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氛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武老师也被“骗”了
热度 3 liwei999 2011-12-2 13:28
“整体文化氛围真正重视知识分子”,武老师也被“骗”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11/30/2011 07:37:00 创新的三重文化氛围 是武老师发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应该说武老师的用心是很好的,但是镜某担心是被“误导”了。 有名的被“误导”的作品有 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国人都以为这是个“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人教版教参中说, Quote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国人不知道欧人的“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人是说“德语”,而法语却是“外语”。 钞票为了防伪,一般都用人头像,因为人对自己同类的面孔比较熟悉。西洋人有个用自己元首头像的传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二战。国人不用皇帝的头像印钞,是因为文化中讲究忌讳。连皇帝的名字都要忌讳,头像自然也不能被用。纸币上用“政治家”、统治者的头像会产生争议,会有国际纠纷,因此改用了“文化人”、科学家。这个选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洋人文化氛围里崇尚“知识分子”,而是一种政治上的选择。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69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授考核与同行压力
热度 43 weijia2009 2011-3-27 08:10
周六早上坐定下来想写篇博客,刚写了个题目,就停了下来,因为我们家对面的邻居 Greg 开动了割草机开始干活了。 Greg 是个勤快的好男人,他家的庭院在他悉心保养下弄得十分整洁、漂亮。自从搬来这个小区后,我就一直以 Greg 同志为榜样,他割草我也割草,后来发现这样的“后进赶先进”实在很辛苦,这位邻居太勤奋了,每天一下班就忙着洗车、浇水、种花,门前的草坪三日一小修,五日一大修。后来我只得把“指标”大幅下调, Greg 割三次草,我出去奉陪一次。今天已是他最近的第三次了,为了我自家院子的美观,更为了维护我的指标体系不至于进一步下滑,我只得推着割草机出门干活去了。 四十分钟后我满头大汗地割完了草,跟 Greg 挥挥手(不陪他玩了),回到电脑前开始写博客。此时此刻, Greg 同志还在干活,提着个修边机像个理发师似地在给新割好的草坪修边。不管他了,咱这次说一下终身教授的考评问题,这周刚给我们系的一位终身正教授开完了考核会议。 说考核,其实就是委员会的几个教授坐在一起针对这位被考评的教授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对行业的了解进行讨论。终身教授并非 一劳永逸,每五年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出详细的书面总结,提供支持性材料,学术委员会给予综合评议并出具书面意见。这次被考核的这位( 60 多岁的)教授很高产,自 2006 年以来,发表了 14 篇论文(均为本领域较权威的杂志,如 J Nutr, J Nutr Biochem, J Biol Chem 等),申请获得了两百万美元左右的经费,讲授十几门课,国际国内会议做了 10 次报告,指导了 7 名研究生,所以评议过程很轻松,几乎就是走走过场而已。不过,结束前我们几个对这位老同志赞扬了一番以后,有 人提了这么个问题,倘若被考核的终身教授表现“相当”不理想,达不到同行认定的最低要求(譬如文章经费均为零),该当如何?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下,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我们委员会须针对被考核者的问题和不足出具一个“整改意见”给他,允许被考核者化一年的时间去“整改”。下一个问题是假如一年以后这个人依然达不到要求或者根本不理睬我们的意见怎么办?回答是再给一年时间。如果仍然不行怎么办?我们都笑了,如果出现这种极端情况的话估计也只能矛盾上交了,因为我们只做评价和建议,不能代替行政部门采取措施。 大凡终身教授一经聘任后,理论上其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约束。 高校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的“非线性”特点决定了考核本身的复杂性,估计世界范围内没有一种公认的适合高校科学研究和教学特点的最有效考核办法。大学是研究所谓“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研究的价值也难以 计量 ,在我看来“终身教职”的设立其实质意义是我们社会为教授提供的一种学术“特权” - 是为了保护高等学府资深学者们拥有的(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独立、自由、公正的学术观点。 事实上绝大部分获得终身教职的人也是“不待扬鞭自奋蹄”,跟别人没啥两样,该有的压力一样有。这个压力广义上称作同行压力 (peer pressure) 。 Wiki 上对 Peer pressure 的解释 是 “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a peer group in encouraging a person to change his or her attitudes, values, or behavior in order to conform to group norms. ”除了我们每年有年度工作总结并接受上一级(系主任或院长)的考评以外,这个每五年由同行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对终身教授进行评议就是一种直接的“压力”。在这位教授提供的材料中我注意到他老人家的 14 篇文章中, 3 篇是前三年( 06 - 08 年)发表的, 9 篇是 2010 年以来 - 也就是接近考核时期发表的。看得出这种来自于同行(评议)的压力对于一个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教授来说依然存在,当然说得更到位些,这种压力不仅是他,我们这些同事也感同身受,在评议他非常 productive 的总结材料时心里也同样感受到一种压力 - 因为我们也是要被同行评议的。 国内高校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提出了很多诸如“去行政化”理念和新的教授考核制度,也有些高校已在尝试设立终身教职这样一个制度。我想我们学习国外高校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并予以 “嫁接”施行是没有错的,但不能忽视“文化”在各种“先进规则”中扮演的角色。我个人觉得这种 peer pressure 就是一种国际上有着多年历史积淀的高校文化,它既不能缺乏,又不能过头,适度的 peer pressure 是每一个学术机构促进学术良性竞争、良性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驱动力和文化内涵;反之,在缺乏良性的文化氛围、缺乏正常的 peer pressure 的学术机构奢谈考核制度上的改革结果多半是镜花水月 。 写到这里, 我抬眼看看自家的园子,其实我的庭院也不赖,有花有草,还有两棵紫薇树,但跟 Greg 家的一比就是第三世界了, peer pressure 大得过头了!我越看越有点愤愤然,这小子把门面搞得这么好,简直就是跟我在作对嘛!今天他把绿草坪剪得很平整,每条边都修得整整齐齐,太漂亮了,不过, wait a minute ,也不能算十全十美吧,你瞧这修剪下的青草还零乱散落在路上,不太协调吧!正当我心头刚 开始舒缓点下来,可恶的 Greg 又从他那兵工厂一般的车库里钻出来了,手里提了个歪把子机枪一样的新款吹风机,显然他要把遗留在道路上的杂草全部吹干净。他知道我在窗前看他,还得意洋洋地往我这个方向挥手,他要往死里整我啊。我还真没注意这家伙扛着歪把子的姿势是如此的难看,就跟那些跟在日本鬼子屁股后面下乡扫荡的皇协军一样一样的!
22359 次阅读|77 个评论
西安图书馆门可罗雀的深层思考之二
kexuechuanbo 2010-11-24 12:57
西安图书馆远离文化区以致门可罗雀,使人想到小氛围对育人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性。现在大多大学都有新校区,远离老校区和教师住宅区,有的甚至文科在一校区,理科在一校区,或一年级在一校区,高年级或研究生在另一校区。这极不利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低年级与高年学生之间、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之间的多元交流和互相影响。有了这种氛围,那才叫大学。由于各群体系统之间的开放和交换陷于窒息,育人氛围这个大系统遂陷于瘫痪或不能有效运转,以致有不少学生对此提出抗议,说下了班,诺大的校区空空荡荡,看不到一位老师的身影,也不知是身处机关,还是身处工厂? 西北大学有一位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听说以王氏定理闻名的西大数学系王戍堂教授。入学以后便到处打听,想见一面,终于打听清楚以后,知其每日在校园内散步,便尾随其两个多月,听其言,观其行,刻意模仿。由此可见,这种师生在一起的氛围对一名学生成长有多么大的影响! 王岐山副总理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但由于在校期间与副校长、地质系张伯声院士多有往来,其号称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的地质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竟然影响了这位历史学高材生整整一生,到现在都还有影响,被他称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甚至被用来解释合乎中美两国人民心愿的以及合乎中美两国利益的中美合作的历史潮流。 这充分说明,大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文科与理科之间的交流、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交流。。。。。。等等,是何等重要! 海南省图书馆就建在海南大学内,与海南大学图书馆合一。陕西省图书馆创建初期(西京图书馆),一直由西北大学校长兼任省图书馆馆长,以致西北大学一度停办期间,将全部图书并入省图,其历史典藏大多为20年代西北大学的藏书。 如将西安图书馆建在大学城或文化集中之地,就会成为文化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概就不会门可罗雀,说不定会车水马龙,门庭若市。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