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青铜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4
kyotosizumoto 2020-1-11 20:52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4 第二章 青铜器的起源及其年代 引 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被学术界称之为“青铜时代”或者“青铜器时代”这样一个事实,但是具体涉及到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及其早期的相关传说的真伪等问题,一直是古今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比如,夏代九鼎的有无、三足的方鼎到底是怎么回事、蚩尤以金作兵器说的真相、夏代铜料产地的所在、还有那青铜铸币问题等等,围绕在中国早期青铜时代这一历史时期上的学术疑难问题,还是相当多的。作为金文学术研究成立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先给出回答。 第一节 青铜器和青铜时代释名 铜、青铜、青铜器在古代中国有多种别称,现分别一一予以说明如下: 1、金·美金·吉金 金·美金·吉金三者是比较常见的“铜”的名称。以“金”来指代“铜”,见于先秦史书中的记载。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铸三钟。 楚地产“金”,世所皆知。楚子赐郑伯的“金”显然是高质量的纯铜料。从“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之记录可以得知:楚伯赐给郑伯的“金”,是可以用来铸造青铜兵器的“金”。同样的“金”,却既可以铸“兵”也可以铸“钟”,可见当时的楚国对铜锡混合比例的认识是比较成熟的。这就印证了《周礼·考工记》中相关记载的真实性: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对上述几种具体用途的理解,看起来还有待研究。“钟鼎”、“斧斤”、“戈戟”三类六种青铜制品,自然没有争议。可是按照上述惯例,“大刃”的“大”是形容词,“削杀矢”的“削杀”是动词,这两者说明种属和前三者不是同一序列。假如我们把“大刃”理解为是“刀刃”之误的话,于是,前四者共点出八种青铜制品。那么,“削杀矢”又该怎么处理? “矢”本来就是用来杀人的,何谈“杀矢”?! 莫非“削杀矢”是三种青铜制品的名称? 把上述内容结合现代金属科学的研究结果,制成下表如下: “铸三钟”的铜锡比例是“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而改铸“兵”的比例是“四分其金而锡居一”。铜锡比例的变化,相应的也就出现了以系列金属表现在机械工艺和性能上的变化,尤其是硬度的变化。因此,《吕氏春秋·别类》中就总结说:“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 在《国语·齐语》中正式出现了“美金”一词:“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猪、狗。恶金以铸鉏、夷、斤、斫,试诸壤土”。这里“美金”和“恶金”相对出现,可见是一组相反概念的术语。而韦昭《国语注》中只对“恶金”之“恶”字注解为“粗也”。相应的“美金”之“美”的含义也就是“细也”了。但是,还是“金”,也即还是“铜”,而不可能如某些人所主张的是“指铁而言”。 我们主张:符合《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铜锡混合比例的“金”就是“美金”,因为可以直接应用到具体的青铜器制造活动上。而不符合这一混合比例的“金”,因为无法规定它的使用范围,所以是“恶金”。因为不了解铜锡混合比例,所以才是“粗也”。《荀子·强国》中就提到了“刑范正,金锡美”,也从铸造青铜的工艺上提出了“美金”的判定标准。 马承源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书中也是赞成我们这一主张的。 杜廼松在《青铜器铭文中的金属名称考释》一文中提出新的见解,他主张“金”与“吉金”或许有所区别: 或许“金”是炼出的粗铜。“吉金”是在初炼出粗铜后,再提炼中已加锡或铅的铜,即按照要制作的器种,已配合好的铜与锡、铅的比例。 他的这一猜想有一定的合理性。铭文中出现的“赤金”、“金”、“吉金”三个概念是并存的,这三者之间是一物多名还是各有所指,还需要对铭文和铜料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下结论。“美金”是什么样呢?可能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以为《白公父簠》出现的铭文应该就是对“美金”具体色泽的描述:“睪之金,佳鐈佳庐。其金孔吉,亦玄亦黄”。关键是“美金”的色泽是“亦玄亦黄”的。而“其金孔吉,亦玄亦黄”一语也是对“吉金”概念的最好解说。在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史颂簋》和《曾白公父穆鬲》铭文中出现的“吉金”一词,乃至于在讨伐“淮夷”中出现的“孚吉金”之事,都证明了“吉金”已经是当时的通用概念之一。“吉金”也就是“美金”,是“其金孔吉,亦玄亦黄”的简称。 在殷商时代的铭文中大量出现的是“易贝”(即赐贝),而出现“易金”的记载就比较少见了。这反映出在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青铜器还不是应用范围广泛的流通货币,青铜器的铸造权力和铜料的掌管一直把持在殷商王室手中。而到了周代,虽然还存在“易贝”的现象,但是“易金”(直接赏赐上等铜料)的记载大量出现成为时尚。周天子和诸侯国君的自上而下的“易金”行为,成为对下属的一种赏赐和奖励活动。“易贝”的目的经常就是为了购买铜料,如《庚赢鼎》铭文中就明确点出了“王易璋贝十朋,对扬王休,用乍宝鼎”。这里的青铜鼎铸造价格是十朋。这显然不如直接赏赐铜料更方便。《麦盉》铭文中就直接记载了“侯赐麦金”一事。 在社会经济史方面,为了购买铜料的“易贝”记载,使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具体费用。上述的《庚赢鼎》的制作费用是十朋,而根据《何尊》铭文中的记载,它的制作费用是“三十朋”。《何尊》的尺寸是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而《庚赢鼎》不详,但是它是小鼎,我们以《何尊》的重量来估计,既然《何尊》的价格是三十朋,那么十朋费用的《庚赢鼎》的重量大约为其三分之一,即五公斤左右应该是比较有根据和合理的。而《复鼎》的制作费用是“三朋”,那么它的重量或许是一点五公斤左右。对这个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多地比较研究,从中我们可以找出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上存在的地区性和技术性的价格同异。 2、铜·红铜·赤铜·青铜 铜或称红铜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紫红色的天然纯铜块,一般它们是宇宙中含铜元素高的小行星坠落到地球或者自然界火山爆发过程中铜矿石在高温下形成的遗留物。至今为止,在考古学上已经发现过这样的遗留物被远古时代先民们加工成工具的现象。如,在土耳其南部的一处史前人类遗址中就出土了用天然纯铜加工成的原始铜针。但是,天然红铜的缺点是硬度低,而且无法大规模获取。 红铜在古籍中一般被称作“赤铜”。《管子·地数》中有“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一语。这一记载还出现在《路史·后纪》中。但是,在金文上出现的“铜”字,目前为止以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的《楚王酓胐鼎》为最早,在此之前则多称为“金”或“吉金”,见上文。该鼎铭文中有“获兵铜”一语。这里的“兵铜”是否就是制作兵器所用的铜料呢? 徐中舒在《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论殷墟青铜器与两轮大车之由来》 一文中研究了“金”与“铜”二者概念的演变过程: 金与铜得名之由来:铜器之铜,古谓之金。铜器铭文每称受王锡金,或自择吉金,用以铸器,凡两周铜器,无不称金。至战国末《楚王酓胐鼎》及盘,始云“战获兵铜”。铜盖晚出之名。盖金初为铜之专名,及战国末,金渐为金属之共名,更遂制铜字为其专名。 关于红铜,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对此论述: 红铜矿石有天然存在的,石器时代的人们,捡取制器材料,偶有遇到铜矿石的,仍把它当作石材处理,捶打,敲击,剥制,琢磨。在处理过程中,发现它的性质不与石材同,不易辟裂剥落,并且可以锤薄,可以拉长,又能发灿烂的光辉,于是把它制成小器物或装饰品,用以装饰,这是红铜发现时的情况。所用的方法叫冷锻法。后因某种场合,某种关系,也或者就是在野外燎原吧(?),偶然把红铜器烧为液体,火熄灭后仍复凝固,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状。以此启示,遂诱导人们发明熔铸术,这是红铜时代较进步的阶段。 郭宝钧这段论述很多观点在模棱两可之间。实际上,我们还不能准确地解释远古人类发明熔铸术的真正原因和大致时代。也许只有自然界的火灾和火山爆发现象给予了远古人类的直接启迪?当然,这也只是推测。在这样的自然火作用过程中,在熔化红铜的同时,也会把其它金属的矿石也一起熔化,最初的天然合成的青铜可能就是这样出现的。远古人类在铜中加入锡或铅,使铜原料变成青色或金黄色的硬度高又容易加工的金属合金,这就是人工铸造出的青铜。 青铜和单纯的红铜、锡相比,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能: 在物理学和化学性质上,一般合金熔点低,比原来的金属熔点低。硬度,比原来的金属硬度高。体积,比原来的金属略为涨大。铜锡合金的青铜也正是如此。……就体积说,它能熔时流荡,无微不入。凝时满范,花纹绮丽,且少存气孔,具有化学的稳定性,容易得出锐利的锋口,还具有美丽的外观,于铸造最为适宜。 以上两类是有关“铜”概念的别称。有时它们也被用来指代青铜器,如“吉金”和“青铜”两个概念,通过我们在前面对金文学术研究诸多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吉金”和“青铜”这两个概念其实就是青铜器的常用术语。当然,也有合上述二者为一的“赤金”这一概念出现。如,《曶鼎》铭文中的“易曶赤金”、《麦鼎》铭文中的“麦易赤金”等,这应该就是赏赐天然纯铜料的珍贵记录。 3、铜器·古铜器·青铜器 “铜器”一般来说就是“青铜器”的简称。而“古铜器”显然应该是“古青铜器”、“古代青铜器”的简称。现代学术界的标准术语是“青铜器”。在“青铜器”狭义的使用范围内,它只是指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汉、唐时期的“青铜器”虽然也是“青铜器”,但是否也属于“古铜器”的范畴?看起来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至少,我本人对古代金文学术研究著作中收录了大量汉、唐时期青铜器的现象颇有看法。 在清代学者的著作中,汉、唐时期青铜器和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一样,全是属于“古铜器”的范畴。我们立足于金文学术研究的角度上来理解“铜器”、“古铜器”、“青铜器”这三个概念,我们主张狭义意义上的使用范围才是上述三个概念的真正学术意义及其学术价值所在。即,在本书中,我们的一贯立场是主张“铜器”、“古铜器”、“青铜器”这三个概念是指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汉、唐时期青铜器,作为先秦时期的遗风,虽然被清代学者们收录在著作中,但它决不是金文学术研究的核心和主流。 4、彝器·礼器 “铜器”、“古铜器”、“青铜器”这三个概念,在先秦时期也曾经被称为“彝器”。见《左传·襄公十九年》:“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昭明德而惩无礼也”。所谓“彝器”,杜预《春秋左传注》中解释说:“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因为在商周时代的祭祀活动中经常按照当时“礼”的相关规定使用这些“彝器”,所以使它也就具有了“礼器”这一名称。阮元在《商周铜器说》一文中还提出了“器者,所以藏礼”之说。 我们从“彝器”和“礼器”这一角度来理解的话,“铜器”、“古铜器”、“青铜器”这三个概念也只能是指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而和汉、唐时期青铜器有着很大的距离。 有关红铜和青铜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以及工艺性能的比较,请见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制作的下表: 注:J表示金属铸造,S表示砂型铸造,流动性按一般采用的方法浇注液体金属到砂模中所得到的落选线的长度来表示。 5、青铜时代·青铜器时代 “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一概念来自丹麦。汤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在1836年出版的《北方古物指南》(Ledeteaadtil Nordisk Old Kyndighed)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梅原末治在《中国青铜器时代考》一书中曾就此阐述说: 此处所谓青铜器时代者,乃欧文Bronze Age之译语,用以称呼史前文化之一阶段也。盖人类日常生活所必要之利器,最古使用石器,其后以偶然之机缘,知有纯铜,更知加以锡因成青铜而变为质料坚劲之合金,乃用以制作各种之利器。而青铜器时代者,其所含之意义,即指此种文化时期而言。 因此,把Bronze Age译成中文可以有“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两种译法。在现代学术史上,这两种译文是并行的。比如,郭沫若和张光直分别著有《中国青铜时代》一书,郭宝钧和梅原末治分别著有《中国青铜器时代》、《中国青铜器时代考》一书。今天,学术界使用“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一术语,有时却是为了有意避免使用“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而来的。也许是因为古代史分期问题上对“西周封建说”的反对而采用的一个回避方法吧。对于主张“秦汉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们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左右逢源性的选择。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正教授论文《从铭文内容看青铜器种类的划分》
kyotosizumoto 2019-12-9 08:52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10 第二节 从铭文内容看青铜器种类的划分 最早的青铜器分类法也许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根据铭文内容来铸刻在不同的器皿上的那些观点。如,前述《周礼·司约》中的所谓“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就是一例。它在铜器分类学上的意义是:彝器中有宗彝和非宗彝。因为《周礼·司尊彝》中有六彝之名,即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则又是对彝器的进一步分类。 《礼记·檀弓》中把铜器分为明器和鬼器两大类,表现出在分类学的儒家理性主义对铜器分类学方法论的统辖。《墨子·非命》中又提出了所谓的“琢之盘盂”的铜器分类学,即它在说明了盘和盂两种铜器分类时,又点出了在铭文铸刻技术上是以“琢”的方式去表现铭文的。所谓“琢”也就是刻。 需要说明的是,在明器和鬼器的分类上,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时代还没有出现这一划分。证据是: 从使用情形看,有些器上外有熏烟,内有水锈,大概皆实用器。随葬品也有涂殊或用丝绢包裹的,似颇珍视;尚无特为死者制铜明器的习惯。墓中的随葬铜器。都是死者生前惯用的。 看来,最初的明器是由生前所用和其它人的日常用品转化来的。到了西周初期,也还是如此。而且还大量出现了把俘获来的殷商青铜器葬入墓中的现象。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土的青铜器就可以看出明器的典型特征:“有铜器下型之后,槎材未修,或盖器不丌,或底部洞穿,盛物即漏”,这正是青铜器的明器功能的外形特征。当然,从事考古工作的都知道还有另一个现象就是:把死者生前使用过的青铜器打碎后仍进死者墓中。无疑,这增加对出土青铜器的价值功能的判断难度——究竟是入葬时打碎还是由于墓顶塌方压碎了随葬的青铜器,这成了考验考古学家经验和智慧的一个常见问题。 在1964年发掘出土的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墓地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器九件,其中四件盨的铭文皆为:“叔专父乍郑季宝钟六金尊盨四鼎七”。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铭文中出现了对铜器分类问题的记载”。 “宝钟六金尊盨四鼎七”即是把上述铜器分成四类:钟、尊、盨、鼎。 研究结果表明这四件盨的“形制、花纹、铭文皆相同,可视作同群同时铸,为西周后期产地”。可以证明到了西周后期,铜器分类问题已经极其成熟化了。 但是,随着当时铜器种类的增多,对它的命名也成为一件重要的课题。这也是古代学术史上研究的难点之一。 就以宋代和清代的分类来说,《宣和博古图》中把铜器分成二十四类:鼎、尊、甗、罍、鬵、彝、卣、簠、豆、铺、鬲、鍑、盉、盦、瓿、匜、盘、洗、钟、磬、錞、铎、钲、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将青铜器分为商代十八类:钟、鼎、尊、彝、卣、壶、罍、爵、觚、举、觯、敦、甗、鬲、盉、匜、盘、戈,周代二十六类:钟、盘、鼎、尊、卣、壶、舟、斝、觯、角、彝、匜、敦、簠、簋、豆、盉、甗、鬲、盘、盂、盫、戈、铎、鼓、琥。 总体来看,宋代的分类还不是很成熟,如“辕”下又分三类,“敦”和“簋”的区别也不是很清楚等等。 到了清代,分类就更是五花八门了。 著名的《西清古鉴》分为三十九类:鼎、尊、彝、舟、卣、瓶、壶、爵、斝、觚、觯、角、勺、敦、簠、簋、豆、铺、甗、锭、鬲、鍑、盉、冰鉴、匜、盘、鋗、洗、盂、瓿、缶、铎、戚、铙、镦、钟、刀、剑、匕首。《宁寿鉴古》分为三十五类: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斝、觚、觯、勺、敦、簠、簋、豆、铺、甗、鬲、鍑、盉、冰鉴、匜、盘、洗、瓿、盦、钟、铎、铃、戚、铙、戈、登足。《西清古鉴甲编》分为四十类:鼎、尊、罍、彝、舟、卣、壶、爵、斝、觚、觯、角、觥、斗、勺、卮、敦、簠、簋、豆、铺、甗、鬲、鍑、盉、冰鉴、匜、盘、洗、盂、钟、瓿、钟、铎、戚、铙、剑、矢、镦、匕首。《西清续鉴乙编》分为三十二类: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斝、觚、觯、角、敦、簠、簋、豆、铺、甗、锭、鬲、鍑、盉、鉴、匜、盘、洗、盂、瓿、钟、铎、剑。在分类种类上,《西清古鉴甲编》的四十类显然是古代之冠。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代青铜器的腐蚀与化学保护
zhengyongjun 2019-6-23 09:18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4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保护
热度 4 zhengyongjun 2019-6-20 10:47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专从内务府拨给曲阜孔庙十件商代、周代的青铜礼器,陈列于大成殿,为祭孔时使用。这十件青铜礼器分别是:木工鼎、 牺尊 、伯簋、 父乙卣 、 宝簠 、亚弓觚、夔凤豆、 蟠夔敦 、饕餮 :口径14.5*11.3cm、高33cm、宽25cm、重5.3kg。祭祀时用于盛酒之器。器呈椭圆形水囊状,口颈稍敛,鼓腹下垂,圈足处撇。盖为倒扣碗状,蒜头盖钮,盖为母口,器为子口。腹宽处两侧有双环耳,系粗绳纹提梁。口沿下饰一周菱形云雷纹,前后各铸一兽首,腹部素面,圈足饰两道凸弦纹。器、盖内壁对铭“册父乙”三字。 牺尊 :通高29cm,长39cm,宽14.5cm,重5.4kg。祭祀时盛酒之器。器作牛形,牛躯体浑圆雄健,蹄足强壮有力,双耳向后,短尾下垂,器身光素无纹饰。背上有一椭圆盖,可开合。 四足方鬲 :口径21.5*16.5cm,高24.5cm,重5.6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呈长方形,剑口,平折沿,双立耳,耳有短梗与折沿相连,腹壁均匀鼓出,下承四蹄足。器腹一周饰以8个凸起的矩形图案。 蟠夔敦 :口径19.5cm,高22.3cm,宽37cm,重5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应为簋。器为圆形,子母口,鼓腹,覆碗状盖。双兽耳下有垂珥,盖饰凸弦纹和夔纹。器身饰带状蟠夔纹,下为凸弦纹,圈足饰垂鳞纹,兽形三短足。 宝簠 :口径28.5*22cm,高8.6cm重3.4kg。祭祀时用于盛放食物。器呈长方形,缺盖,直口、平唇、斜壁、深腹、兽首双耳,方圈足的各底边做成长方形缺口。沿下铸一周乳丁云雷纹,器腹铸兽目交连纹。器内铸有铭文“囗自作囗簠其子孙永宝用”11字。 簠:《说文》释曰:“黍、稷圆器也”。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稻、梁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39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评<生殖崇拜和中国青铜器时代>》
kyotosizumoto 2016-12-19 15:17
评《生殖崇拜和中国青铜器时代》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研究的深入,生殖崇拜现象作为研究中国远古文化起源的一个视角,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们的重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亡友赵国华学兄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留下了《生殖崇拜文化论》这部遗著。而后,又有傅道彬博士也出版了专著,继承并阐发赵氏的观点。当然,有关此类研究,更早也许我们可以上溯到郭沫若和闻一多等人对阴阳爻符号取象于生殖器崇拜的解说。在台湾学术界,杜而未博士和旅日台胞王孝廉博士的神话学说,也是以此视角来建构其各自的文化起源论体系的。在日本汉学界,从老一代著名汉学家白鸟清教授、池田末利博士,中经森安太郎教授、铁井庆纪教授,到现今的御手洗胜博士,都有专著或专文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在俄罗斯汉学界,有李福清博士。在美国汉学界,有周策纵博士和艾兰博士。在匈牙利汉学界,有陈国博士。在瑞典汉学界,有高罗佩博士。在法国汉学界,有马伯乐博士和库拉耐博士……所谓“此道不孤”之说,谓为信然。 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我对这类研究的一点疑虑和担心:勿庸置疑,对远古文化起源问题的泛生殖崇拜论倾向的研究,更多的是建立在对原始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读基础之上的。萧兵教授和何新教授的系列专著,就是这类研究的产物。我曾就此问题向赵国华教授当面置疑,也曾在《哲学研究》上刊发了我对他的这一研究的反驳和置疑。因此,我对这一视角的研究一向主张:与其把远古文化的起源归结为生殖器崇拜,不如归结为感生信仰和高媒传说更为合理。所以,我在《周易发生学》(1993年,中国环境)一书和《金文氏族研究》(2002年,中华)一书中都有专章力主有限的承认生殖崇拜和远古文化起源问题的派生关系。有鉴于此,当黄自随先生的这部专著《生殖崇拜与中国青铜时代》一书出版后,我的确感到有责任写点感想,以就正于同道。更加之今天虽然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洋博士后洋博士洋硕士学历在身的我,当年也不过和他同样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惯曾为旅偏怜客”的经历,也是我在初读此书后就立刻答应了要为他写点文字的原因。 在我一读此书之后,的确,我的感觉是忧喜参半的。喜的是这样题材的一部著作居然能出自一位二十几岁的大专毕业生之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相关史料的使用,基本上能用所能用,而且在全书的总体布局也十分适当。平心而论,二十年前的我,是没有他今天的这种学养和功力的。为此,我十分佩服为此书的出版而付出了巨大心血的湖南学界各位师长们!二十年前,在我孤独忧患和坎坷的青年时代,是湖南学界的师长们及时地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能一步步的从京城走向世界。今天,还是二十年前帮助过我的那些师长们,又在黄自随学弟的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我总算明白了“湘学”一直盛行不衰的原因。 但是,我的忧虑还是满多的。首先,在对专业术语的使用上,时有不规范之处。比如,在该书第175页上有“金铜铭器”一语,在第208页上又有“青铜铭器”一语,这就显得极其生硬。标准用语应该是“铜器铭文”或“金文”。这样的例子还出现在他对文化人类学理论术语的使用上(如果不是国内翻译术语不准确的话)。其次,该书有的章节,论述就极为粗糙。特别是《论屈原水死》、《对水的原型之考察》、《“主”考》、《夏、商、周之名试释》四章内容,我感觉才刚刚开始进入本题,几个重大问题已经隐约可见,正当我准备高呼“英雄所见略同”想赞叹他的眼力时,他却已经收了笔。这使我开始审视他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是否已经到了相当的深度?当然,我也把该书《金石与青铜鼎崇拜》和《论酒》两章直斥为“通文胡说”。因为他对铜鼎·酒和生殖崇拜之间的比附性论述过多,反映出作者对铜器类型学和古文字学的陌生,也是他在治学方法上“假设”过于“大胆”的结果。在解释远古文化的起源问题上,我并不赞同以生殖崇拜说来“放之四海”的那种研究方法和立场。其三,对原始史料挖掘不足,这是我对全书的一个基本评价。比如,该书在《原始宗教生殖崇拜》一章中,引用的论据还是老掉牙的汉画像砖石上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来论说。而实际上,最近在山东出土的周代陶盉上已经出现了交尾蛇的图像,这为伏羲女娲交尾传说的产生年代和地区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力证。详细可见拙著《金文氏族研究》第124页。在《论巫史》一章中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果他没有读过日本汉学界著名的上古文化史家小南一郎博士有关“史”的起源问题的著名论文的话,那我并不能指责他什么。然而,国内学者如阎步克教授,国外华裔学者如周策纵博士皆有专书专文研究过巫史问题,可在本书中却看不出一点痕迹。或许,他对此似乎并不知道?在对巫咸·巫彭和巫尫的神话学考证上,作者用力颇多——我恰恰已经写有近十万字的《巫彭巫尫考信录:对荆楚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思想史研究》一本小册子待出——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以此作为一部专著,来进行更为深入的考证和研究。我很愿意就此问题和他进行交流,包括合作研究。 在涉及到具体的考证方法上,作者不可避免地时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即,以汉代以后的史料和现今少数民族地区史料来解说先秦文献。如,该书第41页对“中”字的考证。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文化人类学的考证方法多大程度上能够复原远古时代的史实,这是中外正统的考证学家们所置疑的问题核心所在。从德国历史语言考据学派到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的学者们,一般是对此持否定态度的。当年法国汉学家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和歌谣来解读《诗经》,就遭到了德日两国汉学大师们的联手反驳。如果作者能够对此有所觉察的话,或许他在《论屈原水死》、《对水的原型之考察》、《“主”考》、《夏、商、周之名试释》四章中一些“大胆的假设”(如他对夏商周之得名的假设,他对青铜鼎之取象的假设等等)就可以避免了吧。 时下的学术界,愿意认真做考证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仅有的几篇考证文章,又多是非帛既简的内容。尽管那些“考证”,又多是只证不考,实在让人倒胃口。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上,以论代考的现象十分严重。当然,这需要扎实的西学功夫。没有脚踏实地的阅读西文原著的功夫,是当不了李泽厚的。当不好反而给人以“以小说家的身段来写思想史”的感觉。 对上古神话进行思想文化史的解读性研究,是件非常艰巨的工作。首先着眼点的选择就是个蜀道难的大问题。在这方面成功的典范前有丁山教授的《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一书,后有张军博士的《楚国神话原型研究》一书。赵国华教授《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的本义不在于此,而何新教授的《诸神的起源》一书乃至此书的几次修订本,和丁张两书相去尚远。 通览本书,作者居然没有注意到感生信仰和生殖崇拜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注意到火历和寒食在建构上古思想文化史上所起到的特定的作用和意义问题……这是让我非常惋惜的。我曾设想著述《感生帝说的研究》、《寒食与火历》、《西周初期史官制度的起源及其职能》三部专著,来建构我的上古文化发展史观。出于对同道的景仰,我以为他一定有不少和我“所见略同”的。但是,至少目前为止,我还有待观望。另外,对国外研究资料和国内金文资料在使用上的不足,也是让我为此感到遗憾的原因之一。 在道出我的这一喜和一忧之后,我特别想肯定作者力图重新建构上古文化起源观的努力。不谈学术观点,从学术著作的总体构成上来说,本书是极为适当的。这反映了作者驾驭学术史料和学术理论的能力,已经远在时下的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水平之上!为此书作序的王立新教授,是我的朋友之一。作者在后记中所答谢的不少人和我也是非师即友的关系。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部书的作者学术能力已经达到了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一般水准。我从本书的结构上多少看出了作者的鸿篇巨制的目标。希望他能以此作为起点,加以时日,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和一名优秀的上古思想文化史家就要出现在湖南学界! 《生殖崇拜和中国青铜时代》,黄自随著,远方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个人分类: 商周历史文化|1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贾腊江,姚远,赵丛苍等:秦早期青铜器中的铅料矿源分析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5-9-26 09:37
贾腊江,姚远,赵丛苍, 等.秦早期秦早期青铜器中铅料矿源分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34(1):97-104. 秦早期青铜器中铅料矿源分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 ,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 编辑部邮箱, 2015年01期 【作者】 贾腊江 ; 姚远 ; 赵丛苍 ; 凌雪 ; 柳小明 ; 袁洪林 ; 【Author】 JIA Lajiang;YAO Yuan;ZHAO Congcang;LING Xue;LIU Xiaoming;YUAN Honglin;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of Science Techn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School of Cultural Relics,Northwest University;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Northwest University; 【机构】 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摘要】 秦早期青铜器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人早期生活的地区没有发现古铜矿和铅矿遗址,所以关于秦早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至今仍是一个谜。本文利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探讨秦早期青铜器中铅矿料的来源,结果表明,秦早期青铜器使用的铅料很可能就来自秦岭山带。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早期秦文化 ; 青铜器 ; 矿料来源 ; 秦岭 ;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秦早期青铜器中铅料矿源分析_贾腊江.pdf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283 次阅读|4 个评论
闹市藏宝 2012-05-09 21:09
taodeng 2014-2-23 13:59
上海 黄浦 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收藏有珍贵文物12万件,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中国已算难能可贵了。其中的青铜器尤为精湛,陶瓷和绘画也享有盛誉。商周时代青铜器是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陈列的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鄂叔簋、龙流盉、青铜觥,斝觚罍瓿,让人不识字了。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晋春秋 2008-11-08 14:36
taodeng 2014-2-7 23:51
山西 太原 博物院 山西现在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煤都的称呼,其实在远没有发现煤炭之前,晋人已经很精致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光是看看那些青铜器,你就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先民比我们更有艺术的追求。山西的夏文化遗存灿若繁星,而大量青铜重器和完整城池的发现表明商王朝已将晋南作为经略的要地,周代的晋国有精湛的手工业自然不足为奇了。 鸟尊·西周 兽形觥·商代 彩陶罐·新石器 水瓶·新石器 鸮卣·商代 云雷地乳钉纹瓿·商代 玉鹿·西周 虎头匜·春秋 匏壶·春秋 饕餮纹卣·西周 杂技俑·北魏 观音菩萨五尊像·北齐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3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铜器铭文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决定
BMK 2013-11-16 10:51
新华网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第六条“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如下内容: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力,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最重要方针。由此,我对新一届领导产生信任。剥夺农民的土地,将农民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赶出农村,如有些地区所谓城镇化过程中之所为,不但对于农民是不人道的,而且必将造成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孟子说,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有恒产而有恒心” 。孟子所言理想的恒产,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有了“恒产”(即不可剥夺的固定资产),农民衣食无忧,自然甘心做顺民。不然,轻则为盗贼,重则为陈胜、吴广之徒矣。 中国古代私人对土地的掌控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已有记载。下面是据李学勤先生研究概括的若干事例。 根据铜器铭文的记载,西周土地的转让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赏赐。如师永盂记载,益公传周懿王之命,将田地赐给师永。 第二种是交易。卫盉记载说,矩伯用田从职为司裘(周王朝中管理毛皮的官)那里先后两次交换礼玉和皮币。交换以贝朋作这价值尺度。前一次用价值八十朋的“十田”来换取觐璋。第二次“其舍田三田”,换取了赤色虎皮两张、牝鹿皮饰两件和有文饰的蔽膝一副,值二十朋。 第三种情况是赔偿。据散氏盘的记载,夨王攻击了散,不得不割让土地给散,作为赔偿。 从金文来看,西周的土地转让应经过一定有法律效力的程序。比如交换的双方要“析卷”(即立以同等内容的契卷,交易双方各执其一)和“立誓”。转让过程还要有“三有司(即司马、司徒、司空)参与。据金文记载,土地转让要经过度量,勘定地界。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还要画出地图,如散氏盘所记述的那样。
3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浸淫历史之青铜器篇
热度 6 cissyludai 2013-11-16 02:08
你, 曾经如此辉煌, 只有少数人才配拥有; 你, 曾经静静的在那里, 不知道过了多久; 你, 明白, 辉煌过后总有落寞, 也明白, 凡事总有个 cycle; 不会永远.... 蛙饰鼓-东汉公元25-220 兽面纹卤 春秋公元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兽面纹卤,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龙耳尊 春秋公元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龙耳尊 外腹云雷纹饰,有瓦纹海马形状双耳,重10余公斤,高33.2厘米,口径27.6厘米,属春秋时期青铜器。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公元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盉为调酒器。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吴王夫差鑑 春秋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大口束颈,有肩,腹部略为鼓出且向下收敛,底平。双耳有环,耳上饰兽面纹,兽的额顶又有一高出器口的小兽。前后各置一卷尾双角龙作伸头探水状,两条龙攀附于器壁,咬住鑑口,非常形象生动。颈部、腹部均饰交龙纹。这种躯体交缠、盘旋的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鑑的内壁有铭文二行十三字: 攻吴王夫差选择(择) 氒( 厥)吉金,自作御監(鑑) 记叙了吴王夫差选用最好的吉金(青铜)铸造了这件作为宫廷御用的器物。鑑是大型的水器,按文 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鑑的具体用途有三种,一般用来盛水,也可盛冰用于冰镇食物;在铜镜没有盛行之时,古人常以之照容;此外还有沐浴功能。鑑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盛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透雕蟠龙鼓座 春秋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伯遊父櫺 春秋公元前7-6世纪上半叶 莲瓣盖龙纹壶 春秋公元前7-6世纪上半叶 交龙垂鳞纹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齐侯匜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芮伯启壶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四羊首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瓿是一种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四羊首瓿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大口,方唇,直颈,折肩,宽腹,高圈足上有三个大方孔。肩有四个高突的羊首,其貌威猛,间隔以鸟形棱脊,在羊首与鸟形棱脊之间饰龙纹。腹上部饰火纹与四瓣目纹相间隔的带状纹饰,下饰乳钉雷纹,并以联珠纹为下栏。圈足饰双角突出的兽面纹。此器体态宏伟,造型特点与装饰风格具有长江流域青铜器特征。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母癸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通高36.8、口径22.7厘米,重5公斤。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 甲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甲簋,西周早期,盛食器,通高29.8厘米,口径22.5厘米。早期一般沿袭商代的形式,中期开始变化较大,式样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 小臣蟸方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癸殳古方尊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通高21.8厘米,口径20.1厘米.圆口折肩,椭方腹,圆足。肩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肩饰龙纹,腹满饰兽面纹,雷纹为地。肩四角附象鼻兽角。造型端庄。纹饰华美,铭文“癸古作旅”四字。虽形制不大,却气度不凡,深厚雄健,仿佛大器,堪称商周青铜鼎盛期中的上乘之作。尊的颈部饰蕉叶纹,若仔细辩识,这每一瓣蕉叶纹竟是由上下倒置、五官移位的兽面纹构成,兽面纹下面是两只一组的优美凤鸟。肩部一周饰双头龙纹,龙首回顾观望。四角是突出的带角象鼻首,象眼圆睁,长鼻卷曲,象牙上翘,双角弯折,别有威严神秘之相。 鲁侯尊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西周康王 鲁侯尊。通高22.2厘米,口径20.7厘米,重4.1公斤。腹内底有铭文22字,记载鲁侯伐东国。此其造型造型特殊,整體像筒狀方尊,廣口長頸,高方座,但兩側有一般西周簋所具有的獸首鋬,鋬下有下垂的鳥尾形裝飾。通體光素。 共父乙觥 商朝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 共父乙觥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镶嵌十字纹方钺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用于杀戮的刑具。该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镶嵌十字纹方钺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该方钺大而重,使用不便,且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八牛贮贝器公元前206-公元8年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主要用来盛装货币——贝壳,同时还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 注:国庆携子参观上海博物馆摄。
7958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一起感受灿烂的楚文化
热度 3 罗帆 2012-11-21 15:20
一起感受灿烂的楚文化
从河南赶回武汉的夜路上,与在武汉开会的好友联系,得知他还没有离开。欣喜之余,邀请他第二天参观东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馆。 深秋的清晨,朝日东升。寒潮似乎过去,阳光洒满大地。早早地赶到博物馆门口排队。随着开门时间的临近,排队领票的人形成了长蛇阵。开门之前,好友仿佛从天而降。我们很快领到了门票,走进各个展厅,一起感受灿烂的楚文化。 阳光下的博物馆一角,孩子们在写生 走进南面的展厅,走马观花地看了《土与火的艺术》。第一部分以出土瓷器为主,介绍元代以前楚国一带单色釉瓷器的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以馆藏传世瓷器为重点,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发展面貌。 图1 瓷器出土时的场景 图2古朴的瓷罐上有只憨态的熊 图3 匠心独运的展示设计 我们重点看了《楚文化展》。楚国立国约有八百年,在公元前 223 年被 秦国 灭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万象。 楚文化 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 区域文化 ,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践剑、 吴王夫差矛 ,还有复原的 2002 年在湖北枣阳 九连墩 发掘的楚国车马坑中的部分车马。越王勾践剑于 1965 年在江陵望山 1 号墓出土,长 55.7 厘米 。这件春秋晚期的利剑,千年不锈,表面呈现许多小暗格,异常精美,不愧为镇馆之宝。 图4 楚文化的图腾 图5 屈原的天问 图6 古老的战马遗骸和战车遗迹 图7 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图8 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 我极力推荐的是曾侯乙墓展厅。 1978 年在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 2400 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 2400 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360 件。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 2156 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 乐器展品中的战国时期青铜编钟更是无价之宝。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钟架长 748 厘米 ,高 265 厘米 ,重 4.5 吨左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看完展览,我们去欣赏了一场编钟演奏。几首古曲之后,最后一曲是编钟独奏贝多芬的《欢乐颂》。曲终人散,余音绕梁。 图9 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 此后,我们还看了《梁庄王墓》展厅。明梁庄王墓是明仁宗 朱高炽 的第九子 朱瞻垍 与魏妃的合葬墓。看来,主人生前犹喜金银珠,各类金器、玉器、瓷器琳琅满目,据说多达 5300 件。在展出的 梁庄王墓出土文物 中,一件来自 “ 西洋 ” 的金锭是 郑和下西洋 的重要见证。 最后,匆匆看了《秦汉漆器艺术》。漆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秦汉时期 的漆器达到鼎盛期。在这里将馆藏的湖北出土的秦汉漆器集中展示。不过,好友说日本的漆器也很有名。
个人分类: 艺术空间|5209 次阅读|4 个评论
宝鸡五日
sstone2009 2011-11-1 11:32
早晨起来,拉开窗帘,外面细雨濛濛,给人平添了几分凉意。吃过早餐,坐出租去办事。早上上班时段,道路有些拥堵,我与的哥聊了起来,像往常一样,问问收入之类,也又一次听到了他们对向公司缴款数额的抱怨。资源的权力的支配下,一旦垄断,便会藏污纳垢。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政府不是只把出租车经营权交给某些“特殊”的公司,任何自然人、法人均可以公平地享有这个权利,那么这个行业应该可以在市场的作用下,更加具有活力,人们出行将更加方便,享受更好的服务。 去秦岭的次日,我们去了青铜器博物馆。宝鸡是周秦文明发祥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很多,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许多珍品,其中一件名为“何尊”的铭文中有“中国”二字,这是目前可见最早出现“中国”名称的实物。 宝鸡给我印象至深的还有面食,我特别喜欢岐山哨子面,我喜欢面汤浓厚的色泽,满碗的汤里捞出几筷子柔韧洁白的面来,微微酸辣的味道。我每次来,都要设法吃完岐山哨子面,此次自然也要的。 宝鸡五日,期间诸事还算顺利,我庆幸,在出差的同时,可以享受到现代科技的方便,通过网络和无线通讯处理工作事务。这也使我感到很踏实。 来宝鸡已经五天,今晚要坐火车去兰州。
个人分类: 医疗实践|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27 15:14
史前一万年-国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3月25日起免费开放,每天限额8000人: 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   随着“潘天寿艺术大展”、“李可染艺术大展”、“黄胄艺术大展”和“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四大展览昨天(3月26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开幕,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批7项大展已全部开放,并免费接待市民参观。不过为了保证免费参观的秩序,国博将限定每天的客流量,一天最多接待8000人次。   除了此前已经开放的“复兴之路展”,昨天国博又推出了两项大展——“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和“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专题陈列。其中,“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以国博馆藏文物为主,展示了夏商时期、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型、纹饰、器物组合以及铭文书法上的变化脉络。在展出的百余件文物中,更名后的“后母戊”青铜鼎(原名为“司母戊”)、大盂鼎、子龙鼎等都堪称国宝,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则分为“西域之风”、“中土气质”和“藏传佛教”三个部分,展出文物90余件。
个人分类: CNPI中国国家国力研究院|1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暗藏古人生命宇宙模型
热度 2 sheep021 2011-2-17 10:32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暗藏古人生命宇宙模型
一、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长信宫灯。从外形上看她是一位面容秀丽但是愁绪郁结的宫女,跪姿捧灯,右臂袖口下垂成灯罩,中空的右臂又成为烟道,并将灯烟引入中空的宫女体内以减少室内油烟的污染。 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她面目端庄清秀,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 和其他的青铜器不一样的是,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 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二、集节能、环保、消防于一体 麻庭光 : 长信宫灯看消防 ,认为: 长信宫灯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金属导热造成的经济性,维持较大火焰的安全性和空气污染的环保性。长信宫灯,有一个储水容器,一方面蓄热并散热,以降低灯具的运行温度,减少燃料的挥发损失;另一方,储水容器还可过滤烟气,减少烟黑( Soot )和其他产物(如溶于水的氰化氢 HCN ,其味道是刺激性的。)的排放,于是给后人留下了唯一的,难以超越的灯具环保技术。 后人不再迷恋金属,并且广泛使用蜡烛,也就不需要使用宫灯了。因此,长信宫灯成为中国灯具历史上的绝响。 有道是,金属导热不宜灯,皇家奢侈强作火;蓄水冷却并除烟,长信宫灯设计绝。 三、水火和合,天人合一,暗藏生命宇宙模型 该灯结构,与古人生命宇宙模型惊人一致:左升右降,南火北水。 本人曾经过艰苦思考,将中医的十二经络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模型图,该模型符合中医中的基本理论,如下图: 12经络模型平面图 12经络模型立体图 设计完成后,本人曾想着如何制作一个实物模型,左侧是火再燃绕,热气经右路下降,存于水中,再经左侧上升燃烧,实现一个循环。未果。这个长信宫灯很早也见过,但今天早上,起床十分,突然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了:长信宫灯不正是这一模型吗。虽然,不是 100% 的合拍,但总体上已经十分神似了——真有点“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的味道。原来,古人从未脱离过水火和合,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思维啊。 我们在感叹古人精彩绝伦的设计和发明、发现时,须臾不可忘记古人的思维。 参考: 生命宇宙论——关于生命宇宙奥秘的简洁表述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名称考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77 次阅读|2 个评论
铁锅传说
fs007 2010-11-15 11:16
寻正 老头子要死了,向两个儿子交待后事,说,铁锅与绵羊10只归老大,而瓦罐与剩余的30只绵羊全归老二。老二愤而奔出,狂呼老父不公平 朋友们一起聚餐吃烧烤,个个兴致盎然,烤羊肉串,烤玉米,烧鸡,烧排骨,再配上几杯烧酒,尽兴之余,却忘了祭拜祖先。烧烤,就是纪念我们祖先在发明或者发现火之后的生活方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没有锅她也一样做不出饭来。 中国有一道名菜,称叫花子鸡,叫花子偷了鸡,却没有锅灶,只能用泥巴包了鸡,在火中烧。不负责任的武侠小说作者总说那鸡多么好吃,却忘了好吃的大前题,一是偷来的,二是叫花子,给他一碗馊了三天的米饭,照样好吃。 叫花子鸡已经是一大进步,最早咱们祖先是成天吃烧烤的。天然的炊具有两个,一是乌龟壳,二是竹筒,咱中国人对乌龟的感情,就是建立在乌龟壳上的,现在咱们天天家里用的盘子碟子,就是从龟壳演化出来的;竹筒饭现在仍然在某些地区流行,对游客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吃过两次,对其味道不以为然,其文化意义远远多于口感。对于成天烧烤吃得烦透了的祖先来说,龟壳与竹筒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从此他们有了炊具。 图一、最早的炊具:竹筒与龟壳 龟壳不易得,竹筒易烧坏,烧烤还得继续吃,叫花子鸡还是继续做。吃叫花子鸡的发现不同的泥巴效果不一样,有时候鸡藏泥中,得使劲摔在石头上,才能碎泥吃鸡,于是乎他们发现了泥巴越烧越硬的道理,过渡到陶器时代。 图二、三乳瓷壶:性感其次,科学第一(陶瓷传热不易,此设计增加了稳定性与透热性,有开水喝了) 老祖宗烧泥巴成瘾,成天拿泥巴石头乱烧,终于从某些石头中烧出铜来,顺利地过渡到了青铜器时代。大禹治水成功,决定要举行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派对来庆祝。在他父亲治水时,众贵族拖三拉四,干活不积极,导致了他的父亲被杀了头,因此他存心报复,就下令收缴天下铜器,收了那些贵族做饭的家伙,在派对时大家要吃饭不是?我家没那么锅做饭呀,我请你们吃饭,你们出铜做锅是顺理成章的吧?于是乎他一口气做了九口大锅,名之曰九鼎,让天下群贵围鼎而坐,从同一地方来的坐在一起,于是乎天下就分成了九州。大禹的这一举措奠定了中国的为大锅舍小锅的政治文化,舍天下人的锅,做成气派豪华、一年甚至几年才能用得上一次的大锅。 图三、大禹一鼎三用:收礼品的容器、开派对的大锅、以及祭祠中的香炉 大禹收了贵族的锅,贵族们有样学样,当然就抢平民老百姓的锅,铜锅成了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于是乎他们又努力烧泥巴,从中烧出铁来。铁比铜的溶点高,因此大家要多花很多力气烧,而且早期生产的粗铁(即铸铁)质地不如青铜,易碎,要做成锅也麻烦得多。地壳的5%都是铁,而不到0.01%才是铜,铁不好,但胜在多,于是乎祖先们过渡到了铁器时代。 铁与铜相比,易于腐蚀,因为铁氧化后生成的铁锈比铁本身更占空间,因此向外膨出,进一步暴露下面的铁。铁锅虽差,但比易碎不那么导热的陶瓷锅,还是要高级很多,因此,铁锅迅速得到了普及。有号称博学的科普作者宣称其它国家不用铁锅,那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在现代铝锅未现身以前,哪个国家都会用铁锅,除非穷得用不起,或者铁锅也被上层阶级抢走了,那才会舍铁饭锅而就泥巴锅。 图四、铜碗、铁碗与泥巴碗 早期的粗铁锅可能比已经沉重厚实青铜锅还要厚实,但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铁被炼成了钢,就比粗铁锅与青铜锅轻便了不少,但其笨重的特点是无法改变的。工业化之前,许多的钢锅是比较次级的钢产品,粗铁锅也一直在使用,因此铁锅铜锅时代做饭的都得有一身横练功夫,不然,锅都举不起。 说起举锅,咱们就不能不提名留青史的秦武王嬴荡,嬴荡并不淫荡,那时汉语可能还没有把淫与荡联字成词,不然,秦惠文王多半不会给他取这么一个名字。秦武王在位20多年,挟商殃变法之余威,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秦武王就有了莫大的野心,他要把大禹从九州权贵那里夺去的铜锅扛回来,于是乎有了秦王举鼎的传说。野心要与能力相称,秦武王举鼎,不自量力,结果当天把自己送进了坟墓,把霸王举鼎的壮举留给了百多年后的大力士项羽。 图五、超级名厨种子选手项羽表演霸王举鼎神功 武王举鼎时发生了什么?历史记载,他举起了大禹的大铜锅,但未能稳住身形,随后摔倒,给锅把脚砸了,然后就死了。一个符合现代医学的猜测是,武王经常跟力士练习举重,对心血管系统冲击巨大,主动脉发生动脉瘤。这一次用力过猛,武王动脉瘤破裂,巨痛导致了他暂时失控,随后摔倒,仅仅是脚外伤不足以致命,但主动脉的破裂在那个时代却是致命的。现代的青年如果经常练习举重,经常性地检查身体是必要的,免得突然发生动脉破裂导致的猝死(相信我,这不是偶然现象)。 项羽霸王举鼎的成功一举奠定了世界头号厨师种子选手的称号,结果他跑去跟老流氓刘邦抢江山,江山没坐成,厨师都没得做的了,霸王牛肉、霸王汤、霸王豆腐等千古名菜未产生就消失了,只留下一样霸王餐流传千古。只有当你了解了沉重的铁锅史,才会对铝锅的诞生感激备至,铝锅产生前,需要霸王级人物才能在厨房中举重若轻。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达到8%,远比铁要多,但麻烦在于,铝的生产工艺古人无法掌握。迟至19世纪初1825年铝才被物理化学家汉斯奥斯特生产出来,基于铝的理化性质,从矿物中提取极为不易,铝刚被发现,其贵重超过黄金。据说在19世纪中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请客时,最尊贵的客人端铝碗,次一点的客人只能端黄金碗了。在19世纪后期,美国发明家霍尔与法国发明家赫鲁特各自独立地发明了电解法生产铝,奠定了现代铝业的基础,铝锅与铝餐具逐渐走入每一个家庭成了主流。 图六、铝碗之贵重,曾经超过黄金碗 与铁(钢)锅相比,铝锅有着明显的优势,最显著的莫过于轻而易举了,铝锅只有铁锅的三分之一重,现代工艺也让其厚度大减,厨师终于告别了大力士时代。铝与铁相比,有着更好的导热性,铝锅更能有效地利用能量,食物受热更均匀,不锈钢锅往往在底板上换成导热性更好铝合金,否则,由于受热不均,食物易于烧焦。铝受氧化时产生氧化铝,可以保护铝具不受进一步的腐蚀。 图七、现代居家之铝锅天下 尽管铝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但生物体对铝却不感兴趣,尽管铝不象重金属毒性那么强,铝有神经毒性,能在某些人引起过敏与局部或胃肠道反应。在植物,铝引起生长发育的障碍。不同于铝,铁在生物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几乎所有的人体细胞都缺不了铁,构成了人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份。铁缺乏是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因此,铁锅补铁成了铁锅重返或者滞留厨房的一个关键理由。 铁锅补铁是民间常识,也为一些专业人士所推崇,但受到另外一些人的质疑。铁锅究竟能不能补铁呢? 铁锅用于厨房能显著增加食品中的铁含量,这一点为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学者在2010年报道的实验所证实,即使是最差的不锈钢锅,也能显著增加食物中的含铁量,而蓝钢锅与碳钢锅可以极大地增加食物中的含铁量。在1990年,来自中国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的学者也报道铁锅能每天给成人增加14.5mg及给儿童增加7.4mg的铁。 图八、不同铁锅对食品(木薯大豆汤)的增铁量(每100克干重)(来源:K Tripp et al.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13(1), 123130) 相对于食物在铁锅中显著增加的铁含量的确定性,人们是否会因为使用铁锅而增加从食物中摄取到铁则充满争议,下表列举部分铁锅补铁的研究报告。 表一、铁锅补铁之实验研究不完全列表 要理解新时代的铁锅传奇,就要涉及铁的基本状态与吸收。从食物中来的铁分成三种形态,血红素铁、非血红素铁、以及元素铁。血红素铁还分成动物源性与植物源性两种,植物源性的血红素铁跟无机盐中的铁(非血红素铁)一样难以吸收,而元素铁根本就不吸收,必须要在胃酸作用下变成铁离子后才被吸收。由于铁锅溶入食物的铁是以无机铁与元素铁的形式存在,尽管使用粗铁锅可以显著增加食物中铁的含量,人吸收到的铁增加是有限而不确定的,取决于一系列的条件,比如具体的食物以及人体吸收能力。铁锅补铁存在一个悖论,由于肉类可以促进铁的吸收,铁锅准备肉食可能最有补铁效果,然而,吃得上肉的人可能又不存在缺铁的问题。这是为什么铁锅补铁会有不确定性的原因。 现有的医学证据偏向于铁锅可以补铁,除了上述严格的临床实验外,还有更多的证据。在南非,由于种族歧视政策的存在,黑人曾经不允许购买啤酒,他们就用铁桶私酿啤酒,由于在酿造过程中形成酸性环境,导致铁桶的铁大量溶入啤酒中,南非黑人中发现了大量的铁过载疾病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 否认铁锅补铁是在科学上一知半解的非专业人员才会干的傻事,然而,普通人还是不要寄太大的希望于铁锅上,其效果不确定,很难用其增加的铁效益来抵偿铁锅带来的系列不方便,这是为什么即使是缺铁严重的人群也往往难以坚持用铁锅的原因霸王厨师的时代已经成为传说,那一口铁锅,哥哥与弟弟都看不上眼了,遗嘱中已经再也见不到铁锅 图九、古人把锅顶在头上打仗产生头盔,再用头盔烙饼产生锅盔,铁锅溶入了文化每一个角落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134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