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极海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本强风暴雪 中国冷空气驱霾:关注寒潮降温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2-14 03:51
日本强风暴雪 中国冷空气驱霾:关注寒潮降温 杨学祥,杨冬红 日本强风暴雪乘客滞留机场三天 降雪降温将贯穿本周 2016 年 12 月 13 日 14:18 中国天气网 日本强风暴雪乘客滞留机场三天 降雪降温将贯穿本周 中国天气网讯 自 9 日夜间开始,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持续遭遇暴雪、大风袭击,受风雪影响,北海道部分铁路被大雪埋没,札幌新千岁机场一度被迫关闭,多趟航班延误或取消,机场数百名乘客滞留三天两夜。目前北海道一带降雪虽然明显减弱,但今冬以来影响日本最强的一股冷空气正在蓄势待发,预计,今天( 13 日)开始直至周末,日本还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 9 日来日本持续遭遇暴雪大风袭击 航班取消百名乘客滞留 据日本气象厅的消息称,自 9 日夜间开始,受强冷空气的影响,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遭遇暴风雪袭击,北海道瞬间风力达到了 25 米 / 每秒。 此次风雪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在札幌,其中 10 日降雪最强,仅一天时间降雪量就超过了 50 毫米。强降雪持续多天,札幌积雪深度逐渐增加, 10 日积雪达到近半米深,气温也始终保持在 0 ℃ 以下。 11 日,北海道路面出现积雪。图片来源 @ 微博网友 受风雪影响,北海道部分铁路被大雪埋没,停止行驶。札幌新千岁机场也受到严重影响,跑道一度被迫关闭,多趟航班延误或取消,数百名乘客被迫滞留三天两夜。 今冬最强冷空气蓄势待发 本周将再遭大范围雨雪降温 虽然目前北海道一带降雪已明显减弱,但并没有彻底停止。据日本气象局消息,今冬以来影响日本最强的一股冷空气正在蓄势待发。 预计,今天开始一直到周末,将会给日本带来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札幌有小到中雪,本州岛和九州岛一带,像是福冈、名古屋等地则会有小到中雨。 由于此次冷空气影响范围覆盖日本全国,日本还将出现大幅降温。像福冈,本周五最高气温将会降到 7 ℃ ,这是当地今冬最高气温首次跌至个位数。经过此次降温之后,日本大部地区气温将会从之前接近常年同期的状态转为明显偏低状态。 http://news.sina.com.cn/o/2016-12-13/doc-ifxypcqa9522561.shtml 冷空气驱霾 中东部局地降温将达14℃ 2016-12-13 09:25:03 来源: 作者:界面网 原标题:冷空气驱霾 中东部局地降温将达14℃ 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雾霾持续笼罩华北、黄淮等地,昨天(12日),北京、河北、陕西等多省市遭遇中到重度污染,局地严重污染。好消息是,随着一股冷空气到来,昨夜开始上述地区雾霾天气逐渐减弱消散。同时,在冷空气影响下,13-15日我国中东部将出现明显降温,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4℃,届时多地气温将创今年下半年来新低,杭州今年下半年来首次跌至冰点。   本周华北黄淮等雾霾反复 15日新一轮过程再度来袭   近日,华北、黄淮等地持续陷入“霾伏”。昨天白天,京津冀、山西、陕西出现了重度霾天气,并伴有大雾,局地能见度不足500米,12日17时石家庄AQI甚至达到了445。不过,随着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到来,昨晚上述地区雾霾天气开始减弱消散。 1 昨天,河北省石家庄一片灰霾。摄影:高贝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将明显好转,但在北京南部、河北西部沿山、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地有中到重度霾,受弱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的霾将自北向南减弱或消散。 1   15日夜间起,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静稳天气再次建立,将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预计此轮过程或将持续至21日。 1   气象专家提醒,近日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频繁,公众需防范雾霾天气对身体健康,以及低能见度可能对交通运输造成的不利影响。   昨天,冷空气降临我国中东部,受其影响,东北、山西等地出现了降雪。12日5时-13日5时,东北地区有大范围的降雪天气铺展,除了辽宁南部地区有降雨或是雨夹雪出现之外,其余大部都是以纯雪的状态出现,小到中雪为主,吉林东部部分地区有大雪。 0   昨天,沈阳出现降雪,长白岛地区地面白茫茫一片。   冷空气不仅带来了降雪,还将给中东部带来大幅降温。中央气象台预计,13日至15日,我国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6℃,吉林东部局地降温幅度可超过10℃。另外,江淮、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雨过程,西南地区东部持续阴雨天气。   降温过后,中东部将进入“冰冻”模式,多地将刷新今年下半年来气温新低。以省会城市为例,哈尔滨今天最高气温为-14℃,最低气温为-24℃;而处于南方地区的杭州,未来三天将连续降温,15日最高气温将跌至8℃,16日最低气温跌至冰点,这是杭州今年下半年来首次达到冰点。   今天至15日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各地相关部门需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公众外出需及时添加衣物。 http://news.sohu.com/20161213/n475697783.shtml 关注 12 月潮汐组合和冷暖周期 我们在 2016 年 10 月 18 日 指出: 2016 年 3-6 月和 9-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6 年 1-2 月, 2015 年 7-8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6 年 12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四个月。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12 月雾霾活动进入高潮。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11 月 29 日 为日月大潮, 12 月 2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8.90812 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验证: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12 月 02 日 06 时 40 分 在秘鲁(南纬 15.21 度,西经 70.81 度) 发生 6.3 级地震 ,震源深度 20 千米 。 验证: 2016 年 12 月 01 日 18 时 拉尼娜指数为 -0.164 ,比 12 月 01 日 12 时 的 -0.205 增速 0.041 ,加速变慢,进入新的波动峰值 -0.164 。 11 月 7 日 进入峰值( -0.643 ), 9 日出现次峰值( -0.664 ), 17 日再现更高峰值( -0.443 ), 19 日形成新的峰值 -0.417 , 21 日出现新的谷值 -0.592 , 28 日进入新的谷值 -0.817 , 29-30 日开始新的波动, 30 日加速变为特快, 12 月 4 日 进入新的波动峰值 +0.149 ,高于上一轮峰值 -0.417 ,拉尼娜减弱非常明显。 验证: 华北黄淮等地将持续雾霾:明后日污染最重, 5 日有望消散 2016-12-02 11:21:29  来源 : 澎湃新闻网 ( 上海 ) 举报 12 月 2 日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华北黄淮等地将持续见霾,明后日污染最重,预计于 12 月 5 日 减弱。 12 月 2 日 早 6 时,中央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预计今日起至 12 月 3 日 8 时,北京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安徽北部、山西西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度霾,其中,北京南部、河北中部、河南东北部、陕西关中等地局地有重度霾。 中央气象台预计,此次雾霾天气过程将一直持续至 12 月 4 日 ,其中 3 日至 4 日为过程最强时段,华北南部等地 PM2.5 峰值浓度将达到 350-400 微克 / 立方米。 12 月 5 日 白天开始,受冷空气影响,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将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消散。 另外,大雾将笼罩河南湖北等地。中央气象台表示, 12 月 2 日早晨 至上午,山东西南部、河南中部、湖北中部、湖南北部和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天气,其中,湖北中部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低于 500 米 的浓雾,局地能见度低于 200 米 。 中央气象台于 12 月 2 日 6 时 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就未来天气,中央气象台进行预测并表示, 12 月上旬,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势力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1 左右。 其中, 12 月 4 日 至 6 日,受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气温将下降 4 ~ 8 ,东北地区降温幅度有 10 ~ 12 。 12 月中旬,除东北、华南及西南地区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1 左右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同期偏高 1 ~ 2 。 http://money.163.com/16/1202/11/C79D6I76002580S6.html 雾霾再袭华北多地启动应急响应 2016-12-02 22:02:0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 12 月 2 日 电 2 日,我国华北地区再次被雾霾侵扰并将持续数日。对此,多地启动了应急响应,采取不同措施应对。   在河北中南部地区, 2 日中午之后雾霾逐渐聚集、加重。新华社记者在河北查询“河北 AQI 在线”实时监测数据,截至当日 18 时,石家庄、辛集达到严重污染,保定、衡水、邯郸、沧州、衡水、定州等地达到重度污染。   山东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山东省环保厅相关人士表示, 1 日至 5 日山东将出现大范围的污染过程,影响程度为重度至严重污染,且多个城市可能持续 3 天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记者 2 日在济南市区多处看到,许多高层建筑物已经“消失”在雾霾中,城市上空一片灰霾,路上许多行人都戴着口罩。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工程师王欣 2 日 17 时接受采访称,截至 2 日 16 时,北京市 PM2.5 浓度分布差异非常大,城区及北部郊区的空气质量基本是“ 2 级良”或“ 3 级轻度污染”,城区以南包括房山、大兴、亦庄、通州、丰台等地区,基本上是在“ 4 级中度污染”到“ 5 级重度污染”水平。 2 日夜间、 3 日全天、 4 日大部分时间,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都处在低气压范畴之内,污染扩散条件非常不利,预计北京空气质量将逐步转差为“ 5 级重度污染”。 据气象和环保部门预测, 2 日至 4 日天津地区将出现中到重度霾。其中 2 日中度霾, 3 日重度霾。 2 日 17 时,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各环境监测站点空气质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监测站点 AQI 超过 200 。 http://news.sohu.com/20161202/n474795194.shtml 潮汐组合 B : 12 月 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 00066 度。 12 月 7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弱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 ) 。 验证:寒潮延迟发生: 2016 年 12 月 11 日 新文化讯(记者 毕继红) 昨日下午,吉林省专业气象台发布了明显降雪、降温预报:受高空冷涡影响,预计昨晚到今天白天,我省将有一次明显降雪天气过程,东南部地区降雪量较大。今天开始,我省气温自西向东明显下降,累计降温幅度可达 10 ~ 12 ℃ ,局部可达 14 ℃ 左右。最低气温将出现在 14 日或 15 日早晨,北部和东部山区可达 -21 ~ -24 ℃ ,其他地区为 -17 ~ -20 ℃ 。 http://news.sina.com.cn/c/2016-12-11/doc-ifxypizk0231316.shtml 寒潮延长了本次冷空气活动。 中国天气网讯 自 9 日夜间开始,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持续遭遇暴雪、大风袭击,受风雪影响,北海道部分铁路被大雪埋没,札幌新千岁机场一度被迫关闭,多趟航班延误或取消,机场数百名乘客滞留三天两夜。目前北海道一带降雪虽然明显减弱,但今冬以来影响日本最强的一股冷空气正在蓄势待发,预计,今天( 13 日)开始直至周末,日本还将出现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 http://news.sina.com.cn/o/2016-12-13/doc-ifxypcqa9522561.shtml 潮汐组合 C : 12 月 1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93661 度, 12 月 14 日 为日月大潮, 12 月 13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相隔一天,为本月第三次超级月亮,强度稍弱)。 验证:由于 12 月 13 日 月亮近地潮和 12 月 14 日 日月大潮在前, 12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93661 度在后,所以先冷后暖是特征。 变暖周期被寒潮推迟。 本次潮汐组合减弱寒潮强度,将导致前期冷后期暖。 潮汐组合 D : 12 月 21 日 为日月小潮, 12 月 2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 00047 度, 12 月 2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弱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 ) 。 验证:冷周期。 潮汐组合 E : 12 月 29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18.95967 度, 12 月 29 日 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验证:暖周期。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2016 年 9-12 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12 月雾霾活动进入高潮。 本月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不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组合类型也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94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8324.html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东北最强,福州、福建、济南、杭州在列 2016 年 12 月 11 日 都市快报报道,从下周一( 12 月 12 日 )开始,一股北方较强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中央气象台消息说, 12 月 12 日 至 15 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 4-8 ℃ ,其中,东北局地降温幅度可达 10 ℃ 以上。 这次“双十二”“发货”的寒潮,威力可不一般。民间气象组织“中国气象爱好者”说,这次寒潮的重点袭击地区是我国东部、朝鲜、韩国和日本。这次的寒潮会带来剧烈降温,在它的影响下,江浙沪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降到 0 ℃ 以下,广州降到 5 ℃ , 12 月 13 日 至 16 日,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地方的气温会创下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最冷的那一段冬天就要来了! http://www.xsnet.cn/news/hz/2016_12/2651455.shtml 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2016 年 11 月北极气温较以往高摄氏 20 度 2016 年 11 月 28 日 15:59 中国天气网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11 月 25 日 援引法新社报道,科学家 11 月 24 日 表示,气候变迁的恶性循环使海洋暖化加剧、南风加强,导致北极圈气温异常升高。   根据丹麦气象研究所的数据,过去 4 周以来,北极冰盖上的气温持续较以往平均温度高出摄氏 9 度至 12 度。   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气象研究所每小时追踪一次北极圈天气变化。气候研究员斯滕德尔 (MartinStendel) 表示,北极冰盖上方日前几天的气温是温暖的摄氏零度,比往年 11 月中的典型气温高出整整摄氏 20 度。他告诉法新社记者,这是 1979 年卫星数据时代来临至今,记录到的最高气温。他们观测到的现象,极为异常。 报道称,此时,北极海开放水域在夏天的融冰应再次结冻,每天应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海水结冰。但斯滕德尔称,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至少结冰速度与往年不同,不仅冰块没有如以往正常地增加,温暖空气涌入更造成许多海冰融化。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s/2016-11-28/doc-ifxyawxa2959097.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9doct=0rfunc=16 类似变化: 2015 年 12 月 30 日 北极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2016 年初超级寒潮将再次上演? 去年底,“中国气象爱好者”就提前预测“北极暴暖,中国大寒”。 1 月 16 日 ,“中大追风足迹”也在公众号中描述“超级寒潮”,“这股冷空气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冰封雪飘”。当时,“超级寒潮”还只是专业气象论坛 - 台风论坛里的话题。 去年 12 月 30 日,北极超过 0 ℃ !“铁马冰河”在他的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发文预测,“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中国气象爱好者”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 20 多年的天气追击经验使他对这种异常十分敏感。 1 月 5 日 ,他再次在公众号上发文提到,“暖空气去北极,冷空气被挤出来,都去了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冷空气满了,就要来中国了。”但在 12 月 30 日后,我国迎来了一拨大升温,长三角、珠三角温度全线飘红,“有人和我说,你是骗子。”“铁马冰河”说。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5 日 发表的博客“赤道和北极的冷暖交换:北极奇暖,中国大寒?”中指出,据 @@ 中国气象爱好者称,前几天,北极的气温已超过 0 ℃ ,这是有卫星探测以来,首次 12 月在北极发现零上的温度,谓之“世纪奇暖”也不为过。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 http://news.sina.com.cn/c/2016-01-05/doc-ifxneept3698416.s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提出一个问题:暖流到北极 寒流到哪里? 2016 年 1 月 3 日 我们预测的流向北极的超级暖流和流向亚洲的超级寒流。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及北美洲中西部是最强暖区,也是袭击北极的暖流发源地;俄罗斯是最强冷区,也是寒流集结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815.html 比较我们的预测图和实测图,冷暖环流路径大致相同:东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美国中西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直达北极点——“极地涡旋”南下的大体路径为穿越蒙古、内蒙古,直击东北三省,之后沿东线沿海行走,从朝鲜北部一路到达日本海——最终回归北美洲的暖流始发地。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1 日 提出一个问题:北极气温急升 30 ℃ 高过融冰点:变冷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指出,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89.html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杨冬红等, 2011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 但是,全球变暖如何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专家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变化机制。 图 1 格陵兰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的流动是北半球中低温度地区变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有报道称,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情况下,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美官方预测,下月跷跷板上的两泡走弱,高低压间坡度有走缓趋势。这意味着冷空气即将趁虚而入强势回归?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1231/14011128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2 月 1 日 指出, 关键是冷空气在西伯利亚的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7953.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 610-615.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62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2-11 12:27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杨学祥,杨冬红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东北最强,福州、福建、济南、杭州在列 2016 年 12 月 11 日 都市快报报道,从下周一( 12 月 12 日 )开始,一股北方较强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中央气象台消息说, 12 月 12 日 至 15 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 4 -8 ℃ ,其中,东北局地降温幅度可达 10 ℃ 以上。 这次“双十二”“发货”的寒潮,威力可不一般。民间气象组织“中国气象爱好者”说,这次寒潮的重点袭击地区是我国东部、朝鲜、韩国和日本。这次的寒潮会带来剧烈降温,在它的影响下,江浙沪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降到 0 ℃ 以下,广州降到 5 ℃ , 12 月 13 日 至 16 日,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地方的气温会创下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最冷的那一段冬天就要来了! http://www.xsnet.cn/news/hz/2016_12/2651455.shtml 北极海冰融化惹的祸: 2016 年 11 月北极气温较以往高摄氏 20 度 2016 年 11 月 28 日 15:59 中国天气网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11 月 25 日 援引法新社报道,科学家 11 月 24 日 表示,气候变迁的恶性循环使海洋暖化加剧、南风加强,导致北极圈气温异常升高。   根据丹麦气象研究所的数据,过去 4 周以来,北极冰盖上的气温持续较以往平均温度高出摄氏 9 度至 12 度。   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气象研究所每小时追踪一次北极圈天气变化。气候研究员斯滕德尔 (MartinStendel) 表示,北极冰盖上方日前几天的气温是温暖的摄氏零度,比往年 11 月中的典型气温高出整整摄氏 20 度。他告诉法新社记者,这是 1979 年卫星数据时代来临至今,记录到的最高气温。他们观测到的现象,极为异常。 报道称,此时,北极海开放水域在夏天的融冰应再次结冻,每天应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海水结冰。但斯滕德尔称,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至少结冰速度与往年不同,不仅冰块没有如以往正常地增加,温暖空气涌入更造成许多海冰融化。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s/2016-11-28/doc-ifxyawxa2959097.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9doct=0rfunc=16 类似变化: 2015 年 12 月 30 日 北极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2016 年初超级寒潮将再次上演? 去年底,“中国气象爱好者”就提前预测“北极暴暖,中国大寒”。 1 月 16 日 ,“中大追风足迹”也在公众号中描述“超级寒潮”,“这股冷空气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冰封雪飘”。当时,“超级寒潮”还只是专业气象论坛 - 台风论坛里的话题。 去年 12 月 30 日,北极超过 0 ℃ !“铁马冰河”在他的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发文预测,“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中国气象爱好者”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 20 多年的天气追击经验使他对这种异常十分敏感。 1 月 5 日 ,他再次在公众号上发文提到,“暖空气去北极,冷空气被挤出来,都去了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冷空气满了,就要来中国了。”但在 12 月 30 日后,我国迎来了一拨大升温,长三角、珠三角温度全线飘红,“有人和我说,你是骗子。”“铁马冰河”说。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5 日 发表的博客“赤道和北极的冷暖交换:北极奇暖,中国大寒?”中指出,据 @@ 中国气象爱好者称,前几天,北极的气温已超过 0 ℃ ,这是有卫星探测以来,首次 12 月在北极发现零上的温度,谓之“世纪奇暖”也不为过。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 http://news.sina.com.cn/c/2016-01-05/doc-ifxneept3698416.s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提出一个问题:暖流到北极 寒流到哪里? 2016 年 1 月 3 日 我们预测的流向北极的超级暖流和流向亚洲的超级寒流。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及北美洲中西部是最强暖区,也是袭击北极的暖流发源地;俄罗斯是最强冷区,也是寒流集结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815.html 比较我们的预测图和实测图,冷暖环流路径大致相同:东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美国中西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直达北极点——“极地涡旋”南下的大体路径为穿越蒙古、内蒙古,直击东北三省,之后沿东线沿海行走,从朝鲜北部一路到达日本海——最终回归北美洲的暖流始发地。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1 日 提出一个问题:北极气温急升 30 ℃ 高过融冰点:变冷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指出,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89.html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杨冬红等, 2011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 但是,全球变暖如何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专家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变化机制。 图 1 格陵兰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的流动是北半球中低温度地区变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有报道称,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情况下,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美官方预测,下月跷跷板上的两泡走弱,高低压间坡度有走缓趋势。这意味着冷空气即将趁虚而入强势回归?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1231/14011128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2 月 1 日 指出, 关键是冷空气在西伯利亚的积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7953.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Vol.23(6):1813 ~ 18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610-615.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624.html 相关报道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福建2周内从24℃降到2℃ 2016-12-1109:07 新浪综合 评论( 0 人参与) A - A +   昨天早晨,福州北部沿海和内陆县市最低气温普遍在7℃~9℃,福州市区最低气温为10.9℃。   这么反常的气温,难道没有引起你的重视吗?   这其实是,降温前的宁静。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 12月12日-16日500百帕形势   “双十二寒潮”重点袭击的地区包括我国东部,它12号会到达东北,13号将到达北京、天津等地和江苏、安徽和上海,估计14-15号将对我们福建产生影响。 双十二寒潮将带来剧烈的降温:13-16号,福州可能降到5度以下,东南沿海很多地方的温度将创下半年以来新低。   10~11日,中北部沿海地区阴,部分有小阵雨;其余地区多云。   12~13日,中北部沿海地区的部分有小雨;其余地区天气多云到阴。   14日,全省多云到阴,中北部地区的部分和其余的局部有小阵雨。   15~18日,全省晴到多云。   说具体点就是,下周二晚大降温,或达寒潮标准。   13日夜里和17日有两股较明显冷空气。其中13日夜起,福州市最低气温将下降8℃~10℃,局部可达到寒潮标准。14日到16日,福州市夜晨气温低,内陆和沿海北部县市部分乡镇有霜或霜冻,此次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将出现在15日早晨,届时内陆和沿海北部县市仅有2℃~4℃,高海拔地区低于2℃,其余地区4℃~6℃。 气象部门提醒公众未来10天福建基本都不会有明显降水,冷空气到来时,大家经历的将是晴冷!   跳楼机模式玩得就是心跳!从24℃到2℃,两周过完春夏秋冬啊。   气象部门也给大家推荐了一个好的穿衣方法,那就是“洋葱式穿衣法”。   顾名思义,“洋葱式穿衣法”就是像洋葱一层一层将衣服穿起来,内层可穿排汗功能良好的衣物,中层衣物保暖,最外层防水防风。   小编友情提醒您:脖子是身体最敏感部位,出门的时候可以搭一条合适的围巾,既保暖,又能增加时尚感。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今天夜里福州市沿海将出现8~9级左右的东北阵风,相关海域注意防范。 来源:福建新闻频道、海峡网 http://mn.sina.com.cn/news/m/2016-12-11/detail-ifxypipt0880041.shtml 济南开启“双十二寒潮”模式!下周最低 -6 ℃ … 2016-12-1109:01:25   http://sd.news.163.com/16/1211/09/C80AOHFV03931BLB.html 双十二寒潮即将来临 福建 2 周内从 24 ℃ 降到 2 ℃ 2016-12-1109:07 http://mn.sina.com.cn/news/m/2016-12-11/detail-ifxypipt0880041.shtml 杭州“双十二”大寒潮来袭 杭州最冷的冬天就要开始了 2016 年 12 月 11 日 9:3  来源:都市快报     今天,杭州依然是多云的天气,市区气温 7 -14 ℃ ;明天多云到阴,气温 7 -18 ℃ 。这个双休日,虽然天阴阴的,但空气质量还不错,有空不妨出门走走。鼓励大家出门玩,主要是因为这几天很可能是这个初冬“最后的温暖”了,下周寒潮来袭,阴阴冷冷的冬天,马上要铺天盖地展开了。   从下周一( 12 月 12 日 )开始,一股北方较强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   中央气象台消息说, 12 月 12 日 至 15 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 4 -8 ℃ ,其中,东北局地降温幅度可达 10 ℃ 以上。   这次“双十二”“发货”的寒潮,威力可不一般。民间气象组织“中国气象爱好者”说,这次寒潮的重点袭击地区是我国东部、朝鲜、韩国和日本。这次的寒潮会带来剧烈降温,在它的影响下,江浙沪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降到 0 ℃ 以下,广州降到 5 ℃ , 12 月 13 日 至 16 日,我国东南沿海很多地方的气温会创下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新低,最冷的那一段冬天就要来了!   根据杭州市气象台的预测,下周一,杭州阴天,夜里开始下小雨,气温 7 -18 ℃ ;下周二,小雨转多云,气温 6 -15 ℃ ;从下周三开始,气温“嗖”下狂跌,下周四的最低气温会降到 0 ℃ 。 0 ℃ !那就真的是天寒地冻的感觉了。   不过,认真想想,冬天冷一点也是应该的,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四季推进的滋味。   说起来,下周一刚好是“双十二”。“中国天气网”开玩笑说:“这股冷空气,难道是马云搬来的救兵吗?”今年下半年的首个寒潮到来,是 11 月 11 日 前两三天,那次寒潮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不仅东北暴雪,华南也剧烈降温。据说在那次寒风中,大家都默默往“双十一”的购物车里添加了一大堆厚厚的冬装。而一个月后,类似的情况好像又要再次上演了。   不知道在冷空气影响时,你会不会也不由自主地把厚围巾、羽绒服一件件加到购物车里呢? 作者:记者 陈淑芝  编辑:孔赵娣 http://www.xsnet.cn/news/hz/2016_12/2651455.shtml 福州 13 日晚大降温或达寒潮标准 低温降 8 ℃ ~ 10 ℃ 发稿时间: 2016-12-1009:25:43 来源: 福州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13 日晚开始,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福建,闽北将出现霜或霜冻,福州降温或达寒潮标准。今明白天温暖的天气还可持续,且阳光灿烂,大家可以好好晒晒衣被,准备迎战强冷空气。   昨天榕城万里无云,午后高温达到 21 ℃ 。这种晴暖天气还可持续两三天,但早晚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昨天早晨,福州北部沿海和内陆县市最低气温普遍在 7 ℃ ~ 9 ℃ ,福州市区最低气温为 10.9 ℃ ,市郊的晋安宦溪镇只有 5.8 ℃ ,内陆县市的高海拔地区最低气温仅 1 ℃ ~ 3 ℃ 。    13 日夜里和 17 日有两股较明显冷空气。其中 13 日夜起,全市最低气温将下降 8 ℃ ~ 10 ℃ ,局部可达到寒潮标准。 14 日到 16 日,全市夜晨气温低,内陆和沿海北部县市部分乡镇有霜或霜冻,此次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将出现在 15 日早晨,届时内陆和沿海北部县市仅有 2 ℃ ~ 4 ℃ ,高海拔地区低于 2 ℃ ,其余地区 4 ℃ ~ 6 ℃ 。 受冷空气影响,全市沿海有 7 到 9 级大风。闽北下周受冷空气影响更明显, 15 日起,闽西、闽北大部夜晨将出现霜冻,北部高海拔山区有结冰。闽西、闽北最低气温可达 0 ℃ ~ 3 ℃ ,高海拔山区低于 0 ℃ 。气象部门提醒公众,未来 10 天福建基本都不会有明显降水,冷空气到来时,大家经历的是晴冷。 http://news.youth.cn/gn/201612/t20161210_8935005.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极海冰面积再创新低 极端异常或导致超级寒潮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2-7 14:37
北极海冰面积再创新低 极端异常或导致超级寒潮 杨学祥,杨冬红 北极海冰面积再创新低 温度升高海水无法结冰 2016 年 12 月 07 日 09: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 12 月 7 日 电 据外媒报道,每年这个时候,北极都会被冰雪封冻。不过科学家称,今年 11 月,北极的海冰面积再创新低,这已是今年第七次改写纪录。   报道称,今年 11 月,北极海冰面积达到 910 万平方公里,比 2006 年记录下的最低纪录还少了 80 万平方公里。而 80 万平方公里比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面积还要大一点。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称, 11 月是今年北极海冰面积第七次改写新低纪录。罗格斯大学海洋科学家表示,北极的状况“看起来很不妙”。   数据显示,挪威外面的白令海 11 月结冰面积缩小了 5 万平方公里。在那里, 11 月本应很冷,但结果并非如此。科学家怀疑北极海冰与低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关。 有研究发现,北极部分地区的气温比正常高了大约 10 摄氏度 ,海水温度也比正常高出 4 度。这样的温度,海水无法结冰。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科学家认为,除了自然气候模式变化,人为破坏也加速了气候暖化。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6/12-07/8085840.shtml 2016 年 11 月北极气温较以往高摄氏 20 度 专家:极异常 2016 年 11 月 28 日 15:59 中国天气网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11 月 25 日 援引法新社报道,科学家 11 月 24 日 表示,气候变迁的恶性循环使海洋暖化加剧、南风加强,导致北极圈气温异常升高。   根据丹麦气象研究所的数据,过去 4 周以来,北极冰盖上的气温持续较以往平均温度高出摄氏 9 度至 12 度。   总部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麦气象研究所每小时追踪一次北极圈天气变化。气候研究员斯滕德尔 (MartinStendel) 表示,北极冰盖上方日前几天的气温是温暖的摄氏零度,比往年 11 月中的典型气温高出整整摄氏 20 度。他告诉法新社记者,这是 1979 年卫星数据时代来临至今,记录到的最高气温。他们观测到的现象,极为异常。 报道称,此时,北极海开放水域在夏天的融冰应再次结冻,每天应有数千平方公里的海水结冰。但斯滕德尔称,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至少结冰速度与往年不同,不仅冰块没有如以往正常地增加,温暖空气涌入更造成许多海冰融化。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s/2016-11-28/doc-ifxyawxa2959097.shtml?cre=newspagepcmod=floc=1r=9doct=0rfunc=16 类似变化: 2015 年 12 月 30 日 北极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2016 年初超级寒潮将再次上演? 去年底,“中国气象爱好者”就提前预测“北极暴暖,中国大寒”。 1 月 16 日 ,“中大追风足迹”也在公众号中描述“超级寒潮”,“这股冷空气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冰封雪飘”。当时,“超级寒潮”还只是专业气象论坛 - 台风论坛里的话题。 去年 12 月 30 日,北极超过 0 ℃ !“铁马冰河”在他的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发文预测,“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中国气象爱好者”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 20 多年的天气追击经验使他对这种异常十分敏感。 1 月 5 日 ,他再次在公众号上发文提到,“暖空气去北极,冷空气被挤出来,都去了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冷空气满了,就要来中国了。”但在 12 月 30 日后,我国迎来了一拨大升温,长三角、珠三角温度全线飘红,“有人和我说,你是骗子。”“铁马冰河”说。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我们在 2015 年 1 月 5 日 发表的博客“赤道和北极的冷暖交换:北极奇暖,中国大寒?”中指出,据 @@ 中国气象爱好者称,前几天,北极的气温已超过 0 ℃ ,这是有卫星探测以来,首次 12 月在北极发现零上的温度,谓之“世纪奇暖”也不为过。北极暴暖,必然会影响我国,而且很大可能是诱发一场强大的冷空气! http://news.sina.com.cn/c/2016-01-05/doc-ifxneept3698416.s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提出一个问题:暖流到北极 寒流到哪里? 2016 年 1 月 3 日 我们预测的流向北极的超级暖流和流向亚洲的超级寒流。其中,赤道东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及北美洲中西部是最强暖区,也是袭击北极的暖流发源地;俄罗斯是最强冷区,也是寒流集结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815.html 比较我们的预测图和实测图,冷暖环流路径大致相同:东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美国中西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一道暖输送带穿过英国、挪威,直达北极点——“极地涡旋”南下的大体路径为穿越蒙古、内蒙古,直击东北三省,之后沿东线沿海行走,从朝鲜北部一路到达日本海——最终回归北美洲的暖流始发地。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1 日 提出一个问题:北极气温急升 30 ℃ 高过融冰点:变冷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我们在 2016 年 1 月 3 日 指出,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89.html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杨冬红等, 2011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 但是,全球变暖如何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专家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变化机制。 图 1 格陵兰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和大气的流动是北半球中低温度地区变冷的根源,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29(2): 610-615.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1/21/content_5826.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162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与NASA相反的预测:最强拉尼娜或今年登场
热度 3 杨学祥 2016-1-3 07:09
与 NASA 相反的预测:最强拉尼娜或今年登场 杨学祥,杨冬红 据“中 央社” 1 日报道, NASA 新发布的影像显示,太平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转弱迹象。专家预测 2016 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 报道称,最新卫星影像显示,目前的现象与 1997 年 12 月有惊人相似处。当年发生最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极端天气,在 1997 年和 1998 年估计造成 23000 人死亡。 厄尔尼诺已在美国造成多起天气异常情况,如东岸许多地方在圣诞前夕,气温升高到摄氏 20 多度;南部和中西部发生风暴和几近破纪录的洪水。 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 (JPL) 去年 12 月 27 日的卫星影像暗指,还会发生更严重的干旱和洪水,这个预测困扰人道救援机构。 http://news.163.com/16/0102/03/BCA0FVIT00014Q4P.html 看数据而不要听忽悠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预测可能被误解或被忽悠。实际上, 2015 年厄尔尼诺的强度正在迅速衰减(见表 1 和图 1 ),但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将在 2016 年达到最强, 2016 年情况会更糟,可能成为厄尔尼诺破坏力最大的一年。不是最强厄尔尼诺或今年登场,而是最强拉尼娜或今年登场。 图 1 2013 年 1 月 -2015 年 12 月厄尔尼诺 3,4 区的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表 1 2014 年 4 月 -2015 年 11 月厄尔尼诺 3,4 区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 周平均 ) 时间 厄尔尼诺指数 2015-09-23 2.3 2015-09-30 2.4 2015-10-07 2.4 2015-10-14 2.4 上升停滞 2015-10-21 2.5 2015-10-28 2.7 上升加快 2015-11-04 2.8 上升减慢 2015-11-11 3.0 上升加速 2015-11-18 3.1 最高值 2015-11-25 3.0 开始衰减 2015-12-23 2.7 继续衰减 从现象看本质:北极异常升温 受风暴系统影响,北极遭遇到一股罕见的热浪。 2015 年 12 月 30 日 ,温度居然突破了零摄氏度,比起往年的温度真是高出近 30 摄氏度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国际北极浮标项目的监测数据报道,北极附近区域 30 日气温在 -1.1 ℃ 至 1.7 ℃ 之间变化,在某个短暂时段内超过了零摄氏度。这个气温比美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要高,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基本持平。 而北极平时的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大约在 -20 ℉ ( 华氏度,约 -28.9 ℃ ) ,而眼下气温已经逼近盛夏时的高温。 在同一个风暴系统的影响与低气压的作用下,美国中西部在遭遇罕见的暴风雨和洪水,这股热浪从南向北袭击北极。 这正是厄尔尼诺现象,而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预期还要严重,对大气环流、天气模式以及北极气温均造成影响。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达到 1997 年、 1998 年的强度,即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http://news.jsnol.com/local/2016/0102/25047.html 图 2 2015 年 12 月 30 日 北极气温升破 0 ℃ 比往年高出近 30 ℃ 2015 年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异常增温,增大了赤道和北极的温差,达到一定极值,将形成赤道高温的低压区和北极低温的高压区,造成赤道暖流向北极的热输送,这是北极异常增温发生在极强厄尔尼诺发生之后的原因。这表明 2016 年北极海冰大规模融化已经不可避免。 图 3 2015 年全球气温异常破纪录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 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杨冬红等, 2011 )。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 但是,全球变暖如何导致北半球气候变冷,专家并没有给出相关的变化机制。 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 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 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冰盖融化导致地表巨量物质转移,改变了地球内外重力场,地球内核南移 100 m ,北极和南极海平面分别下降和上升 175px 。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 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 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网友 zecrio 最近指出,北极点附近在 2015 年 12 月 30-31 日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升温,气温上升了 30 度。很多百姓表示北极都那么暖了,咱们中国肯定会更暖。。。其实不然,恰恰相反,北极点暴暖意味着强烈暖高压脊鸠占鹊巢,它占据了原先北极圈地区的强烈冷气团的地盘,强烈冷气团被迫将会被排挤到中低纬度地区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这些地区堆积加强,极涡瞬间南压。专家预计在元旦过后 1 月 6 日 开始北极强冷气团将开始入侵中国,由于极地高压持续稳定,乌拉尔山阻塞直接插到北极,导致今年 1 月极涡整体全面偏向东亚,偏离北美。与之前 2 年恰恰相反。加之今年为厄尔尼诺年,南方暖湿气流活跃,我国大部未来雨雪鼎盛,气温偏低。南方有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至少 1 月 6 日 -18 日都维持这种情况。 有报道称,北极涛动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通常情况下,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图 4 北极涛动的正位相和负位相 美官方预测,下月跷跷板上的两泡走弱,高低压间坡度有走缓趋势。这意味着冷空气即将趁虚而入强势回归?那是不是意味着 1 月雾霾会变少?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5/1231/14011128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384.html 冷暖气候循环 极强厄尔尼诺导致赤道太平洋增温——温差和压差引导暖流突袭北极——北极增暖导致冰盖异常融化——等位面变化和北极涛动位相变化导致北半球变冷——最强拉尼娜或今年登场。 与 1998 年一样, 2016 年将成为最热年和最强拉尼娜年。 2015-2016 年厄尔尼诺与 1997-1998 年惊人相似。 2015-2016 年的潮汐组合与 1997-1998 年也非常相似,相同的天文背景是两者相似的根本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69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699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603.html 事实上,我们在 2008 年、 2012 年、 2014 年、 2015 年最早提出了 2014-2016 年最热年的预测。 我们早在 2008 年就指出, 1998 年是最热的年份,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 自 1998 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 1998 年 6 月至 2000 年 8 月的强拉尼娜事件( 1999 年全球强震频发)和 2004-2012 年印尼苏门答腊 4 次 8.5 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 2009-2018 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们在 2014 年 3 月 26 日 指出, 2014-2016 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 年全球最冷年: 2014 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 2013 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 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类似 1998 年以后的全球变暖停滞, 2016 年以后的全球变暖停滞或变冷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29(2): 610-61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505 次阅读|6 个评论
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等位面变化:冷空气来自何方?
热度 2 杨学祥 2014-12-13 13:05
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等位面变化:冷空气来自何方? 杨学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冬季温度变低,主要是冬天里多次冷空气侵袭北方的结果。那么冷空气是哪儿来的呢? 丁一汇介绍说,冷空气主要来自北极。北极之前是一个大的低气压,冷空气被封在了“牢笼”里出不来,因此,大家得以享受了20多年的“暖冬”; 但是,由于北极冰的融化,水面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到了冬天,海洋在夏天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加热了北极的大气,北极的冷空气被挤到了中纬度,并主要到达北美和东亚地区。 中国学者认为,秋季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的影响。秋季北极海冰偏少,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和欧亚大陆北部西风减弱,利于冷空气南下。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气活动就越频繁,这样就容易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天气。北极海冰是影响东亚及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北极海冰缩减使得北极水域开阔,加之变暖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纬度地区输送,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强降雪天气①②。 图1 格陵兰冰盖融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等位面变化使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变冷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1273.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相关报道 寒潮来势汹汹 厄尔尼诺能否促暖冬到来? http://www.qianlong.com/2014-12-12 14:42:50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厄尔尼诺能阻挡寒冬的到来吗?   2014年以来,一直喊得比较热闹的“厄尔尼诺”,让人们眼巴巴地盼望着一个暖冬的到来;而前几日的寒潮,则让北京人体验了一把“速冻”的感觉。是寒潮气势太汹汹,还是厄尔尼诺力度太薄弱?厄尔尼诺能否阻挡得住寒冬的到来呢?   昨天,在中国气象局“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飞对此做了解释。郑飞说,“暖冬”是一个气候概念,指的是冬天3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偏暖的状态。而前几天袭来京城的寒潮,是一次天气过程,偏强的西伯利亚高压使得冷空气南下,造成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普遍降温。天气过程与气候是两个概念,在时间尺度上有所不同。今年是否是暖冬,还需等待明年1月、2月的数据,通过综合数据来判断今年冬天的平均气温是否处于比常年偏暖的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最近10年到15年,我国冬季气温的上升在减缓。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等地冬季气温在最近10年到15年间是下降的。从气温的四季分布来看,我国春、夏继续升温。因为春夏在升温,冬天虽然变冷,平均来看,气温总体还是一个升温的态势。   丁一汇说,冬季温度变低,主要是冬天里多次冷空气侵袭北方的结果。那么冷空气是哪儿来的呢? 丁一汇介绍说,冷空气主要来自北极。北极之前是一个大的低气压,冷空气被封在了“牢笼”里出不来,因此,大家得以享受了20多年的“暖冬”; 但是,由于北极冰的融化,水面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到了冬天,海洋在夏天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加热了北极的大气,北极的冷空气被挤到了中纬度,并主要到达北美和东亚地区。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介绍,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对东亚地区来说,容易造成冬季风的偏弱。但是,在冬季风偏弱的大背景下,不排除其他强的冷空气活动的影响。今年是不是暖冬,还需要根据监测进行进一步订正。   值得一提的是,冬季风偏弱,有可能会增加雾霾出现的风险。丁一汇表示,“弱的季风会带来脏的空气”,这主要是因为季风偏弱,会造成污染物输送和扩散的能力变弱,污染容易形成长时间盘踞。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作者:牛伟坤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14/12/12/7825@10051325.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8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多次预测失败验证过时理论失误:暖冬预测还能挺多久?
热度 2 杨学祥 2014-12-2 13:36
多次预测失败验证过时理论失误:暖冬预测还能挺多久? 杨学祥 自从5月气象权威机构预测今年发生暖冬,其下属部门回应就是“暖冬”不断,而冷冬的预测寥寥无几,看来“权力”比科学更有威力。 2014-2015年冬季气温变暖的因素有: 1.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全球变暖; 2.2014年11-12月弱潮汐时期导致前冬变暖。 2014-2015年冬季气温变冷的因素有: 1.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带来冷冬; 2.北极海冰异常减少将给中国带来严重冷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744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7559.html 我们多次指出,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导致中国连续18年暖冬(滞后5年左右);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导致中国严重低温冻害,如1957、1969、1972、1976年。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强震、严重低温冻害、异常旱涝、强风海啸、流感爆发时空有序发生,形成灾害链。相关的科研论文被封锁在科研期刊,主流气象学家不认识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是50-70年的气候冷暖变化周期),在新闻媒体上故意回避拉马德雷现象,只是片面地强调全球变暖。 相关部门三次暖冬预测失败教训应该深刻反省: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6619.html 今年的暖冬预测还能挺多久? 相关报道: 厄尔尼诺下 今年或将是个暖冬 2014年11月26日08:43 | 来源: 安吉新闻网 | 作者: 桂雯君 | 编辑: 樊慧   昨天又有一股冷空气加盟雨水天,但好在前两天暖如春,就算气温跳水5℃左右,也没有冻得人瑟瑟发抖。一场风雨过后,也只是回到了微冷的深秋,今天又将转成多云天。   “都快12月了,我家的秋裤还在压箱底呢。”像这样沾沾自喜在朋友圈感叹的硬汉还真不少,难不成今年会是个暖冬?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5月我国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而一般厄尔尼诺年的冬季会比较暖和,所以今年或将成为又一个暖冬。   已到11月底,冷空气是一波接着一波来袭,温度自然不可避免地走下坡,但并没有一跌到冰点。据了解,今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公告称,2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已经达到厄尔尼诺先兆的程度,但它并没有来势汹汹,直到目前还处在较弱阶段,唯独在纬度30度以内的地区受影响最为强烈。   我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后,对我国的气候会有一定影响,比如容易出现暖冬、洪涝,以及台风生成及登陆个数均比正常年份少等。今年夏季,我们就明显感觉到台风比往年少。按此概率,伴随着“厄尔尼诺”的来临,今冬气温将相对升高。   不过厄尔尼诺是一个全球大范围的天气现象,若要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很难说会有怎样确定的天气影响。冬天会多暖还不好下定论,但至少今秋咱是温暖地度过了。根据县气象部门统计,从10月到目前为止,我县总体雨量偏少,日照偏多,平均温度为16.7℃,比常年15.7℃足足高出1℃。   感受到这温润气候的可不光咱,就连花花草草也是“深有感触”。此前,本该凋谢的杜鹃却意外地再次绽放光彩,老百姓见了甚是称奇,就连县城管局园林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感叹这样的现象在往年确实很少见。   其实意外开放的不仅是映山红,还有三角梅等。“往年这个时候,我县的三角梅不会开了,但今年却开得很好,尤其之前在安吉大道上的那一拨。”该工作人员认为,这些花之所以超花期开放,多少和今年秋天的气候有关。“雨水少,加上天气暖和,给花卉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期盼暖冬的,也有害怕暖冬的,这害怕说的就是农作物。“现阶段农作物的生长并没有出现异常状况,但如果真的遇上暖冬,农作物的产量恐怕会受影响。”县农业局农作站站长曹建民说,暖冬的气候条件会促使大小麦在冬天疯长,之后过了春节若遇上倒春寒,产量将严重受损。另外,温暖的气候还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暖冬下要想减少损失,农民朋友就得提前做好措施。“现阶段要抓紧时间秋收秋种,清沟排水,禁止秸秆焚烧。”曹站长还提醒道,播种后要尽量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茎秆粗壮及抗旱抗病能力。 http://ajnews.zjol.com.cn/ajnews/system/2014/11/26/018733348.shtml 气温如同过山车 厄尔尼诺卷土重来 2014-12-02 10:07:00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核心提示   昨日,由于气温比前日整体下降了5℃,再加上早晚风大,市民普遍感到了寒冬的气息。 未来几天,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全省气温继续下降。本周内,泉州气温维持在10℃到18℃范围内,偶尔有雨。不过就在前几日,泉州的气温还是较高,仿佛仍是夏天。医生提醒,最近天气多变,要注意增减衣物,防止生病。   记者 王金植 张九强 文/图   11月气温同比偏高   因前夜较强冷空气来袭,加上下了小雨,昨日我市气温下降明显且昼夜温差大。市气象台昨日20时50分实时气温显示,中心市区16℃,德化九仙山仅3℃。昨日0时至22时,中心市区最高温22.4℃,最低温15.7℃;全市最高温出现在永春达埔,为23.1℃,其最低温为14.9℃,昼夜温差10℃。   而就在前几天,中心市区最高气温可达28℃。 “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就折中,穿了秋装。感觉泉州进入了四季随机播放模式。”市民陈女士说,天气如此多变,有时甚至一天里四季都经历了。   昨日,记者从市气象局了解到,我市11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偏高,旬降水量偏少。11月下旬后期,全市雨水增多,其中28日泉州大雨,晋江和安溪中雨,不过下旬平均气温仍同比偏高2℃—4℃。   “11月初以来,泉州呈现降水少、气温高的特点,但气温波动在正常范围内。”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冷空气袭来的前一天都异常闷热,这叫“锋前增温”,因此这两天才会突然像是从夏天过渡到了冬天。   厄尔尼诺现象再现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泉州降水少、气温高,整个福建也是这种情况。对此,福建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温珍治解释,2010年以后,福建海水温度都很正常,2012年虽然海温略高,但没有形成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多年不见的厄尔尼诺现象卷土重来,福建海水温度偏高,逼高了气温。与此同时,近期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阻断了海上水汽入闽。北部的冷空气却偏弱,无法南下。在南北双重因素的作用下,福建才会又热又干。   所谓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601099,股吧)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导致海水出现大范围、长时间异常增温现象。其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容易出现暖冬。   注意增减衣物 多吃柔肝养肺食品   “气候多变,市民要注意穿衣。”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陈医生说,因为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市民应准备一件方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   他提醒,市民们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因天气突变而生病。这种天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等,特别要注意预防感冒。可多吃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菠菜、山药。在汤品调理中,可加些养血舒筋的药材,如银耳、薏仁、黄芪、山药、桑葚、菊花、杏仁等。 (责任编辑:HN666) http://news.hexun.com/2014-12-02/17100188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394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4年冷冬:北极海冰快速减导致中国冬季极端降雪和严寒频发
热度 3 杨学祥 2014-12-1 06:24
2014年冷冬:北极海冰快速减少是导致中国冬季极端降雪和严寒频发的重要因素 杨学祥 2014年北极海冰急剧减少,与2012年相似,专家认为北极海冰快速减少是导致中国冬季极端降雪和严寒频发的重要因素,2014年中国将发生严重的冷冬。 相关研究: 北极海冰研究透着凉 2014-09-15 11:09:16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倪思洁   我国开展北极研究已15年,仍缺乏高分辨率数据,在北冰洋还未建立卫星接收站,且至今还未制定北极科技战略—   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9月7日,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网站上,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又一次被更新,一条代表2014年海冰范围数据的蓝色曲线,又下降了一点。两周前,这条曲线的端点落在563万平方公里上,而如今,这一数据已下降至524万平方公里。   资料表明,北极海冰的消长变化会影响全球气候,甚至会造成极端灾害天气。因此,对北极海冰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   然而,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却不够透彻。“北极海冰主要影响中纬度地区的气候,即美国、欧洲和中国,对美国的影响,美国人研究得非常透彻,对欧洲的影响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中国的影响,目前我们做得还很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赵进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曲折的下跌线   NSIDC数据显示,2012年9月7日,北冰洋海冰范围达到年度最小值,还不到355万平方公里。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曾在发表获奖演说时,曾预测北极冰盖最早可能会在2014年的夏天消失殆尽。如今,预言落空了。   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北极海冰范围并非持续下降。在NSIDC的网站上,从1978年至今,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曲线“走”出了一条曲曲折折、大起大落的下跌线。   2007年,北极海冰范围曾达到一个低值,据NSIDC统计,当年9月14日海冰范围达到年度最小,仅为416万平方公里,包括阿尔·戈尔在内的不少科学家因此预言北极海冰即将消失。但此后两年间,海冰范围的年度最小值有了回升,到2009年9月12日升至505万平方公里。然而,海冰范围数值从2009年起又持续下跌,直至2012年到达355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小值”。   “2012年,北极海冰的面积达到历史极小值,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赵进平说,2012年北冰洋曾出现两场大风暴,破坏了大范围的冰场,使更多的太阳能进入海洋,加速了海冰的减退;而2007年的低值则是由于盛行风的原因。   在刚刚从北极考察回国的赵进平看来,今年北极“冰情非常重,整个北冰洋的中央区域都被海冰覆盖”。   专家推测,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去年冬天积雪较厚有关,另一方面与今年尚未发生风暴有关。   全世界的问题   北极海冰范围的恢复,并没改变海冰消退的事实。   “近两年,北极海冰范围有所增加,但这还是较短期的变化,从过去二三十年的尺度来看,北极海冰的面积还是在减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史久新告诉记者。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每一次“历史最小”之后都有一些恢复,但恢复了之后是否还会达到新的“最小”。专家认为,其规律仍需进一步观察。   如今,北极海冰消融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大多仍是未知。“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多都没有搞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都在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的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很有限。”赵进平说。   原因被归结为“数据太少”。“现在,国际上正努力在北冰洋上投放大量仪器设备,全年获取北极数据,希望这些数据未来能够解决一些科学问题。”赵进平说。   不过,目前各大机构在北极海冰测量方面的数据差异很大。   “遥感是海冰测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机构的算法不同。比方说,遥感影像上一个像元里只覆盖了70%的冰,但可能被全部算作冰;而有些机构的标准是覆盖了更多的面积才会算作全部是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李震告诉记者。   此外,李震表示,由于使用不同的遥感卫星,卫星传感器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机构在数据上存在差异,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使用数据时标明来源和数据性质。   中国的“当务之急”   2007年、2010年、2011年夏季,北极海冰范围都偏低。与之“巧合”的是,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0年秋冬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出现大范围干旱,2012年初北方经历严寒。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北极海冰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北极涛动和厄尔尼诺不能解释过去持续异常的降雪和低温天气,北极海冰快速减少,也许是导致中国冬季极端降雪和严寒频发等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在科学家眼中,这些研究还远不够“透彻”。赵进平表示,欧美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但与欧美不同,对于中国而言,冷空气并不是直接从海上过来,通常要经过俄罗斯的山脉,这样特殊的环境因素为北极海冰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带来了“干扰”。   不仅如此,在全球关于北极海冰的卫星数据呈现多元化的时候,我国还缺乏高分辨率的数据。“如果我们在北冰洋能有卫星接收站,通过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就可以接收到1.1公里分辨率的数据,现在我们用的都是回放数据,分辨率只有4公里。希望未来中国能够走出去,在北冰洋多建几个卫星接收站,用自己高清晰度的卫星数据监测海冰。”赵进平说。   没有相应的科技战略,对北极科技重视程度不高,是导致相关科研发展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开展北极研究已经15年,但至今尚未制定北极科技战略。“我国制定北极科技战略已经成为一件十分重要、必不可少、刻不容缓的事情。”赵进平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9-15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HN666) http://tech.hexun.com/2014-09-15/168479809.html 厄尔尼诺发展和北极海冰异常:中国可能出现“冷冬” 已有 271 次阅读 2014-11-30 14:09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关键词:厄尔尼诺 北极海冰 冷冬 暖冬 推荐到群组 厄尔尼诺发展和北极海冰异常:中国可能出现“冷冬” 杨学祥 近期研究表明, 2014 年厄尔尼诺发展和北极海冰异常预示中国可能出现“冷冬”。 一、北极海冰异常减少 【北极海冰异常 中国 2014 年将出现较严重冷冬】北极海冰的变化预示着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近日第六次中国北极科考队发现,下半年北极海冰异常,专家分析认为,今年我国或将出现严重的冷冬现象。 http://www.ximalaya.com/11744082/sound/4112702 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410/0172d20a-f44b-465b-a3d7-236a919417c7.shtml 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410/0147de44-55ba-4bc2-9188-86275fbd0a8c.shtml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武炳义 2012 年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认为,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导致了近年来欧亚大陆“冷冬”频繁出现,加剧了东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冬春季节天气气候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武炳义的研究成果显示, 2005 、 2007 、 2010 和 2011 年 9 月,北极海冰范围极端偏低,随后的冬季欧亚大陆频繁发生气候灾害。例如, 2005 年 12 月日本发生了极端降雪事件, 2008 年初我国南方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10 年秋冬季我国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出现大范围干旱, 2012 年 1 至 2 月我国北方经历了严寒。   武炳义认为,近 20 年来,欧亚大陆北部冬季表面气温呈现持续降温的趋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秋季北极海冰减少及北冰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升高。 http://hnrb.hinews.cn/html/2012-04/13/content_466243.htm 根据最新的理论预测,如果格陵兰冰盖完全消失,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欧洲大多数海岸的海平面上升,它们远远小于全球平均 7m 的水平。但是,所有的冰融水都会流向各地,所以,世界距冰盖更远的地方,海平面的上升一定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见图 1 )。图 1 中的箭头是本文作者添加的,表示流体在压力变化条件下的流动方向。 图 1 格林兰冰盖和南极西部冰盖融化导致的全球海平面变化 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海洋学的长期研究表明,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在使地球大多数地方的海平面上升的同时,也使冰盖周围 2000km 之内的海平面下降,导致全球海平面南升北降(融化冰盖周围)的格局。大气等位面也有同趋势的变化,它们都是冰盖融化后地球重力场在地球质量重新分布后的重力等位面,在大气等位面和海平面接近的地方,两者的变化幅度也非常接近。 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后,在融化的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水和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见图 1 箭头方向),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欧洲距离格陵兰最近,压力梯度也最大,遭受严寒暴雪的强度也最大。这表明,大自然对冷暖变化有自我调节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北极流出的空气和海水是最冷的,导致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冷;经过半球之间的运移和热带地区的加热,涌入南极的空气和海水是相对温暖的,它将导致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重复北极的类似过程。 2005 年以来北极地区海冰和冰盖的大量融化仅仅是一个规模小得多的缩影。国内外研究显示,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产生有关,冰盖融化后产生的北极大气等位面大幅下降,是极地区域高压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厄尔尼诺带来冷冬 两种不同观点: 气候专家介绍,厄尔尼诺出现后,可能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全球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导致气候出现异常。多年资料分析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当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10/30/c_127157784.htm 我在 2014 年 5 月 23 日 指出,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多发生暖冬,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东北发生夏季低温、严重低温冻害和冷冬,例如, 1957 、 1972 、 1969 、 1976 年。 http://news.sina.com.cn/c/2014-05-23/184730213891.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6875.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 35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 137-140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744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7444.html 广州今冬30年来最冷 或与北极增暖有关 2014年03月04日09:02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广州飘起来小雨并伴随着大雾,一街坊带着孙子前往花城广场赏花。肖雄 摄 广州这个冬天近30年来最冷!广州市气象局昨日发布的气候监测快报显示,今冬(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广州全市平均气温13.0℃,较常年同期偏低1.6℃,为近30年(198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在历史同期序列中排名第7低值。气象专家解释,广州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北极增暖导致的中高纬环流异常。 最冷时段明显偏晚 往年阴雨严寒多发生在春节前,但今冬的最冷时段却来得太迟。监测显示,今冬的三个月中,广州全市平均气温在12月显著偏低2.9℃、1月正常略偏低0.2℃、2月明显偏低1.7℃。另外,冬季逐日气温变化表明今冬气温存在较明显的10天-15天左右周期变化,最冷时段出现在2月9日-15日,较常年明显偏晚,其中市区在2月12日录得最低气温仅3.7℃,北部山区降至0℃以下。 广州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分析,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冰层正在逐渐融化,今年北极海冰的体积接近历史记录上的最低值。“北极增暖导致北极地区和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减小,使得极地涡旋旋转力量减弱,极地附近高度场为正距平控制,有利于冷空气频繁南下给中低纬不同地区带来阶段性的严寒天气。” 其中,在今冬最冷的2月上旬末至中旬中期,环流经向度加大令冷空气加强南下,再加上南支槽加强水汽充沛,冷暖空气频频交汇导致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强的低温雨雪天气,“广州也出现了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平均气温持续下降,出现了入冬以来最低值”。 http://gd.people.com.cn/n/2014/0304/c123932-20693068.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294 次阅读|3 个评论
厄尔尼诺发展和北极海冰异常:中国可能出现“冷冬”
杨学祥 2014-11-30 14:09
厄尔尼诺发展和北极海冰异常:中国可能出现“冷冬” 杨学祥 近期研究表明, 2014 年厄尔尼诺发展和北极海冰异常预示中国可能出现“冷冬”。 一、北极海冰异常减少 【北极海冰异常 中国 2014 年将出现较严重冷冬】北极海冰的变化预示着北半球的气候变化,近日第六次中国北极科考队发现,下半年北极海冰异常,专家分析认为,今年我国或将出现严重的冷冬现象。 http://www.ximalaya.com/11744082/sound/4112702 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410/0172d20a-f44b-465b-a3d7-236a919417c7.shtml http://v.ifeng.com/news/mainland/201410/0147de44-55ba-4bc2-9188-86275fbd0a8c.shtml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武炳义 2012 年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认为,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导致了近年来欧亚大陆“冷冬”频繁出现,加剧了东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是导致近年来我国冬春季节天气气候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武炳义的研究成果显示, 2005 、 2007 、 2010 和 2011 年 9 月,北极海冰范围极端偏低,随后的冬季欧亚大陆频繁发生气候灾害。例如, 2005 年 12 月日本发生了极端降雪事件, 2008 年初我国南方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10 年秋冬季我国华北大部、黄淮及江淮北部出现大范围干旱, 2012 年 1 至 2 月我国北方经历了严寒。   武炳义认为,近 20 年来,欧亚大陆北部冬季表面气温呈现持续降温的趋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秋季北极海冰减少及北冰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升高。 http://hnrb.hinews.cn/html/2012-04/13/content_466243.htm 根据最新的理论预测,如果格陵兰冰盖完全消失,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 100m ,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 3m ,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 10m ,欧洲大多数海岸的海平面上升,它们远远小于全球平均 7m 的水平。但是,所有的冰融水都会流向各地,所以,世界距冰盖更远的地方,海平面的上升一定会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 10m (见图 1 )。图 1 中的箭头是本文作者添加的,表示流体在压力变化条件下的流动方向。 图 1 格林兰冰盖和南极西部冰盖融化导致的全球海平面变化 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海洋学的长期研究表明,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在使地球大多数地方的海平面上升的同时,也使冰盖周围 2000km 之内的海平面下降,导致全球海平面南升北降(融化冰盖周围)的格局。大气等位面也有同趋势的变化,它们都是冰盖融化后地球重力场在地球质量重新分布后的重力等位面,在大气等位面和海平面接近的地方,两者的变化幅度也非常接近。 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后,在融化的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水和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见图 1 箭头方向),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欧洲距离格陵兰最近,压力梯度也最大,遭受严寒暴雪的强度也最大。这表明,大自然对冷暖变化有自我调节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北极流出的空气和海水是最冷的,导致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冷;经过半球之间的运移和热带地区的加热,涌入南极的空气和海水是相对温暖的,它将导致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重复北极的类似过程。 2005 年以来北极地区海冰和冰盖的大量融化仅仅是一个规模小得多的缩影。国内外研究显示,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产生有关,冰盖融化后产生的北极大气等位面大幅下降,是极地区域高压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厄尔尼诺带来冷冬 两种不同观点: 气候专家介绍,厄尔尼诺出现后,可能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全球大气环流和温度分布,导致气候出现异常。多年资料分析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当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 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10/30/c_127157784.htm 我在 2014 年 5 月 23 日 指出,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多发生暖冬,而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发生当年我国东北发生夏季低温、严重低温冻害和冷冬,例如, 1957 、 1972 、 1969 、 1976 年。 http://news.sina.com.cn/c/2014-05-23/184730213891.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6875.html 参考文献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 35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 137-140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践检验了全球变暖:美国寒流和南极严寒
热度 2 杨学祥 2014-1-6 15:37
实践检验了全球变暖:美国寒流和南极严寒 杨学祥 夏新宇最近指出,此次“雪龙号”被困,起因是那条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的气候活动分子组织的一次所谓科考。所谓“两极冰川融化”,一直是全球变暖宣传分子热炒的话题。气候模型预测的是南极海冰减少,但是实际观测是南极海冰增加。 北极变暖的预测也遭遇了同样的寒流:今年北极海冰异常增加,美国遭遇40年一遇的寒流。 南北两极验证了我们在2004年的预测: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3501.html 北极寒流侵袭 美局地体感温度急降至零下50度(图) 发布时间: 2014-01-06 原标题:北极寒流侵袭 美局地体感温度急降至零下50度(图)   当地时间1月3日,美国纽约,大风将雪吹进第65街地铁站内,站台上铺满白雪。自1月2日开始,今年首场暴风雪席卷美国中西部到东北部大部地区,并带来强风、暴雪和剧烈降温天气,影响范围波及22个州1亿居民。   中新网1月6日电 据“中央社”5日报道,北极寒流南下,美国中西部、东北部新英格兰各州、甚至南部都可能创低温纪录。气象局说,部分地区体感温度可能降至零下50摄氏度,需注意冻伤或低体温症。目前寒流已造成11人丧生。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4日表示,5日晚中北部各州若干地区可能感受到华氏零下50度到60度低温(摄氏零下45度到51度),冷空气预计会持续停留到下周初。”   据悉,国家气象局预报员欧拉维克(Bob Oravec)称,上一次严重的北极寒流侵袭是在1994年。并称这么厉害的寒流,不常遇到。   气象预报员说,北极冷空气可能会在蒙大拿州至密西根州地区创下破纪录低温,然后于7日一早移到东北部。   芝加哥气温可能降至华氏零下20度(摄氏零下29度)。7日清晨以前,匹兹堡可能降至华氏零下11度(摄氏零下24度)。   中北部若干地区5日上午气温可能降至华氏零下30度,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Grand Forks)风寒温度可能低于华氏零下50度,预测今天高温在华氏零下19度。   据报道,天气咨询公司Weather Bell气象学家茂尔(Ryan Maue)说:“如果你不到40岁,你大概不曾见过这种(严寒)天气。”   天气预报令人吃惊:明尼苏达州国际瀑布城(International Falls)华氏零下31度(摄氏零下35度)、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和芝加哥华氏零下15度(摄氏零下26度)。   这种气温下,风寒效应可达华氏零下50、60、70度(摄氏零下45.5度、51度、56.7度),露出的皮肤可在几分钟内冻伤或得低体温症。   从4日晚开始,预期中西部和南部出现降雪,密苏里州东部和密西根州南部高达30公分、伊利诺州中部约15到20公分、肯塔基州西部可能在20公分以上、田纳西州中部地区可能约15公分。   加拿大东部也遭严寒侵袭,据媒体报道,纽芬兰省(Newfoundland)许多地区停电。当地气温降至华氏5度(摄氏零下15度),但风寒使体感温度为华氏零下31度(摄氏零下35度)。   加拿大政府官员和纽芬兰与拉布拉多水力电力公司说,深厚积雪使变电器起火,加拿大东北部今天约有11万客户断电。 文章来源: 人民网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4-01/06/content_24185614.htm 法国南极科学家斥责变暖分子的“伪科学冒险”耗尽了正常科研资源 夏新宇 已有 266 次阅读 2014-1-6 06:07 |个人分类:全球变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南极 雪龙号 推荐到群组   此次“雪龙号”被困,起因是那条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的气候活动分子组织的一次所谓科考。   所谓“两极冰川融化”,一直是全球变暖宣传分子热炒的话题。气候模型预测的是南极海冰减少,但是实际观测是南极海冰增加: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capital-weather-gang/wp/2013/09/23/antarctic-sea-ice-hit-35-year-record-high-saturday/   变暖宣传分子只承认模型而不承认事实;他们趁南极夏天搞了个俄罗斯船,去证明全球变暖导致南极洲周围海冰减少,所以才被困在那里(当然现在既然发现海冰那么多,自然,海冰增加也就成了全球变暖的证据)。   而救援行动严重消耗了南极真正科学研究的极为有限的资源。下面是澳大利亚媒体对法国极地研究所所长的采访报导,提到中国因为救援行动而被迫取消了所有的研究活动: The head of France's polar science institute has voiced fury at the misadventures of a Russian ship trapped in Antarctic ice, deriding what he called a tourists' trip that had diverted resources from real science. In an interview with AFP, Yves Frenot, director of the French Polar Institute, said he had no issue at all with rescuing those aboard the stricken vessel. But, he said, the trip itself was a pseudo-scientific expedition that, because it had run into difficulties, had drained resources from the French,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cientific missions in Antarctica. ... Because of the rescue operations, French scientists had had to scrap a two-week oceanographic campaign this month using the Astrolabe, Frenot said. The Chinese have had to cancel all their scientific programme, and my counterpart in Australia is spitting tacks with anger, because their entire summer has been wiped out. Antarctica has about 80 scientific bases, of which around 40 are permanently staffed and others manned on a seasonal or temporary basis. Only three bases are inland; the others are on the coast. If we want these bases to operate all year round, it is essential to resupply with food and fuel during the brief window of opportunity, Frenot said. http://news.ninemsn.com.au/world/2014/01/04/06/00/french-polar-chief-slams-antarctic-cruise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756295.html 全球变冷?卫星显示北极海冰总量猛增变厚 2013-12-19 09:04:18 来源: cnbeta网站 (张越)  有 0 人参与 分享到 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变暖似乎已经成了公认的“趋势”,有些研究人员也预言北极冰层将在本世纪内消失,未来将出现北极洋,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国家都在 积极争夺未来的“北极领土”,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欧洲空间局的卫星发现北极冰层在一年内增加了50%之多,出现了大面积的反弹现象。 今年形成的冰 层比去年厚了大约30厘米,2012年10月时北极地区海冰总量大约为6000立方千米,而今年同期北极海冰总量达到9000立方千米。 科学家通过欧洲空间局CryoSat卫星平台发现北极海冰总量今年10月总量达到9000立方千米,去年同期只有6000立方千米,厚度增加30厘米。 欧洲空间局CryoSat任务卫星平台观测发现北极海冰总量大幅增加,达9000立方千米,科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有些海冰在夏季没有融化。 负责本次调查的为欧洲空间局的CryoSat任务,今年秋天时北极海冰的总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科学家认为北极海冰总量的增加与过去保留的冰层累积有关,根据在过去的数十年内的卫星数据,北冰洋的冰层覆盖区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北极冰层全部融化,那么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海平面。CryoSat-2卫星的主要使命就是对北冰洋的海冰厚度进行调查,使得科学家第一次可以对北极冰层的体积进行精确监控和测量,而本次大幅度的海冰总量增加涉及到往年的海冰分布情况,科学家发现增加的海冰总量中大约有90%为往年的累积的,也就说这些冰层在经过了夏季后还没有融化。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科学家发现今年的海冰总体厚度出现了增加,比往年同期要厚,来自英国极地中心的调查人员 Rachel Tilling 为本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通过对比近三年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极海冰总量的变化趋势,伦敦大学教授Andrew Shepherd 从1980年代开始就对北极海冰总量进行研究,每年的10月份进行北极海冰总量普查,大约为2万立方千米,相比较而言,今年的海冰总量显然要低于1980年代,跻身过去30年内最低的海冰总量。本项研究成果公布在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由来自英国极地中心的研究小组提出。 http://digi.163.com/13/1219/09/9GEQFSEP00162OUT.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卫星显示北极海冰总量猛增变厚:冷暖互变的自然规律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2-20 06:29
作者:罗辑 来源:腾讯科学 发布时间:2013-12-19 15:23:02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卫星显示北极海冰总量猛增变厚 欧洲空间局CryoSat任务卫星平台观测发现北极海冰总量大幅增加,达9000立方千米,科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有些海冰在夏季没有融化 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变暖似乎已经成了公认的“趋势”,有些研究人员也预言北极冰层将在本世纪内消失,未来将出现北极洋,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国家都在积极争夺未来的“北极领土”,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欧洲空间局的卫星发现北极冰层在一年内增加了50%之多,出现了大面积的反弹现象,今年形成的冰层比去年厚了大约30厘米,2012年10月时北极地区海冰总量大约为6000立方千米,而今年同期北极海冰总量达到9000立方千米。 负责本次调查的为欧洲空间局的CryoSat任务,今年秋天时北极海冰的总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科学家认为北极海冰总量的增加与过去保留的冰层累积有关,根据在过去的数十年内的卫星数据,北冰洋的冰层覆盖区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如果北极冰层全部融化,那么将改变整个世界的海平面。CryoSat-2卫星的主要使命就是对北冰洋的海冰厚度进行调查,使得科学家第一次可以对北极冰层的体积进行精确监控和测量,而本次大幅度的海冰总量增加涉及到往年的海冰分布情况,科学家发现增加的海冰总量中大约有90%为往年的累积的,也就说这些冰层在经过了夏季后还没有融化。 科学家发现今年的海冰总体厚度出现了增加,比往年同期要厚,来自英国极地中心的调查人员Rachel Tilling为本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通过对比近三年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极海冰总量的变化趋势,伦敦大学教授Andrew Shepherd 从1980年代开始就对北极海冰总量进行研究,每年的10月份进行北极海冰总量普查,大约为2万立方千米,相比较而言,今年的海冰总量显然要低于1980年代,跻身过去30年内最低的海冰总量。本项研究成果公布在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由来自英国极地中心的研究小组提出。(罗辑/编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286517.shtm 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的原因:北极冰盖融化和等位面变化 已有 957 次阅读 2013-7-28 06:21 |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冰盖融化 夏季酷热 冬季严寒 等位面变化 推荐到群组 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的原因:北极冰盖融化和等位面变化 杨冬红,杨学祥 1. 近年来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 2006-2013 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从中国的情况看,最近的 5 个冬季更出现了 3 个明显的“冷冬”。我国平均气温 2011 年是最低值。与我国类似,欧亚大陆很多国家也正在遭遇寒冬。与近几年相比, 2012 年这次欧洲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 。 吉林省气象台发布权威数据显示,自 2012 年 11 月 1 日 至 2013 年 2 月 28 日 ,吉林省总计出现了 11 次明显降雪过程,平均降雪量为 78 毫米,较常年同期多 119% ,达常年冬季降雪量 2 倍多,突破历史记录。其中,白城、松原、长春、四平、吉林地区均突破历史极值。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里,不仅仅在吉林省,中国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均出现过多轮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①。 2012 年冬季,我国频繁遭遇大范围寒潮天气,先后出现 7 次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全国平均气温为近 28 年同期最低,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遭受雪灾或冻害②。 2013 年4月中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遭遇突如其来的春寒天气,气温骤降、雨雪交加。“春寒”并非仅发生在东亚,今年春季欧洲的气温也明显低于常年。英国3月份的平均气温仅 2.5 ℃,比常年平均值低3℃,已接近 1962 年的历史最低纪录③。 2. 北极海冰融化成主因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④。 2012 年秋季,北极海冰的面积与体积均降至历史最低点。但根据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 ) 2013 年 3 月 25 日 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北极海冰的面积又逼近这一最低点,随时可能“打破纪录”。“北极海冰正在迅速融化,目前的面积甚至不足 30 年前的两成,导致北极变暖。”美国罗格斯大学沿海和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詹妮弗•弗朗西斯说,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症状”,并令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许多专家也同意弗朗西斯的观点。德国波茨坦研究所的弗拉基米尔•佩托科夫教授介绍说,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逼近历史最低点,“这或许能解释反气旋的形成”。佩托科夫此前运用计算机模型进行预测,称海冰融化将导致气候变化。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公布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显示北极海冰的减少与极地区域高压产生有关,后者影响着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气流模式。科学家发现,随着海冰减少,更大面积的海水暴露于大气中,大量热量从海水中释放到海面以上的冷空气中,使北极地区变暖。升温的空气使气压不稳定,并改变北极与其以南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异,最终导致气流模式发生变化。气候学家们认为,这一假设足以解释极端炎热与极端寒冷天气的出现。近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由于大量海冰消失,更多日光可以直接照射在北极海面”,导致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并最终引发北半球恶劣天气⑤。 中国学者认为,秋季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的影响。秋季北极海冰偏少,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和欧亚大陆北部西风减弱,利于冷空气南下。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南下冷空气活动就越频繁,这样就容易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天气。北极海冰是影响东亚及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北极海冰缩减使得北极水域开阔,加之变暖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纬度地区输送,导致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强降雪天气①②。 格陵兰冰盖融化导致的大气和海洋等位面变化使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变冷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 2013 年夏季全球酷热,是全球等位面南北震荡的季节性自我调节,与点源喷发的全球对流有关。 2012 年欧洲和日本暴风雪和寒流造成的灾害比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严重得多,但还比不上 2006 年、 2010 年和 2011 年,其中 2006 年的情况基本是最严重的。其原因在于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 9.1 级地震和严重海啸, 2005 年 3 月 28 日 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5 级和 8.6 级地震,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利发生 8.8 级地震和海啸, 2011 年 3 月 11 日 日本发生 9 级地震和严重海啸, 2012 年 4 月 11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 8.6 级地震。深海巨震和海啸与冷气候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显效速度缓慢,保持时间长。这是冷气候频发的重要条件和背景。 2013 年 7 月 7 日 晚至 10 日,强降雨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四川 209.4 万人受灾,导致 31 人死亡、 166 人失踪 ( 其中都江堰 21 死、 108 失踪 ) 。受灾地区 22.3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近 5100 间房屋倒塌,近 9 万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 71.9 亿元。暴雨与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 2012 年 4 月 20 日 四川雅安 7 级地震有关吗? 研究表明,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 C 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 Q ,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 S=Cl = 2 π Rlsin φ, l 为单位弧长, R 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 Q/S = Q/ (Cl) = Q/ (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 2-4 )。 由( 1 )式可知,在φ = 0 和φ = 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 = π /2 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δ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δ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 2004 年 12 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 80 ,南纬 0 )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 100 ,南纬 0 )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和对流对余震和强降水都存在激发作用(见图1 和图2 )。 图 1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 ( 杨冬红, 2009) 2003 年 12 月 23 日 22 时左右,“重庆井喷”发生。井喷事故压井方案的实施时间从 26 日上午推迟到 27 日上午 10 时。整个井喷事件历时 84 小时,大约 17.5 至 21 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其环境效应不仅仅是硫化氢中毒。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 2004 年 9 月 2 至 5 日,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南充、巴中等市普降暴雨,多数地方降雨量超过 100 毫米,这次降雨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中,达州市渠县累计降雨量已超过 360 毫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开县受灾最为严重——惨遭 200 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 500 年一遇。由此看来, 2003 年 12 月 23 日 重庆开县井喷、 2004 年 9 月 2-7 日重庆开县又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两者之间可能有因果关系(见图2 -3 )。 2008 年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发生 8 级地震, 2009 年 7 月 4 日 地震灾区遭遇“ 7.14 ”暴雨洪涝灾害。 2013 年 4 月 20 日 四川雅安发生 7 级地震,中国气象局 4 月 28 日 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进入 5 月份的雅安,是全国暴雨中心,也是四川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 7 月 7 日 晚至 10 日,强降雨再次侵袭四川,成都、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大部及广元市西部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全省共有 25 个县(市)出现暴雨,其中有 14 个县(市)降了大暴雨。截至 9 日 15 时降雨量累计统计,全省 4474 个观测站中雨量达 50 ~ 100 毫米有 319 个站, 100 ~ 250 毫米有 319 个站,大于 250 毫米有 71 个站,强降水中心区域都江堰幸福镇、滨江街道办自动监测站大于 500 毫米。都江堰气象站日降水量已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为何暴雨集中在两次地震灾区 ? 地震 - 暴雨的灾害链值得关注。点源喷发导致的大气环流是合理的数学模型,能量在喷发点及其球对称点达到最大值(见图2 -3 )。 图2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全球对流 ( 杨冬红, 2009) 图3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区域对流 ( 杨冬红, 2009) 潮汐震荡的特点是,在地球和月亮的中心连线上,面对月亮的地球球面上的点及其地心对称点的潮汐最大,与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特征相同。这是潮汐易于激发地震活动的一个原因。地震火山活动造成的地球排气,根据其震级的大小,可造成局部的或全球的大气循环。地震后的喷气增大影响范围,伴随气流在球面的传播和返回,可带来暖湿气流形成强降雨。 北极冰盖融化与北半球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密切相关,地球等位面的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 英国 2013 年 7 月遭受了自 2006 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袭击,白天温度动辄超过 30 ℃,而这波热浪将至少持续到下周。英国气象部门 17 日在伦敦西南部测得最高气温 32.2 ℃,创下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目前高温已造成 760 人死亡。美国东北及中西部本周同时受到热浪侵袭,部分地区温度达 37.8 ℃,加上天气潮湿,实感温度达到 40 ℃。在没有冷气的纽约地铁站,室温更达 50 ℃。目前有 19 个州部分地区发布了高温警报。卫生部门说,受此次热浪席卷,至少有 6 人因热致死。日本消防厅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过去一周,由于日本全国普遍高温,有超过 1 万人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救治。自今年梅雨季节结束至今,东京都内死于中暑的人至少已达 59 人。过去一周,日本一些城市出现了 39 ℃的高温,东京市中心的气温也达到 35 ℃。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全球变暖的形势发出特殊的警告:在预防夏季高温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冬季的特殊变冷。因为高温导致的格陵兰冰盖融化能导致其周围地区在冬季急剧变冷,这是对冷暖互变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参考文献 ①李彦国。吉林去冬今春降雪破纪录 北极海冰融化成主因。发布时间: 2013 年 03 月 22 日 1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cnstv/2013/03-22/news189316.shtml ②潘希。专家称北极海冰融化加剧是今年寒冬主因。 2013 年 01 月 07 日 08:18 《中国科学报》 (20130107 第 1 版 要闻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107/c1007-20113710.html ③陈勇。科普:北极融冰 东亚春寒。 2013 年 04 月 20 日 11:18:05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4/20/c_115464359.htm ④综合。世界气象组织: 21 世纪前 10 年系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 2013-07-10 15:44:41 来源: infzm.com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271 ⑤齐旭。北极海冰融化导致欧洲“倒春寒”。 2013 年 03 月 27 日 15:13 来源:新民晚报。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327/c157278-20937944.html 杭州为什么那么热?请教杨学祥教授 已有 41 次阅读 2013-7-28 05:10 | 个人分类 : 科普知识 | 系统分类 : 科普集锦 | 关键词 : 杭州 推荐到群组 杭州为什么那么热?请教杨学祥教授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7 月来,浙江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省会杭州的气温更是“夺人眼球”。 24 日,杭州最高气温达 40.4 ℃, 25 日 40.3 ℃, 26 日 40 ℃, 27 日再次突破 40 ℃大关,达 40.5 ℃。这是自 1951 年有气象纪录以来杭州首次连续 4 天最高气温突破 40 ℃。据统计,截至今天,杭州 7 月 35 ℃以上的高温天数已达 24 天。 http://news.qq.com/a/20130727/00639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杨学祥 准备迎接最热年:夏季酷热冬季严寒 我在 2012 年 5 月 22 日 指出,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12 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 2013 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 2010 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4-2016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5 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 最近研究表明,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存在必然的联系,今夏酷热,将加剧冬季的严寒。 高温橙色预警:浙川渝局地最高温可超 40 ℃ 2013 年 07 月 26 日 06:54 中国气象视频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145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11854.html 图1-3 给出的是地下热点源的喷发,北极大气冷点源的喷发形成的对流方向正好相反。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85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杨学祥 2013-11-2 06:44
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3013年3-4月和9-10月拉尼娜指标减弱是受南极大陆沿海变暖的影响,是2012年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由北极向南极流动的结果。2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少;9月为南半球冬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多。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对比表明,拉尼娜事件出现在海冰最低覆盖面积的2007年、2010年和2012年的当年,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在海冰最低覆盖面积2005年和2008年的次年2006年和2009年。这是厄尔尼诺、拉尼娜与北极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关系的统计规律。2013年北极地区的冰帽在一年内增长了60%,与2012年相比,海冰覆盖的区域却增加了一百万平方英里,这意味着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的9月份,大致符合海温变化的两年周期(在强拉尼娜和强厄尔尼诺年出现延长1-2年的现象),即2005年冷,2006年暖(发生弱厄尔尼诺),2007-2008年冷(发生强拉尼娜),2009年暖(发生厄尔尼诺),2010-2012年冷(发生强弱两次拉尼娜),2013年暖。按此规律,2014年应该出现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和拉尼娜冷年,2015年出现厄尔尼诺暖年,2016-2017年出现强拉尼娜冷年,2018年出现厄尔尼诺暖年。2006年和2009年的厄尔尼诺,2007年的拉尼娜,就是根据海温两年周期预测出来的 。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和南极大陆沿海海冰减少海温增高的原因,并通过海冰气候开关效应阻止拉尼娜的发生。这从理论上证明,2013年北极地区的冰帽增多意味着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32384 SST Anomaly 201307 (center) 2013年11月潮汐组合: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 已有 327 次阅读 2013-10-12 06:19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拉尼娜 推荐到群组 2013年11月潮汐组合: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2014年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11月为弱潮汐时期的第三个月,也是最后一个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为3天,潮汐强度相对较强。11月3日日食发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拉尼娜进入关键时期。 堪培拉10月10日消息:澳大利亚气象局称,三十天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值为6.2。SOI值超过两三个月超过8,通常会导致拉尼娜气象形成。而SOI值超过两三个月低于-8,说明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6.2接近8而远离-8。11月3日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值得期待。 3-4月和9-10月拉尼娜指标减弱是受南极大陆沿海变暖的影响,是2012年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由北极向南极流动的结果。2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少;9月为南半球冬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多。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2月海冰减少,减弱9月海冰增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1859 南极大陆沿海的海冰开关决定秘鲁寒流的强弱,德雷克海峡海冰异常减少导致厄尔尼诺发生;海冰异常增加导致拉尼娜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9056.html 潮汐组合A:10月3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51度,11月3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11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51287度,11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中等,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0日为日月小潮(上弦),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44度,两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 11月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53457度,11月17日为日月大潮,22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11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1月27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63度,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21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尼娜在劫难逃:预测的精度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0-12 19:49
拉尼娜在劫难逃:预测的精度 杨学祥,杨冬红 堪培拉 10 月 10 日消息:澳大利亚气象局称,三十天的南方涛动指数( SOI )值为 6.2 。 SOI 值超过两三个月超过 8 ,通常会导致拉尼娜气象形成。而 SOI 值超过两三个月低于 -8 ,说明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笔者认为, 6.2 接近 8 而远离 -8 。 11 月 3 日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值得期待。 3-4 月和 9-10 月拉尼娜指标减弱是受南极大陆沿海变暖的影响,是 2012 年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由北极向南极流动的结果。 2 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少; 9 月为南半球冬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多。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 2 月海冰减少,减弱 9 月海冰增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1859 zecrio 2013-10-11 20:02 留言: 还有一种可能, 2013-2014 年拉尼娜不发生,海水温度到 2015 年年初都接近常年, 2015 年春夏季 -2016 年春天出现厄尔尼诺, 2016-2018 年春天爆发极强拉尼娜。 2013 年的拉尼娜积蓄到 2016 年爆发,和 2005 年一样,那年我记得杨教授说过 2005 年是海温冷年易出现拉尼娜, 2006 年是暖年易出现厄尔尼诺,结果 2005 年拉尼娜没发生,推迟到了 2007-2008 年,于是我国爆发了严重低温雨雪冰冻。这种可能性也存在。 网友 zecrio 在 2013-10-11 14:33 评论: 如果按照这种形式的话 10 月出现拉尼娜还有一线希望,在 1984 年就是 10 月出现的拉尼娜事件,并一直持续到了 1985 年秋季结束。 1984 年年初到 3 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曾经出现过持续冷水,但是 5 月以后到 9 月冷水减弱, 10 月重新加强并一直持续加强,最终形成了拉尼娜。和今年类似。今年 1-2 月太平洋中东部也是弱冷水控制,夏季略有减弱。现在仍然维持弱冷水。如果 10 月出现拉尼娜有可能持续到 2014 年秋季到年底(有滞后性的可能, 2007-2008 还有 2010-2011 年的拉尼娜由于在夏季形成所以第二年晚春就结束了)。 博主回复 (2013-10-12 08:0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21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31944.html 林振山等人发现,极地和高纬地区的日食与厄尔尼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连续 3-6 次发生的高纬地区日食可以减弱赤道信风,诱发厄尔尼诺现象;一年内在赤道连续发生 3 次或 3 次以上的日食,则当年必发生拉尼娜事件。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0 就可以引发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2004 、 2008 、 2011 、 2015 、 2018 年的厄尔尼诺系数分别为 8.5 、 12 、 10.5 、 12 、 11 ,他们预测 2005 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8 、 2011 、 2015 、 2018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我们发现,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震荡是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与厄尔尼诺之间存在 12-24 个月位相差的原因,厄尔尼诺一定发生在太平洋海温暖年,拉尼娜一定发生在海温冷年。从 1951 年到 2003 年,这种对应关系无一例外,是预测厄尔尼诺的最有效指标,也是决定厄尔尼诺发生的主因。 2004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较大值 8.5 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或 2006 年的暖年, 2008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大值 12 可能使厄尔尼诺发生在当年(暖年), 2007 年海温冷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 。 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发生在赤道和低纬地区的日食可诱发拉尼娜事件。 2005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2 (累计值为 -5 ),与 1998 年相同,可诱发一次拉尼娜事件。 2000 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拉尼娜现象将逐渐强烈,台风灾害日趋严重。从 1951 年以来,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达到 -2 的年份共有 14 个,其中 9 个发生了拉尼娜事件,发生概率为 0.64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负值有累计特征,没有发生拉尼娜的负值,一定累计到下一次负值,强化下一次的拉尼娜事件。如, 1954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 ,累计值为 -4 ( 1951-1952 年累计值为 -3 ),发生了拉尼娜事件(中间间隔 1953 年厄尔尼诺事件)。 1954 年单凭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值 -1 是不能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所以,没有连续两次不发生拉尼娜事件的负值出现。这就是能流不灭定理,即一种能量在没发生作用前是不会消失的。 2001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3 ,没有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5 年为 -2 ,累计值为 -5 。这是我们预测 2005 年 5 月以后发生拉尼娜事件的根据 。 根据海温和海冰开关的准两年周期和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我们在 2003 年指出, 2004 年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8.5 ,使弱厄尔尼诺发生在海温暖年的 2004 年或 2006 年, 200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负累计系数 -5 将使拉尼娜现象在海温冷年的 2007 年发生,而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为 12 的 2008 年海温暖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 2006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预测和 2007 年拉尼娜事件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由于强厄尔尼诺事件和强拉尼娜事件可以延长冷暖海温的持续时间(如 1998-2000 年的强拉尼娜事件导致 2000 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延后 2 年发生),如果 2007-2008 年拉尼娜持续增强,将影响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间: 2008-2009 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尚待证实,后延的可能性在增加 。事实上, 200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我们在 2010 年 4 月 7 日指出,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 12 月 25 日圣诞节附近;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72 天)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09 年 6 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在 2010 年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 4 月 22 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 5 月 3 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 5 月 6 日持续下降, 5 月 10 日迅速下降。 根据 2010 年 4 月 29 日和 5 月 13 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据澳大利亚气象局 5 月 12 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 9 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201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 - 拉尼娜系数为 -1 ,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 20-40 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 2009 年 9 月至 2010 年 4 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如果 2010-2011 年“真拉尼娜”发生, 2009-2010 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24098 事实上, 2010-2011 年和 2011-2012 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2006 年的弱厄尔尼诺、 2007 年的拉尼娜、 2009 年的厄尔尼诺和 2010 年的拉尼娜都是成功的预测。预测经验表明,拉尼娜的发生没有严格的时间和循序规律,厄尔尼诺的发生有严格的循序规律,时间有 1-2 年的误差。 2011 年的厄尔尼诺被推迟,是 2013 年拉尼娜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堪培拉 10 月 10 日消息:澳大利亚气象局称,三十天的南方涛动指数( SOI )值为 6.2 。 SOI 值超过两三个月超过 8 ,通常会导致拉尼娜气象形成。而 SOI 值超过两三个月低于 -8 ,说明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6.2 接近 8 而远离 -8 。 11 月 3 日日食发生在赤道增强拉尼娜值得期待。 3-4 月和 9-10 月拉尼娜指标减弱是受南极大陆沿海变暖的影响,是 2012 年北极海冰融化导致的海水由北极向南极流动的结果。 2 月是南半球夏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少; 9 月为南半球冬季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最多。南极沿海变暖加剧使 2 月海冰减少,减弱 9 月海冰增多。通过南极大陆沿海海冰气候开关效应,南极沿海变暖加剧阻止了拉尼娜的发生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1859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自 20 世纪就开始记录,上世纪 60 年代,北极冬季海冰覆盖面积为 1400 万 -1600 万平方公里,夏季末海冰覆盖面积为 700 万 -900 万平方公里,此后北极海冰面积持续下降。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的 9 月份,最低记录是 2007 年 428 万平方公里,这一最低记录于 2012 年再次被打破。 2012 年 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报告称,从 2012 年 3 月至 9 月间,北极海冰消失了 1183 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美国还要大。因此,北极周围海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低”。 对比表明,拉尼娜事件出现在海冰最低覆盖面积的 2007 年、 2010 年和 2012 年的当年,厄尔尼诺事件出现在海冰最低覆盖面积 2005 年和 2008 年的次年 2006 年和 2009 年。这是厄尔尼诺、拉尼娜与北极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关系的统计规律。 2013 年北极地区的冰帽在一年内增长了 60% ,与 2012 年相比,海冰覆盖的区域却增加了一百万平方英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3744.html 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与北极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关系的统计规律, 2013 年北极地区的冰帽增多意味着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和南极大陆沿海海冰减少海温增高的原因 。这从理论上证明, 2013 年北极地区的冰帽增多意味着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 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出现在 2005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10 年和 2012 年的 9 月份,大致符合海温变化的两年周期(在强拉尼娜和强厄尔尼诺年出现延长 1-2 年的现象),即 2005 年冷, 2006 年暖(发生弱厄尔尼诺), 2007-2008 年冷(发生强拉尼娜), 2009 年暖(发生厄尔尼诺), 2010-2012 年冷(发生强弱两次拉尼娜), 2013 年暖。 根据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和厄尔尼诺、拉尼娜与北极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关系的统计规律, 2014 年应该出现海冰最低覆盖面积和拉尼娜冷年, 2015 年出现厄尔尼诺暖年, 2016-2017 年出现强拉尼娜冷年, 2018 年出现厄尔尼诺暖年。 参考文献 1.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2. 杨学祥 .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 世界地质 , 2003,22(4): 380-384. 3.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 26 ( 3 ): 151-155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 2004, 23(4): 407-410. 5.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6.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7.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温是北极海冰消长、“拉尼娜”和北极涛动“联手作恶”的结果
热度 1 杨学祥 2013-8-25 10:09
高温是北极海冰消长、“拉尼娜”和北极涛动“联手作恶”的结果 杨学祥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夏的南方酷热难耐,多地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高温热浪的袭击。昨天(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了今夏高温的特点,认为如此强盛的高温正是“拉尼娜”和北极涛动“联手作恶”的结果。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夏季主雨带也发生了明显的北移趋势,“南旱北涝”或将成为常态格局。 我们的研究表明,两极冰盖的形成和消失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对局部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后,在融化的北极冰盖周围海平面下降的同时,北极地区大气等位面也同时下降,迫使北极冷空气向北半球中低纬度流动,这是北极冰盖大面积融化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遭遇大规模冰雪严寒袭击的原因 。 北极冰盖融化与北半球夏季酷热和冬季严寒密切相关,地球等位面的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英国2013年7月遭受了自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袭击,白天温度动辄超过30℃,而这波热浪将至少持续到下周。英国气象部门17日在伦敦西南部测得最高气温32.2℃,创下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目前高温已造成760人死亡。美国东北及中西部本周同时受到热浪侵袭,部分地区温度达37.8℃,加上天气潮湿,实感温度达到40℃。在没有冷气的纽约地铁站,室温更达50℃。目前有19个州部分地区发布了高温警报。卫生部门说,受此次热浪席卷,至少有6人因热致死。日本消防厅日前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过去一周,由于日本全国普遍高温,有超过1万人因中暑被送往医院救治。自今年梅雨季节结束至今,东京都内死于中暑的人至少已达59人。过去一周,日本一些城市出现了39℃的高温,东京市中心的气温也达到35℃。 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近期南方高温天气有以下特点:一是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10省(市)平均高温日数达20.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50个观测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二是高温影响范围广。高温天气覆盖了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其中8月6日影响面积最大,达130万平方公里,7亿人受到高温天气影响;三是高温强度大,极端性突出。19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40℃,98个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四是温高雨少叠加,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贵州大部、湖南大部、浙江大部、湖北东南部、江西的西部和东部、安徽东南部等地出现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全球变暖的形势发出特殊的警告:在预防夏季高温的同时,必须更多关注冬季的特殊变冷。因为高温导致的格陵兰冰盖融化能改变全球的等位面,形成北极向南极的大气和海洋等位面均衡流动,导致北半球极地冷空气和冷水向中低纬度地区运动,使其周围地区在冬季急剧变冷,这是对北半球低温暴雪频发最有说服力的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9373 “拉尼娜”携手北极涛动 共造南方最热之夏 2013年08月24日10:47 中国天气网 微博 我有话说( 1 人参与)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夏的南方酷热难耐,多地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高温热浪的袭击。昨天(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了今夏高温的特点,认为如此强盛的高温正是“拉尼娜”和北极涛动“联手作恶”的结果。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夏季主雨带也发生了明显的北移趋势,“南旱北涝”或将成为常态格局。    拼耐力、抢地盘、刷极值 史上最强高温称霸南方   持续时间长、高温日数多、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突出,丁一汇总结了今夏高温的特点。   自7月初开始,南方的高温就拉开了帷幕,一直持续至8月中旬仍未完全消退,高温时间持续了一个半月,耐力之久令人咋舌。同时,高温日数也创下1951年以来最多,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8省(市)平均高温日数多达28.8天,较常年平均(13.5天)多出一倍还多。高温还善于“抢地盘”,覆盖了江南、江淮、江汉、黄淮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影响范围之广同样历史罕见。   全国高温日数分布图   此外,高温还具有强度大、极端性突出的特点。7月以来,南方8省平均最高气温达35.6℃,为1951年以来最高;中东部地区有305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40℃,浙江新昌极端最高气温达44.1℃。另有约500站次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为历史同期最多。    “拉尼娜”联手北极涛动作恶 缔造“赖皮”副高   今夏高温何以如此强盛?所有矛头都指向一个叫做“副热带高压”(副高)的家伙,它是副热带地区的一个暖性高压,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的主要天气系统。由于“副高”内部盛行下沉气流,所以其控制地区常以晴热天气为主。而今夏的副高,可谓史上最“赖皮”,牢牢控制我国中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半月,几乎纹丝不动。而丁一汇认为,如此强盛的副高系统正是“拉尼娜”和北极涛动共同作恶的结果。   “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在海洋温度异常的影响下,副高就会出现偏北、偏西、偏强的特点。   同时,今年北极涛动也有异常。所谓北极涛动,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与北极地区气压形势差别的变化。今年北极地区的气压形势也很有特点,恰好形成了暖性高气压将冷性低气压团团包围的局面,造成冷空气被封闭在极地,无法南下我国“破坏”副高势力。本就偏强的副高又无冷空气前来挑战,便更加高枕无忧的耍起了赖皮,助推高温雄踞南方。   今夏东北遭遇1998年来最严重洪灾。(来源:黑龙江日报)    主雨带北移 “南旱北涝”或成常态格局   在强盛的副高影响下,今夏我国雨带分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南地区求雨不得,东北地区洪涝不断,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丁一汇分析,由于今年副高异常发达,且控制范围偏西偏北,所以造成雨带北推,且稳定在东北地区。   而据丁一汇研究,从更长时间范围来看,伴随全球气候的变化,近10年来我国主雨带已发生了北移的情况,本来的“南涝北旱”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有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夏季主雨带已经从华南和长江流域移到了淮河到黄河流域之间,有的年份甚至可以到达华北,而今年更甚,到达了东北地区。   但丁一汇认为,尽管主雨带北移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却并不属于异常现象。原因在于,我国雨带本就存在60至80年的周期性运动规律,“就是说,可能本来雨带位于北方,过了40年就移到了南方,再过40年又移回北方,如此周期性的波动。”他进一步解释到。   丁一汇提醒,雨带北移或让“南旱北涝”成为一种常态,一旦这种局面稳定下来,北方地区遭受暴雨的风险将提高。他认为,2012年北京“7·21”强降雨事件既是教训也是警钟,在雨带格局变化的背景下,北方有可能出现暴雨频次增多,强度加强的情况,为防汛工作增加了新的挑战。(文/潘煜)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3/0824/104793121.html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已有 1255 次阅读 2012-7-25 15:4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南涝北旱 南旱北涝 北京暴雨 推荐到群组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杨学祥 惊心动魄的7.21北京暴雨过去了,政治家关心的是弘扬北京抢险精神;保险公司关心的是统计经济损失;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发现规律、预测和预防下一次灾害的发生。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76.html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陈小江告诉记者,从流域大洪水发生的几率来看,自1958年黄河下游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以来,已连续54年没有发生2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自1982年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以来,已连续30年未发生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虽然洪水发生规律具有不确定性,但连续不发生大洪水的时间越长,发生接近周期频率量级大洪水的可能性越大。”他表示。 海河流域的汛情同样需要高度警惕。尽管自1963年以来已有近50年没有发生大洪水,但从自然规律来看,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增加。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多雨范围较去年明显偏大,预计海河流域东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自1999年至今,松花江流域已经历了12年的枯水期,按照松花江流域水文的周期规律,新一轮的丰水期即将到来。有专家预计,今年盛夏黑龙江省平均降水量正常略多,夏汛洪水总趋势为中水。然而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可能多发局地洪涝。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07-23/4051553.shtml 2012年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京暴雨和河北最强降雨为中国北方降雨增强提供了有力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147.html 实践表明,南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汪品先院士指出,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SST Anomaly 201304 (center)  图2 2013年8月拉尼娜发展 2013年3月南半球处于夏季,南极海冰最少,德雷克海峡海冰开关被打开,减弱秘鲁寒流,使赤道太平洋海温增高,干扰了拉尼娜的发展。9月南半球处于冬季,南极海冰最多,增强秘鲁寒流,加快拉尼娜发展。11月日食在赤道,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48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9528.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928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3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