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单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单晶,多晶的电子显微判定
热度 8 temedx 2013-7-1 11:26
对于单晶和多晶的区分,这里面容易弄混的几个概念是:单晶和多晶,晶粒和颗粒。很多人就凭着单晶衍射是点,多晶衍射是环的所谓口诀来判定。这种对单晶多晶的理解会引起描述时的错误。严格来说,单晶就是具有完整晶体外形(晶棱,晶面完备)的单个颗粒,颗粒内部的晶格是周期排列,如果从任意晶带轴投射,那么得到的必然是二维衍射点,而多晶呢,就是一个颗粒里面有多个晶粒,每个晶粒的晶格都是周期性排列的,但这些晶粒的取向都是随意的,这样一个晶粒会因内部的周期性结构产生一些衍射点,衍射点出现在晶面间距1/d值为半径的圆上,晶面不同,则圆半径不同,就有了多个环。多个晶粒有不同取向,就会在同一晶面间距的位置上慢慢连成一个圆,选区范围内的颗粒含的晶粒越多,那么这个圆就越平滑。而这个圆就对应于该物相在XRD里面的相同d值的衍射峰位置,如果没有晶体形状导致的择优取向,甚至强度都和衍射峰一致。如果是纯相,测量每个环对应的半径,得到d值,那么这个和衍射峰对应的d值应该是相同的。 多晶环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纳米晶体,纳米晶体很多都是没有完整晶体外形的小晶粒,说是纳米单晶吧还不准确,说是多晶吧又没有多个取向,所以很多文章就把这些小晶粒组成的整体称为多晶粉末,这种情况出现多晶衍射环,其实可以看成多晶的一个颗粒给分成了很多独立的晶粒,无论在一起还是分散,都是遵循布拉格定律,自然就会有衍射环。 所以大家应该清楚了,如果要说多晶还是单晶,无论怎样,最好给出一个低倍的形貌像,这样就能让别人知道你分析区域的整体形貌,同时标出你得到选区电子衍射(SAED)的位置,这样才能认定你的结论是否可靠。 简单的电子衍射花样大致可以细分成几种情况: 1. 低倍形貌给出规则的晶体外形,衍射点为周期排列的两维衍射点:判定为单晶 2. 低倍形貌给出是规则的晶体外形,但衍射点是相对杂乱的多个衍射点,无法分清规律性,那么很可能是单晶在样品处理过程或者观察过程中将单晶结构破坏,形成了多晶结构,但晶粒相对较大,所以衍射点没有连成环。 3. 低倍形貌给出的是块状颗粒,但衍射点是周期排列的两维衍射点,判定为单晶(块状可能是晶体外形在处理过程中给磨损了) 4. 低倍形貌给出的是块状颗粒,但衍射点是相对杂乱的多个衍射点或者衍射环,无法分清规律性,判定为多晶,这时的晶粒已经有些小了,同样的区域,含的晶粒更多,所以衍射点部分连成了环。 5. 低倍形貌给出的是比较小的颗粒,选区内有多个颗粒时,衍射为相对杂乱的多个衍射点或者衍射环,而其中单个颗粒呈现单晶衍射点,那么可以认为单独小颗粒呈现单晶性,而整体为多晶粉末 6. 低倍形貌是是比较小的颗粒,选区内有多个颗粒时,衍射为相对杂乱的多个衍射点或者衍射环,而其中单个颗粒呈现也呈现杂乱衍射点,那么可以认为单独小颗粒呈现多晶性,而整体为多晶粉末。 7. 低倍形貌是纳米颗粒,小颗粒为单晶衍射点,而整体随着选区范围内颗粒的增加呈现非连续衍射环进而为连续衍射环,那么可以称为纳米小“单晶”组成了多晶粉末。 8. 低倍像是块样或者单晶外形,但有多晶衍射环,又有单晶衍射点:很可能是该区域的单晶结构有部分被破坏成了多晶,但还有一部分结构保持完整,或者是有部分多晶物质,也有一部分其他相的单晶物质,分析时最好结合高分辨像来得出结论。 不论样品形貌如何,我们可能还会观察到类似多晶衍射环的几种花样: 1. 同样是多个衍射环,但环有些宽化,这是金属的非晶状态,其实就是纳米多晶的晶粒很小,在1-3 nm之间,导致了衍射环的宽化。 2. 同样是有些宽化的环,但只有一个环:这一般非晶态合金特有的,该环是由非晶态合金里面的短程有序的结构特征引起的,由于这些结构有序范围很小,在1 nm左右,所以出现了弥散化。 3. 环发生宽化,几乎不可辨或者说完全没有衍射信号:可以判定为无定形,连短程有序都没有的完全无序。 从上面所述,可以这么说:假设有足够大的选区范围,随着物相的有序范围逐渐增加,衍射花样是这样逐渐变化的: 无衍射环(完全无序)-宽化衍射环(非晶合金或金属)-连续的锐利衍射环(多晶或者多个颗粒组成的多晶粉末)-衍射点组成的不连续衍射环(多晶,但单个晶粒的有序区域在增加)-多个衍射点但有规律可循(孪晶或多重孪晶)-周期性排列的二维衍射点(单晶) 如果有其他补充的,请不吝赐教。具体衍射花样,可以去看看这个帖子: 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50830/214431/ 虽然和这个帖子不是一一对应的,但还是能有点概念的。
个人分类: 电子显微镜|2460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微电子制造科学与工程_第二章 半导体衬底
WanghuataoHIT 2012-3-24 22:15
第二章 半导体衬底 微电子制造科学与工程 1. 课件 PDF 版 2017年3月8日更新 2 半导体衬底20170308-07.pdf 2. 重要文档 硅片提纯,Siemens Process, Silicon_Purification.pdf 2013年2月22日更新 晶片规格(wacker) wacker_wafer_spec.rar 2013年2月22日更新 工艺过程, GG 综述用 Silicon Crystal Structure and Growth _英文.pdf 2014年3月18日更新 3. 视频 2013年2月22日更新 视频一, 多晶硅的制备 ,英文解说(WACKER) 视频二, 硅片加工工程(高清), 硅片加工过程全模拟 (SVTII), 单晶硅CZ英文解说 视频三, 超薄硅片热处理 视频四, 区熔法单晶提纯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仅做教学之用
个人分类: 微电子制造|4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单晶
jlcuit 2011-4-13 19:11
http://baike.baidu.com/view/531163.htm#sub531163 挺感性的简介~让我想起研究生上课的老人家 单晶 百科名片 通过水热法得到的石英单晶 所谓单晶 (monocrystal, monocrystalline, single crystal) ,即结晶体内部的微粒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律地、周期性地排列,或者说晶体的整体在三维方向上由同一空间格子构成,整个晶体中质点在空间的排列为长程有序。单晶整个晶格是连续的,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由于熵效应导致了固体微观结构的不理想,例如杂质,不均匀应变和晶体缺陷,有一定大小的理想单晶在自然界中是极为罕见的,而且也很难在实验室中生产。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不理想的单晶可以非常巨大,例如已知一些矿物,如绿宝石,石膏,长石形成的晶体可达数米。 目录 单晶的特点 晶体共同特点 单晶的特点   一定外形、长程有序。   如铜的单晶,硅的单晶等。很多取向不同而机遇的单晶颗粒可以拼凑成多晶体。   晶体中具有短程有序和长程有序,具有规则的外形,表现出各向同性。   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理解晶体概念,以及晶粒概念。我想学固体物理的或者金属材料的都会对这些概念很清楚!   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   固体又可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列。 晶体共同特点   均 匀 性: 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   各向异性: 晶体种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固定熔点: 晶体具有周期性结构,熔化时,各部分需要同样的温度。   规则外形: 理想环境中生长的晶体应为凸多边形。   对 称 性: 晶体的理想外形和晶体内部结构都具有特定的对称性。   对晶体的研究,固体物理学家从成健角度分为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显微学则从空间几何上来分,有七大晶系,十四种布拉菲点阵, 230 种空间群,用拓扑学,群论知识去研究理解。可参考《晶体学中的对称群》一书(郭可信,王仁卉著)。   与晶体对应的,原子或分子无规则排列,无周期性无对称性的固体叫非晶,如玻璃,非晶碳。一般,无定型就是非晶 英语叫 amorphous ,也有人叫 glass( 玻璃态) .   晶粒是另外一个概念,搞材料的人对这个最熟了。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凝固理论。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首先要成核,然后生长,这个过程叫晶粒的成核长大。晶粒内分子、原子都是有规则地排列的,所以一个晶粒就是单晶。多个晶粒,每个晶粒的大小和形状不同 , 而且取向也是凌乱的 , 没有明显的外形 , 也不表现各向异性 , 是多晶。英文晶粒用 Grain 表示,注意与 Particle 是有区别的。   有了晶粒,那么晶粒大小(晶粒度),均匀程度,各个晶粒的取向关系都是很重要的组织(组织简单说就是指固体微观形貌特征)参数。对于大多数的金属材料,晶粒越细,材料性能(力学性能)越好,好比面团,颗粒粗的面团肯定不好成型,容易断裂。所以很多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一直在开发晶粒细化技术。   科学总是喜欢极端,看得越远的镜子叫望远镜;看得越细的镜子叫显微镜。晶粒度也是这样的,很小的晶粒度我们喜欢,很大的我们也喜欢。最初,显微镜倍数还不是很高的时候,能看到微米级的时候,觉得晶粒小的微米数量是非常小的了,而且这个时候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好。人们习惯把这种小尺度晶粒较微晶。然而科学总是发展的,有一天人们发现如果晶粒度在小呢,材料性能变得不可思议了,什么量子效应,隧道效应,超延展性等等很多小尺寸效应都出来了,这就是现在很热的,热得不得了的纳米,晶粒度在 1nm-100nm 之间的晶粒我们叫纳米晶。   再说说非晶,非晶是无规则排列,无周期无对称特征,原子排列无序,没有一定的晶格常数,描叙结构特点的只有径向分布函数,这是个统计的量。我们不知道具体确定的晶格常数,我们总可以知道面间距的统计分布情况吧。非晶有很多诱人的特性,所以也有一帮子人在成天做非晶,尤其是作大块的金属非晶。因为它的应力应变曲线很特别。前面说了,从液态到到固态有个成核长大的过程,我不让他成核呢,直接到固态,得到非晶,这需要很快的冷却速度。所以各路人马一方面在拼命提高冷却速度,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新的合金配方,因为不同的合金配方有不同的非晶形成能力,通常有 Tg 参数表征,叫玻璃化温度。非晶没有晶粒,也就没有晶界一说。也有人曾跟我说过非晶可以看成有晶界组成。 那么另一方面,我让他成核,不让他长大呢,不就成了纳米晶。   人们都说,强扭的瓜不甜,既然都是抑制成核长大,那么从热力学上看,很多非晶,纳米晶应该不是稳态相。所以你作出非晶、纳米晶了,人们自然会问你热稳定性如何。   后来,又有一个牛人叫卢柯,本来他是搞非晶的,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还一直想把非晶的结构搞清楚呢(牛人就是牛人,选题这么牛,非晶的结构现在人们还不是很清楚)。他想既然我把非晶做出来了,为什么我不可以把非晶直接晶化成纳米晶呢,纳米晶热啊,耶,这也是一种方法,叫非晶晶化法。   既然晶界是一种缺陷,缺陷当然会影响材料性能,好坏先不管他,但是总不好控制。如果我把整个一个材料做成一个晶粒,也就是单晶,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发现单晶确实会有多晶非晶不同的性能,各向异性,谁都知道啊。当然还有其他的特性。所以很多人也在天天捣鼓着,弄些单晶来。   现在不得不说准晶。准晶体的发现,是 20 世纪 80 年代晶体学研究中的一次突破。这是我们做电镜的人的功劳。 1984 年底, D.Shechtman 等人宣布,他们在急冷凝固的 Al Mn 合金中发现了具有五重旋转对称但并无无平移周期性的合金相,在晶体学及相关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久,这种无平移同期性但有位置序的晶体就被称为准晶体。后来,郭先生一看,哇,我们这里有很多这种东西啊,抓紧分析,马上写文章,那段金属固体原子像的 APL,PRL 多的不得了,基本上是这方面的内容。准晶因此也被 D.Shechtman 称为“中国像”。   斑竹也提到过孪晶,英文叫 twinning ,孪晶其实是金属塑性变形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孪生与滑移是两种基本的形变机制。从微观上看,晶体原子排列沿某一特定面镜像对称。那个面叫栾晶面。很多教科书有介绍。一般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材料,滑移系多,已发生滑移,但是特定条件下也有孪生。加上面心立方结构层错能高,不容易出现孪晶,曾经一段能够在面心立方里发现孪晶也可以发很好的文章。前两年,马恩就因为在铝里面发现了孪晶,发了篇 Science 呢。卢柯去年也因为在纳米铜里做出了很多孪晶,既提高了铜的强度,又保持了铜良好导电性(通常这是一对矛盾),也发了个 Science. 这年头 Science 很值钱啊。像一个穷山沟,除了个清华大学生一样。   现在,从显微学上来看单晶,多晶,微晶,非晶,准晶,纳米晶,加上孪晶。单晶与多晶,一个晶粒就是单晶,多个晶粒就是多晶,没有晶粒就是非晶。单晶只有一套衍射斑点;多晶的话,取向不同会表现几套斑点,标定的时候,一套一套来,当然有可能有的斑点重合,通过多晶衍射的标定可以知道晶粒或者两相之间取向关系。如果晶粒太小,可能会出现多晶衍射环。非晶衍射是非晶衍射环,这个环均匀连续,与多晶衍射环有区别。   纳米晶,微晶是从晶粒度大小角度来说的,在大一点的晶粒,叫粗晶的。在从衍射上看,一般很难作纳米晶的单晶衍射,因为最小物镜光栏选区还是太大。有做 NBED 的么,不知道这个可不可以。   孪晶在衍射上的表现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也最见标定衍射谱的功力,大家可以参照郭可信,叶恒强编的那本《电子衍射在材料科学中应用》第六章。   准晶,一般晶体不会有五次对称,只有 1 , 2 , 3 , 4 , 6 次旋转对称(这个证明经常作为博士生入学考试题,呵呵)。所以看到衍射斑点是五次对称的, 10 对称的啊,其他什么的,可能就是准晶。一女孩也叫单晶。在陕西省
3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起学术公案:碳纳米管单晶
vmware 2010-10-8 14:17
2001年4月5日,Science在网上抛出了一篇重磅paper,单是题目就让搞碳纳米管的诸君为之一振:Single Crystal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ormed by Self-Assembly 。文章说的是以C 60 和Ni为原料,在真空和磁场作用下,在Mo衬底上合成了碳纳米管单晶。 何为碳纳米管单晶?给个简单的定义:在宏观尺度下可见、可操纵的,由单一手性的单壁碳纳米管以六边形点阵定向密排构成的晶体结构。此前的碳纳米管管束(Bundles)直径不过几十至几百纳米,而该文号称获得了微米尺寸的单晶体,并给出了完备的表征数据,包括EELS、TEM和电子衍射(图1)。文章的通讯作者是IBM苏黎士实验室(Zurich Research Laboratory)的J. K. Gimzewski,彼时已到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任教。 图1 碳纳米管单晶的合成示意图、电子衍射谱和TEM图像 Gimzewski也深以此工作为豪,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申请了专利,并在网上专设一主页宣传这项工作(如今这主页的链接已无处查询,以下是当时我存留的图片和文字): NANOTUBE MONOLITH DISCOVERY 2001 The monolith appears and provides the man-apes with the knowledge necessary to create new tool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re driven by tools The monolith appears again in 2001: The material from space in the lab; A Nanotube Crystal 这个工作意义非同小可,如果一旦获批量生产,则碳纳米管全面走入实际应用指日可待。2002年底我开始写博士论文时,满怀崇敬之心将这篇文章列在我的第1章文献综述中,并加以详细描述。孰知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5月23日Science上发出了一篇对 文的Technical Comment ,指出Gimzewski的实验有误。提出质疑的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David B. Geohegan和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Richard E. Smalley(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C 60 的发现者之一,碳纳米管超级无敌大专家)等人。这几位当年也因对 文的工作颇感膜拜,遂立了项开始大张话旗鼓准备重现此结果,花了两年时间,却得到了一个让人大跃眼镜的结论,原文得到的单晶其实是含Mo的纳米棒或微米棒,电镜图像和电子衍射图谱均来自这个东东而非碳纳米管。铁证在前,Gimzewski等人只得最终承认:..., we accept that our conclusion of the growth of single crystals containing SWCNTs was mistaken 。好在那时我虽已通过答辩,论文还未上交图书馆,立马将这一段从论文第1章中删除,否则就要闹一个笑话。当时非典在北京肆虐,也没有这般紧张。 只是Gimzewski似乎并未完全认错,以他为第一发明人的美国专利于2004年公开,如今已经正式授权(Crystals compris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US 6800369)。看来他要将错就错了。 碳纳米管单晶至今仍没有在实验上被成功合成。每每忆起这段历史,都是一声叹息。众所周知,碳纳米管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结构的多样化。手性不同的单壁碳纳米管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能。因具有不同的能带结构,它们可呈金属性或半导体性;而半导体性碳管又因能隙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电学和光学性能。试想,有几块碳纳米管单晶摆在你的面前,它们因为所含碳管手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能隙,由于对不同波长可见光的吸收而呈现五彩斑斓的颜色(图2);它们可被加工,可被组合。实用而又高贵;赏心而又悦目。取代硅也仅是其众多应用之一而已。 图2 碳纳米管单晶结构示意图 曾经一直以为,碳纳米管单晶合成之日,就是Iijima获诺贝尔奖之时。如今看来,谁得奖谁不得奖,该做什么还得做下去。当年Geim因为不忿碳纳米管,心想你们都跟风赶时髦,我单剑走偏锋,把碳纳米管刨膛开肚做石墨烯。虽然最开始文章投Nature被拒,申请基金不批,最终还是发了Science,从此一路顺畅。正当诸君还在琢磨石墨烯时,人家又弄出个更广义的Two-dimensional atomic crystals ,除了石墨之外,随便把两个晶体在一起蹭一蹭,就得到了相应的单层二维结构。接着又在石墨烯上引入氢原子,搞出个石墨烷(Graphane) 。如今,原来做碳纳米管的诸君都开始做石墨烯了,做石墨烯的也就该换个思路了。 后注:与碳纳米管单晶合成最接近的工作是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Hata小组的液体凝聚法 和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院士和国家纳米中心孙连峰研究员的金刚石拉丝模法 ,都可使单壁碳纳米管紧密排列成定向规则结构,但仍无法对碳管的直径和手性进行精确控制。 参考文献: R. R. Schlittler, et al. Science, 2001, 292, 1136. M. F. Chisholm, et al. Science, 2003, 300, 1236. K. S. Novoselov, et al. PNAS, 2005, 102, 10451. D. C. Elias, et al. Science, 2009, 323, 610. D. N. Futaba, et al. Nature Mater., 2006, 5, 987. G. T. Liu, et al. Nano Lett., 2008, 8, 1071.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1351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单晶,多晶,微晶,非晶,准晶,纳米晶的区别
wuyutian 2010-8-17 15:49
转自科学网论坛 zeppe发表的 单晶,多晶,非晶,微晶,无定形,准晶的区别何在?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23510.aspx 现在,从显微学上来看单晶,多晶,微晶,非晶,准晶,纳米晶,加上孪晶。单晶与多晶,一个晶粒就是单晶,多个晶粒就是多晶,没有晶粒就是非晶。单晶只有一套衍射斑点;多晶的话,取向不同会表现几套斑点,标定的时候,一套一套来,当然有可能有的斑点重合,通过多晶衍射的标定可以知道晶粒或者两相之间取向关系。如果晶粒太小,可能会出现多晶衍射环。非晶衍射是非晶衍射环,这个环均匀连续,与多晶衍射环有区别。 纳米晶,微晶是从晶粒度大小角度来说的,在大一点的晶粒,叫粗晶的。在从衍射上看,一般很难作纳米晶的单晶衍射,因为最小物镜光栏选区还是太大。有做NBED的么,不知道这个可不可以。 孪晶在衍射上的表现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也最见标定衍射谱的功力,大家可以参照郭可信,叶恒强编的那本《电子衍射在材料科学中 应用 》第六章。 准晶,一般晶体不会有五次对称,只有1,2,3,4,6次旋转对称(这个证明经常作为博士生入学考试题,呵呵)。所以看到衍射斑点是五次对称的,10对称的啊,其他什么的,可能就是准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单晶,多晶,非晶,微晶,无定形,准晶的区别
热度 4 footwhf 2009-7-19 14:57
要理解这几个概念,首先要理解晶体概念,以及晶粒概念。我想学固体物理的或者金属材料的都会对这些概念很清楚! 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 固体又可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列。 晶体共同特点: 均 匀 性: 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 各向异性: 晶体种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固定熔点: 晶体具有周期性结构,熔化时,各部分需要同样的温度。 规则外形: 理想环境中生长的晶体应为凸多边形。 对 称 性: 晶体的理想外形和晶体内部结构都具有特定的对称性。 对晶体的研究,固体物理学家从成健角度分为: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显微学则从空间几何上来分,有七大晶系,十四种布拉菲点阵, 230 种空间群 。 与晶体对应的,原子或分子无规则排列,无周期性无对称性的固体叫非晶,如玻璃,非晶碳。一般,无定型就是非晶 英语叫 amorphous ,也有人叫 glass( 玻璃态) 。 晶粒是另外一个概念,搞材料的人对这个最熟了。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凝固理论。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首先要成核,然后生长,这个过程叫晶粒的成核长大。晶粒内分子、原子都是有规则地排列的,所以一个晶粒就是单晶。多个晶粒,每个晶粒的大小和形状不同 , 而且取向也是凌乱的 , 没有明显的外形 , 也不表现各向异性 , 是多晶。英文晶粒用 Grain 表示,注意与 Particle 是有区别的。 有了晶粒,那么晶粒大小(晶粒度),均匀程度,各个晶粒的取向关系都是很重要的组织(组织简单说就是指固体微观形貌特征)参数。对于大多数的金属材料,晶粒越细,材料性能(力学性能)越好,好比面团,颗粒粗的面团肯定不好成型,容易断裂。所以很多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一直在开发晶粒细化技术。 科学总是喜欢极端,看得越远的镜子叫望远镜;看得越细的镜子叫显微镜。晶粒度也是这样的,很小的晶粒度我们喜欢,很大的我们也喜欢。最初,显微镜倍数还不是很高的时候,能看到微米级的时候,觉得晶粒小的微米数量是非常小的了,而且这个时候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好。人们习惯把这种小尺度晶粒较微晶。然而科学总是发展的,有一天人们发现如果晶粒度在小呢,材料性能变得不可思议了,什么量子效应,隧道效应,超延展性等等很多小尺寸效应都出来了,这就是现在很热的,热得不得了的纳米, 晶粒度在 1nm-100nm 之间的晶粒我们叫纳米晶。 再说说非晶,非晶是无规则排列,无周期无对称特征,原子排列无序,没有一定的晶格常数,描叙结构特点的只有径向分布函数,这是个统计的量。我们不知道具体确定的晶格常数,我们总可以知道面间距的统计分布情况吧。非晶有很多诱人的特性,所以也有一帮子人在成天做非晶,尤其是作大块的金属非晶。因为它的应力应变曲线很特别。前面说了,从液态到到固态有个成核长大的过程,我不让他成核呢,直接到固态,得到非晶,这需要很快的冷却速度。所以各路人马一方面在拼命提高冷却速度,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新的合金配方,因为不同的合金配方有不同的非晶形成能力,通常有 Tg 参数征,叫玻璃化温度。非晶没有晶粒,也就没有晶界一说。也有人说过非晶可以看成有晶界组成。 那么另一方面,我让他成核,不让他长大呢,不就成了纳米晶。 人们都说,强扭的瓜不甜,既然都是抑制成核长大,那么从热力学上看,很多非晶,纳米晶应该不是稳态相。所以你作出非晶、纳米晶了,人们自然会问你热稳定性如何。 后来,卢柯是搞非晶的,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还一直想把非晶的结构搞清楚。他想既然我把非晶做出来了,为什么我不可以把非晶直接晶化成纳米晶呢,纳米晶热啊,这也是一种方法,叫非晶晶化法。 既然晶界是一种缺陷,缺陷当然会影响材料性能,好坏先不管他,但是总不好控制。如果我把整个一个材料做成一个晶粒,也就是单晶,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发现单晶确实会有多晶非晶不同的性能,各向异性,谁都知道啊。当然还有其他的特性。所以很多人也在天天捣鼓着,弄些单晶来。 现在不得不说准晶。准晶体的发现,是 20 世纪 80 年代晶体学研究中的一次突破。这是我们做电镜的人的功劳。 1984 年底, D.Shechtman 等人宣布,他们在急冷凝固的 Al Mn 合金中发现了具有五重旋转对称但并无无平移周期性的合金相,在晶体学及相关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久,这种无平移同期性但有位置序的晶体就被称为准晶。 孪晶,英文叫 twinning ,孪晶其实是金属塑性变形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孪生与滑移是两种基本的形变机制。从微观上看,晶体原子排列沿某一特定面镜像对称。那个面叫栾晶面。很多教科书有介绍。一般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材料,滑移系多,已发生滑移,但是特定条件下也有孪生。加上面心立方结构层错能高,不容易出现孪晶,曾经一段能够在面心立方里发现孪晶也可以发很好的文章。前两年,马恩就因为在铝里面发现了孪晶,发了篇 Science 。卢柯也因为在纳米铜里做出了很多孪晶,既提高了铜的强度,又保持了铜良好导电性(通常这是一对矛盾),也发了个 Science 。 现在,从显微学上来看单晶,多晶,微晶,非晶,准晶,纳米晶,加上孪晶。单晶与多晶,一个晶粒就是单晶,多个晶粒就是多晶,没有晶粒就是非晶。单晶只有一套衍射斑点;多晶的话,取向不同会表现几套斑点,标定的时候,一套一套来,当然有可能有的斑点重合,通过多晶衍射的标定可以知道晶粒或者两相之间取向关系。如果晶粒太小,可能会出现多晶衍射环。非晶衍射是非晶衍射环,这个环均匀连续,与多晶衍射环有区别。 纳米晶,微晶是从晶粒度大小角度来说的,在大一点的晶粒,叫粗晶的。在从衍射上看,一般很难作纳米晶的单晶衍射,因为最小物镜光栏选区还是太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66 次阅读|8 个评论
XP应用指南-解析单晶
yaoronggui 2009-5-1 11:25
1. 进入界面 直接点击XP.exe的应用程序图标。或者从命令提示符进入。 2. 如何打开一张RES图? (1) 首先确定RES扩展名的文件的位置及其文件名。然后将其拷到XP所在的文件夹中。 例如:在我的文档中有一个08122m . res的文件 (2)在XP的界面中如下操作: XP》read 08122m XP》fmol 按enter键后,会出现一系列数据标示。按enter使屏幕滚动,提示符重新出现。 XP》mpln/n (选择项)(分子沿对称轴方向定向) 屏幕出现x . y . z 轴坐标。 XP》proj 即可进入08122m的XRD结构图,右上角有一系列命令 3. 如何只显示部分图形? 方法一:XP》pick 屏幕出现一张结构全图,并自动扫描各键。确定拟保留和除去的键及原子,然后当扫描到某个键时,按空格键保留该键,按enter键删除该键。依次操作。依次操作直至满足要求。 ① 当误删时,按backspace即可恢复上步操作。 ② 处理完毕,按ESC返回至XP》____ 状态。但保留处理。 ③ 处理完毕,按?/键即可将处理后的图保留下来。 ④ 当扫描到某个原子时,可键入元素符号和数字来改变原子的编号。 方法二:XP》pick $C 则光标自动扫描所有C原子。按空格键或enter键来决定是逐个保留还是删除。 方法三:XP》kill P1 此法需要在已知拟删原子的坐标符合之后才能运用。否则很容易误删。上面的命令可删除结构图上的P1原子,然后给出一个原子被删的提示后直接回到XP》_____. 以上三个方法均可用通配符?或*,C1 to C6 4. 如何进行晶胞堆积? (1) 按X,Y或Z轴方向堆积: XP》matr 1 (按X方向堆积) XP》matr 屏幕会给出一系列参数 XP》pack 屏幕会给出在一定长、宽范围沿X轴的晶胞堆积图,用红蓝两色给出。若戴上一幅红蓝镜片的眼镜,则可看到立体图。如果要贮存,在退出时选择右上方SGEN/FMOL命令,那么接下来用PROJ命令打开时,即为该图,而不是以前的单晶。若想恢复到最初的单晶胞图,则用XP》fuse命令即可。 (2) 按自定方向堆积 先用XP》proj 命令打开一张图。 再用其中的rotate选项选择合适的方向,退出。 然后XP》pack 可显示所选方向的晶胞堆积图。 5. 有关旋转的两个快捷键: ① 选中旋转命令,按enter键可均匀缓慢旋转,在按下可停止RV ② 在缓慢RV时,若按下空格键可加速选转,再次按下可恢复慢速。 6. 修改显示空间 XP》pbox 屏幕显示图形区域的长、宽值(默认20A,80A) XP》pbox 30 10 将区域改为30A、10A XP》pack 即可看到更多晶胞堆积在一定区域内。 7. 如何求二面角?(以a.res为例) XP》read a XP》fmol Cu1 P1 P2 N2 N4 C40 C41 C42 (将两个面上的原子) XP》mpln Cu1 P1 P2 (列出第一个面上的原子) XP》mpln C40 C41 C42 N3 N4 (列出第二个面上的原子) 给出第二个面与第一个面的二面角值。 8. 如何显示部分图形? XP》read a (读入文件a.res) XP》fmol C1 C2 C3(列出所要显示的原子) XP》 XP》proj 即可显示部分图形。 9.除两个原子间的连接: XP》undo P1 P2 10.如何将晶体对称生长完全? XP》grow 11.用diag命令可将图形放于屏幕的右上角,方便以后编辑(如kill、pick等) 12.如何给出与Cu1所连接各原子的键长和键角? XP》bang Cu1 13.如何退出XP? XP》quit 14.如何测量两个并不相连的原子的距离? XP》envi x n X:代表某个原子序号 n :为自然数 该命令可以求出距离x原子n倍正常键长范围内所有原子与该原子的距离,并且 给出所有以x原子为中心的各连线之间的夹角。 15.如何测量两个平行平面间距? XP》cent/x ______ (一个平面S1上原子) 将给出这个平面中心一点X1A XP》mpln ______ (另一个平面S2的原子) 将给出X1A到S2的垂直距离。 如何平面S1和S2中心之间的距离?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出平面S2的中心X1B,然后用envi命令求出X1A到X1B之间的 距离。 16.如何保存一张处理过的图形? 当用完pick或kill命令后,可用proj命令显示出处理的结果。当把它调整到适当的角度后,退出,并用save命令可将其保存下来。 XP》save (键入一个文件名) XP》telp 0-30 出现一大堆数据。当出现plotfile时,键入一个文件名,然后出现一张热椭球图形,可对其进行原子编号。(可移动鼠标来确定编号的位置,enter 键:跳过编号原子,space键:确定编号。)当完成编号后,键入b、空格,此按键可将上述处理保存为一张plt的文件。 17.如何作出能粘贴到word中的图? ① 得到*.plt后,在XP中draw ____ (键入文件名) 然后出现一堆参数要求选择:h (可将其存为hgl文件) a (可存为ps文件) a4 即可得到*.hgl文件 在word中即可插入。 ② 把附件hpg.zip解压成hpg.reg ;hpglim32.flt 把文件copy到C:\program files\commom file\Microsoft shared\graphflt 双击hpgl.reg 使其注册 18.如何回到以前已经保存过的一张*.sav的图形? XP》read *.res XP》fmol XP》mpln/n XP》next _____ 键入想要调出的文件名(后缀为sav) 19.如何将不完整的分子结构图画完全? 可以将一个原子沿着它所连接的原子逐个生长出去。 XP》envi (键入一个原子,假如a) 显示与该原子相连的其他原子符号(假如b),以及内部编号(****) XP》sgen b **** XP》proj 可显示b原子,用此法可将一整个链画完整。 20.查看晶胞参数的命令? XP》cell 21.查看是否有空洞的命令? 将结构晶胞堆积图旋转到一定方向后 XP》spix 即可出现一张结构堆积图。
个人分类: 精读资料|6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化学类学术期刊中有关单晶密度单位的各种错误
jiangxh 2009-4-10 20:54
化学类学术期刊中有关单晶密度单位的各种错误 蒋 晓 晖 中国 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室 Chinese J Chem 编辑部 , 上海市零陵路 345 号 , 200032 E-mail: jxh@mail.sioc.ac.cn 摘要 非常全面地 总结和详细地分析了来稿及中外化学类学术现刊中单晶密度的各种错误单位 ( 46 种 ) 及单晶密度数据的错误表达 ( 6 种 ), 并一一给出了它们的规范化订正。这些错误已非常普遍和严重,特别是外刊里犯错者也多为我国同胞 , 亟待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 ( 作为作者、同行审者和读者 ) 、特别是化学类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高度关注 , 严格把关 , 杜绝它们的再现。 关键词 单晶密度、错误单位、错误表达、学术期刊、规范化、订正、编辑把关 中图分类号 G237.5 正确规范的单位是准确无误地表达一个物理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然而学术期刊里反复出现错误单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其中组合单位( compound unit )的出错可能性更大、现实上也尤为突出。 单晶密度的单位就是这样一个由质量子单位和体积子单位这两个子单位组合而成的较容易发生各种错误的组合单位,其错误在笔者长期接触到的来稿中时常可以遇到,而且其中不乏误差高达成万上亿计的严重错误。令人十分惊讶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由于作者投稿时粗心大意造成的原始性错误 , 居然轻松地逃过了同行评审、期刊编辑审查与加工等数道关卡,最后大量地现身于包括国际一流化学类名刊在内的中外一系列正式出版发行的现刊里!本文在充分调研海内外涉及单晶密度的化学类学术现刊的基础上, 非常全面地 总结和详细地分析了诸如 Mg/m -3 、 g/m 3 、 Mg/cm 3 、 kg/cm 3 、 mg/cm 3 、 g cm 1 之类 的各种单晶密度错误单位(多达 46 种,见表 1 )及单晶密度数据的错误表达(其中密度数值表达错误 5 种,见表 2 ;漏缺单位错误 12 例,见表 3 ),以供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作为作者、同行审者和读者)、特别是化学类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参考。 1 单晶密度的各种错误单位 1.1 calc =1.353 Mgm 3 错在上标数字 3 前漏了一个负号,或本该用斜杠分数线( / , 以下简称分数线)的却用了中圆点 (表 1 No 1 )。应 最小修改地 订正( 以下简称 应订正)为 calc =1.353 Mgm -3 或 calc =1.353 Mg/m 3 。 1.2 D x = 1.151 Mg m 3 与上述 1.1 类似地错在上标数字 3 前漏了一个负号,或本该用分数线的却用了空格 (表 1 No 2 )。应订正为 D x = 1.151 Mg m - 3 或 D x = 1.151 Mg/m 3 。 1.3 D (calcd) =1.277 Mg/M 3 错在单位米的符号 m 被大写为 M (表 1 No 3 )。应订正为 D (calcd) =1.277 Mg/m 3 。 1.4 M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在 SI 词头 M 与单位符号 g 之间被加空格而分开 (表 1 No 4a-c )。 例如 D calcd = 1.381 M g/m 3 应订正为 D calcd = 1.381 Mg/m 3 (表 1 No 4a )。 1.5 d m =1.167 M gm 3 错在不该空的 SI 词头 M 与单位符号 g 之间被加空格而分开 ,该空的子单位 g 与子单位 m 3 之间却没空开 (表 1 No 5 )。应订正为 d m =1.167 M g m 3 , 或 d m =1.167 M g m 3 。 1.6 M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在已处于分母的子单位 m 3 复用了负指数,或该用 中圆点 或空格的却用 了 分数线 (表 1 No 6a-d )。例如 D c = 1.344 Mg/m -3 应订正为 D c = 1.344 Mg/m 3 , 或 D c = 1.344 Mg m -3 , 或 D c = 1.344 Mg m -3 (表 1 No 6a )。 1.7 = 0.9755 ╳ 10 3 (kg m 3 ) 错在体积子单位没有使用 负指数, 或该用 分数线的却用了空格 ( 表 1 No 7) 。 应订正为 = 0.9755 ╳ 10 3 kg m - 3 ,或 = 0.9755 ╳ 10 3 kg/m 3 。 1.8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kg/m 3 本来是一个可用的 SI 密度单位 ,但必须与前面的密度数值相匹配,即不能直接跟在一个几点几几几的数值之后,否则就将原密度降低了 3 个数量级( 表 1 No 8a-n )。例如 No 8a 中 =3.013 kg/m 3 是完全不对的, 应订正为 =3.013 ╳ 10 3 kg/m 3 ,或 =3.013 Mg/m 3 ,或 =3.013 g/cm 3 。该错误在笔者所接触到的来稿及调研的现刊中十分常见,应特别注意。不仅中外不同的很多作者都犯这一错误,而且同一作者竟在同一期刊 ( 表 1 No 8d1-2 )或 同一作者竟 在不同的 期刊反复多次地犯这同一个错误 ( 表 1 No 8e2 vs 8f )。这些同时也充分地说明很多期刊的专职编辑也没有意识到这一 降低单晶密度三个数量级的严重错误! 1.9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双重错误:除了与上述 1.8 相同的错误之外,还犯了将没有大写体的 SI 词头 k 大写成 K 的常见错误 ( 表 1 No 9a-b )。例如 9a 的错误 D c =1.541 Kg/m 3 , 应订正为 D c =1.541 ╳ 10 3 kg/m 3 , 或 D c =1.541 Mg/m 3 , 或 D c =1.541 g/cm 3 。 1.10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8 ( 表 1 No 10a-c )。例如 10a 中 D c = 4.885kgm 3 , 应订正为 D c = 4.885 ╳ 10 3 kgm 3 , 或 D c = 4.885Mgm 3 , 或 D c = 4.885gcm 3 。 1.11 D c = 1.400 kg/m -3 双重错误:除了与上述 1.8 相同的错误之外,还犯了与 1.6 同类的将已处于分母的子单位 m 3 复用了负指数的错误 ( 表 1 No 11 ) 。 应订正为 D c = 1.400 ╳ 10 3 kg/m 3 , 或 D c = 1.400 Mg/m 3 , 或 D c = 1.400 g/cm 3 ,等等 。 1.12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8 ( 表 1 No 12a-c )。例如 12a 中 D c =1.301 kg m -3 , 应订正为 D c = 1.301 ╳ 10 3 kg m -3 ,或 D c = 1.301 Mg m -3 ,或 D c = 1.301 g cm -3 。 1.13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系密度单位 Mg/m 3 分子 遗漏了 SI 词头 M ( 10 6 )或密度单位 g/cm 3 分母 遗漏了 SI 词头 c ( 10 -2 )之误,导致原密度降低了足足 6 个数量级!例如 表 1 No 13a 中 D c =1.262 g/m 3 显然不对,因为哪有 1 立方米之巨的单晶才重 1.262 克! 应订正为 D c =1.262 M g/m 3 或 D c =1.262 g/cm 3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严重而明显的错误,却有太多的作者、审者与编辑都没有发觉 ( 表 1 No 13a-j )。特别是刊物出错频率极高 , 作者则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错 , 包括主编在内的编辑环节却严重失职! 1.14 g 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13 ( 表 1 No 14a-f )。例如 14a 中 calcd =1.681 g m -3 , 应订正为 calcd =1.681 M g m -3 , 或 calcd =1.681 g cm -3 。 1.15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双重错误:除了与上述 1.14 相同的错误之外,还犯了与 1.5 部分类似的没在子单位 g 与子单位 m 3 之间留一空格或加一个中圆点 (表 1 No 15a-b )。例如 15a 中的 cal =2.089 gm 3 应订正为 cal =2.089 Mg m 3 , 或 cal =2.089 Mg m 3 ; 或 cal =2.089 g cm 3 , 或 cal =2.089 g cm 3 。 1.16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系 SI 数量级词头 M 与 ( 10 -6 )之误,将正确密度降低了 12 个数量级( 表 1 No 16a-b )!例如 16a 中的 calc =2.286 g/m 3 应订正为 calc =2.286 Mg/m 3 , 或 calc =2.286 g/cm 3 。 1.17 D =1.227 Mgm m 3 明显地被误为 m ( 表 1 No 17 ), 与单晶密度单位格格不入 ( 参见下条 1.18) , 应订正为 D =1.227 Mg m 3 。 1.18 D c =1.554 mg/m 双重错误:除了与上述 1.17 类似的错误之外,还犯了混淆 SI 数量级词头大小写 M ( 10 6 ) 与 m ( 10 -3 )的严重错误 ,与单晶密度单位风马牛不相及, 应小心地订正为 D c =1.554 Mg/m 3 。单晶密度以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为单位,属体积密度,决不是线密度 。 mg/m 顶多是一种线密度单位(一种非常蹩脚的线密度单位: 每米长才重多少毫克!)。 1.19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系分子多加了 SI 词头 M 或分母多加了 SI 词头 c 之误 , 导致原密度增加了 6 个数量级 (表 1 No 19a-g ) ,而且此处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也是一种错误 。例如 19a 中的 D calc =1.527 Mg/cm 3 应订正为 D calc =1.527 g/cm 3 , 或 D calc =1.527 Mg/m 3 。 1.20 Mg 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19 ( 表 1 No 20a-b )。例如 20a 中的 D c = 1.452 Mg cm -3 应订正为 D c = 1.452 g cm -3 ,或 D c = 1.452 Mg m -3 。 1.21 D c =1.447 Mgcm -3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19 。 表 1 No 21 中的 D c =1.447 Mgcm -3 应订正为 D c =1.447 gcm -3 ,或 D c =1.447 Mgm -3 。 1.22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比上述 1.19-1.21 更多犯一重与 1.6 相同的分母负指数化错误( 表 1 No 22a1-2 )。例如 22a1 中的 D =1.650 Mg/cm 3 应订正为 D =1.650 g/cm 3 ,或 D =1.650 g cm 3 ,或 D =1.650 g cm 3 ;或 D =1.650 Mg/m 3 ,或 D =1.650 Mg m 3 ,或 D =1.650 Mg m 3 。 1.23 k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尽管 kg 可以作为一个特例视为不带词头 ,组合单位 kg/cm 3 并 不犯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的错误,但跟在一个几点几几几的数值之后表示单晶密度仍是不对的( 表 1 No 23a-b )。例如 23a1 中的 D cal =1.480 kg/cm 3 , 应订正为 D cal =1.480 g/cm 3 ,或 D cal =1.480 ╳ 10 3 kg/m 3 ,或 D cal =1.480 Mg/m 3 。否则正确的密度值就会被放大 3 个数量级,远远地超过迄今为止人类拿到手所有单晶物质的实际密度! 1.24 D c = 3.95 Kg/cm 3 双重错误:除了与上述 1.23 相同的错误之外,还犯了与 1.9 类似的将没有大写体的 SI 词头 k 大写成 K 的常见错误 。 表 1 No 24 中的 D c = 3.95 Kg/cm 3 应订正为 D c = 3.95 g/cm 3 ,或 D c = 3.95 ╳ 10 3 kg/m 3 ,或 D c = 3.95 Mg/m 3 。 1.25 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在已处于分母的体积子单位 cm 3 负指数化, 或组合单位分母为负指数的幂形式时 原中圆点 或空格被分数线替代 ( 表 1 No 25a-b ) 。 例如 No 25a 中的 calc =1.209 g/cm -3 应订正为 calc =1.209 g/cm 3 ;或 calc =1.209 gcm -3 ,或 calc =1.209 g cm -3 。 1.26 D calcd =2.405 gcm 3 与上述 1.25 恰恰相反,体积子单位 cm 3 没有负指数化。 表 1 No 26 中的 D calcd =2.405 gcm 3 应订正为 D calcd =2.405 gcm - 3 ,或将原空格替换为分数线使 cm 3 成为分母: D calcd =2.405 g/cm 3 。 1.27 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26 ( 表 1 No 27a-d )。例如 27a 中的 D calcd =1.638 gcm 3 应订正为 D calcd =1.638 gcm - 3 ,或将原中圆点 替换为分数线使 cm 3 成为分母: D calcd =1.638 g/cm 3 。 1.28 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相乘的子单位之间没有留空格或加 中圆点 ( 表 1 No 28a-b )。例如 28a 中的 D calcd =1.240 gcm -3 应订正为 D calcd =1.240 g cm -3 ,或 D calcd =1.240 g cm -3 。 1.29 g/mL 跟在数值 *.*** 之后 g/mL 虽可用于液体密度,但不宜用于固体密度 (表 1 No 29a-d )。例如 29a 中 D c =1.29 g/mL, 应订正为 D c =1.29 g/ cm 3 。 1.30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这是笔者所接触到的来稿及调研的现刊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然而也是一种最明显、从而作者也应最不容易犯、编辑也应最容易发现的一种错误(表 1 No 30a-r )。 例如 30a 中的 D calcd =1.384 mg/cm 3 ,明眼人一瞥便会发现此处多了一个 SI 词头 m, 将原单晶密度降低了 3 个数量级的错误;而且仔细再推敲一下,此处还犯了与上述 1.19-1.22 相同的 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的错误 ;应简单地删去多余的 SI 词头 m 订正为 D calcd =1.384 g/cm 3 。 1.31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30 ( 表 1 No 31a-e )。例如 31a 中的 D c = 1.094 mgcm -3 , 应订正为 D c = 1.094 gcm -3 。 1.32 mg 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之处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30 ( 表 1 No 32a-f )。例如 32a 中的 D c =1.466 mg cm 3 , 应订正为 D c =1.466 g cm 3 。 1.33 D c =1.747 mg/cm -3 三重错误:多余 SI 词头 m 、 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 、已处于分母的体积子单位 cm 3 负指数化。例如 表 1 No 33 中的 D c =1.747 mg/cm -3 应最小改变地订正为 D c =1.747 g/cm 3 ,或 D c =1.747 g cm -3 ,或 D c =1.747 g cm -3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文献表 1 No 31c 中原文正文、中摘、英摘三处均错为 D c =1.747 mg cm -3 。对于这样一个明显而简单的错误,只要将多余的 SI 词头 m 删除便可。奇怪的是美国化学文摘 CA 在二次文献开发制作摘要时竟不是这样直接地删除 SI 词头 m , 而是错上加错地将 中圆点 替换为分数线,成为了具有 三重错误的 D c =1.747 mg/cm -3 ,岂非咄咄怪事! 1.34 D calcd =1.452 Mg/cm 又是一种与正确密度单位相差甚远的多重错误:作为分母的三维体积子单位被误为一维的线性长度单位、 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 、即使将分母立方化修正为 三维体积子单位 cm 3 后 D calcd =1.452 Mg/ cm 3 仍然是不对的!对于这种多重错误倒是需要细致的多重修复,即 D calcd =1.452 Mg/cm ( 表 1 No 34 )应在 分母立方化基础上再修正 SI 词头为 D calcd =1.452 g/ cm 3 ,或 D calcd =1.452 Mg/ m 3 。 1.35 D calcd. = 1.354 g/cm 与上述 1.34 类似但较轻的错误,即仅仅是分母漏掉了指数 3 而成为一种线性 密度单位 ( 表 1 No 35 )。 1.36 g cm 1 跟在数值 *.*** 之后 很显然此处负指数 -1 为 -3 之误( 表 1 No 35a-k )。正如上述 1.18 所指出的那样,单晶密度以体积密度而不是线密度 g cm 1 作为单位 。例如 36a 中的 D calc =2.121 g cm 1 应订正为 D calc =2.121 g cm 3 。 1.37 d c =1.144 gcm -1 双重错误:指数中的 3 被误为 1 、 相乘的子单位之间没有留空格或加 中圆点 ( 表 1 No 37 )。应订正为 d c =1.144 g cm -3 ,或 d c =1.144 g cm -3 。 1.38 M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至少双重错误: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 、分母中错用词头 , 导致 将原单晶密度放大了 高达 9 个数量级(即 10 亿倍!)的严重错误 ( 表 1 No 38a-g )。例如 38a 中的 D c =1.186 Mg/mm 3 (意味着一颗绣花针头般大小的晶粒将重达 1.186 吨!重得简直难以想象!), 应 最小修改地 订正为 D c =1.186 Mg/m 3 。 1.39 D c =2.050 Mgmm -3 错误性质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38 。例如 表 1 No 39 中的 D c =2.050 Mgmm -3 应 最小修改地 订正为 D c =2.050 Mgm -3 。 1.40 Mg 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性质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38 和 1.39 ( 表 1 No 40a-b )。 例如 表 1 No 40a 中的 D c =1.606 Mg mm -3 应 最小修改地 订正为 D c =1.606 Mg m -3 。 1.41 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系 SI 数量级词头 c 被误用为 m ( 表 1 No 40a-d )。虽然 词头 c (10 -2 ) 与 m (10 -3 ) 只相差 1 个数量级,但此处单晶密度却被放大了 3 个数量级(即千倍!)。 例如 41a 中的 D c =1.449 g/mm 3 应订正为 D c =1.449 g/cm 3 。 1.42 m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虽然 mg/mm 3 这个组合单位并不改变正确密度的数值,但由于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而犯规 ( 表 1 No 42a-l )。 例如 42a 中的 D c =1.192 m g/mm 3 =1.192 g/cm 3 =1.192 ╳ 10 3 kg/m 3 =1.192 Mg/m 3 , 但只有后三种单位及其中圆点(例如 g cm - 3 )或空格(例如 g cm - 3 )格式才是规范可用的。 1.43 mg 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错误性质与订正方法同上述 1.42 ( 表 1 No 43a-e )。例如 43a 中的 D c = 1.420 mg mm -3 应订正为 D c = 1.420 g cm -3 ,或 D c = 1.420 ╳ 10 3 kg m - 3 ,或 D c = 1.420 Mg m -3 。 1.44 D c =2.050 mgmm 3 除了 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而犯规 外, 中圆点格式时密度单位中的体积应为负指数的幂,或分数线格式时的分数线误被中圆点所取代,因此订正至少需要三步基本操作。例如 表 1 No 44 中的 D c =2.050 mgmm 3 须经过指数加负号、删除第一个词头 m 、改第二个词头 m 为 c 共三步后才能订正为 D c =2.050 gcm -3 ,或经过 中圆点替换为分数线、 删除第一个词头 m 、改第二个词头 m 为 c 共三步后才能订正为 D c =2.050 g/cm 3 ,或经过 中圆点替换为分数线、 改第二个词头 m 为 M 、删除第二个词头 m 共三步后才能订正为 D c =2.050 Mg/m 3 。 1.45 m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此单位同样犯了双重错误: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 与分母使用负指数或分数线替换了空格或 中圆点 ( 表 1 No 45a-b )。例如 45a 中的 D c = 1.50 mg/mm -3 ,也必须像上述 1.44 那样 至少需要三步基本操作 才能订正为 D c = 1.50 g/cm 3 ,或 D c = 1.50 Mg/m 3 ,或 D c = 1.50 g cm -3 ,或 D c = 1.50 g c m -3 。 1.46 d c =1.834 g/nm 3 虽然只是词头 c 错为 n (10 -9 ) 的一重错误,但引起的误差却是巨大惊人的:原密度将被放大 21 个数量级!而且这两个词头 c 与 n 无论从所代表的数量级上还是字母结构外形上都相差甚远,理应不会搞错,不知作者是如何才将词头 c 错为 n 的,也不知审编者又是怎样地粗心失职才没有发现并订正这种罕见而又明显不对的密度单位的。 表 1 No 46 中的错误订正实际上可只经简单 词头 替换 一步到位, 即 d c =1.834 g/nm 3 d c =1.834 g/cm 3 。 2 单晶密度数值的不当表达 SI 数量级词头的作用就是为了使一个物理量的数值能够用为人们所熟悉和常用的 0.1-1000 之间的数字来表示 ,即一个物理量应该通过选择合适的 SI 数量级词头修饰的单位来使其数值既不要小于 0.1 ,也不要大于 1000 ,以避免出现使用不便的过小或过大数值。然而在 笔者所接触到的来稿及调研的现刊中,却经常见到单晶密度的数值超过甚至大大超过 1000 的不当表达。例如表 2 中, D c =7290 kg m -3 ( 表 2 No 1d ), D c =1 676 kgm -3 ( 表 2 No 2 ), D c =8093 kg/m 3 ( 表 2 No 3d ),均应通过分子采用合适的词头 M 或分母采用合适的词头 c 使超千的大数字分别成为几点几几几的规范表达: D c =7.290 Mg m -3 , D c =1.676 Mgm -3 , D c =8.093 Mg/m 3 ;或 D c =7.290 g cm -3 , D c =1.676 gcm -3 , D c =8.093 g/cm 3 。如已习惯使用千克米制的密度单位,则应使用科学记数法( scientific notation )分别订正为 D c =7.290 ╳ 10 3 kg m -3 , D c =1.676 ╳ 10 3 kgm -3 , D c =8.093 ╳ 10 3 kg/m 3 。 表 2 No 4 的 D c = 1 324 g/m 3 不仅 数字超千,而且错误单位 g/m 3 将正确密度还降低了 3 个数量级!应类似地订正为 D c = 1.324 Mg/m 3 ,或 D c = 1.324 g/cm 3 。 表 2 No 5 的 D c = 1747000 gm -3 , 其数字太大而显得十分烦琐不便 , 应类似地订正为 D c = 1.747 gcm -3 , 或 D c = 1.747 Mgm -3 ; 或至少采用 科学记数法 订正为 D c = 1.747 ╳ 10 6 gm -3 。 3 单晶密度漏缺单位 在来稿及 调研的现刊中,还时常发生 单晶密度仅给出了数值,却没带任何一种密度单位这样的错误(表 3 )。单晶密度不是一个量纲为 1 的物理量,也不是相对密度,漏缺单位显然是错误的。例如表 3 No 1 中 D c =1.203 ,应补正为 D c =1.203 g/cm 3 ,或 D c =1.203 Mg/m 3 ,或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第 1 节及表 1 不难看到,单晶密度单位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包括字母,不仅仅是数量级词头字母,的大小写混淆;数量级词头的混淆误用;作为组合单位中的质量子单位符号与体积子单位符号之间分数线与 中圆点 或空格的 混淆误用;分子分母同时使用词头; 代表体积三维性质的指数 3 被遗漏或被错为 1 ; 不该空格的数量级词头与单位符号之间留空格而该空格的两个子单位符号之间却不留空格 ,等等 )均频繁地现身于来稿特别是正式出版的化学类学术期刊中。加上表 2 列举的数值不当表达及表 3 列举的单位漏缺错误,可以清楚地知道,至少我们编辑环节的质量把关还很不到位 。从三表的首作者栏还可清楚地看到,我国作者特别是我国大陆地区作者占了犯错作者的大多数。他们往往是先在国内的刊物犯错后没有得到我们编辑加工环节的及时订正,然后在外刊的发表里继续犯相同的错误。对此,作为我国大陆一名学术期刊编辑的笔者深感汗颜!希望本文能引起我国广大化学工作者(作为作者、同行审者和读者)、特别是化学类期刊编辑出版同仁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从而杜绝这些错误至少先在我国学术期刊特别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我国 SCI 收录刊 里再现。 表 1 单晶密度各种常见错误单位及其文献举例 # No 首作者 , 刊名 , 年 , 卷 ( 期 ): 首页 1 calc =1.353 Mgm 3 Naumov P, J Phys Chem B , 2007 , 111 (35): 10373 2 D x = 1.151 Mg m 3 Yang XF, Chinese Chem Lett, 2007, 18(4): 380 3 D (calcd) =1.277 Mg/M 3 Mao LS, Organometallics 1997, 16(16), 3711 4 M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Kirss RU, J Organomet Chem, 2004, 689(2): 419 b1 Lalrempuia R, Polyhedron , 2003, 22(23): 3155 b2 Maiti N, Polyhedron , 2003, 22(23): 3109 c Bramlett JM, Inorg Chim Acta, 2004, 357(1): 243 5 d m =1.167 M gm 3 Banerjee A, Tetrahedron Lett, 2003, 44(4): 699 6 M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Silva GL, J Nat Prod , 2001 , 64 (12): 1514 b Sanchez-Cabrera G, J Organomet Chem, 2007, 692: 2138 c Scholz S, Inorg Chim Acta, 2007, 360: 3323 d Lin XM, J Chinese Chem Soc ## , 1999, 46(3): 487 7 = 0.9755 ╳103 (kg m 3 ) Kamila S, J Mol Liquids, 2004, 115(2): 127 8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Subbiah A, J Solid State Chem, 2005, 178(4): 1321 b Chen JJ, J Cryst Growth, 2006, 292(2): 404 c Centore R, Inorg Chim Acta, 2004, 357(4): 913 d1 Zhang KL, J Mol Struct, 2004, 703(1): 63 d2 Zhang KL, J Mol Struct, 2004, 693(1): 193 e1 Yang YL, Chinese J Chem, 2004 , 22(4): 344 e2 Yin HD, Chinese J Chem, 2003 , 21(4): 452 f Yin HD, Indian J Chem, 2004, 43A(7): 1439 g Alemi AA, Bull Mater Sci, 2004, 27(3): 223 h Yang TZ, 化学物理学报 , 2003, 16(5): 379 i Xu W, Chem Res Chinese Univ, 2004, 20(6): 778 j 李卓宁 , 应用化学 , 2008, 25(6):744 k Xu KX, Wuhan Univ J Nat Sci, 2006,11(3): 682 l 曹克广 , 精细石油化工 , 2004, (3):26 m 罗发,宇航材料工艺 , 2002, (1): 8 n 倪羽 , 四川师大学报 ( 自科版 ) , 1999, 22(6): 707 9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Ma LF, Inorg Chim Acta, 2006, 359(7): 2241 b Zhou YZ, 结构化学 , 2001, 20(4):249 10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Wakeshima M, J Mater Chem , 2002, 12: 631 b Barba V, J Organomet Chem, 2000, 604(2): 273 c1 Valent A, Inorg Chim Acta, 2002, 340: 15 c2 Zhang KL, Inorg Chim Acta, 2001, 318(1): 61 11 D c =1.400 kg/m -3 朱松玲 , 青岛大学学报 ( 工程技术版 ), 2005, 20(1): 54 12 k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赵国良 , 无机化学学报 , 2005, 21(4): 598 b 刘丽君,光谱实验室 , 2008, 25(2): 240 c1 马录芳 , 中国稀土学报 , 2004, 22(4): 438 c2 吴鼎铭 , 中国稀土学报 , 2002, 20(5): 470 13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Khan MAK, Anal Chem , 2007 , 79 (7): 2877 b Mahmoud K, J Organomet Chem, 2004, 689(13): 2250 c Taher D, Inorg Chem Commun, 2004, 7(9): 1006 d1 Noshiranzadeh N, Inorg Chim Acta, 2007, 360(11): 3603 d2 Carvalho NMF, Inorg Chim Acta, 2006, 359(1): 90 d3 Seyam AM, Inorg Chim Acta, 2004, 357(13): 4029 e1 Wang T, J Mol Struct, 2008, 892(1): 268 e2 Fan SR, J Mol Struct, 2007, 827(1): 188 e3 Gakias S, J Mol Struct, 2005, 737(1): 69 e4 Jin ZM, J Mol Struct, 2003, 660(1): 67 e5 Dega-Szafran Z, J Mol Struct, 2002, 615(1): 33 f1 李玉玲 , 有机化学 , 2005, 25(7): 846 f2 尹汉东 , 有机化学 , 2004, 24(6): 658 f3 王勇 , 有机化学 , 2004, 24(4): 414 g1 He S, 结构化学 , 2007, 26(3): 299 g2 Wang Y, 结构化学 , 2006, 25(8): 923 g3 Tan XN, 结构化学 , 2006, 25(3): 358 g4 Chen H, 结构化学 , 2006, 25(2): 229 g5 Liang SH, 结构化学 , 2005, 24(4): 379 g6 Chen W, 结构化学 , 2005, 24(4): 424 g7 Liang SH, 结构化学 , 2004, 23(11): 1126 h Yin HD, Indian J Chem, 2004, 43B(7): 1493 i 陈艳 , 武大学报 ( 理学版 ): 2007, 53(4): 410 j 唐幸福 , 化学研究与应用 , 2004, 16(4): 459 14 g 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Dong WB, J Inorg Biochem, 2007, 101(3): 506 b Suarez M, Tetrahedron, 2002, 58(5): 953 c1 Zhang M, J Organomet Chem, 2008, 693(3): 483 c2 Suyama K, J Organomet Chem, 2007, 692(10): 2028 c3 Munha RF, J Organomet Chem, 2006, 691(18): 3853 d Kreher U, Polyhedron , 2007, 26(13): 3205 e Ren YX, Inorg Chim Acta, 2006, 359(7): 2047 f Shi GF, J Chem Crystallogr, 2005, 35(2): 135 15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Li H, Inorg Chem Commun, 2003, 6(1): 1 b Rahahlia N, J Mol Struct, 2007, 833(1): 42 16 g/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Cartuyvels E, J Inorg Biochem, 2008, 102(8): 1589 b 胡德禹 , 有机化学 , 2005, 25(7):854 17 D =1.227 Mgm 朱红梅 , 聊城大学学报 ( 自科版 ), 2005,18(2): 4 18 D c =1.554 mg/m Wang CY, J Rare Earths, 2008, 26(1): 22 19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1 Sharma P, J Organomet Chem, 2006, 691(4): 579 a2 Sharma P, J Organomet Chem, 2005, 690(13): 3286 a3 Liu JY, J Organomet Chem, 2005, 690(5): 1233 b Singh M, Polyhedron , 2008, 27(17): 3451 c1 Liu JQ, Inorg Chim Acta, 2008, 361(1): 173 c2 Hu M, Inorg Chim Acta, 2007, 360(5): 1684 c3 Clemente-Leon M, Inorg Chim Acta, 2007, 360(3): 955 d Hess JL, J Mol Struct, 2008, 890(1): 70 e 李传碧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2002, 23(6): 1002 f 哈森其木格 , 内蒙民大学报 ( 自科版 ), 2008, 23(5): 522 g 孙云 , 天津师大学报 ( 自科版 ): 2005, 25(4): 9 20 Mg 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Shimomura H, J Organomet Chem, 2000, 611(1): 386 b Bojinova T, Carbohydr Res, 2003, 338(8): 781 21 D c =1.447 Mgcm -3 Gu JZ, 无机化学学报 , 2008, 24(11): 1743 22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1 He HY, J Mol Struct, 2005, 737(2): 97 a2 Zhang SY, J Mol Struct, 2004, 699(1): 101 23 k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1 Yin HD, J Organomet Chem, 2004, 689(7): 1277 a2 Yin HD, J Organomet Chem, 2004, 689(1): 246 b Yin HD, Indian J Chem, 2004, 43A(7): 1439 24 D c = 3.95 Kg/cm 3 Sherman D, Int J Fract, 1999, 99: 187 25 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Berlinguette CP, J Am Chem Soc, 2004 , 126 (20): 6222 b Chen JL, Chinese Chem Lett, 2005, 16(3): 372 26 D calcd =2.405 gcm 3 Fu RB, Cryst Growth Des, 2005 , 5 (5): 1795 27 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1 Ma YS, Inorg Chem, 2008 , 47 (11): 4536 a2 Richeter S, Inorg Chem, 2006 , 45 (25): 10049 b 李宪平 , 无机化学学报 , 2007, 23(6): 1126 c Han WR, Chinese Chem Lett, 2004, 15(10): 1153 d 张廉奉 , 河南师大学报 ( 自科版 ), 2007, 35(3): 183 28 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Irwin LJ, Organometallics , 2007 , 26 (5): 1129 b Lai LL, J Chinese Chem Soc, 2007, 54(6): 1639 29 g/mL 跟在数值 *.*** 之后 a Chopra D, Cryst Growth Des , 2005 , 5 (3): 1035 b Pagoria PF, Thermochim Acta, 2002, 384: 187 c Cheng FY, J Chinese Chem Soc, 2000, 47(6): 1295 d Li JR, J Chem Crystallogr, 2005, 35(12): 943 30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Vzquez MA, Organometallics , 2004 , 23 (8): 1918 b Yang LY, Tetrahedron, 2003, 59(50): 10037 c1 Wu Y, Tetrahedron Lett, 1999, 40(31): 5749 c2 Yamada H, Tetrahedron Lett, 1999, 40(30): 5573 d Merle N, J Organomet Chem, 2005, 690(11): 2829 e1 Wu ZK, Inorg Chem Commun, 2004, 7(2): 249 e2 Gao L, Inorg Chem Commun, 2003, 6(9): 1249 f Vasylyev M, J Mol Struct, 2003, 656(1): 27 g1 刘斌,化学学报 , 2006, 64(9): 917 g2 窦建民 , 化学学报 , 2001, 59(5): 729 h Wang YY, Chinese Sci Bull, 2001, 46(12): 987 i Gubina KE, Z Naturforsch B, 2000, 55(11): 1015 j 王军 , 有机化学 , 2005, 25(1): 120 k Jin CM, Chinese J Chem, 2003, 21(2): 105 l1 张锋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2004, 25(8): 1422 l2 刘宗瑞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1999, 20(12): 1842 m 张立娟 , 鲁东大学学报 ( 自科版 ) , 2006, 22(4): 316 n ?Ma LF, Rare Metals, 2005, 24(4): 345 o 洪瑞金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 2005, 42(2): 1 p 周端文 , 东北师大学报 ( 自科版 ): 2005, 37(1): 135 q 贺焕华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2, 14(4): 1 r 王尧宇 , 科学通报 , 2001, 46(4): 296 31 mg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王军 , 有机化学 , 2005, 25(1): 120 b Li MY, Chinese J Chem, 2005, 23(4): 437 c 李松波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1999, 20(12): 1827 d 张海全 , 物理化学学报 , 2008, 24(10):1879 e 杨明星 , 分子科学学报 , 2008, 24(4): 250 32 mg c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1 Bjernemose JK, Tetrahedron, 2003, 59(51): 10255 a2 Kapoor M, Tetrahedron, 2003, 59(27): 5027 b1 Zhuang BT, J Organomet Chem, 2003, 682(1): 59 b2 Shi M, J Organomet Chem, 2002, 650(1), 274 c1 Dominguez V, Polyhedron, 2002, 21(14): 1429 c2 Reddy PS, Polyhedron, 2000, 19(14): 1687 d Madaj J, Carbohydr Res, 2000, 329(2): 477 e Dey DK, J Mol Struct, 2001, 562(1): 177 f 刘冰 , 无机化学学报 , 2003, 19(4): 387 33 D c =1.747 mg/cm -3 Li SB, Chem Abstr, 2000, 132: 166336h 34 D calcd =1.452 Mg/cm Temeriusz A, Carbohydr Res, 2001, 334(1): 71 35 D calcd. = 1.354 g/cm Suisse JM, Eur J Inorg Chem, 2007, (24): 3899 36 g cm 1 跟在数值 *.*** 之后 a1 Pan L, Inorg Chem, 2008 , 47 (13): 5537 a2 Domingos A, Inorg Chem, 2002 , 41 (25): 6761 b Zang SG, Cryst Growth Des, 2006 , 6 (10): 2369 c Calmuschi-Cula B, Organometallics , 2008 , 27 (13): 3124 d Rao MLN, Tetrahedron Lett, 2001, 42(47): 8351 e Chen XN, J Organomet Chem, 1999, 579(1): 227 f Singh UP, Inorg Chim Acta, 2000, 310(2): 273 g Yoshida J, Chem Lett, 2007, 36(1): 90 ### h Hasegawa T, Bull Chem Soc Jpn, 2007, 80(4): 777 ### i Yang WB, Chinese J Chem, 2003, 21(8): 1066 j Jing XB, J Chinese Chem Soc, 2008, 55(5): 1145 k Ou SJ, 无机化学学报 , 2006, 22(5): 817 37 calc = 1.144 gcm -1 Spandl J, Z Anorg Allg Chem, 2000, 626(10): 2125 38 M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Haldar D, Tetrahedron, 2007, 63(25): 5561 b Venkatakrishnan TS, J Organomet Chem, 2007, 692(10): 1875 c1 de Almeida BL, Inorg Chim Acta, 2009, 362(2): 346 c2 De Silva C, Inorg Chim Acta, 2004, 375(2): 630 d Yan QQ, Sci China B, 2003, 46(5): 445 e Guevarra J, J Solid State Chem, 2005, 178(9): 2934 f Montiel-Ortega L, J Chem Crystallogr, 2004, 34(2): 89 g Onoda M, Ferroelectrics, 2001, 250(1): 23 39 D C =2.050 Mgmm -3 盛涤伦 , 含能材料 , 2007, 15(5): 511 40 Mg 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1 Cabon N, J Organomet Chem, 2005, 690(21): 4583 a2 Klimova EI, J Organomet Chem, 2002, 659(1): 56 a3 Ma YQ, J Organomet Chem, 2001, 620(1): 235 b Deng SL, J Chem Crystallogr, 2001, 31(9): 453 41 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Bott SG, Polyhedron, 2007, 26(14): 3737 b 叶诗茂 , 理化检验 ( 物理分册 ), 2007,43(5): 226 c 蒋驰 , 材料保护 , 2005, (8): 45 d 李战雄 , 兵工学报 , 2001, 22(3) : 309 42 m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Ray S, Tetrahedron, 2006, 62(31): 7274 b Prisinzano T, Tetrahedron Asymm, 2003, 14(21): 3285 c Toplak R, Tetrahedron Lett, 2002, 43(21): 3879 d Xu CH, Chem Phys Lett, 2004, 399(1): 62 e Liu ZL, Inorg Chem Commun, 2001, 4(6): 322 f Butcher RJ, Thermochim Acta, 2002, 384(1): 219 g 李楠 , 化学学报 , 2000, 58(9): 1136 h1 Liu CY, Chinese J Chem, 2004, 22(8): 804 h2 Sun HL, Chinese J Chem, 2003, 21(7): 839 i Li MX, 结构化学 , 2001, 20(2): 120 j Fang H, J Chem Crystallogr, 2008, 38(10): 761 k Lin YX, J Mater Sci Technol, 2006, 22(5): 584 l 樊建锋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2004, 33(12): 1266 43 mg 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Wang XZ, Tetrahedron, 2003, 59(32): 6087 b Kim IJ, Bioorg Med Chem, 2003, 11(22): 4761 c Chebolu R, Tetrahedron Lett, 2000, 41(16): 2831 d Klimova EI, J Organomet Chem, 2003, 665(1): 69 e1 Yu L, Inorg Chem Commun, 2004, 7(3): 410 e2 Ren T, Inorg Chim Acta, 2004, 357(4): 1313 44 D C =2.050 mgmm 3 盛涤伦 , 含能材料 , 2007, 15(5): 511 45 mg/mm -3 跟在数值 *.*** 之后 a Tadic D, Tetrahedron, 2003, 59(25): 4603 b Di Bella S, Inorg Chim Acta, 2004, 357(4): 1161 46 d c =1.834 g/nm 3 李战雄 , 兵工学报 , 2001, 22(3) : 309 共 46 种错误单位 , 204 例 # 不完全统计 , 数据检索截止于 2009-01( 不是每一种期刊 ) 。各种错误按子单位从大到小排序, 每种错误内 SCI 收录 刊按 2007 年度 SCI 影响因子 从大到小排序 , 非 SCI 收录刊及 同一种期刊里不同文献按时间 (或首页码)从最近到最早(或最大到最小) 排序; 英文名 、 拉丁文名期刊系英文版 , 中文名期刊系中文版或中英文混合版;西文姓名系英文或德文文献,中文姓名系中文文献。 ##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系我国台湾地区出版 . ### 单位为 gcm -1 表 2 单晶密度数值超千不当表达及其文献举例 # No 首作者 , 刊名 , 年 , 卷 ( 期 ): 首页 1 kg m -3 跟在大于 1000 的数后 a Bark T, 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15): 2848 b Fortes AD, J Appl Crystallogr, 2007, 40(4): 761 c Fortes AD, J Chem Phys, 2003, 119(8): 4567 d van Doorn RHE, Solid State Ionics, 2000, 128(1): 65 2 D c =1 676 kgm -3 包伯荣 , 无机化学学报 , 2006, 22(2): 351 3 kg/m 3 跟在大于 1000 的数后 a Oosterhof H, Cryst Growth Des, 2002, 2(2): 151 b Kammler HK, Langmuir 2004, 20(5): 1915 c Edwards G, Sensor Actuat A Phys, 2006, 132(2): 434 d 周丹 , 物理学报 , 2008, 57(7):4552 e Yan ZZ, Acta Mech Solid Sinica, 2008, 21(2): 813 F1 詹琳 , 人工晶体学报 , 2008, 37(5):1056 F2 Zuo W, 人工晶体学报 , 2007, 36(5): 1085 G1 苏占华 , 分子科学学报 , 2007, 23(6): 376 G2 栾国有 , 分子科学学报 , 2001, 17(2):121 h Zakharenko AA, J Zhejiang Univ Sci A, 2007, 8(4): 669 4 D c = 1 324 g/m 3 徐海珍 , 应用化学 , 2003, 20(3): 250 5 1747000 gm -3 张丽 , 化学学报 , 2007,65(11):1032 共 5 种 , 16 名首作者 , 15 种期刊 , 17 例 # 表注同表 1 表 3 单晶密度仅有数值而缺乏单位的文献举例 # No 首作者 , 刊名 , 年 , 卷 ( 期 ): 首页 1 Matsumoto A, J Am Chem Soc, 2000, 122 (38): 9109 2 Matsumoto A, Macromolecules , 2000 , 33 (21): 7786 3 Chi YN, Cryst Growth Des, 2007 , 7 (12): 2449 4 Basuli F, Organometallics , 2003 , 22 (23): 4705 5 刘迎春 , 化学学报 , 2005,63(15):1397 6 Lu XM, Chinese J Chem, 2003, 21(6): 650 7a Hu YG, 结构化学 , 2008, 27(1): 21 b Zhou DP, 结构化学 , 2007, 26(11): 1287 c Han QX, 结构化学 , 2007, 26(2): 234 8 Tokitoh N, J Chinese Chem Soc, 2008, 55(3): 487 9 Liu XD, Sci China B, 2006, 49(6): 517 10 Xu W, Chem Res Chinese Univ, 2007, 23(5): 628 共 11 名首作者 , 10 种期刊 , 12 例 # 表注同表 1 参考文献 1 SI Uni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their Multiples and of Certain Other Unists, ISO 1000: 1992,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 199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量和单位, GB 3100-3102-93,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1994 3 Coghill AM, Garson LR. The ACS Style Guid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Book), 3 r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chapter 11, p. 203-232 4 王国祯 . 浅析科技书刊中物理量的不规范表示 法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8, 9(1) : 54-56 5 蒋晓晖 . 2007 全球化学类 SCI 收录刊影响因子 IF 排序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517 6 SC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 . http://scientific.thomson.com/products/jcr/ 7 中国化学会 ( 中国台北 ).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http://ejournal.stpi.org.tw/NSC_INDEX/KSP/journalView/journalEntry.jsp?journalId=J000003 8 Coghill AM, Garson LR. The ACS Style Guid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Book), 3 r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chapter 11, p. 226-226 9 Coghill AM, Garson LR. The ACS Style Guid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Book), 3 r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chapter 11, p. 224-224 10 蒋晓晖 . 一个大小写,相差十亿倍:单晶密度的错误单位 mg/m 3 . 编辑学报 , 2008, 20(5) : 402-404 11 Coghill AM, Garson LR. The ACS Style Guid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Book), 3 rd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chapter 11, p. 207-207 12 蒋晓晖 . 2007 我国 94 种 SCI 收录刊影响因子 IF 排序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41 Various mistakes of single crystal density units appearing in academic journals of chemistry JIANG Xiaohui Editorial Office,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45 Lingling Road ,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Various mistakes of single crystal density appearing in the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Chinese J Chem and the published papers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chemistry, including 46 types of mistaken units of density and 6 kinds of inappropriate presentation styles of density values, wer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along with their respective corrections. Such mistakes have been very widespread and serious, and especially most of the authors who made the mistake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s published in foreign countries were our Chinese scholars, which require urgently that our numerous journal editors of China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uch an important problem, strictly control the editing quality and finally prevent the reappearance of these mistakes of single crystal density units in the future completely. Keywords single crystal density 、 mistaken unit 、 mistaken presentation 、 academic journal 、 correction 、 editors quality control 作者简介 :男 , 汉族 (1959-), 湖南零陵人 , 理学硕士 ( 有机化学 ), 英文编辑 , 从事金属有机化学、化学英语、化合物命名及科技编辑等研究 , 个人 主页   http://www.sciencenet.cn/u/jiangxh/ - -------------------------- 转载自《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www.paper.edu.cn/paper.php?serial_number=200904-196 (有修补,2009-05-01)
个人分类: 科技编辑与出版|17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大小写,相差十亿倍:单晶密度的错误单位mg/m3
热度 1 jiangxh 2008-10-25 15:32
一个大小写,相差十亿倍:单晶密度的错误单位 mg/m 3 蒋晓晖 中国 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室 《中国化学》编辑部 , 上海 零陵路 345 号 , 200032 摘要 在来稿中单晶密度计算值的单位 Mg/m 3 不时地由于 SI 数量级词头大小写混淆而错为 mg/m 3 ,引起高达十亿倍的误差!这一错误不仅大量地出现在尚未正式出版的来稿中,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内外已正式出版、涉及单晶密度的化学类学术现刊里。为了防止这一错误在我国的化学类学术期刊里泛滥成灾,一是建议广大投稿者采用另一与 Mg/m 3 完全等价而又不易出错的传统性单位 g/cm 3 ;二是广大审稿者和期刊编辑,特别是统稿编辑和主编,要对密度单位 mg/m 3 这一错误高度重视,对作为 SI 数量级词头的英文字母大小写细致区分严格把关;三是审编者在来稿中发现 mg/m 3 这一错误后,不能只将小写词头 m 改正为大写词头 M 就算完事,而是应向作者明确指出并强调其错误所在和错误的严重性,以利作者日后不再重犯。 关键词 单位、 SI 词头、英文字母大小写、单晶密度、 mg/m 3 、误差、期刊编辑质量 A billion(10 9 )-fol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pital and the lowercase of a letter M(m) used as two different SI prefixes: a wrong unit mg/m 3 for calculated density of a single crystal JIANG Xiaohui Abstract In the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Chinese J Chem the single crystal calculated density unit Mg/m 3 is frequently found to be mistaken as mg/m 3 , which means a deviation as high as a billion(10 9 )-fold from the correct value. Such a serious mistake not only can be found in manuscripts but also exists world-widely in the formal chemical-academic publications dealing with single crystal density. In order to prevent this mistake from extending in our relevant journals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are suggested: 1.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t unit g/cm 3 that is not easily mistaken is adopted instead of Mg/m 3 by authors; 2. referees and editors, especially editors-in-chief,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carefully discriminating between the capital and lowercase English letters M and m to strictly control this error; and 3. detail explanation of this wrong unit mg/m 3 sh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authors who have made the confusion to prevent them from confusing again. Keywords unit、 SI prefix、 capital and lowercase of English letter、 single crystal density、 mg/m 3 、 deviation、 journal editing quality Authors address : Editorial Office,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45 Lingling Road, Shanghai 200032, China 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不时地在来稿中会碰到 mg/m 3 ( 包括 mgm -3 和 mg m -3 , 全稿同 ) 这样的单晶密度错误单位。例如,一投稿者在来稿中声称其所获单晶的 X 线计算密度 D c =1.717 mg/m 3 ,即 1.717 毫克每立方米 , 也就是说 1 立方米 大小的该晶体重才 1.717 毫克 ! 迄今为止 , 地球人类世界从来没有发现更没有得到过如此之轻、密度如此之小的物质。众所周知,水的密度为 1 g /cm 3 , 则该物质密度 1.717 mg/m 3 仅为水密度的 10 亿分之 1.717, 即约为水密度的 10 亿分之 2 {(1.717 mg/m 3 ) ∶ ( 1 g /cm 3 )= ∶ ( 1 g /cm 3 )=(1.71710 -3 10 -6 g /cm 3 ) ∶ ( 1 g /cm 3 )=1.71710 -9 2/10 9 } ! 很显然 , 投稿者在这里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错就错在他(她)将密度单位 Mg/m 3 的 SI 数量级词头大写体 M (10 6 , 兆 ) 不小心弄错为小写体的 SI 数量级词头 m (10 -3 , 毫 ), 每立方米重数兆克 ( 吨 ) Mg 的密度单位 Mg/m 3 也就错为每立方米只重数毫克 mg 的错误密度单位 mg/m 3 。 仍以 D c =1.717 mg/m 3 的错误为例,让我们看看这一错误的绝对误差 D c 与相对误差 R : D c = D c , 错 D c, 正 =(1.717 mg/m 3 ) (1.717 Mg/m 3 )= 1.717 Mg/m 3 ( 负号表示减少 ) 相对于正确值的相对误差 : R 正 =| D c |/ D c, 正 =(1.717 Mg/m 3 ) ∶ (1.717 Mg/m 3 )=100% 相对于错误值的相对误差 : R 错 =| D c |/ D c, 错 =(1.717 Mg/m 3 ) ∶ (1.717 mg/m 3 )=1 Mg/mg= 10 6 g / ( 10 -3 g ) =10 9 错误值与正确值之比 r : r = D c, 错 / D c, 正 =(1.717 mg/m 3 ) ∶ (1.717 Mg/m 3 )=1 mg/Mg=10 -3 g /( 10 6 g )=1/10 9 也就是说 , D c =1.717 mg/m 3 的误差相对于正确值来说已是百分之百地完全错了 , 相对于错误值本身来说则高达十亿倍。或者说,将 1.717 Mg/m 3 的密度一个大小写错误写为 1.717 mg/m 3 以后,该单晶的密度便被缩小到了原值的十亿分之一! 一般地说,相对于学术内容及英文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而言,英文字母大小写的混淆属于一种微不足道的小错误。实际情况下,人们很多时候的确并不去区分这种大小写。即使是对同样作为 SI 数量级词头使用的小写体 k (10 3 , 千 ) 、 c (10 -2 , 厘 ) 来说 , 错误的 Km 、 KJ 、 KeV 、    KHz 、 Cm 等的使用几乎已成为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象。由于它们的大写体 K 、 C 并不作为另外的数量级词头使用 , Km 、 KJ 、 KeV 、 KHz 、 Cm 等仍然被人们理解为千米 km 、千焦 kJ 、千电子伏特 keV 、千赫 kHz 、厘米 cm 等,从而并不引起什么严重后果。但在英文第 13 个字母的情况下,问题则截然不同:由于其大写体 M 与小写体 m 分别被用作为代表不同数量级的 SI 词头 10 6 ( 兆 ) 与 10 -3 ( 毫 ), 其 微不足道 的大小写混淆引起的差错则将高达九个数量级 (10 9 ) !在这里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 稿件中的单晶密度错误单位 mg/m 3 会不会逃过某些粗心审稿人和编辑的审查最后出现在正式出版发行的期刊里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核查了国内外一些涉及单晶密度的化学类学术现刊 (2002-01 到 2007-09)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 结果发现,不仅在我国的这类期刊里 ,在美国 、德国 、英国 、日本 等发达国家的这类著名国际 期刊里也都程度不同地出现这种错误。由参考文献 不难看出 , 包括台湾地区 在内 , 我国几乎所有涉及单晶密度的化学类学术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错误。一般情况下 , 出错文章的中、英摘要及正文各部分都同时使用错误的 mg/m 3 ; 有的则是同一篇文章里正文部分使用正确的 Mg/m 3 , 但中英摘要里却使用错误的 mg/m 3 , 或恰恰相反 。更有甚者,在同一正文部分晶体学参数文字描述处用正确的 g/cm 3 , 但参数列表里却使用错误的 mg/m 3 。 犯这一错误的人可以说与其国别或人种无关。不只是中国 、阿尔及利亚 、土耳其 、墨西哥 、印度 等发展中国家的作者,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以色列 等发达国家的 优等民族 作者也都犯这一错误。资料同样地显示,尽管这一组 SI 数量级词头 M/m 属于西语体系的大小写字母 , 但以西语为母语的作者 , 既使是英 美 人士 , 也仍然与非西语体系的人一样易犯这一错误。也就是说,犯这一错误的人与其语种亦无关。这些都说明,这一大小写错误是整个人类都容易共犯的一大通病。 这一错误基本上也与期刊本身无关,而只取决于作者,取决于作者撰写论文时将 Mg/m 3 误写为 mg/m 3 的最原始性错误。因为在这之后 , 这一错误便很少再受到期刊审编方面的干预而一路绿灯最后直接出现在正式出版物里。 例如我国某教授 S 氏作为通讯联系人在 Journal of Rare Earths 和 中国稀土学报 发表的文章里 , 反复多次将 Mg/m 3 误写为 mg/m 3 , 而没有得到两刊审编方面的及时更正 ; 2006, 24(3): 264 - 267 ; 2005 , 23(6) : 653 - 656 ; 2003 , 21(5) : 505 - 509 ; 2002 , 20(6) : 592 - 595 ; 2002, 20(5): 374 - 377; 2002, 20(5): 370 - 373; 中国稀土学报 见 2005, 23(6): 650-653; 2003, 21(6): 626-630; 2003, 21(5): 608-611; 2002, 20(5): 398-401], 从而使单晶密度单位错为 mg/m 3 的文章占其 2002-2006 年度在这两刊发表的所有涉及单晶密度论文的绝大部分。又如美国密歇根大学 ( Uni v ersity of Michigan) 的 Vincent L. Pecoraro 也在多种期刊里 自由地 使用错误的 mg/m 3 。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发生错误的这些期刊,不但其广大的审稿队伍没有意识到这一词头大小写错误,而且编辑部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严重错误,或者工作粗枝大叶欠仔细,在内审、编辑加工、校对 ( 包括互校 ) 、统稿及主编最后把关等各个环节都没有发现并及时为作者订正这一错误,结果使得作者的 mg/m 3 这一初稿中的原始性错误得以逃过审编两道大关 , 最后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式出版物里。因此可以说,正式出版的期刊里出现这一错误 , 编辑部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时至今日 , S 氏也似乎仍没有意识到这一词头大小写错误。尽管早在 2003 年 科学通报 就为其错误改正为 Mg/m 3 后发表 , 但就在最近的一些文章里 S 氏仍在使用错误的 mg/m 3 。这很可能是 科学通报 当时的修改并没有与作者见面 ( 因为有可能被认为仅仅是很小的改动而忽略 ), 或者虽然告知了作者 , 但只是简单地将 mg/m 3 中分子的 m 修改为 M, 并没有明确地向作者指出和强调其大小写混淆之错误所在及误差高达九个数量级之严重性而引起该作者的充分注意。 这一错误基本上与期刊本身无关一说的另一层意思 , 是指与期刊的种类无关 。不管是综合化学类 ( 一级学科类 ) 的综合性杂志 , 还是结构化学类 ( 二、三级学科类 ) 的专业性期刊 , 只要涉及到单晶密度 , 就都会犯将其单位刊印成 mg/m 3 的错误 。 Journal of Rare Earths 和 中国稀土学报 是我国期刊里犯这一错误次数较多的典型代表,而 J Am Chem Soc 、 Inorg Chem 、 Organometallics 、及 Crystal Growth Des 则是美国杂志 mg/m 3 泛滥的重灾区。 人们为什么如此容易和频繁地将 Mg/m 3 错写为 mg/m 3 、职业编辑也难以发觉这一错误呢 ? 究其深层原因 , 可能有五。一是小写体字母 m 与大写体字母 M 在结构形状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 M 很有可能被写为 m 。二是小写体 m 被使用和出现的字频比大写体 M 更高、更被人们所熟悉和习惯性使用, M 也就很容易被人们顺手写为 m 。三是分母的小写体字母 m 对分子中也使用同样的小写体字母 m 而不是大写体字母 M 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 结果导致 mg/m 3 而非 Mg/m 3 。四是全小写 mg 组合比大小写 Mg 组合写起来更顺手 , 看起来也更匀称和谐。五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 毫克 mg 的出现和使用远比兆克 Mg 多得多 , 很大程度地更被人们所熟悉和习惯性使用。比如 : 某药片重 100 mg, 含药 10 mg; 新国家标准中规定室内甲醛含量不能高于 0.08 mg/m 3 ; 饮用水氟化物指标为 1.0 mg/L 等等。相反地 , 兆克 Mg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却很难碰得到 , 也就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几乎没有什么空间和地位。从而要书写 Mg ( 兆克 ), 必须要在明确提醒和格外牢记于心的情况下才不至于被不自觉地写为 mg ( 毫克 ) 。这可能与 Mg ( 兆克 ) 这个单位所描述的量相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来说太大 , 大得人们难以想像有关。 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在我国相关期刊里继续出现 Mg/m 3 误为 mg/m 3 的错误呢 ? 一是建议广大投稿者采用另一与 Mg/m 3 完全等价而又不易出错的传统性单位 g/cm 3 。 Mg/m 3 既然容易出错,就有理由尽可能回避之。而且 Mg 正好与金属镁的化学符号 Mg 相同 , 极易引起某种错觉。同时 g/cm 3 也是一个使用 SI 词头后的国际通用 SI 组合式导出密度单位 , 其描述的每立方厘米重数克的质量大小也便于想像。该办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常将 Mg/m 3 弄错的人。如坚持使用 Mg/m 3 作单位 , 则必须注意 SI 词头 M 不得大小写错为另一 SI 词头 m 。二是广大审稿者和期刊编辑,特别是统稿编辑和主编,要对密度单位 mg/m 3 这一错误高度重视,对作为 SI 数量级词头的英文字母大小写细致区分严格把关。首先编辑部要选用那些能识别这一大小写错误、心细的学者当审稿人。然后编辑部内部各环节的工作都要细致认真,细致到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母大小写的误差 ; 再不能面对作者原稿中的 mg/m 3 这一错误无所觉察和干预 , 任其蒙混过关。鉴于 mg/m 3 这一错误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 建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将这一错误收于《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等文件中,在期刊编校质量检查和评比时,每发现一处 Mg/m 3 错为 mg/m 3 , 便课以高分重罚 , 促使各编辑部为确保和提高其期刊编辑质量而杜绝 mg/m 3 的错误。三是审编者在来稿中发现 mg/m 3 这一错误后,不能只将小写词头 m 改正为大写词头 M 就算完事,而是应向作者明确指出并强调其错误所在和错误的严重性,以利作者日后不再重犯。 编辑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 , 要细到一个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 细到大写英文字母O与阿拉伯数字 0 、小写英文字母 l 与阿拉伯数字 1 的区分 , 细到一对结构形状完全相同英文大小写字母 C/c 、 K/k 、O / o、 P/p 、 S/s 、 U/u 、 V/v 、 W/w 、 X/x 、 Z/z 等的区分 , 等等。 M 与 m 的区分还不是太难的 , 更难区分也更容易混淆的是同样作为我国 SI 数量级词头使用的 P (10 15 , 拍 ) 与 p (10 -12 , 皮 ) 、 Z (10 21 , 泽 ) 与 z (10 -21 , 仄 ) 这两对。因为它们大小写的结构形状完全相同,所不同的仅仅是相对的大小尺寸。而它们一旦大小写混淆 , 误差则更巨大,将分别达到 27 个和 42 个数量级!因此对英文字母大小写的错误 , 特别是在作为数量级词头使用的情况下 , 决不能等闲视之 ! 本文的发表如能引起我国化学类学术期刊 , 特别是参考文献 里 榜上有名 的那些期刊对 mg/m 3 这一问题的关注 , 从而在今后杜绝掉这一已经十分普遍而性质又极端严重的错误 , 其主要目的便达到了。 本文曾得到南京大学 杨侠 博士、本室鲁亚娟、丁卫峰同志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Du QY, Qin JH, Wu HX.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Supramolecular Compound n Constructed from Hg I and C-H O Linkage.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2007 , 26(7) : 817 - 821 . 2 蒲红玉 , 李海 霞 , 杨秀培 , 等 . 晶体的水相合成与表征 . 化学研究与应用 , 2007 , 19(6) : 675 - 678. 3 眭云霞 , 温丽丽 , 张欢 , 等 . (NH 4 ) 2 (15-crown-5) 3 及 (NH 4 ) 2 (benzo-15-crown-5) 4 0.5H 2 O 配合物单晶 的结构和电子顺磁共振 . 中国科 学 B 辑 : 化学 , 2007, 37(2) : 164 - 169 ; 英文版 Sui YX, Wen LL, Zhang H,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and single crystal EPR of (NH 4 ) 2 (15-crown-5) 3 and (NH 4 ) 2 (benzo-15-crown-5) 4 0.5H 2 O.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2007 , 50(5) :607-613 4 赵丽芳 , 陈亚芍 . 稀土配合物 2 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 化学学报 , 2007 , 65(8) :667-672. 5 黄蓓 , 辛凌云 , 杜巧云 . 超分子化 合物 2NO 3 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 化学世界 , 2007 , 48(3) : 132-134. 6 张建臣 , 曹书霞 , 赵军峰 , 等 . O- 磷酸 - L - 丝氨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有机化学 , 2007 , 26(2) :218-222 . 7 饶小平 , 宋湛谦 , 姚绪杰 , 等 . 脱氢枞胺 (5- 硝基 ) 水杨醛 Schiff 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 林产化学与工业 , 2007 , 27(1) : 1-7. 8 Zhou JL, Chen QY, Gu YY, et al.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and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ic W(Mo)-Cu-S cluster.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2006 , 16(S1) : S178-S182. 9 鞠艳玲 , 张婷婷 , 李夏 . 镝与对氟苯甲酸、 2,2- 联 吡啶三 元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表征 . 应用化学 , 2006 , 23(12) : 1047-1049. 10 Li YF, Zhang LM, Wu LL, et al. 12- Ring Network Coordination Polymer { 2 H 4 V 4 O 14 } n Formed by Linking cyclo- 4 - with Cu(C 4 N 2 H 10 ) 2 +4 Cation Clusters.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2006 , 22(6) : 688 - 691. 11 陈永宽 , 谢冰 , 刘欣宇 , 等 . 圆柚酮 的晶体结构及在烟用香精香料中的应用 . 精细化工 , 2006 , 23(10) : 980-982. 12 薛慧清 , 薛慧峰 , 吴彪 , 等 . 8-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4,6)-diolide 分子的晶体结构 . 化学物理学报 , 2006 , 19(6) : 519-522. 13 冯巧,马江涛,崔丽娜 . 配位聚合物 的合成和光谱性能研究 . 化工时刊 , 2006 , 20(6) : 23-26. 14 周健 , 刘星 , 陈振锋 , 等 . Schiff 碱吡啶 -4- 甲醛缩氨基脲钴 ( Ⅱ ) 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 合成化学 , 2006 , 14(5) : 471-475, 483. 15 Peng HM, Yao YM, Deng MY,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lynuclear Yttrium Trifluoroethoxide and its Activity for Oligomerization of Phenyl Isocyanate. Journal of Rare Earths , 2006 , 24(4) : 509-512 . 16 张发亮 , 贾恒庆 , 胡宁海 , 等 . 2 Yb(-Br) 2 Li(THF) 2 THF 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 中国稀土学报 , 200 6 , 24(4) : 495-498. 17 韩巧凤 ,  王瑛 , 杨绪杰 , 等 . 正丁基 黄原酸铜与三苯基膦配合物的结构和表征 . 化学通报 , 2006 , 69(2) : 148-150. 18 Ren N, Zhang JJ, Wang RF, et al.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Complex 0 .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 2006 , 53(2) , 293 - 298. 19 郑玉婴 , 吴文士 . 水杨醛缩氨基 硫 脲合钴 ( Ⅱ ) 的晶体结构及其荧光性质 . 分子科学学报 , 2006 , 22(1) : 41-46. 20 Fan G, Gao SL, Chen SP, et al. Mixed-valence copper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CuSCN or CuN 3 as bridging motif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 2005 , 48(S1) : 41-44. 21 李筱芳 , 冯亚青 , 尤旭东 , 等 . 喹唑啉 稠合螺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 构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2005 , 26(2) : 270-272. 22 王君 , 张朝红 , 孔玉梅 , 等 . 九配 位 Sm 3+ , Eu 3+ 和 Gd 3+ 与 EDTA 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 稀土 , 2005 , 26(1) : 5-11. 23 徐强 , 杜淼 , 宋仲容 , 等 . DACO-Cu Ⅱ -SCN - 三元配 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结构研究( DACO=1,5- 二氮环辛烷) . 无机化学学报 , 2005 , 21(1) : 109-112. 24 Yang BH, Zhang WD, Gu ZB, et al. A New Labdane Diterpenoid from the Bark of Larix olgensis Henry var. koreana Nakai.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2004, 15(8) : 919-920. 25 李增和 , 银陈 , 王如骥 , 等 . Co( 2 -bpy)V 2 O 6 (bpy=4,4- 联吡啶 ) 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 . 物理化学学报 , 2003 , 19(12) : 1133-1137. 26 Yu HT, Zhang WX, Bai DR, et al .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Novel Molecule Containing a Triarylamine and an Oxadiazole Unit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 2002 , 20(10) : 1060-1064. 27 Boyer JL, Ramesh M, Yao HJ, et al. Redox-switched Complexation/Decomplexation of K + and Cs + by Molecular Cyanometalate Boxes. J Am Chem Soc , 2007 , 129(7) : 1931 - 1936. 28 Kawano M, Hirai K, Tomioka H, et 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Triplet Diphenylcarbenes by in situ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J Am Chem Soc, 2007 , 129(8) , 2383-2391. 29 Beckmann J, Heek T, Takahashi M. The First Mixed-valent Antimony(III/V) Oxo Clusters (2,6-Mes 2 C 6 H 3 Sb) 2 (ClSb) 4 O 8 and (2,6-Mes 2 C 6 H 3 Sb) 4 (ClSb) 4 (HOSb) 2 O 14. Organometallics , 2007 , 26(15) : 3633-3635. 30 Duboc C, Phoeung T, Zein S, et al. Origin of the Zero-field Splitting in Mononuclear Octahedral Dihalide Mn II Complexes: An Investigation by Multifrequency High-field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norg Chem , 2007 , 46(12): 4905-4916. 31 Khramov DM, Bielawski CW. Donor -a cceptor Triazen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Study of Their Electronic and Thermal Properties. J Org Chem, 2007, 72(25) : 9407-9417 . 32 Lucassen ACB, Karton A, Leitus G, et al. Co-crystallization of Sym-triiodo-trifluorobenzene with Bipyridyl Donors: Consistent Formation of Two Instead of Anticipated Three NI Halogen Bonds. Crystal Growth Design , 2007 , 7(2) : 386 - 392. 33 Nehete UN, Chandrasekhar V, Anantharaman G, et al. Molecular {(SnO) 6 } Trapped by Two {R 2 Si 2 O 3 } Fragments: X-ray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of . Angew Chem Int Ed , 2004 , 43(29) : 3842-3844. 34 Hodgson DM , Fleming MJ , Xu ZQ , et al . 3-Hydroxypyrrolidines from epoxysulfonamides and dimethylsulfoxonium methylide. Chem Commun , 2006 , 3226-3228. 35 Barnes NA , Godfrey SM , Halton RTA , et al. Preference for a C 3 conformation in tris-dimethylaminophosphonium cations: acomparison of the reactions of (Me 2 N) 3 P with IX (X = Cl, Br, I, CN). Dalton Trans , 2007 , 3252-3258. 36 Cheng HY, Liu SX, Xie LH, et al .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Supramolecular Compound Based on Waugh-type Polyanion and Moroxydine. Chem Lett , 2007 , 36(6): 746 - 747. 37 Djeghri A, Balegroune F, Guehria-Laidoudi A, et al.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nhydrous copper suberate: . Journal of Chemical Crystallography , 2007 , 37(2 ): 97-101. 38 Sezer S, Ozdemirhan D, Sahin E, et al. Conformational control on remote stereochemistry in the intramolecular PausonKhand reactions of enynes tethered to homoallyl and homopropargyl alcohols. Tetrahedron: Asymmetry , 2006 , 2981 - 2986. 39 Burgueno-Tapia E, Hernandez-Carlos B, Joseph-Nathan P . DFT, solution, and crystal conformation of eremophilanolides.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 2006 , 825(1-3) : 115 - 123. 40 Kumar S, Kaur P, Mittal A, et al. Regio- and stereochemical aspects in the synthesis of homoallylic alcohols from benzoins and their iodocyclisation to 2,3-diphenyltetrahydrofurans. Tetrahedron , 2006 , 62 : 4018 - 4026. - - 转载自 编辑学报 2008 , 20(5): 402-404. 有修补
个人分类: 科技编辑与出版|2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