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来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观察 | 美国高校科研经费来自何处?
热度 3 st69786 2016-4-11 16:33
观察 | 美国高校科研经费来自何处? 贺飞 北京大学 美国高校是美国研发经费的第二大执行者,其承担着全美一半以上的基础研究任务(2013年为51%)。过去20年来,美国高校每年执行研发经费占全美的比例在11%到15%之间。2008-2013年间,这一部门研发执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7%,远超过美国研发总增长率。2013年高校执行研发经费总量为647亿美元,占美国研发经费总量的14%。本文利用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的最新数据,揭示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科研经费的来源。 美国高校研发经费来自多渠道支持,包括联邦政府、高校自有经费、州和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其中,美国高校绝大部分科学与工程研发经费来自联邦政府,一般为60%或更多,但这一占比近年来有所减少。此外,高校自有经费的贡献也相当大(2014年占22%),而州和地方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组织则每家都是提供约6%的研发经费。 与往年一样,2014年,来自联邦渠道的经费在公立和私立机构的重要性是不一样。主要表现在:美国公立高校较私立高校更为依赖州和地方政府经费(8% VS. 2%),并且更为依赖其自有经费(25% VS. 18%);美国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更依赖联邦政府(66% VS. 54%)。而来自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经费在这两种类型高校的结构则十分类似:6%来自企业,8%–9%来自非营利组织和其他渠道。 联邦政府支持高校的研发经费主要通过竞争性评审程序。不同联邦部门的使命、优先支持方向以及目标影响着高校所获得经费的规模及其如何使用这些经费。扣除ARRA(2009美国振兴与再投资法案)一次性投入经费,高校来自政府的研发经费占比自2005年逐渐下降(从刚好低于64%降到60%以下)。从更长时间尺度看,联邦占比在1973年最高,为69%(表1)。 表1 高校科学与工程研发支出,按经费来源:1972–2014财年 (%) 年 联邦政府 州/地方政府 企业 高校 所有其他来源 1972 68.2 10.2 2.8 11.6 7.1 1973 68.8 10.2 2.9 11.0 7.0 1974 67.2 10.2 3.2 12.2 7.2 1975 67.1 9.7 3.3 12.2 7.6 1976 67.4 9.8 3.3 11.9 7.6 1977 67.0 9.2 3.4 12.6 7.7 1978 66.2 9.0 3.7 13.4 7.8 1979 67.1 8.8 3.6 13.7 6.9 1980 67.6 8.1 3.9 13.8 6.6 1981 66.8 8.0 4.3 14.7 6.4 1982 65.1 8.4 4.6 15.2 6.7 1983 63.3 7.9 4.9 16.5 7.3 1984 63.0 8.0 5.5 16.4 7.1 1985 62.6 7.8 5.8 16.7 7.2 1986 61.4 8.4 6.4 17.1 6.7 1987 60.4 8.4 6.5 17.8 6.8 1988 60.9 8.2 6.5 17.5 6.9 1989 60.0 8.2 6.6 18.0 7.1 1990 59.2 8.1 6.9 18.5 7.3 1991 58.2 8.4 6.8 19.1 7.4 1992 59.0 7.9 6.8 18.8 7.5 1993 59.9 7.8 6.8 18.0 7.4 1994 60.2 7.4 6.8 18.2 7.5 1995 60.1 7.6 6.7 18.3 7.3 1996 60.1 7.9 7.0 18.1 7.0 1997 58.7 7.8 7.1 19.3 7.0 1998 58.6 7.5 7.3 19.3 7.2 1999 58.5 7.3 7.4 19.5 7.2 2000 58.3 7.3 7.2 19.7 7.5 2001 58.6 7.1 6.8 20.2 7.4 2002 60.1 6.9 6.0 19.6 7.4 2003 61.8 6.6 5.4 19.1 7.1 2004 63.9 6.7 4.9 17.9 6.6 2005 63.8 6.4 5.0 18.1 6.8 2006 63.1 6.2 5.0 19.0 6.7 2007 61.5 6.4 5.4 19.6 7.1 2008 60.3 6.6 5.5 20.0 7.5 2009 59.4 6.6 5.8 20.3 7.8 2010 62.6 6.2 5.3 18.3 7.6 2011 64.0 5.8 5.0 18.0 7.3 2012 62.6 5.5 5.1 19.3 7.4 2013 60.4 5.4 5.4 20.9 7.9 2014 57.7 5.6 5.7 22.4 8.5 a 高校自有经费排除来自多种用途账户的研究经费支出。 数据来源: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高等教育研发调查。 2014 年,随着最后一笔ARRA经费用完,637亿美元总经费中有368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58%),较2013年减少15亿美元(表2)。 表2 来自联邦和非联邦的高校科学与工程研发支出:1995-2014财年(10亿美元) 年 联邦(2009不变价美元) 联邦(当前价美元) 非联邦(2009不变价美元) 非联邦(当前价美元) 1995 17.71 13.34 11.74 8.84 1996 18.05 13.85 12.01 9.21 1997 18.36 14.32 12.89 10.06 1998 19.22 15.16 13.58 10.71 1999 20.12 16.11 14.28 11.43 2000 21.43 17.55 15.31 12.54 2001 22.96 19.23 16.21 13.57 2002 25.70 21.86 17.08 14.53 2003 28.54 24.75 17.67 15.32 2004 31.00 27.63 17.52 15.61 2005 31.73 29.19 18.03 16.59 2006 31.78 30.13 18.59 17.63 2007 31.26 30.43 19.59 19.06 2008 31.51 31.27 20.76 20.60 2009 32.58 32.58 22.29 22.29 2010 36.07 36.51 21.59 21.85 2011 38.38 39.65 21.63 22.34 2012 37.03 38.94 22.12 23.26 2013 35.85 38.27 23.51 25.09 2014 33.98 36.80 24.89 26.95 注: DGP 缩减指数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 数据来源: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高等教育研发调查。 2014 年,6个联邦部门为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研发提供的经费占联邦支持高校总经费的92%多。按支持高校经费总量降序排列,这些联邦部门是: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科学基金会(NSF)、国防部(DOD)、能源部(DOE)、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农业部(DOA)。其中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主要通过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为高校提供了最多的联邦研发经费 (2014年占55%)(表3) 表3 联邦资助高校科学与工程研发支出的前6个部门占比:2005-2014财年(%) 部门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卫生与公共服务部 55.8 56.7 56.1 56.0 55.4 57.3 57.4 55.6 54.8 54.5 科学基金会 12.1 11.9 11.7 12.1 12.1 12.5 12.5 13.0 13.5 13.3 国防部 8.9 9.2 9.1 9.8 10.4 12.1 12.0 12.4 13.0 13.2 能源部 3.6 3.7 3.7 3.6 3.8 4.2 4.7 5.0 4.9 4.9 国家航空航天局 3.9 3.5 3.5 3.4 3.4 4.0 3.6 3.4 3.4 3.6 农业部 2.8 2.9 3.0 2.9 2.8 2.6 2.5 2.8 2.8 2.8 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 HHS )主要包括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 数据来源: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高等教育研发调查。 尽管联邦经费持续主导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但过去20年来,来自非联邦渠道的经费却在稳步增长(表2)。按通货膨胀调整,高校来自非联邦渠道经费的从1995年到201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4%。而这一类经费中的最大来源是来自高校自有经费。 2014 年,高校自有经费成为高校研发经费的第二大来源,占当年总计的22%(143亿美元)。这一占比从1973年的仅11%快速增长到1990年的约18%(表1)。高校资助研究包括组织全由内部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以及其他所有分立记账的用于科研的经费。这一类别不包括那些未分别记账的用于科研的投入。高校自有经费除了来自一般收入外,还包括未偿还间接成本以及承诺的成本分担。此外,高校自身资助研发的经费也可能是来自一般目的的州和地方政府拨款、来自企业、基金会或其他外部来源的一般目的资助、基金收入以及捐赠等。高校还可能是使用专利和许可收入或医疗收入来直接支持研发活动。 2014 年,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给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经费约占5.6% (36亿美元),其中公立高校占比要高于私立高校。州和地方政府的经费占比从1970年代的峰值10%下降到近年来的低于6%。但这一数据可能低估了州和地方政府的实际贡献,尤其是在公立机构,因为其仅反映了这些政府直接投入高校研发活动的经费。 2014 年,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经费占5.7% (36亿美元),相当于州和地方政府的占比。但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经费(超过70%)投向生命科学领域的研发,特别是医学领域。2010到2014年间,非营利组织每年约有2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用于生命科学(其中约15亿美元投向医学)。 2014 年,企业提供给美国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经费占5.7% (36亿美元),同非营利组织和州和地方政府占比相当。2014年,美国高校来自其他渠道的研发经费(如外国政府或科研捐赠),占高校科学与工程领域研发投入的2.8% (18亿美元)。 参考文献: 1 、 National Science Board(NSB). 2016.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dicators 2016. Arlington V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 转载请注明出处,联系作者 st69786@tom.com)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88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利用Google Earth判别北京沙尘暴来源
热度 21 Hongbolu 2015-3-28 21:13
今天下午阅读了 梁鹏博主的博文: 沙尘天气摆弄点儿科学 —— 两张图告诉你北京沙尘的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9833do=blogid=877949 一下子想起前几年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地质研究所韩同林研究员讨论北京沙尘暴的问题。于是整理思路写成此文,与地学朋友探讨。 我认为:研究沙尘暴来源需要探讨两个问题--风向和物质成分。 其实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宏观上利用 Google Earth 就可判别主要来源方位,将不可能的来源排除在外。下面就利用几张卫片进行简单的科普: 梁博主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员利用沙尘暴和可疑的”来源区“之微量元素对比的判别方法。首先得感谢 杨小平 研究员所做的对比研究,用微量元素和稀土配分方法将浑善达克沙地排除在外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能因为北京的尘暴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尘土具有一致的稀土特征就能肯定北京的尘暴一定来自于巴丹吉林沙漠。简单的分析如:也许二者具有相同的尘土来源,也许二者的物源区恰好有相似的岩石... ... 显然,更直接和有效的判别方法是相关地点的方位和风向对比。 首先看看浑善达克沙地和巴丹吉林沙漠各自位于北京的什么方位: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北京的NNW 方向,距离北京大约400千米,而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北京的NWW 方向,相距大约 1000 千米。 然后看看这两处可能的沙尘暴来源的主要风向如何: 显然,浑善达克假若提供尘土,也主要向赤峰和辽西方向搬运,而不向北京搬运。 同理,巴丹吉林的尘土主要向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山东等地甚至太平洋中输送,至少不应该是北京地区尘暴的主要来源。 北京春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风向也是西北风,因此尘暴的主要来源就在西北方向。这就排除了处于其他方位的来源。然后再看所谓的”来源区“到底能提供什么物质。浑善达克和巴丹吉林沙漠区主要是风沙的堆积区,并非尘土的主要侵蚀区,而北京的尘暴则主要为尘土堆积,确切地说是以粘土为主并含有极细粒粉砂的沉积物。风的搬运作用主要将极其细小的粘土颗粒和细粉砂从高空携带到远方慢慢沉积,而沙漠区的各种沙丘堆积的是细砂和粗粉砂,主要以跳跃方式搬运而迁移。依此可以判断:巴丹吉林沙漠和浑善达克两地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粘土和细粉砂颗粒以便从高空向下风头搬运,而提供这些物质(粒级相当于黄土颗粒)的侵蚀区更应该是裸露的粘土露头,如农田和干盐湖等。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韩同林研究员曾经进行过详细的对比,我个人认为值得参考(详见: 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10-7-28/192102.html )。 我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而工作后也多次在荒漠区进行野外考察,经验告诉我:春天北方裸露的农田表面土壤经常被大风刮起而遭受风蚀作用,西北地区的干盐湖表面因缺水也极易遭受风蚀作用,还有很多雅丹地貌区的沉积岩因遭受风蚀作用也能提供大量的沙尘物质。 根据这些简单的分析可以判断:北京的尘暴主要来自其西北方向,即 290--320 °方位的粘土岩裸露区、干盐湖区、农田等。当然,进一步的详细研究是需要的。 这个分析提醒我们:虽然很多地球化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高精尖”的研究手段,很多简单易行的常规手段是不能抛弃的,而且应该是首先选择的方法。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1888 次阅读|59 个评论
系统事故致因论的来源
热度 1 Greg66 2014-8-5 12:32
系统事故致因论的来源 20140805 系统事故致因理论用 “ 人 - 机 - 环 - 管 ” 模型来分析事故 ( 图 1) ,它认为事故发生在一个系统中(而不是组织中),这个系统由人员、机器(设备设施)、运行环境、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事故的原因分类地 “ 凝结 ” 在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上,该事故致因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系统或者子系统受到外界扰动后出故障,进而引起整个系统出故障的过程。此学说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康奈尔大学 Wright 在 1940 年代最初提出时,只有人、机、环三个元素(子系统), 1965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加上了“管理”, 1976 年美国航空安全基金会 Jerome 加上了“目标”( Mission )。 1976 、 1991 年曾经有人提出应该加上“资金”( Money )这个元素(子系统),但是没有持续下来。目前这个模型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其作用原理,如图 2 。 以瑞典的 Rasmussen 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Leveson 为代表的学者也特别推崇系统事故致因模型。在我国安全实务(如安全评价)中也广泛应用于系统事故致因模型。 系统事故致因模型的最大问题是,人、机、环、管各子系统的组成元素无法严格分开,比如管理,是非常含混的一个子系统,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使用起来比较困难,用于学科方向设置的研究感觉就更难了。 Ref. : Wells,T. Alexander, Commercial Aviation Safety(3 rd Edition) , McGraw1-Hill, 2001 NLR air Transport Safety Institute, UnifiedFramework for FAA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NLR-CR-2012-582), 2012
个人分类: 3|57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氮和硫的气溶胶不仅仅是大气污染物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1-7 15:26
氮和硫的气溶胶不仅仅是谈之色变、除之后快的大气污染物,也是植物(也包括动物和人)必需的营养成分,特别是氮,氮肥支出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而大气沉降也是农田氮素的重要来源。 而且除了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炭)燃烧外,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来源途径也很多,如火山喷发就是二氧化硫气溶胶的主要来源;而氮氧化物可能更多的来源于闪电固氮、有机物燃烧以及土壤氮素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728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书推介:《道德力量的来源——基于生命哲学的阐释》
xscb 2013-7-27 10:57
书名:《道德力量的来源——基于生命哲学的阐释》 作者:郑明哲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3.7 定价:35.00元 ISBN :978-7-5100-6653-5/B·0064 作者简介: 郑明哲,法学硕士(法理学,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伦理学,中山大学),现任职于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贵州,遵义),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基础理论与生命伦理学,旁及法理学。 内容简介: 关于道德动力的来源问题,西方伦理学一直有争论;或归诸理性(如康德),或归诸情感(如卢梭、叔本华)。作者从康德的伦理学观点出发,以反思同情作为道德动力的意义。本书一方面探讨西方伦理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与争辩,另一方面将这个问题关联到儒家传统中的恻隐之心,充分显示出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与跨文化研究的潜力。 目  录: 引言 001 第一章 善良意志与道德动机004 第一节 来自美学的道德启示004 一、审美心理的分析004 二、审美判断的分析006 三、善与美的平行(parallel)008 第二节 善良意志与道德价值011 一、如宝石般自身闪耀的善良意志——康德“善良意志”的启示011 二、善良意志何处寻013 三、道德价值的呈现方式022 第三节 道德动机的特性与“悖谬”025 一、道德动机的特性025 二、道德动机的“悖谬”027 第二章 作为实践必然性的道德029 第一节 道德秩序与内在的道德实在论029 第二节 道德必然性的两种路向031 一、情感中的秩序031 二、法则中的秩序038 第三节 道德理论的两个出发点042 一、从必然性出发的道德理论042 二、从实践性出发的道德理论045 第三章 自然的道德与反思的道德052 第一节 道德实践中的自身意识052 一、由冯友兰的“有我”二义说起052 二、由道德行,还是行道德055 三、道德行为是否以知其所以然而行之为必要057 四、两个典型案例的比较064 第二节 古典与现代语境下的仁—义068 一、从仁与义的区分谈起068 二、人我之辨与义的现代转释070 第三节 伦理学中“平等”的发现079 一、普遍化原则与平等079 二、平等的冷峻性084 三、平等意识的来源086 第四章 自然的动机与反思的动机089 第一节 出于同情089 一、苦难的本质089 二、对同情现象的分析093 三、同情的自然性102 四、同情的阶段性106 第二节 出于义务107 一、义务的否定性本质107 二、义务的反思性结构109 三、康德论出于义务的动机109 四、休谟论义务感117 第三节 自然与反思之间122 一、能够与应当122 二、“自然义务”的概念129 三、两种视角的区分131 四、第三类道德的可能性134 第五章 同情的形而上学意义138 第一节 存在之谜138 一、作为表象的世界与摩耶之幕138 二、真实的存在或实相141 三、生命与时—间143 第二节 作为超越性情感的同情150 一、表象之外的情感150 二、同情的可能155 第三节 道德力量的来源157 结语 164 参考文献 166 后记 170
2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2. 3R原则的来源和发展
yanjx45 2013-7-22 11:42
3R 原则与生物制品行业的未来 ( 2013 中国生物制品年会 稿件)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严家新  研究员 2. 3R 原则的来源和发展 创建于 1926 年的英国动物福利大学联合会( UFAW )的 Charles Hume 教授于 1954 年制定了一项有关动物试验人道主义技术的科学研究计划。 1959 年出版的《人道主义试验技术原理》一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 3R (减少 - 替代 - 优化)原则。   “ 减少 ” 是指尽可能地减少实验中所用动物的数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精确度;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试验数据。   “ 替代 ” 就是用体外方法或没有感觉的生物学材料替代活体动物。前者是用非生命的体外实验代替活体实验,如免疫学 ELISA 实验、分子生物学 PCR 方法,以及细胞芯片、电脑模拟等。后者是以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器官来代替多细胞的生物个体,或以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如用鱼来替代灵长类动物)。 “ 优化 ”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避免、减少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 如采用止痛剂、麻醉剂 、 安乐死) ; 或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 增进 动物 的 健康和 快乐 ,提 升 实验动物 的 福利 水平,并确保 动物实验结果 的 可靠性 。 “ 3R ” 原则最终 能 使实验动物的使用量逐步减少, 同时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也不断提高。 “3R” 原则反映了实验动物科学 的现代发展趋势:不仅在 技术上 要有更 严格 的 要求 ,同时要加强对动物的 人道主义管理。 “3R ”原 则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并被许多国家列入保护动物的法律中。 1989 年欧洲通过了使 3R 更为具体化的 动物保护法 。 1993 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 15 个国家参加的 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 ( ECVAM )。 2012 年,英国废除活体解剖联盟创建了第一家致力于终止全球化妆品动物实验的全球性机构 Cruelty Free International 。 提倡实验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
个人分类: 生物制品|1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半欢喜一半烦恼
lql0558 2013-2-18 18:58
2013-1-6 ,我在科学网网站发布了博文《铁基材料成分的几种测试方法》; 2013-1-8 ,就被某粉末冶金网站转载,最后引用来源胡乱的写了一个,具体请看截图。被本人发现以后,联系该粉末冶金网站负责人,要求其注明来源,该网站负责人表示做删除处理,现已删除。以下是截图。 2013-01-21 ,我在科学网网站发布了博文《 快速成型技术( 3D 打印)带动第三次工业革命 》; 2013-01-22 ,就被新浪某博客转载,文章内容一字未改,而是把我科学网原博文的备注部分删去了,文章也没有注明引用来源。以下是截图。 博文被转载,说明自己的东西,得到别人的认可,即使不是是转载者喜欢该博文,至少是认同作者的观点或者该博文对转载者有益;是该高兴的;可最近连续发生的这两起转载,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转载者宁愿删除转载博文也不愿意注明引用来源,难道注明来源真的就那么困难嘛,难道不应该注明来源嘛,至少要尊重一下他人的劳动成果吧。如果是只引用其中一段或者一部分,不注明引用来源,还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拼凑,也是经过了自己思考的。全文一字不动的引用,不注明来源,我觉得难以理解。 我真的不知道是该欢喜还是该烦恼,也许的一半欢喜一半烦恼吧。 本博文为原创,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或引用,但请注明来源,谢绝不注明来源的引用或转载,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3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全球压力第一,都从哪来的压力
热度 30 cgh 2012-10-22 12:57
中国人全球压力第一,都从哪来的压力 当你还是一个中级职称的科学工作者,看到彭真明博主的博文①可能会感到压力倍增吧。当你 还是一名为学位奋斗的未来科学工作者,看到张维博主的博文②可能为前途感到压力吧。当你还在苦苦寻找自己学有所长的工作时看到河北研究生回家种地导致父亲 服毒自杀③是不是更加苦恼和不安。当你发现自己是全球压力第一的中国人之一④,是不是多了一份压力。 前几年听到中科院地理所某风华正茂的杰出人员过劳死,此后陆续有报道相关新闻。时不时看到某学校青年教师不堪重负跳楼了。可以说,科学工作者也是属于全球压力第一集团中的一员啊。 就我本人而已,从本科毕业面临找工作,选择继续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逼得上博士,博 士趁着工作一有着落赶紧毕业,把这坑先占上。现在有了工作,倒是有时候和父亲说,工作收入少,还不如回家种地。可是,在前面的找工作中,回家种地不是可以 考虑的选项啊。很难想象会不会和河北的那位农村研究生一样的悲惨。 然而,将自己(甚至国内的一些土鳖)与国外比,我们的文凭更高了,但是不代表能力更强了 ②。在西方,博士毕业又如何能在理想的大学从事科学工作呢,有些人都是在不同地方做了很多年博士后才谋得一个职位。我们的职称更高了,但是不代表成果就多 了①。也许许多中国的大教授的成果还比不上美国的一个助理教授。从这种比较来看,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似乎不应该比西方有更大的压力。 所以,中国获得的全球第一的压力,可能并不是来自工作竞争的正常压力,而更多的是以下: 1 、生存条件的压力。我们不论什么级别的科学工作者,很多人还在关注飞涨的房价,还在为儿 女的教育烦恼,还在为远在农村的父母担心;当西方的博士后毫无生活顾虑地努力工作的时候,国内的副教授更多的要想着房子和孩子。很显然,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只能提供这样的条件,我们能不能放得下这种压力呢?! 2 、不良的工作竞争环境带来的压力。海归、土鳖、千人、老牛等等,在科学领域总是被划成了三六九等,设置了等级间不可逾越的界线,这些人似乎不是按公认的才能和成果去平等竞争,于是给不同等级的人都形成压力。这还只是其一,其他行政上的…… 3 、期望和能力的差距带来的压力。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其他行业,人们似乎习惯根据别人来树 立自己的期望。比如:在农村里一定会认为大学生、研究生了不起,比家里种地的要收入高、生活好,否则没法见父老乡亲。结果是,文凭、职称贬值了,甚至有和 能力脱钩的危险。高等教育甚至有脱离能力培养而沦为文凭教育的尴尬。 4 、社会眼光带来的压力。中国人似乎不甘于平凡、不屑于平凡。不乏有人批评那位找不到工作 回家种地的研究生,认为其没有出息,应该自行了断。其实这也是一种压在大多数人头上的压力,不自觉让这些人异常努力。比如某些牛人觉得自己一定要朝诺贝尔 奖努力。不知道西方是不是也有靠这种压力支撑其在科学上前进的? 5、社会不公平对特定人群形成的压力? 其实,平凡、简单、淡然,并不不一定会减少科学工作动力。高压鞭策也并不一定能给科学工作有益的动力。 ①彭真明博文: 副教授可能成为未来大学教师的最低职称 ; ②张维博文: 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各位理科生怎么看? ③ 研究生未找到工作回家种地 父亲服毒自杀 ; ④ 调查显示中国上班族压力全球第一 京沪居前列 ;
个人分类: 杂谈|8648 次阅读|40 个评论
林林总总的创新源
热度 1 nli2233 2012-9-14 09:24
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以 Lundvall 为代表的一派学术观点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学习,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学习型经济。 Lundvall 和 Johnson 认为,知识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学习则是获得、传播和利用知识的过程 。在 Lundvall 看来,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学习创造知识过程 。 其实,在技术创新领域强调学习的作用早于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形成。 1936 年 Wright 发现了学习曲线现象 。 1962 年, Arrow 首次提出了 “ 干中学 ” ( learning by doing )的概念,主张技术变迁是通过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而积累经验的结果。 Rosenberg 则于 1982 年提出了 “ 用中学 ” ( learning by using )的观点 ,认为通过对复杂技术的操作和使用,也能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1980 年代, Lundvall 提出 “ 互动中学习 ” ( learning by interacting ) ,强调生产商与用户之间在产品开发中的互动也会带来创新。 Rycroft 和 Kash 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内系统分析了创新的各种知识来源。他们认为, 与手工作坊时代和大机器生产时代不同,在技术日趋复杂、组织结构越来越网络化和扁平化的情况下,技术创新常常不再 是某个人、某个团队或者某个组织的个别行为,而是多个组织(企业,供应商,用户,大学,政府等)之间的协同行为。 相应地,当代的技术创新已经超越了个人学习和组织化学习,而进入了网络化学习阶段。 网络化学习依据来源可以分为:干中学、用中学、从科学技术新成果中学习、从知识溢出中学习、从互动中学习、从正式的探索中学习。 第一,“干中学”。通过“干中学”来创造新知识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干中学”尤其适用于工艺创新。例如,在日本,工程师和生产线 工人组成的团队,为了改进产品性能,通过改变技术参数(比如温度和压力等),或者通过对工作组织方式(如生产调度方面)的反复比较,从而带来产品性能的改 善。其成功之处在于工程师和一线工人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知识传播渠道。再者,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干中学”对于隐性知识的学习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因为,隐性知识的传播更多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完成的,而不是通过说明书和技术标准所能学到的。 第二,“用中学”。“用中学”是在企业与用户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在某些技术领域,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常常对未来产品的改进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 反馈给企业,就成了重要的创新知识源。在软件技术领域,企业在产品成型之后,常常会发给一两家经过挑选的用户,请他们帮助测试,以发现并解决问题。在飞机 制造领域,来自飞行员的反馈特别重要,因此,飞机制造商和航空公司之间通常存在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在科学仪器领域,来自科学家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的仪器改 进或开发新型仪器方面的灵感。在医疗器械领域,来自医生的意见也是企业的重要信息源。比如,Varian公司的Clinac治疗仪应用显性加速器技术取代 当时流行的钴60仪器的想法,就是来自于斯坦福医学院的一位大夫。 第三,最新科技成果。企业或者创新网络可以从科学技术共同体那里追踪并获取相关知识,并应用于自身的技术创新过程之中。这要求企业重视商业情报工作,努力 搜寻外部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方面的信息。在搜寻工作中,既要注重显性知识,比如科学研究中的突破进展,或者新的工艺和产品技术等,也要注重隐性知识,而对隐 性知识的搜集通常要通过参与其中才能顺利进行。需要指出的是,过去的商业情报工作只要关注企业所处的产业部门就足以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工艺水平,而现在随着 技术走向高精尖,商业情报工作必须关注更多的行业。 第四,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外部创造的知识通过泄露或者交换而出现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创造者的知识溢出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典型的主动 溢出是专利公开,而最常见的被动溢出是所谓的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即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然后通过拆装、检查、测试等手段 努力搞清其工作原理和制造方法。除了专利公开和反向工程外,知识溢出还可以通过技术许可、出版物、学术会议、人员流动和人际交流等完成。 第五,网络内部的互动。既然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而需要网络化组织才能完成,那么,网络内部的互动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这类互动可以 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等等。成功的互相学习不仅能使双方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还会触发更进一步的合 作。越是复杂的技术,在其创新过程中的互动学习越是丰富而千差万别。在这种互动关系下,互惠和互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高度互信的关系意味着交易成本的减 少。 第六,企业自主研发。企业可以自主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旨在创造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工艺水平。跨国企业、大型企业、高技术企业 内部普遍设立技术开发部门。比如,华为公司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人员超过了其职工总数的10%。在世界各国,企业对RD(研发)的投入占国内 RD经费的比例往往超过政府的投入。 对于上述六大创新来源,很难论定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应该获得关注。首先,这些创新来源的相对重要性,随着产业类比的不同而不同。生物技术产业或许更强调科 技新成果和企业内部RD,在机械制造产业,“干中学”和“用中学”则显得非常重要。第二,这些创新来源的相对重要性还随着创新模式的不同而改 变。渐进式创新过程中,“干中学”、“用中学”、网络内部互动、知识溢出等,都是特别常见的形式,而在重大创新过程中,最新科技成果和企业内部 RD常常起到关键的作用。第三,知识的属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各类创新来源的重要性也不相同。比如,对于隐性知识的学习,干中学、用中学和网络成 员间的互动,无疑特别关键。
个人分类: 创新政策|427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与对象多接触,你会获得研究灵感动力
hailang0 2012-7-9 15:00
Nature | E. Lukyanov Meet patients to get your motivation back Biomedical scientists risk forgetting what they’re working for if they don’t connect with the people who are affected by their research, says Tal Nuriel 1 . 04 July 2012 Most research scientists, especially in biomedicine, can probably remember when their early wide-eyed enthusiasm started to wane. For me, it was during my time as a research technician at New York University Langone Medical Center. One afternoon in the lab, I announced that I really wanted to “cure a disease” one day. My comment was innocent and genuine, so I was caught off guard when a couple of postdocs in the lab laughed at it. They told me that researchers don’t ‘cure’ anything any more; at best, they develop drugs effective enough to secure government approval, and even that is nearly impossible. My idealism dampened further as I made my way through my graduate studies at the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in New York. My work centres around the effects of nitric oxide o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although my passion for the work is pure — my grandmother had the disease — I soon abandoned the idea that my research would ever make a real difference to actual people. The realities of research began to weigh on me, and with each failed experiment and exhausting late night, my focus in the lab shifted further away from trying to help people and closer towards trying to complete my thesis and publish enough papers to help me to secure a job after I graduated. I found myself wondering whether there might be ways to halt this shift in focus and motivation, which so many young researchers experience. Then I found one. Back in January, in the middle of my seventh year of graduate studies (please shoot me), I enrolled in a ‘self-expression and leadership’ course, for which I had to organize a community project. And so it was that on a Thursday night in May, a little under 100 people directly affected by Alzheimer’s gathered in a Manhattan bar to meet and mingle with about 20 young researchers, all of whom were trying to, if not cure the disease, then at least lessen its effects. I called the event a Meet the Researchers night, and I was staggered by the interest. I invited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with the help of the local chapter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vitations were sent out, we received a flood of responses, and ten further chapters said that they wanted to organize similar events in their cities. Apparently, meeting young scientists was more desirable than I had foreseen. And my colleagues were equally enthusiastic: with e-mails and help from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 was able to recruit graduate students, postdocs and assistant professors from most of the major universities around New York. “It is crazy to me that there is almost no direct contact between patients and researchers.” At the event, all the scientists did an amazing job of welcoming the guests and being patient with their questions. One sat with a rather intense older gentleman for nearly an hour, fielding question after question and smiling all the time. As most of the older guests left and the bar thinned out, many of the researchers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wards each other. At that point, I realized that an unexpected benefit of the event was that it brought together 20young researchers from the same city and with the same research interests, to meet and interact for the first time. For me, the most touching moment was when I met a woman called Beth, whose father had recently been diagnos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We discussed research for a while — then Beth started to talk about her father and how his amazing memory had been a source of pride for him before the disease had struck. Her eyes began to fill with tears, and she stopped mid-sentence, the emotions pouring over her. I put my hand on her shoulder and told her that it would be OK, comforting her as best I could. And as she regained her composure and continued with her stories about her dad, I remembered why I had organized this event in the first place. Although I had witnessed the effects of Alzheimer’s disease first hand — both as a child, watching my grandmother’s slow deterioration, and as an adult, witnessing my mother’s anxiety about succumbing to the same fate — it had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had directly felt the heartache of seeing a loved one slowly fade away. Talking to Beth, I reconnected with the pain and suffering that this disease causes, and with why research into it is so important. Iremembered that Alzheimer’s disease isn’t just the abstract images of plaques and tangles that I show in my presentations. It is a real and devastating condition and the only real hope for those affected by it — perhaps even for my own mother — is the research that my fellow scientists and I conduct. In my opinion, this sort of event should be repeated on a much grander scale. It is crazy to me that, although the patient community spends countless hours raising money for researchers, and the research community spends countless hours working to find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there is actually almost no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se groups. If you are a biomedical scientist, there are plenty of reasons to organize a Meet the Researchers event in your area. And I can tell you from experience that doing so will not only renew your motivation in the lab: it will also reconnect you with the reasons you got into science. Journal name: Nature Volume: 487 , Pages: 7 Date published: (05 July 2012) DOI: doi:10.1038/487007a http://www.nature.com/news/meet-patients-to-get-your-motivation-back-1.10943 Related stories Scientists trace a wiring plan for entire mouse brain Alzheimer's disease: A breach in the blood–brain barrier US government sets out Alzheimer’s plan
个人分类: 海外星云|2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姜堰顾高俞姓起源再考
热度 2 yuliping 2011-8-19 22:24
我老家在江苏省泰州市泰县(今姜堰市)顾高乡东俞村,以前写过一篇博客,探寻俞姓起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34do=blogid=360140 。现在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俞姓分支最早来源于苏州,这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关于先祖俞一公何时从苏州来到顾高,近来网上看到一些文献,本文做一个简单的考证。以下引号中的文字引自网上,由于是博客,就不一一标明详细出处了。 “苏北地区(今江苏省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是明初移民的重要输入地之一。移民的主要来源是苏州地区,以及其他苏南各县及浙江北部。明太祖为何将大批的江南人口迁往苏北,除了上文提到的为平衡地方发展,解决部分地区的过剩人口,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社会秩序,还有打击北元和群雄残存势力、抑制江南豪强地主以及力图恢复他理想中的江南古代淳朴风尚等考虑。迁徙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自洪武元年(公元 1367 )至洪武三年( 1370 ),后期自洪武十三年( 1380 )至洪武三十年( 1397 )。前后两次迁徙使富民豪族划消殆尽。前期是以激烈的手段,在立国之初便铲除富民的社会势力与经济实力,藉此摄取江南经济的控制权;后期则因江浙富民多与官吏勾结,朱元璋力图铲除这一地区由于工商业带来的社会繁华与富庶,以恢复他理想中的古代淳朴风尚。” “历史上有 “ 洪武赶散 ” 之说,即明代初期,经历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争动乱后,苏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从江南迁移了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原来在明洪武初年,泰州为吴王张士诚占据,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常遇春率军攻取泰州。因为久攻不下,朝廷对泰人十分厌恶和仇恨。后来常遇春用水陆两路夹击的方法攻破泰州,进城后大肆焚烧屠杀以泄其忿。恰在此前,朱元璋命人从高家堰放水淹没淮扬(也是为了攻城),泰州随即成为一片沼河泽国,有泰谚为证: “ 城中三尺水,坡子七人家。 ” 一时间泰州兵灾加水灾,百姓们非死即逃,以致城空地荒,明太祖乃下令迁移苏州部分百姓到泰州定居。俞扬先生查阅大量资料后在《 “ 洪武赶散 ” 与泰州方言》一文中也指出 “ 明洪武时或统称明初迁入泰州的氏族有 15 支,其中来自苏州 8 支 ” , 说明泰州人的祖先确有不少来自苏州,如朱氏、徐氏、袁氏、俞氏等等,这是泰州人姓氏来源最常见的一种。” “值得重视的是泰州有一句 “ 上苏州 ” 的俗语,也可称的上是泰州方言的一个特色之处。 “ 上苏州 ” 是泰州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指 “ 睡觉 ” 。这是有典故在其中的:思乡念土是人之常情,那些迁徙来泰的人们不能在现实中回到故乡,只可在睡梦中梦到家乡。由于政治和交通方面的原因,被赶往泰州一带的苏州人,再也没能回到故地。他们无法排遣对故乡的思念。然而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故土,只能成为梦里的水乡了。” 最近看到网上另外一个介绍泰州市高港区许庄唐家庄历史的文章,可以和俞庄进行比较: 关于唐家庄的历史, 2007 年校正的《唐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段:“朱元璋霸占苏州城后,生怕苏州百姓不顺从,遂令其城内商户官宦分批迁进凤阳、泰州等农村落后地区。洪武三年( 1370 年)春, 60 岁的寿七雄带着儿孙妻媳一家五口,从长江进进泰州通江官河(今南官河)北上。船至庙湾镇,忽见东侧有一河,水面宽广,水鸭成群,探听岸边的垂纶翁,得知这儿喊鸭子湖。遂令船夫 ? 失转船头,拐进鸭子湖,东南行数里上岸。见到一村落庄,名张家庄,庄主热情好客。寿七雄一家就此扎根。从第三代起,唐氏家族逐步人丁兴隆。至第五代时,寿六雄一家祖孙三代百余口,同食一堂。为求家业兴隆,从第六代起分家立业,唐家庄开端组成。迄今,唐家庄已有近 600 年历史、 5000 余人口。” 那么俞姓有多少人口了,东俞村共 6 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 50 户左右的人家,这样算来大概就是 300 户,除了两户姓林外,其他所有的都姓俞。另外隔壁还有一个俞庄村和池南村,情况也大致相同。这么算来共 3 个村约 800 户左右俞姓人家,加上从这 3 个村迁徙出去到附近乡镇或更远地方的俞姓,至少有 3000 人以上。 根据以上证据和背景资料,我分析顾高俞姓先祖俞一公应该不是 “ 洪武赶散 ” 的直接结果,理由如下: 第一,洪武赶散至今已经 600 多年,唐家庄人口繁衍到 5000 多人,而俞姓人口只有 3000 人左右,相差较大。 (单凭这一点无法断定,2012.6.23改。) 第二,我们这支俞姓的排行是:山、文、学、世、嘉、宝、苏、如、金、玉、言、扬、廷、信、基,由于早期排行的人已经作古,也不知道字的写法,后期的排行个别字可能也有错误,但“苏、如、金、玉、言、扬、廷”这几个字肯定是对的。这里只有 15 代,后面已经没有排行了,至多还有 5 代左右,如此算来应该有 20 代左右,如果 20-25 年算一代,那么应该有 400 ~ 500 年,过去不可能平均 30 年一代。 (过去没有计划生育,所以30多岁生小孩正常,20代就是600年。2012.6.23日改。) 关于俞一公来顾高的时间,比 洪武赶散要迟 100 多年(应该就是洪武赶散时期,2012.6.23), 明朝的某个时间,来源还是苏州,不过由于俞一公的先祖可能在苏州是个单独的分支,并非望族,已经没有排行,所以他到苏北后重新开辟疆土,确定排行。 关于俞一公逃难至苏北的传说应该是可信的,当时距 洪武赶散已经 100 多年,苏北在苏南人眼里仍然是贫穷落后的象征(最近 10 多年情况才有所好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苏北的。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俞一公由于生活所迫,到苏北也许是为了寻找洪武赶散期间先期到泰州一带的俞姓大部队,不过相隔百年后已经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认宗。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俞一公没有逃难到其他地方。 顾高地处姜堰和黄桥之间,至今仍然是姜堰经济薄弱地区。也正因为如此,俞氏才得以在一地生活数百年,免于战争干扰。 历史总是充满了遐想, 迫切希望顾高更多俞姓本家一起进行寻祖探源。 2011.8.19 俞立平于宁波应该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437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发现来源于无功利的交流和讨论
icstu1 2010-12-9 12:34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在成名前曾深深地受益于奥林匹亚讨论班,也许有人看不起这个讨论班的民间/业余,但他们确实有对科学真诚而且非功利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真正的发现被作出来了。 我们现在倍加推崇的玻尔的哥本哈根精神是什么,也是对学问平等、自由、非功利的讨论和交流。现在所谓名牌大学有什么?归跟到底不过是有一个可以与大师们平等对话交流讨论的机会。 建议大家有机会再看看巴赫金1(Mikhail Bakhtin, 1895-1975)的故事,一个被埋没了三十年后才被人们发现的大师,起初人们是通过阅读当时巴赫金以自己名字发表的唯一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时认识到他的,并立刻开始去寻找作者,最后在一所小大学莫尔多瓦师范学院找到了他。此时巴赫金已垂垂老矣,但他的思想和论著最终还是在他死前传播开来。现在我们再说起巴赫金,他已经被公认是一个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学者了。 然而他的这些思想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呢?从俄国革命后,他即因逮捕和流放等原因整整35年不能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这35年并未影响巴赫金成长为一位大学者,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看看巴赫金的生平,我们就会发现,巴赫金的一生可能缺乏过面包、金钱、工作、文献资料、社会地位。但他从来没有缺乏过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即便是在偏僻的县城,他也不是孤身一人,在他的身边总能找到乐于探索的天才人物,他的讨论组叫做康德研讨小组。 在网络时代,交流与讨论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了,BBS 是一种有效的讨论形式,Eprint也是一种有益的讨论形式。如果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就会创造出一种有效的讨论和交流的氛围。她就会成为我们的奥林匹亚讨论班、哥本哈根学派、或者康德研讨小组。(2004/12/12 原发 虹桥科教论坛) 注释: 1.巴赫金是20世纪俄罗斯享有世界性声誉的文艺理论家,他对哲学、美学、语言学和文艺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http://www.qiji.cn/baike/362/
个人分类: Q 对可能发生事物进行的推理和分析|1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用之妙,存乎一心:钱锺书妙语出典考略
gongshiliang 2010-11-20 20:44
钱锺书妙语出典考略 【网络资料辑录】 钱锺书先生妙语如珠,频见于著述,屡发于言谈。老杜为人性僻耽佳句,只是在吟诗作赋之时;而钱先生则无时不耽,终生乐之。杨绛先生曾说:锺书与我父亲(杨荫杭先生)诗文上有同好,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锺书常和我父亲说些精致典雅的淘气话,相与笑乐。一次我父亲问我:锺书常那么高兴吗?(《记钱锺书与围城》3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 这种高兴的神情,我在拜访钱先生时曾有幸目睹在他谈兴正浓、咳唾生春的时候。杨先生所说翁婿间精致典雅的淘气话,虽未记下,也必是得意之语无疑。《圣经》上所罗门王说过: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A man hath joy by the answer of his mouth: and a word spoken in due season, how good is it!-The Proverbs 15:23)可以想象钱先生在此时是何等惬心快意。 钱公曾说自己的诗歌字字有出处而不尚用典。(吴忠匡《记钱锺书先生》,《文化昆仑》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其实他撰文、言谈无不如此。钱氏名言,正如黄山谷所评老杜作诗、退之作文那样,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答洪驹父书》,《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我曾为其中的一些找到了古书上的出典。(见《蓬山舟影》34-3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2月) 遣词造句养成了习惯、形成了风格,运中文时如此,作参军蛮语时想来也不会例外。比如杨绛先生所记: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记钱锺书与围城前言》) 这句话谁听了想必都会哑然失笑,看上去好像是羌无故实了,但我仍怀疑此句必有所本。有关鸡与蛋的典故,我只想到《伊索寓言》中的杀鸡取蛋、《庄子齐物论》中见卵而求时夜和《雪涛小说妄心》中那个拾到鸡蛋就梦想发大财的痴人,但都与此毫不相干。 记得钱先生1978年在意大利欧洲汉学家大会演讲时,曾多次引用意国名言隽句,本地风光,意在使彼邦人士觉得亲切有味。(《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钱锺书集写在人生边上的边上》178-182页,三联书店,2002年10月)以彼例此,其语既为英人而发,出典定在英文,不然未免对牛弹琴,先生必不致如此。 我年轻时好读外文,颇想从周边看欧美,也算囫囵吞枣浏览了一些西方典籍。中年以后专治古籍整理,虽甚欲学钱公取资异国,但实践检验下来,只有流失到域外的中国古籍善本可供校勘之用,那些著名外国汉学家的大块文章于我毫发无补,于是不复理会,外语遂逐渐荒疏,在海通之世竟成了乡曲之士,无意从周边看中国,不能像当世通人们那样预流了。 不过治国学可以不管外文,要治钱学却绝对不行。如今考据癖既然发作,再到西方文字海中去捞针谈何容易,何不就在忘河之岸掇拾孑遗呢?思至此,便抛却书卷,学起达摩面壁来。 静坐未久,眼前忽跳出一句英国谚语:He that would have eggs must endure the cackling of hens(要想吃鸡蛋,就得忍受母鸡咯咯旦)。顿时豁然开朗,不禁拍案:钱公出处端在是矣!这句谚语虽产生于农业社会,而至今喻义犹存,在英美人人耳熟能详,听了必较他国人氏更能会心解意。 钱先生隐去了cackling(咯咯叫)一词,别国人或懵乎不晓,而英美则人尽皆知。令人惊讶的是,母鸡的咯咯声他们居然需要忍受(endure)!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家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也养过鸡,至今还未忘却母鸡生蛋后的叫声所带来的愉悦,想来国人所感略同。 也许我们真是实用理性,只要得到实惠,便不辨声之美恶了吧。英美人听钱公之语,会明白他是说母鸡讨厌之极,见了难受;而国人则会以为他是说母鸡普通之至,不值一看。显然我们的理解要逊英美人一筹。我还见有人效固哉高叟,对钱语表示异议。 可见东海西海,正未必心理攸同呢。钱公将这句古谚用于当今商业社会的语境(吃鸡蛋用不着自己养鸡),可谓推陈出新;而自比母鸡,实际上是推人及己。他本人不喜欢拜访名人,曾说:吾老而懒,杜于皇所谓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亦恕不奉访,况馀人乎!(吴忠匡《记钱锺书先生》,《文化昆仑》43页)看来对当世的作家学者,他概以母鸡视之,拟人之余,也就顺便挪来自拟。 接下来,我又想起了钱先生的另一句幽默之语。据王水照先生披露,钱公写信告诉他,在1979年访美期间,馆中有司导观其藏书库,傲然有得色。同游诸公均唧唧惊叹,弟默不言。有司问弟,弟忍俊不禁,对曰: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主者愕然,旋即大笑曰:这是钱教授的风趣了!虽戏语,颇有理。(《对话的馀思》,《文化昆仑》105-106页) 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此句耳熟,定非即目而成。于是又面壁而坐,不久,果有声起于天际:苏格拉底有类似之语。 Mnemosyne(记忆女神)既如此启示于我,遂回想起以前曾读过Diogenes Laertius(第欧根尼拉尔修)所著Lives and Opinion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名哲言行录》,R. D. Hicks英译),便赶紧到图书馆去借了一部《娄布经典丛书》(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版的希英对照本,此本钱先生在《管锥编》中曾多次征引。 我希腊文仅识字母,只能读英译(想来钱公亦复如此,不然他决不会引英译而不引原文。有人说钱公通希腊文,实不敢苟同),在记Socrates(苏格拉底)的一章果然找到这么一段(155页): Often when he looked at the multitude of wares exposed for sale, he would say to himself, How many things I can do without !And he would continually recite the lines:The purple robe and silvers shine / More fits an actors need than mine.(他看到市场上百货杂陈,琳琅满目,常不禁自语: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的东西呀!随即吟道:熠熠银器兮粲粲紫袍,宜彼倡优兮不适吾曹。讽诵不已。) 钱先生的话果然源自苏格拉底!考How many things I can do without 这句话, C.D. Yonge的译本翻作:How many things are there which I do not want. 好像还有人译作How many things I have no need of或What a lot of things there are a man can do without。不知钱先生原话仿造哪一句式,自愧英文尚未入流(遑论预流),不敢妄拟。 前面提到的那位遭到拒绝的英国女士,我想她一定能够领略钱公造语之妙,毕竟谚语流俗相传、家喻户晓;而后面那位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傲然主者,从他愕然的表情、旋即大笑后所说的浮泛之语,可以猜测,他不但对钱公的风趣语不能得其微意,对其来历更是不识不知。 如果确是这样的话,那本Lives and Opinion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肯定属于他所不要看的书,而钱先生的妙语真可谓明珠暗投了。当然,对于世界一流图书馆的负责人,但愿我的判断是错误的。 【 作者佚名 ;辑录自恒谦教育网: http://www.hengqian.com (转贴上传于2010-07-09),原文题生蛋与母鸡,钱钟书妙语来源考】 【 辑录者考证补记: 该文作者刘永翔,刊于上海《东方早报》2009-06-11】 钱先生字字有出处而不尚用典、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科技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之百态万象,亦有深思之处矣 【辑录者愚见】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征集源于汉语的英语词汇和短语
wangyk 2010-11-2 14:15
2010-11-02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征集源于汉语的英语词汇和短语 今天下午在房间做饭时,与美国室友 Ashman 聊天,谈及美国人学英语和说英语懒散,发音不准,且不遵守语法规则,以致他们的老祖宗英国佬批评这些不肖子孙把英语毁了!其间还谈及,英语近年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地受其它语言和方言的侵入、融合与相互渗透。其中,我就提及,英语中很多词语本来没有,是我们帮他们创造了一些词汇,扩大了英语的词汇量。也就是说,很多英语词汇和短语源于汉语。他还不信,让我举例子,我情急之下举出了豆腐( Tofu )、饺子( Jiaozi )、功夫( kung-fu )、孔子( Confucius )等,他认可了,但仍感觉我的例子不足以支持我的观点和说服他。我许诺会再找到一些例子。回到办公室,百度搜索了一下,找到一些,加之我自己平时积累的,汇成如下一些。所列举的只是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请各位博主、博友,特别是语言专长的朋友们补充。在此先谢过了! Confucius 孔夫子,孔子。显然是从孔夫子音译而来。 Lao-tzu 老子。 Mencius 孟子 Tao 道,道教。 TaoTeChing 《道德经》。 IChing 《易经》。 Yin 阴 Yang 阳 Yin and Yang 阴阳。这些词的拼法大多延用韦氏 (Wade Giles) 音标。 Fengshui 风水。现在看风水在美国已是很时髦的事了,各种相关书籍充斥市场。 Dazibao 大字报 Yuan 元 Jiao 角 Putonghua (mandarin) 普通话 Cantonese 广东话 Pinyin 拼音 quyi 曲艺 pipa 琵琶 Peking Opera 京剧 yangge 秧歌 wushu 武术 Kungfu 中国武术。中文原词为功夫。 Taiji ( tai-chi )太极 Taijiquan(Tai-chi-chuan) 太极拳 qigong 气功 ping-pang 乒乓球 typhon 台风 ketchup 番茄酱 Tofu 豆腐 litchi 荔枝 longan 龙眼 ginkgo 白果树 Tea 茶 soya 黄豆 Bonsai --- 盆景,盆栽 ( 花卉的一种 ) Cheong-sam 旗袍,长衫。原特指女性节庆时穿的红色旗袍,后泛指袍装。 Dingho 顶好,最佳。一家著名的东方杂货连锁店就以此命名。不过虽然此词被收入部分辞书,但一般美国人似乎不懂这个词的意思。 Ginseng 人参。主要指北美一带出产的花旗参,又称西洋参。 Gung-ho 热情高涨,极感兴趣,合作,同心协力。这个词在美语里用的频率特高,人们常挂在嘴边,比如: At first everyone is gung-ho about this idea. But now nobody even talks about it. ( 刚开始大家对这个想法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现在谁也不提它了 ) 。但对于这个词的原意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从干活这个词派生而来,也有人认为是从公共合作社的缩写公合而来,还有人认为是从更好这个词转化来的。笔者倾向于此词派生于干活的说法。 koolie------- 苦力 Kowtow 顺从,惟命是从,极其卑顺的态度。来自中文的磕头。 Mah-jong 麻将 Sampan (sampang) 舢板, 指单帆或需用桨划的小船。来自舢板。 Silk 丝绸。源于中文的丝。 Tong 秘密组织,帮会。从汉语堂派生而来。 另外,有一句常用话,虽然里面没有一个中文字,但公认是从中国话里搬来的,这句话就是 Long time no see 很久不见。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5380 次阅读|3 个评论
深圳的财富来源于什么
windlight 2010-1-28 21:50
讨论,深圳的财富来源于什么 作者:windlight 时间:2005/09/04 内容: 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论断,财富是由土地,资本,劳力,技术进步贡献四个要素。深圳的财富来源于什么,这个份额是多少? 我没有去找这个是否有人已经研究过了。不过这个问题应该是深圳必须要回答的。 政策优势可以分解为土地和资本优势。 如新加坡的地缘优势,马六甲海峡。 我现在想知道中国政府的政策优势,以及台湾没有三通给香港和深圳财富的贡献率有多大。雁过拔毛,不算走私,只是这种国家的政策资源到底给深圳带来多少财富。 还有转贴的下文中提到的吸血作用? 有条件的朋友是否可以做一个这方面的考证? font size=1 color=004689Edited by - windlight on 2005/09/04 22:57:52/font ---------------------------------------------------------- 作者:windlight 时间:2005/09/04 内容: 印度想不通:中国瞎折腾了几十年,为啥还比咱强 环球纵横 8月10日,《洛杉矶时报》发表了该报驻北京记者罗恩特姆佩斯特的一篇长 文,对比了中印两国50年的历史和道路。罗恩被派驻中国以前曾任该报驻印度记者3年,对中印两国对比很有兴趣。罗恩说,中印两国差不多同时宣布独立。印度 选择了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制度,尼赫鲁在1947年8月宣告:机会之门为我们打开了,我们要结束贫穷与无知和疾病与机会不等。两年以后,毛泽东宣 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国家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但是,罗恩说:当印度领导人今天在准备庆祝印度头一个50年的时候,却不得不承认除了 在人Quan和公民自由的领域外,几乎在每一个层面,中国都在改善其人民??包括最穷的公民??的生计方面比印度做得更多。印度外交部长、前驻中国大使说: 毫无疑问,从直接的对比当中,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好。所有的主要指标都比印度更好。 好在哪里呢?罗恩说:例如,从1960年以来,中国使公民 的平均寿命增加了20岁以上。中国男人的平均寿命为69岁,中国妇女为71岁。印度的平均寿命虽有增加,但平均只有62岁。识字率方面,差别更大。尽管中 国有十年***的***,很多学校都关了,但实现了人口81%的成人识字率,而印度为52%。从1990~1994年,中国的年均国内总产值增长率为 12.9%,印度为3.8%。1994年印度人均收入为320美元,只占中国的530美元的60%。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的各国人力发展指标??根据 识字率、平均寿命和平均收入计算得出,中国的得分是60,接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最高分,但是印度只有44分,亚洲国家中唯一低于印度的是老挝和孟加拉国。 原 因何在呢?罗恩说:许多专家现在相信,到目前为止中国得以如此迅速向前推进的原因是部分得力于较早时的改革。但是,特别是在GCD统Zhi初期的50年代,中国却得利于土地的重新分配、普及义务教育、简体字和保健与福利政策以及有助于恢复中国的精 神和自尊的其他改革。哈佛大学 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是印度西孟加拉人,他认为: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其改革前(1979年以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定方向的结果。 《洛杉矶时报》不是亲华的报纸,更不是亲共的报纸,绝不是亲毛的报纸,而且最近又正值美国国内反华舆论高涨时期,但它却发表了这么一 篇文章,可见天下还是有公道的。事实上,早在80年代国门初启,人们热衷于进行横比、纵比的时候,就曾有一些中国学者以印度作为参照系为新中国的成就辩护 过。那时,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纷纷出国参观访问,体验了北美、欧洲、***各地的高速公路、新干线后,未免部惭形秽,在报纸上发表了无数篇横比文章,大 意无非是感叹资本主义的繁荣昌盛,痛惜中国的贫穷落后,诅咒***耽误了建设时光,懊悔当初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那时候也有一些没出过国的或者出过国却 头脑僵化的人起而反驳,纵与解放前比,横与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比,说明前30年没有白过,也干了许多事情。遗憾的是,这股声音在一片热热闹闹的痛 惜和懊悔声中总是显得那么孤弱。事实上,到80年代中后期,诅咒***升温为诅咒新中国,由否定30年进而到否定5000年中华文明,懊悔心理则转变为急切 地追求全盘西化,民族廖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连同崇美崇洋情结一起弥漫着从摇滚乐到电影电视的每一个化角落。 2 印度想不通:中国瞎折腾了几十年,为啥还比咱强 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喻权域先生专门写了一本题为《论三个时间差??与两代人谈社会主义》的书,条分缕析 地比较中外各国的发展成就,令人信服地说明,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在世界上也是毫不逊色的,甚至是非常出色的。我手头一时没找到喻先生的书,但却有几份统计资 料可供作一个简单对比。为了说明问题,看来得烦请读者有耐心看一看下面这张表: 1965~1985年部分国家和地区GNP年均增长率(%)对照表①: ①除注明外、本表数据引自《世界经济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 国别   增长率   国别   增长率   国别   增长率 美国   1.34    中国   7.49①   印度   1.7 【转自环球纵横 www.globbs.com 】 英国   1.6    苏联   5.89②   巴西   4.3 西德   2.7    匈牙利  7.42    阿根廷  0.2 ***   4.7    保加利亚 7.84    墨西哥  2.7 新加坡  7.6    捷克   5.15    埃及   3.1 香港   6.1    波兰   8.67    肯尼亚  1.9 台湾省  缺     泰国   4.0    加纳  -2.2 韩国   6.6    马来西亚 4.4    尼日利亚 2.2 ①该数据是1965~1983年的年增长率,换算自柳随年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苏、匈、保、捷、波五国的年增长率是从《世界经济统计摘要》各国国民收人1960~1981年数据中计算得出,人民出版社,1985年。 以 上选列了四类国家,即西方发达国家,亚洲的小龙、小虎们,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从这张表中不难看出,单纯就物质财富的增长而言,社 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四类国家中最高的。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高的,仅次于波兰、保加利亚、新加坡,与四小龙相比中国的速度 并不逊色,却比小虎们整整高出一头,更是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舆论曾经一度从羡慕发达国家到赞美 四小龙。学术圈的一些活跃人物提到四小龙就眉飞色舞:你看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起点和中国差不多,但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直追美国!30 多年来,深圳和香港一河之隔,但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结果呢?一个长期是小渔村,一个却摩天大楼一栋挨一栋。这是为什么? 提问者显然觉得自己很高明,事实上也的确有许多人鹦鹉学舌,跟着起哄。其实,这样的问题愚蠢至极。按照这种逻辑,我们倒可以反问,同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光芒普照下,曼哈顿富人区和贫民区一街之隔,为什么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另一个却破破烂烂、污水横流? 这 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香港、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是财富的汇聚中心,或者用老式的语言,叫吸血中心。就像旧中国的上海一样,外滩的精美欧式建筑、大世界的奇 巧热闹是与上海以外的城镇的破败、手工业的衰落、农村的凋敝相联系的,它不过是外国资本吸噬中国膏脂的最重要的中转站罢了。1949年以后,上海不再是全 国财富的汇聚中心,相反,倒是成为全国建设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中心,因此,上海本身发展才显得缓慢起来。而香港则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过了旧上海的角色才得以 繁华起来的。本来,在1949年前后,人民解放军完全可以像风卷残云般地收复香港。中国GCD可以废除无数个不平等条约,为什么独独要遵守清政府与英国签 订的租让香港条约呢?这就是新中国领导人的深谋远虑了:考虑到新中国必然要遇到西方的长期封锁,保留香港作为打破西方贸易封锁的通道。正是靠着这样一个新 中国外贸独家代理商的地位,香港收取了高额的代理费,发展起来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西方各国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但其中相当大部分仍然是经香港转口的 贸易。有数以亿计的中国打工仔做苦力,香港怎能不肥得流油呢? 至于台湾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大陆,或者更准确地说离不开反攻大陆,充当美国 全球冷战战略的不沉的航空母舰。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给美国当冷战的打手。膘肥体壮才能当好打手,因此美国给台湾(还有韩国)几乎无限额军事和经济援 助,以便台湾当局稳定军心民心,练好武功。更重要的是,美国向台湾单方面开放市场,允许台湾产品大量出口美国,以增强台湾的自身造血机能。除此之外,不能 不提到台湾从大陆掠走在大量黄金。据《蒋介石详传》披露,国民党从大陆运台的黄金达875吨,以今天的世界市场黄金价格(一克黄金10美元)粗略计算,合 87.5亿美元。最近台湾作家李敖评论台独时就坦率地揭露了台湾发展的老底:还有一点也是我一再讲过的,就是在1949年的时候,蒋介石把全中国的黄 金,有92万两的黄金,全部运到了台湾。然后其中的82万两,做了台湾新台币发行的准备额、准备金。然后台湾才开省颉蝙谓经济起飞,这么多年来台湾就变成 了暴发户。可是这是用全中国的钱,建设了中国的一个省。这等于劫贫济富。这是很对不起大陆的,用会计学的说法是耽误了大陆发展的机会成本。我觉得这是很混 蛋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认为,当时台湾抢走了中国大陆国库的黄金,现在自己发了财,就想逃掉,哪有这么简单。 可见,如果把四小龙的发 展称为奇迹,那么中国就简直可以称为神迹了。因为中国的起点是一穷二白,既无资金又无技术,还少外援(苏联人援了一阵子,又半途撤走,还把钱要回 去了),也没有外国财富可供吸噬,全凭勒紧裤腰带干活,却能在建国后短短30年的时间里走完英国100年的路程,这不是神迹是什么? ---------------------------------------------------------- 作者:windlight 时间:2005/09/04 内容: 文章来源: 天涯论坛 于 2005-08-31 19:08:24 大胆披露:大中国繁荣下掩盖的具体真相           (其实他们都没有看到一个要点,中国今天所有的经济成就都是人类开放和自由这种精神的必然结果,CPC只不过被历史趋势牵动无奈地开放了一些,就自然可以产生经济成就,根本无从谈起是否因为哪一个党的正确领导。这一点看清了,也就知道真正的本质了。--- IM)        *新书《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        我想在正式讲之前先介绍大家我最近主编的一本新书,这本书叫做《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我为甚么要主编这本书呢?是因为有一个问题这是我思考了多年的,也在我的《现代化的陷阱》原版的后记里面一再说明的,就是中国是一个甚么样的国家?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是又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为甚么我要这样说?就是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已经不知道十多年以前的**,我亲自研究过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其中它叫学生记住的32件大事中间,其中有25件是和***造出来的各届代表大会,比如我第几大第几代发甚么言,还有哪一次发了甚么重要的公开文件,至于中国***在这五十年统治中间制造的无数国家罪错在上面根本都没有提。比如早一点的土改就不用说了,这还一直当做它阶级统治的一个基础,那么如何认识它又是另外一回事;就是它自己的认识都已经列为历史错误的,比如反右倾、反右派、反右斗争,还有就是三年大饥荒、***、**这些东西在它的教科书里被抹的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不留。那么这些罪恶实际上都是一个你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以及其他领袖的领导下,依靠国家的体制化暴力施加给中国人民的一种国家罪错,这些国家罪错的主体,犯罪主体是国家、是政府,那么对于国家罪错zgzf从来没有道过歉。        我记得阿马蒂亚,就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卡利一本著名的书里面,就是获奖的著作里面谈到一条,他说:民主体制之所以成为必要就是因为它能够对人民负责,然后他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印度的人口和中国差不多,印度最为发展的程度在某一个历史时段也差不多,但是由于实现了民主***以后,他说印度已经不可能发生中国那样的事情。他比如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大饥荒,中国饿死三千多万人,他说领袖制造这个罪过的领袖居然不要道歉,就这么样光荣、伟大、正确下去,这在民主体制的印度是不可以想像的。所以他认为哪怕不是饿死那么多人,哪怕饿死上万人都可能导致一个政府垮台内阁辞职,所以他觉得民主体制至少可以使政府少犯一些错误,那么我觉得他这个说法是对的。这本书被翻译到中国去这一整段话被删的干干净净一个字都不留,包括里面所有对中国的批评,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中译本是一个残缺本。        正因为我感觉到这样,要帮助当代的中国人认识历史,所以我就从《当代中国研究》这本杂志历年发表的文章挑选了二十篇论文,它记述的都是中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由zgzf一手制造的国家罪错。所以我觉得要让大家记住这个国家罪错,而且要让中国人民了解国家是会犯错误的,政府是会犯错误的,让国家罪错这个概念深入中国人民的人心,而以后只有在政府对自己所制造的所有国家罪错进行道歉,达成历史性和解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才会有一个走向未来的好的基础。所以这也是我编这本书的用意。        *一、三大经济成就 的真相        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中国近期经济的特别形势分析及未来走势预测。        今天我想谈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我想分析一下zgzf列举的三大经济成就,到底它还有哪些没告诉大家;第二点我就是想谈中国的这个经济成就的发展带来甚么样的问题;第三点我就想分析中国未来的危机所在。        1.1、GDP的真相        那么第一点我想谈一下zgzf这些年来一直向海外、向国际社会吹嘘的几大成就,第一就是持续二十多年的GDP的高速增长。那么大家都知道1978年中国的 GDP总量仅仅三千六百二十四亿元,那么2002年已经达到了十万亿元,而且去年的GDP总量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这里第一zgzf刻意回避了一个人均GDP,尽管我们GDP总额很大,但是人均GDP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这个关,还属于国际援助国的范围。所以前一阵海外的很多发达国家就是欧盟在讨论还要不要给中国援助的时候,其中主要理由是说,中国现在这几年同时还在援助非洲、南美一些国家,尤其是***到南美一行答应投资两百亿美元的时候引起震惊,既然你这么富裕那我们可以不再援助你了。但是中国国家商务部立刻发表了一个紧急座谈会,召集了联合国还有二十多个经常援助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声明了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还需要援助,因为我们的GDP还有人均GDP才刚过一千美元,我们还很贫穷。这里我就是谈这一点。        GDP它确实衡量一个经济高速成长的指标,但是它不能衡量的东西太多了。第一,它不能衡量这个社会为高速成长付出了甚么样的生态成本;第二,它不能衡量这个财富的分配程度;第三,它不能衡量社会福利的增长。所谓社会福利的增长是三大要素:一个是养老保险、一个是医疗保险还有一个是义务教育。那么它不能衡量这三个,这点我等会儿再说。        1.2、引进外资的真相        zgzf炫耀的第二大成就是甚么呢?就是引进外资。去年中国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大的资本流入国,这点有一个数据就是截至2003年,因为今年的新数据还要三月份才会出来,就是2003年的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是五千零一十四亿美元。以致于中国的学者去年开始讨论这么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到底经济是否安全?其中主张技术引进外资的就是负责引进外资的国家商务部,反对继续大规模引进外资的是三个机构,一个是国家发改委就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机构,另外就是国家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        那么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两税并轨,所谓两税并轨就是一个--我谈的是--就是一个对外资征的税,过去一直是很优惠的就是减免了很多税;一个是对国内征的税,很重。曾经有人算过中国国内企业负担的各种各样的税收费用加起来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五以上,而外资企业经过种种减免还有他们自己的一些合法避税,所以负担了占他们自己营业总额的百分之七左右,那么这个等于是不到中国企业的五分之一,所以国内的企业就认为这个很不公平就要求两税并轨。那么国家税务总局想增加税收,所以也想开发这一块税收新资源,商务部到了年底最后被迫又开了一个会,这时候公布了一个连我都感到很吃惊的数据,他说因为中国的统计指标有问题,是甚么统计指标?他指的指标是叫做累计引进外资额。他只计算了甚么呢?累计引进的增量,但是他没有计算成量,就是没有把实际到底使用多少算出来。所以他给的一个数据是说虽然引进了五千零一十四亿美元,但是实际使用的外资只有两千五百多亿,有两千五百亿实际上已经撤出了中国。这个是一个内部的讲话,我当时是在他们政府网站上看到这条数据以后很吃惊,立刻就把这个消息发给***时报芝加哥的副主编的鹿青霜,我跟她讲你们最好赶快把它翻译成英文,但是你们要写明是在国家商务部的某一年某月某日某次会议上讲的,而且国内的哪里报导过了,我说这样人家就会相信了。所以这就是讲他的第二大成就,我讲一下他实际外资额已经不到他们向外公布的一半了。        1.3、世界工厂的真相        第三点,就是中国现在成为世界工厂,现在无论到哪一个国家大家都可以看到 made in China,就是几乎鞋袜、帽子、纺织品、玩具很多就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已经在世界各地几乎把市场份量占了很大一块,这一点已经让欧洲人和美国人感到中国已经动了他们的人、吃了他们的饭,所以这几年正在启动WTO之外的技术避雷。比如美国启动的是301,欧洲启动的是特定产品过度性保障机制,叫特保机制,还有一些地方启动环保机制,所以都禁止中国的产品进去。那么这里有一个甚么问题呢?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甚么我们中国经济这么发达,但是国内的就业水平还那么低,而且还那么多的下岗工人、那么多的农民没饭吃,问题到底在哪里?        实际上问题就出在zgzf不愿意承认两点,第一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个就是依赖于中国的血汗分工制,中国的血汗工厂世界闻名,大概世界上你再也找不到比中国劳工并驾低廉的劳动成本了。我现在不说别的就用***自己信奉的马克思理论,就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工资来算,那么我们学***经济学几乎是从高中一直学到大学,我是经济系出生的一直到读研究生,第一年还在读资本论第三卷,读的很详细,其中谈到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就包含劳动力本人的生活资料,维持家庭的生活资料,最基本的资料当然包括住房还有就是其他的吃、穿、住、用、教育等等,当然还有医疗。中国的劳动力现在几乎只剩下劳动力本人吃饭的这些钱还加上一点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足以维持他们整个家庭的再生产,很多地方的劳工尤其是农民工几乎是没有加入医疗保险的,那么养老保险就更加没有了,这就侵夺了他们工资的必要部份。所以这些东西在民主国家哪怕是我们周边的国家,我曾经比较过一下美国生产的产品,哪怕是越南、斯里兰卡生产的同样一条牛仔裤,他可能卖的都比中国要高一美元左右,而这一美元可能就是高在劳动力的工资这一部份,那么就相当于八块人民币。这是第一点。        美国这两年不是老是要对中国的劳工自动进行选择,就是觉得中国应该把劳工的水平提高一点,这种竞争才是公平的,有他一定的道理。那么劳工由于没有工资相当低下,他不能支付下一代的教育费用,也不能支付整个家庭比较高的水平消费,所以这就是中国这几年来经济年年攀升,但是市场消费指数一直上不去,就是因为国内的民众没有购买力,这一点是中国经济的内伤。中国经济现在对外贸的依赖到了甚么程度呢?去年年底国家外贸部发布的一个通知,大家可以看到一条其中的百分之八十是依靠进出口贸易,而进口进出口贸易的主体又是谁呢?进出口贸易的百分之八十就是外资企业就是三资企业,包括欧美资本、***还有东南亚那些,所有的不属于中国资本的就全在这里。所以这是对外贸易程度扩大、对外资依赖程度扩大,没有一个国内有消费能力的庞大群体去支持中国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经济的三大内伤。        那么支撑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这些外资工厂在中国,事实上中国为他承担了环保成本。去年西班牙焚烧中国的鞋子,有一个数据非常让人吃惊,就是中国生产一双鞋的成本,到他们那里包含各种各样、包含路上的运费,只要三到四美元。而西班牙生产一双同样的鞋子就要二十美元左右。那么这中间制造的差价到哪里去了?除了劳工工资低廉以外还有一条环保成本,比如说鞋子需要大量的皮革,而皮革是一个高污染产业,但是这些皮革生产出来了,排污费这些外资企业没有付,排污费没有付就是这些大量的污水、大量的污染都留在中国了,因为生产的皮革大家知道要使用硝酸盐,这种东西造成的污染是相当高的,所谓当年整治五小,其中小制革厂、小造纸厂,这就是两大污染最大里面的小化工厂等等,这就是五小治变。所以中国的环保条列虽然规定了一个企业到中国去设的时候需要付排污费用,但是规定的费用也是偏低的,而且很多地方为了吸引外资擅自取消了这些费用的征收,因为他为了吸收更多的外资进来就出台了地方的政策。   *二、经济成就带来的问题        所以中国的环境生态,我现在就是进入大家现在把三大成就和三大成就zgzf没有说的部份我说过了,现在进入第二个主题,就是谈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甚么样的问题,带来的问题第一个,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2.1 生态环境破坏 长江黄河不再        我曾经在《中国的威权统治现状及其前景》这篇文章里面说过,支配一个社会正常发展有四个因素:第一,支撑社会的第一就是生存基座就是生态环境,中国在二十几年应该说这个生存基座已经破坏的很厉害了,从南到北,从珠江水系一直到往北边的黄河水系,这二十几年应该说黄河已经是没有了,我曾经乘车在晋陕高原走了两天,黄河断流是非常厉害,我在晋陕峡谷的上面从天空往外面看,有时候能看到一条细细的水线在阳光下面反光,那还有点水的,但大多数时候我只看到干枯的河床根本看不到水,那个壶口瀑布,就是黄河的源头那里据说是每年几十米的萎缩,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壮观了,当时李白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你现在到那里去哪怕到面前看,听到瀑布在奔腾咆哮,但是已经不敢知道他是从天上来,因为他的落差已经小了好多。第二大母亲河长江现在变成一条害河,几乎年都有绝奇的事情发生,九八年大家更是惊心动魄。我记得我在复旦读研究生时我曾经去长江旅游过一次,当时我运气很好正好碰到一个长江航道总工,带着一个考察组考察长江的问题。这是 1986年的事情,他当时就跟我说,中国已经死去了一条母亲河。他说长江有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那么到后来看来他的预言成为现实了。至于其他河流下面的海河珠江现污染的非常厉害,中国如果把水分成几堆标准,一类水不到百分之七,二类水大概百分之十点多,三类水百分之三十多,剩下的全是四类五类。三类水已经是几本不可能饮用的水,四类五类就完全是污水,那个黄河的水大概已经看到鱼虾都死光,然后一个小孩子刚跳到黄河里面全身就被灼伤就大叫救命,就是这样,中国的水是生命之母在中国被蹧蹋成这样子。那么土地大家看一下,土地在中国这二十多年沙漠化的非常严重。我今天讲的数字都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或是国家环保局自个儿公布的数据,没有我自己算的数据,因为我也没那个能力去自己调查取得第一手的数据,但是我自己根据他们的资料可能可以算出一些我自己要的资料来,但是依据还是他们的。        现在我跟大家讲几组数字大家就可以知道中国的环境污染。中国的沙漠化面积在1998年就已经达到百分之三十八,而且每年都以260公里的速度推进,据说北京的淮水已经沙漠化现象非常严重,甘肃的明泉(音)也已经成了一个数十年前还有绿洲,现在那边已经有了十万名逃难民都往外面逃了,因为根本就生存不下去,现在只剩下一个明泉县委、县政府,还有大概几千人,两千多人吧,每天主要任务就是给那些人找水喝。其他的地方我想就绿洲一块一块的消失,如果你要到新疆去一趟就会看到,因为我在那里看到植树造林,一排一排的白杨都死了,但是植树造林上报,他只要种上去他就每年加种,死去的他是不踢除的。所以我在新疆的时候,他们的政策研究室有人跟我讲个笑话,他说他们那里有一个县年年报他们植树造林绿化了多少面积,后来报到第四年,他们一个工作人员就公务员转了一下,就跟他说不对呀,你怎么造来那么多来?他说你的绿化造林面积已经超过你县的土地总面积了,拿回去好好修改吧。这里是讲到土地,所以中国的土地而且很多农民承包的土地由于大量使用化肥,板结的非常厉害,沙化盐碱化板结,所以中国的土地已经不再安全了。所以中国这个土地制度如果不改的话,中国的土地问题会更加严重。我说的还不是带来的社会问题,而是带来的讲资源方面的问题。那么就是全世界的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间,中国占八个,中国的城市河段百分之七十的污染普遍缺水。再有几个数字,这是那个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他说环境生态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到底有多大破坏?他说环境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占GDP总额的百分之八。你想想我们这些年来GDP每年增长也就是百分之八,不就把增长的这一块全给损失掉了?而且造成的环境污染还需要再拿钱去治理,那这样的增长不等于是负增长吗?你不增长更好,至少环保好一点更好。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中国人的生存基座已经破坏了。        2.2 就业恶梦        第二点,我要讲中国的深层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人的生存权力,就是就业,中国的就业问题当然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恶梦。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人家常常说我们这五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是很不幸的,要长身体的时候就碰到三年大饥荒就没东西吃,该读书的时候就碰到***,该就业的时候就碰到上山下乡,该成家就碰到晚生晚育,该生孩子的时候就碰到一个独生子女政策,就是说几乎中国所有不公平的社会政策全让我们在五十年代生的人赶上了。当时,其实上山下乡,我在写我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是在1988年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本书正在当时中国很有名的一套图书叫做走向未来从书,这本书叫做人口--中国的悬剑,它是研究了从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一直到当时我写书时期的人口和资源问题。我其中就谈到中国的人口政策,就是为了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所以把大批这种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的青年送到农村里去,这个观点当时很多人不认同,当时很多人认为知青运动就是一个***性的,其实后来这两年研究的人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但是他们可能因为毕竟对人口学和经济学了解比较少,所以他可能重点不在这上面。现在的就业问题经济增长了,还是使中国的就业没有缓解。我先讲农村里面,农村里面就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大量进城的时候,农村里就发展很多乡镇企业,但是在乡镇企业发展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容纳了一千多万农村的活动力,从这个环保组织开始整顿五小,然后就这些小化工厂、小皮革厂、小印刷厂、小造纸厂、小印染厂这些被整顿以后,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从1995年开始几乎每年从乡镇吐出来的劳动力就又重新回到土地上去的有多少呢?平均240万到270万,吐到九十年代末就是二十世纪末吧,应该说被吸拉进去的又吐了很多很多出来。        那么农村里面到底有多少过剩劳动力?现在据说每年有一亿左右的流动人口流往中国各个大中小城市,其中五千万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每年的春运就是为了运送这些农民工回去,每年的春运你只要到匝道管制站看一下就真的会发现,人口问题真的成了中华民族一个永恒的创口,甚么时候去看它都在流血流脓,而且你根本没办法让很多在短期愈合。农村里除了这一亿之外还过剩多少呢?还过剩1.4亿左右。也就是说农村人口总共是九亿,除了65岁以上和16岁以下的非劳动力年龄人口,其中大概最多是三分之二的劳动年龄人口,其中有一半等于是过剩的,两个农民中间有一个是属于过剩劳动力,这个是非常可怕的。导致中国人这种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就导致中国人认识到一条只有提高子女的教育水准才能获得就业机会,但是这个美梦到1997年开始也逐步破灭了,因为中国在这个文盲还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我说的总人口是指应该认字而不能认字的层面人口,不是指老年人,是指一十二岁以上的人口还占百分之七的时候。中国已经提前出现了一个可怕的景象,就是知识型劳力过剩,最开始是中专生找不到工作,我在深圳的时候就发现有城市来的中专生在建筑工地上作小工,他就谈到他是医专毕业的找不到工作,这个卫校毕业的好几年找不到工作,因为中国的农村医疗保险体制已经全部破坏了,这个等一会儿我要跟大家讲。我这里有个统计数据,从2001年开始三年专科生就有百分之四十的找不到工作,百分之五十的没找到工作。        有50%没有找到工作,2004年到现在为止,政府一直在隐瞒数据,在毕业的时候要争取达到 70 % 的就业率,但是实际上大家都说可能连50%都没有,因为这个数字是去年为了怕影响社会安定,根本就不公布。根据我对几个大学的了解,我问了一下,而且问的都是名牌大学,他说他们的就业情况不好,他说他们到九月份的时候,都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找到工作,有的学科可能并不太好,所以说连名牌大学都如此,一般的大学就更可想而知了。        这种情况zgzf又一方面在教育产业化,提高大学生的学费,现在大学生的学费已经远远的超过一般中国城市家庭的负担,农村家庭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每年大学开学的时候,有不少农村家庭的父母因为筹不出孩子注册学费而自杀的,还有卧轨、吃农药的,像这样的事情国内报导了很多,所以我现在在这里所谈的就是就业机会。        一个国家如果失业的人口过多,像城市里的下岗工人有四千万左右,应该说中国9亿人中间至少大概有2亿多是处于长期没有工作的情况,不管是在农村中、城市里,这四千多万的人口是政府公布的。但是根据我们依统计学的数字来算,中国的城乡就业率中,人口的失业率总合达到21.6%,所以失业率是相当高的,这样的社会不会很安定。        2.3 贫富悬殊 当局援外大方        第三、我要强调的是贫富严重分配不公,这有一个数据基尼系数,这几年来是逐年的上升。大家知道0.1是绝对平均值,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是 0.16,这几年来根据zgzf自己公布的数字是0.44,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0.3,所以0.4早就超出一般的不公程度了。这还没有包括贪官污吏的数字,根据南开大学的一项测算,他把官员的科级干部平均***数推测为七千元带进去,基尼系数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0.516。如果系数到了0.48左右,就接近***边缘,实际上根据zgzf历年来查办的大小***案件,一个科级干部又何止***七千元,所以也不是七万,因为这个七万也不是预定的。现在大家看看zgzf今年不是讲了,它已经定了一个新的法规,在2001年就是要出台反******法,并讲***已经有了成效。就当他们自己讲反腐已经有成效的时候,黑龙江发生了一个储蓄处的的负责人,拿了六亿人民币潜逃。另外四川一家银行,一个小小的地区,连支行都算不上,银行体系是总行、分行、支行,下面才是储蓄处,就是储蓄处里的三个负责的人瓜分了一亿多,你想想连这样一个小小的官都能这样***,那个科级干部以七千元的金额,所以我说按照他们的数字带进去,这个基尼系数不得了呀!        以前说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能现在在中国我们看不到冻死骨,但是富人一席酒、穷人一年粮。这种事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得到的。一方面是中国的贪官污吏拿公款私喝,一方面是穷人家的孩子为了交不起六百元的学费,一个十七岁的小男孩就在铁路轨道上卧轨自杀,可是这六百元还不够贪官的一顿酒席,连十分之一的价钱都不到,这些是在中国实际发生的。        我再谈一下刚刚说到的社会福利体制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中国没有建立一个包含全民的社会保险体制。根据zgzf的说法,至1996年6月底,中国就有76.9 %的城市职工和94.7 %的已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也就是这些人能够按照正统的规定,他们有保险就应该拿到应有的养老金,但是zgzf这几年来,从来这些人的退休工资,不能按时逐月的发放,然后就逐年的积欠。我这里出现了一个词,把它翻译成英文还无法翻译,叫作空帐,就是有一个空的帐号,但是帐号里没有钱,这个帐号是研究中国社会保险的人,全都知道的一个中国特色。这些积欠的几年来像滚雪球一样,而且是呈几何系数的增加,1997年欠140亿,1998年450亿, 1999年是1,000亿,1999年以后的数据我没有找到,但是去年11月我找到了一个去年的数据,截止到去年2004年11月1 6日,就是国家劳动部副部长公布,累积积欠的养老金已经6,000亿元。        中国有很多的城市职工领不到养老金,怕他们退休了以后没有养老金。所以我看到美国的一些投资公司还在研究中国的银色产业,说要到中国去开发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因为现在中国人口老年化,六十五岁以上的占所有人口的 7%,六十岁以上占10%左右,六十岁以上就包含了六十五岁,他们还认为中国的银色产业有很大的潜力。他们来谘询我的意见,我说你要考虑到的是到底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还有多少人的消费能力,他们连养老工资都领不到,怎么还有能力去消费你们讲的那些社会产品,各类消费品,这是跟福利制度有关的一个。      另外一个讲的就是医疗保险。城市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依据zgzf的统计是已经覆盖了50%几,但是经济学家杂志,我不知道他们是根据甚么算出来的?他们认为是 30%多,但是现在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很多城市职工加入了医疗保险,还是无法看病的。因为你超出了自己的额度就要自己负担,就是这几个问题。        至于农村是从1986年开始推出了农村的合作医疗。就是农民再也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形式。也没有政府给的任何医疗形式。所以洞庭湖的血吸虫又卷土重来,有关中国的血吸虫,当时毛泽东有一个很有名的诗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讲的就是消灭血吸虫。现在据说有将近四百万带血的血吸虫。据说感染的人口,包括两湖地区还有江西,这些地方都很厉害。有一篇报导讲的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中国其他疾病的人还有很多,但是农村里有多少?从 1991年一直到2000年农民所得到的医疗保险是多少?是一千万人民币,其中有五百万是每年中央政府拿出来,另外五百万就是由各个地方政府凑出来的,九亿农民一千万人民币的合作医疗费用,就是平均每个农民只能拿到一分钱人民币,一分钱在中国是掉到地上都没人捡。        与此同时,zgzf又向非洲援助了不少超级豪华的体育场馆,每一个就是几亿美元投进去,而这样的体育场馆,在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才有,而且人民还不能无偿使用。在非洲援建了十几个,其中有一个还有休闲的公园、高尔夫球场等等供大家免费使用,据说当地人民很感谢zgzf。我感到很忿怒,如果zgzf不要讲这个面子,把这些援外的体育场馆的钱,能多多少少用来给我们中国老百姓救命,帮助一下贫困的农民、失学的儿童、城市的贫困人口,这样我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心里会觉得好过的多。        2.4外国人不了解的事实        所以我刚刚谈了这么多,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繁荣下所掩盖的一些真相。很多外国人跟我说,你们中国好呀!我说你到过那些地方?他说我到过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还有一些省会城市。我说对了!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就是集中全国的财力,铸造了几个现代化的橱窗,我说在这些现代化橱窗里生活的人过得非常的舒服,但是毕竟大多数的中国人不生活在这些地方。        我到***去的时候,***日新社的一个记者,因为日新社是很亲zgzf的,他跟我说,我是懂中国的,我去了中国五年,我在中国当了五年的记者,我到了中国二十五个省会城市,我也了解中国。我说我现在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到过这二十五个省会城市的周边去没有?比如说你到省会城市周围二十五公里之外的地方没有?他说他没去过。我说那好,我告诉你中国70%的人口,是生活在省会城市二十五公里以外的地方的广大农村。我说如果你没有去过农村,你就不能说你了解中国。我说我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自己到过海外访问时说的:要了解美国的富裕,必须去看美国的乡村,要了解中国的贫穷,必须去看中国的乡村。        你要拿纽约做比较,***国家建设市容可以将房子拆迁、不尊重私人财产,可以修建很高的高楼大厦;而纽约没有办法,所以才说人神圣不可侵犯。那个房子再老再破旧,只要主人没有同意,美国政府就不可以拿推土机把它推掉,不可以用拆迁大队类似于黑社会性质的暴力拆迁,这种情况不可能会在美国发生。所以我说在***国家和民主国家,你比较过城市之后,也应该去比较农村的情形。        另外第二点,我说我想问问你的新闻来源?他说我第一、是看中国的报纸,第二、我向中国的官员了解情况,第三、我向我们***驻中国的大使馆了解情况。我说你这三个新闻来源不就是同一个嘛!我说报纸不就是zgzf的声音,党的喉舌,是zgzf给它的定位,另外政府官员谈的当然是国家意识、政府意识,不要以为你跟他们吃过两次饭,他就愿意对你透露一些实际的情况,还有你们***大使馆的消息来源想必也是这两个。所以我说你并不了解中国,我说我来你们***已经三次了,如果我也跟你说我很了解***,然后写了一些你们***人完全不认同的***,你同意吗?他就说我不同意你这结论。        所以我觉得就是很多人给中国四个现代化橱窗当作列举中国制造的途径,我希望在座的也可以告诉他们听,中国70%以上的人不生活在现代化橱窗,也就是这些现代化橱窗里面也许还有一些贫困的人恐怕他们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这样。一个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国度,我相信这个国度不能说它很好。        *三、中国的危机所在        3.1 能源危机        现在我就要讲中国的危机,中国的危机大家也谈从84年到现在,年年谈来谈去也是一些老问题,那么但是现在我们也可以听到危机的脚步声,长远一点的危机是中国的能源问题,去年中国消耗全世界水泥的40%,钢产量的30%,石油产量的30%,也就是导致能源价格全面上涨,中国从1996年开始,就已经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支撑国内的高速增长,经济的增长需要,而且中国的单位能耗又比发达国家大,就是每生产一产品需要消耗能源要远远高于这些发达国家,尤其是***。所以就是中国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对世界能源构成巨大的威胁,应该说在去年已经引起国际的警觉了。中国自己委讬上海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中国到2020年就是石油筹备和用量的分析,那么他列举了一串表,就从2003年开始他就谈到,本国产量基本上是保持在1。8亿吨左右,但是需求是逐年上涨,2003是2。5亿吨,到了2020年就是4亿吨,那么就一半,一大半需要进口,这个时候就会和发达国家肯定会发生能源争夺战。        所以这个问题,中国的智囊给zgzf出的主意是,说在中国还有几年战略机遇期,就在2008年以后前后这个段还可以稳定,但是要谈到2010年大家都没信心,就是说就要趁这几年战略机遇期,zgzf要赶紧解决好一些别的问题,就是能转嫁的危机要赶快转交出去,能在国内解决好的问题要赶快解决,那么现在他们最先转嫁的危机是甚么呢?就是中国的金融危机。        3.2 三套数据说明金融危机        中国目前应该说别的危机或者粮食危机都不是很现实的,因为世界各国现在就是在美国这几年是生产大国而且产量过剩,中国正好可以购买,那么这个还不是一个现实问题,关键是金融系统。金融系统的问题也不是现在,我记得我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我写过一篇文章,就讲世界之交中国的金融危机。其中我提到了一个衡量金融系统是很安全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就是世界各国的金融组织吧!就是国家银行,曾经在巴塞召开了一个会,那么定了一个巴塞协议,那么这个巴塞协议之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条款,就是规定银行的自有资产不得低于资产总资产的8%,低于这个界线,这个银行就当作一个破产。但是中国从93年开始,中国的银行自有资产就有已经低于3%,那么这些年来zgzf不断的想冲出自有资本率,但是到现在为止中国银行自有资本率永远徘徊在3%,因为每年都有新的烂帐出来。        那么烂帐到底有多少这也是一个谜。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我们深圳那里有个深圳商报,他的主编在1999年被撤职,为甚么被撤职?非常简单,就他那里有个记者好像是新手,去开一个银行的内部会议,就是传达银行行长的指示,当时的行长叫戴相龙。戴相龙说,我们银行的呆账现在已经高达48%,他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可以写出去的,于是就写出去了,可能他们值班的副总编还有值班的主任都没有仔细看,第二天见报便立刻回收报纸,然后总编撤职,因为当时中国银行对外公布的烂帐只有12%,12%和48%这个缺口是多大?那么这只是一个小故事。        我现在再谈三套见诸媒体正式公布的数据。这个数据一个是zgzf自己做的,那么zgzf是从前年就开始筹画要推出两大银行--建筑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华尔街上市,而且缺的钱的目标竟然最好能圈一百亿到一百六十亿,中行至少圈六十亿,整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中国所有股票在华尔街总市值。在这个情况下,它就要降低银行的坏帐,所以去年中国从国家财政中间给每一家银行各拨了两百五十亿美元,后来又加了,那么大概每一家银行得到四百多亿美元,就是想冲销坏帐提高自由资本率。那么今年zgzf自己就公布,目前三月份坏帐比率已经降到19%,那么到了11月还过了八个月,中银集团就是四大国有银行重组的一个集团,说自己现在不良贷款比例只有5.16%。这个比例公布出去外国银行不相信,所以去年9月底中国建行,10月初中国银行连续向他们过去老合作伙伴就是Morgan Stanley,还有美国的花旗、还有几家银行吧,发出了招股通知书,希望他们来认股。结果他们提出了三大理由不认股,其中之一就是财务不透明,没有说明这巨大的坏帐比率是通过甚么甚么下降的。因为***银行从这个烂帐比率为了下降一个点人家要拼过5、6年都拼不出来,你中国银行怎么能够话化朽为神奇,8个月就降了10几个点?这又不是。。。。。。除了在帐面做游戏之外,实际上要下降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就是说让他们认股的股份太少对他们的经营没有发言权。第三个就是说中国银行的那种,就是它的经营班子的认定机制他们不认同。当时我记得为了吹嘘这个中国银行的现任行长,我们中国谈到说一个人的能力就说这个人曾经当过农民、当过兵、种过田、作过工人,这工作平均样样干过,吹嘘这个行长就说他曾经当过兵,那么又曾经在银行干过,又在海南省当过省长,那么觉得这样以来甚么官、军、还有就是银行都干过,应该这个经历很吸引人吧!谁知道外国银行不认这个,外国银行认为这个太不专业化,用这样的人管理银行我们胆战心惊。所以我们讲的优点,zgzf讲的优点在他的眼里全成了缺点,所以这几大银行就通通不认帐。现在zgzf正在重新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但是我也不知道哪些银行会上勾。现在因为要有那些银行要上勾,他们要到美国找到基金公司愿意认购股份,找到了谈好了然后在美国各大基金公司的所在地,一座城市一座城市进行入眼,然后才在华尔街上市。现在连这个认购我看还没有戏,所以我也不知道它甚么时候能够上市。        zgzf为了摆脱这个危机,国有企业的危机、银行的危机,把这个中国的股市已经折腾的一蹶不振,现在股市连连低挫,就是政府虽然不断的设置各种各样的所谓政策拖市,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市场已经废掉。然后zgzf又到香港股市圈钱,现在把香港的市场、股市弄得疲软不振。所以现在他们准备进军华尔街,至于美国人是不是有他们设想的那么傻,我也不太知道。也许上天有意让中国***继续统治下去可能就会让它在华尔街圈钱成功吧。那么就是这样。        那么这是zgzf公布的数字,我现在再谈国际上很有名的信用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去年他们对中国进行评估,结果评估以后,公布了两个结果让zgzf很不舒服。第一个:它说中国所有的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全在BBB-之下。信用等级是评多少呢?ABC,就是说3个等级9个小等级,每一个就是说A+,A-,B+,B-,我们中国评到了B-,已经是处于在B之下,也就是处于风险性。我们中国全在风险投机型过高的等级上,这是第一。第二个:它公布了中国不良贷款比例,它至少在44%到45%之间,这个和美国大通银行前两年调查数字接近,zgzf很不喜欢,但是它又不能骂这个,因为如果是国内的公司它可以关闭它,重新做出结论,所以zgzf只好和他们商量,希望欢迎他们再来中国再评估,希望重新评估一个数据出来。        这是政府和外资银行的数据。中国还有一个学者做的,这个学者还是吃官饭的,就是中国几个人,一个中国金融研究所的,还有就是国务发展中心的几个人,大概6个人合作写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叫做:中国金融风险评估报告,他们认为zgzf公布的数字太低了,不真实。然后他说没把甚么算在内,没把甚么算在内,抛开这三大块,他认为中国的不良贷款至少达到35%,他们比这标准普尔评的稍微低个 10个点,但是比zgzf高了将近30个点。现在就这三套数据在这里,但是我趋向于相信标准普尔的评估,因为我们现在中国既然谈这个国际化,国际化就应该按国际化的标准,要不然我们的统计数据怎么能和人家接轨呢?不能接轨,那么你的统计数据就没可比性。         3.3 三道保险2006年失效        这个金融危机现在中国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还有三道保险线。第一道保险线:就是这个高储蓄率,中国民众的高储蓄率是世界最高,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 60%到现在40%左右,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中国相对封闭的这个对外的经营体制,中国银行到现在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只是某些项目开放,那么这些项目zgzf觉得对外面就是放开一点无关大局这是一点。第三点,我觉得就是一个就是甚么呢?它依照常理就是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国际社会现在又回zgzf耍了一把,就是这两年大家都知道中国很多就是美国、欧洲都在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zgzf当然一直不肯升值,结果去年美国政府,美元贬值,那么中国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不动的,所以美元一贬它的也定照贬,一贬了以后中国出口大大增加,今年第一季所谓第一个月公布了一个开远红,第一个月中国的出口就达到508亿美元,超过去年的同期13%,比去年的12月高了30%多,所以美国非常生气。就在一月份布什宣布就职以后,美中经济安全委员会连开了三个关于中国的听证会,第一个就是讨论关于中国WTO的问题,再有一个听证会就是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的外贸问题,就是其中一些特别项目,就是现在国会跟政府官员的矛盾特别厉害,因为政府官员到场参加听证的都是说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美中经济安全委员会的主席非常生气说,我们从去年到今年总是听见你们说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积极谋取解决办法,我们正在大力的和zgzf协商,你们甚么时候能协商好,难道我们要永远要和zgzf协商下去?我们不能行动吗?所以现在美国要加大这方面的力度。        我想目前关于中国这三道保险线里,前一个就是储蓄率。现在有一个估算,中国的高储蓄能保持多久?根据国际抽样调查,***,台湾的高储蓄维持了十五到二十年,中国现在已经维持了二十五年以上,中国是否能达到超过三十年?根据事实,可能超过三十年,那么能超过三十年,最多也就到2010年就到期了,中国的高储蓄率就随着老百姓的收入逐步降低稳定,还有中国的各项开支,保险改革措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这些负担不是要老百姓拿钱出来吗?那么高储蓄率不可能了,到2010年就不可能。还有人民币汇率问题,现在中国虽然是力挺,估计也就挺到2006年就挺不住了。还有一个,按照WTO的协议,中国的银行金融,很多项目必需在2006年开放,所以这三道藩篱一撤,中国的金融危机立刻就会变成非常现实,所以还有两年机会,zgzf一定要想方设法在华尔街圈到几百亿回去,才能缓解危机,如果这个不能圈到的话,那么zgzf这个金融危机。。。。。。我们也不知道甚么时候爆发,反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        谢谢大家,我就讲到这里,因为谈经济问题,虽然我是尽量用很浅显的话谈,可能大家听起来还是有点困难,有甚么问题欢迎大家提问,谢谢大家。 wangerni 天涯论坛 ---------------------------------------------------------- 作者:死心乐 时间:2005/09/05 内容: 用一百亿建一个货柜码头,如果你经营得不好,则这个一百亿建起来的码头有可能整年没有一个货柜装卸。一个沿海的岩石滩,天然形成,一分钱都不用花就存在了,一年下来,没有一个货柜在那里装卸。一个是一百亿建起来的码头,一个是一分钱不花天然存在的岩石滩,它们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货柜码头经营不好,完全有可能变成一个一分不值的岩石滩。这样,因为经营不好,一百亿的作用就成了零。 深圳的财富来自于经营,来自于把财产经营好,从而成就财产的价值创造。 经营得好,资产就会优质化,经营不好,资产就会劣质化,资产的劣质化才是中国经济的不可承受之轻。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有日本的企业,中国就可以把冶炼业发展起来,从而把稀土这样矿产资源利用好,创造更多的财富。能利用好资源就是财富的最大来源。 深圳的财富来自于对资源的利用。 img src= http://comic.sina.com.cn/zjzl/f/2002-03-29/1_55-4-195_2002033020519.gif border=0 三分侠气,一片素心。 ---------------------------------------------------------- 作者:windlight 时间:2005/09/05 内容: b此文由死心乐发表/b。 深圳的财富来自于对资源的利用。 财富第四要素有的人喜欢用企业家技能,但我还是偏向使用技术进步。企业家技能的绝大部分都可以用技术进步的相关概念和指标覆盖,除了冒险和赌博精神。而我以为冒险不过是信息不完全的是博弈选择,经济学分析基本可以将其技术化。 但这个企业家的贡献的确不可小视,我们记住一个企业往往将其等同于这个企业的企业家,但实际上比较难有统计上的正相关性。 ---------------------------------------------------------- 作者:lzlance 时间:2005/09/06 内容: 在资源同等稀缺的情况下,财富来自于经营. 深圳改革开放就是一种经营. 在这个经营过程中它最大化地发挥了土地、资金、人力和技术进步等的效率。 所以把财富归结为经营是最具解释力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作者:橙色心情 时间:2005/09/06 内容: 汗!img src=images/icon_smile_blackeye.gif border=0font color=orange/font id=orange ---------------------------------------------------------- 作者:丙祥 时间:2005/09/06 内容: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香港刺激和带动,更离不开改革开放。当然这里面深圳的本身资源是不可或却的。 深圳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市场的刺激下,深圳人和来自祖国各地的人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深圳以后的发展我认为应该向深处发展。毕竟深圳的地盘有限。应该用它山之石发展自己。 机会是人创造的 事业是靠人打拼出来的! ---------------------------------------------------------- 作者:清尔浊 时间:2005/09/07 内容: 一\深圳的财富来自于经营,这个观点我也非常赞同;包括矿产在内的任何资源,只有进行适应时代潮流和国际战略背景的开发,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潜在价值.埋在深山里的土豆和放在麦当劳的薯条,就是不一样,虽然后者还有可能致癌. 二\中国的成就到底怎么样,怎么看待改革开放二十五年? 1\不能否认中国1950-1980三十年间的建设成就.从国民福利来讲,1949年前的平均寿命\医疗\教育等各项指标都徘徊在谷底,1980年时已经非常直观地有了巨大的进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非常清楚了; 2\如果讲工业建设成果,1949年前的煤油\汽油\甚至铁钉\火柴都是国外进口,我在1983年左右时,周边的人还称这些东西为洋油\洋钉\洋火\,国民经济之破败可见一斑.经过三十年建设,能够自己生产重卡\大型轮船\火车\机床等这些重工业产品,进步有多大又是可见一斑! 3\如何看待1980年前三十年间的各种悲剧?问题已经发生,批评和指责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 首先,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制度,虽然可能不会饿死那么多人(许多人口学家对3000万这个数字经过计算并不太认同),但印度的那种制度潜在地杀死的人,如疾病或贫困导致的死亡是否又低于3000万呢. 其次,当时发生的灾荒,由于档案没有解密,具体情况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即使达到如作者所说的数字,这也是一个好的制度的一个负面影响,这种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效率高,这种高效率在中国起码自元朝后就没再出现过,所以中国才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和水利化的农村基础设施,而这种制度存在的,对分配权利的高度控制和对信息流通的国家垄断,必然导致灾荒的放大----如果信息传送非常及时,大锅饭的行为只持续一个月,相信这么大面积的灾荒也不会发生----如果因为这一个个案而否定整个制度,这是非常草率的,也是非常愚蠢和不严肃的. 4\对近25年改革开放成就的再评价.如果承认了前30年的建设成就,那么就可以立论,即正是因为存在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水利化的农业体系,中国在对外交往中才不会受到外国的产品讹诈,不至于外国对部分产品,特别是机床和装备业产品漫天要价.正是以此为后盾,中国的轻工业才能利用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取得巨大的进步.但由于看不到这一点,以为抛开中国的重化工业建设,就可以在轻工业方面独步天下,甚至替代重化工业方面的竞争弱势,所以,现在中国的重化工业不是与世界水平拉近了,而是差距更大了;长此以往,中国的轻工业优势也将不复存在,无论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或市场优势是否仍然存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重新审视,而不仅仅是从环保或反倾销角度看这么简单. 5\怎么看待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济腾飞?日本的经济腾飞,是否完全依赖日本的社会制度.否!首先,日本1940发动太平洋战争前的经济快速发展,是由于日本利用亚洲邻国的孱弱,以战养战,以掠夺的方式做到的,并不具有可复制性,有一个可以引为例证的地方是,二战前的日本产品,在国际上就是低劣货的代名词,并不比今天的中国产品名声好,怎么与欧美竞争,以纯市场手段争夺国际市场啊!1945年后日本的飞速发展,现在公认的是1950年朝鲜战争和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挽救了日本,帮助那些二战前因为殖民地经济才能生存的三井\三菱等大财阀继续发展下去,此后美国的对日产品门户开放政策,又让日本搭上了美国这架大战车,这种效果与此前它依赖于殖民地经济意义是一样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广场协议调整汇率,加上美国严格控制日本产品的进口,本经济一厥不振长达十年,真是怪事,战争对德国造成的创伤也没这么深,怎么一个汇率对日本造成的创伤就这么深,只能用日本经济的本质非常孱弱来解释了. 四小龙的经济是否完全依赖于它们的社会制度?否!四小龙的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大家看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一清二楚了.韩国,在前30大财阀中,有16个已经倒闭或规模大幅缩小,只有一个三星重生了,这个概率也实在是低得令人生疑,而且当时的韩国经济真是要破产了,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泰国,就不用多说了吧,不说都知道;新加坡,地缘政治的需要,它发展物流就特别有优势,仅这一项就可以保证吃饱了,看看深圳如果缺乏盐田港\蛇口港\赤湾港等是什么结果就知道了.还剩下一个台湾,宝岛现在的主子还像从前对待日本那样高看她一眼,毕竟它的能量美国现在消化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就像1950年的日本一样.所以,不要把眼光盯在日本和四小龙上,以为人家行就是人家的制度好,我们怎么这么倒霉,摊上这么一个制度----兄弟,快点祈祷吧,这个制度已经是最好的了,你下辈子托胎到印度试试! 完全有理由认为,日本和四小龙的发展,是美国地缘政治的需要,完全不具有可比性.这就好比李泽楷搞什么高科技成功了,你看了看,没难度啊,我也行!错了,兄弟,你可真是不行,因为小超人在成功之前赔的钱,你没看到有多少,而且小超人背后站着一个香港的打工皇帝为他出谋划策,那可是真正的李超人的发家班底!李嘉诚想让他成功,你说能不成功吗?美国想让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经济体成功,你说能不成功吗?(1975年的日本,经济能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消化能力,才会有后来的种种打压行为) 撇开国际战略和地缘政治,以为全是社会制度惹的祸,那是害了右倾幼稚病,中了老美的招了! 6\以上说的这些,并不是为今天制度中的一些弊端辩护,还是重申一下观点的好.一,俗话说盖棺定论一百年,对社会制度的孰是孰非还是站在二百年后看才能比较公允吧(1917苏俄到今天才不到100年,1689年英国宪法后确定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到1900后资本主义才发展得像个人样,中间的300年是非常野蛮的,正所谓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不要对今天中国奉行的制度苛全求备,用发展了200多年的美国标准来要求战乱100年(1850-1950)建设才50年的中国. 二\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世界格局就进入地缘政治阶段,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地缘政治下发生的,英国反对美国取消农奴制度,英国时而支持法国对抗德国的霸权,时而联合俄国对抗拿破仑的大陆统一政策,美国反对瓜分中国政策而提出利益均沾等等,哪一项不是围绕本国政策,利用地缘政治的特点分分合合.那些奉行制度决定论的人,有什么理由认为美国人就能容许你中国走上美国式道路,而不是步印度式或拉美式后尘呢? 三\我们要做的,不是发牢骚,说中国的制度这里不行,那里不好,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还是像胡适先生所说,多解决实际问题,少谈些大道理,从身边做起,改造中国的民族性格.每天扪心自问:今天,你举报身边的小偷或抢劫了吗?你认真工作了吗?你改变自己的恶习了吗?没有的话,请你马上行动! 滚滚江水入海流,清者自清浊者浊! ---------------------------------------------------------- 作者:windlight 时间:2005/09/08 内容: 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应该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的机会和模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水平,他们房地产泡沫除了投机的成分,也在于自身的资本富集度远远超过实际利用的可能,除了奢侈品消费,这些钱也一定要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就如小说中常用的如果吃了太补的药,或别人白给的内力,如果身体承受不了,就要爆炸一样。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投资国,外汇储备第一国,东京成为世界最高生活成本城市都意味着自己看不到发展的未来在那里。香港的辉煌虽然是物流的辉煌但这个区域优势并没有新加坡的比重大,香港的资本可以很容易的在大陆找到新的发展空间,而新加坡的发展空间就局限了很多。日本和美国不同不能在军事上投资太多,而这也是美国的资本富集后还有消耗的所在,不会自爆。而香港和新加坡没有穷兵黩武的机会,资本的力量就需要警惕和理性对待了。新加坡的房产跌的看不到恢复高位的希望,而香港由于大陆的输血还有恢复的可能。但深圳的区位优势没有上述这些条件,那么现代化了以后怎么办,我们可以选择那种模式,深圳需要看清过去,找到未来之路。我发达了以后怎么办,总不能牛奶买两个,我喝一个倒一个。 这是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所在。 土地和劳力的优势是最快遇到增长的极限。资本本身的增长并不总是让人欢喜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双刃剑,而技术进步的增长极限在21世纪世界或者深圳都还很难到达其增长的极限,这是我们发展的可为空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营和管理的空间在我们发达之后就不会有更多的可能,所以经营不是财富贡献的第四要素,而只能是其部分。当然在发达之前,我们不能忽视财富经营的魔力,向管理要效益,企业家技能应该会有其发挥的空间。 制度要素也就是生产关系,它会影响生产力,但不是决定生产力的因素,这个论断今天看来还是真理,但期望以解决制度问题就一劳永逸,只不过十痴人说梦。即时在知识经济社会,制度也不过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的加油机,而不是最重要的火种或维持其发展的利益之油。 ---------------------------------------------------------- 作者:死心乐 时间:2005/09/08 内容: 这个贴子的讨论很好,让我细细想一想。不过,我觉得财富有三种来源:一、抢:靠暴力手段把别人的东西抢来。放到社会的层面上,抢就成了军事和与军事相关的政治手段;二、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把天然资源变成人类需要的产品,而人类需要的产品正是财富的根本定义;三、组织经营:这个也可以放到劳动的范畴之类,但现在对经营这个财富创造手段的忽视太严重,所以把它另外列出来。劳动是在专业化之后才获得规模效应的,如果没有专业生产,所有的人都要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那么人类能享受的产品就会很少,大大地减少,人类的财富也会大大减少。经营把专业化生产组织起来,让专业化生产在无碍的状态下展开,把社会的生产力,在组织规模上,来一个整体发挥。个人的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经营则能让组织象个人那样发挥作用。 美国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是抢来的。 img src= http://comic.sina.com.cn/zjzl/f/2002-03-29/1_55-4-195_2002033020519.gif border=0 三分侠气,一片素心。 ==========================================================  ̄讯息到此结束 ̄ br 欢迎加入我们的论坛:因特虎深商俱乐部 http://www.interhoo.com/gb/
个人分类: 思辨|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03F 科学研究工作的生命周期
icstu1 2009-12-7 14:49
03F 科学问题和科研项目的来源 科学问题的来源 –科学的连续性的需求——DNA与蛋白组学 –技术对科学的需求——低损耗变压器、新材料 –生产对科学的需求——系统科学 科研项目的来源 –政府行为——政府计划(863、973、基金) –企业行为——企业委托合同 –科技工作自身的延伸行为 科研项目的前期工作 l充分了解背景和已有的工作基础 –确定要解决的对象目标 –文献检索(图书-网络-期刊-人员活的资料▲) –充分读懂2-3篇经典文献(科学思路、创新点、结构、结论、引文) l目标的可行性 –科学的可解性,不悖与更上一层的知识 –目标的有限性,相关知识的准备 –必要的价值理性 方案和计划的制定 l项目的执行方案 –总体目标的分解 –科学路线:科学思路推理过程的框图 –技术路线:数据来源、设备、试验方法、计算方法、精度评估 l项目的执行计划 –项目过程的分解,PERT图 –过程—人员—资源的配置 –阶段的验收,向下一个阶段前进 实验室和实践工作(有目标的数据获取) l设计一个试验 –目的、方法、设备、流程、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收集,可靠性识别,误差评估 l数据处理 –数据予处理,剔除干扰数据 –利用设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结果分析,与预想的符合度 –重复试验方法资料积累与建立模型 l资料的有序积累 –时间序列数据分类 –空间序列数据分类 –对比数据 l从数据到曲线,从曲线到模型 –从数据到曲线,完成了知识系统认识平面O-R-L –从曲线到模型,客观世界抽象,完成了知识系统逻辑平面R-K-L 成果的形成 l新知识的形成 –新规律的发现 –实例验证,普遍性验证,数学验证,形成严密的结论——新知识的形成 l从知识到成果 –创新点,新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 –社会评价系统的认同程度(SARS) –形成公认的成果 –产生新学说、新技术、新材料、新软件、新系统 –进入应用,进入产业链
个人分类: F 描述场景与回溯某个实例|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法的来源,文献?
firefive 2009-9-2 16:19
  近来看文献,感觉很没意思,来回就那些东西,说实在也根本不想那样做。想法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就是换个试剂,改变一下条件,评价对象也就是蛋白水解物什么的,反正搞来搞去,文章很多,但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   自己的实验,说白了有点瞎搞的味道,想法来源跟文献没什么关系,只是想出来后再看看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一个想法做出来后本可做些后续的工作,让原来的工作看起来更丰满一些。但老感觉这样做没意思,花的时间倒是不少。   近来仪器坏了,想看些东西,可是没看到什么能提起兴趣的,有点厌烦的感觉。有时候想,要是我再会点什么,可能会有更多有意思的想法,可惜没时间去尝试。   现在感觉不缺想法,可惜实验进度赶不上想法,一个想法没做完又有了新的想法,没能静下心来把一个想法做完整。。。性格使然?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3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相对论》及其发展 (45)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7 10:51
《相对论》及其发展 (45) 44 .时空弯曲特性的来源。 ( 接 (44)) 时空的弯曲特性,是由其牵引位置方向余弦所决定的可变系的变换所决定,对于惯性的牵引运动,其牵引位置方向余弦是不变的,而时空不存在弯曲,只有非惯性的牵引运动,其牵引位置方向余弦是发生改变的,时空才会相持应地弯曲。 因而,时空的弯曲特性是来自各运动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而且,粒子间不同的作用力,会使时空发生相应的不同弯曲特性。 一切粒子 ( 包括光子和声子 ) 都有运动质量,其间必有引力。两粒子间通常 ( 远程 ) 引力的大小与其运动质量成正比,与其间 3 维空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带电粒子都有正、负电荷,其间必有电磁力。两粒子间通常 ( 远程 ) 电磁力的大小与其正、负电荷成正比,与其间 3 维空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还有各高次、线的近程力,分别表现为弱力和强力。 它们分别都在相应的条件下,使时空发生相应的弯曲。 粒子间不同的作用力,使时空发生相应的不同弯曲特性。只是当各粒子距离较远、运动质量和电荷较小,仅当相互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的情况下,才可认为时空是近似平直的。 ( 未完待续 )
个人分类: 物理|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北地区鹅饲料的来源与养殖制度
kerer009 2008-10-22 12:44
1.鹅饲料的来源 鹅作为一种家禽,与牛羊不同,具有其特殊的取食及消化特点,而且大鹅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饲料的要求不同。在大鹅饲料来源的解决方案制定上,据需要根据大鹅的特点,结合生产地的农业生产及劳动力素质等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 1.广开饲料来源,为向农户中推广奠定基础。 收集城郊常见的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如春秋两季的甘蓝、白菜、萝卜等菜叶,能阴干、冷冻储存的就存放起来备用,否则就当时饲喂。也可以在在距养殖基地合理的运输范围内,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下脚料,直接或简单加工后运回养殖基地。 还可以在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土地间种、复种,用来生产大鹅饲料,增加农民的额外收入。 2.根据大鹅养殖的需要,通过采用相应农业技术,高效利用土地。 玉米或黄豆等作物,从出苗到雨季来临初期封垄前(5月中旬~7月中旬),时间长达2个月,完全可以套种大鹅饲料。目前没有人做,除了产品需要市场引导外,在技术上存在主要水分和成本因素。在作为大鹅饲料这个市场问题解决后,通过低成本的农业技术装备就可以解决春季生产的缺水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只要选择适当饲料种类,就可以在春夏之交这个传统青绿饲料贫乏的季节里,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大鹅的饲料问题。 3.改进农业作物品种 将粮食生产与畜禽养殖相结合,使之既满足粮食生产需要,秸秆又能作为大鹅饲料,增加收入。目前通用的大豆、玉米品种育种目标主要是为生产粮食,其秸秆经处理加工后作为饲料,虽然大鹅具有对纤维素、半纤维素一定的消化能力,但效率不高。如果改换品种,秸秆的消化率将大大提高。 4.扩大农业生产链,将保护地生产、大田生产和畜禽养殖结合起来。 保护地生产实际上就是在光照等因素满足的情况下,通过一层薄膜提前解除低温对大田生产的限制。保护地生产可以和大田生产协同起来,使作物提早成熟、增加生物产量,从而为大鹅养殖提供饲料。在这里,技术是最重要的,将保护地生产、大田生产和畜禽养殖结合起来的生产技术是最难以解决的,这需要同时熟知以上三种生产的科技人员来解决三者之间协调问题,合理利用三者生产的优势来规避各自间的劣势,从而达到多赢效果。 此外,温室生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其生产高效性(高价值或高产、或两者均有)。利用这个特点,就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条件进行生产,如生产高货币效益农产品,可在进入市场销售后换回大鹅饲料;如果产品高产低价,可直接作为大鹅饲料;如果部分产品高货币效益,部分产品高产量,那么高货币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换回大鹅饲料,高产的产品,直接用作大鹅饲料。 5.利用农闲废弃地边角地,生产饲料。 山庄或农村废弃地很多,完全可以选择适当作物品种进行生产,一般在山庄外的农村这部分产量不大,只能作为一种补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样的废弃地边角地之所以闲置,就在肥料和规模问题,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需要解决肥料以及达到一定规模后的看护问题。对于山庄而言,只存在肥料问题,而这又是山庄最不缺的。 2.养殖制度 春季5月初左右出雏,在一个月的籽鹅期内,饲料来源主要以精饲料为主,少量搭配青绿饲料。进入六月份,正值铲一遍地的时候,饲料地内的饲草已经能够满足刈割或放牧需要,可进行饲料投喂(或根据营养需要,加工后再进行投喂),或直接进行放牧。进入盛夏时节,直接进行放牧。上秋后,利用秋季能量饲料丰富、气温凉爽适宜的有利时节,抓紧时间进行育肥工作,力争在上冻前结束,饲料来源主要以加工后的玉米粒为主。对于种鹅的饲料问题,在上冻前储存农副产品下脚料或青绿饲料,采用干制或冷冻方式贮藏,适当搭配以容易消化的秸秆饲料用于过冬,在饲料紧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玉米秸秆揉碎淋湿后混拌玉米面喂养,并定期补给食盐和微量元素。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