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倡议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份关于转基因的公开倡议书
热度 1 bioysy 2013-8-2 13:05
二位分别是: 1 就“财经郎眼”和“解码财商”造谣转基因事件致国家广电总局的公开信 http://www.agrogene.cn/info-408-1.shtml , 2 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713187.html 呵呵,我看关于转基因的问题好解决,就按照这种方式拼人气就行了.全国人民投票表决,这样最民主,最科学. 当然能不能有效解决,那是另外的事情了. 轰轰烈烈的争论其实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一个观点:转基因的确很重要,应该加强转基因的科学技术研究.这 符合我这个转基因学术派的基本立场.
个人分类: 科研杂谈|18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倡议书:请挺转人士从自身做起
热度 57 gfcao 2013-8-1 13:58
我们的挺转专家们总说转基因无害,老百姓认为有害是因为老百姓无知,但迄今为止,除了转基因专家们声称没发现什么“危害性”以及美国人已经吃了十几年转基因等牵强附会的所谓理由外,没有拿出任何足以证明转基因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有力证据来。我不明白,我们的挺转专家们哪里来的勇气大肆宣扬转基因无害?就以美国人吃了十几年转基因来说,十几年能说明多大问题?我也相信,我现在吃转基因食品不会出现很大问题,因为我已经有儿子了,就算我因为吃转基因失去了生育能力也无所谓。可专家们凭什么肯定转基因对遗传一定没有影响?你们有实验数据吗?如果没有,你们哪里来的那么大底气?在数据出来之前,你们为什么如此的迫不及待叫嚣推广转基因主粮?中国现在真的缺吃少穿以至于不得不发展转基因主粮吗?你们的用心何在恐怕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你们想让民众与政府接受你们关于转基因的理论也可以,那就是从你们自身做起,你们不是要造福人类、拯救大众于饥寒交迫之中吗?那我就给你们发一封倡议书: 一切支持转基因的人们,建议从你们这一代开始,你们的儿女、孙儿女都以转基因食品为主粮,连续食用二十至三十年,别担心转基因食品不够你们吃,美国每年向中国销售数以万吨计的大豆与玉米,你们的转基因食用油绝对够用,实在不够,广大百姓们做出一点牺牲还是可以的,将转基因食用油全让给你们优先食用。医生经常建议我们,日常饮食中要注意粗细粮搭配着食用,玉米应该算是粗粮了吧,美国卖给咱们的玉米足够你们日常作为调节饮食结构的粗粮食用了。至于黄金大米,目前虽然为数不多,但据说咱们的转基因专家已经种植了百万亩的农作物,全国的挺转人士有多少呢?不至于超过几十万吧?按平均每户五口人计算,估摸着 100 万人左右,百万亩地每年产出多少黄金大米呢?保守估计,按照每亩 300 斤计算, 100 万亩的产量就是 3 亿斤黄金大米。这个数量应该足够转基因专家们食用,特别是专家们日常参与各种交流,应酬繁多,早就脑满肠肥,吃不了多少黄金大米了。 如果转基因专家们能够如神农遍尝百草般从主食到副食都是转基因食品,全中国的百姓们不仅不会与你们争论不休,还会为你们造福人类宁愿舍身成仁的伟大壮举高唱赞歌。如果你们做不到,请不要再鼓吹什么转基因无害了,因为你自己都不敢长期服用的东西凭什么要求老百姓食用?中国人还没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吧? 如果你们不敢接受这份倡议书,那就请回到你的研究室或实验室,继续潜心做你的转基因研究。据说你们的转基因技术还远没有达到美国人的水平,何必这么急不可耐?等到你们赶上了美国人的转基因技术水平并提供了转基因对于人类遗传的确无害的确凿证据后再出来说话不迟。 你们与其联名向人家电视台抗议,还不如联名发表声明,你们全家将以转基因食品为主粮食用二十年。
个人分类: 杂文|4572 次阅读|117 个评论
议论文:手机赛投票倡议书
热度 13 physicsxuxiao 2013-5-19 00:49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曾说:“他有许多敌人,却没有一个私敌。” 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就我所知道的科学及文化八卦,科学家甚至一般各种家之间交恶,乃至相互诋毁,在能力范围内遏制对方的事情,比比皆是。远一点的,比如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相互攻讦,到了牛顿不得不使用马甲的地步;而伏尔泰和卢梭之间的对攻,更是弄得大家莫名奇妙。而近一点的,有鲁迅和林语堂的交恶;有杨振宁和李振道翻脸的事,顺带还有吴健雄和一组低温物理学家的争吵...... 这些奇怪的故事,当事人心情如何,没有人说得清。也许我们可以从卢梭至伏尔泰的最后一封信中看出些端倪:“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信是这样结束的:“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 这里面的事,到底是说不清的。也许是文化,也许是年纪,也许是性情,更莫说名利搅和在一起。 这也是我对同行评议没有信心的原因。虽然我知道,论文评价更是搞笑。好在,我拒绝了这两种评价,而是将工作交与社会的公共平台或者市场来验证,也因而具有了无限的勇气。 但是,我毕竟是国家所培养,对所谓的学术共同体有一份责任。这份责任使我愿意给诸公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你们骂的贪官,正是我们的叔伯兄弟、乡里弟子,甚而至于,就是你自己;你们每日臭骂的学术界,正是由你们构成。那不是“你们”,而是“我们”。是“我们”,毁掉了同行评议,毁掉了文章评价。 不论痛骂他人,或者制度,或者反躬自省,自我忏悔,都不如起而行之。 手机比赛,只是个游戏,但是即将开始的投票,将反映每个人对他人和对自身的认识,以及自我约束内心的能力。徐老师经常在学生中干这件事,结果获得恶名,不过徐老师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舍去内在的公平心,我们就不是合格的公民,将远离蔡元培先生的期许。 好吧,开始投票倡议: 请把票投给 曾经同桌的你 曾经年少的你 曾经帅气的你 曾经美丽的你 曾经才华横溢的你 曾经幸苦的你 曾经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你 曾经被人嘲笑的你 曾经怀才不遇的你 现在也很烦的你 非常公平的你 非常自律的你 聪明的你 睿智的你 懂点统计的你 (投票规则及投票规则博文,将在下一篇给出,敬请期待) (亲爱的编辑MM,我灰常希望这篇可以加精)
个人分类: 总结与反思|3363 次阅读|35 个评论
盖有公章的校内为周正青同学捐款倡议书
热度 1 ailiyakong 2013-3-17 19:54
盖有公章的校内为周正青同学捐款倡议书
盖有公章的校内捐款倡议书
219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封写给科学网网民的倡议书
热度 12 KUOLONG 2012-12-13 04:18
目前,国际市场上流通的天然橡胶几乎全部来自热带地区的橡胶树 ( Hevea brasiliensis ) ,作为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天然橡胶具有人工合成橡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能,包括耐磨损、耐冲击、富弹性、散热性好、低温环境下延展度高,从而广泛运用于飞机轮胎、高品质汽车轮胎的制造。使用合成橡胶制造的飞机轮胎根本无法使飞机安全着陆,要提高载重卡车轮胎的耐磨抗压能力必需在合成橡胶中添加天然橡胶成分,而天然橡胶的良好散热性能使得混有天然橡胶成份的汽车安全性能比普通轮胎的汽车安全性能高得多。迄今,国际市场上有超过四万种工业品使用天然橡胶,其中包括四百余种医疗用品如医用手套和避孕套。 基于下面一些具体因素,寻找替代天然橡胶资源是我国科技界、橡胶工业界以及相关决策部门必需重视的问题。 随着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国策的推行,对橡胶制品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 ; 橡胶树生长需求特定 热带雨林气 候 ,我国境内橡胶林生长地域受到严重制约 ; 用于合成橡胶的原材料随着不可再生性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而会变得日趋紧缺 ; 其他国家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工业化的兴起,必将成为我国天然橡胶需求的竞争对手 ; 国际范围内,橡胶树种的单一性使得大面积病虫害易于发生而造成橡胶工业毁灭性打击的潜在威胁日益加大。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曾经导致南美橡胶树种植园叶枯病大规模发生的真菌性病原菌 ( Microcyclus ulei ) 可能会转移到天然橡胶主产地的东南亚地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国 ; 当今寻找替代性天然橡胶资源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界的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把寻找替代性天然橡胶资源的重点一直放在蒲公英这一物种上。在已知的 400 余种分泌橡胶乳汁的植物物种中,目前蒲公英是被科学界公认的最佳橡胶树替代物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天然橡胶的供给在前苏联受到严重冲击。出于战争的需要,前苏联推行了国家战略项目寻求橡胶树的替代资源,该项目的实施导致发现了俄罗斯蒲公英。随着二战的结束 , 天然橡胶原料的供给恢复正常而该项目彻底终止。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盟的高技术公司和相关科研机构重新把研究精力放回到这一前苏联已经终止的项目。比较突出的有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和 普利司通轮胎公 司对 俄罗斯蒲公英开展的 合作研究 ( 参见 2012 年 10 月 16 日的 俄亥俄州 当地新闻报道 http://ocj.com/2012/10/dandelions-cash-crop-for-ohio/) ; 德国穆恩斯特大学植物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已经成功 利用转基因技术手段提高 俄罗斯蒲公英橡胶产量 ( 参见 2011 年 2 月 25 日的当地新闻报道 http://www.tyrepress.com/News/business_area/70/21814.html) ;加拿大 圭尔夫大 学植物育种学家主持的 俄罗斯蒲公英培育项目 ( 参见 2011 年 3 月 18 日的当地新闻报道 http://www.uoguelph.ca/news/2011/03/prof_to_use_dan.html ) ;而欧盟则通过持续的欧盟珍珠项目 (EU-PEARLS) 支持欧盟境内不同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研究开发 蒲公英在天然橡胶制造业中的替代作用 ( http://www.eu-pearls.eu/UK/ ) ; 笔者本人也有幸在自己主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有限的研究经费从事一些蒲公英品质遗传改良的工作。 在我国 , 蒲公英根汁橡胶的研究也已经初步提上议事日程。根据 2012 年 5 月中国化工报报道,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就合作开发蒲公英橡胶项目于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 议 (http://www.d1mpw.com/?m=newss=newsdid=4732) 。然而除了摸索从蒲公英根中有效提取天然橡胶的化学工艺,系统地研究我国优质种质资源也是蒲公英开发项目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立地气候环境条件使得蒲公英野生种质资源相当丰富。然而随着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以及除草剂的广泛使用,一些独特的蒲公英基因资源可能在不经意中就被消失。 籍此,我谨向全国有志之士发出倡议 : 请注意保护您身边的野生蒲公英资源。也许不久的将来 , 您所见到的野生蒲公英就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高产橡胶蒲公英特有品种。 籍此,我谨向全国有志之士发出倡议 : 请您拿起您手中的相机拍摄您所见到的野生蒲公英形态,记录野生蒲公英生长的具体地点,如有可能请您收集它的种子。 籍此,我谨向全国有志之士发出倡议 : 请您将此倡议书传送给您熟悉的网友,用网民的力量推进科技的快速发展。 一位用蒲公英为研究材料的科技工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李 竞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特别说明 : 本人即将全职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也将沿着我对蒲公英的兴趣继续开展探索性研究,热忱欢迎网友在此博客提供野生蒲公英资源的相关信息。
5375 次阅读|32 个评论
关于青年朋友结婚拒收硕博士同学礼金的倡议书
热度 14 gmhua 2012-11-16 21:39
当前,在硕博士生活中存在一个可喜可贺又可畏可怕的现象: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同学纷纷结婚,大红请帖接踵而至,为同学感到高兴的同时,尴尬的是囊中羞涩之极啊! 一个读硕士、读博士的人一般都25-30岁了,高中、大学、硕士同学一大堆,前赴后继到了结婚年龄。结婚是件好事,应该大加庆贺。但问题是,咱上硕博士的穷啊,博士1000元补助,除了伙食费、日常用品费,再时常买几本专著看,剩不下几个钢蹦蹦了。硕士就更惨了,一个月249月补助,吃饭都不够,还哪来的闲钱啊。别多了,礼金200元的话,那是博士月收入的1/5,是硕士全月的补助。同样工作的同学200元对他仅是其月收入的1/20,硕博士比得起吗? 我身边的博士,有的时候一个月就收到好几个邀请,天南海北的都有,近处的还能够参加,外地的根本去不了。但是不管去的了、去不了,你的礼金必须得到。而且大家同学一场,一百块现大洋是根本说不过去的,又禁不起结婚请帖接连不断,补助那点钱就远远不够了,还得借钱。一个月下来礼金拿出去了,可日子还得过啊。尤其咱中国人,忒要面子,所以背地借了钱,心里纠结着,脸上扛起笑脸,嘴上说着祝贺。 按道理说,在祖祖辈辈承传下来的良好风俗应该好好继续发扬,按礼尚往来说,现在他结婚你给他礼金,到你结婚时人家还给你呢。但是,咱硕博士当前缺的东西挺多,尤其缺的是钱啊,容等俺们工作了挣工资了,拿礼金就拿呗,但这个时间差咱研究生消受不起啊。 啰啰嗦嗦说这么多,还不如提几条建议呢,这个来得实在: 建议1、强烈建议:那些准备结婚的童鞋,当你备好婚宴盛情邀请弟兄们去喝喜酒时,坚决拒收硕博士的礼金。你的这个义举将会象胡总到站下车一样,铭记于硕博士同学的心中。结婚同学,你们请大家喝喜酒的词我都替你想好了:结婚是件高兴的事,所以想请大家跟我一起分享这份喜庆气,请大家来喝喜酒,但是还在上学的同学,你们还没挣钱呢,就别再落于俗套拿什么礼钱了,你们读研本身很辛苦,我帮不上忙也不给你们添负担了。咱说好了啊,大家今天只许喝喜酒,不许拿礼钱,谁拿我跟谁急! 建议2、礼金如果必须要拿的话,咱们硕博士暂时先打白条如何?等毕业有钱了再补上。但此条明显不如建议1亮堂! 建议3、要不硕士礼金上限不超过10元,博士上限不超过20元。这显然有辱于同学间的感情,还是不如建议1亮堂。 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结婚沉浸在幸福中的同时,如果能照顾到硕博士同学的处境,拒收其礼金,那将是更加的温馨。 向即将结婚的同学们送上诚挚的祝贺,向拒收硕博士同学礼金的结婚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8699 次阅读|29 个评论
倡议书:促请科学网同仁就我国所欠缺的行业精神展开讨论
duke01361 2012-3-13 20:03
我乐见科学网敢于“仗义执言”的同仁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围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所必需提供的现代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展开深度的“轰轰烈烈”的讨论。 种种迹象表明,当代的中国非常缺乏“现代职业精神和行业规范”,改革开放30十年来,相应的观点和价值观念依然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除了自然或不自然地接受了“拜金主义”之外,我国国民亟需在现代职业精神和规范上加以提升。作为当代学人的您啧则应该责无旁贷! 我促请同仁们开展“大鸣大放”的实名讨论,如果这样的“大讨论”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现状,提升各位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那么自当是在载入史册的一次壮举!
个人分类: My Ideas|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3.15前夕我给广大大学教师的倡议书
热度 3 毛宁波 2012-3-12 16:21
还有几天就是“3.15”了。“3.15”本来是消费者权益日,貌似和教学质量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其实大学生也是“特殊的消费者”,作为大学教师应该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切实提高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我向广大教职工提出如下倡议,希望能得到积极响应: 1、提高教学质量意识,明确教师第一要务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有人说大学生是“消费者”,交了学费,是来享受高等教育的。但是学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消费者,是一群特殊的消费者,我们既要尊重他们又要教育他们。大学生是国家、民族和家庭的未来,作为教师教育和培养他们是教师的第一要务。 2、一切服务学生 创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既然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消费者,我们就要为他们服务好。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都要服务好学生,创造一个服务学生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们有了困难有地方找,有了心思有地方谈,有了疑问有地方答,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隐形”和长远的 我们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 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质量好坏是“隐形”的和长远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对人才培养质量得过且过,学生容易地走出了校门,但他们在未来对学校的隐形的负面的影响将让我们广大教职员工失去饭碗。 4、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 切实让科研成果走进课堂 从事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只有融入大学课堂才能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相一致。如果大学教师只做科研不做教学,那充其量只是个研究员,适合到科学院或研究院工作,我们的大学不需要这样的大学老师。 5、大学教师的工作是弹性的 不要“隐形流失” 大学教师不坐班,是弹性工作时间。课堂以外的时间里,大多数老师是在刻苦钻研、教书育人。但是打牌赌博、莺歌燕舞也大有人在。所以我说教师的“隐形流失”比人才流失更可怕。管理者应该研究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师者不要忘记你教书育人的责任。 6、在人情面前 在利益面前 要牢记人才培养质量 个别领导和教职工在人情面前、在利益面前忘记了自己的职业,为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呼吁大家再也不要打招呼纵容学生了,那将是害人害己,最终是害了国家和民族。 7、严是爱 松是害 不要让不合格学生毕业出校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西点军校都是以严著称,严师才能出高徒。某个大学的毕业率不是100%不会影响它的声誉和招生。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所严格的大学学习的。 8、不要总是责怪社会风气,教书育人要从自己做起 教书育人从自己做起既是为国家、为学校,最终还是为了我们自己。每一个“自己”加起来就是“大家”。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
kejidaobao 2012-1-31 15:14
50年前,中国科协应运而生,全国科技工作者从此有了自己的家。50年中,路漫修远,广大科技工作者栉风沐雨,上下求索,贡献卓著。50年后,沧海桑田,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超过了人类社会以往任何时期;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展望未来,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为此,谨提出如下倡议: 1 让科学发展引导前行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理念中的灿烂理性光芒。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工作者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承载者,也应努力成为科学发展的开拓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祖国大地持续拥有蓝天净土和秀美山川。 积极参与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大力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迈开双脚,深入基层,切实了解企业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真实需求,让科学发展的根基牢牢地扎在每个车间、每块农田。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向社会广泛宣传科学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为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中节约纸张,一张纸两面用;生活中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物品,不使用塑料袋,少开空调和暖气,出行多用公共交通工具。 2 让科学精神照亮征程 科学技术在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成为宝贵的精神力量。时光荏苒,滚滚红尘,遮蔽不了精神之光。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让科学精神永续,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职。 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求真求实,既是科技工作者进入科学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行的通行证。让我们把百折不挠地追求真理、捍卫真理、造福人类,作为从事科技事业的首要价值标准,作为毕生追求的光荣与梦想。 坚定倡导质疑和批判精神。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要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敢为天下先。坚持严谨缜密的研究方法,任何人的研究,任何研究结论,必须经过严密论证和客观检验。 培养更加广阔的胸怀和视野。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大门对任何人开放,以能力和品德作为唯一标准。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加强合作与协同,扩大资源和信息共享。创造宽容失败的氛围。科学事业中,最大的失败是害怕失败。科学事业是探索未知的事业,需要在证伪和试错中取得进步。 3 让科技创新充满激情 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也是保持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当前,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顺应这种趋势,使我国成为创新强国,需要重新呼唤对科学的激情,迎来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激情岁月。 增强创新勇气和自信。只有先挺起胸膛,才能够展翅翱翔。科技史上,伴随国家的强弱兴衰,世界科技活动中心也呈现同步转移轨迹。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展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和平崛起,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思想、假说、定理和公式,以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鼓励自由学术探究。真正激动人心的原创性科学,只能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产生。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积极参加学术争鸣,开展学术批评,营造民主学术氛围,激励原创思想。 推动创新文化建设。从长远看,文化是最强大的力量。科学择壤而栖,要积极培育创新土壤。加强学术生态建设,使共生竞争成为学术常态,在学术的原始森林中,不断培育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新物种。 推动科学共同体成长。科学本质上是集体的产物。积极参与学科制度化进程,促进学科生长、分化、渗透与整合,促进学术纲领更替和变革,倡导著书立说,鼓励学派成长,形成学术建制的蔚然大观。 扩大国际科技参与。自主创新不是闭关自守,要扩大国际视野,在重要国际科技计划和科技平台上,要有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和响亮声音。 4 让科学领域更加纯净 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应努力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让科技工作成为太阳下最干净、最值得尊敬的职业。 旗帜鲜明地抵制败坏学术风气的行为。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学风,坚决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等丑恶行为。 努力恪守“严格、严肃、严密”的作风。研究成果在正式发表后,方可向媒体公布,避免新闻炒作失真。没有参加实质性研究活动,不应在成果上署名。对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和失误,及时公开和承认。 正确行使学术权力。评价科技成果时,坚持科学良知,避免主观随意,杜绝人为夸大。不以学术身份参与各种商业盈利性活动。尊重同行劳动成果,引用内容必须做出标注。严格使用科研经费,花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避免科研经费渗漏和浪费。 5 让科学普及成为使命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打破科学事业与公众之间的藩篱,实现公众与科学的双向互动,使科学活动具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是科技事业的永恒主题,也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把科学普及视为本职工作,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根据自身优势和专长,选择多种形式参与科学普及。每位科技工作者每个季度至少参与一次科普活动。及时主动回应与科技相关的重大公共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为公众排疑解惑。 努力掌握科学普及的方法。重视与大众传媒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深刻理解科普内涵,除了科技知识,尤其要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传播。 躬逢盛世,科技事业迎来了扬帆启航的新起点。让我们携手并肩,凝心聚力,传承薪火,继往开来,在更高的平台上,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的业绩。 (2008年11月16日中国科协发布)
个人分类: 新闻稿|1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为爱,在心中”募捐倡议书
sfguo 2011-11-23 20:36
3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筹建科学网大学阶段性数据统计
热度 9 wujingzhi 2011-4-11 21:55
筹建科学网大学阶段性数据统计 筹建科学网大学第一次倡议书 发表后,三天来,反响热烈。 初步统计结果如下(如有遗漏或误加,请留言)。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名不分先后) 特别声明 :由于有的人未明确表示加入团队,不便列入筹办或顾问名单,我们将及时核实,或请您告知。 顾问团队: 贾利军、许培扬、汪梦雅 筹办团队: 方红、方晓汾、蒋继平、L. L.、刘洋、罗汉江、吕喆、宁佳、田兵伟、王芳、王涛、武京治、虞左俊、杨月琴、于春生、余国志、张亮生、张鹏举、张文祥景荣荣 jiulianjushi 此外, 李易表示: 考察更合适的教育软件平台。 xiaxiaoxue86表示: 愿意尝试科学网大学校歌,词曲,演唱。 参与联名倡议的用户有 : lhj701 yangyq wujingzhi 陈安博士 xqhuang pikeliu seawan caoyuanzhiye1 jsnjjlj duanjw fiona109033 ljry8044 baoyongli800 xupeiyang jizx971 ningjia09 boxcar xiaxiaoxue86 zuojun jiangjiping Education wujun tarimriver entangle colorfulll iceinriver yatou jennyfriend fdzjkyck guobaohua yanghualei tianyizhang6 pla gaojianguo socialjl adamliu800 liguoshuai zjc78 myselfyu After50 jiulianjushi 这是一份让人感动的名单,我们正在起步…… 让我们欢迎更多的朋友,为了一个理想的试验,参与筹建科学网大学! 参与方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do=blogid=430969 下一步计划: 由于“科学网大学”将探索极大区别与传统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全新模式,因此我们初步提倡大胆思考、细心前行。 团队组建成熟后,将讨论“科学网大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众多留名的和未留下姓名的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们! 初期筹建小组 (起草:刘洋;讨论发布:罗汉江,武京治)
个人分类: 大学小思 Uni. & Edu.|11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筹建科学网大学第一次倡议书
热度 50 outcrop 2011-4-8 17:48
鉴于科学网大学这一提议目前尚处于讨论筹划阶段,迫切需要更多热心于科学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群策群力,努力将这一提议培育为现实。在目前的初期筹划阶段,暂由自发自愿参与的几位博友负责组织,和概略谋划相关事宜。我们初定的指导思想是: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筹建远景科学网大学的同时,整合现有学术资源,服务大众。 但筹建科学网大学是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贡献力量,以将这一美好愿景不折不扣地付诸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倡议更多志同道合的热心人士参与这项公益活动。基本原则是: (一) 自愿自由 。任何人参与这项活动都基于自觉自愿自由原则,为了一个理想,共同努力。 (二) 平等开放 。组织内人人平等,相互尊敬。对外,与其它任何组织平等相待。组织对内对外的一切活动都基于开放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 服务奉献 。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为科学教育事业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无论组织大小都坚持非盈利公益原则。 依据初期阶段的计划, 我们提议成立筹建团队和顾问团队 。筹建团队成员应是: 1. 可以有一定精力和时间参与这项工作。 2. 对筹建工作有自己独立设想和深入思考。 3. 对教育和科学有了解和体会。 4. 团队合作。 对于一些没有充分精力和时间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士,我们热切期望你可以参与和筹建团队并行的筹建顾问团队。顾问团队成员应是: 1. 热心于年轻人们的这些大胆尝试。 2. 对于筹建团队的咨询,愿意给出建议。 3. 对教育和科技发展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4. 在自己所在领域有长时间积累和思考。 认同于以上原则的朋友,我们一道为我们的理想,做一次尝试吧! 参与方式: 回复本文“加入筹建团队”,或“加入筹建顾问团队”; 短消息博主,注明 “加入筹建团队”,或“加入筹建顾问团队” 。 初期筹建小组(起草:武京治;讨论发布:罗汉江,刘洋) 2011年4月8日 联名倡议:(认同的老师同学请点推荐)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6085 次阅读|125 个评论
[转载]“Information Scientists of all Countries – Unite!”Pedro的修改稿
gl6866 2010-8-11 00:21
Information Scientists of all Countries Unite! Suggestions for a New Community of Scholars The rudiments of a new community of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ISIS, i.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or International Science of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the draft of a formal document for the participants in FIS 2010 are discussed. 1. General thinking on the Global Movement towards a new science of information There are on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wo concrete aims in FIS 2010. The historical mission is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new science of information, as a continuation and culmination of the series of FIS Conferences on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starting in Madrid 1994, when the first milestone in the approach was made. As for the two aims, one i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other is to create a new community of scholars for the regular networking of information science practitioners and related events. The academic exchange is a common task for every scholarly meeting. Our special goal in FIS 2010 is to confirm the direction of a new science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pproach to it, i.e., 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his idea is at the center of the FIS 2010 program. 2. Let's try to gather the different groups working on information science into one boat It is becoming clear, gradually, that information science is parallel to material science, e.g.,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etc., because the new disciplines emerge one by one after related material subjects informatization. Without an open, multi-disciplinary community whose members com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us to control and promote the whole information science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whole mission ahead. We should undertake an effort to combine the forces of those who are already longing for transdisciplinary thinking. What we can do is to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in which we can facilitate research that goes beyond the state of the art and undertakes in-depth reflection; a kind of unity-through-diversity construct open for everybody who shares the aim of digging a little bit deeper. It is good to have many experts from different information related subjects in an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because by that they are forced to show commitment and they are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stuff. Furthermore, by means of this conference we will succeed in gathering a bandwidth of different groups which so far did not sit together in one boat! One of current tasks for us is to network them to make them aware of each other and that there might be common goals shared. We believe that it will not be easy to create this new community. Let's try! Let's start with it! 3. Let's start building up a new community of scholars, out from FIS 2010 One of our main purposes of Beijing conference is to network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knowledge transfer institutions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science of information. We know it is a hard job and needs much time to discuss all of them. However it's far easier to discuss face-to-face if we think it over beforehand. In our opinion, the missions of new community are: (1) to gather all those parties both outside and inside SoII and FIS, and from very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new countries, into one or several clubs to give both new life, and develop their own views. (2) to push a grass-roots movement, and feed up the whole information science project. (3) to gather around one certain topic in some organised groups, discuss it, have a website to make public their work, and get funded projects. 4. What is a suitable form for ISI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future global movement with some organizational backbone,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ilities. First, it's a scientific society which has persons as members. These persons are either elected or appointed by a rigid ritual like in or they are broad member organizations in which everyone who works in the field is welcome. And there might be chapters or working groups along disciplinary or other lines as is usual in nearly all of these bi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econd, it's kind of an umbrella organization, that is, a federation which has members that are organizations themselves only. Each organisation has delegates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which votes for the board. A third possibility which is a mixture of the two: a society that has persons and organizations as members and the board is made up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ersonal memberships as well as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organisational memberships. Whatever the option, we have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the organization should remain open so as to enabl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inclusion of interested people and groups. And it should try to be representative as for the geography and disciplines (and do the best as for gender mainstreaming) and maybe meet other criteria. 5. Let's organize Regular FIS Conferences (each two years) for the global movement Any global movement consists of two factors: people and events. Any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attempting a developmental milestone should be organized and some permanent mechanisms out of the main organization must mature gradually as long as the discipline becomes fruitful and the movement gets the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in the academic field and society. If we hold the FIS conferences regularly (i.g., each two years), our new community of scholars will be established gradually, i.e.,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ynamic mechanisms will be advanced. We may imagine that the locus of the FIS conference may be: Madrid 1994, Vienna 1996, Paris 2005, Beijing 2010, Moscow 2012, Tokyo 2014, Washington 2016, London 2018, Vancouver 2020, Souel 2022, Madrid 2024, Amsterdam 2026, etc. When we celebrate the 30 years of the global movement of the new science of information in Madrid 2024, what the discipline will become? Geographically speaking, a global movement is composed of many national movements. (So we group the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under 20 countries.) After or befo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a country, a national symposium in the country may be held. For example, a China-FIS 2011, i.e., First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which is sponsor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e held in October 2011 in Wuhan. Furthermore, Chinese scholars design a series of national conference which will be held every two years to play a supporting role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e believe that the same situation will happen in Russia, Japan, etc. We believe that after 10 years, there will be some achievements gauged by certain measures, among them: (1) research projects; (2) publications (e.g. journals, book series); (3) conferences; (4) scientific societies; (5) others. The hunch is that information science could have a multi-centric development in this new Century, as mechanics historically was an exclusively European centered achievement. A Russian academician, Professor Kolin, put out a proposal for holding the FIS 2012 in Moscow, Russia. If so, they should raise their plan for FIS 2012 in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FIS 2010. Maybe we can welcome some scholars advance that the FIS 2014 will be held in their country, e.g., in Japan. If two or more organizations want to sponsor the same FIS conference, we can ask them to state their favourable conditions or terms then choose a better one. 6. Design a new community of scholars around the event of the FIS conferences In general, due to their own tradition, type, and development, schola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explore the same problem with dissimilar views and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may be complementary of each other. Therefo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he whole information science at regular intervals is needed absolutely. At its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ISISs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and hold a regular conference. That means to arrange its works around the FIS conference event. For this purpose,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ISIS should consist on five levels: (1) Top level: Honorary Presidents. This is the leading core for the global movement. They are the outstanding exper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the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in charge of the whole designs of FIS conferences and the global movement of new information science. Their positions are unchangable. (2) Second level: Exacutive Presidents. Their positions are changeable along with each conference. They are some presidents in one national conference (if any) and three continuous F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e.g., past president, current/duty president, and president elect.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m is the International President on duty. (3) Third level: Governing Board. The members of the board are on duty by turns, changeable along with each conference. It is a working team, e.g., Programme Committee, Oganization Committee, etc., and responsible for the exacutive presidents, especially for the current president. (4) Fourth level: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The members of IAB com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rganizations, disciplines, groups, etc., who represent the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embers in the IAB. One is the outstanding scholars in each country, an oganization, a discipline, a research field, etc. The other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cholars in a country, organization, discipline, field, etc. All of these members are the nodes of the ISIS network. The first IAB of ISIS consists of scholars from 20 countries. If more than one, the members in a country in IAB should elect one who represents them to keep contact with the Standing Secretariat of ISIS and designs the progress of the new science of information in his/her country. We need a slogan for our ISIS: Information Scientists of all Countries Unite! After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experts who work at second and third levels will become the members of IAB automatically. If a scholar is qualified in an FIS conference then he or she has the requisite qualification for the membership of ISIS all along, unless he or she declares to ISISs Standing Secretariat that the membership is not needed any more. The scholars from a country may organize a branch of ISIS, e.g., the Chinese Branch of ISIS, etc. (5) Fifth level, two secretariats: a Standing Secretariat and a Conference Secretariat. The former is in charge of the continuity of the global movement, e.g.,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edit and issue a newsletter of ISIS, keep the documents of each FIS confernce, etc.,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top level of ISIS, whose members are collected by honory presidents. The later is in charge of a FIS conference in two-year period, which is composed of some scholar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from a country, in which a FIS conference is being prepared and will be held, which work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overning bord. 7. Let's think over and design the framework before Beijing conference for FIS 2010 For the FIS 2010, we may design its five-level structure: (1) Honorary Presidents: Pedro Marijuan (from FIS) Wolfgang Hofkirchner (from SoII) K.K. Kolin (from Russia) Yi-Xin Zhong (from China) Kang Ouyang (from China) (2) Exacutive Presidents of FIS 2010: Ai-Nai Ma (the President of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05, in China) Lu Jiang (the President of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05, in China) Michel Petitjean (the last President of FIS 2005, in France) Kang Ouyang (the current President of FIS 2010, in China) K. K. Kolin (the President elect of FIS 2012, in Russia) (3) Members of Governing Board of FIS 2010: Hua-Can He (Program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Zong-Rong Li (Program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Xue-Shan Yan (Program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Wei-Ning Wang (Organization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Wei Wang (Organization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Wen-Guang Chen (Organization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Jin-Shan Wang (Organization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Lin Zhang (Organization Co-chair of FIS 2010, China) (4) Members of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sorted by country and name): i, Austria Peter Fleissner (retired University Professor,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 UTI Research Group) Gnther Witzany (telos, Philosophische Praxis, Brmoos, Austria) ii, Brazil Charbel Nio El-Hani (Professor of History, Philosophy, and Biology, Institute of Biology, Federal University of Baha, Salvador, Brazil; Executive Committee, ISBS) iii, Canada Allenna Leonard (President,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ystems Sciences, Canada) Robert K. Logan (Professor Emeritus,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iv, China Bing-Jiang Gao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Jifa Gu (Professor,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Qi-Quan Gu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China) Xiao-Han Huang (Professor, School of Marxism,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Xin-Zheng Jin (Professor, Center for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Research,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Chuan-Yin Li (Professor, Institute of History Stud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Gang Liu (Professor,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na) Shi-Long Ma (Professor,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hina) Dong-Sheng Miao (Professor,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 Wei Wang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Kun Wu (Professor,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Zheng-Kun Y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v, Denmark Sren Brier (Professor in the Semiotics of Information, Cognitive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Centre for Language, Cognition, and Mentality,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Denmark; Executive Committee, ISBS) Luis Emilio Bruni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Media Technology, 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 Executive Committee, ISBS) Charles Ess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Studies, University of Aarhus, Denmark) vi, France Joseph Brenner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is, France) Michel Petitjean (MTi, INSERM, Universit Paris Diderot, France) vii, Germany Rafael Capurro (Director, Steinbeis-Transfer-Institute Information Ethics (STI-IE), Germany; Founder, ICIE) Klaus Fuchs-Kittowski (retired Professor,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Germany) Klaus Kornwachs (Professor,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BTU Cottubs, Germany) Rainer E. Zimmermann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Munich, Germany; President, Institut fr Design Science, Munich) viii, Hungary Gyrgy Darvas (Senior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rganization,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Hungary; Director, Symmetrion) ix, Japan Yukio-Pegio Gunj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Kobe University, Japan) Koichiro Matsuno (Professor em., Nagaok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apan) Toru Nishigaki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x, Nigeria Omotayo Ikotun (Doctor, University of Ibadan, Nigeria) xi, Romania Basarab Nicolescu (Professor, Babe?-Bolyai University, Cluj-Napoca, Romania; President, CIRET) xii, Russia N.I. Gendina (Professor, Director,R D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Social Sphere, Kemerovo State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 Russia) I.M. Gurevich (Professor, Director, the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Problem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ussia) V.G. Kinelev (Director, Academician, Laboratory of UNESCO Knowledge Society and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Russia) K.V. Sudakov (Director, Academicia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mal physiology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Russia) A.D. Ursul (Director, Academician, The Centre of researches of global process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ussian state trade and economic university, Russia) xiii, Slovenia Matjaz Mulej (former President,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System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ribor, Slovenia) xiv, South Africa John Collier (Professor, Philosophy and Ethics,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Durban, South Africa) xv, Spain Jos Mara Daz Nafra (Visiting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Len, Spain; Coordinator, BITrum Research Group) xvi, Sweden Tom Ziemke (Professor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gnitive Robotics, Cognition and Interaction Lab, University of Skvde, Sweden) xvii, Switzerland Shu-Kun Lin (Molecular Diversity Pre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asel, Switzerland) xviii, Thailand Soraj Hongladarom (Director, Center for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Thailand) xix, UK Luciano Floridi (Research Chair in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UK; President, IACAP) xx, USA Elizabeth A. Buchanan (Director, Center for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USA) Mark Burgin (Visiting Scholar,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Jerry Chandler (Research Professor, Krasnow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 President, WESS) Mary Jo Deering (Board of Directors, Science of Information Institute, Washington, USA) Dail Doucette (Director, Science of Information Institute, Washington, USA) Ted Goranson (Sirius Beta, USA) Alicia Juarrero (Professor, Prince Georges Community College, USA) Kevin G. Kirby (Chai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Northern Kentucky University, USA) Michael Leyton (Professor, DIMACS Center for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Rutgers University, USA) Stuart A. Umpleb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USA) (5) Secretariat: Members of Secretarist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and of FIS 2010 Zong-Rong Li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Jian-Wei Zhang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Gen-Hui Liu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8. Russian scholars should advance a new framework of ISIS for FIS 2012 at the Close Ceremony of Beijing conference For the FIS 2012, Russian scholars should redesign a new framework of ISIS, i.e., a plan of the rudimentary community of scholars in a five-level structure at the Close Ceremony of Beijing conference. In China, if some scholars want to organize a new community, they should apply for the organization to serial authorities, from university level, to province level, then to national level. Up to date, there is not any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eventhough scholars have applied again and again. So we do not hope that before FIS 2010, Chinese authority may approve our proposed community of scholars, ISIS. However, as an emergent community, we need a document to affirm it. In the procedure of its development, we should expand while consolidating.
个人分类: 科研备忘|3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世界信息科学家联合起来!”(草稿)
gl6866 2010-8-10 23:58
全世界信息科学家联合起来! 建议成立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 这里,提出一个关于建立新的世界范围的学术组织,国际信息科学学会(英文表达为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或者International Science of Information Society,简写为ISIS)基本原则的正式文件的草稿,供参加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FIS 2010)的与会代表们讨论。 1.关于推进建立新信息科学的全球运动的基本思路 第四届国际信息科学基础大会(FIS 2010)肩负着一个历史使命,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这个历史使命是:发布建立新信息科学的宣言。1994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一次信息科学基础(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FIS)大会,为建立新信息科学的道路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本次会议是FIS系列会议的一个继续和发展。 FIS 2010的两个任务,第一是推进学术成果的交流,第二是建立一个新的学术组织,把信息科学实践者和相关的活动正式地组织起来。学术交流是每一个学术会议的共同任务。本次会议的一个特殊目的,是坚持新信息科学的发展方向,明确通向新信息科学的途径,即建立信息科学的基础。这是FIS 2010日程所围绕的中心思想。 2.让我们把工作在不同信息科学领域中的学者聚集起来 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在相关的物质科学学科的信息化之后,新的信息学科不断地涌现出来,于是呈现出一个与物质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平行的信息科学体系。没有一个开放的、多学科的、其成员覆盖全球的学术组织,我们很难把握和推进整个信息科学的发展计划,实现它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当致力于联合那些非常渴望从事跨学科思维的学者与团体。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建立一个国际组织,促进研究工作超越技艺的水平,致力于深层次的反思;一个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的开放式结构,便于每一个学者进行更深入一步地探讨。 一种好的形式是,把来自不同信息学科的学者们组织进一个国际顾问委员会(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IAB),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被推动实现自己所承诺的义务,而他们的确也有兴趣从事这些工作。进一步说,通过北京会议,我们可以把不同团队的学者们聚集起来;而到目前为止,这些人几乎从来就没有机会坐到一条船上!我们面临的一个任务是,把他们组织起来,使得他们彼此了解,明确大家所共有的基本目标。我们知道,建立这个新的国际组织并不容易。但是,我们要试一试。让我们现在就开始! 3.让我们在FIS 2010之前就开始筹建新的学术组织 北京会议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把研究者、研究团队和在信息信息科学运动中实现知识转换的学术机构联合起来。我们清楚,这个工作不仅困难,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讨论和协商。但是,如果我们提前展开讨论,那么到会议上面对面的讨论就容易得多了。 在我们看来,新的学术组织的使命是: (1)把美国华盛顿信息科学研究中心(Science of Information Institute, SoII)和欧洲信息科学基础研究组织(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FIS)内外的那些成员组织起来,把来自相互之间截然不同的学科和新的国家的学者们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或者若干个学术俱乐部,带给他们新的生机,发展他们各自的观点。 (2)推动基层组织的群众性的学术活动,培育整个信息科学的发展计划。 (3)在某些有良好组织的团队中,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组织展开讨论,建立网站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争取获得基金支持的项目。 4.选择建立和发展国际信息科学学会的组织形式 为了给将来的全球运动提供一个组织机构的骨干,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它可以是一个以学者个人为成员的科学学会。这些人可以是被挑选出来的,或者是经过一个严格的程序所指定的;或者他们是某一个委员会组织的成员,其中每一个工作在该领域中的人都是受欢迎的。并且,按照学科或其他的界限,可以有一些分支机构或工作组,这在几乎所有大型国际学术组织中是经常见到的。 第二,它可以是一个伞状的覆盖若干组织的大组织,也就是说,是一个联盟或联合会,它的成员只是组织。每一个组织都授权给全体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投票选举一个委员会。 第三,它可以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混合:一个学会,它以个人和组织作为成员,它的委员会由个人成员的代表和组织成员的代表组成。无论如何选择,我们都必须注意到,ISIS应当是开放的,以便它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进一步地囊括那些对信息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个人和组织。并且,它还应当具有地缘的和学科的代表性(关于成员性别上的代表性,也应当符合时代的潮流),同时它也许还要满足其他的一些要求。 5.为全球运动每两年组织一次信息科学基础大会 任何一个全球性运动都由两个因素组成:人和事件。任何试图成为里程碑的国际学术会议都应当是被精心组织的,而且随着学科变得富于成果并且该运动被学术界和社会所了解和接受,某些组织机构的运转机制都应当逐渐地成熟起来。 如果我们有计划地(比如每两年一次地)组织FIS国际会议,我们的新的学术组织就将逐渐地建立起来,也就是说,ISIS的组织结构和驱动机制就将逐渐地发展起来。我们也许可以想象,FIS会议的轨迹是:马德里,1994;维也纳,1996;巴黎,2005;北京,2010;莫斯科,2012;东京,2014;华盛顿,2016;伦敦,2018;温哥华,2018;首尔,2022;马德里,2024;阿姆斯的丹,2026;等等。当我们2024年在马德里庆祝这个关于新信息科学的全球运动30周年的时候,这个学科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从地理学的意义上说,一个全球运动是由许多个国家的运动组成的。(所以,我们把ISIS的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成员按照国家分为20个小组。)在一个国家召开国际会议之前或者之后,可以召开这个国家的全国会议。比如说,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一个China-FIS 2011, 即首届全国信息科学大会可能在2011年某个时候在武汉召开。更进一步,中国学者可以设计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大会来与国际会议相配合。我们相信,类似的情形也可能发生在俄罗斯、日本、等等。 我们相信,10年以后,将会获得一些成就,衡量哲学成就的标准可以是:(1)研究项目;(2)出版物(比如,杂志,系列丛书);(3)会议;(4)科学组织;(5)其他。一个基于直觉的预感是,就像机械力学在历史上是唯一的欧洲中心的成就,新世纪中的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多中心的模式。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科林教授提出一个建议,FIS 2012 可以在俄罗斯的莫斯科举行。如果是这样,他们就需要在FIS 2010的闭幕式上提出关于FIS 2012的计划。也许我们可以欢迎某些学者提出,FIS 2014在他们的国家(比如日本)举行。如果两个或多个组织要求主办同一个FIS会议,我们可以请他们分别介绍各自的有利条件,然后选择更好一些的国家主办会议。 6.围绕信息科学基础大会的召开,设计新的国际组织 通常,不同国家的学者们,由于他们的传统、风格和发展状态不同,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他们的研究成果时常可以互相补充。所以,定期地召开关于信息科学基础和整个信息科学的国际会议,绝对是必要的。 在SISI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定期组织和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这就意味着,SISI要围绕着FIS会议来安排自己的工作。为此,ISIS的结构和运转机制就应当包含五个层次。 (1)顶层:荣誉主席。这是全球运动的领导核心。他们在信息科学基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是杰出的专家,是FIS会议和关于信息信息科学的全球运动的设计者。他们的位置是不变化的。 (2)第二层:执行主席。他们的位置随着每一次会议而变化。他们是当前一次全国会议的主席(如果召开了的话),以及三次连续的国际会议的主席,即上一届国际会议主席,本届国际会议主席和下一届国际会议主席。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本届国际会议的主席。 (3)第三层: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是依次轮流交替的,随着每一次国际会议而不断地变化。它是一个工作班子,比如程序委员会、组织委员会等,他们对执行主席负责,特别是为本次会议主席而工作。 (4)第四层:国际顾问委员会。IAB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组织、学科、团队等等,他们代表着全球的信息科学工作者。IAB的成员有两种。其一是每一个国家、组织、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杰出的学者,其二是某一个国家、组织、学科、领域的学者的代表。所有这些成员都是ISIS网络的节点。第一届IAB由来自20个国家的学者所组成。在IAB中,如果某个国家的成员不止一个,那么他们就应当选举一个学者来代表他们,同ISIS的常设秘书处保持联系,并且负责设计在他、她那个国家中关于新信息科学的全国运动的进程。为着ISIS的目标,我们需要一个口号:全世界信息科学家联合起来!在每一次国际大会之后,曾经工作在第二和第三个层次上的专家将自动地成为IAB的成员。如果某个学者在一次FIS会议上获得了IAB成员的资格,那么这种资格将长期地保留下去,除非他/她向ISIS常设秘书处声明,不再需要保留这个资格。来自某个国家的学者可以成立ISIS的分支机构,比如ISIS中国分部,等等。 (5)第五层:两个秘书处,常设秘书处和会议秘书处。ISIS的常设秘书处对全球运动的连续性负责,比如,建立和维护通信平台,编辑和分发ISIS《简讯》,保存FIS会议的相关文件,等等。它在ISIS的顶层的领导下工作,其成员由荣誉主席选拔。 会议秘书处对两年一届的FIS会议而工作,其成员来自会议主办国的学者和行政人员。它在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7.在北京会议之前,考虑和设计本次会议上ISIS的组织框架 我们可以设计出FIS 2010前后ISIS的五个层次的结构。 (1)荣誉主席: P. 迈里尤恩 (西班牙,欧洲信息科学基础研究委员会主席,教授) W.霍夫基尔希纳(美国,华盛顿信息科学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教授) K.K.科林 (俄罗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授) 钟义信 (中国,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教授) 欧阳康 (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 (2)执行主席: 马霭乃 (中国,2005年全国信息科学大会主席,教授) 姜 璐 (中国,2005年全国信息科学大会主席,教授) M.珀蒂特吉恩 (法国,前任主席,FIS 2005,教授) 欧阳康 (中国,现任主席,FIS 2010,教授) K.科林 (俄罗斯,下一任主席,FIS 2012,教授) (3)管理委员会成员,FIS 2010 何华灿(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李宗荣(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闫学杉(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王伟玲(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王 巍(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陈文广(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王京山(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张 凌(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FIS 2010,中国) (4)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按国家和姓名排序) i, 奥地利 F.福来司拿(大学退休教授,设计与技术评估,维也纳理工大学,统一信息理论研究组,奥地利) G.维察尼(特洛斯,哲学实践,波莫斯,奥地利) ii, 巴西 C.N.El-哈尼(教授,历史,哲学,生物学,生物研究所,巴伊亚联邦大学,萨尔瓦多,执行委员会,ISBS,巴西) iii, 加拿大 A.伦纳德(主席,国际系统科学协会,加拿大) R.K.洛根(名誉教授,物理学系,多伦多大学,加拿大) iv, 中国 高秉江(教授,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顾基发(教授,数学与系统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 桂起权(教授,哲学系,武汉大学,中国) 黄小寒(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 金新政(教授,健康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李传印(教授,历史科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刘 钢(教授,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 马世龙(教授,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 苗东升(教授,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王 巍(副教授,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 邬 熴(教授,人文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 殷正坤(教授,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v, 丹麦 S.布来尔(教授,信息符号学,通信与认知科学,国际文化与传播研究系,语言,认知及心理研究所,哥本哈根商学院,执行委员会,ISBS,丹麦) L.E.布鲁尼(副教授,建筑系,设计和媒体技术,奥尔堡大学,执行委员会,ISBS, 丹麦) C.埃斯(客座教授,信息与媒体研究系,奥胡斯大学,丹麦) vi, 法国 J.布伦纳(国际跨学科研究中心,巴黎,法国) M.珀蒂(MTi,INSERM,巴黎狄德罗大学,法国) vii, 德国 R.卡普罗(主任,斯泰恩拜斯翻译信息伦理研究所(STI-IE),ICIE创始人,德国) K.F.克托斯科(退休教授,柏林洪堡大学,德国) K.K.孔喔起斯(教授,科技哲学,勃兰登堡科特布斯工业大学,德国) R.E.齐默尔曼(哲学教授,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主席,皮草设计科学研究所,慕尼黑,德国) viii, 匈牙利 达瓦斯(高级研究员,研究机构学院,匈牙利科学院,主任,对称性研究所,匈牙利) ix, 日本 Y.P.郡治(教授,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理科研究生院,神户大学,日本) K.松野(荣誉教授,长冈科技大学,日本) T.西垣(教授,跨学科信息研究生院,东京大学,日本) x, 尼日利亚 O.爱孔屯(博士,伊巴丹大学,尼日利亚) xi, 罗马利亚 B.德鲁尼古列斯库(教授,巴贝博尧伊大学,克卢日纳波卡,主席,CIRET,罗马尼亚) xii, 俄罗斯 N.I. 金迪那(教授,主任,社会领域的信息技术研发院,文化和艺术克麦罗沃州立大学,俄罗斯) I.M.古列维奇(教授,主任,信息问题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 V.G. 肯乃里乌(主任,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识社会与新信息技术实验室,俄罗斯) K.V.苏达科夫(主任,院士,常规生理科学研究所,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 A.D.乌尔苏尔(主任,院士,全球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俄罗斯国家贸易和经济大学,俄罗斯) xiii, 斯洛文利亚 M.缪列(前主席,系统研究国际联合会,社会责任发展研究所,马里博尔,斯洛文尼亚) xiv, 南非 J.科利尔(教授,哲学和伦理,夸祖鲁,纳塔尔大学德班,南非) xv, 西班牙 J.M.D.纳弗里亚(客座教授,莱昂大学,西班牙的协调员,BITrum研究小组,西班牙) xvi, 瑞典 T.仔木克(教授,认知科学和认知机器人学,认知与互动实验室,舍夫德大学,瑞典) xvii, 瑞士 林树坤(分子多样性保护国际组织,巴塞尔,瑞士) xviii, 泰国 S.宏拉达隆(主任,科技伦理学研究中心,朱拉隆功大学,泰国) xix, 英国 L.弗洛里迪(研究主席,信息哲学,哲学系,赫特福德大学;主席,IACAP,英国) xx, 美国 E.A.布坎南(主任,信息政策研究中心,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美国) M.比尔京(访问学者,数学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 J.钱德勒(研究教授,克拉斯洛高级研究学院,乔治梅森大学,主席,WESS,美国) M.J.迪灵(董事局,信息科学研究所,华盛顿,美国) D.多西特(主任,信息科学研究所,华盛顿,美国) T.约兰松(天狼星测试站,美国) A.居阿若洛(教授,乔治王子社区学院,美国) K.G.柯比(主席,计算机科学系,北肯塔基大学,美国) M.莱顿(教授,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罗格斯大学,美国) S.昂普尔比(教授,管理系,乔治华盛顿大学,华盛顿特区,美国) (5)秘书处:常设秘书处和FIS 2010秘书处成员。 李宗荣(中国,华中科技大学) 张建伟(中国,华中科技大学) 刘根辉(中国,华中科技大学) 8.俄罗斯学者应当在北京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FIS 2012的ISIS框架 为着开好FIS 2012,俄罗斯学者应当设计出一个ISIS的新的框架,也就是说,在北京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下一个初步的具有五个层次的学术组织的计划。 在中国,如果某些学者想要成立一个新的学术组织,他们应当向一些行政机关提出申请,从学校机关,到省级机关,到国家机关。迄今为止,尽管不断有学者申请,但是在中国没有信息科学学会。所以,我们不能希望,在FIS 2010之前,这些机关批准我们所建议的学术组织,ISIS。但是,作为一个正在诞生中的组织,我们需要有一个文件来确认它。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边巩固、边发展的方针。 FIS 2010 秘书处,2010年07月20日。
个人分类: 科研备忘|2790 次阅读|2 个评论
禁烟和无烟工作场所立法倡议书
longfo 2010-5-26 20:04
科学网博友们、各位读者: 大家好,2010年5月23日是世界无烟日,一年又一年我们在烟草的戕害下生活,烟草成为我们健康的一座沉重的大山,一年又一年,我们期待无烟日,却又要重复每天被二手烟毒害的日子。 如果您是烟草爱好者和实践者,也请您驻足思考,你吸烟不仅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家人和同事,甚至会引发火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手拿一根烟无异于手提一砍刀,双手都沾满了无辜人的血。 为了创建无烟办公室、无烟家庭、无烟公共场所,为了督促更多人戒烟,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我倡议:督促国家立法处罚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立法处罚破坏无烟工作场所行为、立法保护无烟家庭和无烟工作场所以及公共场所、立法处罚对别人造成健康威胁的吸烟行为、就禁烟问题立法,加大加快对公共场所吸烟者进行处罚。 欢迎大家积极加入进来,请发信息或者留言给我,我会及时把大家的信息写在下面。 同时也希望大家积极努力在当地成立禁烟协会。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倡议书――致所有朋友及科学网
moxj 2008-12-19 18:40
倡议书――致所有朋友及科学网 中国科学院团委、北京大学团委、清华大学团委、南京大学团委、中国科技大学团委、湖南大学团委、中山大学团委等联合主办, 科学网承办的第一届 CN 域名杯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马上全部结束了. 我非常幸运收到了组委会关于获奖和晚会的邀请函.由于比赛期间两位队友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一直坚持下来,并闯进了获奖名单.虽然我们三个还互相不认识,但比赛期间建立起来的友情已经让我们非常默契.所以收到邮件后,我们很快互相联系.最后商定他俩在北京领奖后分脏(︰.组长口头上答应将来请我喝二锅头.我非常高兴.但今天看到科学网的置顶通知: 3. 现场获奖选手必须持身份证原件及一份复印件领取奖品。组委会不接受他人代领奖品。未在现场领取的奖品组委会会在闭幕式后统一寄送。 这给我们三的协议有带来不少麻烦.说实话:快过元旦了,我自己也很想得到一个礼物.即使这个公仔比我还难看一点.但我比赛结束的时候已经在 古往今来上下四方网络博客之废话连篇 里专门聊了这个事情,即使我有可能竞争单项奖的帖子 系列报道―― 几个地质队员在天山的一天 我也申明让评委不要考虑它.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前天我给组委会工作博客发了个信息.大概内容如下:科学网将来的路必然是公益性的.这次比赛因为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小孩子参加,所以物质上的奖励会给大家很大的激励.但即使最丰厚的物质奖励有多少呢?比大部分老师接一个最小的项目所挣到的要少.甚至我当时说,有些有影响的人,热衷于拉项目,因为,即使诺贝尔奖金,也不如时下一些人做项目拿到的钱多.当然这个方面发展很不平衡,我这是一种提前做最坏打算的心理.大部分老师是很辛苦的.所以我当时提到, 继续发展的科学网,不断壮大,是因为它是大家的精神家园.不断成长的科学网,在虚拟世界之外更有影响力.是因为这里有素质最高,团队最大的热爱科学、关注社会、关心公益的志愿者团队... 虽然我比赛开始起的这个名字只被一位博友留言鼓励.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今天的晚会,我没有机会发言了.但这并不重要.我在意的是自己的想法能被更多的人认可.比赛结束的那天我的博文里有句调侃的话:我愿意为感谢科学网给我们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把自己比赛期间省下来的 500 元钱交了罚款.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 如果科学网能在这个时候像年初为灾区捐款一样举办个公益性的活动.我想我的愿望会实现的.还有今天会发给我的那个公仔.也许偏远山区的孩子不仅需要我们带给他们的科普.也更渴望有一个新年的公仔. 对于广大的网友,我不知道能说写什么.这个时候,我想起来爱尔兰总统-马丽﹒ 罗宾逊 夫人在哈佛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 我要请你们记住,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机会的。你们每一位都是这种珍贵特权的受益者。你们在特别的地方接受了优质的教育,而同时在你、我的国家中,在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许多人像你们一样有天赋,一样有雄心壮志,但却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我这样说不是为了要你们感到内疚,你们应当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但我恳切地请求你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上;致力于给他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样你才会因为对我们生活的社会做出贡献而令自己感到满意。 .. (大概英文的更好些)    我们的晚会必将是充满收获和喜悦的晚会.祝大家玩的开心.因为我们的晚会是宣传当代最先进文化和理念的晚会――互动和更加平等网络文化带给我们的晚会... 最后,也引用几句小学汉语课本上的话留给大家: 用 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王保忠              草于 2008-12-19 晚饭前
个人分类: 成长思考|3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知识私有化倡议书
zhguoqin 2008-10-23 06:57
反知识私有化倡议书 当今世界 , 技术封锁、知识垄断、学术霸权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推广,严重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本来是归广大民众所拥有,但却被极少数人垄断,冠上专利、著作权等帽子,使知识成了少数人剥削绝大多数平民的工具,用来榨取广大普通民众金钱。例如,我们正在使用的计算机,其真正的发明创造者应该是图灵等早期计算机科学家和后来(包括现在)许多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理论科学家,他们并没有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申请所谓的专利进行保护。他们的贡献被后来的计算机科学家进一步研究推进,才有得我们今天的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才有了今天的互联网。然而,仍然有极少数人,窃取这些计算机前辈们的科技成果,稍加改造,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软件和芯片,并秘密制定所谓的工业技术标准,对其进行技术封锁,达到自己垄断的目的,从而牟取暴利。其实,就现在技术而言,如果开放计算机所有工业标准(尤其是软硬件数据接口标准),计算机完全可以做到软件硬件合二为一,所有软硬件可以实现完全兼容,进行任意无缝连接,所有计算机设备无需驱动程序就可以使用,每次使用计算机时也无需启动(像电视机一样按一下开关健,就可以立即使用或关机),计算机的操作可以实现完全傻瓜化;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也无需升级换代,我们不必为此掏出更多的金钱;也没有计算机病毒能影响到我们的正常工作,顶多计算机病毒只能成为我们开个小玩笑的工具;电脑的价格将会降到令人意想不到的价格,使我们的穷学生可以人手一台除此之外,如果没有专利,我们的手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电池,而不必为非得买不喜欢的高价原配电池而苦恼;如果没有专利,打印机墨粉墨盒价格会和普通书写用的墨水同价,我们不再会为打印机墨粉墨盒价格高于打印机而对自己发火;医药价格将会很低,穷人病了将会得到很好的治疗如果没有著作权的封锁,我们的穷孩子会有更多的好书读,会有更多的知识让广大普通民众掌握,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还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脱颖而出,甚至会有更多的划时代巨才涌现出来改变人类发展的轨迹;我们广大普通科技工作者不再为自己微薄的工资买不了几本书而愁白了头,这些科技工作者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还有那些业余科研迷,会有更多的渠道获得丰富的廉价科技资料,以极低的科研成本,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知识 知识,没有国界,是人类共有的无价之宝。后人的所有知识创造活动,都是建立在前人创造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就是一些原创性的全新理论,也都离不开前人失败的探索。因此,人类所有的知识成果,不能被少数人以知识产权据为己有! 为了人类的更快发展,为了知识能够被广大平民所掌握,让广大民众都能够享受到先进科技带来的幸福,我们倡议社会各界: 1. 不要把知识产权作为自己攫取财富的手段。自己的知识劳动成果,虽然应该受知识产权保护,但不能将她作为珍稀商品,人为抬高价格出售。这种成果,也属于劳动成果,与普通的劳动成果(如普通商品、教学成果、治疗效果等等)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能获得合理的报酬。 2. 所有论文、著作,在使用纸质介质出版的同时,用电子版( Word )在互联网上免费公开无障碍地开放,让任何读者无需任何注册和缴费就可以任意阅读、下载、拷贝。 3. 所有大学教育课件(包括原始教材),在互联网上免费公开无障碍地开放,让任何读者无需任何注册和缴费就可以任意阅读、下载、拷贝。 4. 组建中国网络大学,其专业、课程等设置,由国家教育部门审定设置,教育课件(包括原始教材)在网络上实行免费无障碍开放。所有公民,可以免费、免试、无障碍入学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专业、课程、毕业方式,除了单科合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只收取成本费用外,其它毕业方式不收取任何费用。 5. 筹建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开展上述工作,用于奖励放弃知识私有化的知识劳动者,使他们能因此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 和谐幸福网站: http://zhguoqin.fangwen.com 科学论坛: http://zhguoqin.fangwen.net 科学茶座: http://zhguoqin.fangwen.net/index.asp?tree=13810 《和谐学刊》: http://zhguoqin.fangwen.com/morex.asp 张 国 庆 二〇〇五年七月三十日
个人分类: 发展学|1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