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青岛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青岛

相关日志

深秋,青岛中山公园荷塘最后的一朵荷花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1-9-26 18:59
深秋,青岛中山公园荷塘最后的一朵荷花
6099 次阅读|2 个评论
银川-青岛航拍
rczeng 2011-9-2 18:40
银川-青岛航拍
8月下旬在银川参加第六届全国腐蚀大会。中午12点飞机从银川河东机场起飞回青岛,只见窗外朵朵白云,有的如山峦起伏、有的如丝绸飘舞、有的如浮冰突兀耸立。
4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唐山七中(唐山系列013)
热度 1 gl6866 2011-8-21 12:49
我在《唐山系列》的第一篇里说过,我离开青岛时还是个十四岁的孩子。我在青岛念的小学,整整念了八年。大家恐怕会奇怪,小学都是六年制的,你怎么念了八年?难道留级了二年?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上四年级时,我因为得了风湿性心脏病而休学一年。待到我毕业那年,文革已经开始,全国都乱了,大学、中学、小学都乱了。那么轮到我要升中学时,那年的初中却不毕业,所以我就只好在小学里又待了一年。这样前前后后就是小学八年。 到了唐山,我还小,依然要上学。这是我和二弟的小学老师在我们临离开青岛时叮嘱的。我和二弟曾都在青岛合江路小学上学,后来他们那个年级的二个班连同老师共同转到丹东路小学了。我的班主任老师姓孟,他的女儿和我是同班同学,我们的关系很好。后来我从武汉回到青岛时还专门去看过她们。那时我已结婚,但我的同学却还没有。我弟弟的老师姓周,也是很好的一位老师,尤其对我二弟更是关爱有加。听说我们要走了,她也很不好受。但那个年代谁又能怎么样呢?只有答应二位老师一定好好学习。或许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了。 到了卑家店,我的学籍就落在唐山七中。我的班主任是个男性,在我眼里他是个典型的“文革人物”。这个人可不怎么样,他并不把我当成什么学生,而是把我当成“阶级敌人”。我的父母虽然是“右派”,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单位把他们遣送回乡,可我们不是什么派。当时称“可教育好的子女”,也就是说,生长在“右派”家里的孩子都是“有问题的”,只是通过“教育”,可以成为“好人”。可见那时人心是个什么样了。唐山七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这样看待我的。不仅如此,他还把我们家的事情和班里的同学讲了个底掉,让我在班上根本就无法抬头见人。不仅老师常常在上课时点我的名,同学下了课也是找茬羞辱我。现在都在讨论什么“寒门子弟”的问题,但我觉得人穷不要紧,要有“人穷志不穷”的精神。通过学习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在那个个荒唐的年代,又有谁知道我这个属于“政治”上的“寒门子弟”,再如何努力也无 法 出头。人家都说我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和“落魄(pei)的凤凰不如鸡”的风凉话。别人的话说什么的都有。可我不信邪,凤凰就是凤凰,鸡就是鸡!不能混为一谈。 唐山七中的学生比较复杂,不仅仅是万福庄的,还有卑家店镇上以及其他各个村的学生。他们基本都是所谓的贫下中农的子弟,自然比我要优越得多。好在那时处于文革时期,中学的学习也就那么回事,我看那些学生也就在那里混而已。将来中学毕业了,如果能够进入工厂工作或当兵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不过大多数并没有那么幸运,还是回家种田去了。我有二个同学初中毕业后分别分到首钢的迁安原料基地和第八陶瓷厂当工人,这样就算是脱离了农民队伍,进入工人阶级。现在看来,那时的确是很风光的。我们这样的“政治寒门”就只有回乡种地。由于在中学的处境很不好,我也隔三差五不去上课。我就在唐山七中混了不到一年,就不再去了。毕业文凭还是过了很久去补的。否则在我的简历上大概只有高小的文化水平。 我在小学曾休学一年,小学没有英语课,我父亲就教我学英语。那一年的收获很大,为我以后的自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来到了文革开始,父亲和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束星北一起劳动,束星北曾经历过二战时期的年景。他和我父亲说,中国文革如果再继续下去,过不了多久便会出现人才断档的现象。他要我父亲好好教我们英文。自那以后,父亲便一心“闭门课子”。在我来到卑家店时,我已经能背诵好几百段英文的小文章了。我父亲解放前在北京的美国侨民学校上的中学,后来又考入辅仁大学英语系。他的英语是没说的,此后又教了这么多年的英文,教我们自然也是非常认真。他就是希望我们能把英文学好,将来能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相信我们这个社会不会永远这样荒唐下去的。 但是,父亲的这种想法并没有马上实现,我们也必须耐住寂寞,努力学习而已。尤其是后来在烟台养病以及我看了一年的大门的时候,读了相当多的英文著作,这是那些农民子弟没法比的。在他们眼里,认为就是变天了,城里的人要下来,他们要进城了。这当然是他们美好的愿望。可后来这种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就是他们来到城里,也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可是我学英文的结果是到我流落的武汉时才得到发挥。1978年《湖北日报》把我的“事迹”用了半个版面的篇幅进行宣传,“标榜”我是自学成才的典型。我现在对那段经历还历历在目,成为“典型”犹如在铁板上,滋味并不好受。我只是希望靠我的英语特长在社会上有个立足之地,仅此而已。后来我便考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了。多年的自学,终于有了回报,多么不容易啊! 我现在每周去五次健身房,有教练帮助会员锻炼。可是在我看来,教练的职责仅仅是 “教” (train),而关键还是在“练”(practice)。那么练与不练教练不过是劝劝而已,他们不会下很大心思管你的。我也见到许多人请了教练,花了钱,但他们却不练,尤其是女性朋友。我以为,这样便没有达到目的,钱也白白给了教练。教练很会做工作,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可是他也就是给你比划一下,教你一些动作。然后就是你的事情了,如果不练,永远达不到健身或减肥的目的。之于学习,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唐山系列》相关博文 000、唐山大地震祭(2011年7月28日) 001、初到唐山第一冬(2011年7月31日) 002、卑家店与万福庄(2011年8月2日) 003、革命歌曲与涮羊肉(2011年8月2日) 004、家乡的副业生产(2011年8月3日) 005、 临时安置房的邻居们(2011年8月6日) 006、康大丫头(2011年8月7日) 007、盖新房(2011年8月8日) 008、西不压东(2011年8月11日) 009、八印锅(2011年8月12日) 010、脱坯搭炕(2011年8月14日) 011、院墙的苦恼(2011年8月14日 ) 012、白薯窖(2011年8月18日)
个人分类: 唐山系列|4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购书目录:20110803郑州1册
tangminqian 2011-8-3 18:45
2011年8月3日中午在郑州经卓越网购书到货1册: 一、陈廷柱 著:大学的理想——价值取向及其言说立场与限度.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博士后文库)2008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30千字. 20.00元(定价);15.00元(网购价)。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40:青岛海滨夏日风光
热度 1 pony1984621 2011-8-3 17:51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40:青岛海滨夏日风光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40:青岛海滨夏日风光 摄影时间:2011年07月29日 摄影地点:青岛 摄影:马志飞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天后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浒苔
热度 1 xluan 2011-7-15 21:51
一天后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浒苔
一天后(7月15日),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浒苔没有像昨天预计的那样被海流带走,而是堆积在海水浴场的靠鲁迅公园的一角。要是海流不强的话,估计这堆浒苔得全部人工清除了。
2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丽青岛-栈桥
热度 2 rczeng 2011-7-13 21:45
美丽青岛-栈桥
青岛栈桥(Zhan Qiao Pier )又称前 海栈桥 、 南海栈桥 、 大码头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市重要标志。有人说,不看栈桥,等于没来青岛。 海鸥翔集 从 回澜阁看岸边 海滩上满是赶海拾贝的游人 远处海岛为小青岛,也是青岛城市名的来源。 周末总是游人如织
38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组图:青岛沿海遭遇浒苔侵袭
xushui 2011-7-7 08:00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7日03:04 CFP   2011年7月6日,青岛,薛先生站在自家的养殖池里,用双手用力向池外清理浒苔,防止浒苔大面积覆盖养殖池后造成海参“缺氧”。   2011年7月6日,青岛,薛先生站在自家的养殖池里,用双手用力向池外清理浒苔,防止浒苔大面积覆盖养殖池后造成海参“缺氧”。 2011年7月6日,青岛第三海水浴场上,一些人员正在清理浒苔。 2011年7月6日,青岛第六海水浴场一侧,大片的浒苔涌到岸边。   2011年7月6日,青岛沿海海岸各海水浴场、沙滩均不同程度发现浒苔堆积,青岛市正组织有关部门按预案进行浒苔打捞清理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青岛银沙滩景区一天清理浒苔近200吨。
个人分类: 海洋学|1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到青岛后的第一次给力!
gangli1978 2011-6-30 19:37
回到青岛有几天了,前天和同事打了一次乒乓球,出了一身汗,感觉非常舒服。今天下午去田径场跑了10圈,走了两圈,感觉好极了,洗了个凉水澡,浑身很轻松。期待更多的给力!加油!
2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时的体验又回来一次
热度 1 gl6866 2011-6-27 20:56
我在青岛上的小学,那时夏天放暑假就去海边游泳。游泳是个力气活,往往兴致勃勃去了,但却疲惫不堪回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时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们,我们院子里一起去的孩子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去捡些废铁来卖钱。我们院子旁边有个铸铁场,每天中午都要把一些废渣倾倒出来。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们便在废渣堆里刨,每次总能捡到一些废铁。然后,拿上这些废铁到收破烂的那里卖掉,换来几分钱。有了这几分钱,心里就有了底了,因为我们在回来的路上就可以买点儿东西吃,不至于那么饿了。 我记得从海边浴场回来要上一个很长很长的坡,就是这个坡让我感到非常困顿。每每走在坡上,饿劲儿就来了。可是上了坡后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家。这时我卖铁的那几分钱就能派上用场了,或买几个西红柿,或买一根冰棒。总之,上坡时就想着这件事,于是便有了动力,反正上了坡后就能有点盼头了。所以,捡铁和卖铁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是童年的趣事。 今天从健身房回来,知道家里没有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而口袋里又只剩下昨天买牛奶的1.2元。买西瓜肯定是不够的了,那就买几个西红柿吧。结果到了卖西红柿的那里,准备买个大的,答曰:那个大的要1.6元左右。我告诉她我只有1.2元。她说那就只能买小的,于是就买了两个小西红柿。嗨,这又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那时5份钱能买一堆,够我们一帮孩子好好吃上一顿,而今天买二个小西红柿就要1.2元。才过去30多年,变化多大啊。钱果真都毛了!毛就毛吧,今天依然让我体验了一次儿时的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两个西红柿吃掉了,真好吃啊。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2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岛十四行
热度 2 zhangyuguo 2011-6-19 12:07
青岛十四行 潮水退去的时候 心情浮上来 每一次都毫无准备地想起你 当我 面朝大海 用自行车的两轮 丈量八大关 丈量 八大峡 丈量你我之间的距离 海风吹来无尽思念入我胸怀 海边有一伶俜小屋 名曰 一杯沧海 这样的去处引你留连 引你徘徊 啤酒金黄色的泡沫里 人生构筑得如同梦幻 我一饮再饮 潮水退去的时候 心情浮上来 注:在青岛开完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技期刊培训班后,租了一辆自行车,在海边骑了三个小时。“一杯沧海”是一间小酒吧,就在海边,孤零零地面朝大海。
个人分类: 品茗读诗|62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校园风光
热度 4 rczeng 2011-6-17 18:02
博主温馨提示:本人博客中所有摄影图片版权为本人所有,他人不得下载用于任何商业活动和转 载。 泰山广场 教学楼 教学楼 教学楼 夕阳下 行政楼 家属区 家属区 院士楼 家属区 家属区 家属区
9742 次阅读|6 个评论
青岛一周2011-6-6
Gina0310 2011-6-6 21:49
来青岛有一个星期了,有三天的时间去海边散心,最近的日子没有任何计划性,三年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可以不去想学习,不去想工作,而每日涌上心头的却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烦恼。最近的睡眠都不是很好,不是噩梦就是早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下午回青岛!
gangli1978 2011-6-1 15:26
答辩完了,回青岛小住几天。
2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青岛女大学生跳楼身亡[高清大图](1/3)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22 21:05
http://news.ifeng.com/photo/hdsociety/detail_2011_05/21/6540004_0.shtml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610 次阅读|1 个评论
青岛开益书店--开卷有益
issacniu 2011-5-17 19:20
青岛开益书店--开卷有益
应该是在前天,周日,我和ss去了青岛老城区,从火车站还要往西。之所以从青岛的最东边跑到最西边,是因为要品尝一下那里的一家小吃。结果,到达目的地之后,饭店还未营业,下午四点,时间也尚早,于是我们就沿着郓城南路往上走,随便逛逛。 初夏的青岛老城区,弥漫着详和与质朴的气息,没有繁华商业街的金属味道,却完全有生活区的恬静闲适。转眼间,我们被一家书店闪亮了眼睛---开益书店。在远离商业街的地方,老城的生活区突然冒出这样一家书店,我们都觉得奇怪。书店门面不大,装饰也很朴素,显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如果不是“开益书店”四个字,绝对想不到那是一家书店,是理发店、小饭馆到是有可能。我当时就对ss说,能在这样一个远离商业气息的地方有一家书店,要么它特别的有特色,要么店主人不是为了赚钱,纯粹出于心情、爱好、或是别的情愫。带着这样的猜测,我们走进了这家小小的书店。 书店不大,30、40平米的样子,书整齐的排列在两侧的墙边,门对面的墙上也排列了一排,店主人也在店门的正对面守着一张不大的办公桌,两侧书柜之前的区域也整齐的码放好了各种杂志。店里小小的空间被店主人打理的紧凑不失秩序,哪怕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也让店主人充分的利用了起来。淡淡的清香,缓缓的音乐,伴随着下午的阳关,弥散在小小的书店里,给以平和与安宁,少了些急功近利,多了些人文关怀,少了些曲折幽怨,多了分和气温暖。 被小店井然有序的格局与舒适平静的氛围触动之后,不自觉的打量起了店主人。一位脸上带着书卷气质的女士,看不出年龄,但可以确定很年轻,正安详的坐在位子上,沉浸在她面前的书中,仿佛我们的到来打扰了她的阅读。她没有招呼来到店里的顾客,依旧看着书,平静而美好,一如小店的装饰风格。我仔细寻看排在书柜上的书,希望知道这是一家偏好怎样口味的书店。结果我发现了很多自己没有读过也从来没有看过的情感类小说,也有很多名作的精装版,很少看到炒作无度的畅销书,如果用“小资”来形容书的品味或许有些不当,但是用“小众”来形容还是说的过去。我想,书籍的范围是这样的狭窄,那她这里的顾客群也是比较固定了,就是很“小众”的一群人喜欢这样的书籍类型和内容。 是啊,“小众”就是另辟蹊径,保持特色,从不高、大、全,做到小众里的最优,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大众”。从纷繁的世界中来到这方小众的世界里,心境一下子平静了好多,身上的担子顿时减轻了好多,或许自己做事情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是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这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就是一个店、一个人的生命。生命之所以鲜活就是在于他的从不雷同。我们习惯了用多条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所思所想,无形中的压力承担了很多;我们习惯了统筹兼顾,面面俱到,时时感到压迫。如果简单明确的原则活着,或许人生的味道更浓,标准少了,现实就丰满了。 在离开小店时,我上了两本书马丁·范克勒维尔德的《战争的文化》,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谁说“小众”里没有大智慧,这两本介绍世界大势的书与情感类小说格格不入,但他们的的确确是从开益书店购买的,从一位优雅的女士那里买到的。 临别,女主人给了我们一张手工的名片。小小的名片再次让我们惊讶,她的字迹清新、隽永,上面只写了“开益书店,地址和电话”,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过多信息,一如小店的风格简约不简单、简单不孤单!是为记。 开卷有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好的渡过大学时光
hainadaxuezuowu 2011-5-16 23:31
偶尔在校园里,发现现在很多人在校园留念,也想起去年自己这个时候在忙什么? 去年这个时间应该是在青岛农科院帮忙吧,每天早晨很早就起床,去吃早餐,去挤公交车,在路边换乘公交车,傍晚下班,挤公交车,回学校!自己考完研,调剂完学校,书就在那沉睡了,没有时间去卖,也没有让同学去卖,偶尔翻阅几本看一看!晚上加班构思怎么写论文,查资料,处理数据,修改论文。一边在农科院帮忙,一遍在学校写论文。生活相当充实!有点劳累!那段时间没有时间在校园留念。 时间飞逝,转眼又到了毕业的时候了,自己带两个本科生做实验,也许是我没有时间管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尽职,不知道他们的论文写的怎么样,不过实验内容早已告诉他们。。。。。。。偶尔打电话问一问他们的情况。。。。。。。 刚来这里时,师兄说过:“当学校的凤凰木盛开时时,他们就要毕业了。”有时我在校园注意凤凰木。。。。。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种业的福音|3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贵州山区周明道老师,奉献一生,积劳成疾,天妒好人!!
热度 1 issacniu 2011-5-13 19:53
周明道老师走了,沉重的走了,他的音容笑貌还留在我的眼前。也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从贵州支教结束回青岛之前我们专门到乡下看望了望海小学的周明道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周老师跑步到镇上为我们买菜做饭招待我们。没想到那一别竟是最后一次。周老师是累到的,他是一个大山里的代课教师,他是一个高尚纯粹的人,他是大山深处不凋谢的桂花,芬芳绵久。前几天得到年仅44岁的他去世的消息,一直不敢接受,由于相隔太远无法确切知道周老师去世时的情况。细细读来,泪如雨下。周老师,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写在回校前
yunhai926 2011-5-12 19:56
转眼之间来杭州学习三个月时间了,从东湖之滨到西子湖畔,从珞珈山上到老和山下,从对实验室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基本熟悉,三个月的生活可谓是充实而多彩的。 二月份去的青岛,三月份舟山。第一次看见大海,没有脑海里勾勒出的壮观,也没有蓝蓝的大海。当然两次大饱口福,各种山珍海味。跟着老师调研,对老师的实践精神甚是佩服。实验室的生活是充实的。 每天早上九点到实验室,晚上十一点回宿舍。我承认这三个月很学术,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学术过,这么久只看了两部电影,不过也算是学了点东西,没有浪费这几个月的时间,交流、直流也基本算是入了门,但是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要学的东西很多,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科研的体会就是,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需要和别人的配合,需要协调。实验室的生活也是很丰富的,师兄的各种BG,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去瞻仰了之江校区,我们的黄山之行。学习之余,还第一次去学了街舞,抱着change的态度报名,培训之后才发现街舞也不是那么好学的,节奏感、身体的协调性等各种要求。由于住的是临时宿舍,室友来自不同行业,有工作的,有其他学校的,有空时和他们聊聊各自的生活也是件快乐的事,可以知道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同。尽管我们都是大学生,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很不一样的。 黄山全体合影 三个月里,偶尔去西湖转转也是件美好的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在嘈杂的世界中清净一会。偶尔思考下社会百态,我们是这么的无奈,社会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什么,我们的力量是如此薄弱。中国的社会是如此的反常,而由于教育却导致很多人对这种反常的现象习以为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有什么意义,只因为别人在这么做,领导让他们这么做,努力像标准靠近。五一劳动节,传来拉登的死讯,于是我不再相信爱情了。有了五道杠事件,由于媒体的炒作迅速火热。反思一下,我们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有多少人现在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像韩寒那样做自己喜欢的事赚钱的人我想不会太多。 要回武汉了,也意味着大学生活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四年我们都在成长着,从最初对武汉的讨厌,到现在似乎有了一丝感情。大学最后一个月了,有很多事要做,再去樱顶自习一次,去拜望一次老校长,去梅操看一次电影,去听一次讲座,认真筹划下毕业旅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想去探索,趁年轻!社会实践得到的知识终比书本要让人深刻。 和实验室师兄合影 海阔天空
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绕着地球兜一圈:忆青岛
baidawei 2011-5-7 13:13
第二次来青岛,离第一次相隔了二十年!当出租车从机场里开出来,在雾中向市区驶去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我用这二十年的时间,就是绕着地球兜了一圈。 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我到青岛大学参加一个北大办的经济学学习班。学什么忘记了,只记得结识了一个从上海交大来的小沈。他和我年纪相仿,又都刚收到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志趣相投,我们俩经常到大海里去游泳,一路上谈着将来到太平洋彼岸后的一切。有一次我们采了很多不知能不能吃的海带,拿回学校住的地方放在屋顶上晒着,可惜走的那天匆忙之中我们把这些海带都给忘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到了美国西部,两年之后到东部,然后又去了欧洲,然后,在二十年后的这个傍晚,又来到了青岛。 一个人的二十年,就这么短暂, 也这么兜圈。 兜了一圈才知道世界并不大,而且觉得青岛的海岸也不亚于他乡! 我住在奥帆基地附近。沿着海岸走下去,可以走很远很远。青岛的海岸线很长,晴朗的日子里我一边走一边想,如果在这儿办个自行车赛,条件不错,该不会比环法自行车赛差。 住的地方是新区,二十年前我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农田。现在已经是市中心了。这个区房子和设施虽然好,但没有老区那么怀旧,那么耐看! 我于是住在新区却常常流连于老区。 如果早生五十年,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到那时的青岛大学,也就是现在海洋大学的那个地方教个书。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挤到梁实秋,闻一多那帮人的堆儿里,喝啤酒,吃海鲜,写写书,多么理想的人生啊! 我绕着海洋大学转来转去,在鱼山路,福山路上寻找梁,闻,老舍,沈从文,洪森等人的故居。这些房子,如今大都是多户人家挤在里面,有些破旧,让人有时过境迁的感觉。唯一被修护的是康有为的故居,现在是个小博物馆。这一带的房子虽然旧,但因为是洋房,有点象地中海岸的小城,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欧洲。通常路一侧的房子在山上,另一侧的房子在山下,院子里有树和灌木,异国情调很浓。 靠海的豪华老区,叫八大关。一幢幢躲在大院深处树林后面的别墅,很象是我从前住过的普林斯顿。在一个城市,又是在自己的家园里,能找到这么多感情所系的地方,让我对青岛有些眷恋。 说到对青岛的眷恋,我想起梁实秋的话。他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遥望大陆,回想过去,写到: 我虽然足迹不广,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我在青岛居住了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 青岛不是北京上海,很多人会觉得没文化,可是她却真的让人“不忍离去”。绕着地球走一圈,一切所谓的文化都有些喧闹,我想念的恰恰是青岛简单从容的美丽。 白大伟,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外二篇 一:北京话的美 从青岛回来在北京机场转机。时间尚早,就在书店里消磨时间。有三个小孩在我旁边转来转去。小的是男孩儿,五六岁的样子,剃光的头上留个小辫儿,很招人看,还极有灵气。大的两个是女孩儿,八九岁的样子。没有大人跟着他们,有些吵,不过他们京腔京调的听起来很是受用。 “我喜欢这个版本的”,那小的嘟嚷着。 “版本!” 我心里想,“还是北京好,人家说话好听,小孩见世面也多”。刚在青岛度了两周假,耳根子里全是胶东话,这回总算是用京腔洗了下耳朵。 我那会儿正捧着一本叫“国际建筑图片”的书看。书是特型书,有一般书四到六个那么大。 这时那个小的忽然跳到我的旁边,对那两个大的用纯正的京腔喊到,“卧x!这么大的一本儿书”! 哈哈,真让我哭笑不得! 二:梁实秋与闻一多 我在回忆青岛的一文中写到:如果早生五十年,我最想做的就是到那时的青岛大学,也就是现在海洋大学的那个地方教教书。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挤到梁实秋,闻一多那伙人的堆儿里,喝喝啤酒,吃吃海鲜,写写书,多么理想的人生啊! 写完送给同学们看。一个同学回信说:你觉得梁实秋和闻一多是一样的人吗?闻一多是烈士,梁实秋按鲁迅的说法,是资本家的走狗。你怎么会同时和这两个人在一起呢? 说实话,我读闻一多的东西不多,读梁实秋的不少,是因为书店里他们书的比重就是如此,我也没办法。前者壮年已逝,后者实在长寿,产量自然不同。 但隐隐的,好像不小心踩到了鲁迅的脚后跟,或者更确切的说,踩到了一些人的脚上。于是想,是不是自己也成了资本家的走狗,而且不配谈到闻一多。把鲁迅的文章看了一遍,骂得够狠得了。鲁迅这样说: 梁实秋先生为了《拓荒者》称他为“资本家的走狗”,做了一篇自云“ 我不生气”的文章。先据《拓荒者》第二期第六七二页上的定义,“觉得我自己便有点像是无产阶级里的一个”之后,再下“走狗”的定义,为“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讨主子的欢心因而得到一点恩惠”,于是又因而发生疑问道——   “《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那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分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帐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党去领卢布,这一套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   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脸上刚有发烧的感觉,忽然意识到,按国人的定义,自己就已经是资本家了。当然相对来说,又是更大资本家的走狗。 既已如此,也没必要脸红了,而且理直气壮起来。心想,如今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不是资本家的走狗呢。每个人不都是为挣钱活命吗?你鲁迅骂了半天,最后有什么用呢?我们还不是又回到一个资本家和工人的世界了吗?文化大革命里每个人不都是按你的文风来上纲上线骂人的吗?阶级斗争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有,所以你骂完了,换了个天,照样还是斗争,所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重要的是,让大家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更好的生活基础上去斗争。 实际上,我们的烈士闻一多理解阐述的最清楚,他在《五四断想》一文中说: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减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那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   虽然我们的课本把这段话看成是革命的宣言,其实,闻一多是不是在说,革完了命还有革命,永无休止! 所以我对我的同学说呀,你如果还以烈士和资本家的走狗来区分人,你是旧的,该被别人挤了,快成烈士了。性格不同的人不见得不能成为朋友。你是否知道,梁实秋是闻一多短暂一生最密切、最知心的挚友。他们是清华同学;又同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同住一室;后来又一同在青岛大学任教。甚至把自己心底的深层隐私都向对方倾诉…对于服从父母之命的婚姻,闻一多在1923年写信给梁实秋中说:“哦!我真不愿讲到女人啊!我只好痛哭!……实秋!情的生活已经完了,不用提了,以后我只想智的方面求补足。我说我以后在艺术中消磨我的生活……不用提了,现在的一多已经烛灭灯枯不堪设想了。” 斗争是我们不愿见到的,虽然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友情是我们渴望的,虽然它不如斗争那么容易寻找。
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