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天宫一号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天宫一号

相关日志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最新出版“天宫与组合体专题”
sciencepress 2014-2-28 15:23
2014 年第 2 期的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发表了一个“ 天宫与组合体专题 ”,包含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等机构的 5 篇研究论文,篇目如下: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载人环境设计与实施 杨宏 , 魏传锋 , 满广龙 , 李英斌 , 姚峰 , 杨彪 天宫一号与载人飞船组合体能源管理设计与验证 刘宏泰, 王林涛, 魏传锋, 李智勇, 南洪涛, 柏林厚, 李喆, 蒋冀, 杨宏, 王翔 天宫一号基于控制力矩陀螺的智能多模自适应姿态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 张锦江, 范松涛, 张志方, 蔡彪, 董文强 交会对接载人组合体热管理技术研究 韩海鹰, 满广龙, 曹剑峰, 孟繁孔 天宫一号整体壁板式密封舱结构技术 陈同祥, 张琳, 赵长喜, 康健, 姜坤, 常洁, 关志东, 赖松柏 欢迎下载阅读全文!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宫一号+神舟十号,凌日
热度 5 xgwen 2013-10-30 09:51
令人惊叹震撼的照片: http://www.slate.com/blogs/bad_astronomy/2013/06/24/perfect_timing_split_second_photo_of_the_chinese_space_station_across_the.html (下两图被科学网缩小。请从上链接下载原图) 一半H是天宫一号,另一半H是神舟十号 不是自豪的中国人拍的。是一个好奇痴迷的法国人拍的。(他只有半秒的时间) 他的主页: http://www.astrophoto.fr
5632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和北京学生与天宫一号模型(室内拍摄)
热度 1 jlpemail 2013-7-30 13:14
刘卫华拍摄
个人分类: 消息场|28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天宫一号”掠过太阳表面犹如星战飞行器
nanoworm 2013-6-24 11:03
据国外媒体报道,6月16日,天体摄影师蒂埃里-莱格特(Thierry Legault)在法国南部通过“高梁TOA-150折射式望远镜”,发现中国“天宫一号”空间站掠过太阳表面。 天宫一号掠过太阳表面的景象仅持续了不足0.5秒,它以时速26554公里的轨道速率掠过,目前该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370公里。 这张照片颇似《星球大战》中的战斗飞船,同时能够看到天宫一号和神舟10号的太阳能电池板轮廓。 6月17日,莱格特拍摄了第二组照片,他使用一个氢气-阿尔法过滤镜第二次拍摄到天宫一号,此次他将一部高速相机附加在望远镜上,能够每秒拍摄38帧图像。
16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xupeiyang 2013-6-13 14:16
神舟十号飞船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按任务计划安排,3名航天员随后将进入天宫一号并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中广网 http://t.cn/zHRlg0O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7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注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实时轨道的请看。。。
热度 2 boxcar 2013-6-13 10:15
在这个网站可以看到各种航天器的实时轨道信息 http://www.n2yo.com/?s=39179|37820 目前这个链接可以看到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现在,是“天宫”在追“神十”。 ===================== 感谢郝炘博友去年的博文: 实时跟踪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4do=blogid=583207
个人分类: 科普|3478 次阅读|8 个评论
神十--天宫交会对接,能自动对接为何还要靠手动?
xupeiyang 2013-6-13 07:04
【神十如何与天宫亲密接触?】 据报道, #神舟十号# 将于今天中午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保证成功对接,对接装置是真正的关键所在。目前,国际上主要有4种对接“器官”,它们都好像是“宝剑”与“剑鞘”,神十用的是哪种?看了这个,你就会对中国的技术有所了解啦: http://t.itc.cn/fK62D 【神舟十号今日将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 神舟十号11日顺利升空,目前,神十已进入预定轨道,预计今天中午神舟十号将与天空一号首次对接。另据央视消息,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工作生活15天,将进一步考核验证人在太空的生存能力。 http://t.cn/zHRxqEe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点评: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热度 2 xupeiyang 2013-3-13 11:00
院士点评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1. 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2012年6月18日14时14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与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首次成功访问在轨飞行器。6月24日,在航天员刘旺的操纵下,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可靠地往返运送人员和物资的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 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实现实用化量子计算和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关键是,通过发展多粒子量子系统相干操纵技术实现可扩展的量子信息处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研究小组,利用自主发展的高亮度、高纯度量子纠缠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同时,他们利用八光子纠缠簇态,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证明拓扑编码可以显著减少量子比特错误率,显示了容错量子信息处理的强大能力。此外,潘建伟小组还发展了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并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展了高精度光跟瞄技术。在上述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双向纠缠分发,证明了借助卫星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和开展大尺度基本物理问题检验的可行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和《自然》(Natur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树深:要实现可拓展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提升量子相干操纵和多粒子纠缠的数目、如何实现量子态的远距离传输等。针对这些重大挑战,潘建伟小组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我国量子信息研究领域日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 阐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模式及其原因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几次影响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重大生物事件,其中发生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最具灾难性的一次灭绝事件,这次生物大灭绝以后地球生态系统历经近5百万年才得以复苏。确定这次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速度和过程是探明其原因的关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和王玥研究组与合作者, 在华南、西藏、西南等地开展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化石生物地层以及十万年级高精度综合年代框架,并运用最新的CONOP化石生物多样性定量统计和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分析,论证了此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时空模式及其与古环境演变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时间约在252.28±0.08百万年前,其灭绝的整个过程不超过20万年。他们并通过中国海、陆相剖面的系统对比和碳循环模拟,认为二叠纪末由于大规模地下岩浆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大规模快速释放以及与火山喷发等的共同作用,使得温室效应迅速加剧,这是最终导致整个地球海陆生态系统同时在极短时间内全面崩溃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和孙亚东研究组与合作者,通过对华南地区二叠纪末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牙形石进行氧同位素分析,定量地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古海水温度变化曲线,揭示了二叠-三叠纪之交发生的一次快速极热事件,并在此后近5百万年的时间内一直延续极端高温的过程。从而以实际数据证实了二叠纪末快速极热事件是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并且揭示持续高温抑制了赤道低纬度地区早三叠世生态系统的复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地史时期发生过多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以二叠纪末的最为惨烈,世界各国各领域科学家对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究。上述成果基于二叠-三叠系界线生物与年代地层框架和晚二叠—早三叠世牙形石氧同位素分析,用最新化石多样性定量和多种地化指标,确定了这次大灭绝发生的精确时间和速率以及复苏模式,并认为火山活动致温室气体快速释放和全球极热化是生态系快速崩溃和随后生物复苏迟缓的根本原因,这对认识地球环境变化趋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一类基本粒子,它包括电子型中微子、μ子型中微子和τ子型中微子3种类型。这3种中微子在飞行中可以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即中微子振荡。其振荡模式在理论上有3种,分别由θ23、θ12和θ13表示。前两种振荡已被多个实验所证实,第三种振荡因测量难度更大,一直没有被实验证实。θ13的大小关系到中微子物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和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相关,是国际上中微子研究的热点。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利用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测量sin22θ13的实验计划,其设计精度比过去国际最好水平提高近一个量级。该合作组利用55天获取的中微子事例,测量得到sin22θ13的大小为0.092,误差为1.7%。测量结果的显著性为5.2个标准偏差,也就是说无振荡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张焕乔: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角θ13。θ13是物理学中28个基本参数之一,它的大小关系到中微子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亚湾实验对θ13的测量,将为今后中微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初值输入,对基本粒子物理的大统一理论、寻找与鉴别新物理,甚至揭开“宇宙反物质消失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5. 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组异质性血液肿瘤。其中多数AML,如具有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的M2型AML患者不能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利用天然化合物特异地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是肿瘤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在诱导AML细胞凋亡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竺和陈赛娟研究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显示,冬凌草甲素可与谷胱甘肽和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相互作用,增加细胞内的活性氧,进而活化t(8;21)细胞中促凋亡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且,冬凌草甲素还可通过半胱氨酸蛋白酶-3使肿瘤融合蛋白AML1-ETO发生酶裂解,生成截短形式的AML1-ETO(ΔAML1-ETO)。而ΔAML1-ETO可与AML1-ETO相互作用,干扰AML1-ETO的反式调节功能,作为肿瘤抑制剂介导了冬凌草甲素的抗白血病效应。在诱导AML细胞分化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国强研究组与合作者的研究发现,一种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双萜化合物——腺花素可诱导多种类型AML细胞分化。腺花素可直接靶向过氧化还原酶Prx I和Prx Ⅱ的保守的半胱氨酸,抑制其过氧化物酶活性,使细胞内H2O2增加,进而导致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的活化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转录的增加,这将促进腺花素诱导的分化。腺花素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个可用于研发Prx I和Prx Ⅱ靶向治疗药物的先导天然化合物,靶向Prx I和Prx Ⅱ可能成为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新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先:AML是一组异质性血液肿瘤,目前多数患者尚不能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利用天然化合物特异地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是肿瘤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陈竺与陈赛娟研究组和陈国强研究组在这方面取得了具有开拓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不仅为AML治疗提供了天然来源的先导化合物,而且为治疗白血病新药研究开辟了方向,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6. 证实单倍体孤雄干细胞具有可替代精子和快速传递基因修饰的能力 单倍体细胞及其发育成的个体是研究隐性遗传的理想模型。自然状态下哺乳动物的单倍体细胞仅局限于卵子和精子这类结构和功能均已特化的细胞,但卵子和精子不能在体外进行培养,也难以进行遗传操作。如能在体外建立哺乳动物的单倍体细胞系,将极大地促进哺乳动物基因功能及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单倍体孤雄胚胎干细胞能够替代精子的特性,对单倍体干细胞进行基因操作可以将基因修饰直接遗传给后代,避免了其它转基因方法在种系嵌合等方面的苛刻要求,从而可极大地提高基因修饰效率及其应用范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与徐国良合作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与赵小阳合作团队,分别成功地利用核移植和干细胞技术建立了小鼠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系,这些单倍体干细胞具有典型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特征和发育潜能,并能够形成嵌合体小鼠;当把这些细胞注入卵母细胞后能够代替精子完成授精并产生健康小鼠;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后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健康存活的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小鼠,大大缩短了基因修饰的流程,提高了基因修饰效率。这一成果为遗传与发育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体系,并为获得遗传操作动物模型提供了重要手段。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细胞》(Cell)和《自然》(Natur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裴钢:生殖细胞是单倍体细胞,不能在体外培养和增殖,成为生殖发育研究和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重要障碍和瓶颈。2012年,两组中国科学家分别成功地利用核移植和干细胞技术建立了小鼠孤雄胚胎干细胞系,这些单倍体干细胞能够功能性替代精子并产生健康小鼠。这一成果为揭示有性繁殖的奥秘,深入进行生殖发育的转化研究,造福人类生殖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7. 生态学试验证实Bt转基因棉花种植可促进对害虫的生物控制 过去10多年中,多种Bt转基因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化生产,有效控制了几种重要的靶标害虫,并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由于广谱性杀虫剂可以杀死有害昆虫的节肢动物天敌,因此减少使用杀虫剂有利于对非靶标害虫的生物控制。然而,科学界并没有从景观生态学尺度阐明天敌昆虫与非靶标害虫的种群长期演替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间系统生态学试验研究和观测数据分析,发现伴随Bt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杀虫剂的减少使用,三类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瓢虫、草蛉和蜘蛛)的种群数量显著上升,并通过它们的捕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棉花伏蚜的自然种群数量。同时,这些天敌还从Bt棉田进入邻近的田地,对多种蚜虫发挥了自然控制作用。上述研究拓展了对抗虫转基因作物生态效应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家洋:转Bt基因抗虫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种植,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对其长期大规模种植生态影响的高度关注和争议。该项成果通过长期的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Bt作物可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害虫自然控制的能力,深化和丰富了对转基因作物环境影响的认知,对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科学意义。 8. 解析出TAL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基础 TAL效应蛋白是植物致病菌注入到植物细胞内的一类蛋白质因子,其奇特之处在于它的DNA结合结构域是由不同数量的重复单元组成,每个重复单元中第12和13位的氨基酸残基变化较大被命名为RVD,且与识别的核苷酸种类有特殊的一一对应关系。TAL效应蛋白独特的DNA序列识别特性以及灵活的可组装性极大地方便了它们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对于基因组特别是高等生物基因组的定点改造一直以来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近年来以TALEN(TAL效应蛋白核酸酶)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使得基因组改造便捷有效,利用TALEN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对斑马鱼、爪蟾、家畜猪甚至人类细胞的定向改造。清华大学颜宁研究组、施一公研究组与合作者选择了一个经过改造的TAL效应蛋白dHax3,进行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最终获得了未结合DNA 的dHax3和与DNA结合的复合物的两个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他们的研究清晰揭示了TAL效应蛋白特异识别DNA的机理。结构还显示RVD这两个残基中只有第二位的氨基酸才与碱基特异识别,从而使得设计新型TAL效应蛋白序列更加简便。结构比较还展示了TAL效应蛋白的类似 于弹簧的伸展性。这些结构信息提供了TAL效应蛋白的改造基础,极大地拓宽了TAL效应蛋白在生物技术应用上的前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席建忠:致病菌能利用其TAL效应蛋白调控植物细胞基因的表达,这一现象为科学家研发定点基因修饰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之前我们对TAL效应蛋白是如何特异识别DNA的分子机理并不清楚。清华大学颜宁、施一公等小组通过解析TAL效应蛋白与D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该工作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为人工优化改造TAL效应蛋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为日后TAL效应蛋白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9. 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降解胞内自身细胞结构或变性蛋白质的一种重要生物学过程。在受到如饥饿等外界压力时,细胞会将细胞质的一部分包裹并运输到溶酶体或液泡中,对其进行降解,从而达到物质重新利用的目的。细胞自噬功能的异常会导致包括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众多疾病的发生。厦门大学林圣彩研究小组与合作者研究发现,乙酰转移酶TIP60的激活是生长因子缺乏诱发细胞自噬所必需的。在多细胞动物中,细胞的能量平衡依赖于细胞外生长因子。当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因细胞失去生长因子而去抑制时,它会通过磷酸化乙酰基转移酶(TIP60)而激活TIP60。活化的TIP60会直接乙酰化并激活自噬启动过程中的关键蛋白激酶ULK1。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整合了蛋白质磷酸化和乙酰化的信号通路,将生长因子缺乏同自噬联系起来,阐明了细胞能量平衡的维持依赖于生长因子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的分子机制。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俞立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酿酒酵母作为研究材料,研究确认乙酰转移酶Esa1和去乙酰化酶Rpd3是细胞自噬水平的重要调控元件,并确认细胞自噬信号的核心组件Atg3是Esa1/Rpd3的作用底物。Atg3通过其第19和第48位的赖氨酸乙酰化来控制Atg3和Atg8的相互作用以及Atg8的脂化,从而调控细胞自噬的发生。在饥饿诱导下,Esa1和Rpd3通过在自噬体前体结构(PASs)上的定位以及与Atg3的相互作用,调控Atg3蛋白的乙酰化水平,进而影响细胞自噬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乙酰化如何通过修饰细胞自噬的核心元件从而调控细胞自噬发生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自噬是细胞在营养缺乏情况下回收利用自身物质的一种行为。林圣彩教授和俞立教授的两项研究成果阐明了细胞如何传递营养缺乏信息到执行自噬核心元件的信号通路。他们的工作对单细胞生物和高等动物因营养物质缺乏诱导细胞自噬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的分子机制做出了阐明。他们的工作同时也证明了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调控细胞自噬的机制,并为开发用于临床治疗的自噬抑制剂和激活剂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10. 发现利用倒置结构可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聚合物-富勒烯异质结太阳能电池(PSC)是一种基于共轭有机小分子/聚合物和富勒烯衍生物的新型的光伏器件,可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化制备,是当今科技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和世界各国竞相研发的新能源器件。近期的研究报道表明,这种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超过8%。但是这种光伏技术要能得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0%左右。华南理工大学曹镛和吴宏滨研究组,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到9.2%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刷新了文献报道中此类器件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他们研制的装置可以同时提供实现高效光生载流子收集的欧姆接触以及最优的太阳光子利用。由于他们提出的器件结构可方便利用并能大幅度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所以这一发现还可为其他材料体系所借鉴,并为实现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0%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提供了新的希望。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上。 专家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聚合物太阳电池是一种新型光伏器件,具有制备成本低、重量轻、可制备成柔性器件等优点,与无机半导体太阳电池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团队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效率达到9%以上的聚合物太阳电池。他们的研究表明,小面积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十分接近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水平,通过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电池均匀性研究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加强长期室外稳定性的研究,有可能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前景,是一类值得大力支持发展的薄膜太阳电池。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供稿) 《科技日报》(2013-03-09 八版)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2331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2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热度 1 kejidaobao 2013-2-16 15:03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2012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19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好奇号”在火星成功着陆分别入选2项评选之首。 中国2013年将实施16次20颗航天器发射 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宣布,2013年将实施16次宇航发射,计划将“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将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嫦娥三号”将实现中国航天首次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 三星堆考古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群 1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三星堆考古发现了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群,并初步确认“仓包包城墙”和“北城墙”两道新城墙。此次勘探和发掘是继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发现、发掘以来,收获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一次。 首条横跨台湾海峡海底光缆竣工 19日,海峡两岸多家电信运营商宣布,首条横跨台湾海峡的海底光缆“海峡光缆1号”工程竣工。该海缆连接福建福州至台湾淡水,是第一条直接连接大陆和台湾本岛的海底光缆系统。 破译世界性害虫基因组 11日,福建农林大学尤民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破译世界性害虫小菜蛾基因组。此举奠定了中国在小菜蛾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将为农业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美欧合作研制猎户座飞船将造访火星和小行星 16日,美国宇航局正与欧洲航天局合作研制新型乘员飞船“猎户座”,用于将宇航员送上地球轨道以外的天体,其中欧洲将负责提供推进和动力装置。“猎户座”将用于造访月球和火星,甚至可用于登陆小行星。 火星存在远古河床蜿蜒1500公里 19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探测器发现雷纽尔洼地具有类似河流结构,认为这里远古时期曾有水流。另外,欧洲宇航局公布的图像显示,火星表面曾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河流,宽7公里,长1500公里,深300米。 世界首部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图册问世 13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推出世界第一部全球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布图册,这也是一部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开放的地图册。 排除小行星2040年撞击地球的可能 19日,美国宇航局表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近地小天体计划项目”办公室的最新分析表明,小行星2011 AG5于2040年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已完全排除。 发现秦都雍城版“故宫” 12日,在秦都雍城新发现的一处“寝庙一体”的三进式院落建筑,可能是秦国王公办公与日常生活的地方,这是秦都雍城遗址东区考古勘探中一个最重要的发现。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420 次阅读|1 个评论
来自神九航天员的短信
热度 1 xupeiyang 2012-6-26 21:11
来自神九航天员的短信
来自太空的短信内容是: 此时此刻,我们在距离地球340千米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向祖国致敬!向广大朋友们问好!希望这条从太空传回的信息,能够架起一座沟通天地的桥梁,以此展现载人航天魅力,传承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国家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之中! ——神舟九号任务乘组 6月25日下午16时43分,女航天员刘洋代表神舟九号航天员飞行乘组,利用地面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电子邮件传输系统,发回了第一条面向公众的太空短信,通过“天宫一号”科普微博,向祖国致敬!向全国人民问好!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whyhoo 2012-6-24 19:32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白瑞雪、田兆运、赵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4日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模拟训练的43岁航天员刘旺实施的。12时38分,他开始手动控制飞船的姿态、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号从140米外向天宫一号缓缓接近。 对接是在阳照区进行的。北京飞控中心的实时画面中,神舟九号散发着金属色光芒,以倒飞姿态靠拢天宫。 在距地球343千米处实施这个类似“倒车入库”的动作,相当于“太空穿针”,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稳定性。 记者从回传到北京飞控中心的视频上看到,返回舱中间座椅上的刘旺握住分别位于身体两侧的平移和姿态手柄,包裹在白色手套里的指头上下左右灵活拨动,从容而自信地操纵神舟九号缓缓靠近天宫一号。景海鹏、刘洋全神贯注监视面前的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 12时48分,对接机构成功接触。12时55分,一个多小时前刚刚分开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再次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至此,在美国、俄罗斯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作为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2011年11月与神舟八号的第一次对接,突破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升空40多个小时后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再次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是交会对接的两种手段,互为备份,缺一不可。”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以来,先后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拥有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3位航天员手拉手高举过头顶,向地面致意。他们将再次进入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根据计划,4天后的飞船撤离同样以航天员手控方式进行。到29日返回时,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完成神舟九号飞行使命的同时,还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6/24/content_2168345.htm
个人分类: 国防|1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神州九号-天宫一号凌日照
郝炘 2012-6-21 06:48
[转载]神州九号-天宫一号凌日照
苏绍杰(音译)6月19日在山西省 忻州忻口 拍摄到神九-天宫凌日照: 来自 http://spaceweather.com/submissions/large_image_popup.php?image_name=Su-Shaojie-Tiangong_Shengzhou_transit_1340117693.jpg 用Orbitron卫星跟踪软件模拟拍照时神九-天宫的位置如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里可上网发微博
xupeiyang 2012-6-19 15:20
19日15时46分,神舟九号航天员飞行乘组成功接收地面第一封电子邮件。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获得成功。    为保证航天员的娱乐,天宫一号组合体里专门给航天员提供了用来娱乐的笔记本电脑,航天员在工作之余,在睡觉之前,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来上网,发微博,看CD大片,播放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和音乐,或者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   为了帮助航天员舒缓“相思之苦”,天宫一号首次实现了与地面双向的可视通话,航天员对着屏幕与地球亲人进行视频和音频交流,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通过屏幕一目了然,极大地增加了亲切感。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九碰上UFO,美国X-37卫星杀手一直在监视天宫一号
热度 2 xupeiyang 2012-6-19 15:05
神九碰上UFO,美国X-37卫星杀手一直在监视天宫一号
神九发射升空后没几个小时就是X-37b无人轨道试验机返回地面的新闻,神九发射抛整流罩出现的时候出现UFO——两个亮点飞行物,太巧合了! 美国X-37是卫星杀手,它一直在监视天宫一号。 X-37B是美国构建“全球两小时打击圈”的重要步骤。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3211 次阅读|3 个评论
神九和天宫一号交汇对接过程实拍
热度 1 pukin 2012-6-18 16:11
下午2点多,打开电视机观看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交汇对接实况直播,拿相机顺手拍了几张交会对接的照片。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44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CCTV13正在直播 18日13:30-18:00
xupeiyang 2012-6-18 14:16
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正在直播 CCTV13 http://cctv.cntv.cn/live/cctvxinwen/index.shtml#online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李宣良、田兆运、王玉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计划于18日14时许,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自动交会对接。对接完成、两飞行器形成稳定运行的组合体后,航天员将于17时22分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p .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 .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 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 -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 .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 .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 .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 .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3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女与天宫一号就要对接了
jinhejiang 2012-6-18 10:33
前天神女上天了,说是今天要在天宫行走,做点小实验。 还听说蛹快化蝶了,美丽的传说蝶舞又要开始了。 祝愿对接顺利,祝愿神女彩蝶安然!! 来自云贵高原的祈福.
个人分类: 个人原创|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时跟踪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
热度 6 郝炘 2012-6-18 05:01
实时跟踪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
14:27 神州九号、天宫一号轨道高度都是334km. 刚看到报道:对接成功。 下次进入北京视野的时间是14:45到14:55 14:07 神州九号、天宫一号进入中国上空,神州九号轨道高度327km, 天宫一号轨道高度 337km 13:52 天宫一号的轨道调了,最新TLE: 1 37820U 11053A 12170.14402904 .00093404 00000-0 50987-3 0 8288 2 37820 042.7861 044.4195 0007662 263.7608 233.4170 15.78828301 41356 13:24 n2yo网站更新了最新的神州九号TLE,可以在这里同时跟踪天宫一号和神州九号了: http://www.n2yo.com/?s=38461|37820 北京时间 13:24 神州九号在天宫一号前面 13:00 天宫一号和神州九号footprints下次进入北京视野的时间是14:09到14:19 12:37 天宫一号和神州九号的footprints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 北京时间12:37 12:16 天宫一号轨道高度334km, 神州九号轨道高度324km。 12:00 天宫一号和神州九号将飞越中国上空 天宫一号和神州九号将于北京时间12:34至12:43进入北京地面站的视野,不过因为是白天,看不见。不知道届时两者是否会对接。 TLE是确定卫星轨道的参数, 用TLE数据可以跟踪卫星在地球上空的位置。 有关TLE的介绍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Two-line_element_set TLE从下面的网站可以获得: https://www.space-track.org/perl/login.pl 需要先建立个账户。 神州九号的编号是38461, 天宫一号的编号是37820. 他们最新的TLE分别是: TIANGONG 1 1 37820U 11053A 12169.89672454 .00093140 00000-0 50987-3 0 8273 2 37820 042.7835 045.9318 0007479 275.4265 254.3869 15.78768571 41310 SHENZHOU 9 1 38461U 12032A 12169.98039567 .00021923 00000-0 10000-3 0 123 2 38461 042.7826 045.4231 0008479 262.5984 020.0053 15.83280901 249 用这些参数以及网上的免费软件,比如Orbitron ( http://www.stoff.pl/ )可以在自己的PC上跟踪,下面是Orbitron生成的 2012年6月18日 02:03:04 UTC (北京时间 10:03:04) 北京时间10:30, 非洲好望角西南,红星的是神州九号,白星是天宫一号 如果不想运行自己的软件,也可以下面的网页上 跟踪神州九号: http://www.n2yo.com/?s=38461 (但其TLE数据的更新不够及时,现在还是第三次变轨后的参数,这之后神九又经历了两次变轨。现在好像是在与天宫一号对接的轨道。 ) 跟踪天宫一号 : http://www.n2yo.com/?s=37820 天宫一号在等待神州九号的到来,所以它的轨道不会变了,跟踪它就行了。天宫一号刚从台湾上空经过。 北京时间11:02:03,天宫一号和神州九号从台湾上空飞过。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087 次阅读|20 个评论
有待推敲的军队请示‘口令’
热度 5 lin602 2012-6-17 08:35
昨天航天员出发有这样一个场景,三位航天员站在指挥长前面,航天员景海鹏是这样说的:‘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汇对接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 这个请示口令的格式已经有几十年了,多少年前我看过一个介绍,这是解放初期,周恩来要求仪仗队欢迎国外领导人时提出来的这种用语格式。‘总理同志’‘主席同志’‘部长同志’等。 仔细想想,这种用语格式是不太准确与优美的。 从军队用语来说,应该用‘报告总指挥长,我们.......'。
5376 次阅读|6 个评论
空间晶体生长研究进展
kejidaobao 2012-2-17 10:49
地球上不同纬度和不同高度的重力加速度是有起伏的,其平均值是g0=9.80m/s2。微重力环境的严格定义是g=10-6g0处的空间环境。获得微重力环境的实验装置和航天器:落管、落塔、气球、抛物线飞机和探空火箭等,可得到数秒到数十分量级的微重力环境;使用人造卫星、飞船和特殊的太空飞行器,可获得数天到数十天的微重力环境;使用空间站可实现数年到十几年的微重力环境。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实验平台,它是一座试验性空间站。2011年11月3日,成功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这表明中国已具备实现微重力环境的所有手段。本期封面图片上部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过程模拟图。 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结构完整、性能完美的高品质光电子晶体和蛋白质晶体的需求愈加迫切。地面重力条件下存在自然对流,它显著地影响热量和溶质的输运过程以及晶体/溶液界面边界层特性,进而影响晶体的品质和性能。空间微重力环境提供了纯扩散晶体生长的理想条件,在此条件下有可能生长出高性能的单晶体。 空间晶体生长的研究目标是,探索空间环境中晶体生长的原理、方法和规律;寻求改善晶体特性的途径;发现新晶体品种;开拓晶体的应用前景。由于晶体生长的实验周期很长,对于熔体生长体系,一般采用提拉法、坩埚移动法等技术,实验周期需数天或数周;而对于溶液生长体系,一般采用水热法或溶液法等技术,实验周期需数周或数月。在太空中探求晶体生长的实验和理论问题,需要长时间微重力环境。在过去30多年的微重力实验中,科学家们都是搭载卫星、飞船和空间站等航天器,开展空间晶体生长研究。 中国的空间晶体生长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原航天部510研究所合作,于1987年首先搭载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了GaAs半导体单晶体的生长实验。此后,随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多次发射,又多次开展了空间晶体的生长实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展了非线性光学晶体α-LiIO3的空间生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了蛋白质晶体研究,原航天部的相关研究所在空间生长了HgCdTe半导体。中国科学工作者将试验材料搭载在“神舟三号”和“神舟八号”飞船上,生长了掺铈硅酸铋晶体(Ce:Bi12SiO20,Ce:BSO)、蛋白质晶体以及自组装胶体晶体。本期封面图片下部从左到右分别是半导体Mn:GaSb 在空间生长(左上)和地面生长(左下)的晶体,空间生长(中)和地面生长(右)的刀豆氨酸蛋白质晶体。 《科技导报》2012年第2期45—57页刊登了陈万春、宋友庭的论文“空间微重力环境中的晶体生长研究进展”。封面图片由陈万春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岳臣)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40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采用了激光测距技术的神八天宫一号交会
jlpemail 2012-2-12 21:08
采用了激光测距技术的神八天宫一号交会
http://news.dahe.cn/2011/11-01/100917803.html (图片来源) 图片中的三个多面体,应该是激光雷达(测距)的合作目标 由以下的文字可以看出,神八和天宫交会中采用了了激光测距技术; 细心的观众一定注意到了,它们的交会中不断有光在闪烁.我觉得应该是 激光雷达以某频率在发射激光,测定两者的距离. 从闪烁的次数看,激光发射的频率不高. "雷达的任务是引导神八在最关键的20公里距离内捕捉并追赶天宫一号,直至距离剩下最后1米." ************************************* 打造“神八”的眼睛:记27所激光雷达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 2011-12-26 | 作者:邢宇皓 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12月26日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邢宇皓“‘进入400米驻停’、‘进入140米驻停’……这时,透过神舟八号上的摄像头,我们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看到的‘天宫’越来越近,甚至已经能看到它上面安装的‘合作目标’,那一刻,我的心已经悬到了嗓子眼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光电与雷达系统事业部的何铮进这样回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前自己的紧张心情。 他所说的“合作目标”,是我国载人航天系统首次使用的激光雷达测量配套设备——激光雷达安在神舟八号运输飞船上,“合作目标”安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在交会对接的接近段和靠拢段,用来完成对目标飞行器的搜索、捕获、跟踪测量。“形象一点说,激光雷达就像一双长在神舟八号飞船上的眼睛,能够精确发现和引导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1-12/26/content_406325.htm
3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读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SCI灰头土脸
热度 32 蒋高明 2012-1-24 13:24
蒋高明 2012年1月18日,中国科学报(原科学时报)以《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家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 1)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3)袁隆平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4)中科院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5)复旦 大学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6)华中科大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7)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8)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 网发电;9)中国船舶集团工业公司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10)深部探测专项开启地学新时代。 上述报道的详细信息请见: http://tech.gmw.cn/2012-01/18/content_3408963.htm http://scitech.people.com.cn/h/2012/0118/c227887-1063771532.html 在上述十大科技成果中,国防类(1,2)2项,占20%;工农业应用类(3,4,6,8,9,10)6项,占60%;科技探索类(5,7)2两项,占20%。 成果表现形式更耐人寻味。上述十大成果中,只有5项和7项是以SCI论文形式发布的,占20%。刊物分别为Science和Cancer Cell,若以IF 论英雄,均为他们所说的牛刊。应当说, 这是中国科技界SCI导向的一大产出。但是,这样的成果成果按重要性而言,也仅为五分之一而已。 更令人自豪的、中国人有独立知识产权、能够代表2011年中国科技成果80%的科技产出,不是来自SCI论文,而是来自主流科技管理人士或科学家所不齿的——媒体报道。至于发表 论文,尤其发表SCI论文,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军事、国防和高技术领域,因涉及技术保密,发表即意味着死亡。 这就回归到了科研成果的原始表述问题,只要是货真价实的成果,只要让人家知道了,不论是方块字,还是洋文,不论是严密的论文表达,还是有些外行话的媒体报道,都是成果 ,且是能够拿出来说事的大成果。 张衡的地动仪、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都没有以论文形式发表,更不会是什么SCI发表。至于爱迪生创办Science,其最初的动机也是新闻报道,是让人家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因此,即 使今天Nature和Science依然保留新闻栏目。 说到Science的新闻栏目,在2011年重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也是10项)中的第二项《基于“三道防线”理论的交通事故防治技术获重大突破》,是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金会庆博 士及其团队做出的,该项目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被联合国采纳,在中国济南创建全球首个“交通安全示范城市”。5月6日,美国《科学》杂志“新闻聚焦”栏目 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在同一个Science的“新闻聚焦”(News Focus),本团队2007年关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的成果也曾出现在那里,且报道文章用了3页纸7幅图,对于惜墨如金的Science而言,这些 篇幅应当是大的。但至今那篇文章,在他们眼里,连成果都算不上!可见,科研人员的成果,掌握在不同人手里,是有不同命运的。 至于中国众多学者辛辛苦苦发表的十几万篇普通SCI,除了上面提到的2篇,都无缘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甚至连提名都轮不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相对于没有发表论文的成果, 是不是有很多很多的SCI属于科研过程的垃圾呢? 我还没有找到中国学者2011年发表的SCI总数,就用2010年的数据来说明潜在垃圾论文数量的庞大。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排在 世界第2位,所占份额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位次与2009年持平。若不统计港澳、地区的论文,则中国共计发表12.15万篇论文,比2009年略有增加,占世界总数的8.6%。如按此论文 数排序,我国也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仅次于美国又怎样?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定性思维:只要将文章发表在SCI牛刊上,只要IF是高的,哪怕观点是错误的,也比低IF的论文好,也比中文的好。 再以笔者熟悉的植物生态学领域为例,来说明我们这种固定思维的后果。我担任植物学报副主编,每年我们都搞一个植物学年度进展的综述文章,由分工的主编和副主编分头编写。 编辑们提供给我们的都是每个领域在国际刊物一定IF以上的论文清单(一般是IF5),并提供论文摘要,供编写综述参考。如果是在CNS(Cell, Nautre, Science)发表的,那就是当 然的年度重要进展了,直接入选。五六年下来了,几乎每年都是这个套路,由此引导着中国植物学者直奔SCI影响因子,而不管有没有实质科学贡献。 从上述中国2011年十大科技成果80%与SCI论文无关来看,有关部门是否要思考一下今后的科研评价体系,那种以发表SCI论英雄的时代是否该结束了?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2180 次阅读|44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12-9 15:29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1日,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火星-500”志愿者返回地球 4日,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来自其他国家的5名同伴结束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模拟试验,走出模拟飞船“返回地球”。至此,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飞行试验——“火星-500”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启程赴南极 3日,执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驶离天津国际邮轮母港,220名科考队员正式踏上征程。2011—2012年度“雪龙”号科考船将承担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的后勤保障和大洋考察任务。 小行星从地月缝隙穿过 8日,一颗小行星到达距地球最近点,届时小行星和地球相距不会超过20万英里。据悉,这颗小行星命名为“2005 YU55”,直径大约400米,体积超过一艘航母。 俄发射3颗格洛纳斯导航卫星 4日,俄罗斯航天部门使用一枚“质子-M”重型运载火箭,将3颗“格洛纳斯-M”全球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火箭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点火升空。 伽利略系统首批卫星进入激活测试阶段 4日,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首批两颗卫星已到达最终的运行轨道,将由设在德国的控制中心对其进行激活和测试并将负责这两颗设计寿命为12年的卫星的操控直至它们退役。 合成可替代柴油的生物燃料 3日,美国科学家使用合成生物学方法,修改了大肠杆菌和一个酿酒酵母的菌株,制造出了没药烷的前体物没药烯。测试表明,对没药烯进行加氢反应生成的没药烷是一种“绿色”的生物燃料,有潜力替代D2柴油。 研制出万能流感疫苗 6日,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注射一次就可以终身抵御所有流感病毒的疫苗,可免除每年冬天接种流感疫苗的麻烦。针对这种名为Flu-V的新型疫苗的小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它可以大大减少感染机会并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证实脑细胞频繁基因重组 4日,由英国爱丁堡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人类脑细胞会高频度地进行基因重组,脑细胞之间的基因各不相同。这能够说明为何人类仅有2万多个遗传基因,脑细胞便可以进行记忆、思考等复杂活动。 3种新发现重元素被命名 6日,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P)在伦敦召开年度大会时,宣布将新发现的3种重元素分别命名为:鐽(Darmstadtium,Ds)、錀(Roentgenium,Rg)、鎶(Copernicium,Cn)。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1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空交会:中国“问天之旅”新篇章
kejidaobao 2011-12-9 15:19
文/杨书卷 2011年11月3日凌晨,由“长征二号”火箭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经历了43小时的飞行和5次变轨后,在浩瀚的太空中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的“太空拥吻”,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问天之旅”谱写出新的篇章。 要在位于距离地球300公里上空处自动交会对接,“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之间的横向误差不能超过18厘米,相对速度不能超过每秒0.2米,而此刻,“天宫一号”保持着每秒钟8000米的高速度飞行,“神州八号”更要多次加速,并且伴随着太空中严酷的大温差、强辐射。这些“苛刻”的交合条件不仅是对“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的精确度考验,也是对助推火箭、发射系统等提出的大幅技术升级要求。而从人工发射到自动发射,从摄动制导到迭代制导,以及对接仪器的测试安装……一系列关键性技术的突破,终于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成功太空对接的国家。 “太空拥吻”,映射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发展中的最重要一步: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要在高速飞行中平稳地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一“雏形”将为未来建立中国第一个太空实验室乃至远期的太空站奠定良好的基础。按计划,明年“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将相继整装上天,与“天宫一号”进行“太空拥吻”,如果技术磨合成熟,中国“2020年建成载人空间站”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此次“神舟八号”太空之旅的另一个惹人瞩目的亮点,是中国与德国首次牵手合作的空间生命实验。德国制造的通用生物实验箱共设置了40个每个约手机大小的实验单元,安排了17个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验项目,植物、线虫、细菌和人类癌细胞等都“安居”其中,将以16天半的时间,在空间微重力和辐射环境下探索其生物现象和生命过程,期望可以解决一些基本的生物医学问题,并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 其中,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试验装置”也被送入太空。这一实验是针对人体神经、免疫、代谢等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基因,通过研究航天环境下DNA的“错义突变”情况,阐明空间环境对生物体的繁殖、发育、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微流控芯片技术被美国宇航局誉为空间生物学实验的未来发展方向,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邓玉林解释,这是中国首次将微流控芯片技术用于空间科学研究,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航天领域的国家(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等消息)。 在成功实现对接后,中国更“瞄准”了火星。据报道,近日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1号”,将与俄罗斯“火卫一·土壤”采样返回探测器一起,使用俄罗斯火箭发射升空,飞往火星。从1960年至今,人类已经向火星发射了41个探测器,其中21次失败,“萤火1号”是否成功还前途未卜,但中国航天迈出的这一大步已足以使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令人欣喜的是,11月4日,人类首次模拟登陆火星试验“火星-500”也顺利完成,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在内的6名“宇航员”终于走出了模拟飞船,结束了长达520天的“飞向火星、火星着陆、返回地球”的全程模拟试验。这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火星探索的各种科学数据,以便为人类真正登陆活动提供支持。有趣的是,由于模拟效果几可乱真,当俄罗斯电视现场转播“模拟火星登陆”时,有些观众真以为人类登上了火星,还特地打电话前来询问详情(11月4日《科技日报》)。 不过,虽然没有上演真实的“人类登陆火星”,还是“从火星上”传来了好消息,最新研究发现,火星曾经至少每天有几小时拥有像地球一样的环境,这一发现使这颗红色行星曾经支持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一些,这对正在地球上整装待发的人类来说,无疑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实验结果来自加州理工大学的Woody Fischer教授对火星陨石“ALH84001”的分析。1984年在南极洲发现的“ALH84001”可是一块大名鼎鼎的“明星”陨石,在1996年它曾经占据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因为科学家在它里面发现看起来很像化石细菌的碳酸盐小颗粒,火星存在生命的传言一时兴起,虽然后来排除了这种猜测,但那些碳酸盐的小颗粒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个谜。现在,Fischer重新唤起了大家对“ALH84001”的记忆:他测出“ALH84001”碳酸盐样本里包含的罕见同位素碳18和碳13的浓度,而他使用的“聚集同位素测温法”可以由此推断出这些矿物质似乎是在大约18摄氏度的温度下形成的。 由于现在火星上的平均温度是-63℃,但很多发现显示它曾经是一颗更加温暖、湿润的行星。现在,获得第一手数据表明早期火星,或上面有一个地方可以保持像地球一样的气候至少几个小时,甚至长达几天。 Fischer认为,如果这种温暖环境只是暂时性的,火星上也不可能存在生命。尽管如此,这仍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开拓性的发现。不过,由于人类一直对火星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许多证明火星存在生命的实验后来常常被发现,那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幻想,Fischer的结果是否也仅是如此,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去伪存真。 宇宙起源于130亿年前,而今,宇宙已形成逾千个星系,每个星系拥有数以千亿的星球,我们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当“问天之旅”讲述宇宙的故事时,便是在讲述我们的故事。■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1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
kejidaobao 2011-12-9 15:14
“天宫一号”建立交会对接姿态完成对接准备 3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这标志着“天宫一号”已为实施首次与“神州八号”空间交会对接做好准备。 发现宜居星球 23日,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天文学系副教授凯文鲁赫曼利用NASA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观测到迄今为止发现的太阳系外最为寒冷的星球,它的表面温度与地球夏季相似,很适合人类居住。 捕捉到宇宙诞生初期的星光 21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其研究小组利用“明”号(ASTRO-F)红外天文卫星,观测到了宇宙诞生约3亿年后形成的恒星所释放的光,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弄清宇宙诞生初期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 克隆出正调控水稻粒重基因 25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领衔的水稻国家创新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正调控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GS5,进一步功能研究显示,该基因在高产分子育种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首次客机航空生物燃料试飞成功 28日,国航一架747客机在空中飞行燃烧了10多吨生物燃油后,平稳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跑道上,中国首次航空生物燃料用于客机试飞取得成功。飞机上燃烧的不仅有航空煤油,还有从植物果实中提炼出的生物燃油。 发现黑色素瘤发病新机制 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缅教授研究组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张旭东合作,发现一种微小RNA149*分子参与了黑色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并揭示了该小分子促进黑色素瘤发生的新机制。 新型力学记忆开关可由激光控制 25日,美国工程师通过使用一台激光器激发一小块固体硅带让其弯曲属性在激光关闭后仍能保持稳定,成功地制造出了一款可由激光控制并读取的新型力学记忆开关。 开发出可模拟小脑功能的电子芯片 27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心理系马蒂·敏茨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可模拟小脑功能的计算机芯片。将该芯片与患小脑损伤的实验鼠相连接后,可使实验鼠恢复正常活动。 实验成功转基因紫花苜蓿新品系 23日,兰州大学首次从荒漠植物霸王中成功克隆抗旱功能基因,培育出抗旱、耐盐碱和耐贫瘠能力明显的转基因紫花苜蓿新品系。这是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西部牧草、乡土草遗传及选育的基础研究”的阶段成果,已由农业部批准进行田间中试。 术后放疗使乳腺癌复发风险减半 23日,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术后放疗能使乳腺癌复发的几率减少50%。研究人员在10年期间,对1万多名女性的数据进行了评估。这是同类研究中最为深入的研究之一。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1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技术获15项国家专利
terahertz 2011-11-23 10:54
中新网上海11月22日消息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 田力普 在此间为圆满完成中国载人航天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颁发专利证书。据悉,2011年11月14日晚,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实现第二次交会对接。仪式上,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申请的飞行器对接装置、空间对接缓冲机构试验台等15项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证书。 专利权代表人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805所所长 高松涛 表示,对接机构是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核心产品,也是实现后续空间站工程的基础。 利用CNIPR中外专利数据库平台 检索,以及其它的检索平台,均没有检索到相关专利。 笔者认为,这些重要的专利属于 国防专利 。国防专利授权后,在《国防专利内部通报》刊登相关内容,《国防专利内部通报》属于 国家秘密文件 ,其知悉范围由国防专利机构确定。所以,一般的人员很难知晓。 参考资料: http://news.iqilu.com/china/gedi/2011/1122/607728.html http://search.cnipr.com/login.do?method=login
个人分类: 专利情报|4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3日相拥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14日成功完成分离后再重拥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1-14 23:08
3 日相拥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 14 日成功完成分离后再重拥 14日19时2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发送控制指令,4分钟后, 3 日成功对接成一体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机构顺利解锁,成功地进行了分离,神舟八号飞船缓缓撤离至140米停泊点,又再次交会对接。 为充分考核光学测量设备在光照条件下的功能性能,组合体分离、飞船撤离和交会试验大部分过程在阳照区进行,对接在阴影区完成。 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了顺利进行二次交会对接,天宫、神八组合体于13日22时37分在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 选择倒飞的方式,而不直接以原有姿态,即飞船在前、天宫在后的姿态进行分离和二次对接,主要是考虑光照条件并保持与第一次对接姿态一致。 此时,组合体运行以天宫一号控制为主,神舟八号处于停靠状态,组合体的姿态调整由天宫一号来控制进行。因此,这次太空转身,天宫、神八组合体没有启动轨控发动机,而是依靠陀螺动量轮的控制完成,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对轨道的扰动。 对接锁解开后,将通过对接面上4个被压缩的弹簧推杆的弹簧力,将两个8吨多重的航天器轻轻推开。这个弹簧力并不大,只有几百牛顿,相当于几十公斤。两个航天器被推开后,将保持一定姿态,缓缓分离,直至准备执行第二次交会对接任务。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撤离过程是受控的。分离弹簧虽然是对称设计,但是分离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两个目标的偏航、倾斜,因而要控制好两个目标的相对姿态,保持好两个目标相对导航。 第二次对接与首次对接过程基本相同。“神八”飞船平伸出捕获环,主动捕获、缓冲、拉近、锁紧天宫一号。主要区别在于,二次对接将在光照区进行。 首次交会对接在地球阴影区进行,由于没有太空中强光的影响,对接非常顺利。 为了充分验证测量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二次对接在光照区举行。检验强阳光对测量设备所造成的干扰。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交会测量设备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性能。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继续对组合体实施精确测控,同时,认真收集空间天气监测数据等相关信息,对飞船返回前轨道参数进行修正计算,为组合体再次分离,和“神舟八号”飞船顺利返回大地做好准备。
个人分类: 其它|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伴亲编中国结,遥祝太空喜相逢(新编)
热度 12 xucq45 2011-11-3 23:09
2011年11月3日凌晨1点36分,这一时刻将永远载入中国和世界航空史的史册。就在这一时刻,我国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完成万众瞩目的“太空之吻”。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炎黄子孙,无不欢呼跳跃,骄傲自豪。 从电视转播的镜头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神舟八号无人飞船里悬挂着一个硕大鲜红的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象征着团结、向上、繁荣和幸福。 看到这些令人激动的镜头,我不由想起老伴10年前刚退休时,身体还好,和其他6-7位退休职工成立了业余中国结编织小组,编了不少各式各样的中国结,送给许多朋友。有的甚至漂洋过海,悬挂在国际朋友家的客厅。后来,因为身体不太好就没再编。不过还留了一些,作为纪念。 现在看见中国结正在遨游太空,为了与之呼应,我忙叫老伴取出老箱底,挂在墙上,一一拍照。现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希望为朋友增添些喜气。 福如东海 鲤跳龙门 连年有余 双喜临门 春夏秋冬 春 夏 秋 冬 五彩缤纷 生机盎然 碧海连天 喜获丰收 足球雄起 孔雀开屏(蓝) 孔雀开屏(绿) 一生相伴 圣诞老人 老伴亲编中国结,遥祝太空喜相逢, 华夏儿女热泪涌,齐心共筑新长城。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3214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神八整流罩分离坠落 十万名群众断火断电大撤离
flly 2011-11-3 21:21
http://wei.sohu.com/20111103/n324359509.shtml?pvid=tc_newsa=23b=%E7%A5%9E%E5%85%AB%E6%95%B4%E6%B5%81%E7%BD%A9%E5%9D%A0%E8%90%BD%20%E5%8D%81%E4%B8%87%E7%BE%A4%E4%BC%97%E6%96%AD%E7%81%AB%E6%96%AD%E7%94%B5%E5%A4%A7%E6%92%A4%E7%A6%BB 本报记者台建林徐伟伦   本报通讯员夏名文   “十万人大撤离,在榆林史上没有先例!人能撤走,但地面上两条西气东输的管道撤不走!几十家化工企业撤不走!一旦这些设备被砸,后果难以想象;一旦天然气管道被砸,北京千万人口的用气就要中断!”11月2日,陕西省榆林市消防支队支队长沈佐亮接受了《法制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揭开神舟八号、天宫一号整流罩消防安保的神秘面纱。   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神舟八号飞船整流罩分离。这个重约两吨的大家伙就将从天而降,坠落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神木县境内1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整流罩已落地搜寻仍在继续   “截至目前,神舟八号的整流罩搜寻工作仍在继续。”据榆林市消防支队指挥长助理张国庆介绍,按计划,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正常飞行210秒左右整流罩分离。   据了解,这次坠落与上一次天宫一号相比除了飞船整流罩分离后脱落外、飞船的电子存储器、高空逃逸发动机、高压氮气瓶等器件也会坠落,这些器件在坠落过程中不排除发生爆炸的可能,所以这次的搜寻处置工作更加的危险和艰巨。   “神舟八号整流罩的大小重量与天宫一号整流罩大体相同,落区也基本一致。”沈佐亮说,1吨多重的东西以每秒100米的速度从天上掉下来,相当于时速360公里,冲击力可想而知。一个月前,当天宫一号整流罩坠落的时候,落区内一家乙醇化工厂地下室留守的几个人都听见了非常刺耳的声音,吓得都不敢动弹,以为整流罩会砸到乙醇厂,实际上,天宫一号整流罩当时是擦着化工厂上空最终落到了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    通知十万群众断电断火   据神舟八号消防安全保卫工作指挥部成员曹大凯介绍,神舟八号的整流罩落区内有加油站、电厂、煤矿、变电站、油库、化工厂等多家易燃易爆场所和企业,还有陕京一、二线天然气管道,受威胁的管道长度上百公里。在近1500平方公里的落区内还有近10万群众。一旦出现险情,情况复杂多变,后果非常严重。   “发射前,村干部跑到家里面说给我们通知,说航天器残骸有可能砸到我们住的这地方,让我们必须先撤离。”榆林市金鸡滩乡上河村村民吴换芳告诉记者,村干部要求他们在离开家门前把柴火稻草等易燃品都收好,将羊都赶进人住的院子里,同时强调一定要断电断火,以防火灾。   在做好居民撤离期间的防火宣传的同时,更艰巨的消防安保任务就是如何将化工企业、天然气管理的消防威胁和隐患降到最小。“天宫一号发射前,我们就落区内所有危险源均进行了地毯式的消防安全大检查。这次神舟八号也一样。”沈佐亮称,根据整体部署,所有落区内的化工企业在消除全部安全隐患的同时,于发射当天停止生产,留守人员全部转移至地下室等安全部位。负责发射当晚消防备勤工作的大、中队所有指战员则在此过程中亲赴现场,熟悉落区的建筑消防设施,消防水源、道路,对落区内所有重点单位进行摸底并制定灭火作战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火险能及时处置。    群众向外撤消防朝里进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发射前夕,在群众往外撤离的同时,榆林消防支队两个公安现役消防中队、两个公安现役特勤消防队、两个企业消防队,共100多名指战员,20辆消防车向落区挺进,全部集结至指定地点。“群众向外撤,我们则是向里进。”沈佐亮向记者这样描述了当天的场景。   “1吨重的整流罩坠落地面产生的冲击力,一旦落在天然气管道或阀室上,必然会造成严重破坏,天然气大量泄漏,甚至着火爆炸。”沈佐亮称,按照消防预案,一旦整流罩管道或阀室被破坏后,消防队员应迅速前往,关闭相近泄漏点两端阀门;发生爆炸泄漏时,则由火场指挥员先派人进行火情侦察,查明泄漏气体的扩散范围,使用监控式可燃气体报警器,以泄漏点为中心,以边界浓度1.5%划出警戒区;在警戒区内禁绝一切明火及可能发生的火花,严禁使用非防爆的照明灯、照相机、摄像机、手机、对讲机等设备;在灭火救援战斗中,当威胁到参战官兵的人身安全时,指挥部则会发出撤退命令,待准备充分后,再实施灭火。   截至记者发稿,榆林市境内尚未发现神舟八号残骸。不过据沈佐亮介绍,从目前掌握了解的情况看,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   本报榆林(陕西)1 这个影响大了一点啊。希望以后能有好的解决办法。 //
1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闻天宫一号对接成功
热度 1 刘正管 2011-11-3 08:45
浓妆淡抹出世间, 牵手太空舞蹁跹, 疾缓分合千姿美, 赚呆地球亿双眼。
1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昨夜太空“非诚勿扰”节目的牵手成功
热度 8 lionbin 2011-11-3 08:23
本来等着看直播,几乎等到了点儿,却迷迷糊糊睡着了,只好早上起来看电视新闻。看到新闻,终于放心了。 11月3日1点40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首次交汇对接完成,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对接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特发文祝贺! 昨夜太空上演了完美的爱情故事,首次太空的“非诚勿扰”节目牵手成功。 不怀好意国家对中国进行的长期太空封锁终于促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发展。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封锁,估计这些真正的原创还真得出不来(不会有人认为中国的太空技术都是偷来的吧)。
个人分类: 其他杂项|5201 次阅读|13 个评论
祝贺“天宫”与“神舟八号”首次交汇对接圆满成功
热度 1 pukin 2011-11-3 06:39
祝贺“天宫”与“神舟八号”首次交汇对接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能力航天大国! 一派胡言!科技要发展,政治体制当然也要改革。但非要把天宫对接和普世价值联系在一起就有点别有用心了 。 ◆ @wuliucun : 田奇庄:今晚,有多少国人关心天宫对接 - 对接如今是一个比较热的词,但大家真正关心的不是冰冷的机械对接,而是中国国情什么时候与普世价值对接。放着这件最要紧的对接不做,投入巨资表演太空对接于事无补。 http://t.cn/S7rSFR 转发(645) | 评论(436)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1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天盟--------天宫会神舟
热度 4 sunyu367 2011-11-3 04:05
贺天盟 华夏一天宫 云霄九万重 神舟八帆跃 风采五行中 固有百分智 再添万倍勇 话说千古事 但愿六合同 ~~~~~~~~~~~~~~~~~~~~ 一剪梅*天宫会神舟 云洗夜空好个秋 久违天宫 相约神舟 天风喜送电波来 银河有情 共入江流 星自明眸月自钩 一度牵手 千年志酬 壮士好梦几回求 方沐潮头 再跃从头
2691 次阅读|8 个评论
神舟八号 明晨发射
xupeiyang 2011-10-31 06:49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0月31日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第五次会议研究决定,神舟八号飞船瞄准11月1日5时58分发射,10月31日实施运载火箭推进剂加注。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新闻媒体关注指数排行榜(新闻时段2011-09-21至2011-09-30)
kejidaobao 2011-10-26 09:22
“天宫一号”发射 29日21时,“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作为中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升空后成功实施两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或发现超光速粒子 22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发现,中微子的行进速度超过了光速。一旦这种超光速现象得到证实,将给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带来巨大挑战,改变人类对宇宙如何运转的理解。 “嫦娥二号”传回数据 21日,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成功从172万公里外深空传回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目前,“嫦娥二号”卫星状态良好,各类飞控事件执行正常,剩余推进剂约115千克。 美报废卫星已坠落 24日,美国宇航局证实报废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已坠落大气层。在坠落时间段内,卫星应经过加拿大、非洲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但卫星进入大气层的确切时间以及可能坠落的地点尚不可知。 美最大粒子加速器即将关闭 30日,高能物理学家将关闭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巴达维亚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Tevatron建于1983年,在1/4世纪里雄据世界能量最强原子对撞机宝座,直到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启用才屈居第二。 制造首个可用的人造细菌菌株 21日,美国科学家通过将非天然的氨基酸(除20种用作生物基础元件的天然氨基酸之外的人造氨基酸)整合入蛋白质的多处,成功制造出了新的人造细菌菌株,其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药物合成、生物燃料等领域。 批准人类胚胎干细胞临床试验 22日,总部设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获得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和基因治疗顾问委员会批准,今后可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就青少年失明展开临床试验。 发现神奇病毒 23日,美国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名为腺相关病毒2型(AAV2)神奇的病毒,它可能为乳腺癌的治疗带来新方法。据悉,约有80%的人携带这种病毒,它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是不会致病。 质疑上帝粒子存在可能性 21日,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科学家表示,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可能性正逐渐减小,也许根本不存在希格斯玻色子。如果能够排除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可能性,也算一个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将让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本质的看法。 研制成功高性能氮化镓晶体管 22日,法国和瑞士科学家首次使用氮化镓在(100)-硅(晶体取向为100)基座上,成功制造出了性能优异的高电子迁徙率晶体管(HEMTs)。氮化镓晶体管能更快发光,且频率可高达205G赫兹,足以使计算机、手机以及动力电子设备更快、更小且更经济。(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后几天,“天宫一号”将进入交会、对接准备阶段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0-19 13:27
今后几天, “ 天宫一号 ” 将进入交会、对接准备阶段 截至 10 月 6 日下午 6 点,目标飞行器已在轨运行 109 圈,目前工作状况正常,各项试验进展顺利。 据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此前的介绍,天宫一号在今后几天将进入交会对接准备阶段。 陈宏敏 9 月 29 日介绍说,神舟八号发射之前,天宫一号要经历四个关键阶段。 1 .发射入轨段。火箭成功发射后,天宫一号进入近地点约 200 公里、远地点约 350 公里的初始轨道。北京飞控中心通过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进行跟踪,控制天宫一号建立稳定的飞行姿态、展开太阳能帆板。 2 .变轨控制段。根据飞控计划,当天宫一号飞行至第四圈和第十三圈时,北京飞控中心对其实施变轨,使天宫一号由椭圆形轨道进入近圆形轨道。 3 .在轨测试段。北京飞控中心将对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等分系统进行测试,确保满足交会对接要求。这一阶段预计持续 7 至 10 天 4 .交会对接准备段。在神舟八号发射之前 20 天,北京飞控中心将通过 3 至 4 次轨道控制,对天宫一号进行轨道相位调整,使其进入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等待神舟八号到来。 9 月 29 日 21 时 25 分 45 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次日凌晨 1 时 58 分成功实施第一次轨道控制,其远地点高度由 346 公里抬升至 355 公里。 16 时 9 分成功实施第 2 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 200 公里抬升至约 362 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经过两次轨道控制,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基础。 在在轨测试阶段,天宫一号先后进行了遥控指令、控制开关、图像发音设备、舱内温度湿度、交会对接设备等在轨测试工作,广大科研人员密切跟踪监视天宫一号的飞行状态,对相关飞行产品进行认真检测与实验。 “ 天宫 ” 与 “ 神八 ” 对接后,将开展为期约半个月的实验,此后二者分离,神舟八号返回,天宫一号则继续在轨运行,等待神舟九号。
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业设计之花在“天宫一号”绽放
cswzjut 2011-10-6 16:14
原文报道详见: http://www.nwpu.edu.cn/web/view/news/xyxw2/105653.htm 工业设计也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尽一份力,很高兴,很欣慰。 当中有些工作也和人机交互相关,比如舱内环境设计、操作面板的工效学评价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自主的人机交互技术也能越来越多的为航天技术作出贡献。
19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天宫一号将对地球光谱探测 可测渤海漏油面积”确实很高
dongyanqing 2011-10-6 07:17
今天看新闻,突然看到以下的信息。 媒体想趁十一吹吹,为祖国献礼,能不能专业一点儿,不懂专业名词可以Baidu一下嘛,或者Google也行呀。 “高分辨率光谱相机” 难道指的是高光谱相机?可关键的没说波谱分辨率呀。 “前者则注重实验性质,实验成功后观测设备才会用于卫星使用”, 敢问这个相机还回收吗?否则成本也太高了,真是为了面子不计成本,最后把成本嫁接到百姓头上。 “张善从介绍,比如最近渤海漏油事件,普通的相机看不出来海面的变化情况,通过光谱仪可探测石油泄漏影响的海域面积,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等。”, 没天宫一号携带这个设备之前,国内外早就用微波雷达技术检测到了渤海溢油,包括面积、扩散信息等,只是国家不作为而已,之前美国墨西哥湾溢油,国内媒体或者国人大肆报道、批评美政府不作为之类的,可是人家让肇事公司濒临破产,可我们呢? “其空间分辨率最高将达到10米,而国外同类型仪器的空间分辨率都是百米量级的,甚至有1000米量级的。” 你调查过了没有,再说你这不是泄密嘛。这下让国外都知道我们的这种传感器只有10米分辨率了,看你以后怎么吹嘘了。 原文: “本报讯 (记者仲玉维)昨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获悉,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表示, 天宫一号 将安排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和对地观测三个方面的空间科学实验。在对地观测方面,天宫一号将实验一种高分辨率光谱相机,实现对地球进行光谱探测。    光谱观测设备注重实验性质   据介绍,这次天宫一号对地观测将首次实验短波红外光谱仪探测,天宫一号上使用的对地观测设备与遥感系列卫星星载对地观测设备不同,后者使用的技术与设备都具有较高的成熟度,可直接应用;前者则注重实验性质,实验成功后观测设备才会用于卫星使用。   张善从说,未来中国的载人空间站也将是一个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将支持几十个到上百个学科空间实验的开展。    探测设备分辨率最高可达10米   据悉,目前天宫一号已进入距离地面354千米的近圆轨道,并展开在轨测试工作。   张善从介绍,比如最近渤海漏油事件,普通的相机看不出来海面的变化情况,通过光谱仪可探测石油泄漏影响的海域面积,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等。   据悉,这种光谱相机是国内第一种短波红外光谱探测设备,也是目前国内空间分辨率最高的一种设备,其空间分辨率最高将达到10米,而国外同类型仪器的空间分辨率都是百米量级的,甚至有1000米量级的。” 【转自】http://hi.baidu.com/dengshubin/blog/item/f103c9161e808c4df3de32cb.html
个人分类: 杂谈|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天宫一号”的高度解读“中国模式” 杨恒均
热度 9 武际可 2011-10-3 06:48
从 “ 天宫一号 ” 的高度解读 “ 中国模式 ” 杨恒均 转载者按:集中权力能够办大事,在工程建设上是这样,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中也是这样。从我国古代的编钟高水平到当年的人工胰岛素合成,再到近来得大奖的青蒿素,都具有这个特色。这篇文章把这个特色的利弊做了分析,可以作为有兴趣思考这个问题的参考。 这些年,围绕 “ 中国模式 ” 的争论不绝于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2 周年之际,我谈一下对 “ 中国模式 ” 的感受与理解,希望有助年轻读者认清 “ 中国模式 ” 与国家、政党、世界,以及你、我、他的关系。 什么是 “ 中国模式 ” ? 由于国内对 “ 中国模式 ” 的争论一开始是就带上了左右派性的色彩,使得是否存在 “ 中国模式 ” 之争变成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态度问题。那些声称 “ 中国模式 ” 的人士还没有把这个模式界定清楚到底是个什么玩艺,就把它吹到比 “ 天宫一号 ” 还高的位置,大有马上要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的势头。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讨论什么是 “ 中国模式 ” 及其优劣,一开口就否定有这么一个模式存在。 其实大可不必,别说中国,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肯定都有区别于其它国家的发展模式,只要你不先入为主,先用好坏来界定这个模式, “ 中国模式 ” 肯定是存在的,哪怕这个模式还在形成中,还在 “ 摸着石头过河 ” ,但 “ 摸着石头过河 ” 也是一种模式嘛。 下面就我置身海外时的一些观察与对比,尽量客观公正地描述 “ 中国模式 ” 现象。我给 “ 中国模式 ” 的定义是: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政治上实行 “ 民主专制 ” (或民主集中制),经济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同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搞接轨的一种模式。 以前不少对 “ 中国模式 ” 的争论,都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我给出的定义还可以再简单一点: “ 中国模式 ” 就是结合了前苏联东欧的政治体制模式和西方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混合模式。 前苏联的政治体制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都不是新鲜玩艺,但把这两种水火不容的玩艺捏在一个模子里,就是新生事务了。这个模式的组成部分都是山寨版的,但把好多 “ 山寨 ” 弄到一起,就成了一个相当有特色的新山寨模式。 这就是 “ 中国模式 ” ,中国模式最大的特点是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 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一特点在国内表现在基础建设、城市扩建与不停增高变大的政府大楼,还有高速公路、世界第一规模的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三峡大坝、神舟 X 号、天宫一号、高铁等等。其中 “ 高铁 ” 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几段高铁路段是通车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才知道了这回事。这种事别说在西方,就是在山寨了西方体制的香港也无法想像。香港为了建设一小段高铁,竟然折腾得立法局与港府好多个月不得安生,还成就了一大批香港青年运动领袖。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能够在短期内搞出高铁的品牌羡慕不已,心想如果自己也能够搞成类似的大工程,一定会名流千古,所以他号召要向中国学习,可最后也只能爱羡慕嫉妒恨。 “ 中国模式 ” 使得中国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在国内办的大事除了高铁与其它一些基础设施之外,大多是乏善可陈的,尤其是奥运会与世博之类的,颇有些劳民伤财。好在他们办这些大事本来只是为了国民信心与在世界上的面子。在民生方面, “ 中国模式 ” 就失去了动力,没有那么积极,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大事,基本上看不到 “ 中国模式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优势,听到最多的反而是领导人出来诉苦 “ 我们还很穷,人均 GDP 排名在一百位左右 ” 之类的。你既然知道还很穷,为啥要搞那么多形象工程,让中国人自己都觉得富得流油?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在国外发挥了更大的优势。最明显的就是购买美国国债,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靠借债过日子的国家,从它当初闹独立同英国人打仗开始,就是靠借法国人的钱度过难关的。到现在为止,已经像吸毒一样借钱上瘾。有一个统计显示,如果把美国借的外债平摊到美国人身上,那么每一个美国人平均负债将近 30 万美金( 200 多万人民币啊),可是,你看看美国人,过得有哪一点像欠了 30 万美金的样子?他们照样歌舞升平,该买什么就买什么,该享受什么绝不会犹豫。 与此同时,你再看看借钱给他们的债主们 —— 尤其是人均 GDP 排名一百多位的中国人,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标准,大概还有三个多亿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贫困线以下,超过美国的总人口数。 这样一对比,你就看出了美国模式的 “ 缺陷 ” ,以及 “ 中国模式 ” 的 “ 优越 ” 吧?不错,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突出表现:中国政府能够集中全民的钱,而美国政府绝对没有这个能力。美国政府借债舒缓压力、让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借这些钱不是用在政府身上,更不是白宫用来修建高铁与办公楼,而是通过各种渠道流到美国人手里 ——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西方经济危机了,政府都出来减税,要缓解民众的压力;而西方经济危机了,我们却在加税,要集中力量去救外国的困。 在西方感受经济危机的冲击 过去十几年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几乎都在美国,据我的切身体会,经济危机给人的感觉是国家的危机,对民众的影响并不像媒体渲染的那样。这一印象又被我后来到意大利考察,以及刚刚去过的希腊所证实。大家都知道希腊的经济危机很严重,国家都要倒闭了,经常上我们各大报纸的头版,可是当我们到那里后才发现,希腊民众的生活在危机前后竟然并没有多大改变,社会看上去一派和谐。 希腊危机的本质说白了就是国家没钱发福利,但民众不买账,不允许政府减少福利,于是三天两头抗议,政府稍微减少一些福利或者要裁员,希腊人就不高兴了,就到宪法广场散步,连警察与公务员都轮番去。不过去过之后,第二天照样喝酒上班、旅游休假。这场危机发展到现在,生活真正受到影响的希腊人并不是很多,也根本没有那么严重。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希腊的情况,澳洲难道不也如此?记得前两年突然听说政府要给孩子多一些补助买电脑之类的,一问才知道, “ 危机 ” 来了,政府要安抚民心,要解困。 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国家遇到了危机,都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听说意大利总理希望中国人出手购买意大利国债,帮他们度过危机。我郁闷的是,西方整天吵着说自己经济危机了,可如果真客观的评估一下他们的民众在危机前和危机中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差异、失业率等,你会发现,中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过去 62 年里,一直生活在比他们危机十倍的 “ 经济危机 ” 之中。可从国家层面呢,你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有经济危机吧,一直是和谐一片、形式大好。 这也是 “ 中国模式 ” 派生出来的一个奇迹:西方的经济危机是国家代替民众来承受,中国的经济危机是民众替政府挡住了。美国人真的没有钱?你去看看人家的生活,依然比你的消费平均高出十几倍,可美国政府敢缩减民众的开支,增加税收吗?不敢,有的国家敢,而且,还积攒了大把的美金。 “ 中国模式 ” 的顶梁柱:公有制、央企、国企 说起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很多人不以为然,从大的方面说,你我住的房子和脚下的每一块土地,甚至包括你我本人,都是属于 “ 公家 ” 的,属于党和政府的,这不是公有制,什么是公有制?从小的方面说,央企和国企一直是中国的大头。这个大头不是养活了多少人,不是让多少人就业,更不是给国家提供了多少税收,而是他们能够做到世界上其它国家都无法做到的事,是 “ 中国模式 ” 在海外的马前卒。 按说央企与国企属于全体国民,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全国国民的钱与巨大的市场都属于这些国营企业,而他们赚的钱也从来不会分给国民。很多人对此不满,要求改革国企,殊不知,这正是 “ 中国模式 ” 的杀手锏,一旦改革,把国企变成老百姓的企业, “ 中国模式 ” 将会失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甚至不堪一击。 中国国企集国人的万般宠爱于一身,但它本身却是国家的宠物。相比而言,中国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是 “ 党不疼、国不爱 ” 的私生子,就拿贷款来说,养活了那么多国人的中小企业却根本贷不到款。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主都是靠 “ 要饭 ” 与献出血汗才发展起来的,为了同国企竞争,不得不盘剥工人,他们付出的体力与良心的双重磨难,令人心酸。那些最终熬出头的 “ 民企 ” ,很多是找到了靠山,或者找到了路子,最终挂靠在国企,分享垄断的央企与国企们剩下的残羹剩饭。 在国内是老大,央企与国企在海外也是很威风的。给你讲一个 “ 中国模式 ” 在海外赢得声誉的故事。在美国占领伊拉克后,中国与英国的石油公司反而在伊拉克石油开发中占了重要位置,美国的公司反而没有挤进来。什么原因?这次刚好接触到一位知道 “ 内幕 ” 的外国油老板,我问他有什么内幕,他坦荡地说,这是公平竞争,中国人赢了,就这么简单。 我继续问他,怎么赢的?果然发现并不那么简单。他告诉我,中国石油公司都是国营的,身后有十三亿人支持,不但资金充足绝对不会枯竭,而且,竞投中可以不计成本,势在必得,谁能搞过你们? 他说的没错,不可能让资本主义那些贪得无厌一心想发财的石油大亨们明白中东的重要性,任何石油大亨都不会去为了美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而不计成本的竞投某个石油项目 —— 而这恰恰是中国央企的优势,也是 “ 中国模式 ” 的优势! 这里的 “ 优势 ” 是不用打引号的,因为如果从国家的利益来考虑,这个时候在中东竞投石油业务,还真不应该考虑是否能够赚钱的 “ 私利 ” 。可西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手里掌握着一个可以不计成本的石油公司(除非在战争年代,需要他们为国献身),去抢占他们拿枪炮和生命换来的土地里石油的开采权。 从 “ 天宫一号 ” 的高度看 “ 中国模式 ” “ 中国模式 ” 最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不是没有原因。中国人是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如果你现在去告诉一位普通的中国人什么是 “ 中国模式 ” ,不管你使用什么语言,不管你把政治与经济的优势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我保证你会碰一鼻子灰。就拿我定义的 “ 中国模式 ” ,对中国人也并不新鲜。且不说苏联东欧早就实行过社会主义,我们的机构设置基本上还是毛泽东当时一手从苏联照搬过来的,就连这民主集中制与一党领导,中国难道不是搞了三千多年了?再说目前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这本身就是符合人性的,而且早在中国宋代,就比现在还自由、还市场,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一个国家叫美国,没有美国国债与国际贸易而已。 你如果问急了,什么是当今只有中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那些普通的不懂事(没有被彻底洗脑的)的小民很可能会乱说一通:拆迁啊,地沟油啊、维稳办啊、户口啊、贪污腐败包二奶啊等等,你还别说,这些玩艺至少现在还真是中国特有的,自然也就无法从 “ 中国模式 ” 中剥离出来。所以我可以理解,让中国人在国内理解 “ 中国模式 ” 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率先提出了 “ 中国模式 ” ,而我也是每次到了海外才更清楚地感受到 “ 中国模式 ” 。 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超越站在海外的角度,跳到太空的高度来认识 “ 中国模式 ” 。我说的是 “ 天宫一号 ” 。毫无疑问,我们自主研发的 “ 天宫一号 ” 虽然只相当于俄国、美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技术,但却是我们迈向太空的重要一步。 ——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迈向太空?或者我们换一个问法:世界上可比我们先进的国家何止三四十个,为啥他们都不从事类似的太空计划?甚至美国与俄国也都因为这种研究没有现实意义,对民生与国家利益没有直接影响,也因为资金紧张而缩减计划与搁置计划? 这就是 “ 中国模式 ” 的最大特点,现阶段这类计划最多只有在国际上争面子在国内凝聚民心的效果,而且花费巨大,可我们国家就有能力按部就班,在连地面上火车追尾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开始建设太空站,而且,用了多少纳税人的钱,没几个人知道,更别说需要人大审议、纳税人赞同了。 可另外一方面,由于谁也不知道太空开发的潜力有大多,也许某一天,现在看上去只是花费老百姓钱的形象与面子工程,真会开花结果,弄出了震惊俄、美的新发现。到那时, “ 中国模式 ” 就可以耀武扬威了。希望有这样的 “ 意外 ” 发生,若不然,我建议大家去研究一下前苏联,当时它是第一个把人类送进外太空的强大的国家。后来这个国家由于不顾民生而解体了。 这就是这种类似的决策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一个石油公司可以不计成本的竞投,一个耗费巨大的太空计划可以风雨无阻,但对于那些纳了税的国民来说,那些瞄准国家未来的计划也可能直接造成了他们现在的贫困与困境,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失去读书的机会,让生病的农民拉回去等死等等。 这让我们看到了 “ 中国模式 ” 的两难处境:对于国家,很可能是好处,可对于人民,就未必是好处。 所以,让 “ 中国模式 ” 立于不败之地的捷径就是让人民疯狂爱国,爱到不分你我,爱到把自己当成国家,把国家当成自己。 “ 中国模式 ” 为啥让一些西方政客羡慕? 肯尼迪曾经说过一句 “ 别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问一下你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 ” 的名言,抛开背景不说,这句话在美国并没有那么有名,很多时候甚至受到美国人的嘲笑。这可能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东方儒家文化的不同之处。记得多年前韩国陷入经济危机时,有民众纷纷拿出自家的黄金首饰帮国家度过灾难。我当时在美国,发现身边从学者到普通人都对韩国人的做法不以为然,考,你自己的首饰拿出来救国?谁是国家?有了危机,国家不来救你,你倒去救国? —— 美国人除非被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或者被拉登炸了世贸中心,人家威胁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才会为国战斗。平时经济危机了,他们反而更加贪婪,都等国家来救济。我的是我的,国家也是我的。哈哈,你说,西方政客能不羡慕韩国 —— 不,他们不羡慕韩国,因为韩国人爱国是有条件的,他们有选票,如果我爱国了,你却不好好治理国家,还贪污腐败,我立即上街游行示威,搞掉你,所以韩国的统治者们活得并不省心。所以,美国人真正羡慕的不是韩国,而是拥有韩国人一样的儒家爱国精神却不用担心民众不听话的中国! 奥巴马执政后大力推广医疗与教育改革,扩大福利政策,可是他手里没有多少钱,或者说,国会与很多美国民众不原意把钱给他支配。而如果奥巴马没有钱实行自己的政策,下次可能连总统都没得做,看到太平洋这边的中国政府如此有钱,民众那么穷还把大把大把的钱送到政府手里,你说奥巴马是什么感受? 这种绝对的支配财政的权力,哪一个政客不流口水?不过羡慕归羡慕,是否能够学得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奥巴马想学习中国,他应该知道,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学到中国政府的经验:找人放把火把国会烧掉,把共和党灭掉,再宣布美国人不用选举,他永远代表美国人民的利益 —— 因为正是国会、反对党与民众在制约奥巴马大把花钱,让他无法随心所欲 “ 干大事 ” 。 奥巴马有所不知的是,他之所以想为美国民众 “ 干大事 ” ,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生性善良(怎么看,他都没有咱温总理善良哦),而是美国人选了他去干事,他如果在任内不干出点 “ 大事 ” ,民众下次就不选他了。如果没有选举,没有反对党,没有国会,他在那个位置上,还会那么想为美国人民服务?为美国民众某福利?恨不得把所有国库的钱都拿出来分给美国的穷苦大众?我很怀疑啊。 “ 集中力量 ” 却没有办成民生之大事 奥巴马同学看过来,看看太平洋这边吧。中国政府确实掌握了大把的钱,可一些福利的实施却和奥巴马设想的南辕北辙。我们知道,最终奥巴马还是说服国会批准了他的一些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继续借债的同时为美国民众减税,增加贫困人口的福利。可看看我们这边,情况却相反。例如,住在西方的人都知道福利房是什么意思,就是给那些收入比较低,一时半刻找不到工作,或者老无所依,以及孩子太多的父母居住的补助房,可中国之前的福利房却只存在于公务员与国营公司的职工之间,这些人正好是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 再拿 “ 公费医疗 ” 来说,澳洲所有的公民看病都是免费,但要吃药打针的话,如果你收入比较高,比较稳定,就得自己出钱买药,反而是收入达不到一定水平的公民,才可以免掉(象征性给几块钱),这一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到了中国又搞反了:公务员等收入最高的群体完全享受公费医疗,而收入最低的农民与农民工却要负担医疗费用。 不多对比了,会让人哭笑不得的,这些东西是简单的生活常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经济理论,在两边生活过的人会一目了然。奥巴马显然只看到了中国政府手里有大把大把可以支配的钞票,以及民众根本不去限制政府如何花钱带给执政者的方便与惬意,却忘记了有些政府不一定都像他一样,要把钱用在民众身上。 这是 “ 中国模式 ” 遇到的最大悖论,你不能用好与坏来给它定调:如果国家集中力量办了大事,赚了不少钱,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把这些钱财还富于民,改善民生,那么, “ 中国模式 ” 无疑是对现阶段的中国最好的模式;而如果 “ 中国模式 ” 集中老百姓的力量去干了 “ 大事 ” ,可逐渐富裕起来的国家始终只为一小撮利益集团效劳,甚至反过来对付老百姓,那么这个模式就是世界上最坏的。就这么简单! 如果你认为我借这篇文章来批评 “ 中国模式 ” ,你就严重误解我了。我不妨坦白一下,在过去二十多年从事国际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工作与研究中,每当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我内心都倾向于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的 “ 中国模式 ” ,不是我反对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而是根据自己切身的经验得出的这一结论。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后发的 “ 资本主义 ” ,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有术,要人才没人才,如果头脑一热,积极走向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贸然宣布无条件拥抱资本主义,不折不扣地遵守西方人的游戏规则,那么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不但占不到任何便宜,很可能会被淘汰。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没有政府支持的中国民企,有几个能够在国际上叱咤风云,你靠什么? 而 “ 中国模式 ” 的某种反自由市场的成分与集中力量 “ 一致对外 ” 的特点正好在国际交往中弥补了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缺乏竞争力的不足之处。这是我在海外生活与工作时形成的 “ 对敌意识 ” ,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对,我是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的,然而,当我回到了国内,我就多了一层考虑,那就是 “ 中国模式 ” 与民众的关系。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如果完全一致,这种区分就是多此一举,但是一致吗? 西方为何忌惮 “ 中国模式 ” ? 对于西方一些国家来说, “ 中国模式 ” 具有世界央行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家关系都不错,彼此需要的时候。尤其在西方出现一些经济困难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中国这种财大气粗的国家出手,要钱有钱,要便宜货有便宜货,要廉价劳动力也有大把,更重要的是,它拿中国人的钱去给你花,根本没啥麻烦,握握手就能定下来的。所以,眼睛盯住选票与民意的西方政客基本上都不会公开反对 “ 中国模式 ” ,万一把北京惹毛了,把口袋里的钱摔出来,你可能下次竞选就得落败。 可是,正因为这样,在骨子里,或者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出发,西方对 “ 中国模式 ” 是非常忌惮,甚至仇视的。 这其实不难理解,当所有的国家都遵循一定的规则玩游戏的时候,那个使用另外一套规则的一定会是最危险的;当所有的国家都反对垄断,自由地实行市场经济的时候,那个暗中在搞计划经济,并以政府调控、行政力与垄断来运作市场、操控汇率的一定是最可怕的。 中国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 中国模式 ” 既然能够稳定世界经济,也同样能够破坏世界经济,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某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万劫不复。这就是中国一些半罐子经济学家们推崇的经济战与货币战,而恰恰因为西方国家的经济过度自由化与市场化,政府已经失去了操控经济战与货币战的能力。相反,当今世界上真正具有打货币战与经济战能力的只有中国这种公有制国家! 当初苏联与东欧如果不闭门内斗,如果他们敞开门同美国人做生意,请问,以当时苏联第一个冲进外太空和短时间内制造了几千枚核子武器的能力,他怎么会那么快土崩瓦解吗?可我们看到的苏联东欧却关起门来内斗,互相做生意,互相折腾,结果苏联东欧的内部冲突几乎超过了他们同西方的冲突。 西方一些国家对 “ 中国模式 ” 的担忧是很深的。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至今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你想一下,连比尔盖茨这种人,都被美国责难了很多次,质疑他是否垄断,还闹到法庭上,弄得他差一点下不了台。还有澳洲的媒体大亨梅铎,西方多个国家都很担心他的财力太大,怕他拥有太多的电视台与报纸,影响与操控公众舆论。可是,这两人哪里是中国国企的对手?梅先生的传媒王国相比我们的央视和任何一份党报,几乎都相形见绌 —— 因为他办报纸是为了赚钱,不可能不惜血本、烧钱搞宣传。 西方很多媒体没钱了,要出卖,可一听说是来自中国的买家,就紧张了。人家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看看现在海外的中文媒体,总数也有上百家吧,可渐渐地都在争先恐后地使用咱新华社通稿 …… 西方国家本来是自由经济,你有钱我就卖给你,可是现在出了一个中国,让他们几乎变换了规则,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防范中国企业,你有钱,我也不把资源厂矿与媒体等卖给你。你指控他违犯了市场经济,他说你中国不算真正的市场经济,你还是官办的,你还搞垄断。你就无话可说了,毕竟,你甚至不允许人家到你国家来办报纸,搞媒体啊。 “ 中国模式 ” 面临两个巨大的挑战 “ 中国模式 ” 在世界上会受到阻力,但最大的阻力反而是来自内部,来自每年十几万起的群体事件,来自民众的觉醒与对权利的渴求。必须认识到,成就 “ 中国模式 ” 的既不是苏联的政治体制,也不是美国的市场经济,而是中国老百姓的 “ 爱国激情 ” 与 “ 集体主义精神 ” 以及 “ 无私奉献 ” ,如果不是这些纳税人的钱,中国政府哪里来的钱?如果不是他们勒紧裤腰带,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国家哪里能够 “ 风调雨顺 ” ?所以我说, “ 中国模式 ” 的问题在国内,并不在国外。 “ 中国模式 ” 造成的最大现象是国富民穷 —— 注意,本人并不是批评这个现象,而是指出一个现实。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如果中华民族崛起的最佳途径与捷径是先牺牲一批人而把国家弄富强的话,大多中国人可能会认为别无选择,不能不接受。谁都想让国家强大,不想当亡国奴啊。 但问题在于:国家富强之后怎么办?民众为国家奉献到什么时候?富强的国家如果变成维护少数利益集团的工具,民众对这种现象到底能够容忍到何时?容忍到什么程度?没有国家的亡国奴很可悲,但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自己却变成国家的奴隶,此奴隶与那个奴隶又有多大区别?这是 “ 中国模式 ” 面临的主要挑战。 另外一个挑战出在 “ 集中(中国人之财力物力)力量办大事 ” 上,在一党领导下,这个 “ 大事 ” 是 “ 大好事 ” 还是 “ 大坏事 ” ,则完全依赖于掌权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是聪明人还是愚蠢的家伙。 “ 中国模式 ” 能够发挥优势的前提是掌握绝对权力的人都是近似于圣人的伟人,绝对不能像你我普通人一样,唯利是图,只会为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着想,所以他们不需要监督。问题是,你见过几个这样的中国圣人? 上面两个 “ 中国模式 ” 成败的关键论点可以归结为执政党最近一直挂在嘴边的两个执政理念: “ 为人民服务 ” 与 “ 共同富裕 ”—— 这说明他们也看到了问题所在,也提出了答案,并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 “ 为人民服务 ” 和 “ 共同富裕 ” , “ 中国模式 ” 的争论该休了, “ 中国模式 ” 一定能够发扬光大,成为普世价值。 “ 民主小贩 ” 为国献礼献计献策 问题是,我们大家都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王朝,哪一个不是把 “ 为人民服务 ” 与 “ 共同富裕 ” 挂在嘴边,可又有几个执政者做到了?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62 周年,为了配合和谐的喜庆气氛, “ 民主小贩 ” 老杨头写了 9042 个字,却没有提一个 “ 民主 ” ,前所未有啊,可见老杨头是相当配合、也相当给面子的。可到了最后,还是憋不住要提醒大家:你认为有什么办法才能保证中国的执政者不犯错误、不中饱私囊?你认为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强大的国家变成人民的公敌,反过来奴役国民?有什么办法能够让 “ 中国模式 ” 积累起来的巨大资产回到国民手里,而不是为一小撮利益集团支配与独享? 民主。 杨恒均 2011 - 10 -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2 周年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62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天宫一号为迎接神8对接作准备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0-2 09:01
天宫一号为迎接神 8 对接作准备 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2011 年 09 月 30 日 17:51:58  来源: 新华网 9 月 29 日 ,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田兆运、谢波)北京时间9月30日16时0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这次轨道控制是在天宫一号飞行第13圈实施的。此前,在30日凌晨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北京飞控中心对其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使其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升至355公里。经过两次轨道控制,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近地航天器发射后,受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其轨道高度会逐渐缓慢降低。通过此次轨道抬升,预计可使天宫一号在神舟八号发射时,轨道高度自然降至约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从而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燃料。 有关专家表示,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将对天宫一号平台上的交会对接机构等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测试,还将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活动。
个人分类: 其它|2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宫一号与追尾事故
scuttxx 2011-10-1 23:40
天宫一号和神八的对接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等为航天器对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国媒体广泛关注“天宫一号”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10-1 20:43
各国媒体广泛关注“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让国人欢欣鼓舞, 也引发了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都认为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少国家期待同中国在该领域展开合作。 惊叹中国强盛 英国广播公司( BBC )电视新闻台通过转播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画面,直播了天宫一号点火升空的情景。 该台驻京记者指出,中国实现航天计划的同时也培养了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可被视为中国崛起的又一象征。 韩国联合通讯社、 YTN 新闻台等多家媒体对中国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实时报道,并在发射成功后进行了综合报道。 韩国联合通讯社称,此次发射成功不仅使中国人增加了自豪感,也对外展示了中国航天强国面貌。 俄罗斯之声电台报道说,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建立空间站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在发射成功后表示,天宫一号顺利进入太空轨道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在科技、经济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新突破。 波兰媒体对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使用了“龙跃太空”这样的标题。 聚焦航天技术 美联社的报道称,尽管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起步晚,发射次数远少于美国,但每一次取得的进步都更为突出。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为中国迈向世界航天大国地位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尽管未来还将面临诸多挑战,但总体而言,中国政府有能力克服困难,达成既定目标。 日本共同社 9 月 29 日晚评论说,中国计划 2020 年前后建造载人空间站,发射天宫一号是继载人飞船后的重要步骤。 《每日新闻》评论说,天宫一号由中国自主研发,这将有助于加强中国在空间开发领域的影响力。 法国《世界报》说,天宫一号是中国建立永久空间站计划的一部分,预示着中国将开启未来太空探索之路。这一发射为中国国庆节赋予了特殊意义。 印度主流媒体连日来对中国发射天宫一号予以报道。 印度报业托拉斯 9 月 29 日称,中国航天技术人员为天宫一号的发射倾注全力,将为 2020 年实现完成建设空间站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报道还关注到,此次发射使用的最新型火箭拥有更强大推力,反映了中国航天发射技术的进步。 期待更多合作 欧洲广播一台网站报道说,天宫一号发射意味着中国与空间大国美国、俄罗斯又拉近了距离。 欧洲空间局国际事务部官员评价说,中国正在掌握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中国在航天领域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希望成为宇航领域的一个积极参与者。 欧洲希望在民用空间技术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 9 月 29 日 ,俄新社以“中国空间站将是合作的平台”为标题介绍了天宫一号的发射, 文章指出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又一次进步。 俄联邦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亚历山大·托尔申指出:“中国这次在太空领域的探索是非常重大的事情,甚至可能是 2011 年下半年最重大的事件,中俄两国的友谊可以在太空中得到延续。”
个人分类: 其它|3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宫一号发射为何伴随美国爱国歌曲?
热度 1 wangql 2011-10-1 20:00
**天宫一号发射为何伴随美国爱国歌曲?** 中国国家媒体对为何在大张旗鼓实况转播中国最近一次发射太空实验舱时播放美国爱国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不置一词。 星期四,在“天宫一号”太空实验舱发射后,响起《美丽的亚美利加》的旋律。 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选择这首歌曲,也不清楚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导播人员是否知道这首歌曲的含义和起源。 这首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亚美利加!亚美利加! 上帝赐福于你。”
262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明白王福重教授为何对“天宫一号”怀有深仇大恨
热度 6 pukin 2011-10-1 17:02
上午登陆北航校园网,看到首页头条标题是一则“ 郑重声明 ”,点开一看,原来是对XXX教授对天宫一号发射的不当言论提出了强烈谴责。 既然是学校层面的郑重声明,居然连这位教授的名字也不提,害得我上百度搜了一下,原来是经常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露脸的王福重教授。 这位出名的教授原来是在29号发了一条微博,题目赫然是“ 祈祷发射失败 ”。 记得前年还是去年的时候,在“一虎一席谈”节目里看到过这位吞云吐雾的教授,我印象当中王福重的单位是中央财经大学,网上搜了一下视频,果然记忆是对的。 原来这位王福重还曾在北航国贸系任过系主任,于2010年1月已经离开北航,所以才有了北航的严重声明(不明白北航为何要办哪门子的国贸专业)。 身为大学教授,不明白王福重为何对国家有如此深仇大恨?我想对任何一个有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恐怕都无法理解的。 难道现在的很多所谓的共知精英都是这副德行 ? 以唱衰祖国为己任 ? 王福重 ,1965年生,经济学家,1998年获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研究工作。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国际贸易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国际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译著十余部。书斋笔耕之余,特别关注经济社会现象,担任《上海证券报》、《国企》等多家媒体的专栏主笔,香港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嘉宾,其评论风格清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中国世界经济学学会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多次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做为嘉宾发表时事论点,其分析风格理性清晰,深受观众好评。《财经郎眼》最给力嘉宾,和郎咸平搭配,相得益彰。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27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朱进:天宫一号可以肉眼观测
热度 1 jlpemail 2011-10-1 01:50
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认为 在天宫一号飞行1至2天后,轨道有了固定的 位置和一定的高度,在北京的公众也可进行 观测了。朱进称,“据我判断,人们用肉眼 就能看到,样子就是亮点,应该和星星差不多。” (责编:隋上金) 另有报道提到了天宫一号的近地点和远地点 高度,轨道倾角和绕地运行周期。如果给定采用的 参考椭球的长半轴和扁率;给出观测者所在地的 概略经纬度,则可以预报当地的天宫一号可见时段。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计算一下。 也可以搜索ORBITRON软件进行安装,使用。 还可以查看: www.heavens-above.com 和 www.calsky.com 朱进,1991年7月毕业于 南京大学 天文系,获 博士 学位。1991年7月至 200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 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92年5月至1994年4月为该单位 博士后 流动站博士后。2002年9月起调任 北京天文馆 馆长。
5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千年一问,一日三问
热度 1 Jacky168 2011-9-30 10:47
千年一问,一日三问
生于公元1037年的苏轼,曾有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现在“天宫一号”可以回答他,公元2011年9月30日。这一问一答,等了近1000年,不知苏轼他老人家在天是否有知。 其实,苏轼发问,借天指地,说的不客气点,就是“指桑骂槐”,呵呵,问的骂的是当时宋朝的当政者,“深居宫中,你可知道今夕的年月,可知民间的疾苦?”而现今的社会和当今的中国,自然少有苏轼的那种忧愤。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开放的年代,社会不断进步,国家走向强盛,人民温饱,虽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前进的步伐是积极向上的,且蒸蒸日上,“天宫一号”能成功上天,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说来奇怪,搞地球物理的,竟对航空航天十分感兴趣,打小就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够飞上蓝天。天宫一号现在俯瞰地球,我也把关注的焦点从天上转回地面——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地球物理是老本行,由此,也要问一问。 苏轼之问,更多的是带有愤恨;我之问,主要是疑惑: 1.上天容易,入地难。咱们的“神舟”“嫦娥”“天宫”都已顺利上天,万众瞩目,什么时候“入地”也能获得同样的关注?(现今“入地”最深不过12千米,我们对地下和地球内部,还知之甚少,而地球物理方法是了解地球内部、极其重要的手段,希望地球物理界能有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2.现在有地球物理学,以后肯定会有月球物理学、火星物理学,或者统称“天体物理学”,那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航天事业发展迅猛,不久的将来,登月球、上火星也必将能实现,其目的,一方面是探索知识,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是获取其他星体上的有利资源,借以维持地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每个星体的物质和构成不同,但是探索它们的方法是相同的,要想更好地了解月球和火星等,那么先充分了解地球肯定有好处) 3.天宫一号,只能算空间实验室,它是为最后的空间站服务。想问的是,在这些太空实验和试验中,有哪些涉及地球物理学的课题? 有此三问,诸君若有知晓,请不吝赐教。 讨论,评价,皆可!
42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航天人放飞了自己的“孩子”
panfq 2011-9-30 08:22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天宫一号”连带着修长的火箭 矗立在发射塔前等待飞翔; 国人全神凝视着屏幕, 等待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只见塔前扶手慢慢张开, 恰似那母亲张开双臂 准备让自己的孩儿自由飞翔。 只见明亮尾焰跟着火箭冲向夜空, 航天人也放飞了自己的“孩子”。 数分钟内, “天宫”已从遥远的西北, 飞临滨海青岛上空, 张开了自己的两翼, 吸收太阳能以自补能量; 恰似离开母亲的孩童, 学会了用自己的双腿走路。 从此我们将看到自造的天上宫阙, 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试验平台。
个人分类: 科学与技术|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zchvictory 2011-9-30 08:07
  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新华网甘肃酒泉9月29日电(记者徐壮志、孙彦新、李惠子)随着天宫一号于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星光闪耀,全新改进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升空,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发射成功。   从1999年第一艘飞船飞上太空到这次天宫一号发射,12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建造空间站这一19年前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便确定的目标。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如果说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则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2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排有实验项目。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我们要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周建平说,过去,中国曾为世界贡献四大发明。未来,在开发太空造福人类方面,我们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个人分类: 新闻信息|1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天宫一号飞上太空 中国迈向空间站时代
yshimp 2011-9-30 03:26
http://news.sohu.com/20110929/n320992709.shtml   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新华网甘肃酒泉9月29日电(记者徐壮志、孙彦新、李惠子)随着天宫一号于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星光闪耀,全新改进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升空,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发射成功。   从1999年第一艘飞船飞上太空到这次天宫一号发射,12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建造空间站这一19年前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便确定的目标。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如果说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则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2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排有实验项目。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我们要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周建平说,过去,中国曾为世界贡献四大发明。未来,在开发太空造福人类方面,我们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徐壮志 孙彦新 李惠子 media_span_url('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9/29/c_122109004.htm') // /* 相关热点 2010-09-09 */ .tagHotg{float:left; margin:10px; width:480px;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4px; text-align:left; } .tagHotg h3{padding:0 0 0 30px; height:25px; line-height:25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bold; color:#004276; background:#d0dce8 url(http://i0.itc.cn/20110909/1ab_e0b54db2_c2ca_ab9b_7565_86c6bebea7ad_1.gif) no-repeat 14px 7px;} .tagHotg .tagIntg{display: block; clear: both; overflow:hidden; zoom:1; background-color:#fff; border:#afc5db solid 1px;} .tagHotg .tagIntg ul{margin-top:1px; padding:9px 7px; overflow:hidden; zoom:1; background-color:#f4f4f4; } .tagHotg .tagIntg ul li{float:left; padding:0 5px; width:140px;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4px;} .tagHotg .tagIntg ul li a{color:#004276; text-decoration:none !important; font-family:"宋体";} .tagHotg .tagIntg ul li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 本文相关推荐 天宫一号最新图片 天宫一号的宇航员照片 天宫一号的最新情况 天宫一号最新发射时间 天宫一号的长度 天空一号飞船最新视频 中国第一个飞上太... 韩国看天宫一号 外媒看天宫一号
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九常委北京酒泉两地观看“天宫一号”升空
yshimp 2011-9-30 03:23
http://news.sohu.com/20110929/n320992641.shtml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北京时间21时许,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听取有关汇报,观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实况;温家宝、贺国强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指挥楼平台上,现场观看发射。   21时1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3分钟后,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接近大气层边缘。   10分钟后,“天宫一号”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成功分离,随后太阳能帆板正常打开,入轨正常。   发射23分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1/09-29/3363975.shtml') //
1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九常委北京酒泉两地观看天宫一号升空
dongzg101 2011-9-30 03:06
胡锦涛等九常委北京酒泉两地观看天宫一号升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21:5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北京时间21时许,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听取有关汇报,观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实况;温家宝、贺国强等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指挥楼平台上,现场观看发射。   21时1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3分钟后,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接近大气层边缘。   10分钟后,“天宫一号”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成功分离,随后太阳能帆板正常打开,入轨正常。   发射23分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完)
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赋诗一首)
热度 4 hucs 2011-9-29 22:34
热烈祝贺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贺天宫一号 胡春松 太空新旅自酒泉, 天宫已入轨。 载人航天三战略, 今日新篇章。 天与地,空间站,里程碑。 神八期待,交会对接。 世界翘首。 注: 北京时间 9 月 29 日 21 时16分00秒点火,21时 25 分 45 秒 ,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为全新研制,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 10.4 米 ,舱体最大直径 3.35 米 ,设计在轨工作寿命 2 年。总重量约 8.5 吨。实验舱可供两到三名航天员驻留,前端安装被动式的对接机构,资源舱提供动力和能源。发射目标飞行器的火箭为长征 2 号 F T1 火箭。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目前这一步已经圆满完成;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神七任务已经圆满完成)、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天宫一号准确发射入轨,揭开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序幕。作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器家族中的全新成员,在未来两年的在轨飞行中,天宫一号将肩负起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的使命。它们在茫茫太空里划出的轨迹,将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册上写就新的篇章。
个人分类: 科研项目|3841 次阅读|8 个评论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jiazhaopeng 2011-9-29 21:58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祝福!
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宫一号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
热度 1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9-29 13:12
()天宫即将升空.doc 天宫一号火箭推进剂加注完毕准备升空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 28日实施运载火箭推进剂加注现场采访已加注完毕,准备到时升空。 国庆夜将与神 8 在太空对接,亲密一吻! 、 9 月 28 天宫一号火箭推进剂加注完毕准备升空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 28日实施运载火箭推进剂加注现场采访已加注完毕,准备到时升空。 国庆夜将与神 8 在太空对接,亲密一吻! 9 月28 日 17:20 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注分队技术人员在加注氧化剂。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个人分类: 其它|3236 次阅读|4 个评论
飞上去做什么?——关于“天宫一号”的几点随想
热度 38 等离子体科学 2011-9-26 16:25
“天宫一号”计划27-29日晚发射。这是中国空间站计划的第一步。 花这么多钱送一个空间站上去,做什么? 无非两个目的:长远的——发展我们自己的太空开发技术;眼前的——从事只有在空间站条件下才可以完成的科学研究。 对中国来说,后者更应该引起重视—— 比如我们的“嫦娥”,在这一点上就不尽如人意。 十几年前(1998年)国际空间站( International SpaceStation, ISS) 发射的时候,笔者曾同欧美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一起提交了一份关于微重力条件下物理实验的Proposal(建议书),在ISS第一批项目的全球专家评审中名列前茅。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第一批安放在ISS上。现在已经发表了一批成果。 两年前征集中国空间站计划科学实验的建议书,笔者同武汉大学的同事也提交了一份探测电离层金属尘埃颗粒来源的建议书。 电离层中观测到的大量金属颗粒来源于外层空间的结论,是武汉大学易帆老师近年来取得重要科研成果。那么这些金属颗粒在外空间是怎样分布的?它们来自哪里?这对于对地球空间环境乃至星体演化、太阳系形成等科学前沿问题都可能带来新的认识。 送上去以后石沉大海。听说是被“枪毙”了。大概是因为不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想起有一个年轻人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笔者提出一种新思路,建议他试试。他据此写了申请,被“拒”——理由大约也是:与国际上研究的主流不同! 我们常讲,要开展创新性研究,特别是“源头创新”,可是一到具体问题,先要问:美国人为什么不这么做?欧洲人为什么不这么提? 这种心态怎么能“创新”?跟着“主流”、盯着“热点”,还谈何创新?更不要说“源头”了! 凡是“源头”的,一定不是“主流”的! 凡是“创新”的,一定不是“热点”! 希望我们的空间站,能做一点真正“源头”的事情。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13068 次阅读|73 个评论
天宫一号拟于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9-20 16:59
天宫一号拟于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 我国将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资料图片:“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示意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9月20日在甘肃酒泉宣布: 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执行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 F 运载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顺利转运至发射区。 天宫一号将于9月27日至30日择机发射。 按照计划,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将首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之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 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提供交会对接目标,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 F 运载火箭等飞行产品自6月底陆续进场后,按照飞行任务测试发射流程,相继开展了: 总装测试等技术区的准备工作, 长征二 F 运载火箭还针对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的火箭故障原因,采取了相应改进措施。 天宫一号在完成推进剂加注后,与运载火箭吊装、对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20日9时,承载着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载人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安全转运至发射塔架。 今后几天,发射场将陆续进行目标飞行器、火箭功能测试,和器、箭、地联合测试等工作,进行最终状态检查和确认后,火箭加注推进剂,择机实施发射。 目前,执行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状态,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个人分类: 其它|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独立自主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的天宫一号推迟至9月上旬发射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9-4 20:55
独立自主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的 天宫一号推迟至 9 月上旬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目标是:“精确交会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撤离返回。”。 “天宫一号”是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的关键。 该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后,我国还将连续发射“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就相当于“神舟”飞船放大的一个小型简易空间实验室,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为核心任务。由于在轨时间较长,也将承担一些观测等方面的任务。 预计 2015 年前发射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则将重点突破再生式生命保障、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等关键技术,同时开展一定的科学应用。 预计 2020 年前后发射的中国空间站则将目标定为“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交会对接”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 国外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如俄罗斯“进步 M3-4 ” 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美国 1960 年代在世界上率先突破这项技术的‘双子座’计划和 1970 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对接,用的是当时的设备人工操作完成,前苏联的无人对接也是同一时期的技术,所以这并非高不可攀,但航天器的交会对接一旦出现故障,往往使整个任务以失败告终,甚至危及安全,从这个意义上,必须把一切想不到的都预先想到,所以会有如履薄冰之感。” 据统计,在 1960 ~ 1990 年间,前苏联载人航天飞行影响任务的 33 次重大故障中,交会对接故障占到 24.2% 。 早在 1971 年的“阿波罗 14 号”登月任务中,正常情况下只需 25 分钟的指令舱与登月舱对接花了近两个小时,接连尝试 5 次均告失败。 航天员阿兰·谢泼德向地面提议,由他出舱,用手拉出对接通道中的探头。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定,在狭窄的对接通道中,穿着航天服的航天员行动和视觉都将大受限制,一旦手套被利物划破,死亡将无可挽回。幸而第 6 次尝试获得成功。 迄今为止,只有美、俄两国“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是有两国共计三百多次的实践经验这笔重要财富 欧洲和日本分别在 2008 年和 2009 年就用 ATV 和 HTV 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但都直接得到了美、俄帮助。 ATV 采用“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对接机构。 HTV 的相关技术从 1997 年就开始研究,但最后的对接仍通过“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将其捕获来完成。 即使如此,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中,故障仍偶有发生。 2005 年,美国的 DART 卫星,甚至对目标卫星一头撞了上去。 2010 年 7 月 2 日 和 10 月 31 日 ,两艘“进步” M 货运飞船都首次自动对接失败,不得不改为手动。 宇宙空间站距离地球表面约 300 公里 ,以每秒 8 公里 的速度绕地球运行,其速度为枪弹的 10 倍。 宇宙飞船需要找到国际空间站,并以相同的高度及速度飞行,若两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将飞船连接口与空间站对接。一个很小的误差,也会让飞船抛向离空间站很远的地方。 太空应该属于全人类,而不是谁领先就谁拥有。中国当前独立发展的状态,并非中国拒绝合作,也不是与美国正展开太空竞赛。 我们愿意与一切愿意同我们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合作和交流的国家携手共进。 在太空领域,美国已经习惯了俄罗斯的乏力、欧洲的依赖、日本的自愿配角。 中国起步之初,美国在该领域与中国合作的可能性趋近于零,但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对国际合作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 从中国突破载人航天,又以 14 亿人民币实现探月初步目标,现在中国“有限,但自主”的太空策略,对时时想着保持世界第一又力不从心、时常目标过大的美国来说,反应显得保守而拘谨。 同整个载人航天技术一样,中国的交会对接技术也享有后发优势,起点相对较高,但独立自主的条件下,需要配套的技术也相当复杂。 特别是中国要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发射次数掌握技术。 当“天宫一号”发射进入“倒计时”,由于半月前升空的“实践十一号 04 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中国主要为了万无一失,推迟了外界预期的 8 月 31 日 发射计划,将发射时间延至 9 月上旬。
个人分类: 其它|3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外媒称中国天宫一号或提前至8月末发射升空
alick1 2011-8-18 19:02
China Manned Space Eng. Ofc. China is developing its first full-fledged space station, called Tiangong (Heavenly Palace). Early tests of China’s skills at rendezvous and docking, shown in this artist's illustration, are set to begin in 2011 据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网站8月16日报道,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发射受到外界的密切关注,其发射时间可能将比预计的日期更早,很可能将在8月末发射升空。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中国太空观察家和资深分析师顾克冈(Gregory Kulacki)表示,“天宫一号”不是中国真正的空间站,也不是中国计划中的空间站的一部分。 报道称,8吨重的“天宫一号”是中国空间站的试验雏形,是中国实现未来太空计划所需要技术(包括对接技术)的测试平台。报道称,未来两年,中国计划针对“天宫一号”太空实验室展开三次发射任务,而且很有可能在第二次发射将中国宇航员送往“天宫一号”生活和工作。 顾克冈表示,“天宫一号”比美国1973年发射的80吨重的“太空实验室”(Skylab)要小得多,而且也比俄罗斯1986年发射的20吨重的“和平号”空间站(Mir space station)小。目前,“国际空间站”的总重量已经达到450吨。 报道预计,中国计划在21世纪20年代早期完成70吨重的空间站的建设任务。顾克冈指出,“无独有偶,到时,‘国际空间站’将退役。如果这两件事果真发生的话,中国的太空站届时将成为新的国际空间站。” 译文来源: 作者:朱盈库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1-8-17 18:04:31 转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1026.shtm 原文: http://www.msnbc.msn.com/id/44168426/ns/technology_and_science-space/t/china-poised-launch-its-first-space-lab-sooner-expected/
1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