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
郭崇慧 2010-1-14 13:14
时间序列是一种重要的高维数据类型,它是由客观对象的某个物理量在不同时间点的采样值按照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而组成的序列,在经济管理以及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证券市场中股票的交易价格与交易量、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期货和黄金的交易价格以及各种类型的指数等,这些数据都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时间序列。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可以获得数据中蕴含的与时间相关的有用信息,实现知识的提取 。时间序列数据本身所具备的高维性、复杂性、动态性、高噪声特性以及容易达到大规模的特性,因此时间序列挖掘是数据挖掘研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十大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重点的研究内容包括时间序列的模式表示、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和查询、时间序列的聚类、时间序列的异常检测、时间序列的分类、时间序列的预测等。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本身所具备的高维性、复杂性、动态性、高噪声特性以及容易达到大规模的特性,直接在时间序列上进行数据挖掘不但在储存和计算上要花费高昂代价而且可能会影响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时间序列的模式表示是一种对时间序列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特征表示方法,是在更高层次上对时间序列的重新描述 。时间序列的模式表示具有压缩数据、保持时间序列基本形态的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除噪能力。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式表示方法主要包含:频域表示法、分段线性表示法、符号表示法以及主成分分析表示法等。频域表示的基本思想是将时间序列从时域通过傅里叶变换或小波变换映射到频域,用很少的低频系数来代表原来的时间序列数据,这种方法虽然数据浓缩的效率很高,但是对噪声敏感,而且不直观。分段线性表示法的基本思想是用 K个直线段来近似代替原来的时间序列,这种方法能够实现数据压缩的目的,而且允许在时间轴上进行缩放,但实现过程较复杂,且要求事先给出直线段数K。K值的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太小则丢失有用信息,太大又会产生过多的冗余信息。时间序列的符号化表示就是通过一些离散化方法将时间序列的连续实数值或者一段时间内的时间序列波形映射到有限的符号表上,将时间序列转换为有限符号的有序集合。符号化表示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许多字符串研究领域的成果,缺点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离散化算法,解释符号的意义,以及定义符号之间的相似性度量。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见的降维方法。在时间序列的模式表示中,通过对整个时间序列数据库的整体表示实现对整个时间序列数据库的特征提取和压缩。其优点在于计算精度高且对噪声数据的鲁棒性强,但由于在奇异值分解过程中涉及到特征值计算,计算开销较大。 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是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基础 。时间序列由于其特定的形状特征, 使得目前常用的一些相似性度量和聚类方法失去了原有的优越性, 而几乎所有的时间序列挖掘算法都涉及到计算序列之间的相似性问题。目前,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度量主要采用Lp范数(例如欧几里德距离)、动态时间弯曲距离、最长公共子序列、编辑距离、串匹配等。前两种相似性度量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欧几里德距离不支持时间序列的线性漂移和时间弯曲,动态时间弯曲距离的计算量很大,不适合直接应用于海量时间序列的挖掘,从而限制了其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上的广泛应用。 虽然各种聚类方法已经在数据挖掘领域中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这些方法大多是针对关系数据库中的静态数据对象而提出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涉及到流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等随时间变化的复杂动态数据对象的聚类分析。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与静态数据有着极大的不同,故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有着很大的复杂性。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时间序列聚类方法 ,这些时间序列数据聚类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基于原始数据的聚类、基于特征的聚类和基于模型的聚类。其中后两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时间序列的模式表示方法把时间序列数据转化为静态的特征数据或者是模型参数,然后再直接应用静态数据的聚类方法来完成聚类任务。 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 经常希望能够发现这些时间序列在不同时间段的形态有何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一般表现为时间序列中频繁出现的变化模式和极少出现的变化模式。这种极少出现的变化模式称之为异常模式。在某些领域, 异常模式的发现对人们来说往往更有价值。例如, 医院可以从病人的心电图序列中发现异常模式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按照异常的表现形式不同, 线性时间和空间上时间序列的异常主要可以分为点异常和模式异常两种, 它们都是用于发现一条时间序列上的异常情况的。模式异常是指在一条时间序列上与其他模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模式。事实上, 点异常也可以认为是长度为1 的模式异常。目前已经提出多种时间序列异常检测方法,例如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时间序列异常检测 、基于支持向量聚类的时间序列异常检测 以及后缀树和马尔可夫模型的时间序列异常检测 。 时间序列分类是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不同于时间序列分析中常用的算法与问题,时间序列分类是要把整个时间序列当作输入,其目的是要赋予这个序列某个离散标记。它比一般分类问题困难,主要在于要分类的时间序列数据不等长,这使得一般的分类算法不能直接应用。即使是等长的时间序列,由于不同序列在相同位置的数值一般不可直接比较,一般的分类算法依然还是不适合直接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定义合适的距离度量(最常用的距离度量是DTW距离),使得在此度量意义下相近的序列有相同的分类标签,这类方法属于领域无关的方法;第二,首先对时间序列建模(利用序列中前后数据的依赖关系建立模型),再用模型参数组成等长向量来表示每条序列,最后用一般的分类算法进行训练和分类,这类方法属于领域相关的方法。文 分析了两类方法,并且分别在不同的合成数据集和实际数据集上比较了领域无关和领域相关的两类方法。结果发现在训练数据较少时,使用领域相关的算法比较合适;另一方面,领域无关的算法受噪声的影响相对较少。 预测是对尚未发生或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的估计和推测,是在现时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探讨和研究,简单地说就是指从已知事件测定未知事件。进行预测的总原则是: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利用规律的必然性进行科学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主要包括三种基本方法:内生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外生时间序列预测技术;主观时间序列预测技术。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在经济 、金融 、工程 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将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1. Keogh E, Kasetty S. On the need for time series data mining benchmarks: a survey and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03, 7(4): 349-371. 2. Yang Qiang, Wu Xindong. 10 challenging problems in data mining research. 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cision Making, 2006, 5(4): 597-604. 3. Lin J, Keogh E, Lonardi S, Chiu B.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time ser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eaming algorithm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 SIGMOD workshop on Research issues in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03, Pages: 2 11. 4. Gullo F, Ponti G, Tagarelli A, Greco S. A time series representation model for accurate and fast similarity detec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2009, 42(11): 2998-3014. 5. Gunopulos D, Das G. Time series similarity measures. KDD00: Tutorial notes of the six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2000. 6. Literatures on Similarity-based Time Series Retrieval. http://www.cs.ust.hk/~leichen/readings/literaturesovertimeseries.htm 7. Liao T W. Clustering of time series data: a survey. Pattern Recognition, 2005, 38: 1857-1874 8. Dasgupta D, Forrest S. Novelty detection in time series data using ideas from immunology. In: Proceeding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1996, Pages: 82- 87. 9. Ma J, Perkins S. Time-series Novelty Detection Using One-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Procedding of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2003. 10. Keogh E, Lonardi S. Finding surprising patterns in a time series database in linear time and space.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ACM SIGKDD, 2002. 11. 杨一鸣, 潘嵘, 潘嘉林, 杨强, 李磊 . 时间序列分类问题的算法比较 . 计算机学报, 2007 , 30 ( 8 ): 1259-1265. 12. Clements M P (柯莱蒙兹), Hendry D F (韩德瑞),陆懋祖 . 预测经济时间序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3. Tsay R S (蔡瑞胸),潘家柱译 .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4. 杨叔子.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上下册).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0834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受“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xuning001 2009-12-21 22:49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出自《战国策齐策三》《惆易系辞上》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不知何时,该成语顺序颠倒,常被说成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一颠倒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在很早就有了分类的概念和思想,而且古人是先看万物再论人;二是现代的人分类的意识更强技术更高,但是现在人类是先重视自己的群再议其它的物。怪不得人们在骂人时常说这样一句俗语:人啊,你不是东西! 其实,重视自己的群隐含着人类的一种软弱和自私。人们是因为软弱,所以特别地依赖于群。从古到今,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分有形形色色的群,有武力、暴力的群,有地域、肤色的类。近代以来,人类的生活变得复杂了,群的类别也多了起来,有主义的群,阶层的类,有贫富之分,也有雅俗之别。有的群是为了管理和统治组成的,也有的群是部分志同道合者的茶叙沙龙;有的类是阳春白雪的闲情逸致,也有的群是下里巴人的豪言壮语。这倒使我想起年轻时读到的巴尔扎克的几篇小说,他的许多作品都贯穿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即两极相吸,达官贵人总是和流氓妓女厮混一起。到了近现代,既使是一个主义,一个观点统领下的群体,也难免鱼龙混杂。这样的思想到使分类概念和分类技术难为起来,除非这两极根本就是一类,或者说同属一类。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人类已经开始注意到与人类共存的其他生物。只是人们还沉醉在自恋和自私中,没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关心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上。狭义分类学研究的尴尬局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笔者近来关注分类学的研究成果,可惜能查阅到的文章实在太少。以下是根据网络上和文章查阅到的相关材料整理的部分内容,主要是想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关注一下人们几乎忘记的分类学研究。 狭义分类学特指生物分类学,研究的是活着的和已灭绝的动物植物的分类。如果人们不知道他们研究的是什么,如何进行鉴别?生物的分类就很难取得进展。残酷的现实是,截至目前,我们仍然不确定中国有多少种植物,或者多少种植物面临灭绝,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NSFC ,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前任主任洪德元院士表示。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 ( 以下简称中科院 ) 植物研究所里存有超过 200 万植物标本,但其中至少有 20% 还未经过鉴定。动物标本也面临同样的窘境。 分类学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下滑阶段。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全儒教授每周要教 18 节的分类学课,为学生讲授生物分类理论。当然这不仅仅因为他热爱分类学,更因为他是北京师范大学唯一有资格讲这门课的教授。我真感到非常累,刘全儒说,只有很少的几个学生是主修分类学毕业的,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是一位主攻分类学及生物地理学的分类学家。他认为如果从事分类学研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将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中国科研领域的评价体系决定了科学家职称评审和经费分配,主要以发表的论文有多少篇论文被纳入科学引文索引和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衡量的,而分类学的论文几乎不太可能发表在高引用率的期刊上,因此,分类学的研究很难获得项目和经费,尽管如此,刘全儒说,为了避免分类学在中国逐渐消亡,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引入了两个为期四年的项目,旨在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更好的融合起来,这两个项目将于 2010 年启动。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的一位分类学家何舜平,同时也是水生生物标本馆馆长。何舜平使用 DNA 条形码技术物种特异性 DNA 线粒体序列以确定鱼的种类。他没有像许多同龄的科学家一样抱怨经费问题:以 DNA 为基础的分类学研究为他赢得了国外广泛的合作网络和稳定的科研经费。 通过 DNA 来辨识物种会带来很多问题,刘全儒说,他认为用经典分类学的分析方法鉴定物种更为可靠。但是,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此时中国的经典分类学应该继续前进。分类学家仅仅简单地确定物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生物分类需要的是那种像曼哈顿计划一样针对分类学的大规模项目计划。依托该计划分类学家能够一起工作并培养下一代分类学人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调查,而这样的行动或者说项目将需要一个庞大的分类学家团队,也许还需要分子生物学方面专家们的配合。这将为分类学领域的复兴带来希望,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副所长孙航说,在中国,分类学将会再一次成为主角。
个人分类: 论坛|6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套作、节水与农作制度分类—对套作的重新认识
FSD 2009-12-12 11:30
  在石家庄地区,历史上曾盛行小麦套种夏玉米(文字表达为小麦 / 玉米)的种植方式,冬小麦每三行或四行留出一个套种行(分别称为三密一稀、四密一稀),在小麦收获前于套种行内点种玉米。这样的种植方式,在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力不高的条件下,对于缓解三夏用工紧张的情况、减少农耗时间、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农田全年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短生育期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的普及,这一种植方式逐渐为小麦收获后机械化铁茬直播所取代,但仍然有许多农民群众采用这一传统的种植方式。近年来,出于机械化的需要,有的部门和人士提出要消灭套种这一落后的种植方式。但是,当地部分群众并不买机械化的好,他们坚持应用点播套种的方式。难道他们不怕麻烦,不怕吃苦受累?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部分农民群众坚持套种是因为这种种植方式仍然有一些不可替代的优点,包括:   首先,由于机井数量有限,农民一般要抓阄或排队轮号浇地,轮灌周期短则一周,长则半月,甚至有的地方要二十多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平播的方式,即使收完小麦以后立即播种玉米,也会有很多地块不能及时浇上水,最晚的要等两三周才浇得上水。如果玉米播种后没有降水,就意味着玉米要晚出苗两三周。以 6 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度 25 度计算,早出苗一周,就可以多获得 175 度的积温。据 崔彦宏 教授 研究,夏玉米生育期间每多获得1度积温最多可增产 0.31 公斤籽粒/亩,早出苗一周,即有可能多获得 54.3 公斤/亩的产量。因此,玉米播种后及早浇出苗水是争取高产的第一步。如果麦收前下雨,小麦收获就要延迟,玉米播种自然就要推后;如果麦收后立即下雨,机械无法下地作业,玉米播种也将被迫退迟这样就会造成农时(积温)的浪费。如果在麦收前就把玉米播种工作完成了,麦收前后的降水,正好可以作为出苗水,不但争取了农时,还可以节省一次灌溉。因此,套作利于争取农时、节约灌溉用水、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一个妇女一天可以点种 2-3 亩玉米 , 这样就可以省去雇用播种机具的费用。这在收入不高、生产经营规模很小、劳动力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是一个不小的收益。 用目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眼光来看,在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高(至少在人工作业成本低于机械作业成本)的地区,以人工点播方法替代机械播种,实在是一种利用生物能源(饭食)替代化石能源(柴油)的一个途径。    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要看机械化水平,还要看生产力水平、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农民群众和社会大群的认可程度等,包括机械化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可见,套种不但不应该消灭,还应该设法加以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套作也不宜盲目推广到其它地方,特别是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农业的基本特点。   从小麦玉米两熟节水农作制度研发的角度来看,套作的地块应该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套作既是一个类别(推荐域),又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说表面活性剂
firepear 2009-11-30 20:50
小介: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物质。 前面提到过溶液的表面张力会随着溶质浓度的改变而改变,这里总共有三种情况,见下图: 第1类是随着浓度升高,溶液表面张力提高,这类物质就是肺表面活性物质(都以水为例),2、3类都是表面活性物质,但只有第三类可以被称为表面活性剂,因为在很低的浓度,它们就可以极大地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简要结构如下图,一端亲水,一端疏水,亲水端最主要的就是羟基和羧基上的氧原子,因为能够和水分子上的氢形成氢键,因而亲水;疏水端占绝大部分,一般都是常常的碳氢链,想一想蜡啊,油啊,塑料木材,水无福消受的许多有机物就是以它们为主。 降低表面张力的原理 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很低时,会先在溶液表层形成一层单分子膜(见下图) 当浓度进一步增大时,界面吸附达饱和,可以想象为开始有表面活性剂分子堆在单分子层上面,显然不能满足这些分子亲水基团的愿望,于是底层分子开始在溶液中形成微小的球体,亲水部分向外,疏水部分居内,这过程叫做疏水效应。 至此,可以认为原本纯水的整体的大的有序结构,变化成了各个微球及其表层有序水分子和溶液其他游离水分子组成的结构,自然无法维持大的表面张力。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最常用的是按照有效成分(即头尾状结构)所带的电荷情况进行分类,包括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 也有按照分子量的大小和溶解度性质进行分类的。 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最常见,占总数的40%左右,如肥皂的有效成分是烷基羧酸根阴离子,而洗衣粉的是烷基磺酸酸根阴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多呈中性或碱性,比如肥皂在酸性时会变成溶解性不好的酸儿析出。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液则往往偏酸性,也被称为逆性肥皂。 两性表面活性剂就是分子上既带正电基团又带负电基团,包括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后者水溶液透明,近中性,去污能力好,是两性表面活性剂的代表。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由于表面活性剂降低了表面张力,因而是得溶液更容易附着(疏水集团一旦遇到性质相似的材料立刻附着,留着亲水端靠水),表现为水的渗透能力变强,细微的缝隙也能通过了,这一点可以应用在所有和涂染相关产业:墨水,漆,鞋油,电镀液,布料,抗静电剂,修正液,粘合剂 另一个特点就是,表面活性剂使得溶液更均匀,因为表面张力小,液体不容易堆积成块,扶不上墙,当混进气体的时候,程度小的呈乳状,严重一点的呈泡沫状,这一点可以应用在许多需要均匀的地方:冰激凌(乳化),匀染,泡沫灭火,化妆品,助燃剂(容易雾化),肥料(不易结块),各种杀虫剂。当然涂料除了上面的粘附性,也需要这种流平性。 下面是几张图片 (来自deviantart.com) : 谁掩盖谁,谁修正谁? 你愿意是哪一支? 右手更漂亮,不是吗? 小样,我忍你很久了...
个人分类: 表面活性剂系列|13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对物质进行分类分析
nipy 2009-11-24 11:50
试对物质进行分类分析 谭人中老师11月16日对我的博文 光是不是物质实体 ?发表评论: 光是不是物质?倪老的三个方面的分析应该是站得住脚的。由此亦可推出:所有基于物质的衍生物,都可(应)被视为物质!这样我们的物质的内涵就更为拓展了,宇宙万物在我们视野中的形象也更清晰了。不是吗? 我的回复与进一步讨论: 是否可以把客观存在的物质(物体)明确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由某些化学元素按一定分子结构构成的物体,这类物体都具有质量,因此传统地称为物质,是经典物质的概念。是否可以把它称为 化学类物质 。 第二类物体并不包含所知的化学元素成分,也不一定有静质量,如光、电磁波、场、射线以及电子、中子、质子等各种粒子,但它们具有时空属性、能量属性及承载信息等物质存在的基本属性,因此也应该是客观物质存在的一种类型,这类物质是否可称为 非化学类物质 或称为 物理类物质? 。第二类物质似又可细分为三小类: (1) 波动类物质 。它们具有按一定频率振动的波动性和高速传播特性; 。包括电磁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 (2) 场类物质 .); 。包括电场、磁场和各种力场(四种力都有相应的四种力场:引力场、弱力场、强力场........ (3) 粒子型物质 ..各种粒子。 。包括电子、中子、质子..... 按照以上物质分类,可以想象,我们在整个宇宙空间就都充满物质而没有任何空隙和真空。在宏观的浩然太空中,点点有质量的星球(第一类物质)之间充满引力场和各种光波、电磁波。而第一类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又是第二类粒子型物质的世界,而且在各种粒子之间也是充满各种力场,也没有空隙。可以说,在宏观宇宙空间内在充满场和波的第二类物质世界中分布着点点第一类物质 星球、而在第一类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中,又充满着第二类物质的各种粒子和粒子之间的力场。 空间总是与物质存在相联系的,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真空! 进一步思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物质是如何产生、衍生和转化的? 根据传统的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定理,第一类化学类物质似是通过化学作用相互转化,如电解水可以产生氢和氧气,铁与氧化合成为新的铁锈,有机体死亡后变成无机体等。这是我们熟悉的。现在的问题是:传统的物质和能量不灭定理在第二类物质内及第一与第二类物质之间是否还适用?第二类物质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如光的波粒二重性问题),或者说第一类物质与第二类物质之间是否也可以转化呢,如果能转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转换机制?这可能涉及光、电磁波、场、电子等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和怎样消亡的,这可能还涉及宇宙起源问题? 许多问题确实没有想好,抛砖引玉,欢迎科学网朋友赐教和探讨!
个人分类: 哲学思考|3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3与世界1的对应关系——学科分类的依据(一)
热度 1 lvnaiji 2009-11-7 20:47
吕乃基 现代有不少关于科学分类的论述,大多强调按运动形式的不同即高级与低级之分来作科学分类,这固然是正确的,然而若不深入到本质,不贯穿以历史的观点,那么科学的分别是各门学科的并置。它们虽有低级与高级之分,它们的联系也反映了自然界的整体,但所反映的只是自然现状的静止的图景。仅基于这种思想的分类,与19世纪孔德所作的将学科按由简到繁的排列相去不远。黑格尔曾以发展的思想作科学分类。他认为各门自然科学是在所谓绝对精神自我变化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体现了辨证法的光辉。然而他的分类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必须以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分类思想进行改造,根据自然史的阶段进行分类。自然科学分类的基础或实质不是别的,正是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 图中,红色的箭头通常被称为量子阶梯。量子阶梯不仅反映自然界的物质层次,而且揭示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各门学科就是分别研究这一过程的不同环节,大致等同于历史学中的断代史。例如,核物理探讨质子和中子如何形成核,量子化学大致研究由原子生成分子的过程和机理,如此等等。各门学科的结合,科学的一体化就是研究自然界演化至今的全过程。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类似,将量子阶梯换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也可发现其学科的分类与需求层次的某种对应关系。只是由于人的需求的各个层次间的关系较为模糊,常常发生重叠乃至倒置,例如裴多菲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总体而言,学科门类与需求层次相对应。同时,如所知,需求层次也是一个逐级生成的过程,因而,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就分别对应于人的生成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这些学科的综合,则揭示了人的全部成长过程。见下图。 往后,一切科学都将成为历史的科学。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了这一点。
个人分类: 科技史|9632 次阅读|5 个评论
昆虫分类的意义
热度 3 waynee 2009-11-4 22:41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昆虫系统学研究者,早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常常遇到本科生或者其他研究生问这样的问题--研究昆虫分类有什么意义?我于是会简单的给予他们一些解释,给他们的回答仓促而简单,我自己都不是很满意。因此我在博士论文中曾经写下从事昆虫分类的意义(稍作修改)。现在贴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博主发表看法。 通过几年的昆虫分类学研究实践,我认为昆虫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物种知识的积累,认知空间的探索和拓展---即发现新分类单元,命名并记述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库。 物种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共性归类,个性分类,建立分类单元的检索系统,便于相关信息的提取和使用。 分类单元自然历史的再现---通过对分类特征的提取和分析,回归分类单元的进化历史并了解其亲缘关系,以利于建立更符合昆虫进化实际的分类系统。 通过分类鉴定弄清本国物种资源,以便发现其潜在的生物价值,为以后管理和利用物种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分清本地种和入侵种离不开对本土种类的深入调查和研究,不清楚本土种类资源,也就谈不上研究入侵。完善的分类体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及外来生物入侵理论基石。 对于重要的各国检疫的对象,准确的鉴定成为我们在解决相关贸易纠纷和贸易壁垒的重要环节。 研究昆虫分类有助于促进其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而加快控制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65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家的分类、个性及其成就
hotjava 2009-8-6 18:39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不少关于科学家的话题的帖子,像苗元华老师的影响人类文明的 10 位科学家 -- 您知道几位?,还有陈安老师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做什么类型的科研?等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确实,科学家是人类从事科研活动的核心要素,有关科学家的话题永远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们不会忽视的重要内容。对于以科研为生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来说,了解科学家的性格、志趣、成就以及其生活的环境,可能不仅仅是具有消遣解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能从中发现什么比如取得的成就和个体的特质有何联系这样的类似规律性的东西,无疑会对实际从事的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而对于普通科学爱好者而言,可能更有利于大众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让显得有些神秘的科学家褪下神圣的光环,走入普通民众心中,这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传播普及意义。受到科网上这类文章的启发,我想就此话题进一步谈谈自己的体会,我不是专门研究科学史或成功学的,所言如有不妥,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这里我大胆地提出一个未经过证实的论断,似乎我们人类天生地就对任何分等级分类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比如对各个领域的人或者物来一个 top10 之类的排名,将同类事物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分出个三六九等,然后,依据此来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这可能有深刻的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或生理基础,只不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我这里要说的是以前看过的一篇关于企业分等级的文章,里面提出所有的企业可以分为一流、二流和三流三个等级。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三流的企业做产品,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大致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掌控到从属的过程。此话怎讲?我们看一流企业的所谓标准,就是行业规范、游戏规则、作用边界,它更多是属于意识形态和认知观念方面的东西,无疑包含的范围宽泛,具有极强的自主性;二流企业的所谓技术,无论何种技术(理的或者工的,硬的或者软的),都必须服从一定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才能得到具体化的执行和实施,技术受标准的统御,不能脱离一定的标准之外,只能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类活动,它较之标准更加具体化和局部化;三流企业的所谓产品(这里是广义的产品,包括通常意义的产品和附加在产品上的服务),比起前面两者而言是更为具体化的东西了,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进行生产活动,得到具体可以应用到实际的事物,无疑它必须同时服从于标准和技术的框架,具有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规定的属性。 现实中最多见的例子莫过于 IT 行业,比如大家都很热衷的 3G 标准,许多有实力的公司都想制定一个标准作为行业规范,为什么呢?因为标准的支配度最大,你的标准被接受,那么后面所有的同行都得围着你转,都得听你的,而差一点的公司,拿不出标准,就做自己的技术,形成技术优势,也可以活的很好,再次一点的公司,技术也做不好,就直接拿别人的成熟技术做做产品了。而现实的情形,有越来越淡化标准,强调技术、产品的趋势,因为将技术、产品做到极致,也就形成了标准。比如说做 cpu 的 intel ,不断提升自己技术等级,开发新的产品,形成 cpu 领域的龙头老大,而它的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几乎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尺度了,大家都以它作为评判产品的标准。再看软件巨人微软,牢牢把持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两大阵地,不断推出新的软件产品,形成对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垄断,也就形成了事实上该领域的行业标准,虽然 Linux 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技术,但它遵循的是和微软操作系统不同的技术标准。还有著名的 IBM 、甲骨文、 Google 公司等,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这里仅举了 IT 行业的一些例子,大家不难将其推广到其他产业,这里不再赘述。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一大段,似乎与本文科学家的主旨无关,其实大有关系。稍加改造,很容易将前面的分类应用到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中来,如果我们把科学家分个等级,不妨这么看:顶级的科学家做标准、优秀的科学家做技术、普通的科学家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完全类似于上述企业的分类,所谓做标准,就是建立新观念,新理论,新边界,拓宽人类的认知视野,开阔人类的知识领域,提升人类的心智能力,这往往意味着革命、意味着颠覆传统,它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极大提高,使得我们更加接近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更加接近上帝的意图。所谓做技术,就是做具体的工具、方法,可以提升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和效率,对于人类改造自然也具有极大的意义。所谓做产品,就是指针对某些具体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里的含义是用现成的理论、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包含通过问题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我们这里要注意三者的界限,三者联系非常紧密,尤其是后面两者往往密不可分,许多科学家往往从具体的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反过来去解决问题。因为科研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任何科学活动是以解决各种问题为目标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做标准,做技术,也是以问题为起点的。 我们这里提到的顶级科学家所做的标准,并非狭义的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一些思路或想法,而是一整套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否则就难以称为科学),比如牛顿之引力理论、爱因斯坦之相对论、伽罗华的群论、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等等,都是对人类心智能力的极大提升,完全开创了一个时代。陈安老师文章中归纳的三类最伟大科学家的科研工作,都可以归于本文中的第一类。个人感觉现在属于第一类的科学家越来越少了,能把第二类做好的已经很不错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终其一生,也就是提出了一个好的理论、方法或者工具,最后被大家所接受认可,而大多数的科学家目前做的工作属于第三类,就是使用现成的理论、方法,去解决自己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够对现有的理论、方法有所创新和丰富,那么可以将他们归于第二类。 写了这么一大篇,感觉意犹未尽,本来还想进一步就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和个体特质的关系展开讨论的,因为记得在物理学家斯莫林著的《物理学的困惑》中,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提到,科学家从事什么样的研究以及最终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家本人的性格、习惯和爱好所决定的,而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科学家往往是那些不去凑热闹(指不随大流去做最热门的)、不太注意产出速度(不求多而求精)、看起来有些孤独、喜欢静静思考的类型,最典型的比如爱因斯坦。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跟本文不同的三种类型,具体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本书翻翻,里面对于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所从事的研究类型以及个人取得的成就有很精彩的论述。但发现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完全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专门讨论,等下次有兴趣了再来做这件事情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坝分类浅谈
zhushiao 2009-6-20 20:59
水坝分类浅谈 朱诗鳌 水坝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主要有: 1. 按结构与受力特点可分为: ●重力坝 ●拱坝 ●支墩坝 ●预应力坝 2. 按泄水条件可分为: ●非溢流坝 ●溢流坝 3. 按筑坝材料的不同可分为: ●土石坝 ●砌石坝 ●混凝土坝 ●橡胶坝等 4. 按坝体能否活动可分为: ●固定坝 ●活动坝 5. 按坝工技术历史发展的进程可分为: ●古代坝 ●近代坝 ●现代坝 就上述分类,浅谈以下 : ★ 在第 1 种分类中,所列各坝型的受力特点是众所周知的,但它们蕴蓄的年龄差异,并不一定为众人所注意。拱坝和支墩坝是在重力坝出现大约 3000 年之后才问世,预应力坝还要再晚大约 1500 年。由于重力坝给人们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到了 19 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有理论指导设计的近代拱坝,但科学家仍只承认重力坝是正统的坝型,而认为拱坝设计是离经叛道之举。拱坝作为一个正式的坝工术语,是迟至 1910 年才由莫里森( Morrison )和布罗迪( Brodie )在其著作《砌石坝设计》( Masonry Dam Design )中首次提出。拱坝、支墩坝和预应力坝虽然比重力坝年轻得多,但在坝工历史上都充分展示了它们的生命力。 ★ 在第 3 种分类中所列的土石坝,实际上也是一种重力坝,只是人们没有有意去想它是重力坝,习惯上也不那么称呼罢了。 ★ 在第 3 种分类中,本文特意将砌石坝排在混凝土坝之前,是因为其资历比混凝土坝老得多。砌石坝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 8 世纪,也门的马里卜( Marib )坝就开始用以石灰为胶结材料的灰浆砌石铺面。进入初世纪之后,罗马人在西班牙筑坝时就开始使用在整个坝断面中用灰浆砌筑块石的施工方法,浆砌石坝应运而生。 19 世纪 20 年代发明了水泥。自 19 世纪中叶起,以石灰为胶结材料的灰浆便逐渐为水泥灰浆所代替。到 19 世纪后期,在砌石坝工程中又逐渐用水泥混凝土 ① 部分地代替石料建造坝体。不过当时人们还以为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不如块石,只是在坝体内强度较低的部位才用水泥混凝土。后来又发展到用水泥混凝土来填塞石块间的空隙,石块用量逐渐减少,进而形成了蛮石混凝土坝。此后,到 20 世纪初期便进一步发展成了完全用混凝土浇筑的混凝土坝,从而为坝工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 谈到水坝,人们多半会想到它是固定不动的,没在意它还可以是活动的。因此第 4 种分类乍看起来似乎有些多余。实际上,活动坝在坝工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活动坝的主体部分是活动的,可自动或半自动启闭,多用来改善河道的通航条件,有的也用以引水或发电。世界最早的活动坝当推我国秦代灵渠上的陡门,它也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所创造的活动坝类型数不胜数,如卷帘坝、翻板坝与蝴蝶坝等等,其结构形式可谓使人眼花缭乱。汪胡桢等所译《水利工程学》( Der Wasserbau )的闸坝工程学一编,就开宗明义地将水坝分为固定坝和活动坝两大类。有意思的是,在该书中两者的篇幅竟然不相上下。该书 1929 年出版,作者旭克利许( Schoklitsch,A. )是捷克布律恩大学教授。美国水利工程界耆宿弗里曼( Freeman,J.R. )当时称此书为前所未有的杰作。在活动坝的大家族中,橡胶坝堪称后起之秀。橡胶坝可用于航运、灌溉、防洪、供水、挡潮、发电以及园林美化等工程,具有造价低、施工方便、寿命长、抗振能力强以及环境效果好等优点。迄至今天,活动坝仍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三峡大坝建成后,葛洲坝近坝段冲刷降低了枯水水位,因而对航运带来影响。《泥沙研究》 2002 年第 5 期,曾发表了贾鹏等的建议:在葛洲坝下游河道中建造一系列混凝土结构沉箱活动坝,抬高枯水水位以利通航。令人称奇的是,朱水生在 2006 年宣称发明了一种活动坝新型液压升降坝,可全面代替翻板坝和橡胶坝等坝型。更说这是世界领先的原创发明,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 最后一种分类法,是作者在其《坝工技术史》一书中率先提出并定义的。其中古代坝是指 19 世纪中期以前建的坝,其基本特征是,坝是凭经验建造的,无论是重力坝、拱坝,还是土石坝都是如此。在整个建坝历史的进程中,古代坝的历时占了绝大部分。古代坝工技术在人们长期的经验摸索中缓慢地进步着,正是在这进步的过程中,人们才得以积累了许多丰富、可贵的建坝实践经验,为近代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近代坝是指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期建的坝,其基本特征是,坝的设计开始有了理论作指导,这主要体现在重力坝和拱坝的设计上。坝的设计理论与几千年的古代筑坝经验相结合,就使得坝工技术在 19 世纪中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土石坝的设计方法在这一时期也略显端倪:科林 (Collin) 在 1850 年就曾对土石坝提出了类似于今天的分析方法,可惜他的方法几十年内都未能为人们引起注意。 现代坝是 20 世纪初期以后建的坝,其基本特征是,重力坝与拱坝的设计理论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土石坝的设计理论在 20 年代开始形成,加上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进步,使整个坝工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与飞速发展。 ① 水泥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拌和的混凝土,我们现在常说的混凝土实际上是其简称。此外,还有石灰混凝土等。
个人分类: 坝工|7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地震预报的一点思考
longtao312 2009-5-12 21:39
写在前面:我对地震了解不多,对其预报更不了解,也没看相关文献,但还是将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因此我不了解地震预报已经研究了哪些方面,我自己想到的内容是否有所帮助我不清楚。所以打算写下来,若有益当然好;已经有详细研究的话,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拍砖、指正! 地震预报的确是个难题,但也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看了一下科学网上的博文,找到了一些关于地震预报问题的博文。 如王铮老师在地震预报问题上进行了总结,并认为要坚持 群专结合的方法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319 ),廖永岩老师介绍了 紫坪铺水库可能诱发汶川地震的证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333 )。 《科学新闻》杂志也写了特刊《地震预报真相》 进行报道。这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下: 一 . 地震是否可以按时间进行分类 ? 如按开始地震至强烈地震时间尺度的不同能否分成急速地震、快速地震、常速地震和慢速地震。我百度了一下,结果没发现有按时间进行分类的,现在一般是按 成因、震级、震中距大小、震源深度进行分类的。 我想一定是可以这样进行划分的,因为每次地震从地下传至地面时间长短肯定有所差异。这样进行分类后,对于至少后两类我们是可以预报的,因为给我们的时间足够长。 二 . 怎样进行预报?要预报就得知道地震时和平常有哪些因素是不同的,或者是异常的。而且不同之处最好还是技术可检测的,灵敏度也较高,这样才能快速作出判断。当然现在已经找到很多异常之处,还包括了动物的行为异常。最好能再找出一些异常之处来,如化学上的,除了氡气外还有哪些更多的异常特征等。 三 . 地震能量释放的机理是什么?如果能够搞明白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是否能想出办法找出其在地下一开始释放大量能量时我们就获得监测项目的异常情况,这样可以在预报时争取到更多的时间。此外,我们检测的深度不可能无限的向下深入,因此我们得多利用地震时 传播速度较快的那些异常因素 进行预报。 四 . 区别对待诱因不同的地震。对于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这些不同的类别,在进行预测时能否找到各自不同之处?因它们的成因不同,地震时的主要特征可能也大有差异。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差异进行快速预报,而且对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更清楚。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的夜空有多黑——波特尔黑暗天空分类法
eloa 2009-1-24 23:05
Shea 发表于 2009-01-12 1:59 John E. Bortle 文 Shea 译 版本信息:本译文最初于2001年8月15日刊载于 火流星网站 ,此为译者再剪辑版。    你的夜空有多黑? 对这一问题的精确回答有助于对观测场地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确定在这个观测地你的眼睛、望远镜或者照相机是否能达到它的理论极限。而且,当你记录一些天体的边缘细节时,例如,一条极长的彗尾、一片暗弱的极光或者星系中难以察觉的细节,你需要精确的标准来对天空状况进行评定。 :三角座中的三角星系(M33)是重要的黑暗天空指示器。一个已完全适应黑暗天空的观测者可以在4级以上的天空中看到用肉眼看到它。照片版权:Akira Fujii。   在互联网以及论坛中,我看到许多初学者(有时甚至是富有经验的观测者)的贴子,它们想知道如何对它们的天空质量进行评定。不幸的是,现今绝大多数的星空观测者从没有在真正黑暗的天空环境中观测过,因此他们缺乏一个参考框架来对当地的观测条件进行评价。许多人声称在很暗的观测地进行观测,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可以清楚的发现,他们所描述的天空仅只能算是一般的暗而已。现今大多数的观测者无法在合理的驾驶里程之内找到一个真正黑暗的观测地。因此,一旦能找到一个用肉眼就能看到6.0至6.3等恒星的半乡村地点,他们就认为已找到一个观测的极乐世界了!   30年前,从市中心驾车一小时就能找到一片真正黑暗的天空。而现在你通常则需要开上250公里或更多。在我的观测生涯中,我目睹了日渐严重的光污染一点点蚕食我们的星空。许多年前,在美国的东北部这片高度城市化的土地上,我曾见过近似纯美的天空。可是现在已不太可能了。 极限星等是不够的   业余天文学家通常使用肉眼所能见的最暗恒星的星等来评定他们的天空。然而,肉眼极限星等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标准。它过于依赖个人的视觉能力,以及观测时间和对观测暗弱天体的能力。一个人眼中5.5等的天空在另一个人眼中可能是6.3等的天空。此外,深空天体观测者需要对恒星和非恒星天体的能见度进行评价。光污染会对弥散天体的观测造成影响,例如彗星、星云和遥远的星系。   为帮助观测者评定一个观测地的黑暗程度,我建立了一套含有9个等级的分类法。它基于我近50年的观测经验。可能它会使你感到有些惊讶,但我希望它对你会有所启示、有所帮助。如果它能被广泛的使用,它就能提供一个比较观测地的统一标准。同样,对研究人员也会有帮助。总之,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 评定你的天空 第1级:完全黑暗的天空。 黄道光、黄道带以及对日照都能看到。黄道光达到醒目的程度,而且黄道带延伸到整个天空。甚至仅使用肉眼,三角座中的三角星系(M33)也是一个极为清晰的天体。天蝎座和人马座中的银河区域可以在地面上投下淡淡的影子。经过努力之后,肉眼的极限星等可以达到7.6至8.0等;天空中的木星或金星甚至会影响肉眼对黑暗的适应程度。气辉(一种一般出现在地平线上15的天然辉光)也稳定可见。使用32厘米的望远镜,经过努力可以看到暗至17.5等的恒星,使用50厘米的望远镜在中等倍率下可以达到19等。如果你在由树木围绕的草地上观测,那你几乎无法看到你的望远镜、同伴和你的汽车。这里是观测者的天堂。 第2级:典型的真正黑暗观测地。 沿着地平线气辉微弱可见。M33可以被很容易地看到。夏季银河具有丰富的细节,在普通的双筒镜中其最亮的部分看起来就像有着纹路的大理石。在黎明前或黄昏后的黄道光仍很明亮,可以投下暗弱的影子,与蓝白色的银河比较它呈现很明显的黄色。任何在天空中出现的云就好像是星空中的一个空洞。除非在星空的照耀下,你仅能模糊的看到你的望远镜和周围的事物。梅西叶天体中许多球状星团都是用肉眼就能直接看到的目标。肉眼的极限星等可达到7.1至7.5等,32厘米望远镜则可达到16至17等。 第3级:乡村的星空。 在地平线方向有一些光污染的迹象。云在地平线处会被微微地照亮,但在头顶方向则是暗的。银河仍然富有结构,M4、M5、M15和M22等球状星团仍是肉眼明显可见的目标。M33也很容易被看到。黄道光在春季和秋季很明显,但它的颜色已难以辨别。距离你6到9米的望远镜已变得模糊。肉眼的极限星等可达到6.6至7.0等,32厘米反射望远镜则可达到16等。 第4级:乡村/郊区的过渡。 在人口聚集区的方向光污染可见。黄道光较清晰,但延伸的范围很小。银河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缺少大部分的细节。M33已难以看到,只有在地平高度大于50时才勉强可见。云在光污染的方向被轻度照亮,在头顶方向仍是暗的。你能在一距离内辨认出你的望远镜。肉眼的极限星等可达到6.1至6.5等,32厘米望远镜在中等放大倍率下可以达到15.5等。 :在乡村或者乡村/郊区的过渡地区看到的冬季星座。冬季银河虽然可见,但并不壮观。这样的星空按照许多人的标准已经算是很好了,但是在波特尔的分类中只能名列第四或者第五。经过尝试之后还能看到更暗弱的恒星。版权:John Bianchi。 第5级:郊区的天空。 仅在春秋季节最好的晚上才能看到黄道光。银河非常的暗弱,在地平向方向不可见。光源在大部分方向都比较明显,在大部分天空,云比天空背景要亮。肉眼的极限星等为5.6至6.0等,32厘米反射望远镜则为14.5至15等。 第6级:明亮郊区的天空。 甚至在最好的夜晚,黄道光也无法被看到。仅在天顶方向的银河才能看见。天空中的地平高度35以下的范围都发出灰白的光。天空中的云在任何地方都比较亮。你可以毫不费力的看到桌上的目镜和一旁的望远镜。没有双筒镜M33已不可能看到,对于肉眼来说仙女星系(M31)也仅仅是比较清晰的目标。肉眼极限星等为5.5等,32厘米望远镜在中等放大倍率下可以看到暗至14.0至14.5等的恒星。 第7级:郊区/城市过渡。 整个天空呈现模糊的灰白色。在各个方向强光源都很清晰。银河已完全不可见。蜂巢星团(M44)或M31肉眼勉强可见且不十分明显。云比较亮。甚至使用中等大小的望远镜,最亮的梅西叶天体仍显得苍白。在真正的尝试之后,肉眼极限星等为5.0等,32厘米反射望远镜勉强可以达到14.0等。 第8级:城市天空。 天空发出白色、灰色或橙色的光,你能毫不困难的阅读报纸。M31和M44只有在最好的夜晚才能被有经验的观测者用肉眼看到。用中等大小的望远镜仅能找到最亮的梅西叶天体。一些熟悉的星座已无法辨认或是整个消失。在最佳情况下,肉眼极限星等为4.5等,32厘米反射望远镜则为13等。 :第8或者第9级的星空所能看到的星座。版权:John Bianchi。 第9级:市中心的天空。 整个天空被照的通亮,甚至在天顶方向也是如此。许多熟悉的星座已无法看见,巨蟹座、双子座等暗弱的星座根本看不到。也许除了昴星团,肉眼看不到任何的梅西叶天体。只有月亮、行星和一些明亮的星团才能给观星者带来一些乐趣(如果能观测到的话)。肉眼极限星等为4.0等或更小。 出处: Sky and Telescope
个人分类: 天文|1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就分类问题与诺曼教授的讨论
FSD 2009-1-22 12:18
From: Weili Liang Sent: Thu 12/25/2008 8:43 PM To: Prof. David Norman 2; David Norman Subject: ? Dear David, Believe you and Shirley are enjoying the X'mas season. I am writing in case I would forget this issue, so please take it easy to reply me whenever you have time. I am writing a training material on farming systems classification. Could a recommendatin domain, group of farms, be considered as a type of farming system? or better to be considered a sub-type under a specific farming sytem?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or similarity between farm typology in your book and farming systems classification used by J. Dixon, A. Gulliver and D. Gibbon in their report Global Farming Sytems Study: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to 2030? I intend to understand recommendation dormains as sub-types of farming systems. similarly we can also understande a type of farming system a higher level of recommendatioin domain in a typology. I need your comments. All the best Weili From: David Norman To: Weili Liang Sent: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7:38 AM Subject: RE: ? Dear Weili I hope everything is going well with you! I am so sorry about the delay in replying to your queries. I always seem to have e-mails I need to reply to. Farming systems are often defined taking into account mainly the bio-physical element with sometimes little 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element. A recommendation domain is usually defined as a grouping of farmers who have have similar quantities/qualities of resources, similar problems/challenges and therefore similar solutions/opportunities. They could be analogous to farming systems that are defined in terms of both the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elements but it is likely most of the time there are likely to be several recommendation domains per farming system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defin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the bio-phsical element. Unfortunately I do not have John's book at hand at the moment but if I remember correctly the major emphasis was put on the bio-physical element and relatively little on the socio-economic element. In defence of John I think they had no choice since greater consideration of the bio-physical would have grea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farming systems that would be defined -- impossible on a global scale. I am so sorry once again for the delay in replying. I do hope it is not too late and my comments are not too confusing! Greetings to your family! Best wishes David From: Weili Liang Sent: Wed 1/21/2009 10:00 PM To: David Norman Subject: Re: ? Dear David, Thanks a lot for your comments which are very helpful. I believe you would not reject me to paste our communication of this one, and the last one on systems agronomy, on my blog propagating FSD approaches. I am writing blog articles introducing rationale and approaches of FSD to Chinese colleagues. It needs time for technical scientists to adopt the approaches. Also, since China is special, so we need to convert the 'African version' of some details into 'Chinese version' --this also takes time. Maybe the symposium on farming systems design to be held in California this coming August an attempt to develop a version of FSD approach adapted to large commercialized systems? I will see while I will be there. My blog is at http://www.sciencenet.cn/blog/FSD.htm . I have dropped 3 articles there. The year of cattle will begin on Feb 26, so wish you and Shirley a healthy and easy year of cattle! Weili From: David Norman To: Weili Liang Sent: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10:45 PM Subject: RE: ? Dear Weili Thanks for your e-mail. I certainly have no problems of you putting materials on the blog. The blog is a very good idea. I did look it up but as would be expected -- and should be -- most of it was in mandarin. All the best and keep up the good work! David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基本的范畴体系
geneculture 2009-1-9 09:40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asic_Categories_from_Ontology.JPG 它由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再进一大步发展而来,其渊源如下: 康德的范畴体系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ant%E2%80%99s_Categories_Diagram.JPG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ristotle%E2%80%99s_Categories_Diagram.JPG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作制度分类方法
FSD 2008-12-27 12:42
对农作制度进行适当分类可以为确定适宜的农业开发措施提供有用的框架。 农作制度研发的描述诊断阶段使用的核心方法是农作制度分析。这一方法对生产活动以及资源、技术、市场、服务、政策以及当地文化背景下的体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分析,它把自然因素(如土壤养分和水分平衡)和社会经济因素(如性别、食物保障、经济收益)在农场(生产单位)整体的层次上结合起来。农作制度分类是农作制度分析的基础,也是农作制度分析的成果之一。由于农场是进行绝大部分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基本(最小)单元,因此通过将类似的农场(独立的生产单位)归类到相应的农作制度,便于对涉及众多农村人口的投资、政策等措施进行预先评价,如设置优先序,同时也可以增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 进行农作制度研究,需要两个层次的分类。针对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分类与针对(政府的)战略优先措施选择的分类是不同层次上的--后者在更大程度上与综合分区(区划)相关性更大,而前者是针对特定的问题(研究目的)对生产单位进行的分类。对于较大区域、国家的规划,需要战略性的分类;对于具体措施的研发,需要技术性的分类。 无论哪个层次的分类,研究对象的尺度和范畴(行业、问题、资源、生计侧重等等)决定分类的起点层次。同时,研究目的不同,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结果也就不同。 研究目的之不同如:重生态型(三江源、青藏高原)、重生计型(黄土高原)、重生产力型(松嫩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几个目的可能需要兼顾,但侧重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研究对象的尺度和范畴的不同,决定了农作制度研发工作尺度和范畴的差别,可归纳如下: 行业重点型:出于通过提高作物和牲畜的产量(单产)增加食物供应的考虑,重点关注特定行业(小麦-玉米生产、棉花生产、生猪生产等等)的发展。虽然研究过程中应用系统的观点,但工作重点集中在预先确定的行业上(如果没有应用系统的观点,则不属农作制度研发的范畴)。 --问题重点型:一方面农民的庄稼和牲畜产量低,另一方面技术研发成果采用率不高,针对这类问题开展工作。应用系统诊断方法,重点致力于发现和解决农民存在的问题,提高技术研发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自然资源重点型:运用生态系统的方法原理,以自然资源为工作重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生计重点型:运用整体优化的观点,综合考虑农场内外的各种生计来源,以消除贫困、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可持续生计为目的。 系统(战略)分类 系统的战略性分类可以分级实现。大类(涉及广大地域、众多人口,对国计民生影响较大)可以在地图上标示。在大类的基础上,根据农场类型或生计方式、相关问题的发展趋势,可确定解决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途径。 确定农作制度大类的参考指标如下: --农户(生产单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状况,如水、土地、草地、林地、气候、海拔(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地形地貌(如坡度)、农场规模及所有制,等等。 --主要的农事活动和农户生计方式,如作物、牲畜、树木、水产养殖、狩猎与采集、农场外活动等;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及相应的生产集约度、农牧结合程度;农场的管理和组织情况(如家庭式的、集体的、合作的,等等)。 根据上述指标,把常见的农作制度分为若干个大类。例如,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农作制度分为以下七大类型: 1. 灌溉农作制:包括各种农场规模和众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 2. 湿润高生产潜力区雨养农作制:以生产某一种作物为主(特别是块根块茎类、禾谷类、木本工业原料类作物-包括小规模农场、大规模种植园和商业化园艺生产),以及农牧结合(混合)的生产系统; 3. 陡峭和高原区雨养农作制:常常是农牧结合(混合)的生产系统; 4. 干旱或寒冷低生产潜力区小规模雨养农作制:主要是农牧结合(混合)的和游牧的系统,由于极度干旱或寒冷,当前生产力或生产潜力很低; 5. 大规模商品型农作制:分布于各种生态类型区,生产类型多样; 6. 沿海手工捕捞与多种经营农作制; 7. 都市农作制:主要进行园艺和畜牧生产。 在每个系统内部,有时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可再分为亚类,如小规模农场与大规模种植园或商业型农场、低海拔与高海拔地区等。每个农作制度类型的名称应力求能够反映大类的特征及其区分于其他农作制类型的属性,特别是: --水资源状况:即灌溉、雨养,干旱、湿润; -- 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基础:林木、沿海等; -- 气候:即热带、温带、地中海等; -- 地形、地貌、海拔:高海拔地区、丘陵山地/高地、低海拔地区; --农场规模与结构:小规模、大规模; --主要的生计方式:块根块茎作物、稻-麦、手工捕捞渔业、游牧等; -- 生产集约度:集约化的、粗放的、撂荒的; -- 农牧结合程度:混合的、结合的; --区位:都市的、城郊的、乡村的。 依据上述指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七大类农作制度进一步细分为72个农作制度类型。 农户(技术/研究/推广)分类 目的意义 农作(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农业研究工作所提供的技术措施往往仅仅适合(推广到、服务于)少数生产单位(农户),这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1)所推广的技术不适合生产单位(农户)的农业生态条件;(2)所推广的技术不适合生产单位(农户)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单位(农户)的情况各有不同,因此所推行的新的(技术、政策等)措施也应有所不同。每个农户都不相同,最好为每个农户制定一套独特的措施,而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需要找一个平衡--把农户分为若干类别,把每一个农户归到某一个与其特点最接近的类别当中,从而从中筛选出针对那些类别的农民开展工作,为每一类农户设计不同的推荐措施。 为了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符合各类不同生产单位(农户)的需要和条件(能力),需要对生产单位(农户)从技术和经济功能方面加以区分具有相同特点的生产单位(农户)需要相同的技术,成为一个研究域(推广域)。 适当的分类对于增强研发工作的针对性,对与明确研发成果的目标信息与条件信息至关重要。 分类的方法 功能性分类依据农场的主要功能 农民的技术选择是与其生产系统的总体功能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认为,在其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和社会经济背景中,其决策是有合理性的。功能性分类以构成农场重要功能的类别为基础,把农民为应对生产中的限制因素所做的决策与其面临气象灾害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行为相联系进行分析。例如: --棉花-粮食 --种植-养殖 -- 灌溉-旱农 结构性分类依据农场的结构 结构性分类以农场的结构状况(生产手段及管理方式)为基础。进行结构性分类所选择的指标必须能够构成一个逻辑序列(内涵与外延要周延);所选定的指标要能够最大程度地解释和反映研究区域内农户的生产决策和经济行为(规模不同,生产目标不同,限制因素不同)。结构性分类不考虑农民组合其生产手段的途径。例如: -- 大,小,中等;或5亩以上,2-5亩,2亩以下 例一个综合的结构性分类体系 劳均耕种土地超过3公顷的农户 不到两头役畜 有其它收入来源 ....类型1 无其它收入来源 ..类型2 两头或以上役畜.......类型3 劳均耕种土地1-3公顷的农户 土地私有或租赁(没有佃租) 不到两头役畜......类型4 两头或以上役畜....类型5 土地佃租 有其它收入来源....类型6 无其它收入来源....类型7 劳均耕种土地少于1公顷的农户..类型8 一个农场/农户/生产单位(技术性农作制度)分类体系就是一个描述农作制度结构和功能的模型。它把存在相似问题、具有类似(同类)潜力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出路)的农场(生产单位)归为一类。功能性分类结合两个要素,它将农民应对限制因素所做的决策与应对气象灾害和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措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最终的分类结果突出农场(生产单位)的差异,以有助于明确确定不同类别的农场(生产单位)需要什么不同的开发(技术)措施。 在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前提下,农作制度分析中对农场(生产单位)的分类必须始终遵守以下3个原则: 原则1: 当地环境的差异可以通过基于农业生态指标(土壤、气候、水利条件等等,是农业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的分区(区划)来描述、理解。 原则2 : 农户(生产单位)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必须予以考虑,特别是农户(生产单位)接近农业生态区的途经、生产手段,特别是农户组织管理其农作制度的方式。 原则3 : 必须当面向农民以及所有相关的机构和个人(责权人)介绍、解释我们已经获得的认识和成果(区划、农场分类)。 农户(生产单位/农作制度技术性)分类的步骤 步骤1精心准备初步分类框架 与主要知情人当面讨论、召开村民讨论会。生产单位(农户)间的差异从一下方面予以分析: --自然条件:土壤、气候,等等;??生产条件:耕地、牲畜数量,等等; --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数量,等等; --社会资本:,结社、组织、关系,等等;??金融资本:存款、贷款、资产,等等。 步骤2确定分类指标 每个指标是一项用于分类的依据。例如,如果灌溉是决定农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的话,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就可以作为一项分类指标。其它的指标还有: -- 农场规模(面积) -- 资产总额 -- 基础设施的水平l -- 农场上和农场外的收入来源 --生产体系 --技术水平l --土地所有制 -- 土壤质量 -- 家庭收入构成 -- 市场的便利程度 -- 家庭结结构 步骤3形成暂定分类体系 根据研究目的和已经确定的指标体系,形成一个临时的分类体系。例如,乌干达小规模奶业研发中,初始分类为: --都市农场:5头或以下泌乳奶牛,在城镇中,少量土地,有其它收入来源,集约化管理,土地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 城郊农场:5头或以下泌乳奶牛,在城镇郊区,少量土地,混合农业体系,集约化管理,劳动力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 乡村农场:10头或以下泌乳奶牛,远离城镇,土地充裕,混合农业体系,集约化管理,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步骤4进行正式调查 在每个设定的农场类别中,选取若干个样本进行访谈调查。也可以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对分类体系进行核实、修改。例如,在乌干达,研究小组在两个地区各选了3个县分别代表初始分类体系中3类不同的农场,在每个县访谈5个分别代表其类别的小规模奶农,并在3个县分别召开了村民会议。收集到的数据用于检验初始分类体系中使用的指标是否适当,探讨其它相应的指标,发现其它可能的开发措施。 步骤5修正和确认分类体系 根据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对分类体系进行改进。使用表格法把各种可能的分类组合罗列出来。分类体系结果的确认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反复核对: --研究目的对分类的要求 --研究人员对农场(生产单位)类别的认识和经验性的观察 --关键知情人的看法 例乌干达的奶牛场 根据下列指标对每个受调查的农场进行描述: -- 放牧管理:拴系、圈舍饲养、公共放牧、半集约化饲养; -- 土地占有情况:无地、有少量土地、有足够土地; -- 主要的限制因素:土地、劳力或资金; --现金收入来源:来自农场或来自二者(农场和农场外生产活动); -- 农户的富裕程度:高或低。 利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研究人员更加准确地对初始分类的3类农场的特点进行了定义,并据此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农户。 注意事项 1、切实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所有可能有效的措施和对农民的帮助都必须以对当地实际情况及其成因的谙熟以及尊重当地用户的意愿为基础,并且,在改变现状前必须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考虑,避免忽略其存在的合理性。 2、分类调查的优点与不足:农户分类体系调查需要形成符合研究目的的初始分类体系,还需要与农民和研究区域内其他了解情况的责权人一起进行确认,它既有优点又有不足: 优点:灵活其过程可与可资利用的资料信息、时间和能力的情况相适应。 缺点:主观分类的结果依赖于研究人员的经验、阅历。 分类与分区的区别分区(区划)以地理的分异为基础,而分类以结构、功能属性(特点)的差异为归属。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但不同区域之间可能有相似的生产条件(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社会经济的)。因此,在相邻(相近的不同)区中可能有相同的类。 单指标与多指标单变量分析仅使用一个指标对生产系统进行分类。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按照农场的大小规模进行分类。这种方法简单、快捷、省钱,对数据信息的要求不高/不多,但不够严密。 多量分析使用两个或更多的指标对生产系统进行分类。例如,农场的大小规模、土地的占有情况、现金收入来源等(3个指标)。 所用的指标越多,所得到的分类体系就越严密,就越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但需要更多的数据信息以便进行更加复杂的分析。 额外提醒: --分类的过程可一直从项目开始持续到项目结束; -- 分类结果是根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需要而异的; --分类结果与目标信息和条件信息密切相关。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类学的新技术应用一例
李丕鹏 2008-12-4 04:43
New genus of water mite described using confocal microscopy A taxonomist in Spain identifies a new parasitic species using a novel method, and uses the occasion to take a swipe at a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A new genus of water mitehas been dubbed Vagabundia sci byAntonio Valdecasas, a taxonomist and researcher with the Museo Nacional de Ciencias Naturale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Madrid , Spain .Vagabundia comes from the word vagabond and sci isa pokeat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an internationaldocument database that Valdecasas claims has done an injustice totaxonomists through lack of journal citations for research completed in the taxonomy field. Before it can become part of history, I dedicate this species to this sociological tool, SCI, which has done more harm than good to the work of taxonomists and to the fundamental study of biodiversity, said Valdecasas. Vagabundia sci belongs to the subfamily Axonopsinae and wasdiscovered in the Escondido River on Coiba Island , Panama . Valdecasas is the first taxonomist to use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to analyze and describea newly identified species. More images of Vagabundia sci: Below: Segments of the fourth leg obtained using partial extended focus image (Valdecasas) From: e-science news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人过桥问题
huabolin 2008-10-24 17:11
两座山中间有一座桥,桥下面是一条很深的峡谷。现在有 甲乙丙丁 四个人想在夜晚过桥,单独过桥的时间分别是 8 分钟、 5 分钟、 2 分钟、 1 分钟,只有一个手电筒,桥很窄,每次只能容许两人通过,问最快多长时间能全部过去。 大多数人乍一看,丁走的最快,所以该让他多跑,于是就出来了方案1,T 1 =8+5+2+1*2=17分钟。甲和丁一起过需要8分钟,对于甲来讲没有什么,可是对于丁来讲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就是最快的和最慢的一起,这显然不合理。所以应该让最快的两个分到一组先过,最慢的两个分到一组后过,丙和丁分别回来送手电筒,最后一起过,于是出来了方案2,T 2 =2+1+8+2+2=15分钟。显然T 2 T 1 。这样保证每组的特征距离最小,即Ta-TdTa-Tb,所以方案2要优于方案1。也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专业说法叫高内聚、低耦合。这不是分类的最好例子?看似是一个运筹的问题,实则是一个分类的问题,当然更确切的说法是无指导分类或称之为聚类。 注:文字描述中的甲乙丙丁对应着图中的ABCD。
个人分类: 逻辑逸趣|1382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