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习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七遍通可让班上从不开口的英语学习者在堂课上流利朗读甚至背诵
geneculture 2017-1-16 12:20
七遍通可让一个班上从不开口的英语学习者在一堂课上到一半就能够流畅地开口朗读整篇课文(仅仅上完一节课就可当堂背诵全篇课文--这就是序位逻辑、双语数学和广义翻译三大信息基本定律理论融智学的突破的一个实际应用以及应用融智学在思维与记忆等心智训练方面的魅力之一)。 周一(16号)至周五(20号),每天中午饭之后,我亲自示范用JoinNet教一小时雅思英语口语(不仅中促会的干部,而且,亦城国际中心和开发区的干部和职工,都可以参加学习),至下午继续利用小会议室做远程教育课堂的专题录制(为师资班准备网络辅助教学课件)--其他会议室也可播放(进一步还可利用JoinNet软件实现人机和远程人际协同互动)。亦城国际中心A座503会议室。--邹晓辉Geneculture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教师(5):学会学习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热度 1 qiaoqiao1980 2017-1-2 10:55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对于未来教师,他们不仅面临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压力,也会面对自身能力不足、家长的不满和学生的重新选择所带来的困境。当然这些依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教师职业本身,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的深刻变化,是我们对于教育目的的重新确认。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改变命运”,都曾经是许多学生刻苦学习的座右铭,影响了一代代的学习者,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落后的时代,学会知识,甚至只要学的比别人好,就可以脱颖而出,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掌握知识带来的力量。甚至掌握一些技能专长,也可以安身立命,生活得不错。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个生活的真理。 虽然在中国,除了知识,还有金钱,权力很多的因素,但是在很多领域,个人的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中国的贫富分化严重,阶层分化严重,已是事实。但是面临未来技术变革的冲击和各种潜在的危机,没有谁能够躺在被窝里就能幸福的生活一辈子。尤其是很多人,依然生活得并不如意,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想生活得更好,学习依然是最好的道路。而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想守住或者想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观念的转变也是关键的因素。 过去的十年,已经明确,技术的变革会带来游戏规则的深刻改变,新技术对于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激烈。没有人能够确定20年后,我们会怎么生活,我们会怎么工作。 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困惑。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加在一起12年,大学还有4年。16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尤其是在新技术下,知识创新加速,导致老旧的知识贬值和淘汰加速。仅仅是知识,已经不能改变命运。 我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比别人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别人更快的学到知识,比别人更快的鉴别出更有价值的知识。 这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的事情,而是学习的事情。 新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已经成为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未来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 学习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并且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在深刻改变各个国家的教学模式。但是可惜的是,在中国的教育界,我们还没有把学习看作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概念。 学习依然是学生的个人行为,而不是教学中的主题。在知识和学习两者的关系,我们选择的是知识,而不是学习。 学知识,肯定是学习,但是学习,却不仅是学知识。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今天教育革命的主题。只有学会学习,我们才会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 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强有力的学习技能,正在成为未来教师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变革的关键就在于此,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变成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人,这种转变是根本性的。 理解学生如何学习,将会成为教师最重要的能力。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36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教师(4):学生的选择
热度 1 qiaoqiao1980 2017-1-1 18:45
如果有希望,谁会选择放弃? 学习需要专注、刻意练习和规划,每一样都不是愉快的,甚至会很痛苦。但是学习本身的确可以让学习者获得少量快乐的感觉,尤其是学生感觉自己真正获得进步的时候,这种快乐甚至非常强烈。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痛苦,而不是快乐,这是很多学生放弃学习或者无法努力学习的原因所在。 应试教育就是以在考试中,尤其是在最后的高考中,获得高分为唯一目的的教育机制。虽然说,这个目的有点偏激,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断的在曲解这个目的,使得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很难剩下什么,正所谓过犹不及。这样的一种方式,反而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尤其是学校教育。 对于学习,几乎所有人的直接反应就是,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 这样一种反应才是最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为什么我们会像草履虫一样,把教育和学习看的如此简单呢? 首先是学生的问题。学习不轻松, 大部分学生在没有额外帮助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及格水平 。虽然在高中之前的阶段,学习成绩会显得很高,但是却是以不理解为代价的。所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把努力放在直接看起来可以提高成绩的事情上来 ,似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考试考的是题,那么学的就是做题,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 其次是教师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从事教师行业的不容易,教师本身基本上很多不是学习的佼佼者, 对于怎么把学习学好这件事情一直不了解 ,进入这个职业也是很多无奈,生活压力很大,学生看起来也实在是太笨,除了反复的做题,老师还能做什么呢?尤其是现在,有些老师希望辅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收入,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考试考的是题,那么教的就是做题,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 至于家长,还是学校的管理者们,对此也不会有什么意义。如果学生不会解题,如果老师不教学生解题,毫无疑问这是极其错误的。 可以说,这一切都没错。问题是我们想的太简单,结果是大量的学生并不会解决问题,对于学习的知识也没理解,然后自身的素质也没提高。所以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比太阳从东边升起还更加正确的经验真理,大部分学生是不会学习的,是愚蠢的。 原因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进一步揭示。这里我们来谈学生的选择。 学习的痛苦和无奈,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学生是付出最多的,也是得到最少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来参加“被教育”这个超级烂的游戏,除了告诉你要认真听课,跟着老师好好学习,就什么说明都没有了。 学生在学习,这谁都知道。但是什么是学习,怎么学好习,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教育专家,从教育官员到媒体,却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来关心这件事情。 有的学生,无意之间了解了一些学习的秘密,被称为聪明。而更多的学生,对于学习根本就不了解,成为了教育的牺牲品,被称为愚蠢。 这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新的技术革命,当然还有新的学习科学的研究,一些事情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还不到20年,在中国甚至还没有引起关注。但是变化的确发生了。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提供帮助的不再是老师,还有很多学习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尤其是当下,很多老师更在乎的是学生身后家长的钱财和能力的时候,很多学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变革,这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只要学生和家长,稍微明智一点,不管是当下的学习困境,还是未来的工作,我们都有了新的可能。 这是一个新的故事。 除了我们自己,谁能来拯救我们呢?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28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折的一年
热度 8 lijianguo531 2015-12-28 11:38
转眼间又到了年终岁尾,看到电视上频繁刺入眼帘的“年度”两字,时刻在提醒着我,是要对自己进行年终总结的时候了。今年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应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今年老婆给我生了个儿子,今年我博士毕业,顺利拿到了是博士学位,今年我进入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教书育人,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从三尺讲台下恍然间已立于台上。身上那种责任与担当只有自己能体会。 身份变了,从学生、老公变成了老师和爸爸,从一个学习者,一个跟随者,变成了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在漫长的入职培训中,我领悟的是如何去面对自己一切都是新人和事(学生、课堂、工作和同事),如何去上好课,做好科研,如何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面对新上的课,如何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方法,一切那么的陌生,令人激动,教人学而不止。今年我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三口之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长”。面对孩子,面对爱人,我非常愧疚,在爱人怀孕期间我没有尽到一个作为丈夫的责任,没时间去照顾和安慰她,想到她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在单位工作、孕检,坚持了 8 个月,这是母爱的伟大之处,为了新生命,我们都得坚持坚持在坚持!巧合的是,儿子的出世与我的入职时间是同一个月,这真是巧合,以后想看看自己的工作多少年了,就看看儿子多大了,我的付出与他的成长是齐头并进。 好在,一切都过来了。孩子很健壮,长得越来越像我,这是我最开心的。孩子出生前后,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去陪,这一个月考试、面试、办理入职手续,一切的事情都像暴雨前的乌云一般压在我心头,让我紧张中透着兴奋,失望中留着希望。在天津与徐州之间的来回奔波成了我的主要状态。在这无限的纠结与挣扎中,最终乌云散尽,雨过天晴。但是,自己没有时间去体会这一喜悦,因为就像我在博士毕业答辩会后的陈述一样:博士毕业是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但是这才是你美丽人生的开始,还需要不停的努力和奋斗,才会有属于你的人生。入职后的培训、学习、备课、上课、考试和项目一涌而至,将你在博士期间所谓的按部就班的好习惯通通打破,这才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过来人所说的工作是如此的复杂和琐碎,自己需要慢慢去适应。这一适应就是半年,这半年我没有时间去写半篇论文。所以我给自己规划好了时间,过完了这一年,我会加倍努力去慢慢实现我的科研梦。 我的博士论文是在今年的 2 月份写完的初稿,在博士期间的最后半年,我是如此的紧张和忙碌,写论文、做实验、出差,帮助师弟师妹去修改完善小论文,等等。一切都像安排好的一样,但是一切又是那么的不情愿。博士的最后一年我都是一个人在宿舍住。除了白天做事情、半晚锻炼,晚上和爱人通通电话外,入睡前的一个小时其实我都在想象自己离开南大的情景,眼睛不住的观察着自己的宿舍、床铺和书桌,就想把他们刻在自己的脑子里。因为这真是我一个人的战斗,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的战斗!我把自己的工作室的电脑、书桌以及宿舍的所有物品都收拾了一遍,把他们擦得亮亮的,就像他们当年迎接我的时候一样。他们还会有新的主人,而我也要踏上新的征程。走的时候,当我拉上宿舍门的一刹那,自己傻傻的站在关上的门前许久,拍了好几张照片,照片里只有门和门牌号,那是我永远的记忆。心里默默的念,这个门为我已经永远的关上了。我不要再回头想了。。。。 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开始,需要我全新的投入与努力,我有这样的信心。虽然今年没有评上副教授(校聘),但是自己也从未有过抱怨。特别是面对学生找工作、考研时候那种紧张和焦虑的情景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去给学生以安慰,用我的亲身体会去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有的时候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反而会练就你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正如毛主席的那句话,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风景独好!想想如果自己是那个不自信、迷茫的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格。比起他们的压力,我这点又是什么? 我不习惯一成不变,我喜欢改变。改变天天在发生,努力向着正确的方向改变!今年是忙碌的一年,就因为这些小小、琐碎的忙碌才会有了后来的转折与改变。用青岛俏胶东老板孙维岐的话说:人生等不来辉煌,坚持必定胜利! 希望来年大家都有好的收获! 李建国
个人分类: 往事回顾|338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多向互动模式--北大的‘世界课堂’
sdzjh870 2013-10-31 12:36
北大“世界课堂”:探索培养最好的本科生 ●“在不远的将来,学生在北大‘世界课堂’教学大楼里,上午8点钟的课与德国一流大学的最好学生一起上,10点是美国的,下午2点是台湾的,4点钟又与日本一流大学学生修共同的课程……这将是怎样一幅景象。” ●“如果通过在北大四年的本科教育,最好的中国学生能够成为世界最好的学生,那么北大才能称为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本报记者陆琦 孙琛辉 通讯员郭俊玲 刘静 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12名学生与他们的12位北大“同窗”分为6个创新项目小组,先后展示了校园节水计划、节能省电、校内交通改善、校园垃圾回收处理、绿色校园环保意识和未来环保教室方面的创新方法和措施。他们基于校园现实需求,发现问题,经过调研、分析、创新设计,给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令现场的嘉宾耳目一新。 这是在北京大学近日举行的本科教育国际化创新成果展示会上,24名中美学生越洋学习了18个星期之后展示了他们的实验课程“全球创新产品的设计原理与团队实践”成果。 亲临现场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对这群“有灵活创新思维的年轻人”解决大多数人视而不见的小问题的能力表示了赞许,并表示他们精彩的创意,给校长治理学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实,这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创新战略“世界课堂”及北大—南加大“国际讲台”(i-Podium)课程学生创新项目展示的一项教育实践成果。这项成果源自北京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于2009年达成的一个教学合作项目——“国际讲台”计划,该计划也是北大“世界课堂”的第一个“国际讲台”,并设计了第一门实验课程“全球创新产品的设计原理与团队实践”。 将世界大学连起来 “在不远的将来,学生在北大‘世界课堂’教学大楼里,上午8点钟的课与德国一流大学的最好学生一起上,10点是美国的,下午2点是台湾的,4点钟又与日本一流大学学生修共同的课程……这将是怎样一幅景象。” 北大创新研究院院长、北大“世界课堂”与“国际讲台”计划的发起者卢志扬教授这样向记者描述“世界课堂”的学习情景。 2009年,北京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达成“国际讲台”计划,该计划利用现代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和双方校园里已有的远程教育设备,实现了中美两国学生跨越东西方文化、时间(15小时时差)、地域(北京与洛杉矶)、距离(6600英里)的传统限制,不必跨出自己的校园和国门就能接受全球跨文化教育的理想。该计划将北大与南加大联系起来,在北大和南加大同时在同一个课堂开设同一门课程,来自美国的12名学生在美国时间下午4点半与来自中国的12名学生在中国时间上午8点半同时来到实验课程上共同学习。 作为这项实验课程的主讲老师,卢志扬介绍说,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课堂集成到一间教室,“异地而同窗,教学以相长,与传统的远程教育不同,它联系的不止是教室和学生,而是联系的教室与教室”。课程达到了中美两国学生跨越东西方文化、跨时空地接受深度跨文化教育的效果。同时,他认为,该计划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习者为主体,跨文化互动学习,零距离地进行深度、平衡的跨文化交流。这将有助于改进本科教育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已有资源,培养出一流的本科生。 以学习者为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23位跟自己年纪差别不大的老师,每个学生也都会成为其他23位同学的老师。这种示范效应比跟老师一个人学习要好很多。”北大2007级艺术本科生戴韵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是自愿报名参加该项计划学习的,由于这是一门选修课,因此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不分专业都有机会报名参加。这种老师引导学生切入正题而由学生自己相互学习的新模式,不仅让她学到了很多异域文化知识,还能在同学之间相互激发创新思维。 卢志扬介绍, 北大的“世界课堂”提出的正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从“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授课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多向互动模式,学生从被动灌输和死记知识的内容,变为主动地去讨论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在项目中,学生们主动学习、讨论、讲给其他人听,知识融会贯通、记忆深刻。老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讨论交流和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架桥铺路。“因为学习者也同时是教导者,学生就能够从主动参与和相互激荡中教学互长,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最佳学习效果” 。 在卢志杨的课上,他会花很大心思精心准备一个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引导他们主动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点。“目的是教学生思维方式,而不只是专业知识,因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更需要的是思维方式,与专业知识相比,学生更需要的是行业能力”。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大学课程改革项目顾问、教育教授陈向明就指出,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教师不仅要提出好的问题,更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更强的监控、调节、引导、激发、解释的作用。 卢志扬除了组织课堂讨论以外,还将24名同学分为6组,由他们结合课程内容进行case study。24位同学期末汇报的作业是,为北京大学绿色校园的建设出谋划策。在来京的20余天里,在卢志扬的引导下,他们分小组对北京大学校园节水计划、节能省电、交通改善、垃圾回收、绿色校园环保意识和未来环保教室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许多创新方法和改进的措施。 课堂上无时无刻不活跃着讨论,双方为共同完成项目所进行的每周3次、每次两个多小时的课下沟通,使得课堂互动更为深入,学生的收获更大。参与课程的北大2006级英语系本科生宋西雅告诉记者,她觉得这个课程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因为“在冲突中学会否定自己,或者是妥协,或者是调整”。 这门课程的给分方式也别出心裁,除了case study的成绩占50%,另50%则是由学生互相打分,学生觉得在项目中哪位同学给自己的帮助越大、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越多,得分就越高。“这种方式将同学之间的关系彻底从竞争变为协作,因此更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卢志扬说。 跨文化互动学习 “异地而同窗”的学习机会,为中美两种文化平等双向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卢志扬表示:“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学习时,才能够从容地用自己的母文化与异国文化充分交流、互相激荡,从而避免了单个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或是单个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时,在周围都是异国文化的扭转中不敢展现自己文化的缺憾。”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让宋西雅同学获益匪浅,“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国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文化,而不是蜻蜓点水,因为有不同,所以自己也对自己、对周围都有了更全面的一个认识,这对我们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很有帮助”。 戴韵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收获非常大!首先最直观的学习就是通过12名美国学生了解美国文化与美国社会,了解美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面对国际竞争非常有帮助;其次,是在知识内容方面,和各位学生取长补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最后,班上24位同学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非常不一样,对我们进行跨学科思考很有帮助。” 对此,陈向明表示,学习最终会实现三个目的:知识能力的获得、身份的形成和意义的构建。北大—南加大两校的学生在项目中拥有两重身份,北大学生既是北大学子又是南加大学生的同学。他们通过与美国学生的交流,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够形成新的国际学生的身份,同时会对教育和学习的意义产生新的、跨文化的理解。两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规则,通过不断的互动和合作,将会形成新的规则,从而达到创设新的学习共同体的目标。 陈向明介绍说: “在建构主义学习论中,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特别是与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从而达到教育学上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其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个体式的学习方式。” 在他看来,这种跨文化的、向身边同学学习的互动方式,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本世纪初引进到中国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实践与尝试。 与此同时,陈向明提出“世界课堂”项目还可能面临一些问题:“成本、管理、经费、媒介、技术、制度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项目是一个通过环境创设来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行为,因此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 零距离交流 “早在20年前,研究专家们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的精神:互动、参与、平等、分享、协商及低门槛准入。除了低门槛准入,这些互联网特征正好与大学精神相吻合。” 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的杨伯溆回忆,1991年秋天,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读社会学系博士的他作为著名社会学家Barry Wellman教授的研究助理参与了一项重大的跨学科项目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使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教师同时共同工作,这个项目集合了社会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艺术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虽然由于设备笨重难以普及,项目未能实现,但这个在当时耗资100多万加元的研究项目奠定了此后多伦多大学互联网相关研究的平台,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 “世界课堂”项目与20年前多伦多大学的互联网研究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世界课堂”里,世界被互联网真正联系起来了。 目前的远程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象牙塔中以授课为主的方式,它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连接从教室到学生的单向内容传达,加快并扩大了授课内容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而已。“它所强调的是跨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远距离,但是却无法满足学生与学生之间非常重要的互动思维激荡,更不可能提供培养未来全球领军人才所需的‘深度跨文化思维方式’的学习环境。”卢志扬认为,“零距离的学习环境完全可以经由技术手段来达到,学生可以‘异地而同窗、教学以互长’。这种强调超越校界、跨越洲际、穿越时空、放眼全球的无界性教育模式,能够使最好的师资和尖端的知识充分地惠及世界所有好学的好学生。” “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互动,互动就会有触动,互动还必须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土壤下,设立‘世界课堂’项目具有极强的探索意义,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并不只传授知识,而是以为知识作贡献为目的,同时培养出适应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式下的人才。”杨伯溆看到了“世界课堂”更深远的意义。 从“世界课堂”到“世界一流大学” 北大与南加大的“国际讲台”计划,只是北大“世界课堂”这个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是北大与不同的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签订的双向互赢的合作教学计划,若干个“国际讲台”构成北京大学“世界课堂”的手段,而“世界课堂”将成为北大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北大如果要从一个‘中国顶尖大学’发展成为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还必须提出一套创新的发展战略和深度国际化的本科教育模式。北大‘世界课堂’和其所包含的‘国际讲台’就是应此需求而生的。”卢志扬感叹,“如果通过在北大四年的本科教育,最好的中国学生能够成为世界最好的学生,那么北大才能称为一所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课堂’的意义重大,它真正认识到互联网存在的内涵,全球化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外建厂到现在关注于做平台的互联网公司,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教育也要以如何培养人适应新的时代为目的。”杨伯溆此后多年从事互联网研究,深谙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的影响。 周其凤对“世界课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收获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可喜的成果,充分诠释了“学不如教、教不如习、习不如行”的理念。 他认为,“世界课堂”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工作,是培养新世纪领军人才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做好这项工作,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理念,管理工作者也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周其凤更把该计划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联系起来。他说,大学的使命在教育,教育的任务在学生,学生的舞台在世界。当前,一流大学的创建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大学和大学校长们关心的问题,基于学校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世界课堂”探索中的经验,北京大学将努力找到具有北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之路,以最好的学生吸引最好的教师,以最好的师资争取最好的资源,培养新时代北大人,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关海庭表示,倡导平等、互动、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讲台”计划,将成为北大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由一个个“国际讲台”组成的“世界课堂”,将与“个性化专业”、双学位项目、本科生科研项目等一起纳入北大本科精英教育体系。 据关海庭介绍,北大正在制定2020年本科教育发展规划,将致力于把北大的本科教育建设成为一流的本科教育。“北大鼓励通过各种渠道,创设多个项目,吸引学生参与,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达成培养在各行各业能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据了解,北大已由教务长办公室统筹“世界课堂”计划,并拟将校内哲学小楼建成全新的“世界课堂”教学课堂。北大—南加大“国际讲台”计划后,北京大学还计划与6~7个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国际讲台”的合作。 《科学时报》 (2010-7-6 B1 大学周刊)
个人分类: 国外教与学|1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做横向(产业化)课题的战略,初八跟领导学习交流 要点总结
yli510 2013-2-19 18:49
1、会碰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必须有心理准备。 2、组建合理的课题组,集中优势兵力攻关。 3、做基础研究可以围绕一点深入,但是做产业化课题必须全面撒网,保证胜利,不然很容易犯方向性错误。一旦方向错误,必败无疑。最好通过取得大量数据的方法排除次要因素,不能想当然的确定主攻方向。 4、 跟企业交流最好要交心,不要总怕泄露机密,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有技术进步的能力,一个技术不能吃一辈子。另外科研里的很多东西企业是学不走的。 5、帮助企业做技术的同时是在学习,永远以学习者的姿态对待和企业的合作过程,帮助别人的同时是在充实自己。 6、跟相关人员交流要低调,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7、不要在乎眼前的利益,精力应集中在是否 能把事情做成功。 8、产业化课题来不得半点虚的,真枪实弹上战场,抓住一切可以发现问题的细节,越早发现问题越好。 9、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人的价值
热度 1 sunapple 2012-5-6 07:17
作为60、70后留过洋又能够有独立思考精神、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学者,宋鸿兵是其中值得大家学习者,他的著作《货币战争》3和4,尤其值得国内许多缺少真实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民族精神的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官员、学者、教师和学生所学习和研究。 摘录他著作中的一句话:“我的研究和写作,使我确信自己在为社会创造一种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而不是他拥有了多少”。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0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职业者独立人格必须受到尊重
imthere 2012-5-4 09:29
从高分考生到教授的负面报道,看一看出:除了极少数人的行为引起外,多是些缺乏职业训练的人站在事外对经历职业训练人的发自骨子里不服气的自卑心理的一种发泄。 从打环卫工人到打教授,没有区别,都是对职业者的不尊重!。 不尊重劳动者、学习者和教育者的现象说明:职业者尚须努力,自强不息。
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熊学亮谈英语学习
热度 2 smiles1949 2012-3-31 20:57
学习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操练和自我纠正。英语学习中的投入和产出基本上成正比,但集中学习和注重方法也至关重要,得法者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有的学习者都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并非都能如愿。除了性格、习惯及神经系统的差异外,许多人抱怨环境,如无机会与外国人接触、缺少操练对子、教材与师资短缺等等。其实语言练习主要是个人的事,只要抓紧,也能无师自通。由于文革的影响,我上大学开始系统学习英语时,已经25岁了。虽然那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有限,但因喜欢口语,就坚持自己练习。具体做法是:(1)每日对自己听到的语言进行无声 翻译 练习半小时左右,他人的言谈、电台广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听到中文,则将其译成英语,反之亦然。(2)遇到比较有趣的内容(如 电影 ),则对一静物(如墙壁、家具或树)用英语复述情节,此时不必担心出现说错而引人发笑的窘况。(3)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断纠正自己,逐渐从流利(fluency)向精确(accuracy)过渡。我认为流利先于精确,是较为可取的学习程序。失败是成功之母,过分考虑精确,怕犯语误,练不出好的口语。 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口语的基础。人不可能对任何话题都谈笑自如。通过多读、多背、多听的途径扩大知识面、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方面,在口语练习中遇到词穷时将暂时无法用英语表达的汉语词语记下,在汉英词典上查出相关的英语表达并通过记忆强化巩固是另一方面。80年代初我曾在华东师大教过一段时间的出国班英语,有的学员虽然阅读能力极强,但口语却很差。显然,这与缺少强化练习有关。就我自己而言,这些年理论课上得较多,出于对学生的考虑,上课多半用汉语讲。以前经常应邀担任各种外事活动的同声传译,主要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状态。但现在因为教学科研太忙,已多年没有从事这种练习。我现在英语口语状态尚好,与我当年的自练不无关系。 定期适量的刺激,能促成质的飞跃,能够将牵强的语言能力演变成自然语感,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鉴别语言能力是以使用效果为准,即看说写能力如何。一个口语在质和量上都达标的人,其读写听能力也不会差。但在学习中要量力而行。以前当学生时,我曾经做过一天读十几篇《新概念英语》课文、写十几篇英语摘要的事,也去听力室听过比自己实际水平高的录音带。其实,因急功近利而一下子读写太多太难的东西,会导致“噎食”,破坏学习机制,结果适得其反。这些损失,我的感觉是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方能得以慢慢补回。是为诫。 英语是我人生道路第一个最重要的拦路虎,过不了这个槛,以后一切甭谈,所以务必克服,今天记下,时时提醒。学习英语也是一门兴趣,不用太有压力的,我会做好的。
个人分类: 挑战与成长|3136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名人被打假的冷思考
热度 4 lobosliu 2011-11-29 13:14
方舟子如神亦鬼,以生物学习者的好奇之心窥探社会种种,今不谈其功过,且弱弱的说说自己关于名人被打假的冷思考。 无论是唐骏还是李开复,他们被死死揪住的都是学历或者说经历造假,想想这还是跟目前中国流行的“学历至上”有关系的,公众的高学历崇拜,怕是自科举以来就没有断过,但总感觉这样的崇拜仅仅是对那些个“名头”虚无盲目的倾慕,某某高校的博士、某某名校的副教授云云,这就如怀春少女之于白马王子,实质上是缺乏对能力、对知识、对真理的虔诚。 而这些被“打假”的都是很多国人特别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心中偶像,社会的公众人物,媒体的“宠儿”,所以这样的打假行为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引起轰动效应,引来无数人围观!但细想一二,忽觉怅然,对于这些偶像、公众人物,我们到底倾佩、崇拜的是他们的什么喃?怕很多时候是对他们的“权贵”的崇拜吧。。。他们都是或曾是大公司的高管啊!很明显,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很多人是把“权贵”作为了自己心中的神,而现在我们的很多偶像、公众人物都是权贵的代表,估计他们也是比较悲哀的。在这个物欲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幸免落于流俗?!而对权贵的崇拜,就好比风中飘零的草根,注定是飘渺的。因为权贵实在是不怎么稳定,那么多贪官最后都下去了,那么多“超人”最后都走下神坛成了平民甚至小人,还有那么多倾慕权贵的小三都梦醒了。。。信仰的缺失,让我们那么多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还得一说的是,国内的媒体,真让人失望,我们一边抨击着资本主义的媒体有多么不负责,不客观,唯利是图,歪曲事实,但反观今日国内的媒体,其公信力、客观性还剩多少呢?!好多时候把别人推向神坛的是他们,把同样的人赶进魔窟的也是他们。如此的不负责,对公众而言是多大的打击!他们引领着中国当代空前绝后的浮躁之风!
3014 次阅读|5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4)
kejidaobao 2011-10-26 09:31
——如何帮助博士生成为有良好判断力的学者 文/冯长根 上文 讲了博士生导师如何帮助博士生改变情绪低落的状态,本文谈谈如何帮助博士生提高学术判断力。 专业学者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判断力,通常,这成为学者“好品位”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各个专业领域的学习者(如博士生)究竟是怎样学会自己学科所需的基本鉴别力的,我们也不清楚这些专业内的行家究竟是怎样运用自己的鉴别力的。我们身边会有许多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常年的工作经验中学会了如何判断自己领域内的研究、学术论文和专业著作的质量。即使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经过明确的指导。值得指出的是,21世纪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变迁,已经容不得对未来学者专家的培养走一条“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路子。在博士生指导工作中,高度关注博士生学术判断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形成学术判断力和“品位”的基础通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而且与具体专业紧密相关,但从总体上讨论怎样指导博士生做好课题,怎样促进师生间对学术文化、学术惯例和判断力的认同感,这是对各方都有好处的事。这类事多讨论、早讨论对博士生益处多多。在这些青年精英一步步被培养出来的早期,他们在极大多数时候被指导如何掌握和运用知识(用学到的知识求解不同难度的各类习题、应付考试),学生们很少被告之知识被创造出来的过程,即使是内容极丰富的教材,一般也很难让人知晓当初专家学者创造这些知识的痕迹(学生教材被一代又一代的编写者“精益求精”、“深入浅出”)。很多时候,你还会碰到对学术圈的种种误解和成见。由此,了解学术生活、科学共同体的各个方面会对学生有很多帮助,他们会较成熟地看待自己的攻博课题,他们会以同专业其他人的研究为参照来看待自己的研究,他们会理解和运用本学科涉及的一些日常的惯例,此时他们成为科研组成员或系里的老师也就变得轻松多了。 导师可以尽可能详细明确地向学生阐释学术圈里的人是怎样做判断的。需要判断力的场合有编辑一份期刊、评审期刊论文、写书评、评审或鉴定科研成果,导师参加了这些活动都可以拿出来向学生解释,与学生分享。导师在学术界越不活跃,学生训练判断力的机会就越少。所以,帮助学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自己活跃起来。 学术会议是训练学生判断力的好场合。你和学生一起去听学者的报告,鼓励他们提问,之后还与他们讨论演讲有哪些可取之处,哪些缺点。如果只有学生去了,你可以让学生们向你汇报演讲和讨论过程,总结他们的批评意见。如果是与你学术领域相关的会议,可以讨论的东西就多起来了,如你们在会上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上的发言如何,你和你的学生各有什么看法。 另一个培养学生判断力的好办法是让他们阅读自己准备中的学术论文。当年我和导师一起写论文时,导师常要我往文稿上补充一些东西,这让我得益匪浅。你可以把自己的论文草稿拿给学生分享,鼓励你的同事也这么做,并与学生讨论你是怎样为发表文章做准备的,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我导师在编辑部寄来修改意见时,让我按意见修改论文,有时甚至稿子被退,导师也把退稿信给我看,这对我是无价的经历(我与导师一起发表了14篇论文)。如果你正在评定其他学者的文章(为某个期刊),而且你的评审工作允许学生帮忙,那么学生们就有机会亲身感受到同行评价是怎样进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日常之中有经验的导师容易将自己学术工作的某些方面,比如同行评价(无意识地)看作是一种不学就会的东西。这也的确不难理解,同行评价在鉴定文章能否发表、考虑颁发研究津贴和奖项等过程中非常普遍,以至于所有的学术工作者都会参与其中,我们已经习惯把它当作职业生涯中付出和得到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的人为判断对促进学科发展和决定学术作品命运所起的作用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起步阶段的学生很少会认识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这些事。导师知晓博士生们渴望了解这类知识的正面意义是有益的。同时,博士生的判断力更多地源于指导。 即使只有了些许判断力,也会让博士生产生自信心。他们开始有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同辈的研究及更为资深的学者的研究做比较。这有助于他们在整个学术研究的框架内定位自己的研究。一旦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和实际功用的考虑去评判别人的研究,他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并能够将自己的研究与学科领域内别人的研究有意义地联系起来。不要小看博士生的思考能力,经过带着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们也就能开始认识到学术判断的一些微妙之处,虽然这些微妙之处常常难以描述。 学位条例对博士论文有相当明确的框架一样的要求,这些要求原则性强,但和博士研究工作无法作高考试题中判断题那样的对应。对这种形式上的规定进行师生之间的讨论仍然会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讨论会让学生了解攻博的课题应被放入一个“框架”,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会识别出评审人所重视的无形特质,从而知道如何安排数据、结论、分析才是合适的,一句话,怎样才能表现出学术写作规定的特有风格。最后,你一定也能想到,指导学生阅读博士论文也是培养判断力的一个好途径,这是博士生导师用得较多、较普遍的办法。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3) . 科技导报, 2011, 29(26): 8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请谨记5件事,成为一名快速的学习者
热度 1 my1367621657 2011-6-12 10:24
1.不要轻易放弃    这是所有应谨记的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件。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不要放弃。尽可能地去尝试。每当你感觉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每个问题都必然有答案。当你最终觉得无能为力的时候,可以向你的同事求助。让我告诉你过早放弃的坏处。    假如你没有经过太多的尝试就去求助朋友,你朋友可能会立即就给你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你失去了学习的绝佳机会。如果你亲自去尝试, 那么你可能误入歧途,历经挫折,然后逐渐走上正轨。 那时你不仅得到了你想要 的答案,同时也通过分析一些现在看似不需要的地方,学到许多终身受用的东西。学习过程中刻骨铭心的痛会让你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些学到的东西。相信我,除此之外,你的信心也会得到难以置信的提升。    2. 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    “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是一句经常引用的名言。 吃一堑长一智理所应当 , 但仅仅记住自己的失败教训远远不够。 今天的世界不仅要求我们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同时也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在一个团队中,人人都会犯错。我们如何从同事的错误中吸取经验?答案很简单:帮助他们。对别人的帮助除了能让他们摆脱困境,反过来还能让你学到不少东西。如果你帮助同事解决一些你已经知道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会在你脑海中更加清晰。相反如果那些问题是你未知的,那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定对自己有所裨益。    3. 从世人犯的错误中吸取经验    我们刚才所说的是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 要知道,世上不止只有你和你的同事会犯错 ——世人都会犯错。世上这多如繁多的错误,我们哪怕只知道九牛一毛,从中吸取经验,也能受益匪浅啊。那我们该从何处得知世人的错误呢?答案是一些热门论坛——人们犯错之后往往会去那提问。因为 他们最终会去 一些热门论坛提问 。因为我们的博客都是架设在UNIX和小型oracle环境上,我向所有的UNIX爱好者推荐unix.com和orafaq.com论坛。    坚持每天至少拿出半个小时泡这些论坛。我个人认为这是迅速丰富你的知识,让你快速学习的最好途径。一开始你可能回答不上论坛里的问题。没关系,你可以浏览下问题和后面提供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能够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对我来说,我就是在这学到很多UNIX的知识。    4.和他人分享    无论何时你学到新东西或者遇到不同的事情,都与你的同事讨论和分享他们。就这些事情展开讨论,然后引导你的同事加入讨论。当讨论愈加激烈的时候,学习的效果越明显。有时你会发现讨论的或者你能分享的东西比你以前学到的还要多。这就是讨论的力量!    5.和你的后来者讨论问题    当你思考一个问题时,你经常会趋向于跳过显而易见的部分,只思考重点。或者是你的思维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方向。谨记很多复杂问题的答案往往很简单。当你想不出问题答案的时候,不要一颗树上吊死。和后来者或者经验较少的同事讨论下这个问题会有意外收获。    以一种他们易懂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下你的问题。但是不要向他们透漏你的思路,以免他们会被你诱导。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 对这个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可能被你忽视,异或问题的答案通常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经过一次这样的尝试,你会发现这是世上最给力的选择。你最好记住Shunryu Suzuki的这句话: “ 老手往往按部就班,新手却能另辟蹊径。”
个人分类: 分享|1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共同关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
热度 3 Fangjinqin 2011-5-7 08:54
共同关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 令人关注的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开始了,让我们共同来关注和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里我希望并相信:新老论审专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合理和平等,并能够积极支持具有创新精神的项目和前沿课题,特别是欢迎涌现更多的“伯乐”,使年轻的学术新秀脱颖而出,这样我国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创新、后继有人,繁荣昌盛!实际上,对于评审者而言基金项目评审也是一次学习的良机。我自己就是持一种认真学习的态度,抱着既是评审者又是学习者的心态积极投入每年一度的紧张而有序的评审工作,努力真正按照基金委的要求来执行评审职责,在我熟悉的领域和学科里,我每年都有信心能够做到按照所期望和要求的那样,去争取圆满成功。虽然每年评审任务重,时间紧。今年国家自然基金有明显的新改革,支持力度大大提高了,这是很好的新开端!为了共同宗高而神圣的目的,我和所有评审者一样,将愿意竭力全力,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和应尽的责任,与全国同行一起,从我做起,努力确保评审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并尽可能取得最合理的圆满结果。让我们期待国家自然科学繁荣昌盛的这一天吧!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4316 次阅读|7 个评论
浅谈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的优劣
热度 2 suxiaolu 2011-4-20 13:50
今天早上转贴了一篇“俗话说...”,列举了中国人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作者以为,这说明汉语不适合产生类似西方的严谨的逻辑学体系。在我看来却有些不同,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国人不喜欢把知识进行严格的形式化,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中国人喜欢整体,综合地思考问题,有忽视局部忽视细节的倾向,喜欢研究复杂系统,复杂现象,轻视简单系统,简单现象。在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时候,由于复杂系统都是简单元素简单规律经过许多次迭代形成的分形,因此在系统的不同尺度上会多次重复同样的简单规律,这个时候对这些简单规律的前提不加以限定,能够使对规律的描述变得极为简洁,对思维的好处就是节约存储空间,而且有利于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复用。然而这种知识表述策略也有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后来的学习者,要经过大量的试错,才能搞清楚这些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让学习过程变得漫长和充满挫折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知识表示策略。 这种中国式的知识表示策略,在当今人类的知识系统的背景下,到底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这个要从两方面去看。当今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节省空间的策略,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之下,显然可以获得更大的知识广度,可以涵盖更多的领域,由于方便复用,因此也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现在的前沿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密,门槛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在有资格开展工作之前,需要学习本专业大量的知识,中国式的知识体系,因为会拉长学习的时间,因此不利于科研人员快速成长。西方知识体系下,培养一个博士要用20年时间(从小学算起),假设把这些知识全部采用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来组织,那么肯定会显著增加培养时间,让一个博士达到同等水平或许要30年,这样一来,这个科研人员真正的科研生命就显著缩短了。总的来说,中国式知识表示策略有利于培养通才,不利于培养专才,现在的科研工作,需要的是所谓T型人才,既要广泛,又要一个领域很精通,也许中西合璧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个人分类: 知识领域模型|4919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xxxy2011 2011-3-10 09:11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yi_d__luffy)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生存性的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生活领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从学生学到知识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转变,需要自觉、主动、有选择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自主学习作为支撑,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心理维度、生存环境、自身特点等方面对于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都会产生相应的的作用与价值,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具有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理解 明确提倡自主学习的主张可以追溯到本世纪70年代;而涉及自主学习教育思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更久远。我国学者对于自主学习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给予了界定。上从广义上讲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 2.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对教育实践者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学习方式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三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时提出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大纲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本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的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科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学习过程的共性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者个别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态度、动机、学习潜能以及学习策略等。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既虽然学习过程有共性而且总体学习目标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 Zimmerman教授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做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出共有的三个特征: 1.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2.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3.强调自主学习者指导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Zimmerman,1989,1990)。为了使人们更为准确、直观的把握自主学习的含义,Zimmerman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 Zimmerman认为,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使自主的,应该依据研究框架中的第三列,即任务条件。如果学生在该列中的六个方面均能由自己做出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这六个方面均不能由自己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换言之,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经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做出自我监控;他们还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Zimmerman进一步指出,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完全自主的学习和完全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多数学习介于这两极之间。 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相对于他主学习的特征更为明显,信息环境包括的范围更加广泛,自主学习是随时随地的,动机是自发的,学习的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的计划是自我制订的,由此出现了学习的新方式:E-learning(Eleconic Learning)和M-learning,两者是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两大途径。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从上面的几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学习”具有“自立性”,表现为: a)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b)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c)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d)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 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 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2.“自主学习”具有“自为性”。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因此,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a) 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b) 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故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而一种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相一致。由内在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运用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c) 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在这过程中由选择性注意所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是学习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学习则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这两处信息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而发生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因此,建构知识即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即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d) 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为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实践理念模式则是以现有真理性知识为基础,并超越了它(即是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这种超前认识是由明确的目标而导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主体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库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信息被充分地激活起来,知识系统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并使学习主体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 可见,不管是探索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还是建构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都是自为学习重要特征显现,也是学习主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探索到选择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基本上映射出了学习主体学习、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也大致反映出其成长的一般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 3.“自主学习”具有“自律性”,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 a) 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它在行为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b) 自律学习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 以上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是基于传统的自主学习理论,那么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仅延续了传统自主学习的理论,而且又增添了基于息环境下的新特点,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相结合,在“自”性基础上体现了“共”性,我认为新特点概括为以几个方面: 1.“共学”,合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团体,一个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后,团体的每个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要共同讨论、共同思考,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的获得更有效、更有深度和广度。 2.“共创”,共创要从自我的条件下转化,我的探索要转化成共同的探索,自我的选择要转化成共同的选择,自我建构要转化成共同建构,已有的知识不需要创造,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学习者们从探索、选择、建构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3.“共和”,充分实现个人和全体的最大限度的融合,真理只有一个,使每个人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懈的努力,使多元文化由“多”而合“一”,彼此之间有所共识,把矛盾转化为和谐。 三.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观点 “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社会文化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吸纳、内化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系列知识、观点、原理、定理或理论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的把握和应用,从而形成或锻造出学习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地追求,而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这一过程的形成与主体自身的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方面: 1.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2.语言自我指导理论 根据维果斯基的言语自我指导理论,个体对行为的调节在实质上是一个言语的过程,这种言语的过程是从社会言语向内部言语不断发展的。自主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并进而达到自我实现。 3.建构主义 建构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还应该在以上三方面理论的基础上再加以扩展,以适应知识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需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下面四个理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为背景,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自主性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之一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轻视乃至忽视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表现为实行整齐划一的模式化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动手与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等。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现行教育中不合理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力图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5.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变革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中心来构建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二是以“学习论”改造现行的“教学论”,建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要求真正确立学习者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理论更加符合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所谓“教学”,其真正含义由过去的“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建立以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三是以学法研究为中心带动教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并不断推进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6.以理解为核心的学习观。 教师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确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 7.动态的结构化的知识观。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确立科学的结构化的知识观,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化;学生既要重视学习“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要重视对“怎么做”的知识的学习。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 目前,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3G 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学习和传统学习相比有以下优点:多媒体特性、交互性、体现学习者的中心地位、更具有情境性、更加实时性、更强的拥有感、更加随时随地。人本主义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完整的人,即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地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要从行为者的角度看待事物。也就是重视的不是行为者外部的事实,而是事实对行为者的意义。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二类,它们分别处于意义连续体的两端。 1.无意义学习 学习者要完成一项无意义学习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该任务对学习者来说无关紧要,即使学会也会很快忘记。罗杰斯指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很多是无意义的。这样的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它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 2.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设计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指一种知识增长的学习,而是一种与学习者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如小孩的手碰到火时,他不仅学会了“烫”这个字的意义,而且学会了以后对火的态度。这种真实的情境使他以一种不会马上遗忘的、有意义的和投入的方式获得知识。由此可见,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掌握,更需要知识背后的情境。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a)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这主要是对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要求,即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当中。当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所处的环境交互,了解了环境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关系,才会对学习对象有 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说已习得的内容有其背景,对学习者才是有意义的,既学会了客观上的知识同时也有自己的经验获得。 b) 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这主要是对学习者动机的要求,即当学习者自己产生学习需求时,那么该学习必然是对学习者有意义的。而且学习者在外部环境刺激下产生的学习需求,是与该环境有紧密联系的。如果通过学习满足了该需求,那么所习得的知识对于学习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情境相联系的,这就增加了该知识的迁移性。而如果学习者进行的学习是被逼迫的,他们往往就不能认识到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即使学会了知识,它对学习者来说也不一定具备实际意义。 c) 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的渗透性是指学习过程、结果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当学习是无意义时,学习可能只是让学习者记住某些知识。而这些知识对学习者产生的最大影响可能就是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当学习对个体有意义时,则学习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可见,有意义学习的过程、结果是对整个人产生影响的,这也就是渗透性的含义。 d) 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 当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评价时,其评价的标准是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问题的知识与经验。如果是他人对学习评价时,只能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即对外化行为的评价,因而不能判断出学习对学习者来说是否有意义。 综合以上要素,可以认为个人参与与渗透性是对学习过程的要求,自我发起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要求,自我评价则是对学习反馈的要求。毫无疑问,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的学习,从学习过程、动机到反馈,都达到上述要素的要求。也就是如果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够支持学习者学习的顺利发生,那么就达到了罗杰斯的有意义的学习。这恰恰就是移动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所以说,有意义学习可以对移动学习起理论上的支撑作用。而同时,移动学习可以说是扩充了有意义学习的新形式,是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新的实践。 基于以上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观点,我们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形式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动机、反馈上的要求在下面的实例中均得以实现。 1.基于即时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或工作场景中通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问题发生的真实情境中即时解决问题对学习者掌握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关键,移动技术为即时问题解决提供了便利。 KNOWMOBILE 项目的对象是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院学生,他们在临床实习中使用PDA 进行学习。在第十个学期开展的新课程中,他们主要完成在手术室和挪威南方的医院中临床实习两项任务。他们会分散到不同地方的医院,有应用移动设备和网络获得治疗病人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在他们的住所、实习的医院都提供了使用PDA 的网络基础设施,有了技术上的支撑。在实习期间,她们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交流以及获取网上资源,共同保持和建立一个协作的支撑环境。利用PDA 他们可以搜寻到关于患者身上的医疗问题的相关知识,或者得到导师的帮助。总之,在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通过PDA 或是收集信息,或是询问导师,或是与同伴交流,从而可以及时得到支持。他们可利用的信息类型有电子书,网络资源,还有基于案例的知识等。 由上述例子可见,基于及时问题解决的学习,从学习动机来看,学习者面临问题产生学习需求,即自我发起。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会积极地思考,与环境交互,在情感和认知上都会发生改变。问题解决结果就是对学习后的反馈,而且是学习者自己进行反思的,反思自己的知识、策略、态度等各方面。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选择、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过程,并推论这些资料的意义。探究性学习使学习者体验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移动技术在这种学习形式中的主要作用是检索信息、搜集资料、数据记录、信息共享、协作交流等。 这里以台湾的蝴蝶观察系统为例: 台湾一所小学测试并完成了一个蝴蝶观察系统,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这个地区不同种类的蝴蝶。该系统利用一个无线特别网络环境完成,由一个作为本地服务器的带有WiFi无线局域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带有802.11局域网卡的学生PDA以及小型CCD 相机组成。学生首先参观拥有网络环境的蝴蝶农场,用PDA相机将他们观察到的蝴蝶拍下;利用这些照片,他们可以询问数据库,数据库将发回可能的匹配信息;然后学生利用这些信息,决定哪一个匹配得最好,同时数据库根据图像内容相似性,对学生的决策进行核实;之后学生作出最后的决定:在线期刊上他们记录哪一个图片以及整个经历的一些随笔,最后交给教师;教师将反馈信息发到学生的PDA上。在评估中,控制组使用基于文本的蝴蝶手册,实验组使用上面提到的系统。对于蝴蝶的关键特征采用多选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共进行了六次实地观察,每次学生都观察三个新品种和三个旧品种。在这六次实地观察中,其中有四次,实验组比控制组能更准确地识别出蝴蝶的重要特征。在以上学习中,学生投入到蝴蝶的学习过程中,而且接触到了真正的蝴蝶及其生活环境,这对学生的影响不只限于蝴蝶标本的影响。学生还加入了自己的判断思维,这体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移动学习较好的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信息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途径,这样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移动学习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和教师或同学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学习方式有两种: 1.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 学习者通过手机等学习终端,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到学习者手机,利用无线移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来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 2.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 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通过WA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随着移动通信协议的不断改进,通信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基于连接浏览方式的移动学习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WAP协议的连接浏览———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WAP手机或Smart phone 随时随地访问教学和学习资源。 在多媒体和网络学习日益风靡的今天,移动学习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从而为教与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实践支持。 五.自主学习基本表现 自主学习意味着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1.愿学、乐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2.会学、善学。 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 3.自醒、自励、自控。 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4.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 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鼓励竞争。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讨论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在给予学习者较大自主权的同时也附带更大的责任。为了充分履行他们的权力,学习者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1.制订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 2.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能力; 3.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4.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 5.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 6.监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的能力; 7.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 8.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 自主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可能还不止以上列出的八个方面。但一般认为,计划、实施、评估的能力是自主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几个主要能力。因此要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就笔削注意培养学习者自身的能力。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习者自身为主体;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发展的。很多研究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1.学习者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比如通过成绩测试了解目前的水平;通过学能测试了解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程度;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 2.学习者要明确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是学习者制订具体学习目标的依据。研究表明,有目的的学习比没有目的的学习效果好得多。 3.学习者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以便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具备更高的自由度; 4.学习者要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材料,并在必要的情况下相互帮助; 5.学习者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情感、偏爱,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 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方便,更快捷,但是对学习者本身的要求也更高,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结合起来是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最佳方式,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陈晓慧、吕雅娟,基于罗杰斯学习观的移动学习及其实现方式,现代教育技术,2009.12 刘秀娟、鲁晓燕,运用元认知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西部科技,2009.1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04.3
3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xxxy2011 2011-3-10 09:10
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sh-jon168 高山流水) 合作和协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并且它们目前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络环境下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维、 批判思维、 探索发现精神、 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自尊自强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中都已非常重视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与普及,正迅速的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网络环境已成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 。故本文将对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基本理论及教学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基本理论 (一)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1、思想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2.实践溯源 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等等。 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同时,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嘎斯基著,王坦译:《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以上述特征和要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埃利斯和福茨《教育改革研究》),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张晓玲《合作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社会互赖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2)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精致理论。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7)自控理论。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学生有3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等等。 但正如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中所说:“所有这些观点在某些情景下都可证实是正确的,但没有一种观点可能在所有情景下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的存在。不管是否真正关心集体的利益,群体总会产生互赖的关系。就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与他人一起进行建构的过程,只有与同伴一起才能更好的认知、更快的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言,他们也需要被关注、被认同,能够自我实现。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二)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通常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1.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协作小组中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2~4人为宜。 2.成员 成员是指学习者,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 3.辅导教师 辅导教师在协作学习模式中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有辅导教师存在,协作学习的组织、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实现效率、协作学习的效果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保证。协作学习对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辅导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同时还要实现二者的最优结合。 4.协作学习环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主要包括协作学习的组织环境、空间环境、硬件环境和资源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成员的组织结构,包括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功能的分配等。空间环境是指协作学习的场所,如班级课堂、互联网环境等。硬件环境指协作学习所使用的硬件条件,如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资源环境是指协作学习所利用的资源,如虚拟图书馆、互联网等。 (三)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赵建华认为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1、竞争 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协作者参与学习过程,并有辅导教师参加。辅导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的最快最好。辅导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竞争性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易造成因竞争而导致协作难以进行的结果。因此让学习者明确各自任务完成对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意义非常重大, 即学习者是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的。竞争可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 2.辩论 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对立的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异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中立者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也可以不确定正反双方,而是由不同小组或成员叙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之间展开辩论,最终能说服各方的小组或成员获胜。辩论可在组内进行,也可在组间进行。辩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合作 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 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4.问题解决 该种模式需要首先确定问题。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来源也不相同。一般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与其兴趣确定。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竞争、合作、辩论等。问题解决过程中,协作者需要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为问题解决提供材料与依据。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也可以通过汇报的形式。问题解决是协作学习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高级认知活动和问题解决与处理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5.伙伴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学习伙伴之间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但也可能会为某个问题的解决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协作学习伙伴可以是学生,但也可以由计算机充当。由计算机充当的学习伙伴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即根据一定的策略,由计算机模拟的学习伙伴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对学习者提出问题或为问题提供答案。智能化程度高的协作学习系统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虚拟学习伙伴,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或由计算机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动态确定学习伙伴。 6.设计 它是基于学习者综合能力培养和面向过程的协作学习模式。由辅导教师给定设计主题,该主题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如问题解决过程设计、科学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的创新设计等。在设计主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充分运用已掌握知识,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主题。要求辅导教师及时发现并总结学习者的新思想和新思路,以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7.角色扮演 该种模式是让不同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如果学习者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则由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通过角色扮演,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 协作学习策略与模式已成为跨越各个年级、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认知发展建构中是一种主要的方式。皮亚杰的理论同其它流行的学习理论在强调协作重要性方面是一致的(如Vygotsky l978,Fox & Karen,Thomas & Funaro 1990)。皮亚杰认为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应该是平等的,如成人与儿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开始时儿童或学生的活动可能是受控制的,但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与成人或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对话、讨论将更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对认知内容的认识。 (四)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异同 1.共同点:两者无论从目标到学习组织的策略均十分的相近,而就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来看,合作学习存在着协作关系;协作学习是通过合作实现的;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是相互交融的,并不独立存在;合作(collaboration)与协作(cooperation)是指同一含义:小组学习、共同目标。 2.不同点: 1)小组成员组成的不同:合作学习:一个班中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协作学习:不同领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构成; 2)小组目标不同;合作组的目标:建构新知识、解决问题;协作组的目的: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目标;成员之间互相教学; 3)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 4)评价方面的不同。 三、网络化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 (一)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 1、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概念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主要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2、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特点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问题解决、项目探究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它除了具备传统合作学习的特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交互自由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些促进合作与会话方便展开的C MC交互工具,如E-mail、BBS、ICQ、电子白板等,使处于不同位置的合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话与合作,彻底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只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开展的局限,从而使得学习、交流、 合作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从纵向发展了合作学习。 (2)学习趣味化 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中,丰富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使知识表征多维度化,能在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同时,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帮助合作者之间更好地创建意义建构的情景,通过组织自己的见解、观点,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而与同伴的互助合作和网状信息的呈现,则使学生可以借助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以促进学生认知弹性的提升。 (3)活动系统化 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有更强的交互性和更大的合作性。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共同努力。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学习活动具有较高的系统性,因此能有效地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目标,抵抗干扰。 3、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从教师教学角度,我们可以依托于网络环境,借助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和网络监测的实时性、精确性建构一个庞大的开放性的题库,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以人机交互为练习方式,以实时的积分排名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合作学习。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 (1)目标分析要具体、细化教学目标的分析要具体、细化。每一个教学阶段都要设计具体的目标。以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基本知识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熟悉环境,本阶段学习目标是通过单项练习帮助学生初步熟悉网络环境。了解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基础知识练习的基本步骤;第二阶段是主体阶段,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掌握状况,了解知识盲点和技能弱区,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量度,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第三阶段是综合检测阶段,目标是检测练习效果,检测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可见,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要具体明确。 (2)设计要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环境创设为条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 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前者是核心一通过这种学习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主动发现。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学习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特定的形象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人机对话创设的双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比起传统环境下单向、枯燥、被动的学习情境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强化了感觉记忆。为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扫清了障碍。 (3)信息资源要充分。显然,题库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组卷练习的效果,理论上一个中型数据库能容纳数以T计的数据其存储题目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如果题量太小则重复出题的机率势必大大增加,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重复的题 目太多会严重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库是网络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强有力的保障。题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最大优势就是所有的题目一经录入,就可以反复使用,完全避免了手工出卷的重复劳动。以一台PII服务器为例,在10个并发页面请求的负载下生成一道题目的时间在 0.1秒左右,生成一份有50道题的随机卷,约为2秒,阅卷时间不会超过 1秒。在这种情况下,再不必为出卷、阅卷伤脑筋,我们的任务就是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目数据库。 (4)效果评价要多元化。学习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师生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估和教师的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力和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总之,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交流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使传统的课堂格局发生改变,使教学民主发展成为可能。 (二)基于网络 的协作学习 1、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理念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即CSCL(Compute 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在计算机多种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学习者根据合作主题,借助网络通讯工具结成学习伙伴,协商设计合作方案,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该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CSCL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 CSCW) 与协作学习( C L ) 的结合。CSCW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任务,计算机提供—定的支待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工作。CSCL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人协同完成同一任务,计算机提供一定的支持环境来支持小组成员一起工作。CSCL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学习。CSCL与CSCW的不同之处在于CSCW关注交流技术自身(即how t o communicate),CASL不仅关注交流技术,更关注交流的内容(即what to communicate)。CSCL 不仅涉及到技术因素,而且也涉及到社会、心理、组织、学习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协作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使用什么方法让协作单位学习成员产生有意义的认知和技能,使学习团体行为发生改变,进而提高并改变成员个人的行为活动。 2、基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由于缺少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会使学习者感到孤独,缺乏集体意识, 从而不易引发学习者学 习的积极性,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协作学习质量的保障。 (1)分析协作学习的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系统目标,在设计目标时尽量考虑到整体学习者的需求,然后将其分解成许多子目标。 子目标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子目标的确定及解决对总体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2)对信息资源整合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开展网上协作学习的基础,多元化的网络资源为人与人的协作提供了最大 的可能性。但网上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缺乏统 一的分类标准,导致了各种资源的凌乱和重复建设,使学习者无从选择。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通过精选和整合制作成资源库。提供给学习者,同时激发学习者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和试题库等。 (3)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协作学习的基础,任务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促进学习者间的协作、交流,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任务。由于网上缺乏教师的面对面的监督。兴趣本身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任务本身的趣味性。 (4)创设学习情境 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是为协作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时不仅考虑学员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方式,而且所创设的情境要对学员有吸引力,要体现出现代学习过程 中学员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导学作用。设计协作学习的情境时要设计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并将问题逐渐展开,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5)建立学习小组 协作学习中常采用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并具有互补性。分组时通常先由学习者按照个人兴趣自行组合,最后由老师按照分组规则进行协调。分组时要保证每个学习者都承担小组学习的责任,保证小组成员有积极的正互依赖关系。小组人数是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它不仅与学习任务、小组活动方式有关,也与技术支持 有关。每个小组要选定小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直接影响全组的协作学习效果。 (6)小组协作学习 在小组活动中,组长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师要经常深入学习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学习方法,帮助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 组内分工:小组讨论、协商以确定任务的主要问题,组长进行任务分工,在分工 时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然后大家讨论,确定每个人的最终任务。教师要协助解决在分工时产生的一些内部矛盾。 组内协作:任务分工后,各成员进入自我学习阶段,有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向组员或教师请教。 然后把各自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其他组员,组员间通过提问回答、发表言论、在线协商等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协商解决交流中的分歧,把最终学习成果整合出来。教师要监督各组的内部协作交流情况,对学生的活动记录进行追踪,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组内评价:小组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 (7)小组学习成果交流 各小组提交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讨论,交流不同观点,组与组间既有协作又有竞争。 使学习过程进一步深入下去。 (8)教师总结与评价 教师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解决小组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概括不是简单地提供标准答 案。而应着重于理清混淆之处,并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得到提高与升华。教师的评价具有开放性与多目标性,既要评价学习成果,又要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应关注学习者协作学习意识、 协作学习策略、高级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以合作学习模式为例) (一)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通过收集、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增强学习的开放性。 课前让学生预习或了解、试图理解或探讨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信息的网络资源有:⑴本地资源: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校园网的网页中,供学生上网查询。如把与课文有关的网站、网页下载下来,链接到校园网,让学生进行非在线浏览。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让学生体验到上网查询信息的学习方式,又有一定的指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漫游,同时也解决了上网速度太慢的现状。⑵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以上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交往、阅读、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能力。 2.定向导入:通过现代媒体提高定向导入的快捷性。 除了通过传统方法和媒体外,还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新旧知识的自然链接,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兴趣激起的内发性动机,保证学生在新课时就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 3.自学尝试:利用交互型CAI课件或网页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这是一个是学生个体参与学习,发挥个体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以文本形式出现的学习提示,独立打开有课文内容的CAI课件或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如运用电子笔圈点知识要点;点击相应的自学问题,进行尝试解答。个别特殊的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或电子邀请请求教师的帮助解难,最后自测学习效果。在这个教学环节上,除了应用多媒体网络电子举手和交互教学功能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视听监视功能,可以循环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便于发现、指正。 4.讨论合作:利用小组学习提高学习的互动性。 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自学要求,逐个进行交流,开展自评、自纠,互评、互帮学习活动,综合学习信息,综合疑难问题,讨论合作解疑。需要指出的是学习小组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如电脑操作技能)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4—6人,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桌椅摆放形式,成为六边型摆放。这样做,既体现出组内大致是班级的缩影,又体现出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既可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 5、交流汇报:利用小组学习加强学习的共享性。 总结学习过程,汇合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由小组发言,(其他组内或组外成员都可补充说明)汇集学习疑难,小组间相互解答,综合培养学生听、说、分析、逻辑等能力。这一过程应是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的个性过程,我们允许学生通过传统的个人口头表述、朗读,多人争辩、质疑,更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机文字、图片等处理工具设计表格、幻灯片等,并通过教师机的“学习辅导”功能向每台电脑展示,让每位学生参与交流和评价,群体共享。 6、归纳小结:运用表单提高学习的成就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页中的表单或写字板总结经验,整合所学知识,把各知识点形成板块系统,反思学习过程,完成后并上传到服务器。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感知,消化、吸收,把知识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发现规律,归纳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评价小组及成员表现,明确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7、拓展提高:再次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提高课外学习的灵便性。 我们的出发点是:我们主要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提供与课文相应的拓展资料,如学完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要下雨了》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校园网了解下雨前“蜻蜓低飞”、“乌龟出汗”、“蝴蝶躲藏”、“蚂蚁搬家”等生物现象,通过网易—163.com链接到中国气象网,让学生了解下雨前的气象知识。这些,无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习结果,拓展知识面,发展求异思维,为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以上环节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新知的基本步骤,但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生基础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师生的活动是主要因素,教为学服务,立足点要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上,为此在运用上述环节的时候,应重视“主导”、“主体”两“主”作用的协调:(1)将教学目标引导为学习目标;(2)将教具变为学生的学具,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人人互动,人机互动,达到每人都看、听、说、思、议,达到培养个体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群体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过程示意图: 课前准备→目标定向→自学尝试 (教师点拨)→讨论合作(师生共研)→交流汇报→归纳小结(质疑问难)→拓展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正确认识现阶段教学网络环境与教学的关系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时间的控制、教学结果的评定等变革,但我们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教师的一部分活动由网络来代替:如将教师的单一讲授改为多媒体演示,将师生之间的对话改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等,恰当合理地使用网络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因为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优化使用网络关键在教师。 2.教学设计应体现的意识 强调情景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 强调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通过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强调交流合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合作、讨论、交流,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指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强调反省监督: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更应重视学生反省调整的策略,尤其在开放性和交互性很强的网络环境中。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已不在是人才的重要标准,重要的是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学习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自由地查询,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我们更应培养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如何处理的能力。 五、结语 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非常重要的的教学模式,经大量教学研究证明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和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是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环境的营造,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信息资源中心的建立等许多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郑金洲. 合作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赵建华 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2000,(4) 安晓飞 黄志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隋国淑.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探讨 .科技信息,2009 王凯. 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香港老师中心学报,2004 高艳 陈丽 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山东教育科研工,2001(10)
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越奇迹》:推荐一本焦点学习者的必读书
热度 3 honluo 2011-2-18 14:08
《超越奇迹》:推荐一本焦点学习者的必读书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创始人Steve de Shazer在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More Than miracles》有了中文版,译名叫做《超越奇迹》,读过它的英文版,但不经意在书店翻到中文版时,还是很兴奋的买下了它。 这本书的作者汇聚了众多焦点解决领域的顶级高手,书中通过了大量案例对话呈现+点评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SFBT的运用。译者把它界定为给初学者的读物,这点不敢苟同,估计初学者看这本书一定会云里来雾里去了。当然,如果你已决意要系统的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那么本书我一定会推荐给你。文字不多,书籍不厚,但对焦点归纳的实在太精彩了! 译者在序中有一段告诫的话:这本书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当你读完这本书,将很难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去思考语言、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或是心理疗法(非常认同,精准啊!相信这也是初学焦点的同道最纠结的!) 这本书的第一章“简短的概要”,几乎用最精炼的文字概括了所有SFBT的必备知识。学习者一定要仔细读哦! 这本书的第三章“奇迹问句”,超越我阅读过的所有书籍,详尽地描述了奇迹问句的使用,值得反复咀嚼! 这本书的第十章,“问题、误解与乐趣”,容纳了许多对焦点困惑的解答,相信你的困惑一定也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不少章节的案例对话读起来有点枯燥,我的经验是不需要依照循序读完,兴趣点在哪里就从哪里开始,读多少算多少,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说多了还是我的感觉,还是自己去找来体会吧!
个人分类: 焦点论坛|3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