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农具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农耕百物图说》序
热度 6 Einstein 2020-7-17 09:16
按:几年前的一天,我在一论坛上看到征集有关我国传统农具资料的帖子,发帖人是湖北孝感胡望安先生,由于本人博士论文做元代王祯《农器图谱》,该书是我国传统农具集大成者,故通过邮件与胡先生取得了联系。后来才知道,他之前在孝感孝南区文化体育局工作,退休后正与几位同好一起整理一本传统农具的书。很快,我收到胡先生赠我几本他的大作《通假字汇》、《冰雪诗稿》以及他汇编的几本当地民俗的书。胡先生对乡间生活自有情愫,又擅长古体诗,风雅可颂。他和同好整理的传统农具书,前后数年工夫,颇费周折,全凭一腔热情,去年9月才得以在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命名为《农耕百物图说》。付梓之前,胡先生嘱我作序,我是晚辈,且对农具仅有涉猎,不敢妄言,只好婉拒。后因先生殷殷嘱望,只好受命。该书出版后,先生寄我三本,我一本送农史学者曾雄生老师,另一本送所里图书馆收藏,一本自留。曾老师翻阅后,认为该书内容远超“农耕”,似乎更宜称为《农家百物图说》,颇有道理。该书对农家器物搜罗万象,从农田用具、禾场用具、居家用具,到日用、餐饮、养殖、营建等等,确实有一册在手,农家生活备览之感。特向广大农耕(家)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爱好者推荐。 《农耕百物图说》序 中华农耕文明,由来久矣。我国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目前考古发掘的距今一万年以上的人工栽培稻遗址就有三处,分别是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和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人工粟(小米)的栽培,也是世界最早,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人工栽培的碳化粟,距今已有7000-8000年。此外诸如养蚕缫丝、猪的驯化、茶树和柑橘的栽培等,均在世界农耕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历来以农立国,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传统四大学科“农医天算”中农业居首,无论私修、官修农书,卷帙浩繁、蔚为壮观。远溯《诗经》、《禹贡》中的零散记载,中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官修《农桑辑要》、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官修《授时通考》等,到了近代涌现出诸如石声汉、万国鼎、梁家勉、王毓瑚等致力于农耕文明挖掘、梳理者,功莫大焉。 但就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而言,农耕器具类的典籍实在太少了。先秦《考工记》有些许记载,但文字过于简略。晚唐陆龟蒙有《耒耜经》,可惜笔墨多在江东犁。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涉及农耕蚕桑不少,而且图文并茂,只是体例上以农事带农具,并未专论器具。洋洋农耕文明,为农具专门立谱、绘图、以诗歌颂者,有元王祯一人而已。元代王祯《农器图谱》,是我国古代农事器具的集大成之作,起自田制、终于麻苎,凡二十集(章),搜集农器两百多种,叙其史、阐其制、明其用,一册在手、农器之事备矣。其刊行后,影响甚远,泽被今世。 胡望安先生,博雅君子也,于文字、诗词、民俗颇有研究,已出版有《通假字汇》、《通假字新说》、《方言俗语正字》、《冰雪诗稿》、《孝感民俗文化丛书》(四册)等书。字义考据严谨、诗词文采典雅、民俗资料丰富,已成为学界难得的参考资料。 近日,承蒙先生厚爱,送我大作《农耕百物图说》初稿一阅。我关注农耕器具有年,但面对先生宏构巨篇,时有新物、新识映入眼帘,不禁暗自汗颜。先生又嘱我作序,抬爱之至,使我如坐针毡。恭敬不如从命,略陈管见如下,算与读者分享心得。 一、农耕之事备矣 前文已述元代《农器图谱》,农器之事备矣。今有胡先生《农耕百物图说》,大可以说,农耕之事备矣。该书从视野上,延续了传统农耕文明中的“大农业”观,即对农耕文明的理解不再囿于围绕犁、耙、锄、耨等劳作器具,而是扩展到农耕生活的居家、日用、餐饮、娱乐休闲甚至礼俗活动的用具。这看起来庞杂,但核心归一,均是围绕着“农耕文明”展开,传统农村的婚庆丧葬用具何尝不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 全书洋洋大观,分十五部分,近三百种器具,远超书名所言“百物”。这还不包括一些小类,比如扇子下分的纨扇、草扇、蒲扇等。器用不分巨细,应有尽有,真可谓一部农耕器用的百科全书。 二、考究得当、雅俗共赏 该书考究得当,是指不做无谓的掉书袋,讲述用具的历史简明扼要,重点放在了用具的形态、结构及功用的描述上。 雅俗共赏首先体现在插图丰富,这点尤为关键。无图则无以识物,何况许多器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般公众已经很难见到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些较复杂的器具上,胡先生还进行了部件标识,这样对照文字,读者认识、理解起来会更全面。其次是文字表述上通俗易懂,在一些生僻字上,作者还注有拼音。其实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属不易,需要一定的学术功底,因为许多器用名称不但写法多样(有时可能为俗语误用),而且由于历史演变及地域因素,写法、读音常有变更。这些工作均得益于胡先生在文字学上的造诣,锦上添花、堪称完璧。 三、孝感特色 谈到中华农耕文明,其一大特色就是地域性强。古往今来,莫不如此。《齐民要术》总结的是北方旱作农耕体系,清代《马首农言》谈的是山西寿阳一带的农业情况。胡先生为湖北孝感人,深受底蕴深厚的家乡文化熏陶,加上多年对孝感民俗文化的研究,在用具的“孝感特色”上多有留意,不但有随处可见的孝感方言,还结合了一些孝感当地的民俗、传统技艺等。总之,该书不但是一本通用的农家器用大全,还是一本颇具孝感地方特色的农耕民俗读物,体现了胡先生对家乡的赤诚之心。 我与胡先生未曾谋面,但他之前慷慨赠我大作几部,特别是其《冰雪诗稿》让我钦佩有加,典雅工整、文采飞扬、回味无穷。我知道先生对民间风物多有情愫,但未想到其以一人之力完成《农耕百物图说》,可敬可叹!我身居帝京,虚有农器研究者之名,读《农耕百物图说》,深感该书将惠泽学林,并将助力中华农耕文明之广播。诚可待也! 遵先生所嘱,敬献刍言。是为序。
个人分类: 琐记|655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家庭园艺(7)——工具
kd652 2019-5-13 07:21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同古代兵器有刀枪剑戟,家庭园艺常用的工具有镐、锨、耙,锄等等。 1,镐头用于开荒造田打垅: 2,铁锨用于整地: 3,钉耙用于平整土地: 4,锄头用于锄草避免土壤水分蒸发: “锄禾日当午”诗句里用的就是这种农具: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农具,等以后随用随说吧。
个人分类: 园艺|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寨沟县山地居民的一些农具和器皿展示
热度 3 Abies 2018-9-21 22:04
\0 \0九寨沟县大录乡大录村大录古寨边展示出一些以前村民们使用的农具和生活器皿如图。\0 \0 \0 \0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595 次阅读|7 个评论
关于石转磨力学原理的注记
热度 19 youmingqing 2014-9-23 06:45
基于石磨盘、棒以及制陶的旋转圆盘, 石转磨发明于高硬度铁质工具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原名硙,汉以后称磨 ,是昔日重要的粮食加工器具。不过,从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可见推磨之辛劳。 宋 • 邵博《闻见后录》有 “ 王元之,济州人,年七八岁已能文。毕文简公为郡从事始知之。问其家,以磨面为生,因令作《磨面诗》。元之不思以对:‘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 文简大奇之,留于子弟中讲学 ”。 王元之即 北宋 王禹偁 (954—1001) ,官至 翰林学士。 笔者幼时,稻之脱壳、麦之碾粉已由电动机械完成,称为机稻、机麦。只是 豆腐房仍可见人以站立姿态推拉悬挂三角架而转动的石磨;家中也以直径 25 cm 左右的手磨将碎米磨粉做饼。现在 电机驱动的 石磨 得以替代钢质机械而进入粮食加工厂; 网上 可见到 人或驴马绕圈驱动的石磨以及水力和风力驱动的大型石磨。 1 石磨的结构和粉碎机理 早期 石磨 以洼坑磨齿为主,很快发展为 辐射型的分区平行线型齿槽(图1), 最长者称为主槽 。两盘 齿槽相同,因 上盘反扣而旋向不同。颗粒从内向外输送而由粗变细,大型石磨的下盘通常做成微凹的碟型,且中心部分可不加工齿槽而形成磨膛以向齿槽配送物料。 通常石磨下盘静止,上盘转动。水力和电力驱动的石磨,动力轴透过下盘以方形轴端或 T 型键驱动上盘。某些跨越溪流的小磨坊,结构简单,以卧式水轮的转轴直接驱动石磨下盘,并以绳索限制上盘的周向转动 。 大型水磨多采用效率较高的立式水轮提供动力,经换向、变速后驱动上盘,结构复杂。 石磨工作时上下磨盘被物料完全分开,不存在岩石之间的直接接触,揭开上盘直接观察即可确认(图 1 , 2 )。 当然,没有添加物料的石磨不应转动。 沟槽可以剪断颗粒,而齿面对物料的碾压是主要粉碎机理,因而上盘厚度即重量通常大于下盘以产生较大的水平剪切力。 上盘开有眼以添加物料,其下游开有斜槽(图 1 ),大型石磨可从中心磨膛开凿多个斜槽,使物料进入与之相连的上盘沟槽,旋转后输送到下盘沟槽。不仅如此,输料斜槽尾端以及沟槽交会处的物料因底盘阻碍不能自由向前滑移,受到上盘碾压而变形、破碎,同时上盘微小抬升以翻越阻碍之物料。其后物料可从斜槽以及上盘沟槽持续进入齿面之间。 利用滚杠移动较重机械与此类似:先将较细铁棒塞到待搬物体前,拖拉物体并阻止铁棒向前,则铁棒会被“吃住”而滚动向前,其后再垫入滚杠。 沟槽的形状并不对称(图 2 )。上下盘沟槽交会时可以使大颗粒物料剪断,并使部分物料进入齿面之间遭受碾压,为此倾角 θ 应小于谷物与岩石之间的摩擦角。沟槽交会点总是向外移动,上盘沟槽倾斜的后壁产生推力和压力,经物料之间摩擦传递而推动上下沟槽内的物料向外输送;相应扰动使颗粒较小者在下、较大者在上 ,而沟槽深度由内向外逐步变浅,有助于物料被后续沟槽剪断。 大型磨盘的齿面多开设与主槽平行的细沟(图 2 ),以增加摩擦力、提高物料破碎效率:颗粒被上下盘的细沟“吃住”之后只能从中剪断。 石磨上盘由下盘支承,两盘间隙并不能主动调节;对于指定石磨,其间隙由待磨物料尺度以及供料速率确定。为了减小石磨间隙以获得较细成品,物料可能需要筛分后而多次过磨。 2 齿槽的分区布置 西汉已有 槽齿 分区数为 6 的石磨,东汉之后分区数稳定在 8 — —文王之卦象就是 8 区 ;国外大型 水磨 有分为 10 区乃至 12 区的。 图 3 给出 6 分区(下方细线)和 8 分区(上方粗线)时石磨槽齿的示意图,每组虚线表示上盘不同位置的一个分区沟槽。上盘逆时针旋转,沟槽交会点向外移动。 就笔者所见实物和图片而言,中国石磨均为 上盘 逆时针旋转的 沟槽布置 ,而国外石磨则兼有两种方式。又,后拉需要手指关节用力,肘关节也不能舒展;而前推是手掌用力,且出力较大;而人多数右侧手臂力量较大,因而应驱动石磨逆时针转动。 6 分区石磨,分区之间的夹角为 60 o ;主槽夹角 ψ 大于 30 o时,下一分区内 上下盘沟槽夹角 φ 大于 90 o,不能对物料产生有效剪断,只是将物料向前输送 ;而对于 8 分区石磨,沟槽夹角始终小于 90 o。增加分区数目有助于提高剪断功能,但增加制作难度,降低输送物料的速度。 石磨主槽并不通过磨盘几何中心 ( 图 1) ,因而沟槽交会点都是周期性地由中心逐渐向外移动(图 4 下部),载荷平稳,输送连续。不过,从众多东汉陶制明器 猜测,初期石磨主槽应通过磨盘几何中心。这将使得上下盘所有主槽以直线方式瞬间交会(图 4 上部),同时剪切物料而形成冲击载荷;且石磨停止位置将在主槽交会之处,引起再次启动的困难。人力驱动石磨时想来会感觉明显,从而对齿槽布置做出调整。笔者尚不知道相应调整的具体时间。 3 人力驱动的石磨 农村豆腐作坊现在也是电机驱动石磨,手磨之外的人力驱动石磨难以见到,因而略作说明以为纪念。显然,人绕周而行推动石磨,速度较慢,效率较低,且容易引起头晕;当然,毛驴可绕周而行地缓慢拉磨,可也得蒙上眼睛。这与推碾过程完全相同,只是后者绕行半径较大。 人以站立姿态推拉三角架驱动石磨旋转 ( 图 5) 较为优越,速度可达 30~60 转 / 分。三角架顶点直接搁在磨侧木座孔中,底边以绳索悬挂于屋梁,而可水平移动以调整角度 α 而增大作用力臂。因操作者力量所限,通常石磨直径在 45 cm 左右,厚度在 10 cm 左右;而手臂伸缩加之上身前倾的距离可达 50 cm 以上,正好与石磨尺度适应。 推磨存在上下两个死点,需要石磨具有一定的转速而惯性通过。动能与速度平方相关,因而石磨转动较快则通过死点后速度降低较小,或者说石磨能平稳运转。磨制豆浆时通常另有一人在石磨侧面随豆加水,并在推杆通过死点时推拉助力。 正常工作时石磨转动一周的阻力功是确定的数值,与转速并没有关系。强壮者仅在最佳位置附近加大出力;弱者不得已在较长行程持续出力,部分出力因力臂较小而效率较低,更易劳累。这就是常说的“得用点儿劲,把磨推圆啦。推圆了才省劲”。马太法则真是无处不在。 4 石磨的材质 为了得到高质量面粉,小麦需要被沟槽齐整剪断而不是压碎,以免麸皮被过度碾碎而筛分困难,。这就要求齿槽斜面与齿面保持锐利的交线(图 2 所示剪断处)。圆化的交线还会引起阻力增加和温度升高,而过高温度影响面粉的品质。磨齿及细沟需要定期修整,即镩磨 (dressing) ,间隔时间与石质相关。在没有起重机械的年代,揭开大型石磨可是件困难的工作,甚至引起人身伤害。而伤人之石磨犹如食人之虎狼,通常被废弃而成为墓碑或踏石 。 制作石磨的最好材料是硅质或钙质胶结的砂岩;其次是石灰岩。均匀致密的石灰岩单轴压缩强度可以达到 300 MPa 左右,不过脆性较高,修齿技术要求较高。又,花岗岩强度在 200 MPa 左右,主要构成矿物长石和石英的热膨胀系数相差 5 倍,而含量 5% 左右的云母强度和杨氏模量又较低;其内部存在大量微裂隙,热胀冷缩及局部受力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使材料逐步损伤,引起晶粒脱落。自然界花岗岩可风化为石英和长石颗粒而成为建筑用砂,安徽黄山的奇峰峻岭也源于花岗岩风化。 《天工开物》称“ 江南少粹白上面者,以石怀沙滓,相磨发烧,则其麸并破,故黑麸参和面中,无从罗去也。江北石性冷腻,而产于池郡之九华山者美更甚。……凡江南磨二十日即断齿,江北者经半载方断 ” 。估计所说江南 石 为花岗岩而江北 石为石灰岩,后者热传导系数较大。九华山核心区域为花岗岩,外围也有石灰岩; 而 南方黄山除少量强度较低的板岩和粉砂岩外都是花岗岩。 安徽池州九华山靠近长江,但仍在长江之南, 《天工开物》 所述似乎有误。作者宋应星( 1587 — 1666 )江西 省 南昌府奉新县人, 28 岁中举后 6 次北上赴京会试,均不中,但得以游历; 47 岁赴 西南约 150 km 的同省袁州府分宜县任教谕 ,并于 3 年后即 1637 年完成《天工开物》 而留名千古。书中多次提及“江南”和“江北”。从“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以及“江南信郡(今江西上饶)水碓之法巧绝” 可以看出,“江”指长江而不是赣江或其他地方河流。 袁州 与南昌之间明朝设有临江府,所指是赣江,其主体流向是南北而非东西。 致谢 : 衷心感谢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史晓雷博士的有益讨论。 1 韩茂莉 .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 上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 315-371 2 周 昕 . 中国农具通史 .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59-263 ; 312-337 3 赵 屹,田 源,莫秀秀 . 传统石磨制作工艺调查 . 设计艺术, 2009 , 19(2): 10-13 4 李发林 . 古代旋转磨试探 . 农业考古, 1986 , 6(2): 146-167 5 Hazen T R. The Art of the Millstones. http://www.angelfire.com/journal/millrestoration/millstones.html 6 陈维山. 水磨房 —— 渐行渐远的风景.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 7 史晓雷 . 繁峙岩山寺壁画 《水碓磨坊图》 机械原理再探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 , 27 (6): 73-77 8 尤明庆 . 周期扰动引起的物体单向运动 . 力学与实践, 2010, 32(4) : 117-118. 9 宋应星,潘吉星 . 天工开物译注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3. 238-239; 304 10 潘吉星 . 宋应星 评传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0. 650-654 11 尤明庆,苏承东 . 关于石转磨学原理的注记 . 力学与实践, 2014, 36(4) : 520-523 http://lxsj.cstam.org.cn/CN/abstract/abstract144577.shtml# 相关博文: 关于碾子力学原理的注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809458.html 照片来自朋友和网络,特此致谢 初 建于1814年的风力磨坊 蒙住眼睛的毛驴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40634 次阅读|47 个评论
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热度 20 youmingqing 2014-7-6 14:30
1 2013 年元旦读到《力学与实践》上周靖先生的文章,获益良多;诗句“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更有“十年曾一别”的感觉。不过,文中没有介绍打连枷的动作;而“连枷使用的是腕力和巧劲”,与笔者少年时实际操作的感觉略有不同。寒假回老家,春节期间写出“打连枷的动作说明”,请父亲阅读而后投稿《力学与实践》。文章已于今年2月刊出。 2 连枷是一种传统手工脱粒农具,在春秋即有明确记载,由摆杆、敲板和转轴构成;摆杆长 2 m 左右,敲板长 0.5 m 、宽 0.1 m 、厚 2 cm 左右,质量在 1 kg 左右。拍打油菜荚的连枷,敲板可由多个直杆构成,长度 1 m 、宽度 0.2 m 左右,而直杆之间有较大空隙以减轻重量。因地域和用途不同,连枷的尺度和制作材料也会有所差异。 周靖先生的文章对连枷已有详细介绍,网上也有许多图片。 谷物的脱粒方式较多。依据 1976 年前后在江苏农村所见,连枷只是辅助脱粒工具。主粮小麦、水稻的脱粒有两种旋转机械——机稻床和小老虎。前者初以人力脚踏驱动,后来改为电机或柴油机驱动,可以得到整齐的禾秆,不过总会产生一些凌乱的脚料得用连枷脱粒。此外,谷物的留种似乎需要手工脱粒:水稻多是“摔把”,双手抓住稻秆端部,高高举起,将稻穗尽力摔向碌碡;小麦则因禾秆强度较低不能“摔把”而用连枷。豆类、油菜种植较少,也是用连枷脱粒。又,如果牛不需用于耕地耙田,也可牵拉碌碡即碾场进行稻麦的脱粒。 3 笔者觉得,挥动连枷若只是使转轴作图 1 所示直线或弧线的往复运动,则难以牵引敲板作连续的旋转运动而拍打平铺的谷物。 打连枷的要领是后拉和前扑, 具体说明如下。 通常右侧手臂力量较强 ,因而操作者双手握杆,右手在前;双腿分立,右脚在前。打连枷的动作似乎可分为4个阶段,转轴的运动轨迹和敲板的状态大致如图2所示: (1)收缩手臂,向后抽拉连枷,使敲板获得向后的水平速度;随之 (2)站直双腿,同时上举双臂,敲板端部随摆杆前端转轴向上运动,因而其水平速度转化为旋转速度;通常连枷到达最高点时敲板尚低于水平位置,其后 (3)前腿屈曲,双臂向前挥动连枷,使敲板获得向前的水平速度;随之 (4)身体前倾,双臂挥动连枷快速扑下。敲板水平速度转化为旋转速度以通过竖直状态,进而因重力加速旋转向下,最终达到水平位置,拍打谷物。 4 上述4个阶段是全身协调动作的连贯过程,并不能截然分隔。 与扁担挑运类似,初次使用连枷并不能操作自如;不过, 只要经人指点,再略作练习,即可获得节奏感,依据惯性而有韵律地劳作,别有一种愉悦。 5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连枷是不对称结构,敲板运动的惯性力对转轴形成力矩,需要双手作用于摆杆上的力偶来平衡,因而右手在前时敲板应在摆杆右侧。例如,在敲板启动增加水平速度的第一阶段,敲板在摆杆右侧,需要右手向右、左手向左的作用力以形成力偶;这正好与双臂向后抽拉的动作协调。其余阶段不再细述。 当然, 在打连枷的农人看来,敲板理所当然得在摆杆内侧,只有这样才能使用“顺手”。伸手试一下就能知道的事情,并不需要追究什么道理。 至于游客持枷拍照乃是一时游戏,也就无所谓左右之分,内外之别,顺逆之异。 6 连枷有效作业的关键是,转轴端不能落后于敲板前端到达地面,且敲板具有较大的落地速度,而该速度由转轴牵引速度和敲板旋转速度共同构成。这就要求前述第4阶段应尽力下扑连枷。 笔者少年时得到的指导正是“干活儿得下劲才行” 。 参考文献 1 周 靖. “一夜连枷响到明”打连枷的力学. 力学与实践, 2012, 34(6) : 91-95 2 尤明庆. 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力学与实践,2014, 36(1):120-121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22089 次阅读|46 个评论
关于碾子力学原理的注记
热度 16 youmingqing 2014-7-6 13:38
碾子用于谷物的脱壳、去皮和粉碎,是旧时重要的生活用具,由碾台、碾盘、碾架和碾磙构成(图 1 )。有些地方也将碾磙称为碾辊、碾砣、碾轮、磙子以及碾子等 。碾盘、碾磙由岩石制成,碾架为木质或木铁混合。碾盘中心设铁质竖轴,连接碾架。碾架上固定两个木质的水平轴栓,碾磙两端中心凿圆孔或方孔再嵌入含圆孔块石以支承轴栓;也可在碾磙方孔中固定轴栓,而在碾架上开设圆孔。以 人推或畜拉 碾架,带动碾磙一起绕竖轴转动,而碾磙又绕自身对称轴旋转 。(图片无商业运用,感谢摄影者和被摄影者) 1 碾子的受力分析 基于大量网上照片及文献 引用的《关于华北地区的农具调查》,碾磙为圆柱或圆台体,长度大致在 40 cm~70 cm ,直径与长度相当或略小。通常碾磙、碾盘表面平整,偶见刻有浅槽以用于粟(小米)的脱壳;碾盘边缘可略有凸起,以免谷物散落于地。 1.1 圆柱碾磙 碾磙为半径 R ,长度 L 的圆柱体(图 2 )。不考虑最初的起动阶段,人以均匀速度走动,推动碾架绕竖轴以角速度 Ω 转动,碾磙绕水平轴旋转角速度为 ω ,则碾磙只有一个截 面 ρ 0 = ωR / Ω - η 作纯滚动,其内侧作向后滑移,外侧向前滑移。碾子对谷物的作用不仅是竖直方向的重力挤压,还存在水平方向搓动即剪切力,有利于实现谷物的脱壳、去皮和破碎。与碾同音的汉字“捻”和“拈(撚)”都具有相对搓动的含义。 碾磙自转动量矩的数值恒定而方向不断改变,需要受到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力矩,或产生垂直于纸面向内的陀螺力矩 。 竖轴不能对碾架作用竖直力,因而陀螺力矩将使碾盘对碾磙的支承力外侧增大而里侧减小;不过因转速较低,合力作用点偏离中点距离小于碾磙长度的 1% 。陀螺力矩的作用可不必考虑。 碾磙与碾盘之间的水平作用力类似于滑动摩擦,摩擦因子 μ 与所碾谷物及其破碎程度相关,笔者对面粉的初略测试结果是 0.5 左右。碾磙自转速度恒定,则所有作用力关于其水平轴的力矩为零,有 ρ 0 = L /2 。 摩擦力关于碾盘中心竖轴的力矩为 M= – μmgL /4 ,这就是推碾者需要提供的力矩,经碾架、水平轴栓提供力偶而作用于碾磙。 岩石的比重约为 2.7 ,重度 γ 约为 26.5 kN/m 3 。碾磙 直径为 50 cm 即半径 R 为 25 cm ,长 L 为 50 cm ,质量 m 为 265 kg ; η =10 cm ,力矩为 162 N·m ;若推碾者绕行半径为 1 m ,则推力为 162 N 。 碾磙绕竖直轴转动时,需要向心力 F = mΩ 2 ( η + L /2) ;若人推碾速度 1 m/s ,则 F = 92.8 N ,大于推力的一半。又,碾磙与碾盘之间谷物变形使碾磙逐步向外蠕动,最终不是碾盘的径向摩擦、而是碾架和中心竖轴来承载离心力。 1.2 圆台碾磙 畜拉的大碾子多是直圆柱体,人推的碾磙可以制作成圆台状,大端在内侧。记台体内外侧半径为 R 和 r ,其余符号延续前文。因锥度较小而不考虑碾磙倾斜的影响,由水平作用力即摩擦力关于碾磙转轴的力矩为零,可求得纯滚动截面的半径 R 0 =(R^4+r^4)/2)^(1/4) 若圆台形碾磙的大端直径 55 cm 、小端直径 45 、长为 50 cm ,则质量 266 kg ,比直径 50 cm 、长 50 cm 的圆柱形碾磙仅重 0.8 kg 。纯滚动截面的半径 R 0 =25.4 cm ,距大端 21.3 cm ;两侧为 126.5 kg 和 139.5 kg ,大端侧较小。碾磙与碾盘之间的摩擦合力为 64 N ,不再为零:大端在内时合力向后。 进而可求得摩擦力关于碾盘中心竖轴的力矩,即推碾者必须提供的力矩:圆台大 端 在内时力矩较大,为 182 N·m ;而在外时仅为 137 N·m 。作为参考,推动直径 45 、 50 和 55 cm ,长 50 cm 的圆柱碾磙所需力矩为 132 、 162 和 197 N·m 。 1.3 讨论 上述数值是基于碾磙与碾盘平整接触的理想状态。不过,谷物初碾时尺度较大,玉米在 5 mm 左右,碾磙需要压缩、翻越谷物,必然受到向后的水平阻力。即使是圆柱碾磙,其底部受到的水平作用合力并不为零,推碾所需的力矩也就增大。笔者所购木质碾子模型,不能压碎大米,只能推之滑移,而自身不再绕轴转动。 与同等质量的圆柱碾磙比较,若圆台碾磙的大端在内侧,而谷物总是靠近碾盘中心添加,在碾磙较大直径和较大竖直压力下易于被翻越、压缩而降低高度;谷物产生的水平阻力对竖轴的力臂也较小,减小了推碾者的出力。谷物初步破碎之后经倾斜台面推挤或 笤 帚扫刷 向外;碾磙外侧尽管直径较小,压力较小,但滑动速度较大,粉碎效果较好。 平稳碾压时,圆台大端在内侧时所需力矩较大,即有效工作阻力较大,表明其粉碎谷物的效率较高;干活儿总得出力才能见效。 该力矩低于初期破碎谷物时数值,并不会构成推碾的实际困难。大端在内侧时纯滚动截面比在外侧时更靠近碾台中心,近 7.4 cm ;因而自转速度较小,碾磙相对于碾盘的滑动速度更大,有助于谷物的粉碎。极而言之,若大端在外侧,且顶点正好位于碾盘中心,则碾磙作纯滚动而最为省力,但只能将谷物压成饼状。 圆台制作增加了难度和时间,但与同重量的圆柱碾磙相比,可以增大破碎能力,减小初碾谷物时阻力,提高后期碾压粉碎的效率。某些博物馆将圆台碾磙的大端置于外侧,或许有误。 2 推碾的方向和位置 石磨上下盘(扇)都有齿槽,转动时可将物料向外推送,因而只能以单一方向——通常是逆时针方向旋转 。碾子是对称结构;不过,人多数右侧手臂力量较强,而逆时针推碾右手在外侧,可以得到较大力矩:若推力 Xx , 力臂 Y y , 则力矩 XY + xy Xy + xY。 基于网上视频、照片及少量咨询,可以确认推碾位置在 A 或 B ,即在碾架内侧向外推碾(图 3 )。这样不仅视觉效果较好,且可以减小竖轴与碾架的作用力及摩擦引起的无效阻力矩,延缓轴孔磨损,降低噪音。噪音高低也是结构是否优良的标志,且容易判别。 碾磙绕碾盘中心竖轴转动会产生离心力,推碾速度较快时其数值可与推碾力相当;而在位置 b 向内、或 B 向外推碾,分别是推力与离心力之和、或之差作用于竖轴。后者显然较优。 大碾子的转动速度较低,离心力相对较小;而碾磙与碾盘之间水平作用的合力相对增大,在位置 A 向外推碾时部分推力可以由碾盘的作用力平衡,从而减少竖轴与碾架之间的作用力。畜拉的大碾子当然应拴套于 A 。 如果两个人推碾,主推者得在位置 A 或 B ,而力弱辅助者在对称位置 a 或 b ;在 C 处推碾也是为了减小竖轴与碾架之间的作用力。 3 碾子与冬小麦 石转磨发明于春秋,制作困难,开凿齿槽对石材要求较高,且需定期修整 ;时至西汉,民间仍很缺乏。与此相应,秋播夏熟的冬小麦在 4000 年前或更早自西亚传入后,尽管适宜北方气候,但仅在少数地方种植,长期不被当作主要粮食作物 —— 小麦若不被粉碎去麸而整粒煮食,乃是“恶食”,如南宋 · 朱翌“ 邦人馈米不肯取,示以麦饭吾所有 ” 。 幼时也曾听祖父说,塾师曾以“ 葱羹麦饭两相宜,麦补丹田葱润脾;太守休言其味淡,前村尚有未成炊 ”告诫学生。 碾子最早出现于东汉 ,其制作难度较低,使用寿命极长,地方拥有量会累积增多。或许是碾子,而不是石转磨,促进了冬小麦在北方传播 。至于人口即劳动力优势对冬小麦传播及两年三熟制的决定性作用 ,似仍可讨论。人口数量与粮食生产本是相互促进而非因果关系。 历史上北人因战乱多次大规模南迁,冬小麦随之南传,出现一年稻麦两熟的轮作;但北人融入当地后多放弃小麦而单种水稻,一年一熟 。这或许缘于南方缺少加工小麦的器物。碾盘直径 180 cm 、厚 20 cm 时质量已达 1370 kg ,在江淮水网地区运输困难。 4 结 语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由此产生了众多用具,进而影响粮食作物的传播和人口的增加。这些用具经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变,已经完全符合力学原理,显示出能工巧匠对万物之理的探究和理解。抚摸浑重的碾磙,遥想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辛劳和智慧,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 周 昕 . 中国农具通史 .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12-337 ; 789-791. 2 刘延柱,朱本华,杨海兴 . 理论力学 ( 第 3 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 401-429. 3 程 龙 . 一部纸笔完成的耕耘 . 读书, 2012 , (10) : 57-62 4 韩茂莉 .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 上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 315-371. 拙稿已发表于:力学与实践, 2014, 36(3) : 373-376 相关博文:诗句为什么有不同的版本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58567.html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5387 次阅读|39 个评论
农具手柄的联结
热度 5 youmingqing 2014-7-6 10:00
照片来自网络,不作商业运用;谢谢摄影者和被摄影者。 1 先民在雨露霜雪之中渐渐地掌握了农业知识,食物来源稳定可靠,随之生命质量提高而人口数量增加。最初大约是火耕刀种:用火烧了杂草或秸秆,以石刀挖坑点种——种子埋入土中长势更好。“火耕刀种”乃后人之追记,而 “刀耕火种”或许并非互文只是传抄讹误 。 《史记·货殖列传》、《汉书·武帝纪》以及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均有“ 火耕 而水耨”之说,即火烧之后播下稻种,以水灌田而除草。王禹偁(954—1001)《畲田词·序》“ …… 其民 刀耕火种 :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 ”颇为难解:初春之草及灌木似可直接着火,而砍伐树木即使铁制刀具亦极为不易;“火尚炽”又岂能播种。 耒是有尖端的木棒或兽骨,专用于点播;耜则是石质、木质、骨质或蚌质的片状物以挖掘泥土。想来先民种植多在春天,土地因寒冬冰胀疏松而能以简单工具耕垦。耜加柄后称耒耜,或仍称耜。由此开启了铲、锹、插、耙、锛、镐、锄、镢及铁搭等复式农具的发展进程。 2 耒耜是农具的源头,后世也作农具的泛称,如唐·陆龟蒙《耒耜经》。春秋之后原始耒耜已无实际应用,其联结方式不得而知。现农具工作部件为铁质,个别受力较小者端部加工成钉状直接插入木柄,此外多是局部加工出筒状以与木棒或竹竿联结。套筒形式随农具而变化。 开口向内的锥面套筒,木柄端部加工成相同或偏小的锥度,用力插入使木材径向压缩产生弹性力,引起两者之间的摩擦作用。锹的用力方向有助于结合紧密;镰刀的用力是手柄脱落方向,因而会在手柄上敲入铁钉以止动。此类农具的手柄加工较为便利。又,套筒若经模具浇铸或锻打而成,如图1所示镐头,则必然具有锥度。 锤、镐等受力较大而手柄较短,其前端加工成倒锥,而套筒加工为开口向外的锥面。由于装配方向与工作用力一致,联结效果最好(图1)。不过,这对套筒和手柄的加工要求颇高,普通农具似乎难以实现。又,倒提手柄砸向 坚实 平地,可使锤头或镐头因惯性而相对木柄向下运动,使柄受挤压而保持紧密。 3 若农具的手柄较长,常采用楔块联结手柄和套筒。其套筒多为矩形半圆拱,拱顶较宽,而底部较窄。依笔者所见,有三种楔块联结方式。 (1)锄头受力较小,可以利用单一楔块联结(图2 及文前照片 )。楔块锥度较小,从外向内敲入;套筒没有锥度或开口向外的锥面。此外,木柄曲率半径稍小于拱顶曲率半径,接触应力较高而产生显著变形;因两者表面并不平整,接触变形后会相互嵌合而联结可靠。楔块与手柄端部通常不会齐平,前者出露较多。 敲入楔块时锄头会向图示右侧移动,安装楔块应设法固定锄头在手把位置。楔块与套筒接触处应力较高,木材弹性变形会逐渐转化为不能恢复的塑性变形,内部应力逐步减小使摩擦力丧失,手柄联结就会变松。不过,锄头松动并不引起危险,因而可用这种简单方式联结。 (2)镢头、铁搭受力较大,且使用过程中高速挥动,需要更可靠的联结。套筒底部较窄,若使用图2所示的单一楔块,则接触处木材受力较大,容易松弛而丧失弹性力。因而通常增加套筒高度,在底部垫入开槽木块,再用楔块联结(图3)。 显然,木块的厚度增加,变形总量增加,联结的可靠性也有所增加;不仅如此,手柄拉力可以通过垫块内槽的侧面传递给镢头、铁搭,而不仅仅是套筒底部与木材接触处的摩擦力。这减缓了木材的受力,因而松弛得到缓解。不过,铁搭受力较大,垫块槽侧也容易沿纤维方向损坏,进而引起手柄的松动。 (3)铁搭中间两个齿条和旁边两个齿条贯穿形成一个套筒,其综合镢头和钉耙的功效,适用于南方潮湿粘土。图3所示吴江铁搭用于水田摊地,齿条瘦削;在敝乡江苏兴化,铁搭称为钉耙,既用于水田也用于旱地,其齿条较粗壮,重量以及受力更大,因而 通常用两个楔块固定(图4)。手柄顶端一侧(图示右侧) 可略作修平; 大楔块从下方自由插入,可与木柄一起支撑耙头——木柄与大楔块端头齐平,其尺寸之和略大于套筒高度; 而后从上方再将小楔块锤入,由此产生压缩变形而提供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摩擦力而使耙头和手柄紧密联结。 大楔块与套筒底部接触处因面积较小变形较大,通常形成局部凹入,从而确保大楔块的位置固定。这明显优于图2所示的单一楔块联结,铁搭不会因木材应力松弛而脱落;而凹陷部位的木材纤维完好,不会剪切破坏。 手柄-楔块组合的尺寸在套筒两侧都具有增大趋势,正常使用过程中铁搭不会松动。两个楔块的锥度都可以在装配过程中进行调整以适应套筒的形状和大小,制作较为容易;木柄与大楔块端头齐平,直接撞击地面即可利用惯性力使铁搭紧固。 4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 所得豆瓜之多少和优劣却与所做努力相关 。先民早就知道了出力流汗的价值,说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之整地用具种类完备而发展至善。 为了防止铁搭向下脱落,却用向下的小楔块即倒楔来固定,颇有些哲学意味。 参考文献 周 昕. 中国农具通史.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6-36;140-149. 崔德卿. 通过韩半岛铁搭看明清时代江南的水田农业. 中国农史,2012, (3): 106-121.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802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软蒲的石碌碡
热度 10 youmingqing 2014-4-7 11:07
蒲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可 用于昔日农妇田间劳作之余的编席、做包和 制扇 。笔者故乡江苏所称碌碡(入声 Luzhou )用于脱粒和软蒲;直径 50 cm 、长 75 cm 左右,侧面有深约 3 cm 的直槽,槽宽和间距相当,约为 4 cm 。其大小及棱条尺度,不仅满足软蒲的操控所需,减小滚动阻力,且与土基的强度协调。 软蒲的石碌碡 1 蒲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湖沼;叶长而细,可达两米以上;购回之后,先将其平铺在地上晒干,以便长期保存;然后将叶从秆上逐片剥下,理直分类;再用水湿润后以 碌碡滚压,俗称软蒲,即可 用于农妇田间劳作之余的编席、做包和 制扇 。这些都是 30 多年前的日用之物,售给供销合作社可得少许钱财,置换食盐、肥皂、火柴以及过节之糖烟酒等物。所购之物多是计划供应。 蒲叶脉管众多,干燥脱水之后可见明显的孔隙;而碾压以及拉伸(后述)可排除空气使纤维紧密接触而增加粘结力;也使蒲叶变薄 ,弯曲时外侧变形减小 , 柔软平顺。又, 蒲草应在枯 萎之前即“有劲儿”时采割,以免强度丧失;蒲叶晒干之前不能碾压,否则细胞里水分被挤出,结构遭到破坏,降低强度,损坏品相;而碾压时又需以水湿润。 水对植物纤维的强度、变形影响显著。 照片来自网络 , 无商业运用 , 谨此致谢。又,现在蒲草因经济价值提高,已在农田中规模种植。 2 碾压蒲叶使用 碌碡,碌碡很重,不过 70 岁的农村奶奶竟也能操控自如。软蒲是个技术活儿。碌碡上开有直槽,人能够稳定站立,扶持、牵拉拴于房梁之长绳,便能使碌碡向前滚动,其间将双脚轮换向后上方移动以保持平衡,而将脚立于碌碡后侧即可停止。这与“ 狮子盘球 ”类似。因房间空间所限,碌碡只是在两三米范围内往复运动,滚动速度也就较低。 文前所示碌碡已闲置于巷头,两端没有轴孔,想是用于当年软蒲。直径 50 cm ,长 75 cm ,质量约 350kg (已扣除棱槽处岩石);人质量为 50 kg ,滚动阻力系数以棱条宽度的一半即 2 cm 计算,则维持碌碡向前滚动需要将人体重心置于顶点前 14 cm 处。这大致要求双脚轮换从圆心角 30 移至 75 (从水平线向上计量),相当于缓慢地逐级登踏 10 cm 左右的台阶。若碌碡直径 45 cm ,质量约 290kg ,驱动更为容易;不过,碌碡直径进一步减小,人不易站立其上; 碌碡质量过小,稳定性降低,驱动反而困难。 3 若滚动阻力系数达到 3 cm ,则难以完全利用人体自重驱动碌碡,因而碌碡上棱条不能过宽。另一方面,软蒲在刚度较低的土面上进行,棱条也不能过窄,以免增大对地面的应力而破坏。以前述参数计算,宽 4 cm 的单一棱条支承碌碡时,平均接触应力为 133 kPa (含软蒲者的重力),已经达到或超过土基的极限承载能力,碌碡滚动形成的动态载荷使地面逐步变形而呈波浪状。蒲叶在碾压过程中受到凸出土基的抻拉,且对其产生压力。该压力有利于维持地面的最终稳定。此外,软蒲过程中蒲叶位置需作数次调整,使得各处变形均匀。 假如碌碡是圆柱面,其接触地面的宽度大于 4 cm ,即超过一个棱条宽度。棱条支承可减小滚动阻力。碌碡停止时应为两个棱条支承,土的变形会使支承应力趋于均匀,即 58 kPa 。该值与粘土强度相当或略小。如果棱条宽度减小,碌碡将会因粘土流变而陷入地中。 4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发明了众多器物。中国古代一直缺少科学意义上的力学分析和机械设计,能工巧匠只是依赖师徒相授的规制以及经验、类推、比拟来工作; 而社会实践在流淌的时间中择善而存。存在的总是合理,传承的都已优化。不过,以“拆(农家)院上楼”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经济的展开,农业正在急剧演变,传统农具也在快速消亡,正如生物灭绝一样。 1 尤明庆 . 脱粒和软蒲的直棱碌碡 . 力学与实践, 2013, 35(6) : 110 - 112 2 尤明庆 . 关于狮子盘球力学原理的注记 . 大学物理, 2010, 29(6) : 12-14. 相关博文:狮子盘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53830.html 谷物脱粒的石碌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82539.html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9257 次阅读|26 个评论
谷物脱粒的石碌碡
热度 5 youmingqing 2014-4-6 15:41
碌碡开槽费弃材料,增加制作时间,但工作性能显著改善。碾场时碌碡对禾秆作用非均匀的压缩载荷并增大水平力,引起禾秆、谷物间的相对位移,提高脱粒效率;掼把时碌碡棱条和直槽使得 快速向下运动的稻粒和禾秆产生运动差异,因惯性力而引起拉力使得稻粒与禾秆分离。 闲置了的碌碡 谷物脱粒的石碌碡 1 依 周昕先生的《中国农具通史》 所述,碌碡 (Li ù zhóu) ,本名磟碡,原名陆轴,是用于压实、破碎、 脱粒的多种农具的统称,发明于西汉,三国、两晋以后得到推广应用;其主要部件为石质或木质的辊子,具有圆柱、圆台、鼓形、齿条等多种形状,尺度差异较大。 不过,笔者故乡江苏兴化为水网地区,石制用物较少,因而均有专名;其中碌碡(读为入声的 Luzhou )单指特殊的一种石磙,用于脱粒和软蒲;直径 50 cm 、长 75 cm 左右,侧面有深约 3 cm 的直槽,槽宽和间距相当,约为 4 cm 。 碌碡侧面开凿石槽极大地增加了制作时间,必然有相应功效。试作如下解读。 2 在机械化年代之前,碾场是先进的脱粒方式:以牛拖拉碌碡在平铺的稻秆或麦秆上滚动。碌碡两端凿孔固定轴栓,轴栓再连拉架。这与碾子的结构完全相同,不再细述。此外,碌碡两端都是略微向外凸起,便于转弯时拉架偏斜施载。如果场地较小,碌碡可以做成两端略有差异,即锥度较小的圆台体,便于绕圆周碾压。不过,笔者所见生产队的碾场(约在 1974 年),场地较大,都是直线碾压,到边转弯,而碌碡是直圆柱形式。 碾场时铺设禾秆较厚,压实后也在半尺以上,碌碡滚过时沉降显著,也就有多个棱条同时接触禾秆,因而接触力在一次滚动过程中会成间断式变化,且局部有明显的差别。这就对禾秆产生多次牵扯,获得较好的脱粒效果。 碌碡开槽增加了与禾秆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增加了两者之间的水平作用力,即有效工作阻力。拖拉碌碡需要很大的水平载荷,该载荷将转换为禾秆之间的剪切作用力。禾秆、谷物之间的接触状态不同,就会引起相对滑移,使得谷物与禾秆脱离 。 牛拉碌碡碾过之后,就用丫杈翻转禾秆辅助脱粒,且使再次碾压禾秆时仍能产生压缩变形和水平滑移。当然,对边角没有充分碾压的禾秆,还得辅以打连枷才能完成脱粒。 禾秆之间不仅可以发生差异沉降,还会产生水平滑移,因而 碌碡并不是纯滚动,脱粒是碾、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 假若将平板搁置在禾秆上,其上施加载荷,除边缘之处,平板下方谷物并不会从禾秆上全部脱落,这与载荷关系不大。据此可理解碌碡开槽对脱粒的效用。 3 农民自留地的水稻数量较少,有时也采用 掼 把脱粒:双手握住稻秆底端,平放在碌碡上,略作整理;然后拉回、侧身、举起、转身,摔向碌碡;经过三次左右的掼摔,调整禾秆在手中的位置,再掼摔两三次,稻子就会与禾秆全部分离。 显然,快速向下运动的部分稻粒和禾秆受到碌碡棱条的阻碍而停止运动,部分尚有向前运动的空间;运动的差异会产生拉力和拉伸变形,使得稻粒与禾秆分离。毫无疑问,稻粒的惯性力是关键性因素。如果只是将稻穗 摔向平板,脱粒效果显然会较差。碌碡侧面开槽提高了脱粒效率,充分体现虚实相依、有无共存、动静互济的哲学思辨。 4 与稻草不同,麦秆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抗弯强度较高,但成熟之后因水分失去而变脆,容易折断,不能以摔把方式脱粒,只能以碾场或打连枷的方式脱粒。又,自古就有“拾麦穗”的作业,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称“ 更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5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发明众多器物。中国古代一直缺少科学意义上的力学分析和机械设计,能工巧匠只是依赖师徒相授的规制以及经验、类推、比拟来工作; 而社会实践在流淌的时间中择善而存。存在的总是合理,传承的都已优化。不过,以“拆(农家)院上楼”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工业经济的展开,农业正在急剧演变,传统农具也在快速消亡,正如生物灭绝一样。 1 尤明庆 . 脱粒和软蒲的直棱碌碡 . 力学与实践, 2013, 35(6) : 110 - 112. 2 周 昕 . 中国农具通史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39-449. 3 周 靖 . “一夜连枷响到明”打连枷的力学 . 力学与实践 , 2012, 34(6) : 91-95. 4 尤明庆 . 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 力学与实践, 2014, 36(1) : 120-121. 上面两张照片来自网络, 无商业运用, 谨此致谢 �ٱ� 史晓雷 2014-4-7 12:19 掼稻,在元代王祯《农书》中是地上铺一个掼稻簟,在木或石上掼稻。到了明代,出现了掼稻桶,至今仍用。 博主回复(2014-4-7 12:27) : 是啊,有些地方就在田里就地掼稻,用木桶. 这是我听同事说的, 后来网上看到图片.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05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近几年考察过的传统农具(1)
热度 6 Einstein 2013-11-1 12:32
此博文将以图为主,简单梳理下我近几年调查过的(部分)传统农具。当然,有的调查得详细,甚至进行了测绘,有的仅是考察它们部分的技术细节,程度不同。大致以时间为顺序。今天仅列2009年考察过的部分农具(把碾茶具也算上)。 1、2009年7月在广西宜州拉光考察筒车,之前因洪水把该村的筒车冲到了稻田里,因此未能看到实际灌溉的筒车。当时是和广西大学韦丹辉等同学一起前往的,太阳很毒,本人穿背心,后到广西三江时发现胳膊褪了一层皮。 2、2009年7月,广西三江程阳风雨桥附近的筒车。同去的是广西民族大学孟振兴同学。背景是著名的程阳风雨桥。在该桥附近有多部实际使用的筒车。 3、2009年7月湖北宜昌车溪,该地已经建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但收藏的传统农具很多,在这里收获颇丰。这里仅展示一处槽碾,直径很大,有1.7米。当时独自前往。 4、2009年10月,南通丝绸博物馆,看到一部牛转翻车,部分构件残缺。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老师一同前往。 5、2009年11月,安徽绩溪和阳水碓磨系统。独自前往。该水碓磨系统是现在极少见到的仍在实际使用的农具,是研究我国传统水碓磨系统的活化石。调查资料笔者仍在整理中。 6、2009年11月,安徽旌德的一处油榨,同行者有该县的许志平、曹小兵先生。本准备仔细拍摄榨油过程的,可惜油坊老板临时改变计划,未成行,只简单询问了部分技术细节。 7、2009年11月,安徽歙县澄清坝古水碓。这里的水碓磨是复制的,我去当时已经遭到破坏,临时租车找到了制作的工匠老人(名字有记录,一时找不到了)。他正和家人在较远的田地做农活,遂合影一张。 8、2009年11月,江西婺源上晓起村的碾茶机,应该是全国唯一一处以水力驱动的碾茶机了(一卧水轮已经采用钢制涡轮),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对此器具有记载。江西社科院《农业考古》杂志主编陈文华教授在这里开设了一个茶叶基地,该器具就在此基地的室内安置。独自前往。 9、2009年11月,江苏苏州甪直江南水乡农具馆。独自前往,在这里收获颇丰,特别是一些稻田作业的农具非常丰富,唯一的遗憾是展厅空间有些小,器具摆放有点拥挤。至于下面这张图片是什么,请有兴趣的读者朋友猜吧。 有机会再写到别处考察的农具,待续。
个人分类: 传统农具调查|98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