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科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社科院专家:不改革现有利益格局 哪个阶层都不满意
dongzg101 2012-1-9 16:31
社科院专家:不改革现有利益格局 哪个阶层都不满意 2012年01月09日 04:3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金辉 14390 人参与 142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 资料图 解决收入差距 关键在于“公”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 经济参考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您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效果最快最好? 李培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12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2012年的我国发展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我觉得应该在三个方面给予特别关注。一是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宏观经济景气和出口下滑的影响,一些出口导向的中小企业面临极大的困难,这对就业会有较大影响,要采取各种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201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人数都会达到新的历史高峰。现在我国需要大量社区工作者,我觉得应当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城乡社区管理,全国有60多万个乡村社区和8万多个城镇社区,可以吸纳很多大学生就业,要解决大学生进社区工作的身份和待遇问题,特别是开辟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中选拔干部的新渠道,不要造成百万大学生拥挤到考公务员的独木桥。二是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设。中国的发展还是需要较快的增长速度,加大保障房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措施,要细化和严格监管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在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三是继续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的扩大,这也是与促进经济增长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扩大内需政策,要认识到拖得时间越长,建立覆盖全民的保障网成本也越高。总之,现在解决经济问题要与社会问题相联系,这是我国进入新成长阶段的一个主要特点。 经济参考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不但与社会公平正义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扩大内需政策息息相关,您认为收入分配改革难在哪里?方向在哪里? 李培林: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处于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状况,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在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逐步拉开。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进入 新世纪 以后,中央提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杜绝非法收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宏观调节政策,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一直难以扭转,并成为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也引起群众对此的强烈不满。近若干年,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连续7年快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但由于收入差距的基础差异较大,差距的绝对数扩大的问题目前尚未解决。但我认为,现在收入差距的关键问题,固然有均不均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公不公的问题。 解决公不公的问题,必然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触及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这是改革的难点所在。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发展方向,不下决心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为国家长治久安解决好分配问题,就会造成问题的积累,而且哪个社会阶层都不满意。 经济参考报:改善民生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您觉得政府在这方面还应该有什么安排? 李培林: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民生的主要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过去在温饱阶段说“民以食为天”,但当我们跨越了温饱阶段以后,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环境等就成为保障民生的主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再进一步说,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这也包括食品、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中央最近一直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要寓社会管理于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之中,要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比如要改变那种依赖“创收机制”驱动社会管理的做法,这是引起目前很多扭曲社会管理行为的做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归市场的归市场,该归政府的归政府,该归社会的归社会,这就叫社会秩序。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未预期的事故总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每一次事故都应当成为制度建设和完善的里程碑。 .an{background:#fff; background-repeat: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center bottom; height:95px; clear:both;} .next{ background:none; padding-bottom:49px;} #artical_line{ font-size:1px; line-height:1px; height:1px; padding-top:0px; padding-bottom:0px;} .an{background-image:url(http://y0.ifengimg.com/mappa/2012/01/04/09096d7401912efb97f8fa0f76c390d2.jpg);} 各谈利益: · 许小年:当抽象的人民遇到具体的个人利益 · 汪洋:现在搞改革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 · 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转型矛盾多是利益冲突 · 对外经贸大学张汉林:未来十年是改革垄断利益攻坚期 · 清华报告:中国改革需警惕“摸石头上瘾 不想过河” 中国改革: · 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或放缓 专家称改革不能急功近利 ·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 温家宝作出八项部署 · 专家称中国人口红利一两年内消失 呼吁户籍改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收入差距 解决大学生 社会管理
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蓝皮书:2011年公众最关注“物价上涨”
guowenjiao 2011-12-29 17:39
中国社会科学院19日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对2011年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变化情况调查显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看病和收入差距问题依然最为公众所关注。   调查表明,公众选择关注最多的前三项问题是“ 物价上涨 ”“看病难、看病贵”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选择这三类问题的公众比例都超过三成。排在上述三类问题之后的是“贪污腐败”“就业失业”“住房价格过高”等问题。   蓝皮书说,公众对“ 贪污腐败 ”问题的关注度有明显上升,自2008年的19.4%上升到2011年的29.3%,高了10个百分点;“住房价格过高”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不断上升趋势,自2006年的13.1%上升到2008年的20.4%和2011年的24.0%。蓝皮书认为,这反映了主要的民生问题严重程度有所下降,腐败问题和房价高成为公众新的关注点。   此外,蓝皮书还指出,城乡居民之间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2011年调查显示,前三项“物价上涨”“看病难、看病贵”“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的排序在城乡居民之间相同,不过乡村居民关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比例高于城镇居民,显示出城乡之间在获得医疗服务上仍然存在差距。此外,城镇居民更多关注“ 住房价格过高 ”、“食品安全”问题,乡村居民更多关注“养老保障”问题。 (来源: 新华网 )
1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社科院反腐蓝皮书:腐败主体从个体转向集团化
热度 2 guowenjiao 2011-12-24 23:40
中国社会科学院昨日在京发布首部《反腐倡廉蓝皮书》,称现在的腐败主体从个体向集团化蔓延,窝案串案较严重。 该蓝皮书由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推出,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反腐倡廉建设进展与效果的报告,报告指出,近六成公众对今后5至10年反腐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 报告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资金、文化、信息等都在跨国快速流动或整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条件,腐败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腐败主体从个体向集团化蔓延,窝案串案较严重;腐败手段从显性向隐性扩展,曲线收钱、迂回敛财、花样翻新。 报告还说,腐败者非法所得从短期向长期演变,既贪图消费享乐,又追逐资本占有,出现了金融腐败、资源腐败、期约腐败现象;腐败范围从经济政治司法领域浸染到社会文化教育领域,并出现了跨国境“外向型”腐败,对人民群众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损害。 六成公众对反腐有信心
1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针见血:社科院资中筠谈社会问题
tarimriver 2011-12-18 19:01
中华民族从 19 世纪中叶以来就开始转型了,并不是说从 30 年来才开始转型了的。而且回过头来看一看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初期的各种各样的包括教科书、包括教育制度和媒体等等来看的话,今天只有倒退没有前进。所以这个曲折的道路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程。所以我现在讲,经过了很多的拐点最后最近的一个拐点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我们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时期,近 30 年的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和显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所积累起来的严重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在中国面临的新的拐点当然问题多如牛毛,我现在也只提三个问题来加以阐释,并不是说只有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第二个问题是腐败丛生难以遏制。第三个问题是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化。在这三个问题稍微加一件事,所谓经济增长中的中国模式假如说有这样的模式的话,这个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加上低工资和人权保障的缺失等等。经济结构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 腐败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过不能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当前的腐败一个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特别是本该是净土的文化教育和其他精神领域都腐败了。现存的法律和政治机制不足以有效地遏制它的蔓延。此外,基于等级制的特权完全是合法的,也是一种很因为的腐败。不但没有随着全社会的经济增长而减少,反而更加加剧。 现在严重的社会分工不是市场的竞争造成的而是权力严重受到侵蚀,基本的人权得不到保证而引起的社会不公。如果说美国的利益集团华尔街的大老板们挟持了美国的政府的话,我可以说实际上中国的政府本身就是大老板,就是最大的资本家和利益集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政治体制非改不可。可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改革也是极其困难的,这是同一个根源。另外一点,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跟美国有相同之处的,全球化分配是极端不公的,绝大部分的利益进入了权贵和暴富群体的口袋里,而广大的劳动者只分得了非常小的一块蛋糕。但跟美国有一点不同,因为过去中国是处于极端贫穷和完全没有权利的情况之下的,所以有了这点松动了这点分配,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底层的人的生活也还是有所改善的。所以,虽然很多的企业家都已经提出来不能一天到晚只关注 GDP 的不断增长,刚才也有人谈到了是不是可以放慢一点脚步来进行一些调整,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其原因是经济利益的绝大部分的集团,只有不断地把这个蛋糕做大才能剩下一小块来分给老百姓以使得他们不造反。他不可能调整为我那 80% 让出再让出 10% 来,这个可能性不大。 到目前为止老百姓还得到了一些利益,但是以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个是国际的条件,比如说国际市场上缩小了,这点我也不用多讲了。还有一个是下一代新的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一方面机会越来越少,一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个要求并不是说不合理的。他不再人上一代父辈所不能忍受的条件,这种权利不公造成了财富不公,也造成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分配都是不公的。这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样的不公一定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平则鸣。如何对待这种不平?所谓的维稳的问题非常地突出。现在的维稳是饮鸩止渴,维稳的手段或者是不择手段的维稳造成了更大的不稳定的因素。而进一步改革的阻力主要不是源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不是不知道,非不知也,是不为也。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5/32/27/6_1.html
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蓝皮书:中国成中上等收入国家
xupeiyang 2011-12-12 19:38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112/12/t20111212_21082650.shtml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宗教研究所著名教授提出的貌似简单实际两难的难题
热度 11 Helmholtz 2011-10-10 17:49
我有一位在社科院研究佛教和佛经的忘年交的好朋友,显然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专家教授。我们因为机缘相识于1997年,即14年之前。教授对我一直十分友善,所以我们之间实质性的交流对话最多最深入。十一长假期间,我们又有一次深谈,我们共同交流了一些各自的心得与体验。老教授说,我就是一个吃宗教学饭的凡人,修行的事我不懂,但中国著名的修行人,我因为工作的关系遇到了一些。 那天的对话长达五个多小时,主要以我为主,我跟教授全面交流了不少话题。包括我的练功和成长经验、对中国政治的了解和认识,都显然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那天我在接上他,开车去办公室的路上,一开始就留给了他极有意思、值得让他细心去思考的一个或一组相关联的提问。这个问题或者对他与他的同事其实并不陌生: “我知道你们宗教所的专家们,有些是宗教信仰者,有些则不是。 如果不是真的信仰者,没有入得门径,请问你们如何得以深入透彻地研究宗教? 而如果因为某种机缘,一位学者之前或之后成为了宗教信仰者,请问他究竟仍然是研究者,还是信仰的解说者? 你们作为研究者,究竟应该是站在门外还是在门内?” 我想这几个提问,也对所有对我本人博客文字以及对于神秘文化感兴趣的人有意义。 能无碍地识得上面简单问题答案者,便为智慧达人,可以与我捻花共一笑。
个人分类: 综合性资料|4494 次阅读|30 个评论
80年代在国内,社科院的硕士训练使我受益最多
热度 1 liwei999 2011-5-3 12:54
有老友问社科院80年代的硕士情况。回想了一下是这样的。 引用不规范是常见的,但是综述代替硕士论文是难以想象的 日期: 05/02/2011 23:28:16 我的硕士论文不是文科的代表,不作数。我是先做试验,用 BASIC 编了一个从世 界语到英语和汉语得自动翻译系统,然后才写论文的。答辩前,导师对我说,我们这行好办,答辩容易过。一摞程序摆在那里呢。 硕士阶段和以后(1983-1989),我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当时的会议论文除了个别海派人员,其他人按照西方学界标准全部不规范(可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不规范,就是现在说的与国际没有接轨)。文章后面都有「参考文献],可是很少标注在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所以哪些是前人的成果,哪些是原创,只能根据上下文的语气估摸,界限真地不清晰。 尽管如此,还是有大牛。我的导师刘先生就是一位。他的论文不多,写得也有些晦涩,引用也不拘小节(其实他很少引用,开头结尾有些综述似的套话而已),但全是干货,我受益最多。其实如果他不是我导师,我这个抽象度不够的脑袋是无法理解他的论文的。好在他说什么,别人是雾里看花,而我能够联系到系统的设计思想上去,近水楼台慢慢体会琢磨,胜读十年书啊。 我后来出国读博士,虽然受到了规范一些的训练,可是真正的科研心得却不多,只是开阔眼界而已。还是国内硕士的底子使我受用一辈子。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4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始调查刘菊花之后,中国社科院几成毕业生会人人自危?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1-4-27 20:29
  朱学勤的问题,按照鸿飞兄的意思,那就是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99%的人就这水平,你还能单独要求朱学勤国际化?那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朱学勤先生当时能够在所引用或翻译的东西上加了相当多的注释,已经不容易了,有些确实没加,也许是出于投机的想法,想让人误以为那是自己的观点;也许就是真不懂学术规范。   今天的中国整个学术界,即便是被方舟子不断用曝光的方式来科普科研规范这么多年之后,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很多人的论文经不得推敲。   当然,理学的论文要好一些,比如数学,你毕竟要证明几个定理,有意义没意义那是另外一回事,总不能再把别人证明过的定理重新证明一遍吧?当然,极端地说,你也可以证明人家早就证明过的定理,但是要用你自己发明的新方法,且这个新方法是对未来证明其他结果有价值的。   但是,更多观点类的论文,也就是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你敢保证里面没有一句是直接来自其他人的著述?或者说,你论文里有来自其他人的原话,你全部用了引号(“”)来引用,确实非常规范,而不是在后面胡噜一堆参考文献就算完了?   被反方者们对照着亮出来的刘菊花的论文,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些曝光内容基本是以综合他人工作为主,然后有了那么一星半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参杂在全部文字里。这里再次赞同一些鸿飞兄的观点,刘菊花只是这类研究生中的一个罢了。   而刘菊花论文的评审专家组组长,陈力丹教授,在反方者对他话语的引用中,选择性地扔掉了最后一段话,只是选择了他要“举报”给中国社科院这样的强烈表达,这个也很有意思。   我们看看陈力丹教授的简历:   1979年以来发表的各类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包括著作、论文、一般文章、词条及少量译文等600万字,其中独著8本(有两本处于付锌【明显的错别字:Blog主人按】阶段),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600多篇。另外独编著3本,合著、合编的书约十几种,主持过10本大型工具书中新闻学部分的编写工作。    主要代表性著作:   《精神交往论》(45万字,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舆论学》(22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新闻传播史》(36万字,上海交大出版社,2001年)。   一个拥有如此多的文字的教授,如果在著作(可以把编著和合著的那些除外)每一行字都没有引用,经过了改写,完全是自己的语言,我真的很佩服他。   其实,方学家们不妨分析一下他们赖以为强援的陈力丹教授的某部作品,再将结果和刘菊花比较一下,看看有何差异,也许会有有趣的发现呢。   这段的意思在于想说,那些把打到方舟子的希望寄托在陈力丹教授的所谓“举报刘菊花”上,怕是找错了对象。   
个人分类: 时论|6980 次阅读|35 个评论
新华社记者刘菊花社科院硕士论文抄袭?
冯用军 2011-4-23 16:12
留此一照 原文题目:刘菊花硕士论文全盘抄袭再获证实 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36083from=space 刘菊花论文其它章节 原文 P14 : 2 章 2 节 2001 年 12 月 6 日,酝酿两年之久的 CRFTG(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公司 ) 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员单位有 :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 电影集团公司、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和中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CRFT 珿以事业单位为 主体,拥有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节目制作 销售、科技开发、广告经营、物业管理的大型国家级综合性传媒集团。现有员工 2 万多人,固定资产 214 亿元,年总收入 110 亿元。 CRFTG 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担任,他在讲话中说,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是中国实施以组建传媒“联合舰队”,打造传媒“航空母舰”为重点的新闻改革的重要举措,要争 取用 5 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家主力、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 6 CRFTG 的直接管理者将是类似于公司董事会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委员会,重要业务内容是两大块 : 一是统一所有传媒渠道即控制所有可以打广告的全国频道。由此,早 在 2001 年秋天政府就出台了统一卫星接收平台的规定 : 二是让地方运营商按内容提 供商的人头收费。 所谓“统一平台”就是争取在 2002 年内在全国建立一个中央级统一卫星平台,采取加密技术,集中所有获准进入中国的境外电视节目,实行统一播放,实质上在于限制 外商卫视频道 ( 包括凤凰卫视及阳光卫视等 ) ,但内容供货商将不受此限,即海外电视 台或节目内容供货商仍可以出售形式将节目安排在内地有线电视台播放。同时着手研制 全球第四种数码地面广播制式,预期在 2003 年正式确立有关标准,与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三种数码地面广播制式并存。估计新平台建立后可以依靠“二度加密”来杜绝 非法落地接收、随时“惩罚播放越位信息”者,同时也可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由此可见,一直以来二星级以上酒店和涉外社区直接接收境外频道的权力将会被严重肖 d 弱或被重新登记,各家获得牌照的境外 n 星频道转播的内容必须到新平台上经 ) ’ -电总局过滤,再上卫星向国内指定区域播出。截止到 2001 年底己批准的境外加密卫星 频道有限度落地的共 :: 条,据称还将增扩到 3? 条于至于如何收费还需重新制订。 2001 年 12 月 6 日,酝酿两年之久的 CRFTG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公司)终于挂牌,旗下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加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基础设施方面, CRFTG 囊括了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和中国广播电视互联网。 在业务上, CRFTG 无所不包: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节目制作销售、科技开发、广告经营、物业管理。员工超过 2 万,固定资产 214 亿人民币(约 26 亿美元),年收入 110 亿人民币(约 13 亿美元)。 当然相比于国际巨头,还不成气候,但在目前国内可称是传媒巨擘了 ============== 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局長徐光春,出任中國廣播影視集團管理委員會主任一職,成為這個傳媒航母的第一個舵手。徐光 春在集團成立時指出,中廣播影視集團的成立,是大陸實施以組建傳媒「聯合艦隊」,打造傳媒「航空母艦」為重點的新聞改革重要舉措。徐光春說,這個集團的目標在於帶動大陸傳媒事業的發展,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爭取以五年左右的時間將中廣影視集團發展為亞洲,甚至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媒體集團之一。 http://mypaper.pchome.com.tw/peifenchou/post/922097 原文发表时间:广电月刊 2002 年 3 月号 ================ 据悉 CRFTG 的直接管理者将是类似于公司董事会的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委员会,重要业务内容是两大块:一是统一所有传媒渠道即控制所有可以打广告的全国频道。由此,早在 2001 年秋天政府就出台了统一卫星接收平台的规定;二是是让地方运营商按内容提供商的人头收费。 所谓 “ 统一平台 ” 就是争取在 2002 年内在全国建立一个中央级统一卫星平台,采取加密技术,集中所有获准进入中国的境外电视节目,实行统一播放,实质上在于限制外商卫视频道(包括凤凰卫视及阳光卫视等),但内容供货商将不受此限,即海外电视台或节目内容供货商仍可以出售形式将节目安排在内地有线电视台播放。同时着手研制全球第四种数码地面广播制式,预期在 2003 年正式确立有关标准,与现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三种数码地面广播制式并存。估计新平台建立后可以依靠 “ 二度加密 ” 来杜绝非法落地接收、随时 “ 惩罚播放越位信息 ” 者,同时也可节省成本、提高效益。 由此可见,一直以来三星级以上酒店和涉外社区直接接收境外频道的权力将会被严重削弱或被重新登记,各家获得牌照的境外卫星频道转播的内容必须到新平台上经广电总局过滤,再上卫星向国内指定区域播出。截止到 2001 年底已批准的境外加密卫星频道有限度落地的共 22 条,据称还将增扩到 30 条。至于如何收费还需重新制订。 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8585 原文发表时间: 2002-03-11 ,此地址为转载 刘菊花论文 原文 像 CRFTG 等“国字号”集团的成立,显然是要把过去分散的中央级传媒资源组合起来,以形成新的平台实现行业信道垄断,即使加入 WTO 后承诺开放,至少也可以有一个重新结盟的周旋时段,使得外资无法长驱直入中国内地的传媒市场。 CRFTG 的成立显然是把过去分散的中央级传媒资源组合起来,以形成新的平台也行业信道垄断 —— 即使加入 WTO 后的承诺开放,至少也有了一个重新结盟的周旋时段,使得外资也无法长驱直入中国内地的传媒市场。 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8585 原文发表时间: 2002-03-11 ,此地址为转载 事实上,北京从不准备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境内的外资传媒也是如此,国家广电总局的中央统一平台的计划即是明例。外经贸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胡景岩亦明确指出,中国入世后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但是军工企业、意识形态领域、如景泰蓝工艺等传统行业不对外开放。 22 事实上,北京从不准备放弃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境内的外资传媒也是如此。 例如,为了预防“万一”,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 将在明年 1 月 7 日起,落实 中央统一平台的计划 。根据统一平台的概念,所有境外卫星频道的讯号,要经过中央平台的两度加密,才能在指定的接收地点接收讯号。外经贸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胡景岩亦明确指出, 中国入世后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但是军工企业、意识形态领域、如景泰蓝工艺等传统行业不对外开放。胡景岩的话 ,足以使任何对中国传媒市场抱有幻想的人猛醒。 http://www.zaobao.com/special/wto/pages/wto191101a.html 2001-11-19 国际传媒巨头长驱直入,至少会遇到如下政策壁垒。 1 、刊号:我国目前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可以申请刊号的必须是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单位,一般单位是明显不具备这个资格的。 1995 年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禁止“买卖版号”的通知, 1997 年又出台关于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的若干规定,都严禁刊号持有者向任何单位或个人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转让报刊的刊号和版面。由此可见,境外资本是不可以投资买刊号的。少了诸如“一号多刊”、租赁刊号这些地下操作,境外资本的进入有了相当的难度。 2 、制播分离:制播分离被很多人认为是将促使我国电视产业机制大变革的主导因素。它的实践让很多体制外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有了存活和发展的机会。但国家目前不再提制播分离。电视台要把制作权、播出权和覆盖权牢牢抓在手里。所以,至少日前看来,资本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时机还不很成熟。 尽管众多境外资本早已虎视眈眈地注视中国这一庞大市场机会,有的也已开始“试水”,和中国媒介市场进行警惕性接触。但由于中国媒介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境外资本进入将遭遇一些壁垒。    1. 政策的禁止性规范    a. 刊号:我国目前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可以申请刊号的必须是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单位,一般单位是明显不具备这个资格的。 1995 年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禁止“买卖版号”的通知, 1997 年又出台关于禁止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的若干规定,都严禁刊号持有者向任何单位或个人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转让报刊的刊号和版面。 由此可见,境外资本是不可以投资买刊号的。前不久,新闻出版署一次就通报批评了几十家报纸“一号多刊”的问题。⑥“一号多刊”即把一份出版物分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单独发行。这显然是违背新闻出版法规的。 少了诸如“一号多刊”、租赁刊号这些地下操作,境外资本的进入有了相当的难度。 b. 制播分离:制播分离被很多人认为是将促使我国电视产业机制大变革的主导因素。它的实践让很多体制外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有了存活和发展的机会。但国家目前不再提制播分离。电视台要把制作权、播出权和覆盖权牢牢抓在手里。所以,至少目前看来,资本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时机还不很成熟。 http://www.1a3.cn/cnnews/cmjj/200908/1879.html 《境外資本進入中國媒介市場的趨勢分析》 新聞愛好者 2001 年 10 期 石宗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强调, 针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情况,还要严禁国外出版物分销企业进入并控制出版领域。未经批准,外国出版物分销企业不得通过中国新闻出版单位取得或变相取得租型造货权,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方式向国外分销企业转让或出卖书号、刊号和版号,或者将总发行权承包给国外分销企业。 23 针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情况,还要严禁国外出版物分销企业进入并控制出版领域。未经批准,外国出版物分销企业不得通过中国新闻出版单位取得或变相取得租型造货权,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方式向国外分销企业转让或出卖书号、刊号和版号,或者将总发行权承包给国外分销企业。 http://www.wenjingbook.com/books/bkview.asp?bkid=17542cid=29207 发表时间: 2002-4-10 吴娟 中新网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等国际传媒巨头无一不在焦急而无奈地等待着中国政府对传媒市场政策的坚冰融化。 未查到被剽窃原文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从与联想集团签订合约到现在,已经过去十个多月了,可是两大公司拥有的还仅仅是一家专门为联想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小型合资公司,曾经许诺要为这家企业投资一亿美元的 AOL 公司到头来只是派出了 10 名员工,而且全部是为联想的终端服务整合提供技术建议的技术人员。 这个合资企业至今仍在焦急地等待政府为其互联网服务颁发营业许可。 虽然目前广东南部地区人约有 100 万户家庭能够收看到 CETV (中国娱乐电视)的节目,可是,与中国 1 亿 1 千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总数相比,这个数字还不到总人数的 1% , AOL 时代华纳开始意识到,要让刚进入中国受众视野的 CETV 真止开始盈利,至少还需要好儿年的时间。 24 与此同时, AOL 麾下的其他劲旅一一 CNN 电视台、特纳经典电影台( Turner Classic )、卡通电视网以及 HBO 电影频道都尚未真正进入中国家庭,而只能二早级以上标准的酒店、一些大城市的酒吧、餐厅中看到。 政治敏感、规则限制、落后的基础设施……,庞人而充满诱惑的中国市场对 AOL 时代华纳公司而言,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被攻占的领地。 从时代华纳与联想集团签订合约到现在,整整十个月过去了,可是两大公司唯一拥有的仅仅是一家专门为联想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小型合资公司,其中包括一个亏本经营的网络服务商以及一个管理不善、摇摇欲坠的网站。曾经许诺要为这家企业投资一个亿美元的 AOL 公司到头来只是派出了 10 名员工,全部是为联想的终端服务整合提供技术建议的技术人员。 AOL 与联想的合资企业至今仍在焦急的等待政府为其互联网服务颁发营业许可;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要让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中国娱乐电视( CETV )真正开始盈利,至少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去年十月,该公司最具潜力的华语电视台中国娱乐电视 CETV 获得了在中国广东省南部地区的播映权,于是,大约 100 万户家庭能够收看到 CETV 的节目,可是,与中国 1 亿 1 千万户有线电视用户的总数相比,这个数字还不到总人数的 1% , 实在不能满足时代华纳的需要。 与此同时, AOL 麾下的其他劲旅—— CNN 电视台、特纳经典电影台( Turner Classic )、卡通电视网以及 HBO 电影频道都尚未真正进入中国家庭,只有在国内的三星级以上标准的酒店、一些大城市的酒吧、餐厅中才能有幸得见。 至于什么时候这些电视台的精彩画面才能进入普通的中国家庭,谁也不得而知。 事实证明,庞大而充满诱惑的中国市场对 AOL 时代华纳公司而言,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被攻占的领地:政治敏感、规则限制、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无可言状的激烈竞争导致了中国传媒及互联网市场的白热争夺。 《美国在线 - 时代华纳遇挫中国》美国《远东经济评论》 2002 年 5 月 2 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yuwai/140963.htm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h-yuwai/140958.htm 新闻集团自从 1993 年以 5.25 亿美元从神奇小子李泽楷手上购买星空传媒的前身 STAR 以后,新闻集团在亚洲的商业冒险就像一场烧钱的噩梦,仅 1996 年到 1999 年, STAR 的累积亏损就高达 5 亿美元。在中国, STAR 拥有 7 个被允许在三星级以上酒店和涉外公寓有限落地的电视频道,但据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内地收到的广告费近乎于零。像“星空卫视”这样一个能接近中国普通观众的频道,对新闻集团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25 而这又与默多克的理想还相去甚远。 自从 1993 年以 5.25 亿美元从神奇小子李泽楷手中购买星空传媒的前身 star 以后,新闻集团在亚洲的商业冒险就像一场噩梦,仅 1996 年到 1999 年, star 的累积亏损就高达 5 亿美元。在中国, star 拥有 7 个被允许在三星级以上酒店和涉外公寓有限落地的电视频道,但据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内地收到的广告费近乎于零。一个能接近中国普通观众的频道,对新闻集团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http://tech.china.com/zh_cn/news/tech/154/20020325/10231416.html 2002.3.25 《星空卫视下周落地 默多克还有花活?》 至于维亚康姆公司的 MTV ,在美国其盈利模式主要有出售节目和获得贴片广告时间两种,但在中国却受到了政策的限制: MTV 一直无法在中国拥有一个专属的频道,而把节目出售给中国地方电视台,则使广告时间大大受限。维亚康姆中国区总裁李亦非曾分析,维亚康姆在中国的盈利渠道有三:一是收视费,占收入的 10% ;二是广告收入,占到 80% ;三是特许经营费,主要指品牌产品的合作。目前,占收入主要部分的广告受限,单靠比重很少的收视费和特许经营费显然无法换回足够的回报。26 2001 年当年近 80 的雷石东第三次来华进行他的上层之访, 他承认,维亚康姆公司目前在中国还处于投资阶段,主要投资网络和共同制作,当问到何时能盈利,雷石东说:“估计两到三年吧。总之,我们是非常有耐心的。” 27 MTV 节目和儿童节目的四处开花早己为频道培养了口碑和受众,这是直接依靠频道落地所绝对不能达到的。这种品牌价值的最终提升,可能才是维亚康姆此前不懈努力想要得到的真正效果。 未查到被剽窃原文(可能来源于引用文章) 《维亚康姆:收获在期待中孕育》 经济观察报 2001.11.4 《传媒大享雷石东最早的声音》中国经营报 2002.1.7 当然他也承认,目前在中国还处于投资阶段,主要投资于网络和共同制作。何时能盈利 ? “估计两到三年吧。总之我们是非常有耐心的。”他说。 http://wenku.baidu.com/view/6fdcca23bcd126fff7050b51.html 《萨默·雷石东的生命之泉》文中提到雷东石的第二次访中,刘菊花提到第三次,可见该文创作于刘菊花之前,具体不详。 因为此前 MTV 节目和儿童节目的四处开花早已为频道培养了口碑和受众,这是直接依靠频道落地所绝对不能达到的。这种品牌价值的最终提升,可能才是维亚康姆此前不懈努力想要得到的真正效果。 http://www.badassets.com/inforsys/Content.asp?id=77121submit_month=4 网文转载时间为 2003.4.10 ,转载的原文已查不到,应该早于刘菊花论文。 而贝塔斯曼自身认为在中国最大的障碍是政策障碍,作为世界最大出版集团之一却在中国并没有出版权限,所以投资业务只能主要集中在书友会、商业服务、管理咨询、多媒体技术等方面,而它最主要的出版业务,即使在中国加入 WTO 后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对外资放开。 在中国,贝塔斯曼自身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政策障碍,也就是它作为世界最大出版集团之一但在中国并没有出版权限,所以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书友会、商业服务、管理咨询、多媒体技术等方面。而它最主要的出版业务,即使在中国加入 WTO 后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对外资放开。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2/0210/A20020210060704_2.shtml 媒体巨人布局中国 贝塔斯曼结盟榕树下 2002-02-23 11:47 作者:程磊 来源: eNet 所以贝塔斯曼目前的策略仍然是蓄势而发 。 贝塔斯曼在中国的战略是,先在政策容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点铺开,然后依政策开放进程跟进其他业务,逐步地引进管理、技术、服务乃至原创性的出版和发行,最终把整条价值链引入中国。 艾科这位贝塔斯曼亚洲区总裁总结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经验时说过:“在中国先不能做特别大的一个梦,脚踏实地把基本的事情做好,这一点符合德国人的性格先做后说。”贝塔斯曼总裁米德尔霍夫说:“中国在贝特尔斯曼公司未来的全球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后该公司将不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28 塔斯曼在耐心等待中国媒的开放。 注:黄色部分见下。 这就决定了,贝塔斯曼的目前策略仍然是 " 蓄势而发 " 。艾科这位贝塔斯曼亚洲区总裁总结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经验时说过: " 在中国先不能做特别大的一个梦,脚踏实地把基本的事情做好,这一点符合德国人的性格先做后说。 " 9 月 27 号记者在柏林采访 贝塔斯曼总裁米德尔霍夫 时, 他表示,中国在贝特尔斯曼公司未来的全球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后该公司将不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 远大理想下的步步为营,说明 贝塔斯曼在等待中国入关后媒体开放 的 " 东风 " 吹起时一跃而起。 耐心等待政策的进一步开放 http://news.china.com/zh_cn/IT/10000496/20011024/10134612_3.html 贝塔斯曼:在生存缝隙中积极腾挪步步为营 2001-10-24 14:15:31   静仁 贝塔斯曼在中国的战略是,先在政策容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点铺开,然后依政策开放进程跟进其他业务,逐步地引进管理、技术、服务乃至原创性的出版和发行,最终把整条价值链引入中国。 贝塔斯曼在中国的战略是,先在政策容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把点铺开,然后依政策开放进程跟进其他业务,逐步地引进管理、技术、服务乃至原创性的出版和发行,最终把整条价值链引入中国。 http://www.badassets.com/inforsys/Content.asp?id=77121submit_month=4 网文转载时间为 2003.4.10 ,转载的原文已查不到,应该早于刘菊花论文。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全部榜单|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大学毕业生实际月薪大幅下降
xupeiyang 2010-12-16 10:46
本报讯(记者李莉)今天(15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 社会蓝皮书对全国286个城市的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员;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另有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教师;选择让孩子当政府官员的占11.6%。而选择让孩子成为工人农民的家长仅为1.2%。 2006年至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月薪有所下降, 2005年985高校本科毕业生初职月薪是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3.32倍,而2009年,其初职月薪与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2.06。 大学毕业生月薪期望值都高于实际月薪水平。 受调查的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2703元,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5120元,博士生签约月薪3225元。 http://news.qq.com/a/20101216/000847.htm?qq=0ADUIN=491044866ADSESSION=1292457734ADTAG=CLIENT.QQ.2233 _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85%家庭没有能力买房
xupeiyang 2010-12-8 11:14
2010-12-07 15:09:45 来源: 法制晚报 (北京)  跟贴 683 条 中国社科院今天在京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该书对我国今明两年的房地产形势与调控作出分析,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是8.76,比去年年上升了0.46,相当于普通城镇居民家庭8.76年不吃不喝可买一套房。 蓝皮书也对明年的房价走势进行了预测,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将会恢复性反弹,价格可能上涨20%-25%,甚至会更高。 蓝皮书特别指出,目前中国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房价上涨速度仍然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房价调控 中国房地产 深层次矛盾仍待解决 今年4月-9月,国务院以及各有关部门都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蓝皮书指出,这些措施对房地产的调控成效是显著的,开发商囤地现象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利用贷款投资和投机住宅的需求也初步得到了控制。但是,问题总是不能完全解决掉。 正如专家们所说,中国的房地产有着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的累积并非一日之寒,所以调控也遭遇许多困境。 蓝皮书指出了3方面的矛盾:一是实现居民买得起房的目标与猛烈推高房价的土地买卖制度之间的冲突;二是中央要求控制房价和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税收关系不顺的冲突;三是土地是用来吃饭,还是用来居住的矛盾。 房价现状 居民收入涨幅 比房价少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5520元/平方米,2009年同期为4800元左右,房价涨幅为15%。2009年同期与2008年相比上涨25%。预计2010年全年住宅价格涨幅为15%左右,涨幅比2009年下降10个百分点。 三年之间比较发现涨幅确实降了一大截,但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仍是在高速领跑,居民腰包里的钱要买房子仍很难。 这是因为房价上涨速度要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出5个百分点。 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相比去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 普通家庭8.76年不吃不喝买套房 普通城镇居民三口之家8.76年不吃不喝能买一套房,这一数据是房价收入比的最直接体现。 蓝皮书指出,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是8.76,农民工家庭是10.06。其中,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比2009年的8.3上升了0.46。 从房价收入比看,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扣除价格因素,估计为18900元左右。 上述数值是按照城镇居民每人30平方米以及城镇居民每户有3口人进行计算所得出,是用每户住房总价除以每户家庭年总收入得出该比值。 周天勇( 博客 )表示,按照房价与收入的关系及家庭负债破产风险性考虑,房价收入比保持在3-6较为合适,最高不宜超过7。超过7,大部分居民已经没有购房的能力了。他说。 记者注意到,这一平均数值相比房价上涨过快的大中城市而言,是小巫见大巫,诸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收入比都已经达到20以上,也就意味着20多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套房。 对此,蓝皮书指出,考虑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衡,中低收入人口占大多数,在这样一个房价收入比水平上,在城镇中需要购买新住宅的家庭,85%没有能力购买。 买房钱超自己6年收入 别买房了 房价收入比直白解释: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比值越高,说明居民攒钱买房的年限越长。 不仅仅是北京的房价收入比非常高,其他一些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都超过了10。据记者统计,深圳房价收入比超过15,广州房价收入比也超过13,南京房价收入比超过12,就连大连的房价收入比也超过12。虽然现在工资水平有所提升,但和房价增长速度相比仍相差不少。 专家称:如果买房花的钱超过自己6年纯收入的总和,那就不要考虑买房了。对于多数人而言,按照现有的收入,8.76年纯收入之和就能买起一套房子的人并不是很多。 房价走势 调控不能放松 否则报复性上涨 蓝皮书指出,2011年的房价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价格上涨与暴涨之间恶性循环,二是房价略有下降,或者是温和上涨。 据蓝皮书预计,如果经济增长,调控放松,那么房价将会恢复性反弹,价格可能上涨20%-25%,甚至会更高。有关报道显示,2010年前3个季度全国仅30个纳入统计的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就高达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70%,该成本必定会摊入房价。 蓝皮书指出,如果中央政府下决心解决住宅问题,加大城镇居住用土地供应,改革土地制度和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渠道,出台房产税,严厉打击土地囤积和房屋的投资投机行为,让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回归正常水平,2011年,房价有可能略有下跌,或者其涨幅最多为6%,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 用税收手段 避免地方政府推高房价 周天勇分析指出,要解决中国的住宅问题,需要按照人口城市化的居住需求足额供应土地,从房价收入比以及房价上涨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关系入手,科学调控房价水平。 一小部分特别低收入及贫困居民的住宅,国家要建设公共租赁房来解决。 宏观调控不仅要用信贷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税收手段,需要彻底改革土地房产及其收入体制,使地方政府能有一个稳定合理又不推高房价的房地产财政收入渠道。周天勇也指出了税收手段如何控制房价。 他建议,对住宅开征房产税,使居民拥有多套房屋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特别是要抑制不通过信贷而用自有资金购买多套房及别墅的需求行为。 周天勇还建议,要让在农村的资产能够变现,让其增强在城市和城镇中购买住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数亿人的居住问题。 保障性住房 纳入地方政府问责范围 周清杰表示,政府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体系,这才是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治本之策。 范剑平表示,应尽量避免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市场短期造成过强的冲击,而要高度重视税收、法制改革等长效机制的建设。在此轮房地产调控过程中,中央政府已经将保障性住房作为调控的重点,将保障性住房纳入地方政府问责范围。 另外,将土地出让金作为补充,将房地产税率作为调控市场供求的杠杆,对遏制投机性住房需求将有重要作用。 相关报道: 社科院:今年GDP增速预计可达9.9% 明年超10% 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 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社科院:2011中国房价或现报复性反弹 2010年进出口贸易有望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 农民工终结低工资时代 劳动力市场现成长烦恼 税改又到重大转折关口 个税不能满足小步微调 社科院:2010年CPI预计上涨3.2% 发布会实录: 社科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实录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精彩观点汇总 2010年12月7日
xupeiyang 2010-12-7 10:30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1207/10269066593.shtml 社科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精彩观点汇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7日10:26 新浪财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于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报告厅召开201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以下为新闻发布会的精彩观点汇总:    社科院:2010年GDP预计可达9.9%    社科院:今年GDP增长率将超九 明年有望冲十    社科院预测:2010年CPI上涨3.2%    社科院:今年投资增速下滑 明年增速将降到20%    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社科院预计2011年GDP增长10%左右 CPI达3.3%    社科院:明年调控宜稳 禁盲目出台二次刺激政策    农民工终结低工资时代 劳动力市场现成长烦恼    A股融资规模大增 明年股市或呈低位平稳运行走势    社科院:今年房价上涨15% 明年或现报复性反弹    社科院:个税不能满足小步微调    社科院:今年外贸有望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1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报告称中国CPI被人为调整 5年间被低估7%
xupeiyang 2010-11-11 07:56
  1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   在该份名为《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报告中,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指出,由于中国CPI指数权重存在5年一次大调整,为避免分类指数权重发生重要调整带来的问题,而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且CPI总体指数以及8个分类价格指数都有月度数据公布。   据其测算发现,在这5年中,按照CPI常规的编制程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来解释的,可以被视为认为调整的痕迹。因此判断在过去5年间,CPI被认为系统性低估超过7%。   值得玩味的是,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21%左右,这一满意度甚至显著低于2007-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的水平(30%)。而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却保持淡定,始终在3%左右水平波动。   对此,徐奇渊分析认为,很多因素都在影响着居民对于物价水平的感受。一般居民的主观感受多是基于环比观察,而统计数据报告则是同比数据。与此同时,普通居民对物价感受有自己的商品篮子,与CPI对于全部物价进行综合后的数据有偏差。此外,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商品消费权重,因此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也有所区别。 2010年11月10日 15:12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张元缘)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称我国近20年经济增长主要靠房地产
xupeiyang 2010-10-26 09:56
http://news.qq.com/a/20101026/000224.htm?pgv_ref=aio 《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指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并非靠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来获得,而是靠消耗资源和扩大投资, 尤其是房地产业膨胀发展。 这样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国家竞争力上升至全球第17名
xupeiyang 2010-10-25 19:59
2010年10月25日 09:56 中国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55 条 《国家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中国网 赵娜 摄 社科院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网北京10月25日讯(记者程圣中)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将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九个主要目标之一。全球化与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世界主要国家均在积极谋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2010年10月25日,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发布研讨暨2010年度孙冶方青年菁英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倪鹏飞博士主持完成的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 蓝皮书从国家竞争力表现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8年中国在全球100个主要国家的位置及其变化:中国国家竞争力由第73名上升至第17名。中国国家竞争力态势概括为:进步巨大潜力无穷,改革开放居功至伟。2008年,全球10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国家竞争力排名前10名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法国。 中国力争2050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蓝皮书指出,在当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力是成功胜出的关键。 蓝皮书描绘的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综合强大,是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G20五强;关键一流是指中国在关键重要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等,达到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整体中上是指各项国家竞争力指标在世界都排名中上游,没有单项发展短板,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中国实现跨越式提升 蓝皮书认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伴随着中国发展而艰难地盘旋上升,中国的努力与成就令举世瞩目,再次证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居功至伟。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发展潜力以及一国的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维度上。 从规模竞争力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巨大,位居全球前列,目前已直逼前三。在增长竞争力方面,中国也保持了长期领先的优势,稳定增长潜力巨大。蓝皮书认为,中国真正的经济腾飞始于1992年。1990年和1991年两年,中国的增长竞争力排名分别是世界第13位和第6位,而到了1992年,中国的增长竞争力一跃成为世界第1名。在此后的10来年间,中国的增长竞争力始终没有跌出世界前五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 中国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符 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1,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得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人力资源素质指数反映了本科学历以上、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占的比重。2004-2008年,美国、日本一直高居人力资本构成指数的冠亚军,加拿大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也有较强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应努力学习美国经验 蓝皮书指出,美国国家竞争力保持全球绝对领先地位,中国相比美国差距较大,中国应以美国为标杆,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蓝皮书对中美竞争力进行详细比较,指出,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1990年以来,美国国家竞争力保持了绝对领先地位;中国国家竞争力在100个国家中居第17名,但中国国家竞争力正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与美国的差距正日益趋于缩小。中美两国相比,美国整体竞争优势依然较大,大部分方面都领先中国,尤其在经济结构、全球联系等方面优势更明显。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的悲哀:为经费而研究,还是为社会而研究?
renxiang 2010-5-22 19:18
有一次,跟一位文化研究领域的大牛人聊天。他说起了一段往事。曾经,该牛人与一位资深记者探讨学者与记者在表述社会现象时的区别。那位记者发了如下高论:如果一个社会事件发生,或者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摆在面前。我们记者一般用2000字就能把整个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原因、结果、影响说得一清二楚;而你们学者,至少要用20000字,甚至一本书的篇幅。 我笑着回应,学者擅长的,的确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才能拉倒项目资金,才能符合学术范式。 大牛人很严肃地接着说:可是,遗憾的是,记者的2000字比学者的20000字要有影响得多。很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科学思想,其实都是通过记者的头脑发现的,通过记者的笔告诉社会的,而不是学者的。学者们所写的那些东西,那些自以为是的学术文章,往往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影响社会了。 接下来,这次谈话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那就是,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到底是为什么而研究? 是为了学术评价、学术基金,学术成果,还是为了影响社会,影响政策,影响人类的知识获取与积淀? 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太多学者抱着功利心态。多数研究是无病呻吟、纸上谈兵、脱离现实、谄媚政府、毫无用处。一切只为科研经费,一切只为成果项目,一切只为了在晋级的路上添砖加瓦,而忘记了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责,科学应有的初始目的。 写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有些天真了。就像刚看过的《三国》中曹操杀死陈宫的一段。曹操说了一句,如果做正人君子的代价就是失败,就是被人诛杀,受人排挤,那我宁愿做一个奸雄。放到科研的语境中,如果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主旨就意味着拉不到项目,提不了职称,拿不到经费,那我宁愿做一个学痞,做一个学霸。 陈宫迂腐吗?他坚持一个君子的准则,可是在小人盛行的世界里无法生存。 曹操聪明吗?如果满世界都是曹操,那曹操们就谁也成不了奸雄! 世界的运转需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有用的事情。科学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同样如此。如果人人都沽名钓誉,整个学科就会坍塌。 审视今天国内的社科研究,有多少影响社会的成果是来自我们经费支撑的项目? 有多少专家被老百姓指着鼻子骂十八代祖宗?因为他们不学无术,欺骗大众。 而老百姓对于社会的理解,又有多少来源于象牙塔内的学者们,又有多少是来源于记者和媒体呢? 如果,很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根本无法影响社会,那又有何用?
个人分类: 评论杂谈|3600 次阅读|3 个评论
社科院的某些专家们,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liuxingguo 2009-9-1 14:15
中国社科院前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比较》,将国内32座城市的教育竞争力排出了座次。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竞争力的排名次序是深圳、广州、厦门、成都、杭州、青岛、宁波、大连、沈阳、济南、南京、武汉、哈尔滨、长春和西安。 ?? 上帝一听到这消息,忽然就笑了。原罪呀,原罪!教育越是发展得早的城市,越是发展得完善的城市,其教育竞争力越是排在后面。 ?? 真不明白,最近社科院的专家们究竟是怎么了?不是昧着良心为了房地产开发商利益而嚷嚷着中国房地产价格很便宜,就是莫名其妙弄出来一些无法让人认可的所谓的研究报告。 ?? 深圳的教育竞争力真的就如此强大吗?这样的排名结果,你说怎么能够不让人生疑呢? ?? 出现这种解决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收了别人的钱,收得多的排前面,收得少的只好排后面;评价指标弄错了;研究样本取错了。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标志着社科院学术的堕落!当然,只能说是其中某一部份人的堕落。就我所了解到情况看,社科院的大量专家们,都还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必要的学术道德的。真正丧失了学术道德的,应该只是少数! ?? 社科院课题研究组的专家们是否收了别人的钱,这事我并不清楚,所以不能乱说。说错了,是要惹麻烦的。 ?? 其次,我们来看看他们可能选取的研究指标。我没有他们的报告全文,这种报告,也不值得我掏钱去购买。根据他们在成果发布会上的说法,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出来他们的研究指标体系。倪鹏飞说:我们认为它是在一定的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提高城市居民教育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科技、社会等全面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教育的能力。这一定义本身应该是没有错的。在具体研究构建时,指标体系被分为投入和产出两部分,把投入分成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把产出分为本体产出和功能产出。硬件投入再细分为教育的人、财、物三要素;软件投入强调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管理、教育的制度和政策。教育的直接产出包括教育的成果、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公平,间接产出包括教育对经济、科技、社会的贡献。这些指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联合国研究学者们的影响。但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联合国用这些指标体系来研究国别教育竞争力的时候,其所针对的主体和我们所针对的主体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决定了课题研究结果的错误是必然的。作为国别研究,不需要严格区别受访对象的来源,因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外部流入的人才只占少数,外部教育对本地经济的贡献影响不大,人才的国别流动对教育竞争力国别排名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可是在中国,尤其是在深圳,其大量的人才都是来自深圳以外的教育体系。因此,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使用简单的统计数据,或者是问卷调查结果来测量教育的贡献。再这些指标里面,还有一个指标,是十分容易令人质疑的,这就是教育成果的测量。我不知道课题组是怎么样测量教育成果的,但从其所表述的利用统计数据的说法,大致可以推测是利用了学生人数或者是大学录取人数之类的数据。可是这些数据真的能反映教育成果吗?一个高考300分的大学生和一个高考500分的大学生,其代表的教学成果真的是一样的吗? ?? 至于研究样本的选择,同样是有问题的。首先,我们不得不对课题组的样本量提出质疑;一个如此重要的城市教育竞争力排名,竟然只在一个城市发放了100个样本,而且我们还不知道这100个发放问卷的回收情况,以及问卷的有效性。其次,回到上述的指标选择问题所说的错误;如果确实要借用联合国的研究指标,课题组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求让被调查者列出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并将其对经济、科技与社会的贡献归入到其受教育的城市来进行分析。 ?? 在没有把问题弄清楚以前,那些所谓的专家们,还是回家吃饭去吧,你妈妈正在喊你呢!等吃饱了饭,想清楚了,然后再出来混,肯定效果会更好一些。
个人分类: 热点评论|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中科院、社科院推行院院体、自自制、智慧情
mg 2009-7-25 17:38
建议中科院、社科院推行院院体、自自制、智慧情 中科院、社科院多年来实行院所结构体制和倡导学术自由原则,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的作用,功不可没。随着社会变革、历史变化、时代变迁,已不再能够难以满足新的诉求。回顾历史,从整体上说,中科院、社科院的结构体系和学术机制,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基本上一致和相适应的。展望未来,新的世界格局,科技全球化态势,又对中国科学形态提出了建立前沿、新型、新兴研究体、共同体的更高要求。立足现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信息时代网络执政和治政方式特征,赋予中科院、社科院的历史性任务更加繁重,科学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更加任重道远。因此,中科院、社科院的体制改革、体系创新已时不我待。在这里,抛开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中科院与社科院的特点与不同,仅就其共同点而言,并且仅限于结构性体制体系、学术机制系统和科学人核心价值体系及主流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管窥蠡测,提出极不成熟的个人的观点和建议。谨以从献给中科院建院六十周年和社科院成立三十一年。愿祝中科、社科比翼齐飞!引领科学工程前沿! 特建议中科院、社科院推行院院体、实行自自制、奉行智慧情。 院院体 :即院中院体系。或称院院结构体,又称院集合序列。多年的院所结构,功不可没。星转斗移,难足新求。院院体势在必行。现虽有个别院中院。但整体上,还不是院院体。加快院院体进程,利于科研力发展,新兴研究体创立。尤为迫切。以院院体序列,来整合资源,益于优化利用,优势转向。开辟新时空,推行院院体,是生产力新境界。是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调整,结构体系更新。院院体的显著功能之一是,有利于干细胞研究体的形成和诞生。(干细胞研究体,是指具有多功能结构自觉表达机制的科学工程体)。 自自制: 即自律自由机制。或称学术自觉机制。学术自觉,既是机制系统,也是学术意识、学术观念,学术自觉观。所谓学术自觉,是学术自律与学术自由的统一。实行自自制,是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现象,也是规律。学术自觉,是学术自律的习性、学术自由的升华。多年来,倡导学术自由,正确但不全面。自由自律结合,才完全、才完整。学术,是学风的骨骼,学术自觉,是学风的基准。学术自觉境界,是学术自由的伟岸。学术,是学风的轨迹,学术自觉,是学风的聚焦。学术,是学风的根蒂。学术,是学风的生命,学术自觉,是学风的生机,是学风的核心。一定意义上讲:抓学风,先要抓学术,树立学术自觉观。学术自觉,是优良学风的硬道理、硬指标、硬杠杠。因此,学术自要自由,首先要自律。 智慧情: 即奉献和获汲智慧情结。或称智慧劳动观。智慧情,是学人价值观,一种内在力量,内动力。为科学献智慧,从科学获智慧。劳动创造财富。科研工作者,劳动智慧含量高。信息化时代,呼唤更新劳动观、智慧观。勤劳智慧不可分,勤劳智慧融一体。智慧决定劳动质量,劳动体现智慧水平。智慧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能量。没有无智慧劳动,也没无劳动智慧。智慧情、智慧观,是奉献与索取、付出与回报的互馈,是得与失的同一,是学术人的生活、生计和生存方式。科学给我以智慧,我用智慧报科学。智慧情,将使智慧人,成为响亮品牌。(情结,即情襟、情操和胸怀) 总之: 院院体、自自制、智慧情,是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力新境界、核心价值体系完备、学术自觉水准提升、战略性和战术性结合的 强院工程 。 (郭世胜 2009 年 7 月 1 日 于北京通州, 13691530978 , twna8@sina.com )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以善小而不为――驳斥高培勇的个税起点上调无用论
lcguang 2009-3-26 03:13
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关于降低个税起点,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 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截然相反。 请看他的观点。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90320/21166005365.s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在努力阻止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20日举办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出语惊人,并给出了他的理由: 1)工薪阶层个税只占30%,调高对刺激需求不大。 反驳 :为什么不说:既然只占30%,收取意义也不大,为什么不减少或免掉呢? 谁说我们的目的只是增大内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全民幸福啊! 2) 提高起征点不能解决贫富差距。他认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也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高培勇指出,影响收入差距问题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工资性收入,而主要体现在其他差距上。 反驳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其他收入,对于靠工资收入的阶层,低起点不是更加痛苦? 3) 提高起征点将削弱个税调节功能。高培勇介绍说,对于个人所得税来说,起征点每提高100元,纳税人的数量将下降5%,如果个税起征点提高,将会动摇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制中的地位。 反驳 :人数下降又怎们样?可以加重高薪纳税比例啊, 比如对银行高管加大纳税比例。 美国不是提出纳税90%了? 为什么不放过低收入阶层?
个人分类: 经济学|3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科院梁慧星谈博士生培养(摘录):
jlpemail 2008-10-17 13:04
社科院梁慧星谈博士生培养(摘录) 我一直在强调方法论的问题。从深层次来说,这里面就涉及一个培养博士生的问题。我是在 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实际上,早在 1989 年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替我的导师王家福先生指导博士生了。我当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指导博士生?有一次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开学典礼上,有几个导师先后发言,介绍自己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和方法。其中一个导师说,自己定期给学生布置书目,然后叫学生到自己家里讨论、回答问题,看学生到底看书了没有。其实,这也是多数学者、导师的做法。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说, 我指导博士生的方法不一样。我是在开学的时候,找学生谈话,告诉他 们三年目标是什么和我的要求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来研究生院是为了一个博士学位、一部博士论文和一门新的外语。我说,你得到一个博士学位,再写出一部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当然是可以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然后你再有两门外语,你出去就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怎么能要求他们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是通过博士论文来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的。研究生院规定,博士论文达到 10 万字以上,掌握一门外语就可以了。我的要求是,博士论文至少是 20 万字以上,而且在参考文献上应不少于两种外语的资料。我也不看你的平时考试成绩是多少,就看你的参考文献到底参考了哪些资料。通过这一点,我带的博士生就不敢松懈,多数都非常勤奋,最后完成的博士论文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我基本不给自己的学生开什么书目,也不要求学生定期到自己家里来汇报自己的学习、读书心得。隔一段时间给我打个电话,也就可以了。 博士生培养,主要是个别指导,当然我也给博士生讲课,主要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开始是讲半天,现在是讲两个半天,就是讲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有丰富的内容可讲,并且举大量的例子,包括许多成功的例子和许多失败的例子。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5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