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职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图书馆员评职称就是在拼命!
热度 1 cpu2016 2018-6-11 17:06
从4月提交材料到今天都快2个月了,还没有完成初审,就是没有公示,后面还有很长路要走,而初审就问题不断,为了这次评职称,我也静心准备了近5年,拼命写文章,拼命报课题,拼命报奖,尤其这几年,每年都拿到10几个荣誉,外人看来这是很不错了,可是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法说出的苦,因为拿了太多奖,别人就是妒忌恨,甚至跑领导那告状,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可是为了职称,只能继续前行。现在就怕接到人事处电话,一会补这个,一会补那个,一会说经费不算了,哎,谁让自己没拿到很硬的省部级基金呢,想想一个图书馆员能拿点经费已经很不容易了。后面情况很难预知,但也无法避免,做好失败准备吧。心情好点,抓紧把没写完的书写完。
个人分类: 工作心得|1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后感-----‘美国大学评职称’
热度 10 lin602 2014-1-21 10:20
2014年1月19日‘光明日报’06版有一文:‘美国大学评职称:重在质量,不看数量’(作者:胡国维),介绍了美国大学的职称晋升情况。总体上有这样几个感受: 1 美国大学有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职称评审与聘用制度,在制度上防止了个人人为的因素,防止了官员们的强烈主导。 2 美国大学评职称,系里的教授都有投票权,他们对候选人有评价的权利,但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信誉。不象我国不少评委,个人好恶夹在评职称过程中。 3 教授们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对职称评审有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果他们有疑问,只要有理由,他们就能够提出来,也会得到重视。 4 职称评审中的保密性好,一般评审意见是保密的,当事人不知道,包括同行评议人的姓名与单位。而我国一些被评者能够知道评审细节及票数,这都是严格不合规定的。 没有教授的尊严、荣誉及信誉,就没有中国大学的‘前景’。
45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段子:跟着领导评职称
热度 1 Bobby 2013-5-13 20:08
有些日子,听到一个段子。 甲跟乙说 :乙,听说今年有几个领导参评职称,你虽然硬件不太强,但也不是没有冲关的可能,就试一下吧。 乙问甲说 :为什么领导评职称,我也要参评呢? 甲跟乙说 :你的条件虽然不硬,但比参评领导的要硬多了。如果领导能过,你肯定也能过。这叫“搭顺风车”。 乙跟甲说 :甲兄高论。那我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甲补充说 :听说领导职称一过,明年的职称评审条件就会提高一大截呢!如果你今年不评,明年你可就惨了,说不定你还需要再奋斗十年,也可能是个“千年副教授”呢!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3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引进人才VS评定职称:“孕”者优先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2-11-27 14:11
引进人才 VS 评定职称:“孕”者优先 北方民谣: 时来了,运来了, 娶老婆带回肚(孕)来了。 一个光棍汉, 靠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 娶回一个老婆。 媒婆说,你是喜上加喜, 过几天就要有成果宝宝诞生啦。 如果是为了添丁加口, 这是最快的娶老婆的速度。 对于评定教授, 似乎也可以学学民谣中的媒婆和光棍汉。 让所有申请者都把肚子露出来, 就像模特一样,把自己的肚子露出来, 让各级领导、评审专家和大伙摸摸, 谁的“孕”大谁先上!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2971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马-2】:科技奖的另类功效
热度 46 yuncai 2012-10-9 23:10
《 评价导师学术水平的另类标准 》成为头版头条,让我惶恐,因为违背了“闷声发大财”的理论。但让传达室的老马声望大增,自从听同事讲我在博客中介绍了他的学术水平评价标准,且引起热议后,老马人就显的精神了,言谈也显得很睿智,总想倒给我一些智慧。但看见我总是很忙,也就欲言又止。   这两天的确很忙,忙于起草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办法。因为这些办法都必须与教授们、领导们讨论通过后才能成稿,而教授们多秉承“文人相轻”的传统,相互不服气;当教授们好不容易达成共识,领导们又有点瞧不起教授,认为教授们多迂腐狭隘,看问题缺乏高度。让这些互为“天敌”的“道不同、不相与谋”的人形成共识,还真是要费点时间。 今天就因为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中的一条就讨论了一下午。按照我校的奖励办法, “获得山西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奖励 20 万元;获得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奖励 3 千元。” 一些老师认为这个奖励前者太多了,后者太少了。因为能拿到“科技突出贡献奖”的,已经不在乎钱了;而青年人拿个“青年学术带头人”也不容易,还是多给点钱鼓励一下。领导不高兴了,说:你们想想,我们到底缺什么?你们要是有本事拿个诺贝尔奖,学校可以给你一个亿!踮起脚尖就能摘到桃子,还要什么奖励!教授们反驳说,我们学校的希望是年轻人。领导说,对青年人要用高标准要求才能成才。结果是:搁置争议,明天再议。 晚上,老马不再有任何心里负担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王老师,你也歇歇吧,下午吵了半天,晚上还在看书,多辛苦呀!我不知你每天晚上都熬到 11 点是为了啥?我开玩笑地说,想拿诺贝尔奖呀,今年诺贝尔物理奖揭晓了,还是没有我们中国人。 老马说:“诺贝尔奖咱不知道,但拿国家奖、省里的奖,我还知道一些。说白了,都没用!只能评些教授。国家奖就是可以让 5 、 6 个人上教授,省级奖是可以让 2 、 3 个人上教授。老师们一个个拼命地写文章、要经费、争奖励,但真正有哪个研究有用呢?你们所做的事,都是为了顶个教授的帽子。大家瞧不起的老师,实际上是瞧不起他连把他自己弄成教授的能力也没有;一个教授牛不牛,其实就是看他可以帮多数人成为教授。大牌教授不过是可以照顾更多的人成为教授而已,至于有啥贡献,我是个大老粗,你给我说说。” 老马又有惊人一语,我谨记之,你且说说  
个人分类: 小说|23217 次阅读|54 个评论
再说“评副教授”的事
热度 4 Huarong1940 2012-7-17 23:43
上篇博文虽名为“抗争”,实为不得已的“ 据理力争 ”罢了。不料,得到百余博友的“推荐”和评论。如此“热门”原因为何?我以为: 1、参与《科网》博客的网民,绝大多数是中青年学人,可算是诸多网站中,平均知识水准(不敢用“素质”二字)最高的。“评职称”至关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大家不得不十分(十二分?)关注。 2、当今大学的职称评定委员会是否称职?说来也简单,任何一个执行“投票”职能的“评委会”, 公正 并 确具相应判断能力 的评委必须过半、或达三分之二以上,其评定结果才可信。那么,请大家都来判断一下,你所见过的评委会是否达到此标准?再推广一下,当今社会,从上到下,各类、各级形形色色的“评委会”,能达到此标准的占几成? 以下说两个评职称的故事,内容不似以上那么严肃,各位不妨轻松地听我道来。 故事一,主人公是一位系主任(九十年代,学院变大学的潮流之后,系主任变成学院院长)。 数学老师LYB,1980年前后,从外单位调入我的大学,课讲得好,一来就给全校的工科教师开数学补习班。我曾听过他讲复变函数,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L老师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然后在堂上宣布作业优良的名单,最后还叮嘱一下,凡不在此名单者,要注意啦!你想,听他课的老师们皆中年以上,被他这么一督促,谁还敢不顾面子不努力? L为人正派,且属“外来的和尚”,与同事之间,既无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恩恩怨怨,又不涉及帮派人事纠葛,便“仕途”顺达,先当了数学教研室主任,后升任基础部主任(系/学院级)。别人若当到这一级,要么升级,要么连任,最不济的卸任后也要兼个处长。L只当了一届,便上下得罪了不少人,闹个小鬼儿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灰溜溜下台,仍旧平平一教授。 LYB教授最经典的故事是关于评职称的。某次评副教授,学校下达的名额一如既往僧多粥少,够格的人数多于升职名额。某申请人X自信有十足把握,结果却出乎意料,气哼哼地去系主任办公室论理。L对他说: “这是系评委会投票的结果,不是我个人说了算的。” “你说,我哪里不够格?” “说老实话,你是够格的,名额少,我也没办法……” “我得了几票?” “对不起,按照规定,具体的得票数保密,连一般评委都不知道的。” “那——我只问你,你投了我的票还是没有?”X不依不饶步步紧逼。 “……”L似乎被噎在当下。 “你说,你究竟投没投我一票?”X不由自主地抬高了嗓门儿。 “你非要我说,我只得说实话,我没有……” 哐当一声响,没等L把话说完,X摔门而去。 传说这个故事的人大致分两类。讨厌甚至恨L的人们一律幸灾乐祸;同情L的人则大多叹息摇头,嫌L老师脾气过于耿直——“不!简直是太迂腐,绝不是一快当官的料!” 故事二,主人公是某大学的老师LZL。 L先生年龄长我两岁,六十年代初大学毕业,我和他相当熟识。他在大学教书一辈子,教学科研都不错,性格豪爽人缘也好。让我很意外的是,他直到退休职称还是讲师。 问题出在他参评副教授的八十年代,从那时起,评职称须通过外语考试。那一代学人都差不多,中学和大学一共学了8年(或12年)俄语,大学毕业后又是下乡参加“四清”,又是“十年浩劫”的文革,俄语几乎全忘光。L该评副教授了,但他认为自己断无可能通过而拒绝参加外语考试。对不起,评职称不是“请客吃饭”,没人求着你出席。眼看资历相同的同事们当了副教授,再过几年接着升职教授……L则始终心安理得地当他的讲师。 关系不错的同事、好友们没少劝过他,随一随大流去考:“只要不是白痴,都能过关。”他们说的是大实话,我周围的同事,凡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几乎没有不及格的。我有几位工人技师的好朋友,从未正式学过外语,工作中也不用外语,经过短时间的“考前辅导”,全都考及格,升职工程师。 但是L就是不听劝,咬着死理:“我没那外语水平,坚决不考!” 最亲近的人恨恨地骂他:“你就是一块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对于上述两位L先生,我从不认为他们迂腐,打心底崇敬并仰视着他们。——您呢?
个人分类: 校园生活|5946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也不服
热度 2 manrongchen 2012-5-17 16:22
扬子晚报报道,一名一心扑在教书上,中南大学教师汤晓明因为不满该校本科优秀教师评选,因而在校内举牌表达不满。  相关信息:一份《第二期本科教学督导简报》显示,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督导专家张智铁曾对汤晓明的公开课进行点评,“汤老师随时注意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砥砺学生的学习意志,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设问、提问和讨论中饶有兴味地、主动积极地自主学习。” 我认为,汤老师的落选或许只是个案,但是高校的方向的确需要校正。评职称、评优都是所谓科研挂帅。讲不了课,也没讲多少课的,整天开汽车、夹皮包、出入大饭店、干不了几天工作的人,评职评优占先。教学质量何在? 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心教学的教师总是吃亏。有人戏称评的不是教授是“研授”!这样下去很多人不服! 真是荒唐之极,真的成了郭德纲调侃的“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鞋匠”。教育百年大计,不可马虎。   
3644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职称”催生出的“被留学”
热度 29 boxcar 2011-5-25 09:22
吴国清老师的最新博文“ ‘这里是中国’之评职称前要先出国半年 ”【 1 】里提到很多学校现下要求要评职称必须先出国(而且在时间上不间断)半年。其实此前我听说的很多大学有比这个更猛的要求——必须出国一年以上! 在最初听到有这种政策的时候,我这个土鳖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它其实很荒谬,继而马上从“被留学”联想到了另一个词(俺博客的“反丝”们,请允许我再次“撷英”几下)——“被流放”。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自己希望出国深造或者长见识,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没有政策要求,他自己就会想办法找门路出国的,这时候管理者手中的政策和制度恐怕不会是促使他们出国,而是想方设法给出国设置些软的硬的、虚的实的、好使的不好使的障碍。如果一个人对出国没兴趣,只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而且他们也确实干得非常出色,你非要搞一个政策出来,逼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到万里之外的其他国家去呆上一年,吃半生不熟的饭,说半懂不懂的外语,学点儿皮毛,最后做出点儿半截子水平的成果(因为时间短,做不系统),由此去满足“有连续一年出国经历”的评职称必要条件,心情恐怕和 100 年前的职业革命家们被流放的感觉也差不多。 这种意义上的“被留学”,在个人的感觉上是“被流放”,如果大范围地推广,从重点名牌大学推广到普通大学(我们千万不要忽视“榜样的力量”),从科教界推广到其他行业领域,将是怎样的场景?到那时,来往的国际航班机上就将挤满了“方鸿渐”“苏文纨”“赵新楣”们,以后谁谁见面聚会都会张口就来几句“兄弟在 X 国的时候”。好处不用说,不但给单位的国际化程度增加了 N 个百分点,而且既拉动了内需有扩大了外需,但实际结果多半是内外兼虚。所谓“内虚”,就像吴老师博文中所言,教学科研的很多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被抽走,使教学和科研工作被中断,因此产生一定的虚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规模的“被留学”更像是的“被流血”。 所谓“外虚”,很多本人并没有出国留学意向的人被“放逐”海外,由于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时半会儿也无法融入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科教环境,所以客居他乡出国在外的时候也会感到很空虚乏味。一年半年届满归来,很多人可能会有在旅游中积攒的数以硬盘计的照片影像资料,也有对国外浮光掠影的表面感官认识,间或收集了一些联络方式,却未必得到多少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和学术思想的拓展。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会有很多勤奋努力的人,他们确实有比较大的收获,但这些人多半属于那种“放在哪里都能闪光的金子”,即使不通过这种方式“被出国”,一样可以学得很多、做得很好。 这种由为评职称设置必要条件而催生出来的“被留学”,很容易带来巨大的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科学网上有许多博主都有时间不等的出国经历,更不乏海归大牛,大家可以点评一下 1-2 星期、 3 个月、半年、 1 年、 3-5 年甚至更多年这些不同时长的出国经历分别能产生怎样的效果。短期的肯定可以带来一个出国经历,聊胜于无,但认知是非常肤浅的。 1 年左右是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时间,往往在这个时间段上会被安排做一些研究工作,但刚刚入门或者仅达到形成初步结果这个阶段时间就到了,研究工作就会因到期回国而中止,从国外的课题组角度看,工作还远没有完成;从归国人员的角度看,工作没有深入进去,回来以后也很难沿着这个方向或按着这个套路继续开展研究。接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如果真的想深入进去,没几年的时间是不行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乃至一所大学的学制和课程体系形成一定深度的认知,同样需要一段比较长时间的“亲密接触”。 相反,一段短时间出国留学经历,只能给出国留学人员镀上一层薄薄的“金膜”,短时间内会显得金光闪耀(保质期到评上职称那天其实就够了),过不了多久就会迅速褪色,回到原来的状态。另一方面,短期出国留学也容易对国外形成一些肤浅浮躁的表面认知。由于短期的新奇感在起作用,容易只看到事物的优点而忽视其存在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善于给自己所处的国家和地区挑毛病,却通常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感受不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评职称”催生出的“被留学”(或“被出国”)其实存在很多问题。事实上,评职称固然要看被评人员的学习工作履历,更应该重点考察被评人员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如果一个人能在本单位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很好,完全能胜任新的职称,他(或她)就是够格的。职称评定(聘)委员会的专家和领导总应该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个自信吧?!还一定需要他曾去给国外老板打过工才能证明其能力和水平么? 参考: 【 1 】吴国清: “ 这里是中国 ” 之评职称前要先出国半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1954do=blogid=447706
个人分类: 社会|10667 次阅读|61 个评论
建议科教评奖等 搞两个系列:当官系列和专业系列
liuli66 2010-8-10 12:07
科学网博主liuli66 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发表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755-1.shtm )。通过对科教圈内人士的访谈,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已经把这个问题揭示透了。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權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可以预计,科学家想当官的趋势,将持续下去,有增无减。 平心而论,当官的如果在科教工作中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在评奖、评项目、评职称等,当然可以当仁不让。2009年国家高校名师,有行政职务的占九成;纯一线教师占一成。问题是,当官获得这些资源要做到明处;最好不要[严重地]影响了一线的没当官的专业人员获得资源。 如何做到明处呢?比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国家级名师奖,可以搞两个系列,一个是当官系列,即领导系列(或行政系列,或管理系列),一个是没当官的(或当小官的)系列,即专业系列。 这种改革的第一阶段,不对领导系列和专业系列规定比例和配额,大家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评奖结果要公示,包括公示职务。 如果没有出现领导系列的比例过度高于专业系列,或者广大领导和科教人员能够承受这种比例,那么,继续维持这种评审方式。 如果出现了领导系列的比例绝对性压倒性地高于专业系列,如果超出了广大领导和科教人员的承受力,那么,可进入第二阶段,即考虑给两个系列划分一定的比例(比如三七开)。两个系列各用自己的配额,领导与领导在领导系列里竞争,群众与群众在群众系列里竞争,井水不犯河水,干群关系和谐。 这种改革,可先进行一些试点。比如,可以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开始试点。 这种改革,也可在评项目、评职称、评院士等活动中进行试点。 妥否?请考虑。 有关链接 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 《人民日报》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755-1.shtm ) 朱建华:教育部评高校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255.shtm 李世春:解读《人民日报》: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556 对權有绝妙解读。 李侠:应设立国家级高等学校管理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358.shtm 李侠:学术荣誉的剩余价值还有多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7202 李侠:捍卫教育评价体系的最低公平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6/04/content_194614.htm 2009年1月 国家科技奖的第一获奖者何以都是领导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15449.html
1276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排队?
wudaocheng 2010-2-10 17:50
我发现国人普遍不喜欢排队,表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过马路闯红灯,买东西不排队,在公园或者观光景点进门的时候。给人感觉非常不好,尤其是上飞机的安检与上机,每个人座位是固定的,早和晚效果是一样的,国人仍是一涌而上,有时忍不住要批评两句,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在其它方面也不知不觉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单位分房子、评职称,或者是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时经费的安排等,我们有句俗话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后来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对这样的现象有了一些理解,主要是我们一直是物资短缺的社会,如果不冲锋在前就什么都没有了,现在虽然告别了物资短缺,但是这种思想还遗留在大部分人心中。再有就是我们的领导从来说话就不算数,政策一直在变,排队是要吃亏的。我有一同事,有一年分房子时他排在到数第二,领导说下一次他一定排在前面,应该没有问题。第二次排队的结果是他还是排在到数第二,因为分房子的条件变了。他愤怒之下占了一间别人的房子,无论领导如何做工作就是不出来,结果是分到了一间房子。这就给我们启发,排队不如插队,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排队呢?在学校工作评职称也是一样,如果早点评,论文、经费和教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赶紧干,上了的就觉得这样的条件太低了(尽管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达到),下一次条件要提高,所以评职称条件就水涨船高,可怜有的人年年评比年年不上,为什么?不会插队呀!有一青年教师和我讲,我刚刚达到去年评职称的标准,今年一下子要求高了许多,我去年还通过了学院的评审,今年我连资格审查都不能通过,明年我该怎么办?这就是排队的人,吃亏在所难免。我想起了浙江大学那个抄论文的副教授,他就是插队型的人。不管怎么样,先插队将副教授评上在说,不管用什么手段,这样我就有资源,就可以留在高校里工作了。其实,现实中插队占便宜的人很多,大部分没有被发现。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班的同学,有的是出人头地,要什么样什么,而有的则一辈子默默无闻,而同学们感觉他们两人能力差不多。有这样的反差,我们为什么要喜欢排队呢? 问题是大家都不排队,插队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将来会怎么样?所以从根子上解决,必须达到插队的人倒霉,排队的人占便宜的境界,这对我们的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522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决策》国家级学术期刊征稿
zgkjblsx 2008-10-23 14:19
《科学决策》国家级学术期刊征稿 主管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 :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710 研究所 国家信息中心国际信息研究所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 中文 开本 : 大 16 开 国内统一刊号 : CN11-3472/G3 国际标准刊号 : ISSN 1006-4885 邮发代号 : 82-941 创刊日期 : 1994 年 12 月 ASPT 来源刊: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科学决策》是国家级综合性理论月刊。被国家信息中心与航天部评定为科学教育类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双百方针和二为方针,着重反映教科研领域的研究成果 。 本社刊物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收录。 【办刊宗旨】 提高科学决策水品,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刊面向实际,开拓理论,突出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特别要突出反映科研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为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务,促进教科研领域的繁荣。 【主要栏目】 科学决策研究、和谐社会研究、文化教育研究、金融财务研究、经营管理研究、专题研究-建筑、专题研究-公路、专题研究-机电、专题研究-锅炉、专题研究-其它、学术论坛等栏目 【征稿对象】 全国教科研工作者、广大教师、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科研院所、科技教育人员、科教领域管理人员、各大院校的在读博士生、研究生及社会各界关心科教工作的人士。 【来稿须知】 ①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②论文2200-6000字符数为宜,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本刊欢迎网上投稿。 ③论文的基本要素齐全,文章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结语、参考文献等。 ④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来稿无论我刊选用与否,都会在5个工作日内将审理结果尽快通知作者,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 【本刊诚聘特约编委、组稿编辑】 为不断提高刊物学术水平,我刊现面向全国教育科研系统招聘编委及组稿编辑,负责部分重点稿件的编审并帮助所在单位、系统、地区的教科研工作者解决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在本刊的发表事宜。权利待遇:发特约编委证书;优先在本刊刊发学术论文 【网上查证】 登陆以下官方网站可对我社刊物进行网上查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http://press.gapp.gov.cn (中国记者与出版物查询网) 编辑部地址:北京丰台科技园海鹰路 5 号赛欧 328 室 《科学决策》编辑部 邮编: 100070 联系人:宋老师 手机号: 13671307412 电话: 010--83753033 传真: 010--61507691 投稿邮箱: kxjc521@yahoo.cn 工作 QQ:912077496 论文题目(黑体: 3 号字) 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 主 题 词: xxx (黑体, 4 号字) 内容摘要: xxx (黑体, 4 号字, 300 字以内) 正 文: (宋体,小 4 号字, 2200-6000 字符数为宜) 注 释:采用尾注形式,需注明引文出处、作者、出版社、页码(宋体,小 4 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研究方向 所有来稿必须系作者原创;文稿首页请注明: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E-mail 。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评职称发表论文
zgkjblsx 2008-10-23 14:04
《中国科技博览》征稿函 国家级学术期刊 科技论文交流平台 《中国科技博览》 杂志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资委) 主管 , 中国包装总公司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 是一本反映艺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公开刊物。(国内刊号: CN11-4450/T 国际刊号: ISSN1009-914X ) 本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全文收录,国内外深有影响。 《中国科技博览》 杂志社愿与社会各界合作,携手共进。 主要栏目 :科教论坛、科技与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管理与研究、名师名家、电化教育研究、艺术教育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材料科学、机械设备、印刷技术(工程)、包装工程、广告与传播、产业与市场、图书馆论坛 征稿对象 :全国各大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教科研人员,硕士生、博士生等;工业、印刷、设计、材料、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相关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管理者等;机械工程、印刷技术、企业管理、电气自动化、科技研发、工程装潢、材料科学、计算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师生及实践者。本刊欢迎就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发表真知灼见。 征稿内容要求 : 1. 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理论创新及文化探索 2. 论述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等创新、发展与应用。以科技原理、功能图示展示创新的效果及优越性。 3. 设计创意产业的现状、发展、市场前景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商品包装设计、广告创意、视觉艺术、结构设计、三维设计等艺术品设计的展示。 4. 企业经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发展建设,论述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5. 中国包装产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和市场走向,世界包装产业的发展动态,中国包装建设的政策措施、标准与执行等方面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和实际经验。 来稿格式要求 : 依照上述所设栏目,撰写文章的字数以 2800 字的整数倍字数为宜, 并请附个人简介【 ① 署名 ② 署名单位 ③ 详细通讯地址(含邮编)、电话、 email 】。 论文须包含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参考文献。文中标题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标题用 一、 、 二、 、 三、 标示;第二级标题用 (一) 、 (二) 、 (三) 标示;第三级标题用 1. 、 2. 、 3. 标示,每级标题符号前均空两格。引文务必注明出处。注释一律在文末使用脚注,整体排序,用 ①②③ 表示;参考文献放在文末,用 、 、 表示。 【网上查证】 登陆以下官方网站可对《中国科技博览》进行网上查询。 ①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www.bjppb.gov.cn ②中国新闻总署: www.gapp.gov.cn/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兴化路 9 号院大楼 516 室 邮编: 100013 编辑部电话: 010--83753033 13671307412 传真: 010-61507691 联系人:宋编辑 工作 QQ : 237692305 投稿信箱: zgkjbls@163.com ( 注 : 科技博览投稿 ) 中国首推教育、科技类刊物《中国科技博览》杂志广告价目表: 版面: 尺寸: 价格: 封面 285*210 24000 封二 285*210 20000 封三 285*210 18000 中插 285*210 12000 封底 285*210 24000 专业性刊物,全国发行量达专业性刊物之最,欢迎加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博览》征稿
zgkjblsx 2008-10-23 14:03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