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组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个热心和善的师姐师兄是福气
热度 2 wangdh 2019-12-21 06:02
有个热心和善的师姐师兄是福气 王德华 今天的组会很温馨。 今天组会的主题是一位硕士新生讲他的开题思路和实验设计。这是他第一次在组里做报告,据说为此他准备了一些时间了。 学生讲得虽然有些生涩,也是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看得出来,学生很用心准备了报告,也查阅了不少文献,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大家都听明白了。讲课或做报告,对讲课和报告的内容,你自己真正懂了,才能让听众懂。如果自己还没有弄明白,很难讲得透彻和通俗易懂。如果听众听不懂,就失去了讲课或报告的意义了。 由于大家都听懂了,问题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初学者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各个方面都需要逐步提高。如报告内容的组织、精炼和逻辑性,报告的前后呼应,图表的美观,文献的引用,哪些内容该详细,哪些内容该简略,哪些内容该强调,哪些内容该综合,还有怎么讲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怎么讲才会有更好地效果,等等。有问题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组会本来就是交流的,学生有问题早暴露,也就早解决。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生期间的成长过程,也是很重要的训练内容。 我特别想说的是,在一个集体里有个热心和善的师姐师兄真是一种幸福。在今天的组会上,大师姐很耐心、很温和、很客气、很专业地对幻灯片一张一张点评,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我坐在旁边,心里很温馨。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温馨和谐。所以最后我情不自禁地说,大师姐的建议很好,大师姐很棒! 不少导师都意识到了一个研究集体中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于一个集体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研究生的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539 次阅读|4 个评论
组会上学生不提问咋办?
热度 12 wangdh 2019-9-30 12:03
组会上学生不提问咋办? 王德华 学术交流是学术人不可缺少常规活动。 参加学术会议,听学术报告,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组会等等,都是学术交流。 通过学术交流,可以碰撞出学术火花,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和新的思想,可以激发思维、开拓视野。学术交流是学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重要内容。 交流,需要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如果是单方的,就没有交流。如果只有输出,没有反馈,往往也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有老师对我说:在他们的组会上只有老师提问,学生们几乎不提问,要么低头不语,要么冷眼旁观。还有,专门邀请相关专家来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学生们鸦雀无声,也没有人提问。这让邀请者或报告组织者感到有些尴尬。 不提问,不会提问,这是现在很多学生共同的特点。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也缺乏师生间的互动。 所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应该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研究生学会提问,鼓励研究生积极提问。 所以我开玩笑说,如果学生不提问,可以试试奖励措施。鼓励和表扬,是促进和培养研究生提问的方式。 鉴于此,我每年在给研究生授课的时候,都要鼓励研究生听课的时候脑子动起来,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改变以前被动听课的方式。同时专门安排研究生进行相关专题演讲,学生们讲课,学生们提问。这种方式很受研究生欢迎,学生们提问很踊跃,甚至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 组会也是培养研究生提问的好机会。首先,老师要积极提问,积极点评。研究组内研究生们的知识背景不同,点评要同时照顾到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老师也可以有意识去引导学生们思考和提问。 如果研究组内有喜欢提问的学生,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多给以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研究组有几个思维敏捷、思考敏锐的学生,对于带动整个集体学术讨论的氛围很有利。研究组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宽容也很重要。有的学生虽然喜欢提问和争论,但提问往往很有挑战性,甚至咄咄逼人,口气生硬,有火药味,老师要把握火候,既要保护学生的这种锐气,也要准备及时灭火,及时调整讨论的氛围。有的学生生性内向,就需要多鼓励。在研究组会议上,原则上学生们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都可以讨论。 有些低年级的学生经常疑惑:如何提问?该问哪些问题?问题怎么来? 首先要能够听懂报告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提问的基础。 要了解学科领域的理论背景和学科发展。所以需要平时多积累,需要多读专业文献,做一个专业人,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工作思考问题。这样问题就很容易涌现出来。问题也有很多个方面,如有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有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也有些问题是根据自己的知识,感觉不符合逻辑的,或者与自己知识相背、与自己的认知相左的,等等。 总之,研究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发展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进而可以促进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术素养。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3456 次阅读|22 个评论
组会不应是让学生难堪的时候
热度 10 wangdh 2019-9-24 12:22
组会不应是让学生难堪的时候 王德华 网上时不时有学生诉说在组会上又受导师点名批评了。也有学生说由于没有准备好组会的报告,被导师批得体无完肤,在组会上丢脸了。也有的学生说,现在就怕开组会,患了组会恐惧症。 所谓组会,就是研究组的会议,洋一点叫 lab meeting (实验室会议)。我觉得这是一种非正式会议,是研究组(实验室)成员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近些年来,组会已经成为每个研究组(实验室)每周日常的活动内容了。 那么组会该如何开?包括哪些内容呢?组会的内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凡是与研究组科研、教育和管理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组会的内容,如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讨论,研究生关于课题进展的汇报,研究生阅读文献的分享 (这个内容国外称为 journal club ,直译为“期刊俱乐部”),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的答辩试讲等。 研究生课题进展是最常见的组会内容。可以是一位学生,或几位学生,汇报课题进展,大家提出建议和意见。目的是为了课题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数据的解读和理解,进一步开展的工作等。大家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建议和质疑。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很受益的一个内容。 Journal Club 也是组会的很重要的内容。每次一位或几位研究生分享一篇或几篇新的文献。这是研究生掌握新进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分享者从文章的立意、主要结果和结论、主要图表解读、理论意义和个人对文献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解说,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者一般会提前把文章发给大家),进行相关讨论。 组会内容也可以包括组内管理等相关事务,如研究生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困难,需要研究组协调的事宜,如仪器设备购买、实验计划安排、实验工作分工等。都可以借助组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安排。 组会也是导师传授研究生培养理念的机会,是讲述学术规范和规矩的时机,也是宣传和践行研究组文化和传统传承的时机。 组会也是成员之间思想分享、知识分享和快乐分享的机会,是相互鼓励的机会。 组会是研究组成员之间,更是师生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气氛应该温馨和睦,成为研究生心理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时刻。 总之,组会的内容很多,也可以很灵活,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目的都是为了研究组课题的开展和研究生的培养,为了研究组成员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了研究组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这是我个人对组会的一点理解和体会。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5827 次阅读|22 个评论
研究生一定要主动多与导师沟通
热度 16 fdc1947 2019-2-24 07:56
研究生一定要主动多与导师沟通 昨天( 2月23日)的 《科学网 ·新闻》头条转载了《中国青年报》 的文章《 博士生网上找人发表论文被骗 2.5万 》。文章说, “ 陈同学在武汉一所高校攻读工科博士学位 , …… 废寝忘食完成了两篇论文,准备发表。当她在网上寻找期刊投稿时,看到了一个弹窗广告,称可以可快速发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同学按照广告中的联系方式,与对方取得了联系 ”, 结果被骗走了 2.5万元。 看到这则新闻,我除了为这位陈同学惋惜之外,感到很奇怪:这位陈同学没有导师吗? 博士研究生为了得到学位而发表论文,文科的情况我不了解,工科的情况,我想应当与我们理科相似,总应当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才可以去投稿的。难道这位陈同学没有指导教师吗?这当然不可能,那么她的导师哪里去了?为什么陈同学自己去寻找刊物投稿呢?这违反常理,绝不是正常的情况。 一般来说,做到了博士生指导教师,他(她)总应当熟悉自己学科范围内的主要学术刊物有哪些,对于自己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水平的高低也应当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因而对自己博士生的文章往什么刊物投稿,总会拿出一个意见。而且自己一定要对博士生的论文仔细审查后才可能拿出去投稿。正常的情况下,不可能对研究生不闻不问,让博士生自己去网上乱找一气而上当受骗。 但是,这位陈同学的情况却似乎不是如此,而是由陈同学自己去处理了,而且不是经过正规的投稿程序,而是想 “走捷径”,结果是上当受骗。当然,也可能是这位陈同学的论文已经“迟到”了,她又不想延期毕业,结果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相信交了钱就能够“用钱摆平”,最后闹得“时财两空”。 博士生做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遇到事先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最有希望能帮助博士生的只有他的指导教师。即使学生与导师之间有什么矛盾,只要仍然还是这位导师指导的博士生,那么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还是要依靠博士生与导师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研究生才能够完成学业,顺利取得学位而毕业。在这个框架内,除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解除指导关系,另外找一位导师 ——那就打破这个框架了。 天下做博士生的,都希望做出好的工作,按时毕业。同样,做指导教师的也都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够做出出色的工作、顺顺利利毕业。只是在如何达到这一共同目标的做法上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现在,有些导师不很负责,对于研究生不能很好地指导,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有些导师工作很多,忙不过来,对于研究生照顾不够,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而学生学习和工作不刻苦,不认真,马马虎虎,想混个文凭,早早毕业,这种情况更是相当普遍。但是,不论什么所说的哪一种情况,最后做不出工作、不能按时毕业的是学生。 所以,学生即使只为自己着想,也应当多向导师请教。在入学以后就多与导师沟通,多请示、勤汇报。成年人一定要对自己负责,研究生多与导师沟通就是对自己负责。实际上,师生之间出现的种种问题,绝大多数都与缺乏沟通有关。而缺乏沟通的后果,虽然说是两败俱伤,但是研究生受到的伤害更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现在有些学生,从小就是被别人关心惯了,自己完全不关心自己的进步。在家里,读书是为家长读的,在学校(特别是三年高中,那是一个人养成生活和工作习惯的关键年代)读书是为了老师。要家长和老师逼着、什么事情都安排妥当,才能够勉强用功一点学习。这样的年轻人,做了研究生,如果这样的少爷脾气没有改变,十个有十个要吃亏的。研究生导师像中学教师那样督促着、伺候着的人也不能说没有,但那样 “老好人”绝对不会多。遇到这样的导师,学生看上去是难得的幸运,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改掉自己的惰性,总有一天会吃大亏,跌大跟斗。 大多数导师都不会像中学教师那样时时刻刻地督促学生,也不会像家长如老仆人那样伺候着。很多人(包括学生家长)不了解大学教师,以为大学教师也就上上课,做研究去赚些外快。完全不是的,每一位博士生导师都有自己的很多工作任务,又要做研究(所谓做研究绝不是轻松的事情,什么事情要做到全世界第一都不容易)、又要上课、要申请经费、要不断学习,要指导多个研究生(即使每年招一个研究生, 6年也有6个),所以非常繁忙。为了自己的进步,研究生就必须主动与导师沟通。打一个比较“俗”的比方,一头母猪,生下了那么多小猪仔,主动上去抢奶吃的小猪仔,就能够长得健壮。不肯主动去吃奶的猪仔,难免饥饿而亡。 当然,学生找导师汇报,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往导师面前一摆,而是要做好案头准备,把你的看法、已经做过的工作、存在的问题等等向导师汇报,争取导师的帮助。当然,导师也不是神仙,做研究工作,你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导师也不知道,只是导师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一些,听了你的汇报,可能有一些好的看法,最后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的。 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也一定要找合适的时机,不是随便想什么时候找导师就什么时候就相见。很多研究集体都有集体汇报的 “组会”,一定要抓紧这样的好时机。有的研究生在组会上一言不发,或者只轻描淡写说几句,怕说错了在师弟兄面前丢脸。导师不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得不到导师和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帮助,问题放在那里一点没有解决,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在投稿的问题上,一定更要多向导师汇报,在导师的指导下行动,不可以自说自话,私自处理。因为这是对外的交往,直接影响到本研究集体的声誉。像本文一开始所说的陈同学那样的私自行动绝对是不允许的。 希望所有的博士生,从确定要读博士生时候起,就很好地与导师沟通。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得好的,可以做到一辈子都师生两利。
个人分类: 教育|21760 次阅读|31 个评论
2018-02-23 应该是今年第一次组会?
gurst 2018-2-24 12:23
上周其实已经跟Dr. Fan 还有nick一起开了一次会,当时把从寒假开始做的东西大概都讲了,所以就感觉这周组会估计要完。然后周一的时候回顾了一下手头可以做的东西,那天nick发给我一个链接,里面讲了另一种方法算carrier carrier scattering,感觉还挺新奇的,就决定这周做这个,当然最后发现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首先花了两天时间看文献,以及Hockney那本书上的东西。当时感觉还挺充实的,最后花了一个block diagram还感觉已经胸有成竹了,现在想想其实很浪费时间,在很细节的问题上,比如那个force到底对不对这种问题上纠结了太久。 然后周三周四写代码,速度还可以,但是至今不知道为啥matlab会在某些部分那么慢,花了很长时间试了三种方法。 结果组会的时候因为拿不出结果,所以又把pn junction的东西拿出来讲了一下。而且上次开会的时候Dr. Fan已经对这部分有疑问了,结果回来根本没理会,今天开会的时候他又问了好久。而且我对long range force这一套的最基础的理论其实还是模糊的(前两天看文献其实关注的是到底应该怎么做),又导致讲本周做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让听众很confusing。 其实现在想想这周应该把上周开会Dr. Fan提出来的问题想清楚,而不是急着去搞carrier carrier scattering,因为当时他也明显表现出来其实对这些已经不是很感兴趣了。 以上
个人分类: boeing|1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组会、元宵节和情人节
热度 8 wangdh 2014-2-14 23:55
组会、元宵节和情人节 (王德华) 要给文章拟定一个好题目,真不容易。想了半天,也没有憋出一个题目来。情人节的组会?双节日中的组会?还是纪实容易。为什么没有人喜欢流水帐呢? 组会 今天下午(2014.2.14)组会。春节后的第一次组会。 照例是唠叨加鼓劲,继续灌输研究组的管理和培养理念。 生活快乐,快乐工作,还是放在第一位。这一点,需要坚持下去,应该作为一生的生活准则去践行。 要做到快乐工作,需要对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兴趣可以挖掘,兴趣可以培养。有兴趣,就是喜欢。喜欢一件事情,才能做得好,做得不累,做得快乐。熟悉了,了解了,掌握了,才有可能问自己是否喜欢。“我喜欢”,“我愿意”,“我乐意”,这就是说的兴趣。说选择工作、做科研不考虑兴趣的,那是自己没有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具体的目的,为了眼前利益,很多时候是与快乐的需求相违背的。 读研究生,做学问,要做到专业化。专业化,对于每个人的内涵和要求是不同的,专业化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就是不同的水平,这也就是差别了。读研的过程,就是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要去攀比,但也不能闷头走路,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自己跟自己比,容易发现自己哪里进步了。自己与同行比,容易发现有哪些差距。比较,需要同等的条件。山头只能跟山头比,沟谷也只能跟沟谷比。拿树梢与根基比高低,没有任何价值,那是自欺欺人。做到专业化,就是要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所作为。专业化的程度与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是很一致的。 研究组的培养目标,有一个底线,也就是基本要求。听学术报告,做学术报告,汇报工作,学术讨论等等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都要有一个基本要求。不能时间花费了,没有收效。任何事情,起码要有个及格的要求。在沿着小道爬山的过程中,如果设定半山腰以上是及格,对于大部分人起码的要求就是爬过半山腰,山峰是少数优秀者的目标。没有达到标准的,就是不及格。想做学问的,一定要忽视半山腰的标志,而直奔山峰。不想做学问的,按照专业要求爬过半山腰,拿到通行证,完美结束这段历程。要知道,获得学位的要求应该是基本要求。如果大多数研究生的目标就是获得学位,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可现实是,真的就是大部分学生,我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就是以这个标准为目标的。 为什么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个人的能力是一个大问题。研究组的声誉,导师的声誉,单位的声誉,自己的能力,这些综合因素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团体的声誉很重要,大家要维护,大家要贡献。不维护集体声誉的团员,应该早些离开这个集体。有些学生说,我真的是对目前的课题没有任何兴趣,研究生生活过得很不快乐。那么,还是想办法早点摆脱吧,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做不好,没有做好,不想做好,就不要以不喜欢之类作为搪塞和推辞。能力和素养会决定一个人的工作。一个人,不是说这个工作做得很糟糕,而另外一个工作可能做得很出色,我想没有这个道理。应该是,只要有能力,什么工作都是可以做好的。为什么要选择呢?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最喜欢的,能够做得更好的,可以走得更远的,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这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有能力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好,那么,什么工作也都是可以从头再来、从头开始的。这就是年轻的本钱,可以去尝试新的,尝试挑战自己的,也可以随时更换不合适的,随时纠正走偏了的。年龄大了,可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有些弯路是必须走的,有些弯路是不应该去走的。年轻,是可以张狂点的,可以放肆一点的。绵羊一样的好学生,不要总是唯唯诺诺,尝试着去狂欢一次,叛逆一次,或者跟好友去狂饮一次,喝一个烂醉体验一下。 第一次组会,说得够多的了。还要听学术报告呢。 元宵节 报告后,聊到元宵节。 大家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猜灯谜,看花灯,还有自己家里做花灯。 关于吃,有些地方吃水饺,有些地方吃元宵。我们老家是正月十五早上吃大饽饽,加炒菜。 灯谜,是很有趣的智力活动,老少皆宜。我问研究生会怎么不去组织一个灯谜会呢?学生说,现在手机一上网,什么谜都没有了。新时代,一些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新的表现形式,看来注定是要成为文化遗产的。 情人节 学生提醒我说,今天您应该买束玫瑰花。我想起了在以色列的时候,接待我的 Miki 和他太太陪我们出去转转,那天是情人节。在车上, Miki 的太太问开车的 Miki ,你知不知道今天是情人节啊? Miki 很智慧幽默地回答,在咱们家,天天都是情人节啊。太太乐得笑了起来。 我给当家的试着发了条短信,问你是要 150 元一束的玫瑰花呢,还是我干脆给你 100 元现钞呢?马上回复:要现钞,别花钱买那些没用的。想起多年前,出差青海,我跟朋友们一起去青海湖看看。在青海湖,遇到邮电部门现场办公,售、寄送明信片。大家都买了,有要寄给朋友的,有要寄给家里的。写好地址,盖好纪念戳后,交给邮电所的工作人员就可以了。我也买了一张,寄回到家。回到家后,好长时间,没有听到关于明信片的事情。有一天问,我从青海湖给你寄的明信片收到了吗?回答:没有啊,什么时候寄的?又过了些日子,在纸堆里发现了我寄的那张明信片,问道:这不就是我寄给你的那明信片吗?吃惊地回答:啊,是你寄的啊?我还猜了半天是谁犯了神经给我寄这玩意呢。没猜出来,就顺手扔在那里了。立马晕倒。这些浪漫,不属于我们。 在回家的车上,没有发现有拿着玫瑰花的男士。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倒是一对对的小年轻的,个个很精神和兴奋,应该是相约去庆祝的吧。下车后,走了一段路,还真发现有位男士穿着很绅士手里拿着包装好的玫瑰花,站在寒风里,在路边等着打车呢。 雾霾的天气,雾蒙蒙的夜色。开始听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了,也有地方开始燃放烟花了。今天是北京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一天了。突然有点喜欢这种噼噼啪啪的声音了,这是节日的节奏啊。走着,看着,时不时天空中绽开灿烂的图案,近处和远处会响起清脆的鞭炮声。走进院子里,一股硝烟的味道散在空气中,很熟悉的味道。随着这味道的散失,今年的春节就算划上句号了。对了,还有个二月二呢。 晚饭后,央视开始元宵晚会。看了几眼,就想换频道了。 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71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新年的祝福:身心健康,生活快乐
热度 12 wangdh 2014-1-4 10:55
新年的祝福:身心健康,生活快乐 (王德华) 2013 年走得那么快,终于没有留得住,被硬生生地拉进了 2014 年。 年末的时候,心慌得很,竟然慌得没有了着落,想了很多很多,计划了很多很多,终也没有写几个字以纪念。 还在“新年快乐”的问候声中,还在 “Happy New Year” 的温暖中, 2014 年又过去 4 天了。 昨天是新年的第一次组会。计划说 5 分钟的事,还是罗里罗嗦扯了半个多钟头。除了认认真真地传达了研究所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因有国际 postdoc ,还需要英文简述。还有对新年的希望和要求。 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去要求团队成员了,大家都很自觉,很上进,很努力。所以,更多的是自责。深感自己在科研和指导研究生方面已经是力不从心,在很多方面也渐渐没有了自信。一个很好的团队,由于自己的学识和理念而没有达到让每个人满意,很是惭愧。所以,有些疲累,有些焦虑,有些无助。 还是鼓足了勇气,说了几句自己感觉不是废话的废话。 对于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我觉得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时间安排。 给了大家一个公式:专心 + 时间 = 目标。 时间,不好管理,很难管理。但时间,必须要认真管理,仔细管理,严格管理,强行管理。要有舍有弃。 做学问,读书,必须专心,必须肯花时间。做学问,不是计件工作,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学问,需要陷进文献中去,陷进实验中去,进入做学问的状态,进入思考的佳境。问题要不断想,结果要反复分析。要思考各种相互关系,明的关系,暗的关系。要思考各种影响因素,直接和间接的。要思考不同的效应尺度,长期和短期的时间尺度,大和小的空间尺度。更要思考学问的价值和意义,对学术的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对人类知识和健康的价值。这些活动,需要时间,需要状态,需要专心。 读研究生,是人生的一段时间,是时间性很强的事情,所以更需要认真策划,精细安排。 我们很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把学问当成任务。做学问,我们组有固定的作业,那是必须完成的。看得出来,如果只是完成任务的心态,质量上谈不上,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没有真,有些浅显。做学问,不是轻松的事情,有时候很伤神,有时候很伤身,身心交瘁的时候经常有,孤立无助的时候经常遇到。本质上,做学问一定不是很痛苦的事情,一定不是一种折磨,更多的是一种期待。期待的事情,不会是很悲伤的,多是温暖阳光兴奋的事情。 所以,我说科研工作不是完成任务。如果只是完成任务,应该丢失了很多美好的体验,太不值了。 目标是必须有的。读研究生尤其要明确目标。如果是将来追求学问,就按照将来要当科学家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各种素养,各种能力。如果读研只是一个经历,就按照培养计划和要求去认真工作,体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感觉,去领悟一些最自己将来的工作有益的思想、能力和素养。这是生活快乐的前提,是对自己现在和将来负责的态度。 不管哪种选择,都需要认真的态度,健康的心态,快乐的心情,足够的热情。 在新年第一天里,给学生祝贺新年的时候,我借用了一位学者对他的学生们的一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告诉你,上帝给了你多么优秀的天赋和才华,你一定不要浪费她,一定一定,我祈求你。正像科学家 E. Wilson 所说,这个世界需要你,科学需要你。” 做导师有很多困惑,很有疑惑,很多不解,很多烦恼。当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成长起来的时候,当他们有一天回来走进你的办公室,滔滔不绝谈他(她)的科研进展的时候,谈他的未来发展的时候,你会有很高兴很高兴的心情。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学术会议上,很有风采地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时候,当听到同事们明知故问地说‘那是你的学生吧’的时候,心底里那种虚荣和满足感就会涌上来。所以,在组会上我说,新年聚会的时候,见到了专门回来聚会的毕业的同学们,当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共同举杯祝贺的时候,一切一切的烦恼、焦虑和不安,都烟消云散了。快乐感、满足感抵消了一切。 本想在年底写一篇文章表达一些心情的。今天在这里表达一下吧: 对于我没有及时回复邮件,或者各种原因遗漏或忘记了回复邮件的老师们、朋友们、学生们,表示抱歉。 对于我曾许诺,但由于自己的原因而没有完成的(审稿、书稿、稿件等等),向相关的老师朋友们表示抱歉。 向我一年里疏忽的、怠慢的,甚至有所得罪的朋友们表示抱歉。 最后感谢你们的宽容,你们的帮助,你们的鼓励,你们的关心。 新的一年,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快乐生活,健康生活。 祝福我的老师们,我的亲人们: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祝福我的学生们,我的朋友们:生活快乐,身体健康。 很好听的歌:微风细雨。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538 次阅读|24 个评论
犹太人的先进经验——读《犹太人与犹太教》
热度 3 qianlivan 2013-2-11 10:31
犹太人的先进经验——读《犹太人与犹太教》
犹太民族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历史上被多个帝国奴役,后又被迫散居世界各地。二战时又经历大屠杀,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屠杀。后虽恢复了以色列国,但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安定。就是这样一个民族,却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获得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著名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犹太人。而在商界,犹太名人更是不胜枚举。一个自然的疑问就是为什么? 苦难和流离失所可能不是根本原因。吉普赛人也是一个流离失所的民族,但是他们并没有像犹太人那样取得辉煌的成就。文化可能才是最终答案。说犹太人就不得不说犹太教。通常认为,犹太人就是信奉《旧约》的人(与之相对,基督徒信奉《新约》)。但是看了《犹太人与犹太教》就会知道,《旧约》只是犹太经典之一,另外一部重要的经典是被称为第二圣经的《塔木德》,里面记述了历史上犹太教拉比(学者)对犹太律法的解释。《塔木德》的一个特点就是汇集了不同拉比的各种观点,对于一个话题,不同拉比的观点经常互相矛盾,但是《塔木德》并没有加工,而是全部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塔木德》里记录了犹太人中最有学识的人的思考,这样犹太人的文化就得以保存。经典和经典的解释并不稀奇,很多宗教都是这样的,历史越长,对经典的解释的数量都会超过经典本身。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也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犹太人会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 《犹太人与犹太教》中提到,犹太人除了祷告的时候朗诵经文,在每周五晚上(安息日)开始之时还会举行家庭聚会,讨论《塔木德》中的故事,节日时也会有类似的活动。总的来说,犹太人不只是为了念经而念经,他们会反思,并且会讨论。《塔木德》虽然是对《旧约》的解释,但是给出的很多是世俗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答案,所以犹太人在进行祷告以及家庭聚会的时候还能思考、讨论具体的问题。这些活动可能才是犹太人最大的财富,这些思考和讨论促进了犹太人思想的交流,也激发了他们的智慧。我感觉这才能回答为什么犹太人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 我来反思一下我自己吧。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这不是最大的问题。我在北京,远离家庭聚会,即使过年回到家乡,家庭聚会的活动也不过是吃饭、打牌。这些活动和犹太人一比层次就差得远。不过,在工作中每周有组会,在这一点上算是“见贤思齐”,但是我们讨论的都是一些狭小范围内的问题,或者干脆没有范围,并且气氛还不见得好,最重要的是,没有积累。生活中我们可能不能像犹太人那样生活了,我们不会有什么记录我们观点的《塔木德》(或许博客可以算是?)。那么工作中,我们的组会可以向犹太人学习么?或许可以,我们可以有一些基本的“经典”,比如恒星形成研究中,谱线发射的机制、辐射转移就是这样的“经典”。我们在开组会的时候应该经常回顾这些“经典”并给出解释,我们应该记录、整理每个人的观点,形成我们自己的《塔木德》,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讨论我们的《塔木德》,这样或许我们就能像犹太人那样更好地进行思想的交流,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不能复制犹太人的成功,但我们能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5653 次阅读|3 个评论
又过年了,又想家了
热度 38 wangdh 2013-2-8 16:01
又过年了,又想家了
又过年了,又想家了 (王德华) 学生们陆陆续续交给我离京回家过年的请假条。 2 月 1 日中午 ,研究组集体进行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 2 月 1 日下午 开完春节前的最后一次组会。讨论了一位同学的开题初步设计,有明显进步。在组会上还唠叨了几件事情: 1、 研究组文化氛围。研究组文化对每个人短期和长期心理和行为影响的问题,建议摒弃消极的文化、颓废的文化,提倡积极的文化、健康的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和娱乐活动,参加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 2、 简单提及了有学生问及的关于文献的精读与泛读问题,这次根据情况强调了精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精读与泛读,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没有统一的模式。精读到泛读,泛读到精读,精读加泛读,最后到少读,是一个人的实践和提升。时间分配上,知识需求上,实际收获上,也有个 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 (投入收益分析)问题。 3、 建议大家还是多到专业期刊网站上,浏览每一期的内容。不读主流期刊的文章,不熟悉主流期刊,对一个学科的全局把握是很难的,对于学科进展的把握更是不可能的。 4、 强调了加强分子层次和生理功能关系的研究。研究生要有闯劲,要敢于涉足一些未知、不熟悉的领域,加深自己研究领域的理解。生理学、生理生态学需要其他学科的融合。各种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机理,需要分子层次的解释。组学时代是一个机遇和机会。 5、 安全问题。安全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定要有安全意识。路途中,家中,工作中,都要有安全意识。假期期间,更要注意安全。安全第一! 周一( 2 月 3 日 )上班,看到我的办公室门上,学生给我贴上了喜庆的福字,“富贵有余”。学生的办公室也贴上了红红的喜气洋洋的“福”字。很多人一直不明白什么是文化,我也说不出哪些才是文化,感觉这就是文化啊。 随后的几天里,实验室渐渐有些清静了。学生们陆续踏上了回家团圆的路。中午时分,坐在办公室里,懒洋洋地享受着近期难得的从窗外投射进来的暖暖的阳光,喝着热茶。朋友来电问回老家吗?想都没想说“不回了”。同事问,今年春节在哪里过?随答“在家待着了”。实验室秘书问“哪天可以值班啊”,回复“哪天都可以”。再坐下来的时候,心底里还是有一点那样的感觉的。有点想家了。 姐姐们很早就问,今年回家吗?搪塞说只有一周的假期,车票也不容易买,人多拥挤,还有事情,就不回了。春节是个团圆节。过年回家团圆,那是多年传下来的一种心结。父母在,是一定要回家的。有父母的地方,那就是家,永远是家,那是老巢。 小时候,盼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拜年可以得年钱和瓜子花生糖,可以吃水饺,可以吃上油炸猪肉丸子,还可以吃油条和白面大饽饽。每年一进入腊月,父母亲就开始忙活了,整理家里的角角落落,置办年货。置办年货的主要途径是赶集,父亲去赶好几个集。常去的就是石堆集(乡镇级)和安丘集(县城级)。父亲高兴的时候,也带着我去。时间宽裕的时候,父亲会带我去县城里的一家老汤店,喝上一顿羊肉汤。两毛钱一份羊肉,小型的陶瓷盆。只要盆里有肉,汤可以多次加。舍不得吃掉那几块羊肉,为了多喝几次那飘着几片绿色的香菜叶子的汤。难忘的是那羊肉汤泡火烧,那可是很奢侈的。我考入安丘第一中学的时候,去学校报到的那天,父亲就是让我捎着小麦去县城里换火烧吃的。记忆中,我还跟小朋友们一起去县城喝过那羊肉汤,大家凑分分钱买了一份羊肉,轮流去加汤,泡自己从家里捎带的煎饼吃。一直到最后,大家把盆里的那几块羊肉、羊肚分着吃了。有父母,姐姐们还没有出嫁的时候,家里过年热闹,有年味。这种父母双全的日子,到我考大学那年,就结束了。母亲在我高考前,忍受了多年的偏瘫病痛后,早走了。 上大学的时候,快到寒假的时候,很早就开始准备回家了。记得我经常买的是 5 角钱一包的茶叶(那个时候,茶叶市场没有开放),是花茶,父亲喜欢喝茶。还有济南的煎饼,脆脆的,甜甜的,再买几包城市里的糖块。车票是济南到潍坊的慢车,享受学生票,半价是 2.5 元左右。去火车站需要乘坐 18 路公交车,那挤车去车站的经历就是惊心动魄。没办法,只好先逆车站方向上车坐到终点,然后再坐回来到车站。火车深夜从济南出发,凌晨到潍坊。在火车站,上火车又是一场“鏖战”。扛着行李,跟着带红袖章、拿扩音器的车站服务员在广场上转圈圈,结果最后发现那是故意“调虎离山”,缓解候车室的压力。大部分守规矩的人跟着排队转圈圈,不守规矩的人提前检票进站了。父亲都是到村后头的小路上,看过往的长途汽车,期盼我那一天能从一辆车上下来。那个时候,四姐还没有出嫁,家里过年依然很温馨。四姐晚出嫁也是为了照顾父亲,尽管四姐说是父亲怕我找不到对象,准备让四姐给我换媳妇的。 读研究生去了大西北。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没有跟父亲商量,报考大西北他也不知道。后来知道我要去青海,尽管一直支持我继续读书,但心里还是不情愿。读研后的第一个春节,是从兰州回家的,当时在兰州大学学习基础课。在兰州,可以买大西北的特产,如新疆的葡萄干。那年回家带回去的就是葡萄干,盒装的。在济南下车与当时读研的大学同学相聚,还给他们分享了几包。这时姐姐已经出嫁了,家里就父亲一个人了。家里虽然冷清了很多,但回家的感觉,就是家的感觉。就是在那个节日里,父亲跟我聊得最多,父子俩聊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聊过的话题。每到晚上,等来串门的村里人走了,父子俩躺在被窝里聊一会儿,就进入梦乡了。那年,我还用从每月58元的助学金中节省下的钱,给父亲买了一个双卡录音机。父亲喜欢听戏曲。算是第一次尽孝。 读研的第二年,也就是 1986 年的冬天,父亲也走了。从大西北赶回家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把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那个院子的大门锁上要去姐姐家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从此就没有家了。在姐姐家住了几天,回到了大西北,第一次在外与同事们一起过年。在那个春节,单位的领导跟我们那些老中青单身汉们一起聚餐,还记得有同事专门给我送来了饺子。 后来,结婚成家了。回山东老家就到姐姐家过年了。在姐姐家过年,没有老人,年味少很多。 再后来,有了孩子,孩子逐渐长大了,就在外边自己的家里过年了。该缺的,就永远缺下去了。 这些年,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不再去向往那些美食,不再去向往过年买新衣服,瓜子花生可以天天吃,饺子也可以经常吃。唯一的年味就是团圆了,再可以算得上还有点牵挂的也就是每年的春晚了,围着那四方块呆呆地消磨着着过年的光景。这些年春晚也感觉越来越乏味了,以前错过心里会难过,过后也会想办法看一遍。现在,错过就错过了,就是看也不是很专心了。有些年,由于污染和安全的考虑,城市里不允许燃放烟花鞭炮。这些年,又开禁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五光十色的烟花,虽多了些过年的味道,总感觉这味道缺了一些内容。孩子小的时候,也一起去过一次庙会,除了给孩子买点小吃,再买个玩具,买几本书,还是没有触到心底里那根过年的神经。 想家了,想念那过年的味道。 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走亲戚 ….. 那些记忆中的年味啊。 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也依然挂念那个老家。 人在外,挂念,就是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有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894 次阅读|71 个评论
个人观点:诺奖、科研、北大门和转基因
热度 10 wangdh 2012-10-13 13:13
个人观点:诺奖、科研、北大门和转基因
个人观点:诺奖、科研、北大门和转基因 (王德华) (说明:记得科学网博客老版本,是可以很容易查找到自己在一些博文后面的评论的。有些评论由于是随感,更有思想性和纪实性。很遗憾新版的科学网博客,关于自己的评论不好查找了。 整理一下这几天在几篇博文后的评论,也许以后还会继续思考这类问题的。 不知道这类文章如何定个题目,就事说事吧。) 关于诺奖三则 曹老师借用演员赵丹在《人民日报》上( 1980.10.8 )发表了 “ 管得太具体,文艺要完蛋 ” 的言论,调侃说就是在这个 “ 管得太具体 ” 的文学领域,出了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莫言。相对来说,(?)对科学界管得不具体,而且投入了至少是现在看来让全世界科学家都羡慕的大量的金钱,至今还没有结果。所以是否可以说“(对于科技界)如果管得不具体,科学要完蛋 ” 了呢? ( 中国作家得诺贝尔奖了,科学家情何 以堪? ) 我 :“不该管的,很具体。该管的,不知道怎么管。但不管是管还是不管,(也不管是管得具体还是不具体), (任何事情)都不会完蛋的。只要我们看看自然界就明白了,沙漠、海洋、草原、森林里,哪里没有生命啊,都能活。也都有生存的技巧和策略。” 大自然真是奥妙啊,探索自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题吗?只要能够揭示一些奥秘,也就可以获得大奖了,或者说已经达到获得诺奖的水准了。 自然界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可以让我们明白很多事情。大自然真的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安静人们骚动不安分的心。不信,你有机会试试看,坐在大海边看落日,躺在大草原上望天空,大海和草原的广阔无边,身边大自然的和谐和安静,这个时候你不安静都难。 看看大自然,不同生物物种之间世世代代和谐共存,这期间有竞争、有互利、有协同、有分化。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其内涵之一就是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会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在这个地方成长和生活的人们。 武老 师的 :“ 昨天 发 表的、也 许 可以 获 得 搞 笑 诺贝 尔 奖 的好玩 研 究 ” 中 说“ 诺贝尔科学奖刚刚发完的昨天,一位美国人就发出一篇与诺奖有关的实证分析文章。他发现,对于 23 个国家,每千万人口平均的诺奖得主人数与一个国家的人均巧克力消费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 0.791 ”。还特别提醒:“建议仔细读读此文。文章不是纯粹调侃,还是做了层层递进的假设的”。 我 :“ 应该统计一下:(不同国家)关注诺贝尔奖的人数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猜测结果)应该成负相关!所以,根据这个结论,哪一天国人不关注了,诺奖就可能到手了。这会有政策指导意义呢。”武老师回复说:“这个假设好,同 “Watched pot never boils” 是一个道理。”。 Watched pot never boils ,应该理解为“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或者“心急喝不得热粥(黏住)”。 关于统计学中的相关关系与现实中的因果关系是很不相同的,任何两个事件都可能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所以不要被一些“相关关系”所迷惑或误导,但是很多相关关系是可以揭示一些可能的因果关系的,通过逻辑分析,发现一些内在的不容易发现的相关关系,在很多时候可能就是很重要的发现。 在我的博文 : 我 们 好像正在朝着 与诺奖 相反的方向上 飞 奔 啊 , 有博友评论道 :“ 别当怨妇哦,呵呵。中国大陆人能不能拿上非和平的瑞典诺贝尔奖章?和这个国家政策关系很大吗?不妨举个别的相似例子, “ 优秀学生从何而来? ” 。比如,任何一个日后优秀的学生是任何一位教师能够带出了的吗?这和大背景的好坏一向无多大关联吧?比如,普林斯顿研究所的爱因斯坦没带出什么好学生吧?加大理工学院的费曼也是大致如此吧?与之相左的是,玻尔、朗道都带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学生吧?学生不是教师带出来的,而是自己长成的。就像千里马,不是伯乐培养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同样道理,中国大陆人能不能拿上非和平的瑞典诺贝尔奖章,只和个人关系紧密。台湾的李远哲不是弄了一块化学诺贝尔奖吗?” 我 :“突然感到可以建议一下这位博友,您肯定没有读过生态学的书,还是学习一点生态学的原则,这样对很多文社会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会改变一些观点。作为个体的人,任何一个生物个体,怎么说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环境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环境对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影响真的是太重要了,不承认这一点很多问题就不好理解了。 ” 关于科研两则: 年轻博友感叹 “ 知道越多科研界的潜规则,就越觉得科研没劲 ”, 列举了很多年轻学者面临的困境和现实。 我 :“引领学科发展的不需要很多人。影响科学发展的只能是少数人。如何保证这些人的发展和智慧的发挥,是国家需要考虑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科学家少,经费少,恰恰是科学家太多了,一些不是科学家的人手里的经费过剩了。” 有些博友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是挑刺、不支持年轻人,甚至是打击年轻人。要追根的话,科研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般人从事的职业,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科研是富人的游戏。再拓展一些说,有兴趣进行科学探索的人需要衣食无忧。实际上,对于真正热爱科学、潜心探索、追求未知的科学迷,如果能够给以衣食无忧的条件和保证,这些科学迷们一定会告诉我们一些惊奇的事情、未知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重大的科学发现,重大科学突破。这些科学迷们探索自然,一定不是为了获得诺奖,也不是为了发表点数高的文章,更不是为了职称晋升、获得学位。这样的人,社会真的不需要很多,即使科学研究作为一个职业的今天,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科学家的。有些人,可以去传播知识;有些人,可以去应用知识;有些人,可以去创造知识。 曾老 师 也感 叹 : 组会该怎么开 , 文末长叹 “ 当导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 : “ 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不容易。如何做导师很多时候是自己悟的,他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学生不一样,指导方法怎能一样?关键是建立研究组(团队)的文化和传统,这一点很累,但确实很重要。一旦有了好的传统,延续下去,逐渐发展,就好一些了。这是我的个人体会。” 这也跟生态学一样的道理,不同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不同教育背景熏陶出来的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校环境、科研氛围,不同的实验室文化,不同的导师风格和魅力,指导研究生的方式,包括开组会的方式,怎么能一致呢?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情感的人类,是最复杂的生物,对于研究生的教育问题,谁还会相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方法吗? 北大门一则 李老师也感叹 : 北大的大门就那么难进吗? , 美国人 说“ 大学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 我 : “(尽管我不赞成,但)我觉得可以理解。有些事情,地点换了,标准必须改。生活在热带的人,到了北极,就必须穿暖和点。是不是这个理啊”。这还是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看来,建议国家行政部门的领导官员们学习一下生态学还是很有益处的。生态学原则,会在一些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的。照搬不可以,守旧、固执、不改变也不可以。人,恐怕是最难管理的一个类群了吧?尤其是人管理人,说容易就容易,说困难那不是一般的困难。法,情,理,管理者的智慧和人性,综合起来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做个有智慧的官,也不容易。 转基因一则 对于转基因,科学报上有一专访,各方的观点都有: 中国科学报:转基因安全之争应止于公开实验 。 我 :对于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物,我倾向于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学派, 有学者综合分析一些研究后发现,“有些研究提示,转 Bt 基因食物可能会影响实验动物的食欲、代谢、生殖、免疫系统等”。所以, 我的观点是:“ 人 命关天的事情,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必须慎重,更不能随便在政策上放开。对老百姓,对自然界,更要负责才是。转基因问题: 1 )技术成熟没有问题; 2 )生态安全和 3 )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必须慎重考虑和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不是小问题。食品问题,更不是小问题。一个政府不对自己国民生存的环境负责,不对其赖以生存的食物负责,那是怎样的政府啊。 他们都走向了世界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2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会”当凌绝顶?
热度 15 boxcar 2011-8-1 18:48
“小甜甜”同学(丁甜)最近非常给力,常有大作发表,在周排行榜上已位列“三甲”。今天,他的“一个导师逼走了两个学生”又置顶了。我仔细读了一遍这篇博文,读后感是本文标题那几个字和标点符号——“会”当凌绝顶? 必须声明,虽然鄙人的博文好不容易才拽出一句唐诗来,但是本文并不打算挤如“诗词雅集”栏目,而是拿它做幌子,继续搞我的“喆学”创作——撷英 + 拆字。 从丁甜兄的博文可以看出,这位导师太重视开会了,所以我说他是把“会”当成了最顶级最重要的事物,达到了“凌绝顶”的境界,而其他一切皆要为“会”让路。不幸的是,在一个课题组中,“会”真的有如此重要么?以前不好说,以后说不好。 “会”是什么?“会”字拆开来看就是“人云”,大概就是人说话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通常开会的时候总要有人说话,而且是不停地有人说。为了有话可说,特别是有新的话要说(陈词滥调说了还不如不说,不说也罢),事前总要做些准备,正式点儿的或者对即兴演说不够自信的演讲者,通常要事先打个草稿,然后修改 N 遍,为了达到一个好的效果,甚至还要在开会对着镜子自己练上几遍。非正式的或者很自信演讲者,多半也要事前预备个提纲,避免讲的时候发生严重“跑偏”或者犯原则性的错误。最牛的演讲者或会议参加者事前可以什么准备都不做,完全靠现场跟着感觉发挥,或者去总结以及演绎别人刚刚说过的话,悄悄观察了一下,发现很多领导都能做到这一点。 从这三种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会对哪种人最容易,对哪种人最艰难了。作为领导或者负责人,召集开会、组织开会、主持会议和总结发言是他们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开会可能带给他们的压力,但不是很大,因为他们有权宣布会议的开始和结束,能够决定会议到底要说什么、议什么。对于可以很超然地对待会议的那些人来说,会议产生的压力也不太大,因为他们本来就很善于应付这些会议,想说的话可以说,不想说的话也没人逼着他们说。最难受的是一些被要求参加会议并作报告的参加者,他们必须要参加会议,必须一丝不苟地准备讲稿(无论是那种形式的),并非常认真地作报告,丁甜博文中提到的被“逼走”的学生,其实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会议(包括课题组的组会)变成每天必做的功课,如果会议的地位至高无上(凌绝顶),为会议做准备必须占用大量本来可以用于学习、做实验和思考的时间,则很多学生确实会为此疲于奔命,几年下来,他们可能除了会开会以外,似乎再不大会其他的东西了,那可就真的“毁”了。会议如此,和会议相关的一对一的“会议”——汇报其实也差不多。 会议和汇报是师生或上下级交流的一个渠道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其作用毋庸置疑,课题组根据工作特点建立必要的组会制度和汇报制度是应该的,也能够对科研工作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如果会议太多,本来是“人云”的会将变成“云人”(晕人),使人如入云中,开会开得茫茫然不知所以然。那些没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的会议和汇报往往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对讲述者和听众都是一种折磨。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研究者和生产者来讲,会议和汇报中交流的信息及其背后的工作才是最关键的。千万不要让每个人在将来回忆一段求学或者工作经历时,满脑子只记得“会议”呀! 【1】 丁甜:一个导师逼走了两个学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9391do=blogid=470691
个人分类: 教育|5442 次阅读|33 个评论
博士3年的奋斗历程(2)-彷徨不安
热度 7 chenbinmse 2011-1-27 21:18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办理证件及相关手续,首先要到当地的市役所办理外国人登录证,这个就相当于国内的身份证,以后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其次就是自己研究所 NIMS 的出入证件以及筑波大学的学生证;对于在留学期间需要从事学习、研究活动以外的工作,比方说打工,还需要到入国管理局办理资格外活动许可书;最后当然也要办一个银行帐号和卡,在筑波主要是常阳银行(JOYO Bank)。 这里我想提一个小插曲:当时课题组 Office 里面的座位已经满了,我被安排在另一栋楼的一个大会议室里坐着,里面一共有五六个人,都是各课题组没有座位了被临时安排在这里的。说实话,那时有一种边缘人的感觉,课题组里的信息和欢乐也不能及时感受到,还好课题组里的师姐师兄们都很帮助我。不太方便的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大会议室没有饮水机,每次喝水都要到课题组去喝,步行到那里大概三四分钟吧,我就只当这是学习累了到外面呼吸一下清醒空气的机会。日本的饮水机都是那种烧水的,温度都是保持在 98 摄氏度,每次倒到杯子里只能喝一口。后来,我就倒好一杯水放在 Office 一块空的地方,等下次来喝的时候(一般二三个小时一趟吧),它肯定就凉了,我就一口把一杯水全喝了,然后倒上新的一杯,再放在那里。就是这样,别人能在办公室慢慢品尝一杯水或咖啡的时候,我就只能一口一杯,且不管冬天这一杯水是冷得多么凉。这个阶段一共持续了大概一年多,后来搬到离 office 非常近的一个屋后,就没有任何问题呢。 提这个小插曲,或许能给刚入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一点慰藉,当你们刚开始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要灰心,积极的面对,境况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对于博士课题,刚开始的时候,老板并没有给我一个大的方向。 在那段没有方向感的日子里,我查找了很多文献,都是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方面的。因为纳米方向实在是太火了,不论是图像的漂亮美感,还是发表文章的档次高度(比如 Nature Mater , JACS , Nano Lett , Adv Mater 等),都是令不少人向而往之的。同时,由于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实验任务,日子相对的轻闲,我在筑波大学选了日语以及材料工学等几门课程。日语是每周的五天都有,而且都是早上开课,幸好那段时间就住在筑波大学校内,上课还是比较方便的。上完课之后,骑车到 NIMS 是比较辛苦的,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 这种漫无目的的日子一晃 3 个多月过去了,终于快到了 2006 年的年末。 NIMS 一般会在每年的 11 月或 12 月份举行一个 Student Seminar ,主要就是一年级、二年级的博士和硕士生报告自己的学术进展。下面坐着所有的教授们,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最高为 10 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因为屋子里坐满了很多人,而且这个成绩要记到学籍中,也直接影响着每年的奖学金。这个时候,自己一下子慌了,且不说没有任何实验结果,就是连研究课题也不明确。不过话说回来,老板也比较着急,因为自己的学生做不好,他脸上也没有什么面子。 老板 主要是靠研究太阳能用多晶硅起家的,实验室在此方面有很多的积累工作,老板本人也希望在此方向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当时,杂质在多晶硅中的存在形式还不是很清楚,老板于是就希望我用透射电境来表征多晶硅中的杂质。说实话,老板实验室并没有透射电境,这个后面再谈。有了大方向,不管怎么说,心中总算有了点数,查找文献起来也有了目标。前面查了 3 个多月的纳米方向的文献基本上是白费了,其实中途也跟老板讨论过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得到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如果你设计的方向和老板的本行差别太大的话,基本上都是不可能被同意的。 于是在 Student Seminar 的压力下,自己赶紧查多晶硅方面的文献,师姐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在报告会上,我主要就是 review 这方面的工作,指出还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没有任何实验结果,再加上刚来不久,英语口语也不是很好,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老板告诉我的时候,说总体排名比较靠后,这个结果我事先也能猜到一些,毕竟几斤几两自己是清楚的。 接下来,转眼到了 2007 年,我的压力非常大,尽管老板本身没有给我任何压力,总是告诉我先熟悉熟悉实验室的仪器。师姐一直带着我做多晶硅的样品以及熟悉实验室的 SEM-EBIC 系统,帮助了我特别多,心里一直特别的感激。对于透射电境,老板先是带我到东北大学 IMR 的一个电境室学习。那台电境型号比较老,但因此有机会学习到放样品-拍摄底片-洗照片等一系列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次与透射电境亲密接触。由于筑波到仙台很远,每次的出差费都不少,因而一共到东北大学 2 次,每次二三天的学习时间。学过透射电境的可能都知道,这点时间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就像隔墙骚痒一般。 要展开工作,还得有充足的时间。后来老板找了 NIMS 内部的一个电境组进行合作,做样品和电境观察一下子看起来有了着落。第一次老板和我都在那里的时候,大家都很热心的介绍。后来,自己需要去单独约时间,去求人帮忙,感觉待遇就差了很多,相信大家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不过我也理解,刚和他们见了一次面,各方面都还不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空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聊聊天,而且每次制备完电境样品,都认真的打扫卫生,渐渐的赢得了他们的好感。一旦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再做起事来就方便得多了。 需要说一点的是,我用的那个电境是 800 kV ,经过几次的观察,发现样品的损伤比较严重,尤其是我的样品一般要观察很长时间。没办法,老板又找了一个电境组,里面有一台老型号的 JEOL ,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自此,自己真正意义上操作电境的机会到了。回想起这段彷徨的经历,前前后后花了大概半年多。期间熟悉了一些仪器操作,阅读了一些相关的文献,但实验结果却一点也没有。
个人分类: 励志篇章|8030 次阅读|9 个评论
研究生至少应该会提问
热度 1 jlxt33 2010-11-26 21:05
由于招生指标的限制,我们每个人所带的研究生最多每年一名,所以研究生的组会是几位老师一起进行的。每次有五六名同学汇报工作,提出下一步的设想。 昨晚的组会后,我觉得一年来,好像每次都是导师们在提问或者讨论,而同学们几乎没有人提问或者发言,尽管有的研究相距较远,也不是能够听懂所有的内容,但我还是认为听过一个报告后,总可以有些想法吧,或者是疑问、也许是共鸣。 组会除了具有汇报工作、了解进度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交流的作用,特别是不同的研究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作为一次学术交流看待的话,应该会从他人的报告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观点等。 窃以为,提出问题或者找到感兴趣的节点,应该是研究生在研究、学习,更大点儿说创新中必需的基本能力。所以最后提出一个建议,如果在一年半的组会交流中,没有提问题或者没有与报告者交流的同学,中期考核评优时应该得到负分,这得到了其他导师的认同。 不知道这样的建议是否合适,但是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每个人尤其是研究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吧。
个人分类: 研之有物|4363 次阅读|9 个评论
有趣的组会形式 + 写作资源分享
book 2010-9-14 13:53
1. 组会形式 最近看到2009年7月《Nature | Career》上一篇文章,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一个研究组,向大家描述了他们采用的新的组会形式。 大部分的研究组都会定期有自己的组会、文献讨论会,甚至在网上空间讨论学术问题。但实际上,对于大部分的研究生来说,阅读交流最新的研究文献可能成了一种让人提不起精神来的负担。为了更深入、客观地讨论并理解研究文献,该研究组在每周的组会上采用了 辩论 的形式。 他们把组里的博后、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分成三个小组:正方,反方,陪审团。每个团队的成员每周进行轮换。组会开始的一周前,由陪审团成员选择一篇领域内主流刊物上最近发表文献,作为讨论的主题。正方负责从论文的新颖性、重要性、能够引起广泛的兴趣、以及论文的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以证明该论文达到了发表的要求。反方则就论文提出的观点、分析方法、论文中的图表等方面提出反面意见。这两个小组在此期间会就论文数据及前期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出自己在组会上的论点。 在组会上,每个团队的每位成员将获得3分钟的论述时间,另外每个团队有三分钟用于总结陈词。正反两方完成论述之后,陪审团可以就双方的辩论及论文本身提出问题,正反两方各有两分钟时间用于回答陪审团的提问,或者回击对方的论述。辩论结束之后,由陪审团无记名投票选出获胜的一方。 在团队辩论过程中,导师并不参与。而在辩论结束之后,由导师就双方辩论的表现、重要的论点及需要提高的方面等进行评论总结。 经过这种形式的辩论会,研究组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和对文献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能够不带偏见的看待反面观点,提升了个人的专业素养。重要的,大家学会了建设性的批评或健康的怀疑。 这种类似于法庭辩护形式的组会确实挺有趣并有实效。可以想一下,团队成员为了辩护好自己的观点,一定会对论文、相关数据、以前的文献进行仔细的梳理,并要想好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将自己的观点有效的传达出来,这个过程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在组会中不妨也考虑下采用类似的形式。 2. 写作资源分享 看到普渡大学网站有一个Online Writing Lab,列出了各种形式的写作的建议,挺实用,分享给大家。(总是忍不住感叹两句,我们的大学要是能为自己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这样专业的考虑就好了) http://owl.english.purdue.edu/owl/resource/679/01/
个人分类: 资源共享|4934 次阅读|4 个评论
2009年终报告笔记-1
heimei4476 2009-12-28 00:46
无论做什么都得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投入太多,产出太少,是很浪费的。 现在做的东西将来是有机会产业化的,是有意义的。以前看一个产品,只是想当然觉得它就是有,没有想过其实背后有很多的科研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现在多遇到点困难,多学点东西是好的,不仅要会用仪器,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也要会用基本的方法做。 做的东西要有创新点 搞研究的状态,博士生的状态? 没有好的结果也可以写到论文里,作为后面能产生好的结果的想法进行铺垫。 实验室工作跟主流工作结合起来,否则不容易出成果,也很难拿到经费支持。 在实验室的基础上做。有些东西研究它的论文已经发表了一两百篇了,有很多个团队在做,这样做下去只是跟在别人后面做,是很糟糕一件事情。 心太大,好高骛远不好。年轻时候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候,但不足在不经过刻苦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主攻方向的判断力失误。 记得以前在做毕业论文的导师讲过有两点很重要: 一、 跟人相处,打交道的技能,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任何人都能够在这方面得到进步。这不仅利于实验室内部间交流信息,而且对于赢得课题经费,得到发展的机会来说也很重要。 二、 有眼光把握方向,现在政府最关注的、科学界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如果不能把握住关键,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文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了一晚文献
heimei4476 2009-11-25 23:00
组会要做PPT、用英文讲英文文献,每次听得蒙蒙的。 文献没有看过,基础知识也没有,还要听英文更加听不懂。 今天提前看了一下明天师姐要讲的文献,应该能听得懂一些吧。 而且过两周就到我讲了,不知道到时候会讲成怎么样,只能是事先尽量准备,到时候尽量表现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让老板不得不重视你,我这样做工作汇报ppt
todayandy 2009-5-26 00:50
无条件的支持 【畅谈学术论文,分享科研经验】 活动。我只是刚踏入科研门槛的小小博士一个,谈不上分享经验,更不敢畅谈,之前的一点点小的心得体会都已现学现卖了,有兴趣的虫子可以搜索一下我的主题贴,这次受版主qingshaojun0823邀请参与这一活动,思来想去决定说一说自己制作ppt方面的一些经验谈。 我在这里所说的ppt主要是针对跟老板汇报工作时所使用的ppt,也许并不适合于其他场合的交流,各位看官稍安勿躁,待我细细道来。 身边有很多的同学如此埋怨:老板不管我,一年到头见不到老板几面。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我曾经也抱有此种想法,直到去年底和带过我三个月的一位老师一起吃 饭,我和他谈到这个问题,他说:那不是老板的问题,是你的问题。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想了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总是惯性思维的让老板了指导我们,却从来没有换 一个角度思考: 何不主动骚扰老板? 这 就涉及到一个主动和老板沟通的问题,我想,没有老板会反感学生找他讨论问题,当然,前提是在找老板之前自己一定要先思考一番,想明白自己课题的进展情况, 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困难?遇到了什么样的瓶颈?陷入了什么样的困境?在老板眼里,可以容忍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当然,愚蠢错误除外),但绝不会对一个没有思 想的学生有好感。我曾经当着我大老板(算的上个小有名气的牛人吧)的面说:im a student here, in some sense, my job is to make mistakes,老板听后完全没有对我有任何不满,相反,他给了我更多的信任和鼓励。 问题的关键在于:思考。尽量深刻的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理有据的对各个结果进行关联, 一些问题可以没有答案,但万万不能没有思考 。 激动了,说远了对于工作汇报,我一位师兄如是说:一定要重视,一定要好好准备,一年和老板见不了几次,这种机会一定要抓住。我不喜欢人云亦云的大道理,但这几句话中的深意,还请各位虫友自己体会。 个人认为,一个组内汇报的ppt具有如下的特点: 1、简约,严谨的风格 大多数时候,组内汇报是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从ppt的整体风格上说,应该是简约,朴素的,没有必要专门做一个封面,封底,在内容上也应尽 量避免使用非素材图。我所有的汇报ppt都是以上次老板交代的要点为封面,很简单的,1,2,3条,封底简单的写一个thank you,可以用Monotype Corsiva字体,个人认为打在幕布上非常漂亮。除简约之外,一定要注意这是一个科学研究结果的ppt,因此一定要有一种严谨的风格贯穿整个ppt,这 里的严谨除了常说的科研态度外,还有一层意思:ppt文件的工整。举例说,整个ppt文档的字体,字号是否一致,图表是否都有标题和必要的实验条件说明, 图是否有frame,表是不是三线式,该上标和该下标的有没有标正确。我的经验是:一个30页之内的ppt文档,最好不要使用超过3种字体,否则会给人比 较乱的感觉,一般,英文可以使用times new roman 或arial,中文使用宋体或楷体。这里推荐一个英文字体:Comic Sans MS,这个字体比较有手写的感觉,因此非常适合来高亮表达自己思考的关键词,各位虫友不妨一试。关于字号,需要注意在投影打出来以后要能看清楚,当然过大 的字体会减少一页ppt内能够表达的内容,给人空洞的感觉,这很不好。一般描述性内容的字体不会出现过多的问题,只需要注意前后页面中相应内容上字号的一 致就可以了,有时某一页上描述性内容比较多也可以适当的减小字体,需要注意的是图表中的字体,尤其是origin作图中的图示以及坐标轴名称和刻度,这些 最好能做的和内容字号协调,可以在做ppt的时候不断的按shift+F5来全屏演示,从而修正字号。最后,所有的图表都使用正式文章的格式,带 frame,刻度inside,表采用三线式。 2、明确的表述 作为一个科学内容的ppt,其中的表达一定要做到明确。这里的明确有两个意思:首先内容上不能前后有矛盾和错误,其次思路最好能够顺畅。 就第一点来说,我想并不难做到,只要在做ppt的时候细心认真,就不会出现前后内容上的不一致。但要注意这一点其实很重要,试想,如果老板看到你的ppt 上前后结果不符,虽然这有可能只是你的一个输入错误造成的,但是一定会影响心情。记得我的一位师兄在一次汇报中将选择性和转化率的数据在两个表中弄混了, 正好他那次的工作做的不太好,结果老板大发雷霆 第二点,思路的顺畅。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毕竟就算同一个课题,不同的人做就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在汇报工作的ppt中最好能够按照工作内容的思路来展现自 己的工作。我在做ppt时一般是这样:第一页列出上次汇报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计划,第二页列出这段时间的工作内容提纲,然后开始按照提纲进行结果和讨论的 部分,这部分是重点,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最后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等等。这其中适时的插入一些总结和讨论, 仔细思考,将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如果能够相互映证当然最好,不能的话应提出造成这种矛盾可能的原因,除此之外,实验过程中还遇到什么 样的困难,需要如何解决。最后,下一步工作计划,要如何做,还有什么需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我可以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老板也对我的课题日益重视, 在至今的两年时间里,已经先后置办了固定反应器、真空干燥箱、质谱、TPR(在建)等一系列设备,至于我实验中签的表征许可单,就数不清了。当然,老板不 在乎花钱,但是这钱一定要花的值得,我所置办的设备都在经常运行并得到良好的维护,我所做的表征很少有废掉没有用的,几乎每一个数据都反映在了汇报ppt 中。 3、阶段工作的体现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希望他看到后不要介意),每次做汇报ppt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没东西,一做ppt就只有10页左右,然而实际情况是他工作非常刻苦, 实验转起来没有一天是停下来的,和他交流后我发现他存在两个问题:1、自己觉得一些结果不好,2、在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有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结果好不好。结果好不好?其实充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结果和坏结果都是好结果,或者说都是真结果。我一直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现在 的科研不论是非,而论原因,用我常说的一句话来说:你说自己的催化剂多好多好是发不了好文章的,只有说出为什么好才有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其次,结果的表述问题。一组结果如何表达是很有讲究的,如折线图适宜表达变化趋势,饼状图有利于表达相对份额等等。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是自己的结果一目了然,有助于发现实验结果之间的规律。 4、个人思考的展现 写到这里,不知不觉发现本来应该放在这里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在上面的内容中说过了。回头看看上面的内容,其实一直再说的就是思想二字。一定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课题的思考和对结果的分析,以及对这些分析结果的思考。 箭头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思路的符号,但是我个人十分的不推荐powerpoint软件中的箭头工具,不管是直箭头还是弯箭头都太太难看了,我个人推荐画直 线或自由曲线后,双击曲线,然后在顶端、尾端加箭头状,然后通过设置线条的粗细来控制箭头的大小,这样做的原因在前面提到过,能够造成一种手绘的印象,从 而给人以思考过程的感觉,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5、简洁,明快,美观 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美术方面的问题,也是最最仁者见仁的地方。我个人认为工作汇报的ppt应该使用浅色背景,最好是白色的背景,用我们老板的话说:白色是 最容易配色的颜色。在ppt的左上角做一条直线,加粗一点,然后使用颜色渐变(见附图),将整个页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写一些标题性内容,下面则是正 文。 对于一些高亮的文本框,最好使用浅色背景,如浅红色,浅蓝色,浅黄色,这时的字体颜色最好还是使用黑色,如果有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比较重要的实验发现等,可以使用较深的蓝色背景配亮黄色的字体,会非常醒目。就配色而言,其实说来倒去就一句话,反差要大。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模板的选择问题,看看小木虫的资源区,提供ppt模板的帖子太多太多了,然而说实话,我认为能够符合简单淡雅的少之又少。经常是下了一百 多个模板,删到最后只剩一两个。当然,对于模板个人有个人的爱好,总的来说,绝大多数老板都不喜欢颜色太过丰富,结构太过复杂的模板。 最后素材的问题,网上的素材库其实不少,但是精美的不多,我在这里推荐一个:罗兰贝格的精美PPT图库,我也是取自小木虫的: http://emuch.net/html/200612/368319.html 。另外,之前提到的一些不好的模板中往往会带有一些不错的素材图案,可以保留下来。 洋洋洒洒,熬了两个通宵写出的东西,看了看乱七八糟的,就这样吧,希望对有耐心看完的和不太有耐心跳着看的以及没有耐心看了几个字的童鞋有帮助。 请大家轻点拍,那星爷的话说叫:创作这个东西是很主观的。呵呵。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85 次阅读|3 个评论
今天觉得很好
buffer 2008-10-24 14:24
上一周准备今天的组会报告,同时总结了以前的工作。 主要讲了一些和我的工作有关的论文,结合这些论文讲解了目前的工作。 终于进一步明确了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再做一个试验,就结束这部分工作。 和老师以及同学的讨论后,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喜欢这方面工作的。 但是现有的工作挑战性不够强。离自己离校还有一段时间呢。 以前有些工作也都开了个头,等忙完了手头上的,接着做。 最近天气条件变化多端,身体适应性差了点。总感觉不适。多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 请各位老师,同学在工作之余,注意身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