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士生培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哥大教授研究组博士生培养20条“军规”
热度 6 liuli66 2020-8-26 18:15
新学期来了,一起来看看世界一流大学、伟大大学——哥伦比亚大学Herman教授制定的研究组博士生培养20条“军规”。其原文及中译文, 见王DEHUA教授博客[1]。 LL 对Herman法则 用“中国话”进行“中国化”的“意译”或“解读”,如下。 特别提示:望批判性阅读! 1 读博期间别老惦记着休假,等待博士论文答辩完成后再说吧。 2 搞科研,要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事求是。 3 一般而言,导师经常是对的;如果导师错了,参见“第一条”。 4 如果你确信你是对的,那就去说服导师。导师一般会闻过则喜。 5 常言道:听话出活。听导师的话,出自己的活。你与导师合作发表的论文,主要还是对你有用。 6 常言道:功不唐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研,投入的时间越多,论文成果就越多。 7 人都是有惰性的。要有DEADLINE(死线死期)意识;要与拖延症打持久战。明日复明日,论文成果成蹉跎。 8 今日数据今天毕;明日仪器说不定出问题。 9 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不想让用辛勤汗水得来的数据付之东流,那就必须花几分钟把数据备份装进保险箱。 10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但论文你必须写起来;如果你的论文达不到最低要求,让别怪导师不给你好脸色看。 11 术业有专攻。在你专攻的方向上,你要努力超过导师,比导师还牛。 12 你要与导师采取合作态度,这样导师才能心平气和,血压正常。 13 如果你与导师采取不合作态度,事事给导师添堵,会让导师血压升高,甚至精神崩溃。 14 你的博士论文每一章,都应该达到可发表的地步。 15 发表论文,质量第一,数量第二。待到博士毕业时,你把已发表的论文装订起来,就会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 16 千万记住:博士论文,是你要,不是导师要;学位是你要拿,不是导师要拿。你是博文论文的第一责任人。 17 导师希望你能“成名成家”,这样导师可能会脸上沾点光。 18 如果你足够优秀,导师会给你找工作写一封很棒的推荐信。 19 凡是有利于你的,就是有利于导师的。 20 凡是有利于导师的,就是有利于你的。你与导师是一个学术命运共同体。 参考资料 研究生读研期间需要知晓的20条法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099644.html
个人分类: 教与学|1495 次阅读|36 个评论
破除“唯SCI”论文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硬杠杠
热度 8 liuli66 2019-4-30 22:50
新中国建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新时代5年多来,我国培养博士生和授予博士学位快速追赶,已跃居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利坚合众国,按现在的势头,估计未来10年,我国博士的数量将会赶超美国。 在我国博士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探索出来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条路子(其他路子包括博士论文抽查),那就是要求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硕士生考上博士生的“普博”通常为4年)必须发表SCI论文。比如,TXU大学要求,理科博士生必须发表2篇SCI论文,方可进行博士生论文答辩。 若干院系把对博士生发表SCI论文数量的要求,转化为对“影响因子”的要求,比如CHEM院系要求博士生发表的SCI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之总和,必须达到10。就是说,如果你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因子是10,那么1篇SCI就达标了;如果你发表的SCI论文影响因子都是1.0,那么,你必须发表10篇才达到条件。 科教界普遍赞同破“四唯”“五唯”(含“唯论文”),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也要破“唯论文”。破“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要破“唯”论文尤其是“唯SCI”论文。本人提出一个现实的路径,那就是破“唯SCI”(以及唯影响因子)论文,立“SCOPUS论文”。 SCOPUS是与SCI(Web of Science)竞争的平行的数据库。与SCI比较,SCOPUS至少有这些特点: 1)SCOPUS收录的期刊数,远远高于SCI。 2)SCOPUS收录的了更多的中国(中英文)期刊。比如,SCOPUS 化学大类 共925种期刊等;其中,中国期刊37种,包括《化学通报》。 3)越来越多的大学排行榜如QS,科研评估如英国大学的“卓越科研评价”,均采用SCOPUS论文数据源,而”扬弃“SCI。 这样一来,把(理科)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论文要求的硬杠杠,用SCOPUS论文替代SCI论文,就可以: 1)大大增加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期刊数,从而给博士生”减负“; 2)大大增加博士生在中国本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把更多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而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竞争力; 3)通常,不仅不会降低大学排名,而且可能会提高大学排名。 当然,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也不能搞成”唯SCOPUS论文“,应为博士期间作出的论文以外其他形式的”学术创新成果“留个”活口子“。比如,对具有高原创性的博士论文(必须经学院级和校级学位委员会认定),对该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不做硬杠杠要求,就是说,TA一篇SCOPUS论文都没有发表,也可获得博士学位。对获得重大国内外科技奖的博士生(作为完成人,排名前3),也不做硬杠杠要求。对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做主旨报告的博士生,一篇报告等同一篇SCOPUS论文。 这里“虚拟”一个985层次的TYU大学对理科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底线要求。 TYU大学研究生在攻读(理科)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底线要求 申请TYU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第一)署名单位应为TYU大学,按下述要求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一 指导思想 1、鼓励博士研究生从事“原创性”研究。 2、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是培养博士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提高博士生原创能力的重要途径。 3、对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高、或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内外重大科学奖(作为完成人排名前3),不做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杠杠”要求。 二 发表要求 1 理科博士生在学期间(普博约4年),必须至少在SCOPUS收录的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2 发表在非SCOPUS收录的期刊上的(中文)论文,如经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认定,具有高原创性,可视同为SCOPUS论文。 三 有关说明 1、 对发表的SCOPUS论文,不对“影响因子”或一区二区等作硬杠杠要求。 2、对“第一作者”的界定,含:1)共同第一作者,2)(共同)通讯作者;3)导师(即亲导师)如为第一作者,学位申请人为“第二作者”。 3、 考虑到发表论文并非多多益善:多发论文阻碍原创性研究,影响博士论文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故对博士生发表论文做“封顶”限制:不得超过10篇。 4、博士生申请答辩时,如未达到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行毕业,取得“博士毕业证书”。毕业后在三年期限内达到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的,可提出博士学位审议申请。如答辩通过,可获得“博士学位证书”。
个人分类: 教与学|4220 次阅读|41 个评论
从统计数据看美国的博士学位点设置
st69786 2015-12-10 11:26
从统计数据看美国的博士学位点设置 贺飞 北京大学 2015 年12月4日 ,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和社会、行为与经济科学学部联合公布了 “ 2014年美国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统计” 结果,共有70份详细统计表格,涉及美国博士培养的方方面面。这项调查是一项对美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术单位每年授予研究型博士学位的普查。调查由6家联邦机构资助:NASA、国家人文学科基金、NIH、NSF、美国农业部和美国教育部。其中一些重要的趋势值得决策者关注, 本文根据其表13(按学科子领域授予博士学位数: 2004 – 14 )的统计内容介绍美国博士学位点的设置情况,仅列出中引文对照名录如下,并给出个学科方向美国2014年授予 博士的学位人数,未做进一步分析解释,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学科子领域 Subfield of study 2014 年授予博士学位数 所有领域 All fields 54,070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s 12,504 农学与自然资源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1,303 农学与园艺学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plant breeding 39 农业畜牧业 Agricultural animal breeding na 农业经济学 Agricultural economics 96 农艺学和作物学 Agronomy and crop science 79 动物营养学 Animal nutrition 50 动物科学,家禽 ( 或鸟) Animal science, poultry (or avian) 25 动物科学,其他 Animal science, other 102 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 214 渔业科学 / 管理 Fishing and fisheries sciences/management 52 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92 食品科学与技术,其他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ther 39 林学与生物学 Forest sciences and biology 23 森林资源管理 Forest/resources management 28 林学和相关科学,其他 Forestry and related science, other 20 园艺学 Horticulture science 51 自然资源 / 环境经济学 ( 生命科学 ) Natural resource/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ife sciences) 28 自然资源 / 保护 Natural resources/conservation 71 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 74 植物学,其他 Plant sciences, other 77 土壤化学 / 微生物 Soil chemistry/microbiology 21 土壤学,其他 Soil sciences, other 45 野生动物 / 牧场管理 Wildlife/range management 29 木材学和造纸技术 Wood science and pulp/paper technology 4 一般农学和自然资源 Agricultural sciences/natural resources, general 25 农学和自然资源,其他 Agricultural sciences/natural resources, other 19 生物学,生物医学 Biological, biomedical sciences 8,991 解剖学 Anatomy 15 细菌学 Bacteriology 25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820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185 生物医学 Biomedical sciences 439 生物计量学和生物统计学 Biometrics and biostatistics 165 生物物理 ( 生物学 ) Biophysics (biology) 186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46 植物生物学 Botany/plant biology 93 癌症生物学 Cancer biology 457 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 Cell/cellular biology and histology 331 计算生物学 Computational biology 117 发育生物学 / 胚胎学 Developmental biology/embryology 198 生态学 Ecology 450 内分泌学 Endocrinology 26 昆虫学 Entomology 114 环境毒物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49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292 进化生物学 Evolutionary biology 215 遗传学 / 基因组学,人和动物 Genetics/genomics, human and animal 402 免疫学 Immunology 452 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海洋学 Marine biology and biological oceanography 111 微生物学 Microbiology 466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673 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物学 Neurosciences and neurobiology 1,052 营养科学 Nutrition sciences 175 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 26 病理学,人和动物 Pathology, human and animal 99 药学,人和动物 Pharmacology, human and animal 294 生理学,人和动物 Physiology, human and animal 208 植物遗传学 Plant genetics 48 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 29 植物生理学 Plant physiology 17 结构生物学 Structural biology 60 毒理学 Toxicology 117 病毒学 Virology 162 野生生物学 Wildlife biology 36 动物学 Zoology 33 一般生物学和生物医学 Biology/biomedical sciences, general 242 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其他 Biology/biomedical sciences, other 66 健康科学 Health sciences 2,210 环境健康 Environmental health 76 环境毒物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na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na 老年医学 ( 健康科学 ) Gerontology (health sciences) 14 健康和行为 Health and behavior 87 卫生政策分析 Health policy analysis 50 卫生系统 / 服务管理 Health systems/services administration 89 运动生理学 Kinesiology/exercise physiology 250 护理科学 Nursing science 567 口腔生物学 / 口腔病理学 Oral biology/oral pathology 15 制药学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78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 400 康复 / 理疗服务 Rehabilitation/therapeutic services 83 语言病理学和听力学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and audiology 114 兽医学 Veterinary sciences 42 一般健康科学 Health sciences, general 39 健康科学,其他 Health sciences, other 106 物质科学 Physical sciences 9,859 天文学 Astronomy 290 天文学 Astronomy 113 天体物理 Astrophysics 171 天文学 , 其他 Astronomy, other 6 大气科学和气象学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meteorology 200 大气化学和气候学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ology 42 大气物理和动力学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dynamics 51 气象学 Meteorology 32 一般大气科学 / 气象 Atmospheric science/meteorology, general 55 大气科学 / 气象,其他 Atmospheric science/meteorology, other 20 化学 Chemistry 2,673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416 无机化学 Inorganic chemistry 373 医学化学 a Medicinal chemistry a 86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604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341 高分子化学 Polymer chemistry 127 理论化学 Theoretical chemistry 103 普通化学 Chemistry, general 414 化学,其他 Chemistry, other 209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2,072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1,668 信息科学和系统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151 机器人技术 Robotics 81 一般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general 94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其他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ther 78 地质和地球科学 Geological and earth sciences 581 地球化学 Geochemistry 86 地质学 Geology 131 地形学和冰川地质学 Geomorphology and glacial geology 25 地球物理和地震 Geophysics and seismology 150 矿物和岩石学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5 古生物学 Paleontology 38 地层学和沉积学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tion 15 一般地质和地球科学 Geological and earth sciences, general 61 地质和地球科学,其他 Geological and earth sciences, other 60 数学 Mathematics 1,879 代数学 Algebra 173 分析和函数分析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137 应用数学 Applied mathematics 476 计算理论和实践 Compu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9 几何学 / 几何分析 Geometry/geometric analysis 120 逻辑学 Logic 26 数论 Number theory 83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28 数理统计 Statistics (mathematics) 408 拓扑学原理 Topology/foundations 78 一般数学 / 统计学 Mathematics/statistics, general 238 数学 / 统计学,其他 Mathematics/statistics, other 93 海洋科学 Ocean/marine sciences 208 水文学和水资源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63 海洋科学 Marine sciences 41 海洋学,化学和物理 Oceanography, chemical and physical 88 海洋学,其他 Ocean/marine, other 16 物理学 Physics 1,956 声学 Acoustics 20 应用物理 Applied physics 156 原子 / 分子 / 化学物理 Atomic/molecular/chemical physics 121 生物物理 ( 物理学 ) Biophysics (physics) 131 凝聚态 / 低温物理 Condensed matter/low temperature physics 391 医学物理 / 放射科学 Medical physics/radiological science 103 核物理 Nuclear physics 103 光学和光子学 Optics/photonics 192 粒子物理 Particle (elementary) physics 245 等离子体物理 Plasma/fusion physics 83 高分子物理 Polymer physics 44 普通物理学 Physics, general 231 物理学,其他 Physics, other 136 心理学和社会科学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s 8,657 心理学 Psychology 3,765 行为分析 Behavioral analysis 51 临床心理学 Clinical psychology 1,244 认知心理和语言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psycholinguistics 202 比较心理学 Comparative psychology na 心理咨询 Counseling 382 发展和儿童心理学 Developmental and child psychology 244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y) 64 实验心理学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43 家庭心理学 Family psychology 41 健康和医学心理学 Health and medical psychology 79 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144 产业和组织心理学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8 神经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Neuropsychology/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122 人格心理学 Personality psychology 21 心理测验和定量心理学 Psychometrics and quantitative psychology 33 学校心理学 ( 心理学 ) School psychology (psychology) 111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242 普通心理学 Psychology, general 280 心理学,其他 Psychology, other 154 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4,892 人类学,文化 Anthropology, cultural 268 人类学,物质和生物 Anthropology,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73 普通人类学 Anthropology, general 186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46 经济学 Economics 1,099 自然资源 / 环境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Natural resource/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ocial sciences) 49 政治学和政府 Political science and government 776 社会学 Sociology 678 其他社会科学 Other social sciences 1,717 区域和文化研究 Area/ethnic/cultural studies 90 刑事司法和矫正 Criminal justice and corrections 80 犯罪学 Criminology 79 人口统计学和人口学 Demography/population studies 32 性别和妇女研究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 41 地理学 Geography 291 老年医学 ( 社会科学 )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28 国际关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ffairs 104 语言学 Linguistics 277 自然资源 / 环境政策 Natural resource/environmental policy 36 公共政策分析 Public policy analysis 276 统计学 ( 社会科学 ) Statistics (social sciences) 20 城市研究 Urban affairs/studies 35 城市、社区和区域规划 Urban/city, community and regional planning 111 一般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59 社会科学,其他 Social sciences, other 158 工程 Engineering 9,568 航空航天和宇航工程 Aerospace,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engineering 387 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 975 土木工程 Civil engineering 622 电子和通信工程 Electrical,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1,957 产业和制造工厂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298 材料科学工程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836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332 其他工程 Other engineering 3,161 农业工程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80 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 Bioengineering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049 陶瓷科学工程 Ceramic sciences engineering na 通信工程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29 计算机工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467 工程管理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44 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71 工程物理 Engineering physics 30 工程科学 Engineering science 58 环境 / 环境健康工程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health engineering 270 地热和地球环境工程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72 冶金工程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24 采矿工程 Mining and mineral engineering na 核工程 Nuclear engineering 156 海洋工程 Ocean engineering 30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117 石油工程 Petroleum engineering 106 高分子和塑料工程 Polymer and plastics engineering 63 结构工程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01 系统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 95 交通和公路工程 Transportation and highway engineering 101 工程,一般 Engineering, general 40 工程,其他 Engineering, other 158 教育学 Education 4,793 教育管理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895 教育和人力资源研究 / 开发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studies/development 62 教育管理和监督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172 教育领导力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5 城市教育和领导力 Urban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56 教育研究 Education research 2,558 咨询教育和咨询 Counseling education/counseling and guidance 229 课程和教学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549 教育评价 / 测试 / 测量 Educational assessment/testing/measurement 54 教育政策分析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155 教育心理学 ( 教育学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ducation) 259 教育统计 / 研究方法 Educational statistics/research methods 75 教育 / 教学媒体设计 Educational/instructional media design 17 教育技术 Educational/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190 高等教育 / 评估和研究 Higher education/evaluation and research 447 国际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70 学校心理学 ( 教育学 ) School psychology (education) 145 教育的社会和哲学基础 Social/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92 特殊教育 Special education 276 师范 Teacher education 153 成人和继续教育 Adult and continuing teacher education 53 小学师资 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 37 学前教育和早教 Pre-elementary/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29 中学师资 Secondary teacher education 34 教学领域 Teaching fields 919 农业教育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6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42 双语和多语教育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30 商业教育 Business education na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58 英语教育 English education 31 家庭和消费 / 人类科学 Family and consumer/human science 20 外语教育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39 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43 读写教育 Literacy and reading education 128 数学教育 Mathematics education 143 音乐教育 Music education 104 护理教育 Nursing education 30 体育教育和教练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aching 36 科学教育 Science education 112 社会科学教育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16 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ther 61 贸易和产业教育 Trade and industrial education na 其他教育学 Other education 268 劳动力教育和开发 Workforc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1 一般教育学 Education, general 135 教育学,其他 Education, other 102 人文 Humanities 5,486 外语和外国文化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676 阿拉伯语 Arabic 14 中文 Chinese 17 发语 French 140 德语 German 84 意大利语 Italian 39 日语 Japanese 23 拉丁语 Latin American 83 俄语 Russian 25 斯拉夫语 Slavic (other than Russian) na 西班牙语 Spanish 182 其他外语和文化 Other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69 历史 History 1,182 非洲史 African history 32 美洲史 American history (U.S. and Canada) 431 亚洲史 Asian history 78 欧洲史 European history 229 历史,科学技术与社会 Histo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78 拉美史 Latin American history 73 中亚史 Middle/Near East studies 68 历史,一般 History, general 121 历史,其他 History, other 72 文学 Letters 1,553 美洲文学 American literature (U.S. and Canada) 350 古典文学 Classics 91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96 创作 Creative writing 86 英语 English language 149 英国文学 English literature (British and Commonwealth) 393 民间文学 Folklore 17 修辞和创作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 210 演讲和修辞 Speech and rhetorical studies 29 文学,一般 Letters, general 12 文学,其他 Letters, other 20 其它人文 Other humanities 2,075 美洲和美国研究 American/U.S. studies 121 考古学 Archaeology 105 艺术史和文学批评 / 保护 Art history/criticism/conservation 262 圣经研究 Bible/biblical studies 86 戏剧 Drama/theater arts 104 伦理学 Ethics 28 影视学 Film/cinema/video studies 72 犹太研究 Jewish/Judaic studies and history 28 音乐 Music 65 音乐学 / 民族音乐学 Musicology/ethnomusicology 140 音乐表演 Music performance 77 音乐理论和作曲 Music theory and composition 104 音乐,其他 Music, other 20 哲学 Philosophy 451 宗教学 Religion/religious studies 291 人文,一般 Humanities, general 34 人文,其他 Humanities, other 87 其他 b Other b 3,203 工商管理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1,583 会计学 Accounting 198 银行学 Banking/financial services na 工商管理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242 管理经济系 Business/managerial economics 21 金融学 Finance 264 食宿和旅游资源学 Hospitality, food servi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65 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65 国际商贸 International business/trade/commerce 31 管理信息系统 / 商业统计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business statistics 101 营销管理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152 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91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12 工商管理,一般 Business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general 68 工商管理,其他 Business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other 73 传媒学 Communication 664 传媒研究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50 传媒理论 Communication theory 39 大众传媒 / 媒体研究 Mass communication/media studies 250 影视数字传播 Film, radio, TV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35 传媒,一般 Communication, general 123 传媒,其他 Communication, other 67 其他未包括的非科学与工程领域 Non-SE field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956 建筑 / 环境设计 Architecture/environmental design 118 家庭 / 消费者科学 / 人学 Family/consumer science/human science 50 法学 Law 77 图书馆学 Library science 39 运动观光休闲 Parks/sports/recreation/leisure/fitness 68 公共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 121 社会工作 Social work 326 神学宗教 Theology/religious education 157 其他领域 Other field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0 未知领域 Unknown field 0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 2015.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Special Report NSF 16-300. Arlington. 2 、 哪国学生在美获博士学位数量最多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1129.html 3 、 美国的博士培养规模有多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1301.html 4 、是什么因素影响美国学生的博士学位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1499.html 5 、 美国博士毕业生毕业后都去了哪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1876.html 6 、哪些领域最吸引美国学生攻读博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2290.html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作者st69786@tom.com )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博士毕业生毕业后都去了哪儿?
热度 2 st69786 2015-12-8 13:28
美国博士毕业生毕业后都去了哪儿? 贺飞 北京大学 研究生在其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一份职位不仅是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也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博士学位得主的早期职业发展模式,将影响未来一代学生是否选择科学家、工程师、学术和研究为其职业。 2015 年12月4日 ,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和社会、行为与经济科学学部联合公布了 “ 2014年美国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统计” 结果,共有70份详细统计表格,涉及美国博士培养的方方面面。 本文数据就是来自这一统计结果。 这项调查是一项对美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术单位每年授予研究型博士学位的普查。调查由6家联邦机构资助:NASA、国家人文学科基金、NIH、NSF、美国农业部和美国教育部。其中一些重要的趋势值得决策者关注, 本文介绍美国博士生在其获得博士学位后的就业意向、就业部门、就业市场、中位工资等相关数据。 1 就业意向 表1给出美国部分年份博士毕业生按不同专业大类的就业意向,数据显示2014年有68.4%的博士学位得主有明确的就业意向,较1994年的73.7%略有下降。 表1 .博士学位得主毕业后就业意向,按专业大类:所选年,1994 – 2014 承诺状态 所有领域 生命科学 a 物质科学 b 科学科学 c 工程 教育学 人文 其他 d 所有博士学位得主 ( 人数 )                 1994 41,034 7,800 6,761 6,835 5,820 6,711 4,521 2,586 1999 41,100 8,204 6,224 7,291 5,330 6,554 5,210 2,287 2004 42,123 8,813 6,047 7,043 5,777 6,635 5,210 2,598 2009 49,553 11,403 8,324 7,829 7,642 6,528 4,891 2,936 2014 54,070 12,504 9,859 8,657 9,568 4,793 5,486 3,203 所有反馈毕业后意向的人数                 1994 37,640 7,202 6,253 6,227 5,287 6,078 4,219 2,374 1999 37,198 7,597 5,689 6,498 4,863 5,796 4,747 2,008 2004 37,930 8,055 5,595 6,224 5,282 5,777 4,774 2,223 2009 44,926 10,485 7,616 6,967 6,992 5,871 4,419 2,576 2014 48,210 11,335 8,895 7,524 8,614 4,224 4,914 2,704 有明确就业或博士后意向的(%)e                 1994 66.3 71.5 64.8 66.3 55.9 73.3 58.2 73.7 1999 69.9 72.4 72.9 67.5 67.7 74.1 60.5 75.5 2004 70.0 71.2 71.5 71.3 63.6 74.6 63.4 76.1 2009 69.5 66.8 72.1 72.9 66.8 71.6 63.3 75.9 2014 61.4 57.9 63.8 68.8 57.0 64.6 54.3 68.4 没有有明确就业或博士后意向的 (%) e,f                 1994 33.7 28.5 35.2 33.7 44.1 26.7 41.8 26.3 1999 30.1 27.6 27.1 32.5 32.3 25.9 39.5 24.5 2004 30.0 28.8 28.5 28.7 36.4 25.4 36.6 23.9 2009 30.5 33.2 27.9 27.1 33.2 28.4 36.7 24.1 2014 38.6 42.1 36.2 31.2 43.0 35.4 45.7 31.6 a 包括农业科学和自然资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以及健康科学。 b 包括数学和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c 包括心理学。 d 非科学与工程领域未细分。 e 百分比仅基于于明确报告毕业后意向的人数。 f 所有年份中填写“其他”的被调查者,2004年和随后年份填写没有计划工作或学习的,2007年和随后年份被调查填写计划其他全时学位计划。也包括2004年0例,2009年764例,2014年692例计划其他全时学位计划的。 SOURCE: NSF, NIH, USED, USDA, NEH, NASA, 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 2 就业部门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近年来从学术部门逐渐向企业就业移动。 表2 美国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博士学位得主在美国的就业部门,按专业大类:所选年,1994 – 2014 就业意向和部门 总计 生命科学 a 物质科学 b 社会科学 c 工程 教育学 人文 其他 d 所有就业意向 ( 人数 )                 1994 15,141 1,440 1,673 2,843 1,713 3,992 2,067 1,413 1999 16,267 1,681 2,004 2,886 2,265 3,788 2,392 1,251 2004 14,869 1,565 1,540 2,612 1,726 3,697 2,400 1,329 2009 17,179 2,029 2,261 2,894 2,606 3,696 2,154 1,539 2014 14,802 1,905 2,459 2,556 2,710 2,101 1,754 1,317 学术机构 (%) e                 1994 51.2 49.2 39.2 52.7 19.6 44.3 84.4 74.0 1999 48.8 47.5 32.9 51.5 14.1 47.2 81.9 73.5 2004 56.1 52.3 44.3 60.4 22.0 50.2 84.0 76.0 2009 51.8 50.0 34.9 62.7 14.4 50.3 84.9 78.8 2014 49.3 46.7 29.2 60.1 14.9 59.5 82.6 79.1 政府 (%) e                 1994 8.6 14.9 9.0 12.0 12.8 6.4 2.1 5.3 1999 7.5 12.7 7.7 11.6 9.5 5.3 2.1 4.6 2004 7.4 14.2 8.1 10.8 10.6 4.0 2.3 5.9 2009 6.7 12.3 7.1 10.0 8.5 3.8 1.7 3.6 2014 7.3 10.8 5.7 10.6 10.0 4.7 2.2 4.5 企业 (%) e,f                 1994 21.1 24.9 47.5 16.1 64.6 6.2 4.4 9.8 1999 27.5 29.8 56.0 20.4 74.2 6.9 6.4 14.0 2004 18.9 23.6 42.0 13.6 61.8 3.9 4.1 10.2 2009 25.7 25.3 52.5 14.8 73.1 4.1 3.4 10.5 2014 32.2 31.0 61.3 16.6 72.2 3.6 4.5 10.5 非营利组织 (%) e                 1994 6.5 8.3 2.0 12.6 2.0 5.2 5.4 8.8 1999 5.4 7.3 1.9 10.6 1.6 4.4 5.5 6.2 2004 5.7 7.0 3.9 9.6 4.4 4.1 5.0 5.8 2009 4.7 7.8 2.6 7.2 2.1 4.5 4.9 3.8 2014 5.3 9.6 2.3 9.0 2.5 4.4 5.8 4.6 其他或未知 (%) e,g                 1994 12.5 2.7 2.3 6.6 1.0 37.8 3.8 2.0 1999 10.8 2.7 1.4 5.9 0.6 36.2 4.1 1.8 2004 11.9 3.0 1.7 5.6 1.2 37.8 4.6 2.2 2009 11.1 4.6 2.9 5.4 1.9 37.3 5.1 3.4 2014 5.9 1.9 1.5 3.7 0.4 27.8 4.9 1.4 a 包括农业科学和自然资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以及健康科学。 b 包括数学和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c 包括心理学。 d 非科学与工程领域未细分。 e 百分比仅基于于明确报告毕业后意向的人数。 f 包括博士学位得主填写“资助就业”的。 g “其他”主要是中小学。 注:由于取整,部分加和不等于100%。 SOURCE: NSF, NIH, USED, USDA, NEH, NASA, 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 3 就业市场 3.1 科学与工程领域 在任何时间里,就业市场在一些领域更欢迎新博士学位得主。在每一科学与工程学科大类中,2014年博士学位得主明确报告就业或选择博士后职位的比例都是或接近过去15年的最低水平(图1)。 图1 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得博士学位时有明确就业意向学生比例:1994-2014 注:博士学位得主有明确就业意向是指报告博士毕业就业或已签就业合同(或作出明确就业承诺)或选择博士后职位。 数据来源: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表42,43) 3.2 非科学与工程领域 在每一非科学与工程大类中,明确表示就业或继续博士后学习的博士学位得主比例在2014年是过去6年内的第五次下降,在每一非科学与工程领域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博士学位得主的占比达到20年最低值(图2)。 图2 非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得博士学位时有明确就业意向学生比例:1994-2014 注:博士学位得主有明确就业意向是指报告博士毕业就业或已签就业合同(或作出明确就业承诺)或选择博士后职位。 数据来源: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表42,43) 4 毕业后第一份职位 4.1 学术就业 2014 年,在美国有明确的就业意向 ( 排除博士后职位的 ) 博士学位得主有将近一半的报告其就业于学术机构。博士学位得主报告学术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领域是人文和其他非科学与工程领域 ( 将近80%);最低的学科领域是工程(15%)和物质科学(29%)。过去10年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工程中的学术就业率下降都超过5%,而教育学和其他非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就业率则上升(图3)。 图3 各领域博士学位得主在其获得博士学位有明确学术就业的比例:1994-2014 注:百分比是基于那些报告随后年份就业于学术职位(包括部分就业类型缺失)和计划滞留在美国的学生。 数据来源: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表44,51,52) 4.2 博士后职位 从历史角度,博士后职位是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家的博士科学家的早期惯常职业通道;这一职位目前也逐渐的工程和社会科学流行起来。然而,2014年在美国选择博士后职位的博士学位得主的比例,在物质科学和工程均有所下降,仅在生命科学和非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比例略有上升。社会科学接受美国博士后职位的博士学位得主的比例,过去10年较其他任何学科都要急剧增长,从2004年的31%攀升到2014年的37% (图4)。 图4 各领域美国博士后率:1994-2014 注:百分比是基于那些明确报告就业于博士后或其他就业以及计划滞留在美国的学生人数。 数据来源: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表44,51,52) 5 中位工资 2014 年,在随后年份,在美国有明确博士后或其他就业意向的博士学位得主报告其年收入范围在4万到10.5万美元之间,取决于其学习领域和就业的职位类型。 2014 ,选择博士后职位的博士学位得主,无论 其学习何种领域都报告有类似的收入(范围在4万-4.9万美元之间)。在所有领域大类中,博士后职位的收入都要比就业于企业或学术部门的非博士后职位的低。除了人文外,其他所有领域大类中学术职位收入都要落后于企业就业收入(图5)。 图5 2014年有明确在美国就业意向博士学位得主的中位基础工资,按职位类型和专业领域 注:其他非科学与工程领域包括工商管理。就业于企业的包括报告自谋职业的博士学位得主。 数据来源: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表48,49) 6 毕业后滞留率 过去20年间,得临时签证持有者获得博士学位后,越来越倾向于毕业后就滞留在美国,通过滞留率指标测定。在1994年,超过一般的临时签证持有者的博士学位得主明确报告获得学位后在美国从事博士后或其他就业。到2014年,滞留率上升到四分之三。持临时签证的博士学位得主滞留率较高的学科领域是:工程,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过去20年,非科学与工程领域和人社会科学的滞留率类似,保持在较工程、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低20%左右的水平(图6)。 图6 临时签证持有者毕业后在美明确就业的滞留率,按学科领域:1994-2014 注:百分比是基于那些临时签证持有者明确报告就业于博士后或其他就业的。 数据来源: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表51,52,53)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 2015.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 2014. Special Report NSF 16-300. Arlington. 2 、 哪国学生在美获博士学位数量最多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1129.html 3 、 美国的博士培养规模有多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1301.html 4 、是什么因素影响美国学生的博士学位之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41499.html (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作者st69786@pku.edu.cn )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21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谈研究生培养
heyongzju 2015-7-14 09:54
“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我在我们团队运行过程中所秉承的原则,无意中在微信上看到大牛邓兴旺教授的观点,心有戚戚焉。 以下转载于 赛先生 微信 邓兴旺 母校应像母亲一样,对每一个学生无条件帮助,而不是把他们看作产生成果和完成指标的劳动力。——邓兴旺 邓兴旺(北京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我曾在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和耶鲁大学三所学校学习或工作过,并在耶鲁大学有分管系研究生教育的六年经验,在这三所学校的学习或工作中产生过许多不同感悟。在我成为独立PI后的23年中,有44位学生与博士后学成后在学术领域成为PI,有8位成为企业研究工作的领导者,不包括15位曾到我的实验室访问修过的访问学者。根据我这些年对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的经历及与访问PI们的交流,积累了些点滴体会和个人看法。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今后北大研究生培养的不断完善有所帮助。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实验室的整体气氛。导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和有着二十多年经验的导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换位思考 首先,教授都是由曾经的学生成长起来的。要多想想自己在学生时代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要多与学生沟通,尽量满足学生彼时的需求,教给学生实现想法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工作与生活经验;要从长远考虑来训练学生。 其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明确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不要以自己发文章的数量、荣誉以及经费申请为目的,而要以学生的学术成长为主体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落实求证、归纳组织研究结果。同时锻炼他们组稿和发表文章,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优秀、能力全面的学生。 个性化培养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本科生阶段的培养最大的不同之处:本科是通识教育,主要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研究生阶段是注重提出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结合,有很多一对一的个性化培养,特别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和个性,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不能对每个学生给出千篇一律的要求或标准。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博士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获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力。即使部分学生将来不从事与科研和教学直接相关的工作,这些综合能力对他们从事其他工作也都是十分必需和有用的。 培养超越自己的学生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上能承担重大责任的精英,而不是培养与自己类似的接班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部分学生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成为自己的同行,但他们不一定是与自己类同的学者(科学家)。要让学生们在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专长,引导他们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正确的定位,而不能把导师的个人标准或目标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后期大有作为、超越自己,引领他们自己的时代。 按时毕业 要达到这一点,学生的质量尤为重要。要在招生时把关,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适合自己实验室的学生,以免耽误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可以避免浪费宝贵的科研资源。一旦学生进入了实验室,那么教授就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多出成果并按时毕业,而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职务需求让学生延期。 到毕业时间即使有后续课题研究未完成,也应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一种对学生最有利的方式完成课题,尽量不延长研究生的毕业时间来完成份外的事。实际上,实验室的高年级学生若都能按时毕业,有好的工作学习去处,对于低年级学生也是一种激励,有模范带头作用。 我的体会是:从长远角度看,一个优秀学生的离去不仅不会延误一个实验室的研究,常常因为吸引鼓励更多更好的学生加入及努力而促进实验室的研究。如果发现学生确实不合适从事科研工作,学校及导师都应及早鼓励学生退出或改行。 共同进步,一起成功 判断一个实验室培养学生能力的标准,在我看来是实验室的大多数人都感到充实快乐并且成功。经过实验室的科研训练,每个学生毕业时比刚进入时在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都有十足的收获:有更强的自我学习和处理事务的能力、更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毕业后都有最适合个人发展的工作去向。而不应由于一些课题的机遇培养了一个或几个仅在文章质量和数量上所谓“很厉害”的人而误了一些其他人。 对于某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给予更多的煅炼机会。此外,导师对于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在经济待遇上要公平,不能根据一时发文章的多少或水平高低来差别对待。当然,优秀学生也应有好的心态,要将眼光放长远,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坚持多出成果、积攒经历、丰富自己,为自己下一步出色的学习机会与工作机遇打好基础。要让同一个实验室的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树立信心和培养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工作中的挑战。 传承与可持续性 我了解的北京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耶鲁大学这三所学校出色的教授们都有一些共同点:在教学生方面,他们都能将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最好,并得到自己学生的认同和尊重。这些教授们自己都非常刻苦努力、以身作则。至今我都还记得,我初到加州伯克利大学时,经常晚上或周末去实验室,发现学校停车场停的车都是我认为出色的教授们的,他们的这种勤奋努力,定会对其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另外,当实验室科研工作出色的学生毕业时,作为导师,我们总是会担心实验室是否还能保持高效的研究工作并不断产出。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实验室总会不断地冒出新秀,不断地做出新的优秀的工作。这才是科研机构实验室的运行常态。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教授和学生之间建立完全的信任和理解,协同奋斗并将实验室的优势可持续地传承下去。 当然,要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依赖学校的合适制度和支持。作为学校,首先要为教授和学生提供充分交流接触的机会,以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教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生。 其次,学校不应短视地或功利性地期待学生的回报,学生的回报或贡献应该是一个间接的长期的过程。对学生的培养到位了,学生们取得了成绩,有了出息,自然会感激自己母校和老师的关心爱护培养,自然会回馈。同样,不管学生的成功与否,学校都应关心学生,成功时为其骄傲,学生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学校亦能及时帮助。母校应像母亲一样,对每一个学生无条件帮助,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是产生成果和完成指标的劳动力。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导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以上点滴体会能给同事同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北大的研究生教育能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好的进步,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个人分类: 科研乱侃|2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CCF YOCSEF“优秀博士的培养究竟难在哪里?”特别论坛听后感
热度 2 xuyuanchao 2013-1-29 09:07
参加这个论坛,主要是想听听优秀博导们在培养博士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也想知道他们的困惑,以便在今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多出成绩。在此之前,关于学生和导师的关系以及优秀学生放弃科研等问题,北邮的杨义先老师在 CCCF 上面发表了两篇文章,科学网上也有知名教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三位讲者分别是哈工大的李建中教授、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的赵耀教授。 要培养优秀的博士生,导师本人必须优秀,所谓的优秀,是指要有对所研究领域前沿的理解以及趋势的把握,坚持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研究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挑战性、可持续性,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研究的问题要聚焦,做自己擅长的,笔者补充)。 我是很不喜欢“老板”这样的称谓的,尤其是博士生不应该这么说。赵耀教授说,在学术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在很多高校和研究所,博导的压力很大,培养一个博士生,一年的费用少说也得 2-3 万,如果同时有 4-5 个博士生和硕士生在读,一年就需要 20 万的支出,对于走向良性循环的课题组来讲,这很轻松,但对于大多数导师来讲,每年都要维持这笔经费谈何容易,美国也是如此。为了生存,导师们不得不到处找经费,给钱就干,没的挑,哪顾得上是否有研究价值。 “挑”课题是发展中考虑的问题。但我觉得,越是艰难的时期,越是要利用好有限的启动经费,慎重选择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十年磨一剑,如果什么都干,除了维持生存,仍然出不了好的成果,从而进入了无法自拔的怪圈。 讲者中还提到“质与量”的问题,鉴于国内的考评体系,我的观点是用量求生存,用质求发展,生存阶段,先量再质,发展阶段,先质后量。 MIT 的校长可以容忍他们的教授十年之后再产出轰动世界的成果,而在中国,要不了 3 年就因考核不合格而清理出事业编制,我们必须适应这个大环境,逆流而上就是死路一条,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关于论文的数量,讲者都提到因人而异,有时几年 1 篇,我认为,这与研究领域也有关,如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做实验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如果完全是一个人所为, 1 年 2-3 篇就很不错了。另外,我觉得论文这个东西是逼出来的,比如某个会议的 deadline ,逼的过程中强迫自己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更有价值的发现,在工程实践中,自己做过的东西往往都觉得很简单(李国杰老师的经典名言“经过方知难与易”引自, http://www.carch.ac.cn/ ),不值得一写,如果都这么想,就总也不会去写,时间长了,就会有惰性,惯性。所以,“白天求生存(做工程),晚上谋发展(写论文)”,陈云霁的这句话(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2 年第 9 期 “理实交融 踏实做事”)实在是精辟。 关于中国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课题组培养效果差异如此巨大,周志华教授谈到了自己的观点,我比较赞同。首先,去国外读博士的学生,往往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已经是半成品或基本是成品,而国内的学生,由于扩招的原因,基础要差,因此,成果要少。另外一个原因,在国外读博士的学生目标十分明确,一旦做其某件事情,会十分投入,效率很高,而在国内读博士,拿文凭的居多,不是真正的热爱科研,研究时,听听音乐、上上 bbs ,研究的效率不高。 大家还提到,怎么样让学生热爱科研、投身科研而不浮躁,怎么样去发掘热爱科研的学生,几位讲者都表示 这个很难,除了面谈,身体力行去感召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导师社会活动很多,对学生仅限于宏观的指导,不深入、不具体、不垂范,老师在学生心中就成了真正的老板,而不会让学生对导师产生敬畏之心。这样的学生不会真正的喜欢科研,仅仅就是完成任务,拿个文凭而已。 总之,参加这个论坛,很受启发,感谢 CCF ,很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组织越多,中国就越有希望,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以上 部分 表述带有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定将虚心接受)
378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眼中国内外实验室的差别
热度 3 Rein 2010-10-2 13:21
来美国三周了,对这边实验室也大概有了点认识。发现我校的实验室以及博士生培养和国内以及国外其他很多实验室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本文仅代表我自己的观察,不代表任何实验室任何导师的观点,也尽量不带感情色彩。 1.实验室里面成员diversity非常明显。先不谈国内,我见过的北美一些高校实验室要么中国人居多,要么印度人居多,要么美国人居多。现在我的组里面,我是第二个中国人吧,大概有两三个印度人吧,还有两三个美国人吧,还有日本人,新加坡人,英国人,伊朗人,澳大利亚人,希腊人,等等。 2.实验室鼓励大家实习。在国内,很多学校是不让,或者很少让研究生出去实习吧。听说有同学拿到国内某著名it企业的暑期实习,被导师谈心3个小时,被迫放弃实习。在国外其他学校,还听过有老师向我抱怨:怎么老有学生为了暑假赚那几千美元,就放弃暑假大好的研究时间,跑到外面公司去做些乱七八糟的实习。在这里么,几个导师都强调,在前两年PhD时至少要做一次实习,或者做两次。 3.实习取向大不一样。在国内,我了解的,你去google,ms实习,It'sOK.其他二流企业还不如留实验室。在国外其他的学校,往硅谷冲吧,google,ms,it'sOK。总之,公司要牛,给的钱越多越好。我很惊奇地发现,我们组没多少人在硅谷实习,即使就在学校旁边。暑假刚刚结束,发现大家很多选择去Ireland,France,Sweden,China(是个美国人去China的)之类的地方实习。就拿去China的那个美国人来说吧,显然收入比在美国差多了,工资连留实验室的一半都不到。 4.“慢热式”培养。我有个朋友在国内某一流大学直博。他说他导师非常nice,就是要他第一年就能出一篇Transaction的paper准备开题什么的。还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导师说,投稿要“又快又狠”,比如3个月一次submission刚好。国外很多学校找人时也关心,你会不会干活。在这儿,即使很多人入学之前已经发过很多牛逼闪闪的论文,你也很难发现有人头两年就有paper。第四年第五年才有paper也是常事。也许是我们博士毕业没有发paper的压力,即使4,5年开始发paper,也大概就发一篇.估计是导师经常强调,有影响力的一篇paper就足够你在顶级的researchcenter或者高校就职了。 5.对知识注重广度。我知道很多学校,研究生博士生选课都得导师过目,或者直接指定课程吧。我一进来,说我想做xx方向,导师直接说:Youarestupid.Whydoyouonlywanttostayinonearea,insteadoftakingadvantagesofvariousprofessors?所以大概我第一年,第一个学期做系统,第二个学期做AI,第三个学期做theory吧。除此之外,还得通过8个方向的breadthqual和3个方向的depthqual。比如大概我就得去考算法,逻辑,人工智能,网络,编译,图形学,体系结构的breadth,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的depth吧。而且今天导师还向我推荐了imageprocessing之类的课程,和我现在做的网络方向完全就不沾边吧。这边所有课程都选修,没有必修课,所以不用担心有讨厌的课。可以选任意课,包括French cooking, Piano,甚至还有面向普通话speaker的粤语课 6.强调implementation。很早以前就有人给我说过,高校就是做analysis,没条件做implementation。今天导师说,先去锻炼两年的engineeringskill再来做research。没有真正的实现,做得东西就很难有很大的impact。要做出东西来让大家都用上。在国内,implementation大概周期太长,大家都有发论文的毕业压力吧,所以analysis完了就submit了,然后再analysis,顶多simulation啥的。确实,我们这儿,一个系统花2年实现只能投个work-in-progress是常事。 7.实验室条件差别很大。我在这儿一进实验室,差点晕过去。无比小的一个房间挤一堆人。比国内,国外我去过的任何实验室,人均面积都要小很多。然后,大家都不停地讨论,导致我论文完全看不进去。后来发现,大家要自己学习都在寝室宅,来实验室就是为了讨论…… 8.和Industry联系紧密。我第一次见到,实验室的组会有什么amazon之类的研究员过来参加,一起讨论。我第一次见到,实验室里面有不少知名公司派过来的全职researchengineer或者postdoc。(所以大家实习不太愿意往这些公司跑?) 9.大家做的东西很一致。在其他实验室,比如A做手机播放器,B做分布式操作系统,C做交换机,谁都不知道对方在搞什么,做得东西和自己没啥关系。在这边,比如A做architecutre,B做os,C做virtualmachine。OK,BC都会成为A的user。基本上大家做的东西虽然都不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互相使用。 10.文档。我去过很多地方,要么没有文档,要么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文档,要么就在某个实验室公用ftp的某个秘密地方放这文档。我们这儿,现在所有东西都有非常详细的wiki式的文档,tutorial。 11.Hardworking。国内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刻苦,要勤奋。出来发现,这里强调的是smart。虽然我也有朋友还是天天在实验室呆18个小时,不过这种事情绝对不appreciate的。至少我们组,貌似从来不关心你今天是不是到了实验室,是不是认真做了事,有多少进展。很多时候都是学生主动联系导师吧,比如有进展,比如不知道该怎么办。来之前以为这边很多老师都tenure了,不active了,而且都是亿万富翁了。然而今天导师说,他现在还留在学校当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他不是个很push的人,不会给人布置什么硬性任务,但是需要指点随时很欢迎找他谈。如果学生做的自己却不感兴趣,会建议学生去找系里面其他导师co-supervise或者转组,而不是逼学生做媒兴趣的东西。 先写这么多吧。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样的style的,所以现在很享受。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比如我一国内朋友,经常说"我们要专心做理论的research,给那些engineer创造机会。为啥这么多人都去搞engineering。”即使在这边已经再度,怨念大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一个国内本科毕业直接过来直博的朋友就对这边很不满,觉得头两年上课考qual,根本没时间做研究,这些qual的东西做研究根本用不上,而且浪费了两年发paper的时间。比如这边又一个朋友说,你去看一个博士生的简历,当然是去关心他publicationlist有多长,没paper怎么找教职。总之,谨以此文胡言乱语一番。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18725 次阅读|33 个评论
“做中学”是博士生培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dongleon 2010-9-25 11:18
最近科学网上有多篇关于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培养模式的文章。为此,发点感想: 不管是师徒制还是老板制,让博士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是培养博士生,特别是设计类(工程类)博士生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要简单理解为是博士生或硕士生为导师工作。作为导师,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了解研究的过程。在选题、调研、分析、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研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建构学科知识,获得科研的能力,为以后的学术生涯打好基础。 其实,这正是现在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提倡的做中学方法。
个人分类: 设计教育|3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风景园林(景观)专业博士生的综合能力及其培养
dongleon 2010-9-20 14:46
关于风景园林(景观)专业博士生的综合能力及其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要求博士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 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为了能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应该具备以下的综合科研能力: 1) 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 2) 科研选题的能力; 3) 科研创新能力; 4) 成果整理能力,即对科研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提练,并写成报告或论文的能力; 5) 沟通能力; 6) 合作的能力。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具有技术、人文与生态结合的特点,其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渗透性、边缘性特征明显。博士生来源也是丰富多彩。设计专业背景(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来源的博士研究生,在设计创意和设计成果表现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往往从事科研的能力较弱。因此,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博士生的培养来讲,首先要培养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从年龄上讲,读博期间,是最有创造力的时期,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地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 形成知识构建团体,培养博士生的学习能力 国家学位条例对博士生的要求是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没有一定得知识积累是无法从事科学研究的,但博士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则是层出不穷的。因此,培 养 博士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在我负责的博士生课程绿色景观设计理论与研究的课程教学中,在学期初,按教学大纲规定,我讲清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鼓励博士生参与到教学中,并规定参与者在教学任务中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角色的具体任务。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偏向学的方面,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模式:问答模式、合作模式、研习模式。下表列出了这三种参与式教学的模式特点及其基本过程。 模式名称 模式特点 基本过程 问答模式 师生问答,启发教学 提问思考回答评价 合作模式 互教互学,合作学习 诱导学习讨论评价 研习模式 问题中心,报告答辩 问题研究报告评价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实现全方位互动的教育方式。 教师与学生全体形成一个 知识构建团体,在这里学习是通过学生与他人,与外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一个知识团体中,相互作用、相互构建产生的。在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环境中,学生参与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教师帮助设定的目标、指向自己的问题并监控自己的理解,运用可得的资源设计获取知识的环境。在这种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中,是师生分享各自的专门知识或负责找到能带给团体的知识。在一个相互讨论的团体中,学生通过建设性的争论,推测、质疑、批评和摆出证据来学习。在这种知识构建团体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协作,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个人分类: 设计教育|7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延期毕业
NDT 2010-8-2 02:16
这几天看到迟菲同学的博文《 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几种形式》 引起广泛讨论,很多人都觉得心有戚戚焉。我这个体制外的人始终有个问题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延期毕业?谁能告诉我? 迟菲同学说道博士生一般没有学制的要求,这就给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既然没有学制要求,那么延期是如何定义的呢,是相对于什么延期呢?请注意我不是在抠字眼,我是真的不明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有这么多人有共鸣,想必延期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在美国,博士也是没有学制要求的。我们系对博士生也没有课程的要求。但是我所毕业的学校和现在工作的学校都有一个7年学制规定。如果学生不能在7年内完成学业,需要与导师共同向研究生院提出申请,制定一个明确的毕业计划。目前我们系由一个学生就处于这种状态。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是在3-6年毕业的。三年或者六年都正常。但是一般来说,我认为博士培养少于四年都会影响研究的深度,学生也缺乏足够的训练。特别是对于立志以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学生,也就是打算找faculty的博士生,至少四年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US News and report 每年给大学和研究生院排名。很多因素影响排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博士生毕业后在Top 10 学校做faculty的数量。我所在的领域,UC Berkeley 和 UIUC始终是排名第一第二的,而Berkeley的学生毕业后到研究型大学做faculty的数量是一直遥遥领先的。UIUC土木系的博士生平均毕业时间是4.5年。这个数字很具有代表性。EE的教授告诉我,他们领域的博士一般需要至少5到6年才能毕业。 曾经听说国内要求博士必须三年内毕业。不知道是谁制定的这个政策。如果很清楚博士培养的目的,就该知道强制3年博士毕业,我们恐怕会见到太多的水博士了。中国的博士已经太多了,为什么还要快速地批量产生这么多水博士呢。 从导师角度来看,为了学生不为延期毕业而烦恼,最好在招生之前就清楚告诉学生毕业的正常年限,以及期望值。学生进来以后就制定清楚的研究计划,定期检查是否能按计划毕业。这样恐怕就会避免不少不必要的纠纷了。只是很多教授身兼数职,指导研究生数十个,不见得有时间跟学生来制定这个计划。 所以要解决博士延期毕业的问题,首先是制定一个合理的正常的毕业年限。不同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有不同的年限,这个教授有很大的灵活权限。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15487 次阅读|19 个评论
《科学新闻》关于博士生培养对我的采访
wangdh 2010-3-4 14:00
说明 :2月25日晚准备休息前顺手查阅了一下邮件,收到了科学新闻编辑部王玲编辑的邮件,她说科学新闻要 作一组博士生存现状的报道,希望我能回答几个问题,由于时间紧并希望第二天上午能电话采访我。恰巧我第二天要参加一个项目交流会,需要汇报我们的工作。这样就在疲惫和匆忙中,简单、随意回复了自己的意见,这已经是 26 日凌晨的事情了。最后也特别强调:很匆忙,定有不妥之处。见谅。 第二天上午,王玲编辑给我发短信说,她很喜欢我的回答,并希望采用。我当时有点担心,回复说:可以采用,但是一定注意逻辑性。今天读到了正式发表的文字,有些地方稍有改动。 博士生培养是个大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是需要花费精力的问题,是需要持续投入的问题。 罅隙中的中国博士教育 王玲   在中国当前没有博士学术奖金的情况下,所有花费(包括科研和生活)都由导师支付,导师很难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时间,申请经费、汇报课题、管理学生占用了多数时间。   博士退学,博士自杀,博士摆地摊,博士去种地,在中国,博士成了媒体高度关注的特殊群体。博士生导师,在很多报道里成了博士生悲剧的导火索。   但事实上,多数博士生导师仍然在努力地培养着自己的学生,尽管很多时候他们也会对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不满和失望。   作为博士生导师的一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王德华研究员就这一沉重话题接受了本刊采访。    科学新闻 :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近日确定,博士招生规模将扩大2.5%,而近年来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都明确提出只要海归,你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王德华 :这看起来是个很费解的问题,但其实也是很明了的问题。体制方面,当前一些机构的指标意识太强。另一方面,许多管理者没有认真思考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没有认真规划。扩招了,质量下滑是一定的。质量下滑了,用人单位就喜欢海归学者了。何况国家对海归学者本来就有特殊政策,有经费保障;而国内的博士没有任何倾斜政策。    科学新闻 :博士扩招是导致博士质量下滑的一个因素,你认为我们的博士生录取标准缺陷是什么?你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会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学生?    王德华 :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有很大的问题,导师应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我自己也只能按照当前的规定进行。我喜欢有主见、不偏激的学生,喜欢敬业和爱学的学生。但是,从考试成绩和短暂的面试,很难确定他们的真实素质。    科学新闻 :但是即使是很多入学时有科研理想的学生,在随后的博士生涯中也慢慢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王德华 :原因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些改变。周围环境的影响、同学的影响、家庭的影响等,都是重要因素。主要是看不到希望,感觉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科学新闻 :中国的博士生导师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博士的任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拼命申请项目,争取科研资金。在中国当前的科研环境下,一个博士生导师怎样平衡找经费,申请课题和指导学生之间的关系?    王德华 :当今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说是不正常的。导师们纷纷离开实验室,当起包工头,主要任务成了管理学生、修改论文。在中国当前没有博士fellowship(博士奖学金)的情况下,所有花费(包括科研和生活)都由导师支付(科学院是这样),导师很难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时间。申请经费、汇报课题、管理学生占用了多数时间。科学院是有经费才能招生,但是指导学生还是必须花费时间精力的,多数导师也是这么做的。    科学新闻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你认为在培养博士生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导师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德华 :导师的作用是协助、支持、赞许、肯定和鼓励。压制不可以,导师不喜欢的不让学生做不可以,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独创能力。    科学新闻 :具体来讲,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提高本土博士的竞争力?    王德华 :如果给本土的博士生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的待遇,也会有不少本土博士脱颖而出的。   至于培养质量,导师和单位很关键。导师的素质需要保证,导师的责任心很重要,导师需要花费心血,导师和学生都不要功利化,为了论文而论文。提高导师的素质,取消以论文论英雄的要求,回归正常的科研轨道,在无忧的条件下,专心思考所痴迷的科学问题,日积月累,必有成果。   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海归博士,轻视本土博士,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有明显的歧视政策更是错误的,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摘自新语丝2010.3.4 XYS20100303:博士呼救中国博士生心理现状调查, 《科学新闻》2010年第4期)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6297 次阅读|8 个评论
试验顺利ing--感谢爱因斯坦
liudongyang 2009-5-31 17:07
试验进行的还算顺利,感谢爱因斯坦。 做木工的拜鲁班为祖师爷,做生意的拜关公为财神爷,做中医的扁鹊是祖师爷,我们做试验的拜爱因斯坦为祖师爷了。试验中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能做的是严格按照文献的方法进行试验,还有心理上的自我激励----叩拜爱翁两次。每日进入实验室前要净手、焚香、对爱因斯坦像三鞠躬。睡觉前更要在床上对爱翁三拜九叩,念念有词,保佑我这个小博试验顺利。爱因斯坦的时代还没有SCI论文的压力,几十年过去,天翻地覆,国内都冲着sci奔去,咱也不能落后。 原代骨细胞已经传代,长势良好。肾脏上皮细胞也已经长出来,需要观察鉴定。组织切片练手也顺利。下一步要养小肠上皮细胞,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试验。最好在年底之前试验出点结果,也好试试咱的杀鸡刀,砍砍SCI这头大牛。我们申请的基金通过初审,最终结果还要等待。看了 马臻 老师的博文,改邪归正,除了看文献,还在看经典的影印版生物学教材。感谢师弟师妹们的配合与支持,他们刚上研究生,我对他们有些苛刻,以后要温和一些。 妻子埋怨我脑袋里只有细胞,对她和孩子照顾的太少,我也希望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目前不可能,只待以后补这份亏欠了。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00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临床兽医学博士--向左走,向右走
liudongyang 2009-3-9 21:14
临床兽医学博士--向左走,向右走 这是个问题,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按道理临床兽医学的博士生应该是个杂家:基础兽医知识扎实,预防兽医学的理论宽广,临床操作过硬。说道理,可以一套套的;做分子生物学试验,顶呱呱的,操起手术刀眼准手又狠,对于临床病例毫不畏惧。但是能达到这个目标吗?这也许是我的一厢情愿。可是,就业的现实有要求我们必需有这样的身手。 前段时间一家公司接到我们临床兽医硕士的求职书,人事经理问,你会看病吗?这边正在犹豫,那边就说到,现在的研究生就会在实验室做个分子生物学,提个DNA,跑个电泳,没有临床经验。这样一说,我们便软了下来。作为硕士,博士,要顺利毕业,就要做分子生物学的东东,你不做这个,就是学术水平低,不好毕业。是毕业要紧还是临床经验要紧。我们只好选择毕业。用人单位的意见,作分子试验,人家预防的做的遛遛顺,要临床学生就是冲着你的临床二字,没有临床技术,便没有了特色与长处。何去何从? 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临床学科申请基金较难。我国仍把动物疫病的防控作为重点,从立项到评奖,预防兽医都居于前列。兽医学的几位院士中:多是预防兽医学科的。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学科本身发展滞后,岂能怨天尤人。但政策导向很关紧,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只有慢慢练内功了。 宠物医疗正在大发展,临床兽医应有大作为。前提是:在学校经历的训练是否经得起检验。 我的下一步也要做细胞与分子了,要顺利毕业,又想在临床技术上有所收获?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兽医学博士--向左走,向右走
liudongyang 2009-3-9 21:13
这是个问题,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按道理临床兽医学的博士生应该是个杂家:基础兽医知识扎实,预防兽医学的理论宽广,临床操作过硬。说道理,可以一套套的;做分子生物学试验,顶呱呱的,操起手术刀眼准手又狠,对于临床病例毫不畏惧。但是能达到这个目标吗?这也许是我的一厢情愿。可是,就业的现实有要求我们必需有这样的身手。 前段时间一家公司接到我们临床兽医硕士的求职书,人事经理问,你会看病吗?这边正在犹豫,那边就说到,现在的研究生就会在实验室做个分子生物学,提个DNA,跑个电泳,没有临床经验。这样一说,我们便软了下来。作为硕士,博士,要顺利毕业,就要做分子生物学的东东,你不做这个,就是学术水平低,不好毕业。是毕业要紧还是临床经验要紧。我们只好选择毕业。用人单位的意见,作分子试验,人家预防的做的遛遛顺,要临床学生就是冲着你的临床二字,没有临床技术,便没有了特色与长处。何去何从? 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临床学科申请基金较难。我国仍把动物疫病的防控作为重点,从立项到评奖,预防兽医都居于前列。兽医学的几位院士中:多是预防兽医学科的。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学科本身发展滞后,岂能怨天尤人。但政策导向很关紧,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只有慢慢练内功了。 宠物医疗正在大发展,临床兽医应有大作为。前提是:在学校经历的训练是否经得起检验。 我的下一步也要做细胞与分子了,要顺利毕业,发SCI,又想在临床技术上有所收获?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科院梁慧星谈博士生培养(摘录):
jlpemail 2008-10-17 13:04
社科院梁慧星谈博士生培养(摘录) 我一直在强调方法论的问题。从深层次来说,这里面就涉及一个培养博士生的问题。我是在 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实际上,早在 1989 年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替我的导师王家福先生指导博士生了。我当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指导博士生?有一次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开学典礼上,有几个导师先后发言,介绍自己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和方法。其中一个导师说,自己定期给学生布置书目,然后叫学生到自己家里讨论、回答问题,看学生到底看书了没有。其实,这也是多数学者、导师的做法。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说, 我指导博士生的方法不一样。我是在开学的时候,找学生谈话,告诉他 们三年目标是什么和我的要求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来研究生院是为了一个博士学位、一部博士论文和一门新的外语。我说,你得到一个博士学位,再写出一部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当然是可以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然后你再有两门外语,你出去就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了。 怎么能要求他们达到这个目的呢?我是通过博士论文来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的。研究生院规定,博士论文达到 10 万字以上,掌握一门外语就可以了。我的要求是,博士论文至少是 20 万字以上,而且在参考文献上应不少于两种外语的资料。我也不看你的平时考试成绩是多少,就看你的参考文献到底参考了哪些资料。通过这一点,我带的博士生就不敢松懈,多数都非常勤奋,最后完成的博士论文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我基本不给自己的学生开什么书目,也不要求学生定期到自己家里来汇报自己的学习、读书心得。隔一段时间给我打个电话,也就可以了。 博士生培养,主要是个别指导,当然我也给博士生讲课,主要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开始是讲半天,现在是讲两个半天,就是讲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有丰富的内容可讲,并且举大量的例子,包括许多成功的例子和许多失败的例子。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5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