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香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香山会议简报出炉
热度 3 郑玉峰 2011-6-1 13:06
2011年05月17日,香山会议办公室,印发了第391次香山科学会议“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简报。我今天才收到,赶紧制备出相关的pdf版本放到这里,供大家下载。(因为是从印刷品上扫描再编辑出来,所以效果一般,见谅) 香山会议简报.pdf
3095 次阅读|4 个评论
周末爬香山
热度 2 AIPBeijing2010 2011-5-24 17:35
北京的景点也蛮丰富,自来北京一年以来,因为工作关系,曾4次游览慕田峪长城,6次到颐和园,3次去故宫,2次植物园,2次天坛。而我个人呢,喜欢爬山。基本上每周六,只要条件允许,就兴冲冲挤上公交车,去爬香山。 每次爬香山,我选择的路线都各不相同。上山的路也很多,估计精确地走相同的一条路也很难。山上人一般都很多,男女老幼,热闹非凡。植物园人更多,就没去凑那热闹。 爬山益处多多:锻炼身体,健美体形,放松心情,更补充能量。 期待这周末能去!!
个人分类: 生活|1362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家科协香山学术会议论文集 序
热度 3 何裕民 2011-3-28 08:51
现代物理科学巨匠,也可以说是与上世纪初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奇才—英国的霍金,最近推出了他的新作:《大设计》( The Grang Design )。在该书的第三章《何为真实》( What Is Reality ?)中,霍金提出了下述的推论:假定有一个鱼缸,里面的金鱼透过弧形的鱼缸玻璃观察外面世界,它们中有头脑的学者开始发展“金鱼物理学”,归纳出了观察到的现象,并建立起一些定律,这些物理定律能够解释和描述金鱼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且较正确地预言外部新现象,甚至还可能事先部分预知地震、海啸等人类目前困惑的难题 —— 总之,完全符合人类现今对物理学定律的要求。而金鱼的认识和人类现今的物理学定律肯定有很大不同。比如,人类看到的直线运动可能在“金鱼物理学”中都表现为曲线运动。霍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金鱼物理学”可以是正确的吗? 当然,按照现有的主流性理解,这些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们与今天被认定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物理学定律相冲突,或者是无法“通约”的。因为人类已将今天对外部世界的某一类认识定义为“真实”或“客观”,而将所有与此有所不同的认识 —— 包括来自非主流文化的 —— 都判定为谬误。而霍金却诘问道:“我们何以得知我们拥有真正的没被歪曲的实在图像 ?…… 金鱼的实在图像与我们的不同,然而我们能肯定它比我们的更不真实吗?”用国内知名的科技史专家江晓原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答案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霍金如此推理的真实动机何在?其实,他想强调人们认知客观世界时都是借助于某种“模型”或“图像”的。这就有点像恩格斯笼统所说的科学家“在哲学指导下思维”;也像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依赖于脑袋瓜中原先所存在的“认知结构”。霍金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也就是说,不存在一种唯一的、超然的、绝对客观的实在性概念。霍金本人认可的是一种“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对此,他进一步阐述说:“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并特别强调“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在科学认识上的方法论意义,视其为“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的框架”。江晓原教授认为霍金以“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的哲学宣言,正式加入了“反实在论”的阵营。事实的确如此。形形色色的“实在论”,可以说是当今物理科学的哲学根基及方法论核心;而各种各样的“反实在论”,其核心则在“一定的约束下否认存在着一个‘纯粹客观’的外部世界”。对此,国际科学哲学界已经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辩。在此,我们不作展开。我们感兴趣的是霍金所强调的所有“实在性概念”都依赖于一定的图像、模型或理论的这一结论。这一睿智的论断,可以为中医学某些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些许哲学支持或思路指导。 其实,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科学探索都是人脑的思维活动;既是人脑的思维活动,就必然遵循人脑思维的一些规律与特点。比如,受到了思维方式制约,受到了某种模型、图像的影响。对于循经感传(经络现象)或经络理论(包括中医其他理论)的研究,又何尝不是这样!?脱离了思维方式或认知模型、图像,进行所谓的纯科学的经络实质等的研究,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多年来劳而无功;至少是不得其要,表现为事倍功半。 近来,国外学者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出现了不少有份量的专著。比如说尼斯贝特的《思维的版图》、库伯·雷默的《不可思议的年代》等等。人们强调一点:东西方(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及源自古希腊传统的,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的确在思维方式及认知世界的模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类不同造就了他们不尽相同的“实在论”及相应的对世界的不完全相同的描述。经络理论与中医学的其他一些理论就是其代表性产物之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理论能够解释和描述许多生命事实及现象,且能够较正确地预言某些新出现的现象,并可相当大的程度指导人们的保健及医疗实践活动。因此,按照霍金的“金鱼物理学”假设,推定中医学的这些认识肯定比今天的主流性认知“更不真实”,是缺乏认知心理及哲学根基的,或者说是个“伪命题”。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包括中医界的主体)基本不考虑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型之异同,只是在现代化、科学化的旗号,强行地削足适履,一个劲把“经络”等的有关研究硬性地“塞入”现在唯一的主流性物理定律框架之中。这样做,只能导致以下结果:不是被排斥,就是受蔑视;或者结果只是个四不像,谁都难以接受。显然,这是有欠公允的,或者根本上说是种“无知”!问题就出在忽略思维方式及认知图像或模型的差异上。 这次科协的香山会议,以“象思维和经络实质”为主题,就是试图对上述有欠公允或武断的科学研究行为做出分析、批判与反思。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象思维(或者象思维所基本涵盖的中国及东亚思维)是有别于西方“实在论”基础上还原思维的一类思维方式,而“经络”等则是在“象思维”过程中东方古贤对生命世界的某些现象或事实所做出的“另类”的描述与解释,并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本次香山会议,会聚了全国这一领域诸多研究专家的真知灼见,本论文集中便有较充分体现。相信本次香山科协会议的召开及论文集的出版,将对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并相应辐射到经络及中医理论的梳理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鉴此,乐于为序。 何裕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1 年 3 月 18 日 说明: 年前,在香山召开第 45 次香山科协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象思维’经络实质”。在这个全国最高级别的科学会议上,何裕民教授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黄龙祥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应国家科协要求,会议论文须编撰成册,并邀请何教授作“序言”。故有此序言。
33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下午放假,爬香山
suxiaolu 2011-3-8 19:21
下午放假,爬香山
走上去花了40分钟,下来坐缆车,这是最健康的爬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长时间走下坡对膝关节的冲击很大,容易造成永久性伤害。看到不少人坐缆车上,走下来,自以为既省力又锻炼,其实既没锻炼,又受伤。 摄于缆车途中,可以看出今天空气透明度相当好。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春时节游香山
cherrylu1960 2011-2-4 21:37
早上一睁眼,嘀嘀,手机短信提醒音响起,查看之,“2月4日立春,值万物复苏阳气生发时。建议您晨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放松心情以利阳气舒展!春易感冒,注意保暖。”好温馨的短信!读了以后真的让人感到些许温暖,些许感动。亦困意全无,生出一种到大自然中去迎春之冲动。遂起床简单收拾填肚,不到九时便出门驱车直奔香山。长假的交通状况十分的好,一路畅通无阻,不到半小时就到达香山脚下。要说也是有缘,去过无数次的香山,好像还没有去过碧云寺,这次稀里糊涂车停下的地方正好是公园北门。一进门便见碧云寺了。经过了初一旺盛香火的洗礼,今天的碧云寺内显得有些清静,正好可以静心祈福。祈求平安是内心永远的追求,因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 通往香炉峰的上山缓坡好像又新修过了,路显得更好走了。对于四个5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沿得这样的山间缓坡缓步而行,再适合不过。能暂时告别都市的喧嚣,特别是“炮火”连天的街道,到山里呼吸新鲜的空气,心情自然好了许多。在大自然中登高漫步,对于荡涤体内浊气,扶携正气,舒缓神经,终归有好处。时近正午,浮云散去,温暖的阳光撒满了山野,天空又变得湛蓝,冬日的香山有冬日的美在。游人渐多,多为家人结伴而游,可见世间亲情百态。 今日正午12时33分立春,我们在香山平台迎来了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今天的天气真的很温暖,让人感到了春的气息。树液开始流动,枝芽开始萌动,随着立春时节的到来,真正的春天离我们也不远了。 兔年伊始,伴随着春的信息。但愿是个好年景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志平:《科学时报》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大陆地震预测瓶颈
readnet 2011-1-7 00:43
本博参加了关于强震预测的《第388次香山科学会议》。今日收到 《科学时报》新闻中心 主任记者潘锋发来的EMAIL:内容如下:您好 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第388次香山科学会议专题报道,已经刊登在1月3日出版的《科学时报》一版。 电子版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240287.html 如需寄送样报,请告您的通讯地址和邮政邮编。 我们也欢迎您将您的有关地震预测、预报的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随时发给我们,以便能与更多的读者共同分享。 《科学时报》新闻中心 主任记者 潘锋 1-3 博主 (李金蔚)李志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71e16e0100o37p.html 有关专家在第38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 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大陆地震预测瓶颈 本报讯 我国是世界上强震频发的国家之一,1985年至今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9次,主要集中在我国台湾和青藏高原。我国不仅地震多,而且震源浅。而浅源地震破坏性极强,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出席日前在京举行的以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为主题的第388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指出,至今人类还不能科学地预报地震,地震预报成为全球最具有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大陆地震预测的瓶颈。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马宗晋在题为《全球与中国地震(Ms7.0级)概要》的学术报告中,从全球角度介绍了北纬25~45大陆地震密集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情况,认为强震在全球尺度上存在时空关联性,指出单一手段预测地震具有局限性。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在题为《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板内热地震成因及立体监测》的评述报告中,总结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平面、剖面、时间分布规律,认为大陆地震可能的形成机理是:地核和地幔深层热流物质经过多次垂平转换后从大洋流入大陆,造成大陆地幔软流圈加厚和底辟上升,引起大陆下地壳含气热流物质从盆地向山脉流动,当下地壳长期积累的热能超过中地壳应变能时,在引潮力的触发下发生地震,并造成上地壳脆性破裂。 与会专家强调,地震预测的关键是创立地震成因理论、理顺预测思路、整合监测手段、实施强震立体预测系统工程。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全新的思路探求大陆板内地震发生的规律和机理,找到有效的地震前兆;发展我国航天、航空、地面到地下的多层次高科技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和手段,提高短临地震预报水平。 国土资源部研究员李廷栋指出,探索地震发生机理,不仅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还有助于创立地学新理论。我国强震多、灾难大,这样的地震区位优势,也为中国科学家探索地震规律和成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完全可以走在世界前列,关键是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攻关、综合集成和资料共享。(潘锋) 《科学时报》 (2011-01-03 A1 要闻)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圣诞礼物大放送,人人都有!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铁证如山 2011-01-04 22:55:25 理清构造地震的孕震机制,建立最简单的震源模型; 只有对未知的地震现象具备了最本质的认识,才能梳理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今天总算是看到有人关注构造地震的成因了。 博主回复: 2011-01-04 22:58:4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威博导正在破译板内地震的成因。 铁证如山 2011-01-04 23:10:53 地震成因问题是整个地震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若不能初步解决,将致使后续工作极难进行。 可是,由于有一种观点认为:地震成因问题可能是一个几代人或十几代人以后才会解决的问题。所以,成为一个冷门。 博主回复: 2011-01-04 23:27:54 北工大的李均之教授认为,不能因为地震的成因没有搞清就不做地震预测,地震预测可以像中医诊脉一样,通过各种信息诊地球之脉动(地震)。 铁证如山 2011-01-04 23:42:28 为了地震成因的问题,我曾经专门去请教李均之教授,李教授确实是这样认为的。我个人认为,所有的工作最终都将服务于预测,所以,成因与预测都不可放松。 铁证如山 2011-01-05 21:47:28 理性的学术讨论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仔细看过李德威博导做出的结论后:发现目前该结论仅处于猜测的层次,远未深入到洞察震源机制成因的层面。 大家都关心地震成因的问题,该观点难以令人信服。 有关专家在科学会议上已经指出: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大陆地震预测的瓶颈工作思路一清二楚。 博主回复: 2011-01-05 22:57:09 嗯,据说争议较大。但是没有假说怎能揭示真理?不进入太空,地球圆、方都是假说。 铁证如山 2011-01-05 23:23:00 建立假说的第一步就是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首先能够自圆其说;第二步经受逻辑推理的检验;第三步回答之前所有假说能够回答的问题;第四步做出自己的有效模型;第五步要比所有已知的同类模型都更简单;第六步推导出新的现象并证实。 符合以上条件,才仅仅是一个可以拿得出台面的假说,否则, 在严谨的科学面前,只不过是一个臆测。 另外,地球是不是圆的,也不是靠进入太空后才证实的。 耿宪温 2011-01-06 02:43:24 北工大的李均之教授认为,不能因为地震的成因没有搞清就不做地震预测,地震预测可以像中医诊脉一样,通过各种信息诊地球之脉动(地震)。-----赞同李均之教授的观点。 反对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大陆地震预测的瓶颈。的观点,认为过分强调这一观点可能会将地震预测研究引向歧途,并导致国家有限的科研资金发生投入方向性问题。 -----主张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逐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 博主回复: 2011-01-06 18:28:49 李教授说不能因为地球的不可入性就不去预测地震,通过中医诊脉的方式是可以找到病灶(地震预测三要素)的。 铁证如山 2011-01-06 17:26:14 因为地震的成因没有搞清所以坚持像中医诊脉一样,通过各种信息诊地球之脉动(地震)即:做出震情预测。这包含了一种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令人钦佩! 李教授预测地震的方法可能有十多种,如:生物传感、次声波曲线等,对很多地震有超常准确的预报,有国外学者评价远程预测能力有些超越当今科学常识的内涵。以次声波观测为例:能测到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前兆,时间误差在4天之内,震级误差小于0.8级。只是地震发生的方向和地点无法测出。可谓美中不足。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现象常识,次声波的特征。 国内搞地震预测的人,虽不时传出喜讯,也曾有惊世成就,因种种原因做不到有效保持。所以,对于一种凭经验认识居多的论断,其有效传承性不免出现问题。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于分析现象中的变量。又如何能做到对应在三要素上的准确呢? 地球上时时都在发生地震,只是大小不等,5级以上地震就可能带来危害,还存在一个震源深浅的问题。所以,怎样筛选?又是一个机制成因的问题。总不能不停地发布预报。 若明明有严重的临震信息,危机恨不能令人撞墙跳脚,可必须详细表述的内涵,总也说不明白,如何令拍板的决策者信服(官员们怕担谎报的责任)。出现了漏报,又一次追悔莫及...... 生灵涂炭!不忍目睹!罪在何人?成因不明! 博主回复: 2011-01-06 18:26:49 李教授说不能因为地球的不可入性就不去预测地震,通过中医诊脉的方式是可以找到病灶(地震预测三要素)的。 铁证如山 2011-01-06 22:28:16 地球的不可入性这个挡箭牌,最早就出自中科院一位院士的口中(对于那些持拿来主义观点的人,在此不多繁琐)。因为汶川地震他们一直是坚持无前兆的、无前震的、极突然的、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地震是不可认识的。因为地下是不可入的(原话)。对于这样一个欺上哄下的伪命题竟然在地震界流行起来,被观点不同、意见相左的主流与非主流纷纷相中...... 平心而论,真的就丝毫不惭愧吗! 李教授主张地震是可预测的这本身便是一种乐观的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思想。不料,到博主这儿又多了几层意思,成了或许也是不可认识的,实在是画蛇添足! 如果真的绕过机制成因,用诊脉的方式可以做到精确的三要素,民之福、国之幸!现实是理论与实际明显不符! 如果置分析科学的原则于不顾,无异于盲人摸象。 扩展阅读: 李志平的卫星红外云图异常观测 卫星红外云图异常观测 (55) 关于2010-12-28秦皇岛市昌黎县3.2 ( 3 / 234 ) 2010-12-28 09:36 矿难、地震、鞭炮厂爆炸=灾害链? ( 2 / 48 ) 2010-12-06 21:17 关于2010-10-16河南平煤瓦斯突出已 ( 4 / 128 ) 2010-10-16 21:11 关于2010-10-12与甘肃民勤与内蒙阿 ( 1 / 85 ) 2010-10-13 12:16 ★●5次对2010年4月14日 ( 3 / 151 ) 2010-09-22 19:17 关于20100918贵州罗甸县、广西河池 ( 1 / 71 ) 2010-09-18 18:56 关于重庆荣昌县、内江市隆昌县县交 ( 7 / 171 ) 2010-09-10 21:49 关于829兰渝铁路施工现场山体垮塌3 ( 1 / 95 ) 2010-08-31 16:33 不可思议的预测伊春飞机失事坠毁 ( 8 / 408 ) 2010-08-25 09:49 2010年8月22日到中科院遥感所与吴 ( 4 / 178 ) 2010-08-23 09:51 关于黑龙江鹤岗煤矿近期可能发生矿 ( 7 / 455 ) 2010-08-16 19:59 可能与8.3平武地震、8.7什邡矿难、 ( 5 / 517 ) 2010-08-10 21:18 夜所梦之4:台湾E120.451,N23.65 ( 19 / 1805 ) 2010-08-04 21:46 更正:贵州村民称滑坡早有预兆笔 ( 0 / 159 ) 2010-07-02 12:39 陈一文:热烈祝贺5月25日四 ( 0 / 177 ) 2010-07-01 23:01 给广西百色市政府紧急预警报告(一 ( 5 / 479 ) 2010-06-29 12:35 关于2010-06-27台湾宜兰5.2级地震 ( 2 / 107 ) 2010-06-27 09:10 关于2010-06-13鸡西平岗煤矿矿难的 ( 4 / 140 ) 2010-06-24 19:37 关于2010-06-05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 ( 4 / 638 ) 2010-06-05 21:44 关于2010-06-04新疆叶城县4.0级地 ( 0 / 84 ) 2010-06-04 21:25 大夏:傅德志造谣污蔑爱国志 ( 6 / 106 ) 2010-05-30 10:02 关于青海玉树MS5.7级余震的预测 ( 8 / 247 ) 2010-05-29 11:26 南方周末否定地震比预报地 ( 0 / 99 ) 2010-05-28 12:34 关于琉球群岛发生6.1级地震的预测 ( 2 / 134 ) 2010-05-26 19:37 关于2010-05-25成都5级地震的预测 ( 7 / 220 ) 2010-05-25 18:57 陈一文:中国地震预报四十年 ( 1 / 220 ) 2010-05-19 22:40 陈一文:中国地震预报四十年 ( 4 / 128 ) 2010-05-19 22:37 关于广西河池发生2.8级地震的预测 ( 1 / 168 ) 2010-05-19 18:50 敬告我的网友:卫星云图的异常与地 ( 10 / 416 ) 2010-05-19 07:18 关于山西盂县煤矿瓦斯爆炸10人死亡 ( 7 / 233 ) 2010-05-19 00:00 关于渤海MS3.8级地震的预测 ( 8 / 272 ) 2010-05-17 22:50 2010-05-14西藏拉萨当雄县Ms4.7级 ( 4 / 123 ) 2010-05-15 09:34 南方周末记者谭翊飞:地震 ( 1 / 66 ) 2010-05-14 19:20 陈一文顾问向方舟子提议辩论 ( 7 / 182 ) 2010-05-04 12:27 陈一文:中国人1976年发震时 ( 2 / 420 ) 2010-05-03 12:09 关于2010-04-15西藏聂荣县Ms4.5、M ( 13 / 635 ) 2010-04-16 21:06 关于2010-04-15新疆阿图什市Ms4.0 ( 1 / 127 ) 2010-04-16 21:01 关于唐山2010年04月09日Ms4.1天然 ( 2 / 605 ) 2010-04-09 19:36 关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Ms4.5级地 ( 0 / 207 ) 2010-04-05 08:45 关于七台河41煤矿透水事故的预 ( 0 / 156 ) 2010-04-04 19:44 引用非主流地震预测专家 ( 2 / 255 ) 2010-04-03 21:02 有关河南伊川331矿难前兆的预测 ( 1 / 130 ) 2010-04-01 19:05 关于台湾花莲外海5.2级地震的预测 ( 0 / 41 ) 2010-03-28 22:11 引用对汶川512大地震预测的 ( 1 / 249 ) 2010-03-23 12:32 与2010-03-19贵州安龙县透水事故有 ( 1 / 70 ) 2010-03-19 22:19 关于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与和田交界4 ( 0 / 22 ) 2010-03-18 19:03 苏门答腊西南7.1级地震可能会对我 ( 5 / 188 ) 2010-03-06 10:24 疑似台湾高雄县、屏东县交界Ms6.7 ( 10 / 204 ) 2010-03-04 12:25 关于中、俄交界Ms6.5级地震的预测 ( 4 / 158 ) 2010-02-18 09:59 关于疆田地区策勒县、于田县交界的 ( 3 / 48 ) 2010-02-10 19:52 关于四川遂宁-重庆潼南5.0级地震的 ( 3 / 173 ) 2010-01-31 11:35 关于河南省濮阳附近发生3.7级地震 ( 4 / 388 ) 2010-01-15 22:37 关于不丹5.2级地震的预测 ( 2 / 167 ) 2009-12-31 20:09 2009-11-08西藏日喀则Ms5.6地震之 ( 1 / 128 ) 2009-11-08 08:58 河西走廊地震带的分析 ( 3 / 855 ) 2009-05-16 19:36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2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香山游记
wangyunwu 2010-11-30 18:41
冬日的香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讨论会
readnet 2010-11-23 03:19
香山科学会议 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 学术讨论会召开 (2010年11月23~25日) 中国大陆地壳活动性强,强震频发, 20 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 53 %。胡总书记于 2008 年 6 月 23 日指出: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构建自然灾害立体检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大陆地震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地震预测的瓶颈。国际地学界正试图建立超越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已聚焦于大陆岩石圈分层流变、下地壳流动。必须深入探讨国际地学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搞清应力、热动力、重力与大陆地震成因的关系,提取有效的地震前兆异常,探讨有效地震异常特征值与地震时、空、强三要素的关系,从航天、航空、地面、地下浅层、地下深层立体监测有科学依据的震前异常,将先进的空间技术与地质、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大幅度提高地震预测水平。 为探讨大陆板内地震发生机理,总结有科学依据的地震前兆,研讨有效地震前兆特征值与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之间的关系,分析近期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评估中国大陆近期发生强震的可能性,提出潜在强震区立体监测思路和方法。争取在大陆地震成因理论、监测思路与方法上取得创新认识。香山科学会议定于 2010 年 11 月 23 - 25 日召开以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将邀请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大陆动力学与大陆板内地震孕育环境、大陆板内地震成因、有效地震前兆及其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中国大陆强震趋势分析及其立体监测思路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会议执行主席: 李廷栋 研究员 中国国土资源部 张国伟 教 授 西北大学 金振民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陶家渠 研究员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李德威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主题评述报告: 马宗晋:大陆多震层背景、特征与成因 李德威: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板内热地震成因及立体监测系统 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张国伟:大陆岩石圈分层流变及其大陆动力学 许志琴:东昆仑、汶川、玉树地震特征及其汶川地震深钻研究进展 许绍燮:大尺度、深层次地震活动规律与地震预报 耿庆国:旱震关系与中长期地震预报及磁暴二倍法短临预报 会议日程表 2010 年 11 月 23 日(第一天) 上午 中心议题:开幕式及两个主题评述报告:地震预测的方法讨论;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板内热地震成因及立体监测 马宗晋:地震预测的方法的讨论 李德威: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板内热地震成因及立体监测 下午 中心议题:大陆动力学与大陆板内地震孕育环境 张国伟:大陆构造与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及其地震背景 王椿镛: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白登海:青藏高原两条地壳物质流的地球物理证据 强祖基:卫星热红外异常与短临地震预报 2010 年 11 月 24 日(第二天) 上午 中心议题:大陆板内地震成因 许志琴:东昆仑、汶川、玉树地震特征及其汶川地震深钻研究进展 汤懋苍:强震的孕育三步曲干热异常、应变波和应变弱停 池顺良:强震预测与大陆地震成因探索 邓志辉:地震物理预测与潜热通量 下午 中心议题:有效地震前兆及其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 许绍燮:大尺度、深层次地震活动规律与地震预报 汪成民:如何迅速将我国对强震的短临预测水平从目前不足 10 %迅速提高到 50 %? 赵玉林:汶川 8.0 级、玉树 7.1 级等强震的 HRT 波短临波动前兆 陈 辉:用氢同位素进行临震预测研究 2010 年 11 月 25 日(第三天) 上午 中心议题:中国大陆强震趋势分析及其立体监测思路 耿庆国:旱震关系与中长期地震预报及磁暴二倍法短临预报 付 虹:云南强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共性特征研究 帅 琴:震前温度、流体异常变化的探测手段和方法 陈建国: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下午 中心议题:归纳重要的科学问题与讨论 讨论 小结 闭会 ~~~~~~~~~~~~~~~~~~~~~~~~~~~~~~~~~~~~~~~~~~~~~~~~~~~~ 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 (2010年11月5日-6日 武汉) 美媒刊文:预报地震有希望了 为了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第八届珠海航展 地震预测卫星大受追捧(图) 小地震大震动:动物有知人迷茫! 亚运会期间深圳发生地震 专家解析数据过时 作者:潘锋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 21:22:47 有关专家在第38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 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大陆地震预测瓶颈 本报讯 我国是世界上强震频发的国家之一,1985年至今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9次,主要集中在我国台湾和青藏高原 。 我国不仅地震多,而且震源浅。 而浅源地震破坏性极强,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出席日前在京举行的以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为主题的第388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指出, 至今人类还不能科学地预报地震 , 地震预报成为全球最具有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 发生机理不明是制约大陆地震预测的瓶颈 。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 马宗晋 在题为《全球与中国地震(Ms7.0级)概要》的学术报告中,从全球角度介绍了 北纬25~45大陆地震密集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情况,认为强震在全球尺度上存在时空关联性 ,指出 单一手段预测地震具有局限性 。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德威 在题为《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板内热地震成因及立体监测》的评述报告中, 总结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平面、剖面、时间分布规律,认为大陆地震可能的形成机理是:地核和地幔深层热流物质经过多次垂平转换后从大洋流入大陆,造成大陆地幔软流圈加厚和底辟上升,引起大陆下地壳含气热流物质从盆地向山脉流动,当下地壳长期积累的热能超过中地壳应变能时,在引潮力的触发下发生地震,并造成上地壳脆性破裂 。 与会专家强调, 地震预测的关键是创立地震成因理论、理顺预测思路、整合监测手段、实施强震立体预测系统工程 。 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全新的思路探求大陆板内地震发生的规律和机理, 找到有效的地震前兆;发展我国航天、航空、地面到地下的多层次高科技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和手段,提高短临地震预报水平。 国土资源部研究员 李廷栋 指出, 探索地震发生机理,不仅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还有助于创立地学新理论。我国强震多、灾难大,这样的地震区位优势,也为中国科学家探索地震规律和成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完全可以走在世界前列,关键是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攻关、综合集成和资料共享 。(潘锋) 《科学时报》 (2011-01-03 A1 要闻) 部分评论可见 耿宪温的新浪博客 : 国家队 此次的议题中居然没有明显的 气象与地震 、 电磁学与地震 等关系地震的重要议题,有些可惜!!! 春风阳柳枝斜 2010-11-24 10:08:37 仍然独立地看待地震的发生,不能不说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 地球的各种现象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彼此间存在转化~ 博主回复: 2010-11-24 19:04:41 讲得很对!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大家无不持这种哲学态度,奥斯特、法拉第等历史上的科学巨人无不如此。 铁证如山 2010-11-24 11:06:33 阵容强大,厉害的很! 博主回复: 2010-11-24 19:02:42 O(_)O~,其中不少人你大概都拜访过。 尽力而为 2010-11-25 21:43:41 正规军的正统做法大概就是如此吧。 博主回复: 2010-11-26 07:32:15 老一代比较传统,对于新东西他们应该说也有所注意,可能因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就没给相应的安排吧----不过,他们传统的东西也不是多么成熟和可靠~~ 李金蔚 2010-11-27 22:39:24 汤懋苍:强震的孕育三步曲干热异常、应变波和应变弱停这是气象预测地震的报告。 博主回复: 2010-11-27 22:45:00 算是其中的一种吧,地面云的异常和卫星云图在临震上的表现在其中没有位置吧? 耿宪温 2010-11-27 23:27:26 李金蔚的相关博文无法转载,只好将给她相关博文的回复转帖至此:耿宪温2010-11-27 23:23:51 你是幸运的,不过 你的一些预测跨时太久,在临震观测上难免有牵强之感,这样会在决策时难以操作 ; 119 、荣老页、文盲、虚空、橙橙等基本也都是业余探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专业队也一样~~),不过也都有不少可取之处,只是他们的经验、方法、思路一时无权威顾及罢了----作为大会唯一的民间爱好者, 如果可能,倒希望能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功,提醒权威扩大视野并整合民间的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如果凑效,也是对相关事业的莫大贡献! 祝愿更上一层楼。 耿宪温 2010-12-28 22:29:00 在网络中找回自我吧,听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否则太扭曲了自己 !没错!我对于香山会议(不单指此次会议)有些不那么感冒! 我在物理学方面诸多重要的发现无被认可之日,且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正常的 !----并非主流学界不知道我的观点,这个我很自信!( 我在网络上发过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东西,其影响我是知道的 )-------说我屁股决定脑袋也对,其实其他人也是! 这正是科学、真知与世俗之间的矛盾 。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4589 次阅读|4 个评论
立冬香山行
pinepine 2010-11-7 18:55
闻说香山枫叶红似火,金秋有幸,得此一游。 余与布、增、淼四人乘地铁至古城,又换 318 辗转十余站抵香山,客居多,几无立足地。驿站后前行数百米,及至北门,古刹上缀满枫叶,牌曰:香山公园,游人如织,由拱门入内,左为松柏灌丛,右为碧云寺(乃佛门之地,乾隆曾拜谒于此)。转过碧云寺,依青石道蜿蜒前行数米,视野开阔,石阶绕潭水,碧波依依。拾级而上,初时,路面开阔,纵游人众多也得以自由前行,及至见心斋,斋内建筑分上下两层,楼阁典雅,亭台轩塮皆顺依山势,颇有圆明园中涵古茹今之意,相传此为皇帝训诫臣子之处。绕过见心斋,一蜿蜒小道向上攀岩,游人寥落,未及思索便取道而上。事实是,此道非常道,乃似鲁迅先生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路为好野者自创之路,路势陡峭,又兼尘土覆盖,土质疏松,山风袭来尽带黄沙,因小心翼翼才得稳上。山中多灌木,乔木以松柏居多,却不见世传之红枫,意有诧异。行不多时,终遇石阶,正自庆幸,却见,视野所及,人潮蠕动,好不热闹!亦步亦趋中,头上是索道,空悠悠来来往往(概因风大少有乘客),左面山坡多松柏之色,偶有黄叶点缀其中。及将至顶峰,偶见红布条系于道旁树上,细看方知,条上留名。愈高处,红条愈多,顶峰有树满披此条,似红叶随风飘扬。抬头望去,白云间透出湛蓝天空,此景少见,心情稍为之振奋。高处不胜寒,兼有阵阵凉风袭来,纵在热闹人群中亦瑟瑟发抖。环顾四周,以青翠色为主,少有心中设想之诗情画意处,增建言,早早回府,于是,余四人未驻足,便抄大路匆匆下山。纵如此,余观乎,登山之趣味亦别有洞天,须知,客多亦是一种风景,客之赋予自然的热情也令我深受感染。 归思,及上下道多见售红叶标本,然余所查此山中少有枫树,不知红叶标本之红叶从何而来,友笑答曰:概由山下取之。古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说,今广告称香山以红叶著称,故游人至此多为一睹红叶之境,然而今红叶实少见,怎不使人惑?又查百科得闻,香山之红叶非为枫叶,乃黄栌叶之谓也!黄栌自清代乾隆时移栽至香山,至今已有 200 多年,每每秋季,浅红色黄栌漫山遍野,香山红叶亦因此得名。余等此去香山已是立冬,黄栌多半叶落,而松柏之色凸显,故取青翠之色。 是为记。 附录: 黄栌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 5-8m 。树冠圆形;树皮暗灰褐色,小枝紫褐色,被蜡粉。单叶互生,通常倒卵形,长 3-8 厘米,先端圆形或微凹,全缘,无毛或仅背面脉上有短柔毛,侧脉顶端常 2 叉状,叶柄细长, 1-4 厘米。花小,杂性,黄绿色,成顶生圆锥花序;果序长 5-20 厘米,有多数不育花的紫绿色羽毛状细长花梗宿存,核果肾形,径 3-4 毫米。花期 4-5 月;果熟期 6-7 月。 原产于中国西南、华北和浙江;南欧、叙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北部亦产。喜光,也耐半荫;耐寒,耐干旱瘠薄和践行土壤,但不耐水湿。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之沙壤土生长最好。生长快;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抗性。 以下图片为黄栌: 黄栌1 黄栌2 黄栌3 注:以上附录摘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
热度 1 何裕民 2010-10-19 09:02
10 月 910 日,作为中国科协第 45 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大会两位主席之一的何裕民出席并主持了两天的会议,在会议中并就中西医思维差异及经络问题发表了他的观点,此观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一些媒体也纷纷作了报道。在此,仅就报告整理一下,以飨读者! 注:中国科协香山会议是中国科学界级别最高的神仙会。每年,中国科协资助各个学科开 12~15 次新观点、新学科学术沙龙。通常,由各学科最有影响的二、三位专家做坛主(主席),有全国 20 30 位相关的该权威参与讨论一些前沿性话题。上一次有关中医的是 36 届( 2009.9 )会议,主席是何裕民、刘力红、陈珞珈三位知名教授,讨论主题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战略问题。相隔一年多,科协又开了与中医相关的第 45 届香山会议,主题是象思维与经络实质研究。主席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教授黄龙祥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 图中国科协第45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会议现场 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 兼论经络是生命体一类涉及多层次的网络调控结构 何裕民在中国科协香山会议上的主题发言 各位专家、教授,大家好: 我的主题报告题目是: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兼论经络是生命体一类涉及多层次的网络调控结构。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雨水(信息),落在不同的土壤上(个体或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会长出不同的植物(知识、结论)?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思维模式就是雨水所灌溉的土壤,思维模式就是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 对我们来说也同样!东西方认识上有很多差异,表层(理论、学说)的差异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问题。所以说:同样的雨水,同样的信息,落在不同的土壤上(这个土壤可以看做文化背景),会长出不同的植物(理论、学说)。因此,讲的标题就是重要的是土壤。中国人在这方面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可以说思维模式就是雨水所灌溉的土壤;思维模式就是我们接受信息的方法。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把象思维提到很高的高度来讨论,我觉得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先讲两个案例:一个案例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一个中美思维方法比较的案例。这个案例提出来很有意思。美国的学者带中国的学生做了个比较,提三个东西:鸡、牛、草,请学生或被问者回答:哪两样东西关系最密切?结果,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绝大多数选牛和草;美国学生则绝大多数选鸡和牛,因为鸡和牛都是动物,是一类的。参照这模式,我也在我的学生中做了比较,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中国学生选牛和草。为什么呢?因为牛吃草!你说这错吗?没错啊!它是一种关系啊!这种认识有问题吗?没问题啊!但是西方的绝大多数学生选的都是鸡和牛,因为认识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类。 我们也做过另外一个研究,虽然比较粗糙:我们打出了一组以疲劳为主诉的图像,然后请十个西医师、十个中医师进行比较;让他们做自由联想,让他们做分析,结果西医专家 74% 注重在生物学直接关系,是不是生物代谢出问题了?是不是心脏、血糖、肥胖、腹泻等等, 14% 涉及到外围相关因素,还有一些没法归类,换句话说:西医师特别注意的是生物学异常,多项生物学指标。那么中医师呢?只有 26% 关心的生物学因素,更多涉及相关的情绪、睡眠、压力、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改变,其余没法归类,可见,同为医师,看到同一问题注重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这就提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东西方的确存在一种思维差异。当然我要特别强调,西方思维不是一块的,它也是多元的,有些是主导性的,有些是非主导性的,我们讲主流性的,正是这种认知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包括中西医学)理论认识和实践的不同,造成我们很多观念的不同,那么承认这些差异非常重要。 在今天中国人应该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是关起门来,而是应该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发出声音,这个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所以象思维做为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很有意义,研究有助于提升和传播。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表达,怎么来表达这个问题?这里我想讲一个问题,我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客观存在的差异,第二个就是如何来表达这个差异。表达的前提是对方能接受能理解,我们今天要把频道对准了,对语境调整了,否则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他听不懂,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我讲最近这个郎咸平出了一本书,讲了两个故事,他把《阿凡达》和《孔子》做了比较,这两部都是今年上映的电影,他认为中国的《孔子》彻底输了,这两部电影谈的都是一个文化问题,《阿凡达》传递的是基督教救世,以罗斯福为典范,它的票房收入是几十亿美金;中国的《孔子》也想传播一种文化,而且同时上市,我们是两千八百万人民币,和他几十亿美金相比差异有多大,所以他的传播就成功了。美国人主导世界不是靠枪炮,是靠观念,是靠文化传播。我们也在传播孔子学院,也有人在批评,但是我们的孔子学院国家拿出很多钱,很多人还抵触;有人说雅思,雅思学院也是传播文化,我们争相去,然后我们还付钱,那就是我们传播文化的差异;我们传播孔子学院只知道诉,缺乏导,缺乏思想。所以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中医的问题,我觉得是文化的问题。讲到这怎么表达?我个人的想法,很多人是搞思维研究、哲学研究的,我觉得西方的主导性思维我们要有所认识,我讲的是主导。其实象的思维也好,原始思维也好是所有民族都有的,只不过发展过程当中有些发展得更充分一点,有些发展得不充分而已。中国人的原始思维,中国人的象的思维不是中国人独创的;西方思维是多元的,我们只讲科学领域占主导的,王老是这方面权威,我想不用多说了,我认为他的分析思维哲学根底是原子论,他的信念是结构决定功能,他达到的是陈述性知识,给你一个很清晰的陈述性知识,当然还可以具体阐述,他涉及到认知的、心理的、神经生理的;但是这个问题应用在物理世界和一般的自然世界当中是游刃有余的,所以西方科学发展很快,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话语权。但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碰到了一个问题,上午我谈了生物科学领域和一般的物理化学领域不一样,因为生物科学领域一直存在两派,一派叫做自主论,一派叫做分子论;分子论认为生物科学只是一般科学的分支而已,但自主论认为这是两回事情,生命科学当然可以还原为物理化学,但是绝对不是简单的物理化学。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分很多个层次的,每一个层次常常不依赖于低层次的,没法还原为简单低层次的。这方面我觉得有两个人的学术思想很值得我们研究,一个是罗森伯格,一个是麦尔,对我们中医很有启发,当然他搞的是生物科学,我就不多说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医的原始思维,我们也可以看做中医原创的,类似原始的,其实《原始思维》的提法是法国的著名学者列维 布留尔,然后列 维 斯特劳斯也写了本《野性的思维》,这两本书我觉得有意义。其实他的哲学思想早先有很多老师已经说了,他是通天下一气,混混沌沌一个整体世界,然后寄与哲学思想原子的、相互联系的,这是他的哲学根源。但是他这个没有办法明确命题,我个人认为整体的思维、系统的思维、综合思维、哲学导象思维、表象思维、象思维、混沌思维、原始思维、野性思维、非理性思维都讲的这些东西,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思维就两类,一类是以行事逻辑为主体的,一类是不能归纳进去的,对不对不好说,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应该给它统一一下,把他称之为整合思维也许是比较妥贴的。因为传播有一个载体,等一下我会讨论这个问题。 整合思维的前提是什么?自然界是个整体,大小万物互生互动,互相影响,有诸内必行诸外,因为根据外界表现所以可以根据象去把握内,他并不很注重区分对象的层次,他注重表象信息,并且尽可能加以全面细微地捕获,同时注重表象和周遭的相互关系,而且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认知过程当中主体是参与的,主体是互动的,就像李时珍说的内境反观,就像我们临床诊断过程当中主体是参与的,这是和西方分析思维不一样的。西方分析思维有个前提,尽可能减少干扰,尽可能把客体给剥离开来,那么这个思维方法的特点,我只能抛一些观点,他在信息获取过程比较注重整体表象以及和周遭的关系,就是早晨孙老师说的周遭的联系,他信息转换过程、加工过程,有个搞数学的可能比较内行,比如摩斯识别、寻找匹配或者模糊识别等等等等,信息加工过程应该说不重视或者说缺乏逻辑推理,因为中国有种很明确的说法,中国人行事逻辑是先天不足,但是他却非常注重认识主体的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当中其实认识主体的参与非常重要,并且不断做出微调(即认识过程当中,客体做出反应,不断做出微调),所以这个思维过程有人认为他的过程特点很明显,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他是反反复复完成的。就像上午许教授说的,他观察那个孩子要特定的氛围,然后主客体之间有个互动,然后才完成。这个思维的要素就比一般的认知思维要多两个层次,一个就是环境因素,环境有影响,一个就是主体怎么参与。那么他得出来的,我个人认为是种程序性,当然也有这种说法,程序性知识。这个程序性知识疏于对对象细节的认识,强于对对象整体的动态的把握。程序性知识是动力型的可变的注意技巧的,所以同样的表象、同样的对象,个体技巧的好和坏和他很有关系。这就使我想起做 B 超,其实我临床是看肿瘤的,我很相信有些 B 超医生比出来的 B 超比我们 PET-CT 都要好,他做个 B 超做两个小时,也是一个信息互动过程。所以象的思维绝对不光光是中医有的,只不过在中国发展得很充分而已。弗洛伊德谈的那套理论,他不是从象思维当中得出来的吗?谈到这我觉得我们的表达,在今天对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根基问题的表达,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我想谈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整合思维和象思维。象思维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在我们中医的认识过程当中非常重要,它基本涵盖整合思维的大部分内容,但它有不足。我个人认为它有三个不足,第一个问题,我刚刚强调了,象思维不是中国特有的,所有的原始民族都有类似的思维特征,只不过你发展得充分不充分而已,这是个特点;第二个,象思维只能说是非理性思维,或者野性思维,或者传统思维当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不能涵盖主体,比如中医思维当中除了象还有数,象数之学,我们中医理论为什么要讲五脏六腑,为什么不讲六脏五腑,我们为什么讲十二经,我们为什么讲七损八益,我们把整本《伤寒论》读下去,(如果你有数的概念)张仲景都在讲数,六味七数,然后传递都有规律,然后病是十八病,那还有个数的问题。其实西方也有,比如毕达哥拉斯就讲数,所以这个数演绎到今天,我想马克思讲的最高皇冠,也就是从这个观点提出来的,当然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我并不认为马克思这句话完全正确,马克思这句话对一般物理世界我觉得是颠簸不灭的,但对生物科学领域可能要打一个问号。就是我上午说的,生物科学都用数表达吗?其实我记得我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就有人拼命想构建一个数的医学,所有诊断都用数,结果碰壁了。他那段话对于一般自然科学领域,特别物理科学领域应该是游刃有余,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我觉得应该要打个问号,至少生命科学领域规律性不是很强,可能唯一的定律用麦尔的话来说唯一的定律,所有现象都有例外,这就是唯一定律。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传播的语境问题,对话的频道问题。我们真的要把中医弘扬了,我今天觉得中医人首先要反思,你说的话首先别人要懂,这点非常重要。我觉得我们中医今天面临的危机不是我们临床危机,是我们的语境危机,是我们的传播危机,我们的孩子现在不懂,你说象思维,说了半天他根本不听,如果看电视会把频道转过去,他不能接受。连中国人都不能接受,你还能传播出去吗?所以我这就想起我们党中央传播的和谐概念,和谐很明确地说是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没有用阴阳平衡,他用了个和谐。这个和谐很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个词他是有推敲的,这个词大家能接受。所以第二点我就觉得,象思维,不足以涵盖所有传统思维,你不能说数的思维没有价值,你不能说其他顿悟之类没有价值;第二个传播还是要讲究载体,传播还是要讲究符号,本身容易被接受,不要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是这么回事情。今天是个竞争的社会,老是说频道太多,我不听就关过去了,像给我们的本科生去讲象思维肯定很困难,传播的目的是让他理解、接受,让他发扬光大,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我们需要考虑。中医的传播我们不善于传播,今天我觉得我们要善于传播,造就一批能接受,然后愿意奉献的,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关起门来自闭锁国。 两类思维方法可以做个比较,首先两类方法人类认为都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我记得是 列维 布留尔 说的,原始思维和现代思维。尽管原始两个字我们一听就跳起来,其实它是很重要,不要说 凯库勒 的苯环,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结构都是和我们象的思维有点关系,但是两种思维还是有比较的。分析思维在一般物理现象和线性关系研究当中游刃有余,它对一种非线性关系它只能借助 伞形结构,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冠心病有六大因素,它是从伞形结构来的,但是这个毕竟有所不足,对于错综复杂多层次对象的认识,它不是说不行,他有局限性。整合思维和它正好有所互补,它对简单事物的结构性分析有欠缺,它不注重层次,它甚至不太注重细节,它注重整体把握。所以两者之间我们应该谈的是另外一个整合问题。我觉得我们今天讨论中医问题,我是不太主张排斥西医,我也不太主张排斥其他文化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胸襟接受,然后更有胸襟结合、整合,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说他不懂,这个排斥只会把自己拒绝在世界大潮之外,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胸襟,应该有这个气度。 那么整合思维我刚才讲了,它得出的程序性知识它有主体参与的,它注生环境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我个人认为正因为有象思维才有经络现象的被发现,包括循经感传现象的被发现,今天的经络研究尤其依赖于整合思维的方法体系,本身也能为整合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个方法学的依据,我最后提出一个假说,因为我本身不是搞经络的,但我对经络起源很感兴趣,我认为经络是生命体内一类多层次的主要起着调控作用的网络结构,它是多个层次的,从一点去解释解释不了的,很多生命现象不是单一层次的,每一层次有每一层次的特点,细胞层次有细胞层次的特点,器官层次有器官层次的特点,系统层次有系统层次的特点,从进化层次来看,也许是它早期形成的原始的调控结构;所以今天的经络研究不仅仅要重视土壤里长出了什么,更要重视土壤的特点是什么,原来碱性土壤里生成的我们非要把他移植到西方的酸性土壤里,那就要先天不足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要考虑的,对像思维模式这类的思考,是需要引起我们整体考虑的。我简单归纳下我的观点,第一,的确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我个人认为用整体思维更合理,因为象思维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涵盖不了全体,因为象思维传播有困难,这方面研究需要我们整体重视。第二,中医问题绝对不是单纯中医问题,中医问题是中国文化问题,是中国文化安全问题。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图 本次会议主席
个人分类: 学术与演讲|4105 次阅读|4 个评论
香山植物园踏青-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处
williammilo 2010-8-29 04:25
个人分类: 天人合一|3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晚上好,香炉峰(外二则)
秋天的布鲁斯 2009-12-18 19:43
夜袭香炉峰 前些年关注户外活动时,经常能看到夜袭香山的计划、游记,历数半夜爬香山的激动和鬼见愁上赏北京夜景的诱惑。胆识和精力所限,只限于想往而没有付诸实践。 这几天在香山开会,晚饭时有人提议,吃完饭去爬香山?后来又有人坚持,随后聚起了一支10多人的团队。大家集合清点人数后就上山了。平台之前,时而需要手电,大家一边走,一边延续着白天、饭桌上的交流。平台之后,上山的台阶逐渐清晰,没有月亮,难道是城市灯光照亮了山上的路?转弯处小憩,回头欣赏北京城的夜景,真美!大约一个小时登顶,大家都觉得比预想的轻松。 毕竟是北京今年入冬以来最冷的天气,大家在山上稍作停留,顺大路下山了。虽说下山难,相对还是Easy,一半的时间就到了山下。夜袭香炉峰,是我的第一次,印象很特别,虽不如预想的激动,却凭添了很多的温馨。特别的经历、特别的旅友、特别的记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记住。 双清别墅 冬日的双清别墅,静谧、阳光,有点冷艳。鱼儿也很安静。 镜湖、午休 香山饭店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保留了每一棵古树,并在回廊延伸回转中,通过月亮门、方窗等建筑元素造出了多样的风景。镜湖,就在饭店的下面。大学时的工人实习,我们就是在建设中的香山饭店度过的。一天,班主任(女性),到现场看望大家,中午我们没有向工人师傅一样,在起了结构的空间里找地方休息,却是走到了镜湖,背靠背坐在湖边树荫下的凳子上午休。不知道我们老师如何,我反正是没睡着,但着实是令人难忘的经历。
个人分类: 旅行见闻|4929 次阅读|6 个评论
五律·秋登香山
liuxingguo 2009-11-10 21:35
据说香山的枫叶红了,于是同学校要去看香山红叶。但结果是非常的令人遗憾,因为根本就没有看到所谓的红叶;自然就说不上景色的美丽了。唯一的收获就是在促进同学感情的同时,锻炼了身体。从山脚到山顶,一共只用了45分钟。我们可谓是用了一种非常快的速度来完成了登山过程。    在登山的过程中,即兴做了一首诗,并在晚餐后回来的时候,在地铁四号线上对原字词做了一些修改。 --------------------------------------------------------------    五律秋登香山    青鸟秋色倦, 葱茏惹心乱。 可怜香山近, 人却万里远。
个人分类: 原创作品|42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故都的秋
maywuyi 2009-9-19 14:48
郁达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曾经打动多少文人墨客啊。现在被收入高中课本。儿子配上音乐,慢慢地朗诵给我听,使我的心暖暖地融化了。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是: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为了这句话,秋天一到,我就出发去了香山。 今年秋天来的格外早:来得清,来得静。香山公园里还有美丽的花朵在迎接着我们。郁达夫说 :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看来秋日里的花朵也分外迷人。下面这张照片有这样的意境吗? 登山远望,北京城尽收眼底。真有好眼力的人啊,有个人说:看,那是鸟巢,大家都极目望去,可惜我没有看见。坐在树林中,享受凉爽的秋风带走爬山的热气,让人心情舒畅。郁达夫说: 到了秋天,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里就是西山,听虫唱真是要到这里啊,真的,我好象头一次听见那阵阵响亮的虫唱,仿佛漫山遍野的虫在大合唱,或在对唱。在城里怎么没有没有听过这些声音?此时只恨自己没有带录音机。听着合唱,看着静静耸立的松树与柏树(见下面这张照片),想起一首诗: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都互相致意。 这里的松树很多,在一棵最美丽的松树下,我看见一对母子,母亲已经坐在轮椅上,浑身关节都好像不方便了。儿子在与母亲窃窃私语,还不时地拿东西给母亲吃。秋天真是成熟的季节,成长后的儿子带母亲来看秋天的风景,这是很多母亲都期待的吧。 下面是配乐朗诵(我不知道如何插入音乐,只好用下载方式了,哪位朋友支个着? ): 故都的秋mp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13 次阅读|9 个评论
秋天的香山
greentree 2008-11-18 19:45
这几个周末香山人太多,没去成,从网上找点照片跟大家分享。香山可谓是国内赏枫的鼻祖,其红叶驰名中外,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般,霜后呈深紫红色。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经过200多年来的发展,逐渐形成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 人多吧,吓到没?人挨人啊。回来坐车更吓人。 花花 观赏红叶最好选择一个霜降时节上山。此时的香山,方圆数万亩坡地上枫树黄栌红艳似火,远远望去,会误以为是飘落的花瓣,走近看才辨清是椭圆的树叶。观赏此等美景有十处最佳点:玉华岫、看云起、森玉笏、双清别墅、蟾蜍峰、静翠湖、香炉峰、香雾窟、和顺门、驯鹿坡。绝佳处在森玉笏峰小亭,从亭里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瑟瑟秋风中,似红霞排山倒海而来,整座山似乎都摇晃起来了,又有松柏点缀其间,红绿相间,瑰奇绚丽。
个人分类: 旅游|6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七律·周末游香山偶得
luckyleexy 2008-11-1 15:04
周末有暇,与诸友相约游于香山,虽初遇雨而旋霁,晓云多而午日渐出。一路风歌莺莺,谈笑晏晏,欣然于山水之间。惜乎游客众多,山阶若市,难以畅怀;又枫红未遍,山林初染,难以尽兴。然睹景思情,陡兴缘起缘灭之憾,突发聚散无常之悲,人间之际遇,咸由天定,渺小如我,淡漠如我,终难掌而握之。遂得浊句,书以记之。 云卷香枫雨打棠, 霜林欲染点红妆。 千枝洗泪羞遮面, 万叶轻颜醉举觞。 常恨天高难揽月, 独怜秋短易逢霜。 清风岂与说晴霁, 不解痴心怨柳杨。 10月18日于玉泉
个人分类: 旧体诗|1590 次阅读|2 个评论
香山散记
simonjo828 2008-10-24 18:52
  一   10月18日随新人会的同志们一起去了一趟香山,有幸一睹香山的绰约风姿,心中甚是欣慰。   这天起得很早,5点半就被一位朋友的电话吵醒了。本来还可以多睡一会儿,但翻来覆去,感觉睡意一点也没有了。于是起来吃了点早餐后,叫上齐丹丹和她的一位美女朋友,在方庄和副会长罗文吉他们会合。   接着我们就带着好心情坐上公交,在灿烂的阳光中向香山奔去。   车一路向西北快速的行驶着,车窗外天气晴朗,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一块块鲜亮的颜色,那么艳丽、跳跃,让人心头一亮,接着就灌满了欢喜,溢到脸上来。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八一湖转车的时候,副会长为了吃老马给的一个香蕉而落了个我们在车上他却车下边吃香蕉边赶车子的尴尬场景,此时,把旁边坐着的老大爷也逗笑了。   经过1个多小时车上颠簸,我们终于到了集合点--香山停车点。   二   10点15分,姗姗来迟的朋友终于到了,会长王庆正式宣布出发!   我们带着水和面包,兴高采烈地来到香山北门。公园里人山人海,我们找了一条僻静的羊肠小道,钻进了茂密的香山丛林。   拾级而上,面对巍峨的山路,还有火辣辣的太阳,有的同志有点畏首畏尾,想徘徊不前。这时,不知道是哪位路人就鼓励说:咱们是年轻人,要勤走,不要怕,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放弃了这次锻炼的机会,也就等于放弃了前途,放弃了成功的喜悦。   听罢,大家大受鼓舞,信心十足,丢掉了思想负担,勇往直前。巍峨雄峻的香山已近在咫尺了,大家都兴奋极了,振臂高呼道:香山,我们来了。   行程中,比较辛苦的要算副会长罗文吉和超级美男张钰惠了,他俩负责全程物资的运输工作,是此次登山活动的功臣。当时,按会长王庆的说法是,大家状态不错,本来想分散物资拿上山,但罗文吉和张钰惠坚持要背上去再开封。这也就引起了路人的大大关注。   事实上,他们抬的这个箱子在登山途中遭遇过25次惊叹声,路人不断抛来的钦佩目光和感叹声无疑是运输队最大的动力源泉。   三   游山赏景,兴味盎然。不知不觉已是中午11点多,大家饥肠辘辘,肚子唱起了空城计。于是会长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宣布就餐。   在王会长的一刀开封下,这个被路人羡慕不已的箱子谜团终于揭开了。原来这里面装的是章茶鸭、爱心鸡蛋、哈尔滨红肠、粽子、窝窝头、凤抓、南北特泡凤爪、南北特泡椒凤翅、甜橙、高碑店香干、麻辣拌耳丝、童子鸡、双汇精肉香肠、松仁小肚、芥兰KG、金纪元海白菜,还有就是花生米、黄瓜,丰盛极了。会长把菜一样一样的放在已经铺好的餐布上,不一会儿,菜的香气逐步飘出来,弥漫在人群中,大家一边用鼻子嗅着,一边迫不及待地品尝着。   饭后,我们分成五组进行挤气球游戏,这个游戏既娱乐了大家,也激发了大家的团结协作精神。开始时由于规则没有明确好,加上各组都有违规嫌疑,导致气球差不多同时被挤破,所以没有分出个胜负。后来王会长加强了监督,结果简直让人大吃一惊,摄影师田天和帅哥小宝都跟美女配组,可能是有点不好意思,气球没怎么挤就飞了。而最令人搞笑的是罗副会长、张钰惠和王忠毓这组,他们都是力量型的人物,肚子大肌肉多,可最终连罗副会长都跳起来了气球也不破,实在是不解啊。剩下的齐丹丹那组都是女同志就更不用说会挤破了。最后只有学佳、士高和子勋这组按照要求挤破了气球,我们当时的原则是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虽然大家一直存在疑惑,但最终他们还是被确定为最佳组合,拿到的一包德芙巧克力奖品也和大家分着吃了。想想看,这个游戏直到现在大家还在津津乐道。   接着的那个玩牌游戏意义就更重大,会长首先把打乱的15张牌分给我们15个人,在只有左右才可以交换牌的规则下,最终得出一个从小到大排序的结论,时间越短说明团队合作的能力就越强。当时我们用的时间是多少会长也不知道,因为他开小差了,但估计在2分钟左右吧。   四   大约是下午1点50分了,我们带着满心的欢乐继续登山。   香山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要爬上 ,也颇费功夫,特别是在香山的太阳对我们这么慷慨大方、热情有加时,有的女同事身背旅行包,爬到中途已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而这下可让没有背包的男同事大显身手了,他们总是时不时地抢过来,很是潇洒地挎上肩来,还美其名曰体验生活,实在让人感动。   越往高处,路也越险,人也似乎越多。过了差不多1个小时,我们陆续地登上了山顶,欣赏着奇山胜景。站在主峰,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兴迈与自豪。此处离天可能确实只有三尺三了;再看对面的主林区山脊,整个西山如一片大叶,叶脉确实比刚才对面山上看到的更美更绚丽:偌大的昆明湖只不过是点缀其间的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点缀漫山绿叶的一些盆景;来时的路倒像是夹在香山绿叶之间的一条白色长龙;绿叶青松流丹涌翠,亭台楼阁沉浮山野,潮光山色点缀幽林,自然美与人工美交相辉映。   此时此刻,大家欣喜万分,真正体会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命运,世界上没有爬不上的山,也没有过不了的河,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再高的山也能攀越,再汹涌的河也能度过,有志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抓鳖。再长的路一步步都能走完,徒步也能到达罗马城,再硬的石头一点点能凿穿,徒手也可在石山上凿出牛眼来。无志者,千难万难,遇到一切都是困难。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是一条没有舵的船,他会随时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是一叶湖水中的浮草,即使在前进也不过是随波逐流;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即使飞得再高,最后也会掉下来。   五   我们陶醉其间几乎乐而忘返了,一看时间已是下午4点了!而山下的人还在不断的往山上涌。   下山途中本来还有许多景点可游玩的,都因时间囿于而耽搁了:毛泽东住过的双清别墅、孙中山先生住过的孙中山纪念馆、还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只好走马观花,等以后有时间再补上了   到山底已是快下午6点了,这时才发现双脚已痛得厉害,这或许是:以红为主,斑谰驳杂的香山给我们的馈赠吧?
个人分类: 随笔散记|178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