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帖: 四川岷江上游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
majorite 2008-6-8 07:16
转帖来源: http://mingster.blog.sohu.com/88372001.html 转帖《四川岷江上游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几个问题讨论 2006 年 2 月 24 日 李有才(中国成都 610041 四川省地震局高工) 曹树恒(中国成都 610072 四川地矿局物探大队高工) 内容摘要 1989 1 关于坝区其附近地区的断裂构造 ( 1 )龙门山断裂 该带主体断裂构造形迹是呈北东 45 展布,主要由青川 汶川断裂、北川 映秀断裂及江油 都江堰断裂所组成;我们研究发现,地表上的三条断裂在深处合并为一条;同时我们还认为,龙门山断裂并非是坝区所通过唯一的一条断裂,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5 年楼海等人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川滇地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分离计算后得到局部和区域二部分异常;认为:浅层的局部异常的龙门山异常梯级带走向与地表地质观测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走向相平行。表明;龙门山断裂不管从深度上,还是从走向空间的展布上其规模还是属于有限的浅层断裂构造;而且,这个浅层的龙门山断裂构造又是迭加在区域近南北向断裂构造之上 。(图 2 ) ( 2 )南北向松潘 都江堰 邛崃 雷波断裂(图 1 ) 从卫片解译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北起松潘北,往南经汶州、都江堰、邛崃、峨眉、雷波以南进入云南,走向为近南北向,长度达 600 公里以上。该断裂南段雷波 峨眉段与雅龙江断裂、安宁河断裂及甘洛 布拖断裂等统称为川滇南北向断裂带 *1 ;以峨眉往北经洪雅扦入成都平原之下,在邛崃水口场至新津的新生代地层之中的亮带,微地貌陡坎,邛崃河湾转制译有两条隐伏断裂,可能是该断裂中北段部份;再往北是同一经度上岷江南北向断裂带,与此似有相连接之势。 我们研究发现区域重力异常图上出现了近南北向重力异常梯级带,与松潘 都江堰 邛崃 雷波大断裂相重合,该断裂似与浅层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呈 斜交重叠立体展布之势,其夹角达 30-40 度 。(图 2 ) 从龙门山及邻区地壳厚度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松潘、汶川至都江堰一带也呈现近南北方向等厚度线的密集带,与区域的深部重力异常梯级带分布完全相一致。(图 3 ) ( 3 )东西向南充 广汉 都江堰断裂 该断裂东起南充东,经广汉至都江堰以西地区全长达 300 公里以上,走向为近东西向;据地表地质资料表明,南充 广汉 都江堰断裂,仅局限于南充至中江一段,该断裂东头被新华夏系川东带限制,断裂的中江段西头又被巴中 仪陇莲花状构造的南部所干扰影响 *1 。 据航磁化极异常图表明,南充、广汉至都江堰一带,航磁化极异常所呈现的串珠状南北两侧呈现异常的巨大变异带,其异常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该异常有向东和向西继续分布的情况,表明该断裂分布的规模远不止 300 公里,而是 800 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可见其规模是异常宏大。(图 4 ) 从剩余重力异常,其几组北东走向的正负异常南西端,较整齐的消失于都江堰至彭州东西向的一线上,紫坪铺坝区正好位于这一东西方向上。(图 5 ) 从龙门山及邻区地壳厚度图可以看到;都江堰至小金一线;等厚度线呈现由南北方向急剧向东西方向弯折的突出异常变化,其弯折角度近乎 90 度,都江堰至新都地壳等厚度线呈一近东西,或南西向的隆起,隆起北缘都江堰至彭州一线明显出现近东西向地壳等厚度线的梯级带,表现深部断裂构造与线层断裂构造有相一致,说明,浅层的断裂构造有受深部断裂所控制的特点(图 3 )。另外,我们还看到,坝区正处于地壳厚度急剧转折部位附近。 ( 4 )北北东向断裂 1980 年四川地震局地震地质编图组所编绘的龙门山地区新构造,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有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通过,该断裂明显切错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图 6 )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都江堰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正处于三组的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这样的部位,断裂构造十分复杂,远非仅为《报告》所认为的简单的一组龙门山北东向断裂构造,把坝区的断裂构造看得过于简单。 2 关于断裂构造的活动性 1976 年中国唐山 7.8 级地震, 1995 年日本版神 7.2 级地震, 1999 年中国台湾集 7.6 级地震等,震例表明,巨大的地震灾害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裂快速挫动所引起的,我们说,如果巨大的地震不是发生在城市,而是发生在一座容量巨大的水库或其附近时,那么,它的后果是不堪设想!因此,研究水库之地下或附近活动断裂的分布并采取相应措施,主动积极的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其深部断裂构造的活动性,我们从以下 5 个方面给予说明。 ( 1 )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四川地质局区测队野外调查表明,在坝区及附近地区出现一组走向近南北向其中一条通过坝区附近尤其引起我们的注意,断裂长度达 5060 公里,该断裂已斜切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构造,并呈反时针纽动。(图 6 ) ( 2 )重力异常形态特征 从重力异常垂直二次导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都江堰南部附近地区,出现有形态规整,异常轴走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和东西向的重力低值负异常带。这类低值负异常,它主要是反映第四系、第三系低密度地层的分布特征;这中异常轴向出现三次扭动,表明,每出现一处扭动就是该处被近南北向断裂所错断的证据。(图 7 ) ( 3 )地震活动性 某一时段内,中小地震沿某一方向呈现有规律条带的分布,往往是反映该方向断裂活动的证据。如:从图 8 所示,近 10 余年历史仪器记录 M4.0 地震活动分布情况,反映了松潘 茂汶 汶川 都江堰及以南地带,南北向断裂带构造带活动呈现十分明显的条带状活动情况,其强度之高,频度之大实在是令人吃惊,表明在近十年来活动仍在加剧。(图 8 ) ( 4 )岷江河流的河谷被牵引和扭错 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的野外调查可以看到岷江的河谷被扭曲、错动的现象。如 南北向的岷江,当其从北向南流至漩口附近时,突然转变为一近东西向;当其从旋口向东流至都江堰附近时,却突然又转变为近南北向。这种河流河谷出现转变的扭曲、挫动,说明近东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现今最新活动的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控制河流流向的特征。(图 9 ) ( 5 )强烈的第四系构造活动 从成都平原第四系厚度图,我们可以看到紫坪铺工程坝区位于成都平原北西缘邻近几公里的山区,成都平原北西缘是盆地沉降幅度最大的中心地带,总体呈北 50 东走向;实际上,明显为北东东向,沉降中心厚度为 150500 米不等,呈斜 列 式分布所组成,即每一 列 之间,均呈现整体向北的 错动 ;这当中,以坝区南东的那一 列 最为突出,其沉降中心厚度达 580 米以上。这种变化可能被现今强烈活动的近南北向断裂扭错所造成。(图 9 、 10 ) 以上情况表明, 3 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南北向断裂构造是现今活动最为突出和强烈。 3 关于对历史地震与古建筑 我国著名地震学家丁国瑜院士曾在《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拾遗》(刘昌森等 2003 )的序中说到: 历史地震资料在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参数的确定、地震区划、地震危险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与评估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历史大地震事件的发现,一条新的重要现象记载的发现,会改变人们对一个地点、地区地震活动状况的认识,改变对一项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程度的评估结果,看似很零碎的材料或很一般的事实记载,却可能成为解决在地震科学研究或防震减灾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关键依据。 从丁先生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历史地震资料对今天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资料查明,对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有历史记载已达 5000 年左右。在这悠久的历史时段中,有关历史地震与古建筑的记载虽然非常稀少,虽然 100 多年前才有点滴的一些模糊记载,只是到了近代才又稍加详细了一些。仅管如此,我们会从这有限的模糊的历史文献和古建筑记载中发现过去历史大地震所遗漏的珠丝马迹。如: ( 1 )历史地震记载 公元前 195 年 ; 地点:灌县。原文:汉惠帝 2 年正月,灌县地震,八月乃止,(据《灌县志》 7 卷十四)。 公元前 14 年,地点:灌县,资料原文:汉成帝文延三年,岷山崩 。 据灌县关于历史地震记载如 岷山崩 类似意思的记载还有不少。它仅给了都江堰及其附近地区一个十分模糊,有一定破坏的地震发生情况,但破坏到什么程度不清楚,如地震震级大小、震中位置、震源深度等情况是十分困难的。从现今大地震的现场调查对比来看,我们认为这 山崩 的含义至少可说明当时地震震级还是相当高的。 ( 2 )与地震有关的古代 塔 *1 古建筑是古代的见证,古建筑也是古代历史地震的反映,因为古建筑如古塔、古墓、古代的房屋建筑等,是真实、客观地保留古代地震的各种现象和表征;而这些现象和表征对于我们研究、揭示过去千百年所发生的地震及地震有关的种种情况,如:地震震级的大小,震中的大致位置,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及国际的历史、建筑、地震等有关部门对于古建筑的研究是格外重视。 龙兴寺塔位于坝区东 30 公里左右彭州市北门,据考查系唐代大中元年(公元 847 年)所建;属十七节密檐式方砖塔,高约 34.5 米。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年间龙兴寺塔 缺去东北一角,只存三面,历久如故。 说明在明弘治以前更长的时间,此塔已被地震震裂为四瓣(后东北角残余下三瓣); 据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建筑史学家张驭寰先生考证认为,彭州龙兴寺塔门窗上下开裂,塔身被分成四瓣,是彭州历史上遭受大地震的破坏影响所造成 。据笔者现场调查,认为:彭州龙兴寺塔震裂的这种情况与 1547 年山西解州大地震造成靠近震中很近的安邑太平兴国寺塔被震裂为四瓣的情况十分相似,也与 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靠近震中 20 公里左右的丰润天宫寺观音塔开裂有一定相似的情况 ;所不同的是,彭州龙兴寺塔震裂的裂缝明显地要比山西安邑太平兴国寺塔 *1 、河北丰润天宫寺观音塔的裂缝还要宽、要深些 。(图 11 )表明,这次地震震级是相当的大,由此也可以充分地说明,坝区 40 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曾发生过 7.5 级左右大地震的重要事实。 据《报告》:近 100200 年坝区附近 300 公里左右所发生的 7 次大地震,对坝区的破坏影响都不是很大,其最大地震烈度也仅为 6 度。看来,这种认识实在是大错特错。(图 12 ) 4 关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壳的稳定性 ( 1 )从以上的研究表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深部是处于三组活动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该部位地下岩石是极其破碎和地壳结构极不稳定。虽然,地表上有三迭系须家河组地层,岩性为厚层砂岩的推覆体,但这仅仅给人们似 稳定 的假象。如果说,在这个本身就不稳定的地带上还要建造一座如此巨大的蓄水大坝,它能 稳定 吗?!据了解,在我国 20 世纪 5060 年代,对处于多种活动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上修建的广东新丰江水库、河北唐山陡河水库等给我们都曾留下过深刻的教训。 ( 2 )地壳的均衡调整 从地壳厚度图我们也可以看到,从成都平原向松潘高原,地势逐渐由低变高,地壳厚度也逐渐由薄变厚,但到了茂汶东较场一带地壳厚度却从 55 公里变成 48 公里,松潘以东的雪宝顶等,海拨却是最高,为 5588 米左右,是黄龙现代隆起的主峰地带,地壳厚度却仅 为 4446 公里;这就说明在这里的松潘 汶川 都江堰断裂构造带,是一个地壳的失衡带,地壳最深,没有山根。这样一个失衡地带,正是现今地壳最为活跃的地带,而地震的活跃就是其中主要的活动方式 。(图 3 ) 坝区灾害未来预测 从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对坝区及其附近地区的有关问题大胆地作出如下预测。 1 、未来大地震的震中位置 从以上研究表明,我们认为, 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应是未来大地震( 7.5 级左右)的中心位 置。其理由是: ( 1 )坝区及其附地区正处三组活动性大断裂构带交汇部位,据我国著名已故科学家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理论认为,这样的交汇部位应是大地震集聚应力的最佳场所。 ( 2 )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所处的深部构造背景与 1933 年 8 月 25 日茂汶迭溪 7.5 级地震有相似特征,甚至比它具有更为复杂的深部构造背景 。 ( 3 )彭州龙兴寺古塔受大地震的破坏情况,对上述结论意见给予了最活生生的一个 证据 和支持。说明,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 M7.0 级大地震的事件。据大地震可重复的原则, 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未来发生 7.5 级左右大地震是可能的 。 ( 4 ) M4.0 级地震围空区 四川地震局所提供的近 10 余年地震记录( M4.0 级)表明,松潘、汶川、都江堰、等地,表明了南北方向分布活动带,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在靠近大坝,并以都江堰、小金、松潘、棉竹等地形成了一个中强地震的围空区,这个围空区位于被地震专家称之于的著名中国南北地震带中部区域,要知道这是近 10 余年这一区域的最新地震观测记录资料,是重要的异常现象,它反映靠近坝区内现今断裂活动的闭锁段,是应变能积累高应力区域,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中长趋势背景;看来,这个靠近坝区的中强地震围空区的异常变化现象,值得引起格外的注意!(图 8 ) 2 、坝区及其附近是地震的高烈度区 一个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确立,主要是根据历史地震和该地区处的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特殊条件及新构造活动等基础资料所决定的,然而原《报告》在这二个根本问题上均有重大的失误和明显的错误。从前面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 坝区及其附近地具有与迭溪 7.5 级地震 相类似的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构造背景。据迭溪 7.5 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为十度,极震区面积达 290 平方公里,震源深度为 15 公里 。根据烈度衰减关系,我们认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应为 9 度,或 9 度以上才比较科学和符合坝区的实际情况。现《报告》把坝区地震烈度定为不大于 7 度的地区,显然坝区的抗震强度实在是太低!看来大坝难以抵御 7 级以上地震的影响和破坏。 3 、坝区建成后是各种灾害易发生地带 ( 1 )诱发地震,坝区地处大地震孕育的最佳地质,地球物理环境条件,一旦坝区蓄水,很 可能诱发坝区及其附近地正在孕育的大地震,由于大地震的发生会给该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 2 )次生灾害 洪灾,大地震的发生也会给大坝造成巨大的毁坏,从而引发巨大洪灾; 据了解工程地处岷江上游河段,距都江堰市 9 公里,距成都市 60 公里左右;坝区工程又处于岷江流入成都平原之重要关口;水库建成之后正常蓄水水位要高出成都市地面 377 米,库容达 11.12 亿立方米,预计 2005 年完工 。据此,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如果,大坝一旦被大地震所毁,这股巨大的洪水就会直泄成都平原,其后果不堪设想!! ( 3 )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工程遭破坏 据 2003 年 10 月 10 《晚霞文摘》第 3 版《谁保卫了都江堰》一文所叙 紫坪铺电站的调峰运行会导致岷江来水的大起大落,形成对都江堰鱼嘴的直接冲刷,造成对鱼嘴工程的破坏 。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灵魂,它一旦破坏,整个都江堰工程也就遭到毁灭,千年的古文物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工程也将随着历史而消逝。 (4) 其它,如泥石流、山体崩塌等灾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灾害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已多次频繁的发生,造成了人员很大的伤亡和国家建设的巨大损失。如: 1 、 2003 年 8 月 29 日早晨 7 时和下午 3 时,在一场暴雨中,两股泥石流从龙池镇查关村 6 组尖尖山山顶奔泻约 600 米,将紫坪铺水库料场施工区内一石灰窑厂 20 余人围困,阻断查关村至龙池镇的道路; 2 、 2004 年 5 月距紫坪铺大坝临近的一山坡上发生一岩崩,巨大的山岩崩塌,造成 213 国道较长时间的停止通行。 3 、 2004 年 12 月 7 日 4 时 10 分,位于新 213 国道都江堰至汶川段的龙眼睛隧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 61 人受伤, 4 人死亡。 4 、 2003 年紫坪铺大坝在导流洞的施工过程中发生瓦斯大爆炸,造成地下施工作业人员 60 余人伤亡的惨剧。 5 、 2005 年 12 月紫坪铺水库大坝旁都江堰至汶川的高速公路地下隧道施工中发生瓦斯大爆炸,造成地下施工作业人员 44 人死亡的惨剧。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 1 )原《报告》所认定的,紫坪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大地震的影响烈度不超过 7 度的 工程区 40 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未见有强震发生 ,这论断应予否定,应修改为 9 度,或 9 度以上;坝区 40 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曾发生过 7.5 级左右的大地震。 ( 2 )原《报告》所认定的,紫坪铺坝区属地壳结构基本稳定的论断也应予以否定;该地区的地壳结构应属基本不稳定地区,坝区及其附近地区未来具有发生 7.5 级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2 建议 ( 1 )停建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或炸掉已建好大坝。 ( 2 )如不停建,则必须修改原设计;修改后设计须按 9 度,或 9 度以上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设防。以此提高坝区抗大地震的能力,确保成都平原的安全万无一失。 ( 3 )国务院应组织中科院、水利部、地质矿产部、石油部等专家,重新对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基本烈度进行审定。 紫坪铺坝区存在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但这种分析认识仅属一家之言的个人看法。对此个人建议供国家参考。 2006 年 2 月 24 日 年 12 月由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完成的《四川省岷江紫坪埔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以下简称 报告 ): 坝址影响的地震烈度最大可达七度 。其主要依据: 1 工程区 40 公里范围内,历史上未见有强震发生,对工程区影响较大的外围历史强震有七次,根据烈度衰减关系,工程区的地震影响烈度不超过七度。 2 据地壳结构、深断裂规模、活动断裂时代及地震烈度影响等因素综合判定,紫坪铺坝区属地壳基本稳定区。 经笔者最近研究表明,工程区 40 公里范围内,历史上可能存在 M7.0 级强震发生,坝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应是九度,甚至九度以上,坝区属地壳基本不稳定区。 问题的提出 2002 年初,因研究四川震情需要的一个偶然机会,查阅了《四川省岷江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复核报告》。由于专业职业的敏感,发现这份报告存在着十分重大的问题,通过近一年的反复研究,最后确认,该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对坝区及其附近的重大断裂构造研究较差 ( 1 )有资料显示 *2 ,松潘 汶川 都江堰 峨眉 雷波,近南北向断裂,通过坝区及其附近地区;在报告也一字也未提及。(图 1 ) ( 2 )有资料显示 *1 、 *2 ,南充 广汉 都江堰近东西向有一断裂通过坝区,或坝区附近地区;在报告中也一字没给出说明。(图 1 ) (3) 著名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是通过堤坝的一条断裂,但该报告未对其深入地对它进行分析研究。 2 对隐伏的深部断裂的活动性研究很差 由于报告中,对南充 广汉 都江堰东西向断裂、松潘 汶川 都江堰 邛崃南北向断裂,都已遗漏和缺失。说明该报告对这几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图 1 ) 3 对历史地震和古建筑研究存在问题 (1) 报告中所提到的 7 次强震,统计的范围达 300 公里左右,但时间仅为 100200 年;对以往更长的年代历史地震的问题未给予深入研究说明。对比,报告对坝区 40 公里范围内无强震发生的历史地震记载的认识,似有过份夸大的嫌疑。在这方面,国家地震局对 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的历史地震记载认识的失误分析似曾有过惨痛的教训 。 (2) 古建筑是历史的重要见证,可是坝区 40 公里范围内,与地震有关的古建筑(古塔)未开展研究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该报告存在着这么多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不对坝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和稳定性等问题产生怀疑! 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 前面我们已指出了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但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出这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问题给予科学的论证和研究讨论,从而,加深对这些问题严重性认识。 前 言 关键词:坝区基本烈度七度危险工程修改设计或炸坝 本文通过该区地震地质、新构造、深部地球物理、历史地震,古建筑等最新丰富资料的深入研究,对 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基本烈度 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证,结果表明,工程区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不是七度,而应是九度,或九度以上;工程区坝址的地壳不是基本稳定区,而应是基本不稳定区;工程区坝址在此基础上进行抗震设计,它将是一个潜在的 危险工程 ;在工程区坝址下方成都平原的几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将时刻受到威胁。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826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地震是否可以预测”
刘玉平 2008-6-8 01:18
愿数万罹难同胞一路走好! 愿灾区人民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 也谈地震是否可以预测 刘玉平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已近一个月了。大地震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唤起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反思。在《科学网*博客》围绕地震的方方面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将对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和防范于未然等起到促进作用。近期,围绕地震是否可以预测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颇为热烈、甚至可以说是激烈。虽然本人也从事固体地学研究,但由于专业的差异,对地震所知甚少,通过这些文章也学习到不少知识。原本不敢就此问题妄言的,但看到这几天讨论表现出来的微妙趋势,禁不住也来斗胆说上几句。需要声明的是,本文对事不对人,请勿对号入座。本人学识有限,文中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探索而形成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知体系。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人类对某一特定客观事物的认知,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假说、学说、理论而不能称其为真理。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地震学,是研究地震这一特定自然现象的特征、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现象相互关系的学科。 由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是一个历史过程,对地震的认识也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的。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可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同时,地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虽然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地壳浅表,但是地震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应该能被认知;既然是一种常态事件,就存在一定的规律;既然存在规律并与其他事物现象存在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就可以通过地震自身的规律及其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作出预测。 但是,地震预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人类当前的认知水平、即当前地震学的知识体系上,难以对每一次地震做出精准的预测,但这绝不意味着地震是无法预测的。凭一己之见或假他人之说就做出地震无法预测的结论,实际上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是不可知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国际上普遍认为,短期预测、特别是临震预测,是地震预测的难题。但是,难于作出短期/临震预测,并不等于地震不能预测。将短期/临震预测从地震预测中割裂开来,显然属于白马非马之类的根本性逻辑错误。 1967年3月27日发生的河北河间地震、1975年2 月4日发生的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4月6日和4月9日发生的新疆伽师地震、1976年5月29日发生的云南龙陵-潞西地震、1976年8月16日发生的四川松潘平武地震、1995年7月12日发生的云南孟连地震等10余次地震,先后被我国地震科研人员成功预测,就有力地说明了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当然,由于地质现象纷繁复杂,目前地震预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还处于不尽完备的初级阶段,大致属于一种概率统计判断,难免会出现错判和误判。同时,预测不等于报道,需要社会与政府给予足够的宽容,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科普-监测-预测-防范)治(应急-救治-重建)机制,不能因为失败就停止了对科学的探索。 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可以没有国界,但科学家不能没有祖国。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睡,从根本上说,欧美发达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盛统一的中国。和平演变、中国威胁论、台独、藏独、疆独等等,这样那样的阴招和暗箭他们什么时候停止过?连一架过时的F-16都不愿意卖给你,你还能期望他们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科技领域提供最新的研究进展吗?借鉴之道在于洋为中用、取长补短,不能全盘照搬、人云亦云,更不能因此而否定自我。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我们科技工作者仅仅以跟踪国际前沿而自鸣得意,说不定别人心里早就偷着乐呢,说不定别人几年以后搞出一个地震专家预测系统时我们才醒悟原来如此呢。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推动世界进步的四大发明,我们今天即要虚心学习他人之长,也应该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气魄,做出有中国特色、对世界科技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成就! 我国地震研究人员的十余次成功预测显示: 地震应是可 以预测的,地震预测应该大有可为! 尽管本人持地震可以预测这一态度,但是当前这种各据一词的争论无济于事,在大家尚未达成共识之前,那么就不妨持保留态度、搁置争议,把精力放到踏踏实实的研究工作中去,放到齐心协力推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机制上去。 主要相关博文(2008年6月9日12:10 添加)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预测大地震将会有突破 (王汉森,2008年6月8日13:39:35)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246 地震预测是鸡肋,还是火焰山(陈绥阳,2008-6-8 17:07:57)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301 地震是无法预报的(牛丰年,2008-6-7 15:05:46)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159 附件 (2008年6月9日12:40添加) 1、 科研监测动态快报--地球科学专辑 2008-6-1 科研监测动态快报--地球科学专辑 2008-6 2、《南方网》2008年6月6日美国地质调查局:人类不能预报地震(注:USGS上的问题是你们能预报地震吗?(Can you predict earthquakes?)) http://news.southcn.com/china/zgkx/content/2008-06/06/content_4428100.htm 3、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FAQ(常见问题)Earthquake(地震)条目 http://www.usgs.gov/faq/list_faq_by_category/get_questions_for_category.asp?category_id=5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588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关于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的讨论
majorite 2008-6-7 21:20
转载按: 近来在《新语丝》有两篇关于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的讨论文章,现转载在此。 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是地质学的两条腿,两腿一样长才能跑得快。 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中是否有以文章数额多少认英雄的现象? 构造地质学的人材正处于青黄不接和近乎断代吗? 构造地质学家自身有何原因? 固体地球化学对国计民生(比如抗震减灾)无用吗?是误解还是偏见? 构造构造胡说八道吗?是误解还是偏见? 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讨论! --------------------------------------------- 谁打谁的耳光?评《四川汶川地震打了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一个响亮的耳光》   作者: Geochem 首先说明我是学固体地球化学出生的,现在还在做类似的工作,但不属于 四川地震所说的那一小部分人。四川地震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化学对立 起来的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窃以为完全是酸葡萄的一幕演出。 搞固体地球科学的人都知道,从微观的结构、构造、元素 / 同位素和物性的 研究最终都是要解决宏观地质问题。构造地质学亦可分为宏观的大构造,小构造 和微观构造学,后者已经和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岩石物理,材料学等学科紧 密联系起来了。没有定量的研究,构造地质学恐怕就像行内人都知道的戏说构 造构造胡说八道。 作为地学三大支柱学科的地球化学,研究范围之广完全不是四川地震所 说的那么点领域,它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不断的交叉融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解决各种地学问题。 四川地震说到的粉末地质学和锆石地质学的地球化学家事 实上正是国内固体地球化学的研究中坚力量,最近 10 年由于这些基础研究领域得 到了国家的支持,研究水平亦得到国际上一定的认可。如果说文章不能说明问题, 那我恐怕只能猜想四川地震是苦于没有国际文章的构造地质学家了 ? 事实上, 看看构造地质学的几个刊物,如Tectonics,Tectonophysics, JSG,包括JGR,等等 有几篇没有涉及到地球化学的? 四川地震说搞地球化学研究根本不需要脑子,数据流水线一样的生产, 文章批量化的发表,然后再相互引用。 这完全有理由认为是酸葡萄情节。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都知道, 这些期刊的同行评议人都是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国际专家,评审过程和评审意见 完全和大多数国内刊物的评审不可同比。 搞构造的同学需要更高智商 ? 恐怕这种话说出去所有人都会乐开花。但如果 还是胡说八道层次的话估计忽悠人的水平得比较高才行。   四川地震说他们发表的文章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防治自然灾害没有任何用处。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   四川地震说在 50 年代到 80 年代初是很火的。但近 15 年来一直受到冷落, 在凭文章数量认英雄的体制中很难拿到资助,因为研究艰苦、更需要聪明才智, 成果不像搞地球化学的那么容易出,文章数量少。 火就意味着贡献大吗 ? 请问那段时间的贡献有什么现在还能立得起来的 ? 受冷 落就更谈不上了,看看国内搞构造的几个 groups ,他们日子好着呢。固体地球化 学的还只能搞搞纵向研究,构造的就大不一样了,万金油似的,什么都能说和敢 说,做起横向项目来 ...... 就不说了。   四川地震认同的构造地质学早已死亡,现在的构造地质学应当是结合其 它学科之长和认识,全面解决地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学科。如果还是在停留在没有 证据的观点争论层次的话,恐怕中国的构造地质学只能是死掉了。构造地质学 的人材正处于青黄不接和近乎断代。不恰当的说就是老的构造地质学家的责任。   四川汶川地震打的不是了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一个响亮的耳光,而是打了 某些打着国计民生旗号的 受冷落 -- 实为最近发展落后的学科研究人员的耳光。 应该反思的正是这种可以对国计民生有潜在贡献的学科,你们能做些什么 ? 而不 是看着基础学科的发展酸葡萄似的愤愤不平。   这种以四川地震为名, ' 胡说八道 ' 的言论可以休矣 ! 最后一点说明:以上有些偏颇的言论完全是为了适合 四川地震的说话 风格,以便于理解。 (XYS20080606) 四川汶川地震打了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一个响亮的耳光    作者:四川地震   中国地学界近 15 年一直以文章数额多少认英雄, SCI 文章多的人研究经费就 多,这一制度肥了一帮搞粉末地质学和锆石地质学的地球化学家, 他们拿着国家大量的经费,购买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雇几个实验员,招一 大批学生到野外沿公路边上敲几块岩头,然后到实验室里狂测数据,投到老外已 有的图上,天南海北的解释一通,什么地幔柱、下地壳折沉、深 俯冲啊?这些大牛们每年要出十几二十篇文章,杰出青年基金和各种奖励接踵 而来。搞这种研究根本不需要脑子,数据流水线一样的生产,文章批量化的发表, 然后再相互引用。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固体地球科学的杰出青年基金基本上 都是被这些大牛们拿去了。他们发表的文章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 的提高、防治自然灾害没有任何用处。   固体地球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就是构造地质学,对找矿、找油、找气、找 煤和预测地震等至关重要,在 50 年代到 80 年代初是很火的。但近 15 年来一直受到 冷落,在凭文章数量认英雄的体制中很难拿到资助,因为研究艰苦、更需要聪明 才智,成果不像搞地球化学的那么容易出,文章数量少,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 寥寥无几。鉴于这种现状,许多学生转去学地化。构造地质学的人材正处于青黄 不接和近乎断代。   四川汶川地震打了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一个响亮的耳光,该是反思和改革 中国地学科研评价制度的时候了,把国家的科研经费用到对国计民生真正有用的 研究上吧! (XYS20080602)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1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李晓明: 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
majorite 2008-6-7 12:42
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 来源:科学时报作者:李晓明 在汶川大地震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科学界尤其是地震学界被深深刺痛。在其后紧急召开的会商会上,对各种预报理论及技术方法的争论更带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背景。 尤其是,在没有大震发生的 和平时期 没能得以充分显示的不同技术途径,此刻纷纷亮相,也为普通人了解地震预报的 内情 提供了契机。 测震学的 天下 ? 测震学方法是几十年来监测地震与预报地震的主要手段。几十年预报地震虽然也取得很多进展和成果,但预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除了测震学方法,别的方法和途径该如何评价又如何对待。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对此问题深有所感。早在 2006 年唐 山大地震 30 年之际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他就强调,既然测震学方法不够有效,为什么不走一走李四光提出的地震预报的途径,即以地震地质调查与地应力测量为主线,加上其他探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报试验,并认为这是有成功的希望之路。为此,他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他认为,对地震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不应当放弃对其他途径的探索。因为科学途径选得对路与否,常常可以决定科学探索能否取得进展与成功,而地震预报的科学途径还是不清楚的。 赵文津提出,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你对其他方法、途径的不相信,并不代表这样的方法就是不对的。现在许多专家已提出了多种地震预报方法,认为是成功的,这就需要给予重视,研究其有没有合乎道理的地方,不要一棍子打死。 他说: 每年通过专家评审后向国务院上报的地震预报意见,准确率却一年不如一年,预报与不作预报结果差不多; 2001 年昆仑山口西 8.1 级大地震,预报为无震区,结果却发生了国内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该地区人员稀少而幸免造成巨大损失。这次汶川地震也一样没有预报出来,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赵文津表示,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应当好好改进。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池顺良告诉《科学时报》, 地震系统的同行或参加过地震会商会的人都知道,目前我们进行地震预测所需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测震方法。尽管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各有价值,但提供的信息量只占很小的比例。 根据池顺良的统计,我国发展了测震、大地形变测量、地倾斜、重力、水位、水化、地磁、地电、地应力等 9 个学科方法,研究预报地震的理论与观测技术,以获取地震预测信息。虽已取得很多进展,积累了不少数据,但现在地震预报的主流还是测震学方法。测震学方法提供了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地震预测信息。 1975 ~ 2001 年间,中国地震科学家对 24 个 4 ~ 7 级地震作出了成功或一定程度预测。其中 21 个是依据前震、小震活动、地震序列信息作出的预报。但是,靠测震学方法对主震前无小震活动或小震活动不突出的,就难以预报;而且,小震活动与大震发生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也并不清楚。 测震学方法的 短板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把物理学家探寻自然奥秘比喻为侦探破案,这样的比喻同样适用于地震学家。 池顺良说,与刑警捉住嫌犯一样,地震学家逮住 地震 必须依靠获得对象物的信息来实现。获得关于嫌犯的足够的信息量,无疑是刑警捉拿嫌犯的关键。 而仅凭嫌犯在现场留下的语音记录去捉拿嫌犯会非常困难,但若现场有嫌犯作案时清晰的正面、侧面相片,则嫌犯被捉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因为相片的信息量是语音的数千倍! 在池顺良看来,地震预测科学家目前的处境就像一个拿到了 嫌犯 录音的片言只语,而没有拿到相片和录像的刑警,因此 嫌犯 屡屡逃脱。 测震学方法使用的仪器是经典惯性摆地震仪,它已成为地震预报人员最重要的观测手段。但是,这种仪器很不完善。它是一种运动学元件,只放置在地表,没有与地壳紧密结合,因此所测信号的放大倍数不是特别大。另外,它受限于自身弹簧-摆系统的自振频率,频宽很窄,无法观测到它的频带范围之外的地壳运动。在很多次地震前,许多人听到了从地下传来的隆隆地声,但地震仪上却什么反映也没有;一些大地震前,因为地面缓慢晃动,大群人感到头晕,地震仪仍然什么也没有记录到。这种灵敏的科学仪器因为工作频宽的限制,不能检测高频的地声和极缓慢的地面运动,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人和动物的感觉灵敏。 显然,光靠测震学方法难以 包打天下 ,毕竟,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 测震学方法观测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学家傅承义也说:必须注意地震波是地震发生之后的产物,如果说地震图上有什么信息,那只能是关于后来的地震,而不是本次地震的前兆。 池顺良举例说,在唐山地震预报实践中,测震学仪器一个前震都没有监测到。从研究的角度和探索自然法则的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监测不到前震是不是观测系统本身不够灵敏、频带不够宽,没有把我们不知道的信号包括在内?这些问题是当前测震学方法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湮没在历史深处的 深井地声观测 在唐山地震前后,很多人动员起来研究华北地区地震预报问题,中国科学院很多不同专业的科学家都参与了其中的研究探索。这里面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把地震预报作为未明的科学问题来对待,比单搞地震预报的思路要宽。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池顺良提及了一段利用 深井地声观测 手段进行地震预测研究的珍贵历史资料。 地声通常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之一,不过这种高频波并不被地震学家看好,理由是高频波在地层中衰减快,传不远,难以被地震仪接收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如果高频波不能传播数十到上百公里距离,观测高频极微震就很难被实际应用。然而,有可能满足高频波观测的条件依然可以找到:如果将仪器安装到振动干扰小的深井中,采用比目前地震仪的放大倍率高数千倍的新型仪器,上百公里外的高频极微震与地声信息就可以被记录下来了。 最早想到这种方法的人叫伍富昆。 1973 年,天津市地震局,伍富昆带领着一批科研人员开始研制深井地声仪。 1977 年到 1984 年,利用研制成功的深井地声仪,伍富昆分别在天津宝坻 ( 井深 430 米 ) 、天津南郊万家码头 (1200 米 ) 、四川江油 (2200 米 ) 建立了试验观测点,并取得了一批宝贵的观测数据。 当深井地声仪快速展开记录时,一卷记录纸只能记录约一小时数据。要保持这三个试验台多年取得不间断资料,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在天津宝坻深井地声仪投入观测后,在以宝坻台为中心、半径 130 公里范围内发生了 5 个 5 级以上地震;在 半径 70 公里范围内发生了 3 个 4.7 ~ 4.9 级地震;在 20 公里处发生了 1 个 3.8 级地震。历史上难得的机遇令伍富昆取得了一批宝贵的观测数据。 天津宝坻地声台的观测结果显示:在半径 130 公里范围内,发生的 5 个 5 级以上地震,都有地声出现。已经获得的资料表明, 相同震级的地震,越近的地声出现越早;相同距离的地震,震级越大的震前地声出现越早。同样为 5 级地震, 120 公里远的滦 县地震, 14 小时前出现地声信息; 70 公里远的古冶地震, 46 小时前出现地声。震中距离相近的滦县 5.3 级地震,震前 14 小时出现地声;而卢龙 6.2 级地 震,震前 1700 多个小时出现了地声信息。 物理而非地震专业毕业的伍富昆不受传统测震技术和惯性摆地震仪思路的束缚,大胆选用振频高、灵敏度也高的环状压电材料做敏感元件,打开了高频地震观测窗口。 上世纪 70 年代,北京、太原、山东、四川、云南、辽宁等地也建立了一批地声观测点,研究结果 清楚地表明,地声记录系统的灵敏度远远高于微震仪。证明了地震前确实有不同于极微震的声发射 。 这些试验说明,要获取更多的地震信息,要将地震观测技术向频率更高、信号更微弱的高频极微震领域推进,地震学家必须在他们已经使用了一个世纪、熟悉的摆式地震仪之外,寻找、发展新型结构的地震观测仪器。制造出比现有地震仪观测频带宽得多、灵敏度高得多的 超级地震仪 来满足地震预报实践的要求! 池顺良表示。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伍富昆的这项工作虽然最后通过了国家地震局的鉴定,却没有推广使用,迄今也似乎后继乏人。其中,地震学家们认为高频波传不远的传统认识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很可能没有想到,这种仪器的灵敏度会比他们熟悉的惯性摆地震仪要高 3 ~ 4 个量级。微弱的高频波,是有可能被安装在远处、本底噪声很低环境下、灵敏度极高的仪器接收到的。 临震前兆观测手段很关键 汶川地震后,池顺良接到经历过唐山地震的老同志打来的电话:老池啊,这么大的地震,怎么可能一点前兆都没有?! 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池顺良的感受颇为复杂, 不应盲目地推说此次汶川地震没有发现前兆,而应反思当前的测震技术体系是否满足观测前兆的条件。 此前 13 个月,他研制安装的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在距离此次汶川地震震中 140 多公里外的姑咱台站上,已经连续观测到了清晰的震前异常。 但令池顺良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早就观测到姑咱台的应变异常,他也曾向中国地震局打报告,希望能够加密布设仪器进行观测,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等到答复。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的测震仪器在全国布设多达 2000 套, GPS 观测在全国也布了上千个点。 地震预报难的关键就在临震预报上,那么临震前兆的观测手段就很关键。现在的局面是 敌人 很强大,又专搞突然袭击,那我们就必须有足够的 哨兵 ,才能保证不被 敌人 偷袭。 池顺良说。 不过,另一方面,池顺良也感到很 幸运 ,经历 20 年的努力,当年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应力应变观测思路和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几家有远见的地方地震部门支持下, 上世纪 80 年代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就已经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 在 2003 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当年美国科学家启动地球透镜计划,其中一项板块边界监测计划,要在美国西部布设 200 多套澳洲制造的钻孔应变仪器。这个时候,国内有关部门认识到了这种仪器的重要性,于是也抓紧在全国布设了 40 套分量式和 40 套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的体积式应变仪器。 实际上,李四光先生一直强调地震预报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我们为此耽误了 30 年的时间。 池顺良说, 现实是我们对前兆观测的手段考虑得太少,百余台的分布在全国毕竟太稀少,如果在这次汶川地震震源区布设了几台钻孔应变仪,是有希望观测到前兆异常的。 现在地震学家预报地震的九成多的信息都是用测震学方法获得的,如果说让地震学家获得测震的信息占到 30% 到 50% ,把其他有效的方法吸收进来发挥作用,那么,测震手段占的比例虽然少了,但它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了,预报能力更强了。这里很重要的是抛开专业的局限,让一个专家变成一个大家。李四光先生观测应变的思路如果能够发扬光大,加上测震学的方法,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就可能走在世界前面了。 池顺良说。 对地震发生机理,人类暂时没有能力认识,但并不妨碍人类利用技术手段观测地震发生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的关键,是找到适合地震预测的观测技术系统。气象台也曾有过养鳝鱼预报天气的时期,引入气象卫星后,配合其他观测手段和理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才大大提高,地震预报也是同样的道理。池顺良认为,发展 真正经得起科学检验 的宽频钻孔应变地震仪与高频地震学,是地震预测观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实现地震预报的希望所在。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7129 次阅读|5 个评论
可与石头对话的人
majorite 2008-6-7 11:18
转载于2008年第4期神州学人和加拿大华文周报7天: 可与石头对话的人 记蒙大工学院教授嵇少丞 记者: 胡宪 在采访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终身教授嵇少丞先生之前,我上网搜索资料,这一歌谷(Google)不要紧,我顿时傻了眼。地球材料流变、 地震波性质、变形机理、构造变形一行行闻所未闻的名词几乎令我对完成采访任务丧失了信心:一个整天鼓弄这些字眼的人该是个怎样乏味的学究呢? 天上的星星掉下来是什么 我怎么也想不到声名赫赫的嵇教授会盯着他办公室的天花板问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我像个小学生似的在脑海里搜寻答案,他已经说了:是石头,我就是一个和石头打交道的人。这平平常常的一句话顷刻间消除了我隔行如隔山的恐惧,也让我看到年轻教授痴迷于本专业的那份浪漫情怀。 教授刚从铁抽屉里拿出一块岩石标本,我立即被那上面美丽的纹理迷住了。嵇教授将几张纸摞起来说是代表地层,再褶来弯去的,告诉我这些纹理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不同地层在受到挤压后形成的变形图案;每一层由于化学成分不同,故而又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外行的我一下子就听懂了。 他又让我观看显微镜下的石头切片,我更是惊得发呆,若不是面对着一位国际知名的教授,我一定认为正在被他人恶意愚弄。 这真的是石头吗?我问,这些油画般浓烈、抽象的颜色与图案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的,这就是普通的石头,教授认真地说:每一块石头被切簿到大约30微米的厚度,都会有这样的魅力。在显微镜下,石头簿片成为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变化莫测的图案,所以也可以说我研究的是一种美学,研究宇宙间最博大精深的物质及其内部结构之美,从小至10的负9次方米到大至10的正9次方米的区间尺度都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 见我又茫然起来,教授在纸上边写边解释道:10的负9次方米就是矿物的晶格,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而10的正9次方米就是大陆和海洋、高山和平原。 谁还敢说地质学是门艰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学问呢? 自信是成功的法宝 嵇教授是蒙特利尔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40出头的他已有15年教龄,在他学习和工作过的中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有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出版了几本英文专著、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他还是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中国侯德封奖和德国洪堡研究奖的获得者。 身为一名华人,能够在人家的地盘、用人家的语言、教授人家的子弟,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呀!我跟教授说:告诉我你成功的秘诀,我要让蒙特利尔所有的华人都知道。 教授想了想,谈起了自己应聘教授的过程。1990年,已经在法国拿到博士学位,又在中国完成了两年博士后的嵇少丞先生在渥太华加拿大能源资源部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蒙大正在招一位本学科的教授,于是他传发了履历。 那天的面试,其实是从与系主任共进早餐就开始了, 上午9-12点是三个小时的报告与答问,这当然是考察应聘对象有没有当老师必备的语言、知识面和应变能力;再接下来是与研究生和学生会干部们一道用午饭,到了下午又挨家挨户地访问了十个教授,平均和每人聊15-20分钟。说是吃饭聊天,其实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测试,每一句问话都藏着潜在的台词,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那一天的经历一点也不会过分,因为这些人的手中,都攥着一张选票。最后,在五名候选人当中,中国人(他当时拿的是中国护照)嵇博士以最高票当选。 嵇教授认为成功在于知识扎实基础上的自信,他举例说:我那天作报告时,一位国际上名气很大的教授指着墙上的亚洲地质图质问我为什么我所讲的与该图不一致,到底谁对谁错。我瞄了一眼图后坚定地指出: 那张地质图是苏联人沙波罗夫在1959年绘制的,仅反映当时地质学家的认识水平, 而我的资料是当今最新的成果,当然是我的正确。然后我还请他阅读不久前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嵇教授的博学与自信也为他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他要求自己时刻准备着为学生答疑解难,同时对学生也严格要求,决不讨好姑息。在课堂上他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野外实习时他要求学生不许迟到,他规定每迟到5分钟就扣5分的成绩,若晚了20分钟,那就甭想再参加了。这样别具一格的老外,结果被学生们评选为年度最佳教授。 为华人和少数族裔争取公平权利 我问起嵇教授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种族歧视。嵇教授说在大学这种高级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人人自律,表面上是看不出有种族歧视的,但是白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还是会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当你仰视他们的时候情况还好,而你一旦与他们平起平坐了,甚至还要领导他们的时候,他们当中就会有人感到不舒服。正如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前校长田长霖先生说的那样一道无形的玻璃总横在你的头顶之上,当你越向上走时头顶就越会撞到它。 从2001年到2004年,连续三年,嵇少丞教授都是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委员会基金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和其他11名委员一道掌管着国家几千万加币给谁或不给谁的生杀大权。在评审过程中他发现,有些明明够资格的教授仅仅因为名字的拼写表明了是华人或者其他少数族裔,在委员会无记名投票时票数就偏低,有的华人教授正是因为拿不到国家资金而无法被学校续聘而失去了工作和科研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嵇教授就会行使自己的权利提议重审,并据理力争。大多数情况下,其他委员都会被他说服而改变初衷,使华人或其他少数族裔的教授利益受到了保护。 为祖国西部培养人才义不容辞 用知识报效祖国是嵇教授的心愿。他每年都要回国三两个月, 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 联合培养博士生, 共同考察中国地质构造。他还经常被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所邀请讲学和做学术报告。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科学顾问和几家大学的客座教授,并荣获中国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 今天年初,在中国驻加拿大使馆教育处的帮助下,魁北克华人教授协会成立了, 嵇教授当选为协会的创会主席。今年10月份,又成功召开了中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座谈会。嵇教授介绍说:在魁北克全省,现有华人教授近40人,囊括了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工程学、农学等各类学科,可谓精英荟萃。这股力量可以凝聚起来为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问到协会的具体方向,教授说目前正在做的有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与国内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二,给国内大学培训青年教师,特别是西部人才紧缺经济又欠发达的地区;第三,提供新的科研思想和教育理念、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帮助西部地区大学争取国家科研资金。 我热爱自己的专业 嵇教授对专业的热爱溢于言表,他不光说起石头来眉飞色舞,带我参观他的学校也是充满了自豪。站在新教学楼六层大厅,教授向我介绍说这是一座环保楼,冬暖夏凉,节约能源, 各种设计,包括材料的选用都以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他说:你低头看,那一楼的红色代表岩浆,就是地下深处;二楼的黄色代表地表土壤;三楼的绿色,那就是生命的环境;你再抬头看蓝色的顶层, 那就是大气天空。 嵇教授从来认为石头是有记忆、有语言的生命体,他说;当我研究它们的时候,我会觉得它们是我的朋友,它们正在向我诉说所经受过的幸福与苦难:它们如何在岩浆房受到锻炼,如何被地震所扭曲,如何在高温下蠕变, 又怎样从地幔中攀升到地表, 石头的这些埋藏于内心的秘密都需要地质学家去揭示,因为它们的秘密只能够讲给知音者来听。 嵇教授通过研究石头内部的构造和成分,探索人类共同的家园 地球漫长的历史和复杂的演化。 例如, 海陆如何变迁? 山脉如何形成, 然后又如何走向消亡? 每块石头对嵇教授来说都不光是深奥的学问,还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都别有一番新奇、生动、激情和雅趣。 我忽然觉得自己非常的渺小和肤浅,因为我也赏石,但到了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所赏的不过是石头瘦、透、漏、皱的外表,而嵇教授赏的则是石头科学的内涵与哲理。 有人认为搞地质的人非常辛苦,我却不以为然,我到野外去,登巍巍青山, 观蓝天白云,览峰峦沟壑, 大自然磅礴恢宏的千姿百态永远令我心旷神怡,他说。 正是:究石心还静,登山气更豪。 我面前的嵇少丞教授,是学者,也是诗人。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大学地质学家贾东:别把房子盖在断层上
majorite 2008-6-7 03:48
南京大学 贾东教授:别把房子盖在断层上 2008 年 06 月 01 日 10:13 来源: 现代快报 5 月 15 日早晨,在由成都通往都江堰的公路上,运送救援物 资和人员的车辆川流不息,一辆载着南京大学和日本静冈大学四位地质专家的越野吉普也夹杂在其中。这辆不起眼的小车,将在 8 天 时间 里,把他 们带到都江堰、绵阳、绵竹、安县、北川、江油、青川 带到这次地震的最核心、最危险的地方。 我 们是去抓元凶! 5 月 28 日的早晨,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一 间挂满地质地图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组织这次活动的贾东教授。 我近六七年以来的工作做的就是 龙门山。 从事构造地 质学研究、身兼江苏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的贾东表示,自己有责任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让大家在悲痛、震惊之余,能以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这场巨大的灾难。 破裂 带从北川穿城而过 记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赶到震区? 贾东:抓元凶。地震是断层瞬间快速移动造成的。这 次地震所在区域 龙门山,它的地下大大小小有上百条断层。你必须确定是哪一条断层引发了地震,确定造成这次地震的元凶是谁。这对于确定地震灾害的研究和评估是第一手的资料。这就像警察破案一样,你必须第一时间到达作案现场,时间长了,现场就有可能被破坏了。我们把那个引发了地震的断层称为发震断层。这个断层在地下十几二十公里,它是一个斜面,它沿着断层冲上地表,而地表是很脆弱的,下一场大雨,发一次洪水,或者灾区要整理啊、疏通道路啊,现场、包括一些很珍贵的细节都可能遭到破坏。这就要求我们非常仔细地去观察,这也是我们抢在第一时间去的 原因。你看我 们在现场拍的这些照片,地表破裂了,地面隆起了。这是地裂缝,在破裂带上建的房屋都毁了。因为去得及时,我们第一天在都江堰就找到了破裂带。你看这些地表都是很松软的,下一场雨就没了。你看河床隆起了,这段地面隆起了两米多高,河渠就切割了,铁轨都弯曲了。这是堰塞湖,这还有喷沙冒水的现象,当时还在运动中,喷成了一个沙锥。这些细节非常非常珍贵,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记者:破裂带有多长,走向很明显吗? 贾东:我们在都江堰以南没有发现地裂缝,说明老断层没有发生作用。破裂带是向北东方向延伸、传播的。我们就沿着这个 方向追。都江堰上去就是什邡,什邡上去就是 绵竹、绵竹上去是安县,这条线经过的地方就是最惨的地方。在追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我们从都江堰到安县,是沿着四川盆地和山脉的边界走的,但是在安县的附近,这个破裂带发生了转弯,它突然向北转了,进了山,进了山以后,就跟北川连接上了,进了北川以后,它又沿着龙门山肋部、中央的一条断层,我们叫北川断层,一直向北延伸,到达青川的北面,全长大概有 269 公里。而北川的位置正好 处在这个破裂带转弯的地方。而断层转弯的地方是最脆弱、最容易产生破裂的,这就像高速公路上正在正常行驶的 汽 车,突然来了个急转弯,非常容易出事故。从北川县城以南四公里,这个断层穿城而过,到达北川以北。所以说,这次地震最惨的重灾区就是北川。 人 类产生之前断层就存在了 记者: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破裂带? 贾东:这里原本就有断层。龙门山地区有很多条断层,几百万年前就存在,所以这地方非常脆弱,随时可能发生地震,但是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作。在成都的时候,一个出租司机知道我是搞地质研究的后就问我:龙门山干嘛发这么大脾气,我们又没得罪它,是不是我们四川人摆龙门阵摆多了,它才发这么大的火?我说不是的,我说在没有人类、没有四川人之 前, 这些断层就是存在的。在两亿年以前,华北、华南、青藏高原的几大板块就是在这儿拼合起来的;最近几百万年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形成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比较软,越挤越高,塔里木是阻挡它的,过不去,它只好向东运动,向四川盆地运动,而四川盆地也是个硬块,两个就在这僵持住了,这样龙门山就成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而且是青藏高原最陡峭的一个边界,从四川盆地海拔五、六百米,向里面走不到一百公里,马上就上升到海拔五、六千米!落差太大,所以它的稳定性最差。 记者: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两个板块没有合上吗? 贾东:四川盆地和 青藏高原在 龙门山这里靠住了,但没有焊死,形成了很多的断层,非常细碎。龙门山是最薄弱的地段。四川盆地很硬的,所以成都啊、绵阳啊、江油啊的房子都是摇动、震动倒塌的。它们不在断层上 。 重大灾害 产生的四个原因 记者:北川、绵竹、什邡,它们原来就处在断层上,这是不是说这些地方迟早会发生地震? 贾东:对。我们展开说,从地震造成的灾害来说。一个原因,房屋是被摇倒坍塌,这就跟我们房屋的质量有关系,质量差的就倒,质量好的没事;还有就是与距离震中远近有关系,离震中越近,震动越大,越容易倒塌。第二个原因是滑坡,断层一运动,山体就不稳定,就会垮塌,陡峭的地形更容易滑坡,这也与岩石的地质结构有关系,如果岩石的质地很软,那就很容易滑坡,而这次这条断层带上的山体,又陡峭,又软,所以滑坡现象非常严重,滑坡很容易就把周边的房屋掩埋了。第三个原因,就是房屋建造在断层上,造在破裂带上,那么就直接地破碎了,只要在破裂带上,房 屋建得再 结实也没有用,一定会倒塌。北川就是个例子,有多少房屋倒多少房屋。所以说房屋的建筑质量很重要,但房屋的选址更重要。你选在危险的断层上,选在容易造成滑坡的山体边上,迟早会被毁掉的。第四个原因,滑坡会形成一个个堰塞湖,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上下游的关系。如果下雨的话,蓄水冲破 堤 坝 ,很容易就会形成多米 诺骨牌效应,发生难以估量的大灾害。 破裂 带长 260 多公里 记者:经过这次地震,这一带是否相对安全了? 贾东:理论上说,释放的能量越多,地表就越安全。 记者:可是还有很多断层没有动啊,它们还是隐患啊? 贾东:我们 看到的是 龙门山地区总体能量的释放,这个断层发作了,别的断层也在释放,而且现在还在释放过程中。凭借以往的经验,还需要三到四个月,长的话需要一年。但是规律性很差。而就长期来说,这个地带的地质活动,包括能量释放肯定会衰减的。但我们也不能肯定,龙门山全长 500 多公里, 这次破裂带长 260 多公里,我 们不知道它聚集的总的能量。而且现在印度板块以每年 50 毫米的速度, 挤压欧亚大陆,源源不断,所以我们很难判断这地区未来是否安全 。 地震 难预测,重大灾害有可能避免 记者:这次的破裂带和以前的断层是吻合的? 贾东:在地震发生以前,这个断层就是存在的,它早就有了,是著名的断层。 记者:那为什么在现实中没有人重视,比如还要在断层上建房屋呢? 贾东:落实到现实层面,确实应该引起警惕。现实中为什么没有做?可能是跟宣传不够和人们的防震意识不强有关。 记者:你们和当地政府有交流吗? 贾东:有,但是正规的接触应该由国家地震局以及各省市地震局出面。建城前,对所选地址都要有安全性评估,这是所有大型建筑建设之前必须提交的第一个报告。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人失职了?因为按科学来讲有的地方不应该建,比如北川。 贾东:地震的预报是世界性难题。没有谁敢声称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会发生多大的地震。要有他就是神仙,不是科学家。就目前来看,临震的预报还不能实现,中长期可以根据地下埋的仪器的测量,但准确性也不高。地震的发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地震有预兆,有的突然发生。不管有没有预报,重大的灾害是有可能避免的 。 记者:这么多人研究、发表论文,对现实有什么作用呢?难道就是做学问吗? 贾东:你这个问题很尖锐。从目前来看,地震还很难预测,但人类就是在追求知识中前进的。很多我们以前不能做到的,现在我们都能做到了。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做到,但不能因此就停下来,我们还要为子孙后代积累知识和经验。 查出活断层 记者:怎样才 能避免地震造成的重大灾害呢? 贾东: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比我们频繁,大震比我们密集。他们也防不了。但是他们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灾难性后果。他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避免灾难性后果。现在可以做的工作是,把活断层的图填出来。我们要弄清哪一条断层是活的,弄清断层在近几千年几万年以来是活的还是死的。这项工作,国内几年前就开始了。首先针对的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叫做 城市活断 层研究 。研究人 员把城市的活断层标出来,哪些是危险区,哪些地方不能建房子。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北京,全国的主要城市两三年 前就 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了。但边远地区还没有系统开始做。这个工作量很大,需要一条线一条线去看,去测量,也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国家出一部分,地方出一部分。 离南京 200 多公里有个活断 层 记者:南京安全吗? 贾东:南京是安全的。南京与周边、与华北地区相比是稳定和安全的。 记者:请谈谈影响南京的断层。 贾东:沿长江边上,有一个大的陡坎,燕子矶就是一处绝壁、断层,但我们测过,这个断层近千年来没有明显的运动。茅山,从地质含义上讲,几十万年内是有过活动的,但规模和强度都很小。紫金山这个断层就更小了。最大的,靠南京最近的是郯庐断层 从山 东的郯城到安徽的庐江。这是一个活动的断层,也是我国东部最大的活动断层。它从安徽的巢湖的湖中间穿过去,往北延伸进入渤海湾、京津唐地区。唐山地震就与它有关。它离南京有两百多公里。这个断层是中国地震监测的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江苏地震局监测的重点。从历史上看,它对南京的影响比较小。这个断层是华北块体和华南块体的交接部分,它的运动形式是两大块体平移。这次地震,包括印度板块挤压欧亚板块对它影响不大,它有可能跟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系。但南京地区是安全的,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很小。即便这样我们也要居安思危,比如 建房子,一定不要建在活断 层上。这也是这次汶川地震带来的教训。这会对国内的防震工作有好的影响。相信龙门山地区会非常重视,选址建城建房会远离活断层带。这是个费时费力的活,虽然技术含量上并没有多高。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必须做。这件事情的关键是政府能不能有决心、保证做好这个工作。这需要足够的资金、也需要人力 。 希望恢 复地震地质专业 记者:人才有问题吗?你们系有多少毕业生,毕业以后有多少人从事这项工作? 贾东:这是个问题,但毕业生走向是跟着国家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向走的。你怎么引导,它就向哪走。比如石油涨价了,对地质人才的需求就很大。中国的石油公司外国的石油公司都有我的学生,他们的待遇也很高。人才的构成要看国家怎么倾斜。前两三年开始的活断层 研究,国家就投了很多 资金。中国不缺人,人才也不缺,我们也还可以培养。但我们的研究是跟着需求走的。上个世纪 70 年代,我 们系也设立了地震地质专业,唐山地震以后办了三届,但是三届之后就撤了。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全民地震知识、防震意识还是不够强的。我很希望国家能通过这次地震,来提高我们公众的防震意识。我们买房子,房地产商盖房子不能光看风水好不好,而是要看安全性强不强。以后我们要把图都标上,以保证今后房屋不盖在活断层上,不盖在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地址选错了,再多的 钢筋 混凝土都没有用。然后把房子建得牢固一些。我 们要尽快查出活断层,然后向公众公布。这项工作逐步向边远地区推进。但是有的城市掏得起钱,边远地区不一定拿得出钱。所以,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记者:为什么要撤掉地震地质专业? 贾东:不是南大一个学校撤,国内很多院校都是这样。都没了。当时地震局定岗定编,人家人员满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没地方去,怎么办?只有撤。 记者:南大会不会恢复地震地质专业?会不会向国家提建议,把弄清活断层的工作扩大到边远的县乡村镇? 贾东:我们会考虑的。很多同行也会考虑。这次地震的教训太惨烈了,人命关天,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  贾东, 1960 年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 质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2001 年以来主持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川西含油气盆地构造横向课题,主要研究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变形与四川盆地的耦合关系 。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263 次阅读|3 个评论
加强对地层断裂带地震监测
majorite 2008-6-7 03:36
《 瞭望》文章:加强对地层断裂带地震监测 2008年05月19日 15:27:1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对于 5 月 12 日在中国汶川发生的强烈地震,加拿大华裔地球物理学家、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建议道,中国应强化针对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强化全民防震意识。针对一些西方媒体所谓此次汶川地震是三峡大坝蓄水造成的言论,嵇少丞说,这次地震与人为因素无关,它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所引起的一系列造山运动的必然结果。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接部位 —— 龙门山破裂带是地震的高发区。这次汶川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五六百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能量,在一分钟之内就可在地壳岩石中形成一条深达 10 ~ 12 公里、长 300 公里的大破裂带。水库蓄水和地下核爆炸最多只能诱发 3 级以下的地震,而 8 级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是 3 级地震的 1000 多万倍。一般来讲,这样的大震之后总要经过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余震才能将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他估计,汶川地区 6.5 级以上的余震还会有,但由于许多房屋在 12 日下午的大震中已经开裂,抗震能力大为降低,极易在五六级的余震中倒塌,所以危险依然存在。另外,四川山区地形起伏大,大地震后连日降雨,极易发生滑坡、塌方和泥石流,这些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嵇少丞认为,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投入比例。他说,从理论上讲,对造山运动引发的强震可以预测走向,从而加强防范。近 40 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北部(从都江堰到九寨沟)和小江断裂带的南部(云南境内的东川-宜良-建水)已发生几次 6.5 级以上的大地震,加上此次汶川地震,能量已被释放,近期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减小。他同时又指出,今后 50 年内大地震可能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部(从都江堰到康定)和小江断裂带的北部(康定-西昌-攀枝花),康定-泸定地区是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交会处,是应力集中之地,所以建议把预防重点放在上述地区。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嵇少丞认为,全民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思想不但不能松懈,还应该重新强化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设立的一些预警机制。他说,上世纪 70 年代在他的江苏老家还专门有人观察井水的水位,如果没有降雨,而水位陡升或陡降,就要向上级报告,然后让有关专家来研究是否为地震的前兆。这次大地震之前可能也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应当科学地总结研究。此外,他认为,龙门山等地区历史上就是地震高发区,房屋设计上必须有硬性的防震标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严格遵守,特别是学校和医院等建筑,应该更加牢固。 □ (文 / 《瞭望》新闻周刊驻渥太华记者赵青杨士龙)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科学和抗震救灾同行
majorite 2008-6-7 03:35
让科学和抗震救灾同行 嵇少丞 (写于 2008.5.15 , 后发表于《新语丝》)   四川省北川县长经大中今天在 5 月 16 日对新京报记者说: “ 北川县城房子全毁了,是百分之百。没有一间可以用。县城的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全部毁光了。道路,照明全毁。整个全县,包括县确政府, 80% 的单位都毁掉了。包括人员也伤亡严重。卫生院 150 人,只逃出来 4 个。北川中学 2600 名学生,死亡和下落不明 1200 多人。茅坝初中 240 多学生,除 20 多个上体育课的逃出来了,剩下全部被塌方的山石掩埋。幼儿园 500 多名孩子,被滑坡气浪推行 20 多米,全部被埋,只有 20 多人生还。小学有四五百师生,也很惨。县城常住人口 2.2 万人,目前被埋 6000 多人,已死亡 3000 多人,受伤 3000 多人 ” 。 “ 截至目前,全县 20 个乡镇, 2869 平方公里和 160 万人口均不同程度受灾。截至 5 月 15 日 19 : 00 ,全县死亡 5716 人,失踪 6200 人,被埋 4800 人,受伤 5351 人 ” 。另据四川省公安厅公布的消息, “ 原本拥有 144 人的北川县公安局,仅幸存 47 人 ” 。为什么北川县离震中( N31.016 , E103.365 ,位于汶川县境内耿达乡)那么远,人员伤亡和 分析美国地调局发表的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我们可以看出:引发 5.12 四川大地震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在震源的深度,断层走向 229 (向北西倾),倾角 33 (但此断层在垂直剖面上呈铲形,近地表倾角达 60-65 ,随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减小)。在断层面上,滑移矢量斜冲向上,侧伏角为 SW38 ,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上运动,所以是一条逆掩右行走滑断层,断层的走向错距大于其倾向错距。如果断层上下两盘错距为 3 米,则在走向上错断的距离为 2.36 米,而在倾向上错断的距离为 1.85 米。地震发生时,在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内,地壳岩石中就形成了一条长约 250 公里、深近 20 公里的大断裂,顺着这条断裂西边的松潘 — 甘孜地块向东边的四川盆地狠狠地挺进了一大步,这一步在有的地方竟然迈了 9 米,例如在距震中向东北方向 40-50 公里远、深约 10 公里和 170-190 公里远、深约 12 公里两处,与之相对应的地表应该是震灾最严重的地方。这些特征必然造成地震的最大烈度带从震中向北东方向强烈展布。 救援武警和解放军的力量部署应该考虑到上述关键因素。由于地震发生后通讯中断,不能了解各地灾情,初期救援重点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到震中,兵分三路向那里挺进,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到汶川县城,才发现那里房屋倒塌只有三分之一。事实上,龙门山主中央断裂贯穿的城镇和村庄才是重灾区,那里的房屋倒塌 70%-80% 以上,灾情比汶川县城还重。若在 5 月 12 日下午或夜里以及 13 日全天,救援部队和武警等人员能及时地兵分多路分别进入龙门山主中央断裂贯穿的城镇和村庄(例如,汶川县的映秀镇、漩口镇和白花乡、什邡市的鉴华镇和红白镇;绵竹市的汉旺镇和清平乡、安县、北川县、青川市等地区,就可能在 72 小时黄金时间内从废墟挖出更多的人特别是学校的孩子。从东面进入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附近的上述地区应比进入汶川县城更容易。 既然科学不能走在震灾的前面(预报地震),就让它和抗震救灾同行。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四川汶川大地震
majorite 2008-6-7 03:34
嵇少丞教授再谈四川汶川大地震 来源:加拿大七天网作者:胡宪 加拿大七天网 2008-05-13 5月12日下午在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办公室里,嵇少丞教授回答了加拿大 七天周刊 记者胡宪提出的若干问题: 胡宪:请问,这次四川大地震有没有可能事先预测? 嵇少丞:准确预报地震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太可能的 , 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 这不仅涉及到科学理论的难度,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要在多处地下深部钻孔中安装精密仪器,测量地应力、流体压力、地电、地磁、地震波各向异性和剪切波分裂、地下水氡,等等。同时要有敬业的专业人员在各地震台站全天候坚持不懈的系统观察。所有这些在目前的中国都很难做到。 胡宪:有人说这次地震是三峡大坝蓄水造成的,还有人说是搞地下核爆炸诱发了地震,您对这些说法有什么看法? 嵇少丞:这些说法都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的。这次地震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完全无关,正像我昨天说的那样,它是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所引起的一系列造山运动的必然结果。我这样来形容一下吧,印度大陆就像一架巨型的推土机,往北使劲地推,推起了青藏高原,当青藏高原增高到一定的高度 (7 、 8 千米 ) 后再也推不动了,其下地壳的物质就被迫挤向东移,碰到了坚硬的四川盆地地壳,形成了北东走向拔地而起的龙门山。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接部位龙门山破裂带注定是地震的高发区。任何人为破坏因素和环境变化因素全加起来,也达不到这种造山运动所能产生的能量。这次汶川 7.9 级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四、五百颗原子弹同时爆炸,在几分钟之内在地壳岩石中形成一条深 10 到 12 公里,长 300 公里的大破裂。水库蓄水和地下核爆炸最多也就能诱发 3 级以下的地震,而 8 级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是 3 级地震的一千多万倍。 胡宪:那么对这种造山运动所致的强震可不可以预测出其走向,从而加强防范呢? 嵇少丞: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强震和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活动断裂带的转弯处、两组断裂的交汇处,其中以隐伏逆断层尤为危险。这些构造部位积累应力高或处于闭锁的段落上,一旦应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地震就发生了。龙门山破裂带内有三条主干断层 : 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 , 沿茂县汶川卧龙一线 ; 东边一条叫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 , 沿安县都江堰天全一线 ; 中间那条叫龙门山主中央断裂 , 沿北川映秀一线。由于这次映秀乡遭受的地震破坏明显比汶川县城要大 , 我推测 5 月 12 日的大地震就发生在映秀附近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 1800 年以来 , 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上先后曾发生过 4 次中强地震 , 最大一次是 1970 年发生在大邑西边的 6.2 级地震。龙门山后山断裂自 1597 年以来 , 共发生过 4 级以上地震 13 次 , 最大一次是 1657 年的汶川 6.5 级地震 , 史书上记载那次地震:地震有声,昼夜不断,山石崩裂, 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此外 1958 年汶川还发生过一次 6.2 级地震。龙门山主中央断裂自 1168 年以来只发生过 12 次 4 级地震 , 最大那一次 6.2 级 , 发生在北川。南边映秀一带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一直很平静(断层处于闭锁状态) , 直到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14 点 28 分突然发生了 7.9 大地震,这说明不是小震闹,大震到,而是要就不鸣, 一鸣惊人。 近四十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北部(从都江堰到九寨沟)和小江断裂带的南部(云南境内的东川宜良建水)已发生了几次 6.5 级以上的大地震,能量释放了,近期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相对就减小了。今后五十年内大地震可能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部(从都江堰到康定)和小江断裂的北部(康定西昌攀枝花),康定泸定地区是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地,所以可以把预防重点放在上述地区。 胡宪:人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呢? 嵇少丞:这次地震也暴露了中国科学管理体制上的一些问题。现在国内对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的重视程度还不如七十年代 , 止少在许多地方领导那边是这样 , 他们忙经济发展 , 忙基本建设 , 却忘记了居安思危。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投入比例偏低,而且许多科研经费还没有被用到刀口上。就拿这次地震来说,美国地质调查局比我们的国家地震局提前报出了地震的震中、震级、震源深度、地面位移速度分布等数据,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地震波先到我们的地震台然后才传到美国的地震台。地震发生在 5 月 12 号北京时间下午 2 点 28 分,中国是白天而美国是深夜,尽管如此,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比我们中国早报道了。这说明了什么?最起码说明了美国的地震学家在正常干活,干活的效率比我们高,人家的预警机制比我们健全。此外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 16 条明文规定 :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权。也就是说 , 地质局的任何科学家或行政单位都无权直接发布地震消息。地震仪接受到大地震了 , 然后再向上级领导层层汇报 , 得到批准后才能对外发布地震消息 , 这么一来时间不就长了吗 ? 地震面波震幅大 ( 所以危害性大 ) 但传播速度慢 , 每分钟也就二百多公里 , 从汶川到北京和上海要近十分钟 , 如果地震消息及时发布 , 离震中一千公里以外的人可以逃到屋外。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国设立的一些预警机制近些年来被淡化了。经济发展了,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昨晚 7 点,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许志琴院士打来电话,我们就这次地震的成因讨论了很久。她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相邻的青藏高原做过许多研究工作,也和我一样,对于中国当今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研究现状深感忧虑。 胡宪:有人说,地震前有许多先兆,如地震云、动物迁移等,这些先兆可靠吗? 嵇少丞:这些现象大多没有多少科学价值,最多只能作为旁证、辅证,但是更重要的事情还需要科学家来做。 70 年代,苏北地区专门有人观察井水的水位,如果没有下雨,而水位陡升或陡降,就可能是地震的前兆,应向上级报告,然后让有关专家来研究。这次大地震之前可能会出现过一些异常,但是可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胡宪:据您估计,还会发生大的余震吗?当地人民应该注意哪些呢? 嵇少丞:会的。一般来讲,这样的大地震之后总要经过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余震才能将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据我估计, 8 级左右的大地震不会有了, 6.5 级以下的地震还会有,但是许多房屋在 5 月 12 号下午的大地震中已经开裂,抗震能力大为降低,极易在 5 、 6 级的余震中倒塌,所以危险依然存在。另外,四川山区地形起伏大,大地震松动了山上的岩土,加上连日降雨,极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泥石流甚至会吞没整个村庄和城镇,这些都是需要当地政府和人民注意的,一旦发现苗头,应立即转移居民,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 龙门山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地震高发区,在楼房的设计上必须有硬性的防震标准,无论是大城市、中小城市还是乡村都应该严格遵守。特别是学校和医院建的应该比政府的办公大楼更加牢固,都江堰聚源中学 1200 名师生被埋,这样的悲剧绝不应该发生。 胡宪:在关心祖国灾情的同时,我还想请您介绍一下加拿大特别是我们居住的魁北克地区是否可能发生地震? 嵇少丞:加拿大大陆的特点是中间地块稳定,东西两边不稳定。中间是加拿大地盾,岩石圈有近二百公里厚,地热梯度向下每公里才 7 、 8 摄氏度,发生 7.5 级以上的地震几乎不太可能。由于太平洋板块向北美和阿拉斯加大陆下面俯冲,加拿大西海岸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很大,例如 Queen Charlotte 岛于 1949 年 8 月 22 日就曾发生过一次 8.1 级大地震,温哥华岛 1946 年 6 月 23 日发生过一次 7.3 级地震。魁北克省境内有两条地震带,一条呈北东南西向平行于圣劳伦斯河谷叫圣劳伦斯断裂带,另一条呈北西南东向位于渥太华河之北叫西魁北克断裂带,渥太华和蒙特利尔处于这两条断裂带的交汇处。在离魁北克城东北 150 公里远的 Charlevoix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 6.5 级的地震,在蒙特利尔地区地震一般不超过 5 、 6 级,人会有震感,就象疾驰的载重大货车从家门口经过那样的感觉,但不会造成钢和木结构的房屋的倒塌。加拿大历史上因地震死亡的仅有一人,那是 1732 年蒙特利尔西北西魁北克断裂带上发生的 6 级地震。 胡宪:谢谢嵇教授,我们可能还会继续跟进采访,谢谢您! 嵇少丞:不用谢。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四川汶川大地震
majorite 2008-6-7 03:32
地球物理学家嵇少丞教授谈四川汶川大地震 来源:加拿大七天网作者:王茜 孙圣思 加拿大七天网 2008-05-12 七天网特约通讯员 王茜 孙圣思,就 5 月 12 日四川地震采访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家嵇少丞教授。 嵇少丞教授说: 这次汶川 7.9 级大地震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松潘甘孜地块沿龙门山断裂向四川盆地发生强烈推覆逆冲造成的。该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左右,此深度以上所有岩层瞬时破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弹性波的形式迅速传遍中国大陆,特别在震中(汶川县)及其附近地区(如茂县、北川县、都江堰市),地震波引起的强烈的地面震动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从而造成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地震还引发地面隆起和陷落、道路错裂,甚至山崩、滑坡、塌方、泥石流等严重灾害,造成交通阻塞,给营救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嵇少丞教授说:青藏高原周界及其高原内部数条大断裂历来是地震的频发区。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巨大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达 5000 米,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一个大胖子突然躺到一个水床上。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部分熔融,就像水床垫中的水在那个大胖子重重身体的挤压下向四边周界涌动一样,向高原的周缘挤流。古老的四川盆地下面是强硬的岩石圈,深深地扎根于其下的上地幔之中,强烈地阻挡着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在青藏高原扩张和四川盆地反扩张的前沿阵地,于是就挤压形成了高耸的龙门山,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正是人类遭遇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悲惨一幕。 嵇少丞教授对着一张彩色地质构造图继续分析道: 青藏高原的东界共分南北两支,北支为龙门山断裂(泸定天全宝兴汶川茂县北川清川一线),走向北东南西,平行于龙门山。南支是小江断裂,呈近南北方向,即康定石棉冕宁西昌东川宜昌建水一线,附近有昆明、攀枝花等重要城市。这两支大断裂的活动是中国西南地区强震的主因,上述两条断裂的地质性质不同,小江断裂是左行平移为主的剪切带,断裂的水平错移量是垂直错移量的近 10 倍。近一千五百万年以来,该断裂东西两侧地块已相互错动了近 100 公里,平均每年错移约 6-7 毫米。龙门山断裂以推覆逆冲为主,右行走滑为辅,所以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烈度呈椭圆状分布,其长轴呈北东向,在该方向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更大。例如,四川的北川、甘肃省的陇南以及陕西的南部虽离震中较远,但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依然不少。 嵇少丞教授娓娓道来: 1500 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四次近 8 级大地震: 1500 年的宜良大地震、 1733 年的东川大地震、 1833 年的嵩明大地震、 1970 年的通海大地震,平均每 150 年就发生一次 8 级大地震。近四百年来,龙门山断裂带上止少发生过九次 6.5 级以上地震。例如: 1657 年的 6.5 级汶川地震, 1933 年 7.5 级茂县叠溪大地震, 1976 年 8 月 16 日、 22 日和 23 日三天仅在松潘一地就连续发生三次大地震,分别为 7.2 、 6.7 和 7.2 级。 嵇少丞教授最后强调:中国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和小江断裂规模巨大,地震活动极其强烈与频繁,毗邻该强震带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都市如成都、昆明、攀枝花等,强震对其社会经济影响重大。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中国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具强烈的忧患意识,政府应加大对该地区地震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研究的投入,让真正有能力的中外华人科学家在这方面做出成绩来。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4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NCEP数据证据
热度 2 杨学祥 2008-6-4 18:38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杨学祥,杨冬红 马未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 NCEP )数据,获取 2008 年 5 月 12 日 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县 Ms8.0 级地震过程中的增温异常图像。结果表明,震前增温非常明显,最高增温达到 9 摄氏度 以上。 分析 NCEP 图像,马未宇得到其时空变化的总体规律: 1. 起始增温: 2008 年 5 月 5 日 ,在汶川西南出现异常增温,位置是三板块运动形成的破碎带,较容易出现热异常。 2. 加强增温: 2008 年 5 月 6 日 ,运动加剧,热异常沿 Y 字型断裂右侧断裂继续发展,最高温度达到 7 摄氏度 以上。 3. 高峰增温: 2008 年 5 月 7-8 日最高温度达到 9 摄度以上。 4. 增温衰减: 5 月 9-10 日温度降低,进入临震状态。 5. 发震: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凌晨 2 : 00 再次增温, 14 : 28 发震。 6. 发震后增温衰退,但仍然存在异常,表明其后仍有余震 。 我们在 2008 年 4 月 28 日 指出, 5 月 5-8 日强潮汐 B 组合: 2008 年 5 月 5 日 为日月大潮 ** , 2008 年 5 月 6 日 为月亮近地潮 ** ,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27.62531 度。三者两两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地震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 NCEP 图像显示的 2008 年 5-8 日增温过程与强潮汐时间一一对应,增温衰减与 9-10 日潮汐变弱一一对应,发震时间与上弦月相以及日、地、月在同一平面时间对应 。 马未宇的论文为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提供了 NCEP 数据证据。 参考文献 1. 马未宇。汶川地震前的 NCEP 异常现象。科学导报, 2008 , 25 ( 10 ): 37-39 2. 杨学祥 . 关注 5 月 2 日 和 5 月 5-8 日强潮汐 . 发表于 2008-4-28 4:54: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212 3. 杨学祥,杨冬红 .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 发表于 2008-5-25 19:32: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附图见: 杨学祥,杨冬红 .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 2008-6-5 5:09 :43 科学网论坛。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268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4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帖:《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
池顺良 2008-6-4 18:19
作者:李晓明来源: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8-6-323:18:37 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 在汶川大地震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科学界尤其是地震学界被深深刺痛。在其后紧急召开的会商会上,对各种预报理论及技术方法的争论更带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背景。 尤其是,在没有大震发生的和平时期没能得以充分显示的不同技术途径,此刻纷纷亮相,也为普通人了解地震预报的内情提供了契机。 测震学的天下? 测震学方法是几十年来监测地震与预报地震的主要手段。几十年预报地震虽然也取得很多进展和成果,但预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除了测震学方法,别的方法和途径该如何评价又如何对待。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对此问题深有所感。早在2006年唐山大地震30年之际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他就强调,既然测震学方法不够有效,为什么不走一走李四光提出的地震预报的途径,即以地震地质调查与地应力测量为主线,加上其他探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报试验,并认为这是有成功的希望之路。为此,他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系统的建议。 他认为,对地震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不应当放弃对其他途径的探索。因为科学途径选得对路与否,常常可以决定科学探索能否取得进展与成功,而地震预报的科学途径还是不清楚的。 赵文津提出,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你对其他方法、途径的不相信,并不代表这样的方法就是不对的。现在许多专家已提出了多种地震预报方法,认为是成功的,这就需要给予重视,研究其有没有合乎道理的地方,不要一棍子打死。 他说:每年通过专家评审后向国务院上报的地震预报意见,准确率却一年不如一年,预报与不作预报结果差不多;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预报为无震区,结果却发生了国内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该地区人员稀少而幸免造成巨大损失。这次汶川地震也一样没有预报出来,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赵文津表示,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应当好好改进。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池顺良告诉《科学时报》,地震系统的同行或参加过地震会商会的人都知道,目前我们进行地震预测所需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测震方法。尽管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各有价值,但提供的信息量只占很小的比例。 根据池顺良的统计,我国发展了测震、大地形变测量、地倾斜、重力、水位、水化、地磁、地电、地应力等9个学科方法,研究预报地震的理论与观测技术,以获取地震预测信息。虽已取得很多进展,积累了不少数据,但现在地震预报的主流还是测震学方法。测震学方法提供了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地震预测信息。1975~2001年间,中国地震科学家对24个4~7级地震作出了成功或一定程度预测。其中21个是依据前震、小震活动、地震序列信息作出的预报。但是,靠测震学方法对主震前无小震活动或小震活动不突出的,就难以预报;而且,小震活动与大震发生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也并不清楚。 测震学方法的短板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把物理学家探寻自然奥秘比喻为侦探破案,这样的比喻同样适用于地震学家。 池顺良说,与刑警捉住嫌犯一样,地震学家逮住地震必须依靠获得对象物的信息来实现。获得关于嫌犯的足够的信息量,无疑是刑警捉拿嫌犯的关键。 而仅凭嫌犯在现场留下的语音记录去捉拿嫌犯会非常困难,但若现场有嫌犯作案时清晰的正面、侧面相片,则嫌犯被捉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因为相片的信息量是语音的数千倍! 在池顺良看来,地震预测科学家目前的处境就像一个拿到了嫌犯录音的片言只语,而没有拿到相片和录像的刑警,因此嫌犯屡屡逃脱。 测震学方法使用的仪器是经典惯性摆地震仪,它已成为地震预报人员最重要的观测手段。但是,这种仪器很不完善。它是一种运动学元件,只放置在地表,没有与地壳紧密结合,因此所测信号的放大倍数不是特别大。另外,它受限于自身弹簧-摆系统的自振频率,频宽很窄,无法观测到它的频带范围之外的地壳运动。在很多次地震前,许多人听到了从地下传来的隆隆地声,但地震仪上却什么反映也没有;一些大地震前,因为地面缓慢晃动,大群人感到头晕,地震仪仍然什么也没有记录到。这种灵敏的科学仪器因为工作频宽的限制,不能检测高频的地声和极缓慢的地面运动,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人和动物的感觉灵敏。 显然,光靠测震学方法难以包打天下,毕竟,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测震学方法观测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学家傅承义也说:必须注意地震波是地震发生之后的产物,如果说地震图上有什么信息,那只能是关于后来的地震,而不是本次地震的前兆。 池顺良举例说,在唐山地震预报实践中,测震学仪器一个前震都没有监测到。从研究的角度和探索自然法则的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监测不到前震是不是观测系统本身不够灵敏、频带不够宽,没有把我们不知道的信号包括在内?这些问题是当前测震学方法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湮没在历史深处的深井地声观测 在唐山地震前后,很多人动员起来研究华北地区地震预报问题,中国科学院很多不同专业的科学家都参与了其中的研究探索。这里面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把地震预报作为未明的科学问题来对待,比单搞地震预报的思路要宽。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池顺良提及了一段利用深井地声观测手段进行地震预测研究的珍贵历史资料。 地声通常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之一,不过这种高频波并不被地震学家看好,理由是高频波在地层中衰减快,传不远,难以被地震仪接收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如果高频波不能传播数十到上百公里距离,观测高频极微震就很难被实际应用。然而,有可能满足高频波观测的条件依然可以找到:如果将仪器安装到振动干扰小的深井中,采用比目前地震仪的放大倍率高数千倍的新型仪器,上百公里外的高频极微震与地声信息就可以被记录下来了。 最早想到这种方法的人叫伍富昆。1973年,天津市地震局,伍富昆带领着一批科研人员开始研制深井地声仪。1977年到1984年,利用研制成功的深井地声仪,伍富昆分别在天津宝坻(井深430米)、天津南郊万家码头(1200米)、四川江油(2200米)建立了试验观测点,并取得了一批宝贵的观测数据。 当深井地声仪快速展开记录时,一卷记录纸只能记录约一小时数据。要保持这三个试验台多年取得不间断资料,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在天津宝坻深井地声仪投入观测后,在以宝坻台为中心、半径130公里范围内发生了5个5级以上地震;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发生了3个4.7~4.9级地震;在20公里处发生了1个3.8级地震。历史上难得的机遇令伍富昆取得了一批宝贵的观测数据。 天津宝坻地声台的观测结果显示:在半径130公里范围内,发生的5个5级以上地震,都有地声出现。已经获得的资料表明,相同震级的地震,越近的地声出现越早;相同距离的地震,震级越大的震前地声出现越早。同样为5级地震,120公里远的滦县地震,14小时前出现地声信息;70公里远的古冶地震,46小时前出现地声。震中距离相近的滦县5.3级地震,震前14小时出现地声;而卢龙6.2级地震,震前1700多个小时出现了地声信息。 物理而非地震专业毕业的伍富昆不受传统测震技术和惯性摆地震仪思路的束缚,大胆选用振频高、灵敏度也高的环状压电材料做敏感元件,打开了高频地震观测窗口。 上世纪70年代,北京、太原、山东、四川、云南、辽宁等地也建立了一批地声观测点,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地声记录系统的灵敏度远远高于微震仪。证明了地震前确实有不同于极微震的声发射。 这些试验说明,要获取更多的地震信息,要将地震观测技术向频率更高、信号更微弱的高频极微震领域推进,地震学家必须在他们已经使用了一个世纪、熟悉的摆式地震仪之外,寻找、发展新型结构的地震观测仪器。制造出比现有地震仪观测频带宽得多、灵敏度高得多的超级地震仪来满足地震预报实践的要求!池顺良表示。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伍富昆的这项工作虽然最后通过了国家地震局的鉴定,却没有推广使用,迄今也似乎后继乏人。其中,地震学家们认为高频波传不远的传统认识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很可能没有想到,这种仪器的灵敏度会比他们熟悉的惯性摆地震仪要高3~4个量级。微弱的高频波,是有可能被安装在远处、本底噪声很低环境下、灵敏度极高的仪器接收到的。 临震前兆观测手段很关键 汶川地震后,池顺良接到经历过唐山地震的老同志打来的电话:老池啊,这么大的地震,怎么可能一点前兆都没有?! 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池顺良的感受颇为复杂,不应盲目地推说此次汶川地震没有发现前兆,而应反思当前的测震技术体系是否满足观测前兆的条件。此前13个月,他研制安装的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在距离此次汶川地震震中140多公里外的姑咱台站上,已经连续观测到了清晰的震前异常。 但令池顺良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早就观测到姑咱台的应变异常,他也曾向中国地震局打报告,希望能够加密布设仪器进行观测,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等到答复。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的测震仪器在全国布设多达2000套,GPS观测在全国也布了上千个点。地震预报难的关键就在临震预报上,那么临震前兆的观测手段就很关键。现在的局面是敌人很强大,又专搞突然袭击,那我们就必须有足够的哨兵,才能保证不被敌人偷袭。池顺良说。 不过,另一方面,池顺良也感到很幸运,经历20年的努力,当年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应力应变观测思路和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几家有远见的地方地震部门支持下,上世纪80年代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就已经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在2003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当年美国科学家启动地球透镜计划,其中一项板块边界监测计划,要在美国西部布设200多套澳洲制造的钻孔应变仪器。这个时候,国内有关部门认识到了这种仪器的重要性,于是也抓紧在全国布设了40套分量式和40套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的体积式应变仪器。 实际上,李四光先生一直强调地震预报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我们为此耽误了30年的时间。池顺良说,现实是我们对前兆观测的手段考虑得太少,百余台的分布在全国毕竟太稀少,如果在这次汶川地震震源区布设了几台钻孔应变仪,是有希望观测到前兆异常的。 现在地震学家预报地震的九成多的信息都是用测震学方法获得的,如果说让地震学家获得测震的信息占到30%到50%,把其他有效的方法吸收进来发挥作用,那么,测震手段占的比例虽然少了,但它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了,预报能力更强了。这里很重要的是抛开专业的局限,让一个专家变成一个大家。李四光先生观测应变的思路如果能够发扬光大,加上测震学的方法,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就可能走在世界前面了。池顺良说。 对地震发生机理,人类暂时没有能力认识,但并不妨碍人类利用技术手段观测地震发生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的关键,是找到适合地震预测的观测技术系统。气象台也曾有过养鳝鱼预报天气的时期,引入气象卫星后,配合其他观测手段和理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才大大提高,地震预报也是同样的道理。池顺良认为,发展真正经得起科学检验的宽频钻孔应变地震仪与高频地震学,是地震预测观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实现地震预报的希望所在。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3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余江摄影报道:奔驰在生死线上的汽车兵
suqing1961 2008-5-29 14:17
5 12汶川 特大地震发生后, 灾区的很多公路、桥梁都被山体滑坡、泥石流中断,许多县城、乡镇、村组被分割成了孤岛。此时,这些孤岛受灾区急需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总装驻川某基地主动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联系,派出运输队承担绵阳周边危险地区的运输任务。 5 月 13 日 早晨 6 点, 这支运输队 运送了第一批食品、药品进入重灾区北川。之后,运输队每天不停的往返于北川、平武、茶坪、江油、盐亭、成都等地。这些运输线上,余震不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山体滑坡、泥石流,可谓名副其实的生死线。运输队的官兵们吃住都在车上,接到任务以来,就没有洗过澡、刷过牙,车经过的地方遇上有山泉就顺便洗把脸;新换上的干净衣服也是战友们顺带来的。 5 月 27 日 至 28 日,笔者随同运输队奔赴平武运送急需的药品,与他们一同经历了一次 5.4 级、一次 5.7 级余震 , 多处泥石流和几个小的山体滑坡的艰难生死运输历程。 28 日凌晨 2:30, 我随车队返回了绵阳。跟着他们跑了十多小时,经历了几次生死考验,我连队长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联系了一个上午都是无法接通。我想他们应该是又上路执行新的任务去了,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 作者: 四川绵阳 63820 部队文化站 余江 图1 5 月 27 日 15:34, 运输队官兵和地方工作人员一道把药品装上车 ; 15:40,车队 从绵阳市区内出发经江油、北川,奔赴平武。 图2 5 月的四川,已进入炎热季节。27日 16:53, 笔者拍下了司机荀旭这张汗流满面的照片 。荀旭 告诉我 : 他的家就在四川阆中 , 地震后电话就不通了,至今只给家里通过一次电话 , 家里的房子也成了危房。看着这个全神贯注开车的8年老兵,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来安慰他。 图3 27日 18:21, 车队进入北川县境内,经过地震后山体大面积塌方地段。前车通过后扬起十几米高的尘土,后面的车要等十几分钟才能看清路面。运输队副队长朱灿告诉我,这一路段随时都有石头从山上滚落下来。 图4 27日 1 8:33, 车队经过泥石流过后刚开通的地段 ,汽 车从上面经过就像从棉花上压过一样。 图5 自进入北川以来,这样的路面就算是好的了。这是27日 18:50 左右车队通一段前方部队刚开通的还有水泥路面的地段。 图6 经过近 6 小时的生死考验,车队终于将物资安全的运到了目的地平武县医院。地方同志帮着我们把物资卸了车,车队顾不上休息,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返程了。27日 22:54, 当车队快到平武县南坝镇时,新的情况又出现了:前方路况太差,加上天太黑,只能用人在前面引导开路。 图7 车队出平武县刚进北川县境内时,头车因路面石头颠簸,发动机的油管被震裂了。司机们赶紧把备份油管换上。 图8 车修好后,队长让大家吃点东西再走,于是,每个人矿泉水就着方便面干啃了起来 ,一边吃还一边听队长布置明天的任务。我有意识看了一手机的时间: 5 月 28 日 1:36 。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4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着真好
suqing1961 2008-5-28 22:11
活着真好, 莫在意钱多钱少; 突然降临的灾难, 不会分你是乞丐, 还是亿万富豪。 活着真好, 莫看重权大权小; 轰然坍塌的楼板, 辨不清你的头上, 是什么级别的官帽。 活着真好, 莫把恩恩怨怨计较; 地震的废墟, 掩埋了多少 恩怨情仇世事纷扰。 活着真好, 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汶川生死大搜救, 让我们更懂得了 生的宝贵爱的崇高。 根据友人发来的问候短信改编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3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科技启示
windest 2008-5-28 20:20
在罕见的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在积极救援的同时,关于地震是否可以预测,这次大地震完全是天灾还是人祸的观点众说纷纭,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惯性思维:有重大事故发生,总得有人对此负责吧?!也有不少人指责地震局的无能和不作为,尤其是科技界的年轻人像大学生,他们认为现在科技发达像如此大规模的地震应该可以预测出来,其实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他们想当然的看法是一种技术主义的表现,而技术主义就是人类掌握一定的科技手段之后自信心极度膨胀的产物。 看看现在的科技界,基因、克隆多么有吸引力的词汇,普通老百姓通过科学家的憧憬也对技术变得崇拜起来,作为科学家中的一员,以为自己发现了上帝的秘密拥有创造物质的能力而欣喜若狂!电影《我是传奇》中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基因来吞噬有害细胞,没想到基因变异后竟然毁灭了整个人类!其实现在很难说科技带给我们的是进步还是退后,诚然科技的迅猛发展如通信技术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便捷,但这从另一方面却反映了人的退化,即人对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高了!这次地震发生之初因为地处山区,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如汽车、飞机都无法到达,最终还是依靠人这个最根本的力量进行救助的。 科技进步也不是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导致了更多问题的出现,破解一个谜题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新的谜题。比如为了防止紫外线的致癌,人们涂抹防晒霜,殊不知防晒霜本身的化学成分就能导致皮肤癌,这是一件利少弊多的事情。现在科学家看似风光、强大的背后,大部分技术还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模仿,目前对一个星球的了解都还远远不够,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整个宇宙!所以,人类在自然科学面前,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因该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 (以前写的日志,今天才转过来!)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余江摄影报道:把红旗插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suqing1961 2008-5-25 22:04
5 12汶川 地震发生以来,总装驻川某部在自已受灾的情况下,首先帮助驻地老百姓及时撤离危险地段,并送去水和生活必需品;随后,又组织多支小分队为驻地山区的老百姓搭账篷,帮助老百姓抢种抢收,还派出车队为边远的重灾区送去生活物资。 ----余江摄影报道 小分队在帮助老百姓插秧 为家里没有劳力的老乡抢搭帐篷 为受灾老乡收割油菜 为重灾区茶坪运送生活物资
个人分类: 亲友情谊|4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预报与波普尔时代的终结
suqing1961 2008-5-24 15:17
刊载于2008年第10期《科技导报》半月科技风云栏目 黄永明 苏 青 对于现在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地震预报理论,我们需要做的也许并不是证伪,而是考察哪一种获得的支持性证据是最多的,因而正确的概率最大。 20 世纪对人类科学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Karl Popper )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设想有一个命题提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为了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你不能仅仅考察了一部分天鹅,发现它们的确都是白的,就宣布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你必须穷尽世界上存在的所有天鹅,但显然,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你无法确信你没有遗漏了哪只黑天鹅。波普尔提出,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虽然不管你抓了多少白天鹅都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你只需要抓住一只黑天鹅,就能证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波普尔通过这个简单的比方提出了科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可证伪。他认为,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就是因为科学中的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这是科学与伪科学、宗教等的分野。他的这一理论十分流行,已被中国人所熟知,而且很多人也正在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一套理论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吊诡的是,假如我们用波普尔的标准去衡量地震学之中的地震预报研究,会发现地震预报的种种理论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在现有的 30 多种预报地震的理论中,没有哪一种是 100% 准确的其实不要说 100% ,可能连 50% 也难以达到。那么,一次失效是否就意味着一个理论是错误的,那么科学家就应该放弃这种理论? 实际上,科学家在现实的研究中并不是按波普尔的证伪思路来进行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方面,科学理论是接受简单和易用性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确立之后,牛顿力学的静止的时空观被证伪了,但人们并没有把牛顿力学扔进垃圾堆,相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用牛顿力学解决问题,因为它是简单有效的。另一方面,科学家实际做的工作其实是证明。一组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后,真正做的工作是寻找各种办法去验证它,积累各种证据去支持它,而不是去证明其竞争对手的理论是错误的。 所以说,波普尔的理论并没有直接反映科学研究的真实状态。而且,现在一些科学前沿的研究正在更直接地挑战他的理论。比如说在宇宙学领域, 一些物理学家提出的分形暴涨理论暗示出可能存在多重宇宙。在这一理论中,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经历了一个分化的过程,也就是所谓暴涨。暴涨发生时,有很多种暴涨方式,每种涨出来的宇宙都不同,比如首先出现 A 、 B 、 C 、 D 、 E 、 F 、 G ,到下一秒的时候 A 宇宙又会涨出许许多多新的宇宙,我们叫 AA 、 AB 、 AC 、 AD , B 宇宙则会涨出许许多多新的宇宙 BA 、 BB 、 BC 、 BD 每种宇宙出现的几率都不同。暴涨理论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一个版本甚至认为大爆炸发生之前就发生了暴涨。在弦论中,平行的宇宙可以多达 10 500 个,比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内的原子总数还要多。然而,这些理论是无法检验的,因为人类不可能获得任何超出我们的宇宙的信息。那么,既然这些理论无法证明又无法证伪,是否意味着它们是伪科学,进而说弦论就是伪科学呢? 为了解决科学家面临的这样的尴尬问题,一些哲学家提出现在是时候放弃波普尔的那种衡量科学的逻辑了,而这也得到了一部分科学家的支持(英国《新科学家》 5 月 10 日 )。作为对波普尔方法的替代,哲学家 Colin Howson 等基于贝叶斯方法提出了他们衡量科学的理论。托马斯贝叶斯 (Thomas Bayes) 是 18 世纪的英国数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归纳推理的理论,以后被一些统计学者发展为一种系统的统计推断方法,称为贝叶斯方法。 科学家对一个自然现象可能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或者说存在互相竞争的理论,现在哲学家们提出的新的方法就是定量衡量这些竞争理论为真的可能性分别有多大。可能性最大的理论就是在实际观测中获得支持性证据最多的理论。 这意味着,对于各种理论,我们不再是对它们进行对与错的简单二分,而是允许有中间状态的存在,即它们有多大的概率是正确的。 再以地震预报为例,科学家在做出预报时强调三个要素:时间、空间、强度(简称时空强),这是地震预报时所要必须给出的数据。但是,由于现在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那么有学者提出,除了这三要素之外,还可以加一个可能性,即这次预报有多大的概率会正确。这有点类似于天气预报里的降水概率。 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预言 2018 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该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 5 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新华社 5 月 3 日 )。 这些俄罗斯科学家只是做出了一个时空强都很模糊的预测,而且,他们似乎应该强调一下这个预测有多大的概率可能成为现实。他们的预测方法称为 M 8S 计算法,如果事实证明他们的预测失败了,那么 M 8S 计算法在各种预测地震的理论中的地位就无法获得提升,而不是说它被证伪了。 综上所述,对于现在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地震预报理论,我们需要做的也许并不是证伪,而是考察哪一种获得的支持性证据是最多的,因而正确的概率最大。 四川省汶川县 5 月 12 日 发生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举国牵挂,本期半月科技风云的形式因而也与以往略有不同。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5575 次阅读|8 个评论
灾难与读书或创造
jlpemail 2008-5-22 15:28
前些天的报道,有一则感动了我。说得是一个学生,被困时,感觉恐惧,只好以读书来消磨时间,终于等到了救援,脱离了危险。 32 年前的大地震,我曾经自己以为没有受到影响。现在看来,那是不确切的。在地震过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新课本没有按时来到。老师就从学校图书室里找书对付,他找到的是小说,就朗读小说。那些现在看来水平一般的小说,当时的确令人着迷。那时的课堂秩序好得出奇,没有了前后桌的打闹,没有了同桌的交头接耳。有的只是下课后的交流和赞叹。那种流畅的叙述方式,那些优美的词汇和段落,虽然无法全部记住,也在心灵的底片上保留了优美的图像。 学生,可以在那样的时候选择读书,排解恐惧的感觉;作者,自然也可以在灾难来临,无法逃跑时选择创作。我目前,最长的文章是非典期间起草和修改的。这样的联想似乎不恰当牛顿在瘟疫流行期间回乡躲避时,酝酿了万有引力思想。也许,那个神奇的苹果传说虚构的成分比较多,可是由于无法外出活动,促成了他的深入的科学思考是有道理的。此前,我曾经不无讽刺地说蒋家父子为 柏杨 先生提供了便利条件让他在监狱里写作。至于政治家,从监狱里得到新生或者资本的不在少数,可以开列长长的名单。监狱往往是他们提高威望的好去处,只要不变节,不死亡。 其实,在监狱中写作的柏杨何只他一个,列宁、车氏、欧亨利等都曾在监狱中写作。外在的不自由,或许为内在的思想自由,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契机。这样的身体监狱成了思想的自由天堂。这是囚禁者和被囚禁者都没有预料到的吧。真想进入监狱的不多,可是诞生于或者酝酿于监狱的杰作不少。 从这样的结果看,灾难不都是坏事。假如灾难只是限制了自由或者知识威胁了生命而没有夺取它们的话,就可以向反面转换了。这样的时候,灾难成了营养品,成了成全人类智慧的补品。 灾难,在度过之时,的确煎熬。 灾难,在过去之后,就是财富。 所以,无须歌颂灾难,制造灾难,躲避灾难,只需面对灾难、战胜灾难、思考灾难。 这样,灾难就不仅是灾难。它们带来的就不仅是悲伤、痛苦,还可以是升华、跨越。 由此,大灾难,可以意味着大跨越,大进步。因为只要度过、战胜了大灾难,就显示出了大勇气和大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讲,苍天的嫉妒何必计较,自然的灾难无须畏惧。退却解决不了问题,迎上前去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征服巨大灾难的,必然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战胜巨大灾难的民族,必然是已经或者正在崛起的民族。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373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路走好!—写在川北地震遇难同胞国悼日
刘玉平 2008-5-21 23:15
一路走好! 写在川北地震遇难同胞国悼日 刘玉平 曾经是蹒跚地学步, 曾经是校园里欢笑, 曾经是柳荫下蜜语, 曾经是餐桌旁唠叨, 曾经是奔波的身影, 曾经是夕阳里依靠 是对生活不息的向往啊, 你们漠视着死神的冷笑。 是对生命不灭的渴望啊, 你们的热血在天堂里燃烧 ! 你们的离去, 诠释出生命的弥足珍贵。 你们的离去, 撞击着碌碌生者的灵魂。 你们的离去, 唤起了民族的凝聚和自豪 ! 山河肃穆, 举国哀悼。 无声地呜咽, 默默地祈祷。 我的同胞, 一路走好! ******歌曲《生死不离》于2008年5月25日添加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6177 次阅读|5 个评论
地震微属性差异烃类检测技术
geoyucq 2008-5-8 23:38
于常青 1. 前言: 地震资料所包含的地震波传播的信息,包括了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信息,当地下岩性发生变化时,地震波信息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其中,对振幅和频率的影响相当明显。 S ( x,y,t ) =Q s (a,f,p,n) 其中, S 为我们所能接收到的地震信息, Q s 为一个泛函数,其中的 a 为振幅函数 ,f 为频率函数 ,p 为相位函数 ,n 为剩余参考函数。 由于岩石物性的差异,当岩石中含有油气的时候,地震波在通过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是很微小的,但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在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上是会有所表现的,所以,地震微属性差异烃类检测技术,就是利用这种微小的差异,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变化,来进行差异分析,从而对岩石的性质特别是由于含有油气所造成的变化进行预测分析,进而进行油气预测。 2 .原理: 设地震振幅与岩石物性及含油气性的关系为: A ( x,y,t, ) =Q a (v,d,p,s,n) 同样,对频率而言,也一样存在与此相似的关系,即: F ( x,y,t ) =Q f (v,d,p,s,n) 这里的 v 为速度函数 ,d 为密度函数 ,p 为孔隙度函数 ,s 为渗透率函数 ,n 为函数余项。在物性相同的岩层中,这些参数函数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变化,但是差异不会太大,但是,当物性存在差异时,这些参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就会改变,并最终导致地震振幅函数和频率函数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与岩石物性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测的目的。 相关的研究分析表明,当岩石中含有油气时,其地震振幅和频率存在降低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通过对地震的这种微属性的分析,就可以达到进行油气预测的目的。 在运算中,为了尽量减少运算量,加快运算速度,我们一般采取按地震解释层位(主要目的层)来进行计算的方法,具体如下: (1) 在运算目的层之上、下,我们一般采用大比例时窗间隔来进行计算。 (2) 在运算目的层内,为了确保运算精度和检测属性的微小变化,我们一般采用逐点运算的方式,为了加快速度,也可以采取隔点运算,但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差异边界的精度。 (3) 横向上,通常根据该地区储层的变化特征来确定范围,一般是 3-5 道。 (4) 对于最终的成果分析,应结合该地区的储层情况和测井实际来进行,特别是异常边界参数的确立,一定要特别的细致、谨慎。 3. 应用: 应用上述技术,我们对东部和海上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从结果来看,所预测的差异异常区的层段位置与已知井的情况吻合,所预测的未知异常区,经钻井验证,预测结果正确。 参考文献: 徐伯勋,白旭宾,于常青,地震反射振幅信息 提取、处理、分析 地质出版社 2002 年 李庆忠 . 含油气砂层的频率特征及振幅特征。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2 ( 1 ) 1997 : 1- 23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