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卫生部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感于卫生部副部长“不要过多干涉吸烟者”
热度 11 liuli66 2013-3-5 09:44
黄洁夫: 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而言,我们说控烟,是应该让不吸烟的人享有不受二手烟危害的权利,而不是强力地让吸烟者戒烟。 我国经济发展起来后,不要成为全世界烟民最多的国家。 现阶段不要过多干涉吸烟者戒烟的问题 , 毕竟吸烟不是吸毒 , 吸烟有很多原因,比如工作压力大。 我估计,那位含泪“十问”卫生部长的年轻医生肯定吸烟, 人们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惯都和压力太大有关。 我不反对吸烟, 但我反对在公共场合吸烟。 (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258.shtm ) ———————————————————————— LL认为: 吸烟是个人生活“自由”的问题。干涉他/她人合法的生活“自由”,是不好滴。 那个著名的诗是这样说滴: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和平时代,LL的优先排序是:生命 自由 爱情。
个人分类: 杂感|349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开发计划署呼吁将防控非传染性疾病纳入发展议程
xuxiaxx 2013-2-13 14:2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呼吁各国采取迅速、果断的措施,扭转癌症、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增长的态势。她强调,遏制非传染性疾病应该长久地被置于全球发展议程之上。   克拉克在伦敦出席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有关非传染性疾病系列文章的发表仪式上表示,如果不能遏制非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付出沉重代价,并对卫生系统和家庭与公共预算构成极大压力。      她指出,将非传染性疾病永久地置于全球发展议程之上将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机会和未来前景得到改善,从而推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她引用艾滋病的例子指出,早期干预可以决定性地改变疾病流行的轨迹。       曾经担任新西兰卫生部长和总理的克拉克在讲话中指出,非传染性疾病可以把许多家庭推入贫困境地,造成儿童失学、生产力下降并在所有层面上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一项研究显示,在今后20年当中,抗击非传染性疾病需要30兆美元的资金,这相当于2010年全球经济产出的48%,而当年65%的全球死亡都同非传染性疾病有关。 来源:联合国新闻网
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辅助生殖暂缓审批
xuxiaxx 2013-2-6 14:17
卫生部昨日表示,我国将暂缓审批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全面清理现有审批情况,严查整治代孕、非法买卖卵子和网售促排卵药物等现象。当日,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召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卫生部长陈竺指出,近年来少数地区准入把关不严,一些未取得资质的机构和个人,违法违规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一些非法机构在网络上随意销售促排卵药物;个别医务人员受利益驱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一些地方还存在法规明令禁止的代孕和非法买卖卵子等现象,社会影响极为恶劣。   卫生部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务求取得实效,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要严格审批行为,全面清理现有审批情况,暂缓新的审批,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严惩涉案责任人员。   目前,卫生部已就此次专项整治行动设立了举报电话(010-82647810)和邮箱(art@chinawch.org.cn),鼓励群众举报案件线索。   ■ 背景   辅助生殖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进入临床应用。截至2012年底,全国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共有358个。2011年,全国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患者约35万例,使6万多对夫妇喜得子女。 来源:人民网
1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校友陈部长当大官
热度 8 xupeiyang 2012-10-28 17:31
卫生部长陈竺当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今日增选陈竺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陈竺无党派,2007年6月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他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竺,男,汉族,1953年8月生,江苏镇江人,无党派,研究生学历,科学博士。   1970年4月至1975年10月为江西省信丰县、横峰县插队知青,1975年10月至1977年11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1977年11月至1978年9月任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内科教研组教师,1978年9月至 1981年9月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一部血液病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1年9月至1984年9月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内科住院医师,1984年9月至1989年7月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外籍住院医师,攻读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博士学位,后做博士后研究,1989年7月至1993年8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1993年8月至1995年10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10月至1998年5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5月至2000年10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0年10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03年当选为国际科学院协作组织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   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曾获得法国抗癌联盟卢瓦兹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陈竺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10月8日被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   陈竺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5265 次阅读|7 个评论
拜读官员诗人的诗词
xupeiyang 2012-7-8 20:52
拜读高官们的诗词,都是大官,大才子,真是难得。 实感真情当写照,深埋心声终迸发。 人到高处显情怀,官落难时见诗性。 ---- 许博主读官员诗词有感 2012年7月8日 晚上 水调歌头·医改 卫生部长 陈竺   九州风雷动,医改传佳音。最爱鹏城胜景,雨后天尤晴。胸存社稷疾苦,魂牵民生国运,良策暖人心。深渊何所惧,英雄敢渡津。   积弊除,制度新,政先行。厚德重塑杏林,仁术赖真情。喜望神舟揽月,笑谈蛟龙缚鲸,人间舞清影。华夏卫生路,气派独古今。   青春中国   李肇星   万千佳丽中,   唯有你不施脂粉。   一片纯情   光彩照人……   你是青春!   百十山岳间,   唯有你天开地阔。   平等中寻觅挚友,   以诚实营造自我……   你是中国!    根   ———为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而作   李肇星   俯询古老的大地,   仰问无垠的苍穹;   我是谁?   谁与我认同?   苦询落英缤纷,   笑问新绽的紫荆;   谁是我?   我和谁同宗?   潺潺的深圳河无语,   蓝蓝的浅水湾无声。   回答我的   是仲夏夜的暖雾,   是大屿山的雷鸣……   最是泪帘舒卷时,   五星红旗正冉冉上升!   在昨日的创伤里,   在今天的求索中,   我触到了博大的根茎:   我是炎黄,   炎黄是我!   我是赤子之火,   我是灿烂的紫荆。   中国铸成我的灵魂,   中国赐予我生命。   于是,   纷繁的脑际又似一泓秋水,颤抖的心帆挂满透明的彩虹。   复活了孩提的纯真,   成熟了步伐的坚定,   双手的力量正待迸发,   泪花燃烧着对未来的憧憬。   七言诗   韩长赋   九州拓荒赞炎黄,   千年耕织盼小康。   而今我为百户长,   从此为民奔钱粮。    心在哪里安放?   孟学农   默默地思量:心在哪里安放?总想总想把她遗忘———京畿西面的屏障,黄河,太行,汾水吕梁,五台云冈……还有那3700万老乡!   心在哪里安放?在烈火熊熊的太钢炉旁,在黑金滚滚的大同煤矿,在晋南改造黄土地的村庄,或是,在雁北那啃着光秃秃草根的牛羊……   心在哪里安放?曾在江南水乡,塞外山梁,袅袅烟绕的庙宇,萋萋青草的毡房,或是,伴着大城市的美味佳酿,在妻子柔软细腻的胸膛,生活本来就惬意舒畅……   心在哪里安放?流转的时光,叩拜着敬畏的上苍,即使是农田、工厂,即使是商店、学堂,莽莽苍苍,过过往往,民主文明富强,那是人类最终的理想。   我多想多想,让窑洞传出书声琅琅,孩子们挥就健壮的臂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我多想多想,让母亲充沛的乳浆,缓缓地滴入孩子的口腔,婴儿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   我多想多想,让干涸土地得到灌溉,淙淙之水在贫瘠的高原上流淌,泥土的芬芳、晨曦的阳光,绿色的情景成为并不苛求的向往。   我多想多想,让鬓角斑白的老人,该吃饭吃饭,该上炕上炕,手中有余钱,家里有口粮。   我多想多想,手拿把攥着命运的人们,事该干,福该享,冲就冲,浪就浪,舞就舞,唱就唱,五千年文明史再不让我们悲怆。   哦,北国风光,吕梁太行,民族脊梁,铜壁铁墙。黄河拍岸的浊浪,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愿望,在三晋大地闪射出后发的光芒。   融入吧,像细小灰尘一样,冉冉升起悄然落下,覆盖在祖国的土地上,心,不需要安放,只要在难忘的地方,有山在呼唤,有水在荡漾,心,在挥洒的过程中———发光、闪亮!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长称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
whyhoo 2012-4-12 18:25
编者按:自2月23日起,“人民观点”栏目推出了“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评论,分别以《宁要微词 不要危机》、《不失时机攻坚克难》、《重点领域 重点突破》、《立足国情 循序渐进》为题,对当前改革形势及任务进行阐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今天起,我们把视角对准部分改革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哪些关键性进展,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调动最大的力量攻坚克难……来自这些领域和地方的负责人,将结合具体的改革实践畅谈经验和体会。今天,我们邀请卫生部部长陈竺,一起走进医改前沿。   □ 新医改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最为深刻的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深水区”,正在“全面攻坚”   □ 医改之复杂,在于涉及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需方与供方、医生与患者、改革与投入等多方利益关系   □ 再深的水也要趟。我们只有勇于首先改革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   □ 改革需要与时间赛跑。改革越深入,越无法孤军奋战    “全面攻坚”更需“顶层设计”   本报评论部:在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疑最牵动人心。2009年深化医改全面启动,一个多月前,国务院又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中,“顶层设计”的意识更为明确。这是为什么?   陈竺:这一轮医改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最为深刻的一次。我们首次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从2009年4月启动至今的3年来,参加基本医疗保障的人数已经超过13亿,占到了95%以上,特别是新农合制度让广大农村人口享受到了基本权利;基层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已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70%以上的地区拥有了达标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表明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如今,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各种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处于“全面攻坚”阶段。我们有个强烈感受: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注重宏观指导、加强末端治理,是推进医改的战略性举措。   本报评论部:如何才能确保“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呢?   陈竺: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顶层设计”就举步维艰。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不断调整改革医保制度。我们的体会是,不管选用什么模式,都必须尊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注意制定与本国国情匹配的改革目标和路径。   从路线设计上,3年来,医改大体沿着“局部试点——总结经验——更大范围试点——进一步总结”的路径推进。这样做,是希望把改革的风险降到最低。像公立医院改革,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基层后中心、先农村后城市”的做法。为什么?因为县级医院担负着9亿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看病就医任务,是连接城乡卫生资源的枢纽,特别是近3年公共财政投入大,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且费用相对较低,因此改革成本也相对较低。从县级医院做起,可以实现居民看病就医90%不出县,有利于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合理布局。   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在中央层面明确基本的理念、原则和基本路径,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还要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将地方自主决策和加强顶层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但一定要明确责任主体,这样才能增强改革动力,提高改革效率。 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破解“利益关系”   本报评论部:医改之所以复杂艰巨敏感,在于它是涉及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需方与供方、医生与患者、改革与投入等多个维度的世界性难题。怎么处理这些关系呢?   陈竺:医改之难,就难在如何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坦率地说,看法不少,议论很多,有些还存有分歧。但这不要紧,改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探讨争论中凝聚和扩大社会共识的过程。   事实上,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我们取得了不少共识。比如,过度市场化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基本属性,而过分强调政府“大包大揽”在现行经济条件下并不现实,也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再如,财政投入是重要保障,但是单纯的投入增加并不意味着服务效率的必然提高,还必须靠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匹配。又如,“保需方”需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确保群众受益,又要通过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投入和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等多种途径“保供方”。带着这些共识,我们会以更大的勇气,找到重点突破口,深化医改。   本报评论部:改革穿行在“两难”之中。不过,我们注意到,医改并没有畏难,恰恰在迎难而上。像公立医院这一群众关切、利益关系复杂的改革,已列入今年《 政府工作报告 》中。目前,有破题的方向了吗?   陈竺: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块“硬骨头”,会对解决当前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涉及的利益链条很长,不可避免地触及药品生产流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等不同领域和群体的切身利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卫生部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我们只有勇于首先改革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得到兄弟部门的支持。   有人担心,如果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但政府投入却不能到位,对医院的发展运行不利,最终还是会转嫁成老百姓的负担。   其实这种担心不必要。人们只看到政府直接拨款10%这个比例太小,却忘了,医保也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是更主要的投入方式。事实上,现在多数县医院,50%左右的收入已经来自新农合。随着基本医保水平的提高,它会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最大动力和保障。更何况,去年全国门诊量达到了62.7亿人次。只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报酬,取消以药养医不仅不会影响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从制度上化解当前的医患矛盾。   近来,陕西省加大财政投入,已在全部县级公立医院革除“以药养医”。去年底,浙江开始在6个县进行公立医院改革“以药养医”试点,通过调整价格、支付方式改革、加大财政投入等综合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地方、群众和医疗机构的欢迎,拟年内在全省推开。今年,这场改革将在全国300个试点县推开。   所以,深水区的改革虽然难度较大,但我有信心,只要认准方向,找准路径,敢于调整利益关系,一定会有所突破。    改革在与群众的期待赛跑   本报评论部: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但往往百姓的期待和诉求非常急迫。对此,您是否有压力?   陈竺:必须承认,目前医改的进度效果与百姓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改革需要与时间赛跑,同时,改革越深入,越无法孤军奋战。这既是压力,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动力,更需要顶层设计。   我们现在面临许多迫在眉睫的难题,包括各种利益关系能否协调处理好,医患关系如何正常,政策环境怎样完善,等等。而如果论“最大担心”,则是人才问题,尤其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夸张地说,它将关系医改的成败。   为什么这么说?从国际上看,医改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国民的健康长寿;从改革因素看,决定医改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而群众最强烈的呼声、最直接的评价,就是看能否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这一切,都指向了基层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因病死亡总人数的8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日常社区诊疗和护理。而现状是什么呢?大医院的医生不愿到基层去,基层需要的大量全科医生十分紧缺。人力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到位,这都是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障碍。   本报评论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基层人才队伍强不强,既是医改成功的“果”,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因”?   陈竺:对。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医改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医改措施能否全面落实,关键在于广大卫生人员能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医改。当然,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样需要顶层设计。   总之,困难很多,我们也在积极努力用“中国式方法”破解这道难题。特别希望,在改革过程中,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包容和支持,为医改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 【背景链接】   新医改这样“设计”   核心理念: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向全民提供的公共产品;   基本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基本路径: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重点内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   “十二五”重要举措   重点突破: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统筹推进: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   加大投入:实现“十二五”期间医改投入力度和强度高于前三年的要求,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营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李 强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4/12/content_3948924.htm
个人分类: 卫生|1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戒除毒品的希望曙光
kejidaobao 2012-3-7 15:04
文/杨书卷 2月12日,美国歌坛天后Whitney Houston的死亡震惊了整个世界。以毒品为分水岭,“在这之前她的演艺事业是一个神话,在这之后则是一个笑话”,一篇悼念文章如是总结她的一生。在Whitney年仅48岁的生命历程中,后20年基本上是在对毒品的反复沉溺与争斗中度过。在这一点上,毒品对任何人,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都非常“公平”,那就是,所有人最终都会走上可怕的“自我毁灭”之路。 此时,一则不久前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的消息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2月2日,墨西哥卫生部长Salomon Chertorivski宣布,一种用来对抗海洛因成瘾的疫苗将在5年内用在人类身上。 墨西哥一直以来深受毒品危害,任何与戒毒有关的努力都会得到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墨西哥国家精神疾病研究中心于10年前就开始专注海洛因疫苗的研制,其治疗原理是激起免疫响应,阻止海洛因进入神经系统并依附在脑干上,减轻病人对服用海洛因时“无法拒绝”的渴望,有效降低毒品“侵袭”对大脑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海洛因成瘾的老鼠进行的试验发现,老鼠的毒瘾逐渐消失。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令人兴奋的疗效后,“海洛因疫苗”现已进入人体临床实验阶段(2月3日人民网)。 毒品成瘾是可以摧毁任何人意志控制力的“恶魔”,而且到现在为止,所有防复吸药物的临床治疗都差强人意,但近年来,有关“戒毒疫苗”的研发开始异军突起,为频临绝望的毒品吸食者带来了希望曙光。 “戒毒疫苗”的机理与普通疫苗相似:用人工合成的模拟毒品物质,在人体内形成抗体,当毒品进入体内后,这些抗体会将毒品分子中和并排出体外,使它们不可能进入大脑,瘾君子们将无法获得快感,从而“抹去”病人对毒品的根植于大脑深处的强烈渴求,而针对不同的毒品,一般需要研制不同的戒毒疫苗。 2011年1月,美国耶鲁大学宣布研制成功“可卡因疫苗”,这也是世界上“首支”戒毒疫苗的诞生。一个12周的对可卡因吸食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58%的受试者未使用可卡因;随访6个月后的结果显示,有42%受试者依然保持操守;2011年8月,俄罗斯乌拉尔国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研制出“鸦片”疫苗,已经在小型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在对大型动物进行试验后,可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这一过程将需要2年时间;现在,成瘾最快,毒性最烈的“毒品之王”海洛因疫苗也初露头角,标志着“戒毒疫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已成为期盼已久的戒毒“新出路”。 不过,虽然戒毒疫苗可以使吸毒者得不到吸毒的快感,但现在也还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这种方式对于人类内心欲望的消减程度有多大还不得而知,因为毒瘾戒除不仅是生理问题,还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单纯的药物治疗也许难以统揽全部,海洛因疫苗的研制负责人Maria就谨慎地认为:“该疫苗的研制成功并不能完全解决毒品成瘾现象,而只是缓解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 尽管研究人员出言保守,戒毒疫苗还是被我们寄予极高的期待,因为在目前已知的治疗方法中,戒毒疫苗的理论依据堪称完美,操作方法也简便可行,鉴于全球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彻底摆脱毒品、并且让人在没有接触毒品之前就能防患于未然的目标,将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理想。 戒除毒品的其他研究也在同时继续,近日,Nature和Science杂志均有此领域的进展报道。 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Vincent Pascoli教授在1月5日的Nature杂志宣布了自己所在研究小组的最新发现,毒品可卡因对大脑的效应应该是可逆转的。 Pascoli是通过对突触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的。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可卡因吸食者的脑中,一些特定的突触会发生病理性的“增强作用”改变,同样的改变也会发生在可卡因成瘾的实验小鼠身上。在实验中,Pascoli利用光遗传学手段对小鼠的大脑突触实施特定的“去增强作用”,结果发现,当这些突触恢复正常功能之后,小鼠的毒瘾也会奇迹般消失,这就说明,我们也许可以完全用同样的方式治疗可卡因瘾君子。 刊登于2月3日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则揭示了“家族”吸毒的某种成因:吸毒成瘾者与他们不吸毒的兄弟姐妹有着相同的脑部异常表现。 研究人员Nora Volkow和Ruben Baler设置了3个组,吸毒成瘾者组、他们的无成瘾的兄弟姐妹组与健康组,通过对他们脑部的对照发现,吸毒成瘾者和他们的无成瘾的兄弟姐妹共有一些在其他健康人中所没有发现的脑部特征,并在控制自身冲动上的能力相对较差。研究者认为,这些脑部异常可能是一种遗传的、容易对毒品成瘾的标记。研究者提出,以这些脑部中的某些差异作为标靶,在易感染吸毒人群中增加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也许是防范毒品吸食的方法之一,尽管这还需要作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可能性。 现今,毒品的泛滥已成为困扰社会生活最大的祸患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在使用毒品,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有效的戒毒新方法的研究成为人们翘首以盼的福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是我们的希望,但它绝非万能,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额逾8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宗买卖,仅次于军火,甚至高于石油,背后千丝万缕的社会影响、利益联系、权力争斗使得戒除毒瘾的努力超越了单纯的个人治疗行为,尽管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让我们能深入探究人的内心。■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3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瑞:陈竺是一位诚实、诚恳的人,我相信,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会
dhwang 2011-9-5 11:19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中国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 吴瑞评价陈竺是诚实、诚恳的人,医疗卫生事业会有大进展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7 15:8:20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科学时报 王丹红报道] 7月24日,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出席了在清华大学举行的2007年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及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并以科学家的身份用英文作了大会的最后一个科学报告,讲述了自己从研究生开始20多年来一直从事白血病治疗和研究的经历。 虽然以科学家身份演讲,但陈竺不可避免地谈到国家的卫生医疗工作:“当看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卫生部的责任有多重……我还想告诉大家,虽然面临种种挑战和问题,中国仍是今天世界上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 施一公博士是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他在介绍陈竺时说:“与我们很不同的一点是,他不仅是很好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很好的医生,这一点是很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转化为临床治疗,但都没有付诸实施。但陈部长做到了,他从治疗中发现问题,并将之作为研究课题,又将研究工作转化为治疗方法,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工作就是用组合方法治疗一种非常难治的白血病,为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我相信,在陈部长的领导下,中国的卫生事业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 陈竺之所以认为中国是今天世界上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最好的地方,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又多样化,拥有大范围的疾病种类和相对良好的疾病记录;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制度不断发展,例如平均寿命从1935年的35岁增加到2005年的72.9岁;中国的文化对新思想、新技术有很好的包容性;中医与西医正在融合”。他认为,这些都是难得的机会,虽然这里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首先,这里和世界各国一样,疾病发展出现复杂化的趋势;其次,还面临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不尽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程度不尽令人满意、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等问题。 谈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果,陈竺介绍,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的运作经费,已经从2003年的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亿元;中国还投资7.3亿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疾病监控案例数据库——全球覆盖范围最大、实时、动态、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国传染病和公共健康突发事件报告系统。 陈竺还谈到自己对中国生物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思考,他认为这一领域要贯彻“创新、关键领域跨越发展、支持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高以实证为基础的决策水平;全面参与国家高技术园区和高技术工业区的活动,建立工业界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关系;提高不同研究项目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家级生命伦理委员会等等。 陈竺特别强调要逐步简化基金渠道,并提高其效率,建设一套包括内部研究机构和外部研究在内的中国生物医学基金机制,类似于美国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或法国的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他说,目前国内生物医学研究有多种资助渠道,但缺乏合作机制,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和低效率;又因为经费不足、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研究机构和工业界间缺乏合作机制,法律体系滞后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等。 陈竺认为,大力改善群众健康状况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而健康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健康产业的产值为800亿美元,2020年将增加1750亿~2000亿美元,这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他还介绍了全国基本医疗保障的路线图。 “医学将出现模式转变,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我更关心疫苗接种,特别是乙肝疫苗的接种。乙肝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病’。现在,有一半癌症可以预防,乙肝就不能预防和治疗吗?”陈竺对在座的华人生物学家说:“我需要你们的支持!”这句话引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听完陈竺的报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创始人吴瑞说:“他是一位诚实、诚恳的人。我相信,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会有很大的进展。”
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花病毒样本,保留与否令人纠结
kejidaobao 2011-6-2 15:46
5月17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举行的一个新闻招待会上,美国卫生部长Kathleen Sebelius提交了一项关于天花病毒样本的提议:提出希望继续保存实验室内的天花病毒样本至少5年。这项提议成为第五次讨论是否销毁最后一批天花病毒样本的契机。 一再推迟的决议 天花病毒是一种古老的致病原,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上千年。天花是最早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天花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患病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早期,天花意味着不治之症;直到18世纪,“人类免疫学之父”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为一个8岁小男孩成功接种牛痘后,天花疫情渐渐被人类医学所控制。世界上最后一个已知的天花病例发现于1978年的英国,随后的1980年5月8日,世卫组织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从那时起,全世界仅剩2个实验室还保存着天花病毒样本。据悉,这些天花病毒样本被冷冻在-70℃的容器里,分别存放在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其中美国存有451个病毒标本,俄罗斯存有120个病毒株。 1996年,联合国卫生组织首次同意毁灭天花病毒,但这一决议并未得到执行,并且被一拖再拖,理由是病毒样本需要被用于研制抵御天花的药物和疫苗。美国此次提出,承诺最终毁灭库存的天花病毒,但担心天花可能会重新暴发,以及作为生化武器被有意或无意地释放出来,所以需要病毒样本供科学家研制疫苗,希望能再保留天花病毒样本5年。美国卫生部的工作人员还表示,不会单方面做出任何行动。他们会等待世界卫生大会关于此次提议的投票结果,并由世卫组织决定是否接受这一保留5年样本的提议。 有益研究与扩散风险的对立 现供职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的唐纳德·A·亨德森博士20世纪70年代参与消灭天花病。在他看来,天花病毒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有机体”,销毁样本是最好的选择,他认为以后可以用其他方式比如绘制基因来研究天花病毒,而不必保留病毒样本本身。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研究人员说,应该保存天花病毒样本,以防今后再现相似病毒以致需要更多研究。 上述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持保留意见者与持销毁观点者的看法,中国科学家的意见也是如此。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研究员屈三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就表示,从生物科学家的角度看,是不希望这个病毒样本被消灭的,因为有这个样本存在,科学家就能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目前在没有流行基础的情况下,天花病毒可以说是被灭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可以说,天花病毒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而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接受同一媒体采访时则指出,销毁天花病毒样本可能会对研究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与天花病毒扩散带来的危害相比,销毁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且可以通过基因图谱的方式保存天花病毒,甚至在需要时,还可以根据基因图谱将病毒再造出来。“保存天花病毒样本,始终还是会对人类产生威胁,保藏技术再先进,但是人为的操作失误却不能避免。” 低温储藏,培养标本作实验 病毒尤其是致命性病毒流出实验室,后果不堪设想,历史上也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重大相关事件。影响最大的事故是1979年的前苏联炭疽菌流出事件,事故中共有几十人因病毒感染死亡。另据资料显示,2003年,新加坡环境卫生研究院实验室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发生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同年12月,台湾“国家实验动物中心”暴发实验鼠病毒感染事件。 2004年4月,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也发生两起类似事故。 那么天花病毒等致命性病毒是如何保存的呢?《环球时报》2008年就曾经报道过相关信息。 和天花病毒一样,世界头号致命病毒——埃博拉病毒、各种出血性寒热病病毒等样本都能在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和美国亚特兰大的国家疾病与控制研究中心找到。这两个机构是世界上最大、最危险的国家级病毒贮藏和科研中心。另外一个实力相当的同类机构是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美国菌种保藏中心,其中有动植物病毒2500种以上。 美国国家疾病与控制研究中心是美国疾病鉴别和防治为一体的综合科研中心,担负着美国防御生化武器扩散的任务。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有近30年的历史,它曾是苏联最秘密的国家机构之一,如今还是被一道道铁丝网圈住,戒备森严。俄罗斯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中心的病毒库里,拥有世界上多种细菌战必备标本,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生物武器研究中心。该中心的6号楼有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实验室,有1440平方米具有生物防护安全最高水准,专门用于致命病毒的研究。冷冻冰箱遍布于中心的病毒贮藏库,其中还有不少液氮式冷冻装置。   据悉,为检查致命病毒有无失去传染和繁殖的能力,所有致命病毒储藏中心都要经常把病毒标本从-70℃的冰箱里拿出来解冻。重新培养出的新鲜标本,一部分在绝对密闭的特殊实验室内,封装到低温贮藏冰箱内继续保管,剩余部分则用于科研。■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2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推进7项工作
hucs 2010-11-11 22:49
陈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推进 7 项工作 2010 年 11 月 11 日 16: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和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缓解群众看病难。   二是按照 上下联动 的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内在联系、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是改革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 一卡通 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解决群众 垫支 、 跑腿 、 排队 等问题;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支付方式,促进公立医院形成控制费用的内在机制。   四是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促进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县级医院是省、市、县城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基础,又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龙头,是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公立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五是内增活力,改善服务。加大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力度,提升患者满意度;全面实施预约诊疗,优化就医流程,方便患者就医;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控制单病种费用;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做好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实施绩效考核,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六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疗人才。   七是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财政部已经同意在这项工作上给予地方以经费支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