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1997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June 1997
黄安年 2019-3-24 07:51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June 1997 【 David Thelen 主编《美国历史杂志, 1997 年月版》, Vol. 84 No.1 】 【黄安年个人藏书书目(美国问题英文部分编号4 92 】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9 年 3 月 24 日 发布(第 21272 号) 自2019年起,笔者将通过博客陆续发布个人收藏的全部图书书目,目前先发布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已经超过491单独编号,。 这里发布的是 David Thelen 主编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 Jun6 1997( 《美国历史杂志》, 1997 年 3 月版》 ) , Vol. 84 No.1,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1997 年版,第 1-391 页 , 另加数十页广告。 本期杂志在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国际特邀编辑栏目 ) 中,列入中国特邀编辑: Huang Anni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 。 照片13张拍自该书 1 , 2 , 3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个人分类: 个人藏书书目|1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March 1997
黄安年 2019-3-24 07:26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March 1997 【 David Thelen 主编《美国历史杂志, 1997 年 3 月版》, Vol. 83 No.4 】 【黄安年个人藏书书目(美国问题英文部分编号4 90 】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9 年 3 月 24 日 发布(第 21270 号) 自2019年起,笔者将通过博客陆续发布个人收藏的全部图书书目,目前先发布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已经超过489单独编号,。 这里发布的是 David Thelen 主编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 March 1997( 《美国历史杂志》, 1997 年 3 月版》 ) , Vol. 83 No.4,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 1997 年版,第 1209-1592 页 , 另加数十页广告。 本期杂志在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国际特邀编辑栏目 ) 中,列入中国特邀编辑: Huang Anni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 。 照片13张拍自该书 1 , 2 , 3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个人藏书书目|1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1997年厄尔尼诺和2015年厄尔尼诺比较
热度 1 杨学祥 2015-12-15 11:40
1997 年厄尔尼诺和 2015 年厄尔尼诺比较 杨学祥,杨冬红 比较 : 2015 年厄尔尼诺 3,4 区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周平均 ): 2015-10-21 2.5 2015-10-28 2.7 2015-11-04 2.8 1997-1998 年和2015-2016年厄尔尼诺3,4 区厄尔尼诺指数( 月平均 ): 1997-09-30 2.29 1997-10-31 2.64 1997-11-30 2.8 2015-09-30 2.28 2015-10-31 2.46 2015-11-30 2.98 图 1 2012-01-2015 年 12 月 2 日厄尔尼诺 3,4 区厄尔尼诺指数变化(周平均) 表 1 2014 年 4 月 -2015 年 10 月厄尔尼诺 3,4 区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 周平均 ) 时间 厄尔尼诺指数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4-01-29 -0.7 2 月为南极海冰最小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4-02-19 -0.4 3 月为赤道太平洋水温最暖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4-03-05 -0.4 2014-03-19 0.1 2014-03-26 0.2 2014-04-02 0.3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4-04-16 0.2 2014-04-23 0.4 2014-04-29 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 2014-04-30 0.4 2014-05-14 0.4 2014-05-21 0.5 2014-06-04 0.5 2014-06-11 0.4 2014-06-25 0.5 2014-07-02 0.4 2014-07-09 0.3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4-07-30 -0.1 2014-08-06 0 9 月为南极海冰面积最大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4-09-03 0.4 2014-09-10 0.5 2014-09-17 0.5 在此区间 低于 0.5 2014-10-15 0.5 2014-10-22 0.5 2014-10-23 日食在极区 ,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4-10-29 0.6 2014-11-19 0.9 2014-12-03 0.8 2015-01-14 0.5 2 月为南极海冰最小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02-04 0.5 3 月为赤道太平洋水温最暖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03-20 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03-25 0.6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04-21 0.7 2015-05-20 1.1 205-06-10 1.3 2015-07-22 1.6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08-05 1.9 2015-08-26 2.2 9 月为南极海冰面积最大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09-02 2.1 2015-09-09 2.3 2015-09-13 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015-09-23 2.3 2015-09-30 2.4 2015-10-07 2.4 2015-10-14 2.4 2015-10-21 2.5 2015-10-28 2.7 2015-11-04 2.8 2015-11-11 3.0 上升加速 2015-11-18 3.1 上升减慢 2015-11-25 3.0 开始衰减 2015-12-02 2.9 持续衰减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2 月为南极海冰最小值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3 月为赤道太平洋水温最暖时期,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预计厄尔尼诺在此期间达到峰值,进入尾声。 2016-03-09 日食在低纬,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图2 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厄尔尼诺3,4 区厄尔尼诺指数(月平均)比较 表2 1997年和2015年 厄尔尼诺3,4 区厄尔尼诺指数变化的相似性 时间 厄尔尼诺 3,4 区厄尔尼诺指数(月平均) 1997-04-30 0.34 1997-05-31 0.84 1997-06-30 1.45 1997-07-31 1.85 1997-08-31 2.14 1997-09-30 2.29 1997-10-31 2.64 1997-11-30 2.8 1997-12-31 2.78 1998-01-31 2.59 1998-02-28 2.17 1998-03-31 1.53 1998-05-31 0.71 1998-07-31 -1.14 1998-08-31 -1.22 2014-10-31 0.49 2014-11-30 0.85 2014-12-31 0.78 2015-01-30 0.53 2015-02-28 0.56 2015-03-31 0.51 2015-04-30 0.78 2015-05-31 1.03 2015-06-30 1.32 2015-07-31 1.6 2015-08-31 2.06 2015-09-30 2.28 2015-10-31 2.46 2015-11-30 2.96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学祥 .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08, 23(6): 1813~1818 2.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卫星观测显示的差别:今年厄尔尼诺现象难创数十年来之最
热度 1 杨学祥 2014-5-19 04:49
卫星观测显示的差别:今年厄尔尼诺现象难创数十年来之最 杨学祥 北京时间5月18日午间消息,海洋观察卫星和其它海洋传感器记录的数据显示,厄尔尼诺状况显得正在赤道太平洋形成。2014年5月的状况与1997年5月有些类似,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二十世纪最为严重。 细节对比两年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关键是2014年4月2日智利8.3级地震导致南太平洋水温偏低,干扰了厄尔尼诺的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9.5级地震导致全球气候变冷,厄尔尼诺事件推迟到1963年发生。 图1 1997年5月5日和2014年5月5日对比,1997年5月12日与2014年5月12日对比 厄尔尼诺和强震的博弈:2014年最热? 已有 522 次阅读 2014-4-2 19:2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最热年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地震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厄尔尼诺和强震的博弈:2014年最热? 杨学祥 2014年变热的因素:可能发生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14年变冷的因素:2000-2030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受到抑制,即使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了,中国东北也会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事件和冷夏;特大地震和海啸导致海洋底层冷水上翻使表面海水变冷。 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期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平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1492.html 卫星观测显示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恐创数十年来之最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4年05月18日 13:31 新浪财经  字体: 小 中 大 中金在线 微博微信   北京时间5月18日午间消息,海洋观察卫星和其它海洋传感器记录的数据显示,厄尔尼诺状况显得正在赤道太平洋形成。2014年5月的状况与1997年5月有些类似,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二十世纪最为严重。   NASA海洋项目管理人员Eric Lindstrom称:“如果情况持续,今秋或迎来一次主要的厄尔尼诺现象,但这不能确保发生。”   近期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1997年至1998年,各种灾害导致2000多人死亡,给全球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美国农业遭遇数以亿计的损失。   气候变化或会影响国家信用评级。赫芬顿邮报报道,标准普尔就气候变化对128个主权国家的信用评级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将从经济增长和公共财政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贫穷国家(如亚非新兴市场国家)信用评级受影响最大。几大洲因天气原因产生的损失都在上升,气候将来或成为影响信用评级的一个因素。(铁军) http://zggng.stock.cnfol.com/meigu/20140518/17890011.shtml 哈尔滨突降冰雹:部分街道冰雹堆积10cm高(图) 2014年05月18日19:25 中国新闻网 我有话说( 200 人参与) 收藏本文 哈尔滨突降冰雹 部分街道冰雹堆积约10厘米高 解培华 摄 哈尔滨突降冰雹 部分街道冰雹堆积约10厘米高 解培华 摄 哈尔滨突降冰雹 部分街道冰雹堆积约10厘米高 解培华 摄   中新网哈尔滨5月18日电 (记者 解培华)18日14时许,哈尔滨市突降冰雹。此次冰雹如黄豆粒大小且数量多,整个过程持续约10分钟。   冰雹天气过后,记者在哈尔滨市进乡街看到,部分路段冰雹的堆积量很大,大约达到10厘米高。   据黑龙江省气象台数据显示,18日哈尔滨市有阵雨,气温为10℃-20℃。受高空东北冷涡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预计未来三天,哈尔滨市将继续以阵雨或雷阵雨天气为主,过程雨量可达中雨程度,气温变化幅度较小,降雨天气将持续到21日。(完) (原标题:哈尔滨突降冰雹 部分街道冰雹堆积约10厘米高(图)) http://news.sina.com.cn/c/p/2014-05-18/19253016296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姚远专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下载
热度 3 kexuechuanbo 2013-10-30 12:28
目录.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一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二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三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四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七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八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九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二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三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四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五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六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七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八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十九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二十章).pdf 中国大学科技期(第二十一章).pdf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838 次阅读|3 个评论
15年前的滑坡读书报告(1997)
热度 2 xcl2822 2012-4-1 21:30
滑坡读书报告 肖长来 这是一篇很早的读书报告,已是 15 年前的事了。 1 、引 言 滑坡是一种主要的地质灾害。可以说自从地球上有了陆地和海洋,就具备了发生滑坡的条件;自从出现了人类,人类也就面临着滑坡的威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的各种活动不断向自然界深入,不断影响或改造着自然界,而自然界的各种边坡失稳的可能性也就大为增强,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减免各种可能的灾害。滑坡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和人类不得不注重研究的重大课题。 人类对滑坡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但主要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滑坡灾害也成为国际十年减灾的重要课题之一。学习和掌握滑坡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实践,勘查各种可能的滑坡体并做出较准确的预报,对于减免由于滑坡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历史回顾 历史上关于滑坡的记载很少,但在中国的史书中还可略见一斑。据竹书纪年“帝癸十年(公元前 1809 年),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伊洛竭”。笔者认为,此处之“伊洛竭”是由于上游的地震滑坡堵塞河道所致,除此解释而外仅地震难以使“伊洛竭”,只是那时人烟稀少,未能发现上游河道堵塞罢了。我认为这应该是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滑坡了。实际上,在古代人类活动能量较小的情况下,由于人类活动所诱发的滑坡其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至于产生巨大的灾害;那时对人类产生灾害影响的滑坡是由于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地震、降水等)所诱发的滑坡,文字记载中的有关滑坡现象也多与地震有关。史记载:“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竭,歧山崩”,可见地震诱发的歧山滑坡可能是高速远程滑坡,壅塞三川之上游而使之枯竭。总之,历史记载中的滑坡多数与地震有关。 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开始研究滑坡。实际上,在多山国家(如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伊朗、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挪威、瑞士、南斯拉及中国的西部地区),滑坡是非常普遍的。 1920 年在中国甘肃省的黄土中,发生过一起由地震引发的巨大滑坡,掩埋了河谷的村庄( Close, Mccormic , 1922 )。 1933 年四川叠溪地震滑坡( 7.5 级地震所致),南北长 2.5km ,东西宽 1.8km ,滑坡后壁高达 100m ,滑动土石方达 1.5 亿 m 3 ,形成高 160m 的大海子拦河(岷江)大坝,蓄水 7000 万 m 3 以上。中国仅从 1980 年以来,就先后发生了湖北盐池河崩塌( 1980.6.3 )、四川攀枝花渡口灰岩矿山滑坡( 1981.6.10 )、四川成昆线铁西滑坡 (1981.7.8) 、四川盆地西部暴雨滑坡 (1981.7~9) 、四川长江云阳鸡扒子滑坡( 1982.7.24 )、甘肃酒勒山滑坡( 1983.37 )、湖北长江新滩滑坡 (1985.6.12) 、湖北秭归马家坝滑坡 (1986.716) 、四川巫溪西宁滑坡 (1988.1.10) 、四川华蓥山溪口滑坡 (1989.7.10) 、云南金沙江支流昭通滑坡 (1991.9.23) 、涪陵地区武隆县兴顺乡乌江鸡冠岭滑坡( 1994.4.30 )。 1961 年至 1962 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 9000 次以上的滑坡( Zaruba 、 Mencl , 1969 );日本仅沿国家铁路线平均每年就有 2000 多处路基被破坏( Saito 、 Uezawa , 1969 )。瑞士兰达岩石滑坡是塌方量较大且多次塌滑的滑坡( 1991 年 4 ~ 5 月)。 3 、滑坡危害 滑坡的危害是巨大的,越靠近城市和重要的工矿区,滑坡的危险性就越大。 1893 年在印度发生的 Upper Garhwal 滑坡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滑坡,该滑坡形成了一个长度在 3km 以上、宽度 1.5km 的天然坝,一年时间蓄水达 10 亿 m 3 ,洪水时将下游城市和冲出甚远( Legget, 1962 )。瑞士规模巨大的 Elm 滑坡,使 115 人丧生 。美国洛山矶 1951 ~ 1952 年冬季产生的滑坡及陷滑、岩屑流等,造成 750 万美元的损失;如 1963 年 10 月 9 日,意大利瓦依昂( Vajont )水库岩坡,由于石灰岩层理强度减弱而发生大规模滑坡运动,在一分多钟内大约有 2.5 亿 m 3 的岩石崩入水库内,顿时造成高达 150 m 到 250 m 的水浪,洪水漫过 270 m 高的拱坝,致使下游的郎加朗市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数百人死亡。 中国滑坡灾害也十分严重,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每年主要滑坡灾害多在 10 次以内;自 80 年代起至今,进入滑坡灾害高峰,每年多在 20 次以上;在最近 45 年中至少发生了 450 次滑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巨大。 1920 年中国甘肃省黄土中的地震滑坡,使 10 余万人丧生。 1982 年 7 月 16 ~ 18 日发生的鸡扒子滑坡,滑体总量 1500 万 m 3 ,毁坏耕地 775 亩,房屋 1739 间, 291 户 1353 人无家可归,损失达 560 万元。 1983 年甘肃省黄河支流 Baxiehe 流域发生于黄土中的 Sale 滑坡, 55 秒滑动了 1600m ,最高滑速达 30m/s ,摧毁 4 个村庄,使 237 人死亡。 1985 年 6 月 12 日发生的新滩大滑坡, 3000 多万 m 3 土石在几分钟内摧毁了新滩镇,滑体前缘入江造成巨大涌浪,导致船只沉没,人身伤亡。 总之,滑坡的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巨大的。其危害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 1 )造成人员伤亡,危及人身安全; ( 2 )破坏城镇、厂矿和企业,危及其安全; ( 3 )破坏交通通讯设施(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 4 )破坏水利、水电工程; ( 5 )破坏和威胁文物古迹; ( 6 )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 4 、滑坡分类及滑坡的影响因素 滑坡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滑坡定义为形成斜坡的物质—天然的岩石、土、人工填土或这些物质的结合体向下和向外的移动。狭义滑坡( Landslide )定义为沿特定的面或组合面产生剪切破坏的斜坡运动;或为斜坡上的岩土沿坡内一定的软弱带(或面)作整体地向前向下移动的现象。欧美国家多用广义的滑坡概念,美国一些学者将其为斜坡运动( Slope Movement );中国、俄罗斯和日本都使用狭义的滑坡概念。 中国滑坡的分类,曾按单一因素或指标划分,如考虑滑体物质组成、滑体受力状态、主滑面与层面或结构面的关系、滑坡出口在山坡上的部位、滑体厚度(滑动面深度)、滑坡规模、滑坡运动状态、滑体含水状态、滑坡产生原因、滑坡发生时代等。 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博士导师胡广韬教授著了我国首部 《滑坡动力学》科学专著,由 地质出版社出版(西安地院,赵法锁,《工程地质信息》 1994 年 2 期, P30 )。该书是胡教授积 40 余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的教学经验与滑坡活动性规律的研究,总结开拓出地质领域中具有系统性理论内容的我国首部科学专著,共分 7 章 26 节,阐述了 20 余项关键性新理论、新观点、新问题: (1) 滑坡营力因素的历史转化性、动态阶段的差异性、形成位置的选择性, (2) 坡基型剧动式滑坡的功能均衡与滑体的超稳功能、滑体超稳定性与其“复活”条件的特殊性, (3) 高速滑破的多级冲程与多序次、起程剧动与行程高速的机理、起程弹冲速度, (4) 多冲程滑坡功能转化与滑体稳定向量问题、超前溅泥气浪与边缘旋流, (5) 滑坡危岩体弹性应变能的聚集, (6) 弹冲剧动式滑坡的行程高速度, (7) 缓动式低速滑坡的发育模式、滑移机理与低速机理、时空演化, (8) 采空变异山体侧向滑动的复合机理、地质环境中斜坡破坏变异。 一个发育完整的滑坡,一般具有下述形态要素,即滑坡体、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动面、滑动带、滑坡舌(滑坡头部)、滑坡鼓丘、滑坡主轴、破裂缘、封闭洼地、拉张裂缝、剪切裂缝、扇状裂缝、鼓胀裂缝、滑坡床。滑坡研究中应主要查明上述的滑坡形态要素,重点应预测可能发生滑动的滑坡范围、滑坡厚度、滑动速度和滑动距离。 滑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滑坡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地形地貌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条件;( 2 )地层岩性特别是易滑地层的存在是滑坡产生的内在条件,包括粘性土类、黄土类、堆积土类、(含煤)砂页岩类、变质岩类和软弱夹层类;( 3 )地质构造发育,特别是各种软弱结构面上陡下缓的组合是产生滑坡的重要条件;( 4 )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是产生滑坡的最活跃的因素,雨季地下水获得补给,滑坡趋于活动,研究表明滑坡主要发生于 6~9 月;( 5 )地震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动力,中国从公元前 780 年至 1976 年发生六级以上地震 656 次,其中有 169 次引起地震滑坡(占地震总次数的 26% ),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密度高、规模大、速度快、滑程远、滑床坡度小;( 6 )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产生滑坡的活跃因素,如不适当地开挖坡脚、在坡体上堆载、矿山开采(特别是大型露天矿)、大爆破等。 5 、滑坡灾害预测评价与防治措施 滑坡预测方法虽然较多,但由于影响因素多具体应用时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通常可将边坡稳定分析的图解法、极限平衡法(圆弧法、 Fellenius 法、 Bishop 法、 Janbu 法、 Sarma 法、 Wedge 法、单一直线滑面法、不平衡推力法、分块极限平衡法等)、数值法(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等)用于滑坡分析,也可利用已经发生滑动的滑坡资料进行反分析。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许多复杂而有效的方法不断被用于滑坡分析与预测。 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有一些滑坡预测成功的例子。瑞士兰达滑坡就是后来的预测较准而减免了更大的损失。 1991 年 4 月 18 日早晨,一个近 2000 万 m 3 的大型岩石滑坡,威胁了瑞士南部的马特塔尔,堵塞了菲斯帕河,阻断了铁路线,兰达镇(海拔 1410m )北部“莱尔奇”的部分村庄被厚约 60 米的碎石所掩埋,所幸无人身伤亡。 4 月 29 日清晨又发生了一个约 10 万 m 3 的新滑坡。河谷的东、南、西三面为由结晶岩(主要是片麻岩)构成的环形山脉(海拔大于 4500m )。 5 月 1 日至 8 日的大地位移测量表明,近日将发生一次巨大的崩塌。 5 月 9 日在 11 个小时之内约有 1 亿 m 3 的破碎岩石以崩塌方式泄入河谷,持续 17 个小时,单个滑坡体的体积均大于 100 万 m 3 。幸亏事先预报,封锁了道路(铁路、公路),人员撤离了危险区。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西南部频繁而小规模的地震,是产生更多岩石崩塌的主要原因;另外,冰川结束时的冰川后退、岩壁边坡底板卸压和较新的断层组也是引起滑坡的重要原因,由融化雪水渗入所引起的高空隙水压力被认为是该岩石滑坡的初始起因。滑破在河谷中形成了巨型堰坝。 滑坡预测得是否成功,除了与现场调查、观察数据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现场监测和有关试验,利用所获得的各种有用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处理,建立科学的物理模型、试验或模拟模型和预测模型,对滑坡作出科学的预测。其中最重要的获取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滑带岩土体的强度指标。目前,长春科技大学曹炳兰教授主持的大型环形剪切试验研究,为滑坡研究、预测开辟了崭新的方向。另外“ 西安骊山文化古迹滑坡灾害评价”( K. Sasaa 等人)一文很有价值,笔者将其译出附后。 滑坡防治是我们减免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修建工程时尽量查清可能的滑坡体并避开滑坡体,也可预先加以处理。滑坡防治措施主要包括:( 1 )清除滑坡体;( 2 )治理地表水,修排水沟、截水沟、整平地表;( 3 )治理地下水,打孔、井排泄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 4 )削坡(顶)与压坡(脚);( 5 )抗滑工程,如挡墙、抗滑桩、锚杆等。中国滑坡防治较好的例子是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下山包滑坡,原为一古滑坡,由于厂房边坡开挖爆破和施工生活用水下渗导致滑坡复活,在分析滑破形成机理及滑坡性质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进行了滑坡稳定性分析,采取了多种工程治理手段,包括滑坡减载、打钢筋桩、设预应力锚杆、打抗滑桩、设预应力锚索、地下排水洞及孔幕、地表排水沟以及坡面喷锚、钢筋混凝土框架护坡等;埋设多种监测仪器,进行立体监测(地表监测桩、地表变形伸缩仪、地表水平位移视准线、钻孔测斜仪、地下水位监测孔、抗滑桩压力盒、预应力抹索传感器等 50 余处监测点),经过 7 年多的严格监测证明,滑坡工程治理是有效的。 总之,滑坡是当代世界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我们修建各种重要工程,都应该对滑坡有足够的知识和认识,查明可能的滑坡体及其发展、产生机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预测和评价,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治,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滑坡灾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1997 年 1 月 23 日 ************************************************************************** 参考文献 1 、《岩土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岩土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10 , P405~425, P478~519, P680~717 2 、(美) H.F. 温德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译校,基础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P482 ~ P570 3 、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5 年 4 月, P612 ~ 672 4 、刘传正,环境工程地质学导论,地质出版社, 1995 年 12 月 5 、张卓元、王士天、王兰生编著,《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地质出版社, P308 ~ 382 6 、 Kyoji Sassa, Editor, Proceedings fo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 Hazard Accessment, Xi’an (ISLHA), 13--16 July, 1997. Committee for Prediction of Rapid Landslide Motion of the IUGS Working Group On Landslides 6.1 Kyiji Sassa, Hiroshi Fukuoka, Qingjjin Yang and Fawu Wang, Landslide hazard Assessment in Cultural Heritage, Lishan, Xi’an, (ISLHA), P1~24 6.2 Yong Hong and Binglan Ca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ale Landslide and Lishan Potential Landslide, China, (ISLHA), P189~199 6.3 Yaning Chen,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Lanslide Hazads in China, (ISLHA), P241~245 6.4 Binglan Cao, Zhishuang Yang, and Xiaoyu Zheng, Movement Mechanism and Disaster Prediction of Typical High Speed Landslide in Northwest, China, (ISLHA), P247~259 7 、聂建平(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乌江武隆鸡冠岭发生崩塌 ,《工程地质信息》, 1994 年 2 期, P23 8 、 A. Gotz, M. Zimmermann , 瑞士兰达岩石滑坡的起因与后果 , 《工程地质信息》, 1994 年第 4 期, P13~15 (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勘测局李吉贵、陈丽丽译自日本《滑坡消息》 1993 年 8 月第 7 期, P22--25 ) 9 、 邹成杰 (电力工业部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下山包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治理 ,《水利水电技术》, 1994 年第 10 期, P27~34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459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