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过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回家……
gaihua559 2010-2-4 21:00
回家的最后期限,马上就要到来!晚上,走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习惯性地闭上眼睛,感受凉风绕过脖颈,冰冻浮躁的心! 昏黄的路灯,在风中摇曳,慢慢把我拖回家乡的思念! 这 个时候,家乡的天空也早已漆黑一片,站在路口,只能感悟周边黑压压的群山,还有远方山脚不时传来的几点昏黄灯光,在风中摇摆不定!凄凉的夜空,把人们早早 赶回了家,四周的静寂,吞噬了一切,哪怕是不远处潺潺的流水声!或许,有时还能看到山腰的竹林,在风中摇晃出鬼魅般的身姿!凝望苍莽,体悟这数百年静寂的 山村,孤独、寂寞、无助的感觉一阵阵袭来,不禁紧握了一下拳头,似乎那要把人撕碎的小鬼会忽地跳将出来! 冬季的夜,是那样地悠长,充满了异 样的迷茫!有时,一些十几年前的场景会突然晃荡在脑海中,六七岁的小孩,是那样憧憬着大年的到来,白天,父母长辈们忙着筹备各式过年的物品,杀猪、捞鱼、 做糍粑;晚上,数代人围着呼呼燃烧的柴火堆旁,漫话家常,小孩们,一个个东跑西跳地,最后都躺在了父母怀里静静睡去!然后,忽然有一天,父母早早地叫醒我 们,迷蒙的眼睛一看,外面还是黑漆漆地一片,实在是不想起!但听到吃完饭,就可以出去拜年了,又忽地来了精神。丰盛的早餐之前,总是要先敬拜一下先人,祈 求祖先们保佑。早饭吃完,然后天也亮了起来,然后,陆陆续续地传来爆竹的轰鸣声,然后拜年的大军开始了走家串巷!不时地返回,展示储存战利品! 随 后的记忆,总是和学校绑在了一起,幼时的一切忽明忽暗地沉淀在脑海里。长大后,每次回家,总会发现一些长者已不在人世!而外面世界的扰动,把更多的年轻人 席卷远去。村子,也日渐荒凉。群山,也日渐荒凉,绿树,逐年减少,裂开的山脉,述说着人们采矿的残迹!新生代的小孩,依稀还有当年的影子,欢快地到处跑。 而我们,总是最先来到祖先长眠的坟地,祭奠那随风而去的荣辱!枯草弥漫的坟头,火光与爆竹一起打破那长久的寂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辞旧迎新
luoyf06 2010-2-4 11:25
每天骑车上下班,经过西直门北京北站,看到站前的人一天天增加,大包小包的,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去车站买11号的Z133的火车票,还没排到自己液晶车票余额显示屏已经显示没有Z133的票了。这两天在网上关注火车票转让信息,碰到两个Z133火车票转让信息,联系手机总打不进去,等打进去了人家说票已经没有了。看来只能7号去买票了,不知道能把能买到坐票。不是学生了,买票还真难,辛苦自不用说。 不过想着过年了,回家能看到父母,姐姐,外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即使站回去也是高兴的,这回终于不是空手回家了,能给父母,外甥带点礼物。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终于开始收获了。求学20载,我倒是不觉得苦,自己还是喜欢读书的。读书增长了本领,扩大了视野,明白了世间的许多道理。总体说来,读书亦苦亦乐,快乐多于苦恼,收获多于付出。 工作半年了,感触挺多,进步不少。社会确确实实比学校复杂多,前辈们苦口婆心说的多干少说、谦虚、良好的工作态度等等,真是这么回事,自己也深有体会。所幸自己周围的同事都是年轻人,素养很高,工作氛围很融洽,有些研究组师兄弟的感觉,两个字挺好。进步方面呢,主要是在为人处事方面,跟单位同事相处得很好;工作能力也有不小进步,目前的工作性质偏项目管理,当然还有不少琐事,参与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还有环保部的一些技术规范项目中,接触的面比较广,在一个个开题会,中期会,验收会,论证会中学习,一份份报告,政策,法规,规划的阅读,对环保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刻,全面。 2010年呢,首先要做好领导交给的工作,这个是基本,重点,做到按质按时完成;第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周围同事干干活;第三,抓紧时间学习,多看看规划,政策,报告,总之不能放松学习。 还有一点,坚持骑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有个想法,打算五一在网上找几个骑友去北京周边的地方做个长途履行,比如秦皇岛,泰山,五台山等等地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家过年
wangdw 2010-2-3 08:48
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最牢固的传统习惯。回想起大学时期,因家庭较困难,没有多余的钱回家。毕业被分配到东北,快过年了,就急着回南方去。那时没有春运这词,我们只觉得人特多,上车困难。多有从窗户爬进去的,列车员一般都会帮忙的。上了火车心里别提多高兴! 今年的春节快要到了,春运再一次繁忙!现在不光是学子和在外工作的要回家过年,那大量的农民工更希望马上回家!他们在外辛苦了一年,不管挣钱多少。有报道,在东莞车站, 1500 农民工急着要上车。那不是起点站,只停 4 分钟。人太多,着急,有的就从车窗爬进去,而且列车员帮忙了,有照片为证。 记者卢政供图 中国人一般都认为这没什么新鲜的,列车员是在体谅农民工的回家心情。可是,铁路上级见后把东莞站的站长和党支部书记撤职。引来网民的热议,反对声一波接一波。这是中国人回家过年的传统习惯的民心所至。当然,中国人太多,车次满足不了要求。要求农民工和解放军一样守纪律是不现实的。这种混乱现象只有到了车等人时候,而不是现在的人等车,才能消失。 愿天下所有想回家过年的朋友心想事成,回到家,合家欢乐,过个祥和愉快年!
个人分类: 生活|2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小两口关于过年去谁家过的争吵
hongkuan15 2010-2-2 11:35
去年刚刚结婚的80后小两口,前不久闹起了小矛盾,起因就是过年回谁家过。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过年就是一家团圆。而目前很多像我们这样的80后夫妻却为去谁家过年犯难。就是因为我们几乎都是家里独生娃,都想回自己家。常年在外地,一年从头忙到尾,都想回家陪陪老爹和老妈。 男方想陪老爹老妈,女方也想陪老爹老妈,这问题也就来了。 前不久,我们新婚的甜蜜还没结束,就遇到了这个难题。虽说我们两家离得又贰佰多公里,不算太远,但是新婚第一年都想回老家陪父母过年,尤其是年三十,我家是两个孩子,我有个妹妹,但是也出嫁了,过年去南方婆婆家过,挡不住。我老婆是独生女,我们俩无论去那一家过年都会有一家冷清。我一开始坚持去我家过年,我们那儿的风俗一般还是倾向于男方为主,如果结婚了不领着新媳妇回家过年,我爸妈会在街坊四邻面前很没面子。但是老婆也有自己的说法:父母只有我一个女儿,不回家过年的话他们太寂寞了,肯定会难受的。我父母也只有我一个儿子啊,当媳妇的咋能不去男方家呢?尤其是第一年结婚我发火了。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是和父母在一起过年,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怎么忍心让他们孤零零过年呢?其实我们两个都犯难。不是我不体谅对方,是我们都想尽点孝心。最终,我们协商,一家过一年,轮流来。我想还是平时多回家看看,多跟父母交流一下,不能光等着过年回去。这样可能更好一些。在这方面老婆比我做得好。    附:据一份网络调查显示,为去哪里过年而吵架的80后夫妻超过了半数。有网友发帖称,为这个问题,她和丈夫已经讨论了多次,但都是无疾而终,因为谁也不愿意让步。网友傻傻妹更是发了一篇《在婆家还是娘家过年都能成离婚理由》的帖子,讲她的一对朋友因为过年去谁家的问题争论不休,最后居然闹到离婚的地步。 近日,某门户网站发起了你和爱人是否因春节去谁家而吵架?的投票,在没有、虽没到吵架的地步,却也因此闹过别扭、吵过三个选项中,后两项的投票率占到56.59%,其中选择吵过一项的占28.27%。    我国自1979年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经有大约1亿左右的独生子女人群。如今,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步入婚育阶段,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421模式(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也将越来越普遍,其结构是:丈夫的父母只有丈夫一个儿子,妻子的父母只有妻子一个女儿。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也给国人的传统习俗带来了冲击。 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独生夫妻家庭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同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4亿,占到总人口的10.2%,并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 由于从小受父母亲朋疼爱,多数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组成小家庭后常常会在遇到问题时难以兼顾对方的感受和苦恼。而春节到底去谁家过年,也已然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夫妻去哪过年成了各大网站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 也有网友和专家支招说法,推荐了各种方案。 宾语的廉政空间在此集纳归类,优化组合出如下5种,供80后夫妻朋友参考: 方案一:轮流坐庄,不偏不向,今年男方,明年女方。 实施办法:夫妻双方约定,如果今年到男方父母家过年,明年就要到女方家。一年一轮,不偏不向。 方案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新年过半,再回小家。 实施办法:年三十到初三,小夫妻俩可以各回各的父母家过年团聚,初四开始,小两口再团聚。 方案三:您家俺家,合成一家;您娘俺娘,欢聚一堂。 实施办法:把双方的老人都接到自己家里一起过年,这样就真的大团圆了。 方案四:双方老人,共同组团,一起出游,在外过年。 实施办法:小夫妻可以带上双方父母,组建一个旅游团到外地去过年。这种方案虽然花费较高,但一年就一次,大家都开心。 方案五:不去婆家,不回娘家,最是享受,温馨小家。 实施办法:小夫妻干脆哪也不去,就在自己的小家享受二人世界或三口之爱,这样一来,许多麻烦是省了,但年味少了的同时,也似乎少了与长辈之间的亲情。    方案不少,点子多多。但无论何种方案,哪个点子,都是有利有弊,不可能十全十美,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小夫妻们应逐渐成熟起来,学会用体谅和迁就、理解和尊重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双方老人也要体谅一下孩子的难处,现在职场压力越来越大,孩子每天为工作奔忙,难得有个假期放松一下,应该让孩子把年过得轻松些。      80后夫妻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孝顺父母,不只是在过年期间体现,不能到过年了才想起老家还有自己的老爸老妈,平时对他们要多一些关爱照顾,尽量多看看多陪陪他们。与父母分隔两地的,除了经常打电话、上网、写信问候,给他们邮寄礼物,尽量能抽空常回家看看,以此来淡化独生子女父母在春节期间对团聚的渴望。同时,还要做好老人的沟通工作,让双方父母理解,欢欢喜喜和和美美地过个欢乐年。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58 次阅读|4 个评论
过年是大事
wujingzhi 2010-2-1 09:15
南北东西,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悲欢离合~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又快过年了~ 回首往昔,不过年已经有两年头了~ 于是乎我决定休网一个月,特向科学网各位告个别。特别是在过去两周大力支持本博客的各位朋友( zhangcz07 Bobby guoxiangyun lixuekuan caxinra zhj71626 boxcar fly93 qlms yuelugj liudongyang suhuil freedom110110 Wuyishan chrujun fanpx caojx metanb tianyizhang6 baohaifei hcy98765 haolizhuang wangdh weah0500 mount djjwy yhqsd shixiongcao 远帆 yonglie caxinra wuyishan yangsk whitesun tangchangjie 周春雷 xrchen yatou 罗帆 lzxun123 neilchau 等等)。 提前给各位拜个年!同时,祝朋友们情人节快乐,有情人成天长地久之眷属! 虎年再与各位一同为中国科学事业而奋战! 图片来源 http://www.hnta.cn/Info/lyzx/mf/309755.shtml 洒家没情人节可过,就不贴图了~~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064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春节回家过年印象
wangyk 2009-2-24 13:44
2009 春节回家过年印象 王 应 宽 2009-02-22 归心似箭 按照本人在京打拼十年的经历,每两年回老家过年一次。因为爱人与我是同一个战县上的,就不存在其他小家庭面临回谁家过年的难题,也不会三地奔波或轮流坐庄的过年。按照惯例, 2009 年春节应该回老家过年了。因为忙工作,十一月份至尊至爱的爷爷去世没能回去奔丧,亏欠家人的负债感催促速归。加之,犬子天见刚满十个月就被遣送回家乡寄养在孩儿他大姨家,接受下乡锻炼了,这更让我们夫妻俩归心似箭。 一票难求 按照规定,似我等在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婚后每四年可以休一次探亲假。 2009 年正好轮到我休探亲假了。于是提前日夜加班赶工作,打算提前一周请假回家,只要搞到票就走人。但是,铁老大就是牛,越到紧要时就是买不到票。说来惭愧,敝人在京混迹十载,也没有找到搞票的门道,这让我觉得很没面子!过去的几次春节回家,大多是坐加班车或临客的硬座,苦熬漫长的 30 多小时,大多带着感冒回家。前几次春节返乡一直没搞到卧铺,返乡买到卧铺的几次也都在淡季,空座很多的时候。但是因为哥哥在县城里工作,我们每次回京他都能帮我们搞到卧铺票。由于计划必须回老家,老早就积极想办法搞票,也找了各路朋友帮忙买票。爱人购到 3 张学生票(妻堂弟在沈阳读书,与我们同行,凡同行就帮买票)。但我和爱人已经不是学生,虽然不至于老得看起来不像学生,但是没有有效证件学生证了。爱人 2006 年 6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学生证交回了。本人 2006 年 12 月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虽然学生证未被收缴还留作纪念,但已经 2 年没有注册,很难蒙混过关。我们也期望只要让我们上车,补全票、补卧铺,甚至再单买全票都可以,毕竟有座位,但是我们担心没有学生证,铁哥铁姐铁婶铁大爷们根本就不让我们上火车。爱人蛮有信心的说没问题,只要有票就能上车,实在不行就装可怜说学生证被偷了,但未必能打动他们的铁石心肠。我们只好决定去 Try Try See (试试看) ! 我计划如果不让上车,就开车回家,尽管有 1700 多公里之遥,下了高速,还有崎岖山路,但我已有思想准备。此前( 1 月 8 日 /9 日)还驱车到太原办公事,往返 1200 公里 ,算是对千里走单骑的一次演练。 就在 18 日中午 13 : 30 ,还是没有新的票务信息,我们已经打好行装准备晚上 7 点前赶到西客站去坐 1389 次了。接近 14 : 00 时,奇迹出现了。朋友打来电话说帮我们搞到 3 张 T9 次的硬卧票,但该车是 15 : 42 从北京西站开车,从我家到西客站三十多公里,只要稍微堵车就赶不上了。以前赶车赶机甭管多惊险但最终都赶上了,但我在不平凡的 2008 年终于有一次没赶上火车(与任博士同去沈阳)和没赶上飞机(与 Prof. Bill Stout 飞赴成都)的惨痛经历。这越是给我的行程蒙上阴影。但没有办法只能孤注一掷了。我与朋友约定立即同时赶赴西客站,他去取票,我们拿票后赶车。因为是周日中午,路况尚好,出租车司机一路飞奔,先四环后三环半小时就把我们送到西客站了。我高兴和感动得要多给的费,被的哥婉言谢绝了。这与我每次打车从机场回家,的哥的姐都向我多要钱,形成鲜明对比。到站十分钟后就见到朋友,拿到票后就急急火火的上车了。我把三张学生半票交给朋友拜托退票或转卖,他很快到窗口退票,返回 200 元,损失近 100 元。票款没有当面付清,一则时间紧,二则担心付款会被当作票贩子抓了,就约定节后再算账。我们找了小红帽帮助搬运行李,慌乱中把一盒孝敬老人的铁棍山药弄丢了。我们很快上车,本以为很早,结果车上人已很多,行李都没处放了。列车准点出发,一路没有故事。 T9 就是快,一路风驰电掣,票虽买到终点重庆,但无缘全部消受,中午十一点多就到万源下车了,剩下的里程就算我们给铁老大捐功德了。走出万源车站,妻弟已经带车在那等候迎接我们了。经一小时车程,我们穿越川陕交界线,中午十二点多回到家乡。参见博文(回到家乡镇巴, http://159.226.26.14/m/user_content.aspx?id=210864 )。 水土不服 刚回家,见到亲人朋友,分外高兴。特别是见到小儿天见,心情特好。尽管这小子刚开始 见着娘老子还不认得,心存戒备。但过了一会儿可能想起我们是谁了,就同意让我们抱了。说来也奇怪,当天的整个下午,天见就只让我抱,别人谁也不让,连他妈妈也不让抱,令爱人有些伤感。小胖墩儿刚满一岁就 26 斤多,抱一整下午累得我胳膊酸痛了一周多。 发弟张罗了一桌好饭,妻堂兄文哥一家三人也专程从县城赶来为我们接风洗尘。四个家庭的十几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美酒佳肴,一饱口福。但没想到,离家几年,脾胃已经适应不了家乡美食了,第二天腹泻不止,如厕十余次。俗谚道:好汉经不住三泡稀。一天下来, 全身乏力、精神憔悴,好汉不再矣。 中西医结合,治好了肚子,就快到过年了。因为天气寒冷,又没有暖气,烤火取暖,前面烤焦了,后面凉透了。麻辣川菜,饮食辛辣,口味浓重。加之,家乡酒文化盛行,无酒不成礼仪,有客必有酒,喝酒必劝,每劝多醉。因不适应每日的烧酒辣菜,我很快上火,然后感冒,带病战酒,直到返京。自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久居他乡水土不服也。 我水土不服,身体不适,手机也水土不服,常常死机,不能畅通,以致各地亲朋发来的数百条短信,不能及时回复,虽未不读即删,但有的至今尚未阅读和回复,觉得亏欠太多,负债感日重。在此,谨向那些付出真心发出问候而未收到任何回音的亲朋致敬和致歉!继续献爱心吧,付出终有回报的! 故乡天蓝 家乡没有工业污染,山青水秀,纯天然景观,环境本来就好。近年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空气新鲜,天更蓝,水更清。随手拍了些片片,请大家来看看(附图)。 春节团年 按照家乡的传统和过去的实践,一般先在我家九镇团年,正月初二移师渔渡岳丈家。因为初二是岳父的生日,要宴客,回去正当时。但是,今年因为考虑带着小儿天见往返辗转不便的问题,春节团年有所调整。我们商定,就在天见大姨家团年,初二到岳父母家拜年贺寿,然后再携天见返回我自己父母家。为此,我在年前返回九镇我老家看望父母,算是提前报个到,说明团年安排。因为这还是第一次返乡后不在我家团年,得争取父母兄弟的理解。在我回九镇途经县城时,受到弟弟一家的接待,在本县最好的绿叶大酒店设宴为我接风并预定房间,当矿长的泉哥作陪,侄女莎莎一家,十余人干掉郎酒三瓶,酒足饭饱之后又去 K 歌,快乐至夜深,回酒店酣睡无梦。因为有弟弟全程陪同,次日我一路顺利回到九镇,正好大哥也从邻县回到家。我们弟兄仨就商定年前一起去老根据地(上碗厂)上坟祭祖。因为三弟兄不容易聚齐,就决定晚上都住在家里,商议一些大事,包括给祖父立碑、父母养老、父母百年后的安葬等。协商安排好家事后,我就赶往渔渡准备次日团年。由于天见大姨家电视罢工直至春节前一天也未修复,为避免不与中央 (CCTV) 失去联系,俺在返回渔渡途经县城时,在山水家电买了一台 25 英寸的创维电视机,因选择的是中央财政推行的家电下乡项目,虽花去壹千元,据说随后还能优惠返还一百多元。年夜饭如期在天见家吃,总计十人,欢度牛年除夕。菜肴丰盛,口味上佳,肉品种类繁多,有猪肉、牛肉、兔肉、鸡肉、鹅肉、鱼、野味金鸡肉等。饭后,即在街坊邻居的隆隆炮声中欣赏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 礼尚拜年 正月初一仍在天见大姨家过,这天最大的新闻就是:天见学会直立行走了。中午,小胖天见终于独立的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图片及视频资料参见天见博客),一旦起步,就高兴得不停的走。从正月初二始,我们就开始出动,走亲访友,到处拜年。家乡人很注重礼尚往来,人际关系密切,但另一方面,许多人深受其累,甚至举债送礼,在单位公干的家庭一般每年的礼金超过 2 万元,而个人的年工资收入不足 1.5 万元。入乡随俗,既然回去了,就得按家乡的规矩办。以前拜年都买些礼物,随着物资流通畅达,这些年都改为送礼金了,而且标准不断攀升,现在起点就是一百元了。我们因为几年才回去一次,许多亲戚都必须走到,加之在首都工作,出手也不能太寒碜,只好慷慨的走了。我们的标准在 100-1000 元,但送 100 元的很少,主要规格为 200 元、 300 元、 500 元、 600 元。以前因没有机会收礼,回家送礼都是净支出。这次因为天见第一次回家乡客串,自然要收礼,但收到的礼金主要规格为 100 元、 200 元。此次走亲访友近 30 家,送出礼金上万元,收礼伍千多,自然是送出去的多,收回的少。本来回家就是付出,不可能再索取。常怀感恩的心,报答家乡父老。送礼只是媒介,礼尚往来,增进亲情友情,融洽了关系,构建了和谐。除了拜年送礼,还有较大的开销就是聚会请客。家乡人很要面子,朋友聚会,或请领导、或同学聚会、或亲人团聚,大都在酒店包席,菜有规格,酒要档次,少则五百元,多则千元以上。主要的耗费是喝酒多,吃菜少,不打包。经常是满桌的好菜没动就浪费了。吃请多了,礼尚往来,也得回请几桌。 论吃酒战 家乡酒文化盛行,朋友以酒会友,无酒不成礼仪。本人长在那片故土,自然从小受到酒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我的出身地九镇,因酿酒饮酒闻名曾被戏称为酒镇。家里有饮酒传统,特别是祖父如酒鬼般嗜好饮酒,从小受到锻炼,培养了些酒量。父亲、哥哥、弟弟都有近一斤的酒量。记得几年前我们状态最佳的一次团年,祖父、父亲和我们弟兄仨共计五人一顿喝掉 6 斤白酒,无一人醉,还继续打牌守岁。我是家中酒量最弱的,即使工作后出差去东北培训过几次,但还是提高不多。 按照家乡的酒文化,酒桌之上,得有一位上宾或主家(请客者)主持,先致词,然后提酒,一般每人都要喝三杯。三杯开席酒之后,就开始敬酒,主宾之间以及宾客之间互相敬酒,然后走通关。闯关的人,举杯与酒桌上的每一位喝酒,依走关者自己的政策,与每人喝一杯二杯三杯不等。春节喜庆,好事成双,一般都以两杯走通关,如十人一桌,以两杯酒走通关者一圈下来要喝 18 杯。一般在座的都要走一个通关。家乡聚餐经常是一桌的人陪我,而我不胜酒力,他们的通关还没走完,我已经就找不着北了,所以,我很少有机会走通关,要走就得首先发标。此次春节回家,因为有弟弟一路陪同,保驾护航,战酒 20 余次,几次都到达临界点,但都守住底线没有醉倒。让我最感慨的是,家乡人民身体棒,好酒量,每天甚至每顿战酒,也不失战斗力,真是善打吃酒战!我长期在外,缺乏锻炼,自然不敌。一两顿尚可,连续几次,身体就吃不消了,开始上火,口腔溃疡,然后感冒。但回家机会难得,许多亲友多年不见,见面就得喝几杯,莫可奈何,带病坚持。特别是有些慷慨之举,如带药片儿的、疏小辫儿的上来就先自己干几杯,我若不喝,人再垂范,赶鸭上架,逼上梁山,还有啥说,接着喝呗。节后反思,要回家过好春节,需要好好论论持久吃酒战的问题。 难堪重托 每次回家,都会见到很多的亲人和朋友。因在外工作,特别是在首都,人们的期望很高,常常托付各种事宜,有公事也有私事,诸如跑项目、铺铁路、修高速,学生高考、毕业就业、参军转业、考研深造、介绍对象、联系打工、打听信息、赴京就医、来京观光、进京户口、留京工作等等。有的事情能办,有的根本办不了,难堪重托。但有的人不理解,以为咱在京啥都能办,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所托之事,即使涛哥也未必能全办,何况咱无名小卒?其实在京工作很难,办不了什么事,可是别人误解很深,以为在北京就天天与党中央在一起。 打道回京 时光飞逝,不觉已到上班时间了,此次春节回家往返共 18 天。单位 2 月 5 日 上班,本来哥哥帮我们买了 2 张 2 月 1 日回京硬卧车票。但因小儿天见必须留在老家,想与孩子多待几天,就退票改订了 2 月 4 日的四折机票。 2 月 3 日,文林兄开车送我和爱人,先到西乡。受到西乡朋友的宴请,高朋满座,战白酒一场。晚间抽空拜访几家亲戚,然后吃火锅,战啤酒一场,半醉后夜宿西乡一家大酒店。 2 月 4 日 ,在哥哥家吃完早饭后,九点自西乡出发,从城固上新修的西(安)汉(中)高速。西汉高速是京昆高速的一部分, 高速入口写着,西汉高速 296 公里 ,隧道 160 余个一路上果然如此,除了桥就是隧洞,经常是几公里的隧道,最长的近十公里,毕竟是 穿越整个秦岭山脉,修建此路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一路呼啸穿越隧道,在秦岭 1 号隧道附近服务区停车休息一会儿。大约 13 : 30 在走错一次路后抵达西安 - 咸阳国际机场。此前还与博友新正兄通话,请求指点迷津,伴着他的短信,一路回京。我们乘坐的是 17 : 25 起飞的国航 CA1202 次航班,离办理登记手续还有 3 个多小时。为消磨时光,就在机场的饭馆吃饭,顺便可以坐在那里休息。我们点了两碗面条,那是我到目前为止吃过的价格最贵口味最差的面条。此次严格把关,婉拒了许多亲戚赠送的礼物,特别是猪腿肉,比起前一次带 11 支猪腿 + 一支羊腿等的记录,这次只带了三只猪腿,而且都是烧洗干净肢解过的。尽管如此,所带行李差点超重。在机场打包手续费一百元,超过了物质本价。托运费奇高,超过行李自身的价值,不值得托运,我们只好随身携带。安检顺利,飞机按时起飞,准点到达首都国际机场。然后搭车回家,多付的费十元。坐飞机就是快,乘火车十几个小时的路程,飞机 90 分钟就搞定了。尽管乘飞机风险大,因为迟早会掉下来的,但速度优势还是大大的! 元气大伤 回家过年,旅途劳顿,每日战酒,积劳成疾,得病一场,元气大伤。 回京就医,输液三天,方觉好转,调养一月,状态恢复,尚不如初。不单身体伤元气,经济上也吃紧,回家一次少则花去上万,多则突破2万。如此回家,不能每年,隔年回家,尚能喘息。还好人皆宽容,过年形式多姿多彩,未必非得每年回家团圆。亦可借助现代的通讯技术手段,异地联系,表达思念之情,消除距离感,缓解矛盾。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春节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吃喝喝、游戏玩耍的娱乐日,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特定的文化空间活动,它涉及信仰、伦理、情感、文化方式等人性的方方面面,由大众的广泛参与来完成。过年是一种仪式,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过年的仪式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也是节日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人们在享受着年节文化的同时,也在表演着、创造着本民族的节日文化。 春节承载着浓郁的节日文化,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春运大潮也证明了这一点。有钱没钱,还得回家过年。 歌曲链接: ar:王宝强] 王宝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合白)回家过年回家过年 (合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 (合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家里总有年夜饭 (男独)怀揣着理想在外闯荡 酸甜苦辣不愿对人讲 美好的志向是男儿的翅膀 经历经了风雨才知生命的荣光 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精彩中也有许多无奈 转眼一年又一年 我不知道是否混出了模样 (合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 (合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家里总有年夜饭 (男独)孤独的灯光陪我在小巷 爱情磕磕绊绊又一天 初恋的承诺月老的红线 而今不知又栓在哪一边 身份角色来回变换是我情愿 到头来我也算终于明白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忙碌了一年真想回家看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 (合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家里总有年夜饭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男独)年后再折腾一番 (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附家乡美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鞭炮伴我过大年
chqxiao 2009-2-10 18:25
元宵终于闹过了。如果有人问,过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鞭炮! 除夕回到父母居住的小县城吃年夜饭已经成为常规。一则老父老母耄耋之年,走动不方便,大过年的,回家探望他们天经地义;二则小城留有我们太多的儿时记忆,生于斯、长于斯,从这里开始人生的旅途,自然也是适合吃年饭的地方。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为生计而打拼的人们,往往都有身不由己的苦衷。 小城最地道的年味当属烟花爆竹大战。此处自诩为省城的后花园,经济不甚发达,倒出了不少的好花匠,光在首府高就的就不计其数。除夕夜,老父居住的小区内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小车,从车身上风尘仆仆的痕迹和车牌上地区代号的混杂可以看出,多少游子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过年,他们都少不了给家人带回大量的烟花爆竹。这是当地驱邪、喜庆、祁福、祝寿必不可少的,原本小城就盛产这些玩意,但作为节庆的礼物还是很受欢迎,远道而归的孝子贤孙们过年都喜欢带回一些外来货。 除夕的中午时分开始,街道两旁的民居就家家户户门前摆上供品,点着香烛,燃放鞭炮,祭祀天地。爆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手拿炮仗满街奔跑,相互追逐。直至下午四时左右,全城炮声骤然大作,开始吃年夜饭了。这仅仅是爆竹大战的序幕,过大年燃放烟花爆竹,历来就是这座小城远近闻名的一大特色,自古就没受什么禁炮令影响过,年年为人津津乐道。吃罢年夜饭,人们就守在电视机前看央视的春晚节目。大多数的男人们对于那些早已令人审美疲劳的春晚节目实在是心不在焉的,打发时间而已,偶尔可闻的零星爆竹声使他们心里发痒,真正的是要等待新年钟声,这钟声犹如吹响发起总攻的号角,爆竹大战进入高潮。全城到处响起机关枪,不时夹杂着闷雷般的加农炮轰炸,那情形赛过淮海战役的枪炮声。这时候小城没有不放鞭炮的人家,沉默会被瞧不起。许多人家,尤其是那些生意场上的对手们,往往暗中相互较量,看谁家放得多,谁家就最神气,这是他们相互斗富的一种形式。有一年的除夕夜,某商人一家就烧掉整整 100 万头鞭炮,全城最牛,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主人甚为得意。小城的习俗,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以免扫掉财气。这时满大街都是炮仗燃放后留下的红色纸屑,许多地方就像铺上了红地毯。 龙腾炮震闹大年( 图片来自当地网站 ) 最疯狂的要数 正月十一 的炮龙节。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形成了这个传统,文革期间被抑制了一阵子,最近十来年又恢复起来,而且在官府的鼓励下更加发扬光大。这天的晚上全城会有百数条彩龙共舞,敲锣打鼓,多种民间乐器伴奏,热闹非凡。彩龙所到之处,人们用点燃的爆竹去轰炸龙身,直到把所有的长龙烧得遍体鳞伤,仅仅剩下骨架。孩子们还特别喜欢钻过龙肚子,据说这样可以得福。我也曾经去钻过一次,不是孩提时,而是学了老顽童。本想沾点福气,图个吉祥,不料差点被鞭炮灼伤了眼睛。那时我就想啊,看来不是什么福气你想要就都能得到的。从入夜到次日天明,十里八乡,乃至省城和邻县十数万人聚集而来,人山人海,龙腾炮震,整个县城被挤得水泄不通,其欢腾之场面乃全国之最。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曾作过报道,后来又在《中华一绝》栏目中作了专题展播,第四频道还做了部分现场直播,影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唯一的狂欢节。当地政府趁势把它作为招商引资的好机会,美其曰:炮龙搭台,经济唱戏,据说不久还准备为此申遗,可见其受重视之甚。每年我都作为当地的知名人士收到参加炮龙节的邀请,但大多数时候都躲在家里没敢出席,因为难以消受那满城呛鼻的火药味、震耳欲聋的大炮声和让人难以睁眼的浓烟。确实,在一夜狂欢之后,烧掉那数以千万计的鞭炮肯定是为政府增加了税收,但其代价是环境严重污染、健康无端受损、资源极大浪费。至于招商引资,光有鞭炮恐怕是不够的。喜庆中的人们顾不上考虑这些,然而其影响之大不容忽视,得失之间值得认真考量。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年很快就过了~太快了
xiegming 2009-2-6 22:58
本来计划了不多的事情,可是明显感觉时间还是不够用。 陪孩子们和家人占去了不少时间,虽然也没有怎么出去。鞭炮真不是女孩子喜欢的东西。刚刚买到的时候,花花绿绿以为会很好玩,吵着要放鞭炮。可是真的去放了,才放了一个声音最小的,就叫嚷着回家吧,不放了。 一篇论文的修改就没有完成,审稿人确实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有些可以很快修改掉,有些就不那么容易了,必须深入思考,仔细修改。不过,不得不承认,论文的质量确实提高了。 申请书也还剩一个尾巴,已经修改了n遍了,希望今年能够得中。 新学期的本科生的课程课件也没有准备出来,这可是新开课啊,北大的本科生可不敢得罪。 学生们陆续开始回来了。最早来的还是博士生,看来还是他们的压力大啊。 牛年真的到了,真的能添点牛气吗?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活动记录|3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年是个团圆年
xuechunxiang 2009-2-6 16:06
今年是个团圆年,往年因为爱人假期短,两边老家都回一趟总是来去匆匆,时间都耗在路上了!今年乔迁新居,按当地风俗,第一个年必须在新家过,于是,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响应号召,全部到南京过年,老老少少,两对老夫妻,三对小夫妻再加上两个宝宝共十二口人,团团圆圆地在南京过了个热闹年!一家大团圆,对很多人在外奋斗的人来说真是难求,所以值得纪念。 最值得写写的,是初三全家老少去KTV唱歌。年轻人去K歌很是稀松平常,但拉上都快六十的老人一起去那就值得纪念了!唱了很多歌,宝宝的儿童歌曲,我们的流行大餐,爸妈们的经典回顾,看着老父亲、老妈妈跟我们一样兴高采烈地唱着那些老歌,我们呼应着帮中气略显不足的爸妈们把高音部分抬上去,幸福也许就在此刻吧! 记得最后,公公点了一首《夫妻双双把家还》,让我们每对小夫妻都唱了一遍,妈妈点了一首《常回家看看》,让我们一起唱了,说这就是老人对儿女最大的期望!真的很感动,相信这份感动是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的! 其实,每个老人都有自己浓烈的情感,只是做儿女的太忙太忙,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吧!有老人真好,这才是团圆,这才是天伦之乐吧! 新年里,期望幸福常伴,期望岁岁平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过年小记
邵宇飞 2009-2-1 22:12
回到村里时,已是腊月二十九的下午三点。北风吹得紧。手指冻得像猫咬得一样。 一进爷家的院子,一条小狗先迎了上来。小狗摇头晃尾,神情可爱。狗是二叔家的。二叔、老叔和姑姑各家的几口人都已聚在了爷家的屋子里。我进屋时,他们正忙着准备晚饭。厨房里水汽弥漫,锅台下灶火烧得很旺,炖肉的香味和青菜的生鲜气息在屋子里飘散。堂弟表弟们看着电视,或打闹着。电视里播放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版《西游记》。爷奶看到我进屋了,很高兴,怕我冷,给我倒热水。兄弟们也都半年没见了。开始有些和我生疏拘谨,闲扯了几句之后,又都放肆起来。而我最急着想做的,当然是上厕所。 天黑了,晚饭好了。大家吃着,喝着,聊着。小狗在饭桌下面转着圈。饭桌上的男人们聊着工作,聊着眼下的经济。女人们聊着孩子们的成绩、学习。而孩子们,则不参加任一方的讨论,只是专注地吃和看着电视。吃完了饭,收拾妥当。就准备玩了。麻将、扑克自是必不可少。拉开架势,布好战场。各自短衣襟,小打扮,快马轻刀,你来我往,杀得人仰马翻。爷做了一辈子教书匠,不爱玩,在厨房里忙着烧水、烧炕。 次日是三十儿了。早上,去坟地里上坟烧纸。过去也是年年如此,只是未料会添新坟。几天前下的那场雪还没化,大地一片洁白。我们穿过院落,穿过田野,穿过杨树林,来到坟地,换上新的坟头纸,扫出空地,点燃了纸钱。四周寂寂无声,除了几只喜鹊叫着飞过。纸钱很快燃了起来,熊熊一片,短暂的闪耀之后,又很快燃尽了,渐灭了,变成了一堆火星。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 缭绕的青烟有些炝眼,如果风迎面吹过来。半灭的纸屑在风中翻飞地挣扎着,忽明忽暗,最后还是化作了灰烬。坟前燃纸,以寄哀思。偏到这时,却不能落泪,毕竟有人在旁。 碎纸燃尽时,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坟地西侧的沟岸和林地一片雪亮。小时候,河沟里水深草密,鱼和水蛇隐匿其间,每次在沟岸里玩都既怕又喜。现在,河沟已经干涸,没有了光滑如镜的冰面,就算有,也吸引不来如今村里的孩子了。干瘪孤独的沟岸。 上坟事了,匆匆赶回。吃过饭,又忙着贴对,给家谱上贡、燃香。问爷家谱上的几个画像都是谁,爷说他也不太知道。本来嘛,谁会太在乎生前身后事呢?都是活在当下。下午的大餐才是重头戏。引井,拎水,洗菜,切肉,炖排骨....大家又是一通忙活。 四点就开饭了。大家频频举杯,相互说着祝福的话。不管时势怎样,不管年景如何,人们总是企盼着未来。有爷奶在旁,孩子们理直气壮地肆意地吃着闹着。不知道谁踩到了小狗的尾巴,小狗疼得嗷嗷乱叫。都说过年,其实真正过的就是这相聚欢谈举杯祝愿的一刻。 晚上八点多,就听到了零零星星远远近近的噼啪声。到十一点时,声响大作,焰火四起。站在屋后的空地里,看沟对岸的邻村更有趣。星空低垂,烟花飞溅,有时甚至不出哪个是哪个。接神事了,回屋吃饺子。正赶上老赵的孙女鸭蛋唱李谷一的《青藏高原》。屋里,一个孩子被另一个按在炕上弹脑壳,一边负隅顽抗,一边嚷嚷死得心都有了,想必是打扑克输了。 后半夜,大家都睡了。村子寂静下来。站在屋后的空地上,一个人静静地想,静静地看。几个院子之外的不远处,是熟悉我的和我熟悉的院子,是曾经我爱的和曾经爱我的家。田野空旷,树影疏稀,北面的山峦低伏,它们都静静地睡着。天幕低垂,星空辽阔,银河贯穿南北,它们永恒地闪耀着。 这些年里,这几年最艰难;这几年里,这几天最凄凉。鞭炮停了,心里也没有了声音;焰火没了,心里也没有了颜色。白天过去,夜晚来了,又一个年过去了。今夜再过去,白天再到来,一个年就又开始了。歌里唱,以为游戏,转眼人生。真是这样。 夜深风疾。站久了,冻得难受。回屋睡了,明天还要早起。 (整理于初六)
个人分类: 故乡|33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火炮何时禁
剑走偏锋 2009-2-1 14:03
工作以来几乎每年都回家过年,但喜庆的春节每年都要被火炮搅得疲惫不堪. 一近年关,每天晚上就火炮此起彼伏,鞭炮还罢了,往往是很响的火炮突然响起,不要说儿子被惊起,大人往往也被吓一跳. 除夕之晚,更是一夜别想睡.炮声一夜不断. 回家过年,全家团圆,其乐融融,但被这些火炮吵得不得安宁. 有个调查说明了火炮的危害:中国乡村儿童听力普遍不好,调查的结果罪魁祸首竟然是火炮! 什么时候中国能禁绝火炮(只留些噪声低的鞭炮与烟花),中国才是真正的进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今年过年在家里做饭
秋天的布鲁斯 2009-1-31 12:28
刚刚认识我的爱人时,他要求过节时正日子要和公公婆婆一起过,我觉得他有点逗。我们老家那一带很少有结了婚的姑娘在娘家过年的,立春的时辰更不允许在娘家。成家后,虽然不是每个节日正日子都在婆婆家,但年三十晚上都是守了约的。初二两个姑姑回家来,前些年都是订了包间在外面吃。省了做的麻烦,但相对的,在家里热热闹闹聊天的时间就少了。老人平时单住,总希望人多热闹,所以,今年决定在家里做饭。没等我们和大姑小姑说,婆婆早就打了N个电话,要她们早来一起做饭。 从节前的筹划、采买,到初一下午的准备,着实花了些功夫。不过好长时间没这么认真做饭,还真手忙脚乱。大姑小姑8点半多点就到了,一起忙到快12点才坐下来吃饭。笋烧肉、红烧鱼、炖排骨、油焖大虾、珍珠丸子、八爪鱼、里脊蒜台、黑山白水、凉拌苤蓝丝、荷兰黄瓜。原材料为采摘来的和超市买的有机食品。除了红烧鱼,其余的都是我做的。结果,9口人吃饭,剩下的都是纯肉。看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健康。饭后大家又聊了一阵。 其实采买、准备、做饭我都不怕,就是后处理(洗碗)有点累人。不过大家一起做、热气腾腾的,的确更感觉到家庭气氛。我从小在这种气氛中长大,老是出去吃饭反倒不大习惯。再说,大姑小姑孝敬老人,对我们也非常好,过年了,做顿饭也顺理成章。是不是在外面吃饭太容易的年代,在家里做饭倒珍贵了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89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江苏宜兴
y555120 2009-1-30 22:2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家年饭菜谱
yubin1122 2009-1-30 11:48
看了苹果的过年,把我家的年饭菜谱也摆一摆哈(原文在本人 校内网日志 ) 大年三十,全家在京三代共9口到我家里吃年饭,记录菜谱备后查证^_^ 概况:6大人,3小孩,故准备5个肉菜,4个素菜,1汤 十全十美 明细: 汤:腔骨萝卜汤(23号晚开始准备) 萝卜进城,药铺关门,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肉菜:莲藕红烧肉、酱肘子、黄花鱼 大鱼大肉,生活富足,年年有余 炸鸡翅、猪蹄 展翅高飞,脚踏实地 素:烧茄子、虎皮尖椒、鸡蛋西红柿、木须肉 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生活多姿多彩 好久没下厨了,今年是第一年没有长辈一起在京过年,年货采办、宾来客往等等全得靠自己啦^_^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家乡过年的风俗
cutefay 2009-1-29 11:10
很多大城市过年的风俗越来越少,因此年味儿也越来越轻,而我们家乡这边过年有很多传统的风俗都还保留至今。 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户要放鞭炮和帖对联,过年期间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九十点钟吃一顿,下午三四点钟吃一顿。上午饭要吃胶东特色的胶东大包子,下午饭要吃米饭和菜。 胶东大包子是用类似包饺子的不发酵的凉面包的,里面包的是白菜和肉,最后在锅里蒸出来。胶东的人大多都很喜欢吃这种胶东特色的大包。每次我回家能一口气吃好多。 过年的菜比较经典常见的有猪头肉拌白菜心,海蜇皮拌白菜心,猪肝拌生蒜薹,蒜薹炒鱿鱼,炖鸡,炖排骨,蒸扇贝、蒸牡蛎,红烧小黄花鱼、偏口鱼、黑鱼等海鱼,四季豆炒肉,辣椒炒猪肠,清煮大对虾等,如果去饭店吃饭,每个人50元以上标准的就会有每人一个鲍鱼,如果超过每人80元的标准,则鲍鱼、鱼翅、对虾、海参这类昂贵的海鲜类的菜都有。这边的饮食习惯跟中国其他地方不大一样,饮食中有很多海鲜类的食物,并且以清蒸、红烧等做法为主,比较清淡。肉类比较喜欢吃猪肉和鸡肉,鸡肉的做法一般是炖着或者是炖好之后再炒辣椒,猪肉则几乎全身的肉都爱吃。 在年三十下午的时候,家里的男丁要去给去世的亲人上坟,到坟前烧一刀纸和放一串鞭炮,把去世的亲人请到家里来跟大家一起过年。 在年三十快接近12点的时候,开始煮饺子放鞭炮祭天等,下好的饺子要在放鞭炮的时候捞上来(这个时间要掌握好),第一碗要摆在外面的一个桌子上祭天和祭祀死去的亲人。然后用十个大枣馒头(参见我之前的一篇博文)摆在祭天的桌子上(馒头里面还要镶嵌红枣),再摆放一碗放有红枣的米饭,上面要插上三双新的红色筷子,给老天以及去世的亲人吃。家里的人会买一些纸钱烧给老天,也烧给死去的祖宗和亲人们。然后家里的男丁们要给老天磕个头,保佑全家。 家乡这边不限制放鞭炮和烟火,于是每年过年都要放很多鞭炮和烟火。爸爸一直都很喜欢放鞭炮,而我和弟弟现在则不怎么喜欢。记得小时候,我们都喜欢放鞭炮。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一个表弟还跟我弟弟说,小时候是喜欢放鞭炮但是没钱,现在是有钱了,但是不想放鞭炮了。 然后大家一起吃饺子,个别饺子里包有硬币以及红枣,我们家一般包六个红枣和六个硬币的饺子,有个说法:吃到硬币的人会赚钱多,吃到红枣的人要有好运气。第二天一大早,也就是大年初一的早上,还要吃饺子,饺子里也同样有六个红枣和硬币的。今年除夕吃饺子的时候,我一个枣儿和一个硬币也没吃到,第二天早上,我用昨天夜里剩下的饺子喂狗,结果给狗吃的第一个饺子就有硬币。幸好我在给狗吃之前把饺子掰开看了看,否则狗可能把饺子连硬币一起吞了。 大年初一早上还要放鞭炮,上午要给亲朋好友们拜年,另外,今年初一村里组织一群妇女一起跳扇子舞和扭秧歌,参加的人很多,大家都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出来跳舞。那跳扇子舞的光盘上还有兔子舞等舞曲,于是我就教一些小孩子们一起跳兔子舞,还有其他的一些舞曲,可以跳伦巴、平四还有恰恰等。我教大家拉丁恰恰的基本步,不过她们觉得难,没有学会。 初二上午要吃面条和年糕,一般都是自家做手擀打卤面,我们家这边的打卤面里面一般都要放鸡蛋、肉丁、贝类的海鲜、菜等。初三上午还要吃饺子。一般每次过年吃饺子都吃得腻了,每顿饭吃不下几个饺子。 初二和初三是走亲戚。初三是送年,初三早上男丁们还要去上坟,把请回家的去世的亲人们送回去。初三的晚上也要放鞭炮,把年送走。 而一般初七也要吃饺子放鞭炮,因为初七是收人的一天。传说老天从初一到初七每天收一样动物,初七那天轮到收人,如果初七那天天气晴朗,就表示这一年会人丁兴旺,而如果阴天,则表示这一年人丁不旺。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81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又过年了
wangdh 2009-1-20 12:11
又过年了 (王德华) 尽管进入 2009 年已经快一个月了,可在咱们中国人眼里春节才是真正的新年呢。小时候,听父母讲阳历年和阴历年,还搞不清楚咋回事呢。后来跟洋人打上交道了,人家祝贺你的新年是 Happy Chinese New Year 有时候还特别说 Happy Lunar New Year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有自己的新年,也知道每年还都有个动物属相,今年不就是牛年吗。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影响日趋增大,各国华人的地位也在提高。许多国家在中国新年发行中国动物属相的邮票,还配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大会展。国家这几年重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春节也是法定的节日。 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时刻,无论身在哪里,游子的那颗心就挂念着爹娘一辈子操劳的那几间小屋。无论多么艰难,总是想尽办法向那个方向赶。看看每年的春运大潮,一年赛过一年。都说新时代了,过年的感觉越来越没有了,可是回家团圆的欲望可是没有减。想家,回家。回到家里,握握爹娘的手,看看他们头上的白发,擦擦他们眼中喜悦的泪花,激动啊。年三十了,要是家里那个游子还没有到家,父母的那颗心啊,怎么都静不下来。老爷子会不停地到村头去张望,有个人影就等着,不是自家的孩子,再等。等的就是全家吃一顿团圆饭啊。 我是没有这个福气了,我心里的那个地方,几间小屋已经倒塌了,只有村西头的那个墓地里,有我牵挂的一个土包。里面的两位老人静静地睡着了。我们老家有个习俗,年三十是要将祖先请回家里来一起过年的。祖先的牌位是摆在堂屋里的。这些年来,都是姐姐们或者外甥们在过年的时候去祭拜老人,送点纸钱和饭菜。我不在家里,祖先的牌位是没有地方摆了。在西北的时候,年三十还带着儿子到十字路口给老人送纸钱的,来到北京好像就没有烧过纸了。 还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节日的气氛就开始了。家里一直忙着准备年货,买年画,买过门钱,买鞭炮,买韭菜,买芹菜,买东北木耳(这都是上等菜,招待客人的),买饼干(走亲戚用)。那个时候的猪肉都是生产队里集体分的,也有几家联合杀一个猪的。公鸡是要做鸡白菜的(一个鸡,一大锅白菜,可劲熬,白菜里浸满鸡肉味道)。到了腊月二十三四,一般是扫屋(大扫除),这是很累人的活。尽管昂贵的东西不多,破家值万贯啊。全家一大早,每个屋子里的东西全部折腾到院子里,彻底清扫、擦洗,傍晚将擦洗一新的家当一一搬回到屋里。有时候还刷刷屋里的墙,或者贴上一层新报纸。木头窗户上贴上新的窗户纸,四角贴上剪纸,中间贴上鲤鱼、老虎或者叭狗的剪纸。我当时最感兴趣的就是贴年画了,当时的年画具有时代性,样板戏的,英雄形象的。父亲每年都要买一张毛主席像,除了标准像外,父亲喜欢买毛主席的生活像,像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在庐山等等。毛主席像是要贴在房屋里的正中间位置上。当时我们家还有很传统的年画,如穆桂英挂帅等,是一联一联的,记得有四联那。每年父亲都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拿出来,认真地贴在屋里的墙上,过了 正月十五 ,就取下来,包好保存起来,来年过年时再贴。 年三十那一天是最忙的。做鸡白菜(也叫蒸鸡),炸油条(也是走亲戚用的),蒸包子,做饽饽(山东特有的吧?就是人们长说的掉渣的馒头)。傍晚就要到墓地里祭拜祖先了。晚上,在煤油灯下,一家人在八点半以前会完成包水饺的任务,这个时候有线广播里就是英特那些奈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歌声了。在那个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春晚的年代里,生活很单纯。再困难,今晚也是长明灯。玻璃罩子灯擦的铮亮,红红的蜡烛,将堂屋和院子照的灯火辉煌。到了将近 12 点的时候(那个时候多数家庭靠估计时间,还好我们家里有一台烟台的老牌座钟),父亲会将我叫醒(尽管是守岁,干坐着,很快就困了)。按照家乡的规矩,除夕夜里是爷们干活,也许是妇女们忙活了一年了,该休息休息了。习俗的具体内涵我不是很清楚,也许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吧,由于年夜里都是些敬天、拜地的事情。一般是我拉风箱,父亲煮水饺。然后就将姐姐们叫醒,起来吃年夜饭了,水饺可以吃两年呢(一夜连双岁嘛)。父亲将放在炕头上烘着的鞭炮拿出来,我和父亲在院子里,挂在一根长竹竿上,我挑着,父亲用香点燃鞭炮。父亲点燃鞭炮后,又忙着点燃大一点的响炮,一般是放六响,图个六六顺,鞭炮和响炮合在一起的声音就是啪啪,嗵!啪啪,嗵!,父亲很会掌握节奏。然后就是磕头祭拜,祭拜完天地后,回到屋里与母亲姐姐们一起吃饺子了。吃饺子也是一种幸福,毕竟平时吃的机会不多。这次饺子,母亲还会将清洗干净的 1 分和 2 分的硬币(当时只有 1 分, 2 分合 5 分的),包在饺子里面,看谁有福气能吃到。吃到的,意味着一年发财啊。我记得很少有机会吃到硬币的,姐姐们吃到了,就放在自己的跟前。最后如果母亲吃到了,就悄悄塞到我手里。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初一早上拜年了。那个时候先到自己家族里去拜年。天还朦朦亮,我们年龄小一点的堂兄弟姐妹们,穿上每年一回的新衣服,踏着厚厚的白雪,一家一家的转,有些还没有开门的,就再跑一趟。每到一家,数数大爷婶婶大娘们,正襟坐在屋里的炕上。我们小伙伴们一进堂屋,就跪下磕头,喊着父母亲叮嘱的大爷大娘给您磕头了!叔叔婶婶给您磕头了!,等听到屋里传出进来吧,我们都排着队进入房屋里,这个时候是个幸福时刻。大娘大爷或叔叔婶婶们会一次给我们发花生、瓜子、糖块,有时候还会给 5 分、 1 角的年钱。记得我一个大爷特别宠爱我,等给我们每人 5 分钱的年钱后,他会悄悄拉拉我的手,偷偷塞进 5 角钱。这 5 角钱往往是我每年最大的年钱了。后来学校里提倡破四旧、立四新(到现在也不清楚是那些内容),老师说拜年的时候,就不要磕头了,一句 过年好就行了。我们也就这么做了,大人们似乎也没有说什么。 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初一早上,大人们也开始忙着串门拜年了。长辈的是不能动身的,一辈一辈的挨着拜年,家族里拜过了,远房邻居再来拜。走在大街上,人们相见,总是双拳相抱,问候过年好。到每家里,碰上摆桌的就喝两盅,没有摆桌的,就吃花生嗑瓜子,聊一会儿。这个时候,每家的屋里的地上都是厚厚的花生皮和瓜子皮,按照规矩初五以前是不能打扫的,担心把财神给扫没有了。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一大早村里村外,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服的人们,穿梭在大路小道上,满脸喜气洋洋。这种情景会延续到初十左右。 过年的往事很多很多,一时也写不完。很羡慕那些有家可归的人们啊。失去双亲的人,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追思和怀念。好想回趟家,也幻想着能跟父母一起唠唠,也想扑在父母怀抱里撒撒娇啊。这,已经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了。过年了,今年还是不能回去给老人烧纸啊。我的父母大人,您的儿子、儿媳和孙子给您二老磕头拜年了! 祝福我天国的父亲母亲过年好! 祝福家乡的父老乡亲春节快乐! 祝福我的老师、学生春节快乐! 祝福各位朋友春节快乐! 提前给大家拜年了!过年好! 因工作需要今天出趟远门,要在大洋那边过年了。 贴幅自己小时候印象深、喜欢的春联,献给大家: 福禄寿三星共照 天地人一体同春 出门见喜 (王德华 2009.1.20 ) 祝大家牛年快乐!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242 次阅读|6 个评论
要回家啦
gentleman 2009-1-17 19:54
在外面战斗了一年,终于要回家了,哈哈:) 关于买票,记得第一次在校外订票,买了张T1,第二次订了张K157,而这次订了张L43,唉,真是每况愈下啊,还好,朋友帮转到张K21,全程,万一睡过头了还可以去桂林山水甲天下玩一玩。更加惨的是,大年初八还要去上海面试,那时的火车票那真是洛阳纸贵呀,哪能买得到,咨询了一圈同学朋友,无奈都属平民没有路子,除了排队也无捷径可走.....要加油呀,至少也得混到不会被买火车票而担心。 突然想,曾经一个多开开心心的小伙子,怎么现在变得这么郁郁寡欢了,是前途,是责任,还是这博士读的?我那活得很潇洒的师弟说,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就够了...恩,也得忽悠忽悠他读读博士。 其实,战斗了一年,也还是有很多经历和收获的。年初时开始涉猎财经领域,开始学习如何理财,无奈我一踏入中国股市,它就一路走下,罪孽啊罪孽,正所谓投钱问路,看这么多财经新闻也是要交学费的嘛。年中两篇中文核心接受,申请两个专利,也算是对07年的总结;完成第三篇英文的撰写,尽管最后被毙了;出差两次,涉足两广地区,打酱油无数,也认识不少企业研发人员;开会两次,三年一度的膜界大会,一年一度的专业年会,深受启发和打击;以学生干部的身份在所里的几次大型活动中骗吃篇喝;继续积极分子了一年,抄思想汇报数篇,只是还未得到我党的完全信任.... 哈哈,吹了下牛,心情的确好了不少,恩,来年继续努力;回去好好练习英语,打好牛年的第一仗。
个人分类: 心情|2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岁篇】年味,我所留恋的。
eloa 2009-1-7 14:59
小如 发表于 2009-01-06 23:00 (有松鼠负责剥坚果,就有另一小撮坏分子毫不愧疚地将果仁窃取过来,捣切揉碎洒一层肉桂糖霜胡椒面啥的,誓将软化松鼠会进行到底。博一笑,新年倒计时开始!本文已刊于《成都客》2009年1月号。感谢云无心。) 精神的爆竹声渐行渐远,物质的饺子馅历久弥新对于一位正宗地道的中国人来说,二者可算是关乎农历新年的永恒话题。来吧,先在臆想中放一挂科学的爆竹,煮一锅科学的饺子,八卦一场珍藏的年味,以科学的名义。 放一挂科学的爆竹 年味越来越少啦!很多人如此感叹。什么是年味呢?这看不见摸不着形容起来才发现它有多么抽象的东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便是特指爆竹燃放后的徐徐散发的硝烟味它对人体有害,却让很多念旧的人们缅怀陶醉欲罢不能。 这股年味主要源自爆竹里的硝酸钾、硫磺和木炭三者联合,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黑火药了。作为一位早已习惯各种便捷符号的现代人,有时会揪心于古人对文明成果复杂的记录及应用方式,比如他们如何简识布满宫商角徽的乐谱并将指法换算到琴弦,又比如他们如何发现并描述记录这种而今我们记为KNO3的东西。 据说世界化学史上最早关于钾盐鉴别的记录是这样的: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这位了不起的记录者是生活在约一千五百年前南朝齐、梁时期的南京人,一位叫做陶弘景的炼丹术士,他笔下的硝石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硝酸钾,紫青烟起则是钾盐在焰色反应中特有的现象。 在一些相对温和又花哨的烟花炮或焰火中,往往还需要用到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这些粉末想象起来完全不花哨,但其中含有的特定金属元素,经过焰色反应的魔术由于金属原子结构不同,灼烧时电子跃迁释放的能量也不尽相同,于是,它们发出不同波长的光,产生各种颜色的光芒就是你看到的夜空之花。 这些金属其实离我们很近,你知道在幻化成节日的礼花之前它们在哪儿?比如洋红色的火焰那是来自锶,它可能躲藏在你每天两次的牙膏里,玉绿色的则是铜,它可能荡漾在夏日的泳池里,黄色的最普通了,是钠,它遍布在家家户户厨房的盐罐里和煮妇辛勤的汗水里。 数年前,一则关于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的通知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心。比较成文的批评主要针对它产生的各种污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性空气、水还有噪声。其实,这种硝烟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诸多有味的没味的、有毒的无毒的甚至带色的没色的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些许粉尘,它们共同的名字叫做可吸入悬浮颗粒物。若春节赶上了雪天,污染物又会随着融雪进入周围的水体。 环保部门曾在春节期间对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进行过监测,发现燃放鞭炮的地区噪声高达135分贝,这比飞机起飞的声音还要多25分贝,远远超出人的听觉范围和耐受限度,而一般地,在夜间人们所能接受的噪音不过才45分贝,也就相当于听取蛙声一片。且不提长时间、高强度噪音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吧,在并不遥远的我们尚热衷观看春晚的年代,窗外,来自别人家的鞭炮声实在让人爱恨参半。 怎么还有参半?有如此多污染我们为何还要乐颠颠地赶去受虐?那当然了。这么多年,请求解禁爆竹烟花的呼声可从未停止过。想想刚刚过去不久的搞笑诺贝尔奖之营养学奖吧。来自意大利特兰托大学的Massimiliano Zampini 和牛津大学的Charles Spence 证明,吃薯片的咔嚓声,可以让人感到口中食物比实际的更加新鲜爽脆推人及己,一年才一次的重要节日,自然也应是多一份噼啪,多一分滋味。 煮一锅科学的饺子 很多时候尤其是喜庆的场合,我们习惯为自己的失误罩上一层动人的面纱:伤口流血,叫见红,茶杯摔了,预示岁岁平安,新年的饺子煮破了,据说有的地方会要求小孩子大喊:挣了! 然而,刨除聊博一笑的安慰效应,更多时候,坦诚地说,我们还是更愿意遵从内心更重要是口腹的欲望,享用一份完整的饺子。 很多人怀念家里的饺子,连同惦记团圆的温馨。即使不能回家,呼朋唤友地围坐一圈,你浇水来我和面,你擀皮来我裹馅,每个毛孔里都浸透了暖融融的气氛,身处这样齐心协力的团队中,哪怕你只是个数饺子的,也会感觉与有荣焉。 好吧,让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煮出一锅好吃不破皮的科学饺子,而不是片儿汤吧。 有经验的煮妇可以报菜名一般地为你罗列一堆如何煮饺子才不破不粘锅的窍门,流传最广的是在水里加勺盐或几滴油。但在和松鼠会的几只食品学、物理学专家探讨他们谦虚地拒绝了请教这个词汇,而只肯承认共同探讨之后,我羞赧地窥见了自己多么浮躁。 于是,另一个我倏然跳离出来厉声指责自己:仅仅是煮饺子?你这急功近利的家伙!事实上,为了拥有一锅科学饺子,早在开始和面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该做好努力的准备,比如打入一个鸡蛋,可以使饺皮变得更加爽滑,不易粘连。个中奥妙在于鸡蛋中有一项可爱的成分卵磷脂。 对人体来说,足够的卵磷脂则意味着更好的免疫力和代谢活力。而作为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卵磷脂被添加到生产面包或饼干的面团中,可以发挥它的乳化性质改进面团的吸水作用,使面粉、水(也许还有油)更容易混合均匀。据说,在制砖的工艺中,也会加入卵磷脂使砖面更平滑呢。扯远了,还是回到我们的饺子。 有经验的美食家介绍煮饺子之道:待水沸腾后才把一定数量的饺子下到锅里,一面用勺底轻轻推动将要沉下的饺子。他们会观察到,熟饺子(或者正在熟的饺子)看起来要比生饺子大得多,而出锅一段时间后便恢复原状,这是因为饺皮里不只包有饺馅,还有空气的缘故。 一位作家前辈曾这样大致划分饺子馅的等级:历数他吃过的饺子中,最低贱的是冬日郊区小店里吃得他满头大汗的二十个韭菜饺子(外加一把蒜瓣),最尊贵的则是在某个酒楼里,一钵鸡汤里漂着数只玲珑的海鲜饺子每逢反刍似的阅读至此,我总在垂涎之余顺带恶意揣度他的势利,继而转念咏叹:空气多么无邪,无论饺馅贵贱,一律等同视之,不卑不亢地跟进,并温驯地随着水温热涨冷缩,不,热胀就足够了。受热后,空气的体积膨胀,感谢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想出的主意,我们知道,此时饺子受到水的浮力要比它本身的重力大一些,于是,饺子们得以浮在滚水表面逐浪翻飞,和锅壁与锅底接触的机会也就少了许多。 至于煮妇们加油加盐的经验,一份来自物理学的解释是:盐可以改变水中的离子强度,进而影响到表面能。或者这样认为,当面、水、锅凑到一起,沾锅时,主要是面和锅在一起,而不沾则是水和锅在一起。加盐后,情况往往倾向后者,因为造成这种局面所需的表面能更低一些这就好理解了,说起来,人或事物都难免趋向于更容易的方向,正如能令旁人感觉轻松的人总是更受青睐,无论作为伴侣,还是朋友。
个人分类: 感悟|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人在世三大忙”农村版与城市版对比分析
huabolin 2008-10-27 11:15
农版:为人在世三大忙,娶媳妇过年打麦场 城版:为人在世三大忙,结婚过年装修房 小时候听过一句农谚, 为人在世三大忙,娶媳妇过年打麦场 ,感觉不无道理。 娶媳妇需要太多的环节,买新衣、置新房、邀亲请友,婚车照相,贴对联、放鞭炮,特别是结婚当日,更是有数多礼节与过程,好不容易吃完晚饭,虽说是关上门,可还要开一个小窗口,供村里孩子索要喜糖与喜果,一直闹到深夜十一二点,一天下来大都累的直不起腰来,第二天还要早起分喜果,在大家吃早饭之前分送完毕(送往村里和本家有往来的家庭,礼尚往来中的往来在农村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非常高)。 过年就更不用说了,山东以煎饼而出名,在我的家乡尤为明显。记得以前,腊月要摊三整天的煎饼,以保证正月不用干活,至少元霄节以前不用干活。然后开始用地瓜做粉酡,加上大麦芽开始熬糖,把大米炸成米花,和糖一起做成糖米。腊月二十三左右蒸几大锅馒头,有时能吃到二月二。二十六左右再做一锅豆腐(至此,为人在世三大苦,熬糖打铁做豆腐,已经经历了两苦了)。然后再把糯米磨成面,制作各种糯米糕点。再炒上一袋子花生。再去赶上一两个年集,这样年货才算备齐了。当然年前还要走一两趟重要亲戚(如女儿女婿回娘家送年礼),还要忙辞灶(亦称小年),接灶,祭祖上坟,贴对联,放鞭炮(过一个年按程序应放十余次鞭炮)等。所以在农村,整个腊月非常忙,过年也非常有趣,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所以我也一直坚持回老家过年。 打麦场程序并不复杂,但时间紧迫,因为请别人的机械按分钟收费。当小麦收割完了,在场里晒好了,就该脱穗了。一家人往往不能完成这个程序,所以要几家人联合起来,有人负责把麦捆抱到机械旁,有人负责往机器里放,有人负责下游装袋等。因为是按分钟收费,所以非常紧张,不肯浪费一分钟时间。 以上就是农业(打麦场)、农村(过年)、农民(娶媳妇)三农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也是最有特征的体现。农民用最朴实的语言,最普通的三件事情,概括了三农的深层次核心问题。智慧之高让人钦佩啊! 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这样的农谚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于是我把它改成了 为人在世三大忙,结婚过年装修房 。 在农村,女儿出嫁的忙碌与儿子娶媳的忙碌不可同日而语(娶媳妇的得个满堂红,嫁女儿的弄个满屋空),心情不一样,自然付出与忙碌也有所不同。但是在城里却是一样的,男女共同造家,新居离双方父母一样远。看老人的频率也基本一样,所以在城里没有回娘家这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男女双方的重视程度与忙碌程度是一样的,于是我把娶媳妇换成了结婚。 在城里,过年不需要准备这么多年货,超市年初一就开业。但是城里过年照样很忙,这种忙不是来自于生活,而是来自于工作。年底总结、项目结题、年终考评、来年计划,各种报告与报表,忙得是不亦累乎。 装修房子更不用提了。家底基本搞光,身体基本搞伤,生活基本搞乱,夫妻(关系)基本搞僵就是真实的写照。当然,对于年轻人,有房子可装修已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哈哈,以上是我对新老(农城)三忙的一些认识体会与总结,仅当饭后茶聊。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节回家
talentwang1982 2008-9-29 23:03
终于回家啦,一年都没回来啦。家是什么呢,家是一个可以放心安睡的地方,不用担心明天上班迟到,不用担心明天的任务能否完成,不用看人家的脸色行事,更不用去讨好任何人;家是一个不用担心吃饭的地方,无论有没有钱,早上一起来,都会有热腾腾的馒头,香喷喷的稀饭,还有那从儿时就开始吃而今却久违了的味道很熟悉的炒菜。虽然也在高档一点的酒店吃过饭,说实话,那里的大厨确实不错,味道也很好。可我吃过以后都不记得到底是什么味道啦,只知道挺好吃,至于哪里好吃说不上来。而当我在家拿起筷子的时候,那种味道好熟悉,是独有的homecooking,我只想用五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妈妈的味道,只有在家里,才能找到这种感觉。 初三去了舅舅家,今年因为表妹出嫁回请,所以人凑的特别齐,见到了一起长大许久不见已经出嫁的表姐,说是表姐,其实与我同岁只比我大一点,而今她已为人母。兄弟姐妹们欢聚一堂,好不热闹,在人群中,忽然感到一种孤独,小时候大家在一起玩玩闹闹,亲密无间,而今,我似乎成了她们中间的另类,找不到多少共同语言,也许她们羡慕我考上了大学,读了博士,走出了农门。而我忽然觉得她们其实也挺好的,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了孩子,起码圆了父母抱孙子的心愿。我未必比她们快乐,都快近而立之年的人啦,飘零之身无寄寓之所,疲惫之心无可托付之人。我忽然想,如果当年没考上大学,现在我仍然是她们中的一员,也许我的孩子也该几岁啦,老妈也不会老吵着给我要孙子抱。 不经意间看到了舅舅家门前的那颗小桃树,它在我儿时记忆里是那么深刻,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那么多的期待,快乐。那时候每年都要去舅舅家好几次,那时姥姥,姥爷还在,妈妈经常去看她们,而我则基本上都要一块去的。太小的时候,记得舅舅给我摘桃子吃,再大一点,就可以自己拿着棍子去敲啦。桃树虽然不大,可每年都会结,我经常是等不到成熟,就开始拿棍子去敲,很惭愧我不会爬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爬树去摘,这一直都是我童年中的一个遗憾。后来大啦,便不再拿棍子去敲啦,小桃树在我的生活中所占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啦。后来上了高中,大学直至现在,渐渐忽略了它,以为小桃树已经不在啦,没想到,此刻,它就在我面前,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感觉。不同的是当年我是仰视它,而今,它的干已经没我高啦。它孤零零的站在那里,凝视着我,是陌生还是惊喜?好像有那么多的话要对我诉说,这么多年啦,你过的还好吗?当年那个拿着棍子敲桃子吃的孩童而今已是一个男子汉啦。逝者如斯,敲桃子的情形恍如昨日,而今都快而立之年啦。 2008-2-10 晚 于寒舍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