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圣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网——心目中的圣地
热度 2 DanielHui 2016-4-1 10:41
科学网,还是通过导师发的连接知道的,听说这里有很多科学牛人在这里分享,我也来凑凑热闹,今天随便看了一些东西,就觉得有所收获,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大家交流愉快,分享自己的学术心得,学习牛人的科研精神,在我剩下的科研时光在这所开放的科研平台里和大家共同进步! 2016/4/1 尽管今天是愚人节,但是我没有骗你哦!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50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欧洲文化比较
热度 1 benlion 2014-2-4 15:22
- 图示文明演义 人类民族 – 欧洲,以金发碧眼为特征分为斯拉夫、罗曼和日耳曼 3 大支,亚洲,以黑发棕眼为特征,可能分为希伯来、阿拉伯和汉藏 3 大支,民族分化最早出现在中东。 轴心时代之前: (波斯帝国) (希腊化时期) 轴心时代之后: (拜占庭帝国) (蒙古帝国) 在中东区域,至今仍然形成一个拜占庭、阿拉伯、波斯、突厥和印度文化基本格局。 在中国和查理曼欧洲,分别形成中古时期的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 中国农业文明,四川发现有印度洋贝壳的三星堆文明,在中原 – 现在的山东与河南,呈现轴心时代文化模式,以及南移到长江流域和书院建立。 欧洲中世纪,德国 - 丹麦到英国的民族迁徙和语言发展,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建立欧洲大学 4 大文化中心,荷兰商业中心形成。 欧洲近现代文明,从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德国到美国的科学中心转移。 - (全球化文化模式) -
个人分类: 太平洋|5597 次阅读|2 个评论
Palaeobotany in Shanwang China中国新生代古生物学研究的圣地
热度 7 livingfossil 2014-1-24 08:08
Palaeobotany in Shanwang China 山东山旺 -- 中国新生代古生物学研究的圣地 ----- 兼论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本文主旨:山东山旺是中国新生代古生物学研究的圣地。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一方面,中国古植物学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攀登学术巅峰;另一方面要面向中国大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发展密切结合,服务于社会公众,真正接地气。中国古植物学家首先要把文章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然后把论文发表在国际主流的专业刊物上;不仅要把文章写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而且要把文章写在普通百姓的心坎上。科学信念和专业精神指引着我们不辱使命。 世界著名的“山旺化石宝库”位于中国山东省临朐县境内。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产自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层(距今约为 1500 万年)。 根据最新的史料考证,山旺古生物化石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见于清朝康熙年间( 1661 - 1722 )的临朐贡生 --- 张新修所著《筒丸录》。但用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研究山旺古生物化石仅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 在过去的 80 多年里,山旺的古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山旺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1980 年 1 月 17 日,中国国务院以 (80) 国办函字 2 号文件确定化石产地山旺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1981 年设置了山东省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所。 1985 年 4 月在临朐县城建立了山旺古生物化石陈列馆。 1999 年批准设立 “ 山旺国家地质遗址保护区 ” 。 2001 年底中国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有些人认为山旺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已经结束,这是一种肤浅而错误的思想认识。实际上,山旺地层古生物学的总体研究水平还很落后,有待于深入研究。 1. 富含古生物化石的山东山旺硅藻土沉积厚度约为 25 米,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古人形象比喻为 “ 万卷书 ” 或 “ 万卷石书 ” 。 2. 1980 年中国国务院将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设立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 3.山东临朐县上林镇解家河村之标志 4. 这是“山东省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所”的大门,位于临朐县上林镇解家河村。 1998年启高在这里连续住了3个月。 5. 2001 年底中国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6.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 园 博物馆(2005年) (本照片由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 园 博物馆馈赠。) 7.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同仁与来访的台湾同行李庆尧博士(2006年,右 4 ) 8. 杨钟健先生( 1897--1979 ) 中央研究院 1948 年首届院士、中国科学院 1955 年首批学部委员 -- 杨钟健先生( 1897--1979 ) (杨钟健先生资料照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引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15546.html 9. 美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家 --Ralph Works Chaney ( 1890--1971 ) Ralph Works Chaney1937 年初夏考察山东临朐山旺化石(照片来自网络) 10. 中央研究院 1948 年首届院士、中国植物分类学家 胡先骕先 生 ( 1894--1968)和 美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家 --Ralph Works Chaney ( 1890--1971 )合作发表的山旺植物化石研究的英文专著。 11. 山旺化石产地核心区剖面( 1990 年前后) 本照片来源:由北京大学原地质地理系退休教授 -- 王宪曾先生提供的幻灯片经扫描获得。 1990 年前后,山旺剖面基本停止开采与发掘,常年浸泡在大水坑里。也许这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也是最经济的保护方法。 12. 山旺化石产地核心区剖面 -- 开采与发掘( 1998 年) 剖面从底部到顶部的厚度约为23米。逐层采集的工作量巨大。启高和他的队友们在此连续战斗了3个月,辛勤的汗水洒在矿坑里,采集的身影永久地留在剖面上。 相机镜头方向:从东南方向朝西北方向。照片上方有两人,均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层古生物学同行,坐在地面的是退休教授李凤麟先生,站立者为张建平教授。 13. 山旺化石产地核心区剖面底部 -- 开采与发掘( 1998 年) 14. 山旺化石产地核心区剖面中部 -- 开采与发掘( 1998 年) 15. 山东临朐硅藻土矿工人郎丰启等先生协助科学发掘工作( 1998 年) 16. 植物化石 — “山旺甘姜”叶化石,其“模式”地位应该受到质疑和深入的分类学考证。 17. 这是非常完整的杜仲叶化石,其确切的产出层序为第 15 层。此化石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但没有恐龙吸引眼球。 18. 山旺化石产地核心区剖面 - ( 2004 年) 19. 山旺化石产地核心区剖面 - ( 2005 年前后) (本照片由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 园 博物馆馈赠。) 20.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 园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怀孕犀牛之化石 (本照片由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 园 博物馆馈赠。) 21. 用硅藻土生产保温砖 22. 优质的山旺硅藻土产品 .....(部分文字另发) 特别致谢: 感谢山东省临朐县人民政府及其文物局和国土资源局、山东省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所(即:山东省山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称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和临朐县硅藻土矿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古人类与古脊椎研究所诸位同仁的大力协作。 孙启高 2014 年 1 月 23 日初步整理 本期编目 古植物学的故事 205 期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205) 山东山旺 -- 中国新生代古生物学研究的圣地 ----- 兼论中国古植物学要顶天立地 Shanwang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is a mecca for Chinese Cenozoic palaeontolog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761777.html 2014-1-24 08:08 ----------------------- 主要参考文献: 孙启高 , 李凤麟 , 梁明媚 , 陈平富 , 李俊德 , 2000. 中国山东山旺中新世地层及古生物研究文献目录 (1936-2000). 植物学通报 , 第 17 卷( IOPC-VI 古植物学专辑) :272-28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439700.html 王祺:最早采集和研究山旺植物化石的人和事 http://bbs.uua.cn/thread-80210-1-1.html 2009-11-7 11:21:11 钟 蓓,冯广平, 张生, 包 琰, 任昭杰, 刘海明, 2012 年《齐鲁文物》发表《山旺国家重点保护区建置史考略》 http://www.sdmuseum.com/show.aspx?id=6367cid=48 化石网 专题栏目首页 山旺生物群专题 http://www.uua.cn/Special/list-838-1.html 山东省临朐县国土资源局官方网站 -- 首页 山旺化 石 列 表 http://www.lqgtzy.gov.cn/E_Type.asp?E_typeid=9
个人分类: 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10254 次阅读|19 个评论
这哪里是“考研基地”?简直就是“考研圣地”嘛!
热度 10 boxcar 2014-1-8 00:19
如题。 刚才在位长安博友的博文“央视,请还原一个真实的曲师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19117do=blogid=756957 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考研辅导班的老师说,在山东有个神奇的地方叫曲师大,这个地方的学生特别能考研,很多学生都从大一就准备考研。” 对此俺的评价是—— 这哪里是“考研基地”,简直就是“考研圣地”嘛! 孔夫子,您怎么看?
4221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国家实验室 阿贡 科学研究的圣地
hanlingeorge 2013-9-2 12:50
美国国家实验室 阿贡 科学研究的圣地 美国伊利诺伊州东北,一片美丽茂密的森林保护区环绕着美国中西部最大的国家实验室。 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ANL,下称阿贡)就在这里。 阿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创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作为美国能源部所属的最老也是最大的科学与工程研究实验室之一,阿贡拥有包括1000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内的大约3000名雇员,其中75%的人拥有博士学位。其致力于使用世界级科学、工程和用户设施创造和传输创新研究和技术,并积极通过转让许可、联合研究和其他一些合作方式,促进其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转移。 当前的阿贡已经与超过600家公司,以及无数的联邦机构和其他组织成功合作。 成长之路 阿贡作为二战时期美国陆军部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是从芝加哥大学的冶金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半个世纪中,芝加哥大学代替美国能源部及其前身担负着监管阿贡运行的任务。 1942年12月2日,阿贡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米(Enrico Fermi)和约50名同事,在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次自持式核反应堆的临界试验。不久,该反应堆经改建后作为反应堆控制材料试验研究和核物理研究使用的研究堆。当时的阿贡还只是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战时工作的一部分。 几个月之后,该反应堆移至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东北部库克县的阿贡森林保护区。后来,反应堆附近渐渐成长起来的小实验室开始以“阿贡实验室”的名字为外界所知晓。 1946年7月1日,曼哈顿工程所属的冶金实验室正式更名为阿贡国家实验室,曾经在这里启动世界上第一台重水慢核反应堆的核心人物、曼哈顿计划的老将、美国物理学家沃尔特·津恩(Walter Zinn)当选第一任主管。 二战后,阿贡开始接受开发和平利用原子反应堆的任务。1948年4月22日,Walter Zinn向原子能委员会(AEC)提出建立全国性核反应堆试验场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直接促成了今天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的前身——美国国家核反应堆试验站的建立。随后,阿贡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商用核电,阿贡拉开了与商业企业合作的帷幕。 世界上第一种来自于核能的可使用电力、第一个国际性核科学和工程学校、“聘用工程”计划等诸多第一和计划在阿贡展开。 60多年来,阿贡共有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Enrico Fermi因利用中子辐射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及慢中子所引起的有关核反应,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Maria Goeppert Mayer(女)因研究原子核壳模式取得的成果而分享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Alexei A.Abrikosov 因其提出的在极端低温时物质如何显示其奇异行为理论获得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与他人分享该奖)。 阿贡今天 发展至今,阿贡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科学、工程和技术等众多领域。阿贡拥有东西两个园区:东区位于伊利诺伊州占地6.9平方公里的森林保护区内。西区位于爱达荷州蛇河谷爱达荷瀑布西约50英里处,是阿贡多数主要核反应堆研究设施的所在地。2005年,阿贡(西)脱离阿贡,与紧邻的爱达荷州国家工程和环境实验室合并成为爱达荷州国家实验室。 如今阿贡进行了众多跨学科的基础与应用科学研究,这些学科包括高能物理学、气候学、数学和计算科学和生物工业学等。目前,阿贡致力于能源、生物与环境以及国家安全三大主要研究领域: 能源:阿贡不断开发新的先进电池和燃料电池,新的电力生成和储存系统,以及新的能源交通系统,以增加美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扩大能源范围。阿贡还致力于核能的研究,为提高美国核反应堆的安全和寿命而工作。 生物与环境:阿贡建立了分子标尺、水文学、经济以及社会综合计算模型,以便通过宏基因组分析、蛋白质发现和区域气候预测来进行区域生态气候评估。 国家安全:阿贡致力于开发关键性安全技术,用于保卫美国国土安全以及减轻大规模意外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阿贡提供科学决策,研究开发新的传感器和材料,以及网络安全技术,努力防止核扩散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 阿贡还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着许多科学和工程研究高端设施,如先进光子源、串列直线加速器系统、纳米尺度材料中心、电子显微中心和强脉冲中子源等。这些复杂而造价昂贵的设施都作为美国国家科学资源而加以管理,实验室也将这些设施向来自工业界、学术界,甚至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开放,然后根据研究成果是否公开发表等条件判断是否收取一定费用。 阿贡拥有多学科、众部门庞大的科研体系,要使数量繁多的各学科实验室有条不紊的运行,阿贡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 承包管理 阿贡实行GOCO管理体制(Government Owned and Contractor Operated),即实验室的土地和研究设施由政府拥有或租用,而管理工作由政府通过合同委托企业、大学或非营利机构等承包商负责。 2006年10月,芝加哥大学成立的实体———UChicago阿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UChicago公司)开始负责阿贡的管理和运行。美国能源部与UChicago公司签署协议,协议有效期为5年,5年后能源部对阿贡进行评估,并决定合同的续签或变更。 能源部对阿贡采取以结果为导向,以成绩为基础的目标任务合同制管理。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王鹏曾指出,通过合同管理制度,阿贡不仅可以避免政府机构的过多干预,保证了其相对独立、便于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而且也便于阿贡与承包方建立起学术、管理和经济上的多渠道联系,提高科研效率,实现互利双赢。 阿贡内部的管理则以“部”为基本单位,“部”下面设课题组,一般来说,科学家各自独立做研究,但是合作非常紧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终身教授时东陆提到,事实上,阿贡的内部管理因学科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基础科学部门与工程应用科学部门的管理方式并不同。 基础部的管理相对宽松,领导基本不过问任何事情,“我当时在基础部,部主任对整个部门的形容就是‘Fluid’,即科学家要像流体一样自由:喝咖啡、闲聊、头脑风暴等,基础部是出思想的地方。” 时东陆说。他曾受聘于阿贡材料科学部主持美国能源部高温超导项目。但是,工程部的管理则有较大差别,因为工程部担负能源部的大项目,必须按时完成,如果不能完成,项目就会被砍掉,研究人员会被解雇。所以,工程部的管理更偏用工业界方式,并且项目资金从能源部下来后直接由部主任或项目组长管理,他们的权力也相对较大。 阿贡的经费完全由美国国会提案批准,“能源部雇佣各类科学家向国会游说科学的重要性,使得国会能批准经费用以支持科学研究,一旦经费获批,阿贡也必须每年向能源部提交科学研究项目汇报。”时东陆说。这也决定了阿贡具有政府导向性,受美国国家需求的制约,阿贡的主体任务是为国家服务。 除了科学的管理模式,阿贡保证其日常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另一法宝就是坚持安全重于一切。 安全至上 阿贡信奉安全至上的理念,实验室所有行动都遵循在实验室任何一个角落都要保证雇员、参观者、顾客和研究合作者们安全的原则。“没有任何一项工作会比安全更重要。” 事实上,美国的安全规范在工业界最为严格,国家实验室其次,最后是大学。美国之所以对于安全性如此重视,首先是责任问题,由于在美国,工作事故的法律责任十分重大,对相关机构的声誉影响巨大,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难以估量,因此,美国产业界和科学界一直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而且由于美国工业界和国家实验室经费较充足,可以花费巨资制定严格的安全规范。另外,安全观念已经深入到阿贡每一个人。 时东陆回忆,自己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阿贡时,阿贡便花费几百万美元打造其安全体系。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的部主任每天都会在实验室检查,看到有旧式台灯就亲自把台灯丢掉,以免成为安全隐患。如果哪个实验室出事,必须关闭进行整顿。 即使在阿贡园区内,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也十分严格。上海金融学院应用数学系副教授沈春根对此可谓记忆犹新,2009年他到阿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部(MCS)访问学习。 “实验室园区内一幢幢楼并不高,到处是实验管道和高压线,看上去还有些阴森,但是安全措施很到位,事故发生概率很低。”沈春根说,“而且,每个部门都设有门禁卡,即使是阿贡内部的人员也不能随意出入不同的部门。” 无论如何,今天阿贡以其相对宽松的多样化管理,对安全的不懈追求,延续了阿贡的灿烂历史,也为阿贡研究出无数领先成果创造了条件,使阿贡稳立于世界实验室的前列。■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1年第11期 实验室)
1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六游西湖赐圣地诗
冯用军 2013-5-17 21:41
2013年5月16-18日,受有关方面邀请,荣幸第六次造访“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暴雨中的会后,游历西湖、西溪湿地,午餐楼外楼,夜宴茶博士,之后见到了阔别十年的本科同窗李同学、王同学,青梅煮酒、把酒言欢、回溯过往、展望未来,幸甚之,特赋诗一首,特以记之: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烟雨何时休? 在杭同窗乐相聚, 友谊盛情赛绿洲!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赞!科学网是求真务实的圣地
热度 1 duke01361 2013-3-5 20:03
赞!科学网是求真务实的圣地 中国科学人的家园 大伙为了真理 在这里聚集 赞!科学网的编辑 理所当然的是 捍卫真理的 骑士! 请舞动您手中的武器 挥动科学的大旗 删!删!删! 那些虚伪的东西! 还有那些臭气熏天的马屁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1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常州茅山圣地
lily201268 2012-12-26 16:50
第一次来常州。 第一次来茅山圣地。
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饶院长应该修改博文内容并向蒋高明博主道歉
热度 6 zhanghuatian 2012-10-28 10:49
科学网是一个宣扬理性的圣地,置顶的文章不该有一些明显的涉及恶意造谣攻击的谣言。 难道某些人是“大牛”“领秀”因此造出的谣言的待遇也不一样吗?领秀放个屁都是香的,不知道编辑们都在想些什么。 蒋博主的声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626861.html
68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NIBS北生所这八年---学术圣地!
crickxiang 2012-9-20 09:23
感动中!来自本文,强烈推荐生物医学人,值得一看。 北生所这八年 本刊记者 唐凤 北京西北郊区的一片园地,建筑群错落有致,绿化带形式精巧,匆匆行人穿梭其中。 这里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伊甸园 ——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而在十多年前,这片土地还十分寂静荒芜。 2004 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在这里生根,它的到来,给这片园区带来了一份生机。同时,也给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一股活力、一缕新鲜。 种下种子 北生所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 1999 年。 当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访问新加坡,那里的生命科学研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命科学在新加坡从无到有,短短数年时间,成绩傲视四邻。而先于新加坡起步的中国生命科学研究,能否借助新加坡的经验而腾飞呢? 朱镕基带回的信息引起了其他领导人的关注。吸引优秀人才,创建先进机制,提升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整体水平的理念,开始在中国领导人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2000 年,一封新加坡来信为中国建立新的生命研究所带来了契机。 新加坡留学人员致信中央有关领导,请求集体回国工作。于是,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 同提出 “ 团队式引进优秀留学人才,创办国际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所 ” 的方案。 经过紧张严密的论证和调查, 2001 年 5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 ,并将研究所的任务明确为进行原创性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形势的科研运作机制。 北生所开始在北京生根发芽。 这所研究所参照国际先进经验,采取全新的机制,甚至连砖红色的五层办公楼都是按照国际一流研究所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在这里, 实验室主任的办公室就设在实验室里,谁都能随时敲门进入主任的办公室,氛围融洽。 北生所采用全新的运作模式,参考国际标准确定海外招聘人员的生活福利和工资待遇;科研经费实行 5 年合同制,由国家支持。这在当时研究 人员待遇普遍不算高的中国,曾一度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 “ 当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这里,压力很大。 ” 作科研出身的北生所常务副所长智刚回忆道。 八年花开 2005 年 12 月 9 日,北生所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挂牌成立。 北生所自正式成立以来就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 2006 年就开始在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杂志 Nature 上发表文章,此后更高密度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 “ 没有其他任何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席位。 ” 2008 年 12 月,由 1 名诺贝尔奖得主、 6 名美国科学院院士、 2 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和 1 名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组成的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对北生所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2012 年,中国 7 名青年科学家荣获霍华德 · 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 )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其中 4 人来自北生所。 邵峰就是其中之一。被视为北生所科学明星的他,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 “ 从国外刚回来作科研的人,大都会担心自己难以融入国内的人际关系网,我也不例外。我之所以选择北生所,就是因为这里的科研文化氛围和谐。 ” 邵峰说。 作为当时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的北生所,其运行管理模式、科研氛围几乎完全参照国外模式,研究人员不会面临过大的经费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 中国目前的部分待遇已经超越美国,但是,刚回来的人们还是担心体制和文化上的不适应。实际上,对于人才的吸引,钱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一些软的价值,文化上的特色,才能吸引真正的人才。 ” 邵峰告诉《科学新闻》。 崇尚自由和学术交流与批评 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忧,第一代领军人十分注重对北生所科研文化氛围的培养。 智刚坦言,一个研究所,承载其人才、政策基础的是文化氛围,建立怎样的氛围直接关系到研究所是否能顺利跟国际接轨,是否能从世界各地吸引到一流的人才。而对于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文化背景,北生所一直在探索,在摸着石头过河。 不负众望,北生所终于建立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这里强调民主、专注,研究人员享有学术上的充分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 选择科研项目。同时北生所大力推动学术交流与批评。每周北生所的学术报告厅都有多个国内外嘉宾的学术报告。每周二晚间还有研究室和技术中心主任以非正式形式作学术进展报告并交流心得。其间学术批评可以非常尖锐,大家习以为常。 北生所采取合同制,这在中国同类研究所里也属首创。研究所与科研人员签订 5 年的合同,根据合同给予他们经费。这 5 年里,北生所给他们充分的学术自由,合同到期时,他们要将自己在 5 年内的研究、学生、专利、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打包送到自己本领域的数位国际科学家手中,让他们对自己进行评估。如果评估不通过,便要结束合同,离开北生所,初始的房补也要退还。 所长王晓东则将北生所的机制体系形象地比喻成 “ 社会主义下的联产承包制 ” 。 北生所还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理事会是研究所的决策机构。第一任科学指导委员会由理事会聘任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对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作出评估并提出建议,这些科学家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十分活跃。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评价说: “ 北生所已经证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目前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在相应的学科,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体制。尤其是当一些地方加强支持已有机构或新建科研机构时,要同时匹配改革的体制。 ” 王晓东提到,在北生所,所有的权力都已经制度化,一切按照规章来。领导个人对整个所的工作运行没有太大的影响。 学术自由,标准严格,一直是北生所坚持的原则,也是这里国际化的一个表现。 智刚提到,许多海外学者访问北生所时感叹:一进研究所,感觉和国外学术机构一样,完全没有文化和环境落差。 如此自由舒畅的氛围,依赖于北生所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支持。北生所人事、财务、研究生部、设备、后勤等 8 个行政部门,总共加起来不到 20 人。科研人员能享受到高效的行政服务,却感觉不到行政力量的存在。行政人员靠他们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尊重。一切 “ 唯学术是瞻 ” 。 服务一流 建立之初,北生所就强调 “ 以人为本 ” 。 “ 虽然,各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但是人人地位平等。北生所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将自己的工作定位好,干好自己的活。 ” 智刚告诉《科学新闻》。 “ 在这里,我们没有管理,行政部门是服务部门,任务只是营造舒适的环境,为科研人员节约时间和提供便利。 ” 智刚说。离开北生所的科研人员们,临走前都会带上水果到各个部门进行感谢,感谢后勤服务人员对他们的帮助。 “ 在研究所的服务支持上,北生所已经走到世界前面,技术服务同样也是如此。 ” 智刚说。 北生所的大型仪器是通用的,根据使用需求,所有仪器管理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即专用仪器专门负责,部分人使用的仪器由部门代管,常用仪器各实验室自己负责。另外,他们还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与企业合作等方式。 2012 年 8 月,他们与美国珀金埃尔默( PerkinElmer )公司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把最先进的技术第一时间带给科学家。 花开何处? 北生所身上肩负的重任之一,是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形势的科研运作机制。 成立之初,研究所给主要研究人员的待遇是美国同等职位薪酬的 75% 。政府每年拨给研究所 1 亿元人民币,作为日常运行费用和科研经费。 “ 然而,很多年过去了,虽然从去年开始,经费增加到 1.4 亿元人民币。但其他同类研究所的经费却已经增加了很多,甚至好几倍。 ” 当时的 “ 富翁 ” 已经变成了 “ 平民 ” 。 “ 所里不少人已经走了:有的因为评审没有过,而有的则是其他地方开出了更优越的条件。 ” 邵峰说, “ 钱紧,物价上涨,很多仪器平台建设排队,人员待遇也很难提上去,捉襟见肘。 ” 前不久,实验室一位项目主管来跟邵峰请辞,称别处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请他。此前,邵峰觉得自己每年给他涨工资的额度并不低。比一比才知道,其他研究所给的待遇高得多。 北生所曾是中国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的先行者。然而时至今日,这个先行者已经慢慢落后。 北生所由国家拨付经费,在其他国家科研项目的申请中往往被忽略,几乎没有大宗额外项目经费来源。 放下高贵身段的北生所,对科研人员要求依旧严格,科研成果依旧高产高质。目前,他们更是在科研氛围和体制环境上吸引人才,探索着国外科研环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点点滴滴管理经验。 未来,北生所将根据国家需要发展生命科学,在坚持基础研究的同时,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但从理论到成果的转化,需要漫长的时间、充足的经费以及合理的体制。 “ 我们必须坚持变革,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 ” 智刚说。 从基础研究逐渐走向与产业应用相结合,是王晓东下一步的目标之一。 面向应用 现在,科研与经济挂钩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经济转型对科研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北生所也逐渐意识到,基础研究做好了,最后必须走向社会,回报到人。 “ 但是必须小心,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基础研究无论何时也不能放弃,科学家对人类知识发展是有责任的。 ” 王晓东强调。 基础研究好比是内功,应用研究是把式。要有好把式必须要有好的内功基础。因此,基础研究应该与应用研究携手并进。 但是,两者都做好并不容易。一般而言,研究成果转化非常困难,一方面不确定性很高,尤其在健康领域,一项研究是否适合产业转化,在临床实验上能走多远,能否占据市场地位等很难预测。 另一方面,转化时间链很长。基础研究中取得一个阶段性成果,就能发表论文,但是一旦上升到应用层面,必须取得一个最终的成果。王晓东提到,从阶段性成果到最终成果,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路还很长。 困难并没有阻挡住王晓东的脚步。 最近一段时间,北生所一直在着力搭建从技术到应用所需要的人才桥梁,引进了一批化学、计算机、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人才,希望能从原始发现出发,走向社会。 “ 北生所将在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一直探索下去。 ” 王晓东说。 ■
个人分类: 浙江大学|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其珍贵的老照片
热度 16 gfcao 2012-9-18 22:41
极其珍贵的老照片
延安有四个景点是值得一观的,这就是著名的“三黄一圣”(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文化、革命圣地)。上个世纪 40 年代,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驻扎在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地。 1945 年在杨家岭召开了闻名中外的第七次全国党代会,会议历时 50 多天,选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这次会议上有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决议: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杨家岭毛泽东的故居,看到了很多当年的照片,其中相当多是我第一次见到,伟人的风采从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中可见一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个人分类: 游记|5908 次阅读|17 个评论
黄教圣地——塔尔寺
热度 6 liuxuxia126 2012-8-21 14:28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师宗喀巴的诞生地,位于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境内的鲁沙尔镇。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是很多黄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因为这个地方是先有塔——一座由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及信徒为纪念他而修筑的莲聚塔,后有寺——最初是在明代一位禅师在塔的旁边建了一座弥勒殿,因此被很多汉族群众称作塔尔寺。这就是汉语塔尔寺的由来。   说塔尔寺神奇,是因为这里无论是建筑,还是这里的僧徒,无论是这里的艺术,还是这里的传说及有浓郁宗教色彩的法会,甚至这里的树木,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美丽的艺术享受。还有这里供奉的活佛,更是给人以神秘的猜想。    (2002)8月23日下午,我们一行人乘车去塔尔寺。因为在来青海前我已经通过网络了解一些这里的情况,所以更是憧憬着即将看到的一切。一是去那里能不能亲眼看到活佛,二是是否真的有藏族的信徒不惜跋山涉水一路跪拜来这里乞愿?三是塔尔寺和我以前看到的其他寺院比较有什么不同?怀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了塔尔寺。    一下汽车,先映入眼帘的是八个白色的佛塔,东西向一字排开,矗立在寺前广场上。听导游介绍,这8个佛塔建于1776年,据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八个塔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而修建的,从东向西分别是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天降塔、息净塔、尊胜塔和涅磐塔。塔上有吉祥如意的图案,上面的经文我完全不懂。    随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时轮塔。在小金瓦寺看到了精美的艺术:壁画、堆绣、木刻和酥油花。在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有一棵菩提树,据说很多信徒来之后,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修行境界,就可以在菩提树的叶子上看到一尊狮子吼佛像。如果能捡到一片叶子,就能够消灾去邪。由于大师诞生地方正在翻修大金瓦殿,虽然翻修工作已经完成,但是要经过很多有修行的活佛或地位很高的经师念经开光才能对游人和信徒开放。我们只好匆匆而过。在塔尔寺有很多的经殿,佛殿,里面多供奉着菩萨、宗喀巴、以及以往的活佛或班禅的雕像,经常可以在菩萨和活佛的塑像前看到第10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的相片,导游和很多藏族信徒,都敬仰他是一位爱国爱教的宗教领袖。    看完佛教殿堂,我们走进被誉为艺术四绝之一的酥油花馆。酥油花是以酥油为原料制作的艺术品。酥油是牧区人民的常用食品之一,尤其是很多藏民信徒供奉塔尔寺的供品,酥油很难得,据说12斤牛奶才可以提炼一斤酥油。相传酥油花艺术是从西藏传入青海的,每年的藏历正月十五,拉萨的八廓角街有酥油灯和酥油花展出,传入塔尔寺也不过数百年的历史。但是塔尔寺的艺僧经过发扬广大,其艺术成就远超过了酥油花的发源地。因为酥油花的制作必须在0℃以下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条件十分艰辛。艺僧们必须穿着厚衣,在寒冷的环境中花费数十日才能完成。这些艺术品以佛教人物为主,衣着华丽,色彩鲜艳,神态各异,每一个都惟妙惟肖,仿佛真人一般。只有亲眼目睹才能相信。导游介绍说,每年正月十五举行酥油花展览,届时酥油花就摆放在塔尔寺的广场上,由僧侣们奏起悦耳的佛乐,参观的游客和信徒如潮,多时达10万人之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香客参观完后,以前的酥油花就被焚烧掉,因为现在以建成了酥油花馆存放,可以供没有赶上盛会的游客和香客继续膜拜观赏。江泽民来塔尔寺参观时还专门题写了“酥油花馆”4个大字,字迹和我在别处看到的如“博螯论坛”一样丑陋。参观着酥油花馆,我一面感慨,一面想,这些在塔尔寺修炼的艺僧们,他们到底是出于对佛的虔诚才做出如此精湛的艺术,还是处于对艺术的热爱?在枯燥的修炼生活中,能够把修炼的美通过酥油花这一艺术展现出来,也是他们的功德吧?只可惜,这种艺术形式和雕塑绘画不同,因为酥油遇到高温就会融化,所以,无论是神还是艺术本身都要求他们不得不一年又一年的经历磨难重塑心目中的神身。    离开塔尔寺之前,我们要求导游带我们去活佛家拜访。但是导游开始答应得很好,但是后来却说去活佛家要带礼品,比如哈达。由于我随身带了一条前一日由土族人敬献的哈达,就问导游行不行。导游说这条哈达太简陋,不能献给活佛,最好去旅游商店买一条贵重些的。很多人开始不愿意买,但是又很想看活佛,最后只好推选一些代表,就有4、5个人买了,我也买了一条哈达,准备由我的儿子献给活佛,先后可以买一些护身符之类的东西,见活佛时可以由他给开光。这里说道哈达,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献哈达是藏区牧民给远方来的尊贵客人的礼节,哈达有几种颜色,最多见的是白色,代表纯洁。我在一些寺殿和一些经幡上也看到了蓝色、黄色的哈达,多是很简陋的那种。没有红色的哈达。问导游为什么没有红色的?而这些修行的僧侣为什么却都身着红色的僧侣服呢?经导游介绍我才明白,原来红色代表着苦难和罪恶。因此,献给尊贵的人的礼物怎么能是代表苦难和罪恶的颜色呢?但是僧侣们修炼时,却愿意把苦难和罪恶留给自己,因为藏传佛教修炼不是为了今世,而是为了来生,今世把苦难和罪恶担在身上,来世一定能够得到幸福甚至成佛。我们带着洁白的哈达来到一座四合院内,经过两道门我们来到活佛待客的东厅,进们一看,一位小活佛端坐在南方的的长凳上,年纪只有8、9岁左右,和我的儿子年纪差不多,他的身边立着一位80岁高龄(也许70多岁,那里的人年纪都看起来偏老)的经师。活佛接受了我们敬献的哈达,又一一回献给拜访给他的客人,虽然我们这些人多是汉族,也有高达五六十岁的专家、教授,但是面对一个8、9岁的被称作活佛的孩子,还是充满了肃敬和虔诚,在接受哈达时还是低下头来。献过哈达,有要求开光的饰物及护身符之类的东西摆放在活佛面前的桌子上。所谓开光,就是活佛对着这些东西念几篇经文。因为活佛的年纪小,可能还在学习中,他把很长的经文默诵出来,经师怕他念错,也随他一同诵经。那声音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我在他念经时默默地想,如果他不是被选作活佛,也许这个时候也和我的儿子一样,应该是在娘怀里撒娇的吧?从活佛的脸上,我也看到了天真和无邪,不然他当他看到和他差不多大年纪的儿子对他敬献哈达时,怎么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孩童才有的小灿烂的笑容呢?据导游后来介绍,这个活佛(我忘记他的法名了)是第9世班禅的经师转世的,在塔尔寺有14位活佛,他们能否成为寺里的主持,还要看他们的修行,只有修行高的活佛才受信徒的爱戴,才能成为寺里的领袖人物。可见,即使是在佛界,也是要经过激烈的淘汰和竞争啊!    从活佛家里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进行跪拜的虔诚的信徒,这个信徒看来已经在这里住很久了,他沿着寺院的周围进行跪拜,磕那种长头,这种磕头的方式也只有在藏区才可以看到,姿势是这样的,先立起,双手合十,拍三下,然后匍匐,双手和身子都伸直,双手向前,头和身子都挨着地面。然后起身,走3步,继续刚才的动作。在我们的要求下,这个信徒给我们示范了一次。通过和他交谈,他来自四川的阿坝,已经徒步长磕去了西藏的拉萨。他是一路这样长磕头才来到塔尔寺的,要磕十万个头才可以进这里的寺院跪拜。看来,做一个虔诚的信徒也不容易啊,从他的前额那厚厚和茧子和他的身前系着的被磨得已经破烂的围裙上,我想他一定是把什么都献给了他心中的佛吧!这样的虔诚,令我震惊!怪不得过去的藏区是政教合一,对于宗教领袖的号召力,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治人物都不可小视啊!    其实塔尔寺还有很多其他的景点值得介绍,比如他那里的四大学院(扎仓),塔尔寺是青海佛学的最高学府,如果能在10-15年学完规定的五部大论可获得“噶然巴”格西称号,相当于我们的“博士”学位呢。还有塔尔寺的四大法会。每一次法会都是一次典型的宗教奇观,也是信徒们的节日。因为没有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其中的热闹和浓郁的宗教气氛了。    告别了塔尔寺,坐在回西宁的汽车上,我仍然难以平静,我的心还被这浓郁的宗教所包围,在我身边经过的每一个僧侣,年幼的、年长的,都让我浮想连篇。我想,他们生在这里,在这里修炼。因为他们的信仰与我们不同,所以决定了他们别样的人生。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是相通的,就是都在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忍受磨难。不过,我们是为了今生,他们是为了来世。 写于2002年9月,最早发表于老行者之家,2005年移至“我的小菜园”。 相关链接:林涛:nerd的 西游记 ·塔尔寺 http://grou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3462do=blogid=604398
个人分类: 游记|2679 次阅读|7 个评论
雷人广告:秧歌圣地,和其它
chemicalbond 2011-12-7 07:53
电视里面这种宣传口号实在是有点泛滥, 秧歌圣地? 谁给评价的?咋觉得听起来别扭呢 还有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拜托,以前没有听过啊,那里还盛产美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录诗
热度 4 yhliu971225 2011-11-3 22:41
喜欢泰戈尔的诗,录几首,让自己安静下来。 流萤集 六O 树木的生长, 便是大地 为了同静听的天空说话 所作的无有穷尽的奋斗。 六一 自我的包袱 自嘲时便减轻了 六二 弱小的能变成可怕的 因为它猛使狠劲儿要显得更强大。 六八 云把它所有的黄金 都给予离去的夕阳, 对那初升的月亮, 只报以苍白的微笑 六九 行善的人来到寺庙大门口, 博爱的人到达圣地。 七十 花怜惜虫, 虫可不是蜜蜂, 花的情意 是个大错也是个包袱 一九七 人生的荫凉深处 是寂寞的记忆之巢 它对文字远而避之 流萤集源于泰戈尔的中国之行和日本之行。
26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沉痛哀悼一位刚去世的先生
cuilanzi 2011-10-14 13:03
我们未曾谋过面, 但我们很熟悉; 我们年龄差距可以乘以倍数, 但我们交流无障碍; 我们都痛恨浮躁的学术界, 但我们都脚踏实地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说好这个月的25日碰面一起谈下一本书的撰写, 说好要合作出一本能够常销的有分量的书, 说好要好好地为理想中的学术圣地奋斗终生; 说好要一起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说好要………… 如果没有昨日的磕跘, 如果没有连日来的奔波劳累, 如果没有一切一切的意外, 如果没有万恶的劳神事情…… 生命仍旧会运转, 一切都会有更好的结局。 第一次听到不幸消息时心如刀割, 第一次眼泪控制不住直往下流, 第一次在电话里整个人都懵了, 第一次呆呆地看着书桌而什么事都做不了……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真想早点与您碰一次面, 而不会总因为繁琐的事情一拖再拖; 如果我是您的学生, 真想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对您尽孝尽心地尊重和爱戴。
个人分类: 旅游边人|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又红又黑的圣地
热度 6 iwesun 2011-6-17 23:11
深圳——又红又黑的圣地
深圳——又红又黑的圣地   很多人还在没完没了的讨论南科大,讨论朱清时。   全部都是猪头,你们根本不了解深圳。   深圳是全中国最具特色的地方,一个又红又黑的圣地。   水有多深,小朱同学根本甭想玩转。   很多人都去过深圳,整洁的街道,现代化的城市,宜人的热带海滨,一切的心旷神怡。   住上十天半月,以为自己就了解的深圳,这是笑话。   当年,俺们山城的书记,调任深圳一把手,带着公安局长一起去的,搞得一开常委会,大家就“搞娃子,搞娃子”地讲起了老乡话。   为啥要带公安去?他自己去是玩不转,不光玩不转,还很可能掉坑里了,也没人捞。   深圳。可以把小平同志的巨幅画像,挂到最高的山上,深圳可以把党的每一条歌功颂德的标语,以最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在大街小巷,你看到的深圳,可以比任何地方都红。   但是,不要以为这是深圳实际的运行法则,实际的运行法则是黑,政府是法律保护的黑老大,公安是名正言顺的打手,一句话,任何一个芝麻官,都是一个钱耙子。      小朱同学,想玩转深圳,绝无可能,而且,他想通吃黑白两道,更是不自量力。   这不叫改革,叫洗钱。   钱洗完了,就Over了。
35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聖地法師的《正信決擇論》
jiangjinsong 2010-11-16 17:46
聖地法師,俗名李海濤,出家前系北京理工大學基礎課部物理教研組教師,曾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獲物理學碩士學位)和南京大學天文學系(中途退學,未獲博士學位)。聖地法師對唯識學研究和推廣下過苦功夫,他宣講的正信訣擇論值得參考。 正信訣擇論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5%FD%D0%C5%BE%F1%D4%F1%C2%DB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i5kow0WsA/ 右邊這位身穿祖衣的法師就是聖地法師,出家多年,但是看來相貌變化不大。 聖地法師簡歷: 1965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 1980-1984 就读于河南省郑州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84-1988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攻读物理学硕士,获硕士学位。 1988-1989 南京大学天文系攻读天体物理博士学位,后因追寻人生应当之路而辍学。 1989-1996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任教。期间协助北京韩公镜清居士创办慈氏学开发中心。 1996-1997 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哲学室编辑。期间受请于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开讲《阿含藏选读》。 1997-1998 受请于上海、九华山、四川、北京等地讲学。 1998-1999 组织校勘出版三时学会前学长韩公清净居士所著《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1999-2001 苏州太湖岸边隐居专修。 2001-2004 讲学于四川、重庆、北京、上海、河南、泰国、深圳、香港、尼泊尔、杭州、沈阳等地,并于各地开办《瑜伽师地论》读书会。 2005年 于河南省南阳市创办大唐三藏玄奘佛学研究所. 创办清流源网站www.qingliuyuan.org 2006年 组织并主持了第一段的圣地西行活动。讲学于北京、苏州、天津、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整理、出版精校精印分册本《瑜伽师地论》。 2007年 受请于天津财经大学青年学术论坛任研究生导师。 并在北京创办松月书院。 2008年. 在成都创办松月小学堂。 曾编辑出版内部读物《滚滚红尘入清流》、《阿含藏选读》、《正信决择论》、《通向祥和自在之路》、《瑜伽师地论导读》。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3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