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消防管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廉叔度,来何暮? ----- 说说成都的火政
热度 2 fpe 2011-6-27 07:56
廉叔度,来何暮? ----- 说说成都的火政 东汉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3),有个太守叫廉范,字叔度,是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代,到蜀地作官,为蜀郡太守。他一生做过不少为人啧啧称道的大事,譬如他十五岁时辞母行程几千里穷山恶水迎归父亲的灵柩,再如他镇守边疆时用计谋以少胜多击退匈奴的大举入侵等等。但是,今天提起廉范,首先想到的却是他任蜀郡太守时为成都百姓所做的火政措施(即现代的消防管理)。 当时的成都,却是火患严重的地方。由于人们勤劳,物产丰富,人口增加,建筑逼侧,所以火灾问题严重。在不了解火情的情况下,成都采取的是“宵禁”的防火对策,即控制点火源(主要是生活用火),日落控火,停止照明和其他生活用火,没有例外。这样虽然火灾被控制了,人们的夜间生产(夜作)和娱乐也被完全控制和禁止了。而且当时的成都属于刚开发的地区,属于南方比较潮湿的地理环境,需要经常性地取暖和用火以对抗寒流,人民因此感到非常的不便。廉太守上任后,上任三把火之一是取消火禁(即宋代的“慎火停水”之慎火措施),允许百姓夜作,废除相关的管制措施,相当于搞活了城市生活,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但是火灾的危险还是存在啊?作为防范措施之一,就是家家户户必须储备水源(即宋代的“慎火停水”之停水措施),以防火灾的发生。就这么简单的火政措施,效果却是特别得好,使成都百姓通过自己的加倍辛勤劳动,很快富足起来。 为此,成都百姓们作了《襦袴歌》颂扬廉范,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歌词大意是这样的:“廉公啊,您早该来蜀地了。你来了不再需要禁火,我们夜作更方便了。过去我们衣衫单薄,如今丰衣足食真快活”。我国历史文献和舆论中,总是把廉范为百姓做的如此小事提高到非常的政治高度,并以“襦袴歌”仨字代表官员的政治清明和百姓的富庶。于是廉叔度的火政措施,变成了为百姓做实事,真心为民的举措,流芳百世,传为经典。其实,没有那么神妙,扣除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对政府离职官员必备的吹捧之词,廉叔度的火政,有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移民文化交流的影响,这里可以从中得到三点推论。 公元80年前后,全球气候应该是变冷周期的,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可以间接证明这一点。比如根据李约瑟的说法,王充的《论衡》(80AD) 中第一次提到翻车(链式泵),说明当时人们缺乏水源,经常性地受到干旱的威胁。极度缺水,广开渠道的罗马在64AD与80AD分别发生大火。成都的火灾问题,只要储备水源就可以解决,说明当时的生产仍然不够发达,没有太大的燃料积聚问题,只要有水源,就可以灭火。那么,这几点说明,成都在之前是非常温暖潮湿的,人们可以密集居住而不受日常火灾的威胁。但是等这一轮全球变冷降临之时,密集的居住环境容易导致火灾高发,于是对控火带来很大的需要。 一个城市如果火灾问题严重,往往说明该地本来比较温暖潮湿,允许人们密集居住,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火灾问题严重,如汉代的洛阳,南朝的建康(南京),唐朝的广州,宋代的徽州和杭州,明清的重庆和福州。 成都当时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发稳定,物产丰裕,人口膨胀,导致建筑非常密集。在风干物燥的威胁下,成都鳞次栉比的建筑就很容易引发火灾。但是本地人没有长期的对抗火灾的经验,最简单明了的办法就是控制火源,因此造成了生活的不便(难以度过寒冷潮湿的长夜)。而廉叔度是外地人,起码他的祖先有一个赵国廉颇,所以他可以把赵地(河北)的防火经验带过来。别人没有这么想,他敢于这么作,完全是因为有经验,有信心,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实践而已。对此,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异地移植火政经验的官员,如宋璟教人烧瓦杜火患,韦丹制陶改屋防蔓延,何昕徽州广树封火墙,王阳明庐陵扩防火间距等火政措施,都可以从该官员出生地的火政措施和消防文化中找到原因。 中国的火灾历史,就是从发达地区(中原地带),向陕西四川(秦),两广(汉), 江南 ( 南朝 ), 浙江 (南宋 ), 福建 ( 明清 )的移民开拓历史。 随着移民的涌入,不习当地气候,带来大量的火患。而中国古代异地为官的制度,把火政先进地区的经验带到了刚开发的地区,并在短时间内发生效果,留下了各种神妙的传说。从气候变化和人口迁移的观点来看中国的火政措施,无他,移植经验耳。 从消防管理的观点来看,使用主动灭火措施(水源)替代被动防火措施(火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被动防火措施强调责任制,谁失火,谁担责,所以古代因为失火被杀(腰斩、弃市、凌迟、问绞)的人,比比皆是。主动灭火强调系统对抗,火灾失控是因为大家的合作没有发挥作用,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 火灾,具有大众责任的倾向,如果没有你自己的燃料贡献,他人的失火是不会对你带来任何影响的。 所以,发达国家极少判刑,把火灾问题的处理当作经济问题,而不是刑事问题,既满足了受害者的经济需求,又通过调查研究了真相,达到了教育民众的果效。对此,我国正在处于被动防火的原始状态,向主动灭火的发达状态过渡阶段,还需要消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有道是,气候变冷人南迁,潮湿环境人密集,冷干气候多火患,停水措施代火禁。 附录:《后汉书。廉范传》 《后汉书》曰:廉范,字叔度。建初中为蜀郡太守,成都民物丰衍,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云。“廉叔度,来何暮。不火禁,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5614 次阅读|6 个评论
阻燃认识有误区
热度 1 fpe 2010-11-18 13:12
阻燃认识有误区 上海高层大火之后,舆论除了指责有关方面的黑幕之外,对阻燃材料的议论也不少。其中,很多人对阻燃的机理和点火性能并不清楚,也不了解国内的测试手段的限制,就提出开发新型阻燃材料,试图在短时间内在美国 40 年来没有很大进展的阻燃领域取得突破,似乎有大跃进的嫌疑。笔者有鉴于此,这里给阻燃工业泼一瓢冷水,阻燃剂开发投入大,收效慢,比药品开发要艰巨多了,特别是对于廉价的保温材料,开发出价格相当的阻燃剂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应当是加强燃料管理,而不能在阻燃领域投入太多的精力。 为什么化学手段阻燃这条路不通呢?根据我听 NIST 退休专家 Takashi Kashiwagi 阻燃材料报告的体会,化学手段已经被无数次试验了。如果使用溴系阻燃剂,通过不了 EPA 的环保评估,如果使用磷系阻燃剂, 其烟气毒性又通过不了 OSHA 的安全评估。当然达到一定效果( LOI 值很高)的阻燃剂 有,对于如此廉价的保温材料,值得吗?经济性和安全性,对于如此广阔的市场谁更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结果,所以保温材料的阻燃处理,可能有少许改进,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原因在于经济。 另一方面,阻燃剂并不能改变燃料的放热量,原来是多少,处理以后还差不多,唯一相差的是点火速度(或蔓延速度)。也就是说,经过阻燃处理之后的材料,其放热尖峰可能比原来的材料推迟一点,但总放热量并没有改变,有多少放多少,这是能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说,经过阻燃处理的燃料,可以给相关的人员多一点逃生的时间(因为火灾蔓延缓慢),但还是要付出代价的。阻燃材料的代价是什么?烟气剧毒。由于阻燃剂改变燃烧状态,特别是燃烧温度,导致燃烧不完全,多一氧化碳,和其他毒性气体。也就是说,花了巨大的代价而改进的阻燃材料,虽然可以增加几分钟逃生时间,却因为烟气的毒性,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在这种考量之下,给燃料通过化学手段进行阻燃的方法基本都放弃了。几年前, NIST 在研究纳米材料的阻燃手段,似乎也没有听到后续的突破,原因很简单,能量守恒不能违反。出来混的,总归要还回去,对于阻燃材料来说,就是总放热量没有太大的变化。微弱的阻燃好处,在强大的环保压力和巨大的安全隐患面前,有机阻燃保温材料似乎是不可行的,何况保温材料的经济性又是如此的重要。    图:居民举着起火大楼外墙的保温材料,认为它并没有阻燃性。 早报记者 许海峰 图 我国的阻燃剂开发,还有一道难关,就是测试手段的落后。没有有效的测试手段和监控制度,你阻燃,他阻燃,谁更阻燃?抱歉,消防领域评估材料阻燃性的方法,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 ASTM , ASME , NFPA , ISO , NRC 各有自己的评估方法,所以没有评判标准,也是一个问题。还是学一下欧洲,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吧。少学美国,费大力开发的化学品,又费大力研究环保手段,最后又回到原点,这是一个哲学上的困境。科学真的能解决问题么?消防,更是一种管理科学,而不是纯粹的科学。中国过去消防搞得好,是因为燃料少,便于管理。现在还是要从制度入手,改进管理,而不是改造自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消防安全领域行不通。 有道是,大灾之后望阻燃,口渴之后思饮鸩,化学美妙亦危险,火坑地狱乃两难。火灾发生三要素,燃料氧气和能量,燃料不通控组合,消防安全重管理。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54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