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亚太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果韩国引入中俄的反导系统而非萨德
热度 1 dreamshadowless 2016-9-3 19:57
今天看了上周的《一虎一席谈》节目,关于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话题。看的过程中就在想,韩国是为了自身的安全,需要引进“导弹防御系统”抵抗朝鲜的可能进攻;美国则是为了自己的亚太战略或者全球战略,需要把萨德或者更高级的玩意弄到韩国去;中国俄国则是害怕萨德系统对各自的战略安全威胁。 现在的关键在于,在目前已经不能让朝鲜弃核的情况下,韩国必须要引进 “导弹防御系统”。那么问题就清楚了,即韩国引进美国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会严重危害中俄的战略安全。 在这个局里,韩国是攻,中俄是受,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具有自主选择的机会。那么问题似乎可以这么解决: 1.韩国不引进导弹防御系统。那么会直接面临朝鲜的安全威胁,可能性太小。 2.韩国引进美国的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会直面中俄的制裁,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制裁,损失很大,但有可能。 3.韩国引进中俄的导弹防御系统。韩国会直面美国的压力,从韩美军事合作来说,可能性很小。 4.韩国自主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没这个能力,但是中国可以帮助,会泄漏我国技术,但是能解决现有矛盾。 所以,站在中国的立场,从韩国的角度出发,比较好的解决途径是让韩国建立自主的导弹防御系统,初期可以由中俄与美国相互牵制,投入技术,5-10年后韩国能够独立。但这样会有美国从韩国窃取中俄信息的风险。 无论是让中俄在韩国建立防御朝鲜导弹的军事基地,还是中俄美相互牵制来辅助韩国建立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都比在韩国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导弹防御系统更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当然,半岛无核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不过似乎已经希望渺茫了。
个人分类: 一些想法|2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增加亚太军事部署对付中国
热度 5 laserdai 2012-10-4 21:31
现在美国经济越来越差,快要不能自保了。前几周实行QE3,放美元洪水淹世界,想要混水摸鱼,意图自救。 这边,一直挑动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要把中国搅乱。现在又加了一码。 先前报导: 美军重新审查亚太兵力部署应对中国军力崛起, 2 011年06月20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4942646.html 2012年10月4日, 美国增加亚太军事部署对付中国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什顿·卡特表示,尽管五角大楼担心资金不足,但美国仍有足够资源 实施军事中心向亚太转移的新战略 。 卡特星期三(10月3日)在一个讨论中国军事挑战的研讨会上做上述表述,并为美军的亚太战略做辩解。 他说, 未来几年五角大楼会把资源更集中用于亚太地区,在亚太增加部署新舰船以及 F-35联合攻击机。 五角大楼的高层将密切研究投入资源的具体细节,致力于实现上述重新部署。 不过, 有分析人士对美国实施新的亚洲战略是否有充足的资金表示怀疑。 军事挑战 题为“中国军事挑战”的研究由美国国家亚洲研究中心发表。该项研究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2004年以来的现代化努力。 2004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将解放军的职能扩大到超出国土防御的范畴。 该项研究的作者说,中国已经发展出能够打击台湾以及威胁中国近海军舰的军事能力。另外,中国导弹射程在持续扩大。 中国防务分析人员马克·斯托克斯说,如果中国军力发展的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就会掌握类似美国“全球迅速打击的能力”,即在一小时内能够把常规导弹发射到世界任何地方。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9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美国针对中国的战争态势剧然升级
bfzhao2001 2012-6-12 20:59
博客作者评论:作者在博文《美国对世界性战争态势的处置正在升级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734302-580150.html 中指出,“ 美国军方情报机构(突然)扩编一倍甚至以上,意味着 美国的中央情报局(主要进行文化战和宣传战)这个在和平时期专门服务于美国国家情报目的的机构已经无法满足美国当前的国家情报需要!意味着美国对世界性战争态势的处置正在升级!” 下面这篇文章则指出,美国军方加强情报力量的企图在于剑指中国。 实际上在美国2009年公布的《美国国家情报战略》报告中,全篇被提及的四个国家只有朝鲜、伊朗、俄罗斯和中国。近期美国欲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亚太地区(媒体分析已铺天盖地),可见剑指何方已一目了然!有此可见,黄岩岛事件、钓鱼岛问题近期被热炒也是美国的一种先期战略配合步骤而已。 美国全方位开展秘密行动剑指何方 http://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29356 《环球视野》 李大光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已创建一个名为“国防秘密行动司”的新情报机构。一位美国军方高官说,随着国防秘密行动司的建立,美国军方情报机构人员“将在现有数百人的基础上再增数百人”。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伊拉克、阿富汗战场整整十年之后,五角大楼正在加强其间谍系统,准备把数百名特工派往海外热点地区。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已向白宫递交报告,要求获批扩大在也门的秘密无人机行动。据悉,该报告内容之一便是在即使不知谁将被炸死的情形下,也可出动无人机进行袭击。 耐人寻味的是,五角大楼的现任掌门人帕内塔此前供职中央情报局,对开展间谍活动属轻车熟路。中央情报局现任当家彼得雷乌斯有着将军军衔,此前则在伊拉克、阿富汗领军,对无人机的使用颇有心得。此次五角大楼与中央情报局在开展秘密活动上不谋而合,反衬出美国全球战略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五角大楼整编加派间谍 五角大楼这一重组军方情报机构的举动有着剑指中国的企图。 美国目前共有16个情报机构,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处于总协调地位,其他机构的任务各有侧重。比如,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分别负责海外和国内情报搜集,国防情报局主要承担军事情报搜集。 五角大楼“国防秘密行动司”的创建源于去年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的一份秘密报告。在对美国16个情报机构进行一项调查后,这份报告认为,现有的国防情报局太重视传统的军事情报搜集,而对“国家情报”关注不够,也没有与美国其他情报机构实现情报共享。今后,美国军方的情报工作需超出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范围,应更多集中于反恐、核不扩散和伊朗、中国等“具有优先性的目标”。军方需要更多地把行动延伸到战区以外的地方,并与中央情报局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 不愿透露姓名的五角大楼高官称,国防秘密行动司旨在确保将情报人员“放在正确的位置以收集所需情报”。随着国防秘密行动司的建立,美国军方情报机构人员“将从现有的数百人再增数百人”。虽然五角大楼高官不愿透露新增军方情报人员具体将被派往何方,但从美国近年的战略调整来看,“具有优先性的目标”不外乎“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活跃的中东和部分非洲地区,据称正在发展核计划和导弹计划的朝鲜、伊朗,以及军力日益强大的中国等。 有分析认为,此举是美国情报机构大幅重组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意在适应新形势变化需要,尤其是适应美国在阿富汗、也门等地持续展开特种兵打击恐怖主义的形势要求。相比于中央情报局,国防秘密行动司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发挥和凸显其战斗力。在行动方式上,除不断增派和扩编一线间谍人员外,包括广泛使用无人机和特定区域范围的特种作战,将是该司的主要做法。 无人机成美国秘密行动新宠 在奥巴马政府的新军事战略中,特种行动部队取代常驻军力,成为收缩灵活的打击力量,而无人机则因其伤亡代价小等因素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特别是反恐秘密行动的新宠。 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无人机的加大使用已在巴基斯坦取得明显成效。由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巴基斯坦使用无人机权限较大,不必完全弄清情况和获批程序后才发动袭击,结果不少在美国“黑名单”上的恐怖分子是在被杀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才得知“原来他们就在那里”。现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彼特雷乌斯坚持要将这一模式尽速复制到也门。在已提交给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称,美国在也门的情报收集工作已得到改善,可以在扩大无人机行动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平民伤亡。 据悉,中央情报局希望获得对也门发动更多无人机空袭的权限还包括只要获得有疑似恐怖活动的情报,例如有图像表明武装分子在“基地”组织活动频繁的区域聚集,或者发现运输爆炸物的情况,就可以出动无人机进行打击,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只能在确认了袭击目标之后才出动无人机展开空袭。 在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版图上,也门愈发受到关注。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遭击毙后,美国认为“基地”组织已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遭到致命打击。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看来,目前在也门的恐怖分子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最具威胁。 在不久前也门国内发生的动乱中,美国态度相当暧昧,其背后便是有“投鼠忌器”的顾虑。实际上,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一直在也门开展一场静悄悄的低烈度战争,其参与者已从数年前的美军联合特种部队司令部增至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其他情报机构、美国海军、空军等。去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阿拉伯半岛建立了一个秘密基地后,明显增多了无人机行动。此外,美国中央情报局还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情报部门建立了联络网。 据统计,今年以来,美国已至少在也门发动了九次无人机攻击行动。美国无人驾驶飞机于3月9日夜至10日凌晨空袭了位于也门首都萨那南部的贝达省,击毙25名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武装人员。遭击毙武装人员为“新近招募人员”,在训练营晚餐时遭轰炸。当地一些居民说,这一地区遭遇多轮空袭。3月22日,美国无人机空袭了也门南部“基地”组织据点,至少30名恐怖分子被打死。4月14日晚,一架美国无人机对贝达省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发动空袭,据信车内搭载三名“基地”组织在当地分支的头目。 去年,美国出动无人机击毙了“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重要成员安瓦尔•奥拉基。但美国认为,奥拉基之死并未阻止该组织决意攻击美国。 秘密行动具潜在风险 美国全方位展开秘密行动势必引发相关机构间的暗斗与磨合,也在道义等问题上存在潜在风险。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情报机构迅猛膨胀,但也因而屡屡出现相互职能重叠、互抢饭碗甚至互相拆台的现象。在已有16个情报机构的情形下,如今又新增一个机构,工作效率是否会相应提高,这已经引起一些人的质疑。过去数十年间,中情局一直在完成海外情报任务时处于主导地位,中情局和国防情报局曾长期为各自的角色而发生争执。五角大楼新成立的国防秘密行动司与中情局下属的国家秘密行动司的职能如何界定,就是一个新的问题。 美国前国防情报局中东事务分析人士约书亚•福斯特说:“我不清楚新机构要完成哪些中情局没有完成的目标,这看起来像是抢地盘--中情局有这个机构,我们为什么不也来一个?”福斯特说,他相当怀疑这个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是否会有良好表现。 对于中央情报局欲扩大在也门使用无人机袭击行动的要求,白宫出言十分谨慎,其背后便是对相关行动的风险多有顾虑。但据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26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已批准扩大在也门的无人机秘密行动计划,允许中情局和美国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在目标身份不明的情况下发动袭击。此前,美国政府只允许对出现在“黑名单”上的以及其位置可被确认的恐怖分子头目进行无人机袭击。 美国政府的此项举措标志着美国在也门反恐行动的扩大化。今年以来,美军在也门的无人机行动次数已经激增,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共发动了九次袭击,大致相当于去年整年的袭击次数。 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及学者认为,扩展的行动计划增加了误杀没有卷入反美阴谋的武装分子的可能性,从而可能激怒也门民众,反而有利于“基地”组织在当地的招募行动。此外,在美国国内,对于在也门扩大无人机秘密行动计划的法理依据也存在许多质疑。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67期,摘自2012年第11期《世界知识》)
个人分类: 情报学|1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视频:中国军方回应“美军60%战舰部署亚太”
热度 1 xupeiyang 2012-6-4 10:18
[转载]视频:中国军方回应“美军60%战舰部署亚太”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2-06-03/130961766765.html  针对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表示在未来将把六成军力转移到亚太地区的说法,参加香格里拉对话的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对本台记者表示,第一,不要看成不得了,第二,不要当作无所谓。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中国军方首次对美国亚太战略作出回应。   6月3日深圳卫视《正午30分》播出以上视频。 美防长否认美军事战略转向亚太系威胁中国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6-03/1100692099.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8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于时语:美国战略‘枢轴转向’的亚太地缘政治
whyhoo 2012-4-26 09:31
于时语专栏   亚太地区一系列地缘政治发展令人目不暇接:西方政府对缅甸内政演变的迅速反应,包括美国国务卿和英国首相的破天荒访问;第一批美国海军陆战队人员进驻达尔文港基地,被澳大利亚防长宣布为“历史性的一天”;美国和菲律宾在中菲两国黄岩岛对峙中开始“肩并肩”联合海军军演;印度首次成功试验远程洲际导弹,强化军备;《华盛顿邮报》却透露:在使用租约2016年满期后,五角大楼准备放弃印度正南的战略要地迪戈加西亚基地,而东进澳大利亚的科科斯群岛(Cocos Islands)。   除了美国与半个世纪前的死敌越南加快经济和军事合作,日本也与湄公河流域五国21日在东京召开峰会,提出《合作战略2012》;东京对近30年来首访日本的缅甸总统吴登盛允诺免除37亿美元债务,并重新提供发展援助。越南总理阮晋勇则在东京公开邀请美日等“参与解决”南中国海主权争议问题。   这系列发展后面,明显都有山姆大叔的身影,以及中国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大气候。从历史角度,这是我十多年就归纳过的离强合弱经典战略。近期关键则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的国际战略“枢轴(pivot)转向”——淡化十年“反恐战争”以来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冲突,而把“文明冲突”的主要争雄对象,转向最有经济竞争实力的华夏文明。   奥巴马政府的“枢轴转向”,明确看到了对美国国际霸主地位的真正威胁是经济实力,而不是政治伊斯兰这一徘徊世界的新“幽灵”。另外也是检讨了华盛顿针对不同国际对手的“上驷”和“下驷”,尤其是赢得对苏冷战的“普世价值”软力量,以及北约针对华沙条约在民意支持上的巨大优势。十年“反恐”显示,美国在冷战中这两大利器,对付政治伊斯兰不无对牛弹琴,但是今天“枢轴转向”到亚太地区,还是具有很大的潜力:华盛顿新近从澳洲到东南亚,尤其中国“后院”缅甸的一系列攻势,显示“普世价值”和民意牌,确实是北京的“下驷”所在。   我多次强调,道德权威赤字是北京的重大问题,不仅催生祸起萧墙的内忧,更会成为授人以柄的外患。新近的重庆领袖丑闻是个显例,直接暴露最高层次的腐败,而可以与当年林彪事件最终摧毁基层社会的毛泽东个人迷信类比。在国际上,此事不仅直接牵涉海外人士,据香港《南华早报》披露,更导致欧美上层开始关注中国军内的类似高层腐败现象。   国际盟友是北京的另一重大软肋。不妨先看一下东亚地区的实力消长大势。   一个显著的看点是日本的没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新近都特别报道了二战后日本崛起的王牌——制造业的衰落,尤其是曾经称霸全球的消费电子业。多年的行业巨头索尼、夏普、松下等公司持续亏损裁员,夏普被迫向台资鸿海精密出售股份和工厂,都是例证。   对比之下是韩国的崛起,在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产业上都开始超越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不仅“韩流”文化风靡海外,韩国籍联合国秘书长和韩国裔世界银行行长,都显示不成比例的世界性影响。   在次大陆,与导弹试射反映的印度经济成就对比,巴基斯坦经济停滞不前,政治上继续缓慢崩解。美国国会议员新近甚至引进支持巴国俾路支斯坦省“自决独立”的议案。今年的新疆叶城恐怖暴力事件,也被北京指认与巴国伊斯兰组织直接有关。 可以重温一项历史教训。普法战争催动统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时在经济实力上迅速崛起,一时颇有主导欧洲大陆、成为全球大国的远景。这一趋势被一次大战逆转,一个关键原因便是德国选择的国际盟友。大战初期,德军名将鲁登道夫对奥匈帝国实地访问调查后,向德皇报告说:“我们和一具死尸结成了同盟。”   更不幸的是德国其实与两具死尸结成了联盟,另一死尸便是与奥匈帝国一样日薄西山的奥斯曼帝国。   在当今世局中观察一下北京的主要亚洲盟友:巴基斯坦、朝鲜、缅甸军政府。形容为“死尸”也许过分,但决都不是生气勃勃的可靠对象,甚至不是天长日久的可持续实体,令人深思。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yl120426_002.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年全球移动用户数预计将达到62.63亿 普及率达87%
libing 2012-4-11 22:23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11年,全球移动用户数达到57.871亿,比2010年增长了10.13%,占全球人口总数的87%。2012年,全球移动用户数预计将达到62.63亿。用户的发展得益于先进网络的部署、具有吸引力的资费、可负担的手机、可使用数据业务的增加,比如:移动应用、移动支付、高速移动互联网。 不过,全球移动用户的增长势头将放缓。2012年,用户增长将下降到8.21%。2013-2015年,全球移动用户增长将继续下降,到2015年增长率将仅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到2014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超过70亿。 新兴市场成主要驱动力 按区域发展分析,2011年,亚太移动用户28.57亿,占全球的49.36%;欧洲移动用户11.15亿,占全球的19.27%;中东和非洲移动用户8.89亿,占全球的15.36%;拉美移动用户5.74亿,占全球的9.93%;北美移动用户3.52亿,占全球的6.08%。 2012年,亚太、中东和非洲的移动用户数将进一步增加,分别达到21.56亿和9.99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继续上升,分别达到50.4%和15.79%。新兴市场的发展是主要驱动力。2012年,因市场发展空间不大,普及程度很高,欧洲、北美和拉美移动用户数增长将保持平缓,分别下达到11.41亿、3.68亿和6.08亿。欧洲的用户增长主要来源于东欧,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继续下降,分别达到18.22%、5.88%和9.71%。 从移动普及率分析,2011年,全球移动普及率为86.7%,其中发达国家普及率达到117.8%,发展中国家移动普及率相对较低,为78.8%。从区域中看,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CIS(143%)、欧洲(119.5%)、美洲(103.3%)、阿拉伯(96.7%)、亚太(73.9%)和非洲(53%)。 3G用户持续增长,亚太地区扩大3G市场领先地位 2011年,全球3G及以上用户18.43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为31.86%,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相比之下,2G及以下用户为39.44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为68.14%,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2012年,有研究估计,全球3G及以上用户将达到25.93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为41.40%。2G及以下用户为36.70亿,占全球移动用户的比例下降到58.6%。预计到2013年,3G及以上用户数量将超过2G及以下用户。 从区域上分析,2011年,亚太地区超过欧洲成为全球3G用户最多的地区,用户占全球的比例达到了39%;欧洲列第二位,用户占全球的比例为34.76%;非洲和中东的用户数超过了北美,占全球的11.1%;北美占全球的比例为9.44%;拉美3G用户数也有所增长,占全球的比例上升到5.61%(2010年为4.93%)。 2012年,亚太地区将继续扩大其在3G市场的领先地位,3G用户占全球的比例将达到42.48%;中东和非洲、拉美对全球3G用户的贡献也会增加,但增长相对平缓,贡献率分别达到11.93%和6.1%;欧盟和北美占全球的比例继续下降,分别下降到30.17%和8.49%。 到2015年,亚太地区3G用户将超过全球的一半,主要增长来自中国和印度。中东和非洲、拉美的用户占全球用户总数的比例将超过欧洲。北美用户占全球的比例保持在6-7%的水平。 数据需求推动网络升级,今年LTE商用网增至103个 根据分析机构的估计,未来几年LTE将强劲增长,2011年,全球LTE用户为1160万,到2015这一数字将达到7.442亿,占移动用户总数的10%。在LTE用户中,TD-FDD用户将占绝大多数,TD-LTE用户占比为20%左右。2012-2015年,LTE的用户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43%,214%,84%。 从网络部署角度分析,2011年,全球投资LTE的运营商总数以达到248个,其中185个网络已开始使用,63个网络进入了预商用试验。从LTE商用角度分析,2011年,LTE商用网络数量突破了50个,在LTE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2年,这个数字会增加到103个。 从区域上分析,到2015年,LTE在全球的部署将呈现以下局面,欧洲所占比例最大为36.7%;其次是亚太地区,比例为26.6%;列第三位的是拉美地区,占17.1%;此后分别是北美、非洲和中东地区,分别为10.1%和9.5%。 随着移动网的发展,高速数据传输使移动宽带对用户更具吸引力。2011年,全球移动宽带用户11.86亿,占全球移动用户总数的19.83%。在所有移动宽带用户中,发达国家为7.01亿,占全球的59.11%;发展中国家为4.85亿,占全球总数的40.89%。亚太、欧洲、美洲、阿拉伯、CIS和非洲分别为4.21亿、3.36亿、2.86亿、4800万、4200万和3100万。
个人分类: IT与网|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又在亚太升温“军演”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2-21 13:22
美国又在亚太升温“军演” 自 1982 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的“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 2 月 7 日 在呵叻府正式启动,来自美国、泰国等 7 个国家的 1 . 3 万余人将参加军演。   进入 2012 年,亚太地区联合军演接连不断。一些地区国家借用美国的战略调整,通过军演提升本国防务水平。同时,印度这样的区域大国也在尝试更积极推进区域国家军演合作,争取把握区域安全格局的主导权。   泰国国家行政学院政治系教授派汕认为,美国为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保持亚太盟国对自身的信心,使其确信在“危急”时刻能够得到美国的保护,必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强大,而军演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平台。   “金色眼镜蛇”演习后,美菲将在南海再次军演    2 月 20 日 — 24 日,韩美联合反潜训练在黄海举行,这是韩美迄今展开的最大规模反潜军演。韩国军方表示,演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韩美两军防御能力,应对朝鲜潜艇“潜在袭击”。     与此同时,另一场规模更大的联合军演也在进行中。 2 月 11 日 ,美国空军、日本航空自卫队和澳大利亚空军联合举行的“对抗北方— 2012 ” 演习在关岛拉开帷幕,此次军演为期 3 周。其间,来自美日澳的 1000 多名军人和多型主力战机将进行多项联合演练。   此前在太平洋、印度洋等地区还进行了多场军事演习。 1 月 30 日 ,日美在日本兵库县伊丹市举行了通过电脑进行的模拟联合军演。 2 月 1 日 到 6 日,由印度海军牵头、 14 国海军参与的“米兰”军事演习在印度洋海域举行。印度媒体称,演习主要目标是打击海盗和恐怖主义活动,保护印度东部关键性战略海域的安全。      2 月 7 日 — 17 日,由美泰主办的亚太最大规模联合军演“金色眼镜蛇”在泰国举行,历时 11 天。由美国、泰国、日本、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7 国参加。内容包括两栖作战演练、居民疏散演练、伞降和特种作战演练等, 1.3 万多名军人参演。紧接着,美菲两军将于 3 月— 4 月在南海海域举行联合军演,内容包括模拟攻占海上油气平台等。   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美国加紧编织新的“安全伙伴网”   美国是这一系列军演的主导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教授沃拉萨告诉本报记者,有两个原因使美国重新转向亚太。一是奥巴马政府要着力在亚太地区推行其民主自由观。其次是面对中国在本地区不断提升的影响力,美国认为如再不采取措施,将会使自身长远利益受损。所以,美国必须加强对这一地区安全格局的掌控。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引述悉尼大学国际安全教授艾伦·杜庞特的话说,随着中国军力的增强,美国担心其在日本和关岛的军事力量受到威胁,所以美国加强在这一区域的军事存在,重新部署以减少其军事的“脆弱性”。   不久前,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的南海战略报告建议,应当致力于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机制。为应对中国在南海的动作,美国可以在南海问题上编织新的安全伙伴网。这种新安全伙伴网应该是“轴辐式”的,一种围绕“美日韩澳菲”的联盟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分析说,近期亚太地区密集的军事演习与美国重新强调以亚太为中心的新战略有关。他表示,从目前来看,美国的新军事战略与遏制中国有多大关联还有待观望。但一方军事行动的强化通常会引发另一方的不安和疑虑,导致另一方相应加强军事应对力。陈刚同时表示,此次韩美军演为例行军演,主要目标还是朝鲜,与美国的亚太新军事战略没有太大的必然关联。   夺岛、攻击油气平台……军演目标实战性很强   分析认为,近年美国有意加大 联合军演 的力度,并且按照参演国的需求,设置了一些新目标。比如,美菲军演将攻击油气平台作为演练内容;“金色眼镜蛇”军演中,美泰韩海军陆战队组成的联合部队演练登陆夺岛等,都有很强的实战性。   由于不少亚太地区国家的军备多从美国进口,军事演习本身也是展示美式武器的良机。同时,美军与其盟军的预警、指挥和情报交流也可通过军演得到加强。军事分析人士称,预警系统的合作通常是两军合作的基础。   美国已经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国建立了预警系统。这些国家进入由美国主导的预警系统,必须按照美国的指挥来承担分配的任务,同时也会及时向美国传递信息。美国正试图将更多东南亚国家拉入由其主导建立的预警系统。   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希望通过与美国的联合军演来提升自身军事能力。“金色眼镜蛇”演习泰国方面的指挥官素乐蓬中将对本报记者表示,联合军演不仅有助于增进盟国士兵的良好关系、熟悉 多国部队 行动规则,也将提高联合作战能力和紧急事态下的实战效果。   印度作为地区大国,正在尝试借军演来加强对印度洋地区安全格局的主导权。马来西亚《星报》的分析说,印度首次举行“米兰”演习是在 1995 年,当时仅有 4 个国家参加,而本次演练参与国包括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尼等多国。   一些东盟国家希望加强与中国军事合作   一些接受 人民日报 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并非所有的演习都具有针对中国的内容。沃拉萨认为,泰国参加“金色眼镜蛇”演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军力。在 人民日报 记者采访“金色眼镜蛇”演习期间,发现泰国媒体并不十分关注军演,每天只有 10 多位记者跟踪报道。泰国第九电视台的记者提蒂玛告诉 人民日报 记者,由于已经是第三十一次例行军演,当地人没有特别关注。泰国军方人士在接受 人民日报 记者采访时,还特意强调中国和泰国军方也有联合军演。   实际上,中国军力提升后如何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军事合作,在维护本地区安全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也成为本地区舆论关注的一个话题。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 国际问题 研究院副研究员何子恩在接受 人民日报 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已有很长历史,因今年的军演恰逢美国将重心向亚太转移,因此引起舆论更多关注。事实上,随着中国不断崛起,东盟国家也正在探索与中国进行更多军事合作的机会。例如, 2010 年,新加坡海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加坡海域进行了联合反恐演习。不过,中国同东盟国家要举行更大规模的多边联合演习还需要一些时间,这有赖于双方更高程度的军事合作和交流。
个人分类: 其它|1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届工业生态学亚太会议将于今年10月20-21日召开
slonethu 2012-2-7 21:17
Call for Abstracts: The Third ISIE Asia-Pacific Meeting 2012 Asia-Pacific Toward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Beijing, China October 20–21, 2012 http://www.cern.org.cn We invite you to join us in the Third ISIE Asia-Pacific Meeting and the ISIE EID-ConAccount Meeting 2012 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on October 20–21, 2012.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Asia-Pacific ISIE Meeting series is to promote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network among academia,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whose members are interested in applying industrial ecolog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and practical progress of the region’s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ll be fully exchang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coming Meeting. On October 19 right before the Meeting, the 9th Annual Industrial Symbiosis Research Symposium will take place in 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TEDA), about 150 km southeast to Beijing. The main theme of the third Meeting is Asia-Pacific Toward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pics of the Meeting include: 1. 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 (EID) 2. Industrial metabolism and material flows analysis (MFA) 3. Life-cycle assessment and product footprint (LCA) 4. 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EIO) 5.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s and infrastructure (SUS) 6. Energy conservation,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cleaner production (ECP) 7. Waste recycling and management (WRM) 8. Complex systems and agent modeling (CSA) 9. Policy intervention and planning (PIP) 10. Industrial ecology education (IEE)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submit abstracts at http://www.cern.org.cn Deadline to submit abstracts: April 15, 2012. For more information or send email inquiries to ISIE@tsinghua.edu.cn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5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亟待转型
techne 2012-1-9 20:25
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亟待转型 (已发表于爱思想学术网) 王键   从2011年的整个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力强大,中国的周边态势越来越不容乐观。尤其在海权问题上,中国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源自内、外的双向压力。在对外的海域问题上,中国自年初至年终已多次同日本和韩国发生摩擦。其次,在南海,中国在年中更是因南沙等问题一度同越南和菲律宾等国纠缠不清,在南海问题背后终于出现了美国的身影。在中国内部,大量民族主义者一直要求政府对外动武,而近年中国军费投入也相当大,鹰派声音渐起。   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期间大谈南海与美国国家利益关系,大谈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对“胁迫”,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11月,希拉里在APEC峰会前又大谈亚太战略。“美国重返亚太计划”包括:强化美日韩三国安保同盟关系;深化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关系;参与亚太地区多国间协调事务;扩大美在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建立广泛和稳定的军事存在。12月,希拉里又历史性地访问了缅甸。   不只是希拉里,美国防长帕内塔在10月份访问亚洲时也曾对印尼说:“美国是太平洋国家,在这一地区有持久利益,美国对地区盟友和伙伴有持久承诺。”此外,他还对“中国军力不透明”表达了关切。在APEC峰会之后,奥巴马总统又出访澳大利亚并前往印尼,成为参加东亚峰会的首位美国总统。整个11月份,奥巴马在亚太停留了10天,这在美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奥巴马在亚太之行中高调宣示,美国是“太平洋大国”,将“留驻”亚太,通过“坚持核心原则”和与盟友及伙伴的紧密合作,在“塑造”亚太地区未来中发挥“更大、长远的作用”。美国与澳大利亚达成军事协议,美军将进驻澳北部地区。   美国在此年度APEC峰会的首要目标是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TPP是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美国借助TPP的已有协议,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全方位主导TPP谈判。TPP的施行,一方面可以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又将在亚太建构地区新均势,这是美国力推它的动因。值得注意的一点是,TPP的推行计划中,并没有纳入中国这个主要贸易伙伴。   从全球权力分布的格局变化来看,美国重返亚太的行为具有必然性。首先,理解美国行为应当从美国自身的特殊全球地位开始。美国经过其特殊的天然具有全球性和后民族特性的发展道路,在二战后成为全球秩序的核心。尤其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是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然会竭尽全力维持其独一无二的地位。其次,同全盛时期英国对欧洲的“势力均衡”战略类似,并且自身比英国具备更好的战略位置,美国在欧亚大陆之外对可能出现的新焦点不断进行再平衡,调节势力失衡的状况。无论是当初的苏联,还是今天的中国,由于幅员辽阔并具备强大国力,都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美国重点提防的再平衡对象。由于苏联之后的俄罗斯始终处于衰弱状况,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问题重重的俄罗斯都不再有能力维持当初的扩张性,因而俄罗斯逐渐不再成为全球焦点。显然,整个欧亚大陆上的新焦点区,只能是中东和东亚。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然会团结其盟友和伙伴关系国,利用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动员能力,来对这些新焦点区进行合围,在局部促成“势力均衡”以消除势力失衡的局面出现。而对美国而言,相对于顶多能成为局部霸权、且有强邻土耳其和沙特在旁边进行制衡的伊朗,幅员辽阔又拥有多达13亿多人口的中国肯定是个更刺眼和更长期的制衡对象。而且,同历史上中国限制商业或闭关锁国的情形不同,也不同于前苏联依赖于计划经济封闭模式的庞大军事集团,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接受了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在不断追逐利润的同时,资本走向全球扩张的要求也逐渐要求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权和全球利益。因此,中国不断向外扩张的巨大动力,必然会撼动周边的区域板块构造。在南海问题中出现的美国身影,只是这一必然性逻辑链条在现实中的具体展现而已。   在认识到美国重返亚太的必然性之后,中国应当对此制定相应的战略和对策,加以有效应对。首先,与美国所具有的综合优势不同,目前中国的优势主要在于经济实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而中国自身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远远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尤其不同于美国的自由经济模式,中国自身的国有经济模式在客观上造成政府对于对外投资有非常强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在理论上中国政府确实可以有效地调动资源,鼓励一部分企业集团走出去,同时令他国的私人企业集团很难与之进行市场竞争。当然以上表述还有个前提:还要能保证中国国企的决策大致正确,从长期来看,资源消耗将会拖垮决策出问题更多的一方。无论如何,相对于美国,中国在贯彻对外战略时有更强的执行力和政治经济整合能力,这应是事实。其次,对于东南亚等国而言,由于它们的经济规模小,工业并不发达,若同中国进行经贸合作,将会在经济上大大受惠于中国。而且中国同东南亚在地理上距离较近,具有天然的贸易优势。这有利于在中国和周边打造出一种“中心-边缘”的依附结构。在2009和2010两年,中国已超过美国和日本,连续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在这一点上,美国并不具经济和地缘上的优势。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和地缘上具有较大的互补性,这既是现有的既成现实,也是中国在未来应当不断去努力巩固和建构的发展方向。   但是,抛开经济实力再看,中国同亚太各国进行深度合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在制度方面,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法治体系并依此建立的同盟和伙伴关系不同,中国自身的制度发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法律体系远非成熟有序,社会规则体系也漏洞百出,远达不到足以建立亚太同盟的水平。回顾在冷战时期的共产主义阵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体系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即使如此,这些国家在维持同盟关系方面也暴露出了易变和不成熟的特征。在目前的阶段,虽然东南亚各国在制度体系方面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但相对于中国,他们在历史和传统上同美国和日本等国进行对话和接轨的平台是更加“无缝”的。比如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都拥有与欧美类似的民主选举制度和三权分立架构。尽管这些国家也同欧美存在较大差异,制度的运行和实效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制度体系平台同欧美确有较大的契合特征。与其相反,中国制度体系的优势并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执行力和灵活性,但这也造成中国的决策过于依赖领袖或少数官僚-精英群体,而缺乏持久维系的法理和制度的基础。除非东南亚各国能够接受类似于党委书记、各级宣传部或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制度安排,不然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持久合作就难以避免这一类的制度接轨障碍。   此外,在文化方面,中国的大陆生活方式同东南亚的海洋生活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中国自古由于气候较为严酷,君主专制长期维持,生活比较艰辛,而且内外战乱不断,这就形成了较为特殊的民情气质。东南亚一带由于相对较为隔绝,战乱较少,很多岛国地处大洋之中,气候同大陆地区完全不同,物产和生活方式也有极大差异。这就形成了非常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同东盟进行深度合作的文化障碍。此外,在东南亚各国宗教势力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比如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佛教在泰国、越南和缅甸,天主教在菲律宾等等。这些特征都与中国差异甚大。中国的国民大多数都是无神论者,而且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也更倾向于无神论信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若要同各国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着力于打造自身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也必须能够吸纳这些不同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也是从更长期尺度来看,中国才有可能同东南亚建立持久、深刻且牢固的合作关系,逐渐将其纳入自己的影响范围。   尽管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必然是针对中国的,中国政府也不应当对此过于敏感。因为从历史上看,美国并非必须要介入亚太的安全格局。   比如在上世纪的1910年代,美国在美西战争后一度占领了菲律宾。但在没有受到强大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此后主动从菲律宾撤出,最终促成了菲律宾的独立地位。在当时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政治舆论实际上支持了菲律宾的独立选择。进入1920年代,在日本不断崛起的情况下,美国最初也着力于平衡而没有刻意去围堵日本。但在二战爆发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日本不断对外扩张,甚至妄图吞掉整个中国大陆,这严重破坏了远东的均势,美国越来越感受到了威胁,才逐渐把日本看作敌对方。此后事态愈演愈烈,日军偷袭珍珠港,使美国不得不武力介入亚太局势。若从当前世界“金砖五国”的情形来看,除中国和俄罗斯外,尽管印度和巴西的军力都在大幅增长,美国对印度、巴西和南非也都没有很强烈的戒备心理。以上足以说明美国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威胁的判断来做出的,并非一概地把某个区域强国的出现看作敌对的威胁。   相对于印度和巴西等国,中国由于自身存在一些与美国非常不同的制度、政经关系和文化特征,就更容易被一部分美国人看作是潜在的威胁,而这是美国在对亚太安全局势进行评估和决策时的重要影响因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首先应当努力避免加剧地区紧张局势,适当控制自身军备的发展,以免造成亚太地区的军备竞赛。在周边并不存在强大军事安全威胁的情况下,尤其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过度的军事投入必然会引发邻国担忧,一方面会造成军备竞赛,另一方面也会诱发外部力量的介入,这并非明智之举。其次,摆脱大力扩军的简单思维后,中国应当着力于加强自身的制度转型,为大范围内的商业环境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规则和秩序,进一步理顺政经关系,提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消除地方壁垒、既得利益集团和官僚体制自身的异化特征,最终逐渐同东南亚各国处于更接近、更互补的发展模式,为双方的经贸合作加深提供更好的平台,也为日后整个亚太地区从经济到政治的无缝对接提供良好基础。最后,中国还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创新,鼓励多元文化的视角,促进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劳动、科教、商贸、旅游等方面的人员流动,促进文化交流,从长远视角来看,为亚太地区的整合提供有效的人力基础。   面对美国的重返亚太,中国尤其应当在大的战略方向上寻求平衡。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对海权的追求具有一定正当性,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追求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地缘现实。尤其不能因为中国暂时的经济宽裕而毫无约束地在某些军事方向上放手发展,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很难持续的。在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应是以陆权为核心的国家,因此在战略布局方向上,不应只局限于东进和南进的战略考虑,而应当同时考虑西进和北进的方向。尤其对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同盟关系,值得更谨慎地思考和定位。由于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俄罗斯正在不断为其历史上的过度扩张而买单,它的衰落趋向恐怕是短期内难以扭转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当认识到联俄制美战略的局限性,根据全球格局的变化来及时有效地调整对外政策。目前的联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倒是很符合俄罗斯的战略考虑,而却未必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中国尤其不应局限于上合组织的框架约束,而应采取更灵活的外交路线。比如对中蒙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澳关系,中国都应当进行有效的政策平衡,避免给美国、欧盟或俄罗斯提供对中国进行制衡的手段和口实。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将使整个亚太格局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但中国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敏感和忧虑,而应从自身的问题和发展着手,来应对这一更加复杂的局面。这种复杂局面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因为随着中国不断崛起,中国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并不太引人注目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逐渐成为全世界举足轻重的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问题成为全球焦点是难以避免的,这一天早晚都要到来。中国应当积极地看待这种自身角色和全球情况的转变,而非消极地或敌对地看待这种外部的正常反应。无论如何,中国问题的真正动力在于内部,发展前途也取决于中国自身的自我反省和改进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归根到底,中国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将会决定自身的成败。美国重返亚太将对中国的上述这些能力进行有效的检验,这将会考验中国的智慧,考验中国到底能不能顺利转型。显而易见,只有在充足能力保证下,在内部与外部、资本与民生、市场与政府、权利与权力、世俗与信仰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中国才不会受制于人,进而造福亚太泽被世界,实现真正的持久崛起。 作者简介:王键,毕业于北京大学,在上海从事科研工作。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和一些亚太国家对美国“战略转移”的一些想法和说法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9 13:09
美国和一些亚太国家对美国“战略转移”的一些想法和说法 美国外交协会网站文章引述特约撰稿人乔纳森·马斯特的话称: 美国向亚洲的战略转移,给本来就不甚稳定的地区局势带来了进一步军事化的可能性。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报道引述美国亚洲协会高级项目官员安德鲁· 比勒的话说: 美国新的全球战略意图是寻求从 亚太 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大收益,同时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视为维护该地区安全的关键。 美国亚洲协会高级项目官员安德鲁· 比勒则认为 : 美国驻扎在澳大利亚的海军陆战队、新加坡的军舰,以及同菲律宾、越南日益频繁的军事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该地区冲突的风险。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阿米泰·艾茨沃尼则表示 : 美国仍然可以将中国视为一个安全的伙伴。美国应该尊重中国的主张,通过国际法或者谈判来解决南海问题争端,而不是“撺掇”相关国家“合伙”反对中国的合法利益。 日本共同社 6 日报道,日本防卫相一川保夫 6 日在记者会上对美国的新战略表示欢迎。 对于美国新战略有可能出现的削减国防费用,不认为会对日本的安全产生影响。 韩国媒体对这一战略则表达了一定的谨慎态度。 韩国《朝鲜日报》 7 日报道说,韩国国防部政策室室长林官彬 6 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对驻韩美军战斗力没有任何影响,韩半岛防卫承诺也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文章也表示,美国大幅削减国防费、缩减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兵力、回 避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倾向必然给韩国带来有形和无形的负担。 文章称,就美国新国防战略分析,针对朝鲜半岛发生全面战争等状况,难免要大幅修改目前的《作战计划 5027 》等方案。针对朝鲜半岛可能突发的战争制定的《作战计划 5027 》中包含增援 69 万美军的方案。由于美军的总兵力为 140 多万,这一增援规模一直遭到“不现实”的评价。再加上美国这次推出陆军裁减计划,使得该计划更难落实。 《印度时报》 6 日突出强调: 美国新军事战略中出现了“将致力于同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话,文章称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将亚洲放在更优先的选项。 美国在 亚太 的另一个盟友澳大利亚的表态让人有些意外。 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前国防部长吉姆·比雷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 ABC )采访时强调: 美国把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不应威胁到中国或中澳双边贸易关系。 比雷说,美国的新军事战略不是一个遏制战略。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表示 : 对于东盟国家来说,在经济层面上,中国是其最大的伙伴;在政治层面,尤其是领土争端问题上,一些国家希望美国成为“靠山”。但是,东盟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在中美两国之间“二选一”,抗衡任何 , 对其来说 , 都不符合它们的利益。因此,东盟国家对美国新战略持较为复杂矛盾的态度。东盟国家既希望利用中美的矛盾来谋取利益的最大化,又不愿意见到中美真正发生对抗、损害其利益。 东盟希望美更重视东盟市场 东盟几乎在同一时间表示,欢迎 美国 “重返亚洲”,但着重强调了希望美国更重视东盟大市场的愿望。 去年以来东盟国家领导人在谈到美国的战略调整时,均刻意强调了希望加深东盟与美国的经济互利关系,特别是吸引美国投资和扩大东盟对美出口。 目前,以东盟中日韩( 10+3 )形成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新加坡 CNA 网站近日发表了题为《东盟欢迎美国重新介入亚洲》的文章说:经过多年对亚洲的忽视,美国终于再次强调其在亚洲的存在感。 但文章重点强调了美国“ 重返亚洲 ”的经济意义。 文章援引东盟秘书长素林的话说: 美国重返亚洲对该地区有利,“亚洲有巨大的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美国 人想要增加出口,亚洲应当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东南亚不希望美国军事介入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提塔南·蓬苏迪拉克: 美国新军事报告表明,意图在继续维持其超级大国地位的同时,要降低成本以应对其国内财政危机困境。 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对美国重返亚太持欢迎态度,但美国将拿出何种具体举措还需进一步观察。尤其美国在表示要削减军队、武器和经费后,下一步如何安排利用剩余资源至关重要。 美国此后将更多地依靠在亚洲的盟友来减轻其维持国家安全利益的负担。 东南亚国家对于美国 军事战略 的态度是十分灵活的。比如,在南海问题上,有些国家希望美国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协调,但又担心美国的介入解决不了问题,那样的话,它们只能更多依靠东盟,以此寻求对中国的平衡。但东盟又不可能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对抗,将会寻求与中国通过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以避免亚太地区发生全面冲突。 分析认为,东南亚国家并不希望美国过多的军事介入,进而引发与中国的对抗,导致东南亚国家在美国和中国两个大国间“选边站”。
个人分类: 其它|30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美国进入亚太
dongzg101 2011-11-19 12:52
凤凰卫视2011年11月17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鲁韬:美国近来在亚太政策调整的动向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奥巴马作为号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他正在进行着为期九天的亚太的访问行程,已经过去了一多半。那么怎么看待他到目前为止这些行程所传递的这些信息。我们今天和时事评论员杜平先生来一起讨论。 杜先生,我首先请教您的就是都说他是一个太平洋的总统,您认为是名副其实的吗? 美国使出连环招 有气无力三板斧 杜平:名字上是讲的很大,但是在美国的历史上,美国在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人说他自己是太平洋总统,也就说明年奥巴马在全球的外交战略当中,在欧洲也好,对欧关系、对拉美的关系以及其他地区的关系,特别是包括世界贸易,全球贸易等等方面,实在很难找到一个比较让他能够当之无愧的名词,没有。 如果说你是美国总统的话,美国过去最强盛的时候就是全球式的,它就是超级大国,就是领导,就是领袖。现在实际上把这个战略放在亚太地区,也就是说我是太平洋总统,第一任的,有可能会记在美国的历史当中,但是这个东西很难讲。 实在是找不到其他的办法,给奥巴马外交上有一个好的名头,或者是衔头。所以,在这方面事实上不是名副其实的。 鲁韬:那您怎么看他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APEC峰会,再到 澳大利亚 驻军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动作? 杜平:APEC峰会就是TPP,亚太战略经济伙伴框架协定,这个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访问澳大利亚,昨天跟澳大利亚宣布搞一个新的军事安排,驻军2500人,在几年之内,不是今年马上。然后就要出席东亚峰会,就是第一次出席东亚峰会。所以这个东西就是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三个连环。 我们先讲第一个,关于美国跟其他八个亚太国家搞一个自由贸易区等等,有这种协定的安排,实际上你看他的气势上好像很大,这两天一直说把中国排斥在外,实际上在经济上围堵中国,或者是让中国不能够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当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你仔细想一想,除了美国之外,其他都是很小的国家。东南亚几个小国,再加上拉美几个小的国家,如果说要谈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的话,那靠八个国家已经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八个国家对美国来讲,多大意义呢?在美国的外贸当中实际上占的比分非常非常小。比如说美国比较看中的,比如说东北亚三个国家,韩国、日本、中国。 中国不参加也可以,但是你韩国也没有参加,日本也没有参加,这可都是它传统的盟友,你怎么来讲,你说成立这样一个TPP就能够说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当中就是一个领头羊,或者是一个主宰者或者主导者,这个东西实际上八字没一撇的事。即使是成立了,顺利创立了,但是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只要中国不参加,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贸易当中越来越重要,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对美国来讲,他自己心里也知道中国很重要。 把中国排斥在外,那就是非常残缺不全的搞这个东西,实际上对美国也并不好,所以作用很小。 第二个,你看澳大利亚这个事情,美国跟澳大利亚搞军事新的安排,2500人它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可能是在象征意义上对中国构成一个心理上的作用,你看美国在除了韩国、日本之外,在澳大利亚南边也搞了一个比较大的军事基地在这个地方,可能在心理上有个效果。 但是对中国能够做成什么事情呢?二战结束以来,从50年代开始,韩国、日本驻军差不多10万人,到现在为止不到10万但是也差不多那么多了。那又怎么样?所以如果你重视它的话,它正好得意,我就是很小的代价,就让你在心理上、战略上有点怯惧,就是畏惧美国。 当然对东南亚这些小国家来讲,可能也会造成一个声势,不要以为中国现在了不起了,美国依然是亚太地区的老大,你看我可以把军队放在这个地方,看你们怎么动,就达到这样的战略目的。 但是更具体的来讲,我觉得还是从奥巴马本身来考虑的。第一个外交上没有任何成就,阿富汗、伊拉克等等都没有,跟俄罗斯要重新启动它的关系也没有,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搞好。 所以他趁着东亚峰会来讲,来宣誓,我是回来了,回来一个什么样的体现呢?一个体现就是美国跟澳大利亚之间的关系,这还是很老的关系,根本一点都不新的,你能体现你是讲太平洋总统,之所以搞这个东西,跟澳大利亚关系,然后希拉里跑到菲律宾,在美国的军舰上要说把有争议的海域,就是菲律宾西海或者西菲律宾海等等,实际上就是要体现我真的是回来了,也就是为了奥巴马第一次走上东亚峰会这个论坛来造势,否则的话你没法体现我用什么方式来体现我已经回来了呢? 但是还有一个,国内太重要了,对美国国内的声誉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奥巴马在经济上很不好,现在又面临大选,然后拿出什么来交代呢?这时候这就可以交代出来,外交政策上他是成功的,但是现在美国本身还是一个悲观主义,美国实力在下降,难道美国真的已经成为世界老二了吗? 所以,奥巴马不相信,或者心里相信,但是也必须要在事实上表明我还是老大,你看我在亚太地区还可以照样这样做。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说的,我是老大,我又回来了,就是达到这样的目的而已,这是短期的效果,应该可以达到,但是长期来讲,它的围堵中国的战略,应该是越来越艰难。 相关新闻: · 杜平:美国声东击西 关注南海另有目的 · 杜平:美国逼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 · 杜平:亚太中美两个核心 美国和中国玩才有满足感 · 杜平:欧盟表面处理欧债危机 实则忙选举铺仕途 杜平:美国增兵澳大利亚 印尼心有余悸 杜平:美国营造主导亚太氛围有气势无力度 马超 标签: 杜平 奥巴马 APEC
1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化学:中国对于亚太区贡献最大
zhpd55 2011-4-2 08:45
根据汤姆逊-路透( Thomson Reuters )2011年3月27日公布的统计结果,亚太地区2000年元月至2010年12月底在国际重要期刊(即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的收录期刊 )中发表化学论文在3000篇以上地区或国家中,中国(含港澳台)的发表论文总数名列第一,总数为201537篇,其中台湾省为20041篇,被引频次总数最多的也是中国,累计被引1432348篇次,但是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新加坡,篇均被引12.83次,全球排名第12;其次是澳大利亚,篇均被引12.44次,全球排名16;日本在亚太地区位于第三,篇均被引11.78次,全球排名19;前三甲篇均被引频次均超过全球篇均被引频次(11.19次/篇)。中国篇均7.11次,全球排名在30名之后,但是台湾省的篇均被引频次远高于大陆(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省为9.32次/篇,位于全球第26名;而大陆(包括港澳地区)只有6.86次/篇,全球排名49。 在过去30年之间(1981-2010),亚太地区的化学论文数量翻了一番多,从1981年占全球总数的19%上升到2010年的43%,在此期间,中国大陆(包括港澳地区)的贡献巨大,从1981年占全球总数的0.3%,到2010年年底已经超过20%,令人遗憾的就是数量的增长速度与质量的提高幅度有些不对称,篇均被引频次就是最好的例子。 详细统计结果见下面汤姆逊-路透( Thomson Reuters )的报道: Ranking of Asia-Pacific Nationsor Regionsin Chemistry, 2000-2010 Ranked by citation impact, among those publishing 3,000 or more papers. A-P Rank World Rank Region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12 Singapore 7,596 97,454 12.83 2 16 Australia 19,131 237,923 12.44 3 19 Japan 115,760 1,363,434 11.78 * * WORLD 1,197,020 13,394,419 11.19 4 23 New Zealand 3,257 34,755 10.67 5 24 South Korea 36,557 360,424 9.86 6 26 Taiwan 20,041 186,746 9.32 7 37 Thailand 3,955 27,730 7.01 8 38 India 64,903 451,536 6.96 9 39 China 181,496 1,245,602 6.86 10 45 Malaysia 5,365 22,461 4.19 SOURCE: 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 database, January 1, 2000 - December 31, 2010.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producer of research papers in chemistry. The region now contributes some 43% of those 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 journals indexed by Thomson Reuters. While the Asia-Pacific world share in the field has more than double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up from 19% in 1981), the world shares in chemistry fo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have dropped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mid-1990s and now stand at 32% and 18%, respectively. Much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dramatic rise can be attributed to China, whose output in chemistry increased from a world share of .3% in 1981 to just over 20% now. While China takes the spotlight in terms of increased output in chemistry, with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t is Singapore that excels in research impact, as measured by average citations to its chemistry papers. The table above lists the Asia-Pacific nations that published at least 3,000 papers in chemistry journals during 2000-2010, and ranks these nations or regionby citations per paper. This weighted measure allows for the analysis of large and smaller producers together. Despite its relatively small production, Singapore tops the ranking. At 12.83 citations per paper, Singapore’s papers were cited at a level 15% above the world average of 11.19. That also earned Singapore a rank of 12th globally. During 2000-2010, Singapore published 100 chemistry papers that qualified as highly cited, meaning that for their field and year of publication they ranked in the top 1% by total citations. Of the 100,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published 64, 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published 29, and th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A*STAR) research institutes, including the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 the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the Institute of Materials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published 23 (the total of these surpass 100 owing to co-authorship).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TAR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se 100 highly cited papers undoubtedly did much to increase the citation impact of Singapore in chemistry from 7% below world aver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cade to 24% above world average currently. For this analysis,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 of Thomson Reuters. This database, currently covering the period January 2000 through December 2010, surveys only articles (original research reports and review articles) in journals indexed by Thomson Reuters. Articles are assigned to a field based on the journals in which they were published and Thomson Reuters journal-to-field scheme. Papers published in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s such as Nature and Science are assigned to fields on an article-by-article basis. Both articles tabulated and citation counts to those articles are for the period indicated. For articles with multiple authors from different nations or regions, each nation or region receives full, not fractional,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credit. See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 from Thomson Reut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http://sciencewatch.com/dr/sci/11/mar27-11_1D/ This item also appeared in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
个人分类: 新观察|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鲜不是我们的敌人?
chile 2010-11-25 19:22
事件回放: 朝向韩延坪岛发射200余发炮弹 韩回射80发 韩战机升空 韩军两名陆战队官兵死亡 两名韩民死亡 十几名民众受伤 事发地民宅起火 居民乘船逃难 延坪岛一片废墟 专题报道:朝鲜炮击韩国西部海域 高清图集 最新消息 视频集 韩朝反应: 韩国青瓦台:朝鲜炮击延坪岛是对韩国的武力挑衅 朝鲜发表新闻公报 称军事措施是反击韩挑衅 各方反应: 中国: 中国外交部称对事态发展感到忧虑 美国: 美国称相信朝鲜炮击延坪岛属个别事件 俄罗斯: 俄罗斯外交部呼吁韩朝保持冷静 避免事态升级 日本: 日本外相称朝鲜攻击延坪岛平民非常令人气愤 德国: 德国就朝韩交火事件传唤朝鲜大使 表明德国立场 英国: 卡梅伦与李明博通电话 称英国随时与韩国同在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关注韩朝局势 为韩国死亡人士致哀 菲律宾: 菲律宾军方称愿随时出兵韩国共同对抗朝鲜 联合国: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朝韩双方保持克制 独家点评: 凤凰观察:朝韩起冲突 美在东北亚趁势发力 张琏瑰:朝韩不会出现大规模冲突 吕宁思:朝鲜悍然开炮 光脚不怕穿鞋的 马鼎盛:面对朝韩交火事件中国应谋定而动 朱文晖:朝韩交火或对六方会谈起特殊作用 独家策划: 中国解放军空军少将乔良独家解读朝韩冲突 背景资料: 1996-2002年朝韩海事冲突大事记与北方警戒线 解密朝韩西部海域主权纠纷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朝韩黄海军事分界线 延伸阅读: 专题报道:朝韩海军在西部海域发生交火 专题报道:朝鲜击沉韩国天安舰 中文媒体,尤其是我们主流的媒体,都是抱着民主卫士美国的大腿,那些倡导普世价值的学者们也都是亲美派,可是美国要干什么,韩国要干什么那? 我们在这场战争的立场是什么?这样下来,朝鲜这个小弟弟将何去何从那? 我对此很忧虑! 还好,还有些清醒的同胞。以下是来自 猜猜朝韩互射炮击会吵醒谁? 的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ICF2009 这样规模的炮击应该不是朝鲜自己决定的。美国已经炮制了天安号事件,让亚洲欢迎回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不太可能再和韩国串通连续刺激中朝,因为他更关注的是两年后的选举和国内的种种问题,从奥巴马的日程并未受到影响可以看出来。韩国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帽。中国的媒体确实亲美,清一色的报道朝鲜炮击韩国,我就不知道了,中国的媒体到底是谁家开的?各大网站的编辑有没有国家意识?只知道赚钱? 标题: 发表评论人: pww1380 首先要明确的是,美韩对朝鲜所施加的压力最终都将由中国来承受。其次,这一事件引发了我国周边环境的不安,这样,首先受到冲击和最后承受损失的都将是我们中国。因此,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上看,无论朝鲜的历来表现能否令我们满意,我们对当前的东亚局势和美、日、韩的动向都要严密关注。 标题: 发表评论人: bridgeneer 显然是美日韩串通好的,韩国先向争议海域开炮挑衅,朝鲜于是愤怒还击,接着是美国及其跟屁虫一致谴责朝鲜、支持韩国,现实则是美国核动力航母大摇大摆开进黄海! 博主回复:呵呵您的分析有道理:韩国从22日开始一直在二国有争议海域进行护国演习,并首先开炮,这已经是事实,是韩国承认的事实。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hile 其实这个两个都是棋子,美国要搞我们。但是我们媒体和学者还是老亲美了,总是想将不民主的朝鲜归入在心里敌对一方。 可是韩国和美国又对中国做了啥那?朝鲜是我们盟国,我们可以倾国之力帮助它。看看美国对到自己盟友(尤其是以色列)的态度,就知道我们为什么在国际上持续的失去盟友了。 ~~~~~~~~~~~~~~~ 韩方承认先向朝领海开炮 向西部海域增派部队 美核航母战斗群将赴黄海军演 高调宣扬同盟力量 博主回复:您说得对,如果只为了区区一个朝鲜,美韩似乎没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卫军英 这两天不是说美韩军演,华盛顿航母要进入黄海海域吗,还要与日本联手搞钓鱼岛夺岛军演,这不是明显对着中国吗?朝鲜这次炮击肯定跟中方通气过的,也可能是中方支持的,恰好韩国先对争议海域开炮,给中朝找到一个借口。打一下无非是表达态度,就像是当年炮击金门,虽说规格要小很多,但炮口是对着美国的。 博 主回复:卫老师好^_^ 呵呵现在咱们国内的事已经不算少了,我想中国应该不会因为怄气或情绪化,而希望发生此类事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angxun 韩军随即向朝鲜还击? 15 minutes! 博主回复:呵呵据媒体证实,演习韩军首先向有争议区域开炮,朝鲜还击后,韩军又向其一侧开炮还击。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herrylu1960 说是属于擦枪走火,火着不起来 博主回复:呵呵吕老师好^_^ 是因为擦枪走火,还是因为想走火才去擦枪?^_* 标题: 发表评论人: icf2009 我认为此举为未来可能的连串摩擦的起点。有可能是中朝对天安号事件的报复行动,因为天安号事件显然是美国策划的,让朝鲜蒙受不白之冤,让中国丢了面子。2009年韩朝海战中朝鲜落败,现在找到还手的好办法了,占据地理优势的朝鲜可以经常性的炮击,不一定非要打到岛上,那美国的航母就要经常启动危机应对计划,但如果中朝每次都应对恰当,战争是打不起来的,那么时间长了,美日也疲于应付,就会变成狼来了的事情,六方会谈也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是符合中朝战略利益的。另外,告诉俄罗斯,美国依然是他的主要敌人,不要和北约走得那么近乎,远东的事情它不能置身事外。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不可能再为此和中国开展。 博主回复:徐老师好^_^ 从六方会谈的几次开始和结果来看,朝鲜是一直希望与美国签署和平协议, 甚至可放弃核武器,但每每事情快有实质性进步时,美国方面就会出现各种状况,不是刺激了朝鲜,就是惹火韩国,最终让和谈破裂; 日韩二国都傍着美国,但各有打算,韩希望统一朝,但日本想借此发展自己,遏制中国,这一点与美国志同道合。 而正是因为这些,才让美国有了在亚太地区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一次又一次来挑衅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和平。 俄罗斯和北约,是套娃外交,呵呵普京可没有中国人的婉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因素。 标题: 发表评论人: chrujun 谁也没有睡着。 博主回复:呵呵呵,陈老师好^O^ 标题: 发表评论人: threedoctor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是流氓我怕谁?! 博主回复:呵呵理是对的。不过还是有些区别: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被逼无奈,与为了自己利益而操纵他国耍流氓是不同的。
个人分类: 闲事太平|2607 次阅读|6 个评论
G20,中美正面交锋开始
wujingzhi 2010-11-10 13:48
前段时间我就想中日钓鱼岛事件之后,亚太地区的好戏才刚拉开帷幕。果不出所料,近一段时间来,亚洲地区热度持续飙升。 从韩国军舰沉没开始,到中日钓鱼岛事件可以算是开场,最近美国总统和其他官员接连到访亚洲地区主要国家,特别是印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印尼等 , 算是主角出场了。美国也不扭捏,直白地说我就是要回来领导亚洲的。中国算是日子不太舒坦了,所有邻居在美国的挑拨下,各怀心思,不可告人。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再找俄罗斯老大哥来撑一下气场。不过我们还是要靠自己,今非昔比了啊,我们有钱,到欧洲去。美国和亚洲这些不识好歹的家伙们不是不识好吗,那我不给你们糖吃。欧洲国家好吃懒做,现在有困难了缺钱了,我们正好给他们雪中送点炭。让他们知道,和美国这个自私自利的家伙比起来,中国兄弟还是忠厚老实的,尽管名声不太好,但那很多是误会。仓廪实而知礼节嘛,我们毕竟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不是白给的。 当然,远亲有时候还是不如近邻。邻里关系还是需要处理好。 美国的气数估计也不多了。现在居然不顾众怒,大开印钞机。正给中国反击创造了机会。美国估计要重蹈大英帝国的覆辙了。我们能否抓住这难得机会,内外皆修,树立自己的地位,是个历史命题。成就我们的,是我们的敌人。有了美国这么强大的敌人,是坏事也是好事。现在,美国排兵布阵,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四面出击,软硬皆施,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 过两天在韩国召开的G20峰会,美国或许正式展示其在亚洲的领导者角色。能否成功就看它的能耐了。美国应该也会把枪口对准中国,发表什么怪论,不好预料。我们应该也不着急和美国摆明了过招,必要的时候,练练太极套路还是很好的。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或是正道。 期望这场戏随着奥巴马的暗淡而及早平静收场。让太平洋重得太平。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