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扩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评价让扩张型规划回归理性
baocunkuan 2018-8-10 12:11
日前,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为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除承担原国土资源部职责外,还并入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组织编制、城乡规划管理等职责,明确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 我国是世界上规划最多的国家。但各类规划又几乎无一例外地是 “扩张型”规划——各种“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发展类规划,“跨越式增长”甚至长期成为相关规划的时髦词汇甚至是主题词,不仅资源类规划“开发”色彩远重于“保护”色彩,而且环境与生态保护规划也过于牵就甚至屡屡“让位”于经济和城镇发展规划。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至上导向下的 “扩张型”规划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长期以来普遍性的 过于重视增长、忽视资源环境生态制约导致的当前 “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低下、资源环境生态约束趋紧等问题,甚至大大削弱了规划的实施正面效果。出自不同目的、涵盖规划编制实施各环节的评价或评估,是提高规划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保障机制和政策工具。评价,能够 让 “头脑发热”的扩张型规划回归理性。 现行的规划评价或评估类型有很多,从规划编制实施过程看:首先是规划编制前的承载力评价。《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是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它通过对环境资源的综合调查和承载力评价,为空间规划尤其是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环境依据。其次,是规划编制中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考虑了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和社会公众等因素,从多角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再次,依据《环评法》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还需要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即规划环评,对规划方案 可能产生的环境不利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规划方案的优化建议,从源头预防环境问题产生。最后, 规划实施中还有若干类型规划评估,比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两后开展的中期评估、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开展的规划评估,规划环评中发现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展的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等等。此外,与规划评价或评估相关或相似的还有绩效评价、有效性评价、绿色发展评价与生态文明考核等。 现行的众多评价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程序规范,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比如 承载力评价,首先在规划建设中常常忽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规划环评中也会有相关承载力评价内容但经常是滞后于规划的编制;其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综合性不足,承载力的核算缺乏普遍认同的科学性和一致性,这严重影响了承载力核算结果的正当性;最后,承载力核算结果没有 “政策出口”,也应难以在实践中应用。适宜性评价的指标拟合方法不统一,类型划分和现行空间管制政策衔接不足,限制了适宜性评价的实际开展和实践价值。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我国项目环评的升级与拓展,相对其他评价或评估开展得也是最多的,但依然存在有效性不足、规划编制机关主动开展环评的内生动力不足、规划环评早期介入规划编制难以保证、规划环评的制度安排和其它环境管理制度尤其是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制度的衔接不畅等问题。规划实施中的相关评价评估要达到的结果与初衷背离、实施随意性强、质量参差不齐。而更大的困难是,各种评价 的 “混战”,不仅评价内容重复、程序烦琐、浪费人力和资源,同时降低了规划的编制实施效率,难以实现“多评融合”形成制度合力。 如果说规划编制是一个想象力膨胀甚至是头脑发热的过程,那么评价可以让规划冷静下来、帮助规划回归理性。只有梳理好各种评价的关系,甚至需要进行 “多评融合”,使各项评价形成促进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合力。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中,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原则作为规划和各项评价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整合相关评价,相同或相似的评价内容进行合并,相似评价流程进行互动或简化。多评协同、合力促进规划回归理性:一方面,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理念“寻找”规划与评价作为实施的工具与政策载体;另一方面,可从规划的决策源头预防生态环境资源问题。 空间规划的建章立制,除了规定空间规划及其他规划的法律地位、互相关系、主要功能、基本内容、编制与管理流程等以外,还须明确规定相关评价评估的法律要求,尤其是要明确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相关评价工具的法律地位。这些评价制度不应该是规划 “外生的”约束,而应该成为规划“内在的”要求。 从法律层面促使空间规划体系接纳相关评价,通过相关评价 也将有利于今后不同类型规划在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与不同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 此文刊于2018年8月8日《中国环境报》: http://news.cenews.com.cn/html/2018-08/08/content_75124.htm
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群体历史动态推断之Mismatch distribution篇
热度 2 raindyok 2015-6-23 15:54
引言:   当群体处于扩张时,理论上我们可以计算出扩张前或扩张后的群体大小以及发生扩张的时间。 错配分布(Mismatch distribution)是以 可视化方式 体现 群体 历史动态的一种方式。 一般群体在过去经受扩张或持续增长,其错配分布 曲线 会呈现单峰泊松分布,且Tajima's D 和Fu's F s等中性检验显著偏离中性突变;而群体大小保持稳定时,错配分布曲线则呈现多峰曲线分布, 中性检验不显著。   绘制 错配分布曲线可以使用DNAsp和 Arlequin, 但两者的表现方式略有不同:   (1) DNAsp 期望值的假定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假定恒定群体大小(Constant population size),另一种是假定群体大小下降(Populattion growth-decline)。如果实际观察结果与期望值的某个假定模型相吻合,则说明群体状态与期望的假定模型一致(恒定或收缩),反之,则说明背离期望值的假定模型,群体处于扩张状态(曲线为单峰)。   (2)与 DNAsp 不同的是, Arlequin 则是采用曲线拟合的方式,即可期望值和观察值的曲线是否拟合,并通过两个参数评估扩张的可靠性: SSD ( Sum of square deviations )和 r ( Harpending's raggedness index),这两个参数的统计检验不显著(即:P值均大于0.05)时,表明 不能拒绝群体扩张的假说,即符合原来群体扩张的假说。 BY DNAsp 1. 用DNAsP打开目的序列,依次点击菜单栏的“Analysis”-“Population Size Changes”,如图: 2. 在 “Data Set“下拉菜单方式选择待分析的数据集,本示例数据未分组,仅一组数据(n=95),”Analysis“选择错配分布(即Pairwise Differences),期望值模型根据需要选择,默认为恒定群体大小,如下图所示: 3. 参数设置完成,按下”OK“按钮,然后依次点击“DNAsp Graph”-“Select Graph”-“Pairwise Differences” 即可出来彩色的曲线图。 当然,也可以选择黑白方式显示,如下图所示: 4. 由于默认生成的图形样式固定,为满足高IF期刊的要求,可将原始数据导出到Excel中美化。选定“Output.Grid”标题栏后,在菜单栏“File”下“Save Current Output”,如下图,此时会 生成一下*.out文件。 用记事本类工具打开生成的*.out 文件,将原始数据复制到出来,如下图: 在Excel中处理,选择数据后“插入”-“折线图”,如下图所示: Excel大家肯定比我熟悉,这里就不再赘述,最终效果图大致如下图所示: BY Arlequin 1. 在DNAsp中导出用 用于Arlequin分析的 Haplotype数据文件, 如下图所示: 2. 数据类型为Arlequin Haplotype List,如下图: 此时提示保存两个类型的文件,一个是Haplotype数据文件(*.Hap),一个Arlequin方案文件(*.Arp): 3. 将上一步生成的两个文件复制到Arlequin的根目录下,即与WinArl35.exe路径一样,然后在程序界面的“Open Project”选择选择分析的“*.arp”方案文件,如下图: 切换到“Structure Editor”进行分析,示例文件只有一组序列,故Group编号为1,完成后“Update Project”更新一下。 切换到“Seting”标签,设置分析的选项及参数,选择“Mismatch Mistmatch”,在右边分析选择勾选“Estimate Parameters of demographic expansion”。 完成后,按下右上角的“Start”即可开始分析。完成会弹出一个网页,找到“Mismatch distribution”所在位置,把数据复制出来,整理后放在Excel中处理,方便同前,此处不再赘述。 数据美化处理后,预期效果图下图所示: SCI美图欣赏: 出自:Hu ZM et. al. Phylogeographic heterogeneity of the brown macroalga Sargassum horneri (Fucaceae)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relation to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and tectonic configurations. MOLECULAR ECOLOGY, 2011; 20 (18): 3894 ---------------------------------------------------------------------------- Raindy 注: 欢迎转载,但请保留作者信息。严禁用于商业目的,谢谢支持!
个人分类: 软件教程|33161 次阅读|3 个评论
回李明阳老师-中国文化会继续扩张
热度 6 gaoshannankai 2015-2-21 19:25
李明阳老师的博文 历史的沉浮话爱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869335.html 里面提到了中国发展的一部浓缩历史,正好对我此前的一篇博文 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有支持作用。 那就是即使近代中国领土被列强 蚕食,但从更长一个历史时间窗口来看,中国的文化是扩张的。 这种扩张来自于中国文化内在的几个特征: 1. 大一统文化, 包括和为贵,好面子 等一系列 因素 ,历代统治者都喜欢大和全, 包括我们现在大工程,大项目,大平台,科技界又开始打造科研航空 母舰,都包含这个因素,当然,也包括更多的假大空。 2. 实用主义, 包括中庸之道,等一系列因素,反正对我有利就干,也别管 从哪里来的,偷来的也行,所以中国人好学习,但是缺乏独立思考,西方技术很容易 在中国得到发挥,同时盗版盛行。 中国人弄虚作假,世界第一。 3. 阴阳学说 , 中国人考虑会从两面出发,我没你跑得快,我可以让你跑得慢;当面 打不过你,背后我可以把你孩子扔到井里。统治者外推儒佛,内用黄老,可以利用一派打压另一派, 坐收渔利。 日本当年侵华搞以华治华就是来自这个思路 ,但是没有贯彻好。 等等,这里不在列举,这些文化因素是根植于我们生活中的,不管冠以儒家,道家, 或者国外传来的佛教,共产主义任何名词,都改不这些固有因素。这些因素 导致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张和传播。 虽然明末以后,由于科技落后,导致中国文化一度成为失败的代名词,但是 如果把近代这300年放到更大的历史窗口来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日本经济和文化 扩张的失败的旧路线,中国不会走,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我们的文化会继续扩张。 未来世界发展的两条主线-你我都能看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61742.html
1525 次阅读|8 个评论
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主调看了不舒服
热度 3 lin602 2014-2-8 22:53
刚刚看了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电视录像,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开幕式中前半部分表演的主旋律。 前半部的表演主要内容为:俄罗斯形成与扩张,歌颂了彼得大帝,其中提到了蒙古及欧洲人的被赶走,还提到了法国与之的战争。不少表演都是穿着军装军人之形象。本国的运动会这样是可以的,爱国主义宣传嘛。 要知道奥运会是世界的运动会,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参加,不少观众也是外国人,外国领导人就很多,在歌颂俄罗斯的扩张时,势必然要涉及到其他国家。 今天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视录像,其中就有俄罗斯与德国同时瓜分波兰与入侵芬兰的历史。让我想起中国东北大片土地被俄罗斯强占了去。当然过去的就过去了,在奥运会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扩张基调,是不应该的。 世界盛会的主要基调应该是展示本国对世界的历史贡献,本国的文化与特点,和平与友谊。 俄罗斯的大国梦想,会让其他国家的人胆战心惊。 我看了这次开幕式不太舒服。 好在没有说,将中国大片土地划到俄罗斯的版图。
29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国扩张的文化
toloding 2012-6-25 21:37
扩张,永不满足的扩张,不知疲倦的扩张,直至扩张变成了文化,融进了血液,化成了基因。但凡大国(大组织),都是如此。 一个小汗国,向西向西,直到波罗的海;向东向东,直到太平洋、阿拉斯加,这就是俄国。为了什么,伊始,为了出海口,为了一个内陆小国能够变成直通海洋的帝国;后来在追寻出海口的、漫长的杀伐历程中,扩张融进了血液,化成了基因。鹅国留下的巨大版图成就了苏联。前苏联无比庞大之国土边界,在米国人看来,绝对是罪恶,无须任何文化的、宗教的、道德的理由! 然地盘大了,如何守得住?蒙古铁骑所向无敌,不过是流星之光辉,便如浮云。鹅国,如何能够支持庞大的国土?米国又是?
个人分类: 社会大势|2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殷鉴不远:清末财政的急剧扩张诱发了辛亥革命
dongzg101 2011-10-1 03:25
殷鉴不远:清末财政的急剧扩张诱发了辛亥革命 2011-09-29 22:50:14 归档在 辛亥杂谈 | 浏览 21950 次 | 评论 10 条 殷鉴不远:清末财政的急剧扩张诱发了辛亥革命 作者:金满楼 大体上说,中国的传统政治是一种“ 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而 所谓的“中央集权”也 只有在中央这一层面上才是真正的集权,地方上则是一种相对放任的半自治政治。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政治模式的运作成本和资源需求都不高,因而不需要大量的征收赋税,这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大变局及列强的重重压迫下, 1901 年后开始的清末新政以极快的速度演变成为一场全方位的改革,而各项新政举措的重大开支与传统的赋税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冲突,由此也对清末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靠的是“赤字财政” 历史学者王树槐在《清末民初江苏省的财政》一文中指出,“财政为行政之母,财政不健全,行政则无从发挥其功能。近代政治革新,社会福利措施,经济发展,无不以财政之健全与否为成败之关键:一在办事非钱莫行,一在筹款必有良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之失败,原因固多,而财政尤为其重要原因,清末如此,民初亦然。” 自康熙朝以来,清廷即标榜并坚持“永不加赋”的国策,但在“不加赋”的前提下,清廷只能维持一个不作为或少作为的“小政府”,这在十九世纪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搞新政、练军队、办实业、兴学堂、还有警政、地方自治等等,不管主事者报什么样的美好愿望和善良动机,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终究什么都办不成。所幸清末新政的“总规划师”,张之洞与刘坤一这两位老成之臣在《江楚变法三折》中即附有一片专门论及办理新政如何筹集巨款,实属有先见之明。 曾任户部主事的何刚德在《客座偶谈》中说: “财政前清由户部专管,户部之库,余在京时奉派随同查过四次,出入互有盈绌,盈时不过千一百万以外,缩时亦不过九百万以内。……至外省亦有省库,苏州有藩、粮二库,余任首府,凡遇巡抚司道交代,每年不止查过一次,为数不过数十万,间有过百万者甚少,缄藏严密,毫无假借。此省库也。江苏算是大省,而所藏不过如此,则小省可知。计部、省各库,计算不过三千万,视乾隆时部库尚存七千万者,殆已不及,中国可谓贫矣。” 乾隆时期是清朝积累最繁盛之时,仅部库即有 7000 万两的盈余,但在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不过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钱即被国内的各种乱事消耗一空,特别是咸丰时期,为了扑灭起事的太平军、捻军,国库告罄,国力凋敝,直至同治、光绪年间近三十年的恢复,清廷的财政收入才勉强恢复到 8000 万两左右的规模,但刨去各项开支后,每年所剩不过数百万两甚至不敷使用,有时甚至要靠短期借债方可度日。 据不完全估计,慈禧太后在庚子年前的主政时期,清廷的财税收入仅占全国 GDP 的 3% (但不容忽视的是,因地方上的各种陋规及腐败,老百姓的实际负担又远远超过 3% ),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总税务司赫德主管的海关所缴纳。中央财政极其有限的财税收入,不免令洋务运动大打折扣,光打造一支北洋舰队就历时十余年,其间资金腾转挪移的辛酸,恐怕只有李鸿章心里最清楚。 清末推行新政的时机并不算好,仅“庚子国变”所闹下的巨额赔款,已足以令清廷喘不过气来。但是,在“不变亦亡、亡国亡种”的压力下,清廷为推行新政,也只能以“赤字财政”作为代价。据 周育民在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一书中的统计, 1903 年清廷的财政收入为 10492 万两,支出为 13492 万两,当年赤字 3000 万两;到了 1910 年,累计的赤字已达 8000 万两,而后一年( 1911 年)的预算收入为 29696 万两,预计支出为 33865 万两,当年的预计赤字就高达 4000 万两,如果加上历年的累积赤字,几乎占到了当年预算收入的一半。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清廷最后十年的财政收入有了极大幅度的增长,但支出的数额却更大,这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财政支绌 愈演愈烈 自古以来,各朝代均奉行重农抑商、压抑私人资本的政策,商业发展水平缓慢迟滞,新政推行后,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即成为当务之急。在末代状元、实业论者张骞等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下,奖励实业、扶植工商的政策依次出台, 1903 年更是新设立了商部。商部的宗旨是保护与开通工商实业,在朝中各部中的地位仅次于外交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政府首次公开扮演倡导与奖掖实业的角色,可称是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先河。 为促进工商实业的发展,商部特意出台政策奖励有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如能制造轮船、火车、铁路桥、发电机及对探矿、冶炼、水利、垦植等有突出成绩者,还有创办农工商矿或经营公司确有成效者,“即各从优奖励”。在清末的最后 10 年中,朝廷鼓励工商实业的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自 1902 至 1911 年,中国自行创办了超过 330 家厂矿,资金量达 7000 多万两(军事工业除外)。与 1901 年前的 20 多年相比(洋务运动时期),这 10 年的厂矿增加数是过去的两倍,资金则增长了一倍多,进步可谓迅速。在这些厂矿中,民营厂矿约 80 家,为过去 20 年的 8 倍,其中涌现了一大批的民族资本家,近代知名的企业如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孙氏兄弟(孙多松、孙多森)的上海阜丰面粉公司、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的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均为当时创办(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据汪敬虞在《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的统计,清末实业投资的规模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 1895 年至 1898 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新设厂 55 家,而 1904 至 1910 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新设厂 276 家,其数量远高于此前。另外,清廷制定《矿务誓行章程》后,各地掀起了兴办矿业的热潮,在 1904 至 1910 年就新建矿 48 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而在交通、商业、金融等领域,民族资本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由此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杨诠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中,将清末十年称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最热心奖励工业的时期”,从 1895 至 1913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达到年均 15% 的增长速度,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略高一点,称之为“黄金十年”,也不为过。 实业的振兴 对清廷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相应的拉动作用,到了 1911 年前后,全国财政收入接近 3 亿两( 1885 年为 7700 万两),其中农业税增至 5000 万两( 1885 年为 3000 万两),各种杂税约为 4500 万两,商税则超过 2 亿两,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财税的迅疾增长固然是史无前例,但随着清末各项新政的逐次铺开,财政支出的日益扩大,整个帝国的财政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清末十年中,中央财政赤字已经是见惯不怪,各省财政状况也大多是出大于入,譬如 1909 年,奉天岁入 580 万两、岁出 940 万两;吉林岁入 180 余万两、岁出 450 万两;黑龙江岁入 90 万两、岁出 200 万两;山东每年亏空 150 余万两等。在财政匮乏的各省中,支大于收在百万两以上的有贵州、江苏、安徽、福建、广西、湖南、云南、江西、湖北、四川十省(彭雨新:《辛亥革命前清王朝财政的崩溃》)。严重的财政赤字,使得各省督抚们在谈及财政问题时无不摇头叹息,“支绌”二字几乎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征敛过度引发民变迭起 1907 年,江苏巡抚陈夔龙在奏议中称 : “慨自甲午而后,继以庚子之役,偿款数钜期迫,财力竭于外输,其原因一也。内外亟图自强,百度同时并举。他不具论,即练兵、兴学两大端,岁支之款殆不可以数计,其原因二也。各省筹款之法,不必尽同,要以征榷为宗,说者每谓征榷取之于商,固胜取之于农,不知商人重利,断不肯坐受亏耗,于是加其售价以取偿,而四民胥受其累矣。” 清廷及地方各省为推行新政而征敛无度,进而导致民生日困,清末山西巨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对本省滥增税费而大发感慨:“阅邸报及晋报,当时要政只以富强为尚,而大小臣工莫不讲求利权,向民间搜刮财利,修铁路,开矿务,加征加税,不一而足,民心离散,并不顾虑”( 1902 年 12 月 9 日);“现在捐款甚多,广东捐及妓院,谓之保良捐,广西捐及赌局(此为 1902 年 12 月 13 日记,后来山西也开妓捐,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妓每月 2500 文,中等 1500 文,下等 1000 文,刘大鹏大叹息:‘捐至于妓,可谓极矣!’)”; 1907 年 6 月 3 日,刘大鹏对官方征税大发议论:“近年所行之新政,虽云自强,其实自弱也。凡举一政,必费巨款,而其款即从民间科派,一之不已,至于再三。无安民之政,悉系扰民之政,非自弱而何?” 新政是用银子铺出来的,清末十年中财税收入的剧增,与新增加的各种捐税有着直接的关系。据统计,清末各地征榷的名目,计有肉捐、车马捐、厘捐、酒捐、煤炭捐、房捐、铺捐、茶捐、船捐、猎捐、渔捐、剃发捐、糖捐、鸡鸭捐、国民捐、米捐、警捐、花捐、、牌照捐、戏捐、户口捐、河捐、路捐等不下百种,这些历朝历代闻所未闻的税目几同于天罗地网,网住了黎民百姓,更网走了他们本就有限的钱财。 在新政考核目标的压迫下,各省自开捐税已无法度可言,如《国乘备闻》中所言:“予观近时筹款之法,灼然共见者盖有数端:一曰百货统捐,创自江西;一曰烟酒增税,一曰酌提州县盈余,一曰八省膏捐,皆创自北洋;一曰铜元余利,创自广东;一曰漕粮折价,一曰推广捐例,皆创自部臣;一曰房捐,一曰米捐,一曰亩捐,一曰报效,一曰彩票,一曰盐斤加价,一曰整顿契牙各税,皆东南各督抚私自筹画。取民之法愈巧,侵蚀之术愈工。” 中央无款可拨,地方便自行其是,对百姓的盘剥更是百般设法,无所不用其极。 1910 年 5 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官吏们在征收这些税课时竭泽而渔,他们的下级僚属,以‘灯钱’、‘证劵勒索’、‘检查税’和无计其数的、荒诞怪异的恐吓威胁,竞相效尤”;汉口的《公论新报》指责新政“仅仅是一个蒙蔽我们的弥天大谎,以此作为由头来经常榨取我们的财富而已”。《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对于农民们来说,“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同年,《国风报》在论及“莱阳民变”(因增税引起)时说 : “夫今日民生之窘蹙,人心之杌陧,譬犹炸烈之药遍布室中,爆发之期但需时日。使不燃守线,犹可旦夕苟安,若导以火而触其机,则轰然不可复遏。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目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奴手,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谋之新政,固行之东西文明诸国,致治安而著大效者也;然移用于我国,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有一年慈禧太后万寿节,湖广总督各衙署悬灯结彩,铺张扬厉,费资巨万,当时还邀请了各国领事大开筵宴,并招致军学界奏西乐,唱新编《爱国歌》。时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的辜鸿铭在座陪宴,他与学堂监督梁某戏言道 : “满街都是唱《爱国歌》,未闻有人唱《爱民歌》者!” 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鸦片为近代国人之痛,清末新政中有一举措颇值称道,那就 是从 1906 年后开始实行禁烟, “ 著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 ” ,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清廷颁布了一系列禁烟章程与法规,并多次严谕各省督抚、将军认真禁烟,此举尚可称得上“爱民”,其成效已为国内外史学家所肯定。但就这样一项“善政”,却大大加剧财政上的危机。 据统计,在禁烟政策实施前,清廷每年从洋土药所得收入高达 1000 万两左右(含进口鸦片的进口税、土药的厘金、烟亩捐等),而这项收入多用于编练新军。在 严重的财政困难下,各省不得不削减用于军队的开支,但这招来了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 1910 年 10 月,被派往江宁陆军中学学习的第九镇军官被宣布只发给 7 成的薪俸时,学员们的情绪表现十分激愤。 1910 年底,湖北宣布削减新军开销,总数达 56 万两,军人对此表示抗议,有的甚至带着武器离开了军营。 1911 年,清廷已无可能足额发放官兵们的薪俸,于是在当年的 5 月宣布各级军官的俸银削减 40% ,这无疑是新军军官们在辛亥年与清廷离心离德的一大原因。 在大量的搜刮民财之后,各项新政的效果也未必见佳。民国知名的遗老、清史撰者柯劭忞在述及清末新政时曾不无沉痛的说: “庚子以后,骤增各国赔款,财力已属不支,加以兴学、练兵及开办工艺、巡警各局,地方行一新政,即须筹一巨款,商捐民捐,丛见迭出,几同竭泽而渔。然锱铢取之泥沙,用之薪水之滥,建筑之侈,购买之贵与夫管理之侵渔,开支之浮冒,固已耗之大半,其施之于实用者,不过十之三四。” 腐败是历朝历代难以克服的痼疾,特别是在新政的十年里,在大量钱财的收取与运用过程中,更容易找到营私舞弊、贪腐自肥的良机。正如民众所揭露的,“他们总是假借地方自治的名义征税,并把税款落入腰包”,各级官吏们贪污腐败所引发的民怨在各项举措的成效彰显之前,无疑是激起民众对新政反感、对清廷痛恨并诱发革命的导火线。 (撰稿:金满楼,刊于《中国报道》2011年第3期,财政部财税研究所网站转载) 6 上一篇 历史的嘲弄:“保路运动”导致川汉…
1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地区变化中的冰架和冰山
prsdc 2010-11-22 23:10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地球上的冰川和冰架目前正在不断消融,并且速度还在进一步的加快,许多冰川、冰架都相继消失了。 在南极, 拉森冰架、 罗斯冰架 、菲尔希纳冰架以及B-15A冰山等已经坍塌崩解消失,这对南极气候,洋流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带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南极并不是所有的冰架都处于消融状态,西南极的冰架在不断消融坍塌时,东南极的冰架却在不断的扩张。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仅仅是面积上的消融扩张吗?体积呢?洋流、局地气候、全球大气环流等哪些因素能解释这些现象呢? 本栏目文章主要是利用遥感数据对冰架、冰山进行监测,从现象入手,为不同变化解释做数据储备。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有好的想法请给我们留言或者发 E-mail 。谢谢!
个人分类: 极地冰架|411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