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金融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The Journal of Finance经典论文汇总
WileyChina 2014-2-24 14:18
研究金融学的朋友除了要关注学科最新动态,还不能忘了拜读经典论文。 The Journal of Finance 作为金融学领域首屈一指的期刊,自 1946年 诞生以来,发表了众多广受关注的优秀论文,其中不乏许多引用次数十分高的经典论文。 The Journal of Finance 编辑特意筛选了期刊自诞生以来引用次数最高的前 50 篇文章, 欢迎大家免费阅读 ,以下为前 10 篇文章, 点击获取完整列表 。 期刊主页: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111/%28ISSN%291540-6261 Edited By: Kenneth J. Singleton Impact Factor: 4.333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 Ranking: 2012: 1/89 (Business Finance); 3/333 (Economics) 1) Portfolio Selection Harry Markowitz Volume 7, Issue 1 March 1952 2)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William F. Sharpe Volume 19, Issue 3 September 1964 3)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Eugene F. Fama Volume 25, Issue 2 May 1970 4)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Eugene F. Fama, Kenneth R. French Volume 47, Issue 2 June 1992 5) Counterspeculation,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Sealed Tenders William Vickrey Volume 16, Issue 1 March 1961 6)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rei Shleifer, Robert W. Vishny Volume 52, Issue 2 June 1997 7)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Robert W. Vishny Volume 52, Issue 3 July 1997 8)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Volume 54, Issue 2 April 1999 9) 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 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Robert C. Merton Volume 29, Issue 2 May 1974 10)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Edward I. Altman Volume 23, Issue 4 September 1968 点击获取更多 The Journal of Finance 经典论文
个人分类: Social Scence and Humanities|10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许小年:持续性衰退的冬天刚开始
热度 1 neohua 2013-11-29 10:05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许小年   一、中国经济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持续性衰退   从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确实是很不乐观。   我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目前经济数据的走弱、增长速度的下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衰退,跟大多数经济家理解周期性衰退不一样。   周期性衰退,跟冬天到了得了感冒一样,过段时间就好了。但是结构性衰退,是内部得了炎症,如果不动手术,光吃药是好不了的。   结构性失衡失衡为何会带来持续性的经济衰退?   首先要解释为何中国的经济衰退是经济结构性失衡引起的衰退,哪些方面失衡了?   1、需求方投资需求和消费的失衡   消费不足,首先我不认为是需求疲软造成的。   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就象很多发烧一样,发烧只是表面现象,内部有炎症才是实质。   目前政府和企业都热衷于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占到了50%,而消费拉动只是占到35%   至于为何会需求不足,我认为核心原因在于目前“国民收入分配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居民收入比重下降”   (总结:国富而民穷是也)   2、投资导致产生增长超过国内购买力的增长   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大多产能都达到了世界第一,产品该卖给谁?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大量过剩产能,现在企业就自然的投资需求不足。企业不敢投资,表现为生产产能指数连续十几个月下降,钢铁、煤炭、水泥等都在下降,在这些都在下降时,谁敢投资?   回想09年,也是如此。当时政府感觉到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那就由政府来投资,当时是大量投基础性行业。但是现在更糟,连基础性投资都面临过剩,连政府都不知道去哪里投资。(掌声!)   目前中国的投资/GDP比例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未来该怎么办?   在目前的投资过剩情况下,只能充分吸收过去的过剩产能后,国家经济才能轻装上阵。   我在这里说的产能过剩、投资需求不足,是相对相对国内有限的购买力,导致的需求不足。为何国内需求跟不上产能的增长?是跟收入分配的失衡导致的。   过去十几年,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有利于居民,而是有利于政府。   政府和企业手上有了钱,这不利于消费,而是有利于投资的。当然公务员大规模茅台( 600519 )酒和出国购车什么的不算。(掌声!)   政府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96年的12%上升到了2011年的32%,还没有包括其他的预算外收入,如果包括,则还要高。   过去十几年间,我们国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国进民退!这个趋势是客观存在的。   政府官员总是否认没有出现国进民退。(掌声!)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回到了1980时代的计划经济时代了!   这些问题,不是宏观政策能够解决的。当一个人有肿瘤时,补充营养是不行的,必须先作手术。我都认为宏观政策不是营养液,而是鸦片烟,这是没有用的。   二、四万亿1.0、四万亿2.0、四万亿3.0?   微观指数上,生产价格指数不断下降,很多行业出现了亏损,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就业形式越来越难,今年大学生毕业据说是最困难的一年!业不愿意扩大规模,不愿意投资,就不会愿意招人。   这个指数的不断走低,已经持续了十几个月。这个生产价格指数的下降,仅仅在去年下半年得到了缓解,向上走了一个下山坡,因为去年下半年执行了四万亿2.0,和09年执行4万亿1.0不同。当时是大张旗鼓宣传,让人民相信政府这个手可以支撑住经济。但是2.0是低调,打枪的不要。这次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力,现在社会融资总量,一半来自银行,一半来自债市。   我知道这个方法托不住,但是短期的烧钱会有一定作用,我当时以为会支持一段时间,经济形式下滑出现会在下半年。结果今年一季度末就出现了,连续的持续的下滑。用经济的说法是,经济的边际效用递减。   想想2009年,当时的说法是政府的无形之手,拯救了中国经济,拯救了世界经济!但是去年的四万亿2.0,扔进去,好像水花都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只是給他吃止疼片,止痛的效果是递减的。   有一个很好的指数,叫做克强指数,主要是参考发电量、铁路货运量来看经济状况。   现在看来,克强指数远比GDP靠谱。   克强指数表示,V型深沟就是09年金融危机,拉起来后就是四万亿。   看了这个图形,大家就知道了,迷信政府力量是没有用的。再强大的政府也托不住经济、再强大的政府也托不住市场,只会打乱市场,扰乱经济!(掌声!)   四万亿刚出来时,我就写文章批四万亿,结果当然是就没有被发表出来。前段时间领导还大声说四万亿是正确的,但是也没有給我辩解的机会,我也就只能在民间辩解辩解。(笑声!)   我之前认为,二次探底是一定会出现的,果然就是在去年上半年,克强指数的跌倒谷底,然后下半年开始向上,谁也不知道,居然经济又掉头向下。   国内的二度松宽,再次忽视了结构性问题,辅之以短期需求拉升,那么就一定会有三次探底。这个三次探底就在今年下半年,今年的下半年会比去年的上半年还会差!   现在经济下行的趋势非常明显,市场上又开始憧憬,憧憬四万亿3.0。看看1.0作用,2.0作用,那么3.0有什么作用?   而且中央政府已经表态,不会出台新的拉动内需的政策。   因为刺激性政策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政府从过去的几年间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尽管他的学习速度很慢(掌声!),也看到了1.0带来的危害,看到了2.0仅仅维持了1-2个季度,所以非常慎重。   我认为政府不会推出3.0,当然我没有办法为政府作决策。即使3.0出台了又如何呢?小小反弹一样,再次掉头向下!   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不要将注意力放在3.0何时出台,而是要聚焦在自己的领域,聚焦在自己的投资上。这些政策都不可能扭转中国经济下行的经济。   三、经济衰退要扭转,有没有办法?办法就是结构性改革。   既然你的病是结构性带来的,那就一定只有结构性调整,把这些结构性失衡纠正过来。   什么叫做结构性调整,能达到什么效果?我们看看国际上的例子,美国和欧洲的例子。   金融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是过度借债,资本负债比失衡。   西方国家经济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都是过度借债   1、美国的债务集中在家庭部门,借钱太多,收入偿不了借钱。   月供支付不了,家庭就破产,银行就拿走房子拍卖,当很多拍卖出现,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资产价格下降,银行倒闭。这个图是美国按揭贷款余额/GDP,2009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一直在下降。在两年时间,这条红线已经回到2003年,美国的调整结构基本完成。他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正常,现在給他补药,是可以的。   我本人对美国经济是看好的,很多人问我,投资什么?我说,买美国股票,买美国资产。很多人说我卖国,我也不怎么在意。   2、再来看欧洲的处理方法:   欧洲也是在09年贷款余额/GDP达到最高。但是金融危机后,欧洲现在还没有下来,负债率还是没有下来,为什么?   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欧洲是社会主义。   欧洲人到中国来,经常说中国怎么象社会主义的,你看我们欧洲,多么“社会主义”啊。   资本主义是以资为本,就是谁出钱谁是老大,资金的所有者是老大。借钱就要支付利息,不然就拍卖,迫使你还钱。只有这样,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这个过程冷冰冰的,但是不这样做,就会拖垮银行。实际上,美国已经倒闭了几十家银行,几十万个家庭倒闭失去了自己的房子。   我去年去美国,想买房子抄个底,找了个中介看二手房。进去一看,房子没有人上锁;厨房一看,没有吊灯;洗手间一看,马桶没有了。为什么马桶没有了,原来主人走的时候把马桶搬走了,50多美元一个的。   为什么这样,房东心里有气。按揭支付不了,银行收他的房子,不缴纳房子警察上门,所以他有气。   欧洲是“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实际上,不是真正以人为本。比如在欧洲,租赁一个房子,我房子支付不了,美国就立马赶出去,欧洲不行,要給他几个月的宽限期。借款违约,不能立即收他的房子,你必须給他找到一个住处,否则不行。银行如果不能拿到房子拍卖,结果就是银行坏帐上升,银行如果倒闭,就会损失储蓄客户的利益。   这样迅速的处理还账,才能拯救银行,才能拯救储蓄客户,才是以人为本。   杨白劳借了黄世仁的债,还不起,就把喜儿拉走了。为什么?因为黄世仁认为喜儿就是抵押品,这个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至于人是否适合作为抵押品,可以再谈。(掌声!)   欧洲拒绝承担坏帐的后果,结果只能政府出钱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维护银行的正常运转。政府的钱哪里来的,收税来的。只不过将银行的坏帐转移到政府哪里,但是没有解决坏帐问题。所以出现政府债务问题,政府要破产了。   希腊政府、塞浦路斯政府都破产了。现在西班牙、法国都在风雨缥缈。   没有办法,透支得来的繁荣,一定是要偿还的。   今天的衰退,都是为过去的繁荣买单。要想靠借钱,靠央行发钞票来维持经济的繁荣,这连中国梦都算不上。   大家都知道,量化宽松对恢复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没有实质性作用,几十年的零利率并未解救欧洲和日本   所以,复苏必须先去杠杆化即削减债务,美国过去在作什么,就是在削减债务,调整结构,是要死人的。中国为何调整结构讲了十年,还在讲?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调整。(掌声!)   3、美国找到了经济的新增长点   是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加州为代表的创新企业的重新涌现,持续创新能力   (2)以德州为代表的旧能源产业的新生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大幅下降,比世界上低30%   (3)制造业回流   美国企业不在中国扩大投资了,在中国的企业继续经营,不扩大投资了,新的投资在哪里,回到美国去了。为什么?因为美国的能源成本比中国低,虽然美国的人工贵,但是没有之前差距这么大。   我想表达的是,这些新的增长点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不是政府实现的,而是市场竞争形成的结果   我并不知道中国未来的新的增长点是什么。但是我知道的是,如果我们把市场放开,如果我们取消了市场管制,新的市场增长点,自然会涌现出来。   政府制造的增长点,不就是光伏,不就是高铁嘛。搞一个垮一个(掌声!)。   你只要給市场机会,你只要給民众机会,新的增长点一定会出现。   小结:   1、结构调整的快慢,决定了复苏的速度!   2、美国的复苏是有坚定的基石的。也就是为什么道琼斯(美股 )指数创出历史新高,我认为更多的新高还在后面。因为美国他的手术已经动完了,他找到了新的营养液。   正因为如此,全球资金不断的流向美国。资金退出新兴市场,流向美国,从而推动美元的币值不断走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元是一个强势货币。那么大宗商品市场就会向下,市场上开始流转一个观点,大宗商品市场的牛市已经结束了,我基本同意。这时由美国强势货币和中国需求持续减弱所带来的。   3、欧洲会继续在债务的泥潭中挣扎,只要欧洲一天不清理过多的债务,那么欧洲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开始。   4、但是中国的调整刚刚开始。   凡是进行结构性调整,速度很快,就复苏很快,如美国经济   拒绝进行结构性调整,拖拖拉拉,就复苏很慢,例如欧洲经济   四、未来如何走出结构性衰退:   1、市场化行业重组,收购与兼并,消除过剩产能   2、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利润率,不仅关系企业的生存,而且是向研发创新转型的基础   3、不应鼓励国企的并购,国企以来廉价资金供应,不计成本和收益,最大化规模和就业而非效率   4、实质性减税,避免企业的大规模停工和倒闭   5、特别是电讯、金融、医疗卫生、媒体娱乐等服务业   6、国企撤出竞争性行业   现在的企业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连夜雨就是政府。(掌声!)   先自查税收,然后政府查税收。我跟政府说,现在不是你们完成税收计划的时候。他说上级要完成税收计划啊。我说你把企业折腾死了,你得放企业一个生路,不然企业倒闭后就业问题不还是你政府的问题。   我一直呼吁,实施新的减税,让企业活下去!   企业要活下去,也要自己转型,目前宏观形势不好,政府又来折腾,我也无法告诉具体一个企业该如何转型。   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面临痛苦的转型期,从之前的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要转型为在一个饱和的市场上,如何扩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现状是:   凡是能够投资的地方,都是产能过剩   凡是产能不过剩的,都是不能投资的   例如电讯、例如卫生系统等,很多投资机会。医疗卫生问题是供应不足,是过度管制。为何不能民营资本多投资多盖几个医院,政府就是要把住牌照。   娱乐,拍电视,你管他什么呢?有人拍,有人看,就好。   现在是把娱乐搞成教育,把教育搞成娱乐。(掌声!)   金融也管死,一个银行搞一个网点,为何要批?这是一个商业决策。我开一个饭馆,开在哪里,为何要你批?我如果亏钱,你承担责任吗?   大家都想把住一点小部门权力寻租,我这点租能不能明給你啊,一个图章××万吧,我交了钱給××万办事。   象这样的成本,都叫做交易成本。政府的作用本应该是减少建议成本,但是我们政府的作用却是增加交易成本。明给反而低,暗給反而高。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心里底限是多少(笑!)。   我得研究、我得摸索、我得找一个哥们,还得策划一个饭局,最后才知道你的心里底限。这点小权力,政府你放了吧,放了后得到的经济发展,不知道会多少。   最近看,拍出很多地王,很多都是国有企业。为什么,国企他背后有资金支持,而且国有企业亏损后,也没有关系,政府会补贴的。所以国有企业进入竞争行业,其实就是扰乱市场竞争。   五、内需不足的实质原因:收入分配恶化   1、主要来自资源占有和市场的不平等   2、行政性垄断占有土地、矿山、资金、市场   3、审批制度下的官商勾结和寻租   4、仅在二次分配和最低工资上作文章解决不了问题   必须在一次分配上作文章。   为什么企业家一定要作政府的公共关系?   (此处删除五十字)   不作政府公共关系,就拿不到资源,资源在官府手中。   如何消除这种暴利,而不是在暴利出现后去收税。暴利源头是什么,是政府垄断资源。   腐败为何久治不愈,是因为从来没有从根子上诊断。出来一个,判一个,是否可以让他不出来。   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在往道德上引;学校出很多问题,是因为教育从业人员道德有问题,医院出很多问题,是因为医生从业人员道德有问题,房地产市场出很多问题,是因为房产从业人员道德有问题,等等。根源在哪里?   必须通过改革实现更为公平的资源获取及市场进入   1、打破行政垄断   2、取消审批制   3、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总结:中国经济下行是结构性问题,靠宏观政策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下定决心,进行实质性改革,这个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会后部分问题:   1、浙江是民间资金大省,浙江投资往哪里投资?   我没有做过投资,不知道往哪里投。如果投资讲方向,讲计划肯定就会失败。各位可能比我更擅长。我认为在实体经济中投资,和经济形势是没有关系的。经营企业的,和经济形势也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一个企业家说,我等经济形势大好时,再扩大规模。我会说,你关企业吧,去种地。作企业不能靠天吃饭,我的观察,越是在宏观形势困难时,越是好企业表现的时候。   买什么东西,作什么行业,其实都不重要,炒卖黄金的,可以亏得倾家荡产,炒卖土豆,也可以赚。   那么核心的是什么?是你要知道如何炒。(笑声!)   2、城市群,未来可能会称为城镇化的可能吗?   象这种非常宏伟的规划,我认为基本上都是忽悠。越是宏伟的规划,我基本不看,也不关心。   各位作投资的,作企业的,我建议大家也不要去关心。   一个企业生存力,跟踩点是没有关系。   一个企业的能力,不是他预报天气的能力,而是他抵抗天气的能力。   为什么我说我不看中国的城镇化?从1980年代的20%多的城市化率,提升到现在的52%,是什么原因?   反思下,在改革三十年,以前的政府何时推出过城镇化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根本就没有规划过,结果就是从20%多发展到现在的52%。   所以,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因。不能因果倒置。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不是原因。城镇化都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来一场城镇化的大跃进,又变成政府圈钱圈地,赶农民上楼。那么农民收入在哪里,产业在哪里、资金在哪里?   上一个4万亿把铁道部搞破产了,铁道部申请2.6万亿债务給免除,这个免除是不行的,老百姓不答应。   如果再搞17个城市圈,要搞破产多少地产政府(掌声!)   3、給浙江的企业家一个忠告:   你们将无法避免面对经济的上上下下,也无法避免一定会面临风风雨雨。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坚持把自己的企业作好,少听一点天气预报。   归根结底要把自己的企业作好,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在经济向上时作好,最关键时在冬天要活下去。最可怕的是,春天到了,你不在了。   (本文系作者参加杭州金融论坛演讲纪录,由浙江厚道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丁浚哲现场整理,未经本人校稿,转自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但斌博客)
个人分类: 点滴生活|1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论文精选
WileyChina 2013-6-25 12:22
Wiley出版了众多高质量的金融学期刊,其中包括在商业金融类期刊中JCR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以下文章以行为金融学( Behavioral Finance )为议题,均已开放免费阅读,大家点击文章名即可阅读全文。 若想了解更多期刊相关信息,可点击期刊名称进入期刊主页。 Wiley 金融与投资( Finance Investments )学科主页: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subject/code/000057 文章: Behavioural Finance: A Review and Synthesis 作者: Avanidhar Subrahmanyam 期刊: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文章: Do Limit Orders Alter Inferences about Investor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作者: Juhani T. Linnainmaa 期刊: The Journal of Finance 文章: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Behavioral Finance: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Financial Decisions 作者: María José Roa García 期刊: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文章: Monitoring the Monitors: The Effect of Banking Industry Reform on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n Emerging Market 作者: Chia-Chun Hsieh and Shing-Jen Wu 期刊: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文章: Behavioural Bia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Analyst Stock Recommendations 作者: Thabang Mokoaleli-Mokoteli, Richard J. Taffler and Vineet Agarwal 期刊: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 文章: Market sentiment: a key factor of investors’ imitative behaviour 作者: Natividad Blasco and Pilar Corredor 期刊: Accounting Finance 文章: Tools for Financial Innovation: Neoclassical versus Behavioral Finance 作者: Robert J. Shiller 期刊: Financial Review 文章: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FD on Transien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rading Behavior 作者: Bin Ke, Kathy R. Petroni And Yong Yu 期刊: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文章: Consumption and Response Output as a Function of Unit Price: Manipulation of Cost and Benefit Components 作者: Xeres Delmendo, John C. Borrero, Kenneth L. Beauchamp and Monica T. Francisco 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文章: Glamour Versus Value: Trading Behavior Of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 作者: Vivek Sharma, Jungshik Hur and Heiwai Lee 期刊: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文章: Market Efficiency versus Behavioral Finance 作者: Burton Malkiel, Sendhil Mullainathan and Bruce Stangle 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文章: Investor Sentiment, Trading Behavior and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in Index Futures Markets 作者: Alexander Kurov 期刊: Financial Review 文章: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of Trainee Accountants 作者: Bernard Pierce and Breda Sweeney 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个人分类: Social Scence and Humanities|11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志武: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seawan 2013-4-24 17:20
陈志武: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4101828.html 【按】陈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反驳的声音却有些显得非常的幼稚。例如: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68792.html 的文章,就说,陈反思的,是“庸俗”的儒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教。类似这种“理想”化一个对象,然后反驳对该对象的批判的论议方法,实在不高明,不值一驳。 “用中华文明整合世界”这类呼吁已不是第一次。据袁伟时先生在《告别中世纪》一书中所讲,早在1901年,也就是在鸦片战争败给英国、甲午战争输给日本、义和团运动让中国败给八国联军之后,就在清朝廷被迫逃命到西安、中国自己身处亡国危机的时候,辜鸿铭先生声称“… 人类未来文明 … 依赖于中国文明的根基,或更确切地讲依赖于远东民族可称为儒家文明的东西”。 以中华文明拯救世界的呼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进一步达到高潮,其中梁启超的言论尤为突出,“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 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 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他的好处。… 我们的年轻人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那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 第一,精神生活丰富的前提是精神食粮供给丰富,学术和文学艺术又是其主要源泉。中国的学术两千多年围绕儒、法、墨、道家打圈圈,佛教在汉代逐步进入中国后,曾推动过唐宋时期文学、诗词等领域的发展,也出现过宋明理学的发展,但总体上没离开对两千多年前经典的解读和再解读的范围,并且这些哲学与文学发展基本限于士大夫的小社会内,对绝大多数为文盲的社会的精神生活影响有限。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系统组织的宗教,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儒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在这种缺乏正式的理性与非理性生命观的社会里,大众的精神世界只好由毛泽东所说的“牛鬼蛇神”来支配,看不出这种精神文明高级在哪里。反倒是汉代进入中国的佛教、明代进入的天主教以及其它基督教扩展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讲,“中庸之道”扼杀的不只是物质文明上的创新能力,而且也激发人们不要在精神文明上有“出众”的创新突破。   第二,或许,有没有以宗教或者理性学术支撑的精神文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生活重点放在精神追求上,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中国人追求的精神生活或许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家庭温暖和亲情。但是,人之间的友情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有不同偏好、不同性格,即使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性格与喜好也难以相同,他们除了知道彼此是兄弟姐妹而“应该”有亲人关系外,不一定有心灵深处的相通,不一定有出于“自愿”的友情。家庭成员之间会因为自己的名分位置以及相应责任而彼此相依赖,相交往,可是这不等于他们的关系能超出原始情感而达到更高的心灵沟通境界,就像包办婚姻中夫妻知道彼此有责任,是夫妻,但他们之间可能没有“爱”的体验。难以想象在人的个性与自由空间都被压抑的社会里,情感与心理世界能够飞翔到朴素感情之外。   第三,中国文化的核心重点在于维护“家”的经济功能,轻视其社交与情感功能,这必然会抑制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从某种意义讲,连温饱问题都没完全解决的农业社会里,“家”的第一功能当然应该是实现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代际间的经济利益交换,所以儒家文化里“孝”排在第一,要求“五伦”、“顺从”、“听话”以保证这些隐性投资契约能够兑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也在这里,一旦经济利益交换是“家”的最主要功能,人们容易先看到利益,后才是亲情,或者只看到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夹在其中,你搞不清亲戚对你好是真好,还是出于利益。在现实生活里,笔者在湖南家乡看到更多的是因为利益大打出手的儒家家庭,而不是突出亲情、突出情感关系的温情脉脉的儒家世界。那种理想化了的儒家世界在中国还没实现过,从内在逻辑上可能也很难实现。说到底,在儒家文化抑制物质文明发展的情况下,温饱问题2000年没解决,所以,精神与情感世界里的确很难有文明。 。。。。。。。。。 当金融市场取代了“家”的保险互助功能,从而使类似于儒家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降低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反而不好呢?是否反倒让人变成行尸走肉、醉生梦死呢?新儒家学者最喜欢批判的当然是美国,喜欢拿美国来说明为什么西方文化不可救药而必须由中国文化来拯救他们。美国的保险、银行、证券业是当今最发达的,各类金融产品让美国人把多数能想象到的未来收入风险、生活需要提前安排好。除了医疗、人寿、财产、汽车、失业、残疾等传统保险品种,住房、汽车等个人贷款品种,退休基金、投资基金等证券外,美国的金融与保险业总是不断了解新出现的个人生活或养老需要,根据新需要再推出新金融产品,目的是让个人不至于因意外事件而在经济上拖累亲人。 。。。 一旦强制性的经济责任不再存在于父子、兄弟之间,像儒家“五伦”规定的这样的等级家庭结构就不再必要。父亲没必要再以一幅威严不可亲近的面孔出现在儿女面前,用不着强制儿女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并要求在父母讲话时儿女不能还嘴,而儿女则可从“孔家店”中解放出来。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因经济利益关系引发的张力也就消失了,他们之间可以更平等地注重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让亲情、友情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父母往往想方设法和儿女多交流、拉近距离,有意找儿女也感兴趣的话题去交谈,以此培养跟儿女的感情,而不是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的“因为你是我儿子,所以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对我有感情”。美国家庭里,正因为生小孩是出于感情、出于对小孩的爱而不是“养子防老”,生小孩后不会不去养他,因为生小孩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的偏爱,不是被经济原因迫使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往往不能理解美国人领养别人的小孩后会照样那么去爱他们,而且不分男孩女孩,一样喜欢领养。以往,中国人之所以只认自己亲生的孩子,是因为当生孩子是出于经济目的时,自生的孩子在儒家“三纲”之下更靠得住(交易更安全),而领养别人的孩子到时候难以靠得住,可能没有投资回报(交易不安全)。 。。。 美国家庭文化没有一套名分责任安排,因此不会强制人去无条件地“孝顺”、“听话”,他们强调的是自由选择,是自己自愿照顾老人、兄长。换言之,中国儒家文化会通过向你不断提醒你欠这个多少、欠那个多少,逼着你在内疚得无地自容的情况下去给照顾过你的人以回报;在美国则不同,后代和亲戚更多会因为爱你而自愿给你帮助,而不会因为内疚感去给你“孝顺”。在中国,以往的模式是后代供养长辈,而且往往引起后代之间互相推诿责任;在美国,是长辈总想着给后代留下多少遗产,并且是自愿的。   从表面看,在金融市场把经济交易从美国“家”中剥离出去后,在没有了那些你来我往的经济交换之后,家庭关系好像很没有“人情味”,特别对于习惯于儒家文化的人来说可能特别如此。实际上,如果儒家的本意真的是要把家庭建成一个不“言利”、以纯感情维系的基本社会细胞,那么通过市场把家的经济功能取代出去才是最好的药方,这样个人的自由空间才能达到最大,他的精神世界也可更自由地拓展,精神生活才可以丰富。只不过,在没有了“三纲”、在人的个性不再被阉割之后,那就不是儒家世界了。
个人分类: 博览|1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科金融学经典书目推荐
active007 2013-2-18 15:38
我还是坚信那句话:丢掉国内作者的99%的教材,全身心投入外国经典的专业书中去吧!只有这样你才能专业、比较专业、更加专业,否则你只能浮躁、比较浮躁、更加浮躁!! 本科层次的金融学(包括财务管理专业)的经典金融学书籍,主要包括(按由易到难): 初级: 1《金融学》,罗伯特 莫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金融市场学》,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 3《公司理财》或《公司理财基础》,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期货期权入门》,约翰 赫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级: 1 《数理金融初步》,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 进阶: 1 《期权、期货与其他衍生产品》,约翰 赫尔,人大出版社或机械工业出版社 2 《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数理金融引论》,孙健,中国经济出版社(唯一一位华人作者,是国外的物理学博士,华尔街的实践从业人员,值得一读) 高级: 1 《金融随机分析》两卷,施里夫,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 《连续时间金融》莫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随机金融基础》两卷,施利亚耶夫,高等教育出版社
个人分类: 科研备注|4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还是人 – 理想与现实
benlion 2012-7-10 23:12
人还是人 – 理想与现实
经济与产业发展过程:装配生产线、设施等与实验仪器、软件、试剂等生产,技术进步和设计创新是对科学研究、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精密度和自动化等程度急剧提高。 对涉及到高精尖技术国际上在战略上的控制,决定了现代已经很难有钱学森年代的直接接触和学习研究,包括航天、航空和航海技术,信息、软件和情报技术,仪器、药物和医疗技术等决定或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安全等战略性核心尖端和前沿工程技术等。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想在科技和经济等根本上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实力,科学和工业的基础就在于精密仪器、设备、软件和信息技术等装配设备、自动化仪器和生产线等工程设计与技术发明上的创新。 参加不同学科、行业之间的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等创新创业的交流,往往是一个探讨科学、技术、工程、经济和社会等问题非常重要的平台,考察与研究中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等,不但要掌握国际最新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同时,也必须直接参与实地调研和考察的同时,不同行业和学科之间的专家交流非常有价值。 往往,在经济、社会科学领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理论脱离实际,研究方法和策略缺乏现实社会诸多领域、行为和不可预料因素等复杂系统思路,其中,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借鉴,比如,从托密勒的天文学模型到哥白尼的日心学说最直接的是简化模型,医学上的统计学争论在金融风险研究中的以往数据的统计学研究等。 金融学上的统计学分析与逻辑推理等在医学领域、天文学领域的历史,在房地产、交通和城市建设等策略上可以研究与学习其它成功调控的国家,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上,同样,可以研究与借鉴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一些方法的管理体制等。
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险越大,收益越小。——最新的一项经济物理学研究成果简介
热度 8 jphuang 2012-3-31 07:33
【题注: 看了7位网友的评论后,补充一下,本文所说“风险”与金融学中的“风险”类似,表征的都是“不确定性”,——此文在投稿之前,鄙人专门向金融界的人士请教过。更多细节,恳请感兴趣的网友阅读全文( http://dx.plos.org/10.1371/journal.pone.0033588 ),——因为小小一篇博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诚望见谅! 】 针对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业界或学术界中普遍的看法是: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事实上,这个看法也正 “ 激励 ” 着无数股民奋战在股市的最前线。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风险越大,收益越小。欲知详情,且听鄙人罗嗦下去。 我们的一篇经济物理论文刚刚被 PLoS ONE 发表,即: ××× 论文标题: Risk-Return Relationship in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论文作者: K. Y. Song (宋坤钰,本组硕士生) , K. N. An (安克难,本组硕士生) , G. Yang (杨光,本组博士生) , and J. P. Huang PLoS ONE, volume 7, issue 3, article No. e33588 (2012). 欲阅读全文,请点击: http://dx.plos.org/10.1371/journal.pone.0033588 ×××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为研究课题。无疑,这个课题值得研究,因为它与投资者的日常投资行为密切相关。可是,针对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两个对立的看法:“看法一”是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即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或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看法二”是风险越大收益越小(即 Bowman 悖论,或风险与收益的负相关)。这两个对立的看法引发的争论,自 1980 年 Bowman 悖论提出至今,尚未停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看法一”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之前的“看法”主要基于传统的金融理论分析得到的(例如“看法一”)、或基于一些经验数据的分析得到的(例如“看法二”)。为了澄清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尝试了一个新的路子来探索之,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真人投资市场。该市场考虑了两个条件, 一是效率市场,二是封闭市场 。其中“封闭市场”指的是,整个投资市场中的资金总量守恒、总投资人数也守恒。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世界中,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严格成立,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近似成立。随后,我们基于三个互补的研究工具,即真人实验、基于行为人的计算机模拟、以及理论分析,我们探讨了该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看法二”(即“风险越大收益越小”)在该市场中成立。我们的结论是基于真人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的,由于实验的局限性,例如实验场所、实验时间、以及实验人员身份的特殊性等等,我们进一步做了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模拟数据的分析与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一致,换言之,通过计算机模拟,我们把实验结论推广到了超越实验局限性的一般情形,最后,我们做了理论分析,这个分析揭示了市场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进一步理解并验证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 我们的这个结论有点意外,它与传统金融理论分析得到的结果相左,但是,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结论是基于上述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得到的。换言之, 如果这两个条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得到满足的话,那么,我们现有的结论也就不能继续适用 。这也是此项研究结论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就是: 风险增加了, 收益没有升; 投资有风险, 谨慎不能省。 PS: 经济物理学主要就是利用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经济或金融问题,以便推进传统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 或)推进经济 / 金融学领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吸收了物理研究中可控实验的思想,设计了真人投资实验,基于统计分析等手段,换了一个视角,重新审视了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831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真正的牛人:从垃圾学校的博士到世界三大杂志编委
zhao1198 2011-9-13 18:04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帖子《普林斯顿20年来最好的学生》( http://bbs.pinggu.org/thread-1168546-1-1.html )介绍 Glen Weyl ( http://www.glenweyl.com/cv )。我在图卢兹的时候,因为他常访问图卢兹与Tirole做研究,还与我的一个美国朋友(现在清华教书)合作,所以见过他几次。 我这里不是讲他不厉害,关键是他的起点是很好的。他的家庭背景好像也不错,还是普林斯顿的本科。另外,他真的是否能够成为学术大牛,还要看十年以后。过去有些工作市场上超级明星最后还是做不动。我就知道有个家伙Sergei Izmalkov,一博士毕业就拿到世界第一的MIT经济系的助理教授的职位,不过6年之内一篇前20杂志的文章都没有( www.mit.edu/faculty/izmalkov/cv ] ),还大大不如国内的一些助理教授,在国内都能发世界前20的刊物。当然这家话的最后结果是回俄罗斯了。 这里介绍一个起点超低的学者。我认为她所突破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比Weyl大多了。何况她已经完全证明自己的实力。 因为做些非美国数据的公司治理研究,难免会读到一个知名学者的文章。她就是Mara Faccio ( http://www.krannert.purdue.edu/faculty/mfaccio/home.asp )。她是从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 (Università Cattolica, Milan)1999年博士毕业,这个学校在全世界金融发表排名中不到前500名(见附录)。大大低于清华,北大,上交、上财等。 可是她勤奋工作,与牛人合作发了不少好文章,据郎 咸平在文章《郎咸平:我的学术生涯》称,她差点拿到哈佛商学院的教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60ef10100tgzn.html )。其中原文如下: “Faccio教授在发表这两篇论文后被美国七家大学由意大利礼聘至美国任教。Faccio虽然来自于意大利山区的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Catholic University of Milan),但在我的大力推荐下几乎拿到了哈佛的聘书。虽然哈佛一再告诉我说Faccio只要再等一个礼拜就可以定案了。但很可惜她顶不住其他学校的压力而匆匆忙忙选择去了另一家名校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后来又转往University of Vanderbilt,2007年她以38岁的年龄成为了Purdue University的讲座教授。这种事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当某校知道另一家更好的学校再过一个礼拜要发聘书时,它就会要求你今天作决定,否则收回聘书。一般人是顶不住这个压力的,因为万一要是那家更好的学校临时变卦,那就什么都没了。” 2000年以来,她在金融和经济学顶级刊物上发表了近10篇论文,期中两篇是AER。她现在也是世界金融三大期刊之一的RFS的编委( http://www.krannert.purdue.edu/faculty/mfaccio/cv.pdf )。同时还是普度大学讲座教授。 她读博士的时候曾在伦敦访学。一个LBS的博士、她的朋友David Stolin几年前,对我说,她自己很能专心,耐心收集了不少企业数据,这些成为她日后成功的关键。 另一个例子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林晨 ( http://www.baf.cuhk.edu.hk/staff/academicfaculty-detail.asp?DID=4StaffID=502 ),他的起点也是很低的:他是经济学博士毕业,最早工作的学校——香港岭南大学在香港都不是排名靠前的。不过他也在3,4年内发表了8篇前3的金融学杂志。成为几所大学挖角的对象。 我的一直的看法是,与数学或艺术不同,金融学研究中天分不是太重要的,用功和投入是关键。早晚会有收获的。有趣的是,几个月前,一个JFE的编委Toni Whited也是这样说的。她的原话是,除了Duffie, Hansen等几个诺奖级别的人物外,其他人的天分都差不多,只是谁更加fearless (无所畏惧)。
个人分类: Econ.经济学家|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学研究,中国研究机构近年取得的进步
热度 1 wangmaobin 2011-8-5 07:53
自然科学领域,大家看重的是CNS(这也是我常逛科学网得到的信息)。相对来说,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国际化程度与水平都比自然科学领域低了很多。金融学研究领域,大家公认的top3期刊是JF,JFE和RFS。有的人也将JFQA算上,并称为top4。最近几年,中国大陆学者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聪明,在金融学国际发表方面已经趟出了一条小路。象最近两年大家讨论较多的大陆本土培养的博士清华杨之曙教授和厦大林海教授(已跳槽)分别以国内及美国金融问题研究在JF和JFE上面发表论文。另外,我最近看一些文献,发现在公司金融和投资基金领域的很多文献(包括已经发表和未发表),年轻的华人学者云集,这些学者的回归国内或者和国内的合作研究,都客观上会促进国内金融学研究的国际接轨。 最近,我从ASU W.P.CAREY School of Business( http://wpcarey.asu.edu/fin-rankings/rankings/results.cfm )看到一个很好的统计数据库,统计全球所有机构在1990-2010在金融top4期刊发表记录。我稍微花了一点时间,整理了一下中国大陆和香港大学的统计数据(见下表1和表2)。 表1、2 见附件 1990-2010研究机构金融top4发表统计2.xls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数据库内查找相关文献,看看研究话题对自己有无启发。我记得中央财大有个教授前两年搞过一个有关中国的财务会计的国际发表的list,这两年也没有看到更新的版本啦。从上述表中可以简单总结以下几点: 1)中国大陆研究机构的金融学国际发表已经度过萌芽阶段,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2004-2007年为萌芽阶段,表现为仅有零星的发表,2008年以后国际顶级发表基本维持在每年5篇左右。而香港的全部机构最近三年平均发表维持在每年13、14篇左右。考虑到中国研究机构最近几年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学术环境和薪酬也对高水平海龟有更大吸引力,保守估计,5年以后中国研究机构国际金融等级期刊的发表应该能够达到并维持在10篇以上。 2)国内机构中,清华和北大仍执国际发表之牛耳。两校合计15篇发表,占总发表三分之二。有心国际发表的读者,可以适当跟踪上述机构,清华经管和北大光华的老师的相关研究。
5114 次阅读|1 个评论
金融学家麦金农教授复旦论道
freedom110110 2011-5-22 18:29
2011年5月18日下午,著名金融学家、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做了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及盯住美元汇率制度:能发挥全球稳定性的作用吗?”的精彩演讲。   该讲座为“上海论坛2011”专题学术活动,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论坛组委会和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刘红忠教授主持了整场讲座。本人有幸及时赶到,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麦金农教授。早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就读期间,我选修了多门金融学的课程,例如,货币银行学(甘当善教授)、国际金融(徐少强教授)、金融市场学(张纪康教授,因病已故)、外汇管理(许少强教授)等,都听各位老师或多或少谈起麦金农教授的“金融抑制理论”。但是,很可惜没有见到真人,麦金农教授来中国包括复旦大学我也没有机会见到。这次终于抓住了机会拍马杀到,大金报告厅人山人海。   麦金农教授首先分析了近年来中国汇率数据及经常账户情况,并指出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经常账户盈余的债权国,货币升值并不一定能减少盈余,而且如果该国家是一个不成熟的债权国及拥有巨大的贸易顺差,那么即使是浮动汇率也不可行,同时麦金农教授结合日本经验,指出升值并不会明显减少贸易顺差,反而可能会危害本国经济。   200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然而不像日本,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盈余来自低附加值制成品。由于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美国通过在进口上的限制等措施对中国施加的巨大的压力,而中国近10年来不断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然而人民币的升值有效吗?麦金农教授从弹性汇率法和吸收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接下来,麦金农教授分析了中国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上涨、世界性通货膨胀及美国货币政策等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以及汇率的影响,并指出了中国货币政策上的两难问题(通货膨胀与升值压力)。 在演讲的最后,麦金农教授通过对中国、亚洲及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的稳定者?”做了总结,指出从1994年开始,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及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中国实现了每年8%-10%的经济增长,并在2000年贸易盈余超过日本,巨大的盈余及固定汇率平滑了中国自身的经济周期。而且在2008-2009的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对世界经济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稳定作用,然而在美国过度的低利率政策带来全球通货膨胀和热钱的情况下,中国这种稳定性作用并不能持续。
2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融是一种思维方式(一)
liperson 2011-4-29 08:51
金融是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在时间上配置货币和证券等资产的学科。那么它和思维方式,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不确定,就是指波动性,变化的可能性。我们一般关心的是自己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并将其称为风险,在金融学上二者有时混用,但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经常向学生举的例子是:几乎我每次上课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同学迟到(倒不见得是学生故意,而是因为学生太多了,如果是30人在小教室上课,这种情况当不会发生),学生迟到不迟到对我来说是一种不确定性,但不带来风险。假如学校规定,每迟到一人,扣我10块钱,那么学生迟到不迟到对于我就成为风险,因为会给我带来金钱的损失。这里还需注意另一点,就是学校只罚不奖,学生迟到只给我带来风险,而没有收益,这种情况在金融学上比较少见。如果让上述例子更符合金融学逻辑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查明全校的学生平均迟到率为3%,则规定,如果因为老师讲得好,学生迟到率低于3%,则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果因为老师讲的差,学生迟到率高于3%,则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学生迟到率决定于老师讲课好坏,讲的不好就罚钱,讲得好就奖励,这样老师就有动力讲好课了。因此,学生是否迟到将给老师的收入带来波动性。注意这种波动性一般是对称的,即既有奖励又有惩罚,而不是象之前那个例子中只有惩罚,没有奖励。 但我们生活中还是经常把这种波动性称为风险,我们尽可以这样做,而在心中记得二者的小小区别就行了。应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风险,都有不确定性。比如,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好工作,考研能否考上,工作是否让领导满意,是否能提升。那么怎样做呢?金融学上一般解决方法有两种: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增强自己的能力。比如能否找到好工作呢?你需要知道找到好工作需要什么条件?好的企业有什么要求?这涉及信息问题,你需要更多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你获得信息,并不代表你就能做到人家的要求,你还需要增强自己的能力,根据获得的信息增强自己在相关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减少不确定性,增加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当然,好的工作也是需要运气的,一棵树上吊死,是很容易栽跟头的。金融学上,一般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来回避单个资产风险的不确定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你不可能获得所有的信息,因而带来的残余不确定性),那么你找工作时,也需要找三四家靠谱的,重点攻关,最后有一两个要你,你再选择就可以了。是不是资产越多,风险越小?不是的。资产多的话,手续费就多,就不可能专注于重点。找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四处投简历,而没有重点,最终是那家的信息都了解的不透彻,成功的几率反而大大减少。其实,稍懂点哲学的人就会看出,这里信息是客观条件,能力是主观条件,这和万事一样,都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5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新同学(一)
liperson 2011-4-20 15:18
俗话说,相识是种缘分。我们能够相识也是种缘分。所以有些话想对你们说: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我们进入大学首先应该搞清的问题。在上大学之前,很多人上学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但是一旦考上大学,该干什么?这个恐怕很多人没考虑过,也因此迷茫着,有的沉沦着。我们也许会发现,交了很多钱,上了大学,结果可能是找不到工作,或者有时候即使找到了工作,但工资还不如没上过大学的体力劳动者。我要说的是,做为成年人,可能上大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先养活自己再说。那么怎样找到“像样的”或者说“好”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利用金融学的知识来解决。我们目前面临一个“风险”--找不到好工作。那么怎样解决?按照周洛华的观点,金融学三要素:不确定性、信息与能力。我对此的理解是,信息与能力是解决不确定性(即俗称的“风险”)的两个办法。对“找不到好工作”这个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并且增强自己的能力。我们需要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好企业或者好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信息需要我们自己从网上等途径搜罗,但更重要的渠道是来自学哥学姐和老师的经验。须知,重要的信息一般都是通过重要的人来发现的,网上的公开信息对我们扫盲或许有帮助,但真正有用的知识来自人的切身体会,所以我们不但要会搜索信息,还要会搜索人,通过人来发现信息。我们一定不要怯于联系即将毕业的学哥学姐和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只有努力向他们靠近,才能获得书本上和网上得不到的更重要的信息。得到找到好工作的条件后,就要增强自己的能力来达到单位的要求了。比如,需要某某证书,需要好的成绩,需要社会活动能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发挥和增强自己的能力。知道学习成绩好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就需要自己的能力了。这个没什么可说的,有时候需要静心、耐心,有时候需要活力和创造力。
2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学和金融学最热门论文25篇(Top 25 Hottest Articles)
xupeiyang 2011-3-7 13:45
1. !-- /a-- Market efficiency, long-term returns, and behavioral finance • Articl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49, Issue 3, September 1998, Pages 283-306 Fama, E.F.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625) 2. !-- /a-- The Peter principle revisited: A computational study • Article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Volume 389, Issue 3, February 2010, Pages 467-472 Pluchino, A.; Rapisarda, A.; Garofalo, C.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 3. !-- /a-- Is Globalization Reducing Poverty and Inequality? • Article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32, Issue 4, April 2004, Pages 567-589 Wade, R.H.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95) 4. !-- /a--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Articl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58, Issue 1-2, January 2000, Pages 3-27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Vishny, R.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562) 5. !-- /a-- How do family ownership,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ffect firm value? • Articl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80, Issue 2, May 2006, Pages 385-417 Villalonga, B.; Amit, R.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86) 6. !-- /a-- The design and use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s: An extended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Article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olume 20, Issue 4, December 2009, Pages 263-282 Ferreira, A.; Otley, D.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9) 7. !-- /a--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 Artic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45, Issue 1, June 1998, Pages 115-135 Borensztein, E.; De Gregorio, J.; Lee, J.-W.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459) 8. !-- /a--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 Articl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45, Issue 4-6, May 2001, Pages 827-838 Sachs, J.D.; Warner, A.M.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40) 9. !-- /a-- Bank lending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 Articl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97, Issue 3, September 2010, Pages 319-338 Ivashina, V.; Scharfstein, D.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5) 10. !--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 Articl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60, Issue 2-3, May 2001, Pages 187-243 Graham, J.R.; Harvey, C.R.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429) 11. !-- /a--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 • Articl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 31, Issue 1-3, September 2001, Pages 405-440 Healy, P.M.; Palepu, K.G.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349) 12. !-- /a--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 Articl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 50, Issue 1, May 2010, Pages 2-19 Cohen, D.A.; Zarowin, P.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13. !-- /a--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project implementation: - A case study of ERP in Rolls-Royce • Artic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ume 87, Issue 3, February 2004, Pages 251-266 Yusuf, Y.; Gunasekaran, A.; Abthorpe, M.S.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69) 14. !-- /a--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 Articl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 50, Issue 2-3, December 2010, Pages 344-401 Dechow, P.; Ge, W.; Schrand, C.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 15. !--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research • Article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olume 10, Issue 4, December 1999, Pages 363-382 Otley, D.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64) 16. !-- /a-- Com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 • Articl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33, Issue 1, February 1993, Pages 3-56 Fama, E.F.; French, K.R.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2121) 17. !-- /a-- Global water crisis and future food security in an era of climate change • Article Food Policy, Volume 35, Issue 5, October 2010, Pages 365-377 Hanjra, M.A.; Qureshi, M.E.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 18. !-- /a-- The real effects of financial constraints: Evidence from a financial crisis • Articl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97, Issue 3, September 2010, Pages 470-487 Campello, M.; Graham, J.R.; Harvey, C.R.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3) 19. !-- /a--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 Article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ume 45, Issue 4, October 2010, Pages 357-366 Linnenluecke, M.K.; Griffiths, A. !-- Bookmark article/a -- 20. !-- /a--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Articl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ume 32, Issue 1-3, December 2001, Pages 237-333 Bushman, R.M.; Smith, A.J. !-- Bookmark article/a -- Cited by SciVerse Scopus (182) 详细信息请见 http://top25.sciencedirect.com/subject/economics-econometrics-and-finance/10/archive/30/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金融学基本知识(金融数学系列博文之一)
热度 3 ChinaAbel 2010-10-30 16:12
由于最近要给金融数学专业的上一门课(当然是数学课,其实金融我也不懂!),所以需要知道一些金融方面的常识,以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特收集一些金融数学方面的博文,全是转载的,没有自己的修改和观点。欢迎各位博主拍砖!谢谢! 1. 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 . 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结构 / 组成 / 运作机制 / 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 , 央行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际操作 , 利率 / 通货膨胀 / 失业 /GDP 等影响因素 . 2 、财务会计。主要是怎么做三大表,尤其是现金流量表怎么做,财务报表中的操纵手法。 3 、公司财务 . 主要是企业制度 /MM 理论 /MA 操作和定价 / 公司治理结构 / 融资决策 / 投资决策 / 股利政策 / 公司定价 ( 知道 DCF/FCFE/FCFF/RI/NOI 方法 ) 等 4 、证券定价 . 效用理论,股票定价 ( 包括 MPT,CAPM,APT 等 ), 债券定价 (YTM,SPOT,Duration,Convexity, 利率期限结构等 ), 衍生品定价 ( 期货定价 . 二叉数 , 简单随机过程模拟 ,BSM 定价模型等 ) 5 、证券市场 . 各种金融产品的类别 , 交易机制(不需要太深,只要知道基本交易规则和交易价格怎么产生就行了) , 投行业务流程等 6 、国际金融 . 外汇市场各种金融产品 / 外汇市场机制 /BOP 项目 / 各种汇率制度 / 汇率调整机制 . 推荐一本书 斯蒂格里茨的 7. 企业战略 . 公司战略决策、产业分析框架( PORTER'S FIVE FORCES 、 BCG Matrix 等)、产品分析工具( SWOT )。推荐一本书 BCG 的一本书,我借出了,想不其名字(现在记性不好,借给谁都忘了,想起来再帖出来) 8 、微观经济学。价格、成本、生产、定价、税收、垄断、市场类型、外部性等。 9 、关注政治经济时事。现在经济类报纸杂志很多,报纸不用看。可以看看新浪财经自己关注的细分板块有什么事件就行了。推荐两本杂志,《财经》和《新财富》,《财经》我从高中就开始看,里面有很多政策、案件的深度调查。《新财富》从创刊就开始看,这个是专门给券商和基金等看的,内容比较深,开始看可能有些困难,不过坚持上一年,水平会大有长进。现在这两本书基本成为各家券商和基金的必定书目。《新财富》这本书,现在被我推广到整个系都看了(偶曾是分管学术的研究生会副主席)。 10 。信息。现在川大比其他地方落后最多的地方就是信息,很多同学连一些大机构的名称都不知道,这个就看自己努力,多看杂志,多联系外面的朋友。特别有条件的话,多找一些券商或者基金的研究报告看,有产业的,还有宏观的,或者金融工程等等。 11 、考试。目前金融类考试主要有 CPA/CFA/ACCA/ 精算。首先,除了精算考试能保证考了就有一个好工作之外,其他考试都不行,所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在考试上,看书和实习更重要。 CPA 值得一考,不过近年类难度越来越大,考了不仅对进券商有帮助,而且能够有报表签字权。 CFA 基本是一个国外的金融硕士课程体系(这个我在全程陪同一美国商学院院长访问时和他交流过),考出来之后一般国外金融硕士课程需要的东西也就可以了,五六年前,考过 CFA 就能保证一个大券商 50 万的年薪,不过现在不行,国内考的人很多,海归很多再国外也考过。 ACCA ,考了还是不能签字,不过明年起中国会计的 GAAP 要和国际 GAAP (不是美国 GAAP) 接轨,所以 ACCA 现在有些用处了,主要是现在不少国内企业到海外 IPO 或者并购时会用得上。精算对于做保险和金融工程的同学来说时非常有用的,不过考这个也是持久战。 12 、英文。进外资券商或者基金,英文要求不是很高,口语能基本应付对话就行(现在很多外资券商都本土化了,基本都是中国人,也没几个讲英文的),不过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比较好(要读写英文的研究报告)。国内的机构对英文更加不在乎了,除了要进国际业务部(这里面海归居多)。现在经济学院很多人整天啃英文,但个人不建议整天搞英文,毕业后专业一塌糊涂(我同导师去国际顶级券商的百万富翁室友英文也一般),也许到时能找个外资日化(偶特别讨厌 PG ,好多产品都有问题,而且每次出问题后很傲的样子, JJ 差点就用 sk2 了,一好友去退 SK2 还不给退)、电子等企业做做销售、财务。可以说日后的收入很大可能没有在国内券商高,更不用说基金公司或者外资机构了 虽然国内券商的初始工资不如这些企业,但是工资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小部分,主要靠自己炒股赚钱。 13 、理论与实践。偶现在就读的学校理论培养不怎么好,学生理论功底都不怎么行,上手工作还是比较快,但后续发展总是遇到瓶颈。国内目前理论培养最强的是北大 CCER ,出来的人在看一些问题上比我们全面,也更有深度,后劲很足。个人意见还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现在川大有些科研项目不是太偏向市场或者偏向证券业,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个人建议还是好好做,至少培养自己一种做研究的能力,因为多数同学进入证券业是从做研究开始。现在券商和基金都比较看重论文,尤其是中资。 14 、社团活动。这个不是太重要,对于打算做投行业务的同学来说,因为经常要和公司、政府、交易所打交道,人活络一点比较好,但不需要 social butterfly 。做这行的只有政府最大,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提出让几方都满意的方案,再会吹牛没方案都不行。而其他部门就更无关紧要了,只要不是不能和别人一起工作就行。社会活动可以多参加一点。我前几天就参加了一个 lawyer , consultant , banker 的聚会,认识了不少现在人。虽然几乎就是交换名片和简单交流,但认识一个人总是好的。我的一个 lawyer 好朋友做一个外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很多东西不懂,就是我给她介绍的信托、券商和 CBRC 里面的人指导她的。也许你说成都没有类似的活动,但是我本科的时候就参加过类似的社会聚会,虽然不全是金融业的,但总还是多认识了几个人。 15 、对于工科背景的同学。我是计算机出身的,这其实很有优势。现在很多券商或者基金的行业研究员都是要本科工科,研究生金融的;甚至有本科工科毕业直接做行业研究,像什么化工、医药、 IT 这些行业没学过工科根本就不懂。另外,如果有工科背景的话,做相关行业公司的投行业务的时候,也比较容易上手,而且不容易上当受骗;有些不懂行业的投行业务分析师去公司做尽职调查的时候,基本公司说什么就是什么。另外工科背景的同学在数学和计算机能力上比较强,这在做固定收益和衍生品的定价、金融工程(包括产品开发)以及交易员时特别有优势,因为这里面需要大量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机编程,这些职位经常要的是数学、计算机、物理出身的。华尔街最牛的人就是一些天体物理博士出身的对冲基金经理。 16 、数学。除了做固定收益、衍生品分析师、金融工程和证券交易员对数学要求比较高(主要是统计、最优化和随机微积分,很厉害的人物会用混沌和测度论建模),其他只需要初中数学就行了。如果行业研究员的话,对于计量还是要懂一点的,基本只需要会做回归就成。 17 。比赛。有空多参加一下比赛是好事情。比如 GMC 、达能的什么(不记得了)、欧莱雅的什么,一些案例分析比赛等等。 18 。中文能力。这个现在要大力培养。我几次面试,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中文写作归纳能力都不过关。如果做投行业务的同学一定要特别重视中文,因为所有文件都是要中文提交给政府审批,而且在国内 IPO 或者 MA 的所有文件都是中文。前段时间我向国内某券商的副总裁请教的时候,他就特别看重下属的中文写作能力,说一次他让手下写一个发言稿。结果收到的东西根本就不想发言稿的文风,而且病句、错别字一大堆。 19 。机构。现在很多同学都想进大券商,的确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和同行业其他机构,但这些机构每年几乎只要几个人,而且特别看重出身(学校或者家势,很多时候是本科学校,我也吃过这个亏),所以即使申请了没回音业不用太在意。先找一个一般的券商好好做,以后争取跳槽比较好;而现在国内一般的券商对人才的要求都比较高,硕士居多,而且很少看到来川大招人,所以大家需要留意各个机构的网站和各大招聘网站,多投投,以后来招聘的就会越来越多;而且成都作为西南重镇,金融机构的集聚会慢慢多起来。 下面我列出国内证券业的机构分类:证券公司(中资、外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中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投资部、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商业银行资金运营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东方、长城)、交易所、期货公司、外汇交易中心、私募基金、 PE (私人股权投资机构)、 VC (创业投资)、地产投资公司、企业战略部等。 券商部门分类:经纪部(代客交易)、研究部(行业研究、宏观研究,为自营部提供研究报告,同时也卖研究报告给基金公司)、自营部(自己做投资)、资产管理部(代客理财,基本以公司客户和富人为主)、投行部( IPO 、 MA 、财务咨询)、固定收益部(债券市场的研究、债券 IPO 、债券投资)、金融工程部(新产品开发、开发新模型)、国际业务部(卖研究报告给外国投资者,给投资建议等)。投行部会经常喝酒,而以前女孩进这个部门还比较危险,以前很多项目是女孩用身体换回来的,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 基金公司部门分类:研究部(行业研究、宏观研究、为投资部提供研究报告,主要是买券商的报告看)、投资部(以基金经理为核心,进行宏观、行业和个券的资产配置)、销售部(主要对象为大机构、另外保持和散户销售渠道的联系,主要是银行和券商),基金公司对人才要求比券商高。
个人分类: 数学天地|7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