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陈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又一可笑例证
wya 2014-1-8 10:03
博主注: 又一个卫生和环境学科联合研究的怪胎,真不知医学统计除了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还能干什么? 既然他们能测算: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致数十万人早死,应该也能测算中国每年因房价过高、汽车限行导致群众生活艰辛导致多少万人早死吧? 这样的研究结论反正永远无法验证真伪与准确性,谁都可以算出一个数字。 呵呵,无所不能的医学统计方法,到了治病看疗效的时候却往往素手无策:) http://news.163.com/14/0107/06/9HVFF4LC0001124J.html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研究员 等专家,于2013年12月14日在国际医学界最权威的《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第382卷总第9909期)上,发表了《中国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健康影响(China tackles the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评论(以下简称《影响》),试图给出新答案。 《影响》发表后并未引起国内足够的注意。《影响》认为,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的《中国污染的代价:人身损害的经济评估》报告、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中国环境的疾病负担》报告以及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做的《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07-2008》报告等对中国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进行了评估, 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 。 这一数字远远低于 《柳叶刀》杂志于2012年12月14日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的评估。《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50个国家、303个机构、488名研究人员历时五年共同完成, 提出2010年中国因室外PM2.5污染导致120万人早死以及250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 (具体可详见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4月2日报道《最新报告:2010年中国PM2.5污染致120万人过早死》)。 《影响》认为,《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室外空气污染健康影响最严重的估计,但 可能高估 了中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世界银行、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和复旦大学的相关研究采用了修正的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和各城市实际空气监测数据,评估结果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真实情况。 “ 我不认为,《报告》高估了中国室外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报告》的作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 , “《影响》引用的作为依据的几份报告,其评估的主要是PM10的影响,而《报告》的评估对象则不仅包括PM10,也包括PM2.5。”如果这么看来的话,那么《影响》和《报告》的评估结果可能会比较接近。 国际地理联合会健康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五一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无论是《影响》还是《报告》都是对室外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评估的研究尝试,这些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 但是它们研究的前提都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比如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大气污染物PM2.5,在2007年到-2010年并不存在直接的监测数据,可能只有部分监测点的研究性数据,因此这一数据来源主要是 推算 出来的。”王五一分析,等2016年全国都开始监测PM2.5之后,我们有了全国的完整监测数据,到时再做评估可能结论更为可信一些。 “我们发表《影响》的根本初衷, 主要不是说室外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具体影响到底是多少,而是强调室外空气污染将会对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我们希望国家和公众更多地关注这一问题,更加注重空气质量。”王金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实际上政府已经开始在这么做了。 尽管如此,《影响》指出,空气污染直接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全球疾病负担2010报告》表明,PM2.5已成为影响中国公众健康的第四大危险因素。另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肺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中国首位的恶性肿瘤死因,2004-2005年肺癌死亡率上升到30.84/10万;与1973-75年相比,肺癌死亡率和年龄别调整死亡率分别增加了464.8%和261.4%。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全社会以“同呼吸、共奋斗”的准则,要求未来5年投资2775亿美元治理空气污染。2013年10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启动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系统建设。 《影响》认为,这些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势必会带来中国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显著的公众健康效益。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的相关研究估计,如果中国城市PM10年均浓度达到新修订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限值40 μg/m3,每年将减少20万人过早死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354112.html 吸烟能否致癌?东西方的辩论刚刚开始,定论尚早! 相关分析的首要前提,是确定所研究现象变量间,是否存在着相关关系,即首要前提是定性,然后,才能以数学表达式定量测定现象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分析哪些是主要相关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以及它们的关联程度,只有这样,相关分析才有意义。   然而,在国内外的实际应用中,不少相关分析结论竟把相关分析的首要前提条件忽略掉,尽管在其所研究的变量间存在着量性上的高度“相关关系”,但因其定性的前提条件不存在,而只能是伪相关。迄今为止,在不少相关分析结论中,伪相关的问题可谓是比比皆是。   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证实,不少由相关关系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的确是并非那么可靠。时常存在的问题,是以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或者说,只是揭示了部分表象的相关问题,而却将其更深层次的相关本质问题掩盖。这种与部分表象相关的问题实例,充斥于不少领域而不胜枚举,因此说,确定所研究对象变量间是否存在着非函数相关性的依存关系,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需深层追根求源的问题。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脸红”的事儿
热度 1 liwei999 2013-1-11 15:40
说“脸红”的事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10/2013 22:11:19 说 《饶毅教授脸红,李连达院士脸更红》 的是 黄 老师 。 Quote 黄老师问: 我们的确应该为中医学者在青蒿素、砒霜治疗人类疾病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而骄傲。但是,作为“最大功臣”的屠呦呦和张亭栋教授,两位竟然都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不是有人应该感到脸红? 显然黄老师很看重院士的头衔。镜某的视点有所不同。屠呦呦是药学口的,张亭栋是医疗口的。同样是评价对特效药的贡献,为什么是不同的两个口?黄老师的视点是什么? 说屠老师、说陈竺,都是药物口的视点,至少有一贯性。李老师们是药物口的人,“自夸”一下自己的领域也是人之常情。而从药物口跳跃到医疗口的话,就需要有些说明了。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不能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话,镜某认为就很有必要“脸红”了。 Quote 不能过分强调一些东西。比如: 新中国的很多原始创新成果都是在50-60年代、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即使在动乱的文革,“臭老九”们也没有放弃过对科学的追求,青蒿素、砒霜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代表作。 中的说法就很有倾向性。不能只强调“艰苦”,还要考虑到“不正规”的问题。不能强调成功的一面,也要理解这背后有很多不必要的牺牲。青蒿素的研发与科学的追求是无缘的事情,因为那是个“政治任务”。就如同两弹一星的研发一样,从始至终也没有今天理解的“对科学的追求”的要素。 “脸红”的事儿背后,镜某看到了很多国人思考问题时的缺陷:1)缕不清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关系,2)放弃了、或者是“初始配置”里就缺少消费者主权、患者主权的思考,3)习惯性地选择了崇拜权威式的思考模式,尤其是在医疗的问题上。4)习惯性地容忍了成功者可以不受责备的思考,只看到了成功的辉煌而无视破坏规矩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0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祝贺卫生部部长陈竺当选农工党中央主席
热度 10 xyysh2008 2012-12-10 15:36
据最新报道:卫生部部长陈竺当选农工党中央主席!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12/10/20020271_0.shtml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工党员,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期待陈主席带领我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加强政党协商民主建设、政党监督、参政议政、组织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具有光辉传统的中国农工党续写新的篇章! 相关链接: 农工党党员、卫生部长陈竺: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 方 附农工党简介: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是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目前,农工党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现有党员102000多人。 附简历: 陈竺,男,汉族,1953年8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镇江,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科学博士学位。1970年4月参加工作,2012年9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现任卫生部部长、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70.04--1975.08江西省 信丰县 、横峰县插队知青 1975.08--1977.07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 1977.08--1978.08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教员 1978.09--1981.09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血液病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1.09--1984.09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 瑞金医院 内科住院医师 1984.10--1985.09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附属圣·路易医院外籍住院医师 1985.10--1989.06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肿瘤发病原理专业学习,获科学博士学位,并从事短期博士后研究 1989.07--1993.08历任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内科主治医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1993.08--1995.10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5.10--2007.06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1998.05--今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 2000.12--2007.06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2006.02--今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2007.06--今卫生部部长 2010.04--今中华医学会会长 2012.10--2012.12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 2012.12.10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 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科学等领域有较高造诣,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2001年和2004年)、三等奖一项(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5年);卫生部、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共四项(1994年、1997年、2002年和2004年);获199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1997年法国全国抗癌联盟卢瓦兹奖、1998年度“求是”基金青年科学家奖、1999年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12年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等。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医学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艺术、科学和人文学院院士。   (人民网资料)
个人分类: 政论|28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光明卫生时评:反思备受媒体指责中医治癌获奖
热度 2 sz1961sy 2012-1-27 20:54
光明网 卫生频道 卫生时评 光明卫生时评:反思备受媒体指责中医治癌获奖 沈阳   2012-01-27 15:33:07   http://www.gmw.cn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人民网华盛顿1月24日电 (记者 温宪) 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今日宣布将第七届圣•乔奇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王振义博士和陈竺博士,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研究上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在该研究基础上发展的治疗APL的全新疗法。 据了解,王、陈两位科学家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使APL病人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以往的大约25%跃升至95%, 并使得该种联合治疗的方法成为全世界APL的标准疗法,从而将此种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 中国科学家王振义、陈竺荣获第7届圣•乔奇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是一年内中国医学科学家第二次获得美国医学类大奖项。上一次是屠呦呦制备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本人作为评委之一,参加投票评选《科技日报》举办“隆力奇”杯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就这条入选 Top10 的事件这样描述道: 屠呦呦制备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屠呦呦教授的“三无”身份引反思: 2011年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由于普遍认为拉斯克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屠呦呦获奖得到了舆论的普遍关注。由于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头衔,人称“三无”教授,此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才评价机制的反思。 不过,在王振义教授、陈竺院士他们荣获得此奖之前过去几年,一些主流媒体一直传播某位自称科普作家指责为造假的声音而备受人们关注。直至2011年5月日CCTV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报道,欧洲的科学家用现代医学手段证明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机理才把传统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机理揭秘,事情才有了转机。 欧洲的科学家用现代医学手段证明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机理(CCTV-12 科技之光) 王振义教授(资料图片) 王振义教授1924出生于江苏省兴化,是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振义博士是中国公认的首屈一指的血栓和止血专家。他同时兼任上海血液研究所的荣誉所长,曾任《中华血液学杂志》荣誉主编,国际心脏学会理事,及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理事。王博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是陈竺博士的硕士生导师。王博士1948年获震旦大学医学博士,他主编了五部著作,编译了《出血疾病》等14部书籍,发表了320多篇科学论文。 2008年3月14日,王振义教授的学生、陈竺院士领导的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一篇论文,对中药方剂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做了系统分析,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了一个完全依据中医理论研发出来的中药复方黄黛片治疗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理,并将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用现代医学的方法阐释得淋漓尽致。国际主流科学界也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如《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中医药:古老复方的现代新解”的述评,认为这一研究显示了“古老药方的主要成分是如何‘和谐行动’治疗疾病的,对于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沟通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杂志在对陈竺的访谈中也对该文进行了报道。 欧洲的科学家用现代医学手段证明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机理(CCTV-12 科技之光) 据了解,王振义教授、陈竺院士两位科学家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使APL病人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以往的大约25%跃升至95%,并使得该种联合治疗的方法成为全世界APL的标准疗法,从而将此种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 陈竺博士(资料图片) 陈竺博士自2007年起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2000至2007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艺术、科学、人文科学院院士。陈博士还曾多次获得国家颁发的中国科技奖项,以及作为第一个非法国人获得法国抗癌联盟颁发的“鲁瓦兹”奖。 不过,看一下2008年3月13日题为《新华社假新闻:“中药复方治疗机理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肯定”》博文及3月14日题为《再说新华社假新闻:“中药复方治疗机理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肯定”》博文,还有,2008年3月31日 《北京科技报》记者马佳、吴洣麓写的题为《 院士证明中药复方科学性 方舟子就表示怀疑该论文的价值 》这样的从博文造假指责、到正规政府科技报纸传播一个国家现任卫生部部长造假的未经证实(又不见采访当事人陈竺院士)消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反思的媒体现象。 首先,科技新闻与科研成果的判决,不应该是靠媒体去下结论。否则,就犯了新闻学的禁忌,会误导公众。 美国科技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判案,叫巴尔的摩案,当年就轰动全球。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优秀的领导者,巴尔的摩从来都是美国科学界的风云人物。就连因他而命名的“巴尔的摩案”,也是美国众多的科学不端行为案件中影响最大,争论最激烈的一个。巴尔的摩是美国生物学领域的一位传奇性人物,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反转录酶,这种酶可以从RNA模版来合成DNA,将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这一发现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癌症和艾滋病机理的了解,从而使这位当时年仅37岁的生物学家成为197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巴尔的摩后来被平反,但时间已经过去多年,损失已经无法挽回。这是值得中国媒体引以为鉴的。 其次,科研成果的判决,不应该是靠专业以外的人士想当然去下结论。否则,就犯了外行评价内行成果的假科学鉴定后果。会扼杀中国科技的进步。 这个问题其实稍微有点科学学知识、科技史常识的人都很明白,然而,有一些缺乏科学基本训练的媒体报道,往往乐于哗众取笼,不经过采访当事人、不找同专业的专家多传达观点就拿一些“科普专家”百事通式地想当然下结论,特别是那些专施商业公司产品“科普作家”去下判断,很不负责任。 最后,从科学学和世界科技史上看,也出现过科学巨匠涉嫌科学不端行为的作弊行为案例,表明作弊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今天的科技发展,不就是科学家为解决现实难题、从无数个可能答案中选中最佳解决方案吗?没有失败的、有缺陷的解决方案,那来最佳解决方案呢? 这就是科学学的历史唯物观和辨证发展观,作为科播科技、科普知识的媒体从业者,我们需要有更加严谨的科学精神,用敬畏科学的心态,去给中国科学家更加有人性化的客观报道,而不是以破坏中国科学家整体形象为快意,那样的话,正中了美国《自然(Nature)》杂志近年来的一个论调:在2010年《自然(Nature)》杂志指责中国传统文化导致大陆抄袭泛滥,在2012年初刚刚甩出一篇题为《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新闻评论,认为在中国是孔子和庄子思想对现代科学发展的阻碍,这种论调本质上想抹杀中国各个阶层科技工作者贡献推销西方产品(服务)第一,抹黑中国科技成果,是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科技进步的媒体从业者关注的。(本文作者是光明网卫生事业部总监) http://health.gmw.cn/2012-01/27/content_3439009.htm
个人分类: 光明网卫生时评|525 次阅读|2 个评论
陈竺语录:中科院112次科学人文论坛
热度 6 yz2011 2011-11-1 11:38
我坦白地说,我们的医改是有误区的,走过弯路,那就是市场化导向。应该是公益为主线!我作为党外人士,做了点技术性的贡献。 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是最难啃的,这是本人特别坚持的! 我要向古巴学习,他们的生物医药发展很好,我们强调经济,更要关注民生! 能否获得诺贝尔奖不在于论文长短,***在《自然》上的论文很短,只有两页! 地沟油的问题本来是一个生物科技的问题,与航天科技一样,是生物柴油一样的问题。很遗憾,现在成了社会问题。让我们每人都关注这个问题! 关于我的导师王振义对我的培养问题,我很感谢他。每个社会都需要伯乐,但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首先看你是否先成为了千里马! ————————陈竺 20111101 11:57(来自转述)
4778 次阅读|4 个评论
砷化物:药物还是毒物?
热度 17 xcfcn 2011-6-26 18:57
砷化物:药物还是毒物? —— 吃海鲜别喝橙汁! 砷( As )与磷( P )都是第五主族元素,它有两个化合价: +3 和 +5 。它可以和氧原子化合成 As2O3( 砒霜, white arsenic) 和 As2O5 ,它也可以跟氧的同族元素硫 (S) 化合成 As2S2( 雄黄, reagar) 和 As2S3( 雌黄, orpiment) 。他们都有剧毒但在中医里又经常入药!关键还是量的问题。 1 、 西方化学史家一般认为,最早从含砷矿物中制取单质砷的人,是十三世纪日耳曼炼金家马格努斯 ( Albertus Magnus , 1193/1206-1280 ,教会博士,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 ) ,因为他曾用两分肥皂与一分雌黄共炼,制得类金属砷。 1962 年美国科学史家席文 (N.sivin) 研究我国唐代炼丹著作《太清丹经要诀》,发现其中所载的“造赤雪流珠丹法”实际上是还原雄黄为单质砷的方法,他依照原法仔细地做了模拟实验,所得到的生成物是类金属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王奎克等人和清华大学的郑同等人通过文献和实验提出葛洪 (284-363 )的《抱朴子》里的一段话才是最早发现砷单质的文献。不过似乎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国际化学史界的重视和认可。这段话是:“又雄黄……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之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如白冰。” 2 、砒霜剧毒。当年 光绪皇帝 和传说中的武大郎就是被这种东西毒死的,其典型症状是七窍流血。另外据 1961 年 10 月 14 日 《 nature 》的 文章 ,曾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最后也是被砒霜搞掉的。 3 、砒霜用来治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 ),最早西方有人用来治白血病,但未引起重视,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 韩太云 药师偶然发现民间秘方 , 由中药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蜍等配制而成,将其改制成水针剂肌注治疗多种癌症,并自行命名为“ 713 ” 或“癌灵”注射液;后 张亭栋 医生做出重大改进, 陈竺和陈赛娟 阐述其机理,引起国际轰动,陈院士夫妇也靠此起家。作为商品名 Trisenox 已在美欧日上市,不过产权不是中国的。 4 、 海鲜与维生素 C 混吃容易中毒! 海鲜如龙虾和螃蟹富有五价砷合物,维生素 C 是还原剂,这样能把五价砷合物还原成三氧化二砷,导致中毒。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和饮料有青椒,西红柿、橘子、橙子及西红柿汁、橘子汁、橙子汁等。所以这类食物禁忌还是要适当忌口。当然当场死翘翘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大不了难受几天 。 (究竟有没有中毒还有争议) 5 、我们常把“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称为“信口雌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古人用矿物雌黄制成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有误,则用雌黄涂抹后改写。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馆阁新书浄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惟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6 、据南方周末的报道: 让朱砂、雄黄退出中成药 。雄黄入药的中药甚多,尤其是儿童用药如牛黄解毒丸、小儿惊风散、安宫牛黄丸等雄黄剂量严重过量,严重的是砷化物是有累积性的,因为它容易跟蛋白质中含硫的氨基酸结合。故慢性砷中毒会导致皮肤、指甲、毛发(多含含硫的角蛋白)等病变。 7 、臭屁的砷基生命。去年美国科学家 Felisa Wolfe-Simon 培养了一株耐砷的细菌并发表在 Science 上引起轰动,因为他声称 As 可以代替 P 成为 DNA 的骨架 。但是发表后化学界多表质疑,最近 Science 又发表多人的 comments ,认为之前他声称的证据还不够硬。其实早在 1987 年哈佛的 F.H.Westheimer 教授就在 Science 上发表过经典文献 why nature chose phosphates? 这次挑战显然没有成功。我自己也准备在这方面做点工作。 8 、据说端午要喝雄黄酒?我是没有喝过,当然也没有划过龙舟,但是粽子总是吃过的。不过,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型的故事还是听说过。据《清嘉录》中的《雄黄酒》一节,端午节似乎是卫生节。“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蔡云《吴歈》诗云:‘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雄黄主要用来“辟虫避瘟,消毒驱邪”。 9 、保罗·埃利希( Paul Ehrlich , 1854-1915 ),德国犹太人,化学疗法的提出者, 1908 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其生平故事出现在 1940 年好莱坞的 Dr. Ehrlich’s Magic Bullet 银屏上。 他发明了 Arsphenamine ,又叫 606( 不是表示失败了 605 次,而是表示第六代的第六个品种 ) ,是当年治疗梅毒和嗜眠病的特效药(我们伟大的领袖列宁同志就是死于晚期梅毒发作,从而改写了苏联甚至世界史)。 其实在维多利亚时期,美女们流行把砷化物抹在脸 和手 上,以求美观和返老回春。 甚至她们还把砒霜就着醋和石灰粉喝到肚子里去,以让自己的皮肤显得更白一点。 10 、水污染致砷中毒,公开报道的著名案例是 孟加拉国 、台湾以及 广西河池 。主要是地下矿物开采导致的。但人身危害不是特别大。
个人分类: 化学与社会|72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现在还有这样爱才的社会环境吗?
热度 5 陈龙珠 2011-1-18 18:04
日前,王振义先生获得了2010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令他的学生和所在单位的领导们欢欣鼓舞。我孩子目前就读于王先生所在的医学院,自然关注了近日传媒有关他的生平和事迹介绍。 一个人杰出的成就,除其聪明智慧外,与其好学、实干的素质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不无关联。当看到 一篇报道 中“现任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深情地回忆了刚刚考取研究生时,王教授教他查资料的情景。1978年,王振义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这个“中专生”为自己的硕士”的二行文字时,不禁让我感慨了起来:当今已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还有象当年王先生爱才而能争取破格录取陈竺做硕士生的社会环境吗?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88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的好部长 ---- 陈竺
xupeiyang 2011-1-6 17:05
卫生部1月6日在北京召开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竺部长很厉害
xupeiyang 2010-11-12 08:43
卫生部长:大医院盲目扩张加剧看病难 http://news.qq.com/a/20101112/000417.htm?pgv_ref=aio 对于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陈竺在会上说,在新一轮改革中,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不能采取单纯规模扩张的简单外延式发展模式,特别是不符合功能定位的盲目发展,这种盲目发展会造成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给医疗质量和安全带来隐患,同时削弱了基层医疗服务卫生体系。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2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推进7项工作
hucs 2010-11-11 22:49
陈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推进 7 项工作 2010 年 11 月 11 日 16: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和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缓解群众看病难。   二是按照 上下联动 的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内在联系、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是改革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 一卡通 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解决群众 垫支 、 跑腿 、 排队 等问题;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支付方式,促进公立医院形成控制费用的内在机制。   四是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促进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县级医院是省、市、县城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基础,又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龙头,是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公立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五是内增活力,改善服务。加大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力度,提升患者满意度;全面实施预约诊疗,优化就医流程,方便患者就医;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控制单病种费用;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做好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实施绩效考核,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六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疗人才。   七是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财政部已经同意在这项工作上给予地方以经费支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竺当选中华医学会会长
科学网编辑部 2010-4-25 20:29
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当选中华医学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4月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钟南山会长做了学会第23届中华医学会工作总结。 下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全体代表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及理事。国家卫生部长陈竺院士当选24届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长张雁灵、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院士当选为新一届学会副会长。
个人分类: 业务探讨|4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母校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 《科学》我国白血病研究又获重大突破
xupeiyang 2010-4-9 16: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4/230670.shtm 《科学》:我国白血病研究又获重大突破 发现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三氧化二砷的作用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4月9日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 Science )上发表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 是砷剂治疗APL的直接药物靶点。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直接与癌蛋白PML端的锌指结构中的半胱氨酸结合,诱导蛋白质发生构象变化和多聚化,继而发生SUMO化、泛素化修饰而被蛋白酶体降解。癌蛋白的降解最终导致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和凋亡。使APL成为人类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临床治愈的成功范例。这一成果丰富了APL靶向治疗的理论,对于推动其它类型白血病和实体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abstract/328/5975/240 Science 9 April 2010: Vol. 328. no. 5975, pp. 240 - 243 DOI: 10.1126/science.1183424 Prev | Table of Contents | Next Reports Arsenic Trioxide Controls the Fate of the PML-RAR Oncoprotein by Directly Binding PML Xiao-Wei Zhang, 1 ,* Xiao-Jing Yan, 1 ,* Zi-Ren Zhou, 2 Fei-Fei Yang, 3 Zi-Yu Wu, 3 Hong-Bin Sun, 4 Wen-Xue Liang, 1 Ai-Xin Song, 2 Valrie Lallemand-Breitenbach, 5 Marion Jeanne, 5 Qun-Ye Zhang, 1 Huai-Yu Yang, 6 Qiu-Hua Huang, 1 Guang-Biao Zhou, 7 Jian-Hua Tong, 1 Yan Zhang, 1 Ji-Hui Wu, 4 Hong-Yu Hu, 2 Hugues de Th, 5 ,8 Sai-Juan Chen, 1 ,8 , Zhu Chen 1 ,8 , Arsenic, an ancient drug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interest because it shows substa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Arsenic trioxide (As 2 O 3 ) exerts its therapeutic effect by promoting degradation of an oncogenic protein that drives the growth of APL cells, PML-RAR (a fusion protein containing sequences from the PML zinc finger protein and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PML and PML-RAR degradation is triggered by their SUMOylation, but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s 2 O 3 induces this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is unclear. Here we show that arsenic binds directly to cysteine residues in zinc fingers located within the RBCC domain of PML-RAR and PML. Arsenic binding induces PML oligomerization, which increases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small ubiquitin-like protein modifier (SUMO)conjugating enzyme UBC9, resulting in enhanced SUMOylation and degrada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ML as a direct target of As 2 O 3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drugs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its specificity for APL.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Genomics, Shanghai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Rui 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197 Rui Jin Road II, Shanghai 200025,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Shanghai 200031, China. 3 National Synchrotron Radiation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Beij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AS, Beijing 10004, China. 4 Hefei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Physical Sciences at Microscale and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China. 5 Universit de Paris 7/INSERM/CNRS UMR 944/7151, Equipe Labellise No. 11 Ligue Nationale Contre le Cancer, Hpital St. Louis, Avenue C. Vellefaux, 75475 Paris CEDEX 10, France. 6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AS, Shanghai 201203, China. 7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Carcinogenesis and Targeted Therapy for Cancer,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omembrane and Membrane Biotechnology, and Key Laboratory of Stem Cell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Zoology, CAS, Beijing, China. 8 The Ple Sino-Franais de gnomique et de Sciences du vivant de lHpital Rui-Jin, 197 Rui-Jin Road II, Shanghai, China.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E-mail: zchen@stn.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