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民族复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古筝和古琴的差异谈到现今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
热度 1 Karen198723 2011-8-28 16:04
从古筝和古琴的差异谈到现今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
古筝的声音大而清脆,很动听,想要用它来醉人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自古以来多是些女孩子练一练好卖艺,现代文艺表演时若涉及到中国古典元素,也多能看到古筝的影子。 古琴声音小,但是浑厚悠远,给人谦谦君子的感觉。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会特别感动人,而往往感动的也只是弹琴人自己。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最好的归宿。 所以古筝比较倾向于是弹给别人听的,古琴则更倾向于弹给自己听,所谓琴者,娱己不娱人。 古筝一弹,就会有许多人被吸引过来听,而古琴的知音却总是可遇不可求的。古筝固然悦耳,古琴则要用心去品味。 打个比方,古筝如"花旦",古琴自古则是"君子"! 筝和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琴是集中华传统文学、美学、哲学、音乐精华之大成者,但因其深邃的思想意境不易为人理解,故而知音难觅。 筝比较通俗化,雅俗共赏。 听琴让我想到了孤崖上的傲梅,空谷中的幽兰,浮云下的竹海......琴总是孤独的,但遇上知音时又能迸放出耀眼的火花。 筝是花园里牡丹,晴日下的杜鹃.... 有时和人提到古琴,人们第一反应是古筝的形象,这每每让我感到我们作为华夏儿女,竟不知本民族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何其悲哀!这莫不是对文化的亵渎,当古筝二胡这样的乐器流行于世间,以通俗音乐被作为中国古典乐的代表,这将编钟、箜篌、古琴、箫等天籁雅乐之置于何地?想我泱泱大唐之时,秦王破阵乐响彻四海内外,如今谁人得知? 今可食包穿暖,切勿贪口舌之余,作为龙的传人,是不是应该想想,继文革大灾难后,应该吧我们民族的文化复兴起来? 兴我华夏,先正衣冠,而后知礼仪;工商雅乐,骑射六艺等皆不可荒废,不要当我们提及自己民族文化时,需要用“民族遗产”这种悲哀的辞藻。 为什么当苗族、维吾尔族等同胞穿起民族服装时我们觉得好看,而我们汉族人传奇汉服来,多数人先想起的是古装?甚至还有许多人认为旗袍是汉族人的传统服装!即使民国再怎么流行,旗袍穿上也很显身材很漂亮,但不可否认的是那旗袍是满族人的服装而改良来的啊! 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等这些著作集结了千年的文化,在学校里远远比不上英语重要!想想我们小时候学的语文课,这些精华在课本中占了多少分量;诸如“飞夺泸定桥”这种虚假战争记录占了多少?再看看现在中小学孩子们在学些什么?只教高分不管道德的教育,现已在社会上造成的悲剧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音乐,当然不只包括乐器演奏,歌曲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但是,纵观现今乐坛,那些哗众取宠的歌曲,那些毫不押韵毫无美感的歌词,配上只是为了炒作却不管污染别人耳朵的行为,实在可耻。我认为玩音乐只要能宣泄个人情感并且能引起人的共鸣即是好的,此情感并不一定要规定是积极的,甚至是“红色”的,音乐而本自由,不要规定但绝不要口水! 此为古琴
5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民素养是民族存亡与复兴的决定因素——再议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pww1380 2011-7-20 19:51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国民素养是民族存亡与复兴的决定因素 ——再议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杨文祥 国民的整体文明素养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根本。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归根到底是人的进步与发展,是国民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和飞跃。 众所周知,古老的犹太民族曾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丧失了自己的土地而四处漂泊,散居在世界各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惨遭纳粹法西斯的种族灭绝性的集体屠杀。然而,即使这种有家无国惨遭血腥屠杀的悲惨命运,也未能阻止这个民族取得在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熠熠生辉的精神成果和文化成就。之所以如此,个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个伟大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整体文明素养根基。 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主要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战后的一片瓦砾和废墟之上,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迅速地恢复元气,重新崛起,成为世界上举重轻重的大国,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其深深根植于社会基层的国民整体素养。 德国和日本,这是两个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了反人类罪和战争罪这一弥天大罪的国家。特别是日本,在近现代史上,这个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中华民族对这个国家带给自己的深重灾难刻骨铭心,这种历史上形成的血海深仇永世难忘。 如果有人说日本这个罪孽如此深重的国家竟然拥有较高程度的国民素养,这对于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荼毒的中国人来说,在民族感情上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一说法。可是如果能够超越主观方面的情感因素,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上对这个民族加以深入认识和分析,就不难看到,导致这个民族走上罪恶的战争道路的并不是它在基础文明层面的整体素养,而是在这个基本素养的基础之上, 由于受到错误的甚至是沾满血腥和罪恶的种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的蛊惑而误入歧途,以至于走火入魔,泯灭人性,丧心病狂。 这样,这种由军国主义分子在实践层面上的盲动所犯下的罪恶,无论如何罪恶滔天,也不可能在内在精神层面上,从整体上摧毁这个民族的文明基础素养。正如在一个坚固的地基结构之上,人们既可以在其上构建一座美轮美奂的文化中心,也可以建起一座阴森恐怖的杀人魔窟。就是说, 人世间万事皆无常,都是可变的。是救人于水火的天使还是嗜血成性的恶魔,往往就在转瞬之间的一念之差。是用于战争的一种大规模杀伤的核子武器还是用于和平事业功能强大的核能电站同样仅区别在核能的如何转换之间。 正由于这个国民现代文明基础素养的存在,日本才有可能迅速实现战后的重建和复兴,并创造了日后的世界经济奇迹。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在不久前发生的特大地震和海啸灾难面前,才能够表现出为世人所称道和尊敬的那种从容地面对灾难和秩序井然的疏散、撤离和应急安置。 我国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然而,这些方面的发展无论取得了如何辉煌的成就,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因为这些成就都还只是停留在社会实践和应用层次上的东西,也就是社会表象层面的东西。而文化、教育、科技这些与国民素养这种社会深层结构密切相关的领域却弊端重重、问题丛生。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而居于国家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又难以为社会和公众所普遍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当下中国社会的社会失范、潜规则盛行、社会正义不彰、人们功利浮躁、道德滑坡、价值追求低俗就不足以为怪了。 “ 国民的整体文明素养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根本。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复兴,归根到底是人的进步与发展,是国民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和飞跃 ”, 即“国民素养是民族存亡与复兴的决定因素 ” 这是本文在开篇就提出的命题。当下中国如果全社会都能够对这一命题具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我们就不难认识到教育改革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虽有认识而不深入更无相应的举措,那么,无论我们在经济和民生层面上的成就如何辉煌,也无论我们在政治稳定上取得怎样的成效,只要我们国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就难免功亏一篑的历史遗憾。 网海冲浪,每逢佳作,即有所感、所思,亦有所得。以下是两则关于教育和国民文明素养的博文阅读心得。这两篇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博文和本人的千虑一得,可以作为上述观点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 其一: 当下我国这种单纯注重知识 - 技能传授而严重缺乏人文伦理素养养成的教育模式不仅仅是误人子弟,而且摧毁了整整一代人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养。 发生在当下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的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足以证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紧迫性。这一紧迫性不仅仅在于学生的现实与功利,也不仅仅在于海外和境外高校对境内高校生源竞争的兵临城下,更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世界正在进行之中的解体与崩溃——这是在精神与文化领域的民族危亡!! 精神文化层面深层结构的民族危机日渐深重已然是严峻的客观现实,绝非危言耸听。 ——拜读贾利军博文《 吝啬鬼与为师之道! 》心得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802do=blogid=466394 其二: 只有在清醒与冷静的理性思辨取代了极端和盲目的政治谩骂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才有能力平心静气地以严肃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是心浮气躁地情绪发泄来讨论诸如人的本质、自由意志、社会正义、社会公正、人文价值、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全球化、社会理想这些具有文明进步意义的厚重话题。 ——拜读 马立诚博文《真假爱国》心得手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b8c780100ste7.html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从朗费罗的记忆到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反思
热度 1 pww1380 2011-7-19 13:21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从朗费罗的记忆到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反思 ——从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社会管理体制到社会文化与学术生态 杨文祥 我很喜欢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好友鲍海飞的朗费罗诗歌译作《影子》引起了我关于朗费罗诗歌的记忆。 年轻时,记得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译过他的一首诗,题名是《箭与歌》。从此,美国诗人朗费罗这个名字就深深地留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由于时间久远,《箭与歌》这首诗的英文原作和我自己翻译的译文都已经很模糊了,不过这首诗的艺术意境和文学形象却历久而弥新。也许这就是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吧? 诗歌大意是: 《箭与歌》 我射了一支箭, 这支箭飞向了空中。 我的这支箭啊, 有谁的眼睛能够跟得上你迅疾的飞行? 我的箭于是消失在远方, 不见了踪影。 我唱了一支歌, 歌声飞向了天空。 我的这支歌啊, 有谁的眼睛能够看得见你在空中的飞行? 我的歌声于是消失在空中, 不见了踪影。 岁月悠悠日月如梭, 我终于找到了我那箭与歌的下落。 在一棵古老的橡树上, 牢牢地插着我当年的箭羽。 而我当年的歌声, 深深地埋藏在朋友的心底。 当年,这首译作完成之后,我将它与另一首诗歌译作一起投寄到北京的一家文学期刊。不久之后,另一首译作刊出在这家期刊上, 刊物编辑作了一两处文字上无关紧要的变动,而这一变动的代价是,在没有征求我意见的情况下,译者竟被换成了别人的名字。 而我翻译的朗费罗这首《箭与歌》的译文原作从此便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这时,迫于工作与谋生的需要,我正考虑跨专业求学深造,于是也就无暇再追究这一明显而恶劣的剽窃行为了。尽管如此,这件事却成为我年轻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我后来的治学与写作生涯中,对这种发生在我与刊物之间的故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尽管生来愚钝,经过在这污泥浊水中几十年来的摸爬滚打,我终于认识到, 此类事件的发生,绝非哪一个人个人的和具体的不幸,而是当代中国学者别无选择地置身其中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 - 学术 - 文化生态灾难。 而这一灾难性、社会性的学术文化生态又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方面的某些历史缺陷与当下社会管理体制某些根本性、现实性重大弊端的 恶性互动 所建构起来的空前绝后的“历史杰作”。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原因,使我从 20 世纪末期起,就开始了结合社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开展对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思考与研究。与此同时,为了实现社会管理领域的科学管理,对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的改革格外关注,对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心理方面对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格外关注,对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世界化的国际环境下,在中国的国际经济 - 政治地位迅速提升,中华文明乘势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格外关注。 参考文献: 1 .鲍海飞. 朗费罗 - 影子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465891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207 次阅读|3 个评论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热度 3 pww1380 2011-7-17 22:21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杨文祥 长期以来,在探讨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遍布国内外的新儒家群体是一股众所瞩目的学术流派。这一学术流派不仅涌现了为数众多的学术代表人物,而且以其深入地研究和丰富的思想成果形成了一种蔚为大观的学术气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儒家目前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流学术思想。 尽管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新儒家又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与建设的中流砥柱,却不可因此而以偏概全地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就是儒学思想的现代转型。就是说,无论如何,新儒家只能够解决儒家学术与学理的现代化转型,而不能够独立地承担和完成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与建设问题。 本人认为, 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与建设必须是一种内外兼顾全面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而不可以是一种局限在儒家和儒学自身的框架之内的封闭型研究。 所谓内外兼顾全面开放就是指 在深入发掘儒家具有普世、普适和恒久的人文价值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在中华文化的内部,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建设都必须向以佛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的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开放,兼收并蓄;而在中华文化的外部则必须面向世界各国,首先是各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开放。 就是说, 只有在吸收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先进文明成果的有益营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具有足够先进性的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只有超越儒家 - 儒教的学理局限,在全面整理国故精华的同时,吸纳世界优秀文化营养,构建起一个在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历史进程中主动与世界先进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有效互动的文化建设模式,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富有现代生机与活力的实现中华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立诚《 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b8c780100stej.html#comment1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365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厨房的佐料、社会的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
热度 1 pww1380 2011-3-27 23:13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厨房的佐料、社会的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 —— 读侯成亚先生博文有感 杨文祥 厨房里的佐料和社会上的道德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事物。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的新闻栏目里时不时就会出现关于世界各地考古新发现的报道,可是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关于石器时期的人类在烹饪时用什么佐料的重大发现。具有至少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明,尽管古典文献汗牛充栋,可是似乎也未见到关于前文明时代社会道德方面的任何记载。可是在现代社会,只要下厨房,就避免不了与佐料打交道;要想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安身立命,就不能不懂得并遵守这一社会的伦理和道德法则,否则就寸步难行。 佐料和道德是社会属性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决不会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可是侯先生在他的一篇博文里不但把二者联系了起来,而且做了具有相当深度的社会考察和理论思考。 在这篇博文里,侯先生用烹饪菜肴的佐料和原材料的关系比喻道德与政治法律制度的关系。用这一比喻,侯先生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和分析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二者之间的利弊关系,阐释了在二者之间作如何取舍的道理之所在。 本人不揣愚陋,在侯先生立论的基础之上稍作一下引申。 在本人实在有些迂腐的眼睛里,在目前中国的国情之下,无论是所谓的“德治”还是“法治”,实际上都是 以 封建政治的历史文化遗存 ——“ 人治” 为前提的。因为“德治”也好,“法治”也罢,都不过是特定的治理手段,手段的背后,必有“治国之人”的存在。 这样一来,既有“以德治国”的圣明君主,必有感恩戴德山呼万岁的子民;既有制定“王法”的威权帝王,必有“人随王法草随风”的“法治”之下治理得百依百顺的“蚁民”。 因此,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从来都不缺乏“以德治国”的君主,更不缺乏“以法治国”的帝王,唯独缺乏的就是建立在社会平等这一公平正义基础之上的民主法制体制和相应的政治文化环境 。 显然,积极主动地创造历史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清除 封建政治文化的历史遗存 ,建设具有现代文明意义的民主法制制度,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完全彻底的现代化转型不但是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的法制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和现实基础。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就是说,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直接社会因素存在于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分配不公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甚至是把社会分化为极富和极贫两个基本利益势不两立的两大社会群体;二是在双方的利益冲突因调节不力而走向激化的情况下,因无恒产而无恒心,穷则思变一方的铤而走险。因此,通过一系列政策调节,保证全体国民共同富裕是社会管理的第一要务。 国民富裕了,有恒产、有恒心的国民,不但是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和现实保证,同时也是进行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社会基础和现实保证 。 这样, 具有现代文明意义的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最起码要有两项基本任务。其一是在国家宪法层面上构建符合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原则的关于公民权力义务的宪法保障。其二是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个人私有财产保护的宪法基础和相应的具体法律保障 。 显然,要完成我国民主法制制度的完善,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完全彻底的现代化转型,不但要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彻底清除封建文化、政治的历史遗存,更需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首先是发达国家的成熟理论和经验。 只有在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现代化转型的基础之上,当代中国社会才有可能逐渐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文明和信息时代特征的新道德、新风尚。 也只有在新道德新风尚树立起来之后,才有可能通过社会道德和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制度的良性互动,构成建设和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社会理想坚实的现实基础。 总之 ,在实现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现代化转型之前侈谈“以德治国”,不是对 “人治”这一封建政治文化回光返照的企盼,就是一种脱离今日中国社会现实的道德空想。在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文明和信息时代特征的新道德、新风尚树立起来之前侈谈“以德治国”,同样如此。 犹如厨师下厨,在没有任何原材料只有佐料的情况下,甚至是在连佐料也没有备齐的情况下就许诺给大家端上一桌满汉全席来一样不可思议。 参考文献: ——读侯成亚《 读周可真老师关于道德的一篇博文所想到的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3197do=blogid=425088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33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和国际冲突中赢得民族的生存与复兴?
pww1380 2011-3-23 23:01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如何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和国际冲突中赢得民族的生存与复兴? 杨文祥 眼下,在我们中国的东方是日本六级以上的大地震频频爆发,西方是北非利比亚的内战和美英法多国联军的狂轰乱炸。 这一图景十分鲜明地描绘出今日中国的生存危机与中华民族艰难复杂的现实处境—— 在自然灾难和国际冲突的空隙中的生存。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各国在利益整合的过程中,各国国家利益之间竞合与冲突的不断深化。在这一历史趋势和现实环境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自然灾难都必然是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动乱和战争同样会引发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人道主义灾难。 今天的中国,正在由贫穷落后的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转型。 在实现历史转型的过渡阶段,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一方面处于一种新旧社会结构犬牙交错,具有各种可能的不确定状态和极容易受到内外各种因素影响的脆弱阶段,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急剧扩张,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的世界大国。 这样,今日中国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是在由于结构转型而社会结构变得脆弱多变,一时无力承担过多国际责任的情况下,国际责任却在迅速增大,另一方面又要在无力与既有大国强国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冒与既有大国的国家利益相冲突相碰撞的风险。 这样,在这个天灾人祸,多灾多难,危机四伏,整体发展的世界上,我们不但要格外珍惜和平,珍惜生命,更需要认真思考在自然环境急剧恶劣变化,国内外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此伏彼起,日益尖锐、激化的严峻局面下,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如何赢得社会稳定,民族生存、发展和复兴这一现实问题。 显然,只有集中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古典和现代的一切智慧资源和思想成果,在充分实现这些智慧资源和思想成果现实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思想和理论创新,才有可能解决上述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 在为世界明确整体发展方向和科学合理的结构和秩序的同时,保障中华民族走上科学、理性、民主、自由、健康发展的复兴之路。 互见: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136083-do-blog-id-331989.html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3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再议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民族文化的现代
pww1380 2011-2-15 10:23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再议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人的精神裂变 作者 杨文祥 昨天,我在《从认清究竟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再到信息文明建设》这篇博文中谈到“ 中国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结构,是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理性根基。 ”这样,这个敌人就不单单是中国学术的敌人,而且是“中华民族不共戴天的民族公敌”。一旦将其识别和辨认出来,就要“全民共讨之”,“举国共诛之”。 昨天的文章只是在理论上对究竟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在理论上认清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 要使中国学术获得根本的解放,就必须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彻底歼灭中国学术的这个敌人 。 根据昨天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彻底歼灭中国学术敌人的这场战役,实际是一个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解剖的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现代化觉醒的历史过程。 这一民族文化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历史转型,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文明历史形态的整体转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个体文明素质结构的转型与个体现代文明素质结构的构建 。这是当代中国在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实践和时代变革上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 因此, 完成中华文明历史形态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彻底歼灭中国学术敌人,不仅仅是一个无比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且还必然是一个关系到每一位中国人心路历程的变轨和伴随这一变轨而不可避免的精神裂变过程。显然,这是一个脱胎换骨,凤凰涅磐的痛苦的过程。 在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和精神裂变过程之前,绝无可能彻底摆脱中国学术的敌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与桎梏 。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从认清究竟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再到信息文明建设.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2880 2 . 王鸿飞 . 海龟和土鳖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10890 3 .黄秀清. 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11014 4 .杨学祥 有骨头知识分子的生存底线:贫困是中国学术的敌人(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2740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从认清究竟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到民族文化的
热度 1 pww1380 2011-2-14 16:25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从认清究竟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再到信息文明建设 作者 杨文祥 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朋友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中国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核心结构,是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理性根基。 因此,中国学术的敌人必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共戴天的民族公敌! 大敌当前,不可掉以轻心。不但要擦亮眼睛看清楚究竟谁是我们中国学术的敌人,还要在看准之后穷追猛打,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只有如此,我们中国人才能够理直气壮,扬眉吐气地走向科学,走向民主,走向现代文明 ,彻底扭转我国当前在国际上尽管经济成就世界瞩目,但始终处于一种理不直、气不壮,饱受猜忌、不满甚至是攻击、鄙夷而无力反击的被动局面。也只有彻底走出这种被动挨打进退维谷的不利局面,才有可能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山仰止,众望所归,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世界强国。就是说, 如果不具备现代文明,不走在世界文化建设的前列,无论是一个繁荣的国家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即使有所成就,也缺乏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意义 。 如此说来, 挖出隐藏颇深的中国学术的真正敌人,穷追猛打,全面合围,聚而歼之,不仅仅是中国学术界的首要任务,而且应该是全民总动员,全民族共同面对的历史课题 。 在我看来,只要认真地进行社会考察与科学分析,就不难发现, 中国学术的真正敌人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 详细说来, 中国学术的真正敌人就是那些与作为现代文明核心要素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糟粕 。正由于这些 历史文化糟粕的现实存在 ,从根本上制约和阻碍了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社会存在不仅仅决定社会意识,还进一步决定反映这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社会制度、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内在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与此相适应的社会行为 。 如果说我国目前的科技教育管理体制和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严重缺乏科学精神和民主传统,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与作为现代文明核心要素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历史糟粕的现实存在 。 这就是说,要准确定位并彻底歼灭中国学术的敌人,从根本上清除中国学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障碍,必须完成以下历史任务: 1 .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高度上,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和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严肃缜密地科学分析和人文价值评价; 2 .大力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永恒和普世的人类文明价值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彻底摒弃那些与现代文明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相悖的历史文化糟粕; 3 .全面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遗产中具有永恒和普世的人类文明价值的精神成果; 4 .在完成上述三项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社会教育和文化建设,实现全民族文明素质结构的整体转型和现代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完成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历史转型。 5 .在完成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化历史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站在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高度上,反思、批判和扬弃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信息文明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方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形态。 6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信息文明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为世界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提供人文价值理性基础。通过信息文明的理论探索和信息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把中华文明的人文价值理性高度提升到世界文化建设的前列。与此同时,通过在全世界具有普世感召力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信息文明人文价值理念的理性指导,把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构成信息时代世界文化建设体系的核心结构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核心推动力,从而实现老一代政治领袖为我们留下的具有七千年悠久历史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历史贡献”的历史嘱托。 参考文献: 1 . 王鸿飞 . 海龟和土鳖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10890 2 .黄秀清. 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11014 3 .杨学祥 有骨头知识分子的生存底线:贫困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12740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226 次阅读|4 个评论
革故鼎新(25):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社会民主建设应该是一种三层
热度 2 pww1380 2011-2-14 10:08
革故鼎新( 25 ): 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社会民主建设应该是 一种 三层次结构构成的整体进步 ———— 个体民主素质建设 - 家政管理与家庭文化 民主建设 - 社会管理与社会文化环境民主建设 杨文祥 经过我国社会 30 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积累和综合国力得到了世界瞩目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伴随现代化转型而必须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日益濒临攻坚阶段。而 作为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这一社会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 社会管理系统的结构性民主化建设与变革 。 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应该是一种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同步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的和结构性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其他方面长期滞后的失衡性发展 。 这种失衡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非理性、不正常、不健康也不可能持久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困扰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重重纠结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由此引发的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除了由于改革不到位旧体制的残留所遗留的历史问题的延续之外,更多的就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造成的新问题,所引发的新矛盾。而 所有这些新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将取决于中国社会的社会管理民主化建设与发展能否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而这一历史性突破的标志性社会成就和历史成果就是 具有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现代社会民主化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 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社会民主化建设与发展 同样应该是 建立在社会管理系统各方面、各层次的同步发展与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和结构性的历史进步。 否则就是一种不科学、非理性、不正常、不健康也不可能持久的发展。 为此,关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的民主建设,我的主张是: 以当代中国人的个体民主素质建设为主体建设,以家庭的家政管理和家庭文化民主化建设为基础建设,以社会管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民主化建设为环境建设 , 由此构建一个全社会的由个体素质民主化建设、家庭基础民主化建设、社会环境民主化建设构成一个三层次结构的民主化建设机制系统 。通过这三个结构层次相互之间的互动,实现这三个层次结构的同步建设、同步进步和同步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社会管理系统民主化建设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为此,国家和政府决策层就需要考虑为落实和推动这一社会的整体变革与发展制定并实施相应配套的政策与措施,以保证这一学术思想向国家决策的转化,国家决策向国家政策与相应管理措施的转化,国家政策与管理措施向社会管理实践效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蒋继平.民主首先应该从家庭做起(正文与评论).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410808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752 次阅读|6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14):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信息文明——文明形态
热度 2 pww1380 2011-2-9 14:39
信息文明之光(14):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信息文明——文明形态与历史手段: 应对自然对人类智慧和生存能力进行历史检验的文明形态, 实践历史对中华民族民族智慧和生存能力进行实践检验的历史手段 —— 岁月遗痕 博文《 把生活的 “ 水龙头 ” 拧得小一点 》 引发的联想 作者 杨文祥 岁月遗痕 的一篇博文《 把生活的 “ 水龙头 ” 拧得小一点 》 令我浮想联翩,从低碳节能到信息文明建设,最后一直联想到我长期以来所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在当代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复兴问题。 物质不灭定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所置身其中的自然世界——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的基本特性。尽管如此,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自然物质环境的要求毕竟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的。 从宇宙的客观角度上看, 人类的生存对其现实环境的要求还十分苛刻。 否则就无法解释,人类通过太空探索苦苦寻求地外文明,自 1961 年 4 月 12 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 1 号宇宙飞船完成人类首次宇宙飞行算起,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何以毫无结果。不要说类似人类的智慧生物,即使是最低级的生命现象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任何确切的现实存在证据。 另外,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是与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历史水平相一致的。换言之,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具有其现实的局限性。 就是说,所谓的 “物质不灭”和与“物质不灭” 相应的“资源无限”理论仅仅具有宏观的和抽象的理论意义,而不具有微观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 现实生存环境 实际上始终是一个 有限环境 ,而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自然资源 始终是一种 有限资源 。 当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也是人类在下意识地改变甚至是破坏着自己的自然生存环境的时候。而 当工业文明所创造出来的技术手段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几乎推进到极限的时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也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崩溃的边缘。 与工业文明的这种资源掠夺式的生产方式相一致的是私欲膨胀、物欲横流的暴殄天物的生存方式以及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奢靡铺张享乐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有限的生存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只有做到细水长流,才有可能与自然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和资源再生能力实现相对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文明的资源掠夺式的和环境破坏式的生产方式肆虐了几百年, 人类的生存环境行将崩溃的当今时代,细水长流的低碳生存尤为必要,与之相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也日益成为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否则,按照目前物欲横流,私欲恶性膨胀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人类只能加速走向自己的末日。 当今时代是自然环境面对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消耗不堪重负而走向崩溃的时代,同时也是大自然考验人类智慧和人的生存能力的严峻时代。 由工业文明的资源掠夺、环境破坏式的文明形态转向信息文明通过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自然资源的节制性利用、循环利用和保护性利用 是当代人类世界和国际社会应对这一大自然的考验的历史选择。 而与这一历史选择和现实抉择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就必然是人类社会的信息文明建设。这样, 以信息文明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建设就必然构成信息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于是, 在这一人类文明形态发生历史转型的历史巨变时代, 是选择节能减排、细水长流、与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的低碳生存,还是选择以摧毁环境自掘坟墓加速走向末日为结局的奢华铺张,这是 信息文明时代的现代文明与物质时代的愚昧浮华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的人文价值理性追求与生物性的野蛮物欲 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这里, 生物性的物欲无论披上多么光彩艳丽璀璨夺目的外衣也丝毫改变不了其非理性的野蛮本质。 在中华民族七千年的悠久文明传统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伦理观和价值观: 仁义以待人,勤俭以持家 。 仁者爱人。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 以人为本,尊重人、爱护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维护社会正义的根本。勤与俭则作为组织家庭生活的基本原则。 其中的 “俭”就是节用,珍惜资源,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低碳生存。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 如今的精神面貌,从伦理观到人生观与价值观,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明传统,在现实生活中走向了与自己优秀的文明传统完全相反的方向,结果是物欲横流。物欲所到之处,一片奢靡,满目浮华,无处不与信息文明价值观和现代人文价值理性相悖;为富不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事当前,总是下意识地与野蛮和愚昧联系在一起。 上述这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下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信息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文化价值观与我们当下精神现状内在的文化冲突,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醒世的警钟。这一声声沉雷般的动地洪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信息文明为内涵的精神型文明形态兴起的时代,也是一个以工业文明日趋没落为标志的物质型文明走向终结的时代 。 与此同时,这一时代也是一个 自然世界对人类智慧和人的生存能力进行历史检验的时代,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存能力进行实践检验的时代。 结论: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历史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后一个历史机遇。放弃或错过民族复兴的这一历史机遇,无异于放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未来。而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就必须从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考察、客观分析与历史反思中起步,必须从对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信息文明价值观意义的传统伦理观(从自然伦理到社会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的相关观念的回归起步,从而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之上实现具有信息文明建设意义的民族复兴 。 参考文献: 1 . 岁月遗痕 . 把生活的 “ 水龙头 ” 拧得小一点 (正文与评论) . http://hwj1388.blog.163.com/blog/static/169006292011031115622995/ 2 . 杨文祥.论 信息资源与现代资源观 .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 4 期; 3. 杨文祥. 信息资源价值论 —— 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有关章节)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年 5 月 4 . 杨文祥.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 —— 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 河北大学学报, 2001 , 1 期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783 次阅读|7 个评论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系列:从国学热到孔子塑像再到民族文化复兴
热度 1 pww1380 2011-1-28 22:05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系列 ② : 从国学热到孔子塑像再到民族文化复兴 ——关于天安门广场孔子塑像的深入思考与对话 作者 杨文祥 连续几年的国学热,终于把中华文化之鼎的温度烧到了沸点。这一沸点的标志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先祖孔子的塑像近日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树立。圣人的塑像树立之后,立刻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叫好声、反对声、质疑声此起彼伏,持续不绝。 面对这一鼎沸之势,本文将这一事件定位为当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并进一步将其界定为这几年国学热的沸点显然毫不为过。 单纯地就树立孔子塑像这一单一事件本身而言,我倒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 无论如何,尊重文化,崇尚文明要比侮辱斯文,崇尚野蛮,崇尚暴力要好得多。 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中国人耳濡目染的完全没有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崇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憧憬,更多的是以革命的名义和人民的名义将一个又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打为右派分子,遣送到劳改营,令其在难以想象的恶劣环境下被强制进行 劳动改造 。而那些侥幸的漏网之鱼也只能以臭老九的身份, “只准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 否则,就要被 “无产阶级的铁拳头”“砸烂狗头”, 而且还要被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试想如果当年的天安门广场不是燃烧着“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的激情,而是树立起以教育为本教化民智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塑像,中华民族也许就可以避免那段与民族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进步格格不入的历史悲剧了。 既然树立孔子塑像没有什么不对,何以树立伊始就引起全社会的轩然大波呢?以本文之愚见,原因有二。其一是缺乏理性的反思而导致了全社会在社会思想领域和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社会准备不足;其二是由于没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和社会目标,导致了全社会处于一种或自我解释自我安慰或困惑不已或质疑连连的纷乱局面。 这就是说, 国学热也好,树立孔子塑像也好,都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理性反思的基础之上,并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社会目标 ,否则,那种为了炒热而热的 理性不足,躁动有余的国学热 和 为了一时的短期功利性目标而树立起来的孔子塑像 也就难怪引起人声鼎沸的纷纭议论了。 本人的博文《 杞人的无事忧天与圣人的千年一叹:关于天安门广场孔子塑像的对话 》发布出来以后,不但得到众多朋友的惠顾,而且收到几则有深刻思想价值的评论。这些评论正好验证了蒋劲松老师“ 孔子像的正面效果已經顯現 ”这一结论。当然, 这里的“正面效果”如果能够用“客观效果”或“客观的正面效果”来表述,在我看来就更为准确了。 本文把这几位朋友的评论和本人的回复集中在下面,也许能够多少弥补一下有关部门在处理国学和孔子塑像问题上 理性不彰、价值不明、目标晦暗 的先天不足。当然,倘能藉此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中华文明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这一重大课题的理性思考和价值探讨有所促进,更是本文的莫大之幸。 友人 1 : 世界各国历史大半如此,永存的雕像正像永恒的真理,被现实的利益发现和掩盖。 本人回复 :世界各国确实都有一段大同小异的 “ 掩盖真理,禁锢思想 ” 的历史阶段。从世界史的角度上看,这个历史阶段就是前工业文明阶段。 正视历史和尊重历史是人类现代文明历史进步的起点。工业文明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和积累了远远高于前工业文明时期几千年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就在于作为现代文明内核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而正视历史和尊重历史就是这一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在历史观上的现实表征。 友人 2 : 孔子很无辜、百姓很无奈、 ×× 很无聊。 本人回复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这一 “ 无辜 ” 、 “ 无奈 ” 且 “ 无聊 ” 的社会现实,除了把这一现实作一历史的记录之外,最终似乎也还是回归为 “ 无奈 ” 。 不过仔细想起来,在古老中国这块泥泞而坎坷的土地上,历史老人尽管步履沉重而迟缓,但毕竟是坚定不移地在前行。试想如果在前网络时代,即改革开放之前的文革十年或再之前的反右时期,象这类 出于无奈而又不甘于无奈 的种种言论,其命运即使不被格杀勿论株连九族,也早就 “ 去了该去的地方 ” 了。 展望世界风云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大潮,我们难免革故鼎新的紧迫感。可是如果回想起当年 55 万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的悲苦命运,如果回想到文革时期那一位位遇罗克、张志新式的悲剧英雄,他们用旷世的才华和自己年轻的生命,写下了当代中国史上最为悲壮也最为沉重的一页,我们又不能不深深慨叹历史进步的伟力和沧桑巨变的苍凉。 友人 3 : 关于孔夫子,总有很多实用主义的作品不断问世。 本人回复 :的确如此。这究竟是由于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里有如此顽固的实用主义结构还是由于中华文明传统的断裂导致后世子孙的文明教化不足,又回归到前文明时代的没有礼、义、廉、耻意识,只有唯利是图的物欲的野蛮状态? 这只有通过严肃认真的历史反思和历史文化研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进而从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 蔣勁松 . 孔子像的正面效果已經顯現了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810do=blogid=407203page=2#comment 2 . 黄秀清 . 孔子到天安门:是博物馆,还是孔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4292 3 .杨文祥.“杞人的无事忧天”与“圣人的千年一叹”—— 关于天安门广场孔子塑像的对话.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7278 4 .杨文祥. 民族复兴的文化本质、历史高度和极其紧迫的历史任务——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生存与民族复兴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6905 5 . 杨文祥. 关于天安门广场孔子塑像背后的文化思考——读黄秀清博文《 孔子到天安门:是博物馆,还是孔庙? 》有感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6887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37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民族复兴的文化本质、历史高度和极其紧迫的历史任务
pww1380 2011-1-22 20:01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系列(1): 民族复兴的文化本质、 历史高度和极其紧迫的历史任务 ——民族、民族文化、民族生存与民族复兴 作者 杨文祥 人的本质是一个基于其人文内核而区别于物的现实存在。所谓民族,就是由拥有一个共同文化内涵的人类群体所构建的文化共同体。 这一文化共同体是相应社会群体的人文内核。因此,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本质要素,人们所关注的 民族的生存其最高层次的实质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生存 。 这样, 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丧失了民族生存的文化根基,丧失了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内核,丧失了民族的灵魂。 毋庸讳言,当今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和社会心理层面,处于一种价值观念混乱、物欲横流,精神低俗、道德沦丧等种种病态现象甚嚣尘上的混乱局面。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究其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 中华民族在进入近现代史以来,民族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进程被不幸中断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根基、民族精神支柱和民族灵魂的丧失 。 民族文化是相应社会群体在漫长的共同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 民族文化是这一民族所共同拥有的,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人文伦理与道德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与之相应的行为准则及社会行为模式的总和。 一个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也就丧失了其文化生存的现实基础,剩下的只是 一种基于血缘联系的生物水平的物种生存而不再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民族生存 。 由于人的存在不可能是一种文化真空状态的存在,这样,一个民族自我文化的丧失必然伴随对异质文化的接受。于是,这个民族接受了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在文化层次上与这个民族融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上的融合最终必然导致从文化到种群的完全和彻底的融合。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先进的和强势文化不断包容和吸纳相对弱势和落后文化的历史过程。不同质的文化经过互动与融合之后所形成的新型文化,尽管在内涵上既有相对强势和先进文化的文化基因,也包容着一定的相对落后和弱势的文化基因,但双方所占的文化比重和所处于的主从地位是泾渭分明的。另外,在社会群体的层次上,则表现为相对落后和弱势的民族群体的消亡与先进的和强势文化群体的扩张。 在人类社会文化融合与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进程中,先进的和强势文化群体居于主导地位,做出主要历史贡献,而相对落后和弱势文化群体则只能居于从属地位并融入主流文化从而与相对先进和强势文化群体共同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共同体。这既是人类文化和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基本发展模式,也是文明史上不断丧失生存活力的弱势文明和弱势文化群体最终走向消亡的历史形式。 这一基本模式和历史形式,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这一历史发展模式在作为众多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无数不知名的较小氏族的消失到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炎帝、黄帝这两大主要氏族的形成,从后来的匈奴、回纥、突厥、鲜卑等古代游牧民族的消失到以汉民族为主体的 56 个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这一漫长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就是上述这样一个民族互动和文化融合历史模式不断重复的历史。 在这里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事实, 文化和文明进程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即使可以在一时之间使用暴力手段征服在当时相对先进和发达的农耕文明,但在历史发展的大进程中,落后文明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武装暴力,最终还是要融入到先进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海洋之中 。 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不断深化的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整体化发展进程的深化, 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和人类文明整体进步的历史趋势 也日益明显,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 在这一历史环境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也日益紧迫 。在这一历史趋势下, 只有 在 21 世纪的历史高度上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才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做出具有七千年辉煌历史传统的伟大民族所应有的历史贡献。 根据上述论述, 民族不仅仅是一个一定层次上的经济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且 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 。 因此, 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最高形式必然是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 。 目前我们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都不过是在为最后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奠定现实基础和历史条件 。因此说,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所走的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无论我们业已取得的历史成就有多么辉煌,也不可仅仅满足于经济层面的成绩而忽略了民族文化复兴这一更为长远也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 。 总之,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生存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柱, 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 。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当今世界, 只有结合信息文明建设和具有信息文明历史高度的民族文化复兴才有可能挖掘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遗产中的普世价值精华,激发民族文化生机与活力,构筑 21 世纪人类社会新型文明的核心结构从而形成具有信息文明建设领先高度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 因此, 那种简单的文化复古,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 这种文化上的历史倒退不仅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反倒将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引向民族文化消亡的历史末路 。 对此, 每一位当代中国人的优秀份子务必具有足够的历史理性和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并在社会实践上遏制这一有可能葬送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危险尝试 。 就是说, 在目前这一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务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尽早明确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方向。 否则,我们在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和社会成本所取得的一切来之不易的 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历史成就 就会被淹没在 人类文明进步 和 世界文化整体发展 的历史大潮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关于天安门广场孔子塑像背后的文化思考 —— 读黄秀清博文《孔子到天安门:是博物馆,还是孔庙?》 有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6887 2 . 杨文祥. 盛世危言:辉煌成就面前勿忘民族危机 —— 当前改革面临的复杂局面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4980 3 . 杨文祥. 读蔡津津博文《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3538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3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故鼎新(23):再论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
pww1380 2011-1-13 17:18
革故鼎新(23): 再论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杨文祥 本文所关注的精英,既不是指那些位高权重的高官,也不是指那些日进斗金挥金如土的大款,更不是指那些被社会公众千夫所指百般鄙夷的“精蝇”和“叫兽”,而是指那些 关注民族命运,心存民族道义和社会良知,在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时候具有足够的献身精神,具备足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修养,掌握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无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能够做出创造性工作的人 。 就是说,无论他是什么出身,也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和行业,更无论他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任何一位具备这种素养的中国人,都是当之无愧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英 。 显然,这一精英内涵是一个基于必备客观条件的包容性内涵,既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色彩,更不人为地和刻意地排斥某一社会群体。那些勤政爱民锐意改革的高素质政府官员、诚信敬业开拓进取的企业家和高瞻远瞩视野开阔的知识分子,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精英群体的一员,甚至是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成员。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前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所歌唱的那样,“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尽管在上一代仁人志士群体面前我们远不是那样地优秀。 目前,中国的社会改革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而又艰困的阶段。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又面临着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既有旧体制的弊端所产生的问题,此类问题只有通过体制改革的深化才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也有在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问题。这些新旧问题和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艰困局面。 这样, 能否拥有一个具有当代历史高度文明修养和创新能力的精英群体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没有这样一个精英群体的献身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没有这样一个精英群体满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直面这些现实问题,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就难以解决,这些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也无从化解。因此,精英群体整体素质的高低,精英群体社会功能发挥得如何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管理改革与发展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 以下观点已经在《 革故鼎新( 22 ):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 2 ) 》一文中进行了论述,在此从本文的行文角度再做一重复和强调: 一般来说,精英既是指民族精英,同时也是指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 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三者尽管有细微的语义和关注视角的差别,但三者的内在结构和本质属性并无根本不同。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国家精英这三个精英群体通常是同一个社会群体。当然,在历史巨变时代的某一特定时刻,三者之间有可能发生异变和分化。 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成员的内在素养结构基本上应该由精英意识和精英能力两个方面构成 。 精英意识 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修养和人类文明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平等原则所生成的社会良知——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为内涵的社会正义以及为实现这一社会良知,落实这一社会正义所形成的对应于现实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应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精英能力 就是为履行精英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完成相应的历史使命而必须具备的知识创新能力、思想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以及在体制结构、制度、文化以及管理实践等不同层次上的管理创新能力。 精英和精英群体既是民族的精英,也是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精英 。 中华民族是包括每一位民族成员在内的所有民族成员的 文化共同体 ;中国社会是全民族所有成员开展社会生活的 生活共同体 ;而作为国家的中国则是全体国民的政治组织和行政组织的 组织共同体 。而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文化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实际是同一个现实共同体的三个不同的视角和方面。 作为一个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平等的政治和法律地位的社会共同体,只有全体国民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高度的精英意识,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真正建立在社会平等原则基础之上的有良知的社会,一个有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可言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 。只有这样一个健康的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有前途的社会,中华民族也才能够因此而把握自己的命运,赢得自己的未来。 与此同时,也 只有整个民族和全体国民都能够具有高度的精英意识,才有可能在全体国民现代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的现实基础上,由产生于其中的出类拔萃的先进分子自然而然地组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群体 。 就是说, 民族、社会和国家的真正的精英群体是在具有足够的精英意识的人民群众中间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这应该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产物,而不应是由个别领导者个人意志所钦定的主观结论,更不是世袭的“精英二世”、“精英三世”“精英……世”以至万世无休 。 然而,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现代文明素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精英意识,那么,不但“由个别领导者个人或领导人群体主观意志来钦定精英群体”的局面不可避免,世袭的“精英二世”、“精英三世”“精英……世”以至万世无休的历史局面也同样不可避免。 目前朝鲜的情况就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精英群体”的内在素质究竟是否具备足够的作为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所必需的素养和条件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这就是在我的相关文章里,凡涉及到精英这一概念和词语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真正意义上的精英群体”的现实原因。 基于精英群体的内在素质和创新活力, 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可以分别概括为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的承重力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原始推动力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静态的结构支撑力的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推动力的使命和责任。 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的承重力 :精英群体的内在整体素质和创新活力在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必然转化为三大结构的承重力,从而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做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这三大结构承重力分别是:①作为民族文化精神遗产精华的社会载体并由此构成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社会的脊梁,必然构成社会结构的骨干和支撑力量;③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栋梁群体,必然构成国家政体结构和行政管理结构的骨干和支撑力量。这一支撑力量或表现为实体结构的刚性支撑力量,或表现为精神、理念、文化等软体结构的柔性机制力量。 通过上述三大结构承重力的发挥,精英群体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对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进行支撑和承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抵御和化解分别来自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依既定的方向和步骤稳定发展。 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原始推动力 :精英群体的内在整体素质和创新活力在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还必然转化为三大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从而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做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这三大历史发展推动力分别是:①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原动力;②社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管理诸领域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创造性原动力;③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诸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创造性原动力。 通过上述三大方面历史发展推动力的发挥,精英群体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所应有的原始推动力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本文的上述结论是在对社会生活实践系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的探讨并借助系统论和管理学原理的综合论证而得出的学术见解 。显然,这种学术研究与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意识形态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所谓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历史观”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的那种既无理论意义也无社会现实意义的意识形态之争是毫无共同之处的。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读 蔡津津 博文《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3538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4830 次阅读|2 个评论
革故鼎新(21):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1)
pww1380 2011-1-13 01:11
革故鼎新(21): 关于精英群体和精英教育问题的深度对话(1) ——兼论当代中国的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的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杨文祥 笔者的博文《读蔡津津博文 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 》一文发表后,先后收到了逢焕东和英录两位老师的留言。我们三人于是通过科学网的博客留言与回复进行了一次短暂的网络对话。考虑到我们的这一对话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于是在文字上加以整理后以学术对话的形式刊载如下。 杨: 详见博文《读 蔡津津 博文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一文。 逄: 早死绝了只见奴才忽悠 杨: 复兴民族文化,关注民族命运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现实问题越严重,这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精英群体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越紧迫。只要我们在内心深处尚存一线民族道义和社会良知,我们就是当之无愧的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精英群体的一员。正如我们的前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所歌唱的那样,“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尽管在上一代仁人志士群体面前我们还远不是那样地优秀。 见到“早死绝了只见奴才忽悠”这一留言,逄焕东老师嫉恶如仇的正直品格和痛心疾首的价值判断跃然纸上。那么,扭转这一“精英已死,奴才忽悠” 的危重现实局面就更是这一代有良知知识分子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尽管我们没有历史巨人力挽狂澜的伟力,但我们起码可以从自身做起,发挥知识分子的智力优势,在理论和思想领域探索民族文化的救亡和解困之道。在这里,疾恶如仇的正直品格和痛心疾首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可贵的,但又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思考并身体力行致力于解决疾恶如仇和痛心疾首之后又该如何的问题。 生活中,在真实的现代社会的生活中而不是在文学作品的虚构里,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旁观者,无论我们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对遁入空门或隐入桃花源怀有多么强烈的冲动。原因无他,就因为现代社会再也不可能为士人所提供古代社会的那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历史条件。如果我们面临的客观现实就是必须在精英和奴才二者之中做一选择的话,那么,根据现代文明素养的要求和价值判断,我们应该做出何种选择是不言而喻的。 但如果我们在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上既不甘于做奴才而屈辱终生,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毅力和牺牲精神去做“铁肩担道义”的精英,那么,最后只剩有第三条道路可走,那就是彻底告别自己的思想,放弃自己能够思想的能力——人类智能和思维能力,然后与任人摆布的机器和工具为伍,甚至成为心理疾患、抑郁症和精神疾患患者群体的成员。 这样,在人类社会的精神层面或曰精神结构中,就形成了这样三个群体:精英群体、奴才群体、无生命或虽有生命却由于某种精神心理疾患而无力实现生命意志的群体。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非常严酷的社会现实背后的真相。那就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以后,尤其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心理疾患、抑郁症、精神疾患甚至是自杀现象呈几何级数与日俱增,而且罹患者与思维能力强,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具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国外的情况令作别论,就我们中国社会而言,应该说既与我国在很长时期内政治运动频繁,人际关系高度紧张有关,也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与精英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密切联系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教育或严重缺位或流于形式的现状具有内在的和直接的因果关系。 这就是说,人类作为一种精神和物质的高度统一,一种高度精神化了的客观现实存在,精英意识和精英意识教育不仅仅具有社会责任和道义方面的宏观意义,而且具有个人精神卫生和精神健康保健方面的积极意义。 这就是说,是做精英、奴才还是精神心理疾患的患者,这并非是一种社会地位的现实选择,而是一种人生内在价值的精神抉择。 即使我们执著于精英意识奋斗终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也不可能达到精英层次的精神境界。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精神健康并具备现代文明基本修养的人精英意识还是不可缺少的。对此,“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既应该是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应该是我们的价值追求。 一般来说,精英既是指民族精英,同时也是指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 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三者尽管有细微的语义和关注视角的差别,但三者的内在结构和本质属性并无根本不同。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国家精英这三个精英群体通常是同一个社会群体。当然,在历史巨变时代的某一特定时刻,三者之间有可能发生异变和分化。 精英群体和精英群体成员的内在素养结构基本上应该由精英意识和精英能力两个方面构成。 精英意识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修养和人类文明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平等原则所生成的社会良知——以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为内涵的社会正义以及为实现这一社会良知,落实这一社会正义所形成的对应于现实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应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精英能力就是为履行精英和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完成相应的历史使命而必须具备的知识创新能力、思想创新能力、理论创新能力以及在体制结构、制度、文化以及管理实践等不同层次上的管理创新能力。 精英和精英群体是民族的精英、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精英。 中华民族是包括每一位民族成员在内的所有民族成员的文化共同体;中国社会是全民族所有成员开展社会生活的生活共同体;而作为国家的中国则是全体国民的政治组织和行政组织的组织共同体。而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文化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实际是同一个现实共同体的三个不同的视角和方面。 这样,作为一个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只有全体国民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高度的精英意识,这个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真正建立在社会平等原则基础之上的有良知的社会,一个有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可言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这样一个健康的社会,才有可能是一个有前途的社会,中华民族也才能够因此而把握自己的命运,赢得自己的未来。 与此同时,也只有整个民族和全体国民都能够具有高度的精英意识,才有可能在全体国民现代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的现实基础上,由产生于其中的出类拔萃的先进分子自然而然地组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群体。 就是说,民族、社会和国家的 真正的精英群体是在具有足够的精英意识的人民群众中间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 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客观产物,而不是由个别领导者个人意志所钦定的主观结论,更不是世袭的“精英二世”、“精英三世”“精英……世”以至万世无休。 然而,如果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现代文明素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精英意识,那么,不但“由个别领导者个人或领导人群体主观意志来钦定精英群体”的局面不可避免,世袭的“精英二世”、“精英三世”“精英……世”以至万世无休的历史局面也同样不可避免。目前的朝鲜不就是如此吗? 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精英群体”的内在素质究竟是否具备足够的作为民族精英、社会精英和国家精英所必需的素养和条件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这就是在我的文章里,凡涉及到精英这一概念和词语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 真正意义上的精英群体” 的现实原因。 基于精英群体的内在素质和创新活力,精英群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可以分别概括为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的承重力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原始推动力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静态的结构支撑力的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推动力的使命和责任。 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的承重力:精英群体的内在整体素质和创新活力在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必然转化为三大结构的承重力,从而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做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这三大结构承重力分别是:①作为民族文化精神遗产精华的社会载体并由此构成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社会的脊梁,必然构成社会结构的骨干和支撑力量;③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栋梁群体,必然构成国家政体结构和行政管理结构的骨干和支撑力量。这一支撑力量或表现为实体结构的刚性支撑力量,或表现为精神、理念、文化等软体结构的柔性机制力量。 通过上述三大结构承重力的发挥,精英群体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对民族、社会、国家整体结构进行支撑和承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抵御和化解分别来自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依既定的方向和步骤稳定发展。 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原始推动力:精英群体的内在整体素质和创新活力在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还必然转化为三大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从而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做出其应有的历史贡献。这三大历史发展推动力分别是:①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原动力;②社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管理诸领域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创造性原动力;③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诸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创造性原动力。 通过上述三大方面历史发展推动力的发挥,精英群体忠实地履行着自己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所应有的原始推动力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本文的结论是在对社会生活实践系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的探讨并借助系统论和管理学原理的综合论证而得出的学术见解。显然,这种学术研究与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意识形态挂帅所谓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历史观” 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的那种既无理论意义也无社会现实意义的意识形态之争是毫无共同之处的。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读 蔡津津 博文《中国需不需要精英教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3538 2 .杨文祥.略论大学精神和一流大学——拜读 杨学祥教授诗歌佳作《地狱和天堂》感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3737 3 .杨学祥. 地狱和天堂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3556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5025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王金成博文《[转载]我向你们的良知呼唤! ——何新在北京大学
pww1380 2011-1-11 22:28
读 王金成 博文《 我向你们的良知呼唤! 何新在北京大学对1990届毕业生的演讲》 这是一篇极有思想价值需要认真研读的文章,它提出了一个亟需认真思考的严肃而重大的现实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国内外复杂环境。 但现在更为现实也是更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是,在这个物欲和自我利益爆炸性膨胀和因此而日益疯狂的世界里,是否还有人或还有多少人能够沉静下来认真地思考这一本应该认真而严肃地加以思考的问题呢? 参考文献: 1 . 王金成 . 我向你们的良知呼唤! 何新在北京大学对1990届毕业生的演讲 .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7/167652.html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9817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Jades from Other Mountain)|6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短歌一曲唱复兴 —— 对n125125博文评论的回复
pww1380 2010-12-26 20:26
折臂易疗,沉疴难医。慢调细理,得保生机。 社会弊端,无人幸免。兴利除弊,自我做起。 精神自由,社会正义。公平民主,人道既立。 修身以诚,博爱孝悌,求真去假,良知公理。 人尽其能,物尽其利,中华文明,复兴可期。 遍观全球,日趋大同,黄河九曲,毕竟流东。 信息文明,各国汇通,东方智慧,自在其中。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中国教育忧思录(正文与评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2663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古体诗词集|21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周少祥《[转载]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感
pww1380 2010-12-25 14:10
同感。 痛心。 忧虑。 悲哀。 警醒。 思变。 同感 同病相怜之痛感。 痛心 中国当代教育现状之悲惨。 忧虑 中华民族何以有未来之发展?! 悲哀 五千年古国文明之哀叹。 警醒 对教育弊端与顽症之警惕,对全球竞争激烈之清醒。 思变 为民族生存与发展,为中华文明之延续, 唯有, 穷则思变!!! 参考文献: 1 . 周少祥 .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5298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刘洋系列博文《菜根谭》有感
pww1380 2010-12-10 09:25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将决定民族文化的兴衰。民族命运与人类命运的融合与统一,将决定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 拨云见日,把握民族文化精华,寻求民族复兴的路径和希望是历代思想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洋.春风育物,朔雪杀生-《菜根谭》.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438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8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2):亚运的优异成绩与中国的强国之梦——
pww1380 2010-11-23 15:44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2 ): 亚运的优异成绩与中国的强国之梦——有关亚运会问题的一管之见 作者 杨文祥 这几天,亚运会运动场上,中国体育健儿的矫健身影和优异的比赛成绩令人目眩,赛场上的激情和场外举国的欢腾交相辉映。作为一位中国人,内心的自豪自不待言。 不过,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回味一下,特别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管理的角度上作一番思考,可能又会理清另一条思路。 体育运动就其自身属性来说,完全是一种全民性的健身运动,应以民间性和自发性作为这种活动的组织原则。目前我国这种以举国之力拿金牌的局面,其意义恐怕就不再仅限于体育,而更重在民气的提升。 当下的中国,一方面是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由于改革不到位和伴随改革所衍生的国内外诸多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日益沉重。在这种形势下,体育运动的这种提振民气,凝聚人心,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我们可以确信,当我们真正成为高度现代文明和高度发达的世界强国的时候,也就是底气十足的时候,也就不再会如此执着于金牌的多寡了。
个人分类: 各抒己见(Airing Our views)|3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