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民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祝贺同学的儿子被人民大学提前批录取
热度 4 ywang69 2011-7-10 19:37
祝贺同学的儿子被人民大学提前批录取
刚才接到研究生时同室好友何永恒的电话,他儿子何立川已经被中国人民大学提前批录取,特发此文表示祝贺! 记得93年的时候,老何读研究生时在我们同学中率先要了孩子,何立川一度成为喜欢小孩的我们许多同学的掌上明珠,大家一有空就逗他玩。到94年他居然可以吃学校食堂的土豆炖牛肉,想不到今天他已经考上大学!! 今年年初他们爷俩还到北京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小何闯过笔试关,不想面试时候太紧张发挥不佳,这次被人大录取也算难能可贵,5号小何和7位参加完高考的同学已经随团赴西藏旅游,接到被录取的消息一定兴奋不已,回来后一定要向两位妹妹传授一下经验。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到快乐。 03年小何,楚瑜,如斯去生态农场(左1何立川) 小兔子乖乖 05同游西岭雪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21 次阅读|5 个评论
金正昆教授的现代礼仪讲座目录
yanghang 2011-6-29 11:0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金正昆教授的《现代礼仪讲座(MP3版本全集)》包括:《服务礼仪》、《公关礼仪》、《国际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现代礼仪》及《身边的礼仪》《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等,其中: 《服务礼仪》 264mb 共20集 《公关礼仪》 270mb 共20集 《国际礼仪》 267mb 共20集 《商务礼仪》 276mb 共22集 《社交礼仪》 273mb 共20集 《现代礼仪》 188mb 共20集 《身边的礼仪》 28mb 共 3 集 《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 39mb 共18集 =================================== 《服务礼仪》共20集,主要如下: 第1集:服务礼仪概述 第2集:职业道德 第3集:服务意识 第4集:心态调整 第5集:善始善终 第6集:仪表修饰 第7集:着装规范 第8集:优化环境 第9集:零度干扰 第10集:距离有度 第11集:3A规则 第12集:文明服务 第13集:礼貌服务 第14集:热情服务 第15集:商品展示 第16集:商品介绍 第17集:导购 第18集:推销 第19集:纠纷处理 第20集:售后服务 =================================== 《公关礼仪》共20集,主要如下: 01.公关礼仪概述 02.形象沟通与互动 03.心态调整 04.仪表、化妆与首饰 05.着装艺术 06.西装 07.交谈技巧 08.应对媒体 09.电话技巧 10.礼宾与接待 11.介绍与握手 12.名片 13.礼品 14.座次 15.拜会 16.宴会 17.西餐 18.舞会 19.民族交往与宗教问题 20.国际交往 =================================== 《国际礼仪》共20集,主要如下: 1.国际礼仪的概述 2.遵守惯例 3.入乡随俗 4.关注形象 5.不卑不亢 6.维护秩序 7.信守约定 8.尊重隐私 9.热情有度 10.不于过兼 11.不宜先为 12.座次排列 13.女士优先 14.爱护环境 15.保护动物 16.外宾接待 17.出国旅行 18.应对媒体 19.外交特权与豁免 20.外事纪律 =================================== 《商务礼仪》共22集,主要如下: 第 一 集:交往艺术的重要功能 第 二 集:尊重为本(上) 第 三 集:尊重为本(下) 第 四 集:善于表达(上) 第 五 集:善于表达(下) 第 六 集:交往的规矩 第 七 集:形式规范 第 八 集:形式规范与沟通技巧 第 九 集:沟通技巧 第 十 集:形象设计 第十一集:商务礼仪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集:形象设计与适用范围 第十三集:适用范围 第十四集:三A原则 第十五集:作用 第十六集:商务着装基本规范 第十七集:商务着装基本规范与语言艺术 第十八集:语言艺术和电话形象 第十九集:会面礼仪 第二十集:名片的使用 第廿一集:商务交往的座次礼仪 第廿二集:礼品的礼仪问题 =================================== 《社交礼仪》共20集,主要如下: 1.社交礼仪概述 2.遵守公德 3.称呼 4.介绍自己 5.介绍他人 6.相见礼节(1) 7.相见礼节(2) 8.名片(1) 9.名片(2) 10.交谈的方式 11.谈话的内容 12.拜访 13.待客 14.电话 15.书信 16.电子信函 17.礼品 18.鲜花为礼 19.签名与赠言 20.拍照与摄像 =================================== 《现代礼仪》共20集,主要如下: 01:礼仪就在你身边 02:节庆礼仪 03:人际交往法则(上) 04:人际交往法则(下) 05:仪表礼仪 06:服饰礼仪 07:礼品礼仪 08:名片礼仪 09:介绍礼仪 10:电话礼仪 11:握手礼仪 12:座次礼仪 13:宴会礼仪 14:西餐礼仪 15:娱乐礼仪 16:自助餐礼仪 17:酒水礼仪 18:涉外礼仪 19:交谈礼仪 20:求职礼仪 =================================== 《身边的礼仪》共3集,主要如下: 01_交往的艺术 02_形象的塑造 03_商务交往的技巧 =================================== 《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共18集,主要如下: 01.绪论 02.交往艺术的基本内容 03.交往艺术的基本特征 04.交往艺术的适用范围 05.交往艺术的原则与功能 06.交往艺术的基本原则 07.交往艺术的主要功能 08.会客的位次 09.合影的位次 10.会议的位次 11.谈判的位次 12.签字的位次 13.乘车的位次 14.宴会的位次 15.礼品的挑选 16.礼品的赠送 17.礼品的接受 18.名片的馈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22岁女博士生王明哲 人民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
热度 6 xupeiyang 2011-6-21 21:04
太年轻啦! 近日,人民大学公布拟录取博士生名单,其中22岁的山西女孩王明哲格外引人关注。5岁上三年级,16岁读大学,20岁读硕士……王明哲说,从小喜好历史,希望以后当教师。人民大学宣传部表示,该同学是否为该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尚不能确认。 王明哲1989年出生于山西大同,父母是公务员。近日,她被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生。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31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财产权与中国发展变革
freedom110110 2011-6-21 13: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诸多挑战,财产权问题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国内外所关注。物权的内涵及其演变、财产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化解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矛盾以及在后《物权法》时代如何构建相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引发了学者们从经济、政治、法律、公共政策等视角的讨论。在这一背景下,6月17日-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香港大学法学院和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共同主办的“财产权与中国发展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自国内外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经济发展变革背景下中国的财产权问题进行探讨。本人有幸受邀参加,聆听各国专家学者发言。 该次学术研讨会历时两天,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多个国家的近40位顶尖学者就“规范拆迁,保障无权”、“财产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从宪法学的视角审视中国财产权的发展改革”、“土地与公共政策”、“财产权与经济发展”、“公司治理,金融与产业”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院长Michael Schill教授、香港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宪初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开幕式由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主任杨大利主持。   开幕式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教授作了题为“规范拆迁,保障物权”的主题发言。主题发言环节由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院长Michael Schill教授主持。王利明教授首先指出了中国房屋拆迁中存在着拆迁不规范、暴力拆迁等问题,不仅给被拆迁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给拆迁活动带来了巨大阻力。随后,王利明教授回顾了中国的征收制度,他指出,中国的房屋征收制度始于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写进宪法,是中国第一次从宪政上保护公民的财产。04年宪法修正案后,学者对物权法是否应当就房屋征收进行规定存在争议。王利明教授认为,征收不仅仅是行政关系,也是关乎财产权的民事问题,应当由物权法规定。同时,他着重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物权法制定和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物权法没有对开发商的资格等作出详细规定;二是公共利益的明确和划分应由特别法来规定,不应由物权法来细化;三是关于征收的法定程序的问题;四是被征收人的补偿问题。演讲中,王利明教授还谈到了《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修改,他指出,修改后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授权国务院对城市房屋征收征用程序行使制定权,与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相适应。最后,在回顾中国的征收制度的基础上,王利明教授介绍了即将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他从条例的名称、主体、征收纠纷的裁决者、公共利益的具体化、完善对被征收人的补偿规则等方面阐述了该条例对我国房屋征收制度的促进作用,同时,他指出,该条例并没有对农村房屋征收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在自由提问和发言环节,Michael Schill教授作了简要评议,王利明教授与现场嘉宾分别就公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问题、房屋价格评估自由协商问题和法定程序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利明教授主题发言后,研讨会围绕“财产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展开。这个单元由杨大利教授主持,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Donald Clarke教授、康奈尔大学Andrew Mertha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Jacques Delisle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中国城市土地的隐性革命”、“从‘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到‘钉子户’:中国财政权的变革”和“‘领先’于‘落后’的法律与‘权利’类型:霍费尔德的报复、法律与政治自由裁量在中国财产制度变革过程的特殊作用”的演讲,围绕中国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中国财产制度的发展和自由裁量权在中国发展变革中的作用问题等相关问题发表了意见。在评议和自由谈论阶段,芝加哥大学法学院Tom Ginsburg教授、华盛顿大学法学院Carl Minzner教授分别对演讲做了评议。   17日下午,研讨会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研讨会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中,与会学者从宪法学角度对我国财产权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房绍坤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宪法财产权条款三题”的演讲。他指出,我国当前宪法财产性条款二层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应该学习德国的三层结构,加入财产权的限制这一层次。他还着重介绍了我国私有财产的个别保障与制度保障两种机制。王卫国教授以“农村土地权的改革进路”为题,详细介绍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土地使用权“私权化”、“民权化”,“流转化”三大发展趋势。他表示,当前农村土地征收问题的实质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对抗。王卫国教授认为政府应当准确定位,依法征收,严格执法,杜绝与民争利的情况,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制度环境。张宪初教授作了题为“财产权:促进政改的制度性手段”的演讲。他表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内在矛盾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法律修正、政策调整等手段已经走到了极限,难以继续发挥实质性功用。针对上述问题,张宪初教授认为:需要从体制入手,对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加以适当调整。“上下同欲者胜”,他相信在改革开放的大关口上,只要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冯玉军教授对三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第二个环节围绕“土地与公共政策”展开。Peter P. S. HO教授以“中国的土地、所有权与住房:趋势与新发展”为题,介绍了其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结果,指出了中国当前财产权保护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郭明瑞教授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物权保护”为题,介绍了我国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保护和用益物权人的保护问题。他指出,部分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Joyce MAN教授从财产权的视角,介绍了中国的土地及财产税制度。她结合中国财产权和中国房地产制度的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当前中国房地产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她认为,当前中国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未按评估价对房产进行合理征税,这种的税收机制并不能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亟需合理的改革。最后,苏福兵教授从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出发,对三位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Lee FENNELL教授对下午的研讨会进行了总结。   18日上午,研讨会分两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以自己在四川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就农村土地转让问题作了主题发言。第二环节继续就“土地与公共政策”展开讨论。芝加哥大学教授Lee Fennell教授、香港大学Eva Pils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守英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陶然教授、瓦萨学院苏福兵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束缚与棍棒:房屋财产权”,“城市财产及住房权利的激进主义”、“中国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困境和改革”、“争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发展权”的主题演讲。在其演讲中,Eva Piles教授区别了激进主义和合法抗议,并介绍了中国住房权利激进主义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   18日下午,研讨会由房绍坤教授主持,围绕“财产权与经济发展”、“公司治理,金融与产业”两个主题展开了讨论。在“财产权与经济发展”环节中,芝加哥大学Tom Ginsburg教授、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张晓波先生、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分别就“东亚地区财产权与经济的发展”、“不对策财产权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农村金融逆转”作了主题发言。在“公司治理,金融与产业”环节,在张宪初教授的主持下,斯坦福大学Jean QI教授、芝加哥大学OmriBen Shahar教授、杨大利教授和蒋俊彦教授分别就“作为政治回报的股权分享:中国企业的产权改革”、“以保险规范财产权”、“产业重组与产权:以煤炭和原油业为例”展开了讨论。杨大利教授指出,矿产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不同于一般的财产权,矿产权的名义所有人与实际控制人不是同一人,这往往造成法律灰色地带。随后,他介绍了矿产权自清朝至今的发展历史。接着,他举例说明了实践中在矿产权方面存在的官僚敲诈现象。他认为,要防止财产权被政府机构损害,通常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可以有效地牵制政府权力的政治机构或者利益团体。
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黄朴民教授谈《孙子兵法》
zhao1198 2011-6-16 08:42
黄朴民教授以渊博的知识、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从 “一本奇书,二字真言,三大版块,四项原则,五种关系”五个方面对《孙子兵法》做了全面的分析讲解。       黄朴民教授开场借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评价了《孙子兵法》。他认为《孙子兵法》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最系统、最完整的兵 书,是古兵书中最好的一部兵书。反映了中国古典兵学文化的最高成就。它具有着世界的意义与影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本超越军事 的兵书,是一种在一切竞争领域都可以运用的智慧。   黄朴民教授指出,《孙子兵法》5900多个字读到最后结论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算”,二个就是“骗”。“算”指的是“算计”,也就是说打仗之前要进行战略的运筹与谋划,想尽办法要让对手吃亏,自己得利。 而“骗”其实就是现代军事学上讲的战略欺骗。    黄朴民教授指出,《孙子兵法》的第一个板块是战争观和战略思想。战争观是任何军事理论和哲学理论中都必须包含的基本东西,军事战略是指导具体战术的灵 魂,也是最高的原则。第二个板块是孙子的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术原则。他指出,孙子尽管讲“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讲“上兵伐谋”,但孙子知道,在战场上这是良 好的愿望,要真正打赢还是要靠战术的高明。第三个板块是孙子的建军思想和治军理论就是八个字“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黄朴民教授认为《孙子兵法》里面的一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成就大事都是用得上的。孙子通过《孙子兵法》主要是告诫我们做事的四项原则: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   黄朴民教授指出,《孙子兵法》中包含了五大关系,分别是力与谋、利与害、全与偏、势与节、常与变。他希望通过对这五大关系的讲解,使同学们对于《孙子兵法》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同时也给大家一些启发。   针对“通过《孙子兵法》我们要学什么”的问题,黄朴民认为,要处理好发展实力和运用谋略的关系,正确理解和驾驭利害关系,处理全局和重点的问题,度的问题等。 。    
个人分类: 素质提升|0 个评论
第一次到中国人民大学给同学讲课
热度 3 sz1961sy 2011-5-10 04:01
2011年5月5日,周四下午,本人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 http://jcr.ruc.edu.cn/school_intro/node_743.htm )邀请,给“新闻系”和“数字新闻系”二个班大三同学讲《政府新闻网站内容价值的经济学问题》讲座,这是自已第一次到中国人民大学给同学讲课。 讲座是二节课时间,内容包括: 1.中国网站发布新闻内许可制度 2.政府新闻网站的投资主体容与演变 3.政府新闻网站的主管机构与运营 4.新闻网站内容运营几个主要板块 5.构成新闻网站内容价值的核心点 6.新闻网站内容价值创造几种模型 7.新闻网站如何从制度上提升价值 8.新闻网站内容价值的外延提升法 9.新闻网站内容价值法律条款制订 10.每一位编辑都必须重视内容价值 课后同几位同学和韩晓宁老师合影 课间,同学们逐一提出了很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同学讲她之前还曾经到《光明日报》实习过。多位同学表示有兴趣在7月份进入实习阶段想到光明网实习。本学期是他们最后一年上专业课,据韩晓宁老师介绍,第二天同学们将听的讲座由胡延平老师主讲。 这是自己1986年到中山农业技术学校(父亲工作单位)给同学讲了一学期《养猪学》专业课以来,另一次在另一个专业给在校同学讲课。 沈阳 ‎星期二,‎2011‎年‎5‎月‎10‎日03:24:43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为人师表|70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王铮先生导游、解谜
热度 9 hcy98765 2011-4-11 12:13
为王铮先生导游、解谜 人们外出旅游,参观重要景点,一般都要花钱请个导游或讲解员。今天我老人家倒愿意自愿并免费为王铮先生做个导游,解其心中之谜。只不过,王先生所观览的不是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而是他情有独钟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革命博览园。 这话从何说起呢? 话说王铮先生于2011年4月9日发了一篇题为《文革之谜I》的博文。这是他在此之前所有牵涉到我的博文中唯一一篇没有对我进行太过分攻击的文章,十分难得。王先生一向崇尚“和为贵”,这也许是他的一个好的开端吧。果真如此,则小民幸甚,科学网幸甚,一切善良的人皆可幸甚了! 但王先生的话有的还是不合情理、不够友好。 他文章结尾说 :“此文是问纯学术问题,不要侯先生回答。他回答的我也不敢相信。让严谨的学者去考证吧”。 这里,王先生语带讥讽,认为我不是“严谨的学者”,没有资格对他的大作发表意见。是不是学者,我倒不介意,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象王先生那样以“严谨的学者”自居过。我不过是个只能给学生讲点基础知识的教书匠,何敢言“学者”,而且还要“严谨”?当然,是否是学者,是否严谨,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封的和自吹的,也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是要由专业同行们和广大读者、听众去评议的。王先生认为我不是“严谨的学者”,这无所谓。但他公然剥夺我对他的文章发表意见的权力,就不合情理了。其一,从原则上说,一个人的文章、著述,一旦公开发表、公诸于世之后,世上任何一个人都可拜读,而且也都有权对之发表意见,这并不侵害作者的任何合法权益。其二,王先生的文章是由我的那篇《人大三红与人大红卫兵》引发的,他所说的那些“谜”,所依据和使用的都是我文中所提供的材料。世上哪有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就用,而不许别人发点意见的道理呢?其三,王先生之“谜”,在局外人看来,是有点扑朔迷离,其实所涉及只是人大文革中的一些基本事实,根本就不是“纯学术问题”。解这样的“谜”,只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对人大文革的情况比较了解,二是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里根本就牵涉不到什么学者不学着的问题;再权威的学者,再大的学问,如缺少这两个条件,在这里都是没有用的。而我正好具备这两个条件,因而是解王先生之“谜”的最佳人选。在此之前,王先生曾“不耻下问”,不厌其烦地向我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人大文革的“问题”,急切地要我回答,甚至于还恭维说我讲的文革故事可以成为“经典”,可这次怎么忽然就把我这个“经典”的当事人一脚踹开了呢?这样做,不但显得王先生不够厚道,而且也显得有点小肚鸡肠了吧? 王先生在文章中对我直呼其名,却又想封住我的口,不准我说话,这不是有点“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吗?再说了,我有我的言论自由,我要说话,只要科学网不“和谐”我,谁管得了呢?已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了,怎么会这样天真呢?至于我说了,王先生信不信,那也是他的自由,别人当然也无权干涉。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实话实说,看了王先生《文革之谜I》的大作,使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逛新城》中的藏族老汉和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藏族老汉也好,刘姥姥也好,他(她)们其实也都算是观光旅游者。王先生既然兴趣盎然地游进了人大文革的历史博物园,那我就再一次“对号入座”,由我这个人大老红卫兵免费地为王先生当一次导游吧(以下,本人自称“导游”)。 王先生:“人大红卫兵是陶鲁笳支持的”。 导游 : 先生错了。其一,人大的揭郭派是反陶鲁笳及其所领导的工作组的。后来的人大红卫兵、人大三红就是由最初的揭郭派组织起来的。人大红卫兵的第一任政委、队长及后来的人大三红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反陶鲁笳工作组的急先锋。其二,人大红卫兵成立时,陶鲁笳及其工作组已撤离了人大。其三,陶鲁笳离开人大后就在政坛上销声匿迹了,他哪里还有什么能量支持人大红卫兵?其实,情况恰恰相反。陶鲁笳的人大工作组是郭影秋亲自出面通过关锋请来的,是来人大灭火的,是来保郭影秋的。因此陶在人大所支持的是保郭派,是他亲手扶持起来的保守的人大文化革命委员会(筹),是保郭的赵贵林他们,根本不可能是主张揭郭的人大红卫兵。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所以陶鲁笳的工作组和保郭派的赵贵林他们之间,也是互保的。比如,赵贵林在1966年7月24日的一次会议上发言说:“我校、我系的工作组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而工作组方面则说:“赵贵林有水平”。 因此,说“人大红卫兵是陶鲁笳支持的”,纯属主观臆想,天方夜谭。 王先生:“陶(鲁笳)安排的红卫兵上天安门没忘了给刘少奇敬礼,至少给刘少奇同志友好的感觉、还有好感。” 导游 :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月18日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大红卫兵,是当时高校唯一的一个红卫兵组织。当时,陶鲁笳已失势(按历史和逻辑,他当时应是在什么地方检察他的工作中的“错误”),哪有什么能力和可能安排红卫兵上天安门?至于人大红卫兵在天安门城楼下“给刘少奇敬礼”,那纯属一种即兴行为。因当时刘少奇并未遭到公开批判,在一般人眼中,他还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当时的人大红卫兵对文化革命还处于朦胧之中,仍把刘当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待,向他“敬礼”完全是出于对党中央、毛主席的信仰,是一种十分朴素的感情。况且,当时人大红卫兵5人一行,根本没有什么标志。刘站在高高的天安门城楼上,根本就看不出、也不可能知道楼下向他“敬礼”的几个青年(假设他当时看到了的话)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所以,也根本谈不上刘和人大红卫兵之间的什么“有好的感觉”。 王先生:“按说中国人民大学是北京的主要大学,又是党创立的,还是文科大学。毛泽东在有北大情节,人民大学毕竟是亲生的呀。五大领袖没有人民大学的,只能说明毛泽东当时有意把人民大学排斥在五大院校之外,这不正常”。 导游 : 看来先生对北京的文革太缺乏了解。毛泽东有没有“北大情节”,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即,北京文革中“五大院校”所谓的“五大领袖”,并不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什么人事先指定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领袖”,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一点是毋容置疑的,这就是这几个院校的文革开展得比较早,而且闹腾得也最厉害。按照毛泽东一向的观念,“权威”是在斗争中形成的。这几个院校的学生、教师既然闹得最早,又闹得罪厉害,那么,所谓的“领袖”当然只能在他们之中产生。是他们自己闹出了名(比如聂元梓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的大字报”,谭厚兰带队到曲阜去砸孔庙,等),毛泽东才以调侃的方式把他们的头头称作学生领袖的。其实,他们能算得上什么领袖呢? 至于人大,正如你所说,它是党“亲生的”,观念上比较传统,因而在文化革命初期就显得比较保守。再加上,人大党委书记、副校长郭影秋在文革初期,就成了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成员,当上了北京新市委文教书记,这就给人民大学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因此,人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展地比较迟缓,落后,一直到北大、清华等学校已闹得天翻地覆了,才慢慢发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指望人民大学也像“五大院校”那样,出尽风头,涌现出什么“领袖”呢?这种情况完全符合人大文化革命的实际,十分正常,不足为奇。 王先生:“工作支持的红卫兵保工作组,另外的人赵贵林保郭影秋。被称为反革命。毛泽东居然出来保赵贵林,他怎么会关注赵贵林呢?” 导游 :从我前面对先生讲解,你应当明白,所谓工作组支持红卫兵,红卫兵保工作组,都纯属无稽之谈。 先生对毛泽东8月27日谈话中关于人大三红、赵贵林的一段话过于敏感了,这里谈不上什么毛泽东保不保赵贵林。如果说保的话,毛泽东对学生一般都持保护的态度。他最反对乱抓学生,反对轻易把青年学生打成反革命。他曾说过,“镇压学生运动的都没有好下场”。在8.27谈话中,毛泽东对五大领袖提出了严厉第批评,但他的谈话同时也是和风细雨的。其出发点、本意还是保护他们,是要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因此,他在批评人大三红“倒谢”时,顺便说了一句“赵贵林怎么会是反革命呢?”的话,算不上对赵贵林的特殊“关注”。毛泽东批评了人大三红“倒谢”,但他并未因此而为难人大三红。相反,后来谢富治专门到人大与两派代表座谈,说有人给他贴大字报、批评他是对他的帮助;指示赵贵林等人今后不得再就此事对人大三红扭住不放。先生不理解毛泽东,没亲身经历文革,对这些现象大惊小怪,可以理解。 至于说人大三红说赵贵林是反革命,那完全是两派打派仗时的派性语言,是不足为凭的,说得滑稽一点,那纯属“儿戏”。因为谁是反革命,谁不是反革命,最终还是要由党组织、政府来定。群众组织就是群众组织,它的话是不算数的。 又至于,赵贵林在文革后受到了审查,被定为“三种人”(反革命)被开除党籍,那是后事。我对此也不甚了解,先生如有兴趣,不妨去调查研究一下,如有新发现,望能告知。 王先生:“侯说,赵贵林是在武汉事件后出的事”。 导游 :先生有点胡扯了。我从未说过赵是“在武汉事件后出的事”的话。在拙文中,我只说在武汉造反后,戴上了“造反派”光环,然后杀回人大,收聚解体了的八·一八红卫兵,成立了一个叫“新人大公社”的新组织,而且他那时也根本就没出什么“事”。先生不是说毛泽东还“保”了他吗?他那时怎么会出“事”呢?赵之出事,是文革结束以后的事。先生之言不确。 王先生:“侯的文章说,人大三红被称为‘陶小三’,是因为他们与陶铸有联系,如果是真的,就可能存在着刘——陶——人大三红一条线,陶突然被打倒就有可解释的原因。”。 导游 :先生此话说得有点玄了,连我都被你搞糊涂了。陶铸同志是明确地表示过对人大红卫兵的支持。他在第二次到人大参加群众辩论大会时,听到过人大红卫兵代表的发言,会上有人向他扔石头、砖块,受到了人大红卫兵战士的保护。在此前后,他两次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人大师生及人大红卫兵代表。此外,我作为当事人,再也没有听说还有其他的什么“联系'(我一直认为,人大红卫兵8.18上天安门,是陶铸同志亲自安排的,而且从当时的情况论,也只有他才有可能作出这种安排。但我只是推想,无直接的根据)。 陶铸同志当时作为中央常委、中宣部长、中央文革领导小组顾问,要管的事太多,他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建立一个“刘——陶——人大三红”这样一条专线。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人大三红就太了不起了,甚至连老朽也应感到无尚荣光,而我作为这条线上重要的一员,也应象有的人那样飞黄腾达了。但这一切事实上 并未发生。可见,你所谓的“刘——陶——人大三红一条线”,是不存在的。至于陶铸同志的“突然被打倒”,据目前可见到的材料看,完全是上层政治斗争的原因,似乎与人大文革、人大三红完全无关。其具体的内幕,我等小民当然不得而知,也不敢妄加评议。先生所言其“可解释的原因”,未知何意。如不属“天机”,望能泄露一二,让我等小民开开茅塞。 先生所提人大文革之“谜”,虽有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我对先生丰富的想象力,仍十分钦佩。想象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一个必备的主观因素,十分难能可贵。但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想象,都应该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并要有严密的逻辑。如脱离客观实际,再加上逻辑的混乱,想象的翅膀飞得越高,其跌下来摔得就会越重。这种想象,不仅不会有任何科学价值,而且只能是导致想象者神情错乱的胡思乱想和胡言乱语,甚至于到处乱撒“尿”(王先生用语)。先生以为然否? 此外, 先生在此之前对我的揭发批判中,还涉及到了其他一些“问题”,考虑到篇幅和博友们阅读的方便,在此就不一一作答了。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有机会再作交流吧! 谢谢光临!不周之处,望多海涵。再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专家解读“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xushui 2011-4-10 1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实现增产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十二五”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农业问题永远都是最基础的问题,中国更是如此。粮食一旦吃紧,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会动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朱信凯说,“我们不能奢想13亿人的嘴巴系在粮食进口上。”   我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自给率达到100%,但粳稻供求偏紧,大豆缺口较大,绿豆等杂粮供求也出现偏紧的情况。   同时,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   一些专家表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稍有松懈极有可能出现滑坡。而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十二五”期间,保障粮食安全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4亿吨以上。与上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1万亿斤目标相比,增加了800亿斤粮食。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中国人口多、食品消费量大,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供给状况和价格对于物价的影响很大。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围绕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稳定供给,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确保稳定的耕地面积,是农业稳步发展、粮食安全的基本。我国耕地面积的量,从来不是过剩,而是时时刻刻要有吃紧的观念。”朱信凯说,首先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陈锡文表示,到去年年底全国49%的农田实现了有效灌溉,如果解决好水源问题,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节水力度,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一些专家建议,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门利益藩篱,扩大基层参与权利。在统一的地方水利建设规划下,集中有计划地使用资金,提高水利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纲要提出,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水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全国后备耕地资源不多等情况下,必须依靠农业科技,主要包括粮食品种、中低产田改造和重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如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坚持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另外,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记者 张辛欣
个人分类: 农业|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革故事——人大三红与人大红卫兵
热度 19 hcy98765 2011-4-2 11:04
文革故事——人大三红与人大红卫兵 中国人民大学原是一所文科综合大学,其老班底来自延安的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它正式成立于1950年,校长是“四朝元老”(从满清到同盟会到国民党再到共产党)、“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由毛泽东亲自任命。当时的党和国家的副主席刘少奇代表中央出席了第一次开学典礼和庆祝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据说,它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创立的第一所马克思主义的新型大学,其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为党政军及各条战线输送干部(包括理论干部和领导干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它所招收的对象主要是来自部队、党政机关及各条战线上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及模范人物,如高玉宝,郝建秀等,由所在部门、单位保送或推荐。六十年代,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但思想政治条件要求较严,学生大都为干部、工农子弟。亦有极少数非劳动人民家庭的子弟,但其本人必须表现良好,成绩优异,且一般都是共青团员。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干部、师生思想政治上比较正统。因此,文化大革命在人民大学的发动比较迟缓,也因此人大在文革中没有出现如“五大学生领袖”那样的风云人物。但随着运动的发展,还是出了“人大三红”这样一个在北京市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群众组织,甚至连毛泽东也知道人民大学有个人大三红。他于1968年7月28日夜召见“五大学生领袖”的谈话中,有一段话还专门谈到了人大三红。因当时北大、人大等高校出现了反公安部长谢富治事件,毛泽东很不赞成。他说:“人大三红总部不出面,只让个小战斗队提打倒谢富治。只是一个战斗队,追究责任,他说只是一个战斗队,我们总部没有打倒谢富治。他们提出打倒反革命赵贵林。赵贵林我不认识,但他怎么是反革命呢”(赵贵林是人大三红对立面组织的头头。毛泽东没有料想到,文革后,赵贵林还真的成了反革命,被开除了党籍)。 所谓人大三红,是对人大红卫兵、人大红卫队和人大东方红公社三个组织的总称。其实是这三个组织是“三位一体”的,其核心和主体是人大红卫兵。因此,说到人大三红,就不能说到人大红卫兵。 中国人民大学红卫兵是文革中全国高校最早成立的红卫兵组织(此事至今在众多的研究文革史的著述中尚无一人提及)。 1966年8月8日,约有十来个来自人大各系的学生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纪念堂前的“月台”上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我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发起人和主持者说,把大家召集来,是要商量组织一个“我们自己的组织”。他说:现在,文化大革命已在全国开展起来,中国革命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头。人大文化革命的形势已落后于北大、清华及一些中学,我们应当自己组织起来,自己闹革命,自己解放自己。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文化大革命中经风雨见世面,以实际行动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捍卫无产阶级专政,保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那么成立一个什么组织呢?发起人提出以当年苏联的“青年近卫军”为榜样,叫“中国青年近卫军”,也有人提出了其他的名称。我则认为,现在苏联已经变修,我们用它的名称,容易引起误解。现在人家中学的造反组织都叫“红卫兵”,红卫兵的旗号已经打响了,我们就跟着他们叫红卫兵算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学红卫兵都是一些瞎胡闹的毛孩子,我们是大学生,不应和他们混同起来。但经过讨论,再三斟酌,大家还是采纳了我的意见,将组织名称定为“中国人民大学红卫兵”。会上起草了人大红卫兵章程和成立宣言,规定了组织纪律,协商成立了组织机构:其核心领导机构取“做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之意,叫勤务组;勤务组设政委一人,大队长和副大队长各一人,下设政治宣传组、组织组、联络组和办公室,各组组长由勤务组成员兼任。 人大红卫兵的发起人和骨干成员,都是一些高干子弟。而我这样一个平民子弟是如何混迹其中的呢?这是因为,人大的高干子弟比较脱离群众(其表现是他们在同学、老师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某种优越感,他们一般都有平民百姓子弟所没有的手表、自行车、黑白照相机,比较会玩,有的学习也不太认真、刻苦。当然,这些情况与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事。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却是不大不小的问题)。而脱离了广大学生群众,如何能带领大家一起闹革命呢?所以为了让大家觉得他们并不是纯碎的高干子弟组织,就有意地吸收了少量非高干子弟的学生,以扩大群众基础。我因为在文革前就已是“知名人士”,于是就作为贫下中农子弟代表被安排进了勤务组,被分工负责办公室的工作。主要任务是搞搞内务、后勤。另一进勤务组的工人子弟代表叫蔡XX,后来在一次行动中私自拿了人家的东西,被开除出了人大红卫兵。 人大红卫兵刚成立之初处于秘密状态。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校内已在以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为首的工作组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简称“校革筹”),负责具体领导人大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合法的权威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什么人还要另搞一个组织,那就是非法的活动,它不但不会被承认,而且还要遭到打压和取缔。所以人大红卫兵的串联、成立等活动只能在“地下”秘密进行。但是,这种秘密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文化大革命的进程很快就使它浮出水面,并被推向了风头浪尖。 人大红卫兵成立时,校内的文化大革命已闹得沸沸扬扬。师生在对校党委书记、副校长郭影秋(校长吴玉章一般每年只来人大两次 ,郭实际上是人大主要的领导人)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派别。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派是揭郭派,主张对郭影秋的问题进行揭发批判,持这一观点的多是学生和青年教师;另一派是保郭派,认为郭影秋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持这一观点的多是工人、干部。为了避免郭受到冲击,他们把他从家中转移出来,保护了起来。他们还到郭影秋带队搞四清的北京郊区农村,动员了七百名贫下中农冲到人民大学,保护郭影秋,声言谁反对郭书记谁就是反革命,就打死谁(此事后来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 面对这种局面,人大红卫兵认为有必要亮出旗帜,表明态度。于是就在8月11日夜深人静之时揭出了《中国人民大学红卫兵严正声明》的大字报,指出,郭影秋究竟是什么人,应在文化革命中经过群众的揭发、审查后才能做结论,广大师生揭发批判郭影秋的错误是革命行动,应当予以支持。第二天,人大校园一下子就炸开了锅。保郭派很快地就贴出了许多的大字报,对人大红卫兵的“声明”进行声讨、批驳,说人大红卫兵是“黑组织”,要夺“校革筹”的权,是“反革命”,并到处寻找被怀疑可能是人大红卫兵的学生,对之进行围攻、辱骂,弄得人大红卫兵成员东躲西藏,其活动也只能在“地下”进行。而揭郭派则认为人大红卫兵是革命组织,人大红卫兵的“声明”好得很,坚决予以支持。 正在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件谁也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1966年8月17日,当时已进入中南海、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顾问的陶铸,突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人大红卫兵的代表(在此之前,陶铸曾于8月2日和8月12日两次到人大参加全校师生辩论大会,并发表讲话。第一次是陪同邓小平,第二次是以他为主),和人大红卫兵代表进行了座谈,询问了人大文革的情况,表示了对人大红卫兵的支持。他还特意还要人大红卫兵回去象中学红卫兵那样,把红袖章带起来。 更令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陶铸接见后第二天的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见北京市及来京串联学生、群众的大会上,人大红卫兵的代表被安排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其情况是:当8月17日人大红卫兵在受到陶铸同志的接见后,感到受宠若惊、还没有回过神来的当天夜里,人大“校革筹”即接到北京市新市委的紧急通知,要人大“校革筹”和人大红卫兵各派五名代表第二天到天安门广场参加群众大会。校革筹不敢违命,连夜设法联系到了人大红卫兵,并让他们的代表和人大红卫兵代表一起乘一辆卡车按时赶到了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广场负责接待的解放军战士先是把十名人民大学代表安排在了观礼台上。但不多一会儿,他们又找到我们,要我跟他们走。他们没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究竟要把我们带到何处,只是懵里懵懂地跟着他们走。当大家经过天安门城楼下的通道,登上层层台阶,在楼梯口上猛然迎头看见站在那里并鼓掌欢迎我们的周总理的时候,才感到象腾云驾雾一样飞到了天安门城楼上。那里还有其他约一百多人的北京市及外地来的学生、群众代表。先是周总理帮大家排好队形,并亲自指挥大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然后是听大会讲话、发言。到会议快要结束时,大家感到虽然上了天安门城楼,但却没有见到毛主席,感到很遗憾。于是大家就齐声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我们要见毛主席!”不一会儿,毛主席就在周总理、林彪、江青等陪同下,走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大家已顾不上秩序,一边呼喊着“毛主席万岁”,一边蜂拥而上争抢着和毛主席握手,急得周总理不断大声呼喊,“请大家不要乱,不要挤着毛主席!”毛主席则慈祥地与每个人都握了手。最后在周总理的指挥、安排下,大家和毛主席一起照了像(其照片第二天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在这个过程中,毫不夸张地说,大家真的是喉咙喊哑了,手掌拍麻了。最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走下天安门城楼,回首向上望去,看见刘少奇主席仍一个人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一角抽着雪茄。我们几个人大红卫兵不由自主地站成一排,向着城楼上的刘少奇主席举手宣誓:刘主席,我们人大红卫兵向您保证:永远忠于党,忠于毛主席、誓死保卫党中央!誓死保卫毛主席!誓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这一突来的事变,一下子把校革筹和保郭派搞得晕头转向,他们虽然难以理解,但也再不敢公然刁难、围攻人大红卫兵了。人大红卫兵也一下子由“地下”走到了地上,由秘密转为公开、由不合法变成了合法。但当他们清醒过来之后,马上就拿出了对策:你们不是叫红卫兵吗?那好办,我们也可以搞个红卫兵。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利,经过紧张策划、筹备,很快地,一个叫八·一八红卫兵的组织就于8月21日被打造出来了,其成员数达千人,并隆重地举行了成立大会,还高姿态地邀请人大红卫兵代表参加了他们的成立大会。这样,在人大校园内就出现了两个观点对立的红卫兵组织。而且从那以后,北京及全国各高校的红卫兵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人大红卫兵既然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陶铸等中央领导的认可、支持,成了合法组织,因此,一些与人大红卫兵观念一致的学生纷纷要求加入。但是,按照红卫兵发起者和主要负责人的规定,人大红卫兵只吸收红五类,而且不得有半点这样那样的毛病。所以当时有一种议论,说加入人大红卫兵比加入中国共产党还难,因为学生中有的人早已是党员,但却参加不了红卫兵。这样,一大批包括中农出身、甚至是中共党员的学生就被挡在了红卫兵的门外。对此,许多人就提出了批评,说人大红卫兵实行的是“左倾关门主义”,并在红卫兵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我作为一个平民子弟,认为大家的批评是正确的,而且认为这种脱离大多数学生群众状况如不改变,人大红卫兵是搞不出什么名堂的。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人大红卫兵勤务组不得不进行改组。先是撤换了政委(其父是解放军中将,在军内担任要职,恰在这个时候传说“出了问题”),接任的是政治经济系一个在班上任支部书记的61级学生。他其实也是一个干部子弟,只是其父级别不高(好像是个县委书记)。接着,中央有精神,高干子弟一律退出群众组织的核心机构。于是,原红卫兵大队长亦辞职,由财贸系一个出身于工人家庭的63级学生接任,勤务组其他人员及下设机构也作了相应调整。我因是人大红卫兵“元老”,又是平民子弟,被留在了新的勤务组,具体分工主要是负责组织方面的工作,兼管办公室。此后,我的工作主要就是以下几项:一是深入基层,宣传、解释人大红卫兵的观点,争取群众支持,扩大红卫兵的组织;二是管理红卫兵内部,执行纪律,对犯了错误、违反纪律的红卫兵予以处分;三是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名、任免除一、二、三把手之外的红卫兵各级负责人,调配各机构的工作人员;四是调解红卫兵内部的矛盾、纠纷;五是设法到对方组织中“策反”、“挖墙角”、拉队伍,分化瓦解对方组织。此外,有关斗、批、改的各项事宜,基本上不予过问。 改组后的勤务组规定,凡非剥削阶级家庭出身、思想政治、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上无大问题者,经个人申请、基层组织(小队、中队)讨论批准,皆可加入人大红卫兵。此后,由于人大学生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只占极少数(每班约一两个),所以人大红卫兵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最后达到在校学生的70%左右)。 那么,怎么又闹出个人大三红呢? 原来,在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上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代表之后,人大校园不仅出现了八·一八红卫兵,而且还出现了其他一些群众组织,其中重要的有:一部分由部队来的、观点与人大红卫兵一致的学生组成的“红卫军”;一部分与人大红卫兵观点一致的教职工组成的“红卫队”。此外还有“十一红卫兵”、“共产主义红卫兵”等,皆由一些与人大红卫兵观点一致、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加入人大红卫兵的学生组成,但他们人数很少(共约200人左右)。所有这些组织都与人大红卫兵联系密切,行动协调一致。 到了1966年底,八·一八红卫兵解体,其成员有的倒向了人大红卫兵,有的成了“男装女织”(男同学装收音机,女同学织毛衣)的“逍遥派”,有的外出串联,到外地造反、闹革命去了。人大红卫兵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正当大家迷惘彷徨之际,突然间,1967年1月传来了上海工总司夺了市委的权、成立了上海市革委会的消息,全国各地迅速地掀起了夺权的风暴(时称“一月风暴”)。这时,人大红卫兵才如梦初醒,才明白文化大革命到头来还是要夺权的,并开始筹划夺权行动。但其计划尚未付诸实施,形势又突然大变。原八·一八红卫兵有一个叫赵贵林的人(政治经济系61级学生),在其组织解体之后,带了几个弟兄,到武汉去造湖北省委和陈再道的反,闹得天翻地覆,名声大振,被武汉造反派视为英雄。这时,他顶着从外地挣来的“响当当的造反派”的光环,“杀”回了人大,把原八·一八红卫兵的一些成员又聚拢起来,成立了一个叫“新人大公社”的新组织,而且气势汹汹,与人大红卫兵开展了新的斗争。这时,人大红卫兵一派才恍然大悟,感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乃重整队伍,迎接新的战斗。经多方反复沟通、协商,人大红卫军和共产主义红卫兵集体加入人大红卫兵(十一红卫兵的头头因遭人大红卫兵冷遇,愤而率众加入了新人大公社)。为了团结大多数,壮大力量,经人大红卫兵勤务组研究决定,成立“人大东方红公社”,将所有观点一致、但不适合加入人大红卫兵的学生教职工全部吸收进来,作为人大红卫兵的外围组织。这样,人大红卫兵一派至此名义上就成了三个组织,即人大红卫兵、人大红卫队、和人大东方红公社。但为使东方红成员不感到低人一等,对外则统称人大东方红公社。 这以后,人大两派的斗争又趋激烈。两派不仅在校内对一些问题观点对立,而且在地盘上也以一条水沟和一条路(共青路)为界,南北各霸一方。两派都有自己的广播站,先是在大喇叭上你来我往地“文明”的辩论,后来逐渐演变为隔空争吵、叫骂。起初对方(新人大公社)在每次广播中,都要对人大红卫兵、人大红卫队、人大东方红公社三个组织一一点名,后来可能是觉得太啰嗦、麻烦,干脆就简称为“人大三红”(有时又讥称为“陶小三”,因为他们认为人大三红是陶铸扶持起来的,是保陶的)。对方的大喇叭一响,声震八方。久而久之,周围的群众都得知人大有个群众组织叫人大三红。这样一来,人大东方红公社尚未打响,而人大三红却被对方叫出了名。怎么办?经人大红卫兵勤务组研究决定,索性依歪就斜,今后我们就叫人大三红吧!谁知在这以后人大三红还真的“红”起来了。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人大红卫兵勤务组决定再次进行调整:成立“三红总部”,改勤务组为“核心组”,并增设了相应的下属机构,除原有的政治组、组织组、宣传组、外联组、办公室之外,又新设立了干部组(负责做争取和解放干部的工作)、保卫组、后勤组、教育革命领导小组、《人大三红》和《斗批改》杂志编辑部,等。核心组和下设机构皆吸收有部分教师、干部参加。而我则再次以“元老”的身份留在了核心组,并仍分管组织工作。 这就是人大三红的由来,亦即由人大红卫兵演变为人大三红的简要过程。 (此文版权为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允许,请勿转载或引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598 次阅读|54 个评论
[转载](讣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名誉系主任宋涛教授逝世
zhao1198 2011-2-10 18:22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 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名誉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首任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名誉会 长,北京经济学总会名誉会长宋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1 年 2 月 9 日凌晨 3 时 在北京逝世,享年 97 岁。    兹定于 2011 年 2 月 15 日 (星期二)上午 9 : 30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师生可以于 2 月 15 日 上午 8 : 30 ,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东南侧电子显示屏、世纪城时雨园东门、五区 8 号楼门前乘车集体前往,也可自行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 宋涛同志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系人: 康佳丰 010-62511102 13810603718 高玉清 010-62511091(兼传真)13693326105 网站地址: http://se.ruc.edu.cn/ (2)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电话: 010 —62511081(24小时值班) 宋涛同志治丧委员会 2011 年 2 月 9 日 附:宋涛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主 任:纪宝成 程天权 副主任:袁 卫 牛维麟 林 岗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凯  卫兴华  马俊杰  王利明  冯惠玲  刘元春  刘向兵  刘 瑞  伊志宏  吴易风 吴晓求  张 宇  杜厚文  杜 鹏  李文海  明占生  杨瑞龙  杨慧林  陈一兵  陈先达 郑水泉  洪大用  胡乃武  胡 娟  胡 钧  贺耀敏  郭 杰  郭庆旺  郭洪林  秦 宣 高德步  黄卫平  黄 达   黄泰岩  董克用  温铁军  曾湘泉  薛浣白  治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瑞龙 张 宇
个人分类: Econ.经济学家|2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1年度海外人才招聘公告
zhao1198 2011-2-9 20:22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2011年度海外人才招聘公告 2010-11-09 12:50 MBA环球网 http://www.mbatrip.com/zhiye/lietou/lietou_09_18814.html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热忱欢迎海内外学人加盟,并对海外人才实行特殊待遇,提供良好工作条件,以便实现“立足中国发展实践,培养世界级管理人才,推动组织与社会进步”的学院使命。现在起进行2011年度海内外人才招聘。 目前教师岗位需要的专业主要是资产定价、公司财务、组织管理、国际商务、流通经济学、审计、会计、企业管理、营销等,应聘讲师职位者应具备相应专业方向的 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和一定的科研潜力(审计专业不要求一定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但必须有审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应聘更高级职位者需要在顶级管理期刊上有 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并具备高水平的授课能力。 此外,为使学院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特招聘有海外留学经验、英文读写能力强的行政人员一名,应聘者需毕业于海外知名大学,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商科背景者优先。 有意应聘者可从即日起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办公室姜明老师联系,发送个人材料,预约面谈时间等。 联系电话: 86-10-82509170 传 真: 86-10-82509169 E-mail:sddx2002xg@163.com
0 个评论
[转载]学生原付川:拜访新闻史学大师方汉奇有感
kexuechuanbo 2011-1-28 13:30
2010年12月10日上午8点半,我从北京西站下火车后,匆匆地坐374路公交车赶到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广场与晶姐会面。10点10分,晶姐带我走进宜园2号楼,直奔方老师的住处。在晶姐按响门玲的那一刻,我屏住呼息、用力抓紧装书的2个袋子,紧张地等待着…… 初见方老师还是有点诧异的,感觉他要比网上的照片瘦一些,没带眼镜、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身体挺直、脚下步履如风。总之,他给人感觉是健硕得很。进门后,方老师让我们换上了鞋套,并带我们到客厅(四周是书墙,倒是更像个图书馆),让我们先找地方坐下,说他发完邮件就过来。我刚掏出姚老师的那套专著《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下三册)和《近代中文期刊科学传播史》的书稿、书评,方老师就已坐到我们斜对面的沙发上,于是我马上就把专著、书评、书稿先后递给方老师观看。晶姐帮我介绍了姚老师30年如一日地研究期刊传播史和科学传播史的治学和科研情况。我则主要介绍了《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研究》一书的撰写情况和基本情况,说明姚老师已经把国内十几名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带领十几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连续奋斗了7年方成此专著。当方老师问起该书中有已经发表的论文时,我如实回答,本书的所有章节都是在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或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基础上之上修改、补充完成的。 方老师翻完《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研究》的简介、目录和正文后,连着说了三次“很好”(出门后,晶姐说能让方老师这么夸奖的书不多,这说明姚老师这部专著在方老师的心目中应是很有分量的),并详细询问了几个具体问题。例如,《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研究》和《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的关系,选取的期刊个数,个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姚老师的本科专业等等。之后,方老师进一步点评了《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我们做新闻史时偏重于报刊所传播的时政内容,无瑕顾及报刊所传播其他方面内容,科技传播这一方面更是难及企及”。这可能是由于多数新闻史研究者系文科出身,不能深谙自然科学知识。姚远老师能够从科学传播角度研究近代中文期刊,应是对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应是新闻史研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最后,我把个人简历和已发表论文复印件(发表论文6篇、学术会议交流论文4篇、待发表论文1篇)递给了方老师观看。待方老师翻看完,我把姚老师的治学方法介绍给他,即“研一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随后给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学科训练,分步骤、按阶段地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撰写并发表4篇小论文,最后以已发表的论文为主干形成毕业论文”。方老师极为欣赏这种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写作功底扎实、能够养成严谨治学的好习惯。比如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导的蔡雯老师就曾如此来做博士论文,其能获得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第一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围绕毕业论文选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最终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集大成于博士论文。 西北大学原乐 2010-12-19
个人分类: 师生交流心得|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庞中英:关于学术共同体的几点感想
freedom110110 2011-1-27 08:19
作者:庞中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首先衷心祝贺杨玉圣教授创办和主持的“学术批评网”运行十周年!这十年是新世纪和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变革处在一个巨大的转折时刻。通过“学 术批评网”的成就,我深深体会到了一个不凡、不屈的学人和他致力的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设想,假如,这十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没有这个致力于学术批 评的网站,我们也许面对着更多、更大的学术规范方面的严重问题。 学术共同体,或者学术社区,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学者组成和属于共同体。今天,不属于任何学术共同体的学者少之又少。 对于“共同体”这个概念,国际(问题)研究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所谓“国际社会”也称为“国际共同体”,“共同体”即“社会”,“社 会”为“共同体”。并非仅仅利益可以把不同的人们组成一个共同体。有人以为利益是共同体的基础,其实,单纯利益的组合不过是低级的共同体。“酒肉”可以塑 造朋友,加上权力的介入,形成财富与权力相互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但是,酒肉朋友或者利益共同体终究是脆弱的人际关系,随着权力和财富的形式和内容之流 变而动荡不已。真正的高级、稳定、持久的共同体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更重要地,是规则、制度、价值的共同体。我理解,玉圣推动的学术批判,是为了塑造一 个超越利益的联系性、基于分享性的规则、制度、价值上的共同体。 所以,学术共同体从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大家共同接受的原则和规则,形成具有吸引力和持续性、开放性的共同体,另一类是一种特定的小圈子和小集 团。小圈子和小集团,本质上还是为了某种狭隘利益和特定目标的共同体。我并不是简单褒扬前者和指责后者,而是想说明,无论哪一类学术共同体,若是,不受学 术同行的直接和间接的评审、批评、监督,就不大可能成为推动知识增进与人类进步的真正共同体。尤其是后者,若是成为权势圈和名利场,则迟早将堕落为盗用知 识的名义,却并非为了知识的某种肮脏的组合。 欧洲联盟(TheEU)是对于成员国有着吸引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国家,却超越了国家;不是一般的国际组织,远比一般的国际组织要高级,这是人类 共同体的一个典范),同时,各个参加欧盟的国家又受到欧盟的严格约束。学术共同体也许没有欧盟那么标准,但是,有两点是基本的:第一,一个学术共同体,对 真正的学者是有强大的吸引力的,比如,一本成功的学术刊物是能吸引和持续吸引有关学者(包括学生)的;一个真正的大学或者其系科,是能吸引同行学者和学生 的;第二,参加学术共同体的学者受到学术共同体的约束而遵守学术行规。任何抄袭、甚至剽窃会极大地伤害学术共同体。对抄袭和剽窃行为,学术共同体应该零容 忍,否则,学术共同体迟早名不副实,甚至事实上趋向破产。 最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需要“领导”,也就是,一些天然具有领导能力的学者和机构(制度和团体),可以在形成学术共同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但是, 学术共同体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学术共同体不是变相的官场。任何行政命令可以形成形式上的学术共同体,但很可能不是具有生命力、参加者乐于接受规则的学术 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也不是那些谋求学术霸权者自行宣布和组织的活动。学术刊物、文集、会议,有助于形成学术共同体,但是,如果,刊物、文集、会议不是建 立在开放性和规则性的基础上,真正吸引有真才实学的研究者参加,就有关知识问题展开真诚而深刻的辩论,则这类刊物、文集和会议终究也不过是狭隘的利益共同 体。 我呼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诸如“学术批评网”的温和、积极、持续的努力下,中国真正的思想者能形成基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创造的各类学术共同体,为中国跻身为世界知识大国奠定真正的制度、规则和价值基础。 2011年1月20日农历庚寅年大寒 写于北京
1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说袁老师,还有周老师
jiangxun 2010-12-28 11:26
作者:蒋迅 上次稍微 夸了一句袁老师 ,其实也没说什么,就被扣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我不在乎,我就是喜欢这个小老师。我知道他被打压了,没声音了,但是他的思想能压的住吗?对了,也许袁老师不够水平,不够资格,只能哄中学生。我再说一个人大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资源报告撰写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负责人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周孝正老师。这牌子够大了吧?他连人大的学生都忽悠了,那水平才叫高呢。 据说 他是人大“四大名嘴”之一。要想反驳他可没那么容易。他每句话都有论据,每件事都有正史出处。听说 他的演讲 被封杀了。如果谁能找到他演讲的视频,不妨看一看,更精彩。至少在 YouTube 上是全的。上不了 YouTube ?试一试 免费测试VPN的网站 。下面是我读到的一篇文学城博客上的文章“ 模仿袁老师风格写出来的故事 ”,请欣赏: 第一课:六二年的大饥荒 孩子们,上节课讲了大跃进的发动和经过,这节课我们讲讲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危害,大家翻开书第250页第2行,“三年自然灾害”,都找到了吗? 说起这三年自然灾害,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造成了大量的农民非正常死亡,也就是活活饿死。拿我们家举例,就曾经饿死了一位,我大伯母。你要按照这个比例,全国少说也得上千万了。 原来我哪儿知道啊,你想62年我还没出生哪。你们父母出生了吗? 后来我上了中学,有一回我爸我妈吵架,炒得特别凶,起因是我爸背著我妈给老家偷偷寄钱。其实我妈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们两口子按月都往老家寄钱,可我爸随后又偷偷多寄了100多块。老家来信让我妈给接著了:100元钱收到。让我妈逮了个现行。 后来我就问我爸。他叹了口气说:“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1962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正在部队当兵,对外面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老家穷,但不知道一点吃得都没有了,你大伯跑到部队来找我,见面之后,他什么也不敢说,怕影响我在部队的前途。直到上火车,他才问我能不能给他点钱回去买点粮食? 我当时真太年轻,只是知道老家一定遭灾了,但没想到会饿死人。当时我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他。 你想那点钱哪里够啊。你大伯母最终还是给饿死了。 更悲惨的是:后来他们在放大伯母衣物的柜子里,竟然发现了半袋麦子,大家一看这个哭啊,你大伯母宁可自己饿死,也要保留最后这点口粮,因为不知道这大饥荒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从那以后,我每次给老家寄钱,就害怕不够,所以有时候就背著你妈偷偷多寄一些。” 你说中国哪朝哪代,死过这么多人?还是给活活饿死? 第二课:文革(上) 上节课讲了文革的发动和经过,这节课我们讲讲文革的严重危害,大家翻开书第13页第5行,“文革对中华文化的摧残”, 找到了吗? 说起文化大革命,其实是大革文化命,,“中国数千年的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荡殆尽”。 你们知道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吗?说出来能□慕死你。知道唐朝有个大明宫吗?就在我们家后院500米。不过那个时候,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就剩下两个大土包了,大殿早没了,别看这样,地下可都是宝啊,因为那个地方不光是唐朝,也是周朝镐京,秦朝咸阳,汉朝长安的皇宫所在地,所以不用挖的很深,就能挖出很多宝贝。 碰上文革那个年月,要“深挖洞,广积粮”,到处都挖防空洞。就能经常挖出一些古物,秦砖汉瓦听说过吗?可以说当时遍地都是啊。我们周围邻居盖简易房,根本不买砖,买不起也没地方买去。都是用的挖出来的古砖和瓦当,而且还只捡那些完好的,对于那些破损的砖瓦,还有坛坛罐罐,都砸得砸,扔得扔。要换到现在?谁要用出土的秦砖汉瓦建房,少说也要10万块一平米吧? 有一次学校挖防空洞,挖到一个古墓,挖出不少坛坛罐罐,丝绸,还有一把古剑,当时的革委会主任就开了个现场批判会,说是看看封建地主是怎么剥削农民的,你想这都挨得上吗?后来等到管文物的来的时候,哪些东西都被砸的稀烂。据考证,这古墓主人是汉代的一个大人物,那些东西要放到现在,要多值钱啊。 可是,古物一旦破坏,就是无法逆转的损失。你想, 你就是把革委会主任填到土里,还能变出宝剑吗?不可能啊。 含元殿遗址,直到改革开放,才建起围墙,保护起来,可是这些所谓的古迹,除了地名是真的,剩下全是假的。 第三课:文革(下) 上节课讲了文革对中华文化的摧残,这节课我们讲讲文革对民族精神的损害和影响。 大家翻开书第14页第14行,找到了吗? 有一个词叫“礼崩乐坏”,还有一个比喻来描述那个时代,叫“文盲加流氓”。如果现在还有人说那个时代没有偷,没有抢,没有流氓,那他简直就不是人。那时候毛主席就号召的造反有理,打砸抢有功,这就造成了制度本身的流氓性,当然也就造就出无数的没有文化修养的地痞,无赖和流氓。 不满你说,我就是流氓堆里混出来的,当然我是出污泥而不染,要不然我也不能站在这里给你们讲课,你说是吧。 我小时候住的那个地方,周围住的都是铁路工人,按毛主席说:应该都是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劳动者。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个词叫做“流氓无产阶级”知道吗?当然不是说无产阶级都是流氓。但那比例却相当的高。你想,平时公安管著,街道办查著,有人还肚子里冒坏水呢,你还鼓励造反,打砸抢?那人得坏成什么样啊? 当时的老师都是臭老九,是个猫狗,都敢打老师取乐。学校的正常上课不能进行,又鼓吹造反有理。学生们无事可干,可不就成天无事生非,打砸抢嘛。我们学校有个四层教学大楼,自打我上学,就从来没看到过窗户上有玻璃,我还以为当初就设计成这样啊。到冬天太冷,学生就拿报纸糊窗户,教室里漆黑一片,根本看不见书上的字,反正也没人学习,黑就黑吧。 现在有个词叫早恋,你们幸亏赶上现在这个时代,你们男女同学手拉手走街上碰见我,老师我就用手一遮脸,权当没看见,你们多幸福啊。你要赶上那个时代,嘿嘿,你就是流氓团伙啊。 我上学时候,有个工宣队的头头,其实他自己就是个流氓,靠敢下狠手往死里打人,在我们学校颐指气使,吆三喝四。 你说这“流氓”的定义是什么?其实就是流来流去瞎忙,除了正经事儿,就没有他不管的。你别说,这家伙还有点墨水,每次开大会,他都是以四句诗开头,其实也不能算诗,也就是个顺口溜水平。有一次还把毛主席的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zhao)”,念成了“还看今朝(chao)”,现在想想,他也算歪打正著了。而且从来都是一手拿著稿子,左摇右晃,后来长大了我看电影, 才知道毛主席讲话时就是这个姿势。他也不看看自己中山装几尺几寸,就敢学老人家。这种人,一般都比较热爱女青年。尤其是对男女关系问题,真像毛主席说的:“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 有一阵子,他特别热衷于抓流氓,其实他也不是像现在扫黄打非,维持治安,主要是满足他那龌龊的变态心理。 有一次还真让他抓住一位,那哥们其实也没有多坏,就是有点二百五,他爸就是个二百五。和人打赌,一口气吃下四块豆腐乳,给噎死了。你想这个人,得有多二啊? 有一次,这哥们领著一野丫头钻了防空洞,被那工宣队头头抓个正著,带到办公室,开始审讯,后来我听那哥们说,工宣队头头问得可详细了,可那些问题简直没法回答。什么:“你们俩是怎么耍流氓的?摸了没有?都摸哪了?脱衣服没有?都亲哪了?。。。。。” “简直比法医都敬业。” “那哥们吱吱呜呜地最后坦白说:就是想在防空洞里拉泡屎,设点陷阱,坑害再钻防空洞的人之外,什么也没干。工宣队头头一看问不出啥油水,顿时恼羞成怒,用皮带把那同学抽得满脸是血。临了出门的时候,还被踢了一脚,那工宣队头头得意洋洋地骂道:“对付你这种流氓,就得更流氓才行”。 可惜好景不长,那工宣队的头头到后来竟然离奇地死掉了,大家都拍手称快,也算是这家伙这辈子做的唯一比较正确的一件事,就是他自己死掉了。是在野外一口水井里发现的,我还跑去看过,用个破席子卷著,爬满了绿头苍蝇。 对于他的死因,有人说他是恋上了革委会主任的女儿,遭到拒绝自杀而死,也有人说这家伙是因为积怨太多,被仇人人捅死丢到井里的,反正那个打倒公检法的时代,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说了这么多,你们也就听听,笑笑就完了啊,这段就别录了,建设和谐社会嘛,大家都安安生生的多好啊。 好了,我该下课了。
个人分类: 天下|5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视频:胡锦涛考察人民大学向教师祝贺节日
XUPEIYANG 2010-9-9 20:23
请你点此看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0-09-09/192761137959.html 视频:胡锦涛考察人民大学向教师祝贺节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19:27CCTV《新闻联播》 频道: 新闻中心 标签: 胡锦涛 教师节 简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今日到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考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9月9日CCTV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播出以上节目视频。 首播时间: 9月9日19:01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之星”评选
jinshuqin 2010-6-8 13:19
本人正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十星之学术之星的评选活动,除了参选者本人须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外,还需要广大的网络支持。因此请各位朋友支持,支持新秀、支持科学网!以下为投票网址, 非常简单,进入后点击投一票即可,感谢各位! http://envi.ruc.edu.cn/xsc/a/biyeshixingpingxuan/xueshuzhixing/2010/0608/69.html 学术之星候选人:环境学院博士生金书秦 金书秦,江西人, 1984 年生,双博士候选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系、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政策系)。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专业核心期刊论文 6 篇,另有 4 篇论文在投;参与专著两部,均为独立撰写章节并负责全书统稿;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3 篇。作为骨干深度参与国家级纵向课题 7 项;主笔撰写的两个项目建议书分别获得国家软科学、国家发改委的资助;作为国家发改委专家参与《太湖流域治理实施方案》总体方案的撰写;参与中荷合作项目 中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 并赴荷兰留学;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 一项,是 2009 年度环境学院获得的唯一重点项目。获宝钢奖学金、 创新杯 管理类论文特等奖、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已被推荐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协助导师指导本科学年论文、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若干篇。 快毕业了,但忙碌的脚步仍然停不下来。以下文字是在 25 岁生日时写的,写了近一年了,自己每每读来还是津津有味,也非常切合本次参选的主题,拿出来与大家共勉!以往获得的众多荣誉都是根据种种指标评出来的,这是我第一次参选,希望大家支持! 心怀感恩,现实超越理想:二十五年人生之回顾 如果我有幸活到个古来稀的话,那也算是走过了三分之一了。回顾我过去二十五年来的人生,我不得不用很多个想不到来形容。我们从小就从课本上学到有志者事竟成,也就是说人生需要规划,朝着自己的规划目标去努力,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立志越早越好。进而会举出很多大人物在多小多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宏伟的志向,经过千辛万苦最终把梦想变成现实。我不知道是我们的教育欺骗了我还是大人物确实是这样,是真是假也只能问那些大人物自己了。但是我觉得作为公众崇拜的大人物,为了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自身的正面形象,即使不是如书里所说,也会说确实如此。也许人家确实是从小立下不渝之志,最终争取成功,要是果真如此,那么我只能自叹自己自小就不具备成为大人物的这点特质。因为,我在成年之前最大的志向也就是:不要再过我的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脱掉赤脚上的泥巴,做个吃国家粮的工人。坦率地说,就这点志向,很大部分还是父母天天苦口婆心教导的结果,希望以此激励我好好读书,当然,父母劳作的艰辛确实让我体会到了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不易。 从年幼立大志这个角度来说,我只能算个小人物,也正因为我年幼的时候胸无大志,所以我现在达到的每一个高度,都超越我过去的理想。六岁之前我的工作是放牛,主要拿着一根鞭子跟着牛屁股后面跑甚至有时候对着牛哭,或者把牛拴在一个树桩上跑去河里游泳;上到小学的想法就是初中毕业出去打工就算有文化了,可以做点技术活,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哥哥姐姐们都去广东打工了,尽管他们上学时成绩都不错,也只有大姐和二哥上了个初中毕业,大哥和二姐算是踏进了一下初中的校门;中考的时候本来想报师范,想着三年后出来就可以教书为家里做点贡献了,但是被告知教师的子女会在师范生选拔中被优先考虑,之前我的一个堂兄就有前车之鉴;靠着哥哥姐姐打工的收入勉强上了高中,虽然平时成绩还行但有段时间特别迷失,最差一次月考的排名是 60 多个人的班级中的第 46 名,当时的打算就是大不了高中毕业跟着哥哥姐姐去打工,好的话就随便考个省内的本科也行;靠着高三的觉醒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好歹也是个一本吧,但是我并没有幸免于广大学生们具有的专业冷淡症,选择了跨校跨专业考研,辛辛苦苦复习了一年但是考出来却感觉一般,觉得没什么希望,于是跟事业刚有起步的大姐说,干脆我毕业了去给你帮忙;可是考研成绩出来分数却高到出乎意料,这次考研竟然让我成为影响系里后面好几届考研学生的人,以至于我都在人大上博士了还有本科学校的师弟师妹来取考研的经;转到人大来上硕士,第一个学年结束的暑假就找了个实习,为找工作做准备了,在教师节师门聚餐的时候听了两位刚毕业的师兄的建议,在最后一个交了个硕博连读的申请表,这一不小心又上了博士;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舞台的拓展,开始慢慢有点志向了,准备要当土鳖中的霸王鳖,可是国家留学基金委从我上一届开始就每年有公派出国交流的机会,于是到了我这年也就开始联系。本来只打算到国外去溜一圈的,用老家的话说就是见见广,最后跟教授联系的结果却是不申请留学基金委的资助,通过项目攻读他们的学位。于是,没想到就到了今天,同时上着两个博士,土鳖加海龟,两样都占了。当然,个中辛苦不言而喻。 所以回顾过去的理想和今天现实,我常常觉得人生充满着未知,但同时又心存感恩,因为我得到的总比我想要的更多。我没有想到能够上北京念大学,让我种了一辈子田的父亲有机会在天安门城楼前留影;更没有想到我会在人民大学,就是小时候常听大人讲培养干部的地方,上到博士;我做梦也想不到我还能在郁金香、风车和梵高的故乡攻读我的第二个博士学位。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它之所以精彩的最重要元素,我过去和今后所能做到的至多也就是保持积向上的生活态度,积跬步,至不至千里那是后话。 新浪网个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kimleo 科学网学术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jinshuqin/
个人分类: 活动公告|3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磊捐钱给耶鲁大学的深意
boxcar 2010-1-13 21:55
显然是这哥们儿的目标是发财。 从捐款的数字可以看出,张磊捐款的目的是发发发发... 从捐款对象看,他是希望一路(耶鲁)地发下去。 连在一起就是 一路发发发发发... 一定不能捐给中国人民大学! 因为, 如果钱都给人民了,自己还咋发?! 实际上,真要发财,这钱是要从人民身上赚的,如果伊是美国人,钱多半还是要从中国人民身上赚的, 所以,不捐给中国人民大学从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
个人分类: 社会|566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