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民大会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梦鸽的人民大会堂红歌个人音乐会算是被袁慧琴给现场搅局了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7-18 00:25
一   记住梦鸽是因为她的名字,但是糟糕的是,仅仅是因为她的名字。   当时是因为她和魏金栋一起在CCTV春节晚会的0点报时后演唱民歌,魏金栋的声音很特别,所以我一下子记住了,还记住的是和他配对的叫梦鸽,名字很别致。 二   再后来,知道了梦鸽是李双江的老婆,当然,肯定不是第一任,毕竟,李现在已经70岁左右,而梦鸽才40多岁的样子,差别有点多。 三   后来就知道的越来越多。不过对梦鸽的歌声依然没有任何印象。   中国出产大量这样的歌星或歌唱家,据说嗓子不错,可是就是没有特点,给人留不下任何印象。   军队里各个不同军兵种都有大批这类歌唱家。 四   今天人民大会堂的“如梦如歌”梦鸽个人音乐会唱的几乎全是红歌,只有2-3首民歌小调算是和我党没有直接关系。李双江出场后唱了首另版的《达坂城的姑娘》也不能算得红歌,至多是绯红色的民歌,又用意大利语唱了首《我的太阳》,算是意大利的红歌吧。 五   梦鸽的高音没有问题,很嘹亮,很脆,但是就是没有特点。   而特点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人家殷秀梅虽然也唱令人恶心不已的诸多歌曲,可是她毕竟嗓音是很有特点的。   梦鸽正如以前的梦鸽一样,整场个人演唱会没有任何一首歌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口水歌唱得明显不如原唱的水平,而她自己的那首《祖国,.....》难听不说,甚至也没有难听到有特点,真是彻底杯具了。   而对梦鸽的介绍上说,这首歌获得了这个奖那个奖的,我想了想,觉得应该和我国科学界的科技进步奖类似,那就是看上去很吓人,可是人看完了就忘了。 六   整个演唱会的唯一亮点是袁慧琴的《红灯记》选段,这也是整场个人演唱会中唯一有观众要求返场的演员。   她不好意思地说:大家的掌声说明大家多么喜欢梦鸽。   大家就都笑了,看来,大家的眼光还是很雪亮的。   袁慧琴的嗓子其实也没见得比梦鸽高多少,可是,字正腔圆,特色鲜明,更加凸显了梦鸽嗓音的无味与单薄。观众总还是有些鉴赏能力的,于是,在袁慧琴出现后使劲鼓掌,袁慧琴没有准备返场曲子,只好现场对着隐藏在幕后的音响师说:请放第一段伴奏,我刚才唱的是第二段,想来音响师应该反应还算敏捷,不过大家还是等了一会儿。 七   李双江倒是很争气,很为老婆着想,他整场唱的六首歌曲每每让人为他的老迈年高而担忧是否高音会劈掉,但是晃晃悠悠还算有惊无险。甚至连调子不高的《红星照我去战斗》都有点勉为其难的样子。   也许这是老李的策略,故意示弱以使自己老婆的声音更加显著。 八   嘉宾里还有傅庚辰先生。   我对傅庚辰的才华还是认可的,《地道战》和《闪闪的红星》里的插曲都很好。可惜的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他写了大量马屁歌曲,尽管曲子不错,可是马屁一样不错,应该说,抵消了很多原有的才华。如果他出现在今天,也许能是大陆的罗大佑也未可知,可惜啊可惜。
个人分类: 人论|1037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1 06:3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将于7月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将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念不平凡的历程
kejidaobao 2011-6-13 13:31
文/杨书卷 2011年5月27日,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在开幕祝词中用“不平凡的5年”,来高度评价中国科协走过的这极不寻常、取得重大成就的5年。 通过中国科协的平台,团结、联系和引领各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推动全体国民的科普意识的提高,如此大规模的组织机构在国际上都难以想象。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深感责任重大:“全世界没有一个跟中国科协一样的组织。这5年里,我们最大的进步就是为科协的科学发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积累了新的经验。”(5月30日中国科协网) 新当选的中国科协副主席之一、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已连续参加过3次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亲身感受到中国科协的蓬勃发展:“每次都是盛会。2006年科协七大的时候,中国已经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而在芯片领域,我刚回国的时候基本没有人做,现在来开会,很多代表已经在跟我谈如何开辟一个新的芯片领域。我1999年回国后,一直不太了解国内的状况,通过科协这个窗口,看到了我们的研究队伍、科研实力和科技政策。”在科技人才的管理、团结工作上,中国科协探索出了一条崭新道路(5月31日《科学时报》)。 未来5年,中国科协将继续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优质高效服务科技工作者中谱写发展新篇章,为“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贡献力量。 随着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提高,“大科学”的概念行为愈加明显,科学家个人之间的合作、科研机构或大学之间的对等合作、政府间的合作成为科技界流行趋势。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强子对撞机计划后,又一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项目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5月16日,随着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升空,太空粒子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起源”探寻之旅。这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最复杂的太空实验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执着潜心17年,终于等到了这个“一飞冲天”的时刻。 作为人类在太空中研究宇宙射线的仪器,AMS-2的主要设计目标是探测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两朵“乌云”——反物质和暗物质。因为天文望远镜只能观测物质发出的可见光和电磁波,而大气层会吸收反物质和暗物质粒子,因此寻找它们最直接、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到太空中去,让磁谱仪亲自捕捉“流窜”在太空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粒子。但是,要将重达6.7吨的AMS-2送入太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障碍不仅来源于技术——大型磁体会严重干扰航天器飞行而难以上天,还来源于其价值的不被认同——许多理论物理学家并不认为这一实验能够发现任何原始反物质,更别提高达20亿美元的“天价”投入了。 丁肇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坚持实施这个备受争议、坎坷不断的AMS项目,领导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科研机构的600多名科学家,终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现在,让我们一起期待AMS-2可能带来的完全意料不到的宇宙发现(5月27日《科技日报》)。 在宇宙探索领域,更多的进展还在涌现。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近日公布了一款最新的宇宙飞船(MPCV),设计是以“猎户座”航天器的原型为基础,将作为未来美国宇航员进入外太空的全新运输系统,可同时携载4名宇航员前往火星,这也意味着美国航天飞机的时代将就此终结,新一代的航天器正在大胆试水(5月27日中国新闻网)。 而宇宙的“立体”形象也开始生动起来。据英国5月25日《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的天文学家Karen Masters通过1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3D版宇宙图像,其广度达到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的3.8亿光年。同时,这份图详细地绘制了早前发现隐藏在银河后的空间,能更好地使天文学家了解这些空间运动对宇宙其他领域的影响。 所有的迹象似乎都在表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探索将掀开崭新的一页。而在基因医学领域,本月也出现了一起堪称“里程碑”的事件。 英国5月26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刊登的一份研究报告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Marius Wernig等不久前成功将人类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细胞,跨过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阶段(即先对成年体细胞进行基因“重新编排”使其回归到胚胎干细胞状态,再将其慢慢培育成所需细胞)的“回转”,对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方法相比,直接把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在时间上更快,转化生成的新细胞发生病变的风险也更少。虽然现在的研究成果只有较低的2%到4%的转化率,但其挑战近两年来最热门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带来的突破,却令人无比振奋。也许,基因治疗又找到了一条更直接、更接近成功的道路。 近日,前途摇摆不定的核电领域也变数陡生。5月31日,德国宣布,该国将于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也将成为首个不再使用核能的主要工业国家。而在5月25日,瑞士刚决定逐步放弃核能发电,这意味着2034年前,瑞士最后一座核电站也将关闭。在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给全球核能发展以沉重一击之后,未来的世界能源供应前景开始了重新洗牌(6月1日中国新闻网)。■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
热度 1 conductor 2011-6-2 21:41
留学美国 反思北大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是基本的讲和写;第二件事,是如何读文献;第三件事,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回过头来看,北大究竟欠缺了什么?我向往北大差不多有十年,又在北大学了四年本科物理。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很有一些感触。据我的观察,北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调侃批评为主;而清华、科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赞美为主。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众多的校友已经唱了不少赞美北大的颂歌,北大更是借着人民大会堂大大地张扬风光了一番。所以我想在此做做恶人,品评一下今天的北大和北大人,以维继母校长久以来的自由和批判的传统。   北大是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我想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在北大学的课,不可谓不深不难。四年中的三年,都是在苦读中渡过的。我念书的那几年,读书仍旧是校园里的头等大事,入校时本系的毕业分配竟然是按照成绩挑选。北大理科本科的课程,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研究生的课程。北大物理 研究生的入门课程如高等量子力学,可能连美国名牌大学中某些专业的物理教授都没学过。所以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到美国念研究生和考试,并不费力气。可能是基于同样原因,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国念研究生课程并不费劲,因此而自傲并瞧不起旁人的人挺多。但是在北大的几年里,我对科学的经验只是考试和做题,不要说没有学到如何做科研,听过多少科学报告,就是如何查文献也基本没有学过。有外宾的科学报告总有把门的,大四以前根本没有资格进资料室。顺便提一句,北大的科技文献大多是盗版影印的,最新的也是半年以前的;导师不签字,研究生连复印机使用不成;从图书馆借英文科技书一般都是精装旧板,署着“燕京大学”的名,被同学们戏称为“珍本善本科技书”。现在北大似乎建了许多华贵的新楼,我但愿新瓶装了新酒才好。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习基本的讲和写。   语言的听和写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语言的内容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大陆留学生说话,总有《人民日报》的底子,哪怕说点儿简单普通的事,也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弄点什么理论来打底充气。所以在美国,搞文科的学“后现代”那几套最轻车熟路。某些北大的老师,爱在芸芸学子面前,将科学讲得高深莫测,用哪本教材和指定哪本参考书也是攀比的题目之一。实验课也是涵盖得越多越好,哪怕学生们其实是在机械地照单照做照抄。比照一下生动活泼的美国的普通物理,放任自流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国的普通物理一上来便是抽象的教条,既象《易经》又象《圣经》。我在美国,才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和写得简单易懂,领略到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不信你便去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报告,再去听听研究生的资格口试,一定前者易后者难。可能,讲和写的方式便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我们的老祖宗们便喜欢引经据点地把简单的想法复杂化和神秘化。同样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便要比西方的“原子说”要艰深博大得多。   不仅说话不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很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我经常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几次看见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趾高气扬地不屑一顾。偶尔听到老师谈老师,也是某某于某年某日向某个名人问了某个愚蠢的问题,或者是某某曾受到过某位名人的赞赏。一切有点象武侠小说里高手对掌,一口气喘不对便要粉身碎骨。想必在北大呆久了,在专业上沉默是金;偶尔一开口,也一定要点到穴位上。所以,在北大的几年里,能听到的科学报告很少,倒是关于气功的讲座很多。总之,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是不太自由的。   在美国上课,便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汤姆、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要借机引申一番。的确,科学上有什么是坏的问题吗?我们如果让中国的“杞人”一直忧下去,不怕他忧变了天――中国便可能是牛顿的故乡和爱因斯坦的故乡。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和好的美国学生一起上课,仿佛是在看别人在做有趣的猜谜游戏,自己因为预先知道了答案而只能旁观,心中充满懊恼和羡慕。美国学生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比如学生物的从小便做野外观测,案头常常放有自己幼时亲手采来的标本,有的假期依然重操旧业;学物理的十分熬得住,四十出头一无所有依然热忱不减。而决定中国学生所学专业的其实是高考分数和毕业分配,所以中国留学生们在这里一有风吹草动便纷纷跳槽转业。也许过多的知识让我们早熟了,失去了在科学上的童贞和热情。现在,看看国内教育更加起劲地制造小天才和小专家,我但愿中国未来的人才别个个都是小老头了。当然,美国并非到处如此,一般工学院的课堂风格便比较近似于国内。可能,这也正是美国工业界在高科技上拔尖的人物中,工学院科班出身的人并不多。总之,这种培训式的教育严格训练出来的人中,在科技上勤恳有用“成名”的挺多,开辟新路“成家”的不多。   在美国听名人演讲也是如此。名人孤单地来,孤单地去。并不因他有名,台下问问题的人便显出胆怯。在美国,自由的含义之一便是尊重每个个体,哪怕他是多么默默无闻。相反,在中国做个孤独的普通人,是最危险和最寂寞的。一个人稍微在某件事上与众不同一点,便可引祸上身。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便是尽量消灭自己的个性,多往人多的地方站。中国近代史上运动来运动去,一大原因便是大家因恐惧而跟着形势走。在中国做学问,也要依附成理;大学各系里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同门,学术上以校为派。在美国学界,年轻人总想独树一帜,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玩玩。留校教书被当做“近亲结婚”而被人不齿。热爱自由的人说起话来,当然少有顾忌而充满个性,即使说的是科学上的术语。   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二件事,便是如何读文献。   中国式的读书最适合用来读课本和考科举。书中的每一条都是真理、因为每一条都可能被考到。老祖宗传下来的读书方法是:读书要以书为主,掌握了一个“正确”的理论体系,就是掌握了真理本身,就象武侠小说里的真功夫,都在“秘籍”里一般。迷信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之一。我们几千年曾捧着孔孟之道不放,孔孟不行了,便去找其它的主义;找到了马列主义,便当做救国的真理;后来又去弄民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类玄学。“现代化”便意味着当官的都要去弄文凭。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被官方奉为学科学的指南,反过来大学里同学们昏天黑地的看佛洛伊德、康德、尼采和萨特的理论体系,把它们当作“救国救民救自己”的武功秘籍。在北大,“科学”是被当做“真理”来看的。更不幸的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科学”是被当做“技术”的工具来看的。而“技术”更是搞“政治”的工具,比如芝麻大一点成果,甚至是抄袭照搬引进别人的,也要和政治联系上、和民族的尊严联系上。   而林林总总的科学文献中,有对的,有错的,所以读科学文献,要怀疑、要分析、要推理、要就事论事、和要旁敲侧击――要“不信邪”,要以“我”为主。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读文献才是重头。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于象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传,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美国教育体制似乎并不在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乎给学生一个分析信息的方法,“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我因转学生物物理而旁听了一年的遗传学,就是这种风格;第二年正式选课时,发现内容已经有了许多更新,文献有一半是新的。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上大当,让我们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遇到问题,美国学者的第一本能便是想想“图像”――想想已知的事实的前后顺序,而不是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开始一头扎进理论体系,或是象俄国人那样开始解方程式。在美国,一个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项目,还要会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并能放眼未来。而一个研究生如果只被动地读导师指定的文献,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科学上勤勤恳恳的跟屁虫。可惜,读文献的意识在我们中国留学生中并不十分强烈,许多人一说便是个人手头的项目做得有多好,但对其它人在做什么却所知甚少。在西方,“科学”不是从理论体系开始的,而是从事实和信息开始的;人与理论体系的关系是自由平等之下人人玩理论体系、而不是象在中国那样理论体系一直在玩人人。我这里并不是说理论体系在科学上不重要,而是说理论体系不应管得过宽过细,成为□□人的思想的东西。在西方,“真理”是被当做“科学”来看的。半个多世纪以后,我终于理解了北大老校长胡适忠告要“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苦衷。我在美国学习的第三件事,便是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   记得在北大参加“草地沙龙”时,那时北大学生对北大不自由的一致定义便是:一、要上政治课;二、晚上要熄灯;三、早晨听大喇叭;四、食堂太定时……在美国几年后,我对自由的理解完全变了,自由不是无法无天、随心所欲、或是御风而游、心驰神想等等。自由包涵着义务、责任、尊严、尊重、法治、平等、和社会的公正。自由不再是一种个人的状态,自由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公德。首先,自由的第一要素便是平等。如前所述,我觉得国内的教学是在培养科学上的奴仆门徒。那么国内的科学研究又如何呢?我有一个很有天赋的同学,在北大跟一位有名的学者做研究生,常常私下抱怨老师管得太严了,不容任何不同的想法,当研究生简直就是在当计算器和仪器的按钮。对学生的不尊重发展到这样的一种程度:个别老师在做关键的研究实验时,要把自己的研究生请到门外站着。不仅当学生的没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尊严,当老师的也没有;小小的名气便是瞧不起他人的基础,四十多岁头发都斑白了还被叫做“小某”、还要去给别人当助手,连独立开课也不被允许。   与此相比,在美国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便要幸运得多,一上来便能挑大梁,两年以内便在最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很多。同样的中国人,在海外当当响,在国内窝窝囊,我想制度是主要的原因。美国的研究生导师一般只给学生提供钱和给项目上开个头,其它由学生自己去闯去做。学生遇到问题,老师给出点子和打气。学生做不下去了,老师帮忙转向。学生和老师是十分平等的。有几次我和导师有学术上的分岐,两人拍着桌子对吵――我的导师平时是一个非常温文和蔼的人,也是学术上一个方面的权威――如果导师见的确说服不了我,便与我共同分析一下我的方法会不会损坏仪器、浪费过多的经费和耗费过多的时间,然后让我自己去试去体会。果然有一半时间上我最终明白导师的意见是对的,但是也有一半时间上我能向导师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导师这时便很是高兴,认为我为项目带来了突破。几年以来,我与导师既有争论的时候,也有共同庆贺的时候,导师真心地希望我能超过他,师生的情感日笃。美国人一般十分尊重有主见的人,更看重能坚持正确己见的人。   当然,导师和学生也可能有利益上的冲突。本系与我同届有一位中国学生,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的课题,但他的导师不让他马上毕业,阻挠、并在他的论文答辩上使坏。该同学一状告到学校,结果不仅他顺利毕业、由系主任推荐找到了不错的博士后,而且他三年来的成果属于他个人、而与他的导师不再有关联。所以,自由的第二要素便是法治保障下的社会公正。表面上“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有《反垄断法》和《遗产法》等限制个人财富和自由的立法,就是为了保障个别人的影响力不过度地干涉到社会公正。相反,在法律上少数民族可能拥有更多的个人权利,美国的新闻也更加关注社会上的弱者和受害者。退一步讲,美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在一个地方呆得不痛快,大可换一个地方继续干。所以,我认为北大校友卢刚几年前枪杀导师和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全体并杀及无辜的行为,既是卑鄙的和残忍的杀人犯行为,又是对“自由”的完全无知――而不是象网上某些自封的“爱国狂”所说的那样是个“自卫”的“爱国”的行动:因为他杀了不认同他的美国白人。自由更加重视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责任。   我国司马迁在伟大的《史记》里,为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专门做了一篇《刺客游侠列传》。反过来看,几千年封建□□之后,在中国做重信义、一诺千金的人,便如做刺客一般。解放以来,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苦难和政治运动,敢于仗义直言的人是那么少,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结局一般比三千年以前战国时代的刺客更加悲惨;相反,随波逐流落井下石迫害他人的人是那么众多。在我,刚上学便开始学写“在马路上拣了五分钱”、“给军属李奶奶挑水”式的日记,写过无数的决心书和誓言,批判过无数一无所知的人和事,背诵过无穷无尽的政治答题。统治者的心态,是即使不能给年轻人洗脑,也是要把他们变成不敢说实话和负责任的胆怯的小骗子――对于习惯撒谎的灵魂们,重信义、看事实、定量办事的个人,便如刺客一般;按塞万提斯的说法:侠士和好主教大人的故事使胆怯的小市民心安理得,因为他们不会武功不是主教也就不必去想着打抱不平。   所以我们一旦到了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应该检讨一下个人灵魂深处撒谎的习惯。我到美国的第一个震惊,便是美国人对“撒谎者”的极度鄙视。个人的言行一致、前后一贯,是美国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的“试金石”。几年以后,可能是被“西化”了吧,我对许多同胞的办事方法实在不敢恭维。比如这几年国内的TOEFL和GRE成绩越来越高,许多人便另辟蹊径,给教授写决心书式的自荐信,言辞诚恳、声情并茂;并千方百计找到在这里素不相识的校友做联系人;其实一面已经在暗中着手转校和转专业;来了不到一年,便神秘失踪,把系里和恩师急得团团转――以为出了什么刑事案件;其人千里之外打个电话过来让联系人去给他擦屁股和邮寄行李,苦劝之下也绝不给系里和恩师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和给联系人留个电话号码。言而无信过河拆桥,这样做其实很伤人心,许多教授已经立誓不从中国大陆招研究生,一些系开始象防贼一样地防大陆来的留学生,老生再也不愿给新生做联系人。其实在美国,转校和换专业是天经地义、受法律和校规保障的。许多人这样做的小算盘,只是多拿一、两个月资助。撒谎的习惯,也被一些人带到科学研究里。有些人对于导师的所有要求,一概满口答应,下来便造数据和程序输出,从并不工作的仪器里也能得出最好的结果,仿佛是在国内做学生实验一般。在民主的社会里,真正的自由是无法“法定”的,多数自由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而撒谎的人是无法让别人信任的,我们不尊重自由的结果将是做为整体地失去部份自由。我个人有时觉得在美国最受不了的“妖化”,便是被别人在内心深处当做说谎的种族。   我常常想,北大究竟要为过去的历史事件负怎样的责任。不错,北大也许是中国最民主和自由的地方,但是北大似乎欠缺了什么。从北大发起的历次政治运动,几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历次要求民主与自由的政治运动里,冲锋陷阵的都是年轻的学生。而当你一旦看到这些运动的领导者,都是一些刚上大学的“青少年”,你便不再奇怪这些运动非理性的特征和悲剧的结局。北大的中年老师们曾一再向学生们灌输民主与自由好的理念,风雨既来,他们怕受连累连“幕后”也不愿当,只愿自成一体高谈阔论;风暴一来,纷纷去讲学问做聪明人,使少数敢于坚持社会责任感的老师这样突出和孤独――所以我觉得北大的老师们并没有尽到全部的历史的责任。作为学生来讲,在运动高潮自己对前途也迷茫,就不该再去号召老百姓们去做什么,让群众去为自己铺路和堵枪眼,把人民当作做政治实验的小白鼠;北大的学生们也把历史当成作戏,十分追求戏剧效果,一旦不如意就丢开不管,对于历史也是不够负责任的。   自由的人真正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工作。我记得中国有一位受尽苦难的老歌唱家,在北大某年校庆时,带着对北大深深的敬意来为北大歌唱,他人老了,一个高音没有唱准,立刻引来台下一片嘘哄之声;我因恰巧坐在前排,而看清了他眼中老花镜后的泪水;不知有多少读此文的北大校友还记着这一幕?   所以有时我生气地觉得,北大八十年代的民主热与自由热,不是出于对基本人性的追求,而是出于时尚的偏好。现在,坦率地说,我与九十年代的北大校友很有隔阂,因为他们一般不太看重我们八十年代这一批人视为基本人性的东西,而谈得更多些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人性上不同,和站在纯粹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中华抱负”。几年以来,在与“洋人”们的交往上,我深切地觉得“老中”和“老外”在人性上是相通的,相信众生平等、世界应该大同。而我的许多同学和同胞,在这里不读书不看报也不与洋人交往,却天天大肆批判别人,一直生活在“受迫害”的臆想里。   在北大时人人大谈特谈自由与民主,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大概个个如此。而一旦到了民主与自由的社会里,大家往往热衷于破坏与滥用民主与自由的体制。举个例子来说,留学生一般都是自费生,拿W-2津贴,照理该交税。但大家不交税的办法五花八门,理由也很多很充足:虽然我拿W-2津贴,但我认为这是奖学金不用交税;美国反正钱多,不缺这一点;我已经交过税了――我的科研比钱对美国更重要;我将来“要回去”,我应该从现在就享受公费生的待遇;美国反正花钱白养黑人西班牙人白人,为什么不能白养几个中国人;美国不是讲人权吗?它就应该讲我的人权,养养我。聪明些的到中国城请人代办偷税。而中国留学生有了小孩却要拿美国的社会福利,因为我们是在养“美国孩子”。有绿卡一定要拿,因为“美国需要我”。来探亲的父母若有病,送到急诊室不要签任何字,让社会福利和教会出钱……其实,讲“人权”的社会里的许多好处,都是别人奉献给你的,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便是在自由公开基础上的“公益”二字。税收是按照民主方式定的,在法律监督下使用。也许分配制度不是尽善尽美,但对个人,它不仅提供了比□□更公平的机制,而且也给个人充分的抱怨修正的机会。如果大家都像某些同胞那样只会索取不奉献,占便宜只嫌不多,那么再好的社会制度也是要垮台的。   “以恶度人”的态度,也被许多同胞用来看美国。美国人笨,做题和考试远不如老子;我们偷税、不讲公德,不是也有美国人这么干吗?美国人让我们上学,不就是想将来靠着我们压榨我们吗?同胞们关起门来私谈,说白人多是男盗女娼,称黑人必叫黑鬼,但对任何对中国人的不利评价都要跳,动辄就是“围堵中国”“妖魔化中国”等帽子。别人说了什么、是不是事实,有多少是事实,都不重要,只要不是正面报导就不行。说实话,每个人到了海外,都有一段对有关祖国的事过分敏感的时期,因为在我们的爱国教育中,有着过多的“受害教育”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至上”的旧货,从未客观地分析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关系,而一直把自己当做别人的家长和恩人。近年来一些同胞到美国并千方百计地留下来,似乎就是专门留在这里“恨”它的。如此,不仅美国先进的东西学不到,中国落后的东西也看不见;留学爱国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尊重他人,也包括尊重他人的信仰。在美国,基督教是主流。一些中国人为了增加社会关系和受教会的庇护,便积极入教和受洗;但私下对宗教并不以为然。国内政治上的积极分子在这里往往是另一种积极分子。其实,没有很多人是傻子,西方的传教士早就观察到:中国人什么都可以信,其实什么都不信。中国留学生应该认认真真地学学基督教深刻自省、平等博爱和切实奋斗的精神――这些我们传统文化中缺少的东西。   好了,我从北大谈起,已经谈到民主、自由和道德上。我所谈的,是北大和我们同胞身上最阴暗的一面。其实我在美国,遇到过许许多多献身科学有所建树和道德高尚的同胞和校友。北大和北大老师留给我的记忆其实是十分美好的,对我的培养也使我终身受益不尽――我写此文,就是缘于“北大精神”的感召,希望整个世界象北大未名湖那般纯洁和秀美。
1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代表大会还是浪费资源
热度 4 hyxia 2011-5-28 14:58
以下摘录了科学网新闻中两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到会祝贺。1300多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肩负全国5800万科技工作者的重托出席这一盛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同志,在京中国科协历届负责同志,以及首都各界人士和科技工作者代表约3000人参加了开幕式。 代表与非代表的比例1300:1700,还不包括各类保安,服务人员,可想而知一个开幕式要花掉多少?资源节约型社会怎么创建? 其次是科技代表大会,犯得着这么多闲杂人等参加吗?行政凌驾于科研之上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12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李承鹏的清华大食堂
热度 1 wido 2011-4-27 09:22
本文来自李承鹏大哥,写的很诗意,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我们都期待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有一天能够在世界舞台高歌猛进,嗨皮透顶;我们讥讽和抱怨,用崔永元的话说,这就是建设性的意见。 下面是原文: 昨天贵阳,我以为房间里的遥控器又中病毒了,各个频道统一静止在一个隆重的画面上,不动。后来我又以为这是应广大中老年影视观众要求,两会又在赶拍续集。再后来才知,是满朝文武都去朝贺清华大学百年。清华大学,确实百年了。 为了表明这代表民意,本次朝贺被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为了显示万源归宗,五万学子齐齐回家,包括当年那些为了更好地爱国才毅然打入美国内部的企业精英也不怕暴露,回家,并注明,这笔会议巨资大多由他们捐赠……搞了很久,遥控器才自动修复,此时,贵州地方新闻愉悦地说,西南片区的孩子们,终于吃上可口午餐。 制造一次盛会是多么必要。我还看到一个清华制做的纪念百年特刊封面照片,上面当然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它并不按国际惯例以进校先后顺序或学术成就排列校友头像,居顶的领袖很清晰,下面的学者依次模糊,在李毅吧网友指点下可才发现……胡适置于一处阴影中,陈寅恪也显得很渺小,费孝通应该在吧,闻一多麻烦大家帮忙指点一下在哪儿,我一时没发现。好在有梁启超。总之,这不是一张校友图,是人事干部组织图。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近些年来清华大学的人才成果,发现它主要是倒金字塔形状地培养了好多好多的部省以上级官员,以及次多的建筑师,以及次次多的两弹一星元勋,所以一个叫嘟嘟美女的博友说它可以是党校清华分部,我说它也可以是一所原子弹研究学院。但不要问梁思成了,他的思想其实是违章建筑,随着北平古城一起浮云,因为,有了新中国,不必梁思成。更也不要问朱自清、沈从文、王国维、赵元任、曹禺这些文科巨匠,打我高考报志愿那会儿,我一直以为清华其实是出品建筑师的地方,技术归鲁班传人管,编制归建设部管,思路归拆迁办管。总体来讲,这是因为建筑比文学更安全,比历史更安全,看吴晗,脑子一发蒙就写出了跟红宝书教科书不一样的话。 昨晚盛宴,清华校长兴奋得肾上腺素都快从顶上闷出来了,看着那张迫切的脸,我知道他很想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必迫切,其实在上面看来,清华早就是世界一流——虽然耶鲁的毕业生中有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和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以及无数格莱美奖。但你得知道,那些奖是不必要的,耶鲁毕竟没获得过“鲁班奖”“五个一进步奖”“双拥建设奖”以及“精神文明奖”,不仅耶鲁而且哈佛、斯坦福,都未得,可见整个世界学术都自绝于中国,多孤独,是它们之人生污点。想通此节,友颜和虫颜都大喜,让我们荡起双桨,听高晓松和李健放声高唱,今夜清华,韶华似水,百年辉煌。 那是多么和谐的一片君臣景象,春意浓处踏花去,那时清华也不是清华,而是左国子监了。见此盛景,想必右国子监的北大也很着急,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许多年,清华和北大也很像传说中的少林与武当,两派一直争谁才是武林正宗,清华势大力沉,北大轻灵飘逸,一言不和,拔刀相见。不过最近改了打法,两派忽然明白崆峒、峨嵋、华山、衡山等小派环伺在侧,打打杀杀不重要,跟中环的琛哥说的一样,重要的是要小弟要多、扩大实力。由此创造世界学术史上的奇迹,院长、教授头衔后面统统都加了跨国托拉斯CEO、CFO。由此不赚四千万,不要来见为师。到最后,易筋经就练成了洗脑经,你以为是清华大学堂,其实是清华大食堂。用食堂的思路办学,不见学者三千,只见食客如云。 众云云,食客如云。就是这样,全国都这样,连五虎断门之类的小派也这样。不见学术之独立,用食欲代替了求知欲,把学堂变成食堂,少林武当是通吃江湖的大饭票,崆峒、华山、五虎断门刀是小饭票,条条大路通罗马,票票学历都腾达,每一个饭局就是文凭大聚会,每一次盛会都见大胃。你要是小心,可搜到一张人民大会堂从背后拍摄的盛会照片,清一色的秃头中年人,深色西装,洒满一脸,不,洒满一背的正气凛然的食色性也。 清华有六十年没给我们贡献过大师了,只剩一群上书房行走,和官场熟练工。所以清华的人也不要来骂了,我说的是中国教育,一方面我们被喂着药,一方面我们被包着饭,其实我也卑贱地属于五虎断门派的小食客,自清华腰斩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那八字后,我们都没了教育。最后说,等会儿我将前往乐山一所更五虎的大学讲座,我想了一想,要讲那里有个叫沙湾的地方有个姓郭的老乡,怎么从一个引吭高歌的战神,变成一个半月板软掉的文人。 或者不讲,直接开饭吧。鞠一躬,向用无敌胃酸消化了我们青葱年华的大食堂。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5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校庆中的领导人一瞥
热度 1 gaojiange 2011-4-25 21:40
2011 年 4 月 24 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 等出席大会。 北京大学: 1998 年, 5 位常委出席(当时总共 7 个常委)。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等出席庆祝大会 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 6 位常委出席(当时总共 7 个常委)。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出席庆祝大会 论常委出席比例,清华略逊,北大其次,北师大意外夺冠!其 “ 品位 ” 竟然力压清北!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1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华百年庆祝大会上化学家很挣脸哦
热度 12 hongfei 2011-4-25 06:45
清华百年庆祝大会上化学家很挣脸哦 2011.04.24 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有两个化学家很挣脸。 他们一位是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另外一位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李艳梅教授。前者代表北京大学和兄弟院校,后者代表清华大学全体教师。 周院士大家都比较了解,网上信息也多,就不多说了。 李艳梅教授,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清华念的,是典型的三清团。23岁就入了党,又红又专,的确可以作为清华教师的优秀代表。她2008年评上的杰青,比俺要晚几年,俺可以自鸣得意一下。她讲话中提到的维尼熊很有意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幼儿园教师在讲话呢,不过这的确充分体现了清华学生辅导员的风格。 周其凤发言视频 李艳梅发言视频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11578 次阅读|20 个评论
胡锦涛为中国大学发展指明方向 四个必须和三点希望
热度 11 xupeiyang 2011-4-24 21:49
胡锦涛:提高质量是高教改革发展核心任务(全文)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24/163422349474.shtml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1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庆清华百年
jiahailu 2011-4-24 18:32
今天上午,观看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家领导人参加了,据说清华大学3万学子参加校庆,还有国内院校和国际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胡锦涛总书记既代表国家也代表校友发表了重要讲话,实际上是对中国大学发展方向的最新指示,认真听取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觉很振奋。尤其对总书记的三点希望影响颇深,实际上也是给中国大学如何培养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学习文化应该把自身修养结合起来,创新思维要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发展要和个性培养结合起来。我非常赞同。清华百年,培养出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400余人,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才是真正的实力象征。我希望中国所有的大学不要急功近利,要结合特色,发挥优势,凝聚合力,发挥集成作用。清华大学的教师发言也很实在,她说学生的肯定是最好的评价,希望所有的教师以此共勉。
个人分类: 个人浅见|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育?
热度 2 陈众 2011-4-24 13:11
胡锦涛: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育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24/111522348745.shtml 新闻只有一句话? "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胡锦涛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育。" 记者没听错?搞反了吗?没搞反吗?... Fainting... 4月28日,补充: “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高校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 “ 无谓 毕业后来留学;而研究生们,感受不到本科生教育。听了他的话,我在想,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会出现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自己的美国母校却不捐给中国母校。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 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高校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无谓”的精力的。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 ” 以上来自 能丙奇“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800z.html?tj=1 另外:我希望大家不要争论:“高水平=高质量?”这样的文字游戏,更不要陷入听不得甚至讲不得真话的怪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5 次阅读|4 个评论
清华大学:‘一品’而非‘一流’
热度 23 lin602 2011-4-24 07:52
今天是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年,上午十点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仪式,刚刚央视预告,总书记将参加将发表重要讲话。可能常委们大都去参加。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并称中国大陆最好的学校。我的感觉,用大学的标准来衡量这二个学校,可能用‘一品’这个词更合适。 近五十多年来,这二个学校出了多少闪光的世界级研究成果,让人一提起某个世界级科技重大进步都同时说,这是清华人发现的?研究成绩在世界这个‘决赛场’上,占个什么名次?近多少年在世界大学的排名中名次是向前移还是往后退。出了多少人文大师?今天央视讲了二个清华人文名人:钱钟书与曹禺,这二个都是老清华培养出来的大师。 再从深层次上来分析,清华的精神是什么?我找不到清华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精神?教授们都是抬着头、站直腰、眼睛平视前方,遇到官员不避让? 从清华与北大,我能够闻到‘功’与‘利’的气息,能够模糊地看到‘官帽’所处的位置。 但是可以发现,国家将这二个学校都供在那里,钱给得多多的,名誉给得足足的。几乎是所有中国高校中能够得到的,他们不但得到,而且远远多于其他高校。真是中国的‘左右丞相’级‘一品’高校。 ‘一品’与‘一流’,一字之差,但相差万里。清华,应该脱胎换骨了。
9540 次阅读|35 个评论
有人邀请我去人民大会堂观礼,是真是假?
热度 18 gfcao 2011-4-14 16:04
有人邀请我去人民大会堂观礼,是真是假?
这真的是个严肃的问题。 过去经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会议邀请,最离谱的是有一次有位女士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去某个地方开会。她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我声称没时间,对方说:“我觉得跟您挺谈得来的。”吓得我赶紧挂机。 今天又收到一份请柬,具体内容大家看图片就知道了。我自认为对社会贡献有限,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从没做出过什么轰轰轰烈烈的壮举来,何德何能居然收到这么一份荣耀非凡的观礼邀请?孰真孰假实难分辨,特求教科学网诸位专家,能否告诉我这是不是真的?我该不是在做梦吧?
个人分类: 社会|4973 次阅读|54 个评论
榜样!
bestener 2011-3-29 23:22
今天上午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内心极为震撼,颇有所思! 说实话,像杨书记这样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专门为人、毫不利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优秀中国共党员实在难得啊!在此向杨书记致敬!也许,那些天天生活在大城堡中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才是真正的疾苦,什么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心中诸多敬意难以表达,仅以“榜样”二字表达我对杨书记最崇高的敬意!
个人分类: 人生导航|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3月14日10时 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xupeiyang 2011-3-14 09:38
1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14/c_121183904.htm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大学10-24英雄事迹报告团走进人民大会堂
毛宁波 2009-12-21 23:51
荆州新闻网 消息(记者 王慧 徐友明 摄影 杨斌)北京时间12月22日下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共湖北省委联合举行的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报告会开始之前,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亲切接见报告团成员。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以及首都社会各界代表750人参加了首场报告会,聆听英雄事迹报告。 下午三点半,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礼堂内,弥漫着诚挚的缅怀与感动。在大会堂顶数盏满天星灯的交相辉映下,在庄严的国歌中,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式开始。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春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子林,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易法新等参加了报告会。首都大学生为报告团的六位成员送上了灿烂的鲜花。 报告会上,长江大学副校长李家宝、长江大学大学生贾云芸、徐彬程、昌子琪,冬泳队员杨天成、荆州电视台记者官慧,分别以《壮美的青春交响》、《永不断裂的生命之链》、《我不是英雄》、《孩子,我为你们骄傲》、《亲爱的同学,我想对你说》和《英雄的精神 时代的丰碑》为题,用朴素的语言、诚挚的感情,深情讲述了10.24英雄的壮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英雄集体平凡而又伟大的时代形象。 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用热血铸就的生命之链,树起了一座道德的丰碑。亲历救人过程的长江大学学生徐彬程、贾云芸,回忆起10月24日的危急时刻,带给每位听众强烈的心灵震撼。 在聆听报告的过程中,很多观众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一次次地被带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救人现场,一次次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着当时危急而又悲壮的场景。当昌子琪用朴素无华、但饱含深情的语言,述说着对牺牲的三位同学的想念时,真情流露,感动着现场每一位听众,催人泪下。 曾几何时, 90后不能吃苦,我行我素;是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然而在面对他人有难的生死关头,15名90后大学生奋不顾身,用自己的双手拉起生命的人链,诠释了时代青年的高尚形象!作为压轴报告的荆州电视台记者官慧,用亲身经历报道英雄事迹的那些日日夜夜,细数社会的真善美,讲述了平凡中的伟大。用90后英雄的故事,告诉大家90后是敢于担当的一代。 整场报告会为时一个半小时,每一位报告成员的演讲都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英雄们舍己救人的事迹,报告团成员质朴真挚的话语,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让无数人再一次感受平凡英雄的伟大精神,感受到来自荆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爱新篇!报告会最后,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作了重要讲话。 据了解,首场报告会结束后,报告团成员将于今晚抵达天津,第二场报告会明天在天津进行。另外三场报告会依次在哈尔滨、郑州、武汉举行。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改革开放30年人民大会堂照片回顾
zff 2009-1-17 16:29
下午的时间真的很快就过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话。 刚才困得我只打盹。 收到清华刘立教授的EMAIL,很开心,因为刘立教授科学网的精彩博客,让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于是,我也厚着脸皮,跟随刘立教授的脚步,开了一个博客。 这可是我第一个实名制的博客,好紧张,我! 跟刘立教授结缘于2008年12月(哪一天还真是忘了,真对不起)去人民大会堂开纪念科协成立50周年的车上。 那次,我冒冒失失的一下坐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好像北方大汉的男人边上,因为隔着走廊是我好久没见的厦门大学的陈喜乐教授,陈教授老远还记得我这个无名后辈,还特意给我好大一包她家乡最好的桂圆干,让我补气补血。真是感动。 后来才发现身边的是清华STS著名的刘立教授,我们都教科技政策研究、科技社会学等课程,谈了很多共同的话题,还比较投缘,又是湖北老乡。听锦涛书记讲话我们的座位也很近。所以就结了善缘。 虽然我从2004年就开始给研究生讲课了,但还是一直困恼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瓶颈中,跟刘教授交流后觉得真的很有收获。 那天后,赶紧的回家买了刘教授新出的著作《基础研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决定作为重要的教材让学生学习。 可是那次大会堂我自己没有照相,刘教授的博客上有他照的照片哦。 隔了不久,我又有一次机会去人民大会堂了,哈,真是要务繁忙的人啊! 这次,同去的同事带了相机,一起留了几张照片。权作纪念。 锦涛书记的照片请参考人民网、新华网、刘立教授博客、、、 哈哈 我们尊敬的校宣传部部长,先接见我们参会的各位代表并给予同照照片的机会,机会难得,赶紧跑上去合影。头发都还没理清吧。 宣传部部长接见合影完毕,自己再照一个。好拘谨吧,发型都没了,唉,手还插在口袋里,拜托,都室内了哦!棉袄还穿得紧紧的,哈!大会堂真的很大啊,得花好几百块钱吧!哈哈。后面的场景,可能更有趣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01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在人民大会堂
lxwang 2008-11-25 22:07
我在北京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8,49场主题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当时我有幸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报告会。那天学校派车过去,我上去不一会就睡着了。迷迷忽忽之间,感觉有人拍了我一下,睁眼一看,已经到了天安门广场。车停在人民大会堂前面,下车就到了大门前,已经有很多人在排队入场了,进大门要验请贴,巨大的石柱,金色的大门,庄严而肃穆,进入大门是宽敞的大厅,要真正进入会场还要经过严格的安检,手机相机有包的都要放到包里,没包的要先放到桌上的盘子里,等进入安检门才能拿到,那两样我都放到了规定的地方,可我进去的时候警报还是在响,一位女安检员拦住我,用探雷器状的圆环在我全身上下探索,探到口袋的时候警报大响,我才想起口袋中的钱包里有宿舍门的一把钥匙,人家问我是什么东西,我拿出来让人家看了这才作罢让我进去。进去之后,一眼望去的是华丽的雕花落地灯和红色的地毯,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来人民大会堂,大家都在大厅里合影留恋,表情兴奋。我也拍了几张,然后就上楼去二层的常委会议厅,大门口围着很多同学在照相,旁边的桌子上放着饮水机,也有人围上去喝水,我也走了过去,发现纸杯子上都印着人民大会堂几个字,有人还开玩笑说这也应该拿回去留个纪念。 进入会场,首先我就被天花板上的灯饰吸引了,穹隆状的天花板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灯,最中间是一串葡萄状的灯,其余的灯都围着它,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全国人民心向党中央!再一看,宽敞的大厅里已经坐了很多人,中央位置没有坐人的桌子上也已经被人占了位,我只能找侧翼的座位坐了。实木的桌子,舒适的沙发椅,各排之间都有足够的空间方便人进出,我坐在那想象着人大常委会时的情形,仿佛我也成了代表,正在为祖国的命运进行庄严的表决。哈哈,小幻想了一下,不,是憧憬,说不定某一天我就会真正的坐在这里了。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原地矿部副部长张宏仁教授,以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在论坛作第48场主题演讲。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院常务副院长石耀霖教授主持演讲。石耀霖院士刚开学时给我们上地球动力学的课,后来感觉太难就踢了不选,所以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很熟悉的。他介绍张宏仁教授时说了一长串的头衔和兼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强。张宏仁教授身材高大,儒雅从容,眉宇间充满睿智,他先从什么是地质学讲起,指出,地质学要吸收所有科学发展的成就来充实自身,它不应局限到地球本身,而应扩大到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来解释地球。接下来,他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地球的形成,重点讲述了地质学与大气,特别指出了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问题。张教授向听众展示了处理二氧化碳气体的新思路――将二氧化碳存到地下。并向大家介绍了办法的科学依据:地球以前也有很多二氧化碳,后来由于大量藻类的出现,二氧化碳被固定到了石灰岩中形成了CaCO3,于是专家想出了让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解决办法。张教授还指出,中国人均约占全世界各种资源的1/3。他以水资源为例: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2.5%,而这其中有70%左右是冰川水,30%左右是地下水,仅有百分之零点几的淡水在河里。但这个概念常被人们误解,其实这里所指的都是静止水的存储量。我们所用的都是动态储量的水,大部分是通过降雨形成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对水资源不够用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地下水水平面下降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完全不同于我们以前对水资源的理解,算是增长了点知识。末了,张教授向我们简单谈了一些地质灾害,比如地震、沙尘暴、泥石流、滑坡等,并通过动画模拟的沙尘暴向人们澄清了对沙尘暴的定义,沙尘暴其实应叫做尘暴。最后,张教授以地质学本身应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一语点题,简洁的话语中诠释了地质学、地质学工作者以及地质学家的使命。其实这场报告给我的感觉是内容比较空泛,大而不精,本意是想涵盖地学各个方面,但时间有限,有好多地方只能一代而过,还有很多地方完全没提,直接跳过,最后还是超过了时间,导致提问的时间减少,只能提两个问题走走形式,这算是一场科普性的知识普及,给地质专业方面的人没有多少价值。 第一场报告结束,主持人宣布休息10分钟。我们的目光都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位老人,他衣着平常,驻着拐棍,安静得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科学与人文论坛的会场。当会议负责人热情地接待并将他引进会场休息室时,我们才意识到这位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老先生,老先生可是国宝级的人物啊,已经85岁高龄了,我们还能亲耳聆听到老先生的教诲,是在难能可贵。 何兆武一直不赞成中学、西学、国学等提法,他认为,学术只有对错、高下之分,没有中西之分。同时,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也绝没有国别之分。这次演讲,何兆武用了中学西学与现代化这个题目,就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确定中学与西学含义的连贯性和断裂性,从而探讨近现代以来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融和消长,探讨中国的近代化即现代化问题。何兆武认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繁荣和丰富,并形成了悠久优良的学术基础。但是传统学术也要不断地更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新的时代有新的发展。即如对古代典籍更深的阐释,也必须加入新的内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在的时代,我们的思想都接受了很多现代的东西,从这个基点上去去理解古人,当然与古人理解古人有很大的不同。老先生侃侃而谈,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谈了很多内容,由于我不太感兴趣,所以听得并不认真,但还是对老先生以85岁高龄在这里一个多小时思路清晰,言语有力所感染。完了之后学生提问大谈国学之颓废,谈到了目前学习英语的无奈,正中目前教育的敏感话题,老先生只是说,等我们中国有一天强大了,相信世界也都会来学中文。但愿我们的祖国早一点强大。何老说:每一代人都会胜过前一代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老先生对我们的年轻一代抱以了很高的期望,要求我们把握好现在自由开放的时代,充分的锻炼培养自己,肩负起未来的重任。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2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