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四大名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四大名校”提高硕士生推免比例,改革?还是炒作?
xqhuang 2010-11-23 17:48
中国人重身份,喜欢看出身。大学要看出身,985?211?还是常青藤?教师要看出身,海龟?土鳖?研究生也要看出身,土著?非土著?越是有名的大学,出身不好,被另眼相看、另类相待的可能性越大,这往往让出身卑微者气短一截,在名校中读研的非名校学生常有这样的感叹:哥读的不是研究生,是寂寞。 四大名校(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提高硕士生推免比例,可能与近年研究生高分低能现象有关,很多被认为三流非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考研的成绩非常突出,但专业基础薄弱,特别是独立科研的能力较差,直接导致师生之间的合作不愉快,有不少名导明确不要非985学校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肯定存在,但这不应该是提高推免比例的理由,对不适合搞研究的高分学生,导师可以通过复试等手段进行合理淘汰,简单地通过提高硕士生推免比例的做法,的确有失教育公平原则。非名校学生,他们把考研当成第二次改变人生的高考,提高硕士生推免比例,无疑是把他们通往新人生的那扇门关闭。读研究生,发文章、做研究是很重要,通过研究生考试选拔制度,在整个社会中所形成的积极向上氛围,更重要! 在中国名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近亲繁殖现象非常严重,从长远的角度,这比高分低能更具危害性,教育部应该出台政策和规定,减少名校土著研究生的比例,避免研究生自生自养的现象。 所谓四大名校的新举措,不排除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四大名校,让人感觉它们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近年,关于谁是名校?天天有人争、有人吵,清华、北大坐稳前两把交椅,后面的座次呢?关于排名,人民大学最郁闷,在各种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前十名很难见到人民大学。比如最著名的中国版常青藤联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也把人民大学排除在外,其实这9所常青藤联盟就包含互相推免研究生等。以前有五大名校、七大名校和九大名校,现在突然冒出四大名校,谁是主角?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71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四大名校”提高硕士生推免比例弊大于利
热度 2 lgmxxl 2010-11-23 09:30
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近期公布, 2011 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 60% 至 80% ,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据这些学校的解释是:其它学校统考生的考分虽高,但学术潜力不大,生源质量明显不如推荐生。事实可能如此,但四所名校这样的改革,却有名校互惠互利、忽视教育公平和人才成长规律之嫌。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身利益的目光短浅的行为。 推荐免试研究生简称推研,是指一些获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大学,可以推荐本校优秀的本科生直接读研,而不必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情形。推研的形式大致有: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工硕。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 ( 试行 ) 》的规定,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 211 工程高校,免试推荐指标一般占其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 5% 左右;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 50% 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接收本校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推免生总数的 65% 。 四校提高推荐免试生的做法,之所以立即引起广泛热议,就在于其只顾其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广大学子的到重点大学深造的学习权力。从暂时的利益讲,四校的做法肯定对本校学生有利,对本校导师有利,但长远看,却不一定如此。 首先,它忽视了一般学校本科毕业生上名校(本文指中国的 211 工程大学)研究生的权力。改革后,这四校中的部分学院、部分专业推荐免试生的比例占到了 80% ,先不说其有违国家规定,就说只把 20% 招生名额留给统考生,就是天大的不公平了。终归,获得推荐权力的大学 2011 年是 156 所,只占全国本科院校 792 所的 19.7% 。 156 所院校除了 211 工程大学外,一般的本科院校获此权力的不到 50 所。这也就是说,全国 80% 本科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将没有被推荐免试的可能。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要想进这四大名校,将难上加难,甚至是不可能。如果其它 985 工程大学、 211 工程大学再效仿此法,则占全国高校数 80% 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将基本上没有机会上名校读研究生了。这公平吗?这是明显的身份歧视。 其次,就算这种做法暂时对四大名校有利,从长远看,这真的有利吗?先不讲大道理:四大名校是中国人民的名校,不是自己的名校,它应该承担起引领中国大学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从眼前利益来讲,四大名校也不见得有利。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的免试推荐,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本校的免试推荐生占据绝对多数。这样做的后果,必然带来该所大学学生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在一所学校学习,他能成大才吗?可能会有成长的,但是少数,且不会成大才。因为这违背人才的成长规律。人们的研究也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缘结构越来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缘结构越是多样化,越易于学生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而学缘结构单一,恰如近亲繁殖,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一般大学的学生同样具有重点大学学生所不具备的特质,同样有重点大学值得学习的地方。弗吉尼亚大学的克里尚库马尔( Krishan Kummar )的研究表明身为大学教师,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学生从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从我们这里学到的更多。 在日益主张大学学生学缘结构优化的今天,四大名校如此改革有违人才成长的规律。 当然,如果四大名校的效益外溢,其它 211 工程大学效仿,或者 211 工程大学、 985 工程大学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互相推荐的联盟,则可以避免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但这种结果将会受到国人的更为广泛的质疑,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将更为不利,这种做法必将破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 最后,我还是呼吁给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一个公平的考研机会吧,它们没有进入 211 工程大学上本科,已经是难过了,别再把他们进入 211 工程大学上研究生的机会也剥夺了。 中国青年报 2010-11-22 史密斯,韦伯斯特 . 侯定凯,赵叶珠译 . 后现代大学来临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8.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16306 次阅读|3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