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综合分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全球变暖源于温室气体 第四纪冰期源于南极洲环流形成
杨学祥 2019-9-19 20:18
全球变暖源于温室气体 第四纪冰期源于南极洲环流形成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关键提示:密歇根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气候模型首次成功模拟了始新世早期的 —— 始新世早期(约 4800 万至 5600 万年前)是过去 6600 万年中最温暖的时期 —— 极端变暖,这被认为是地球未来气候的模拟。 研究人员在预定于 9 月 18 日 发表在《科学进步》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报告说,他们发现,随着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变暖的速度急剧增加,这一发现对地球未来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地质历史现有记录中出现的一次最快、强度最大的全球变暖事件,被称为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 (PETM 或 IETM) 的发生,地球温度迅速升高,始新世就此开始。始新世温暖的全球气候是由深埋于大洋底部的甲烷气水包合物被大量释放引起的失控的温室效应造成的。该种包合物本埋于泥层之下,但是受到了大洋升温的扰动。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 ( 即暖化能力 ) 比二氧化碳高 22 倍。 尽管始新世的全球气候仍然比较温暖,但也正是在始新世后期,开始了 全球变冷的缓慢趋势,这可能是由发生于北冰洋的绿萍事件以及在冈瓦纳古陆最终破碎之后形成的南极洲环流共同造成的。这种变冷趋势最终导致了更新世冰期的出现。 Van Andel 等人( 1975 )在分析了太平洋所有不整合之后提出,德雷克通道的打通可能形成了南极大陆环极流,并隔断了对南极洲的向极热输送,因而产生了冰架和冷的底水。 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源于温室气体,第四纪冰期源于南极洲环流形成(图 1 中的西风漂流)。在温室气体异常增加和南极环流依然存在的条件下,目前的全球变暖不会超过始新世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水平。 相关报道 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将急剧增加 2019-9-19 18:23 根据对 5000 多万年前一个类似暖期的最新模拟,未来地球因持续积聚的二氧化碳气体而变暖的速度可能会增加。 密歇根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气候模型首次成功模拟了始新世早期的 —— 始新世早期(约 4800 万至 5600 万年前)是过去 6600 万年中最温暖的时期 —— 极端变暖,这被认为是地球未来气候的模拟。 研究人员在预定于 9 月 18 日 发表在《科学进步》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报告说,他们发现,随着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变暖的速度急剧增加,这一发现对地球未来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一种说法是,随着地球变暖,始新世早期的气候对额外的二氧化碳变得越来越敏感。 联合国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第一作者 Jiang Zhu 说: “ 我们很惊讶,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气候敏感性增加了。 ” “ 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因为它表明,未来气温对二氧化碳增加的反应可能比现在对二氧化碳同样增加的反应更大。这对我们来说不是好消息。 ” Study of ancient climate suggests future warming could accelerate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9/190918142035.htm Journal Reference: Jiang Zhu, Christopher J. Poulsen, Jessica E. Tierney.Simulation of Eocene extreme warmth and high climate sensitivity through cloud feedbacks.Science Advances, 2019; 5 (9): eaax1874 DOI: 10.1126/sciadv.aax187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98654.html 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 据网上资料,始新世 ( 约距今 5300 万年 ~ 距今 3650 万年 ) 第三纪的第二个世。始新世 (Eocene) 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 (Paleogene) 的第二个主要分期,大约开始于 5780 万年前,终于 3660 万年前,介于古新世 (Paleocene) 与渐新世 (Oligocene) 之间。 始新世 (Eocene 、 Epoch)Eocene 之名,字源来自希腊文εω (eo ,黎明 ) 和καινο ς(caenos ,新 ) ,指的是现代哺乳动物群开始出现。始新世常被划分成早期 ( 距今 5,780 万 ~5,200 万年 ) 、中期 ( 距今 5,200 万 ~4,360 万年 ) 和晚期 ( 距今 4,360 万 ~3,660 万年 ) 。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开始出现。始新世结束于一个被称作 Grande Coupure(the Great Break in continuity) 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extinction event) ,此一事件可能与一或数颗的大火流星 (bolide) 撞击西伯利亚及当今的契沙比克湾 (Chesapeake Bay) 相关。 由于地球地质历史现有记录中出现的一次最快、强度最大的全球变暖事件,被称为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 (PETM 或 IETM) 的发生,地球温度迅速升高,始新世就此开始。 这次迅速而剧烈的升温 ( 在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了 7 ° C 之多 ) 持续的时间少于 10 万年,但是导致了大量物种急剧灭绝,从而形成了古新世和始新世生态系统的分野。 始新世的全球气候可能是新生代中变化幅度最小的 ; 从赤道到极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只有今天的一半,而深海洋流则异常温暖。极地地区比当今温暖得多,接近于现今西北太平洋的温度 ; 温带森林已经扩展到了极地地区,同时多雨的热带气候区则延伸至北纬 45 °地区。温带地区的气候与当今相比大有不同,而热带地区的气候则可能接近于当今。不过在哥伦比亚发现的一种可能生活于始新世的巨蛇残骸 ( 约有校车大小 ) 表明,可能相反的,当时的热带比现今温暖的多,这也与计算机模拟出的始新世气候相符。 尽管始新世的全球气候仍然比较温暖,但也正是在始新世后期,开始了全球变冷的缓慢趋势,这可能是由发生于北冰洋的绿萍事件以及在冈瓦纳古陆最终破碎之后形成的南极洲环流共同造成的。这种变冷趋势最终导致了更新世冰期的出现。 始新世初始,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仍然相连,同时温暖的赤道洋流汇入寒冷的南极水域,使得热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分配,从而保持全球的较高温度。但是在 4500 万年前,当澳大利亚从南方大陆中分裂出来时,温暖的赤道洋流开始偏离南极地区,在两块大陆之间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寒冷水道。南极地区持续变冷,南极水域开始结冻,并向北方输送冷水和海冰,使寒冷局势进一步加剧。 假说认为始新世温暖的全球气候是由深埋于大洋底部的甲烷气水包合物被大量释放引起的失控的温室效应造成的。该种包合物本埋于泥层之下,但是受到了大洋升温的扰动。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 ( 即暖化能力 ) 比二氧化碳高 22 倍。 始新世经常被分为早期和晚期,或经常被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其对应的岩层分别为下始新世岩层、中始新世岩层和上始新世岩层。根据不同的动物的活跃,始新世又可以细分为 : 普里阿邦期 (37.2 ± 0.1 – 33.9 ± 0.1 百万年 ) 巴尔顿期 (40.4 ± 0.2 – 37.2 ± 0.1 百万年 ) 卢台特期 (48.6 ± 0.2 – 40.4 ± 0.2 百万年 ) 伊普雷斯期 (55.8 ± 0.2 – 48.6 ± 0.2 百万年 ) 在始新世早期,因为高温的气候以及温暖海洋,所以创造了一个潮湿而温和环境。除了干旱的沙漠之外,地表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在始新世中期开始的气候变冷,致使到了始新世末期时大陆内部开始变得干燥,在某些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萎缩。此时新发展起来的草原也仅限于河岸和湖畔地区,还未扩展至平原地区和现今的热带或亚热带大草原地区。 气候变冷亦导致了季节变化的出现。落叶树种能够更好的适应剧烈的温度变化,于是比之常绿树种,开始占有优势。在始新世末期,落叶林覆盖了北方大陆的大片区域,包括北美洲、欧亚大陆和北极地区 ; 雨林则只分布在了赤道和近赤道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 在始新世开始之时,南极大陆上还覆盖着大片的温带雨林,乃至是亚热带雨林,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 ; 喜热的热带植被消失了,到渐新世开始之时,这块大陆上的植被变成了落叶林和广袤的苔原。 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 ( 距今大约 5500 万年前 ) 突然爆发了一次比较严重的全球变暖事件 - 导致深海温度增加约 5 ℃ ,表层海水温度增加 4~8 ℃ ,深海氧气含量严重降低的古新世 - 始新世极热事件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 。这次全球变暖 (global warming) 事件导致许多物种的消亡,最为突出的是 30~40% 深海有孔虫类的灭亡。 渐新世过渡 ( 距今大约 3350 万年前 ) 是一次重大全球气候事件。始新世末气候异常温暖,南极洲没有明显的冰,但到渐新世,南极洲有了永久冰层。 Dupont-Nivet 等人分析了来自青藏高原的沉积记录,发现大气中含水量有所下降,这种下降引起与南极变冷同时发生的变冷和干旱化。以前的研究工作将这一现象归于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但这一新的研究工作表明,青藏高原的区域气候受全球事件的影响。在另一篇关于同一气候过渡事件的论文 ( 与前一篇论文无关 ) 中, Zanazzi 等人对当时北美的气候变冷情况进行了探究。他们利用来自化石牙齿和骨头的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来生成一个代理温度记录,发现年平均气温降低了 8.2 ℃ ,这个下降幅度大于海洋中的温度下降幅度。这一大陆气候过渡事件也许可解释为什么很多冷血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灭绝了,而哺乳动物由于能够调节其体温却躲过了一劫。 大置换,即物种连续性上的 大断裂 ,是 3,350 万年前欧洲范围内的一次物种大灭绝,标志着始新世的最后一个阶段 -- 普里阿邦阶的结束,此后,亚洲的物种大量迁入欧洲。大置换以大范围的物种灭绝和小规模、孤立孑遗种群的异地物种形成为标志 ; 这个名称由瑞士古生物学家汉斯·乔治·斯特林 (Hans Georg Stehlin) 所取,被用以形容始新世和渐新世交迭期间欧洲地区哺乳类动物的大规模灭绝。而在亚洲发生的类似规模的物种灭绝则被称为 蒙古重建 (Mongolian Remodelling) 。 许多科学家认为大置换并非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不管这个原因是与初期的极地冰蚀和海平面下降相联系的气候变化,还是来自亚洲的物种的竞争。另一个假说是一颗或多颗撞击向西伯利亚和切萨皮克湾的火流星造成了这次物种大灭绝。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发生在之前的一系列全球性事件则进一步证实大置换发生于渐新世最早期,大约比亚洲首批迁徙物种进入欧洲早 35 万年。 https://baike.so.com/doc/1754089-1854766.html 德雷克海峡形成对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 已有 210 次阅读 2019-9-19 14:22 德雷克海峡形成对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 ) 关键提示:德雷克海峡形成对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十分重大:其一,导致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和南极冰盖的形成。其二、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控制赤道热流向南极的热输送,形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构造活动决定了气候变化的冷暖交替规律。这是地质学家比气象学家看得更远的原因。 1 南极大陆冰盖形成的原因 中生代时期,全球各大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从一个极延伸到另一个极其巨大的单一陆块,这种轮廓肯定有助于周围大洋中的高效率向极热输送。在南、北两半球,一个单的环流系统作用范围至少达到纬度 55 度,以致宽阔的、深而缓慢的赤道流在穿过低纬度大于 180 度弧的旅途中被大大加热。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这种下降被认为由如下原因引起:①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②由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向北移动,吸热的赤道水面积缩小;③特提斯海关闭,不能使赤道环流通过 。 图 1. 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ree sea-ices switches for global climate 2 南北半球冰期同步的原因 20 世纪晚期古气候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证实了地球轨道参数变动造成的冰期旋回即“米兰科维奇周期” 。但是,冰期天文理论的一些结论与实际并不完全符合,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根据冰期天文理论,地球南北两半球都将以 23000a (近日点相对春分点的周期)为周期交替发生冰期,这就是冰期天文理论关于南北两半球交替发生冰期的学说。但是,到目前为止,所获得的地质纪录却证明南北半球的冰期是同步进行的 。在第四纪,历次冰期中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Van Andel 等人( 1975 )在分析了太平洋所有不整合之后提出,德雷克通道的打通可能形成了环极流,并隔断了对南极洲的向极热输送,因而产生了冰架和冷的底水。对第三纪早期普遍变冷起作用的明显构造事件是巴拿马地峡的封闭,因而限制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赤道水体的交换 。同理,德雷克海峡被扩展的南极冰盖封闭,导致气候上隔离的环极西风漂流带的消失,加强赤道热流向两极的输送,使扩展冰盖趋于消失,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 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的原因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水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 1 )。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 1 所示,非洲海冰开关 I ,澳大利亚海冰开关 II 和德雷克海峡开关 III 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海洋寒流流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海冰开关”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 。 4 结论 德雷克海峡形成对全球气候变冷的影响十分重大:其一,导致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和南极冰盖的形成。其二、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控制赤道热流向南极的热输送,形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交替发生。构造活动决定了气候变化的冷暖交替规律。这是地质学家比气象学家看得更远的原因。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Frakes, L. A., Climates throughout geologic time.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 Amsterdam—Oxford—New York, 1979. 182, 192, 200, 223, 315. 杨学祥。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003 , 22 ( 4 ): 380-384 。 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自然杂志, 2004 , 26 ( 3 ): 151 - 155 。 汪品先,翦知湣。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第四纪研究。 1999 ,( 1 ): 1~17 周尚哲 . 冰期天文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冰川冻土 . 1994, 16(1):85~92 Van Andel T H, Heath G R, Moore T C. Cenozoic history and paleooceanography of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 Geol. Soc. Am.,Mem., 1975, 143: 134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98626.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深海的警告 美国加州和新西兰出现太阳鱼
杨学祥 2019-3-4 07:34
来自深海的警告 美国加州和新西兰出现太阳鱼 杨学祥 关键提示: 2014 年 1 月 20 日 新西兰北岛南部地区发生 6 . 3 级地震,在 2014 年 5 月,位于新西兰就搁浅了一条长约 2.4 米 的太阳鱼, 2016 年 11 月 13 日 19 时 2 分 在新西兰发生 8.0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 同样的事件也在美国加州发生: 2918 年 1 月 20 日 0 时 17 分 加利福尼亚湾发生 6.3 级地震,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处海滩,就出现了一条巨型的太阳鱼。美国科学家认为,这是来自大海的警告。 近期有很多关于地震鱼出现的报道,如果与地震现象以及其他征兆相呼应,人们就应该提高警惕。自 2012 年开始,我们多次指出加州大震的可能性,太阳鱼的出现,增大了加州大震的风险。 相关报道 美国惊现“从没见过”的鱼,科学家:来自大海的警告! 原创 居家科学家 昨天 在科学中,生物的种类很多,可能很多朋友连一些动物都不认识,当然这是少数部分的生物。生物的变化也是我们地球环境改变的一个标志,如今的地球环境也是越来越糟糕了,对于生物来说,也是面临来自环境的威胁。根据科学预报显示,我们越来越的生物被列入到灭绝的名单之中,生物的多样性随地球的环境改变逐步进入到消失之中。 毕竟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那么奇怪,每天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尤其是在大自然中,总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新物种,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近日,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的一处海滩,就出现了一条巨型的鱼,具体是怎样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结构奇特的动物,体型又扁又圆,明显能看出来它是一只 海洋动物 ,但是要说它是一条鱼,还真要犹豫一下,根据发现者的测量,这条“鱼”有2.1米长,体重更是快达到了1000公斤,经过相关人士的联系,最终海洋 生物学家 亲自前来,才解开这个谜团。 科学研究人员们发现了一种“神秘”的鱼类,这是在北半球以前从未见过的物种,根据研究人员最后确定,该鱼类是“ 太阳鱼 ”,数据显示出,该鱼长约2.1米,比四个浴缸都还要大,但是它已经死亡了, 该物种也被成为“世界上最重的硬骨鱼”。太阳鱼被冲上“海岸”也不是第一次了,根据科学记载显示,在2014年5月,位于新西兰就搁浅了一条长约2.4米的太阳鱼 虽然这条鱼的身份被确认了,但是接着似乎有个更大的问题,如此罕见的鱼为何会出现,而且本不属于北半球的生物,还神奇的出现在了北半球,这让 科学家 十分诧异,难道千里迢迢跨越大半个地球,是因为什么特殊原因? 科学研究人员们就称,这是位于南半球的一种海洋中隐身“物种”,所以很难被发现,科学家们尽管进行了10多年的生物研究,但是结果是 科学家 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巨大的“ 太阳鱼 ”最重的时候可以达到1000公斤,所以说也是海洋中少见的鱼类。这次本身属于南半球的物种,却出现在了北半球也说明生物在海洋区域的生活区在发生改变,这可能是来自自然界或者说是海洋区的“警钟”。 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仔细想想最近几年出现的奇怪生物事件还少吗?前些年出现的400头鲸鱼集体搁浅事件,还有上万只企鹅集体离开南极,这些都是正常事件吗?小编觉得肯定有问题,但是这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可能就需要细细思索了。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PMCcnr 新西兰北岛南部地区 2014 年 1 月 20 日 发生 6 . 3 级地震,首都惠灵顿震感强烈。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或严重财产损失的报告。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报告说,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 2014 年 20 日 15 时 52 分(北京时间 10 时 52 分),震中在北岛南部小镇卡斯尔波因特西北 10 公里处,震源距地表 50 公里。在惠灵顿的办公室里感到明显震动,听到门窗书架咣当作响,晃动持续了近 30 秒。当地紧急救援部门称,卡斯尔波因特地区有山石滚落,震中附近城市发生货架物品震落,但未接到人员伤亡或严重财产损失报告。作为预防,北岛南部地区所有轨道交通暂时停止。余震还在不断发生,震级逐渐从 4 级以上减弱到 3 级左右。 https://baike.sogou.com/v65970431.htm?fromTitle=1%C2%B720%E6%96%B0%E8%A5%BF%E5%85%B0%E5%9C%B0%E9%9C%87 | 新西兰发生 8.0 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11 月 13 日 19 时 2 分 在新西兰发生 8.0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 。据外媒报道,新西兰民防局发出了海啸预警,敦促南岛的居民移往高处。 已结束时间: 2016 年 11 月 13 日 19:44 http://zhibo.sina.com.cn/news/xxlfs7jdz2016 1 月 20 日 0 时 17 分加利福尼亚湾发生 6.3 级地震 2018-01-20 01:00:15  来源 : 地震局网站 举报 (原标题: 1 月 20 日 0 时 17 分 加利福尼亚湾发生 6.3 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在加利福尼亚湾()发生 6.3 级地震,震源深度千米。 http://news.163.com/18/0120/01/D8IAD3VT00018AOQ.html 震级 (M) 发震时刻 (UTC+8) 纬度 ( ° ) 经度 ( ° ) 深度 ( 千米 ) 参考位置 6.3 2018-01-20 00:17:46 26.75 -110.90 10 加利福尼亚湾 8.0 2016-11-13 19:02:58 -42.53 173.05 10 新西兰 6.9 2016-09-02 00:37:59 -37.40 179.10 30 新西兰北岛附近海域 6.6 2014-11-17 06:33:21 -37.60 179.50 30 新西兰北岛附近海域 7.0 2014-03-10 13:18:14 40.80 -125.00 10 美国加州附近海域 6.2 2014-01-20 10:52:44 -40.70 175.80 30 新西兰北岛 http://www.ceic.ac.cn/history?start=2013-03-04end=2019-03-04weidu1=-90weidu2=90jingdu1=-180jingdu2=180height1=6height2=700zhenji1=6zhenji2=9sub=%E6%9F%A5%E8%AF%A2 地震正向北美洲集中:综合因素的作用可以忽略吗? 已有 926 次阅读 2019-2-24 07:00 地震正向北美洲集中:综合因素的作用可以忽略吗? 关键提示:国内外地震资料显示,大震正向北美集中,国外资料更为明显(见表 1 和图 3-4 )。加州巨大的地下能量蠢蠢欲动,大震不发,灾害不止。 2012 年 2 月 20 日 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 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2018 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因皮里尔县出现一座不断移动的 ” 泥火山 “ ,验证了地下能量的存在,也增大了加州大震的危险性。中国汶川 8 级大震前也发生了异常干旱和天然气异常喷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0708.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63846.html 日本近海惊现巨大乌贼,厄瓜多尔发生7.5级地震 已有 948 次阅读 2019-2-23 14:47 日本近海惊现巨大乌贼,日本网友恐是地震前兆 02-23 09:25:01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2月21日,日本岛根县近海惊现巨大乌贼,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希望不要是巨大地震的前兆,甚至还有人担“心天地异变”。 其为雌性成年大王乌贼,一般生活在600米以下的深海内,体长3.4米,重135公斤,需要4人一起才能抬得动。专家称乌贼可能是因暖流从太平洋被冲到当地。 那么,巨型乌贼真的与地震有某种关联吗?曾有日本专家指出,巨型乌贼漂浮到日本海地域实属罕见,这很可能与海流流向发生变化存在关联,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为大地震的前兆,但是地球全体发生了某种环境变化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还是应该提前做好预防警戒。 http://www.cqcb.com/headline/2019-02-23/1454387_pc.html 日本近海惊现巨大乌贼#!日本网友担心天地异变…]2月21日,日本岛根县近海惊现巨大乌贼,引发广泛关注,由于最近日本近海接连出现巨大的海洋生物,网友纷纷留言表示会是地震前兆,甚至还有人担心天地异变。 责任编辑:张玉 https://news.sina.com.cn/w/2019-02-23/doc-ihqfskcp7794058.shtml 厄瓜多尔发生7.5级地震 超级月亮激发7级强震 2019-2-23 07:45 厄瓜多尔发生7.5级地震 超级月亮激发 7 级强震 杨学祥 关键提示:“‘超级月亮’ 2019 年会上演罕见‘三连发’,时间分别是 1 月 21 日 、 2 月 19 日 和 3 月 21 日 。第 2 次观赏效果最佳,也是年度‘最大最圆月’。” 1 月 21 日 超级月亮已经导致全球连续发生 4 次 6 级以上地震,导致 1 月 20-22 日强潮汐组合对强震的激发作用最强。请继续关注 2 月 16-19 日强潮汐组合和超级月亮对强震的激发作用。 超级月亮对地震活跃地带而言,不仅是欣赏美景的机会,也有激发地震的风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28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8276.html 2 月 19 日 超级月亮已经导致全球连续发生 6 次 6 级以上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3537.html 2 月 22 日 厄瓜多尔发生7.5级地震,超级月亮激发 7 级强震已成为事实。 连续近两个月的实践检验表明,中强地震确实具有明显的潮汐周期波动性,准确地发生在事前预定的潮汐组合之内,对地震预测的时间确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表明,潮汐激发地震的现象非常明显,证据和论证就在相关文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370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3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63767.htm 强震来袭前兆?日本海岸出现4.7米长地震鱼引恐慌 2018-12-08 20:37 大学 / 地震 / 灾难 日本最近有渔民在海岸边发现一只长约4.7米的皇带鱼,由于这种鱼常在大地震前出现,因此又被称为“地震鱼”,现在已在日本引来恐慌,不少网友都担心是灾难前兆。 综合报道指出,日本青森县渔民2日在海岸旁发现一条已死亡的皇带鱼,这条鱼长约4.7米、宽约30.4厘米,远比一个成年人还大,是青森县至今发现体型最大的鱼。日本《东奥日报》表示,这是当地自2009年1月以来,第4次捉到皇带鱼,现在已将这只鱼转给当地水族馆,之后将冷冻保存制成标本,并提供给大学与研究机构。 皇带鱼在日本被视为“龙宫使者”,它们通常生活在200到1000米深的海里,日本坊间更流传,皇带鱼要在地质出现大变动,才会游到浅水海域。过去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2011年311强震、2018年大阪强震前夕,都有发现皇带鱼的踪迹。 ​ 许多日本网友看到这只皇带鱼后都相当恐慌,担心是大灾难前兆,也有网友呼吁大家,赶快进行防地震准备。不过也有科学界认为,皇带鱼的出现只是因为年老才被洋流冲上岸。 http://www.sohu.com/a/280520054_348237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3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看全局:2017年4月27日海温异常图形的差异
热度 1 杨学祥 2017-4-28 05:54
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看全局: 2017 年 4 月 27 日海温异常图形的差异 杨学祥,杨冬红 网友提问: tji1987 2017-4-27 21:50 就算冷水范围扩大也纯在夭折的时候 zecrio 2017-4-27 21:03 东部拉 zecrio 2017-4-27 21:01 http://www.tropicaltidbits.com/analysis/ocean/cdas-sflux_ssta_global_1.png 秘鲁沿岸暖水问题已经解决,东太平洋和秘鲁出现大范围冷水, 2017 我认为厄尔尼诺不可能出现。基本后期发展为弱拉还有正常。 tji1987 2017-4-27 16:46 今年都在赛跑,谁跑赢谁出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 博主答复 从全局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显著,拉尼娜现象非常微弱,四张图中仅有一张显示不多的痕迹,最终能否出现,关键在 2017 年 9 月末南极半岛海冰的发展状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1539.html 图 1 CDASS2017 年 4 月 27 日 海温异常图 图 2 NOAA 2017 年 4 月 27 日 海温异常图 图 3 CDAS 厄尔尼诺 3.4 区海温异常曲线 图 4 厄尔尼诺 3 区海温异常曲线
个人分类: 图片|6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佬们说未来三五年内会非常困难:关注超级灾害链
热度 3 杨学祥 2017-2-4 18:50
大佬们说未来三五年内会非常困难:关注超级灾害链 杨学祥 关键提示: 大佬们说:未来三五年内,会非常困难。 小禾智库在 2016 年也多次分析过:全球、中国的经济在 2017 年 -2019 年会处于低谷, 2017 年 -2021 年可能是全球经济的萧条阶段。 我们在 2016 年 3 月 29 日 指出,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大佬们说:未来三五年内,会非常困难,为什么? 2017 年 02 月 04 日 14:40:29 小禾智库 11 1 马云在浙商总会大会上谈到:( 1 )怎么看今天中国的经济?我对中国经济讲过很多次,三年到五年以内,我并不看好,而且我认为经济形势会超过大家想象的艰难。( 2 )我的看法,世界在未来的五年十年以内,会远远超过我们大家的想象,会比较复杂一点。但是这个复杂,我自己的看法,不是坏事,关键是你怎么看,任何变化,你当作灾难的时候,你越看越不顺眼;任何变化,你当作一个机会、当作好奇、当作拥抱它的时候,会越看越有意思。( 3 )经济在三年五年内未必会好,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全世界的经济、中国的经济都不好,好消息是大家都一样,没有一个人好,美国也不好,欧洲也不好,中国也不好,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精神。 2 为什么马云会这么说?我们认为马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商人,他实际上已经站在全球、中国的经济角度看世界、看中国。 小禾智库在 2016 年也多次分析过:全球、中国的经济在 2017 年 -2019 年会处于低谷, 2017 年 -2021 年可能是全球经济的萧条阶段。 这是因为:按照康波模型(康德拉基耶夫长波模型),这一次全球经济的核心推动因素是信息技术,但是从 1982 年开始的信息技术对全球经济的推动力已经变弱,按照马云的说法下一步的核心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产业周期模型角度看, 1982 年 -1990 年是回升期, 1991 年 -2008 年是繁荣期,过去的 2009 年 -2016 年是衰退期,而当前正处于衰退期和萧条期的拐点,因此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必然处于非常困难的地步,这是因为这一轮的经济发展推动力正在不断衰竭。 3 在产业周期模型之外,我们还必须关注每十年一次的金融 CRISIS 问题,这背后的实质是每十年的投资周期问题。 ( 1 ) 1987 年、 1997 年、 2007 年基本上都发生了极其严重的金融 CRISIS ,按照这个规律, 2017 年是否会重复历史? ( 2 )为什么每隔十年发生金融 CRISIS 呢 ? 这背后的实质是十年左右的投资周期,即我们所谈到的朱格拉周期。 ( 3 )我们应该看到每次 CRISIS 都发生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阶段,而 CRISIS 过后就是新的一轮投资过程,这一轮实际上从 2009 年开始,一直到 2016 年左右。 ( 4 )因此,我们小禾智库认为, 2017 年 -2018 年非常可能再次重复每隔十年一次的金融 CRISIS 。 ( 5 )这次金融 CRISIS 很可能发生在非美地区,尤其是欧盟以及新兴国家。 1987 年、 2007 年 CRISIS 发生在美国主要因为美元周期处于弱势阶段,而 1997 年、 2017 年 CRISIS 的发生时间主要在强美元周期,因此 2017 年 CRISIS 非常可能在非美地区。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号“小禾智库”或加 xiaohehr 邀您入小禾社群收看财经类话题直播。 4 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隔十二年弱周期后的六到七年的强美元周期问题。 自 1971 年美元和黄金脱钩以来,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输出商品,没有之一。美国自 1971 年以来一直处于去工业化过程,直到 2008 年达到顶峰。 目前来看,这一次的弱美元周期已经结束,而新一轮的强美元周期实际上从 2012 年初就已经启动,尤其是 2015 年底到现在,美元一直处于强美元周期范围内,按照强美元周期规律,我们认为 2018 年 -2019 年美元将处于新的美元周期顶峰。 如果这样的话,必然出现大量的流动性衰竭,且更多的美元回流,从而将导致全球资产价格快速下跌,全球经济必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5 因此,我们小禾智库认为:无论是产业周期模型,还是强美元周期,还是朱格拉投资周期,都应该看到一点: 2017 年 -2019 年是若干周期的汇聚点。在这个时间区域内,美元指数高涨,而产业推动力衰竭,投资最弱,必然使得全球经济处于最坏的时间。 因此,马云、任正非等大佬们都发出了看衰经济的声音,马云的说法是未来三到五年经济形势会超乎想象艰难;而任正非的说法则是金融 CRISIS 可能即将到来。这与我们的分析基本吻合,因此更加的想提醒大家:未来几年,即 2017 年 -20121 年可能进入产业周期的萧条阶段,尤其是 2017 年 -2019 年,可能会进入强美元周期的顶峰时间,因此我们会过的非常困难。 http://cj.sina.com.cn/article/detail/1370184191/157283?cre=sinapcmod=gloc=1r=0doct=0rfunc=16tj=nones=0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6) :下一轮金融危机即将开始 已有 974 次阅读 2016-10-1413: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86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5764.html 超级灾害链倒计时 (26) :下一轮金融危机即将开始 杨学祥 全球央行正在失去对市场的控制,下一轮金融危机即将开始 中金网 2016 年 10 月 13 日 讯,据彭博社报道,当前全球央行正在面临一个问题:正在失去对市场的控制权。市场分析人士不禁担忧:“这样可能导致新的金融危机。” 实际上,央行们近几年的宽松措施收效甚微,不断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和质疑。安联环球投资( AllianzGlobalInvestors )首席经济学家埃尔里安( MohamedEl-Erian )甚至警告,全球央行政策已失灵。他说: 现在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人们对被大规模 QE 所扭曲的市场感到舒适,但如果水开始沸腾,很多投资者可能发现,他们很难跳出来。 而凤凰资本则表示,全球央行正在失去对市场的控制,下一轮金融危机即将开始。上一轮金融危机时整个银行系统破产,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将是整个国家破产。 http://gold.hexun.com/2016-10-13/186407448.html 规律对比:四张表看超级灾害链发生的必然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 2. 朱格拉循环( JuglarCycle ,中期循环,主循环) 10 至 11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11 年周期对应); 3. 库茨涅兹循环( KuznetsCycle ,长期循环) 20 至 22 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 22 年周期对应); 4. 康德拉切夫循环( KondratieffCycle ,长期波动) 50 至 60 年周期和吉村循环 55 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 50-70 年周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我们在 2007 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8 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2016-2020 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 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 四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 表 1 股市崩盘和气象灾害 年份 经济事件 气象灾害 1973 石油危机 / 股市崩盘 1972-1973 年超级厄尔尼诺 1980 美国经济衰退 1979-1980 年弱厄尔尼诺 1987 股市崩盘 1986-1987 年厄尔尼诺 1994 债市危机 1993-1995 年厄尔尼诺 ( 1997 亚洲金融风暴 1997-1998 年超级厄尔尼诺) 2001 9.11 事件 / 股市崩盘 1999-2001 年超级拉尼娜 2002 年厄尔尼诺 2008 次贷危机 / 股市崩盘 2007 年强拉尼娜, 2009 年厄尔尼诺 2015 金融危机 / 股市崩盘? 2015-2016 年超级厄尔尼诺 注:黑体字是笔者后加的,表明 3-4 年、 7 年周期同时存在。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表 2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时 期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 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 关键时间 1913 30 年代大萧条 70 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 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 KitchinCycle ,短期循环) 3 至 4 年周期(与地球自转 3-4 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 6-8 年,形成一个约 7 年的整数周期。 Obridko 等( 2006 )指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 7 年的周期。李爱云( 2010 )指出,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 7.1 年、 14.2 年、 21.3 年、 28.4 年、 42.6 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 7 年周期的发现是对金融危机 7 年周期的有力支持。 关注经济危机客观周期。关注大国的以邻为壑嫁祸于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0938.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太阳黑子具有 11 和 22 年周期,在太阳黑子循环和气候效应之间存在着关联。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11 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平均周期为 200 年。近 20 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山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6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 2 )。 汪品先院士指出,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 , 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 24 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有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 2020 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表 3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得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对应经济发展模式: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应 (表 4 ) 。 其三、自 1890 年以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冷位相 ” ,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 “ 暖位相 ” 。即变冷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经济上升,变暖时期对应经济下降(表 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这是三种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冷过程,为 1200 年、 200 年和准 60 年周期。它表明,人类对短期低强度的变冷气候有很强的抵御能力,而对长期高强度的变冷气候仍然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加深的未来。 表 4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修改)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 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金 1038-1227 1115-1234 变冷 变暖 1010-1110 1062 沃尔夫 1280-1350 元 明 1279-1368 1368-    小冰期 变暖 1165-1360 1264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小冰期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小冰期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小冰期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次小冰期? 1996- ? 1974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我在 2016 年 6 月 14 日 指出,世界经济危机的自然周期为 3-4 年、 7 年、 10-11 年、 20-22 年、 33 年、 50-60 年、 55 年、 88 年、 200 年、 1200 年、 1800 年,其中 50-60 年、 55 年为中长期周期,与战争和政治事件同时发生(见表 2 )。人类社会必须从中汲取教训,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周期的时间越长,危机的强度越大。 全球金融危机的 3-4 年、 7 年周期、 50-60 年和 200 年周期是自然周期、经济周期和心理周期叠加而成,是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不容置疑,时间集中在 2016-2050 年,可称之为气象 - 地震 - 经济超级灾害链,与小冰期周期相对应(见表 2-4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89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48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5年厄尔尼诺趋势分析和验证
杨学祥 2015-9-22 14:45
2015 年厄尔尼诺趋势分析和验证 杨学祥,杨冬红 一、极强厄尔尼诺或现身 将持续到 2016 年 据 2015-09-16 09:29:34 中国天气网 ( 北京 ) 报道,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当前厄尔尼诺事件已达到强厄尔尼诺标准,为历史第四强。预计它将至少持续到明年春季,并有较大可能达到极强标准,从而给全球气候带来复杂的影响。   截至 8 月底, 2014/2015 年厄尔尼诺事件已达到强厄尔尼诺事件标准,为历史第四强。峰值强度为历史第三大值,仅次于 1982/1983 年和 1997/1998 年。最新一周( 9 月 7 日 至 9 月 13 日 )厄尔尼诺指数为 1.9 ℃ ,较上周上升了 0.1 ℃ 。 图 1 2015 年 1-9 月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至少持续到 2016 年春季,可能在 2015 年 11-12 月达到峰值,并有较大可能达到极强厄尔尼诺事件标准(强度指标大于等于 16.6 ℃ )。 http://news.163.com/15/0916/10/B3KKK0LS00014AED.html 二、厄尔尼诺现象正形成 : 今后两年地球气温或创纪录 2015-09-16 09:53:42 cnbeta 网站 ( 台州 ) 报道,据外媒 14 日报道,英国气象局专家警告,今后两年全球气温可能会创纪录,重大的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在太平洋,一个规模与 1998 年类似的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气象专家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对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影响加剧,全球气候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但研究也显示,在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的同时,欧洲的夏季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变得更凉快。 科学家确认, 2015 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已达到或接近纪录水平。 科学家相信,重大的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在太平洋,一个规模与 1998 年类似的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 太平洋的洋流每 5 年左右出现一次倒流,因此引发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一般会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但是,专家说,北大西洋多年辑震荡( AMO )使得北大西洋正在转入渐冷期,因此可能会抵消部分气温上升的影响。 欧洲在今后 10 年中也因此可能会经历更凉快和干燥的夏季。 图 2 1970-2020 年厄尔尼诺指数变化及预测 http://digi.163.com/15/0916/10/B3KIIBIQ00162OUT.html 三、 2015 年厄尔尼诺发展的趋势分析 2014 年 3-5 月,世界气象组织和各国著名气象机构纷纷预测 2014 年 7 月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使 2014 年成为最热年。 我在 2014 年 5 月 4 日 指出, 2014 年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 年林振山等人给出 2014-201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 12 ,有利于 2015 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 2014-2015 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 1997-1998 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 1995-1997 年和 2014-2016 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 1997-1998 年与 2014-2015 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 2014-2015 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 1997-1998 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 2015-2016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59.html 2014 年 9 月 8 日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简报称,今年 5 月至 8 月,厄尔尼诺现象尚未出现。但是, 9 月至 10 月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发生,形成概率为 60% ; 11 月至明年 2 月,此概率将达 70% 。出现“弱态”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高,“强态”厄尔尼诺几乎不会发生。 http://wwwNaNa.gov.cn/2011xwzx/2011xxxfw/2011xbz/xbzzy/201409/t20140910_260565.html 我们在 2014 年 9 月 18 日 指出,观测数据表明,由于 9 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每年 9 月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冰达到最大值,堵塞海水通道,使冷水涌向南美西海岸,增强秘鲁寒流,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计算表明,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厄尔尼诺在 7 月形成的预测还需要新的大的动力支持(如,南极半岛异常变暖)。否则,厄尔尼诺的发生概率很低,几乎为零。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通常发生在 12 月 25 日 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为“圣婴”。 2 月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小值,打开德雷克海峡通道,减弱秘鲁寒流,有利厄尔尼诺的形成。 这两种因素使厄尔尼诺发生在 2015 年初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l 事实上, 2014 年 9 月 22 日 南极海冰达到 1979 年以来最大值,阻碍德雷克海峡通道,增强了秘鲁寒流,阻止了厄尔尼诺的形成。 据计算,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日本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 9 月到 11 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这一预测也缺乏根据。 2014 年 11 月 18 日 -2015 年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厄尔尼诺在 2014-2015 年冬季形成的可能性最大。 我们在 2014 年 6 月 21 日 指出,厄尔尼诺 3 区自 2014 年 5 月中旬海温异常超过 0.5 ℃ ,目前超过 1 ℃ ,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果持续到 11 月,将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地球自转加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时期已过去大半, 9 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最大值,将加强秘鲁寒流,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速度减慢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8 月形成厄尔尼诺的预测还是阻力重重, 除非 9 月南极半岛异常变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335.html 7 月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验证了我们的准确预测,表明我们预测理论的可靠性: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5739.html 2014 年 10 月 14 日 凤凰科技讯科学日报报道,近日消息称今年南极洲的海冰结冰程度创了新的记录,相比科学家们自 20 世纪 70 年代晚期开始进行的海冰结冰程度长期卫星记录相比,今年 9 月 19 日,自 1979 年以来南极洲的海冰结冰区域首次超过了 2000 万平方英里,根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这样显示。这一基准的结冰程度持续保持了几天。 1981 年至 2010 年间平均最大的结冰范围为 1872 万平方千米。 今年单日最大结冰量发生在 9 月 20 日 ,据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这一天海冰覆盖面积为 2014 万平方千米。今年五天平均最大结冰量发生在 9 月 22 日 ,海冰覆盖了 2011 万平方千米。 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2014/10/qhbhyw/2209601.shtml 2014 年 9 月南极海冰达到 1979 年以来最大值,阻止了 2014 年超级厄尔尼诺的发生, 2015 年超级厄尔尼诺能否发生,取决于 2015 年 9 月南极海冰最大值的异常程度,异常变小将导致强厄尔尼诺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10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641.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0381.html 早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我们就指出, 2015 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1995-1997 年和 2014-2016 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一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早在 2015 年 1 月 25 日 我们就指出, 2014 年的高温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那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缺席。之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记录中最热的 3 个年份—— 2010 年、 2005 年和 1998 年——均得益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推动,该现象能够提升气温。 尽管太平洋温度在 2014 年依然很高,然而去年的大气条件并没有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欧本海默( Michael Oppenheimer )表示:“在没有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出现破纪录的气温真的让人感到惊讶。” 2015 年和 2016 年是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第二年和第三年,与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相似,如果 2015 年像 1997 年一样发生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将使全球气温变得更高,突破 2014 年最热年的纪录。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一个不利条件,将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2543.html 我们在 2015 年 8 月 24 日 指出,受 2015 年 3 月 20 日 日食在极区的影响, 2015 年 3 月厄尔尼诺已经发生。受 2015 年 9 月 13 日 日食在极区的影响, 2015 年厄尔尼诺在 9 月下旬至 12 月末逐渐达到高潮。 2015 年 9 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的影响必须及时监测,异常变小将增强厄尔尼诺,异常增大将减弱厄尔尼诺并导致其消亡。 如果 2016 年 2 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异常变小, 2015 年 11 月下旬至 2016 年 3 月是厄尔尼诺高峰期。 受 2016 年 3 月 9 日 日食在低纬的影响, 2016 年 3 月厄尔尼诺开始减弱。受 2016 年 9 月 1 日 日食在赤道的影响, 2016 年拉尼娜在 9 月至 11 月末逐渐达到高潮。 如果 2016 年 9 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异常变大, 2016 年 8 月至 11 月上旬是拉尼娜高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5565.html 我们的预测有充分的理论根据,比美国相关机构的预测提前 20 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1340.html 四、相关证据 我们的厄尔尼诺预测主要根据是,林振山等人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我们的地球自转形成季节性厄尔尼诺的计算模型,南极半岛海冰控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模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30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图 1 给出了各种因素影响 2015 年厄尔尼诺的发展过程: 2014 年 11 月 18 日 - 2015 年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2015 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2015 年 2 月南极海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形成 2015 年厄尔尼诺指数的一个峰值; 受 2015 年 3 月 20 日 日食在极区的影响, 2015 年 3 月厄尔尼诺已经发生。 2015 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厄尔尼诺指数在此区间节节高升, 7 月中旬达到最高峰。 2015 年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厄尔尼诺指数在此区间节节下降, 8 月 16 日 达到最低值。 受 2015 年 9 月 13 日 日食在极区的影响, 2015 年厄尔尼诺在 9 月下旬至 12 月末逐渐达到高潮, 9 月 13 日厄尔尼诺指数达到最高值。 2015 年 9 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将阻碍厄尔尼诺发展。 五、预测 图 2 是英国气象局的 1970-2020 年厄尔尼诺指数变化及预测,其中对 2015 年厄尔尼诺指数的预测值过高,忽视了 2015 年 9 月南极海冰最大面积对厄尔尼诺的阻碍作用,忘记了 2014 年的同样教训。 2015 年 9 月南极半岛海冰最大值的影响必须及时监测,异常变小将增强厄尔尼诺,异常增大将减弱厄尔尼诺并导致其消亡。 我们的预测是: 2015 年 11 月 18 日 -2016 年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将形成 2015-2016 年厄尔尼诺高峰。 2015 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2016 年 2 月南极海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形成 2016 年厄尔尼诺指数的一个峰值; 受 2016 年 3 月 9 日 日食在低纬的影响, 2016 年 3 月厄尔尼诺开始减弱,拉尼娜发展。 2016 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2015 年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 受 2016 年 9 月 1 日 日食在赤道的影响, 2016 年拉尼娜在 9 月至 11 月末逐渐达到高潮。 2016 年 9 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大值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 2015-2016 年与 1997-1998 年的相似性: 1997-1998 年发生 20 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 1995-1997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98 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 1998 年以后全球变暖停滞 16 年。 2015-2016 年发生极强厄尔尼诺事件,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 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 2005-2016 年可能再超记录; 2016 年以后全球气候将迅速变冷。 由于前者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后者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所以 2016 年以后变冷的速度和程度要大大超过 1998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215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970.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 .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 2003 , 22(4): 380-384.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个人分类: 备忘录|1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瞎子摸象 皆因内行
热度 1 杨学祥 2012-2-18 07:14
dengjin62 2012-2-18 05:54 "这样的内行还不如外行". 可能吧, 以后什么事都由外行去干. 博主回复(2012-2-18 07:00) : 搞短期天气预报的,很难认识气候变化规律,也不承认有规律,这才能为自己的错报辩解,短报内行,预测外行。瞎子摸象,皆因内行,一孔之见,难盖全貌,为什么不能多角度多方位全面观察问题?硬说大象似长矛,孤陋寡闻。还是跳出自己那个利益圈子吧。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7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地震地幔柱的综合分析
seisman 2011-7-23 21:31
地震地热说应用:方法论 5 地震地幔柱的综合分析 Seisman 希望:严格的科技工作者引用时都会注明“据陈立军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应用”,并加注引用网址。版权所有,谢谢合作! 初步拟出地震地幔柱综合分析的内容如下: 1 )地震地幔柱平面三维投影图的分析 ① 地震地幔柱壳内影响区的研究 a )活火山大多分布在熔岩囊的周边地区。 b )结合三维立体图确定地震地幔柱的出地点。 c )壳内强震大多分布在影响区的周边地区。结合时序图研究壳内强震与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关系,以调整壳内影响区的范围大小。 d )结合三维立体图调整壳内影响区的范围大小。 e ) 壳内影响区与周边地域关系的地理学研究。 f )壳内影响区范围可以比熔岩囊大若干倍,但它不是固有地块,可以随着地震地幔柱的演变和研究的深入调整大小。 ② 壳内影响区内的地质构造研究 a )地质构造与火山的关系研究,包括活火山和死火山。 b )地质构造与壳内强震的关系研究,确定地震地幔柱的壳内震级上限。 c )地质构造与壳内地震条带的关系研究。 d )地质构造与壳内矿产资源的关系研究。 e )区内的地质构造与周边构造关系的研究。 ③ 地震地幔柱的立体活动性研究 a )壳内地震活动与中深源地震活动 M-t 图的对比研究。 b )壳内地震活动与中深源地震活动频度的对比研究。 c )壳内地震活动与中深源地震活动能量或应变释放的对比研究。 d )壳内地震活动与中深源地震活动 b 值的对比研究。 e )壳内地震活动与中深源地震活动 b 值比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④ 地震地幔柱的平面活动性研究 a )壳内地震平面分布对人类安全的影响分析。 b )中深源地震平面分布对人类安全的影响分析。 c )地震安全性分区的研究。 2 ) 地震地幔柱三维立体图像的分析 ① 三维立体图像构造形态的分析 a )划分单树型构造。 b )确定单树型构造的树根、树干和熔岩囊的结构。 c )确定熔岩囊的三维空间范围。 d )确定单树型构造的直立或倾斜方向与倾角。 e )单树型构造复合关系的研究。 ② 三维立体图像活动性质的分析 a )暴发性地震地幔柱或渐进性地震地幔柱的判定。 b )结合时序图研究暴发性活动与渐进性活动的演变历史。 c )三维立体图像活动性质与大地构造关系的研究。 d )三维立体图像活动性质与传统地幔柱关系的研究。 ③ 直下型中深源地震的分析 a )沿着地震地幔柱的倾斜方向寻找直下型中深源地震。 b )针对活火山的喷发寻找其有影响的直下型中深源地震。 c )针对壳内强震活动寻找其有影响的直下型中深源地震。 d )针对直下型中深源地震预测未来壳内强震或火山活动地域。 3 ) 地震地幔柱活动时序图的分析 ① 时序图的活跃期次分析 a )调整壳内强震的起算震级和活火山的喷发指数,用壳内强震和活火山大致划分活跃期次。 b )划分中深源地震的活跃期次。 c )用壳内期次和中深源期次划分期次分隔线。各条分隔线大致斜率相等。 d )比较标准的分隔线可作为地震地幔柱柱体活动的预警线。 e )量取预警线斜率,即由下而上逐层驱动速率,单位km/a。 ② 时序图的活跃强度分析 a )用壳内强震强度确定各个活跃期的活跃强度。 b )用活火山的喷发强度确定各个活跃期的活跃强度。 c )用壳内强震强度和活火山的喷发强度综合确定各个活跃期的活跃强度。 d )综合评定地震地幔柱的活跃强度。 ③ 中深源地震对壳内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影响分析 a )中深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 b )壳内活动对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响应研究。 c )必要时可以调整壳内影响区的范围以增强分辨率。 4 )壳内强震和火山喷发的预测研究 ① 壳内强震和火山喷发预测研究 的基本原则 a)目标是具有社会实效的 预测,小震预测只是练兵,不宜干扰社会生活。 b) 在提高准确度的基础上追求精确度,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精确度。 ② 平面三维投影图的预测分析 a )壳内地震活动的 M-t 图分析与预测。 b )中深源地震活动的 M-t 图分析与预测。 c )壳内地震和中深源地震活动能量比或者蠕变比的分析与预测。 d )壳内地震和中深源地震活动 b 值比的分析与预测。 ③ 时序图的预测分析 a )时序图是预测分析的主要工具。 b )根据活跃期次和预警线斜率预测时间。 c )根据活跃强度预测未来的活动强度。 d )根据直下型中深源地震活动预测地点(详下节)。 ④ 地震 预测研究的切片技术 a)地震地幔柱切片即所谓本尼奥夫剖面。 b )直立的地震地幔柱切片:由预测点横过地震地幔柱选取一定带宽的条带,由地震地幔柱的地震目录选取切片的地震目录,变换为 3 列的切片时序图数据文件,制作切片的平面三维投影图和时序图,即可找到直下型的中深源地震。 c )斜立地震地幔柱的只 能横过倾斜面 切片,顺着倾斜面的切片 技术暂时无法解决。 5 )地震地热说对地学的贡献研究 ① 地震地幔柱与地球自转运动关系的研究 ② 地震地幔柱与天体影响关系的研究 ③ 地震地幔柱与传统地幔柱关系的研究 ④ 地震地幔柱与地质力学关系的研究 ⑤ 地震地幔柱的运动机理研究,设计中的开水实验与空泡动力学的解释 ⑥ 地震地热说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 2011.7.23 初稿 7.24修订)
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weixiuping 2010-11-18 11:11
2009 年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一、 国际空间站建设任务即将完成 1、 国际空间站常驻航天员达到设计人数 6 人。 2、 航天飞机按完成 5 次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 3、 国际空间站将延长使用至 2020 年。 4、 俄罗斯发射新的国际空间站实验舱。 二、 主要国家推进新型载人航天器研发 1、 美国阿瑞斯 1 火箭进行首次试验。 2、 俄罗斯计划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输系统。 3、 欧洲航天局计划独立研制载人飞。 4、 日本计划在 2015 年前发射载人飞船 三、 国际航天合作持续升温 1、 中美开启航天对话探讨合作前景。 2、 多次召开会议研讨航天合作前景 3 月,在日本举行了第三次国际空间探索合作组织会议。 7 月,国际宇航科学院在俄罗斯召开第 17 届人在太空学术研讨会。 10 月,在韩国召开了第 60 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0 月,在捷克召开了第一届欧盟与欧洲航天局国际载人航天探索大会。 3、 美欧探讨联合探测火星 四、 美国积极扶持商业载人航天运输发展 NASA 制定商业化轨道运输服务( COTS )计划,为私营部门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COTS 计划为发展货物运输投资 5 亿美元,为发展载人运输器投资 5000 元美元。 五、 月球探测取得预期成果 1、 美国实施月球探测任务进行登月选址 2、 日本月球探测器完成计划任务 3、 印度月球探测任务因故障而提前终止。 (摘自《载人航天》 2010 年第 16 卷第 1 期,作者徐鹏,张峰,石培新))
个人分类: 遥感会议通知|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9年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weixiuping 2010-11-8 11:30
一、 国际空间站建设任务即将完成 1、 国际空间站常驻航天员达到设计人数6人。 2、 航天飞机按计划完成5次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 3、 国际空间站将延长使用至2020年。 4、 俄罗斯发射新的国际空间站实验舱。 二、 主要国家推进新型载人航天器研发 1、 美国阿瑞斯1火箭进行首次试验。 2、 俄罗斯计划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输系统。 3、 欧洲航天局计划独立研制载人飞。 4、 日本计划在2015年前发射载人飞船。 三、 国际航天合作持续升温 1、 中美开启航天对话探讨合作前景。 2、 多次召开会议研讨航天合作前景 3月,在日本举行了第三次国际空间探索合作组织会议。 7月,国际宇航科学院在俄罗斯召开第17届人在太空学术研讨会。 10月,在韩国召开了第60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10月,在捷克召开了第一届欧盟与欧洲航天局国际载人航天探索大会。 3、 美欧探讨联合探测火星。 四、 美国积极扶持商业载人航天运输发展 NASA制定商业化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为私营部门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COTS计划为发展货物运输投资5亿美元,为发展载人运输器投资5000元美元。 五、 月球探测取得预期成果 1、 美国实施月球探测任务进行登月选址 2、 日本月球探测器完成计划任务 3、 印度月球探测任务因故障而提前终止。 (摘自《载人航天》2010年第16卷第1期,作者徐鹏,张峰,石培新))
个人分类: 健康|1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