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阶层固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三个怪胎”与“一个患病的母亲”
xuequanhong 2019-2-27 09:35
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动物故事,其实,这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 “三个怪胎”,指阶层固化,贫困,犯罪。 “患病的母亲”,指不良的家庭教育。 这三种社会现象从表面看,差异很大,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三种社会现犹如“三个怪胎”,均由同一个“患病的母亲”所生。 毋庸置疑,人的智力确有高低之分,但除了少数智商极高或极低的人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即孩子出生时的天赋并没有质的差异,那为何孩子长大成人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和差异呢? 有的人道德品质高尚,人生目标高远,勤奋努力,学有所成,对国家社会有重大贡献,成了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而有的人道德品行低下,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拖垮家庭,贻害社会,违法乱纪,最终进入电网高墙之内。 究其根本原因,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家庭教育不同导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不同的孩子。 “三个怪胎”均产生于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问题家庭。” 贫困 家徒四壁,无钱送孩子上学,温饱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就是如今所说的“贫困”。 贫困,现象相同,原因各异。智力障碍造成 “智残” ;因各种原因造成劳动能力丧失,形成 “体残” ;好逸恶劳,不思上进为 “志残” ;受教育水平低,上学少,辍学在家,缺乏从事复杂劳动的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可谓之 “技残” 。上述四种原因均可造成无收入,或收入低,最终导致贫困。 智残与体残是由于身体原因造成,与家庭教育无关。但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使体残者脱离贫困,使无数的体残型残疾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仅很好的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还带动了更多残疾人就业,为社会做出了超过正常人的贡献。因此,体残不是贫困的根本原因。体残+志残,才是体残人贫困的原因. 此外,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新文盲的出现,技残的产生及志残却是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孩子过早辍学,或家庭教育不当造成。 犯罪 包括偷盗,抢劫,杀人放火等简单犯罪,利用网络或电话进行的诈骗、金融犯罪等智能型犯罪。前者,在辍学青少年或受教育很少的人群常见,因无生存技能,生活无着,不懂法所致;后者,出现在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中,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道德水平低下,人生观、价值观异常。智能型犯罪,不是因为生活无着,而是基本的道德素养缺乏及人格扭曲所致。 有的父母,道德水准较低,从不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做人教育,甚至自己就时有违法乱纪行为,他们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的所作所为,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涂上不能擦除的劣迹,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在这些家庭中,由于父母的自身问题和家庭经济困难,孩子早早辍学,浪迹社会,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甚至成人接触,沾染上各种不良习气,加上没有谋生技能,只能走上偷盗抢劫、甚至杀人的 犯罪道路。 目前,高智商犯罪也屡见不鲜,这些犯罪者,有知识,有能力,能通过正常的劳动谋生,但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缺失,人生观、价值观错误,心理扭曲,最终也走上了犯罪道路。 阶层固化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卖葱儿卖蒜,老子反动儿混蛋”。孔子也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农民工的孩子大多数永远是农民工,工人的孩子大多数永远是工人,社会精英的孩子几乎全是精英。 这种现象,就是如今所说的“阶层固化”。这不是新事物,古来就有。形成原因,与家长的人生目标有关,与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规划有关,与孩子个人不思上进,甘居平庸有关。 精英的孩子为何大多数是精英? 在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很高的家庭,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及所有家人给予孩子的都是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崇高的人生目标教育。 父母家人文明高雅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的待人接物行为,收藏颇丰的书房,充满爱心的谆谆教诲,无私的助人帮扶举动,使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终日浸渍在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文化氛围中,孩子接触到的都是真善美,看到的都是父母亲及所有家庭成员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看到了父母亲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看到自己身边的亲属及祖辈中有许多成功人士,觉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家庭中的成功人士,也会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引导孩子,使孩子们不走或少走弯路。生长于此家庭的孩子,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必然会成为有教养,高雅文明,有抱负,有理想,有人生目标,努力方向正确,有爱心,爱学习,知识丰富,受人尊敬的人,会成为优秀的建设者。 与之相反,在父母亲受教育水平不高,道德水准较低及经济拮据的家庭,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接触不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生目标教育,孩子在看着父母的种种不良行为中长大,甚至,父母还引导、纵容、支持孩子偷偷摸摸,去坑蒙拐骗,这些孩子走向犯罪的深渊是必然的。 普通家庭的孩子为何永远和父辈一样平庸? 有的父母,由于自己受教育少,认为读书无用,挣钱重要,因此,不鼓励孩子努力读书,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就是长大了尽快找一份工作,设法挣钱,养家糊口,结婚生子。 孩子看到周围的人也都这样生活,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努力奋斗的精神,没有上进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看得见的成功榜样可学,甘居平庸。这样,就形成了工人的孩子永远是工人,农民的孩子永远是农民的阶层固化现象。 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孟母知道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三个怪胎”产生原因 产生“三个怪胎”的家庭都有如下共同点: “家庭教师”(孩子的父母及主要家人)读书少,不读书,家庭无书可读;“家庭教师”的道德品质不够高尚,甚至劣迹斑斑;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缺失。 产生社会精英的家庭也有共同点:“家庭教师”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读书,天天都在读书,家里有大量或较多的藏书,文化气氛浓厚;“家庭教师”的道德品质高尚,社会行为受人尊敬,言传身教充满正能量,引导孩子积极向上;重视家庭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教育孩子,孩子在充满爱,平等,温暖、期待成才及洋溢着书香的家庭成长。 值得强调的是,家庭教育的质量虽然与父母的读书多少有关,但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许多读书不多,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也给予了孩子道理朴素简单,但效果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培养出了成功的孩子。 一个农民父亲对孩子说: “孩子,我和你妈念书少,没有多少文化,将来给你帮不了多少忙,你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只要你好好学习,就有好的前途;只要好好劳动,就不会饿肚子,就能活下去。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要记住:不要亏人,不要害人,能帮人的地方尽量去帮人,只有你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你;要实心待人,不要耍小心眼,你实心待别人,别人才会实心待你;你看得起别人,别人才看得起你;处事要公道,打个颠倒。” 这段话没有大道理,简单朴实,但却教育出了一个成才的孩子。 虽然家庭困难,但这个农民的孩子勤奋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 上学时,与同学老师相处很好,毕业后,与同事领导相处和睦,工作顺风顺水。 如何根绝“怪胎”? 要消除“三个怪胎”,唯一和根本的途径就是治好孕育“三个怪胎”的“患病母亲”的 “子宫”病。这个“患病母亲” 的有病“子宫”,就是“病态的家庭教育”。 少管所和监狱均解决不了青少年及成年人犯罪问题。 金钱解决不了贫困问题。 阻止“三个怪胎”产生的经济有效途径就是全民教育水平提高,特别是年轻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教育水平提高,法制观念的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形成,家庭教育能力提高。 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消除新文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素质,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法制教育,会消除青少年犯罪及成人犯罪。 通过读书,通过全民阅读,提高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通过各种技能培养,提高劳动技能,就会有较高的收入,就会消除贫困。 国家现行的扶贫计划成效显著,但能否长久有效,就要看扶贫是否扶到根子上。 扶志,扶智,是扶贫的根本。 有志有智,就有技能。贫困,青少年犯罪,甚至成人犯罪问题就会解决。 教育,特别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扶志扶智的不二手段,也是阻止“三个怪胎”产生的重要途径。 有了积极向上的志向,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就有了生存能力;加上学法懂法,就会消除贫困,消除青少年失学后流落街头,生活无着导致的犯罪。 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中下层群体的文化水平及素养,提高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重视家庭教育,并把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发展的头等大事,并身体力行,就会使“寒门出人才”,就会改变阶层固化现象。父母即使是普通人,儿子也会成为“好汉”,成为“精英”。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有些“愚钝”。 曾麟书自幼受其父曾玉屏的严格家训,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不高,尽管勤学,十次童试都名落孙山,直至43岁,在第17次乡试时才获得秀才。 曾麟书自知才短,无望通过读书跻身仕途,遂发奋教育诸子。曾国藩兄弟5人,从小就在其父的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 曾麟书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第,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在父亲的教育下,曾氏兄弟大多成才。曾国藩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自1840被授翰林院检讨始,至1849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十年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员,完成了“鲤鱼跳龙门”,打破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是普通人的阶层固化。 美国总统林肯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母是英国移民后裔,以种田和打猎为生。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干农活。1816年,林肯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西南部,开荒种地。9岁,林肯年仅36岁的母亲去世。家境贫穷使林肯很小失学。为了维持家计,少年林肯当过摆渡工、种植园工人。25岁以前,没有固定职业,四处谋生。成年后,成为土地测绘员。林肯热爱读书,在艰苦的劳作之余坚持读书,他夜读的灯火总要闪烁到很晚。林肯通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读了《美国历史》,还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通过自学,成为一个博学而充满智慧的人,为林肯步入政界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此类寒门出栋梁的事例不胜枚举。 历史证明,实践证明,读书,可以打破阶层固化。 阶层之所以固化,就是因为中低阶层的家长缺乏远见卓识,对子女成长、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只关注眼前利益;其子女均缺乏远大理想、志向,不读书,或不认真读书,不提高自身的能力与修养,安于现状所致。 要打破阶层固化,则需要父母有远见,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安于现状,更加努力、系统的学习,集聚知识,集聚能量,提高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鲤鱼跳龙门”的嬗变。 有远见的父母,学学曾国藩的父亲,努力提高自己,用心去培养孩子。 孩子的成才之花,是父母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有远见的青少年,学学林肯和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多读书,用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用书中的科学与文化营养素滋养自己的灵魂、心田,只要坚持不懈,就会使人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力量无比,就会突破阶层固化,就会比父母更加杰出、优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门出人才是完全可能的。怨天尤人没有用,怨父母没有用。 出身不由己,前途命运靠自己。 每个人通往成才之路的门都关得很紧,但均没有关死。 只要努力去撞,不懈的去撞,一定能撞开! “三个怪胎”,将止步于良好的教育,特别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这个母亲健康了,就生不出“三个怪胎”。 愿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亲: 重视读书吧! 重视家庭教育吧! 从自身做起,从孩子一出生就做起! 父母在读书上的一切努力,将会有丰厚的回报! 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一切努力,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孩子培养成功,将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后记 : 之所以写本文,来源于我退休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当我从电视中看到很多青少年辍学后流落街头,因生活无着,去偷盗,去抢劫; 有些受过大学甚至更高水平教育的青年人从事高智能犯罪; 有些偏远山区的人家因缺乏劳动技能,家徒四壁,衣食无着,孩子失学; 有些家庭多少代人中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时,我在不断思考,这是为什么? 有的父母花巨资购买了学区房,但孩子还是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结果。 很多在物质上付出了大量投入的父母,培养出了忘恩负义的孩子! 如果找不到原因,本文所述的“三个怪胎”就会不断产生,多少个家庭就会遭受“三个怪胎”的困扰,多少个父母的辛苦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如果找到了“三个怪胎”产生的根本原因,就能阻止其产生,幸福就会降临无数家庭! 找到“三个怪胎”产生的原因,引导人们去阻止“怪胎”产生,就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薛泉宏于杨陵田园居 2019.02.20,10:16
个人分类: 家庭教育|2524 次阅读|3 个评论
浅议“高考改变命运”及阶层固化现象
wusaite 2019-2-27 08:58
“高考改变命运”是一句老生常谈了。自 78 年恢复高考以来,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走进高校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了大学梦。那么,高考对个人命运通常可以实现怎样的改变效果呢? 提到高考对个人命运走向的影响,即不得不提到阶层固化现象。社会学领域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而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就称为阶层固化。 其定义虽然如此,但是实际上的阶层固化现象更多以单向式的形式呈现,即(通过个人努力所能实现的)阶层提升较为困难,但(由于各种原因)往下掉则不然。单纯凭借个人努力所能实现的阶层提升效果通常是极为有限的,更多在于(投胎所决定的)出身背景、人脉关系及各类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将国内社会人群阶层分为九类的划分方式。 1 — 3 级是统治阶层,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4-6 级属于中产阶级; 7-9 级是中国社会的底层。其中 4-9 级的阶级划分如下文所示: 4 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大教授、高级职业经理人、名医生、名律师、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能够达到这个层次。 4 和 5 的区别在于, 4 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5 没有。 5 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科级干部、教授、中等职业经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师、工程师等。 5 和 6 的区别在于, 5 有自己的事业, 6 没有。 6 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名牌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 7 级:以普通企业工人、边缘化的体制内人员、小个体户、城市底层土著、富裕农民之类为代表。 7 和 8 的区别在于, 7 能够在大中城市立足, 8 不能。 8 级:以血汗工厂工人、普通农民等为代表。 8 和 9 的区别在于, 8 能够自食其力, 9 不能。 9 级:以大城市底层失业人口、偏远山区农民等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标准要求,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不可否认,高考对于无特定出身背景的普通考生的阶层尚无法起到无限制提升的作用。自身原有阶层的高低,其实很大程度决定了高考对命运改变的大小程度。通常而言,自身原有阶层在 7-9 级的高考考生,通过高考可直接阶跃式地提升至 6 级;而自身原有阶层在 6 级及以上的高考考生,高考对其阶层提升带来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阶层通过高考升至 6 级的考生,如想将自身阶层提升至 5 级,则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更多能起到作用的则是个人的机遇与运势。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阶层固化的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8-8-18 12:32
我相信个人奋斗、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我三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年人生经历的体验。时代在变化,改开初期小本经营就能发家致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仅娃哈哈、万向、新希望这些民营实业巨头难以再次出现,即使BAT这样的知识新贵基本上也形成了市场垄断,后来者难以有一席之地,如果说阶层固化,这是阶层固化。另一方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昂的不动产价格,已经 逐渐对外省人非常不友好,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固化。大约08年以前,一线城市的不动产价格还不是非常不友好,那时候普通的外省子弟,咬咬牙按揭买房,现在如果把房一卖回原籍的话,基本上都可以财务自由了。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一线城市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家境一般的外省人也越来越难以逾越,从某种意义上这同样是固化。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机会应该更多。2000年以前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90%以上的人都是普通农民与非技术工人,有才华的年轻人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考不上大学。虽然那时候似乎更多的人可以自学成才或者实现逆袭,但更多的人实际上被埋没了。 如果说过去很多人考不上大学是因为调皮捣蛋,但本身还是很聪明,金子总会发光。最近十几年,高等教育迅速普及化。考不上大学的只能说是因为智力平常(甚至平庸)或者实在缺乏学习精神和习惯。实际上很多大专生的智力和刻苦精神都远不如过去的很多低学历者。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低下的年轻人 大部分也处于社会的中下阶层(虽然某些重体力劳动的收入可能较高),同时低学历、低收入的社会中下层结婚较早,生育水平仍然较高,家庭难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 虽然政府一直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但是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这些孩子本来天赋平平,又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必然是所谓的“寒门难出贵子”。 过去的寒门贵子,实际上也反映“耕读之家”的传统文化。虽然很多家长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自身学历不高,但还是或多或少的属于“书香门第”,孩子不论是遗传还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基础都还不错。七八十年代或更早的高考落榜生放到现在很多都能上不错的大学,他们的孩子很多还是有天分,同时从小受到的比较好的家庭教育,从而可以是“寒门贵子”。 而现在的低学历家庭其家庭教育环境普遍更差。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必然会造成知识与财富两级分化的代际积累。当然社会中上阶层生的孩子太少,所以对孩子过度关注,这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在少子化恐慌的背景下,鼓吹自由生育,甚至奖励生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所谓的鼓励生育必然会使社会中下层的生育水平进一步增加,一个家庭不是一二个,而是两三个、三四个小孩,家庭教育资源本身有限,每个孩子能平均得到的更少,即“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这些孩子在DNA层面已经落后了。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而不顾孩子将来的发展条件,这种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是封建糟粕,是需要加以清除,而不是赞扬和鼓励的。 实际上,西方国家鼓励生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无疑都加剧了婴儿在社会中下阶层加速集中,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不平等与混乱。而日本则是另外一种情况,随着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职业生涯与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造成多数妇女晚婚晚育,甚至接近15%的终身不婚。而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使低收入的日本男性恐惧结婚和承担家庭责任,日本男子的不婚率更是超过了1/5。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7139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回忆高考,路在何方?
热度 9 xiyuniaoguo 2017-6-8 11:51
回忆高考,路在何方? 07 年参加高空,一晃十年过去了,个中情由,依然记忆犹新。“人生代代无穷尽,高考年年只相似”,对于农村的孩子,高考的意义不言而喻。十年寒窗,命运的转折,在此一搏。进一步,象牙塔里,书中寻如玉;退一步,锄禾当午,汗滴搬砖路。考场一分钟,场下十年功。对于高考,自然不敢懈怠丝毫。念去去,题海战术,双目沉沉天地转。模考无数伤心神,更那堪,老师敦敦诲。 十年厉兵秣马,只待今朝。我却临阵怯战,惶惶不可终日。印象中只要两类人考前淡定如常:第一类人早已登峰造极,参透高考玄机,纵有八十一难拦路,自有七十二变御敌,岿然不动;第二类人已然超凡脱俗,顿悟人世百态,管他三七和二一,独有四分之一胜算,泰然自若。怀着忐忑的心,考前一天看考场。考场不在我们高中,设在善国中学。说起善国中学,颇有渊源。初中毕业的暑假,我曾随父亲来这里搬砖。父亲干建筑,给人家贴瓷砖,我则给父亲打下手,和水泥,切瓷砖,擦瓷砖。不曾想,三年后,竟然到这里参加考试。看着楼外的瓷砖,留有自己的汗水,不思量,自难忘,高考于我,就是改变搬砖的命运。 考场距离我家约 10 公里,那时候还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最靠谱的工具当属自行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快速到达,考前我临时更换了座驾,暂时舍弃从我爷爷那里继承的,比我岁数还大的二八大杠。从舅舅那里借来辆小红车,有了它,我便可以轻装上路。当然是一个人去,我姐在外打工,爸要干活,唯有妈空闲,可是她不会骑自行车。 六月天,随未大热,晚上辗转反侧难入眠。早上六点起来,我妈给我煮的挂面,加了两个鸡蛋。走之前,我特意给小红车加了些润滑油。不料,事倍功半,半路上掉了两次链子,弄得满手是油。大约 40 分钟到达考场,看周围车水马龙,清一色的家长来送学生。看自己形单影孤,不觉忧从中来。 第一场语文,第一年启用山东卷。前面两道选择考字音和字形,后面是阅读和作文。我本五音不全,从来发不对音。第一题战略性放弃。作文题目已经记不得了,更不知当时是如何写成。高考作文基本上都是套路,无非是透过某一现象,悟出内在道理。如何悟,那就看个人的平日里修行和临场的造化了。但有一条,可以剑走偏锋,但不得离经叛道。出题人可以造谣,你不能讲真话。比如,有一年考题,隐约记得,一鸟叼一木,飞跃大洋。途中,将木放于海上,立其上稍歇。据此感想写作。真不知,出题人和这鸟是有何仇何怨,非得这样侮辱鸟的智商。 第二场是数学,在我眼中,是唯一正常的学科。做起来也比较顺利,除最后一道大题,最后一步,不是很确定,其他还算靠谱。答完卷,尚余四十分钟。 第二天第一场考英语。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一直在及格线上徘徊。英语虐我千百遍,我待英语如初恋。究其缘由,单词记不住,语法理不清,阅读吃不准,作文憋不出。幸得高三一年,英语老师督促,强迫默写单词,天天“上门讨债”,否则就不能在这白话了。考完英语,如释重负。 下午考文综,到了生命中最纠结的一场考试。选择题尚可以应付,到了后面的论诉题,我就揪心。考前,我不断祈祷,千万不要出现让我内心煎熬的题目。比如,论述张学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贡献。然,事情并不如人意,该来的还是来了。其中一道大题,从哲学角度论述某伟人讲话的正确性, “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为了活着,我不得不说谎,现实面前,我成为一个小丑。高考之后,我就转到理科,纵然我对文科充满无尽的爱。还有一门“基本能力”和文科一起考。我们是第一年改革,把文科综合的 300 分 改成 240 加基本能力。基本能力,一句话可以概括“学也不会,不学也会”。我们考完后没过几届,奇葩的基本能力就被取消了。 考完试等待成绩,好像是一个多月的时间吧。由于家里没有电话,班长帮我查的,总分 575 ,正常发挥,勉强入个二本。考试成绩符合我的一贯作风,一直中游偏上,从未拔得头筹。我这种离经叛道的小孩,能考到这样的分数,已经感谢天恩了。 十年之后,再看高考。考试无错,试卷诛心。答案必须标准,不得提出异议,出题人可以造谣,你不得讲真话。出题人跟风拍马,你必须随声附和,否则就是离经叛道。比如,那道文科综合的大题,“虽然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试问:好的经验借鉴了多少,坏的经验又照搬了多少?历史是人民写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剥夺,一个人通过努力获得幸福的权利。世道有轮回,善恩终有报,不信抬头看,苍天绕过谁! 放弃自我,才得以超脱。我终于放下矜持,不在倔强,不在坚守。可是高考改变运命的通途却渐行渐远。十年之后,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搬砖,以前在工地,如今在实验室。此外,没有太多差异。高考本是穷苦孩子改变命运的出路,在阶层固化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窄,以至于无处容身。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奋斗,都不足满足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比如住房、医疗、孩子教育。又当作何感想?除了继续搬砖,想也没有用。回忆高考,又出发。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几番番春秋冬夏 你尝尝酸甜、苦辣 .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个人分类: 生活|6918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图表上看清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质
热度 46 lxu2800 2017-3-28 09:09
从图表上看清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质 常言道,一图胜百字。本文将通过几张图表让你看清美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 图一用不同颜色板块代表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而板块的大小代表了学生就读不同类型高校的比例。其中蓝色代表非盈利性顶级私立大学(相当于中国 的 985高校),橙色为公立大学(大约是一本高校),绿色为盈利性大学(可能是三本四本院校),红色为没有入学,灰色可能为数据不全的一些买卖文凭的“克莱登大学”吧。 图一) 图一左边是美国最富家庭(家庭年收入63万美元以上,处于全美顶级1%阶层)的孩子入读的高等院校的分布情况,右边则是穷人家庭(处于全美20%的低层穷人)的孩子就读高校的情况。对照左右图,一眼可看出:全美1%的富家孩子几乎全混进了一流好大学,其中一半进入顶级名校。踏进这些顶级名校大门的穷人家孩子的比例不足二十分之一,而这个阶层的孩子一半以上根本就没有进过大学的门。 看看这些顶级私立大学的学生分布数据更是触目惊心,美国38所名牌大学,其中包括常春藤联盟的5所大学 - 达特茅斯、普林斯顿、耶鲁、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布朗大学 - 来自收入1%顶层富家子弟的总数竟然超过全美底层60%穷人家的孩子! 穷富学生比例的严重倒挂在图二中展露无遗。例如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USTL 全美大学排名第十九位),来自美国顶层1%的家庭的学生有21.7%,而来自全美财富金字塔底层60%众多的家庭(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5千美元)的学生只有6.1%。这所大学每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属于全美1%顶级富人阶层,相反该校每一百个学生只有六个来自全美60%的劳苦大众家庭。 图二) WUSTL学生的家庭经济分布与全美家庭金字塔式的经济分布完全失去比例,该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分布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倒置的金字塔的塔尖中就是那些来自全美60%的劳苦大众的可怜孩子们,说穿了,他们就是伴太子读书而已。图二中其它几所学校的情况也都好不到哪里去,全是名符其实的贵族学校,当然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最为过份。 图三展现了美国不同收入阶层中孩子在高等教育上的差异。横向从红色到灰白用九种不同颜色代表由好到差的不同类型的大学。从这张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家庭收入的降低,红色(代表好学校)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一片惨白的灰色(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大学或直接去了社会大学)。有钱人的孩子头上是彩云飘飘,穷孩子的天空是阴云笼罩。 图三) 一些贵族学校通常也会作出学费可负担性的承诺,也会在生活上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但是这些精英学院更注重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不是注力于让穷人孩子有更多入校的机会。专注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助理教授丹尼·亚根指出:“免去学费只是帮助那些已经入学的学生。” 这位亚根助理教授和Raj Chetty,John Friedman,Emmanuel Saez,Nicholas Turner等学者的研究揭示了目前大学的学生经济地位多样化的真实现状,这些研究人员追踪了1980年至1991年间出生的约3000万年轻人,数据来自匿名的纳税申报单和全美几乎所有大学的出勤记录 。 其实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状况由来已久,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呼吁不绝于耳,但穷富割裂的状况几乎没有一点改善的迹象。图四显示,从2002年起,处于10%、20%、40%各个穷苦阶层的学生进入顶级名校的份额在十年内基本持平。倒是全美1%最富有阶层的孩子进入顶尖大学的份额有所增加。正是在那段时间里,穷人变得更穷而富人更富。高教系统成了阶层固化的工具。 图四) 奥巴马政府和国会降低了联邦政府佩尔助学贷款的审核条件,使得许多大学的佩尔助学贷款接受者数量上升。一些精英学院认为这种增长有助于学生经济状况的多样化。但最新的估计表明,佩尔助学贷款的增长主要只是贷款项目的扩张。至少在2013年,精英大学的学生经济状况多样化实际上并未得到改善,尽管也有少数例外。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一旦有机会进入一流高校后,尽管会面临其他学生不会有的挑战,但他们的表现几乎与他们的富家同学一样优秀,至少在日后的经济收入上没有什么区别。图五的橫座标是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的百分比排名,纵座标为学生毕业后经济收入的百分比排名。图中彩色线条从上至下代表不同类型高校中学生毕业后挣钱的能力。 图五) 先看上面红色线条,它展示了12所包括常春藤大学(杜克、M.I.T.、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学)等顶级名校中不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后的工作收入的关系。红色线条相当的平坦,富家子弟工作后的平均收入如果是8万年薪的话,他们的最穷的同学毕业后也可有7万5千美元的收入。其它两类大学中(相当于211大学吧)穷富学生毕业后收入的差距也不大,橙、黄线条都比较平坦。 灰色线条显示了全美年轻人收入与家庭经济状况的总体平均关系,很陡的灰线表示:大多数贫穷的孩子成年后仍然贫穷,大多数富家子弟仍然富裕。美国梦是彩色的,现实却是灰白的,结论完全来自冷冰冰的数据。 上述数据涵盖1980年至1982年出生的儿童,他们今天大约35岁。以前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人从30岁到他们的职业生涯结束时的经济收入的地位不会再有大的变动,因此有最高收入的36岁的美国人很可能在60岁时仍是最高收入阶层中的一员,至少在统计平均上就是如此。 美国的贵族精英院校招收的多是贵冑子弟把大多数寒门学子排于门外,这是赤裸裸的现实,由上面的图表为证。这些贵族院校为了达到这个既定目标,釆用的手法却是文明高雅的。绝不用“高校大门朝南开,高分无钱莫进来。”那种土办法。 首先,政府对平民大众子弟的普及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敷衍了事,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提倡快乐教学。学生们快快乐乐地就变傻了,从起跑线上就失去了斗志没有了竞争力。西方社会的核心圈内的贵族思维根深蒂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伪名题。掌权者从来也没有打算在平民子弟中培养国之栋梁,只是让这些平民子弟识几个字高高兴兴地做顺民而已。 另外在大学入学标准上玩花样。尽管富家子弟垄断了优厚的初等教育资源,但这些少爷小姐多数仍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他们的学业成绩也未必有多好。美国的大学,特别是那些贵族大学制定了独特的入学标准为富家子弟一路保驾护航。先把入学考试的门槛降低,让他们想要的对象可以顺利通过。然后添加上许多没有客观鉴别方法的软指标:例如课外活动参与程度、团体领导能力、面试表现等等。富家子弟在这些方面占尽优势,于是乎一个个金榜题名、登堂入室毫无悬念。正是“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还需要考试作弊和行贿腐败吗?这些都是小儿科了。有了系统的设计和按排什么都可搞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和顺理成章。当然也不会忘记招收少数穷家子弟作点缀,同时配上一系列励志文章和心灵鸡汤来忽悠大众。 我在科学网上的好友姬扬博士对英美教育的欺骗性有十分精辟的论述,现摘录如下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们通常说的外国教育,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英美教育,虽然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想象的英美教育(托了广大公知们不懈灌输的福)。英美一直作为世界的霸主,物质上和心理上的优势很大,有资源、有信心也有能力来推行自己的驯化制度。英美的教育只把很少的一部分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英)当作未来的主人来培养,而把绝大部分人当顺民来驯化——这两部分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前者的代表是伊顿公学,后者的代表大概就是这个什么博航特公立中学了。应该说这一套也是很成功的——看看博航特中学的那些学生吧,他们的所作所为那是骨子里的驯顺,他们已经发自本能地知道谁是主人,要看谁的脸色。从驯化效果的角度来看,这还算不上有多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他们还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有着完全的自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多么了不起的驯化制度啊,绝对是普世价值,应该全世界推广,而且也确实推广到全世界了——如果不是突然出现了中国的话。” 注意,本文只涉及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生教育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可能会另作一文。 本文首发于观察者网 2017年3月17日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3340 次阅读|98 个评论
寻求美国梦的人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阶层固化的美国
jiangming800403 2016-12-4 11:44
希拉里输了,但民主党更可能赢得未来。实际上,如果是具有欧洲社会党倾向的桑德斯参议员代表民主党参选的话,他可能比希拉里得到更多的年轻人和下层劳工的支持,更可能赢得大湖区和上密西西比流域的几个关键州。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18503.html 2016-12-400:03 确实如此,但劫富济贫是满足不了那些人的欲望的。 博主回复(2016-12-411:40) :寻求 美国梦的人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阶层固化的美国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1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幻雨果奖获奖者郝景芳描绘的荒诞世界——《北京折叠》
热度 3 AlecXu 2016-8-28 06:16
我也许是少有的只对现实限定情况下的科学才敢兴趣,而对太过于放纵想象力而容易产生逻辑硬伤的科幻难以产生喜爱之情的人。最近几年非常火、口碑也非常好的《三体》三部曲我没有看过,也许是我认定了不稳定的三体体系由于物理环境太不稳定无法满足生命存在的需要更不用说智慧生物而难以对其产生阅读的兴趣(大约是由于一种固执的偏见吧),或许只是因为是长篇,还偏偏又是三部曲太长料想自己没有耐心看(这恐怕是主因)。我倒是看过早于《三体》获得雨果奖,出自刘宇昆的短篇小说《折纸》。坦白说,我是由于媒体报道而知道了《折纸》才知道存在雨果奖这么个奖。我通过媒体对故事简单的概况而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在网上搜索读了小说的英文原版。《折纸》这个小说以折纸这个寄托了母对子深情的一个手工艺玩具为叙事串联起整个故事,浓缩了一个反映US外表上的文化融合但是实质上文化深重隔阂,华裔孩子厌恶自己天生所带有的一半非主流文化圈身份的社会现实。华裔试图融入白人主体社会而进行自我否定,是在USA真实存在的现象,所以这个故事打动了我。大概因为这次获奖的《北京折叠》也是所谓的“软”科幻,借科幻讽现实,再加上全书不过50多页,我就带着些许的好奇心把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读完了。 读完之后,我有些许的失望。本文算是小说读后感吧。这大约也是我十几年来头一遭写读后感类型的文章了。之所以依然觉得有话要说,是因为作者小说描绘的多维世界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精英对底层那种毛骨悚然的怜悯令人不寒而栗。 我之所以用“毛骨悚然的怜悯”,是因为故事中谈到精英社会为了保证就业而有意保留一些行业使得由于自动化生产淘汰掉的绝大多数低技能劳动者依然可以有口饭吃,的确也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怜悯之情。而我又同时强调毛骨悚然是因为作者笔下精英为治理社会、优化资源配置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将社会的上、中、下层彻底隔离。以至于微信上好些朋友都在转帖标题为《折叠的北京,撕裂的社会!未来的穷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的文章。 那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社会。当然,我有大学同学评论说:“现在的北京差不多就这样!”中国正在发生着的阶层固化问题大约已经到了一个足以引起大家警戒的状况。然而《北京折叠》依然太过荒诞,它所描绘的社会不可能成为现实。 当然,我并不打算花什么笔墨去找物理上的茬,也没有人会在意作者想象的空间上的折叠,还有湖泊之类被空间折叠翻来倒去如何不受重力影响而倾泻有多么脱离实际。插一句,如果作者把弦论里提出的微观尺度上的十一维时空,再套用平行宇宙的概念将其衍生到宏观世界,也许会让科幻迷们更心情激动一些。我想讨论的主要是作者描绘的社会缺乏内在自洽的逻辑,因此显得十分之荒诞。 首先,作者明确写出在第一空间生存的主宰北京的精英们用的是第三空间的人看不懂的文字,以此来显示社会阶层的割裂严重到了什么程度。然而真要是发展到了连文字都隔离到这种程度,第三空间来的人又如何和第一空间的人交流呢?他们用的语言肯定已经都不一样了,自己用的语言对于对方而言都已经是外语了。假使说第一空间的人因为接受的教育会第三空间的人的语言,反向则是不可能的。在不知道有第三空间的人在场的情况下,第一空间的精英彼此交流一定是用精英特有的语言,来自第三空间的主人公不可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不暴露自己阶层身份的对话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小说中谈及他被暴露身份是因为一个从第三空间打拼到第一空间的“老乡”靠识别他所穿的西装品牌才发现而不是靠通过说话看反应这种更简单的方式)。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写作欠考虑导致的技术性失误。 其二,作者在社会架构的描述,不同阶层从事的职业分布的介绍上,显得似乎在第一空间工作的来自第三空间的人多于从第二空间晋升到第一空间的人——在第一空间给精英们提供贵族式服务的是从第三空间千挑万选而来的,而第二空间的白领们却因为严格的晋升制度鲜少有高端宴会蹭饭的机会。而社会现实当中,能够学得起贵族礼仪,有机会服侍贵族生活起居的,通常都不会是最底层的人。在阶层固化的社会里,即使都是端茶倒水的工作,给不同阶层提供这样的服务的人自身也有严格的阶层出身的差异性。作者小说中描述阶层来源,违背了阶层提升越往上越困难的现实。 其三,很难想象在第一空间生存的企业管理者们和生活在第二空间的白领雇员们在工作时间上完全没有交叠——第一空间的管理者工作的时候,在第二和第三空间生活的人都处在睡眠之中!这样的社会要怎么样运转?企业管理者制定工作计划,要等自己睡着了,在第二空间生活的白领雇员们才起来干活?这样的社会沟通和工作效率一定低到惨不忍睹,根本不可能像作者想象的那样要比不搞时空隔绝而给底层人民执行“福利政策”的欧洲人在社会生产上更有竞争力。 其四,第一空间的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不可能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因为作者所描绘的空间折叠以及时间上的间隔就不导致第三空间的物价上涨。只要用的还是一个货币或者至少使用的是可兑换的货币,就一定会有影响。 还有非常重要的第五点,中国人有强烈的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迁的主观愿望。因此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不会安于现状满足于从事垃圾分选等低端的工作。小说中描绘的主人公希望能把孩子送入一个第三空间还可以的幼儿园学习音乐和舞蹈,不符合工业生产高度自动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底层人民对孩子未来教育投资的职业选择预期。在生存的压力下,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根本不会是中国家长主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是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社会,中国底层社会的家长至少会要求孩子能够进入到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去从事机器维修和控制的工作。底层社会的家长让女儿去学习音乐和舞蹈除非是认为孩子长得漂亮,有机会成年了傍大款跳出苦海。但是因为作者所描绘的极为严格的第三空间和第二、第一空间的隔绝,孩子根本没机会傍大款,因为生活中连第二空间生存的白领阶层也几乎接触不到。所以作者的人物角色设定违背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非常深入人心,对贫富不均的忍耐度比西方人低。在西方国家,华人背景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受家庭经济的影响要(远)小于其他族群。小说如果书名叫《纽约折叠》比叫《北京折叠》更有说服力。当然,换个角度来说,作为中国人的郝景芳正因为有强烈的对阶层固化的担忧,才写出这样的小说。而已经阶层固化的USA科幻界却没有人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印证了中国人对阶层固化的耐受度更低这么一个文化特征。 最后,我想说,我们确实需要对社会中出现的阶层开始固化的发展趋势保持高度警惕,并有必要采取措施设法打破,以保持一个健康社会需要的合理的阶层流动性。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8165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民日报:底层上升通道受阻 一代穷世代穷!
热度 1 xcfcn 2013-5-26 20:53
人民日报:底层上升通道受阻 一代穷世代穷! 文章主要说教育不公平。这显然只是很小的一个事实! 更大的事实是“就业不公平”,肥缺都被既得利益者攫取了。真正完全靠本事的岗位又太少了。科研、市场两张皮。
个人分类: 杂论|14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领巾同样应该质疑!
热度 13 xcfcn 2011-10-19 09:58
红领巾 PK 绿领巾 大家光 质疑绿领巾 了,其实最应该质疑的是红领巾。也就是少先队员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很扯淡的,当然团员这种做法更是!因为这是对青少年的身份歧视 / 固化! 大家看看少先队员和团员的正式说法吧: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中国少 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共青团员服从于共产党的领导,信仰共产主义,是次于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者,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成员之一,和对共产党员的要求一样,要求共青团员有先锋模范作用,在青年学生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实践中锻炼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孔老二都说“有教无类”,现在却连小学生 / 中学生都明确的搞等级制 / 身份制,成了社会的缩影/预演。不是很多学校被要求不得对学生成绩排名尤其是公开公布啊!那就从取消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开始吧!
个人分类: 杂论|500 次阅读|30 个评论
警惕特权阶层搞垮中国
热度 2 Bobby 2010-12-2 05:26
从流行的网络词汇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贫二代、农二代和近期一系社会事件来看,中国似乎形成了一个以权贵、富豪及垄断性国企员工组成的特权阶层。这个阶层的存在破坏了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弱势群体边缘化加速,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难度增大(如国家公务员考试最高考录比接近 4000:1 ),社会和网络上弥漫着一种仇富、仇官的情绪和强烈的被剥夺感。官方似乎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如《人民日报》就曾发表《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来关注贫富差距加大和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 中国年轻人最悲惨的事就是:事业上和官二代竞争,感情上和富二代竞争。 漫画出处: http://www.dianping.com/group/freelunch/topic/3501442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有相当一部分领袖是科举落第者;前苏联为什么轰然倒塌?有学者指出搞垮了苏共和前苏联的是苏共内部的一个特权阶层; 为政者应该采取措施消除特权阶层存在的条件,缩小贫富和城乡差距,强化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开辟低阶层向上发展的上升通道,让教育和就业不再依靠背景,真正实现社会公平,这不仅有利于迫在眉睫的社会稳定,也有利于中国真正实现强国梦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009 次阅读|2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