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知识管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知识管理

相关日志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2011 MeSH文献计量分析
XUPEIYANG 2010-10-10 09:23
http://www.nlm.nih.gov/cgi/mesh/2011/MB_cgi?mode=index=25815view=expanded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2011 MeSH MeSH Descriptor Data Return to Entry Page Concept View. Go to Standard View Expanded Concept View. Go to Standard Concept View MeSH Hea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 Tree Number N04.452.480 Concept 1 (Preferred)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 Concept UI M0542365 Scope Note The leveraging of collective wisdom within an organization as a catalyst to increase responsiveness and innovation. Semantic Type T057 (Occupational Activity) Term (Preferred)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 Term UI T763565 Date 06-JAN-2010 Lexical Tag NON Thesaurus NLM (2011) Allowable Qualifiers EC SN ST History Note 2011 Date of Entry 20100625 Unique ID D058436 MeSH Tree Structures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nual Reports as Topic Appointments and Schedules + Capacity Building Clinical Governance Committee Membership Constitution and Bylaws Decision Making,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Organizational Eligibility Determination Fee Schedules + Governing Board + Health Facility Administration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Teams Knowledge Management Management Audit +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 Mandatory Programs Medication Systems + Models, Organizational Multi-Institutional Systems + Organizational Affiliation +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Ownership + Patient Identification Systems + Personnel Management + Pharmacy Administration + Planning Techniques Professional Practice + Program Development 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 Public Relations + Records as Topic + Risk Management + Safety Management Security Measures + Time Managemen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Voluntary Programs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fidx4pupv2znIbI1I00h001000j100200010 61,866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3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8 5,573 2009 5,511 2007 5,349 2006 4,886 2005 4,253 2004 3,801 2010 3,671 2003 2,986 2002 2,800 2001 2,481 1999 2,465 2000 2,350 1998 2,084 1997 1,686 1996 1,525 1995 1,440 1994 1,244 1993 1,082 1992 974 1991 903 1 2 3 1 2 3 ... 10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2,458 United Kingdom 5,877 Canada 3,166 Australia 2,650 Germany 1,788 France 1,535 Italy 1,334 Netherlands 1,151 Sweden 1,107 Spain 802 Japan 662 Switzerland 646 Brazil 639 India 585 Norway 489 Denmark 468 China 426 Israel 417 Belgium 416 Taiwan 362 1 2 3 ... 10 1 2 3 ... 152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1,342 New York City 1,092 Boston 1,001 Toronto 740 Baltimore 642 Chicago 637 Philadelphia 612 Sydney 559 Houston 488 Seattle 445 Los Angeles 445 San Francisco 416 Atlanta 402 Melbourne 387 Paris 371 Ann Arbor 356 Pittsburgh 335 Montreal 328 Bethesda 311 Chapel Hill 299 1 2 3 ... 152 1 2 3 ... 289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J Adv Nurs 561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484 Patient Educ Couns 435 J Clin Nurs 398 Soc Sci Med 337 Acad Med 326 Br J Nurs 292 Nurs Educ Today 272 Cancer 248 Pediatrics 236 Nurs Stand 231 Int J Nurs Stud 218 Nurs Times 207 J Nurs Educ 203 J Contin Educ Nurs 180 Am J Public Health 179 J Nurs Manag 178 Amia Annu Symp Proc 172 Fam Pract 163 Med J Australia 162 1 2 3 ... 289 1 2 3 ... 1077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53,872 Knowledge 49,141 Patients 25,023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17,326 Adult 16,542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12,469 Questionnaires 11,994 Data Collection 11,897 Middle Aged 11,365 Nursing 11,029 Nurses 10,972 Delivery of Health Care 10,314 Aged 8,066 Hospitalization 7,722 Hospitals 7,693 United States 7,600 mannosyl-oligosaccharide 1,2-alpha-mannosidase activity 7,355 Child 7,241 Diagnosis 7,093 Adolescent 6,799 1 2 3 ... 1077
个人分类: 知识组织|45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阅读:Audi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trmt 2010-9-29 23:14
Gregory, M.R. Norbis, M. (2009a) 'Audi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KAIS 2009 conference, St. Anne's College, Oxford in April 2009. 1)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人信息的分类、搜索、提取、存储。注意这里的个人信息泛指各种与个人活动有关的信息 2)具有ubiquity特性的PIM 3)这篇文章部分与同一作者2008年的The business of personal knowledge内容相重复 4)考虑了时间管理 5)PIM的各种活动: 5-1)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网络视频片段的捕获 5-2)存取方式的不同:手持、PC、Web云 5-3)Re-finding:找到后再分类、后期查找 5-4)呈现:图形方式、通讯和共享(包括只读或分享-更新) 5-5)安全存储:保密、保有投资(跨越十年) 6)PIM中的一些问题 6-1)在PIM过程中使用多工具导致信息碎片 6-2)工具使用不当 7)使用现有的PIM工具还是自己做一个PIM工具 8)数据的组织、结构 9)英文作者常用的调查法: 涉及个人实验(PIM相关)以及相关问题列表;那些数据;什么样的角色;涉及5)中哪些过程; 大多数人(法国学生)通常用Excel来进行PIM。EssentialPIM (建议:如果有你所没见过的内容,都有必要调查一番。如果能够仔细思考调查问卷中各项内容,会得到自己的答案。)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3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阅读:The Business of Personal Knowledge
htrmt 2010-9-29 22:12
Gregory, M.R. Norbis, M. (2008b) 'The business of personal knowledge.' Paper given at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Culture and Change in Organisations, at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between 2008/08/05 and 2008/08/08. 这篇文章组织了很多内容,是介绍PIM与其相关技术不可多得的综述类文献。 1)关于人们在合作时个体的知识表示和个体间的知识交流 2)个人信息管理中常用方法有:Agenda、Address book、ToDo list、Bibliography、Reading Notes、Project logbook。评:这些方法都有离散、不易重组织的缺点.还包括后面提到的使用spreadsheets和database的方法。可与HintsNet 相比较。 3)Outlining和Outliner,可理解为层次目录或者Tree结构 4)数据管理:使用mindmap 5)数据的meaning:语义 6)在3.9节(Ontology and the Semantic Web: Towards Web 3.0?)中提出疑问Search or classify?我的答案是classify and search,而不是二中择一。 7)谈到PIM与ontology、semantic web之间的联系 8)semantic web的目的是试图让机器理解信息并作出合理响应。 9)建筑原则采用Dijkstra、Edsger W.(1982)提出的Separation of concerns原则,将内容、呈现和交互分离开来。(评:这个原则在使用时常常被错误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PIM工具不好用的原因) 10)W3C Semantic Web分层蛋糕(XML、XML Schema、RDF、OWL、SPARQL)与PIM的联系。 11)Semantic Web的难堪现状:Large-scale research prototypes aimed at the corporate level are beginning to emerge. Their implementation and use is fraught with practical and conceptual difficulties. The best-known example to date is MITs Simile project (Simile 2008). See also Gnowsis 2008. MIT的DSpace。 12)Haystack和Gnowsis(CLUUG,http://www.gnowsis.com/about/content/product) 12-1)tutorial of CLUUG,http://www.youtube.com/user/cluug 13) 作者给出如下三个假设 13-1) The data-centred approach adopted by most PIMs is not necessarily well adapted to the working methods adopted by knowledge workers. Establishing what styles and functionalities appeal to (or repel) different types of users is not yet well understood. 13-2)Current PIMs tend to emphasise one particula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 to the exclusion of others. The absence of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 is one of the factors which cause knowledge workers to reject current PIMs., 规则做了什么? 13-3)PIMs are not much used because PIMs either impose an ontology which does not correspond to the users ontology, or do not permit that ontology to be made explicit and/or shared. The incorporation of explicit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echanisms which are tailored to their users (plural) needs will make a PIM more useful: by beginning to turn it into a small-group knowledge manager. 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绝大多数PIM工具试图让人来适应工具,而不是工具适应人。 NOTE: 1)data、information、knowledge、context 2)文章多处提到context,但从来还未曾有人清楚的描述过context的具体面貌。 参见Goals of HintsNet,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142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3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知识管理的29条原则
icstu1 2010-9-8 16:34
1、持续的学习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持续学习不一定能带来成功,但不学习一定失败;   2、信息和知识爆炸,在一段时间和时期内,学习的内容必须聚焦,起码要在一个领域内成为专家;   3、应该学习的内容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特长、个性和目标;   4、必须学会如何有效的评估信息和知识,所以必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特长、个性和目标对信息和知识进行过滤;   5、人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所以个人应该知道谁最擅长什么?遇到问题时向谁学习和请教;   6、建立人际资源的基础是自己的知识基础、个性和激情、自己优势的合理展示和帮助别人的意愿;   7、人际关系需要维护;捷径是找到那些愿意共享自己朋友资源的人,你也应该做这样的人;   8、信息如果不经过处理,不能称为知识,所以存储的知识最起码应该简单看过,知道是在讲什么;   9、信息和知识存储前应该尽可能做规范化的工作,例如你做的摘要、感触、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将来能做什么用等等;   10、建立自己的分类字典,而不是每次想起什么就建立什么样的文件夹或者标签。分类字典,持之以恒坚持,适当调整;   11、知识存储中分类不宜过宽,过宽则等于没有分类;分类不宜过深,过深后你就不会再去看;   12、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尤其是web2.0工具做知识存储和获取工作;   13、知识存储时适当共享,听取和收集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14、有意识的做知识显性化的工作,既方便知识传播也促进知识学习和建立人际网络;   15、知识传播中必须考虑传播的方式和效率;   16、不能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述的知识证明你还没有深入理解;   17、多用举例子、讲故事的方法传播知识和见解,这个过程也同时是你对知识的再深化过程;   18、知识传播的越广,个人的影响力越大;   19、个人的目的决定了知识利用的方式。如果目的是要写论文,知识需要明确、简洁的表达;如果是想要在市场上销售,就必须产品化、规范化和专利化;   20、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只有被利用时才能展现其价值;   21、知识必须跟任务、项目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22、单独的一个主题的知识很难被很好的利用,所以你必须将你的知识融入团队中或者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   23、知识创新最简单的方法是总结和分析;   24、知识创新是一种习惯;   25、学习和时间的过程是:实践-总结-将总结出来的内容投入实践检验-行家批评-继续总结的过程;   26、不能光做,还要思考;   27、个人竞争力的源泉不是现在知道的或者掌握的,而是未来的选择方向和快速学习能力和利用好知识的能力;   28、环境造就人,太安逸的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弊大于利。如果不能找到好的环境,那就自己给自己压力;   29、既要会做,也要会展示,要有树立个人品牌的意识。 http://www.54consultant.com/space.php?uid=2952do=blogid=1177
个人分类: L 讲故事产生的启迪和激励|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Emerald《知识管理杂志》被SSCI收录
wanyuehua 2010-9-3 07:13
Emerald《知识管理杂志》被SSCI收录
1997 年创刊的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管理杂志》, ISSN: 1367-3270,双月刊,英国(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HOWARD HOUSE, WAGON LANE, BINGLEY, ENGLAND, W YORKSHIRE, BD16 1WA)出版,2009年入选 Web of Science的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目前在SSCI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2009年的第13卷第1期到2010年第14卷第3期共106篇论文。 106 篇文章包括学术论文95篇、会议论文9篇、社论2篇。 106 篇文章的主要国家分布:美国各23篇,澳大利亚、英国各10篇,中国8篇(其中台湾地区3篇),印度7篇,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各6篇,德国5篇,芬兰、西班牙各4篇,法国、以色列、日本、荷兰、新西兰各3篇,奥地利、巴西、瑞典各2篇等。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单位在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管理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是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 Univ)3篇、香港大学(Univ Hong Kong)1篇。 106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147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 UNIV)4篇、 香港理工大学 (HONG KONG POLYTECH UNIV)3篇、加拿大 湖首大学 (LAKEHEAD UNIV)3篇、加拿大 麦克马斯特大学 (MCMASTER UNIV)3篇等。 106篇文章共被引用25次(其中2009年被引用3次、2010年被引用22次),平均引用0.24次, H指数为3(有3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3次)。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杂志》投稿指南: 《知识管理杂志》主要介绍知识管理方面权威的学术信息。主要刊登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社论等,每年均刊登特刊。该刊的选题主要内容为:文化和交流策略、整合学习和知识基础设施、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信息组织与提高知识质量的检索技术、知识管理与绩效举措的结合、保护知识——人力和智力资本、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衡量组织内已存知识的价值、超越知识管理的是什么等。 网址: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journals.htm?issn=1367-3270show=latest 编委会: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editorial_team.htm?id=jkm 作者指南: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products/journals/author_guidelines.htm?id=jkm 在线投稿: http://mc.manuscriptcentral.com/jkm
个人分类: SSCI投稿|1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搜索引擎应用
yufree 2010-8-12 21:29
今天看推,有人提到了Google的时光隧道,由于一直用鸟文版我一下还没反应过来,后来跟实际对上号才想起来原来曾经想写篇介绍的,今天就结合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些搜索词写个搜索示例。主要目的就是想说明搜索引擎除了布尔逻辑等看起来比较难用的搜索语法以外也有一些由服务方提供的一些搜索产品,这些产品在知识管理上用起来很方便。 1、实时搜索 看新闻(就不告诉你是神马类型的新闻)应该是众多网民的一大主要上网借口,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叹:不都说网上有吗,怎么我找(或者百度)不到?这些新闻跟报纸上也差不多嘛!XX(某门户)网上都没有,是不是压根就没有这事?我发的文章怎么搜不到捏?如果你有过类似感觉那么恭喜你,我下面说的对你可能就不是废话了。首先来说上面的感觉表明web2.0始终木有走向最广大的网民,而且也说明一些网络公关做得不错,还说明有网民有这样的需要。那么怎样找呢?包括度娘在内的主流搜索引擎都会把新闻(有时候也叫咨询)单独作为一个板块来进行搜索,但实时性还是不令人满意,在我看来就好象是对新闻类网站做了个聚合搜索,重复性强不说被公关的也很快,点进去就不存在或404的情况很常见(别说我XE,老搜些被HX的东西,我只是想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几大搜索引擎为了满足用户需要(或者说广告需要)就陆续推出了实时搜索类产品。度娘是没有的,在天朝出这玩意儿需要勇气,作为目前国内首推的(再次说明白,baidu跟国产不沾边,去看看李宏彦跟谁要的风投就知道了)度娘要是搞这个政府新闻学学者及学生会很不高兴的。google的实时搜索集成到了搜索百宝箱里,而且很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搜到twitter的实时更新的。有道的实时搜索目前出于测试期(不许联想)而且曾经用这一功能搞过世界杯赛事直播。bing的实时搜索藏得比较深,要在资讯里选最新结果(其实这个位置还是比较讲究的)但可以订阅。其实这一块要独立于新闻版块说主要是因为这一功能会更多关注微博这一类其实不算新鲜(没说错,07年我就接触过饭否)的web2.0产品,更有意思的是其实时性会让人感到事情就在发生这种参与感。与之相匹配的时间轴相信对于社科类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素材。那么这里会有一个基本问题:实时搜索究竟比新闻强多少?我有必要用吗?好,新闻的写作一般是由新闻工作者来完成的,但目前天朝新闻工作者(可以认为是极少数啊极少数)在面对真相时发生脑瘫与常识不足的状况是比较常见的,其第三方的角度在被质疑的情况下需要另外的第三方或当事人的说法来佐证。而实时更新除了实时性极强外(当然这也取决于其算法且由于实时性也有相当的保真度)会给信息搜集者一个对当下关注领域状况的基本了解,国外不少研究人员是会在twitter或个人blog、SNS主页(这种也会被收录)上发布自己最最新的感想与发现的。此外实时更新也会帮助你去找到新闻一般不关注的领域,我曾经很XE的去搜一些邀请码或注册码,效果不错。总之,利用实时搜索你可以找到不少共鸣而不是认为网上信息也有限,也落后。 2、时间轴搜索 讲这个玩意就有点进入信息整理了,面对一个关键词,它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是如何被关注的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一些信息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一些网络公关的操作痕迹、某物这些年来被关注的趋势、某物在网络的生命周期等等。那么Google的这个产品就叫做时光隧道,别的可以通过一些搜索语法实现,因为很多引擎都提供了时间排序(默认应该是相关度排序,度娘的竞价排序跟相关度不是一回事)。其实这个功能比较小众,但用来追踪一些曾经的热点是非常有效的,一些明显的人为倾向被以点击量的形式客观记录,而其背后的真相需要有研究兴趣的人来慢慢挖掘。 3、相关性搜索 在某些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只知道一个关键词,但我更想知道与之相关的内容,这时候相应的搜索产品就是联想输入一类的东西。这个玩意很XE,你选个搜索引擎打上关键词后再打个空格就可以看到了。但这对知识管理来说太粗了,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一些聚类分析后类似思维导图的东西。那么google就把它独立了出来叫做神奇罗盘,这就有点像我曾经提到过isi引文分析的东西,而这个罗盘很容易帮你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找到新思路。除了google外很多网站也提供类似标签云之类的功能,也有类似的网站提供更漂亮的搜索结果可视化产品(有的3D化后非常直观)。这类相关性搜索的产品会很大程度的满足好奇心,当我们把它用在某个人(例如郭德纲等突然遇到争议的人物)身上时你会发现更多东西,它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某关键词的热点相关词(那冷点相关什么意义我就不多说了)。 今天就写这些,其实除了Google,有道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搜索产品上很多搜索引擎都有其特殊的一面,仔细发掘为我所用才是真正会上网搜集管理信息。我在这篇文章中没给出任何链接,但相信有兴趣的人已经明白从哪里来寻找自己所要了,当然如果你发现某个关键词出现了敏感词效应那就请你双掌合十,心中默默感谢我们伟大光明正义的郭嘉吧(解决方法请自行搜索)。 最后给出引起我讨论半天的那张隧道图。
个人分类: 科搜研手册|4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与知识管理》前言
郭崇慧 2010-7-24 11:16
前 言 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经济开始从工业经济阶段逐步演进到知识经济阶段,人们对知识在经济发展乃至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重视。知识管理问题也逐步提到了日程上来。 知识应用的历史是极其久远的,当人们从以狩猎与采摘为生发展到农耕经济,就已经开始获得和积累生产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而只能在极为狭窄的范围内传播的。进入工业经济阶段之后,科学技术知识渐成体系,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造纸和印刷术的发展使得知识能够加以保存和传播,使得知识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知识的作用更加显著,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催生了一批高技术产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知识本身的生产与传播独立于物质生产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专门事业。人们认为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阶段。 知识的创新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的重大改革。人们需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和发挥知识的作用。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的应用和创新需要自觉地加以管理。由于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流动性和创新性,它的管理需要专门加以研究。一个新的管理领域:知识管理就应运而生。 在总结实践经验和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知识管理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在各高校管理类的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计划中也开始设置知识管理的课程。一般是从开设选修课起步的。 高等学校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通用信息管理人才,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会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知识管理工作。为了使未来的信息管理人才掌握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近年来知识管理课程已经开始列入国内各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且已经有多种教材问世。这些教材虽然出发点和视角不同,繁简各异,但都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们的出版为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中,“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之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一系列教材旨在体系设计上较全面地覆盖新时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各个知识层面。知识管理是信息系统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因此在这一教材系列中列入了这本题为《信息与知识管理》的选题。 在知识管理的教材中,加入一定的信息管理内容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认为:由于信息是知识(特别是可以言传的显性知识)的载体,因此知识的获取、组织、处理、传递以及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在学习知识管理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知识。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原先许多专业合并而成的,原来各专业的侧重面不同,有的侧重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原来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有的侧重于信息资源管理(原来的情报专业等信息资源管理类专业),各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也有所不同。根据我们的理解,原来这套教材主要是针对前一类专业的,因此学习知识管理更着重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运用,也就是更侧重于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由于这类专业有关信息管理(特别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散见于其他各类课程,为了给知识管理提供一些概括性的信息管理知识,本书首先简要地介绍了信息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共性的一些概念与方法,则尽可能合在一起进行讲述。但全书的主要内容和针对性还是知识管理。 本书共有12章,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1章“信息与知识”介绍了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分类与特征,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了知识经济与创造力经济的特征和影响。 第2章“信息管理概述”是对信息管理的概括介绍,阐述了信息管理的含义,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组织与人员的管理、信息服务诸方面,介绍了信息管理的内容,强调了信息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第3章“知识管理概述”是对知识管理的概括介绍。以知识系统工程的观点,从知识资源、知识过程、知识组织与人员、知识系统的基础设施、知识经营与知识服务、知识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阐明知识管理的特点。在概括介绍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后,后面的几章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共性和相关性,将二者结合起来,介绍其处理与管理方法和工具。 第4章“信息与知识资源及其采集”从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对比出发,着重介绍知识资源的涵义及特征,以及知识资源的分类。介绍了知识资源采集途径,以及知识搜索等技术。 第5章“知识表示”介绍了知识的表示方法,着重介绍了不确定性知识与非结构化信息与知识的表示方法。 第6章“信息与知识的组织”介绍了信息组织过程中的几类方法,然后,重点阐述了知识组织的方法,包括语义词典、概念图、主题图、本体、语义网等。 第7章“信息与知识的检索”介绍了信息检索的概念及经典的检索模型;介绍了知识检索的概念、机理和评价标准,并重点介绍了知识检索模型以及基于知识的检索模型和检索结果的可视化方法和主要技术。 第8章“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介绍了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这门新兴的信息与知识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和Web挖掘方法。 第9章“知识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介绍知识系统中的技术工具与方法的组成与相互间的关系。包括知识系统中的人机分工与协作以及信息网络、博客与维基、信息门户与知识门户、知识泵与个性化推荐系统、群件与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Agent技术等工具和方法。 后面3章则针对知识系统的工作过程、知识系统的开发与典型应用进行了阐述。 第10章“知识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介绍知识系统在运作层次上的工作过程,包括知识需求与审计、知识采集与编码、知识吸收与利用、知识保存与保护、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转化与生成、知识学习与重用、知识集成与创新等活动。 第11章“知识管理的典型应用”介绍个人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的含义与实施。 第12章“知识系统的开发”讲述的是知识系统开发的战略考虑和实施步骤。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组成进行了介绍。还介绍了知识流程外包的特点和内容。最后介绍了一类隐性的知识管理系统:学习型组织。 全书的结构与各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略)。 我们认为,学习知识管理课程,首先要掌握有关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知道知识管理是“做什么”的,以及知识管理的作用和影响。然后掌握“怎么做”的一些方法和思路。由于本书主要针对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用为主的专业,因此对知识管理系统以及系统中的主要工具做了较多的阐述,但是知识管理的另外一个侧面,即有关知识管理的组织与个人行为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本书在第3章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读者不要因为其篇幅较少而不予重视。 对于在知识管理课程学习之前已经学过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的,在使用本教材时可以略去第1章的前一半和整个第2章。对于学时较少而只希望了解知识管理概貌的课程(例如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和通识性课程),可以只用第1、2、3、10、11、12这几章。教材内容可以加以灵活组织和剪裁。对于一些培训班也是可以这样选择的,甚至可以只使用第1、2、3章作为讲座内容,对于一些进行创新和创业的人士,选读这几章对他们的事业也会有所帮助。 本书第1、2、3、12章由王众托编写,第4、6、7、10章由吴江宁编写,第5、8、9、11章由郭崇慧编写。 本教材的编写是在编委会统一安排和指导下进行的。我们衷心感谢编委会各位领导、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以及系统工程研究所的领导和知识管理课题组对于本书编写提供的工作条件。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长期的支持和提供的重点课题(70431001)和重大国际合作课题(70620140115)的资助,使我们能够较早地进入这一领域。本教材从选题、建构、写作到完稿一直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从他们的著作和谈话中得到了很多教益。我们特别要感谢我国信息管理学科的创建人之一、著名的管理信息系统专家黄梯云教授,作为本书的主审者,它不但对全书的组织架构给以指导,而且细心地审读了全书文稿,指出了内容和文字中的疏漏和有待改进之处,他的认真负责精神使我们深为铭感。我们还要衷心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宪兰编辑在本书筹划、组织与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知识管理是一门新的学科,我们从事这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时间还不长,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学术眼界也都还有限,因此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学员、广大的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编著者谨识 2010年3月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4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热点:信息构建 知识管理 信息组织
xupeiyang 2010-7-8 09:50
中国知网(CNKI)基于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信息整合技术,分析出各科技领域的科研热点和研究前沿,对科研人员了解、掌握科技动态与进展很有帮助。 科研热点的相关信息包括:相关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成果、国家科研项目、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主题、学术文献被引情况和下载情况等。 相关研究项目,科研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2010 - 2014年的在研项目),了解在研项目的研究动态,跟踪科技进展。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在研科技项目数据库可供检索查阅的,在CNKI平台查阅比较方便。 详细信息见 http://elib.cnki.net/grid2008/DetailHot/HotView.aspx?subCode=I141-127 热点名称: 信息构建 知识管理 信息组织 知识点: 信息构建 情报学 信息组织 网站建设 信息建筑师 知识管理 ia 知识构建 用户 数字图书馆 情报学研究 信息资源 网站评价 个性化信息服务 信息空间 电子商务网站 政府网站 网络时代 用户信息需求 导航系统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3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您的哪些知识需要管理?
outcrop 2010-7-6 02:34
正在琢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希望从个人知识管理出发,踏实的做好更多的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中,可能需要管理的有: 论文。 个人信息。通讯录、纪念日等。 网页。 邮件。 网址。 聊天记录。 记录。日记,工作记录等。 各类文本文件。 项目申报书、电子文档等。 排名不分先后,欢迎补充。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43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公开报告-共12场报告
热度 1 smilesun 2010-6-24 23:36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公开报告由选课的12支队伍集体打造。内容如下。12场报 告的PPT和屏幕录像视频已全部上传。 第N讲课程公开报告(6月17日) 1、笔记管理软件onenote2010简介(微软office家族的重要成员) 2、可视化文献信息分析软件citespace陈超美开发 3、时间管理 4、在线文献管理工具Zotero简介 5、知识管理 6、googlewave高级修练 第N+1讲课程公开报告(6月24日) 1.文献分析软件publishorperish 2.Google搜索方法与技巧 3.Origin在数据处理分析中的运用 4、文献代理软件及技巧解决权限困扰 5、创新思维的激发TRIZ理论 6.基于Web3.0的搜索引擎Kngine和WolframAlpha 课件下载链接 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viewthread.php?tid=5101extra=page%3D1 或登录论坛 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 进入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版,在置顶帖子2010《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件下载中 下载 感谢关注《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下学期将分别在东区、西区开设该课程(南区是 否开课将取决于选课的人数)。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6291 次阅读|7 个评论
知识管理示例(3)
yufree 2010-6-24 11:13
毕业季的事情多数是预料不到的,以下行文从简,着重说明思路。 第三步 文献分析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文献分析必要要建立在意图明确的前提下,自己不知道干什么任何工具都是摆设。在这里用到的工具是refviz与hitcite。使用refviz是要搞清楚目前目标领域有几个研究方向,那个方向热。等确定出方向后再将所有该方向文献资料进行hitcite分析,搞清楚这一方向的历史沿革与重点文献。其实如果第二步做得好refviz分析可以省略。本来是打算详解这两个软件,但想留点精力说一下另一种分析方法,这两个软件的使用可在网上自行搜索,推荐中科大罗昭峰老师的讲课视频。 另一条思路,使用软件辅助文献分析严格意义上就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的运用,但通用数据库不见得全面,这种问题更多的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与学统的分歧之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学界里存在那么几个研究组在某领域掌握话语权,很多小研究组的思路很新很巧但却很快湮没在文献大潮之中。所以,基于统计分析与创新思维的延拓(这对知识管理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而且过多的关注热点也有可能形成思维定势。跳出来思考是值得提倡的但空想也不好,这里简单说一下一些不通过统计思路来进行文献分析。 单文章分析。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么做的,导师或前辈给出一篇文章并要求读透了然后有所深入的研究。这种方式跟填鸭式教育没有本质区别,但如果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一样了。单文章分析适用于对review类文章进行分析,因为这种文章有利于扩展形成知识网络,而说到知识网络,有一款叫做quosa的软件希望关注一下,其可以提取文献中信息并帮助对库中文献形成知识网络。说到底能写review的人一般其视野会宽广一些,其对新思路的嗅觉要更灵敏,通过review来了解一个领域会告诉你一些数据说明不了的一些原因分析,站在这些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但是(我发现我也喜欢用这个词了),一篇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也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多种角度才会有所发现。这时候就要动用一些文献外的交流方式,例如email、bbs、blog不要认为这样不正规不权威,其实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更容易使思路活跃。说白了,单文章分析是要建立在中心发散的基础上,不发散就没有用,甚至远不如上述的文献分析方法。 好了,基本问题算是说完了,但这些只能算是起点,综合应用才是正道。当然有负于朋友我没给出结论,但我相信出于不同的考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路是自己走的。其实在知识管理上有很多辅助工具可以使用,例如各种PIM类软件,各有所长,有些功能可以相互代替,这些听别人说永远是雾里看花,用一下就都知道了。这一个示例不怎么成功,感觉虎头蛇尾。以后有时间我还是就一个一个点展开说吧。
个人分类: 科搜研手册|4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简单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热度 1 outcrop 2010-6-22 00:30
上次提到《 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思路与实现 》,今天就把实现的效果图放出来,有兴趣的老师同学们看图,不赘述: 网页抓取效果图 选择需要保存的文章内容,鼠标右键发送即可,自动进入编辑页面,并将选择内容复制到编辑器中 编辑器 和科学网一样,用的是所见即所得的FCKeditor作为编辑器,稍微做了一些修改,前面选择的内容会自动到编辑器: 编辑历史 wiki风格的编辑历史,便于观测自我的研究路线,以及保存历史思维 搜索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搜索中还对PDF文件进行了搜索,是的,是这样的。 整个系统已经正常运行了一段时间,存了不少科学网的好文章,还剩下一些细化以及完善的工作。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571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个人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与社会知识管理
outcrop 2010-6-21 20:47
个人、组织以及的知识管理被研究的比较多,虽然具体的定义还有待商榷,但大家也大概知道各自管理的范畴。这里要特别说一下的是社会知识管理:这里所说的社会知识管理,简单的说,是对社会公开(开放)知识的管理,比如 wikipeadia ,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知识库 。在组织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还存在一个行业知识的范畴,但由于行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相似性较高,暂时不单独提出。相对个人以及组织的知识管理,对社会知识管理的关注很有限,传统知识传播模式下,也不大方便对整个社会的公开书籍知识进行集中管理。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就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知识,做一个整合与管理。 一般的研究中,组织知识管理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功利性也最强,这是因为以公司为代表的组织(团体),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最为旺盛,一旦实现较好的知识管理,员工就具有更大的可替代性,公司也就占据较大的主动性。但组织知识管理面临的两大的瓶颈,首先是知识录入的积极性问题,甚至有人建议单独设立知识工程师以便专门录入知识;其次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一般认为,个人经验等不能用符号表述的知识,是不好管理的。排除商业宣传因素,个人认为整个实施过程中,实施组织知识管理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忽视。如果把知识作为知识工人生存资本的话,那么仅仅实施组织知识管理,将是对知识工人最后资本的剥夺,在知识获取方面,注定是双输结局。要成功的实施组织知识管理,首先应该鼓励个人知识管理,通过个人知识管理提升知识工人的自身能力,同时有限度的要求个人共享,才可能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的双赢。 个人知识管理的关注度就远远低于组织知识管理,但可能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多数研究浅尝辄止,主要集中在个人知识管理方法上。身体力行去实践知识管理的实为少数,已读文献中只有陈光祚前辈亲手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方面,国内外现有较多的工具,各自重点用途不一。研究者更多偏向对已知工具的分析和利用,并未尝试或指导开发自己的工具;但开发现有工具的多为计算机专业人士,软件的开发以技术或市场驱动为主,不一定以知识管理为驱动。 关注社会知识管理的则更少,但国际上已经有了 Social K nowledge M anagement 这个词组。 过往的历史中,社会知识一直属于孤立、受控(统治阶级的某些控制)的扩散,但互联网环境会改变这一切。因此社会知识管理的意义在于,可以使现有公开知识产生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知识管理,将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在理想的状态下,甚至可以取代很多现有的社会机构。目前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 wikipedia 这种开放知识库,但仅仅具备单纯的知识表达功能,离社会知识管理还有一定距离。 目前技术环境下,知识的表达、传播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下一步我们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对知识的组织和利用。目前知识的检索与推理仍然存在着瓶颈,但随着语义网等技术的发展,相信知识经济的繁荣将离我们越来越近。你准备好了吗? 当然,所说的这些,都是理想状态下可能发生的:)。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5529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管理示例(2)
yufree 2010-6-21 09:26
大病一场,尚未痊愈。6月17日的《自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科学度量体系的科学性的文章,特别推荐下,在第一篇中指出的国内比较认可的三大数据库事实上就存在这个问题:数据究竟能说明多少问题?单纯依赖一种机制评价本身就有缺陷,但比没有强。另外endnoteX4发布了,功能有所加强(支持word2010是亮点),这里不赶时髦。 第二步:基于endnote分析 书接上文,收集完资料就要对资料进行管理,其实我比较反感想管理、经济这类比较虚的词,因为所谓管理是要落到资料上的,而实际是要根据需要来的,今天我重新做了检索,发现文献数多了一点,可见这一领域还是比较热的。关于导入时的弃重问题要理性对待,在endnote里这个功能的灵活性可以自己调整,例如导入EI结果时自动弃掉了4篇文献,但实际上可能不止这个数。另外务必解释清楚的是过滤器的选择,科学不神秘,数据库的过滤器就是一种格式标准的转化,自制起来也不麻烦,而且还需注意的是过滤器在选择上要灵活。isi可以输出多种格式每种格式对应一种过滤器,因为默认是endnote所以很多大仙只认endnote,但事实上无论何种格式都可以用记事本打开并对其标准进行反推。IT行业把我们都惯出毛病来了,越来越友好的界面一再降低使用电脑的门槛,但基础的缺乏最终会把自由限制。N年前为了用黑白机玩一个彩色游戏高手可以手工修改驱动,现在,一大批玩着彩色游戏的人连什么是驱动都不知道。也许很多人认为各干各的,有问题找砖家最简单、高效,殊不知至理相通,接触的知识结构越多,发现的共性就越多,所谓的差异变得不再神秘,其实就是参数的变化而已,阻止自己思考怎么看都是不明智的。又扯远了,书归正传。 用endnote进行分析事实上是对某一library里所有文件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要强于单一数据库的分析,这里不是说功能上强,而是分析的面上要广。不同数据库会从不同角度收录文章,但并不是说就一定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分析需要分类,所以灵活运用endnote分类功能很有必要,在tools-subject bibliography里有这一功能,操作比较傻瓜,不详解,结果可以输出。endnote也提供了智能分组,这值得特别提出因为对于我这样的分类懒汉确实很有效。但这些都是小活,大活就是亲自对文献题录进行阅读(事实上就是看摘要)分类、注释必要时查原文补全,这一工程耗日持久,加上做笔记足够让人崩溃。而且问题还在于很多垃圾文献会耗很多的无用功,但上句是句广告,为引出后面hitcite准备的,事实上,没有一篇文献对于新手来说是垃圾,全看全分类看上去效率不高是因为数量在吓唬人,这次800+的文献题录很快就能分析得很彻底,而且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会让你对该领域有一个整体印象,哪个词出现多,哪个词出现少,哪个领域新,哪个人的观点犀利这要比纯数据来的印象深刻,而题录信息只是初步了解,下一步可通过其他方法确定出领域内的重点文献去阅读。任何方法都要配以工作量来完成,技巧只是一种不见得利就一定大于弊的手段。 好了,暂时写这些,存了几天草稿,新闻都变旧闻了。
个人分类: 科搜研手册|3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移动wiki系统(Desktop Wiki)
outcrop 2010-6-17 20:20
前些时候集成了一个Windows环境下基于Dokuwiki的桌面wiki系统,对wiki有所了解和喜好的朋友可以尝试下,据我了解应该是当前地球上资源消耗最小的一个基于PHP的桌面wiki系统。不了解wiki的朋友用起来可能不适应wiki语法,这也是为什么打算自己开发知识管理系统的原因。 Desktopwiki简介(就懒得翻译): Desktop Wiki is a wiki that runs in desktop environment(only in MS Windows currently), based on dokuwiki, PHP and nginx. The features of Desktop Wiki include: Portable wiki that can run anywhere, even in your USB stick. Full features of the excellent dokuwiki(Powerful wiki with flatfile, stable, multilanguages, etc). Low system resource cost thanks to nginx. And more for you to discover:). 下载地址: http://www.shareknow.cn/desktop_wiki 这个环境稍微修改下,可以安装使用Medaiwiki(重量级wiki系统)的SQLite版,不过中文搜索还需要hack下中文分词,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我。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154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思路与实现,欢迎讨论!
热度 1 outcrop 2010-6-17 01:44
最近在构建一套知识管理的小工具,然后尝试组合起来成为一套实验室知识管理的工具。技术实现细节这里就不多讨论,基本功能和思路零散的列出来, 希望有需要的朋友跟帖讨论完善,我会尽量在开发中满足您的需求 。轮廓: 基于Web的wiki形式知识管理。技术实现表现为,只用网页浏览器打开自己的知识库即可添加或编辑。所谓的wiki形式指的是每个知识可以记录编辑的历史记录和编辑原因,可以查看自己编辑的不同版本的编辑轨迹。 全文搜索。包括对标题和文章内容的全文搜索, 如果对语义搜索实现有想法的朋友,欢迎交流指导! 现存文件的搜索。主要是对现有参考文献等文档标题索引并搜索,文档标题索引后搜索速度肯定比windows自带搜索快,但不确定是否有必要实现这个功能来管理现有文献?此外还可以对DOC、PDF等文档进行全文搜索,但索引体积会更大,不知道这个需求大不大? 网页抓取与存储。当浏览到不错的网页,可以直接鼠标右键,进入编辑状态,编辑后存入知识库。 课题组(实验室)的知识管理与共享与交换。这是进一步的扩展,可能实现实验室(课题组)内部或者之间的知识交换。内部知识管理实现前面所列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不难,但不知道大家对这方面的功能有什么特殊要求? 跨平台。所有支持PHP的操作系统(FreeBSD、Mac、Linux、Windows等)理论上均可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已基本解决,基于PHP、SQLite(MYSQL或PostgreSQL)、Codeigniter框架、FTS全文搜索(SQLite);Web Server为Nginx。 先大概列出这么多,欢迎您的讨论、补充与完善!
个人分类: 个人知识管理|688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知识管理示例(1)
yufree 2010-6-10 22:56
快毕业了,回想大学生活搞不清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一直想总结一些东西但又没有动力,前日跟一同学谈起研究方向的选择,我回想起知识管理这一方面在大学教育中好像一直不健全,遂根据这一同学的基本要求做一个管理示例,纯属显摆但也许能平复一下毕业季乱七八糟的心绪。 管理要求 碳纳米管在环境方向的知识管理(这位同学要求很简单,但简单的要求往往带有很大的信息冗除,这也正是管理需要) 管理思路 因为我对这一方面一窍不通,基本出发点就是已有文献,按道理第一步应该是基本概念的熟悉,但因为有点半瓶子醋的科普知识我就省了(这里推荐使用wiki进行基本概念熟悉,凡不懂的链接一一追逐,这本身就是思维的扩展,当然仅限于基础层次)。而文献的选择上当然是要权威的数据库,这里为符合国情,选择SCI、ISTP与EI,因为SCI与ISTP可在isi进行,事实上只进行了两次文献检索。将文献数据以全记录形式输入到文献管理软件之中,这里选用endnoteX3.0.1(如果使用noteexpress也差不多,毕竟论及功能,NE应该是强大一些),以备进行后续文献分析管理。而文献的内容分析第一步选用数据库功能在检索时顺道进行,第二步基于endnote分析,第三步refviz,筛选出几个主流方向然后可以考虑上hitcite引文分析了。在分析基本完成后,预期可以得到该方面知识的表观重点与重要文章及发展方向。下一步就是知识掌握,这个我不管,但预计能给出一个思维导图,至此该方面的历史就搞的差不多了,但毕竟是别人要做的,自然实时追踪少不了,数据库邮件提醒、rss好吧,如果都做到了,其实我建议自己搞个review出来(练习一下文献写作与ENword插件的无耻),不是正规发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考虑下),弄到blog上就可以,其实就是告诉同行:来吧,英雄!这里有只心浮气躁的菜鸟,快来拍砖!也许在这个行当你很快就能闹出名堂,好吧,我承认又胡思乱想了,真做的时候心要是静的,一切都是浮云仅此而已。 奥,这里不要忘了,步骤虽有先后但不必拘泥于形式,不断反馈调节也会体现在这次示例中。原因很简单,思路是辅助管理的,但如果认定做法利大于弊,管他的,doitfirst。 第一步:文献检索 简单的布尔逻辑搜索、截词搜索、临近搜索与字段限定搜索我默认都掌握了,不过这次也用不上多少,直接转ISI。由于该平台的升级,直接可以同时跨库搜索。这里只在主题词里输上Carbonnanotube*(这里截词是为了防止出现复数,实际也做过测试,截词有效)然后回车55422(2010/6/10),这个结果我表示压力很大。木关系,refine它,我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环境,所以在学科类别里选择了环境科学,结果不错:675(根据经验,一般500以下的主题词检索属于比较好的结果)。值得说明的是,这样一精炼会损失掉不少可能有价值的文章,但要想到不重不漏确实很难,这就等着大师指点了。输出这些结果isi就完了吗?这样做明显是瞧不起isi了,这675篇文献的数据挖掘用该网站上的检索结果分析来做就可以了,当然是初步的。这里只给结果: 作者分析 哇,中国人不少,但这个结果说明不了什么,可能他做的跟你想做的不在一个方向。另外,作者分析的强大在于其可以找出这个领域的权威,当然这之前要做一些refine,不如把结果限定在某几个高IF的期刊或你感兴趣的领域,不过一般文献管理软件也可以做到,选审稿人或拜师的时候也可以参考,但仅仅是参考。 期刊分析 EST果然不负众望,但排第一的那个期刊估计才是牛人聚集的地方,当然,投稿时参考一下也不错,要不然就可惜了研究成果了。 机构分析 中科院机构分析让你锁定研究小组,找找他们的blog看看进展,学术交流很重要的。 出版年分析 这个分析是看趋势的,你要是发现最近10年这个领域没啥动静那就考虑一下是做个开先河的还是换个研究方向。但这里最好用引文分析(后面会讲)来看。 科目分析 刚才refine过的一般不分析,但这个例外,因为环境科学的边缘性与综合性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相关学科,当然对选择研究方向很有帮助的。 好了,这里做的是演示,具体按需要来,还有很多种分析,当然脑子要清醒才看得懂。这里的数据都可以在右下角保存为文本格式然后可以导入到excel里分析,这里不多讲,想搞明白可以私下交流或email官方。 然后要上场的是SCI的看家本领引文分析 这张截图要解释清楚够单独写一篇文章的,但这里只谈结果:碳纳米管在环境研究中越来越热。从这里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文献,但这只是初步分析,后面进行了hitcite分析才能找出真正的重要文献。之前我老是跟别人说查文献先找大家写的综述,这只是一个结论,其实分析发现的过程就是通过引文分析及其他的分析手段来做的(不过我总觉得先看经典的书最保险)。这里面有个H指数,不明白自行搜索,这是评价人的,个人认为就跟电影届的imdb评分一样造假的可能性小,很有推广潜力。 上面说了半天,其实都只是用的数据库本身的功能,有局限性与垄断性,结果大体看看就算了,反正本次管理结果还要补充EI数据后才能看,一定记得要全纪录输出保存。 下面转到EI,检索词不变,当然这里要引入一个454的EI分类码(环境工程的,这里的精简可能有点过了),结果155,EI的分析功能不介绍了,一并并入文献管理软件的初步分析之中进行。 这样我得到一个包括800+文献的文献题录数据库,后续的分析都基于此(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文献检索小结 平时为了找篇文章有时候得挂代理,但那时候找的是全文,跟现在找研究方向不太一样,现在用题录就可以,上面说的很花哨,实际有些分析要把题录精减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还有,这些都是辅助工具,结果忽悠人还可以用用,但自己用只能作参考,因为你搞出来的结果可能跟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毕竟数据库文献只是知识的一部分而已,有些人也许就写了几篇文章但不妨碍其学术水平很高,知识的获取不拘一格。有些兄弟动不动就说这个软件好那个坏是很幼稚的表现,也有的兄弟自以为掌握了某个软件而事实上只会用其默认的功能,变通很重要,不能根据自己需要组织工具的人只会被工具所累。
个人分类: 科搜研手册|4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WHO知识管理与共享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xupeiyang 2010-5-9 20:45
5月7日下午在我所WHO总部知识管理与共享项目部主任Najeeb Al-Shorbaji博士做了WHO知识管理与共享项目的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近年来WHO知识管理与共享项目的进展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平台开通仪式于2010年5月7日在北京举行。开通仪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简称所馆)主办,代涛所馆长主持。WHO驻华处代表Michael O'Leary博士、WHO总部知识管理与共享项目部主任Najeeb Al-Shorbaji博士、WHO西太区翻译出版与图书馆服务部主任Charles Raby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刘德培院士、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冯勇处长、中国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袁海波主任等出席开通仪式并致辞。来自韩国、日本、菲律宾等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大学的代表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专家共60余人参加了开通仪式。 为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的全球共享与利用,WHO于2005年启动了全球卫生图书馆(GHL)项目,宗旨是让需要健康信息的人能够获得可靠的健康信息。WPRIM是GHL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立网上医学索引系统,收集WHO西太平洋地区各成员国出版的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及灰色文献的题录信息,促进西太区医药卫生领域相关信息的全球共享。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与生物医学信息合作中心和全球卫生图书馆中国委员会主任单位,所馆受WHO西太区委托,承担WPRIM平台的具体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目前已完成平台的开发工作。新建成的WPRIM平台具有检索功能强大、辅助功能完善及数据管理高效等特点,并可基于互联网提供在线服务。WPRIM平台的开通,将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卫生图书馆建设、促进医药卫生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实现各国医药卫生信息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和利用。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2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管理十大研究热点
xupeiyang 2010-5-4 16:07
.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共享 . 知识管理 竞争情报 知识管理系统 . 虚拟企业 知识管理 核心能力 . 竞争情报 企业 竞争情报系统 . 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 知识地图 . 图书馆管理 知识管理 人本管理 .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 .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知识管理 . 知识资本 知识管理 高校管理 . 知识转移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请见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Hot/HotView.aspx?subCode=J152-679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研究知识管理?
flowerofmay 2010-3-20 11:10
为什么研究知识管理? 还 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本来面目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日管理学版(第10版),题目和部分内容有变动) 知识管理方兴未艾,却鱼龙混杂,有时让人困惑和迷茫。如转眼间,有些学科在某些大学里变身为知识管理,如信息管理、情报管理等;甚至在某些学者的文章里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也居然成了知识管理,搞文献的转而成了搞知识管理的。许多单位内部原来的名称不用了,如信息管理部甚至网络部都赶时髦成了知识管理部。这些变身让本来就不了解知识管理的人对这个新兴领域产生了误解。此外,有关知识管理的书和文章往往看得人云里雾里的。2001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知识管理大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知识管理正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专门学科。然而今天,对知识管理的误解、误用,却会伤害这门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她的成长。到底什么是知识,今天讨论知识管理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一、知识、信息 关于知识的定义可以说五花八门,翻开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或知识管理的文章几乎都罗列了一大串著名专家的定义。如, 达文波特 ( Thomas H. Davenport , 1999 ) 认为,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简介的流动组合。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Nonaka Takeuchi,1995)认为,知识与人的信念和理解有关,只是包含人的立场、观点和目的;并跟人的行为有关,具有过程性的特点,所以知识是相关信息、价值和规律的一种有机综合。看了这些定义,我的感觉总体是似懂非懂。这促使我一直思考知识的本质。 信息是与知识最为相关的一个概念,大家都知道它们不同。今天,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关于个人的,关于社会的,关于国家的,以及关于世界的。信息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增加了吗?信息的增加也许会促使我们思考,从而可能使知识量增加,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知识与信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知识表现为事物和事物或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譬如,天空有乌云和下雨是两个信息,但如果他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则产生了知识。又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都是关于事物最基本关系的知识。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积累各种各样知识的历史,发现各种各样事物(包含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些联系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改变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自己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生活。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了解了四季更迭和天气变化与农耕的关系,因此制定了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对于农业社会最有用的知识了。 二、信息爆炸催生知识管理 有人说,今天我们进入了知识爆炸的年代,但我觉得更应该说是信息爆炸时代。因为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际大量产生的是信息,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要在这个海洋里生存和漂浮,要么拒绝信息,要么需要一些信息过滤的手段,像鱼儿靠鳃一样。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历年发布的数据,2006年数字信息量就已达到1610亿GB(这个数字意味着现有书籍所含信息的300万倍),而2009年全世界的数字信息总量则增至4870亿GB,3年间翻了一番半。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推动了信息量的增长,如过去北京交管局的违章照片靠胶片保存,而现在遍布北京的摄像头每天产生庞大的数字信息;信息爆炸还表现在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信息急剧攀升等。这些导致信息泛滥、信息浪费、信息疾病等,人的信息接受严重超载。 然而,知识并不没有因为信息量指数级的增长而自然地以同样级数增加,因为知识是信息或事物之间的联系,需要人们花费时间、精力和智慧来发现或挖掘。再以24节气为例,对于节气与农耕关系的把握,我们的祖先不知花费了多少人,多少精力,并在获取了多少信息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而且凝练出来的知识还要在获得新的信息后不断进行修正,最终才稳定为24节气。因此,信息爆炸导致的是信息与知识的严重失衡,因而今天我们处于由于信息急剧增加造成的知识相对匮乏的年代。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实际上就是要尽量打破这种严重失衡,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促进已有知识的运用。因为,知识才是人类真正宝贵的财富,蕴含着价值,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因此知识管理绝对不是信息管理,也不是其它的管理。对于国内著名学者乌家培教授 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知识管理之所以会出现,那是因为它所涉及的问题是以前其他管理没有关注到,或没有很好关注的,而今天又显得格外重要。知识管理有自己的管理或研究对象,不是信息、情报或其他什么,而是知识。虽然信息和知识由于以上阐明的关系是分不开的,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研究目的是不同的,因而其特点和规律也是不同的,有本质的差别。 三、知识管理价值之所在 在这里我不想妄谈知识管理的定义,因为知识管理与知识一样,其定义也是莫衷一是,而想探讨一下开展知识管理的目的或价值究竟在哪里。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明确了,讨论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应当比讨论定义更为重要。 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获取了无数的信息,通过人脑的积极活动产生了无数的知识,信息是知识产生的基础。在有文字记录之前,信息和知识全部存于各自的大脑中,仅能靠语言交流、示范教授、或图画等来传播;文字被发明后,人们将知识和信息记录在各种载体上,树皮上、贝壳上、织物上,以及后来的纸张上,和今天的各种磁介质媒体。不过,载体只能记录人脑全部知识中的一部分,即其中可以用文字或图形表达的部分,大量的其他知识还是存在于人脑当中。存于人脑中的知识可能通过人之间的交流而得到传播或流传,也可能由于当事人的死亡而消亡。比如,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世界奇迹的建设运用了大量知识,但由于当时没有使用文字记录下来或记录载体失传,当时的建设方法就由于建造者的死亡而未得到流传。 已产生的知识可以以两种形态而存在。一种是记录在载体上的(被广泛称为显性知识);另一种是存在于人的脑海中的,如经验、诀窍等(被广泛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如果没有转变为显性知识,就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传承,否则知识就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除了已产生的知识,更多的知识是还没有产生的,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和深入将有待于发现或产生。从更宽的视野来讲,知识包括两类已产生的知识和未产生的知识。知识管理其实就是围绕这两类知识进行的研究活动或者管理活动。 研究已产生的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促进已有知识的应用;二是利用已产生的知识和一些新的信息发现新的知识,也就是事物或信息之间未知的联系。随着已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垃圾信息的增加,新知识发现和知识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知识管理还研究未产生的知识。因为人类思维活动不会停止对新知识的追求,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促使更多有用的知识得以产生或发现,并且提高知识产生或发现的成功率,以及提高其过程效率,正是知识管理的目的之一。以上两点,体现了进行知识管理的基本价值。 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新的信息之间或和已有知识之间新联系的发现,也就是发现新的知识,使知识有效增加。以最常见的开会为例,除了传达领导精神的会议以外,会议召开者其实都是希望通过会议上的信息沟通、知识交流以及系统地思考,能够得到一些新的东西,为解决问题,或形成方案。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还可提高新知识发现的成功率,或提高知识增加的效率,再或提升对原有知识的利用成效或效率,等等。 此外,知识的两种形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使得知识的利用有许多不同且未被挖掘的特点,这两者对于知识的应用以及新知识的产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针对这些特点的有意识、有目的、讲究方法和研究规律的知识管理将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开展知识管理研究的价值之一。不过,促进和帮助新知识的产生或发现,才是知识管理的最大价值所在。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4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