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幸福快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享受着双重幸福快乐的中国人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7-1-30 00:40
享受着双重幸福快乐的中国人 蒋继平 2017年1月29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文化习俗已经慢慢地渗透到东方文明古国的每个角落。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摈弃几千年来闭关锁国的夜郎自大心态, 解开封建意思的牢笼,在与西方世界的交流中, 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不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国人的文化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许多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已经把一些西方的习俗当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我已经获得的信息, 现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 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西方典型的节日举行庆祝活动, 也就是说, 这些中国年青人热衷于过洋节。 我在国内的一些亲友就是一群这样的人。 他们在情人节, 母亲节, 父亲节,万圣节, 感恩节和圣诞节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 当然, 他们在传统的中国节日更会抓住机会大肆享受一番。 这样一来, 中国人就享受了东西方的双重节日。 大家知道, 节日总是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逢年过节总是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亲情浓浓。因而, 我觉得中国人现在享受着双重的幸福快乐。 今天是年初二, 正好是星期天, 在美国,没有走亲访友的机会,休息在家,在宁静中思考着出现这些变化的内在原因。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年青人可以享受到双重幸福快乐应该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政方针。 没有改革开放, 没有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 大家不可能接触到西方文明, 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所以, 我们要真心感谢邓小平先生, 感谢中国政府采用正确的治国方政, 感谢中国共产党的许多优秀分子, 他们用才能和奉献为大家过上好日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在双重幸福快乐中的同胞们, 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抱怨社会的不公, 而应该采用积极光明的处事态度,尽最大努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生活得更好创造物质条件。 要做到这点, 让我们用愉快的心情看待世界, 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不是去抱怨, 而是提出解决的想法, 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大家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261 次阅读|9 个评论
康德认知思想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看我们能把握的一种幸福
gongjintao 2010-11-7 23:34
关于幸福快乐的表述很多哲学家都思考过,它没有人类从何而来?人类到底是什么?人类走向何方?这些问题那么深奥,幸福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快乐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也许他没有想过关于幸福快乐的逻辑意义和获取方式,但每一个人只要在世,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快乐。 关于知识的形成,哲学家康德认为知识经过直觉、顿悟和理性三个过程。那么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认知带来的幸福快乐是否可行呢?直觉即感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觉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就像刚才看了筷子组合的《老男孩》,一个一个80后的符号在触动着我的视觉,当看到最后的那首歌的时候,突然顿悟,人生平凡是其主流,思其原因,平凡也许是每个人的平和状态。直觉之美,来自何方?有的人对美的感觉不是很敏感,困顿于生计之中,有的人天生浪漫,苦中作乐,寒冷之时仍不忘窗角冰花。直觉之美,是一种廉价之美,有的获得那样的容易,有的需要千金万银,比如荡游校园的惬意,粗茶淡饭的怡口,音乐心弦的触动都是比较廉价的,而宝马飞奔的感觉,山珍海味的宴食等等,又需要金钱的堆积。但它们有区别吗?不知道,可能和欲望,和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而不同吧。顿悟的快乐幸福来源于瞬间的灵感,是人对不同的世界的对比的把握,对规律的思考,是发明创造带来的认知的突破性进展而带来的快乐幸福之感。理性思考实际是对规律学习的把握,是另一种创新,是人们解决现实世界的必然要求,也许是在无数的进化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人类身体已经不自觉的认识到思考对自己生存的重要意义时,从而形成的一种思考快感吧。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那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不是生理需求呢?如果是生理需求,则人们应该利用这项上天赋予人们快乐幸福的工具,努力的去寻求自己的快乐,不应只将自己的快乐构建于与外界的环境中,而是适度的追求自己的直觉感受、顿悟和理性思考带来的快乐幸福。睁开你的眼睛,世界是那么的多彩,闭上你的眼睛,思考又是那么的深刻,它无处不在。认知带来的快乐不会因为你是乞丐而没有资格享受,不会因为你不是学者而不能去思考和顿悟。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们,生活的压力、工作的无聊、家庭的琐碎困扰着我们。但认知带来幸福快乐就在你的身边,就看你知道不知道,愿意不愿意把握这种幸福和快乐了吧。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4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