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著作推荐:《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分析》
lgjszy 2010-9-29 14:56
【发表时间: 2005 年 3 月 1 日】 执行主编 :林耕 傅正华李明亮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责任编辑:严莉(电话: 010-68354371 ) 出版日期: 2005 年 3 月 书号: ISBN 7-5017-7446-3 / F 6002 字数: 264 千字 定价:¥ 2 5 .00 内容提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技术创新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化,发达国家均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和激励技术创新,并将技术创新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纷纷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和技术创新法律、法规,直接推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如美国先后颁布了《史蒂文森 威德勒技术创新法》( 1980 )、《拜杜法案》( 1980 )、《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 1982 )、《国家合作研究法》( 1984 )、《经济间谍法》( 1986 )等 20 多部技术创新法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法律体系。日本也先后颁布《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促进临时措施法》( 1985 )、《促进大学等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事业转移法》( 1998 )、《科学技术基本法》( 1995 )等一系列法律,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法国 1999 年通过了《技术创新与研究法》、以色列政府 1984 年颁布了《产业研发鼓励法》,等等。一些发达国家长期保持国家竞争力的优势,正是技术创新政策效用的最好注释。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高度关注技术创新,投向技术创新的各类资源不断增长,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与技术创新政策的不完善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全面推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 在《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中,介绍、分析了美、日、英、德等 13 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点和精髓,这些国家中既有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也有同我国国情相近的印度等国,为的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比较和借鉴。同时,还组织翻译了《史蒂文森 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国家合作研究法》、《国家竞争性技术转移法案》、《经济间谍法》等 6 部美国的技术创新法律,为的是给国内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更加快捷和深入了解国外技术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途径。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分析 美国的技术创新法案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政策 英国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 德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法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欧盟的科技创新政策 加拿大的技术创新政策 澳大利亚的技术创新政策 丹麦的技术创新政策 以色列的技术创新政策 俄罗斯技术创新政策及实践 韩国的技术转移政策 印度技术转移政策及实践 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美国技术创新法案 1980年拜杜法案 附:拜杜法案宣传手册 1980年技术创新法 1982年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 1989年国家竞争性技术转移法案 1984年国家合作研究法案 1996年经济间谍活动法案
个人分类: 图书评荐|5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让技术转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lgjszy 2010-9-28 15:31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发表时间:2008年4月7日 经本人审阅)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8-4-6 21:13:59 -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4622318711204965.html 作者:郑金武 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主流之一。 针对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近日,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北京经纪人协会副理事长、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秘书长林耕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加快制定确立我国的区域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转移理论的首次使用,就是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林耕介绍说,技术转移理论最初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战略,是在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提出的。但在早期,技术转移还是无意识行为,是发达国家打破南北僵局的策略工具。而今,技术转移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膜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关注并参与的战略性选择。 当前,技术转移正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美国的一项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转移,企业平均收益为55%;而通过自行研究开发,企业平均收益仅为22%。这说明从汽业发展及其经济绩效来看,技术转移的作用与研究开发的作用一样重要。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林耕说:"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林耕指出,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应审时度势,确立国家技术转移战略,这对于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技术转移可以成为不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组织等各个创新主体都参与的发展战略。 而今,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应加快制定确立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林耕说,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是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 在实施技术转移战略过程中,政府应起主导推动作用。例如目前的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正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建立了一种区域技术转移合作机制,促进了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 北京技术辐射全国 为促进北京技术市场繁荣发展,发挥首都科技资源最大效能,近年来北京市开展大量工作,推动北京技术流向全国。"北京技术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交易市场,对全国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林耕说。 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有近50%的科技成果向全国辐射,从吸纳北京技术的区域分布看,北京技术几乎辐射到全国所有省市。在吸纳北京技术排名前10名的省市中,来自发达地区的省市占据半数以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占北京向外省市输出技术成交总额30%以上。 2007 年,河北省吸纳北京技术量跃居全国第一,吸纳北京技术1814项,成交额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5倍;山西省跃居第二,吸纳北京技术946 项,成交额31.97亿元,增长71.92%。此外,近年来内蒙古等北京周边地区对首都的技术需求表现出成倍的增长。 而回头来看,从2001年至2007年,北京技术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十五"期间,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外,北京周边地区对北京的技术需求成倍增长,内蒙古自治区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逐年递增,2005年首次进入吸纳北京技术前三名行列。此外,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对北京技术也表现出较强需求,"十五"期间,云南省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逐年递增,2005年首次进入吸纳北京技术前十名行列。 林耕说,北京技术向全国辐射,对全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产生了重要作用。据介绍,2002年至2004年,从北京技术主要流向的领域看,先进制造领域、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合同成交额年平均增长幅度为56.71%和45.79%,其中,冶金、石化、煤炭、铁路等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服务的项目占有很大比例。 如冶金行业,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钢板连续热镀锌项目",先后转让济钢等数十家企业,加快了一些地区冶金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水平,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环渤海地区技术合作成果显著 成立于2005年4月,由北京联手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山东等7省市区共同发起成立的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主要围绕技术转移、信息交换、人才培养等开展全面合作。 其宗旨是发挥区域优势,共享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促进环渤海地区科技经济的发展. 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建立两年来,有利地推动了区域内经济技术的合作,为构建区域产业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林耕介绍,2001年至2007年,环渤海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量保持稳步增长,7年共输出技术564737项,年平均增长速度5.23%;年共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524.9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4.23%。2007年环渤海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000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突破50%。 与此同时,2001年至2007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间技术交易也稳步增长,共实现技术合同434647项,成交额2798.90亿元,占环渤海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为61.85%。 2007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间技术交易快速增长,成交额突破6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60672项,比上年增长1.61%,占环渤海地区技术交易合同总数的比重为71.40%。 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关键在于联盟在强化政府对技术市场主体的服务功能和引导功能、创新区域间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丰富科技管理与公共科技服务工作内涵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林耕建议说,今后我国在制订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时,也应积极建立区域间工作联系机制,搭建区域间工作合作平台。政府应积极组织推动,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产学研办公室、技术转移合作中心等。区域间技术转移,还应联合调研重点技术项目,相互了解技术需求,从而制定区域间技术转移计划。 林耕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区域间的技术转移合作只有本着互利互惠、平等合作,才能实现双赢,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创新理论前沿
feicheng 2010-9-24 02:32
自主创新概念的科学界定,理论内含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理论梳理,已有理论与自主创新的契合度,基于自主创新的新的追赶理论构建 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道路,中国与成功追赶国家的环境与国情的比较,中国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的道路,相应的理论构建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路径的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理论 中国自主创新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的世界意义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中国自主创新理论体系框架 http://www.innovation.tsinghua.edu.cn/cn/Release/review.asp?id=99
个人分类: 研究热点问题|3100 次阅读|1 个评论
5880元买只“鸡”?
ljxm 2010-9-16 17:13
据 报道:中国联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17日10时开始接受 iPhone 4 合约计划预约。同样据该报道说:传言中国联通iPhone 4 16GB和32GB的合约计划首次购机款分别是5880元和6999元起。5880元买只“机”?国人还要抢着买(据说是供不应求). 又 据称: iPhone 4 售价600美元(按目前的外汇兑换牌价比5880便宜些),总成本187.51美元,其中2/3的被12家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如三星、东芝等)瓜分,最后付给装配的人力成本大约是187.51美元的7%,在中国替苹果干活(组装)的就是经常被报导有工人跳楼的那家台资企业,国人出大于600美元的人民币5880元买只“机”!十二强加苹果十三强瓜分!国人?我记得八国联军进北京吧?!!!!! 为 什么,中国的企业不去米国卖600美元的中国手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公共科学对技术专利的贡献:专利引文的实证研究
liuli66 2010-9-12 11:53
一 概述 Narin等人对美国的专利进行了专利引文分析。他们对1987-1988年、1993-1994年两个时间段美国批准的近40万项专利及它们引用的430 226项非专利参考文献进行了分析。对非专利文献的类型进行严格的甄别和分类, 发现这些非专利文献中计有SCI论文175 000篇,这些论文均标明了杂志的名称、卷期、页码和年份。 1987-1988年时间段的美国专利,共引用了发表于1975-1981年这11年间的SCI论文共40 000篇次;1993-1994年时间段的专利,共引用了发表于1981-1991年这11年间的SCI论文共104 000篇。这144 000篇论文涵盖了全部专利引用的SCI论文的80%。 借助于数据库确定论文作者的国别,发现这144 000篇SCI论文,美国人署名(只要作者中有一名是美国人,即列为美国人署名)的论文有45 000篇。到图书馆查阅这些论文,其中95%的论文能够被查到,然后看这些论文的资助情况。按惯例,学术论文会在致谢中说明资助的来源。而来自私人企业和政府研究机构的作者,一般不标注资助来源,这些论文所反映的研究,一般是作者单位内部直接资助的。结果表明:在这些论文中,63%在致谢或其他地方说明了资助的来源。 二 主要发现 对专利引用科学论文的计量分析,发现: (1)科学联系度呈上升趋势。 科学联系度(science linkage),是科学引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指专利引用科学论文的平均数量。该指标可以反映技术创新对基础研究的依赖程度。技术的科学联系度,产业之间相差悬殊。汽车行业的专利,其科学联系度几乎为零;化学工业的专利,科学联系度为1-2,医药类专利为5-6,前沿生物技术的专利为15。技术的科学联系度,国家之间亦有差别。一个国家其专利的科学联系度愈高,说明该国的技术对现代科学的依赖程度愈高。 美国专利是世界新技术的代表。美国专利的发明者,约一半是外国人。各国或地区拥有的美国专利占美国专利总数的比例,大体跟该国或地区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呈正比。 1)各国在美国的专利,其科学联系度均呈上升趋势。无论是从美国专利的发明国别看,还是从技术的种类看,都呈现出科学联系度上升的趋势。图5.2是19851995年10年间美、英、法、德和日本取得的美国专利,其引用的科学论文数量的增长情况。图3显示,美国和英国发明的专利,其科学联系度的增长快于其他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美国和英国发明的各个类别的技术专利,它们与科学的联系比其他国家都为密切;第二,美国和英国在药物和医药、生物技术和医疗设备方面的专利活动比其他国家更为频繁,而这类专利均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各技术领域的专利,其科学联系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比如,美国化工专利的科学联系度,1985年为0.94,1990年为1.85,1995年为4.63。从表可以看出,药品和医学类专利,其科学联系度最高。这是因为这类技术的发展,与其他类别的技术相比,更直接建立在科学的进展上。 3)科学联系度具有学科专一性。药物和医学类的专利,其引用的科学论文几乎全部来自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所有国家均是如此。而化工类专利,主要引用化学领域的论文;电子技术类专利,主要引用物理学和工程领域的论文。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技术分别是在相应的科学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学科与技术具有对应性。 4)科学联系度具有明显的国别成分。就是说,某国的发明者在美国取得的专利,其引用本国科学论文的数量,是其引用别国科学论文数量的24倍(相对量)。比如,在全部SCI论文中,德国占7%的份额。与这一数字相比,德国取得的美国专利其所引用的科学论文,17%是德国的。两项之比约为2.4。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它说明,发明者倾向于在本国科学的基础上开发新技术。 (2)专利对科学论文的引证6年里增加了两倍。 美国专利对署名为美国作者的美国论文的引用量,从19871988年的17000篇次,上升到1993-1994年的50 000篇次,即6年间增加了近2倍。考虑到这6年间美国专利数量只增长了30%,而科学联系度却增长了200%,这表明:专利技术对当代科学的依赖程度是在快速增加。 (3)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来源于主流科学 1)被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大都发表于主流杂志上 这里考虑的科学论文是指署名为美国作者的论文。 1993-1994年美国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从其来源看,排在前25位的杂志,都是那些声誉卓著、影响大的主流杂志。另外,被专利引用最多的生物医学类和化学类的论文,主要来自基础研究类杂志;而被专利引用的物理学杂志,大部分属于应用物理学杂志,而不是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杂志。 2)被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大都出自主流研究机构 把科学论文分为四类,即生物医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论文、工程和技术论文。无论那类论文,按论文作者所属单位看,排在前25名的机构均是著名大学和著名实验室。 3)被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受到主流资助机构的支持 美国专利引用的美国科学论文,许多都是美国政府机构和其他资助机构资助的。在生物医学领域,美国NIH(美国健康研究院)的各种资助机构排在前5位,美国癌症协会第6,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排第7名,其后是NIH所属的研究所和其他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在被引用的化学、物理、工程和技术类论文方面,NSF排在第一。 (4)工业技术对公共科学存在着强的依赖关系 考察美国工业界发明的专利与科学论文之间的关系。1993-1994年美国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按发表年代看,高峰年是1988年。因此这里只考虑美国专利对发表于1988年的科学论文的引用情况。 从美国工业界发明的专利所引用的科学论文来源看,20.4%来源于美国工业界,6.3%来源于外国工业界,即来自工业界的论文总计占26.7%。而来自公共科学界的论文则占73.3%,其中来源于美国公共科学界的论文占43.9%,来源于外国公共科学界的论文占29.4%。这说明,美国工业的科学基础主要是公共科学界,公共科学对美国工业技术进步至关重要。另外,还可以看出美国工业界对外国公共科学存在着较强的依赖,也就是说,外国公共科学也是美国工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者。 从美国工业界发明的专利所引用的本国论文其作者的单位看,50%属于学术机构,如大学、学院和医学院;32%属于工业界,其他的依次为政府实验室(主要是NIH的实验室)、私人非营利组织和联邦资助的研发中心。这又一次表明, 公共科学在美国工业的科学基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澳大利亚发明的美国专利进行的专利引文分析,支持这一结论。具体讲,澳大利亚发明的美国专利,它们所引用的科学论文,91%来自公共科学界(其中大学57%,其他公共研究机构34%),9%来自工业界。可见,公共科学也是澳大利亚技术的关键性资源。 最后,在企业层次上考察公共科学对企业专利的贡献情况。以IBM公司为例。IBM公司无论在发表论文方面,还是在专利活动方面,都是美国企业的一个领导者。1993年,IBM发表论文860篇,获得专利1087项。19931994年IBM专利引用的科学论文中,自产论文占全部引文的21%,其余79%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机构。按IBM专利所引用论文的数量排序,第一是美国公共科学,其次是IBM自身,第三是外国公司,再后是外国大学和美国公司。很明显,即使是像IBM这样的研究密集型的巨型企业,公共科学(包括本国的和外国的)仍然是其专利技术的重要科学基础。 结语 专利引文分析的实证研究证明,公共科学是高技术背后的一个驱动力;也证明,公共支持的学术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回报,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济资助。 专利引文分析还表明,企业组织以外的 公共科学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因此,企业如何有效地、充分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是关系到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问题。其关键在于,企业必须提高对外部知识的吸收能力。所谓吸收能力,指的是企业识别新知识和新信息、消化并利用它们以实现商业目标的能力。 为此,企业必须加强RD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建设。企业内部的RD活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自我生产新知识,另一方面是提升企业消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只有把内部的知识资源和外部的知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二者缺一不可。一个自身没有RD能力的企业,就不会有对外部资源的吸收能力。因此,企业加强内部RD的建设,特别是增加对RD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 对中国的专利引文分析,还是一个空白。我们不知道中国公共科学对技术创新贡献的程度,也即不知道中国专利对公共科学的依赖程度。由于中国专利制度不同于美国,比如没有像美国专利系统那样明确要求发明专利申请书和许可书列出参考文献,因而对国内专利难以进行专利引文分析。但是,我们可以以中国在美国获得的专利它们是严格符合美国专利系统的要求的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中国发明的美国专利与公共科学(国内的和国际的)的关联情况。摸清这一国情,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科学政策特别是基础研究政策是非常有价值的。 (详见拙著:《基础研究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38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全国技术市场发展的建议(一)
lgjszy 2010-9-7 09:41
林 耕 一、全国技术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历史新高 。 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技术市场交易总量增速放缓,但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国登记技术合同 213,752 项,同比下降 5.562%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3,000 亿元大关,达到 3,039 亿元,同比增长 14.02% 。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由上年的 118 万元上升到 142 万元,同比增长 20%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0.91% ,较上年增长 0.02 个百分点。数据显示,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技术交易的内容更加丰富 。 2001-2009 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数由 229,702 项减少到 213,752 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0.85%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由 782.75 亿元增加到 3,039 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8.72% 。 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增强,技术转移质量逐步提高 。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规模小幅度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交易活跃。涉及知识产权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专利技术转让规模保持高增长。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合同规模扩大,转化率有待提高。北京、上海、广东位居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前三甲,部分省市成交额下降。数据显示, 我国技术转移规模小幅度增加,技术转移质量稳步提升,技术转移效率有待提高 。 二、全国技术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临国际后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 。为了化解国际后金融危机对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新时期,尤其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体制和制度基础,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0 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至今仍然面临诸多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究其原因, 不是发展技术市场的改革突破口选错了,而恰恰是因为技术市场制度建设还远不完善,技术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进入新格局 。当前,我国技术市场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整体市场之中,它既有技术交易的特征,又融会到商品市场的交易规则之列,科技成果转化已经进入到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行格局,创新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已成为市场主干线上的技术流。国家在技术市场中的管理模式已由直接干预与指挥,转变成同时提高高质量的各项平台,由市场调节、企业化运作来推动科技成果商品交易发展。 技术转移成为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主线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技术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技术转移可以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各个创新主体都参与的发展战略。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大势和主流之一。技术转移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市场工作的主线。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是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技术转移问题。 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合同规模占比重较低 ; 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能力逐步减弱 。 二是关于专利技术转让问题。专利技术转让规模小, 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极低。 三关于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问题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失灵部分的干预等方面发挥作用不足。技术市场与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结合不紧密 。 高新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够紧密。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政策呈收缩态势,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 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技术市场统计管理办法缺乏权威性、规范性 。 技术转移体制机制不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尚未健全。对技术转移的认识不到位。发挥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非常不够。缺乏全国性政府类的技术市场表彰奖励制度。 四是关于技术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及机制问题 。 技术市场监管工作明显减弱 , 技术市场执法处于空缺状态 。 三、十二五期间全国技术市场发展战略与重点 (一)十二五期间全国技术市场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技术市场作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应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目标是: 确立技术转移战略,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形成技术市场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市场环境建设;充分地发挥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应实施以下战略: 1. 技术转移战略 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技术转移是技术市场工作的抓手和核心。 要实施技术转移战略,唤起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热情,明确各自的责任,确保技术转移顺利实现。 2. 制度创新战略 制度创新则是技术市场工作的保证 。促进和制约技术市场各主体的行为,激发参与热情。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和监督、管理作用,保证技术市场有效、高效的运行。 3. 组织创新战略 组织创新则是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是制度创新的有效载体 。要改变目前技术市场监管不力的状况,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扁平化的技术市场监管体系,以及技术市场组织协调体系。 4. 人才培养战略 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要动员各种力量培养技术市场管理人才、技术市场执法人才、技术经理人才和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等所需要的人才。 (二)十二五期间全国技术市场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 十二五 期间全国技术市场的工作重点是 : 一是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是实施专利商用化工程,推进专利技术转让 。 三是加强政府的作用,组织落实重点任务 。 四是建立全国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和机制 。 五是建立全国技术市场信用体系和评价标准 。 六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能培训力度 马彦民: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座谈会报告, 2009年3月26日 吕士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第四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2009年10月28日 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意见》,国科发市字 75号 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全国技术市场统计简报(第八期),2010年3月1日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4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应该是企业而非科研机构承担起技术创新的重任
热度 1 陈小斌 2010-8-17 01:12
以前总觉得研究所、高等院校是神圣的学术殿堂,是科学技术的主要创新之处。工作数年来,思想渐渐变化,越来越觉得企业才是真正技术创新的地方。 我这里说的是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是拿来用的,是要面对市场的,是能够产生利润的。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们,太多的时间花在写报告、争项目上面。好些情况,争到了项目,就基本上意味着胜利,至于项目是如何完成的,反而不怎么重要了。 企业(非国有的大型企业)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企业规划的技术创新项目,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根据需求而产生的,是完全面向市场和应用的。项目负责的技术老总和工程师不需要撰写那么多的项目报告,不需要去竞争那么多的项目,不会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时间做技术创新研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这样才能获得具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 也就说,在企业里,技术研究本身才是真正花时间和心血的大头,而不是立项过程。 如果一个国家,重要的创新性的技术不是出自企业而是出自科研单位,说明这个国家的技术创新体制可能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4911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信号处理总结的技术创新模式
chrujun 2010-5-27 11:03
2009年3月,《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发表了John Treichler的文章Signal Processing: A View of the Future。文章总结的技术创新模式很有意义。技术创新的步骤如下: 1. 不可能实现的需求 :利用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的目标。 2. 发展新理论或拓展现有理论 :不考虑各种实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证明设想 :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以昂贵的代价证明理论可行。 4. 从技术上降低成本 :将成本下降到可以商业应用的水平。 5. 商业成功 :基本产品及无法预料的变种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6. 下更大的赌注 :利用商业成功获得的信心去实现新的需求和性能。 7. 解决其它系统限制 :利用发展的技术能力去克服系统的其它缺陷。 8. 循环 :从更不能实现的需求重新开始,这个需求和已实现的需求至少有一定松散联系。 奇怪的是,作者总结的步骤是8步。是故意总结成8步呢,还是正好是8步?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3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
xsdzhangjl 2010-4-24 12:53
1. 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转移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与经济活动的有效结合,它要求以技术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及其收益的主体,因而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指企业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需求创新来获取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中产品创新无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表现。 2. 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 从对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考察和对当今一系列高技术产品形成过程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如果说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好奇心,技术发展则源于人类对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追求。即便是当今一般认为与科学与基础研究联系很紧密的高技术的发展,其内在动力也是源于人们对满足各种显在和潜在的应用目的的需求。 技术创新源于需求,明确为了应用而研究技术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对在生产、生活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明确认识和界定,再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集成与改进,或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或工具、手段。 这样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由于应用目标明确,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应用,并还将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升级,在解决了人类应用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前瞻性是技术创新的精髓。针对企业所在行业特点和需求,我们应该预见国家政策对本行业的进一步要求,提炼关键技术问题作为重点研发目标。并与政府、产业界、高等院校等加强联系,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企业自主研发的良性循环。 结合企业实际和国家发展目标需求的技术创新大有可为。 3.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技术创新从哪里开始?对于企业来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其对新应用问题的发现能力。这是形成企业原始性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开端。只有企业具有了发现新应用问题的敏感和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动力,开始主动从科技资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迅速形成新产品,开拓市场。 培养一个企业发现问题 (市场需求)和寻求解决途径(组织研发)的能力可能比培养其解决问题(研发能力)的能力更重要。 技术创新是长期工作积累和瞬间灵感的结合。企业产品是与市场紧密相关的产品,应该重视市场的反馈,形成产品质量市场跟踪的长期机制,积累数据并根据市场反馈意见进行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产品的质量提高或成本的降低。 技术创新来自对产品细节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不要小看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检验基础上对细节的改进,一点一滴的改进带来的可能是整个产品性能质的飞跃。日本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小创新也蕴含了商机,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 日本在世界上也很少有原创性的技术发明,但他们很善于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出技术创新。日本人发明的卡式收录机、随身听、家用摄像机和相机风靡全球,为他们带来滚滚利润。汽车和彩电并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但他们却以高质量低价格的汽车和彩电占领了世界市场。 仅仅是原有产品的改进也是创新,开拓新的市场。三菱公司发现 -18 ℃ 时把肉食冻硬, 0 ℃ 左右的冷藏室无法冻肉,两者都有缺点,于是,增加了 -7 ℃ 的软冻室。日立公司提供 25 分钟将食品速冻 ( 普通冰箱冷冻速度的 3 倍 ) 的冷冻室,提高了保鲜度,且节电 50% 。三洋公司将超市出售肉类生鲜食物的冷气循环技术用到冰箱中,提高了防腐性,将保鲜期提高 1 倍。松下公司则听取家庭主妇的意见提高了冰箱的方便性。这正是使冰箱市场由冷变热的技术创新。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1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型工业钴源辐照装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pewwy 2010-1-19 08:57
1. 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大型钴源辐照装置 210 多座,总装源量超过 9.25 10 18 Bq(2.5 亿 Ci) 。美国已设计建造了装源能力超过 3.7 10 17 贝可( 1000 万 Ci )的大型辐射灭菌装置。国外大型辐照装置的特点主要是大型化、专业化、高度机械化、高度自动化、高运行率。 近 10 多年来,我国辐射加工有了长足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正在运行和使用的各类辐照装置 150 多座,可以商用的工业辐照装置设计装源能力 1.11 10 16 Bq(30 万 Ci) 以上的约 101 座 , 此外还有多座新装置正在建设中,总设计装源能力已超过 3.7 10 18 Bq(1 亿 Ci), 实际装源超过 1.48 10 18 Bq(4000 万 Ci) 。近几年国产工业辐照装置的建设发展很快,目前最大设计装源能力已达 1.85 10 17 Bq(500 万 Ci) 。去年我国又出口了 1 台设计装源能力为 2.22 10 17 Bq(600 万 Ci) 的大型钴源辐照装置,该装置已经通过验收现已实际装源 7.4 10 16 Bq(200 万 Ci) 且运行良好。 近年来我国辐照装置从数量上、技术上和管理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尽管在某些技术细节和运行管理上还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说我国的钴源辐照装置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已经成为国际认可的供货商。现在我就结合我公司和我个人的情况谈谈我们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并结合国际先进技术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改进设计和管理,使我们的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2. 先进的装置需要创新 要保持辐照装置的先进性,技术上就需要创新,并不断创新。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我们的装置与国际上先进装置的差异,关注我们已建成运行的装置存在什么问题,并且时刻留意市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装置进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这样才保证了我们装置始终处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 2.1 优化辐射防护设计 钴源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设计一般采用标准或相关手册推荐的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即可,我们最早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但这样的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繁琐和重复的计算,并且很容易出错。针对以上弊端,我们设计了自己的辐射防护软件,可以很方便快速的计算出各项数据。比如迷道的计算,采用手算,需要大概 1 周时间才能完成,但采用计算软件 1 天即可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的应用蒙特卡罗和点核积分方法和程序(如 MCNP 、 QAD 等)进行辐射防护的优化和校算。 2.2 完善安全联锁系统 由于放射性的原因,安全联锁系统对于辐照装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联锁系统不完善或者功能不全造成的。同时国家监管部门也对辐照装置的安全联锁系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我们在装置的设计中,始终把安全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完善放在很高的位置上,最大程度上确保装置的运行安全。我们在实际中对安全联锁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适当增加一些能对安全起关键作用的安全设备和完善已有成熟设备。这样的技术创新有很多,下面是两个简单的例子: 1) 在水井底部增加一个水下摄像头,该摄像头置于贮源井的远离源架的一个角落,离源架的距离一般可以大于三米,且有水作为辐射防护屏蔽实体,因此,不必再对摄像头采取特殊的屏蔽措施,只需要对其进行防水处理即可,而普通水下摄像头的技术是非常成熟的,价格也是比较低廉的。安装摄像头后,操作人员每次进入辐照室之前可以很清晰直观的看到源架是否完全位于贮存位置,起到很好的安全作用。当然还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如设计成可以控制摄像头的角度和高度,这样还可以为紧急情况发生时提供一个观察源架位置的途径。 2) 对于辐照室屋顶设有进源孔的辐照装置,监管部门与国家标准都明确要求其屏蔽塞应该与源的升降联锁,以便在防护塞被卸下的情况下不能进行升源操作。而现在大多数情况是在辐照室天花板设有信号探测屏蔽塞是否就位,然而实际上的屏蔽塞通常由两块或三块组成的,为了充分保证屏蔽塞的完整性,我们还在辐照室屋顶上设置探测信号以监测是否所有屏蔽塞就位,这样才能充分达到对屏蔽塞控制的目的。 2.3 选择合适的辐照工艺 辐照工艺需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首先要考虑的是源架、过源机械以及货箱的设计,这是决定辐照装置性能的关键。对此,我们开发了辐照装置剂量计算软件,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各种模式下的产量、剂量不均匀度、能量利用率、产品内的剂量分布情况、辐照时间等参数,对于不同的客户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计算以确定最适合的设计,比如源架与货箱的关系,源架与辐照工位的关系等。 输送系统的选择对于大型钴源辐照装置是非常重要的,其运行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装置的最终运行效率。我们现在采取的输送系统一般是电动悬挂链与气动悬挂过源相结合的形式,该系统经过多年的运行证明是十分适合于当今我国的钴源辐照装置的。但随着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食品和其他高密度产品加入辐照的行列,悬挂系统承重差的弱点也开始暴露,在此情况下,我们很早就着手了辊道输送系统的研发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现已成功的将其应用在杭州某辐照装置的设计中。 大多钴源辐照装置的过源机械的驱动系统位于辐照室的内部即过源机械的顶部,这样的设置不仅由于辐射导致驱动系统的频繁损坏,同时过源机械顶部空间有限给维修工作带来不便。因此,我们在最新的设计中将过源机械的驱动系统全部放置在辐照室屋顶上的房间内,通过传动装置来驱动过源机械。 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路线将放射源从辐照室外运输到贮源井内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对此,国内通常采取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顺辐照室迷道采取人工的方式将源罐推到辐照室,在辐照室内采用手拉葫芦将源罐转移到贮源井里;另一种是在辐照室顶部开设一个进源孔并设置 2 ~ 3 块屏蔽塞,通过进源间内的固定葫芦直接将源罐输送到贮源井底部。我们采用的都是后者,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后者的操作能够减少人员的受照剂量并能减小事故发生的概率。 2.4 改进控制系统和软件 控制系统的先进程度决定了装置的先进程度,控制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装置的安全正常运行。现在采用 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大的功能方面,大型钴源辐照装置的控制系统也是比较完善了,但是在细节上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以前安全联锁系统中大部分安全触点采取的是常开信号,即:安全时触点断开,而危险时触点闭合。这样的设计能够延长触点的使用寿命和节约能源,是符合普通控制原理的,但其削弱了安全的功能,比如出现了触点损坏和线路断路的情况下则不能发挥应有的报警功能,这样是不利于辐照装置的安全运行的。因此,我们将安全联锁系统的相关触点均改为常闭信号便克服了以上的不足。 控制软件( SCADA )通常采用组态软件编制,国内采用的大多是国产二次开发的组态软件,在这样的软件基础上进行应用软件的编制比较简单并且很容易获得相关的技术支持,但这种应用软件有其先天的不足,不是国际通用的软件,不利于辐照装置的国际化,为了装置的国际化推广,我们采用了国际通用软件 Win CC 开发了全新的控制软件,得到了国外用户和专家的好评。 3. 先进的运行管理 对于装置使用者来说,不仅需要先进的装置,同时也需要先进的运行管理。 先进的运行管理首先应该确定管理运行模式,在确定好管理运行模式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运行管理的效率和节约管理成本,还应该编制生产控制管理软件实现网络化的管理,该生产控制软件是根据用户的管理运行模式的要求进行编制的,但其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待辐照产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市场部),确定待辐照产品的辐照参数(质量部),生产任务的计划调度和下达(计划调度部),装卸产品的信息收集与验证(装卸料处),与辐照装置控制系统的连接(包括向控制系统传递辐照参数和接受反馈的加工信息),对加工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并生成完整的产品加工报告(市场部),对辐照装置的远程管理与监控(经理)。 管理者可以在该生产控制软件上给各种人员以特定的权限,这些赋予权限的人员必须使用给定的用户和自设的密码登陆系统后才能进行相关操作,同时所有的操作都能被实时记录,这就保证了运行管理的可追溯性。 4. 专利 申请专利是保护技术创新和维护专利所有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专利的申请。近几年,我们共申请获得了 6 项专利,主要涉及源架、装卸料站、长杆工具、全过程条码监控、过源机械等方面,这不仅保护了权益,也是对技术创新的肯定。 5. 产业化推进 首先,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研发我们的装置,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努力的满足这个需求。在 2000 年之前,许多国际大型医疗用品的生产制造单位将工厂建立在中国,但他们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辐照装置进行辐照消毒处理,便把生产好的产品送到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辐照。我们便是瞄准了这一市场需求,开发出了符合国际要求的 SQ(H) 安全高效多功能大型工业钴源辐照装置并在苏州投入运行,该装置很快便获得了 TUV 认证,也就获得了大量的辐照订单。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将该类型装置推广到无锡、南通、张家港、苏州、兰州、北京、天津、南京、杭州以及泰国等地,总设计装源能力达 1.35 10 18 Bq ( 3650 万 Ci ),已经成为中国大型钴源辐照装置的主流。 当然,在产业化推进,我们并不满足现状,始终将市场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以技术创新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条码管理监控系统和自动换层装置,使我们的装置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生产的可追溯性,得到了用户和相关认证机构的高度评价。 产业化的推进还应该借助各种机会来对装置进行宣传,这包括参加各种专业的会议以及进行访问等。我们就先后组团参加了多届国际辐射加工大会( IMRP ),并于 2006 年在吉隆坡召开的 14 届国际辐射加工大会上以大会报告的形式 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我们开发的 SQ ( H )型大型工业钴源辐照装置的性能和设计特点,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产业化推进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要放眼世界,紧盯国际辐射加工和辐照装置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我们是通过对国外辐照装置的访问和与相关国家专家的交流来实现的。 产业化的推进还应该借助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积极申请各种专项资金,参加行业协会的相关认证等,我们在去年和今年就分别获得了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颁发的《行业认证合格企业》和《辐射加工产业化推进奖优秀集体》的称号,这些也能起动很好的产业化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GB17568 - 1998. 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 . 北京 . 1999 2. 赵文彦,潘秀苗 主编 . 辐射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3 3. IAEA Safety Series No.107. 和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的辐射安全 . 维也纳 . 1992 4. 国务院令第 449 号 .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 北京 . 2005 5. 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 . 信息与交流-四届四次理事会议 专刊 . 北京 . 2007 6. Wang Chuanzhen, Zhang Hehu, Peng Wei. Safety, Good-efficiency and Multi-function, SQ(H)-Type Industrial Cobalt-60 Irradiator. IMRP 14 th . Kuala Lumpur . 2 006
个人分类: γ辐照装置|75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三代测序技术简介
热度 4 toptip 2009-11-23 13:30
如果有人告诉你用显微镜实时观测单分子DNA聚合酶复制DNA,并用它来测序,你一定会认为他异想天开,没有一点生物的sense。 我最初就是这样认为的,然而它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已经实现了!这个就是被称为第三代的测序技术,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推出的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 (SMRT) DNA Sequencing(单分子实时DNA测序)。 我有幸在NIH听到了这个技术发明人Stephen Turner博士的讲座,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记录整理一下。 要实现单分子实时测序,有三个关键的技术。 第一个是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显微镜现在再厉害,也不可能真的实时看到单分子。但是它可以实时记录荧光的强度变化。当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掺入DNA链的时候,它的荧光就同时能在DNA链上探测到。当它与DNA链形成化学键的时候,它的荧光基团就被DNA聚合酶切除,荧光消失。这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不会影响DNA聚合酶的活性,并且在荧光被切除之后,合成的DNA链和天然的DNA链完全一样。 第二个是纳米微孔。因为在显微镜实时记录DNA链上的荧光的时候,DNA链周围的众多的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形成了非常强大的荧光背景。这种强大的荧光背景使单分子的荧光探测成为不可能。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发明了一种直径只有几十纳米的纳米孔 ,单分子的DNA聚合酶被固定在这个孔内。在这么小的孔内,DNA链周围的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有限,而且由于A,T,C,G这四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非常快速地从外面进入到孔内又出去,它们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背景荧光信号。而当某一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掺入到DNA链时,这种特定颜色的荧光会持续一小段时间,直到新的化学键形成,荧光基团被DNA聚合酶切除为止(见图)。 第三个是共聚焦显微镜实时地快速地对集成在板上的无数的纳米小孔同时进行记录。由于我对显微原理的物理知识匮乏,而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又没有非常强调在这方面的发明,不做进一步探讨。 他们还对这一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第一个是把双链DNA环化反复测序。人们可以在双链DNA的两头连上发夹结构的DNA adaptor,从而使DNA环化。而DNA聚合酶就能够以环化的DNA作为模板滚环复制,反复测一段DNA序列。这种反复测序,纠正了偶尔出现的复制错误,从而使测序精度非常高。 第二个是激发光中断测序法。DNA聚合酶虽然很稳定,但是在强大的激发光作用下酶也是有一定寿命的。如果把激发光中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DNA聚合酶继续复制DNA,当激发光重新开启以后,人们就可以测到长DNA链后面的序列。 第三代测序技术非常可怕。1、它实现了DNA聚合酶内在自身的反应速度,一秒可以测10个碱基,测序速度是化学法测序的2万倍。2、它实现了DNA聚合酶内在自身的processivity(延续性,也就是DNA聚合酶一次可以合成很长的片段),一个反应就可以测非常长的序列。 二代测序现在可以测到上百个碱基,但是三代测序现在就可以测几千个碱基。这为基因组的重复序列的拼接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3、它的精度非常高,达到99.9999%。 此外,它还有两个应用是二代测序所不具备的。 第一个是直接测RNA的序列。既然DNA聚合酶能够实时观测,那么以RNA为模板复制DNA的逆转录酶也同样可以。RNA的直接测序,将大大降低体外逆转录产生的系统误差。 第二个是直接测甲基化的DNA序列。实际上DNA聚合酶复制A、T、C、G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常的C或者甲基化的C为模板,DNA聚合酶停顿的时间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的时间,可以判断模板的C是否甲基化。 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预计2010年或者2011年就会推出商业化的测序仪器。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他们能和二代测序一样集成100万个纳米微孔,那么一台仪器15分钟就能够准确地测出一个人的基因组。以后每个人的基因组测序成本将变成100美元,人人都可以消费得起。想想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30亿美元,费时十几年,无数科学家参与其中,技术的革新意义是多么重大啊! 介绍完三代测序技术之后,请允许我贩卖点私货: 1、创新创新再创新。国内多数导师为了掩饰自己idea的匮乏,极力压制学生的冒险欲望,鼓励学生对一个小的问题花无数的时间用data堆成文章。其实想做真正有挑战性的课题的想法是非常可贵的,导师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评估他们想法的可行性,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闯。从想做真正科研的学生的角度来说,让那些不能激动你的保险课题见鬼去吧,花大力气去寻找一些真正能贡献科学,贡献社会的课题,不要害怕一时的挫折,这是科研的真意! 2、不要鄙视公司。有很多人以为学院派的科研是最好的,其实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绝不仅仅是发生在学校和研究所的科研。公司同样能做非常令人晕眩的研究,经济意义,社会效益有时候恐怕远甚于学院派研究。美国的许多应用研究就是在公司里面完成的。 3、学科交叉。紧咬你的可贵想法,然后横跨各个学科,自己学或者寻合作者。光是生物背景,想要发明第三代测序技术,那就是个笑话。 公司链接:http://www.pacificbiosciences.com/ 文章: Real-Time DNA Sequencing from Single Polymerase Molecule. Science 2 January 2009: 133-138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327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海峡两岸的研究与世界工厂
pony911 2009-11-4 13:49
这个月参加了两次交流活动,一个是美国一家仪器公司组织的技术交流和展示活动,一个是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论坛。 在第一项活动中,那家公司中国区的青年才俊们为大家呈现了充满激情的技术展示,在展示技术和产品的过程中,也展示了每个人的风采和朝气。会中,遇到的一位来自某国企的总工慨叹道:自己的研发队伍要是有这样的精英该多好啊!唏嘘中,他也分析了外企和国企人力资源的显著差异,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弊端。是啊,虽然这些年轻人在外企从事的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仅仅是配合老外来占领中国市场,但是他们却那样地充满激情和活力,而我们很多年轻人在国企从事着相对高层次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却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热情。这其中的一冷一热所折射出的我国科研体系中存在的管理问题,真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像我平时接触到的同学们一样,他们也想为国家的高新技术发展做些事情,或者希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是一想到现有的科研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死板苛刻而功利化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很多富有激情、痴迷研究的年轻人都不得不选择更现实,但更容易接受的发展方式,虽然,他们也知道有时选择的只是一种生存模式,都不能奢谈什么发展。 第二项活动,海峡两岸的教授和青年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彼此都有不同的收获,也建立了联系的渠道。台湾那边是清华大学的一批老师,只有一个老同志,其余的都是30多岁的副教授或教授,且都没有什么花花绿绿的名头。大陆这边年轻老师相对较少,其他的都是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等等有来头的前辈。交流的内容,大陆的同仁们基本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宏伟计划、预期成果或某种方法的基本分析,间或些对现有科研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评论;台湾的同仁们都是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仔细地分析一项研究工作,从背景、问题、思路、方法到最终的研究成果、心得和展望。听过之后,心中很是慨叹。也许我们的老师本来也是想静下心来做学问的,怎奈何大环境熙熙攘攘,坐而论道往往会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可能被裹挟着进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科研大发展的洪流中了。台湾的老师们在交流中被大陆这边巨大的科研经费数字一次次震撼,可是我想他们也一定有点奇怪,为什么这么多经费、这么多文章、这么多专利,就是没有听到太多的现实成果分析呢?自己也在想,一个老问题,一个很多大陆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思索的问题,为什么论文专利经费一路飙升,而大陆要摆脱世界工厂的名号还这么难呢?创新天天在提,从小学到大学,从本科到博士,从讲师到博导,可是现实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想想,一方面是我们没有吸引或者用好有才华的人;另一方面,有才华的人或许有些被引导偏了。创新的两大关键因素被严重地忽略和践踏了!大环境需要怎样才能够扭转? 两项活动下来,自己一直在想,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怎样认识我们这样高速发展中的社会,从而谋划好自己的发展,做一个于社会、国家和自己都有益的人。对于自己,作为基层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小环境中培养怎样的学术和技术研究氛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研究体系,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位。 学然后知不足。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反思,以求进步。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558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电动车开辟专用车道
pikeliu 2009-9-8 16:14
电动车对城市人的生活也越来越重要。在本人准备购置一辆之际,出于本人的利益考虑,强烈呼吁,全国各城市的政府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电动车单列车道。市人大也应通过相应的法律,使得这项政策得以长期执行,不要受制某一两位官员的偏好。 为什么呢? 1. 电动车是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它远比汽车要小要轻,一个大男人甚至能把它拎上楼。它的速度不比汽车慢多少。如果你骑自行车,你经常会感受到电动车从你身边飞驰而过。你坐公共汽车,你经常会发现电动车还真是好,比公共汽车要省时间啊!汽车会塞车吧,电动车一般是不会遇到的! 2. 电动车是最为舒适的交通工具。有一次,一位好友拜访我。等了半天,不见其踪影。接到他电话,骑车走过头了。其实,那天他是用了电动车行路的,并不是骑自行车。这件事情充分地反映出电动车不仅快捷,而且极为舒适。 3. 电动车与自行车、行人共用一道,形成了三种不同速度的交通工具混杂在一起的局面。一次,一男一女骑自行车慢行,一辆电动车从他们身后猛冲上来。该电动车据说是为领导送花,接待外宾的重要任务。两人飞出了几米。男人皮厚,未出血。女士皮太嫩,出了不少血。如果皮厚上一个毫米,也就不会出血了。你说,人家的车好车快,又有重要的事。谁叫你们的车慢,人又不重的,撞飞了有什么奇怪的。 4. 杭州是逆历史潮流。居然有那么多的公用自行车。 5. 让电动车更快一些。可以带动相关的技术创新。将来,可以和波音飞机比一比。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科技政策与自主创新的若干讨论
liu4335 2009-6-28 16:2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斯伦贝谢应该如何打造
肖立志 2009-3-22 20:29
当SmartCombo 560在胜利孤古8井测井成功的时候,许鹏在第一时间给我发了信息,我为他和他的团队感到由衷地高兴!从2007年11月在亚运村四海凯悦讨论方案,到2009年3月下井,只有15个月的时间,他们就把成像测井成套装备搞出来了,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上周,许鹏和陈刚从胜利归来,拖着疲惫的身子,我们在昌平凤山对SmartCombo 560的测井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估,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四臂井径;微球、双侧向、阵列感应;中子、密度、声波等等,与斯伦贝谢Maxis 500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个人分类: 个人偏见|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否認“發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技術【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16 20:43
中科院否認發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技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30 20:18:45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網上日前爆出猛帖《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是中科院發明並推廣的》、《添加三聚氰胺是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懷疑中科 院研究生院一位教授研製的DH蛋白精飼料添加劑就是三聚氰胺。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中科院今天(30日,下同)對此事予以否認。   據北京晚報報道,今天上午,中科院新聞發言人蔣協助告訴記者:事件發生後我們迅速組成責任組,經過認真調查,證明中科院與三聚氰胺作為蛋白精飼料添加劑無任何關係,之後我們已將調查結果寫成報告上報國務院有關部門。   網上猛帖列出了一個名為DH合成高蛋白飼料添加劑的介紹,其中提道,利用有機氮及催化劑合成的高蛋白精料,作為畜禽高蛋白飼料添加 劑補充料,具有含氮量高,成本低,來源廣等優點。本技術項目的原料為有機化工原料及農用化肥原料技術轉讓方還詳細介紹了這個技術的成本:廠房 面積按日產1噸計算為80平方米;設備投資10萬元,流動資金10萬元。本項目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土法也可上馬技術合作轉讓費1萬元,函授費 5000元技術轉讓方的聯係單位為:中科院研究生院應用技術研究所,聯係人高銀相。發布時間為1999年7月30日。   這個9年前的技術轉讓啟事所說的DH合成高蛋白飼料添加劑是否就是三聚氰胺?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有關負責人今天上午表示,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三鹿事件發生之初,就已經注意到網絡媒體披露涉及的相關內容網絡小廣 告,9月18日已經將網絡小廣告及相關情況上報上級部門,並組織了專家進行分析評估。專家們認為該轉讓信息中所稱技術,無法達到生產三聚氰胺所 需的高溫等條件,因此可以初步排除該網絡小廣告的技術涉嫌用於製造三聚氰胺飼料。   據介紹,該院確曾有應用技術研究所,但已經在2001年撤銷。高銀相曾任該所領導,不過其本身為行政後勤人員,並非技術人員。中科院研究 生院稱,此事雖然發生在9年前,應用技術研究所也早已撤銷,高銀相也多年未再涉足該類事宜,但網絡小廣告確實容易被誤解與蛋白精關聯,因此, 他們將本著對社會、對科學技術認真負責的態度,進一步關注各方面的情況。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3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主创新主旋律电视剧《漂亮的事》
cuncaoxin 2009-1-4 00:51
自主创新主旋律电视剧《漂亮的事》 电视剧《漂亮的事》描述的是中国东北重工业改革背景下,大型国有企业里四个年轻女性的故事,以此展现了中国民族工业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崛起的奋斗历程。反映出了中国新时代变化下年轻一代的技术创新意识,以及国企改革前后的阵痛,电视剧《漂亮的事》是一部讴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作品。 电视剧《漂亮的事》故事梗概 沈晗读博士的好友张雨彤恰恰是中北的老对手,盛阳机械厂的技术骨干。沈晗最终与张雨彤达成了联手共同研发 SZ 项目的协议,不料张雨彤的丈夫季汉广生意失败,竟然把 SZ 科研成果的磁盘偷了出来,准备卖给中北的竞争对手。在得知 SZ 项目的买主是雄心勃勃想要吞下中北的樱洲重工后,季汉广良心发现,把磁盘丢入海中,避免了一次巨大损失。 重重压力之下,沈晗几近崩溃,在领导的支持下,她完成了中北的艰难蜕变,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女工王心洁自学成才,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陶然然,也加入了沈晗的技术创新队伍。 4 个女人在 SZ 研发成功之后,前往上海,这个全部是由女工程师组成的招标小组参与了一项重大工程的竟标,凭借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SZ 压缩机自动降噪除尘系统一举击败了数家国际大公司成功中标! 《漂亮的事》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拍摄 2007 年 7 月 29 日,伴随着雄壮豪迈的工人大合唱, 26 集工业题材电视剧《漂亮的事》在透平公司转子车间隆重开机。 导演高希希,编剧高满堂、于漫洋,主演梅婷、于和伟、姜鸿波、沙溢、吕晓禾等剧组主创人员悉数登场。 为了展示沈阳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沈阳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投入千万巨资联合打造《漂亮的事》。故事以五朵金花为原型,讲述了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背景下,几位女工程师共同携手,以自主创新的精神,研发并生产出世界先进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产品,使工厂不断走向辉煌,并在改革的大潮中经历了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 2008 年 11 月 21 日,电视剧《漂亮的事》首播媒体见面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召开,沈鼓集团五朵金花王英杰、王广兰、张玉珠、葛丽玲等应邀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杨建华现场演唱了《漂亮的事》主题曲工人气概,赢得与会者一片掌声。 《漂亮的事》电视剧已于 2008 年 11 月 25 日在中央电视台第八频道和沈阳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同时播出。 沈阳鼓风机集团:自主创新铸就 中国心 沈阳鼓风机集团依靠自主创新,一举结束了我国大型乙烯装置压缩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让越来越多的乙烯装置跳动着 中国心 。 整体铣制三元闭式叶轮是世界风机研发的顶端产品,它的研制成功使沈鼓集团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家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之一。而过去我国企业多次尝试引进这项技术都没能成功。 为增强研发能力,沈鼓还在多所大学设立研究中心,由校企双方共同输出研发人员,并从世界范围内招聘专家。 新华网报道,沈鼓集团自行设计制造的百万吨乙烯装置用压缩机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长达 30 多年的技术封锁,其单体通用机械制造能力已挺进世界前列。
个人分类: 经济社会|2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联动促进生态文明
pxyeco 2008-11-20 17:31
窥探人类文明发展史,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每一次演进,都是以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为原动力的。解构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技术创新是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 但是,政策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是构建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核心问题。一个事例是有关环境监测基础性研究的。环境管理者都希望研究者能开发出一种高效、低费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从而能实现单源全时监测,降低环境管理费用。但是,这种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必须基于化学传感器技术和纤维光学技术的大量基础性研究上进行。显然,这类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而广泛的意义,但是由于实用性不强、研发的风险投资巨大,而被许多研究者所忽略。研发的成本效益比过高,直接导致了此类基础性研究难以开展。 另一个事例是有关沼气技术推广应用的。在我国,沼气技术一直是作为农村生活能源和养殖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予以推广的,也是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中的核心技术。中央财政安排了农村小型公益建设补助资金、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等许多项目予以资金补贴。理论上讲,农户建造沼气池能获得沼气、沼液和沼渣利用所带来的收入,建造成本还有政府分摊,应该是具有财务可行性的。但是,笔者在贵州、湖南等地调研发现,许多农户即使能获得政府补贴资金,也不愿意建造沼气池。一些经济上的考虑,如沼气池运行的劳动力成本过高等等,促使农户做出了不采纳沼气技术的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农户采纳沼气技术的决策受到许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单靠政府补贴这一经济激励手段,还难以实现沼气技术富有成效地推广应用的目标。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联动。换句话说,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策保障。这种政策是多样性的,包括经济激励类政策、行政管制类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类政策和宣传教育类政策等等。其中,经济激励政策是科技促进生态文明的根本性保障。经济理论认为,无论是科技研发者还是科技应用者,都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理性经济人。经济主体做出技术研发或技术采纳的决策,都有内在经济原因,都受到成本效益规律的驱动。如无较强的经济政策作为保障,环境友好型技术从研究开发到采纳应用的每个阶段都将会困难重重。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激励类政策在环保技术推广与应用上的引导作用。 注:本文作者是博主彭新宇,文章思想已另行成文并在《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上发表。
个人分类: 环境经济理论|4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技术创新与复杂巨系统
cuncaoxin 2008-10-26 04:31
技术创新与复杂巨系统 所谓复杂系统(complexitysystem)就是指系统的整体性质不等于部分性能之和,即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形关系。因此,复杂系统的基本特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这个系统的分量部分(子系统)性能的了解,仍不能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做出完全的解释。关于研究复杂问题,最早由系统科学的先驱者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于1940年末提出,他预见到系统科学本质上是研究复杂性科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非线形科学(nonlinearscience)和复杂性(complexitystudy)研究渐渐兴起。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ComplexGiantSystems)的概念。 《自然杂志》1990年第1期发表了钱学森与他的同事合写的一篇论文:《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首次向世人公布了这一新的科学领域及其基本观点 。 根据组成系统的子系统和子系统种类多少以及它们之间关联的程度,可以把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巨系统两大类。简单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数目比较少,子系统种类也比较少,而且子系统之间关联又比较简单,甚至于没有什么联系,大多数的小系统都属于简单系统,如调节室内温度的空调系统就是简单系统的例子:另一类是巨系统,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数量非常大,成亿、上百亿、上千亿。如果系统中子系统的种类不太多,而且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又比较简单,则称这样的系统为简单巨系统。如果子系统的种类很多,并且有层次结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又很不简单,就称这样的系统为复杂巨系统。如果复杂巨系统又是开放的,那么这种系统就称为开放复杂巨系统。 中国学者钱学森( 1990 , 2002 ) , 方福康(1999)、郝柏林(1999)、成思危(2000)、戴汝为(2002)、于景元(2002)相继发表了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重要论文,由此,吹响了新世纪进军复杂系统研究的新号角(杨野平,2006)。 人类的技术创新活动乃是一个合理映射着各类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自然、人力、物质和信息等多重自然与社会力量和因素的全息超级复杂巨系统。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主客体中介、项目、市场、技术机会、科技成果、教育与培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经济与政治体制环境、信息服务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与条件、人口环境等则是构成技术创新活动域的17个系统维度,这17个系统维度又可以区分为三个等级层次:内核要素圈层、外围要素圈层、环境影响因素圈层(邓波、邬焜200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源于对复杂性的探索,而企业内外部影响元素的交互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霍布德(2000)指出组织网络包括用户、买主、其他供应商、小型或中型企业、政府代理和调节单位 。 组织网络 覆盖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基于创新内环境和外环境的集成创新是复杂系统。 对于复杂的大系统,目标的确定还受决策者价值观以及对未来预测的判断,因此,系统分析不仅涉及到科学方法,也需要依据直观和经验进行判断,不仅有科研方法,也有科研艺术。
个人分类: 技术创新|3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