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称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妇女及姑娘等称谓看现代与传统
热度 4 fdc1947 2016-3-18 11:09
从妇女及姑娘等称谓看现代与传统 三八妇女节已经过去十天了。在妇女节的那几天,注意到如今许多人把它称为三八女人节,她们不愿意用妇女一词。前几年有个委员在全国政协提了一个提案,要求把妇女节改称女人节或女性节,也有几个委员响应,他们的理由是妇女这个词不好听,“ 显得气息陈旧,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将大部分女性排斥在外”。 其实, 妇女是汉语中非常古老的词之一 。古汉语最早大多数是一字一词,有时候两个字经常在一起用,就成了一个词。妇女就是这样形成的一个词。早在 《礼记·曲礼下》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居丧时不谈乐事,祭祀时不谈凶事。在办公之处不谈妇女之事。 )”而《 史记 · 项羽 本纪》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进入咸阳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不抢财物,不乱搞女人,是想做大事情啊)”。 关于女和妇,如果粗粗地说,那么女就是妇,《说文解字》:“女,妇人也。”如果分得细些,那么妇字可以特指已婚者。两个字放在一起,称妇女,它就是女性的总称,从古到今,这是很少的几个词义没有变化的老词。 但是,现在的很多女士却不愿意把自己归到“妇女”一类人中间,他们甚至认为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宁愿被称为女人。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历史的长河中,词义往往是在变化之中。有些词虽然词义没有变,但是在人们(至少是一部分人)心目中的“言下之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妇女就是这样一个“官方”的词义未变、而在一部分人心中的地位有所变化的词汇。 在几十年前,使用“女人”这个词往往带有粗俗和轻蔑含义,而且常常只是指特定的一个或几个人。“这个女人”、“这几个女人”等等说法都是对被指者很不尊重的。而妇女则是一个集合名词,而且由于是正式的法律用词,使用它似乎还有点新潮,让一个有点文化的干部对一群女士讲话,他开口一定是“你们妇女同志如何如何”,不大可能说“你们女人如何如何”。 如今,女人这个词渐渐地吃香起来了,“我作为一个女人”、“有女人味”、“小女人”等等词汇或短语都常常被人用到,而且没有任何轻蔑的含义,反而好像很有些人情味。它强调的只是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近三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引起的人性解放的结果。这对于极左年代禁锢人性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当然,凡事不能够太过,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过分夸大人类两性的生物学特征,走向了极端,就容易引起“肉欲”横流,造成社会风气的低下。 由于如今人们很重视自己的生物特性,换句话说,很注意自己是否年轻漂亮,所以 人们之间的称呼也较为注意不能够把自己称老了 ,因为老有时也象征着美貌的消逝。女士特别是这样,如果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被一位小学生称为“奶奶”,她可能会想,哎呀,我现在这样老了!她宁可小学生称呼她为阿姨、青年女性称她为大姐。也正是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网络上有这样多的对女士们的称呼:美眉、美女、白富美、女神等等。 在中国的传统习惯上,人们对别人的称呼总是以“辈份”为最重要因素的。尽可能地高称对方的辈份,以为这样才是对于对方的尊重。 这样,你才可能理解为什么称呼中有这么多“爷”。爺(爷)、孃(娘)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就是对父母亲的称呼,《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现在。但是,历史上人们竟然用 “爷”来称呼别人,如称别人为老爷、少爷,遇到强盗打劫时口称“爷爷饶命”。叫习惯了,做官的自然就成了“老爷”。 我们再看“姑”字。 姑本来是女子对丈夫之母的称呼,也就是今天上午的“婆婆、婆母”。后来也用来称呼父亲的姐妹 ,这是非常尊敬的长辈。但是,我们看到,后来把丈夫的姐妹也称为姑,只是加一个大或小字。唐人诗句“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小姑是对于丈夫的妹妹这个小女孩子的尊称。 姑孃(娘)本来是姑母的别称 。明《初刻拍案惊奇·刘元普双生贵子》中刘夫人嘱侄子王文用给丈夫刘元普物色偏房,王文用看到裴小姐, 便道:“有如此绝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之意! ”这里的姑娘是指其姑母刘夫人,孃(娘)字在这里仍然是母的意思。 由于姑母是父亲的姐妹,与婚否无关。所以,后来把姑娘的称呼也给了未婚的女子,如《红楼梦》里的林姑娘、宝姑娘等诸多小姐。 这样称呼实际上也是对于未婚女子的尊称。 这个称呼一直使用到现在,如今的女子对此称呼似乎仍然能够接受。(关于孃和娘两个字,孃本来是母,娘则是少女。据说唐代的时候还分得很清楚,后来则混在一起,不再分辨了,这里不去细说。) 即使是同一个辈份,传统文化也讲究长幼的差别,而这种长幼的差别往往跟辈份差不多。 兄是与父连在一起的,称父兄;弟则与子连在一起,称子弟 。现在则很少这种讲究了,甚至要往年轻的方向称。我们小时候,称呼同学的家长总是伯伯、伯母,而如今则大多称叔叔、阿姨(这大概是从俄罗斯到延安的传统,当初毛岸英因为称朱德为叔叔而被毛泽东狠狠地批评)。过去称父亲的同事,凡是与父亲年龄相差不很大的,都称伯伯,只有比父亲小得多如小十几岁的才可以称叔叔。知识分子称比自己小得多的人,也只称呼“兄”,绝不称“弟”,只有对自己的真正的学生才称弟。 对女人的传统称呼也是如此,只称“姐”,不称呼“妹”。 这样我们才可能理解那时候的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都称为“小姐”,而即使是女下人(女佣)也都被人称为“娘姨”(阿姨)、“大姐”。这些称呼最早都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年龄差别极大,如对幼童才可以称“弟弟”(小弟弟)、“妹妹”(小妹妹)。 现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子要求称呼得年轻而漂亮,这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不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严格讲究辈份和长幼。中国传统文化则要求尽可能称高对方的辈份,认为称长辈就是尊称。怎样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平衡,这既是一门学问,又有赖于人们的语言实践。至于这种语言将来会如何发展,那总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西化,但是具体的词汇会如何发展,有的时候真是无法预测的。
个人分类: 汉语言|8909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术圈子的称谓问题
热度 31 nli2233 2014-7-29 05:57
华人圈子里,称呼对方的时候,往往会拔高一点儿。比如,明明对方是个副科长,副处长,副校长,我们一般也会在称呼的时候,把那个“副”字去掉,变成李科长,王处长,张校长等等。 在学术圈子里,如果对方是副教授,我们在称呼的时候,一般也会把“副”字去掉,直接称呼对方:刘教授,赵教授。 在美国的大学里,同事之间一般互相叫名字,也就不在意对方的官职和职称该怎么叫了。学生叫老师,一般也叫名字,偶尔用姓称呼的,一般前面加个Dr,就可以了。比如Dr. Wang, Dr. Li等等。少数情况下,当老师的没有博士学位,学生就直接称 Professor Zhang, Professor Zhao。注意,这里的professor是老师的意思,而不是职称里的教授。其实,在美国的大学里,从instructor到assistant professor,到associate professor,到full professor,乃至于在大学兼职的adjunct professor们,都可以被冠以professor 某某。 比较严格的倒是Dr. 的称号。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是不能被称为Dr.的。美国有个Juris Doctor (J.D.)的学位, 是个研究生专业学位,虽然叫doctor,但是这是个职业学位,一般进入Law School毕业合格就可得到,所以并不被认可为一个博士学位,拿到J.D.的人,从来不自称,也不被称为 Dr. 某某。 我曾经有个同事,是密歇根大学拿到的博士学位,这是名校,含金量应该没有问题。我们学校有些同事从来不用Dr.称呼她,我很奇怪地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因为她在ABD (All but dissertation)阶段,就用Dr. 自称了一下子,被人抓了小辫子。相比之下,国内对博士的称号,要宽松很多。更早年间,我还是个博士生的时候,陪同我的导师在国内几家企业做案例,所到之处,总是被人客气地成为李博士,我纠正了几次,还是不行。后来我发现,原来国内真的是可以把博士生叫做李博士王博士的。比如,在博士生论文答辩的海报上,就常常看到“答辩人 张三博士”、”答辩人:王二麻子博士“的字样。我对此不解,还专门较真过一次,当事人一句话就把我的嘴堵住了:“国内都这样。” 在国内也有被人无意识贬低的时候。我做助理教授的时候,曾经有国内一家刊物刊载我一篇文章,署名的地方,赫然出现了“李宁 助教”的字眼。我觉得很不合适,堂堂一个助理教授,怎么跟国内地位还不如讲师的助教划等号了?去信要求更正,对方很客气,说刊物没法该了,以后注意,不过国内对美国的助理教授就是称为“助教”的。我对这个答复将信将疑,因为我觉得在学术圈子里,大家都好面子,不拔高就算了,怎么会有这种“贬低”的情形出现? 然而,今天读到一篇博文,让我彻底释疑了。 博文的题目叫做《 毛宁波教授与刘丽军助教来预测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815403.html ),是毛宁波教授转载的国家地震局一个研究所的报道。报道显示,刘丽军是加州理工的博士,经过UCSD的博士后训练,现在是UIUC助理教授,这是正常的比较一帆风顺学术职业发展路线。对比国内直接给海外博士后教授职称,或者国内博士毕业(或者两年后)就拿副教授,以及博士后出站就做副教授的普遍现象,刘丽军这个助理教授的含金量应该一点儿也不比国内的教授差。结果,人家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助教”了,情何以堪啊! 【补充】 袁先生留言道: “助教就助教吧,多说几回就顺嘴了。现在国内都没有助教这个职称了,真正称助教时大家都明白指的是美国的助理教授,所以也不必太过不爽。” 答曰:理儿是这个理儿。中国已经没有助教这个职称了,可能也是现实。但是别忘了,美国还有个teaching assistant的职位呢。如果助教助教这么叫下去,没准哪天美国做teaching assistant的同学们也会在国内被当作美国的助理教授了。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46898 次阅读|35 个评论
俺就一教书匠,看谁还来“抢”着叫!
热度 30 wangxh 2014-7-28 22:58
中国人大多历来崇尚学问、崇尚官位,当然崇尚学问的目标还是官位,所谓“学而优则仕”是也。有一部分追求学问者,不屑于仕途之道(又大多实际上未获功名者),成了最有骨气的文人。有了官位当然愿意人家称呼官位了,比如X大人,听着舒坦哟! 没有官位有个相当于官位的学位亦可,比如X翰林,听起来有大学问,也舒坦!实在不行,称呼“岗位”也行,也能表示对其“尊重”,比如有时称杜甫为杜工部,因为杜甫曾经做过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里的“工部”实际上是部门名称。 共产党在中国大地站住脚后,逐渐改掉这些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呼并规范之,统一称为“同志”,部队里统一称上级领导为“首长”。 现在有些部门已经恢复到国民党时期的称呼,叫“处长”为“处座”,俺只听到这一种,不过俺估计可能称“局长”为“局座”;估计没有称“市长”为“市座”、“省长”为“省座”——你才不坐座位呢!部队里应该有“团座”、“师座”、“军座”吧。 实行市场经济之初,中国人对“经理”这个称呼又热起来,一夜之间许多中国人成了经理、总经理、董事长等,虽然没有行政级别,总也算个官嘛,听着舒坦!就像赵本山小品里讲的,一个姓杨的养了一只种羊,经常给别人的羊配种,这样别人就经常管他称“Yang-Zhong”(杨总,东北话读成卷舌音)。 好不容易开放了,可以回到半封建状态了,老百姓自己的称呼赶紧改变一下吧。于是,“先生”、“太太”、“小姐”又时髦起来了。其实“先生”与“同志”区别不大,什么也显示不出来,慢慢地就被中国人冷淡了。中国人聪明了,给“同志”赋予了新的含义,大家都不愿意被称为“同志”了,现在在非正式场合称别人“同志”几乎就是骂人!那还有一个“小姐”可以作践——由于暗娼经济的蓬勃兴起,称别人“小姐”又成了骂人的词语。其实想一想,如果没有特殊含义,“小姐”一词是多么美的称谓!“小轩窗,正梳妆”端庄秀丽的小姐正在对镜贴花黄,是多么美的一幅场景! 舶来词“教授”本来也是很有高端、上档次的称谓,可是被一些衣冠楚楚的禽兽给玷污了……其实“教授”本来是职位,不是称谓,但中国人喜欢呀,这显得多有学问呀,结果呢,烂了! 还有“博士”,这可以是个称谓,而且是很有品位的称谓(俺第一次听到是中央电视台播报“基辛格博士一行……”)。可以有人觉得不如“博士后”水平高、学问大、更好,结果愣是给造出一个“博后”的称谓(其实博士后连个岗位都不是,也不是部门名称,仅仅是一种暂时状态而已)。这可不要怨社会哟,这纯粹是知识界自己甚至就是教授、博士、硕士们自己搞出来的——要说某些人无知他们肯定不愿意! 搞来搞去就剩下一个“老师”称谓没有糟践了,来大家一起来。在学校、在知识界还可以,本来嘛“老师”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称谓。可是别人听着“耳馋”呀,什么三教九流都用“老师”了,而且听上去让人恶心!传销的叫“老师”,要饭的叫“老师”,丐帮的也叫“老师”,电视节目上一个著名的主持人,50多岁了,叫一个由于唱一首歌而红的小姑娘“老师”;前几天的世界杯期间,央视近60岁的韩乔生称主持人为王梁老师,这都是为哪般呀?难道真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本来自己觉得“老师”称谓很不错,也很体面,一个曾经不如“八娼”的臭老九称谓,不会有人争,现在可好,也有人争了。那好吧,俺们不跟你们争了,俺就是一教书匠!
5807 次阅读|31 个评论
称谓种种,科学网博主之间的称呼,民间称呼
热度 11 dulizhi95 2014-7-28 20:33
称谓种种,科学网博主之间的称呼,民间称呼 中国一向喜欢标榜是所谓的“礼仪之邦”,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称谓非常注重,作为个人,国人往往也很计较这个。跟老外不一样,西方老外,即使是对明显的直系长辈或主管“领导”,往往也直呼其名。 其实所谓的礼仪之邦,更多体现的是虚伪和虚荣,而国人对称谓的注重,体现的则是中国文化从来就有的反平等意识。尊卑关系、地位的高低,包括某些虚伪虚荣,都必须通过称谓表示出来。 比如,官场,官本位,官高于民,大官高于小官。所以,对官,你绝对不能直呼其名,你必须喊官职。其中尤其注意不能高职低喊,国人无不懂得这样的道理,假使一个人是厅长,你却喊他“某处长”,或一个人是副厅长,你喊的时候却不懂得把那个副字去掉的话,那是非常犯忌的。关于官职,我党发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词汇:“首长”,这个词汇可包含了无限的荣耀权威和受尊敬度。当年 Z 们才厚们走到哪里,也是众人景仰的“首长”。 对教师职业的人称“老师”,由于中国古文化一直主张所谓的“师道尊严”及“为人师表”,“老师”这一称谓似乎包含了极大的尊荣。 有趣的是,官场上的一些官们,包括戏子界的一些戏子们,往往也喜欢被人称为老师,殊不知当今世道老师这一称谓早已失去了其内在的尊荣内涵。 若是在以前,中国的文人肯定瞧不起戏子,戏子也断断没有资格称老师。道理很简单,古代最起码你要考中举人才有资格成为受尊敬的文人。而人群中能中举人的凤毛麟角,比例很小,且待遇也相对不低。他们当然有资格瞧不起戏子。 当今就不一样了,什么样的垃圾头脑不能考上大学,即使上不了正规大学,杂牌的,乃至专科,然后花点钱或凭权力弄个研究生博士,然后就是“高级知识分子”,甚至蒙骗一点根本没价值的“科研成果”,就是“科学家”了。因而大量的“科学家”你只要考考其稍稍复杂一点的思路,即可看出其最平庸的智力。这些人若善于交易,往往还能堂而皇之地作为“评审专家”。 科学网的科学家们之间往往也喜欢互称老师。就我个人而言,别人给我一句杜老师我也以对称原则回以老师,但其实不喜欢这个称呼。当然,对明显年长的我都称老师。 当今老师这一称谓早已失去了其内在的价值,谈几点理由: 1, 一是泛滥,仅仅是高校,教师队伍就极其庞大,什么样的垃圾头脑不能成为老师甚至“教授”。若是用于教学,远远不需要如此多的教师,关键是要蒙“业绩”,要“科研”,结果非常明显的是劳民伤财。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高校往往越垃圾的头脑越善于“科研”,逻辑很简单,“科研”无非就是蒙完全没有实质价值的“论文”,或权钱交易的所谓“项目”,这个根本不需要智商,当然,或需要“情商”?头脑优一点的,一般想搞点真名堂,而这个往往不那么容易,反而还不行。客观结果就是:越垃圾的头脑,越“容易”出“科研成果”。各位如若不服我的这一论断的话,非常简单,抽样审查一下众多的“科研”成果。结果是高校的“教授”和“科学家”泛滥,一泛滥,当然也就不值钱了。 2, 各位看看高校的老师科学家们为了“进步”而玩的种种手段,就不难明白“老师”这个称谓已经不值钱了。 3, 即使是学生,现在也普遍不会从内心尊敬老师。一是现在的学生也懂得势利了,不能给他带来利益(利益无非就是虚蒙“科研成果”去骗钱,或凭你的官职和权力给他“安排一下”),他就不可能尊敬你。而即使你能给他带来利益,由于分赃不均,他也有可能跟你反目成仇。不信看看越来越不在少数的学生举报老师事件。二是,当今大量的老师“导师”们,正是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教会学生们如何蒙骗“科研成果”,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早已失去了形象。所以,当今的戏子们称老师,并没有抬高自己,反而是降低了。 就我个人而言,最好是所有比我年轻的都喊我老杜,年长的则直接喊名字,或喊一声“小杜”我也很高兴呢。 其实按辈分称谓也很无聊。小时候在村子里我们家辈分还是比较高的。村里有兄弟两,年龄明显长于我老爸,我喊他们大哥细哥。问题是他们的儿子年龄显著长于我,我同样喊大哥细哥。 本文系被两个同样的三四岁小孩分喊爷爷叔叔,有感而发! 有时候走在小区内,碰到三四岁的小娃,父母三十左右。有让喊我“叔叔”的,也有让喊我“爷爷”的,我都觉得有点窘。尽管很高兴被喊“叔叔”。 一次邻居家的小娃喊我“爷爷”,我说不要喊爷爷,就喊老杜。 真希望中国人从有主导权的官们开始,能大程度地去掉虚蒙、虚荣、虚伪。
2485 次阅读|14 个评论
你知道这些大学里的‘新称谓’吗?
热度 7 lin602 2013-9-4 06:28
大学里的称谓:某校长(包括正副)、书记、院长、处长、部长、科长、主任、馆长、主席(工会)。 据与朋友们交流,现在又出现二个新称谓: 某常委、某助理。 当然学校里最大多数人的称谓是:老师! 明显感觉年龄大了,不但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有的熟人官位变得太快,有时候得仔细想想该如何称呼他(她)。也经常有称错了的时候,彼此都笑了起来。
446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新加坡英语里称谓title,喜欢叫的大一些
热度 1 caecae 2013-7-31 12:28
新加坡是个多语言国家。英语和华文都很重要,由于70%都是华人,英语自然也有华人的特色。除了当地的发音比较 local 叫 Singlish 外,新加坡英语的称谓也有华人特色,喜欢叫的大一些。 不像美国你可以管各位professor们叫Dr XXX,在新加坡,你如果管你的supervisor叫Dr XX 他们会不高兴的。我的一个老师跟我说的是,你发邮件怎么管我叫Dr,这样很不礼貌,(一般过了QE的博士生或者刚毕业没找到工作的没什么title的叫Dr)。起初很纳闷以前跟美国老师联系没有这个问题啊?但慢慢接触新加坡的文化会体会到这种华人主导的社会比较喜欢叫“大”的习惯。 经理助理叫什么呢? (新叫)Assistant manager,怎么感觉有点像副经理的意思? 公交司机呢? (新叫)Bus captain,叫driver 有点小了吧? 一般搞行政的不会叫统一叫 officer吧。 硕士在新加坡照的研究职位在新加坡 叫 Research associate (哦~ 副研究员了)这个欧美好像博士毕业后的称谓哦。 其他若干等等,慢慢体会华人称谓的习惯。 总之,称谓不知道叫什么时候,叫的大一点的,别怕大。chairman什么的 其实也常见。。。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627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亲属称谓趣说(1)父与母
热度 4 fdc1947 2012-12-27 08:22
中国是一个重亲属、重礼法的国度。各种亲属自有各自的称谓,每逢过年,自然倍加思亲。想起对亲属的各种称呼,倒也有些趣味。 人对于其他所有人的称呼,总是从我出发。吾或我,自称。人何时开始认识自我的,恐怕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故不可强说。不过,如果硬要戏说一下,也无不可。人一到这个世界上,向世界宣告的第一声是: ng-nga ,于是,这“吾”(古音 ng ),便是自己。我,吾同音、同义、相同用法,只是写法不同。 除去了说不清的自己,人认识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应当是他的母亲。在母亲的引导下,除了 ng-nga , ng-nga 的声音之外,最早的声音,便是嘴一闭一张, m- ə- ,于是,当母亲的便欢天喜地,儿子会称呼母了。看见另一个人,嘴一闭一张, p-ə- ,于是,当父亲的欢天喜地,儿子会称呼父了。中国古音是没有 f 的, f 这个音由重唇音 p 、 p’ 或 bu 变化而来,父字的古音应当是 pu 、 p’u 或 bu 。 母,古字是一个女字两边各点上一点,表示哺乳。父,古字是一只手高举一根棍子,表示给规矩,如果不听教训,哼哼 … 。 后来,胡人来了,五胡乱华,中原的语音就乱了。父母称谓的许多别称,现在有记载的,似乎都起于南北朝。 母不叫母了,叫 ngiang 。于是找了一个原有的汉字:孃。孃字原来的意思是烦扰,吵吵嚷嚷的。女人好吵吵嚷嚷,所以加女字旁。这个意思不用了,改个意思,成了母亲。 父不叫父了,叫 ye 。一开始,写为耶,但是,耶字原来的意思还很有用,于是新造一个字,在耶字上面加上一个父,成为爺。又过了许多年,把爺字简化成了爷。 北朝的民歌,现在加了个标题《木兰辞》的,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句子。好像是较早的用上爷娘字样的记载。 另外一些人,大概是另一类胡人,具体哪一类好像没有记载,我怀疑是匈奴人,把父叫做 duo 或者 die ,于是又造了一个爹字。直到现在,北方不少地方称呼父亲为“大”,西方人也称呼 daddy ,来源应该差不多。 Ngiang 字还有一种写法,即娘。娘的本意是少女,晋代有一位少女英雄荀灌娘,唐高宗李渊的公主建立了娘子军,如果把娘子军翻成少女敢死队,又性感又暴力。娘与孃字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在唐朝人那里,据说还是分得很清楚的,传到日本去也还分得明白。但是,中国人后来就慢慢的分不清楚了。于是,娘也就“长”成孃了,现在有些人还怪人家日本人胡来。 到了唐朝后期开始,五代、辽宋金元,北方又是民族大融合,北方方言又一次极大的变化。 与父母两个字有关的发音变化,一个是轻唇音“非敷丰微”从重唇音“帮滂并明”中分离出来,父字的读音变成了现在的 fu 。 另一个发音的变化就是许多元音嘴张得越来越大,声音更加响亮。 于是,称呼母变成了 ma ,称呼父变成了 pa (汉语拼音写为 ba )。这样,妈、爸这两个形声字(马声,女形,妈;巴声,父形,爸)的读音,就正式变成了 ma 和 pa 。如今,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大普及,妈妈和爸爸成了中国人对父母亲最普通的称呼。 对应西洋人的 father 、 daddy 和 papa ,中国人有父、爹和爸爸,但是还有一个“爷”,不知道对应什么。而对于母亲不管是母、妈、姆妈还是 mother 、 mammy ,都大同小异,只有一个“娘”不好对应。看来,最有特色的是爷和娘。 父亲的父亲,正规的称谓是祖父,古人又称大父。大就是太,古时没有太字,大就读为 tai ,后来才加上了一点,造出来一个太字。大父就是太父。皇帝的父亲、母亲被称为太皇和太后,这是同一个道理。不过道理虽则一样,写着纸上还是写大父,很少写太父的。去世了的祖父往往称为王父,看到写王父千万不要以为他做了王,不是的,王也是大的意思。老子曰:天大、地大、人大、王亦大。王父就是大父。与此类似,祖母,古人又称大母,王母。看书的人不要把大母误认为是大老婆,王母误认为是王母娘娘。不过大父、大母、王父、王母之类的只存在于古书里,墓碑上,现在没人用了。 祖父,爷的爷,现在最普及的称呼是爷爷。但是,爹的爹,却决不称爹爹,这爹爹还是爹,爸爸还是爸,没有道理好讲。在吴方言中,阿爹却是爹爹的爹爹,等于爷爷。 祖母,有的地方称阿婆、好婆、婆婆,婆是老年女人。普通话称奶奶,现在最普及,但是,最想不出来的是为什么称奶奶,莫非这奶奶本来就不是汉人的称呼? 祖父的父母,曾祖父母,北方人称太爷爷、太奶奶,南方人有称太公、太婆的,这个道理与上面讲的大父、大母一致。 上面这些都是自己的直系长辈。 女人总要嫁人。丈夫的父母,现代人称公婆,公公、婆婆,古人则称舅姑。 “姑”,《说文解字》上解释为“夫母也”,就是现代人的婆母。同时,姑也是“父之姊妹”,即现代人所谓的姑母、姑姑。于是,丈夫的妹妹,自己儿女的姑母,也就被称为小姑。唐人有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中的姑就是婆婆、小姑就是小姑子。不过,现在大概已经没有把婆母称姑的了。 同样,在古人那里,舅是母亲的兄弟,又可以称丈夫的父亲。曾经做过中学课文的 《礼记 · 檀弓》(苛政猛于虎)中有“吾舅死于虎”的句子,那是说她的公爹被老虎咬死了。 舅还指妻之父,不过有时加一个外字,称外舅,就是今天所说的丈人、岳父。不过丈人、岳父却是后起的。丈人一开始只是尊称,后来称呼多了就成了一般的称呼。岳父的称呼起于唐朝,唐明皇要到泰山封禅,任命中书令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也去帮闲,而其官品由九品一下子提到到五品。所以人家讽刺他借助了“泰山之力”。以后就把妻父称为泰山,泰为五岳之首,所以又称岳父。如今,岳父、岳母也成了最普通的称呼。 罗罗嗦嗦的一写就到了两千多字,有网友要看得不耐烦了,下次继续说吧。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1074 次阅读|8 个评论
称谓与文化
xiaoyanghe 2012-9-12 11:32
上一篇博文谈到了 teacher 一般称呼人时不使用,涉及了称谓问题,觉得没有讲透,今天继续。 中国在家庭及家族关系中的称谓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姥爷)、外婆(姥姥)、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舅舅、舅母、大姨、小姨 ……, 可谓多不胜数。幸好我这里还没有把古时候的各种称谓搬出来,否则更是让你晕菜。 而英语中 grand father 既可以是爷爷,也可以外公, grandmother 既可以是奶奶,也可以是外婆; brother 既可以是兄也可以是弟; sister 既可以是姐姐也可以是妹妹。如果确实需要区分是兄还是弟,是姐还是妹,前面再加个 young 或者 elder 好了。对长辈的称呼亦是如此,一个 uncle 可以是伯、叔、舅、姑父、姨父;一个 aunt 包括了伯母、姑、婶、姨;一个cousin更是包括了堂(表)兄弟(姐妹)。 中国的称谓明显地比英语国家的多,这可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更为重视血亲、秩序和等级。 从对外交往的称谓来看,可能英语国家的人对教授及医生比较尊重,所以如果对方是教授或医生(博士),会在姓氏前加上 Professor 或 Dr. ,若非如此,就用 Mr. 、 Ms. 、 Miss 、 Madam 加姓氏。熟人之间或者同事之间可以直接称呼名即可。 设想一下,当你带着自己的孩子外出时,遇到一个人时,都要设法搞清楚,该让孩子如何称呼对方;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还是叔叔、伯伯、阿姨、婶婶,或是爷爷、奶奶。总之,一旦弄错,就觉得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使用××师傅、老张、小李、龙姐、韦哥、邓姨、苏叔、××老伯等。 如果是在职场上,那就更有讲究了。莫队长、张科长、王处长、李局长、赵厅长、彭主任、汤主席、傅市长、康省长、安委员长、宋经理、林部长、何董事长、刘老师、胡教授、冯校长 ……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前面要不要加个“副”,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可以不加,都大有学问,一旦弄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现在又流行姓氏后加个“总”,总之,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 考考你,昨天他还是李局长,且你已经叫惯了。但今天早上在楼梯口遇到他时,他已经退休了,该如何称呼? 我想,如果我们中国人能从称谓的陷阱(不知用得是否合适)爬出来,可能会活得轻松一点。你说呢?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末闲话-16:挺好的称谓为何不再流行——说说“同志“
热度 14 sqdai 2012-4-28 07:44
周末闲话-16:挺好的称谓为何不再流行——说说“同志“
我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何在国内风靡一时的称谓“同志”时下不再流行?原先称“同志”之处改成了“先生”或“女士”,更为糟糕的是,有人把某类同性恋者称为“同志”,在个别场合,“同志”这个叫法会引来哄堂大笑,尽管对同性恋者不应歧视,但多数人还是不愿与同性恋挂钩。回忆起来,这种变化似乎发生于近十年左右,为什么呢?愿求教于博友们。 我接触“同志”这两个字是在童蒙阶段,小学老师在讲解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时讲到其内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于是,把“同志”二字与革命前辈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敬仰之意。到了上个世纪下半叶,“同志”成了生活在内地的人们最常用称谓,日常说话、写函件时不断用到,司空见惯。 我查了 1989 年版《辞海》,对“同志”这一词条的释义是: 1 )志趣相同,志趣相同的人; 2 )政治理想相同的人; 3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 。这一释义是准确的(我尚未购进新版《辞海》,不知那里是怎么说的),其中压根儿没说到同性恋之类。 人总得入乡随俗。我在日常要用称谓时也就随大流了。一般情况下,还没什么,但有时还会遇到一些困惑,主要在写信、发邮件之时。对于熟稔的朋友,可以直呼其名;对于小辈或学生,可以用昵称;对于长辈,习用尊称“先生”。这些场合问题不大。问题是:与较为陌生或不大亲近的人士联络时就有点费思量了。 在中国,“先生”这一称谓常带尊重之意。比如说,对我的师母李佩教授(我的英语老师),我和我的同学打一开始就称她为“李先生”,为此还引起我的学生们的不解;而“女士”这一称谓始终不大流行。在有些场合,例如给刊物投稿、审稿,与编辑朋友联络时,第一封信称其为“编辑先生”,还说得过去(我曾批评一位年轻人写信时就称“编辑”的不礼貌)。其后,编辑亮出真名,是一位年轻男士或女士,就觉得在称谓上有点麻烦。直呼其名有点不恭,称“先生”、“小姐”、“女士”又觉得不妥,有时就称“ XX 编辑”吧,总觉得不如以往的“ XX 同志”来得贴切自然。 每个个人无法改变流行,更何况在主张多样化发展的今天。但是,我在想,能否保留称谓上的多样性,给“同志”这一称谓留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更多的场合沿用这个老称谓。此种想法可行否? 前些天与要好朋友侃大山时谈及此点,现在写出来,请各位博友在周末的茶后饭余发表高见。 写于 2012 年 4 月 28 日晨 孙中山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36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名字和称谓的烦恼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2-27 11:11
即使父母只给自己一个名字,一个人还是会有很多名字。即使就是学校里最底层的最普通的 小老百姓 ,名字还是会带来一些烦恼的。 父母用小名,把姓换成“小”字就是小名了。 记忆中,外婆似乎再简化了一下,把中间一个字抽掉,直接小晓了。 小时候,有人叫我小弟,有人叫我二哥。不过最让我小时候理解不了的是到了老家很多人叫我二表叔。印象中表叔都是大人,我才四五岁就知道我是表叔了,而且叫我表叔的那些小朋友就是我一起的玩伴,年纪比我还要大。 进了大学,校园里路上碰到小朋友问我事情时不再称“哥哥”,而是叫“叔叔”,于是感觉自己老了。 但一次在寝室门口碰到一个女的问路,上来叫我大哥,吓了我一跳,后来才知道有些省份叫陌生人大哥就像我们问路时叫同志是一回事。出国以后也碰到类似问题,在国外的华人也跟着老外习惯叫 first name 。但在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中只有很亲密的人才会叫 first name 。老外叫起来由于发音不准,倒也没什么异样的感觉,但华人字正腔圆地称呼自己的小名,一开始心中总会一颤。 大学时,给自己起了个笔名,文章没写多少,笔名倒是换了好几次。 读研究生时出去打工,那些老板就把我们叫专家了,不免沾沾自喜。长大了才知道恭维的话都是不作数的。 工作以后,走在校园的路上,有球不小心飞到自己面前,就会听到有学生远远地叫“同学 …... ”于是觉得自己还年轻,很高兴地将球扔过去。和学生挤在一起听讲座,被挡住地学生就会叫道:“同学,让一让 …... ” 第一次上课时,学生不把我叫老师,反而叫我先生。后来才知道,上海话里称老师为先生。 结婚以后,老婆的长辈叫我小徐,老婆叫我老徐。读了博士就成了徐博了。 烦恼一:读错写错名字 刚工作时,发现很多第一次见面的人都会将我的后面两个字读颠倒过来。一次两次也没放心上,但不同场合、不同地方碰到十来个都犯同样的错误,就不由得自己心里发虚,自己读了一下,发觉确实是颠倒一下更顺口些,似乎和平仄、韵律有关系。还是奇怪,很多人照着名字读都会读反掉。博士论文图书馆装订时竟然也在背脊上把这两个字写反了。甚至有人引用我的论文时都把我这两个字写反掉。 更大的问题来自汇款。刚工作时发表欲特别旺盛,经常收到稿费。但有几家在汇款单上也会把我的后面两个字写颠倒,结果邮局不让取,有时得退回,有时则再到学校盖章开证明,证明汇款单上的某某某就是我。 烦恼二:记不住自己的名字 当名字越来越多,记不住自己的名字就是正常的是了。首先伴随着网络普及的是各种账号密码和网名,开始还分得清,时间长了就自己也搞不清了。 烦恼三:听错名字 第一个工作单位,有个同事的名字和我很像,就是把我中间一个字抽掉,很容易听错。还和我住在一个楼层,我每天乘电梯都要从他家门口走过。 第二个工作单位,有个薛姓同事的名字和我没有一个字一样,读起来也完全不同,但听起来就是一样。别人叫他时我老是听成叫我。其实就是第一二个字声母一样,第三个字韵母一样。后来我知道不光是我会听错,有个学生家长有一次给我打电话说学院里让他把学生病历交给我。我虽然心里纳闷:学院怎么没和我讲过,不过正好我也在处理这个事,就和学生家长约好取了病历。后来问薛姓同事这个病历怎么处理,这才知道这个学生家长听错了,病历应该给他。 烦恼四:不知道别人叫我 出国了,先住 Host Family 家里。在上外时坚持不起英文名字,到了美国才发现老美读我的名字实在是不成调。再加上 Host Family 牧师的老婆很热心地给我起英文名字,从圣经里给我挑了个 Sam ,于是就答应下来。 几天后见导师,很认真地告诉他称呼我 Xu 就行了,不用叫那个又长有拐弯的 first name 了。导师说实验室里都是称呼 first name 的,但我说在中国大家都叫我 Xu ,没事的。导师也发现我的 first name 确实很难发准确,于是就一直称呼我 Xu 了。 导师已经叫习惯 Xu 了,后来冒出来副导师。副导师读拼音还比较准,于是拒绝叫我 Xu ,一直称呼我的 first name 。 后来发现问题大了,我有了三个不同的英文称谓,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名字,而且大家读中文名字的标准程度各不相同。本来听英语就要全神贯注,突然多了三个不同的名字及十来种不同的发音,还真意识不到是在叫我。叫我 Sam 的人虽然发音很准我也听得懂,但喊个四五遍我也没意识到 Sam 就是我。叫我 Xu 的人,这个音老外读起来很弱化,一不小心就会听漏掉。大部分人还是称呼我的 last name ,但大家的口音南腔北调,更是一点都想不到是在叫我。 烦恼五:不同的简称 在国内写论文时,英文名字规范不一,有的是姓在前面,有的是姓在后面,还有的要求后面两个字的汉语拼音之间要加个连接符。 来美国后,经常要开设不同的账号,结果分配给我的账号五花八门。学校的邮件是 xu.667 ,看来我是这个学校所有师生中第 667 个姓徐及姓许的,蛮好早一点来,混个 666 多吉祥。系里的公用机器账号是 xuying ,实验室电子资源账号是我的 first name ,做政府项目时给我开的 .gov 后缀的邮箱竟然是 yixu 。最近的项目又得开个 .edu 后缀的邮箱,再次给了我 xuying 的账号。自己看着实在别扭,于是商量着看能不能换一个,最后换成了很简洁的 yxu 。但问题来了,新项目的电子资源和账号太多了,操作的人遗漏了几个忘记改了,结果很多资源访问不了,折腾了好几天才弄好。
个人分类: 生活|3777 次阅读|4 个评论
导师-最难实现的称谓
热度 1 lxchencn 2011-1-12 10:22
导师,一个神圣的称谓,在记忆的深处,最早的感受就是那个时代高喊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一个无法企及的称呼,考研读研了,有了导师,工作了,指导研究生了,自己成了导师,曾经如此高仰、遥远的称呼已经不在孤独,环顾左右,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有了导师,博士后也跟导师,本科生跟导师也已经不新鲜了,导师如何名副其实呢? 14 世纪,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付薪的导师制度,当时的制度是从学院的基金中留出100先令作为导师的报酬。导师主要是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威廉威克姆实施导师制的努力标志着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最初确立。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建立之后,导师制度开始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此后,牛津大学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度做为一项创举,被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学竞相效仿。 追索导师的起源,原来历史悠久, 现代大学的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 导师即导和师之和也,既要导,还要为师,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为师已难矣,为导师易矣?吾日三省吾身,深恐误人子弟,如履薄冰,但愿不辱导师之名也,幸甚!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称谓de对话
liwei999 2010-10-19 02:36
唐团,认真问你一个问题。 (172497)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August 24, 2008 09:39AM 你是网上老革命了,网络世界如鱼得水,风采无限,幽默大师。 (先恭维) 转入正题:注意到你对网友的称谓,很有意思。有一类人(包括在下),你一直恭恭敬敬称为老师,很有一致性,从来不乱,区别于其他网友,X 老,老 Y,小 A, 小 B, 阿猫,阿狗等等。礼多人不怪,叫老师总是很入耳的。开始以为你的称谓是根据网友的资历,年龄或者职业,时间长了,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你的标准到底是神么? 我的理解是,凡是你认为的 nerds, 你都叫一声老师。是么? -------- 立委名言:这个问题憋了很久了 原则就一个:礼数不可不周。 (172499)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4, 2008 09:45AM 叫声老师不丢什么面子。因为大家都没有见面么。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那是一面,还有另一面。阿猫阿狗怎么解释呢? (空) - liwei999 08-08-24, 09:50AM (172501) 单纯一个词不能说明什么。妙在那句子可以是多义的, (172505)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4, 2008 09:57AM 几个词的搭配合适。可以读成自嘲,也可读成暗讽。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老师和湿人神么的,都还好,都是用于多人的。 (172507)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August 24, 2008 10:02AM 镜兄的大师称号可是多人用于您一位的,颇有众望所归的味道。莫不是大家伙儿都或尊崇或暗讽地一致要把您举到天上去? -------- 立委名言:现在好了,小羊一来,你成为唯一的一位爷爷网友了。 还是说同学合适,有个亲切感么。 (172512)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4, 2008 10:16AM 叫大师还是不合适,搞得美眉们都称爷爷,不好做人呢。 也许比各位吃苦少些,所以对谁都不是苦大仇深的。吃苦多的也容易对别人没有吃苦的人有抵触情绪,父母有家庭暴力的,孩子成家后也有家暴的倾向。家长也是孩子的镜子。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和而不同不容易,苦大仇深为哪桩,在一个锅里吃饭么? (172517)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August 24, 2008 10:25AM 早就发现一个常见的现象:受苦最多的最少有同情心。媳妇熬成婆也是这个道理。 本来想和谐,却越来越nasty. 这就是辩证法? 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的不多。 冷处理的难度比热处理要大。 (172532)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4, 2008 10:47AM 冷轧板就是高档货,热处理的就不行。一个是金属白色,一个是黑色。以为涂了漆就看不出来了吧?非也,涂漆也不成,打了底漆都不成。所以,作轿车要冷轧板。 既然知道冷轧板好,国人为什么作不出来?镜某苦闷了N多年了。没有办法。轧钢的设备基本都是进口的。因为如今不论什么板,轧出来就能赚钱。要冷轧,对原料的要求高,对轧钢设备的要求高。当然,对人的要求也高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小红快过来,知道怎样与大师对话了么? (空) - liwei999 08-08-24, 10:49AM (172535) 知者,知。不知者,蒙。蒙不过者,逃。逃不掉者,再蒙。 (空) - 吴礼 08-08-24, 11:29AM (172565) 哪有逃不掉的?除了领导。 (172579)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August 24, 2008 11:45AM 实在逃不掉就砸了电脑。两个月后又是好汉一条。 境界不同了。知者,知不知。 (空) - mirror 08-08-24, 11:33AM (172568) 哪儿跟哪儿呀 不过,受苦最多的最少有同情心,确是我观察体会到的常见现象。 (24 字节) - liwei999 08-08-24, 10:37AM (172523) 立委这个说白了就是出身论 (空) 受苦怎么量呀。 任何heuristics都是跛脚的。因人而异不改变现象的本质。 (172530)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August 24, 2008 10:45AM 这内部必有道理,神么道理我看不清,只能看到现象。 比如,暴发户就很少愿意帮助穷人,倒是那些贵族子弟慈悲心强些。 立委讲了3个休克中的第三叫按需分配。 (172549)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4, 2008 11:01AM 这话没有什么大问题。有分歧则出现在什么是需上。理解为维持生命、繁衍子孙的话,理应如此。但是出问题的需都是这以外的东西了,也就分不过来了。 同样,受苦的多少也是个主观的东西。对同样的物理刺激人的反应不同。忆苦思甜的作用就是让人们觉得今天不苦。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无异议。跟大师对话久了,被传染了,妹子担待则个。 (空) - liwei999 08-08-24, 10:35AM (17252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席科学家等称谓的有限期之疑
zhangxw 2010-10-14 12:11
首席科学家等称谓的有限期之疑 我过去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人希望提拔,说哪怕仅当一天的官也可以 后来我想,是呀,当一天官就可以终身享受对应的礼遇和待遇 当一天局长与当一辈子局长在个人待遇上,差不多。 最近中国科技部针对肖传国的事,说他仅是 2003-2008 年期间的首席科学家,其后肖传国在项目结束后就不再是首席科学家。 我的问题是这是否是适用于所有的官员或者罪犯?如果某人不是现任的某称谓,那么再继续使用这个称谓就属于冒牌,应当打假的范围? 如某人在离开局长职务以后,继续要求周围的机关、单位按局长接待自己,就是造伪,下属再称他为局长就是违法。 首席科学家这个词不能再用是限定肖一个人?还是对所有的当过首席的科学家都自然有效?科技部发言人的说明是多余,是特例,是科技领域的规定,还是提示社会早就应当这么认识? 部长、局长、校长、教授、研究员、科学家是终身称谓吗?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378 次阅读|2 个评论
何谓老师?向您请教如何称呼自己的妻子?
热度 1 tjleman 2010-8-28 17:24
博士毕业来学校任教后就有人称我某老师,今天参加同事婚宴,一桌子小年轻的博士也都互相称为老师。挺不适应的,心里总在犯嘀咕何人可被称为老师。 现在各种直销的、传销的都称呼自己的上线为老师。有个亲戚做如新的直销,我参加过几次他们的活动,他们彼此间也都称为老师;台湾娱乐节目中经常出现化妆的、录像的、跳舞的也都称老师;还有就是一些不知道为啥被称为老师的。好像老师这个词可以针对任何人的一个尊称。 才疏学浅对老师一词的来历和具体意义不了解,从小到现在整天挂在嘴边的老师为以下三种人: 第一、从小教过我课的教师或者以教师为职业的人。 第二、积极的推广文化、艺术等积极向上的且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在教育机构工作或者培训机构工作的与教育搭边的人。 感觉老师这个词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要老这个老未必年龄大,但是在某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成绩或者说有一定的某方面的素质;二要师,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就是要有传道的冲动和行为。这两个因素后者更重要。我的老土理解就是,水平高、又乐意且正在将自己的某些技能传授给别人! 其实不只是老师,感觉现在各种称呼好像挺乱的,小姐、同志呀等等称呼都被赋予新时代的意义,为避免混淆我一般是很少用的。以前碰到长者我自我介绍的时候都说A**,您叫我小A就可以了,碰到同龄人A**,如果不介意,您称为**就好。 结婚后经常与自己的妻子一起出门,向别人介绍妻子时也犯愁,若用贱内、糟糠等古语中文绉绉的词汇好像谦虚的有点夸张了,另外回去时要跪搓板的。用爱人显得太黏,用夫人好像有点傲,用妻子不够口语。有个直爽的同事,每次介绍的时候说:这是我们家的 显得有点随意。
个人分类: 生活的乐趣|4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师”——是随随便便可以称呼的吗?
wangxh 2009-9-13 12:44
鄙人何德何能,敢论老师?只不过想就为什么老师的称谓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滥用说说自己的感想而已。 老师,曾为先生,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演化成教学生的人,是尊称教育部门或机构传授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人。韩愈在《师说》总结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启迪者,知识传授者,人生方向的阶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化,到了近现代老师的称谓也增添了不同的形式导师、硕导、博导。 在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崇尚为官、追求富贵当然是占主流的,但毕竟有一部分文化人不屑为官,更视金钱为粪土!然而,对知识的尊崇却是绝对的、天经地义的,虽然有人把获取知识当作为官求富的手段或途径。毋庸多言,这种现象缘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除了毛时代,仕必富。这并不是说毛时代就没有由仕而富的现象)。对知识的崇拜必然导致对老师的羡慕发自心底的一种艳羡,即使许多权势表面上非常瞧不起教师称为一帮穷教书的。滑稽可笑的是,当今社会没有人能够离开这些穷教书的,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富豪,有权或有钱可以让后代过上非人的生活,但绝对不会不把他们送进学校,当然通过权钱交易送子女进名校也成了这类人引以自荣的又一佐证这叫本事、能耐。在中国,虽然很多人做着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等之梦,但是绝对不会沿着爱家、牛家之路培养自己的孩子。 其实人们羡慕不是老师的职业,而是羡慕老师的称谓。社会上许多人羡慕老师啊,甚至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老师的称呼也在社会江湖上泛滥。在一些地方都成了同志的代称,来填补同志消失后留下的空白,因为先生、女士、小姐等实在不适应中国国情。君不见,有些人唱了几首哼哼唧唧的歌,马上成为老师,即使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这样的大雅之堂,有人也敢叫,有人也敢应!(怪不得 CCTV 愿意被设计成大裤衩!)一声老师就是对其人的尊敬,就是对其地位的肯定。还有,传销业内的许多大骗子、大嘴叉子,也被冠冕堂皇得称为 X 老师。还有,国外广告都用名人、明星,而我们中国有自己的特色,除名人明星之外,还用老师、教授等。假冒伪劣满天飞的时代,连 X 长都不货真价实的时候,一个个假老师、假教授有算得了什么呢!写到这里,突然记起改革开放之初出现的总经理满天飞的荒唐场面。赵本山讲话儿,养两只种羊,马上就有人喊杨总(沈阳一带的方言 zong 读为 zhong ,反说。) 当然,人们更羡慕 X 长,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某人不是 X 长,别人便不称其为 X 长,他 / 她自己也不怎么期望别人称其为 X 长。但老师则不然,无论做不做老师,无论与老师搭不搭边儿,只要有人敢叫,那人一定敢应,而且心安理得,滋润的很呐。 因为为师,曾经因为老师称谓的泛滥而气愤;也曾因为周围某些老师的不作为、当和尚而不满。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对老师称谓的羡慕或崇拜,正说明对老师职业的发自内心羡慕,虽然可能死不承认。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真名士自风流。既然有人羡慕老师而又不能亲为之,那就让人家的耳朵享受一下吧! 本文是看到中央电视台 50 多岁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称年仅 30 左右的某女歌手为老师,感到肉麻而发,权且当笑料,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个人分类: 社会|4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三次历史演变
lih65 2009-8-26 21:19
2009年08月25日08:12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已走过了72年的光辉历程,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称谓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诞生就有的,这一称谓同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一样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演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失败中认识到武装斗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在南昌附近地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大部、第四军一部、第二十军全部和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及南昌警察局警察各一部,共两万余人举行武装起义。起义部队编为第十一军、第二十军、第九军。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   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任务。但农民起义后,其武装如何称谓,八七会议并没有明确规定。直到8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案》中才明确提出:建立工农的革命军,这种军队之中要有极广泛的政治工作及党代表制度。8月23日及其以后,中共中央在给中共湖南省委和其他地区共产党组织的指示信中均提出,领导农民起义组成的农民自卫军、工农自卫军,在起义成功后,改称为工农革命军。各地共产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指示,在领导农民秋收起义过程中,大都将工人纠察队、工农自卫军、爱惜自卫军等工农群众武装合组为统一的工农革命军,各地起义武装在改称工农革命军过程中,情况不尽一致,称谓也不尽相同。   有的是在领导起义之前将工农武装改称为工农革命军。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起义之前就将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汉工农义勇队、济阳工农义勇队、安源工人纠察队和矿警队及鄂南崇阳、边城等地的部分农民自卫军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然后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春,贺龙等在湘西桑植地区将其亲属和旧部下所掌握的武装先组成工农革命军,尔后举行起义。   有的是在起义成功后将起义武装改称为工农革命军。1927年11月,湖北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在起义后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1927年11月开始至1928年春,赣西、赣南地区农民起义后,分别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七、第九纵队和十五、十六纵队。1928年春,湘南起义胜利后,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耒阳、郴县、永兴、资兴等县农军分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第七、第九师等。但有些地区起义后,起义武装虽然亦称革命军,但却与中共中央规定的工农革命称谓并不完全一致。如1927年10月中共河南确山县委领导的确山农民起义,起义武装称为农民革命军。1928年1月方志敏等领导弋横农民起义,起义武装称为土地革命军,有些地区的起义武装通称为游击队。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颁发《军事工作大纲》,就军事运动的一般原则、扩大工农群众武装问题、建立红军问题、军队中党的组织及政治工作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其中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根据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1928年6月至1934年9月,红军陆续组成了军一、红三、红二、红五、红六、红九、红八军团。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演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发动后,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发出通电,请缨杀敌。中共中央派代表与国民党政府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等问题多次进行谈判。直到8月22日,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左权为副参谋长,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全军共4.6万人。随后,八路军各师相继开赴华北抗日前线。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关于第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顷奉南京军委十一日申电闻,着本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并任朱德为该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这个名称已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国民政府令其改变番号,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八路军。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各游击区要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进行工作,较大的红色部队,可与国民党的附近驻军和地方政权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必须严防对方瓦解与消灭我们的阴谋诡计与包围袭击。我们的一切武装部队在未与当地国民党政府、国民党驻军确实谈判好以前,可以自动改变番号,用抗日义勇军、抗日游击队名义进行独立活动。这样,南方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8省15个地区留下的相当数量的红军和游击队,经过谈判斗争,有的改编为抗日义勇军,有的改编为抗日游击队。   在南方各游击区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的同时,中共中央也派出代表就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问题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10月正式宣布,在南方八省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随后,中共中央经与国民党协商,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后移至皖南歙县之岩寺。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全军共约1.03万人。新四军改编后,各支队随即相继开赴大江南北抗日战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为对抗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反动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演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独占胜利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蓄谋发动内战。为适应国民党将要发动内战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各战略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由关内各解放军抽调11万主力部队及2万余名党政军干部挺进东北;浙江、苏南、皖南、皖中地区的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国军(即八路路军南下支队)及我河南军区部队分别撤至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解放军,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1945年10月31日,由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中共中央在调整战略部署的同时,发出关于野战兵团的编组与指挥关系的指示,要求各战略区都应编有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能够实行极大机动,即能够脱离本战略区域到其他区域作战。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战略区的部队都陆续进行整编,先后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等。至1946年6月,全军共组成27个野战纵队(有的称师)及6个野战旅。全部野战军61万人,另有地方军66万人。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如西北野战部队于1947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正式定名为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东北民主联军于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重申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宣言》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并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项基本政策。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1948年9月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军委于同年11月1日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通令。《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野战部队的纵队改称为军,军以上设兵团和野战军两级,军以下各级一般按三三编制。《通令》对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亦作了明确的规定。虽然在1946内战爆发后,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呼,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文件和新华社报道中出现过,全面内战爆发后,各部队虽亦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但各地区部队在称谓和使用上却长期存在不相统一的状态。因此,上述《通令》规定:团和分区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XX军等。全军编制、番号的统一,是人民解放军实现正规化的一项重要的组织措施。   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又发出指示,指出:根据战争的发展,去年11月1日关于各野战军冠以军区地名已不适合,决定改为按序数排列,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1949年1月至6月,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先后进行了整编。与此同时,在长江以南各地区坚持斗争的4支较大的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分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随后,其他地区的游击队也先后进行了整编,编成纵队或总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人民解放军除继续完成了统一祖国大陆的使命外,并担负起保卫社会主义国家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先后组建了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防空军、公安军、工程兵、铁道兵、第二炮兵等兵种(其中有的又因部队发展需要而被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已由单一陆军发展成为诸兵种合成现代化革命军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正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崭新岁月,阔步迈向21世纪。(姜廷玉)
个人分类: 历史掌故|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希金的你和您
suqing1961 2009-8-12 11:34
前几天写了篇博文从对领袖人物的称谓看民主的进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292 ),感觉意犹未尽,再写下这段文字。 称谓,我们每天都要打交道,如何称呼我们熟悉的、刚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各种各样的人,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为难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和我前面的观点领袖人物称谓的不断缩短和逐渐平民化说明了民主的进步相对应,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对方称谓的不断缩短和日益随意,也说明相互之间关系的不断亲近。 如果称您尊敬的某某部长,态度再亲热也不能说明你们之间亲近,这里称者对被称者更多的是畏惧;直接称某某部长,或许已含有一些尊敬了;像党内高级领导那样称其名字,说明关系已经不一般。 这个比喻可能不太恰当。男女之间的称谓变化,可能更能反映彼此之间关系的亲近程度。一个你的女研究生称你为某教授(假设你是男性),说明你们还是师生关系;如果改称某老师,已经进步为弟子关系了(我认为,弟子关系比师生关系更亲近)。哪天她突然叫你的名字,你肯定知道这关系已经暧昧了。继而简化成类似军啊、强啊一个字很肉麻的称呼,你已经肯定被她搞定了。等到她可以用喂来把你吆来呵去,你就慢慢地去读钱钟书的《围成》吧。 写到这,想起了大学时读过的普希金的一首情诗,可以拿来为我的观点佐证。 你和您 普希金 她一句失言, 以无比亲热的你, 代替了虚假空洞的您; 于是,种种美妙的幻想, 便浮上我钟情的心灵。 我默默地望着她, 目光久久不能开移。 我对她说:您多么可爱! 心里却想:我多么爱你。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5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称谓
yuliping 2009-5-17 18:00
称 谓 人活在世上,从小时候开始,都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就要称呼别人,当然别人也会称呼自己,可能有专门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下面我谈谈对称谓的体会。 一般同事比较好办,有行政职务的称行政职务,没有行政职务的一律可以称对方为某老师,特别是平时不太熟悉的。同事中不是老师的可以称老张、老王或小张、小王,关系比较好的或者年轻老师干脆直呼其名的。对比自己年纪大几岁的,一般不直呼其名,这是起码的礼貌。 社会交往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是以职务相称,比如张总、张院长、张主任,没有职务的称老张、小张。 好朋友中年龄长几岁的一般也称老张,即使他有行政职务,也不称其行政职务。 同学聚会,能干的有的已经成了某某长,称呼有些别扭,偶尔称一下张局长李部长未尝不可,作为开玩笑的一种方式,但是同学之间称行政职务形成习惯实在不妥,最好的做法是部长局长本人出面纠正,直呼其名最好。反正遇到把官场习气带到同学聚会的场合,如果气氛太浓的话我尽量找借口不参加或者早点退场。 多年前,帮一单位维护电脑,单位老总 40 出头,驾驶员已经 50 开外,并且人明显看上去年纪大,老总称驾驶员为小 X ,我听了十分不自在,你不就多几个臭钱,高点职位嘛,凭什么叫人家小 X ,人家比你大多了。无独有偶,几天前我到某单位有事,单位有一长期借用的老同志,年纪恐怕也快 50 了,另外一年龄看上去和他相当的部门领导,也称其为小 X ,无语。 我才做了几个月的中层副职,一个学院的同事,多数用以前的称呼称我,这是最开心的事情。对于年轻人,有时有问题请教我,我更希望他们称我 俞 老师。我有问题请教认识和不认识的专家学者,一般也称老师,感觉这样纯粹一些。 我从事的研究有部分与经济学相关,作为一位从事经济学相关研究的学者,良知和良心非常重要,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金钱有多少,但是人是平等的,平等的最直接的体现有时可能就反映的称谓上。那些在称呼上对他人不尊敬的人,恐怕你们自己也有满肚子对不平等的牢骚。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某些称呼约定俗成,只要没有贬义,也无伤大雅,比如潘长江习惯人家称他小潘,我看任何人这样叫他也高兴,呵呵。 人就这么几十年,比钱,总有钱比你多的;比官,总有官比你大的。最重要的是,无论金钱多少,职务高低,要赢得周围的人发自内心对你的尊重! 2009.5.17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4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同年同师谓之何?
huabolin 2008-10-24 17:39
同年同班称同学, 同年异师称同年, 高届同师称师兄(姐), 低届同师称师弟(妹), 师兄(姐)师弟(妹)合称同门, 请问同年同师称什么? 注:同师指同一导师。
个人分类: 姓名称谓|3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