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往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悲恸] 自杀,往往是他杀
热度 8 zlyang 2020-10-15 13:05
自杀 ,往往 是 他杀 https://www.womenwork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9/04/grief-wp.jpg “ 所有的自杀都是他杀 ”,网上这句话会不会过于绝对? (1)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用宝剑自杀。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七十五岁(75岁)。 (2) 公元前278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62 岁 )。 (3) 1954年6月7日,阿兰·图灵(Alan Turing)吃下一个含氰化物的苹果,自杀了。四十二岁(42 岁 )。 2013年12月24日,在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灵( Chris Grayling)的要求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4) 1890年7月27日,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中枪,7月29日在提奥(Theo van Gogh)的怀中去世。三十七岁(37 岁 )。 有人说:梵高是被一位16岁的孩子雷内·萨克里坦(René Secrétan)用手枪打死的。网传梵高说: “Do not accuse anyone. It is I who wanted to kill myself.” “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要自杀的。” 其实, 自杀,往往是“ 被 ” 逼 迫的活不下去了,所以才 自杀 。 自杀 , 往往 是“ 被 ” 自杀 ! 参考资料: 伍子胥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8D%E5%AD%90%E8%83%A5/28115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88%E5%8E%9F/6109 艾伦·麦席森·图灵-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9%BE%E4%BC%A6%C2%B7%E9%BA%A6%E5%B8%AD%E6%A3%AE%C2%B7%E5%9B%BE%E7%81%B5 文森特·梵高-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6%A3%AE%E7%89%B9%C2%B7%E6%A2%B5%E9%AB%98/349237?fromtitle=%E6%A2%B5%E9%AB%98fromid=143831 2018-09-24,揭秘梵高死亡之谜: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今日一一道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501963381540195wfr=spiderfor=pc 梵高不是在麦田里开枪自杀的,而是在某个农场受到了枪击,开枪的人是当地的一个16岁的孩子,名叫雷内。这个孩子经常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欺负梵高,比如在他的咖啡里放盐啊,把蛇放到他的颜料盒里啊。那天,雷内向旅店老板借来了手枪玩,在路上遇到了梵高。也许雷内又像往常一样激怒梵高,梵高的脾气本来就有些古怪,也许一时暴跳如雷,想打这小子一顿,雷内下意识地拿起手枪,叩响了扳机。悲剧很有可能就这样发生了。梵高当时一定很痛苦吧,他丢下了画具,踉跄地想回到旅馆。雷内和他的小伙伴吓坏了,可能赶紧把手枪和画具处理掉了。也许梵高对这些孩子也多有偏袒,不然警察也不会找不到真相。 2018-07-29,梵高被杀,128年前的今天去世!梵高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泪奔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29/22/3411248_774278785.shtml 2015-12-22,梵高死亡之谜:不是自杀而是他杀? https://cul.qq.com/a/20151222/031785.htm 2018-10-25,文汇记忆 | 梵高死于自杀?大数据告诉你,这不可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05/10/50120487_813176278.shtml 杭州比高电影院大河店,2017-11-29, 梵高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 https://www.sohu.com/a/207429781_753455 疑点三,则来自梵高中枪后的另一位医生,马苏里。 马苏里医生几乎信誓旦旦地肯定,梵高是被谋杀的。 通常人们想自杀,要么对准头,要么对准嘴,要么对着自己的心脏,没有人会朝自己的胃部开枪。 子弹射入的角度也太低,除非是自杀者伸直腿,用自己的脚趾扣动扳机。 再来,一般近距离射击,子弹会穿透身体。但梵高中枪后子弹还在身体里,说明他是被远距离击中的。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 有人朝他开枪。 推荐阅读: 华春雷,2019-02-14,《自然》发文揭开大科学背后的沉重真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1162214.html 但是令人深思的事实是, 那些科学领域中的 不知名的 独立学者或小团队 , 却在科学和技术的最前沿的天际线上在拓荒和耕作. 他们在选择研究课题上, 往往 更重视真正的难题和最尖端性问题 , 因此, 他们才真正承担了科学前沿区的最大的风险性, 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工作, 才 维持了科学的后驱力, 维持了科学的生命力 . 但是, 他们却往往得不到舆论的关注, 没有记者的注意, 无法被聚光灯照射, 在资金上也往往更困难 . 这就是该论文所揭示的 当今科学界原始森林中的沉重的生态真相. Lingfei Wu, Dashun Wang, James A. Evans.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Nature volume 566, pages378–382(2019), 2019-02-1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wpisrc=nl_sciencewpmm=1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exploring and amplifying promising ideas from older and less-popular work. Large teams develop recent successes, by solving acknowledged problems and refining common designs. Some of this difference results from the subst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small versus large teams tackle, but the larger part appears to emerge as a consequence of team size itself. 相关链接: 2018-10-06,像梵高一样(梵尚摄):卡片机傻拍2018(13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9369.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878 次阅读|19 个评论
复杂方法在实际中往往用途不大(在有噪声的情况下)
热度 3 zlyang 2017-1-9 13:07
复杂方法在实际中往往用途不大(在有噪声的情况下) 阿诺德 (Vladimir Igorevich Arnold,1937-06-12 ~ 2010-06-03)说: 推导的链(即所谓的“证明”)越长越复杂,最后得到的结论可靠性越低。复杂的模型几乎毫无用处。 特斯拉 (Nikola Tesla,1856-07-10 ~ 1943-01-07)说: Today’s scientists have substituted mathematics for experiments, and they wander off through equation after equation, and eventually build a structure which has no relation to reality. 今天的科学家们用数学替换了实验,并且他们从方程到方程来回地推导,最终建立了一个和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关系的数学结构。 对四色定理计算机证明的批评: 一个好的数学证明应当像一首诗——而这纯粹是一本电话簿! A good mathematical proof is like a poem - this is a telephone directory! 所以,在带有噪声和变化较快的实际情况下,复杂方法往往用途不大。线性方法往往比(高阶)非线性方法更有效。 相关链接: 张永祥,2014-06-27,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Nikola Tesla Quotes on Life, Energy Inventions to Inspired http://cutelovequotesforher.org/nikola-tesla-quotes-on-life-energy-inventions/ Kenneth Appe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Appel Gregory J. Chaitin Information-theoretic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IT-20, pp. 10-15. 杨东屏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剖析,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1): 31-36. 2013-10-04,数学证明的长度:与 公理系统能力负相关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2990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4355 次阅读|18 个评论
“知识分子”往往“自以为是”吗?
热度 4 zlyang 2010-11-22 16:40
“知识分子”往往“自以为是”吗? 1. 科学网新闻《美政局变化让科学家担忧未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40486.shtm 埃勒斯曾经是一位大学物理学教授,之后转为议员,为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呼吁,在国会服务了17年后,将于12月退休。他认为科学家应该改变他们与公众沟通的方式。“ 知识分子最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他们总是这样想:因为我聪明,我知道每件事,如果你不仔细听我说,你就是一个傻瓜。 ”他说,“这样做没有用,你应该尊重你的国会同事,应该这样讲:‘我能告诉你的事也许能帮助你了解形势的重心。’” 2. 嵇少丞的博客《饶毅、施一公太不了解国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829 有一次一位正厅级的先生在喝酒时说,“政府给你们知识分子科研经费,真以为你们会搞出什么真正的创新成果来?你们每年出这些文章除了自娱自乐之外还有什么用?中国经济靠你们发表的文章支撑着的?不!绝对不!靠的是廉价农民工和高昂的房地产;哪为啥还要给钱给你们做科研呢?因为有经费你们就有事做,就不会闹事。再说,给你们的科研经费也就是花点小钱让你们自娱自乐玩去,每年国家花在“三公”(公费吃喝、公费旅游、公费汽车)比这多去了。美国一开印钞机,我国损失掉的钱就比给你们做科研的经费多去了。 你们知识分子的毛病,往往就是自以为是 ”。 请问: 上面对“知识分子”往往“自以为是”的指责,合理吗?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6900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