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H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约束模式物理图像(非主流观点)之:台基区物理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2-6-4 16:20
在“磁分形面”上的温度和密度的“跳变”是诱发 H 模的基础。但是物理量的“跳变”导致 delta 函数奇异性( d -function singularity )。由磁流体( Magnetohydrodynamics , MHD )平衡条件 grad p=jXB/c 可以知道,温度和密度的“跳变”导致“磁分形面”上垂直该面的压强梯度 dp/dr 趋向(负的)无穷大。因为托卡马克磁场是有限值,所以直接的结果是在“磁分形面”上环向电流趋向无穷大! 这个图像是我们理解 H 模和台基区物理的基本图像。等离子体所的 L 所长有一句口头禅:我就关心零级量问题。这个就是 H 模的零阶量问题。 “跳变”和奇异性都是数学。不是物理上的奇异性。凡是物理问题有奇异性的地方,都是因为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所使用的近似在该处“失效”了,或者有我们不知道的新物理。引入了合适的物理,这个奇异性就可以“ resolved ” 。【参见笔者 关于奇异性的文章 和 关于磁重联的文章 】 在这里,我们在磁流体近似下“丢掉”的物理就是离子的有限 Larmor 半径效应。 ——考虑了离子的有限 Larmor 半径效应,温度和密度的“跳变”变成了温度和密度的“台基”; ——在磁流体近似下平衡无穷大压强梯度的电流奇异性成为支持这个台基的在台基宽度范围的环向电流片;(笔者几年前就认为存在这样的电流分布,最近在 DIIID 上观察到这个电流片的迹象。) ——所以研究台基区物理过程,至少要用双流体( two-fluid )近似,或者“回旋流体”( gyro-fluid )近似;(目前可以跨“磁分形面”的大规模数值模拟程序里, BOUT 正在发展这两种版本。) ——所以台基宽度的特征尺度一定是离子回旋半径的尺度。 在这个尺度下,电子是强磁化的,跟着磁力线运动。而离子做回旋运动时,一半在封闭磁力线区,一半在开放磁力线区。到了开放磁力线区就很容易沿着磁力线“输运”到偏滤器区。这必然造成“磁分形面”区的电荷分离层,形成垂直分形面的静电场,这就是 H 模物理中常说的 Er! 这个场导致 EXB 剪切流——主流的 H 模理论认为这是引起“边缘输运垒( Edge Transport Barrier, ETB )的原因,而 ETB 是导致台基的原因。而笔者的“非主流”观点是:分形面( + 芯部加热 + 边界低再循环)是导致台基 +Er 的原因,而台基在 MHD 时空尺度靠电流片支撑,在输运的时空尺度才靠 ETB 来平衡内外的热流! 这个图像自洽、简单、清晰。而主流观点对 Er的 产生机制尚没有明确的结论。目前的理论认为是边界湍流自组织的结果。但是具体的物理过程还是众说纷纭。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575 次阅读|19 个评论
高约束模式物理图像(非主流观点)之:边界再循环
热度 4 等离子体科学 2012-6-1 15:16
上次说到:磁分形面两侧拓扑性质的不同导致了物理性质不同——因为在封闭磁力线区,输运是垂直磁力线的,输运系数很小;在开放磁力线区,输运主要是沿着磁力线的,输运系数很大。简单地说,如果屋里和走廊各有 100 人,则“分布”是没有“梯度”的。但是两边的“输运”系数不同:屋里每 10 秒出去 1 个人到走廊,走廊每 1 秒离开 10 个人到屋外去了,那么 10 秒钟以后“分布”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屋里还有 99 人,但是走廊里只有 1 个人了!在分割屋里和走廊的“墙”的位置,“分布”发生了“跳变”!所谓“台基”就是这么来的! 那位说了,这样继续下去,这个“跳变”其实是在不断减小的,到 1001 秒后所有的人就都走光了,“跳变”也没有了。 说得好!其实还有一种可能,也就是“ 边界条件 ”:出了屋子的人堵在走廊和屋外之间“大门”口,或者出去了又进来,使得每秒钟离开走廊走出这个“大门”的“净”人数越来越少。这也会使得“跳变”越来越小。 那么维持这个跳变的条件是什么呢? 明显地:第一,是在屋子里有“源”——比如通过窗户不断进人,使得单位时间进屋子的和出屋子的人数相等、甚至进去的超过出去的;第二,还要保证离开走廊的人不被“大门口”的人群堵住、更不能让外边人再进来,保持出“大门”的净“人流”不变。 如果把“人数”换成温度,把“屋里”换成主等离子体(被分形面包围的,被 close field lines 所约束的等离子体),把“走廊”换成刮削层( SOL ),把“大门口”换成偏滤器靶板( target ),那么上面的“第一”就是“加热”(而保证“单位时间进屋子的和出屋子的人数相等”这一条件就成为所谓“阈值功率”),“第二”就是降低边界(偏滤器靶板处)的“再循环”。 所以,实现 H 模就是这两条途径:一是增大加热功率超过“阈值功率”;二是降低边界的再循环。 以往人们注重前者,主要靠加大加热功率——往往要超过阈值功率很多(有时要几倍)。但是 EAST 的加热功率不足,只好在后者想办法——器壁的锂化大大降低了边界的再循环。所以他们在加热不足的情况下(甚至靠了一部分欧姆加热),也实现了 H 模。 有意思的是,最后决定 H 模时间的,竟然就是这部分欧姆加热对系统储存电磁能量的耗散—— H 模放电结束是因为伏秒数(系统储存电磁能量的量度)用完了。 可以预期,等到 EAST 的中性束或者电子回旋加热上来,把环电压调成零(不消耗伏秒数), H 模时间将会大大延长——如果延长一个数量级,那么对稳态运行的物理过程研究会非常有意义。 又及: 对一个美国同行讲这个想法的时候,他质疑说:不一定都是从屋门口出去嘛,不等屋里和走廊形成那么高的“梯度”,屋里人早就把“墙”推倒了冲出去了! ——太好了!这不是质疑,而是补充嘛!这就是“边缘局域模”(ELM)的爆发机制! ELM的脉冲式爆发就是“墙”的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的过程。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35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高约束模式(H-mode)物理图像(非主流观点)之:边界条件
热度 2 等离子体科学 2012-5-27 14:43
高约束模式(H-mode)物理图像(非主流观点)之:边界条件
【明天是585的H模项目中期检查;后天是等离子体所的偏滤器项目中期检查;正好坐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写一写笔者考虑了许久的偏滤器如何 inducing H模的想法。】 EAST 在没有 NBI 和 ECRH 的条件下,只靠 ICRH 和 LHCD (加上一些欧姆加热)实现了 29.5 秒(昨天-28日-的新结果是35秒)高约束模式放电——创下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一般地, ICRF 的频率很低,所以很难耦合到等离子体芯部; LHW 加热效率很低,一般只用来做电流驱动。所以要得到 H 模,或者要有 NBI ,或者要有 ECRH 。 EAST 靠什么?——等离子体所的回答是:壁处理!即对壁的“锂化”处理(在壁上附着一层锂粉)。 那么主流的关于 H 模物理机制的观点是什么呢?我们抄一段“ Fusion Wiki ”: When a magnetically confined plasma is heated strongly and a threshold heating power level is exceeded, it may spontaneously transition from a low confinement (or L-mode) state to a high confinement (or H-mode) state. In the H-mode, the energy confinement time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e., typically by a factor of 2 or more. H-mode profiles have a characteristic edge pedestal . This transport bifurcation is due to the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in the edge plasma.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the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formation of a sheared flow layer and an associated edge radial electric field. The local suppression of turbulence leads to a reduction of transport and a steepening of the edge profiles. 可见 H模 有两个特征——时间特征:能量约束时间 doubled ;空间特征:等离子体的空间分布( profile )在边缘区变陡( steepening ),形成温度、密度的“台基”( pedestal )。下图是取自 Fusion Wiki 的一个典型的温度分布图。 这里提到了边缘( edge )。但是请注意,磁约束等离子体的“边缘”一般是指等离子体(实际指密度、温度比较高的等离子体)的“边界”里面的一个薄层。而在“边缘”和“壁”(物理问题的真正边界)之间还有一个“真空区”(实际是等离子体密度温度非常低的区域)。 所以仔细看上面的“主流”观点,可以得出: H 模以及“台基”的形成是因为加热导致“边缘”层里剪切流( associated with 径向电场)的形成,导致边缘湍流被抑制,再进一步导致输运水平的降低和台基的形成。 看起来与隔着一个真空区(实际有很稀薄的等离子体,我们一般称为刮削层或者刮离层—— scrape-off layer, 简称 SOL )的“壁”没有什么关系。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EAST 在“非常规”条件下得到的 H 模,促使我们思考:我们过去对 H 模的认识是不是出了偏差。 我们知道,物理问题都可以用关于时空的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描述。而偏微分方程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组偏微分方程,可以有任意多组解,所以其确定的解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决定的——叫做定解条件。哲学上说,偏微分方程所描述的物理过程是内因,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是外因。对稳态过程,定解条件就是边界条件决定的。明确地说,就是由真空室面向等离子体的第一壁和偏滤器的靶板(这个很重要,后面会详细说)的壁条件决定。 所以必须想想,到底壁条件在这里起了什么决定性的、主流 H 模理论模型没有考虑的关键作用!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7962 次阅读|8 个评论
祝贺EAST实现可重复H-mode放电
等离子体科学 2010-11-12 17:07
得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的EAST得到了重复性较好的H-mode,祝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理所当然受到了世界性的关注。4年前在成都的IAEA世界聚变能大会上,全体与会者起立鼓掌向EAST的工程建设者们致敬。但是全世界也等了4年,等EAST的物理实验结果。特别是去年成都核西物院的托卡马克HL-2A上实现了H-mode放电,并得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要物理结果;更因为韩国的全超导KSTAR也成功地得到了初始等离子体,大家对EAST的期盼更急迫。 上月去合肥那天,正好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了离子回旋加热能量被耦合到等离子体中,和他们一起庆祝过一次。这次得知合肥的同事们终于看到了H-mode,更是兴奋! H-mode放电是先进托卡马克的最重要的标志。得到了H-mode放电,就可以真正开始先进托卡马克物理研究,特别是超导托卡马克上长脉冲H-mode放电的物理研究,走到世界的前列! 再次向等离子体所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等离子体所的简报: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88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