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知识管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知识管理

相关日志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惶惑(一):第一概念
Rachel0000 2015-9-4 14:55
如同学习任何其他学科一样,在探究知识管理领域的过程中,我下意识的动作是将概念分解,各个击破弄清楚。然而,第一个概念,选定的第一个概念,地基级概念——知识,却把我难倒了。从哲学到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社会学领域的探索,并没有帮助我统一起来对知识的认识,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知识惶惑,越来越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了。这场不仅是由研究问题的跨学科性引发的惶惑,持续了不止7年,越惶惑越想看到更多的观点…… 直到有一天,我似乎有了一种顿悟:知识管理的魅力恰恰就在于知识是内涵丰富的嘛。如果仅有单一类型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单一认识,那么知识还需要大费干戈地管理吗?知识的丰富性、多元性才是知识管理学科存在的根本和前提。至此,知识问题已经不再成为我的困扰,也本不该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困惑,终结的定义还是留给哲学家吧。从此以后,徜徉在这种认识里,我对内涵丰富的知识越来越有兴致,感受着知识多元性带来的无穷魅力。 以此文记录那些一点一滴的文献攀爬吧,给像我一样喜欢梳理乱麻的KMer们。梳理的目的不仅限于得出一致的结论,还在于清晰的了解,梳理了才能放下 。后续博文的题目大致如下。 l 哲学认识论上的争论 l 管理学内的认识变化 l 一篇视野开阔的信息管理文献 l 知识社会学的三次范式转变 l 实体还是过程? l 两本书:知识的边界和限度 l 接纳网络中丰富多元的知识
个人分类: 知识管理|1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人才招聘
曲建升 2014-3-11 16:30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学思想库和科技文献情报服务能力为目标,主要为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与科技决策人员提供科技文献与科技信息资源保障服务、学科领域专题信息与知识服务、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以及资源环境科技领域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学术交流与科学文化传播服务等。   近年来,致力于开展大数据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下的科技信息与知识集成服务、资源环境科技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与政策咨询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知识管理技术与系统开发应用研究服务、资源环境科技领域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学术交流服务等,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开放型科技信息与知识集成服务、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体系,致力于建设大数据信息环境下的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技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西部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科技评价与知识计算中心、资源环境科技期刊学术出版中心、中科院兰州查新咨询中心、产业技术情报分析中心、语义化知识管理开放研究中心等。   根据中科院相关政策和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及工作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岗位工作人员    一、招聘方向 岗位名称 招聘条件 专业 学历学位 英语 其他基本条件 情报定量分析(1人) 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情报学、政策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 博士 CET六级以上水平证书   (1)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善于学习和钻研,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强;   (2)有较强的综合研究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相关研究论文2篇以上;   (3)身体健康,年龄在35岁以下。(4)有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 大气与气候科学领域科技情报研究(1人)   大气物理、大气化学、气候学、气象学等相关专业 《天然气地球科学》编辑(1人)   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或相关专业 知识管理技术系统研发与应用(1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攻关能力,掌握主流编程语言,熟悉主流Web应用架构及应用开发部署 博士优先 知识资源发现与组织(1人)   信息科学、情报学,或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管理学相关专业。   二、岗位职责   1、情报定量分析   (1)开展面向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信息分析、政策分析和战略研究需求的定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   (2)承担资源环境战略情报研究领域的定量分析研究任务。   2、大气与气候科学领域科技情报研究   (1)承担国际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态势和前沿热点的跟踪分析研究;   (2)承担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战略情报研究任务。   3、《天然气地球科学》编辑   (1)承担《天然气地球科学》栏目策划、稿件组织、编辑加工、校对核红、期刊运营等工作;   (2)负责期刊网站维护和编辑部档案管理,承担期刊网站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提供各种与编辑部业务工作相关的统计、分析数据。   4、知识管理技术系统研发与应用   (1)承担知识管理与服务系统研发、组织建设与推广应用任务,重点围绕开放知识资源发现与组织、数字科研知识资产管理、个性化知识环境配置引擎构建等应用建设的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   (2)跟踪语义化知识管理方法及技术的发展,了解和把握语义化数字科研知识环境发展的服务需求,开展前瞻研究和实验,努力提升相关知识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语义化支持能力与服务水平。   (3)参与相关数字图书馆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开展数字图书馆技术与应用研究,协助组织开展数字图书馆技术开发与应用部署等。   5、知识资源发现与组织   (1)承担开放数字知识资源发现与组织系统建设任务,重点围绕开放数字知识资源的组织利用,开展资源发现、筛选、评价、组织建设及推广服务的策略、方法及模式等的研究与应用。   (2)关注和跟踪语义化知识组织方法与技术的发展,了解和把握语义化数字知识资源体系与服务环境建设需求,开展前瞻研究和实验,努力提升相关知识资源组织与服务系统的语义化关联组织能力与服务水平。   (3)参与相关开放数字知识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及应用研究,协助组织开展个性化专业知识环境建设与服务组织。   三、招聘程序   1、自招聘启事发布之日起,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自愿报名。应聘人员须填写和提交《竞聘岗位申请表》(见附件),同时提供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外语水平证明、任职资质证明等相关材料。   报名截止日期:2014年3月31日。   2、通过资格审查等程序的候选人参加面试考核,考核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四、聘后管理   按照中科院及本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予以聘用及管理。   五、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人事处   联系人:曹 霞、陈昱潓   电 话:0931-8274234 0931-8271228    E-mail: rensh@lzb.ac.cn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邮政编码:730000
个人分类: 气候政策信息|3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刊:社区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within a community
WileyChina 2013-8-29 10:26
JASIST 全名为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要发表讨论知识发展、知识共享、社区实践和其他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相关主题的学术文章。近日, JASIST 出版了一期特刊,主题为: 社区知识管理( K nowledge management within a communit y ) 。 如今,有许多文献研究个体或团体如何开发知识并在不同的组织架构下分享。此次 JASIST 特刊除了收录进行此类研究的文章外,还收录了一些研究团体如何跨学科合作交流知识的文章,这些文章研究了人们传播和消费知识的目的和行为,研究了个体在网络上分享知识的动机,研究了人们如何利用技术进行实践,以及知识来源对知识分享有何影响。此外,特刊中还收录了一些在以上知识管理框架下研究应用性问题的相关领域文章。 ( 点击阅读此特刊的完整版社论(英文) ) 。 文章列表 Testing an integrative theoretical model of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Wikipedia Cho, H., Chen, M., Chung, S. (2010) 61(6), 1198–1212 Factors governing the consumption of explicit knowledge Desouza, K. C., Awazu, Y., Wan, Y. (2006) 57(1), 36–4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for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How public defenders learn about winning and losing in court Hara, N. (2007) 58(1), 76–87 Learning and knowledge networks i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Haythornthwaite, C. (2006) 57(8), 1079–1092 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Hew, K. F., Hara, N. (2007) 58(14), 2310–2324 A multilevel view on interpersonal knowledge transfer Kang, M., Kim, Y.-G. (2010) 61(3), 483–494 A study of the intention–action gap in knowledge sharing practices Kuo, F.-Y., Young, M.-L. (2008) 59(8), 1224–1237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s of health answerers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Oh, S. (2012) 63(3). 543-557 A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Implications for enhancing quality in health care Orzano, A. J., McInerney, C. R., Scharf, D., Tallia, A. F., Crabtree, B. F. (2008) 59(3), 489–505 Informational cities: Analysis and construction of cities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Stock, W. G. (2011) 62(5), 963–986 A multidimensional network approach to studying team member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human and digital knowledge sources in consulting firms Su, C., Contractor, N. (2011) 62(7), 1257–1275 The interplay between interpersonal and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knowledge seeking among co-located and distributed employees Yuan, Y. C., Rickard, L. N., Xia, L., Scherer, C. (2011) 62(3), 535–549
个人分类: Social Scence and Humanities|2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试水探索不一样的网络公开课
热度 2 smilesun 2013-7-14 09:50
中科大试水探索不一样的网络公开课 【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最核心的一点经验就是:除了提供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外,一定要努力构建集体学习氛围,让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感受到老师和学员的真实存在。这次课程借助了视频直播平台实现在线授课和实时互动;借助论坛搭建交流平台发布课件并实现优质资源的沉淀;通过 email 和短信平台发布通知,保证实时的到达;组建班级 QQ 群,培养同学间的友谊;老师通过微博与学员互动;助教针对学员作业情况及时与学员交流。这些努力,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这点经验也许值得涉足公开课平台建设的企业、开设公开课的高校、以及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的老师们参考。 】 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网络公开课形式,我校在今年上半年尝试开设了《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网络公开课。首次公开课吸引了 784 名学员,分别来自中国除澳门以外的 33 个省级行政单位和 10 位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悉尼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留学生。最终有 181 人通过考核,并获得结业证书。 全文请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be25e10101lqyr.html
3582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知笔记企业版”推动课题组的长远深入发展
热度 1 laplace 2013-7-10 10:24
一、“为知笔记企业版”的简要介绍 首先声明:喜欢之,故自愿推广之,无他原因。 我一直在使用为知笔记,做笔记,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解决问题的操作记录,收藏微博资料,收藏网页文章,等等。最近为知笔记推出了企业版,我感觉可以好好说说我感觉这个企业版在课题组的潜在价值了。 话说我一研究生,感觉想得有点多了,不过既然感觉有用,那就有必要说出来,希望能够启发一下致力于进一步推动课题组制度建设实现长期良性循环的大牛小牛们,嘿嘿,更主要的是分享的感觉。 查看为知笔记企业版的主页和产品说明: http://www.wiz.cn/biz.html , http://www.wiz.cn/bizintroduce.html 企业版官网上对企业版的功能介绍。 消息中心-@通知 如果笔记需要分享并通知给团队里的其他成员,让他们知晓有一个笔记与其相关,此时可以使用“@”达到目标 人走了,知识还在 为知企业版为企业、团队保存所有知识,不因人员的离开而减少团队知识上的损失,从而助力企业基业长青。 掌控工作进度,更简单 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志,从而助于协调进度,进行激励和调整。 学习型组织,从为知企业版开始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二、课题组与企业的相似性 做科研就如创业,这是我对科研的理解,当然我也只是根据自己做实验的体会和对周围的观察得到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更多是从两者需求的能力和资源是类似的。 当然最简单的说明:导师都成了“老板”,那科研就带上了企业的气息了,但这只是牵强附会的解释罢了。 更重要的相似性,体现在,课题组和企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知识的不断创新上。 科研如创业,从选题开始,不断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这个课题的前景有多大,是否是蓝海或者未来能够从这个课题中开发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这个过程,就像支撑初创企业的创意,都是需要反复琢磨,不断思考,一个月的思考,是难以说服自己带领自己的大部分甚至人生的很长时间,跳进这个领域中去的,所以慎之又慎,各种纠结,估计那些自己开课题的老师们最清楚不过了。 科研如创业,很多时候,开始进入的领域,是不够妥当的,不怪自己当初思考不周全,只因经历和阅历就到那个程度,是谁都做不出自己知识体系之外的选择,就像”知识分三类——知道的,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一样,第三类知识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所以,科研中,调节科研方向,就像企业调整产品一样,都是必要的,而这个调整的过程,毫无疑问,又是一个不断绞杀脑细胞的残酷过程。 科研如创业,要想保持基业常青,就要在不断竞争的氛围中不断的进步,科研点子需要层出不穷,企业产品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谁要想着一直吃老本,谁就要被淘汰掉,这就是市场经济,企业如此,科研也本应该如此。而要不断进步,就是不断的在已有基础上创新的过程,企业不能每次都天马行空的产生和之前的产品毫无关系的新产品;课题组也不能每次都从一个研究方向跳到另一个研究方向。只有不断深入的研究,才能够产生惊人的成功。而这个深入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创新的过程。 对于一个做科研的人来说,看看那些创业公司的发展历程,就会深有同感。 三、知识管理对课题组的价值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说,课题组和企业一样,都需要重视知识管理,因为这才是课题组不断发展的关键。 当然,不可否认,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课题组的大boss或者科研秘书,独立承担了这个课题组的知识管理的重任,相信这是目前大部分看起来很风光的课题组的特点。当然与之相对,更多的不够风光的课题组,是没有重视课题组的知识管理,所以它才没有风光起来。而我这儿所要说的知识管理,自然是对应于后者,也就是目前没有在这一方面下功夫的课题组。 为什么知识管理对课题组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 重视知识积累和管理,才能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才不会出现“人走了,知识也被带走了”的现象。 整理技术资料、通用手册、常用联系电话等,管理 管理课题组的通用试剂, 不断的积累相关的材料供大家通用,避免每个人都做重复劳动。 构建知识框架,让大家进行不断的补充知识细节,从而慢慢形成完整的内部知识体系。 实验室文献管理,方便进组新生快速确定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等等 四、课题组如何使用为知笔记企业版 每个人新建属于自己的个人帐户 构建一个总的企业帐户,将以上个人帐户添加到企业帐户中,并设置相应的权限 在企业帐户中新建不同类型的群组,分别添加不同的个人帐户,(例如面向全部成员的通用知识群组,面向部分人的个别专门信息的群组)并设置个人在相应的群组中的权限。(超级管理员/管理员/编辑/观众等) 发挥大家的主动性,献计献策,不断完善吧! 免费给为知笔记做个广告了哈。
个人分类: 思考|1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综述
热度 6 dj2012 2013-7-4 09:23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综述 杨志萍 1 杜瑾 1 李红培 1 王超 2 于蒙 1 1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 成都 610041 2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兰州 730000 摘要 : 在把握个人知识管理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 个人知识的类型,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划分为文献管理工具、专利深度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大类并进行逐一介 绍,对每类工具的使用场景、使用特点以及试用人群进行分析,同类工具之间进行功能差异化对比,方便用户选择。 最后,结合现有理念和技术预测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 个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工具;文献管理工具;专利分析工具;思维导图;云端笔记 中图分类号 : G251 文献标识码 : A TheReview of the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YANG Zhi-ping 1 DU Jin 1 LI Hong-Pei 1 WANG Chao 2 YU Meng 1 1 Chengdu Branch of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AS Chengdu610041 2 Lanzhou Branch of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AS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branch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o do a good job, one mustfirst sharpen one's tools, the use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will undoubted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work of researchers and gain their competitiveness . Base on the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features , accord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ersonal knowledge ,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 is divided into reference manager tools , pate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ools , mind map tools , cloud storage tools and social network tools and so on , give brief introduction one by one , and forecasting the trends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 basedon the current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 Keywords :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tools; Reference manager tools ; Patent information analysis t ools ; Mindmap tools; Cloud storage tools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科研人员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无疑能帮助科研工作者从海量信息中把握线索,从复杂关系中梳理结构,从瞬息万变中挖掘规律,从而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技术发展和用户积累,各类工具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并且有各自的应用场景,个人知识管理的理念也被引入到科研机构、高校和图书馆等众多信息提供和管理机构的服务中,并且表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1 个人知识管理概述 1.1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个人知识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的Paul A. Dorsey教授最早提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套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它是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搜集、分类、存储、检索和共享知识的一个过程 。多尔塞(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是21世纪成功地完成知识性工作所必须具备的 。国内学者孔德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特色;第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 总结上述几种定义不难发现,个人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三个层次: 强调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是进步的基础;强调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强调知识的利用和创新 。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实现以上三个层次的管理。借助工具,科研人员可以最快、最全地获得科研动态、跟踪科研进展、管理参考文献、理清科研思路、挖掘科研精髓、记录科研灵感、管理科研项目并进行科研协作等。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特点 用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个人知识管理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对于平时工作中产生的文档、文献、数据、网页信息、笔记等的管理,隐形知识管理主要包括对于灵感、念头、经验、诀窍等的管理。此外还包括在人常生活中积累的“3W1H(what,why,who,how)”知识,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人际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的管理。可见,个人知识的管理范围广泛而繁杂,个人知识的有序化、条理化管理对于提升工作效率、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2.1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划分标准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划分标准各式各样,如按照功能可以分功能单一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和综合性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按照知识流程可以划分为知识的获取分类、知识的存储管理、知识检索、知识分析与挖掘、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等工具;按照知识的特点划分为显性知识管理工具和隐性知识管理工具;还可按照学科划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以上分类标准虽有可取之处,但是不能突出不同知识类型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按照知识的转化流程进行知识脉络的梳理(见图1),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如文献、数据、专利、笔记、日常信息、隐性思维信息和社交信息等,将工具划分为文献管理工具、专利深度分析工具、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大类工具(见图2)。 图1:按知识流程划分工具图 图2:按知识类型划分工具图 2.2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类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知识管理硬件和软件应运而生,硬件有手机、笔记本、计算机、PDA 等个人数字工具。软件有在线的、离线的,如Google等搜索引擎,还有如微软 Office、MS Outlook、LotusNote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辅助小工具,文档资源知识可选用Mybase,个人知识获取时选用搜索引擎,对个人知识进行加工时选用概念图,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时可用 BLOG 或个人主页等 。科研人员可以根据科研中遇到的不同的知识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要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例如在引文管理和参考文献管理方面可以选择EndNote和Mendeley等文献管理工具;在专利分析中,根据数据特点和数据分析目标选择所需的专利深度分析工具;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灵感和思维的管理,选用思维导图进行协助记录和管理;对个人记事、日常笔记和网络信息,采用当今比较流行的云端笔记和网页捕捉工具;随着Web 2.0和E-learning的开展,可以使用社会性网络工具进行定制、在线交流、协作和共享。 3.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介绍 3.1 文献管理工具 科研过程中令科研人员感到头疼的是在科研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参考文献的高效管理和准确标注以及在投放期刊时格式的处理等问题,如果网络数据库支持文献管理工具的相应格式,则无疑提高了对于题录信息的处理速度。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文献管理软件,国外有EndNote、Reference Manager、ProCite、Refwork以及Biblioscape等;国产的有NoteExpress、PowerRef、医学文献王等,这些软件已经具备较完善的参考文献管理的基本功能,如:题录信息的导入、导出、增加、删除、修改等,不同的软件又具备各自的特色功能。 通过对文献管理工具在网络数据库中应用情况的考察可知,一些常用的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ISI、CSA、ProQuest、EI等题录数据的输出格式支持大部分文献管理工具,支持EndNote格式的数据库最为广泛,而NoteExpress作为国内开发软件,在中文数据库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题录信息的加工管理和导出分享方面,EndNote与NoteExpress都支持笔记功能、全文功能,与Word结合紧密,且版本更新较快;在文献分析功能上,这两个软件都有较强的优势,均能与Excel兼容分析;在RSS订阅功能上,只有RefWorks支持且有明显强势,RefWork在脱机情况下无法查阅是其最大的不足;在网络共享功能方面,NoteExpress功能最弱,但是NoteExpress可增加软件更新提示功能 。Mendeley 是一款跨平台文献管理软件,通过它可以创建书库、管理文档和参考文献、引用参考文献、共享文档和参考文献,大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方式,真正扮演着“科研秘书”的重要角色。而QUOSA 是另一款优秀的文献信息处理软件,QUOSA是查询(Query)、组织(Organize)、存储和共享(Save share)以及分析(Analysis)这几个单词首字母的组合,说明其主要扮演着这4种角色并具有相应的功能,QUOSA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最佳的文献工作流的解决方案。 3.2 专利深度分析工具 专利是最有效的技术信息载体。专利文献仅占期刊文献总量的10%左右, 却囊括了全球40%左右的新产品信息 。对专利数据的分析早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商业运作等多方面。一些国外的专利分析工具包括Thomson Innovation、 ThomsonData Analyzer 、Derwent Analytics、Delphion、Aureka、MSEXCEL、Vantage-Point、GoldfireInnovator 、BizInt Smart Charts for Patents、SciFinder、STN Express with Discover、STN AnaVist、Wisdom and Analysis Module、Citation Module、M-CAM DOORS、Vivisimo、OmnViz、RefViz和Invention Machine Knowledgist等,国内的专利分析工具和平台有保定大为专利信息创新平台、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彼速提供的知识产权应用软件、中国台湾地区连颖科技的Patent guider 2.0试用版和恒和顿的HIT_恒库等。这类工具所运用的专利分析的一般方法大致包括:数据整理和概念分组、列表或直方图、比较矩阵 ( Co-occurrency Matrices)、有结构数据聚类、无结构数据聚类、文档聚类地图、引文分析和/主语/行为/宾语( Subject/Action /Object,SAO ) 。 从专利分析工具实现的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基本统计分析、引证分析和聚类分析。基本统计信息即对专利信息的外部特征进行统计,并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统计数据及其变化进行解释,以取得信息动态发展趋势方面的情报;引证分析和聚类分析是对专利信息的深度分析和挖掘,科研人员在进行专利分析前,有必要对专利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主要的数据处理包括同一专利权人的不同名称合并、同族专利的合并,Thomson Data Analyzer有自动合并和手动合并两种方式。另有部分分析工具支持自有数据的导入,Delphion支持导入自己的一组专利号;Thomson Data Analyzer可导入各种内部和外部商业数据库的数据;PatentLab可导入Delphion数据格式;北京彼速可导入自有数据,导入格式是Excel , 数据导入后,数据的整理和概念分组也很关键,对数据域内的词语进行标准化处理,清除错误词汇,合并和替换同义词等 。引证分析用于揭示相关专利之间的关系,反映特定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引证数据来源主要有美国(US)、德国(DE)、欧洲(EP)、英国(GB)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的专利,最后以引证表、引证树和引证地图的形式呈现。聚类分析的前提是数据的处理和清理,在保证数据有效性的基础上,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聚类,揭示特定领域内各子领域的分布情况,分析各主要竞争对手在各子领域内的专利分布情况,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可视化形式呈现。 对于科研人员,如果只需简单的统计分析,可以选择简单易用的 MS EXCEL和 BizInt Smart Charts for Patents。如果需要完整的专利数据,可以选择支持多种数据源的 Delphion及BizInt Smart Charts for Patents。如果只对Derwent数据库进行分析,Derwent Analytics当然是最佳选择。如果针对 STN数据或者化学专利分析,则 SciFinder、STN Express with Discover、STN AnaVist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希望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专利信息,可以尝试使用 ReVfiz和 Invention Machine Knowledgist。如果要将专利分析运用于商业竞争、知识创新, 则需要 Aureka、STNAnaVist、Citation Module和 M- CAMDOORS。 3.3 思维导图 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科研人员肯定会遇到“灵光乍现”、“突然一念”等情况,而这样的场景转瞬即逝,只有将这些隐性的知识有效地管理起来,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提高其工作效率。隐性知识管理工具的一大特色就是让思考看得见,思考最大的敌人是复杂,最大的障碍是混乱,运用隐性知识管理工具可以使所思所想流程化、图形化、图谱化、清晰化。市场上有很多概念地图和思维导图的工具和软件,如Inspiration、Mind Manager、Mind Man、Brain、 Camp、 Segment Research Group、 Coco Systems、Activity Map、SMART Ideas。此类工具有的功能和大脑思维的结构完全一致,思维像不断生长的树根,由一个中心概念向四周扩散,那些向四周扩散的思维又会引出更多的分杈直到无穷,在这一过程中,内隐的知识通过图的形式转化为外显的知识,从而更容易传递、分享与交流。 在思维导图中,以MindManager 工具为代表,该工具能够快速捕捉思想、轻松组织信息、创建内容丰富的可视化图形,提交功能强大的报告,同Office无缝集成和图片共享,Mind Manager Presentation模式将做好的图形显示给他人,快速将数据导入或导出Microsoft Word、PPT、Excel、Outlook、Project和Visio中,或以动态 Adobe PDF 或 Adobe Flash 格式将制作的导图与各界分享,并可以轻易地将 Flash 导图发布于网站与博客。Mind Manager功能强大,但是操作极其简易和人性化。打开文件,双击模板和点击右下的创建即可进入,在核心主题上填写中心词,选中核心主题,按Enter键或单击工具栏的子主题即可生成一级分支,而二级分支只需按Ins键或者单击工具栏子主题,不需要的直接按Delete键删除即可。 Mind Manager 还可以提高科研效率、支持科研协作和进行项目管理。通过相关主题和子主题级联、高亮突出、图标、格式和图片等呈现“大图”,以帮助科研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更好的决策;map图还可以作为科研人员的行动蓝图,协助分配和管理任务、资源、时间轴和交付材料等;自动化任务管理功能可以实现自动计算任务信息和完成率,使管理项目更具效率; 评论模式可以对团队成员或合作者做出的主题修改实施跟踪、接受和拒绝操作 ;甘特图的制定可以分解定义项目的各个子项目和任务,定义优先级、周期、进度、任务间的关联关系等,并可通过拖动周期条来调整项目周期,直观且方便,大大提高了项目组的工作效率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性。简单来说,Mind Manager改变了传统的研讨过程,即可迅速地以可视化形式获取和组织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促进团队内的协作并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3.4 云端笔记和网页资料管理工具 云端笔记管理工具是专注于简单高效的个人记事工具,具有云端同步功能,可实现网页、手机客户端之间的信息同步,用户可随时随地进行查阅和编辑。比较有代表性的工具,如Dropbox、Box.net、GoogleDocs、Cloud Drive、iCloud、MediaFire、Evernote、麦库记事、华为云存储、有道云、QQ网盘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除了对个人记事记录和保存之外,这类工具还有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随意保存的功能。网络信息可谓瞬息万变,不能及时保存和管理的话,过后若有所需要,恐怕要花费好几倍的精力也不一定能找到。科研人员在浏览网页时,及时地将所看到的有用的信息保存和管理起来,并加上一些简单的批注将当时的一些心得和感受及时的记录下来,对于知识的再利用、组织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云端笔记工具外,还有一些是专门的网页抓取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如Surfulater、网博士(Websaver)、Magicflu(魔方网表),Snippets可以实现文献内容摘取,Mydata 可以实现多文档+多语言+标签模块+智能复习等操作,iSpacesoft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帮助个人管理通讯录、笔记、任务安排、文档、媒体资源、博客订阅等信息。MyBase是一款用于分类管理自由格式资料的数据库软件,类似的还有PKM2、EssentialPim、iNota、笔记助手Tinderbox、PpcSoft iKnow、Totel commander等。 此类工具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能导入各种类型的文件;导入时,可一次性地导入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也可单篇文献导入;在信息组织方面,既可建立数据库,也可建立文件夹来组织导入的信息;可对导入文件自动建立索引;对导入的数据库记录具有编辑功能;具有网页抓取功能;具有逻辑检索功能;对检索结果中的文本,能反像显示检索词,可按相关度、字顺、时间等排序;有较好的隐私保护功能,可设置口令;在软件辅助性能方面,具有内码转换功能、自动备份功能,自带必备插件,维护管理简便。 Evernote 的第一功能就是记录一切,即用文字、音频和视频记录用户想到的、看到的和体验到的一切,可创建文本笔记和多媒体笔记和墨水笔记(即支持手写笔记,通过使用触摸笔在触摸屏或写字板书写或绘图);其次,可以剪切资料、截取网页资源和其他来源的资源,并且操作极其快捷;再者,对于笔记具有编辑整理功能,所有记录都会被自动处理,编入索引,还可以加上标签或者把笔记放入不同的笔记本中,并支持用关键词、标题、标签、甚至地理位置等搜索所有的笔记。Evernote可以导入导出多种格式的内容信息,科研人员事务繁多,难免会有遗漏的地方,“待办事项(to-do)”功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笔记可以通过E-mail方式共享或点击“共享和合作选项链接(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Options)”之后弹出Evernote的网页,填写共享信息。总之,此类工具可以建立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搜集全面的科研信息,理清科研脉络和思路,随时记录科研灵感,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效率,帮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产出。 3.5 社会性网络工具 Web 2.0 服务在E-learning和个人知识管理工具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例如博采、博客、BBS、社会性书签、微博等为用户提供了从个人收藏、单个分类到最新资讯、热门话题的多种发布和获取网络内容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使收集、聚合、分类网络信息变得更为方便、简单,网民之间可以更为便利地分享、讨论、协作。可以说,web 2.0服务推动了个人知识管理与网络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性软件工具不仅易学易用,而且几乎都使用相通的网络协议与技术,如HTML、XML、RSS等,一些常用的社会性软件应用如用Flickr 发表照片、用YouTube发布影音、在SNS网站和平台上交友、使用微博和IM等工具实现即时通讯,此类工具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于日常信息和人脉信息的管理,可使人与人之间通过虚拟世界进行连接,并及时进行分享、讨论和协作。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希伯特和洛佩斯估计,全球计算机储存容量每18个月就提高一倍 ,而科研人员更需要高效的知识管理手段与工具,科研人员的竞争力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RSS可以在科研、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广泛使用,同步世界最新资讯,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武器;科研人员不必逐个浏览目标网站就可以获取最新信息,不会受到广告的骚扰,完全一站式信息服务,便于管理,便于分享,阅读效率极高,而且无需提供私人信息。 以GoogleReader 为例,使用RSS进行订阅的基本步骤只需注册账号,登陆,进行RSS订阅并进行信息阅读和管理,可以建立文件夹,导入阅读和分享。订阅内容也是很广泛的,可以订阅科研新闻、博客论坛,还可以订阅科学文献和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Engineering village、Springer Link、EBSCO等和学术杂志,如 Science、Nature 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订阅杂志应该直接从杂志社订阅,这样才能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总之,利用RSS可以跟踪最新科研进展,或跟踪某个课题组、某个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同行的研究状况,而不会受到旧信息和与网站无关信息的干扰,提高科研的效率,此外,Google Reader还具备一些高级功能,如可使用快捷键便捷操作,使用标签对知识进行管理并可建立个人知识库,订阅任意网站并实现信息共享,等等。 4.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或者软件的发展趋势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随着市场的完善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第一,随着智能手机、iPhone、智能终端的普及,个人知识管理工具都具有相应的移动版本。现如今 用户拥有多个终端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用户的同步和分享需求变得强烈,随时随地、更加便捷地捕捉和同步分享信息等相应功能也不断完善,如支持图片格式和数字笔记等,并且提供了 更好的同步、备份、分享文件的方式。 第二,Web 2.0技术的发展使各类工具呈现社会化特征,支持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大部分工具都支持协作或者建立自己圈子进行即时交流,对于工具开发商,也开始注重Web 3.0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开发。 第三,工具的功能呈现一体化的特征,而不再仅仅具有某一项功能。混搭(mashup)社会性知识管理工具的兴起,将各种应用程序集成于一个平台,使各种操作便捷化。 第四,可视化趋势明显。知识管理工具在保存和管理知识的同时,支持对知识的分析和挖掘,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用户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第五,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开发商之间呈激励竞争之势,由几家有实力的提供商主导。如数据库提供商Thomson Reuters公司,谷 歌、百度、网易等搜索引擎商,美国SPSS和SAS公司以及一些研究机构等都致力于各类工具的开发并拥有大量用户群 。 第六,科研机构、高校和图书馆等机构开始推出自主研发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或者与提供商合作推出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服务,对于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和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总之,借助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充分提高个人知识能力,在特定场合快速准确地找到能够解决当前问题的工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足之地。所以,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功能也必将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 .教育传播与技术,2005(1):29-32. Zeljka Pozgaj, Vesna Bosilj-Vuksic: Personal knowledgemanagement: The implication of Web 2.0 services on learning process. MIPRO2011: 1213-1217. 张静,刘细文,柯贤能,等.国内外专利分析工具功能比较研究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141-145. 孔德超.论个人知识管理 .图书馆建设,2003(3):17-18. 姜利华. 基于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图书馆学研究, 2007(2):58-60 张凌燕. 个人知识管理浅谈 . 科技信息, 2009(18):32. 邹小筑,李宏芳.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比较分析 .情报杂志,2010(6):157-159 Mendeley . .http://www.mendeley.com/. Quosa . .http://www.quosa.com/. 刘佳佳,董旻,方曙.国外专利分析工具的比较研究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2):67-72. Mind Manager . .http://www.mindjet.com/. EverNote . .http://evernote.com/intl/zh-cn/. 科学网.美研究称人类信息储存量创纪录:每18个月就提高一倍 .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773.shtm. Google Reader . . http://www.google.com/reader/view/. -------------已投稿至《知识管理杂志》
10450 次阅读|8 个评论
读10年前的知识管理文章有感weibo与微信的区别
windlight 2013-6-18 10:25
赵凤光 weibo的信息回溯比较容易,但qq群号和微信的内容回溯比较难,一个以百科全书模式为基础的架构,和一个以实时聊天架构的体系,后期信息利用还是不一样。 zt 文章来源:http://e-works.com.cn/ewkArticles/Category111/Article14190.htm 这是我认为讲PKM很好的一篇文章,作者没有堆砌专业词语,讲得质朴实在,强烈推荐!!! 个人知识管理(PKM)实施 特约撰稿人:田志刚 2003-5-20 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寻找一个地址、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而翻箱倒柜,花费许多时间寻找或打电话询问,而最终却发现这个东西就在你的电脑桌面;大概你和我一样也经历过:昨天刚看过的一份关键资料,今天起草报告时要用到,自己却那里也找不到,最终造成报告无从下笔,结果是工作完不成领导怪罪而自己也感觉工作干得不爽。   这些问题是为什么呢?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我们现在的工具很多:电话、固定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PDA还有许多其它五花八门的玩艺,都声称在帮助我们工作的更好更有效率,企业的OA、ERP、CRM都说可以让我们工作的更轻松更方便,而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却是我们再干许多没有效率的工作呢?是那里出了问题呢?IDC的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做的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存在(存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事实上是,知识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大部分东西重新起草比去寻找这个已存在的东西还省力气。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时间用在了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   我们认为:造成个人工作中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个人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当今时代,信息的数量十分庞大,我们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也很广泛,作为知识工作者,大部分工作是要去做那些创新性的工作而不可能去日复一日的重复某项活动或操作,因此我们每个人工作都会用到各种知识,对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很高,而我们对这些众多的知识无法进行管理,最后造成工作的低效率。知识管理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各种组织的事情。但并非我们每个人都能决定组织的知识管理实施,即便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最终成功与否还是在于每个个人的参与程度和个人的知识管理水平。进一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每个知识工作者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手段,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自己在职场游刃有余从而最终提高自己。   个人知识管理(PKM)有各种版本的定义,但其实质却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其实,在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已经有了知识管理的影子,但这时候的个人知识管理(PKM)还处于蒙昧状态,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加有意识的对个人知识进行管理,那么PKM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本文个人知识管理(PKM)实施基于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简单而有效。期望个人能够根据我们描述的个人知识管理实施方法可以独自实施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管理,这种管理的效果让自己可以感觉到。   原则二、经济原则。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不需要你额外去投资什么(不需要你去花很多money),以利用每个普通人能得到的工具为主。   个人知识管理也遵循知识管理的中的普遍规律,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个人知识管理(PKM)中不涉及组织知识管理(OKM)的重要一环——“组织知识的共享”,因为知识的获取、存储、利用都是个人。个人知识管理(PKM)由于没有组织的约束可能实施中更容易半途而废,不能有效进行,且个人知识管理的效果较难以测量。以下本文就个人知识管理(PKM)的获取(学习)、知识存贮管理、知识利用进行论述。   建造自己的学习网——PKM的知识学习   只有拥有很多知识的情况下,个人的知识管理才有意义,因此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学习(也叫知识的获取)。其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识学习方法和系统:例如每个人都有一个人际圈子,通过这个圈子个人可以获得在书本上和其他渠道获得不到的知识。我们认为个人知识学习可以粗略的分为以下几个途径:   学习与培训:没有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公司组织的企业内部培训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的效果对一个人的发展与未来很有价值,因此大家应该珍惜这种机会。除了这种正规的学习机会外,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不断的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在这种学习中, 个人主要学到的是各种显性的知识(理论),至于学习方法,很容易找到众多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言!   人际网络: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论现在的媒体如何发达,也不管“知识管理”的专家如何言必称eLearning,这一切都无法替代你在人际交往中的学习,而且人际交往中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习软件中学不到的知识--隐性知识,如果你的人际圈子越广,交往的人员的素质越好,可能你学到的知识越多,人际网络的获得和维持都不容易,但建立后,往往是你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的建议是:扩大你的交往圈子,与“柏拉图”为友,多于朋友交往,多沟通、讨论,提高自己。   你人际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对这些人的联系方式的管理也就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我们好多人想联系某个人时却找不到联系方式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把这些东西当成一件事情认真的处理,其实只要你下一点工夫,这些联系方式的管理不是很难的事情。充分利用你手头的工具,Outlook就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其功能很强大而我们日常工作中对其功能却用得很少,好好学习一下Outlook的应用对你的工作和生活一定会有帮助。还要充分利用你的手机、PDA等工具。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充分利用公司已有的信息系统,例如OA、CRM等。记住这些资料要请更新和备份!   我的媒体:无论你做那一行,都会有相关的媒体,你应该注重在这些媒体中学习。例如你做销售,那么你应该关注销售方面的媒体,而你做的是快速消费品的销售,你同时就应该关注快速消费品领域和销售方面的媒体有什么新的动向、新的方法,并通过媒体学习这些东西。你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建立自己的“我的媒体”,长期关注,从而可以用从媒体的来的信息分析你的工作,必将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进步有作用。当然目前的媒体良莠不齐,你必须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去鉴别,本网站将在以后根据不同行业的媒体进行推荐。   互联网: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学习的一件重要工具,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进行学习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互联网上的知识多如牛毛,如果想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你必须善用搜索引擎工具。你大概会说搜索引擎我还不会用吗,我每天都用Google!但我还是劝你拿出点时间来好好学习搜索引擎的功能,因为Google 的使用也有很多技巧,为什么你想搜索的内容与你实际搜索的内容有那么多差距,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搜到的信息你却找不到,为什么找同样的东西你比别人用的时间要长?充分利用你IE的收藏夹,做好分类(这很重要,分类的具体操作以后的文章会专门论述),并定期备份你的收藏夹。“什么?不知道怎么备份IE收藏夹”,那不好意思,去微软的网站上看看吧!   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   资料你搜集了很多,知识也学习了很多,但这些资料和知识怎么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搜集资料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而怎样对这些资料和知识进行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对知识和资料的有效管理,就不可能有个人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什么是知识系统架构,简单说就是你储藏知识的架构,有系统的知识架构,将有助于你将收集到的资料有系统的储存与未来快速的撷取,缺乏系统化的分类架构,将造成日后撷取与整合资料与创造知识的大量时间浪费,达不到通过知识管理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的目的。   要建立的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你首先要明白你有哪些资料和知识需要管理。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的内容:   ●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文件档案管理   要管理以上的知识资源,在个人也不可能去花很多钱投资在这上面的约束下,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我们的建议仍然是善用个人手上已有的资源。在这里给你推荐两个工具,第一个就是微软赫赫有名的MS Outlook 2002(并非Outlook Express),通过MS Outlook 2002,可以实现个人的人际交往资源管理、个人通讯管理、个人的时间管理等功能。根据20/80原则,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利用到MS Outlook 2002的强大功能,花点时间去学习一下MS Outlook 的应用,你会发现其实你们单位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系统中的好多功能MS Outlook 2002种都已经有了而且比你们的系统要好用。对中小企业而言,MS Outlook 甚至可以作为替代OA、CRM等软件的一个折衷办法。   剩下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个人文件档案的管理,不论你是从事业务工作还是管理工作,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有许多的文件需要管理,这种文件包括各种形式:文本、视频、音频、程序等,对这些东西该如何管理呢?计算机的利用当然对这些文件的管理有重要的作用,但即便我们的东西都存在了硬盘里面,还是有许多不方便。例如我想找我以前起草过的一个方案,因为我想要做一个同样的方案需要参考以前的,假如以前的方案是一年前起草的,你还能很快的找到吗?这种有明确需求的东西可能还好办,而我们大部分时候是我们只记得以前见过这么一个资料,该去哪里找?企业的信息系统不是为个人设计的,虽然能在工作中给你一定的帮助,但当涉及到你个性化的需求时大部分时候这些系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借鉴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个人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但个人的知识库不可能象企业的知识库那么复杂,只需要适合自己的个人需求就行。既然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你个人知识的分类。分类学是一门学问,当然不需要每个个人都去研究分类学的知识,但你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检查一下自己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例如小刘是一名刚刚毕业不久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职务是程序员,那么它关注的东西是什么呢?首先它要关注于他的编程技术的提高(编程技术里面又要分好多类,包括语言、软件工程、文档写作等),其次它要加强对自己企业所处的行业的了解,小王将来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因此他需要对项目管理的知识进行管理。小王一直在自学德语,因此需要将德语知识学习的内容进行管理。根据小王的特点,可以将其知识管理的首层目录分为:技术、行业、项目管理、德语。然后每个下面又可以再分。例子中知识库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你的个人知识库的分类也会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知识库分类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实践中才可能摸索出自己知识库的最佳分类方法,因此第一步就是:Just Do It!   个人知识库听起来不错,但该如何建立呢?你总不能让我用一个大本子去记我得知识吧!这个时候信息技术(IT)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用IT技术可以帮助个人的知识管理,也可以帮助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但个人不可能去找人给你做一个个人知识库的平台,这样即不经济又不大可能。幸好我们可以有免费的方案,互联网上许多可以下载的内容管理系统可以完成大部分个人知识库的功能。橡树实验室(www.oaklab.org)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也有免费的软件可以用。   MS Outlook+免费的个人知识库软件可以搭起你的知识系统架构,但只有舞台没人表演还是不行,因此你必须树立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重视知识管理的工作(这是因为知识管理开始的时候会有许多琐碎的工作要做,如果没有讲个人知识管理进行到底的决心,个人的知识管理就很容易半途而废!),才能保证知识管理对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效力。   知识的利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古代,书生应该属于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但为什么这些古代的“知识分子”却是百无一用呢?除了历史的原因,古代的知识分子学习的知识很少能在生产或生活中应用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为知识而知识,对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正确的认识。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唯一的目的:使用它,利用知识创造效益,利用知识帮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对知识的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知道,就是我了解这个知识的内容。一个机械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可以说他对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有所了解,因为教科书上和实习让他对机械设计和制造有了掌握。这个阶段一般掌握的都是理论知识(显性知识)。   第二阶段:我会用,能将者中知识运用于生产中。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是一个飞跃。一个机械专业的大学生经过在车间实习一段时间,就可以按照书上教的方法做些简单的设计工作。在这个阶段会积累一些经验和教训(隐性知识)。   第三阶段:对知识我不仅会用,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在这个阶段知识已经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个人关于某个专题的隐性知识甚至比显性知识还要多,只有到了这个阶段才能说对知识彻底掌握了。   学习到理论知识后,下面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知识的利用和在知识的利用中创造新的知识,这种能力才是企业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而这也正是知识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在知识的利用上,一些传统的方法可能对个人知识管理有所帮助,譬如归纳和演绎。想要利用已有的知识,既可以在个人占有的大量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找出事物间的规律,然后应用于实践从而对这种归纳结果进行检验,然后再从实践中修正归纳出的知识;也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演绎,帮助新的实践。   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利用方法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它涉及不同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价值观等因素比较复杂。但在实践中不同个人可以总结自己有效的方法,并多于交流,促进自己拥有知识的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结语   在这个时代,个人知识管理(PKM)对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个人知识管理(PKM)应该是我们大家的一个共识。本文探讨了个人知识管理(PKM)的简单过程,并且提出了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期望能对您实施自己的知识管理有所帮助!
3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现代知识管理的概念细胞模型 - 分层结构化元知识模型
热度 7 conjugate 2013-3-5 21:20
本文提出一类统一的知识模型对自然和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表示构建一套抽象的分层结构形式化核心体系。概念细胞模型利用有向无圈格和网络拓扑分类模式,基于简单概念形成的知识网络构成一般概念的支撑框架。描述知识和过程知识被明晰地分别定义为-时间不变和时间可变-的概念模式。在论文中利用该类概念细胞模型给出了面向餐馆服务的概念细胞及其扩展复合商铺的概念细胞,以展现该类模型的描述功能。与现代知识核心理论 - 本体论 - 相关的主要理论和工程知识学派所特有的模型和方法,在论文中利用列表方式对所选择的众多不同本体论模型和概念细胞体系进行了相互比较。 附注: 尽管本论文已在2004年正式发表,但以前阅读论文需要付费。正式免费下载的文档阅读模式新近开放 ,以满足大家的自由阅读选择。 论文的不足之处,敬请关心现代知识模型和方法前沿研究和应用的同行们批评指正! CONCEPT CELL MODEL FOR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04/2004; 1(2):149-168. Free Download: http://www.worldscientific.com/doi/pdf/10.1142/S021987890400015X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 unified knowledge model establishing a cor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The Concept Cell Model proposes the use of acyclic lattices to model a concept formed from a knowledge network of simpler concepts. Declarative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are explicitly defined as the time-invariant and time-variant relationship of concepts. Examples of a Restaurant Servicing Concept Cell and an extended Shopping Complex Concept Cell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functionality of this model. Major existing theoretic and engineering Ontology knowledge schools are compared under this framework.
个人分类: 知识模型|825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三类困难”和“两种淘汰”是中国人才教育和知识管理的最大难题
geneculture 2013-1-14 13:59
“三类困难”和“两种淘汰”是中国人才教育和知识管理的最大难题
ZouXiaohui 我现在主要是做“三类双语”项目(就是我创立的融智学问理念的实际应用落地项目)的推广普及 ZouXiaohui 13:36:28 请看: 我的 三类双语 互译及其结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5ozy.html 就是: 1,英汉或汉英(狭义双语)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有利于中西对话; 2,语文和算术(广义双语)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有利于人机对话; 3,术语和俗语(另类双语)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有利于雅俗共赏(即相当于完成专家与大众的对话)。 妙13:37:51 ZouXiaohui13:38:32 这个你可以大致明白吧 妙13:41:06 恩, ZouXiaohui13:41:25 “三类双语”项目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如何操作(蕴含是什么和为什么)?你可以暂时不去管它,但是,你可以试图去想一想、猜一猜:它的好处(即:作用、意义和价值)! ZouXiaohui13:45:23 其实,你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的事业(即“三类双语”项目的示范、推广和普及)是可以让广大人口、当然尤其是其中的各类各级学校的学生及其连带的家庭受益的。其应用并不是很难搞懂的。 ZouXiaohui13:47:17 现在人才教育和知识管理的情形是:大量人口尤其是各类各级学校的学生们的时间、精力、美好时光,以及其中连带的家庭(涉及其家长的时间、精力、美好时光,金钱),都被拖累得不堪负重! 妙13:48:13 恩 ZouXiaohui13:49:00 仔细想一想,母语是汉语的华人是不是从小到大就一直被“三类语言”,即: 1,认汉字、学汉语, 困难 ; 2,学发音、识英文, 困难 ; 3,懂算学、通数学, 困难 。 实际上是“ 三类 双语”所 困扰 呢? ZouXiaohui13:50:12 首先,就是“语文、英语、数学”三门贯穿大学和中小学的最重要的课程,让很多学生陆陆续续地被 淘汰 ; 接着,各个专业领域和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深表达又让大众与专家无缘直接交流沟通而被 淘汰 。 于是,绝大多数人(大众)就沦为低收入乃至待业和无业的状态。 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 ,现在,又成了 大学生最多的 国家,但是,如何提升人口尤其是其中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就成了 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 ! ZouXiaohui13:51:18 如何提升人口尤其是其中的广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就成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 ZouXiaohui13:52:03 上述“三类困难”和“两种被淘汰”就是中国 最大的难题 。 ZouXiaohui13:54:28 这不仅仅是 人才教育 的问题,还涉及个人自我、家庭、学校、社区乃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知识管理 问题。
个人分类: 高教管:特色与质量|155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2秋《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视频现已开放共享
热度 10 smilesun 2012-11-21 12:05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本学期的课程视频已全面开放共享,欢迎测试! 登录 www.ustc.edu.cn ,左上角网络课堂(或者直接输入 http://wlkt.ustc.edu.cn/ )输入 文献管理 进行检索,排第一位的即是本学期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现场录像,欢迎大家参考!或直接点击 http://wlkt.ustc.edu.cn/courseShow.asp?courseId=1170 查看,如果不能观看请反馈。更多资源可以参考课程论坛 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37 强烈推荐的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1、20121011的RSS-同步世界最新资讯 利用RSS可以高效追踪最新进展,不管是一个领域的进展,还是某个杂志发表的最新文献,或者某个网站的更新,BBS通知,各种新闻等。掌握RSS,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同时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新最多的信息,让我们有更为宽广的视野。 2、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X6简介 Endnote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文献管理软件,历史悠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款文献管理软件。运行稳定。适合管理海量的文献信息。 我于2012年10月13日晚,在线介绍了endotex6的基本功能,屏幕录像视频见: http://biotech.ustc.edu.cn/upload/RMRA/2012Q/20121013ENX6.zip 3、20121018 思维导图与文献阅读 这一讲主要介绍了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以及在头脑风波和论文阅读、思路整理方面的应用。 适合不了解思维导图强大功能的朋友,也适合希望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的老师参考。 关于软件的操作技巧课堂介绍较少。 前半部分主要通过回顾课程内容、头脑风暴等形式展示思维导图的魅力。后面介绍了基本的使用方法。 最后利用思维导图整理了一篇science文章的整个思路。 4、20121101 知识管理工具Evernote简介(同步推荐 WIZ-为知 http://www.wiz.cn/ ) 每个人除了需要挂历大量的文献外,更大的需求是我们日常有很多的信息或知识需要管理。 这些往往没有那么系统,如果有写成文本文件,将是非常凌乱和复杂的。而且如何收集信息,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强烈推荐你使用evernote或者Wiz,两者只要选其一就可以了。 5、20121118 HistCite-快速定位一个领域的关键文献 HistCite是SCI创始人 加菲尔德开发,2010年被汤森路透收购后,免费用大家使用,用于补充WOK平台分析功能的不足。 HistCite是一款投入产出比非常高的软件,学习上手非常简单,而且可以快速获得关键的信息。大大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本次课介绍了histcite的功能,如何操作,以及分析的基本原理。 这个软件尽管非常简单,但是领悟软件给出的信息,分析得到的结果并不像操作那么简单。你需要慢慢去领悟,建议多多参考中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学生提交的作业,以及我所作的回复。你可以在作业提交版,选择精华,找histcite的作用参考。 以上几次课也是我认为《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的精华所在。也希望你能掌握这样几个重要的工具: RSS、Endnote X6、Evernote/Wiz、HistCite、mindmanager(或其它思维导入软件如xmind、freemind等)。 以上资源欢迎大家参考。如有问题,请在此反馈或在新浪微博反馈。 欢迎共享,欢迎传播,欢迎转发。 你的一次分享就会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视频,为他们节约学习的时间,也增加了我录制这个教程的价值。 从第一次做Endnote 的培训,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年。 8年的坚持和努力,得到很多网友的支持,也让我看到这些努力的价值。 我并不期待大家鼓掌或喝彩,只希望这些努力能给更多的人带来一些实际的帮助。 这需要你的帮助- 分享与转发 。 谢谢所有传播这些课件的朋友。
41089 次阅读|18 个评论
善用佳软:中科大站报告安排
热度 1 smilesun 2012-11-6 14:07
题记: 提起张玉新,或许你并不熟悉,但说到善用佳软,喜欢软件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软件博客之一。 张玉新就是独立博客“善用佳软”的博主,个人软件应用专家。国内影响力最大的TC爱好者,TC学堂系列教程作者、水木社区TC版前任版主、TC团购与官网翻译的发起者。 从事过管理咨询/SAP实施,现任职于中海油财务。爱好软件/IT,倡导正版,追求分享。软件博客尽管纯属爱好,出身并非IT专业,文章却求专心敬业、精而能深。 他长期致力于分享各种高价值软件工具的应用心得,所写博文专业精深,令人敬佩。 今年六月,在北京与张玉新一见如故。随即邀请来肥讲学,故有了本周的报告。 ============================================================================================= 报告人:善用佳软-张玉新 地 点:中科大东校区理化大楼东三报告厅 报告一:Total Commander—文件管理新境界 时 间:2012年11月10日下午3:00 文件管理是计算机使用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功。从资源管理器到Total Commander,提升的不仅是效率,还有软件应用的悟性、文件管理的境界。Total Commander,是很多用户坚守Windows的理由。传说中的电脑玩家的骨灰级利器。 报告二:善用佳软,提升个人生产力 时 间:2012年11月11日上午9:30 能够显著提升个人生产力的软件有哪些?一次讲座,快速了解十余款经典软件,体验最新移动应用的神奇。一网打尽文档管理、思维导图、知识管理、GTD、系统工具、移动新应用…… 家国良知,倾一人之力引领反盗版潮流,赤子其心昭日月; 行业义工,积数年苦功宣讲用佳软术法,星斗雄文焕灵晖。 主办单位:研究生院/图书馆/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2012年11月06日
36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简单一问:管理学将走向何方
热度 1 caicht 2012-9-23 00:30
管理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管理学要告诉我们,哪些是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挥作用、或者说形成最终的产出,也就是说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似乎是最基本的问题。 当生产所需各要素之间发生了某种变化,也就是说,各要素的作用不一样了,或者说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各要素的参数发生了变化,那么管理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管理要达到最优化的目标。解决最优化的问题事实上早就有了可用的数学方法或者说运筹学的方法,但是,为什么还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当有了博弈论、信息论之后,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运筹学应该走向何方?而所谓人财物投入,如何实现最优化配置,其中,规划预期及其实际产生的效果在何种状态下能够达到平衡?当投入从人财物中再加入知识,如何评估知识的价值,也就是说如何求解知识的参数?而当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如何实现最优化? 管理学将走向何方?
39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欢迎选修《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
热度 1 smilesun 2012-9-2 18:48
欢迎选修研究生公选课《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 该课程专注于信息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必备信息技能和工具。主要介绍四方面的内容: 1、文献信息的获取能力 介绍搜索引擎、常用数据库、以及如何利用RSS跟踪最新进展; 2、介绍文献信息管理以及知识管理工具 包括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等单机版软件,以及mendeley等网络版文献管理软件。同时 还会介绍如何进行团队内部分享与协作,共享文献以及阅读笔记等信息。 另外,你的想法,看过的网页,一张图片,读书笔记等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如何有效管理 ?课程还会介绍知识管理工具,如evernote,为知笔记等。 3、文献信息分析 当你检索到大量的文献,无法逐一阅读时,如何确定哪些是最重要的文献,哪些应该优 先阅读?知道这些秘笈会让你节约大量的时间。 4、分享协作和创新 如何与他人分享信息和文献,以及实验进展;包括在团队内部,以及在自己的不同智能终端之间 ,都是大家面临的问题。 如果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一件工作,有哪些高效的途径? 如何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是你不可不知的工具。 该课程开设第二年即成为选课人数最多的研究生公选课,目前每年有超过450人选修此课 程。应该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 全体开课老师热情欢迎你的到来。
个人分类: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6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识整合的可视化研究
热度 1 liuguowei58 2012-6-14 16:27
知识整合的可视化研究
最近完成的论文,马上要发表了,开心! 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运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知识网络两种工具做为知识整合过程可视化的载体,对知识整合过程的机理分析,重现知识整合过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作为知识整合过程中知识融合的关键技术,实现知识整合过程中知识的关联分析、知识聚类分析及知识节点属性分析,并将以上分析形成的规则放入知识库中,便于后续知识重构工作的完成。 针对知识整合的 可视化工具 ,我们主要运用了 YED软件 和最新的 GEPHI软件 ,效果图如下 (a)YED软件实现“知识的知识网络”构建 (b)GEPHI软件完成知识网络的网络分析
4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利器:evernote
热度 4 laplace 2012-4-14 00:34
科研利器:evernote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管理软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了。虽然在evernote之外,也有很多知识管理软件可供选择,例如国内的wiz、mybase,后期出来的有道云笔记、麦库笔记等等,但国外的evernote却以一种易用、简洁和支持多平台等清晰的优势,成为知识管理软件中的翘楚。 evernote可以记录任何你想记录的思想,例如文字、声音、信手涂鸦;保存网络上的任何资料,从而逐渐成为你的大脑的记忆补充,让evernote帮你记住更多你大脑记不住和不必要记忆的事情。 而evernote在科研上的应用,我认为却和普通的记录、搜索有很大不同,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 不知道有多少人将evernote用在了科研上,我相信真正用evernote软件来协助科研工作的人,都会得出结论:“evernote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绝对超过我们初期的想象,它会不断提高科研的效率”。如同evernote CEO所期望的那样,让evernote成为用户的第二个大脑,我想如果你使用一段时间,绝对会对此话有深刻的体会。 人的大脑是进行记忆和处理信息的,处理能力惊人,主要体现在逻辑上和思维上,而不是记忆上,这也就是为何大部分人很自然的坚信,机器终究无法取代人的大脑的原因。有一句比较有意思的话“ 上帝 在造人时给了 人类 很强的 CPU ,给了 人类 无限的 HardDisk空间,只是给的 RAM不够大 ”,因此可以形象的说,evernote帮助我们扩充大脑的RAM,可以让我们快速的读取我们的记忆。 但如果我们使用evernote仅仅作为记忆来使用,绝对是大材小用了,而且很容易陷入知识管理软件使用中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将收集的资料当作自己的知识,实际上,任何资料没有做加工处理,都没有真正的属于我们,都不能算作我们的知识。 按照我的理解,evernote在科研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和扩充知识点 科研的第一步,永远都是先要知道别人做了什么,行业发展情况等基本信息,然后在全面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否则,想出来的good idea,做了一半甚至全部做完了,发现早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岂不悲哉(有不少的切肤之痛)。 因此,从开始选题,我们在evernote中建立的课题知识点就会随着我们的文献阅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我们对该课题的了解,也就越来越深入。 而随着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知识点,从初期只有大框架的知识点,逐渐细化成小的知识点,前期的一个知识点,可能逐渐被切分成三个知识点甚至更多,就是我们知识越来越丰富的证明。 补充:当然,以上说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可以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实现,但是我却没有发现哪个能够真正承担其这个重任,因为文献管理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像一些非文献的材料无法很好的管理等问题,而且我认为从文献管理软件中复制一下citation放在evernote中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2、建立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用evernote作为知识存储,只是第一个层次;更高层次的运用,是体现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中的逻辑关系的阐述。使用evernote提供的“笔记链接”功能,可以轻松的实现笔记之间的指向关系,也可以让我们轻松的建立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的整理。 3、 随时记录科研灵感 科研灵感的产生,就是一种知识的碰撞和逻辑的体现,“由此及彼”等升华,都是最简单的科研灵感诞生的驱动力。而good idea的出现,很多时候是灵光一现,不快速记录,就有可能会重新被大量的知识覆盖,从而让我们丧失绝好的机会。 这个时候,evernote就是最好的“灵感收集器”,灵感出现,快速在evernote中新建笔记,打字、绘图、语音,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用来快递记录灵感。 补充:记得之前有一个院士来做报告,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导师每天都会问他“今天有什么good idea了?”,我觉得很好的一个指导方式,因为idea的产生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才能够成为可行的idea。所以,我就在evernote中专门新建了一个笔记本,叫做“每日灵感”,争取做到每日一个idea,虽然有时一个没有,有时冒出好几个,都督促自己记录下来,等以后再想起来的时候,再找到相应的笔记再做详细的补充和升级思考,idea就这么越来越有可行性了,至少我感觉,后期很多实验设计,都是很早想出的幼稚的idea的优化结果,而当要为了一个idea而去想idea的时候,估计就难办了。 4、其他功能 软件还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各有自己的喜好,只要有价值就好。因此,相信有很多比我厉害的evernote高手,会常用其他的功能,比如共享笔记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整合(这个要导师推动了,而且是要花银子的)。 囿于知识管理繁杂,我的水平有限,可能有很多没有说到的地方,本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从软件的角度提高科研效率的,都请尝试一下吧,或许,你会有更棒的发现。相信我,没错的。 备注1:2013年5月18日做补充和文字修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6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研究】机器学习改变工作与生活
liuguowei58 2012-4-12 13:31
机器学习是提高人们认识和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记得看过一本机器学习的书,包括Q强化学习理论等,当时就在想“如何让更多人在生活中更加容易地理解机器学习?”今天看到此文,方解此题!机器学习和管理学的关联也较大,如斯纳金的强化学习理论和Q强化学习理论在思想上似乎是如出一辙的~~~不都是为了提高主体(Agent)的学习效率吗?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是否能够利用机器学习模拟知识的获取、识别、共享、整合和创新?还得深究啊~~~还有,机器学习与智能仿真之间的异同之处?仍有待专家努力挖掘与点拨迷津啊!!!! 转载于: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566 作者: 李航 最后更新:03-20 17:38:17 机器学习是关于计算机基于数据构建模型并运用模型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一门学科。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飞速发展,机器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1.日常生活中的机器学习 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使用数码相机。你也许不知道,数码相机上的人脸检测技术是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我认识的三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与工程师:Robert Schapire,Paul Viola,劳世竑。他们的研究都与人脸检测技术有关。Robert与Yoav Freund一起发明了非常有效的机器学习算法AdaBoost。Paul将AdaBoost算法成功地应用到人脸检测。劳世竑和他领导的Omron团队将AdaBoost人脸检测算法做到了芯片上。据说现在世界上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数码相机上的人脸检测都是用Omron的芯片。 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这种例子曾出不穷。互联网搜索、在线广告、机器翻译、手写识别、垃圾邮件过滤等等都是以机器学习为核心技术的。 不久以前,机器学习国际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CML 2011)在美国华盛顿州的Bellevue市举行。约有7百多位科研人员、教授、学生参加,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大会的三个主题演讲分别介绍了机器学习在微软的Kinect游戏机用户感应系统、谷歌的Goggles图片搜索系统、IBM的 Watson自动问答系统中的应用。这些事实让人预感到机器学习被更广泛应用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从事的各种智能性活动,如数学、美术、语言、音乐、运动、学习、游戏、设计、研究、教学等等,让计算机做起来,现在还都是很困难的。这是几十年来人工智能研究得到的结论。 人工智能研究中,人们曾尝试过三条路。我将它们称之为外观(extrospection)、内省(introspection)和模拟(simulation)。 所谓外观,指的是观察人的大脑工作情况,探求其原理,解明其机制,从而在计算机上“实现”人类大脑的功能。比如,计算神经学(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个动机的。然而,人脑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很难观测和模型化。就像我们仅仅观测某个计算机内的信号传输过程,很难判断它正在做什么样的计算一样。 内省就是反思自己的智能行为,将自己意识到的推理、知识等记录到计算机上,从而“再现”人的智能,比如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的尝试就属于这一类。内省的最大问题是它很难泛化,也就是举一反三。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图片中,甚至是在抽象画中,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出其中的人脸。这种能力称为泛化能力。通过内省的方法很难使计算机拥有泛化能力。自己的智能原理,对人类来说很有可能是不可知的(agnostic)。笼子里的老鼠可能认为触动把手是得到食物的“原因”,但它永远也不能了解到整个笼子的食物投放机制。 模拟就是将人的智能化操作的输入与输出记录下来,用模型来模拟,使模型对输入输出给出同人类相似的表现,比如统计机器学习(statistical machine learning)。实践表明,统计机器学习是实现计算机智能化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统计学习最大的优点是它具有泛化能力;而缺点是它得到的永远是统计意义下的最优解(例如:人脸检测)。现在当人们提到机器学习时,通常是指统计机器学习或统计学习。 3.机器学习的优缺点 下面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由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统计学习的基本原理,以及由此带来的优缺点。 假设我们观测到一个系统的输出是一系列的1和0,要预测它的下一个输出是什么。如果观测数据中1和0各占一半,那么我们只能以0.5的准确率做出预测。但是,如果我们同时观测到这个系统有输入,也是一系列的1和0,并且输入是1时输出是0的比例是0.9,输入是0时输出是1的比例也是0.9。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已给数据中学到“模型”,根据系统的输入预测其输出,并且把预测准确率从0.5提高到0.9。以上就是统计学习,特别是监督学习的基本想法。事实上,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统计机器学习模型!条件概率分布P(Y|X),其中随机变量X与Y表示输入与输出,取值1与0。可以认为所有的监督学习模型都是这个简单模型的复杂版。我们用这个模型根据给定的输入特征,预测可能的输出。 统计学习最大的优点是它具有泛化能力,对于任意给定的X,它都能预测相应的Y。Vapnik的统计学习理论还能对预测能力进行分析,给出泛化上界。但从这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到统计学习的预测准确率是不能保证100%的。比如,人脸检测会出错,汉语分词会出错。 统计学习是“乡下人”的办法。有个笑话。一个乡下人进城,到餐馆吃饭,不知如何在餐馆用餐,就模仿旁边的人。别人做什么,他也就学着做什么。邻桌的一位故意戏弄他,将桌上的蜡烛卷在饼里,趁乡下人不注意时把蜡烛扔到地上,然后咬了一口卷着的饼。乡下人也跟着学,大咬了一口自己的饼。统计学习只是根据观测的输入与输出,“模仿”人的智能行为。有时能够显得非常智能化。但它本质上只是基于数据的,是统计平均意义下的“模仿”。如果观测不到关键的特征,它就会去“咬卷着蜡烛的饼”。 4.机器学习与互联网搜索 我与同事们在从事互联网搜索相关的研究。据调查,60%的互联网用户每天至少使用一次搜索引擎,90%的互联网用户每周至少使用一次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大大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质量。而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术中,机器学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我看来,互联网搜索有两大挑战和一大优势。挑战包括规模挑战与人工智能挑战;优势主要是规模优势。 规模挑战: 比如,搜索引擎能看到trillion量级的URL,每天有几亿、几十亿的用户查询,需要成千上万台的机器抓取、处理、索引网页,为用户提供服务。这需要系统、软件、硬件等多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创新。 人工智能挑战: 搜索最终是人工智能问题。搜索系统需要帮助用户尽快、尽准、尽全地找到信息。这从本质上需要对用户需求(如查询语句),以及互联网上的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进行“理解”。现在的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匹配以及其他“信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用户找到信息。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 规模优势: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内容数据,搜索引擎记录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看似很难找到的信息。比如,“纽约市的人口是多少”,“约市的人口是多少”,“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是谁”。注意这些数据都是遵循幂函数分布的。它们能帮助Head(高频)需求,对 tail(低频)需求往往是困难的。所以,对tail来说人工智能的挑战就更显著。 现在的互联网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用户信息访问的一些基本需求。这归结于许多尖端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比如排序学习算法、网页重要度算法等等。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规模优势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 但是、当今的互联网搜索距离 “有问必答,且准、快、全、好”这一理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就需要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机器学习技术解决人工智能的挑战,特别是在tail中的挑战。 展望未来,机器学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会帮助我们让明天更美好!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李航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组高级研究员及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统计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
个人分类: 名师转载精粹|3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管理工具Evernote简介
热度 7 smilesun 2012-4-12 10:07
上周《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中给大家介绍了知识管理工具Evernote,下面是上课的视频。 在我自己的实验室已经在用evernote进行分享与协作,多终端同步以及便捷的多种咨询输入与保存是它极大的优势。 视频在线观看 http://dsxtmovie.ustc.edu.cn/dsxtMoviePlay.asp?cvid=1402 http://dsxtmovie.ustc.edu.cn/dsxtMoviePlay.asp?cvid=1403 视频下载 http://dsxtmovie.ustc.edu.cn/dsxtMovieRead.asp?cvUniqId=1104ccf728fc2782ea7ef51c1104ccf7b9bea13d1402 http://dsxtmovie.ustc.edu.cn/dsxtMovieRead.asp?cvUniqId=338791954edaa105d5f53590338791951e38c3ad1403 其它全部课件参见: 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523page=1extra=#pid46251
11632 次阅读|11 个评论
知识管理与科研协作系统NoteFirst 3.0 开发历程
热度 2 paperopen 2012-4-9 16:43
知识管理与科研协作系统NoteFirst 3.0 开发历程
  三年多了,2012年4月2日,NoteFirst 3.0终于发布了。   NoteFirst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为我本人自己开发的一个工具,希望也能为关注知识管理、团队协作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工具。NoteFirst的研发过程,有苦也有乐,苦乐自知,写篇博文记录一下心路历程,同时向支持、关注NoteFirst的朋友表示感谢。 第一阶段:参考文献管理软件   “二进宫”读博士时,阅读了一些文献;学位论文时,为参考文献标引的事务性劳动感到不爽,插入、删除一篇参考文献时,后面的引文序号、参考文献列表的引文序号都要进行调整,很花费时间,而且这些工作纯粹是事务性劳动。于是开始寻找相关的软件,知道了国外的EndNote、RefManager,知道了国内的NoteExpress,最后自己购买了一款国内开发的软件,完成了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就是管理收集的参考文献,核心功能是在论文写作时根据不用期刊的要求自动形成规范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管理功能比较简单,文献的分类、标签、检索、全文关联,笔记。   自己之所以开发NoteFirst,是基于以下原因:   1)实现“开放存取”的一个工具。自己多年来一致关注“开放存取”,也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陕西省的一些关于开放存取的研究项目,一致也在探索开放存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一天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主要用途是写论文,而论文是目前学术资源的主要组成,而且大多数期刊都支持“绿色开放存取”(允许作者在个人网站或者所在机构网站仓储作者的论文、或者论文的PrePrint版本)。如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工具,为用户提供参考文献管理功能,而用户一般会在管理软件中收藏自己发表的论文,这样大家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开放存取自己发表的文章了。因此NoteFirst最主要的动机是作为“开放存取”的一种工具。   2)双语参考文献的支持。国内一些SCI、EI收录期刊的参考文献采用双语参考文献,这样的参考文献格式,即便是国内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也不能支持。   3)错误提醒。本人算是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实际用户,我有一个思维: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形成的参考文献,如果没有报错,就应该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目前的参考文献管理软件,对于一些明显的缺项也没有进行提醒。我把我的论文提交给导师时,导师指出了参考文献中存在的缺项,弄得自己很没面子。   4)网络版软件。国内参考文献截止目前还停留在单机版阶段(我是在2008年开始开发NoteFirst的,已经将近4年过去了),在办公室计算机上收集的文献,到了家里,或者笔记本上,需要重新录入,或者人工导入。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实现同一用户不用终端上文献的自动同步,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2010年4月NoteFIrst 1.0推出,实现了这些功能。2010年7月份,Ver1.2发布时我在博客中发布了邀请朋友测试的博文。 第二阶段:团队协作的雏形   本人之前一致在大学做教师,也带研究生,主持一些科研项目。作为项目或者团队负责人,有着这样的经历:   1)指导过的的研究生,大多都收集了一些不错的文献,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在毕业设计阶段也做了不少实验,不少设计还是很有创新和使用价值的。但这些知识资源随着学生的毕业,都流失了。即便这些学生没有离开,但由于这些资源都散存在每个成员的个人计算机上,也没有成为团队的知识财富。   2)每个导师都要为新生指定阅读文献,不同方向的学生需要指定不同的文献;可否更方便的方式进行传承?学生发现的一些有价值文献怎样能补充到只带阅读文献中?   2011年1月份,发布的NoteFirst 1.5实现了这样的功能。   在NoteFirst 1.5中,用户可以建立共享文件夹,共享文件夹的成员,可以在共享文件夹分享文献,实现初步的文团队资源资源分享功能。 第三阶段:迈向知识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一些专家纷纷开设博客、微博,出现了很多网络杂志,传统期刊开始了网络化进程。总之在互联网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讯,而这些资讯的时效比传统的杂志等媒体更加具有优势。当我们读到某些有价值的资讯时,希望能方便的收藏。   浏览器自带的“收藏”功能太过简单,还只能保存在某个终端上,换一个终端,你的收藏就没有了。还有您收藏的仅仅是网址,如果这个网页由于种种原因失效了,你将无法访问。   之前本人一直使用一款网页保存的软件“网博士”,这个软件可以把看到的网页一键保存和收藏。近日来受到热切关注的“美味书签”的功能就是在此功能上,加入了社区概念,更符合目前的流行趋势。   本来我想集成“网博士”的功能,也和网博士的主创人员进行了交流。虽然最后由于时限和开发语言等问题,没有合作成功,在此还要对“网博士”表示感谢。感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工具。   2011年 9月份,NoteFirst2.0发布,支持了知识卡片,从单纯的文献管理开始迈向知识管理。   NoteFIrst 2.0中的“知识卡片”主要功能如下:   1) 一键把正在打开的网页保存为知识卡片(网页格式);   2) 把网页中的选中部分保存为知识卡片(网页格式);   3) 屏幕截图功能,可把屏幕上任何有价值内容保存为知识卡片(图片格式);   4) 支持知识卡片的分类、标签、检索;   5) 可把知识卡片打包成电子书(CHM格式和专用格式);   6) 知识卡片不同终端上的自动同步。 第四阶段:知识获取和团队协作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希望能及时获取到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之前是通过报刊订阅来获取相关知识的,但现在专业期刊的订阅价格,我个人已经无法承受,另外数字出版已经提供了更便捷的订阅方式。   目前RSS获取知识的高效方法。RSS可以订阅自己关注期刊最新文章、专家最新观点、企业最新产品、项目基金最新申报动态。目前已经有很多RSS阅读器产品,如国外的Google Reader, FeedDemon,SharpReader,国内的“抓虾”、“鲜果”等,在Outlook、Foxmail上也都提供了RSS订阅功能。但这些RSS产品为通用的RSS产品,科研人员希望能实现把订阅到的信息直接纳入到文献管理中,以便论文写作时直接作为参考文献进行引用。。 另外,作为我本人还有“主题订阅”的需求,就是订阅某个主题的最新文献。   此外,团队协作中,不仅仅是资源分享,还包括任务管理、实验记录管理等。   导师为会新生安排文献阅读和实验任务,但任务完成情况,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质量评估方法。可否考虑通过对成员分享文献、笔记(可分为精读笔记、泛读笔记)、完成的试验记录的统计,加上成员彼此之间的关注、评论,实现了任务的统计和只能评估?。   2012年4月发布的NoteFirst3.0,打通了知识获取、知识管理、知识应用、团队协作之间的关节,是NoteFirst的一个里程碑版本。NoteFirst 之于科研人员个人,是知识管理系统;之于团队和机构,则是团队科研协作系统。其功能列表如下:   NoteFirst 3.0 主要新功能包括:   1)期刊订阅  订阅关注期刊的最新文章,还可以订阅科研相关资讯,如基金委动态、相关企业的最新产品信息。当关注期刊、网站、专家有最新文章、信息、博文发布时,会自动接收,提高了效率,方便了使用。(该需求是中国科大罗老师的建议)  下面是我个人订阅的部分信息的列表。   NoteFirst可以把订阅的信息直接转换为题录,可以在论文写作时直接作为参考文献来使用。NoteFirst可自动补充期刊名称、年卷期页码等作为论文引用时的核心元数据。   NoteFirst提供了科学RSS列表,收录了国内外的期刊、政府科研相关的动态、知名学者博客微博、研发型企业最新产品通报等科技相关的RSS源。   2)主题订阅   可以订阅SCI、EI、PubMed 、IEEE等数据库中某个主题的最新科研成果,可以订阅某个专家的最新成果,可以订阅个人成果被知名数据库(如SCI、EI、Pubmed)收录的情况,可以订阅个人成果被别人引用的情况。(该需求是中国农大的胡教授的建议。)   目前数据库支持SCI、EI、IEEE、Pubmed、万方、知网。 后续支持的数据库包括:ScienceDirect、Springer、Wiley、CA、AIP等。   3)团队任务管理(农大胡教授的建议)   4)成员间交流 成员可以查看所参与群组的最新动态,包括资源的分享、成员的加入、微博信息等,对分享的资源进行评价、添加笔记;微博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工具,成员之间还可以通过内部短信进行交流。   5)机构知识库建设 把团队的个人成果、试验记录、重组数据进行再组织,开辟机构成果展示"橱窗",提高团队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文献、试验记录、读书笔记等都是团队智慧劳动的见证,资源的日积月累不知不觉中就构建起了机构的知识库,也记录了团队科研活动的历史。   以此作为NoteFirst3.0发布的纪念。   感谢朋友们多年来对NoteFirst的支持。   欢迎朋友们进行试用,提出建议。   NoteFIrst3.1 将支持新浪微博的订阅,希望也能支持科学网微博的订阅(还没有研究科学网微博是否提供了RSS订阅)。   NoteFIrst的官方网站:http://www.notefirst.com
个人分类: 随笔|9969 次阅读|5 个评论
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研讨会:知识集成与创新
热度 3 郭崇慧 2012-3-20 08:56
2012年3月27-28日,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组织举办 第七届知识科学与知识管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知识集成与创新,欢迎感兴趣者参加研讨。 Workshop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Mar. 27-28, 2012,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ogram Day ONE: 27 March 2012 (Tuesday) Venue: Rm 416,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UT Time Chairman: Zhongtuo Wang Topics 08:30 ¾ 08:35 Chonghui Guo Welcome speech 08:35 ¾ 09:10 Y Nakamori Consideration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Creation 09:10 ¾ 09:45 JF Gu Research on Queue Issues for 2010 Shanghai Expo 09:45 ¾ 10:15 Tea Break 10:15 ¾ 10:50 XJ Tang Qualitative Metasynthetic Technologies 10:50 ¾ 11:25 TJ Ma Agent-based modeling on diffusion of alternative energy vehicles 12:00 ¾ 14:00 Lunch (ST Hotel of DUT, Rm. 202) 14:00 ¾ 14:30 F Jin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14:30 ¾ 15:00 YZ Dang Product-Lifecycle-Oriented Knowledge Coordination Management 15:00 ¾ 15:30 DH Pan Knowledge Coordination in Product Innovation 15:30 ¾ 16:00 WQ Song Pilot Study on Mining Qian Xuesen’s Thinking 16:00 ¾ 16:15 Tea Break 16:15 ¾ 17:15 Discussion KSS2012, etc. 18:00 ¾ 20:00 Dinner (ST Hotel of DUT) Day TWO: 28 March 2012 (Wednesday Morning) Venue: Rm 215,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UT Time Chairman: Y. Nakamori Topics 08:30 ¾ 08:50 W Z hang A Systematizing Study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08:50 ¾ 09:10 J S un Exploring Academic Knowledge Creation Models in Knowledge Science Researches 09:10 ¾ 09:30 J Z JIN A Study on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Mining for Traditional Crafts 09:30 ¾ 09:50 F M eng Usability and Kansei Evaluation for Traditional Crafts Websites 09:50 ¾ 10:10 Tea Break 10:10 ¾ 10:30 YT Li A Study on Emotion in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10:30 ¾ 10:50 J Huang The Impact of Opinion Leaders on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10:50 ¾ 11:10 Y He Preserving Privacy for Sensitive Association Rules 11:10 ¾ 11:30 J Liu Causality Model of Quality Problems for Stamping Parts 12:00-13:30 Lunch (ST Hotel of DUT)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10082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