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憾金秋,赞银杏
热度 1 Elephantd 2013-10-30 08:15
我的头发,黑草中露出银丝, 衰老渐增; 你的衣裳,绿叶里闪着金光, 活力四射。 我自认为长大,成名成家, 却走向死亡; 你仍觉得幼小,无忧无虑, 还依然活着。
26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假如你不够快乐-汪国真
gxswmwys 2013-1-11 13:16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解读《泰囧》以小博大 专家称可当MBA经典案例
PhDchina 2013-1-10 14:22
  在2013年的第一天,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总票房突破十亿,成为首部完成此壮举的国产片。不少媒体专家纷纷对其中现象进行解析,长江日报今日发表文章称,该影片已成功创造了一种以小博大的商业模式,可以在 MBA课堂 上当经典案例。   如果平均每人消费1元钱,13亿人就有13亿元的收入,这大概是所有企业家,在新产品上市前的企盼。上月12日开始,投资近3000万元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一步步把这个企盼盘成现实。3天过亿,4天到2亿,6天超3亿,7天4亿,21天破10亿……截至1月9日,《泰囧》票房已经接近12亿元,犹如一阵不可阻挡的东风,席卷观众手中的钞票,正在追赶《阿凡达》在国内13.787亿元的票房纪录。   该文称,尽管前有国际导演李安执掌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珠玉在前,后有成龙领衔的《十二生肖》虎视眈眈,以及这两天王家卫3年磨一剑的《一代宗师》重装狙击,但杀入贺岁档的中小成本影片《泰囧》,硬是在夹缝间创造了一把中国奇迹。   “这是一本活的管理营销书,成功创造了一种以小博大的商业模式。可以在MBA课堂上当经典案例讲一讲。”2天前,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白玉教授特意去电影院看了《泰囧》。在白玉眼里,《泰囧》里3个男人的泰国经历并不值得关注,“算是俗而不低的一部喜剧”。但他评价,《泰囧》从产品定位、寻找投资、制作原则、市场推广,最终被消费者买了个13亿的大单,涵盖一个初创企业创造一款新品销售奇迹的全流程。
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悠久与博大的比较
热度 4 rbhuang5907 2012-7-2 22:42
悠久与博大的比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8a5230102e3ta.html 近来复习世界医学史的几本著作,深感把中医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间做一比较是很有意味的事情。 一、文字记载 中医最早的文字记录在甲骨文里,殷墟出土的甲骨近20万片,据不完全统计,载病的有323片,主要内容是疾病和症状的名称,如“龋”字有牙齿上窟窿的象形,这可以说是对疾病最原始的观察,但还称不上是系统的医学理论。甲骨文距今约3000年,中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这么悠久了。最早的医学著作是马王堆汉墓医书(帛书和竹简)共14种,约3万字,内容可视作《黄帝内经》的浓缩版,距今约2400年。 在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文明),距今约6000年已经有完整的医学体系,以楔形文字记载在 约 2 万多块 陶片上(保存于大英博物馆) ,记载有丰富的基于魔术和巫术的医学,有最早的处方格式,由病名、药名、用法三部分构成。古巴比伦约4000年前的 汉莫拉比法典是最早的医疗法律,记载的外科已使用青铜手术器械。 古埃及有丰富的纸草文保存下来,著名的有四种。埃伯斯(Ebers)纸草文距今约3500年,是古代医学百科全书,长20米,含42种古医书,记录了700种药物,800种药方。史密斯(Smith)纸草文距今约5000年,是外科教科书,按检查、诊断、预后、治法的规范格式记录约50种外科疾病。卡忽恩(Kahun)纸草文距今约4000年,是妇科专著,记载了助产士、避孕措施等。 古印度的 《梨俱吠陀》距今约6000年,记载了千种以上药草,有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三元素体液病理学说为核心。 《妙闻集》距今约3000年,是古印度医学的基本文献,其外科成就尤为突出,记载了 101 种手术器械,有大量高难度的手术,如白内障摘除,小肠修补,结石切除,尤以鼻成形术著名,几乎达到现代外科水平,令人惊叹。 从文字记载来看,无论悠久度,还是博大精深度,中医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都相形见绌。 二、外科成就 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外科是建立在精确的解剖和麻醉、消毒防腐术、输血的基础上的。然而,古人纯粹基于经验的零星外科成就,犹如寂灭的星球,它们微弱的光芒仍在历史的星空闪烁,是我们不能无视的。 中医外科与世界其他传统医学相比,显得非常单薄。可以傲人的成就很可能是阉割术,这种惨无人道的手术可能始于殷商,至秦汉臻于完善,有专门的“手术室”(蚕室),手术方式有“尽去其势”,阴茎睾丸一起割掉,这是主要方式,也有只割睾丸的。不管何种术式,由于没有麻醉术,病人得忍受生不如死的痛苦。没有消毒防腐和止血输血技术,更使这一手术的死亡率高达20%。明天顺年间,太监阮让,为了批量生产太监,一次阉割了苗族幼童1565人,死亡329人,死亡率21%。中医外科实际上主要是疡科,针对痈、疮等皮肤化脓进行小手术。胸腹手术除了扁鹊开胸换心,华佗开腹割肠的神话传说外,没有真实的病例记载。中医最早的外科手术记载在马王堆简帛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龠,入直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劙去其巢,冶黄黔而屡傅之”。如果痔疮或瘤堵住了直肠,将狗的膀胱套在竹筒上,插入病人肛门,吹胀后将患部引出进行割治,然后敷以黄芩等药物。不得不说,这是精彩的手术。其过程的描述切实可信,并没有中医阴阳经络辨证等歪理邪说的成分。如果排除华佗的传说,这一手术可以说既是中医外科最早记载,也是最高成就。然而,二千年停足不前,我们为祖先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更为后人没有继承祖先勇于实践的精神,一味沉溺于辨证玄想而羞愧叹息。 考古发现古巴比伦人的铜制外科手术器械;古犹太人最早施行包皮环切术,其娴熟程度至少达到中国阉割术水准;古埃及的史密斯纸草文献是最早的外科专著。这一切,与古印度的外科成就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
28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海景天颜抒胸臆——致张玉秀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6-13 16:03
海景天颜抒胸臆——致张玉秀
看厌沧海逐蓝天, 游历西北别海南。 胸怀博大容四海, 洪志高远逾九天。 张玉秀镜头里的海 张玉秀镜头里的天
个人分类: 友谊|37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各有千秋
jiaguangjia 2012-1-18 18:20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两种人:一种是不图回报,无怨无悔地扶持你、帮助你的人,他们给予你博大温暖的爱,使你的人生顺风顺水,收获快乐和幸福;另一种人使你痛苦,带给你失败和挫折。感谢打击你、欺骗你、伤害你的人,他们同样促使你成长 。
1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美学缺什么
whyhoo 2011-11-4 13:05
中国美学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有了很大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重要的是中国美学踏上了一条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路。中国美学具有光辉的前景,在世界美学中可望获得更加显赫的地位,因为中国美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根基,有一百余年学习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经历,有博大深邃的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这样的思想和学术渊源。当奠基在两大文明之上的美学传统,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的哲学基础上汇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当美学不再停留在马克思主义词句上,不再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做简单比附和拼合,而是真正深入到它们的精髓中,进行哲学层面的综合的时候,我们相信,那就是中国美学完全成熟并堂皇地步入世界之林的时候。当然,这个目标与我们现在的状况还有相当的距离。相对而言,我们的美学还缺少许多东西。 一 中国美学缺少藉以与现实对话的话语,缺少批判的否定的精神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美学还没有找到切入现实的途径和属于自己的话语。这就是说,美学还没有作为一种本体论去关注人的诗性的生存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认识论去解决审美之如何可能的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价值观去讨论如何以审美的方式观察和评判现实的问题。 也许我们不能将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与经济学、法学等经验学科相比,要求美学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可操作性,但是,无论如何,美学不能漂浮在空中,以至于只是学者们的自言自语。从这个角度进行审视,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美学虽然也经常涉及一般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问题,并且形成了像文艺美学、技术美学、审美教育学这样的分支学科,但总体说来,“学院”气依然很重,许多问题的讨论并没有超出纯学术的范围,因此在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几乎没有产生值得重视的影响。这里,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美学还没有找到切入现实的途径和属于自己的话语。这就是说,美学还没有作为一种本体论去关注人的诗性的生存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认识论去解决审美之如何可能的问题,还没有作为一种价值观去讨论如何以审美的方式观察和评判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美学基本上还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评的“肯定的美学”,在某些人的美学中,甚至宁愿回到孤独的个体的心灵中,空谈心理结构的“建设”,而不愿意面向现实,拒绝对现实任何意义的批判和否定。 美学的生命在现实中,美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否定的。审美活动就客观方面来说,是康德所讲的“无目的而合目的”的活动。作为“无目的”的活动,审美活动区别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作为“合目的”的活动,却又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美学无论如何不能脱离与社会政治、道德、宗教、文化的纠葛。把潜藏在审美活动中的真、善的因素彰显出来,从而揭示审美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是美学的天职和基本功能。美学之所以成为批判的否定的,还因为审美活动就主观方面说,本身就具有批判的否定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只有在这些内在机制得到调动并协调在一起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其中,形式是一个因素。它所提供的总是与既定世界不同的异在世界,因而总是具有一种将人们从有限存在中解放出来的功能。肉体是另一个因素。它所提供的信息总比知性和理性丰富得多,鲜活得多,完整得多。在知性与理性因遭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压抑而扭曲、而异化的情况下,肉体往往能够透出一个不甘沉沦的、反叛的自我。模仿是第三个因素。卢卡奇认为模仿能够通过“目的性中断”将自然“还原为纯粹视觉、听觉和想象的形象”,从而使“拜物化”的自然转化为与人相关并“充满诗意的偶然性”的自然。想象是第四个因素。想象一方面与本我、与肉体、与潜意识相关,另一方面与情感、与爱、与信仰相关,因此,想象所展开的常常是生命中最不安分的另一面。爱是第五个因素。爱是对丑陋、平淡、冷漠、孤独、无聊、仇恨的拒绝和否定。如果说,美是自由的表征,那么,爱就是自由的体验和张扬。只是由于有爱在,我们才渴望并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二 中国美学缺少对人的整体的把握,缺少爱这个重要的理论维度 如果我们从现有语言中寻找一个与美相对应的词,以表达促使我们做出美的判断,或由美的判断激起的那种感受和心情,这个词只能是爱。如果说美是作为协调、匀整、完善的整体的表征或象征,那么,爱就是人类趋向整体,克服孤独、分离、疏远的意向和冲动。 人是个整体,这一点在德谟克利特时代就朦胧地意识到了,“小宇宙”这个概念连同“认识你自己”那段有名的箴言成了检视和考验人们智慧的永恒的话题。人是个整体,遗憾的是,从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有产者与无产者——开始,人就被渐渐地分割开来了。体现在精神领域里,就是肉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康德和黑格尔试图调节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为人类的未来寻找一个理想的出路。但是在现实中他们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前景,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理性自身或它的外在形式——艺术、宗教和哲学上。歌德和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一个从对艺术反思中,一个从对社会历史的考察中发现人作为整体的现实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马克思相信,人类由分工导致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本质上是个整体,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可以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三大差别,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来逐步达到的。 人不仅是“一束知觉”,也不仅是一组符号;不仅是经验的集合体,也不仅是理性的存在物,人是个整体,它自身、它与它所生活的世界都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审美活动之成为可能的根据。因为美的第一个定性就是整体:统一、匀称、秩序、节律、和谐,只有自身是整体的人才可能成为审美的主体。这一点,毕达哥拉斯讲的“内外感应”也许包含了更多的真理。当你面向星空,欣赏星空那种寥廓、幽远、绚丽的美,或者面向大海,品味大海那种浩淼、涌动、壮阔的美,你不是只是看,或者听,同时在闻、嗅、触,甚至你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在影响你的情趣和判断。你是用生命的整体与大自然对话和交流。美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够冲击我们的直觉,激发我们的想象或者勾起我们的回忆,更在于它能够使我们在物我两忘的情境中回复到整体,消除人与自然的距离,激起和增进对自然和人生的爱。 关于爱以及爱与美的关系,柏拉图、圣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阿奎那、休谟、斯宾诺莎、康德、弗罗伊德、马克思·舍勒、乌纳穆诺、弗罗姆等有过许多讨论,中国美学基本上没有涉及。如果我们从现有语言中寻找一个与美相对应的词,以表达促使我们做出美的判断,或由美的判断激起的那种感受和心情,这个词只能是爱。这是潜藏在直觉、想象、愉悦背后的更根本的东西。爱不属于某种器官,不属于某种意念,不属于某种情趣,爱是整个生命对作为整体的自然——它的统一、匀称、秩序、节律、和谐作出的回应。世界上如果没有美,就不会有爱;同样,没有爱,也不会有美。美有优美、壮美、崇高之美、滑稽之美、悲壮凄厉之美、幽默诙谐之美、大美或至美,美是个家族;爱则有性爱、友爱、敬爱、怜爱、博爱、惠爱、大爱或圣爱,爱也是一个家族。如果说美是作为协调、匀整、完善的整体的表征或象征,那么,爱就是人类趋向整体,克服孤独、分离、疏远的意向和冲动。 三 中国美学缺少形而上的追问,缺少相应信仰的支撑 超验之美(至美或大美)以及与它相关的超验之爱(圣爱或大爱)都是形而上层面,即信仰领域的事。美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确认并论证这种形而上的追索和信仰之如何可能。 超验之美(至美或大美)以及与它相关的超验之爱(圣爱或大爱)都是形而上层面,即信仰领域的事。美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确认并论证这种形而上的追索和信仰之如何可能。中国美学从西方美学借鉴了“自由”概念,从传统美学吸取了“天人合一”概念,把它视为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和美学的最高旨趣。但是何谓自由?审美自由与生命自由有何区别?何谓“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人和自然的统一(自然人化)有何区别?至今未有一个完整的阐释,而且,既然涉及到形而上或信仰领域,就有一个超越性的问题,但至少在主流一派美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与此有关的较深入的讨论。“自由”或“天人合一”因此还只是一种承诺,而不是美学自身的内在目的和逻辑指向。 美学开始于经验之美(事物之美)与超验之美(美本身)的区分以及超验之美作为一种信仰的确认。超验之美,即美本身虽然从根本上说来自于经验之美,但是,这里讲的经验,不是任何个体的人的哪怕一生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是人类在千百年中共同经历和体验过的经验。这种经验已经作为“原始意象”先于个人经验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中,成为人们判断事物之美与丑的先验的尺度。因此,超验之美或美本身的确认不是经验范围的事,而是超验范围的事,是柏拉图以为的“回忆”,实即信仰领域的事。但是,超验之美或美本身作为一种信仰与一般宗教的信仰不同,超验之美与经验之美一样,是由主体与对象两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就对象来讲,超验之美是与同样超验的真、善统一在一起,是理念、道或存在的显现;就主体来讲,超验之美是理性、意志、情感协调在一起,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经验之美到超验之美,即从感性到理性,从个体到整体,从必然到自由,这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历史性问题。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是要靠改造自然,包括人本身的物质实践。我们相信,无论个体的人或人类,生命是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相信心灵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不断地净化着,相信整个世界会越来越一体化,现代文化所带来的孤独、疏离、迷惘、失语将为人与人之间的更亲密的交流和信任所取代,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史以来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人或人类不会没有美和爱,不会拒绝美和爱。 四 中国美学缺少可以作为依恃的与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审美和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向相适应的完整的哲学 中国美学需要奠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但是,不是任何哲学,而是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能够回应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哲学。 中国美学,从王国维时候起,一直在寻找着一种可以依恃的哲学。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是康德、叔本华、克罗齐、黑格尔,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马克思,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弗洛伊德、尼采、萨特、海德格尔,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是文化学或文化哲学的冲击,中国美学出现了“去形而上”与所谓多元化的倾向,从而陷入了一种无所依傍、无所适从,随机式与拼盘化的状态。当然,我们不能无视现在依然十分活跃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为基本立足点的主流一派美学,但是,从几位代表人的身上可以看出,实践概念(以及自然人化)本身已经脱离马克思的原典,被赋予了新的个性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剩余价值与劳动异化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正在受到质疑或淡出;而且,一些基本问题的立论和阐释与马克思主义几乎没有关系。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从来就是隶属于一定的哲学体系的。凡在美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美学都是如此,无一例外。这是因为美学的宗旨和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对审美现象的研究,探讨和解决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而它的前提就是将审美活动从人类的全部生命活动中抽象开来,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位;就是将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伦理活动以及其他功利活动区别开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将美与真、善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与关联揭示出来,以指明它们的不同意义。无疑,这些都属于存在论、认识论方面的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哲学的支撑。 中国美学需要奠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但是,不是任何哲学,而是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能够回应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哲学。无疑,开放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美学主要的哲学基础。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哲学能够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不仅为科学地探讨感性与理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审美活动与其他生命活动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而且为这些关系的实际解决开辟了道路。所谓开放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着的,就是不把自己看成是最后的、僵死的、不可更易的,而是需要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吸纳中外一切新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对已有命题和结论不断进行审视、阐释、修正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在建设中。中国美学为了自身的发展,应该而且必须介入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哲学的建设中。这是中国美学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前沿的问题。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5/16/content_22772181.htm
1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