并挑战M先生 ( 拉尔夫·费恩斯 饰) 掌权的军情六处的地位。然而邦德暗中召集了钱班霓 ( 娜奥米·哈里斯 饰) 和Q博士 ( 本·威士肖 饰) ,协助他寻找他宿敌的女儿玛德琳·斯旺 ( 蕾雅·赛杜 饰) 的下落,玛德琳·斯旺手里握有解开幽灵党秘密的线索。作为一名杀手的女儿,斯旺比绝大多数人更了解邦德,正当邦德冒险潜入幽灵党中心时,他得知自己与他寻找的敌人弗兰兹·奥博豪斯 ( 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饰) 之间有着骇人的联系。 合集下载地址:(关注微信“时尚军事”,回复“007”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3095819.html
1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出棋制胜 Pawn Sacrifice (2014)][1080p + 720p][美国][
lcj2212916 2015-12-11 13:20
导演: 爱德华·兹威克 编剧: 斯蒂文·奈特 / 史蒂芬·里维尔 / Christopher Wilkinson 主演: 莉莉·拉贝 / 列维·施瑞博尔 / 彼得·萨斯加德 / 托比·马奎尔 / 罗宾·薇格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5-09-25(美国) 片长: 115分钟 又名: 弃卒 IMDb链接: tt1596345 在为索尼哥伦比亚完成Facebook创始人故事片《社交网站》(The Social Network)之后,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又将继续和他们合作,拍摄一部讲述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勃·费舍(Bobby Fischer)生平的传记片《弃卒》(Pawn Sacrifice)。   鲍勃·费舍是美国国际象棋界的偶像级人物,他曾于1972年在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举行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挑战赛上,代表美国击败了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苏联的鲍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   《弃卒》剧本由斯蒂文·奈特(Steven Knight)创作,制片人盖尔·卡茨(Gail Katz)若干年前就开始为哥伦比亚公司筹划此片了,除他之外,传闻将主演该片的托比·马奎尔(Tobey Maguire)也将担任制片人。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7361586
3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犯罪心理[第十一季01 - 09]中英文字幕高清下载
lcj2212916 2015-12-4 23:48
片 名:犯罪心理 英 文:Criminal Minds 播 出:CBS 类 型:剧情/悬疑/罪案 地 区:美国 制作公司: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语 言:英语 首播日期:2005-09-23 周五 制作周期:0day 简 介: 《犯罪心理》是一套CBS在2005年9月22日首次播放的犯罪剧情连续剧,跟随着FBI位于维吉尼亚州匡提科总部下属的BAU( 行为分析单位的一支心理侧写队伍的探案经历。与其他模式化的犯罪类戏剧专注于罪案不同的是,《犯罪心理》将故事的焦点集中在罪犯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上。 在《犯罪心理》第八季最后,Strauss被大Boss杀害之后,第九季里派来了一个新的上司领导整个部门。但这位新上司和JJ之前是旧相识,看她将如何处理与新上司的关系。 《犯罪心理》第九季第1集出现了一个为了某种仪式而专杀女性BAU小组赶赴亚利桑那州去调查这个正大开杀戒的人。由卡穆琳·曼海姆(CamrynManheim)饰演的对疑犯儿子过度保护的母亲,希望BAU相信自己说的话。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6222994
3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腹疼痛竟然是土豆避孕惹的祸
热度 5 zhpd55 2015-4-8 11:21
小腹疼痛竟然是土豆避孕惹的祸 诸平 历史上女性避孕的方法有多种,有些令人拍案叫绝,也有些让人不寒而栗,还有甚者让人啼笑皆非。如中国古代就有用 砷(砒霜)、汞 混合物来避孕的记载,但这种避孕方法可能会导致神经错乱,或者甚至有致命危险。希腊医师迪奥斯科里季斯( Dioscorides )也曾经推荐佩戴由芦笋杆( asparagus stalk )制作的项链就可以达到避孕的目的。而印度和斯里兰卡( Sri Lanka ),如果女人不想要孩子就有成天吃木瓜( Papaya )之说。不过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是因为木瓜中含有木瓜蛋白酶,而其与孕激素黄体酮( progesterone )相互作用会抑制怀孕。 17~18 世纪在欧洲,告知妇女用挤压后的一半柠檬作为子宫帽,来达到避孕的目的。 20 世纪中期,美国 13~19 岁的青少年开始狂热,他们性交之后采用碳酸饮料清洗阴道, 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采用可口可乐进行灌洗是有记录在案之事。但是,据哥伦比亚报告( Colombia Reports ) 2014 年 10 月 1 日的报道,哥伦比亚有一女子,采用马铃薯(土豆)避孕,没有料到马铃薯在阴道内生根,导致其小腹疼痛难忍,不得不去医院就医。 使医疗人员感到震惊的是,发生在哥伦比亚中部的 Honda 小镇, 22 岁的女子听了母亲的建议,为了避孕将一块马铃薯放置在阴道内,这是哥伦比亚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英文网站——哥伦比亚报告( Colombia Reports ), 2014 年 10 月 1 日报道的一条医学奇闻。 医生遇到一位年龄 22 岁的女子前来医院就医,她告诉医生她的小腹部老是疼痛。医生检查之后发现体内内有异物。尴尬的年轻女子解释道 , 是妈妈告诉她,建议她将土豆放入阴道 , 避免意外怀孕。当地新闻网站 HSB 新闻,援引了不愿透露姓名的病人陈述: “ 我妈妈告诉我 , 如果我不想怀孕 , 就应该把一块土豆放入 , 我相信了她的话。 ” 但是,将马铃薯放入后大约 2 周左右,她开始感到她的小腹疼痛。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无奈之下,不得不去医院就医。医生检查后发现土豆已经在阴道深处开始生根了。怎么可能会这样?就连护士也不相信,当护士去检查病人时 , 她原本以为她被作为恶作剧的对象。但是,当她发现马铃薯在年轻女子的阴道已经生了新根时,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当然,去除马铃薯并非难事,更不需要什么手术,也不会对患者留下 任何持久的生理效应。不幸的是 , 这 在哥伦比亚和其他南美的部分地区,并 不是一个奇怪的病例 ,因为 那里 缺乏 性教育。 生根的马铃薯取出后 , 对年轻女子来说,小腹疼痛感自然会消失,不应该有什么后遗症。对年轻女子进行护理的卡罗琳娜·罗贾斯( Carolina Rojas )护士 , 公开指责其母亲不应该为女儿出这种馊主意,尽管在她看来是可以避孕的,但是实际却导致女儿小腹疼痛难忍,不得不来医院求助于医生。 按照常理, “ 知子莫若母”,作为孩子的母亲,特别是女孩子的母亲 ,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指导孩子健康生活,不应该有任何问题。但是这位母亲告知女儿的避孕方法 , 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错误方式 , 有人认为,孩子的母亲很可能是发疯了。虽然我们都听说过古老的避孕方法 , 从甜味的可口可乐灌洗阴道到酸柠檬的喷洒等 , 但是哥伦比亚的这位女子使用的避孕方法与上述的古老方法完全不同,也不是现在人常用的避孕套或避孕药 , 而是选择了一种蔬菜 : 土豆来进行避孕。 众所周知,马铃薯是一种块茎植物,而且可以在黑暗中茁壮成长。根据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的家里花园种植土豆指导( A Guide to Growing Potatoes In Your Home Garden ),虽然叶子需要阳光 , 但是块茎需要在土壤下的黑暗中生长。因此,放置在阴道内的马铃薯发育生根就不足为奇。 哥伦比亚家庭福利研究所( Colombia’s Family Welfare Institute )曾经开展一项活动,旨在改善哥伦比亚青少年怀孕居高不下状况。此项活动表示 , 年轻人总拒绝常规避孕方法 , 如避孕套和避孕药 , 加上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社会,经常看到女孩子被迫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 , 是导致少女高水平意外怀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多信息可以参考“哥伦比亚少女怀孕认识周( Colombia′s teenage pregnancy awareness week ) ”的相关报道。 上述这样一位年龄已经 22 岁的女子,对于避孕知识如此缺乏,竟然天真的听信母亲误导,认为放置马铃薯是一种适当而安全的避孕方法。在西方一些主张性自由的国家,年轻人如此放荡无羁,但是对避孕常识一无所知,也是导致少女怀孕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哥伦比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经将性教育( sexual education )列入学校教育,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希望年轻人就任何困惑或担忧进行讨论 ,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专门讨论被认为是社会禁忌的问题,即谈论性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性教育未曾到达的盲区或者盲点,上述女子出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对于避孕知识如此缺乏,折射出哥伦比亚开展性教育义务活动、普及性知识的局限性。 然而 , 孩子的父母对于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授课内容极为不满,因为孩子对抗家长使父母感到震惊,他们组织了如 “ 红色家庭( Red Families ) ” 的团体,敦促其他家长指责老师利用性教育课鼓励青少年同性恋。更多信息请浏览学者关于禁忌和 ’ 中世纪 ’ 性教育 , 哥伦比亚的青少年怀孕率飙升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分析—— Taboos and ‘medieval’ sex education main causes of Colombia’ssoaring teen pregnancy rate: Scholar 。此外 , 根据哥伦比亚教育部门的社会学家马尔·尤金妮亚·罗塞利( Maria Eugenia Rosselli )的相关论述, “ 你难以让一个年轻人自由地与父母讨论性问题”,实际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性知识的交谈 , 性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高水平的意外怀孕以及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都来关注的严重问题。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23836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愛情] [失乐园 Escobar: Paradise Lost (2014)][高清720p][法国
lcj2212916 2015-1-25 20:49
导演: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编剧: 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 主演: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乔什·哈切森 / 布拉迪·科贝特 / Claudia Traisac / Carlos Bardem / 更多... 类型: 爱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西班牙 / 比利时 上映日期: 2014-10-15(西班牙) / 2014-08-30(特柳赖德电影节)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Escobar: Paraíso perdido IMDb链接: tt2515030 哈切森扮演的尼克,是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与哥哥一起来到哥伦比亚旅行冲浪时,爱上了一个当地的女孩玛利亚,而玛利亚正是毒枭帕布罗·埃斯科巴的侄女,尼克由此进入埃斯科巴的毒品网络,成为其亲信之一。政府对贩毒组织的大规模调查和打击开始之后,埃斯科巴的疑心也日渐加重,尼克的处境岌岌可危……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在片中扮演的毒枭帕布罗·埃斯科巴(Pablo Escobar),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哥伦比亚臭名昭著的“可卡因之王”,1993年死于哥伦比亚警方的追捕行动。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3551376
3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伦比亚河
hayamu 2013-12-17 18:43
哥伦比亚河 哥 伦 比 亚 河 山 雪 摇 滟 波 时 时 飞 鹜 起 行 行 作 长 歌
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医学信息学》(2013年 第四版)
热度 1 xupeiyang 2013-9-16 16:01
感谢杜建给我的信息。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专家Edward H. Shortliffe 主编的、2013年10月即将出版的《生物医学信息学:计算机在卫生保健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四版)(Biomedical Informatics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ine) http://people.dbmi.columbia.edu/~ehs7001/TOC_4th-edition.html 新增了 转化生物信息学的内容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 4th edition - Chapter 1 - complete.pdf Fourth Edition Biomedical Informatics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ine E.H. Shortliffe, Editor J.J. Cimino, Associate Editor Table of Contents Front Matter Front Pages and Dedication Preface Acknowledgements Contributors I. Recurrent Themes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 1. Biomedical Informatics: The Science and the Pragmatics Edward H. Shortliffe and Marsden S. Blois 2. Biomedical Data: Their Acquisition, Storage, and Use Edward H. Shortliffe and G. Octo Barnett 3. Biomedical Decision Making: Probabilistic Clinical Reasoning Douglas K. Owens and Harold C. Sox 4. Cognitive Science and Biomedical Informatics Vimla L. Patel and David R. Kaufman 5. Computer Architectures for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ine Jonathan Silverstein and Ian Foster 6. Software Engineering for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ine Adam Wilcox, Scott Narus, and David Vawdrey 7. Standards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 W. Edward Hammond and Stan Huff 8. Natural Language and Text Processing in Health Care and Biomedicine Carol Friedman and No閙ie Elhadad 9. Imaging and Structural Informatics Daniel L. Rubin and James Brinkley 10. Ethics and Health Informatics: Users, Standards, and Outcomes Kenneth W. Goodman, Reid Cushman, and Randolph A. Miller 11. Evaluation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Charles P. Friedman and Jeremy C. Wyatt II. Biomedical Informatics Applications 12.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ystems Paul C. Tang, Clement J. McDonald, and George Hripcsak 13. The Health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William A. Yasnoff 14.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in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Lynn Harold Vogel 15. Patient-Care Systems Judy Ozbolt, Suzanne Bakken, and Patricia Dykes 16. Public Health Informatics Martin LaVenture, David Ross, and William A. Yasnoff 17.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cs Kevin Johnson, Holly Jimison, and Kenneth Mandl 18. Telemedicine and Telehealth Justin Starren, Michael Chiang, and Thomas S. Nesbitt 19. Patient Monitoring Systems Reed M. Gardner, Terry Clemmer, Scott Evans, and Roger G. Mark 20. Imaging Systems in Radiology Bradley Erickson and Robert A. Greenes 21.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Digital Libraries William Hersh 22. Clinical Decision-Support Systems Mark A. Musen, Robert A. Greenes, and Blackford Middleton 23. Computers in Health Science Education Parvati Dev and Titus Schleyer 24. Bioinformatics Russ B. Altman and Sean Mooney 25. 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 Jessica Tenenbaum, Nigam Shah, and Russ B. Altman 26. Clinical Research Informatics Philip Payne, Peter Embi, and James J. Cimino III. Biomedical Informatics in the Years Ahead 27.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 Robert Rudin, Paul Tang, and David Bates 28. The Futur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ine Mark Frisse, Isaac Koohane, Valerie Florance, and Kenneth Mandl Bibliography Glossary Name Index Subject Index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6654 次阅读|3 个评论
哥伦比亚以西海域M6.6地震:关注8月潮汐组合
热度 2 杨学祥 2013-8-14 01:42
哥伦比亚以西海域M6.6地震 2013-08-13 23:43:14 来源: 中国地震网 有0人参与分享到 时间: 2013-08-13 23:43:14.5 纬度: 5.8° 经度: -78.2° 深度: 10km 震级: M6.6 震中位置: 哥伦比亚以西海域 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 (原标题:哥伦比亚以西海域M6.6地震) http://news.163.com/13/0814/00/966SQJJB00014JB6.html 香港天文台测得哥伦比亚发生6.7级地震 2013年08月14日 00:24:46 来源: 新华网 0 新华网香港8月13日电 据香港天文台的初步分析,哥伦比亚西部地区于北京时间13日23时43分发生一次6.7级地震。 地震震中位于北纬5.8度,西经78.2度附近,即波哥大之西北偏西约470公里。暂时没有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报告。 分享到:0【关闭】【打印】 【纠错】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14/c_125163670.htm 哥伦比亚以西海域发生6.6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 2013年08月14日 00:3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地震地点 地震地点 原标题:哥伦比亚以西海域发生6.6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 中新网8月14日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8月13日23时43分,哥伦比亚以西海域(北纬5.8,西经78.2)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责任编辑:PN039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08/14/28579259_0.shtml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2.8 2013-08-13 17:25:28 30.3 103.0 2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3.0 2013-08-12 20:31:03 30.1 98.0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 6.2 2013-08-12 17:49:33 -5.4 -81.9 20 秘鲁北部沿岸近海 4.5 2013-08-12 16:09:35 30.1 97.9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 3.4 2013-08-12 10:58:46 30.1 97.9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 4.0 2013-08-12 09:33:57 30.1 97.9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 6.2 2013-08-12 08:53:43 -7.4 130.0 100 印尼班达海 3.1 2013-08-12 08:11:05 30.1 97.9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 5.1 2013-08-12 07:58:48 30.1 97.9 10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 4.9 2013-08-12 07:48:22 30.1 97.9 10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 3.7 2013-08-12 06:30:10 30.1 98.0 6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 6.1 2013-08-12 05:23:40 30.0 98.0 10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 3.4 2013-08-11 22:21:23 30.0 97.9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 3.1 2013-08-11 21:11:32 30.0 97.9 6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 4.3 2013-08-11 20:40:03 30.0 98.0 7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 3.6 2013-08-11 18:51:33 38.8 80.4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 3.0 2013-08-11 15:53:38 42.9 124.4 6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交界 2.6 2013-08-09 13:38:41 25.6 118.8 6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 2.2 2013-08-09 13:37:13 25.6 118.8 7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 3.3 2013-08-08 12:42:45 34.5 104.2 8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 3.3 2013-08-08 06:09:24 31.1 103.2 13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4.5 2013-08-08 02:51:45 31.7 103.5 1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茂县、理县交界 3.0 2013-08-07 22:31:50 37.3 78.2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3.0 2013-08-07 19:51:29 39.6 77.4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6.0 2013-08-07 01:21:58 -16.9 167.3 20 瓦努阿图 5.9 2013-08-07 00:46:18 -16.9 167.3 10 瓦努阿图 4.6 2013-08-07 00:13:57 31.7 86.4 7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5.2 2013-08-06 23:31:32 31.4 86.6 10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3.1 2013-08-05 16:08:27 44.2 87.1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呼图壁县交界 3.4 2013-08-05 03:18:41 22.6 101.1 10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交界地区 5.9 2013-08-04 23:56:34 46.9 145.3 370 鄂霍次克海 3.0 2013-08-04 16:37:37 31.2 103.6 15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 5.5 2013-08-04 11:28:49 38.1 141.8 6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4.0 2013-08-04 09:14:50 44.4 81.6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交界 3.6 2013-08-04 00:49:17 40.0 78.1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交界 2.8 2013-08-03 17:29:17 39.8 118.5 10 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古冶区交界 3.6 2013-08-03 16:15:21 41.0 78.7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交界 3.0 2013-08-03 08:49:24 44.3 87.1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昌吉市交界 4.6 2013-08-03 07:06:55 44.0 83.1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 3.1 2013-08-03 04:41:09 30.1 88.1 9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 3.5 2013-08-03 02:43:56 25.6 118.8 4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 6.1 2013-08-02 04:01:40 -15.2 -173.5 30 汤加 4.1 2013-08-01 16:46:47 54.0 121.3 7 俄罗斯 2.9 2013-07-30 16:20:56 23.9 114.5 10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 http://www.ceic.ac.cn/ 2013年8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高潮持续 已有 370 次阅读 2013-7-11 12:4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推荐到群组 2013年8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高潮持续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8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五个月。 潮汐组合A:8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0.0263度,3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8月1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18度,8月7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8月16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9.90410度,8月14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8月19日为月亮近地潮,8月21日为日月大潮,23日为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12度,三者两两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潮汐组合E:8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80223度,2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潮汐强度最小。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713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UniPHY 2013-1-16 15:01
作者:王丹红 易蓉蓉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6 8:43:55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数学苍穹闪烁中国新星 张寿武 当年燕园里意气风发的学子,如今木已成林。上图从上到下为刘若川,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博士后;恽之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袁新意,美国克莱研究所博士后;宋诗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研究生;肖梁,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许晨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张寿武 供图 “2010年10月,29岁的哈佛大学讲师张伟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2008年7月,张伟在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26岁的袁新意在博士毕业时获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克莱研究奖。实际上,张伟和袁新意获奖代表了一批人,他们这批人确实比我们这一代人做得好,我们这些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人,没有哪一个人在这么年轻时就获得国际数学界这么高的承认。他们是中国数学的未来。” “在非常年轻的29岁,张伟博士已经在数学的广泛领域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今年10月,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宣布,将2010年度SASTRA拉马努金奖授予29岁的中国数学家、哈佛大学数学系讲师张伟。评奖委员会主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数学教授K·阿拉底(Krishnaswami Alladi)在颁奖词中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合作,张伟博士在数论、自守形式、L函数、迹公式、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等数学的广泛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因为他早期的奠基性工作和最近的两项工作,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国际领袖。” 为纪念印度的天才数学家斯力瓦萨·拉马努金(Srinivasa Aiyangar Ramanujan),2005年,位于拉马努金故乡贡伯戈讷姆市的Shanmugha文理工研究院(SASTRA)创立了SASTRA拉马努金奖。该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在拉马努金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年轻数学家。获奖者的年龄限制在32岁以下,因为拉马努金是在他32岁的短暂生命中作出了辉煌的数学成就。颁奖礼将于12月22日——拉马努金的生日当天,在SASTRA大学举行的数论和自守形式国际会议上举行,张伟将获得1万美元的奖金。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是张伟的博士生导师,他说:“其实,张伟是目前在国际数学界非常有影响的一批年轻的中国数学家之一,这批人我知道的就有10人左右,他们非常聪明,而且是同一代人,其中五六个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00届的学生,张伟的同班同学,包括袁新意、恽之玮、朱歆文等,另外几位同一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水平都与我们相差无几!他们是中国数学的未来,到他们的时代,应该是中国数学最辉煌的时候。” 通过多次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采访,张寿武给《科学时报》记者讲述了张伟和袁新意等年轻数学家的故事,他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有这么好的年轻数学家,他们做出这么好的工作,他们是中国的希望。” 读博第二年完成博士论文 “我们重点介绍部分他所做的开山辟路的工作……2005年,在参加马里兰大学举办的一个美国国家基金会的研讨会上,张伟第一次听说库达拉猜想,他开始做这个问题的研究。在仅仅1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明白了这个猜想的意义,而且还找到了独创性的证明方法。之后,他在这个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K·阿拉底 张伟1981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在成都市第七中学毕业后,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他这一届的同学群星灿烂:包括2000年度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冠军恽之玮、袁新意、吴忠涛和刘志鹏,以及2000年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朱歆文等。 2004年,经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两位教授推荐,张寿武录取张伟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同班同学袁新意提前一年毕业,在2003年就来我这里了,袁新意做得很好,这也是我录取张伟的原因之一”。 张伟给张寿武的第一印象很有趣:“他和袁新意的性格正好相反。袁新意是一个很沉稳的人,一般说来不会轻易对新问题下结论,他要先找很多反例,当找不到反例时,他就把它做出来了;张伟的性格刚好相反,你跟他说什么他都很有兴趣,而且想法很多,给人天马行空的感觉,不仅对数学的想法多,而且对文学、历史、书法都很有见解。” 刚开始带张伟时,张寿武担心他思想太活跃、不能专心做学问,时常提醒他说:“不能到我办公室胡说八道,要好好做学问,这是第1年。” 到哥伦比亚大学几个月后,张伟顺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他找张寿武要题目做。张寿武的观点是:最好的学生自己找题目自己做;一般的学生做老师给的题目;最差的学生可能都看不懂老师给的题目。于是,他对张伟说:“你自个儿先找题目,找不到题目我再给你。” 张伟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像样的题目。不久后,2005年秋天,张寿武开车带着袁新意和张伟从纽约到马里兰州,参加以马里兰大学举办的美国国家基金会一个研讨会。在这次会上,张寿武讲解了库达拉猜想(Kudla Conjecture),回到哥伦比亚之后,他突然想到,能不能尝试库达拉猜想中模性(Modularity)的问题,因此就对张伟说:“你就做做这个问题吧!” “我也没指望他能将模性做出来,因为这个学生找你麻烦,你给个题目让他忙着,当时的想法就是让他忙着。所以,一开始,我就让他做最简单的例子,然后再往复杂去做。” 张伟忙了两三个月,大约在2005年底,已经回到中国的他突然给张寿武来信说:他知道怎么做这个东西了。张寿武说:“好,你赶快回来吧。然而,回来之后,我才发现他不是按我的思路去做的,也就是说不是先做简单的再做复杂的,他一下子就全部做了,这让我很惊讶!” 在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张伟就库达拉猜想问题写出了论文。 K·阿拉底这样讲述张伟:“我们重点介绍一些他所做的开山辟路的工作……1997年,史蒂文·库达拉在志村簇(Shimura varieties)的基础上定义了一系列的子簇,并推测它们的母函数是模性,博切尔兹(Richard Borcherds)获得(1998年)菲尔茨奖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证明了余维数1情形下的库达拉猜想,在导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寿武的指导下,张伟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有条件地推广了博切尔兹的结果,并因为这个过程,基本上证明了库达拉猜想。” 不仅如此,张伟博士论文也促成了他与袁新意、张寿武的一系列合作。 多人合作 非常愉快 “张伟在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论文中,他同时也推广了希策布鲁赫—乍基亚(Hirzebruch-Zagier)和格罗斯—科恩—乍基亚(Gross-Kohnen-Zagier)早期的主要工作。”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张伟做完库达拉猜想的论文后,张寿武对他说:“这可以当你的博士论文了,如果你现在想毕业,现在就可以毕业;不想毕业嘛,咱们再在一起做东西。”张伟决定要跟张寿武在一起再做一段时间。 在张伟写这篇论文之前,正在博士三年级的袁新意已写好了他的博士论文,但他也不想走。张寿武就对两人说:“做完博士论文,我与你们的师生关系就结束了,你们不走,咱们就做个朋友,一起做做学问。”他将自己的两个题目,格罗斯—乍基亚公式(Gross- Zagier)和三乘法L—函数(Trip product L-function)公式拿出来。 张寿武从1997年开始做格罗斯-乍基亚公式,2001年,他完成了这个公式一个重要的工作,他一直在琢磨这个神秘的公式:“我能证明它是对的,但我并不明白在更深层次上,它为什么是对的。我一直在想,怎样把深藏在这个公式的背后的秘密挖出来。”2005年,他带着张伟和袁新意重新探索这个公式。 “正因为张伟的毕业论文对了,我们合作的这些工作才成为可能;假如他的东西不对,我们继续做下去是没有意思的。我从1997年开始做这个公式,但有些最关键的东西我没有做下来,所以,我为什么要重视模性,这也是我为什么让张伟来做这个东西的原因,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模性是数学上一个满足一些泛函方程与增长条件的解析函数。张寿武说:“模性非常重要。安德鲁·怀尔斯在证明费马大定理时,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模性,他证明了一个级数满足一系列对称性,这一对称性证完后,他就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在我们的工作里,也是一个级数,如果这个级数对称了,就能做一般的格罗斯-乍基亚公式,我前面的一些工作都是假设了一些条件,我要是把这些条去掉,就必须要有新的办法,新办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母函数的模性。” 三人的合作的第一项,是将张伟在博士论文中的工作推广到全实域,张寿武说:“推广到全实域后,下面才能用,基本出发点是张伟的论文。”他们的文章发表在2009年出版的荷兰期刊《数学文献》(Compositio)上。 三人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志村簇上复乘点的高度。他们建立了瓦尔斯普尔热(Waldspurger)公式在算术代数几何下的一个模拟,瓦尔斯普尔热公式是给出积分周期和L函数特殊值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公式。这篇论文远远走出了现有的格罗斯—乍基亚公式,论文太厚了,最后决定变成一本书,因此,这篇论文将以书的形式出版在《普林斯顿数学研究年刊》上。 他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张寿武说:“袁新意与张伟各有长处,袁新意是奥数冠军队成员,他的基本功没人可比,如果他说一个结论是对的,就肯定是对的;张伟思想太活跃,有很多想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完全对,但很有发展的价值。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与他们在一起真是非常愉快。这对我来说恐怕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哪有这么好的年轻的学生做好论文后还不想走,在这里待下来?!” 师承相传 因缘际会 “因为这两篇预印本论文和他早期的种子性工作,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世界领袖。” ——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委员会主席 K·阿拉底 如果说早期的几篇论文中都有张寿武的指导和合作,张伟在其中显示了极高超的技术能力的话,那么,他最近在算术相对迹公式方面的工作则证明他有独立处理重要大问题的能力。这些工作包含在他两篇尚未正式发表的预印本中,一个是相对迹公式和格罗斯—普拉萨德猜想(Gross Prasad conjecture),一个是算术基本引理。 谈到基本引理的重要性,张寿武解释说,因为证明了朗兰兹纲领自守形式中的“基本引理”,38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获得了2010年的菲尔茨奖。吴宝珠证明的是自守形式中的经典迹公式的基本引理;自守形式中的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则是由张伟在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恽之玮证明的。 经典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很多大数学家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到吴宝珠的时候,他集大成,把这些方法合在一起,第一个证明了基本引理。“张伟、袁新意和恽之玮是好朋友,他让恽之玮去证明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恽之玮是专门做基本引理的,他是用吴宝珠的方法来做的”。 张伟是怎么知道要做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呢?是张寿武建议的,因为自守形式中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贾戈尔(Jacquet)和俄亥俄大学的教授阮丽斯(Rallis)提出来的。 贾戈尔是现代自守形式专家。1986年,当张寿武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时,贾戈尔让他做一些相对迹公式,但他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它关注的是自守形式,我对自守形式没有什么兴趣,当时我也不知道它可以用来推广格罗斯-乍基亚公式。我跟贾戈尔学了相当长的时间,对他的东西还是很清楚的”。 因缘际会,20多年后,张寿武又让他的学生来做自守形式下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在2008年晨兴的一个暑期讨论班上,田野作了第一个关于相对迹公式的报告。“所以说,张伟的工作是继承和发扬了哥大在自守形式方面的一个传统。我的贡献是告诉他们往哪个地方走”。 张伟非常聪明,他以光一样的速度阅读了所有的相关论文,以光一样的速度将问题弄清楚了,并证明了其中两个基本引理。然而,与张寿武一样,他真正想做的也不是自守形式下的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他的兴趣在算术相对迹公式下的基本引理,他和袁新意将自守形式下相对迹公式的基本引理问题告诉了同学恽之玮。与此同时,他成功地将贾戈尔—阮丽斯的一些技术移植到算术相交理论中,并在志村簇上算术相交理论的知名猜想中取得决定性进展。 在他的一篇预印本中,张伟成功地描述了算术基本引理。 张寿武说:“这个引理比吴宝珠和恽之玮的引理更难,在他之前,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算术基本引理。所以说,张伟的贡献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在基本引理前加了‘算术’两个字,这就是他不一样的地方。换句话说,将来几十年大家都要做张伟的问题。提问题的人的水平比做问题的人更有远见。如果说以前是我提的问题,那么后面的问题则是他自己提出来的。” K·阿拉底在2010年SASTRA拉马努金奖的文章中评价:“因为这两篇预印本论文和他早期的基础性工作,张伟博士已经成为他所在领域的世界领袖。” 张寿武认为,自守形式和算术相交理论,属于数学里的两个领域,一直到张伟把它做完,才将这两个领域联系在一起,其实,他没有做那么多东西,他只做好了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处于所有这些领域的交叉中心,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贡献被认为不仅在于数论,而且在于代数几何和表示论等多个领域。 他们可以为中国数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厉害就厉害在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他们有什么东西不懂,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同学也是另一行的高手,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们之间不是相互竞争者,而是合作者。”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袁新意毕业时也做得很出色,他在毕业那年就获得了克莱数学研究所的克莱研究奖,也就是说,克莱研究所为他提供博士后薪水和各种津贴,他自己找喜欢的地方去做数学。他第一年在哈佛大学,第二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现在在密歇根大学做,过几天就要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了。他是第一个获得克莱研究奖的中国人。张伟获拉马努金奖可能是因为他的领域与拉马努金的领域更接近一些,这也是拉马努金奖的要求。” “但他们这一批人绝对不止他们两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的同班同学在数学上做得非常好的至少还有恽之玮和朱歆文,加上那一届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几个,我知道的这批人已有10个左右,他们都才二十八九岁,非常年轻,可是已经做出很了不起的工作。张伟和袁新意获奖,代表他们这一代人确实比我们做得好。” 面对这一批横空出世的数学新星,张寿武说,他们这批人的成功真是非常奇怪,一届里突然出现了这么多人,以前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之后也没有出现过,“他们说,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杨磊和高峡两位教授,对他们这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激情都是受他们的鼓动的,由此,这批学生才做得非常好。” “他们还年轻,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大数学家的份上,但他们有可能成为大数学家。”张寿武对这一批学生寄予厚望,“我想,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已经显示出来了,他们有资本在美国的长春藤大学获得教授职位,但拿菲尔茨奖就难说了。我对他们的期望超过了对陶哲轩的期望,陶哲轩拿了菲尔茨奖,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教授。毫无疑问,陶哲轩非常聪明,他做了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张伟他们做的问题对未来的影响会更深刻一些。何况他们有一群人在共同努力。张伟、袁新意、恽之玮、朱歆文等,他们可能不像陶哲轩那么聪明,不是天才,但他们可以对数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他们合在一起,应该是中国数学的未来,他们肯定会做得很好。” 张寿武目前带有7个博士生,其中5位学生来自中国。 在哥伦比亚大学,张寿武每年给研究生们上同一门课——“算术代数几何”,讲一些他正在思考或他认为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在给研究生们开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张伟他们的工作”。 张寿武希望大家能保护这些学生:“他们这代人都很有希望,本来就绝顶聪明,如果他们到工业界、金融界,放到哪里都是闪光的金子,但他们都很安心地做。这批学生在在思想方面非常活跃、非常成熟,他们没有经过‘文革’,没有负担,政治上非常单纯,我觉得大家尽一切可能保护,帮助他们,不要干扰他们。” 附件1:张寿武简介 1983年毕业于中由大学数学系后,师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王元院士,1986年获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同年证明世界性难题波同年证明世界性难题波戈莫洛夫猜想;1997年在世界上率先于全实域上推广了格罗斯--乍基亚公式。1998年应邀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同年获旨在奖励全球杰出华人数学家的首届晨兴数学金奖。 附件2:拉马努金简介 斯力瓦萨*拉马努金(Srinivasa Aiyangar Ramanujan),印度天才数学家,1887年12月22日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信奉婆罗门教,1920年4月26日因病在印度贡伯戈讷姆去世,终年32岁。 拉马努金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沉迷于数论,常以直觉(或跳步)导出公式,不喜欢作证明,但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1900年,13岁的他独立发现了三个函数可以表示成无穷级数,而这是大数学家欧拉在1750年左右发现的;他身后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后来引发了大量的研究,1997年,《拉马努金期刊》(Ramanujan Journal)创刊,用以发表有关"受到拉马努金影响的数学领域"的研究论文。 1913年,26岁的拉马努金致信三位给剑桥学术界人士:贝克(H. F. Baker)、霍布森(E. W. Hobson)、哈代(G. H. Hardy),信中包含一长串复杂的定理。只有三一学院院的哈代注意到他的天才。哈代说:"很多定理完全打败了我,我从没见过任何象这样的东西。"哈代和同事利特尔伍德评论道:"没有一个定理可以放到世界上最高等的数学测试中。" 在哈代的反复邀请下,1914年,27岁的拉马努金打破宗教束缚,去剑桥三一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这是富有成果的合作,哈代之将描述了为"我一生中最浪漫的事。" 哈代评论拉马努金的公式,有些他最初不能理解,他说"只要看它们一眼就知道只有第一流的数学家才能写下它们。它们肯定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的话,没人能有足够的想象力来发明他们。"哈代在一次采访中说,他自己对数学最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拉马努金,并把拉马努金的天才比作至少和数学巨人欧拉和雅可比(Carl Jacobi)的相当。 在哈代的指导下,拉马努金先后发表了国际一流的论文19篇。1917年拉马努金与哈代合作开创"圆法"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同年被选入伦敦数学会,次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拉马努金后来患病,1919年返回印度,1920年4月26日在贡伯戈讷姆逝世,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是拉马努金θ函数的发现。 在数学上,有洞察力和有一个证明是很不相同的。拉马努金的发现异常丰富,他天才地给出了大量的公式,可以再深入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哈代这样评论拉马努金:" 他的知识的缺陷和它的深刻一样令人吃惊。这是一个能够发现模方程和定理的人......直到前所未闻的地步,他对连分数的掌握......超出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数学家,他自己发现了ζ函数的泛函方程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著名问题的主导项;但他却没有听说过双周期函数或者柯西定理,对复变函数只有最模糊的概念...... 当他还在印度时,拉马努金在三本活页纸笔记上记录了很多结果。结果被写下来,但没有推导。第一本笔记有351页,大约16个有某种组织的章和一些无组织的材料。第二本笔记有256页,散布在21章和100个无组织页面中。第三本有33个未组织的页面。他笔记本中的结果激发了大量论文,由后世企图证明他的发现的数学家所写。哈代自己也写了挖掘拉马努金工作中的材料的论文, 美国作家罗伯特 卡尼盖尔所著传记《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中说:"拉马努金是个如此伟大的数学家以至于他的名字超越了嫉妒,他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出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70多年。他的论文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被挖掘出来。他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 中国数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民友先生等,已将《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翻译成中文。(本资料根据维基百科拉马努金介绍编写) 《科学时报》 (2010-12-16 A1 要闻)
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Tenure晋升如何保证质量?以哈佛为例
热度 34 hongfei 2012-12-25 14:44
Tenure晋升如何保证质量?以哈佛为例 2012.12.25 人们都知道哈佛大学的教授水平高,但却较少知道这样的的教授水平是通过多么严格的Tenure考评来保证的。 哈佛大学退休的何毓琦教授在他2007年5月16日的《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博文中说: 我是在1965年拿到哈佛的终身教授职位的,那之后的30年里,我们系没有授予任何一位系统科学领域的年轻教授终身职位。尽管哈佛校长和各系主任绝对不敢承认,我早早就意识到而且不断地教导年轻同事们:“哈佛付你钱是为了让你维护并不断提高它的世界声誉的,别的都是次要的。” 因此黄金法则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 何毓琦《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Life of an Academic in the US)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65-2157.html 何先生说他们系在30年里没有授予任何一位系统科学领域的年轻教授终身职位,这一点不假。 我曾在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上看到一篇1992年4月22日的题为Climbing The Ladder To Harvard Tenure(哈佛Tenure的晋升阶梯)的报道上面说哈佛大学在1984-85年度共招了49名Tenure Track的助理教授,其中只有37名在三年后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成为副教授,通过的只有35人(Associate Professorship,哈佛副教授没有Tenure),而六年后这35人种只有24位进入Tenure评审,最终只有6人在七年后通过Tenure评审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职教授,占49人中的12%。 哈佛深红报Climbing The Ladder To Harvard Tenure(哈佛Tenure的晋升阶梯)报道链接: http://www.thecrimson.com/article/1992/4/22/climbing-the-ladder-to-harvard-tenure/ 当然并不是所有名校获得终身职的比例都这么低。同属长春藤联盟的康奈尔(Cornell)大学网站上说该校近年来进入Tenure考评程序的人种大约有50%获得晋升,考虑到进入程序的人数一般比六年前招聘的tenure track助理教授人数要少,所以这个比例应该不会高于40%。哥伦比亚大学的数据没看到,估计其比例总会比康奈尔大学要低一点点。当然,在很多公立大学和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大学获得Tenure的比例普遍会比这些名校高一些,这主要取决于各校的定位和竞争力,但估计一般不会比50%高多少。 当然,正如何先生在《关于终身职位和预备终身职位》博文中所说:“ 在哈佛等一流大学,未获终身职位绝不表示失败,不必为此而感觉脸面无光。据我所知,哈佛曾有四分之一的内部候选人获得终身职位,而未获终身职位者之后有的摘得其专业领域的重要奖项,有的当选院士,也很成功。 ”我在前几篇博文中提到的Geoffrey Wilkinson在1955年未能获得哈佛大学化学系的终身职,他在十八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何毓琦《On Tenure and Tenure Track-关于终身职位和预备终身职位(中英对照)》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296395 在Climbing The Ladder To Harvard Tenure这篇文章开头提到的没能在哈佛获得终身职的Alan Brinkley,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是当今美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在2003-2009年间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的Provost(大学里面的的国家总理)。他在做Provost这几年里面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大概就是去决定年轻教授的Tenure考评和升迁。估计他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肯定不会随便放水。 当然,文章中提到的Mark McConnell后来在Oklahoma州立大学做了9年的终身职副教授,后来辞职到工业界工作,2012年又回到Princeton大学去做讲授微积分和实分析课程的讲师(Lecturer)。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成功了。 哈佛大学Tenure晋升如此残酷,那些没有拿到Tenure的人还没有纷纷跳楼自杀,其原因当然在于其Tenure评审程序公正和过程透明,如有疑问,在不同的阶段还可申述。美国很多大学的Tenure Review详细程序,在其网站上都可以找到,并不是只有经过tenure评审晋升过程的海归大牛才知道。比如下面的链接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目前的Tenure Review指南,详尽得连请校外同行专家评审的信件模板都有提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下载来参考。 哥伦比亚大学Tenure Review Guideline链接: http://www.columbia.edu/cu/vpaa/docs/Columbia_University_Tenure_Guidelines.pdf 国人近年来信心爆棚,整天嚷嚷着要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是在如何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水平上却不得要领。正如胡适之先生当年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不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下三滥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群体能够建造起来的。有些人总是打着反对精英主义的旗号反对在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实行保证教授和研究人质量和学术自由的类似Tenure考评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我所能看见的只是这些人自己好不了,在内心里面也不希望其它任何人好,哪还管得整个社会是否受益?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哈佛大学这样的地方是用什么样的学术标准建立起来的,为什么美国的上千所大学都采用不同层次的Tenure制度来规范其学术制度和保障学术自由,就应该知道中国的学术界起码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 如果硬要反其道而行之的话,那就不只是可悲,而且是可恨了。 哈佛深红的Climbing The Ladder To Harvard Tenure中对于哈佛的Tenure制度有更多的信息和详细的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读一读英文原文。这篇报道太长,做中文翻译太费劲。抱歉! ******************************************************************************* 哈佛深红报Climbing The Ladder To Harvard Tenure(哈佛Tenure的晋升阶梯)报道链接: http://www.thecrimson.com/article/1992/4/22/climbing-the-ladder-to-harvard-tenure/ April 22, 1992 Climbing The Ladder To Harvard Tenure By Joanna M. Weiss, By now, it's a familiar story. The junior professor is popular, well-regarded, beloved by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alike. She spends seven years at Harvard, teaching popular courses that win acclaim in the CUE guide. In the seventh year, her tenure case comes up for review. The ladder to tenure is fully in view. Instead, the professor is sent down the Harvard chute, and out the door. It happened to Alan Brinkley, who for three straight years packed Sanders Theatre with his course on modern American history. It happened to Mark McConnell, who achieved popularity despite the difficult and tedious material of Math 25. And this year, it happened to Liah Greenfeld, Loeb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who developed a following of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A committee of senior faculty decided not to recommend Greenfeld for tenure in December. And while professors like Greenfeld view their fate pragmatically, looking ahead to positions at other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students losing a popular professor have little in the way of consolation. Shortly after news broke of the Greenfeld decision, a group of 37 sociology graduate students--out of 70 total in the department--drafted a petition bemoaning the "enormous void" created by her departure. "It was a real shock that she did not get tenure," says one student who has worked closely with Greenfeld. "A lot of people assumed that she had a very good chance." And the pattern, the student says, was easy to recognize. "People do have this mindset that Harvard tends not to tenure people that are in the junior faculty", she says. Her complaint is nothing new. For generations, Harvard has had a reputation of tenuring professors who have "made it big" at other schools. Using the Harvard name, the University simply picks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Most universities in the U.S., says Sociology Department Chair Aage B. Sorenson, have tenure-track systems. Junior professors are hired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ceiving permanent appointments some time in the future. These colleges "review anybody in the junior ranks as a matter of course", Sorenson says. But Harvard has no such built-in tenure system. And junior faculty members generally come here for temporary stays. Statistics indicate that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ladder faculty"--Harvard's term for assistant and associate professors--go on to attain tenure. "Harvard is a very unusual university", says Sorenson. The standard procedure at Harvard is as follows. .Scholars who enter the system as assistant professors are reviewed in their fourth year for promotion to the associate level. .If promoted, a faculty member serves until his or her seventh year, when a tenure review may be initiated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department. .If the tenure committee recommends the candidate, the president convenes another committee of senior faculty to review the candidate or candidates. The final decision rests with the president. The administration recently established a database that allows it to track faculty members through the tenure process. The first case to be examined is of junior faculty members who came to Harvard in the 1984-85 academic year and are eligible for tenure review this year. That year, 49 scholars in all were recruited. Of the 37 who stayed at Harvard long enough to be considered for associate professorships, 35 were promoted to the posts. Just 24 of these, however, underwent preliminary review for tenure, not including the two faculty members who waived such review. Of the original 49, only six received tenure this year after their seventh year in the system. One review is still pending. Defenders of the University point out that some of these professors left before tenure review. But the low number of tenures--just 12 percent of those who entered the faculty eight years ago, and 25 percent of those who underwent preliminary review--demonstrates the slim chances of junior faculty members receiving tenure. While students aren't always aware of these difficult odds, faculty members are. Junior professors come to Harvard prepared for temporary stays, according t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Studies Houchang E. Chehabi. When he was recruited by Harvard, Chehabi recalls, he was told immediately that he would not likely remain beyond his seventh year here. Chehabi says the Harvard administration informed him that "basically I shouldn't expect tenure, even though in rare occasions exceptions are made". Candidates for junior professorships know that Harvard is an unlikely source of permanent appointments, Chehabi says. "The reputation of the place is such that one comes with such an assumption," he says. "I don't think anyone comes here expecting tenure". Chehabi says he knows people who have turned down Harvard offers in favor of tenure-track positions at other universities. But many, he says, are willing to come to Harvard even for a temporary stay. "Harvard is like Disneyland for a scholar", he says. "You say to yourself that even though you're not going to spend your life here, six or seven years here is a very nice prospect." "Next year I will be applying for jobs elsewhere", says Chehabi, who is in his sixth year as a professor. Chehabi's good nature about the tenure process is not shared by all students, some of whom have reacted with anger to tenure denials. The anger usually stems from the loss of a professor who spends time with students and often teaches the only classes in a specific field. But administrators argue that much of students' displeasure is rooted in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tenure process. Even though former Dean of the Faculty A. Michael Spence reformed the process in the late 1980s to remove the link between tenure reviews and openings in the department, junior professors are still not entitled to reviews, which are performed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departments. In the seventh year of a junior faculty member's stay, a department can make arrangements for outside evaluations or for its own review committee. If the department votes to end the process, the junior professor's quest for tenure ends. Other student complaints are targeted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Harvard seeks outside input about the candidate in consideration. While other universities simply ask for evaluations, Harvard sends a 'blind letter', a list of potential candidates that includes the tenure candidate and other leadi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Outside scholars are not told which of the listed professors is the internal Harvard candidate. Students often complain that this process weighs against internal or younger candidates because only older faculty have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s that outsiders will recognize. According to one source, blind letters list junior faculty members with other professors with similar experience, so as not to weigh the scales against younger professors. Another complain lodged by students is that Harvard, as a research-oriented institution, places too little emphasis on teaching. But professors say that teaching is indeed part of the review process. Professors who defend the current system say that without research, teaching goes stale. Even professors who are detached from the student body contribute to the atmosphere of learning on campus. "There are occasional genuises whom one would want to have on the faculty even if their customary mode of communication took the form of grunts and grumbles", writes former Dean of the Faculty Henry Rosovsky in his book, The University: An Owner's Manual. Professors also say that when committees consider candidates for tenure, they pay specific attention to classroom teaching. When Greenfeld's tenure case was reviewed by the Sociology Department, Sorenson says, the committee sought out graduate student input as a standard part of the process. Still, students often perceive Harvard as the ultimate research university--one which places enormous importance on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while disregarding undergraduates and the professors who instruct them. "Understandably, undergraduates see the world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ability", says Joseph J. McCarthy, assistant dean for academic planning. One reason that student's interests are not represented, they say, is that they are not consulted in the tenur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 don't seem to have any voice in this process of tenure as a group," says Sociology graduate student Marie-Laure Djelic. Even Sorenson admits that he wasn't quite sure what to do with a student petition that praised Greenfeld and voiced objection to the tenure committee's decision. "I don't know what you would say to the students other than thank you", Sorenson says. Taking the high road, Rosovosky writes that students often don't have enough background to provide helpful input.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are the main issues, and neither staff nor students have the training to make valid judgments", he writes in An Owner's Manual. Harvard's tradition of turning to outside scholars dates back to the presidency of James B. Conant '14. Ironically, he was seeking to avoid a trend of tenuring only faculty insiders. Today, the University faces the opposite phenomenon. Few insiders remain at Harvard beyond their stints as junior professors. And almost everyone, from students to junior faculty to the tenured professors themselves, agrees that there should be some reform. This is little comfort to students who have lost their favorite professors. But administrators say that recent attempts to make the tenure system more fair to junior faculty are succeeding, to some degree. "I'd like to believe that the number of junior faculty members getting tenure is increasing and also that there is more optimism among the junior faculty about the process," McCarthy says.
个人分类: 教育科研|25226 次阅读|56 个评论
哥伦比亚发生7.4级地震:关注9月潮汐组合
热度 2 杨学祥 2012-10-1 03:10
哥伦比亚发生7.4级地震 2012年10月01日01:5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日0时31分,在哥伦比亚乌伊拉省发生7.4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0度、西经76.3度,震源深度约160公里。 http://news.hexun.com/2012-10-01/146430026.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10-01 00:31:32 7.4 2.0 -76.3 160 哥伦比亚 地图 2012-09-29 11:10:03 3.2 38.5 102.7 7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 地图 2012-09-29 00:23:06 3.3 26.0 119.9 8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9-28 08:34:29 3.1 27.6 104.0 6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大关县、昭阳区交界 地图 2012-09-28 07:53:50 6.0 -8.9 157.7 20 所罗门群岛 地图 2012-09-27 21:59:48 3.2 39.5 105.7 5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地图 2012-09-27 20:38:39 3.8 37.5 95.9 5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地图 2012-09-27 18:43:17 3.0 43.3 85.2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塔城地区沙湾县交界 地图 2012-09-27 07:39:57 6.6 51.6 -178.2 30 安德烈亚诺夫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9-26 07:45:25 6.2 24.8 -110.2 10 加利福尼亚湾 地图 2012-09-25 05:57:32 4.0 22.8 121.4 8 台湾台东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9-23 04:42:45 4.4 25.4 96.7 28 缅甸 地图 2012-09-22 18:56:07 3.6 53.9 123.9 3 俄罗斯 地图 2012-09-22 09:03:02 4.1 32.8 89.4 4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9-22 05:49:06 3.3 36.3 82.5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民丰县交界 地图 2012-09-21 18:09:24 4.0 40.5 77.4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地图 2012-09-18 20:26:17 3.2 27.3 88.6 6 印度 地图 2012-09-18 17:37:47 3.3 27.5 104.0 10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9-18 07:28:34 4.2 23.3 100.1 10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9-18 02:21:52 3.2 27.5 104.0 15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图 2012-09-17 10:43:43 3.4 37.6 112.3 5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吕梁市交城县交界 地图 2012-09-17 00:16:55 3.2 37.6 76.1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地图 2012-09-16 23:54:13 3.0 38.3 74.3 156 塔吉克斯坦 地图 2012-09-16 02:25:50 3.3 25.1 100.0 10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9-14 20:00:58 3.0 37.6 74.7 7 塔吉克斯坦 地图 2012-09-14 12:51:46 6.4 -3.3 100.6 20 苏门答腊南部 地图 2012-09-14 11:21:45 4.7 43.6 82.3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巩留县交界 地图 2012-09-14 05:01:09 3.2 32.8 88.5 4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9-13 05:15:01 3.1 27.5 104.0 10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9-13 05:12:24 3.0 27.5 104.0 14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图 2012-09-12 02:54:00 3.2 39.4 76.9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地图 2012-09-11 11:21:19 4.9 24.7 99.2 10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地图 2012-09-11 11:20:16 4.5 24.7 99.2 8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地图 2012-09-10 22:03:11 4.5 39.2 74.1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地图 2012-09-10 06:07:25 3.7 37.0 78.8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地图 2012-09-10 05:20:36 4.5 37.1 78.8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地图 2012-09-08 20:20:47 2.8 27.5 104.0 14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9-08 19:47:26 3.1 27.6 104.0 14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图 2012-09-07 21:13:04 3.0 27.6 104.0 8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图 2012-09-07 13:12:45 4.4 27.5 104.0 9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图 2012-09-07 12:16:29 5.6 27.6 104.0 10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图 2012-09-07 12:06:02 3.2 27.5 104.0 10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9-07 11:58:00 4.3 27.6 104.0 10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 地图 2012-09-07 11:19:40 5.7 27.5 104.0 14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 地图 2012-09-06 19:33:52 3.0 41.8 81.2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地图 2012-09-06 00:41:05 3.2 34.8 117.1 0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滕州市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交界地区(塌陷) 地图 2012-09-05 22:42:09 7.9 10.0 -85.5 20 哥斯达黎加 地图 2012-09-05 21:09:11 6.0 -12.5 166.5 20 圣克鲁斯群岛 地图 2012-09-05 04:00:16 4.9 22.1 121.1 14 台湾恒春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9-04 15:47:07 4.1 37.1 78.7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地图 2012-09-04 02:23:04 6.3 -10.8 114.0 20 印尼爪哇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9-03 07:47:01 3.2 31.3 103.5 17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成都市都江堰市交界 地图 2012-09-02 03:17:50 3.5 23.8 114.6 12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交界 地图 2012-09-01 14:47:09 4.3 43.4 84.7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 地图 2012-08-31 20:47:33 7.6 10.8 126.8 30 菲律宾群岛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8-31 20:23:54 4.1 24.8 120.9 9 台湾新竹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8-31 20:11:39 4.4 24.7 120.8 7 台湾苗栗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8-31 17:12:50 3.7 46.5 86.9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地图 2012-08-31 13:52:12 4.2 23.8 114.7 11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交界 地图 2012-08-31 13:27:34 3.0 32.0 104.5 20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http://www.ceic.ac.cn/ 2012年9月潮汐组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 2012-8-17 09:32 2012年9月潮汐组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9月是8-9月为弱潮汐时期的第二个月。 潮汐组合A:8月31日为日月大潮,9月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2012年9月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24597度,7日为月亮远地潮(月亮潮强度减少35%),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潮汐强度最小,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和地震火山活动。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 潮汐组合C:9月16日为日月大潮,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75度,19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强,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9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1.1354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9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1度,30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达到最大值。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没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强叠加,但 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强弱分明,易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307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让唐骏和傅瑾“门客们”重来!
热度 9 qpzeng 2012-7-27 07:41
唐骏与傅瑾的共同点就是“造假”,而且都是方舟子踢爆的。 但是,唐骏与傅瑾造假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唐骏是扎扎实实在日本名古屋大学上了5年的博士课程,后因未按时提交论文而没能获得博士学位,于是花钱办了一张“野鸡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应该称之为“文凭门”,就是有学历无学位。 傅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了几年博士后,根本没有读过博士,她提供的哥大博士文凭是假的,显然也是花钱买回来的,所以她的情况是既没学历也没学位,我称之为“学历-文凭门”。 不管是什么“门”,他们都犯下了“欺骗”和“不诚实”的严重错误!绝对不能因为他们后来所取得的成就而原谅他们,因为他们违背了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我认为,厦门大学雷厉风行解决问题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新华都集团似乎并没有处理唐骏。 同一种“做派”两种不同结果,说明容忍造假在中国还很有市场,也说明部分中国人为人处世很不讲原则。更有甚者,可能有很多人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可耻,反而认为他们被揭发出来很冤枉,是不幸做了“冤大头”,不知还有多少假学历、假文凭没有被挖出来! 这样的结果会让很多人怀有侥幸心理,以致今后还会见到更多铤而走险的“门客”。我以为,在处理造假者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效仿西方的“零容忍”政策,不论造假者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还是其他什么显赫的高官,一律免职或引咎辞职。 当然,文凭和学历造假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某些单位“重文凭,轻才干”的错误的用人政策,否则唐骏凭自己的本事就能打遍天下“做皇帝”,有必要买张假文凭吗?如果我国的“XX学者”不以文凭划线,像傅瑾这样的人也不会“中招”吧?我看都是“唯文凭论”惹的祸! 用人单位选人时应该主要看重候选人的业绩和成就,文凭和学历只是作为参考,对于特别优秀的应聘者还可以对文凭和学历不作特别要求,要“有文凭而不唯文凭论”,这才是“知才善任”、“任人唯贤”的正确的用人之道!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362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厦大女教授学位造假门水落石出
热度 2 hailang0 2012-7-23 08:28
从文末“据介绍”来看,傅教授虽然没有疙瘩博士文凭, 但她的实力 却并不弱!成绩也并不小。 厦大女教授文凭造假续 厦大回应:傅瑾文凭造假已辞退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厦大医学院教授傅瑾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到底是真是假?厦大昨日给出调查结果:是假的! 厦大昨日单独约见本报记者,做出正面回应,并公布了对傅瑾的调查结果:傅瑾应聘厦大,提供的是一份“完全假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这是一起十分恶劣的主观故意的造假行为”。 校方也公布了对傅瑾的处理决定: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同时要求傅瑾本人通过公开渠道,向厦大师生员工、校友和关心厦大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出“深刻道歉”。 据介绍,傅瑾本人已经承认了造假行为。 校方也坦承自己的工作失误,表示,厦大为自己工作失误,没能及时鉴别出傅瑾文凭的真伪,从而给厦大声誉造成重大影响,表示歉意。 校方还表示,厦大对社会各界人士对厦大和厦大医学院的关心和爱护,表示感谢。 “她根本没有 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 20日晚,厦大医学院教授傅瑾被曝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是假的。21日,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对此进行报道。 校方介绍,21日从媒体获此消息后,学校马上展开调查,并联系傅瑾本人,但是,正值厦大假期,傅瑾不在国内,直到22日才联系到她本人。 校方表示,厦大经过非常谨慎认真的调查,确认傅瑾应聘厦大给厦大提供的博士文凭“完全是假的”,“她根本没有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 厦大昨日为本报出示了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出示的所谓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它显示傅瑾在199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上面甚至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导师和系主任的签名。 从2004年到2008年,傅瑾作为厦大讲座教授,每年有一个月在厦大工作;2008年12月,傅瑾向厦大提出全职工作的申请,并获批。厦大从2009年9月聘她为全职教授,并为她申请“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校方昨日明确表示,已经断定这是一起十分恶劣的主观造假行为,严重违背学术道德,完全丢失学术诚信。 厦大说,对厦大来说,这是一起欺骗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厦大和傅瑾的工作合同要求,应聘者要对自己提供的所有材料真实性负责,不得有任何欺骗。 据介绍,傅瑾本人承认了造假行为。 校方诚恳承认工作失误 但是,傅瑾为何能凭借一份假的博士文凭,获得厦大讲座教授以及后来的全职教授的职位?校方昨日也做了解释,并承认工作上犯了失误。 据介绍,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但是,没有被鉴别出。更重要的是,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但是,厦大医学院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2008年,傅瑾应聘厦大全职教授,因傅瑾已经和厦大合作了四年,是厦大的讲座教授,学校没有对她提供的证书等再做进一步的严格审核。 校方昨日诚恳地承认自己工作失误,表示,一直以来,厦门大学对任何一位应聘者的审核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但是,从傅瑾事件来看,厦大在一些环节上在执行规定和程序上不够严格。 校方一位负责人昨日在被本报问及从傅瑾事件得出的经验教训时,坦承,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严格地按照规定和程序来办事情。 这位负责人表示,傅瑾事件给厦大造成不良影响,对厦大所有的校友、所有的师生员工、所有关爱厦大的人来说,都是深深的伤害,“我们感到非常的抱歉”。 要求傅瑾“深刻道歉” 厦大昨日明确表示,将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但是,校方同时也指出,将实事求是地评价傅瑾在厦大的工作。 校方说,已经把校方的这一决定通知傅瑾本人,并要求傅瑾郑重地向所有厦大校友、厦大师生员工以及关心、热爱厦大的社会各界,做出“深刻道歉”。 校方还表示,将对傅瑾在厦门大学工作期间的所有工作进行评估,如果没有按照合同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学校将按照合同的规定,追究所有的责任。 但是,校方也指出,将实事求是地评价傅瑾在厦大的工作,绝不因为她在文凭上造假,就把她所有的工作和成绩都抹杀。 校方介绍,从傅瑾2009年9月1日上任全职教授到造假被曝光前,根据记录以及厦大医学院院系同事、学生的反映,她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 据介绍, 傅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厦大总共指导了十位研究生,其中有两位已经毕业;以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6篇的论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是4.337, 以她为主持人,获得了6项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一项是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前期项目,资金的资助额是60万元,其间,她还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 其中三项是第一申请人,一项是第二申请人。 厦大女教授学位造假门升温 傅瑾教授昨现身微博 http://news.fznews.com.cn2012-7-24 11:10:13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记者 汪长福 实习生 梁辰)厦大医学院教授傅瑾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遭到质疑一事,经过本报连续报道后(详见本报7月22日3版、7月23日5版),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不过,厦大校方以及当事者本人,仍然没有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   这起由方舟子挑起的打假“戏码”,在没有得到对方正面回应的情况下,越发显得“扑朔迷离”,针对该事件的各种讨论,在网上迅速升温,傅瑾教授的初中同学也在微博上进行爆料。   昨日,网友“傅瑾教授”再次出现在微博上,同样没有加V认证,地址和原先那个不同。不过标签上赫然写着“哥大同学会”,个性签名为“身正不怕影子斜”。   厦大人事处称“不方便透露”   昨天是星期一,厦大教授博士学位遭到质疑的新闻,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记者致电厦门市教育局咨询此事时,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看到了相关报道,不过厦大不在他们的管理范围,建议记者向福建省教育厅咨询。“关于学位的事情,学校人事处应该是最清楚的。”该工作人员提醒记者。   随后,记者又致电福建教育厅咨询,得到的回复是,厦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建议记者向教育部咨询。记者拨通了国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他暂时没有听说此事,建议记者首先应向学校了解情况。   记者联系上了厦大人事处,工作人员表示,他会把情况反馈给领导,但是关于傅瑾教授档案当中有关学位方面的情况,暂时不方便透露。    同学称联系不上傅瑾   昨日凌晨零点58分,傅瑾的初中同学陈强在其微博上说,他们都是福安一中83届毕业生。陈强应届考上大学,而傅瑾是在复读一年后考取福建医学院(后改名福建医科大)。   陈强表示,傅瑾在1989年毕业后,他不知道这位同学分配到哪里工作,但是后来听说傅瑾去美国读博,至于真假,他不清楚。   昨日,记者也联系上了傅瑾的一位大学同学,对方不愿意透露姓名。该大学同学表示,傅瑾非常敬业,经常在实验室忙到半夜,而且是实实在在做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目前正值高校放暑假,傅瑾本人应该在美国,还未回国。因此,该大学同学也联系不上傅瑾。   尚不能断定学历造假   有网友认为,厦大校方和傅瑾本人迟迟没有正面回应此事的做法,并不是明智之举。厦大方面应该及时出来澄清,而不是删除简历了事。如果傅瑾的博士文凭是真的,方舟子要公开道歉;如果是假的,傅瑾和厦大都应该向社会道歉。从目前得到的信息看,厦大女教授的问题只是涉及网站学历信息错误,还不能完全断定就一定是学历造假。   昨日,记者发现,网友“傅瑾教授”再次出现在微博上,同样是没有加V认证,标签上赫然写着“哥大博士”,个性签名为“身正不怕影子斜”。   截至记者昨晚发稿时,这个全新的“傅瑾教授”微博只在昨天发了两条微博,后来又将博主照片改为傅瑾教授简历上的头像。该博主的第一条微博是说2009年春节,厦大校友某朝民兄弟反目,弟弟骂大嫂之事;第二条则是说其在1997年初在哥大校园认识杨澜,陪杨吃了一次臭豆腐。 http://news.fznews.com.cn/dsxw/2012-7-24/2012724SNAYNCS4KJ111147.shtml “造假”厦大女教授或为哥伦比亚大学博后 近日被曝光的厦门大学医学院博士文凭造假的教授,她的查无其证的文凭,倒真的可能是质疑者怀疑的那种学士都可以获得的国外博士后性质。 请看相关报道: “打假斗士”、话题人物方舟子又出手了,这次“中招”的是一名厦大教授。7月20日晚9点12分,方舟子发微博称,根据网友爆料,厦大医学院教授傅瑾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有假。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网民关注。昨日,本报记者与厦大方面取得联系,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校方暂未就此事做出回应。    疑点 1    两份简历学位专业不同?   方舟子在其博客和微博中表示,此事是因为一名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过的网友向他反映称,厦大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在简历里声称“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其实她的“哥大博士”学位涉嫌造假。   方舟子称,他随即展开调查,在厦大网站上找到了两份关于傅瑾的简历,其中在厦大医学院网站上,傅瑾的简历是说她“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但在厦大药学院网站师资介绍中,傅瑾的简历却写着“1994年9月-1999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理生物物理,博士”。   “一个人怎么可能连自己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业都搞不清楚呢?”方舟子首先发出这样的质疑。   昨日下午,记者在厦大医学院网站上找到了傅瑾教授的简历,该简历发布于今年5月11日,并且配有照片。该简历显示,1989年,傅瑾本科毕业于福建医科大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理学专业;2001年至2009年,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系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以及“助教授”,2009年至今,在厦大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部担任教授。   随后,记者又查询了厦大药学院网站,在“师资队伍”和“兼职教授”栏目里,均未发现有关傅瑾的另一份简历。    疑点 2    哥大校方查不到入学记录?   方舟子继续展开调查,他介绍,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都会存在其图书馆里,输入作者名字即可从该馆的图书目录中查到,而且美国正规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通常还会送到Proquest存档。   方舟子称,他输入“傅瑾”却找不到她的学位论文,在Proquest搜索“傅瑾”,同样找不到她的论文。   有网友提出,傅在美国有可能用了英文名,所以输入中文名的话就有可能找不到论文。方舟子说,在获得博士学位前后,还要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写成论文,作为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他没能检索到傅瑾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曾经发表过第一作者的论文,只有第二、第三作者的论文。因此,这就排除了傅瑾使用别的名字做博士研究的可能性。   方舟子表示,他还写信向“哥大”校方询问,得到回信说,对方将学位的确认事宜都已交给一个名叫“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的机构受理,该机构是收费服务的商业机构,办起来麻烦,因此他没有去办。但是,一个网友去办了。   昨日下午2点28分,方舟子在微博上发出该机构的回复,并称对方回复的内容是找不到傅瑾获得过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或曾经在该校入学的记录。    疑点 3    不是博士而是“博士后”?   记者发现,方舟子发出的傅瑾另一份简历里写着“1999-200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与遗传发展学院博士后”。于是,有网友提出疑问:没有博士学位的话,怎么还能读博士后呢?   方舟子认为,美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是医学博士,可以去做博士后。所以,中国医学院毕业生即使是学士,也在美国自称医学博士,然后去做博士后。傅瑾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况,她在哥大做的是这类“博士后”。 http://news.fznews.com.cn/dsxw/2012-7-22/2012722mh4sh6myed91217.shtml “造假”厦大女教授或为哥伦比亚大学博后 学位造假门升温
个人分类: |61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