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王国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王国燕

相关日志

王国燕团队设计作品案例(14)Nature Medicine:面向精神分裂症精准诊疗的影像学标记
rubyland 2020-4-2 21:43
新闻原文链接:中科院自动化所 http://www.ia.ac.cn/xwzx/kydt/202003/t20200324_5518522.html 当看到梵高旋转的星空、艾格尼丝·马丁精细描绘的方格与重复的线条或者读到《美丽心灵》中约翰·纳什的故事时,你是否曾深深感受到心灵的触动呢?极致的才华和生命火花热烈地绽放在他们那被精神疾病笼罩的岁月里......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都伴随着诸多困难与不确定性。然而近日,一个由自动化所团队领衔发现的影像学标记或许将为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项发现吧: 中科院自动化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与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冰研究员与蒋田仔研究员领衔,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发展了一套基于多水平多组学的精神疾病研究框架。 该研究首次发现了纹状体环路功能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精准诊疗的有效生物标记 ,并从该生物标记的稳定性与可泛化性、个体化精准诊断与疗效预测模型、及生物机制解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2020年3月23日 ,《Nature Medicin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neuroimaging biomarker for striatal dysfunction in schizophrenia》的该研究论文。    论文连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793-8 图像设计:王国燕、陈磊 成果作者:刘冰、李昂等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科学家演讲:用视觉艺术捕捉前沿科学的精彩瞬间
热度 1 rubyland 2020-1-14 22:20
丰富多彩的科学封面图像,不仅可以提升论文引用率,更能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不过,为Nature、Science、Cell系列期刊设计封面图其实是个不小的难题。怎样将看起来陌生又遥远的前沿科学,变成一幅幅活泼灵动又充满艺术感的图像作品?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的王国燕老师为大家带来分享:《用视觉艺术捕捉前沿科学的精彩瞬间》。 观看完整视频请点击链接: https://v.qq.com/x/page/d0898d7031s.html 大家好,我是王国燕,来自中国科大的科技传播系。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用视觉艺术来展示前沿科学之美,协助科学家们用图像来讲故事、做科普。 一图胜千言。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Science,Cell(也称为CNS三大刊)里面的论文,可能在大家看来很深奥,离我们非常遥远。可是它们的封面,每一期都是一幅幅非常生动的科学艺术作品。这些科学艺术作品用图像讲故事,能够把冷冰冰的科学变得有温度。它们除了作为封面之外,也能够用在科技新闻和科普的文章之中,拉近前沿科学和社会大众之间的距离。 我们首先来举一个例子。大家看一看左边这张学术图片,它讲的是生物体内的细胞吃掉自身杂质的一种自然现象,叫做“细胞自噬”。在科研人员看来,这张图片可能已经非常精致和清晰;可是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好像不太能看明白它讲了些什么。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右边这幅漫画:画面中一个很呆萌的细胞坐在那里,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调料粉,正在津津有味地准备把自己给吃掉。它的身后是一个书架代表基因库,它表达的是科学家们从一个庞大的基因库里面发现了两种非常重要的蛋白激酶,可以有效地促进细胞自噬。 所以同样的内容,如果从学术图片切换到我们熟悉的、生活中的场景,一下子就变得容易理解了,也更为生动有趣。 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运用色彩、材质、形象甚至故事,把每一篇抽象的CNS论文变成一张张生动的科学图像。 科学图像的创作过程,其实挺像是给科学成果来创作电影海报。记得最初一次Nature的封面设计,是在十年以前。2009年的时候,潘建伟院士有一篇论文即将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需要一张图片来做封面。可当时中国还没人能做好这件事情,于是他建议我们科技传播系来攻克难关。 在他的建议之下,我和系里的很多师生进行了大量尝试: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运用了各种资源,做了很多很多的设计稿。最终有一稿能勉强交给Nature,就是中间红色调的这一张。 交上去之后,经过当时感觉非常漫长又煎熬的等待和期盼,最后潘建伟老师的文章成功地发表在Nature的封面上,成了封面故事文章。然而遗憾的是,最终采用的这个封面图像不是我们当初提交的那一张,而是Nature的美编重新绘制了一张图,就是右边蓝色的这一张。 这两张图很相似,但又有不同。由于实验是在长城上做的,我们原来画面中下面有一个长城,是把一张照片进行了素描化处理。但可能是考虑到版权问题,Nature的美编把这个长城重新进行了绘制,并且把画面调成了蓝色调。这样整体感就更强了,也显得很干净。 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图像才能够发表在Nature的封面上? 经过了一番探索,我发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 Nature的美术总监叫凯莉·克劳斯(Kelly Krause),她之前也是Science的美术总监。她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冲击力,任何人看到图像的第一眼就会被它深深地打动、牢牢地抓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形象上和形式上的生动,可能比科学上的严谨还要更为重要。 从第一次创作到现在,整整过了10年,我们形成了一支专业的前沿科学可视化团队。到今天为止,我们总共为中国科学家的61项成果设计过上百幅图像。 我很享受科学图像创作的过程,因为我喜欢科学,也喜欢和科学家交流——在这些成果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之前,我就成了第一个被科普的对象。科学家会告诉我这些成果是怎么来的,用了什么特别的技术,取得了哪些关键性的科学创新,它们未来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应用空间,甚至整个科研的过程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在交流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这些画面最后被我的团队成员们变成一个个漂亮的设计。 我们创作过很多的手绘故事,这是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一张,NK细胞促进胚胎发育。画面中是一个早期的胎儿,他正在被一群NK细胞们照顾着。它们有的在撒营养因子,有的在拽奶瓶,还有的在查找资料,研究怎么样才能当一个好保姆,很故事化。当陈磊沿着这个思路拿出设计稿的时候,我当时第一眼的感觉就是“完美”,果然这个设计最后成为了Cell的子刊Immunity的封面。所以一个好的设计,首先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很多中国科学家都希望能够把中国元素用在国际前沿期刊的封面上,这大概也是出于一种爱国情怀。去年有一个成果,肿瘤细胞的恶性病变被阻断。同样的内容,我们创作出两个不一样的故事:肿瘤吊床(如图左)和哪吒闹海(如图右)。 文章的作者非常喜欢哪吒闹海的设计,因为这是精心打造的一个中国故事;从绘制的功夫上来讲,也是花了左边那张图好几倍的功夫。但是最后Cell编辑的选择却恰恰是左边的这一张。所以说从期刊的角度来看,有没有用到中国故事、中国元素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一张图像要能够直接、清晰、准确又生动地表达科学内容。 我们的设计第一次登上Nature的封面是在2012年的时候,用到了一个中国元素,太极图,成果是光子的对立互补特性。光的本质是波还是粒子?有人证明过它具有波动性,也有人证明过它具有粒子性,可是之前还没有人能够同时证明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同时观测到光子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特征,一下就发了一篇Nature。 这个设计,用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互补的概念。我们用一个透明的水晶球来表达光子,它被分成了两半,形成了一个太极的阴影,传达出具有对立互补的特征。此外,西方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手绘的家族族旗也用到了太极图案。所以说,对立互补、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可能已经超越了国界。 亚纳米拉曼成像是一篇Nature成果,同时也是某一年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成像的分辨率比纳米还要小,所以叫做亚纳米。我们模拟实验的微观环境,创作出了微观摄影风格的设计(如图左);又因为卟啉分子在绿色激光的渲染之下有中国古代玉如意的感觉,所以我们又创造了另一个方案(如图右)。 我们把这两幅图在交给Nature作为封面备选的时候,同时也交给了国内外的很多媒体用于科技新闻报道。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媒体普遍采用玉如意的图像作为配图,而国外的媒体则全部采用了微观摄影风格。从此也可以看出,审美是存在一些文化差异的。 给研究对象直接做“美颜升级”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的手法。人类疱疹病毒是一个特殊的研究对象,病毒本身是没有颜色的,而我们通过3D渲染赋予了它不同的色彩和质感,让画面看上去显得更加逼真和生动。 还有另外一种创作手法叫做“无中生有”,是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可见。比如前不久的一个成果,宇称时间对称。这个成果方方面面都非常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那怎么办呢? 我们尝试着从它的实验方法中去寻找设计的线索,创作了一对跳双人舞的小人(小明和小莉),来比喻科学家在此项研究中一种新的实验方法——通过引入一个自旋辅助比特实现了量子调控。 再比如,宇宙中有一类星体叫做“磁星”,它具有很强的磁场。但是距离地球非常非常遥远,没有人见过它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根据一些非常微弱的线索,再加上补脑想象,形成了这样的画面:一颗由两个中子星合并而刚刚诞生的磁星,正在释放着大量的X射线。 最艰难的一次设计,是前年的冬天。当时下着好大好大的雪,我团队里的3D设计师马燕兵骑电动车摔倒,严重骨折住院了。而在这之前,我们刚刚答应了帮助曾杰老师的成果来做设计,快要过年了,时间本就非常紧张。 其实对我来说,多做一个或者少做一个设计,无非是多一次少一次经验的事情;可是对于作者来说,往往意义很不一样,因为这往往就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或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和耽搁。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十二分的用心去做好每一个设计。 这次的设计很特别,它似乎只适合用3D建模来完成。燕兵因为受伤,至少有一个月都不能恢复工作;而我的团队比较小,每个人分工各有不同。团队的其他成员和新上岗的3D设计师非常努力地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过不了我们自己这一关。所以很无奈,我对作者表达了歉意,这也是多年以来唯一一次我主动想要放弃设计。 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曾杰老师做了一件很冒险的事情:他要求Nature的编辑把文章的发表时间往后推迟了一个月,一般人不敢这样。这样就给我们赢来了宝贵的时间。 燕兵出院以后立即投入工作,进行了最后一次尝试,提交了方案。正是多了这最后一次的尝试和努力,多了这最后一个月的等待,这个设计不光发表在Nature的封面上,更是作为Nature官方主页的进站画面挂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给论文带来了极大的关注度。 看了这么多的科学图像,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图除了好看一点,除了能够帮助科学家们登上Nature封面风光一下,又有什么用呢? 我和英国合作者曾一起做了一项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封面故事和封面图像的使用可以让论文的引用率放大到两倍以上。 科学图像除了能够提高论文的引用率之外,还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我们国家正在努力成为世界的超级科技强国和大国。我们产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同时也需要努力做好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培根曾经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它的上下语境是,“不光取决于知识本身,还在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们一方面呼吁科学家重视科普的力量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在协助他们,让科学更吸引人,吸引更多的人。 前沿科学的艺术设计就像是一个钟摆,来回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摆动,寻找着一个平衡点。我们努力地想要把前沿科学探索发现过程中最美的瞬间用艺术作品展现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到前沿科学的魅力。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王国燕:《用视觉艺术捕捉前沿科学的精彩瞬间》 来源于果壳网: https://www.guokr.com/article/454304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设计作品案例(12):“女娲补天”获中国科技期刊2019年度“最佳封面”奖
热度 1 rubyland 2020-1-14 21:53
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发起的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最佳封面”投票结束了,此次共有1万6千多人为自己喜欢的封面投了票,根据最终得票数量,2019年度“最佳封面”投票评选结果如下: 最佳封面奖 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原创“最佳封面” 设计者 王国燕、陈磊 《科学通报》2019年第28-29期 铁死亡是铁依赖的非凋亡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分子机制与转化研究方兴未艾,成为2019年生命科学全球十大热点。浙江大学王福俤教授团队围绕肝脏及心脏等器官损伤与铁死亡开展了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Hepatology(2017封面论文:黄鼠狼给鸡拜年)和PANS(2019,高被引论文)等国际著名期刊。王福俤教授受邀为《科学通报》撰写“铁死亡与心脑血管疾病”评述(2019封面:女娲补天)。团队在国际上摔先阐明了铁死亡是心肌病和肝脏疾病的关键新机制。 优秀封面奖 《中国科学:化学科学》英文版2019年第11期 《中国科学:材料科学》(英文)2019年第8期 封面提名奖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9年第5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2019年第1期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2019年第1期 附票数情况: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设计作品案例(11)科学通报封面故事:中国海岸带首次发现古海啸文明遗址
rubyland 2020-1-14 21:4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孙立广-谢周清研究小组对广东省南澳岛的海岸沉积剖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该岛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啸袭击的历史,证实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海啸冲击大陆海岸带的事件。该研究以《南澳宋城:被海啸毁灭的古文明遗址》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科学通报》发表。 图1科学通报封面 (王国燕 陈磊设计) 特别重要的是,在海啸沉积层发现了大量宋代陶瓷器残片,而宋代之前或之后时期的陶器瓷器等遗迹却未在沉积层中发现,瓷器中不乏官窑产品,这表明宋井地区在北宋中期是一座有高度文明的小城。海啸导致宋城的毁灭,南澳岛文物遗迹的数量在海啸之后显著偏低,几乎中断,持续500年,直到明朝后期才开始留下明显的文化遗存。在岛屿南侧2公里处的沉船“南澳I号”中出土了15000枚钱币,年代集中于海啸发生之前的69年,它们可能与这次海啸有关。该研究在中国海岸带首次发现了古海啸文明遗址。 新闻来源: http://news.ustc.edu.cn/2018/1229/c15884a367094/page.htm 论文链接: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N972018-00740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苏州大学王国燕科技传播创新团队诚聘海内外青年才俊
热度 1 rubyland 2019-10-7 17:39
苏州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高校及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前身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现代大学学科体系的大学。作为苏州市全力支持的一所公立综合性大学,其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分布均衡,校园环境优美,管理机制灵活。拥有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8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近年来,随着苏州的经济崛起和苏州大学的蓬勃奋进,其在国际大学排名中表现日益突出: 根据2019年ESI数据,苏州大学1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ESI排名中国大陆第19位;2019年泰晤士大学排名中苏州大学排名中国大陆第16位;2019年US news大学排名中苏州大学位居全国第21名;2019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苏州大学位于中国大陆高校第12位;在2018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苏州大学位列全球机构第46位以及全国高校第9位。在多项国内外权威大学排名中,苏州大学稳居国内高校的前列。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坐落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位于风景秀美、精英聚集的工业园区内。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高职称、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70人,在校学生2000余人。学院下设数字传播系、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和广告系,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教育覆盖网络与新媒体、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出版学、媒介与文化产业等多个热门专业。 为适应学科交叉创新的趋势与技术驱动的新文科发展的战略需求,学院现筹建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并在学校支持下创建科技传播创新团队,以 科学传播、健康与医学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大数据与计算传播等新型交叉传播方向 展开研究与应用创新,由王国燕特聘教授领衔的科技传播创新团队现面向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发出诚挚加盟邀请。 一、相关职位及待遇要求 特聘教授 在新闻传播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标志性国际成果且具有发展潜力的杰出学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近五年在该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排名前列的SSCI或AHCI期刊)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篇。申报者通过学校评审后,可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享受特聘教授待遇,具体待遇一事一议,参考范围为年薪25-60万、购房补贴80-180万,提供相应科研启动经费,提供过渡性住房或者租房补贴。 优秀青年学者 海内外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或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要求至少1年海外学习经历,具有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良好的中英文表达与写作能力,在相关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且取得重要国际成果(SSCI或AHCI),能承担高质量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有望成为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 学者年薪20万元至30万元,提供相应学术启动经费, 提供过渡性住房或者租房补贴, 通过学校评审后,优秀青年学者可聘为A类副教授,或者B类 讲师。 师资博士后 海内外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2岁。具有较好的中英文论文表达能力、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和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除了新闻传播相关专业外,鼓励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社会科学背景的有志青年转向传播学交叉领域拓展研究。师资博士后年薪15万元至20万元,享受住房公积金,提供过渡性住房或者租房补贴,3年聘期出站后达到相应要求可聘为苏州大学教师。 二、应聘者提供的材料 (1)个人简历; (2)学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尚未毕业的博士提供在读证明及之前学历证明); (3)科研成果复印件(PDF版本); (4)其它能够说明科研能力的材料。 三、应聘程序 (1)先将上述材料发到指定的邮箱; (2)经过初筛后需进行面试,不方便面试人员可以采用视频面试方式; (3)面试结束后,经学校审批后再通知是否同意聘用。招聘方会对申请人递交的应聘材料予以保密。 四、联系人 邮箱: gywang@suda.edu.cn,标题注明:应聘某某岗位+本人姓名。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传媒学院 五、补充信息 各类人才的详细要求、待遇标准等以2019年1月出台的苏州大学人才引进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和人力资源部门的解释为准,参见: http://rsc.suda.edu.cn/9a/6d/c1508a301677/page.htm 更多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详情参见学院主页: http://sc.suda.edu.cn/ 本招聘通知一年内有效,应聘材料提供后承诺3天内回应初步评估结果。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期待你的加盟! 原链接: http://sc.suda.edu.cn/14/00/c7372a332800/page.htm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65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创)神秘“黑洞”终现身!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热度 1 rubyland 2019-4-12 12:04
原创: 桂思奇、王国燕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19年4月10日,公众号本文点击量6.6万次 作者:桂思奇、王国燕 编辑:Yuki 今天,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就在刚才,我们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的照片——来自M87星系。 这个潜伏在宇宙中施展“吸星大法”的“宇宙怪兽”,终于将它的真实风采展现给世人! 这次的黑洞照片由EHT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这是国际天文学家门共同协作完成的一个重大成就,也是一个令全球瞩目的重大成果。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六地以英语、西班牙语、汉语和日语四种语言进行了同步直播。 加入黑洞观测计划的各国天文望远镜。图片来源:北京时间 为什们说这是轰动世界的大事件呢? 因为在此之前,黑洞的模样一直都只停留在人们的猜想和推测中,虽然科学家们曾经描绘过许多关于黑洞的想象图,但没人见过真正的黑洞长什么样。 今年2月,法国梅东的巴黎天文台的 Jean-Pierre Lumine,发布了一份黑洞成像历史,为人们展示了各种黑洞的模拟图 。 1979年,巴黎天文台的Jean-PierreLumine手绘黑洞图像。图片来源:Science|J.-P.LUMINET 利用计算机模拟出的一个非旋转黑洞及其吸积盘不同角度样貌的图像。图片来源:Science|J.A.MARCK/J.-P.LUMINET 电影《星际穿越》中的黑洞。图片来源:Science|AFARCHIVE/ALAMYSTOCKPHOTO 人们对黑洞形象的猜想大多与种模拟图及科幻片中的一致: 它是一个能够吞噬其他物质和光芒的,黑暗而深邃的“无底洞” 。 黑洞是怎样形成的? 其实,黑洞并不是生来就是“宇宙怪兽”。 黑洞可以按照质量分为恒星级黑洞(质量一般是几倍或者十几倍于太阳的质量),中等质量黑洞(质量是数百到数十万倍于太阳质量)和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超过数十万倍太阳质量)。 这次M87星系中心“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 超大质量黑洞 ,一般认为每个典型的大质量星系中心都会有一个这样的超大质量黑洞。超大质量黑洞也许是恒星级黑洞在宇宙的漫长岁月里通过吞噬周围物质或者通过相互并合长大的,具体机制我们仍然不是非常清楚。 而恒星级黑洞则是由是恒星演化而来的: 在恒星的一生中,总有两种不同的力量在相互抗衡:自身的引力向内施压,而内部热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则向外抵抗力。当这两种力量不分伯仲的时候,恒星就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但恒星内部用于热核聚变的燃料终有一天要用尽,当这一天来临时,两股力量的悬殊就会显现出来:一旦恒星自身的引力占了上风,恒星就无可避免的向内坍缩,并且引力的作用会越来越剧烈。随着恒星的物质变得越来越致密,它的逃逸速度也就越来越大。 当恒星致密到逃逸速度大于光速时,一个恒星级黑洞就形成了!此时,即便是宇宙间运动速度最快的物质——光,也无法逃离黑洞了。 黑洞和各种星体的循环演变图。图片来源:腾讯网 人类如何“看到”黑洞? 霍金在生前有一个说法,黑洞是无法被人类直接进行观测的,这是因为任何进入黑洞边界的物质和光都无法再逃出。这个无法再逃逸的边界被成为事件视界。但是,在事件视界之外,周围气体被黑洞强大的引力所拉拽,形成一个炽热的吸积盘,有时还伴有喷流。 吸积盘本质上是黑洞利用其强大的引力,拉扯周围的气体形成的炽热气体盘(因为角动量守恒)。 吸积盘会放出各种不同“颜色”(频率)的辐射,帮助我们间接观测黑洞 。 黑洞积吸盘科幻图。图片来源:搜狐网 “积吸盘”还经常会在临近黑洞的地方产生定向、狭长、高速的“宇宙火柱”——“喷流”。 黑洞“喷流”科幻图。图片来源:腾讯网 通过观测吸积盘或喷流的电磁辐射(比如EHT就是通过观测毫米波段的电磁辐射,给超大质量黑洞拍照),天文学家便可以勾勒出黑洞的面貌。日本国立天文台就曾成功测量到“喷流”的根部直径,从而弄清喷流机制和绘制黑洞图像 。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强强联合为黑洞拍照 早在2006年,天文学家已经开始了对为超大质量黑洞拍照: 超大质量黑洞虽然质量很大,但是尺寸很小(对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是4百万倍太阳质量;半径只有太阳的17倍),离我们地球很远,拍照的难度很大(相当于从中国看清楚位于美国的一颗瓜子),因此只有组建口径为地球大小的望远镜才能看清楚。 到了2012年,天文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行了首次国际会议,协调全球各地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对M87星系进行观测,捕捉黑洞周围气体发出的电磁信号——这个项目被称为“ 事件视界望远镜 ”(EHT)。 事界望远镜地理位置简图。图片来源:sciencemag 天文学家们利用“ 甚长基线干涉技术 ”(VLBI),通过协调全球8个射电天文台的望远镜,甚至位于南极的望远镜SPT也加入进来,构建了一个口径等同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接收来自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波长为毫米的光子,积累了海量的数据(数个PB;一个PB是1000TB,一百万GB)。 SPT南极望远镜。图片来源:科学世界 目前,EHT大约由全球12个国家的3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中国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也是该项目的合作单位 。 通过对来自八个望远镜数据的合并和详细分析,并与计算机模拟结果进行比对等复杂“照片冲洗”过程,天文学家最终得到了黑洞的图像。 就在今天,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终于将这一伟大成果,展示给了公众! 而这也将成为人类天文史上一个无比珍贵的记忆,被世人铭记。 引用(来自网络): Here’swhatscientiststhinkablackholelookslike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4/here-s-what-scientists-think-black-hole-looks 科学家成功测定“宇宙火柱”黑洞喷流 http://tech.qq.com/a/20120929/000101.htm 天文学家将于4月10日公布重大消息:他们发现了什么?http://tech.zhejianglong.com/a/2019/0404/17315.html 微信公众号全新改版 如果你还想找到“我是科学家” 请尽快将【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设置为“星标”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喜欢记得点“在看” 【拓展阅读】 黑洞这么“贪吃”,最后会被“撑死”吗? 文章已于 2019-04-10 修改 阅读原文 阅读 6.6万 在看 601 精选留言 写留言 83 岁月静好 置顶 感谢中国科大天文系薛永泉教授、孙谋远博后两专业人士的审核把关。 删除 14 作者作者现身! 85 Citrus limon L. 说出来可能没人会相信,但是我却是激动到流出了眼泪。对未知事物的追求和探索,是一直支持我前进的动力。人的一生太短暂,能让我们探寻的秘密又太多。希望可以永生 58 孤鹰🦅 想起那个著名的眼睛:I SEE YOU 34 Qiao智 离M78星云近吗? 33 子轼。 想当年,我差300分就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天体物理专业 22 ᴛ. 霍金老先生要是看到这个新闻该有多开心啊 19 阿皮四 桂思奇好美。 4 作者小姐姐! 16 王木木 所以真的有奥特曼咯? 15 一口一鸟嗷呜嗷呜吃年糕 怎么不用华为p30拍 11 帅气大土豆 黑洞的背面是另一个镜面世界吗? 11 不瘦到两位数不改名 我猜VLBI的前两个字母就是very long吧 11 ou(朋友) 原来是个大胖甜甜圈! 2 孟扬研究ufo 科学家就连宇宙空间中真实存在的宇宙暗能量暗物质即气功状态中所接收到的宇宙能量流的物理特性及其开发和利用都无法研究,就更无法揭开宇宙科学之谜了 10 作者气功之谜可能不行,但宇宙之谜科学家能逐渐解一解。 9 李丹丹(朋友)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播系,25系,超级棒! 8 广 桂思琪和王国艳都好漂亮啊 1 作者你眼光很好! 8 Kent 索伦之眼 8 A TRAVELER 表白思奇小姐姐。 8 小魔仙 原来你真的是个洞 7 正版文兄 现场发布会有点潦草,画质和音质也全损,希望下次这么重大的事情能搞好一点,正儿八经的给人科技感 7 鳮卷卷 表白思奇小姐姐~( ̄▽ ̄~)~有才 7 砂糖さん 这么优秀的小姐姐居然也这么美呜呜呜我酸了💜💜 7 东经121北纬39°1 M78 有奥特曼吗。 6 周大仙 柴郡猫是你吗 6 周和泰 看到了,原来如此模样,不是黑乎乎一片 2 EXODUS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5 作者梗太老了 5 郭小龙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棒棒的 5 高翔 看到最后的作者名片之后,果断留言了。引力太强 5 时间的方向 要是霍金巨佬能看到这个就好了。 5 Maverick 中间是生活,旁边被吸的是我 5 yeAho 科学界的无国界合作令人感动 5 小陈 人类又前进了一步。 4 猹 所以真的有这个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播系? 4 作者超级厉害的中国科技大学了解一下? 4 徐凌 不在前排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挤进去 思奇小姐姐和王老师也太美了吧 4 兔耳袋狸 我以为科学家都是老头老太太的原来还有美女呀 说正经的黑洞里藏着什么?人进去了还能活着吗?听说是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假如真的还活着又到了另外一个时空,水源和食物不充足,还不得饿死!!!最主要的是另外一个时空没有人类可以吃的和住的地方,水土不服,无法好好工作呀? 万一遇到了外星人,语言又不通,万一这么巧遇到了长得跟人一样的生物,语言能通吗?吃的一样吗?能回去做客吗?做客还能活着回来吗? 啊…好恐怖!好惨啊…还是家里好…好吃好睡,安全 4 芝楠 魔多,索伦之眼👀 4 阳明禅 里程碑式的眺望! 4 凉凉 和艺术图很接近了! 4 vader.dong 正在看直播,真快 3 王宏Eric 表白思奇小姐姐 3 作者我也表白了 2 Beck 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去哪儿了,请小编回复 3 作者等科学家们研究 2 大毒枭 早在2006年,天文学家已经开始了对为超大质量黑洞拍照: 多字儿了? 3 作者感谢捉虫,应该是“开始对超大质量黑洞拍照” 3 想瘦的小胖子 桂思奇小鸽子好棒❤️❤️❤️ 3 Saki 思奇seeky !真的爱你😍 3 eternal 我报名去黑洞一日游 3 YES! 比起照片,我更想知道它究竟是几维的 3 时间带走一切 桂思奇后援团来了,我要上去,让小姐姐看到我 3 YLik steed神预测 3 巧啊~ 和之前预测的模拟图还是相似的 2 嗯 给庞加莱、爱因斯坦。。。跪了 2 许忠锡 不太懂射电望远镜的工作原理,5500万光年远的黑洞影像到地球的照片不需要时间间隔吗?要的话是多少时间呢?不是5500万光年吗?本文有有关内容,但是没看懂!求科普!谢谢文章作者! 2 1900 对未知的探索,对自然的敬畏,是人类的终极信仰与永无止境的追求。 2 青丘国野生九尾小毛球🦊 这必须得Muse的《Supermassive Black Hole》当BGM啊! 2 盖世英雄 不服楼上的,王国燕也很美 2 发现猫  【酷炫】 2 悦香之源 科学的有趣与传播有赖于其可视化 2 王木木 我还以为是一颗4维的球 2 暴暴 蓝 网友齐呼——甜甜圈 1 Guisb 在科学发现面前、全人类都变得像个孩子似的、欢呼雀跃! 1 陆荣春✨ 厉害了,我的桂~ 1 吃了馒头的小芋圆 为思奇打疯狂打call 1 影 来迟了,楼上的挤一挤 1 中黄剑客 科学界的盛事!!! 1 童军 没看见吗?去年他们ETH开会的合影就已经有这张照片了啊! Huangjay Che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5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10)2018年10月Cell 子刊封面
rubyland 2018-10-18 11:51
癌细胞需要代谢适应和微环境重塑才能生存。钙(Ca2 +)通量和Ca2 +依赖性信号传导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其潜在机制尚未阐明。2018年10月, 浙江大学林爱福研究组 在 Mol Cell 发表封面故事文章,揭示 长非编码RNA(lncRNA) 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作用。由王国燕和陈磊共同合作的设计被采用为本期Molecular Cell封面故事。 围绕该成果共设计两个封面效果,肿瘤温床和哪吒大战恶龙,最终上图被CELL编辑部选为封面采用。 论文题为“ LncRNA CamK-A Regulates Ca2+-Signaling-Mediate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通过RNA筛选,在肿瘤发生中鉴定了一种名为CamK-A(用于钙依赖性激酶活化的lncRNA)的长非编码RNA(lncRNA)。 CamK-A在多种人类癌症中高度表达,并通过激活Ca2 +触发信号传导参与癌症微环境重塑。在机制上,CamK-A激活Ca2 + /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PNCK,其反过来磷酸化IkBa并触发钙依赖性核因子kB(NF-kB)激活。临床上,CamK-A表达与CaMK-NF-kB轴的激活相协调,其高表达表明患者存活率较低, 表明其 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的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18)30648-8 成果介绍新闻: https://www.ulabor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84extra=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与复旦大学合作发文,实证测度科学家声望
热度 3 rubyland 2018-10-18 11:35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主页) 前言: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意义上的死亡,心脏停止跳动;第二次是社会意义上消失,葬礼后所有社会身份随之抹去;第三次是遗忘,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提起他/她的名字;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了. ——韩国作家李荣道的畅销小说《龙族》 中国科大王国燕和复旦大学唐莉合作发表了一篇科技特色的人文研究成果, 实证测度了科学家的科学声望 ( scientific fame ) ,基于全球 1.26 亿本图书文献大数据中科学家全名的词频分析,描绘出物理学家在人类历史上声望的 兴衰演变。该方法进而揭示出:虽出生不过百年,科学巨匠们的贡献与声望跨越时空,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能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成为科学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或许就是科学家们终其一生所竭力追求的人生终极价值。近日,该成果以理论研究型长文“ Long live the scientists:Tracking the scientific fame of great minds in physics ” 发表于信息计量学国际顶级期刊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上。 科学家万岁! 陈磊绘图 书籍作为知识的重要历史载体在计量学领域鲜有关注,论文引用率及发表是当前学界对科学家影响力最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但其适用范围为学术共同体内的短期评估。近年来,尽管一些基于网络及社交媒体数据提供了补充计量指标,但依赖于新媒体信息的评估历史短暂且稳定性弱。因此,作为测度科学家声望的一种尝试,该项研究基于 Google Books 的3600万本历史图书和 Google Scholar 的9000万篇学术论文, 使用了 57 种不同的语言来测试科学家全名在谷歌语料库中出现的词频 ,以大数据可视化来分析测度物理学家及主要学术贡献在学术圈以外的长周期影响力轨迹。 不同语种中爱因斯坦和牛顿科学声望的历史轨迹 研究以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两个物理学巨匠为例详述该科学声望测度方法,发现科学家在自己国家或者共同语言文化中具有影响力偏好现象:英国人牛顿被英国出版书籍提及的频次一直高于爱因斯坦,而出生于德国后又加入美国国籍的爱因斯坦,则在德国及美国出版的书籍中提及更多。总体上而言,学术圈从1948年、社会图书从1970年代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字被更多的提及。共词分析显示爱因斯坦同时与相对论(28.1%)和量子论(16.9%)更多提及,牛顿则更多与万有引力(15.2%)和微积分(7.9%)同时提及。 该测度方法进一步给出 21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物理学家名单,前5名依次为爱因斯坦、普朗克、牛顿、帕斯卡和伽利略。在400年后的今天,早期科学家如牛顿、帕斯卡,虽然已经不能站在科学前沿,但他们的贡献在历史沉淀中逐渐变成了科学知识体系的奠基石。 他们的姓名、科学成果、科学轶事(如牛顿和苹果的故事)以及顽强斗志(如排名第 6 的霍金)在书籍中为世人传颂, 演变成了科学精神文化符号 , 激励着一代代学者勇攀科学高峰。 21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5 位物理学家 (陈磊绘图) 该成果由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教师王国燕和复旦大学唐莉教授合作完成,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李传峰教授及上海财经大学胡光元副教授共同参与了研究。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影响因子为 3.5 ,同时收录入 SSCI/SCIE 一区,是信息计量学领域富有影响力的TOP期刊。 论文发表后,受到了《知识分子》、《林墨》等学术平台的深度解读, 并被《中国科学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新闻网》、 《安徽日报》以及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等媒体报道或转载。 研究得到了韩国高等研究基金、中国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支持。 论文全文阅读: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51157718300464 《知识分子》深度解读: 牛顿和爱因斯坦battle,谁的名气更大? http://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4298.html 《林墨》深度解读: 哲人其萎,思想长存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40562.html 《中国科学报》 : 新测度方法排出物理学家声望榜 (2018-10-31 第4版 综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0/340413.shtm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爱因斯坦比牛顿“影响力”更大 http://m.cyol.com/yuanchuang/2018-10/25/content_17722195.htm?from=groupmessage 中国新闻网: 学者研究新发现:爱因斯坦比牛顿更有影响力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10-25/8659870.shtml 《安徽日报》: 中科大与复旦学者合作提出科学声望测度方法 (2018-10-26第5版)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81026/article_3701982.shtml 《江淮晨报》: 牛顿和爱因斯坦 谁更“厉害”?(2018-10-16 第A05版) 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8-10/16/content_466599.htm 《合肥日报》: 中国科大学者提出 科学声望测度方法(2018-10-29) http://epaper.hf365.com/hfrb/html/2018-10/29/content_472027.htm 中国科大主页英文新闻: A Measurement of Scientific Fame http://en.ustc.edu.cn/2018/1016/c15527a341782/page.htm 中国科大主页中文新闻: 人文学院教师在信息计量学国际顶级期刊发文提出科学声望测度方法 http://news.ustc.edu.cn/2018/1015/c15884a341693/page.htm 腾讯新闻: 如果牛顿和爱因斯坦进行battle,谁的名气更大? https://new.qq.com/omn/20181015/20181015A0JIYR.html 新浪新闻: 中国科大在信息计量学国际顶级期刊发文提出科学声望的测度方法 http://news.sina.com.cn/o/2018-10-15/doc-ihmhafir7160032.shtml 搜狐新闻: 牛顿和爱因斯坦battle,谁的名气更大? https://www.sohu.com/a/259534910_100191011?spm=smmt.mt-it.fd-d.14.1539561600023WRl5Apr 网易新闻: 牛顿和爱因斯坦谁更“厉害”?新参考来了 http://3g.163.com/local/article/DU7U44EV04078CPA.html 中国网: 牛顿和爱因斯坦,谁的名气更大? 中科大与复旦学者合作提出科学声望测度方法 http://m.china.com.cn/wm/doc_1_879860_1006862.html 快科技: 爱因斯坦VS牛顿谁更厉害?看完就懂了 https://news.mydrivers.com/1/544/544665.htm 广州日报大洋网 : 学者研究新发现:爱因斯坦比牛顿更有影响力 http://news.dayoo.com/society/201810/25/140000_52342366.htm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9194 次阅读|5 个评论
王国燕在Science Communication上发文讲述《十万个为什么》好故事
rubyland 2018-8-8 00:35
近日,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作,揭示了 现象级科普 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对5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巨大培养作用。文章于8月7日在线发表在SSCI一区期刊 Science Communication 上。 这是目前为止该期刊上中国大陆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首篇文章。 1980 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经典版本 诞生于1961年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科普图书,并在半个世纪的检验中成为了中国科普图书和百科全书的代名词。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这套书用一个个身边问题启发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形成对基础科学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它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满足着读者的科学好奇心,培养了一代代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弥补着中国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并最终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发行量超过《毛泽东选集》的书。 50 年后的今天,《十万个为什么》作为自然科学类科普图书依然在中国原创图书中位居第一,成为了中国历史中至今未能被超越的现象级科学传播案例。 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版数据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第五版 第六版 出版时间 1961 1964 1970 1980 1999 2011 分册数 8 14 21 24 12 18 发行量(百万) 5.8 40 37 30 8 3 每百人占有量 0.88 5 .73 4.52 3.06 0.64 0.22 备注:数据来源于少年儿童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以问题的形式来解密身边的科学,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人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能发光?”、“ 鱼为什么能在水里呼吸?”等等。这些都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而好奇心不只属于儿童,它也是热爱真理之源泉,是探索世界之原始动力。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传记中频繁的把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的第一步归功于最初的好奇心,强烈渴求“为什么?”爱因斯坦的提出 “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现已成为格言。 书中的问题不光具有趣味性,还能够有效展开基础科学知识的介绍。 “为什么高压线不会电死鸟,却会电死人?”因为人站在地面上电流会形成回路,并由此开始介绍电压和电流的知识。“为什么我们计数的方法大都是十进制的?” 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并由此展开科学计数的数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十万个为什么以百科全书的形式涉及全方位系统化的科学。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的完整阅读,几乎就等于系统学习了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在长期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中国,十万个为什么以生动的形式、全面覆盖的内容弥补了学校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不足。 访谈叶永烈:十万个为什么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从 20 岁一直写到了 73 岁,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 作者王国燕是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她 8 岁时偶然读到这套书深深痴迷于其生动形象的科普内容,竟把整套书熟背下来并从此热爱上了科学和科普。 30 年后她调研访谈了该书的创作团队——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主要作者叶永烈,完成了这篇深度案例分析评论的论文,在国际学术领域首次全面详解了中国 现象级科普 图书 《十万个为什么》。 为国际上了解中国科普图书出版史、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以及科学教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信息来源。 王国燕继去年在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上发文之后,又一次在 SSCI 一区期刊发文, PUS 和 SC 这两本期刊是 科技传播领域 SSCI 一区仅有的两本期刊。 据悉,此前贾鹤鹏、王作跃等海 外中国学者均已 在 Science Communication 上发过文章,但中国大陆机构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文章这是目前第一篇。 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王国燕,合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教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韩国高等研究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075547018792570 中科院微信公众号深度解读:《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成为经典?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31952 “我是科学家”深度解读:这套书,明明只想满足你的好奇心,却悄悄改变了中国 http://kuaibao.qq.com/s/20180926A0A0T100?refer=spider 新浪新闻: http://news.sina.com.cn/o/2018-08-12/doc-ihhqtawx4224733.shtml 中国科大主页新闻: http://news.ustc.edu.cn/2018/0812/c15884a309652/page.htm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研部 )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8)2018年5月Nature子刊封面故事
rubyland 2018-5-15 21:21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曾杰教授研究团队,通过构筑高铂负载量的铂-硫化钼原子级分散催化剂,揭示出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作用机制,且该协同作用是通过近邻金属原子之间的配位硫原子体现出来的。该成果以“Synerg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eighbouring platinum monomers in CO2hydrogenation”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8, 13, 411-417)。 封面图片设计:王国燕、马燕兵 这个图片不光作为了封面,还做为了Nature的进站画面,画风如下: 同时在有的地方新闻宣传时还作为了High light,画风如下: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构筑了用于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铂-硫化钼原子级分散催化剂,揭示出单原子催化体系中也存在近邻原子协同催化机制。在该催化剂中,负载的铂原子取代了硫化钼中的钼原子,每个铂原子与其配位的硫原子构成了一个铂-硫活性中心。当两个活性中心部分重叠或者相接形成铂-硫-铂时,其中的两个铂原子可称为近邻铂单原子;若活性中心不相连,可称为孤立铂单原子。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近邻铂单原子的催化活性高于同等条件下孤立铂单原子的活性。研究人员结合程序升温脱附、原位红外和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三种原位表征技术,并辅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单原子在二氧化碳加氢中的反应机理。机理研究发现近邻铂原子(铂-硫-铂)之间的配位硫原子能够解离氢气,并且作为反应物和中间产物的吸附位点。在孤立铂单原子上,二氧化碳不经历甲酸中间体而直接转化为甲醇;相反,近邻铂单原子会协同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改变反应路径,使二氧化碳先转化为甲酸,甲酸进一步加氢生成甲醇。 该工作首次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突破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研究发现近邻单原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是通过其配位原子体现出来的。该发现将人们的视线从单纯对单原子的研究,延伸到对单原子的配位原子的研究,为单原子催化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高原子利用率,低配位环境,以及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等独特的性质,受到了科研人员广泛的关注。目前,大家对单原子体系活性中心的研究局限在孤立的金属单原子位点,或者金属单原子与载体配位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但是,单原子催化体系看似“独立”的活性中心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 封面故事链接: https://www.nature.com/nnano/volumes/13/issues/5 论文全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18-0089-z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WANG Guoyan I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PCST Scientific Commit
热度 2 rubyland 2018-4-13 18:13
WANG Guoyan I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PCST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pril 5th, WANG Guoyan wasannounced as amember of PCST Scientific Committee during the 2018biennial conference in New Zealand. PCST, the network for PublicCommunic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 is known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Tech communication. WANGis the firstPCST scientific committee memberfrom Chineseuniversities. Dr. WANG Guoyan is giving a presentation on PCST conference./Coutesy by Dr. WANG PCST was established in 1991 in Australia,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promoting Sci- Tech communic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ts members come from a wide range of fields, such as scien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ers, scientists for public dialogue, media disseminators, science educators, science center and museum curators, journalists and editors,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ists of scientific topics.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PCST has a total of 28 members, and half of them are reelected every two years. After nomination, the candidates are elected by PCST's global financial members, of which 4 in Europe, 4 in America and Africa, 4 in Asia and Oceania, and 2 young members from any country but under the age of thirty-five. The 15th bi-annual conference of PCST./Coutesy by Dr.WANG Dr. WANG is currently working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WANG has been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and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s well. WANG's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closely focused on commun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cutting-edge science. She has published quite some articles on top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Meanwhile, she has helped lots of scientists designing top journal covers, such as Nature, Science and Cell. In 2017, she gave a TV speech on China Center Television‘the Reunion of Science and Art’. She is also the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and the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a Scientific News Society. Science communication is a young field in China. In 2014, Cheng Donghong, the vic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 was the first Chinese representative for the PCST Scientific Committee. So far, China has a total of 3 members and 2 young members who have entered the PCST committee. (Edited by YANG Xinqi) Related link: Scientific Committee election : https://pcst.co/news/article/47 English News of USTC: \0http://en.ustc.edu.cn/news/201804/t20180413_292103.html\0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02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科大王国燕当选为PCST国际科技传播学会学术委员
热度 1 rubyland 2018-4-13 12:21
从正在新西兰达尼丁市举行的国际科技传播学会(PCST)2018年会上传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王国燕入选PCST全球学术委员会,这是科技传播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王国燕成为了中国高校首位在国际组织PCST中的任职者。 PCST(NetworkforthePublicCommunic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成立于1991年,在推动国际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成员涵盖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传播研究学者、科研机构的媒体传播者、科学教育工作者、科技馆与博物馆、科技新闻与科技编辑、面向公众对话的科学家、科学主题的视觉与表演艺术家等。PCST的学术委员会共设28名委员,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4名,每届委员会任期4年,负责组织举办PCST双年会议以及科学传播领域的各种互动交流。委员候选人经过提名后由PCST的全球会员投票选举产生,14名学术委员分布为:欧洲4名,美洲及非洲4名,亚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区4名,35岁以下青年委员2名。 第15届PCST双年会现场 王国燕一直致力于前沿科学的可视化传播,致力于科学与艺术的研究与实践。现为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党总支书记。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曾赴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访学,目前在韩国首尔大学交流合作。她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有社会影响力的论文,协助各个领域科学家的成果设计了40多项Nature、Science、Cell封面,2017年登上中央电视台做科普演讲“科学与艺术的重逢”,同年当选为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副会长。 王国燕在会场作报告 科技传播在中国起步较晚,2014年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 作为中国代表 突破国际壁垒首次入选PCST学术委员会,原中国科普研究所刘萱博士同年当选为青年委员。今年,我校王国燕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尹霖同时入选学术委员会,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任磊入选青年委员。至此,中国先后共有3名委员、2名青年委员进入PCST学术委员会。 本次国际交流得到了中国科大科研部的大力支持。 相关链接: PCST选举结果: https://pcst.co/news/article/47 新闻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804/t20180409_29196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066 次阅读|2 个评论
SSCI期刊Rural History封面故事论文:中国乡村的墙体计生标语传播
热度 1 rubyland 2018-3-22 14:23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在剑桥大学出版社主办的 Rural History 上发表了一篇封面故事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乡村的草根文化传播现象——墙体计生标语,这种正在消亡的独特传播现象即将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共同时代记忆。 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 Rural History 每年发表论文总数仅为 12 篇,该文由王国燕独著,是该刊创办 28 年来中国学者发表的首篇论文。 Rural History 同行评审意见: This is a most interesting paper! � � Rural History 第 29 卷第 1 期封面故事 :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在乡村墙体上的标语文化 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一道风景:老百姓住房的外墙上会涂抹着各种各样的宣传标语。这是用石灰或者油漆涂刷而成的一种户外媒介形态。村头、房前、河边、公路两边的围墙上,无处不见一条条醒目的墙体标语。在电视甚至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日中国农村,墙体标语依然占有着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它是中央政府通过基层政府向农民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桥梁,是中国社会环境在草根农村的缩影。2016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孩,结束了长达35年的独生子女时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政策变迁的背后,拥有8亿人口的中国农村,随处可见的计生标语以浓厚的乡土气息承载着令人惊奇的文化内容, 经历了从粗暴到温馨再到娱乐的变迁,这种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点一滴的前进脚步,见证着中国社会制度的人文演进。 � � 计生标语娱乐化:网友制作的二胎标语 文章还分析了墙体标语成为中国农村计生政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标语文化具有上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早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就提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革命战争时期更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传播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适宜于这种表达形态,墙体的低廉成本和醒目特征使其成为了农村最有影响力的户外媒介。标语文化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语言简洁醒目的特征和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魅力。 具有四个世纪悠久历史的 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 Rural History 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跨学科人文交流平台,在SSCI索引中,根据2017年期刊引用报告在History大类89本期刊中排名29(二区)。 1990 年创刊以来, Rural History 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出版 1 期,每年发表文章总数仅 10 — 12 篇。论文作者王国燕博士现为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传播,但她在国际交流时察觉到国外社会对中国计划生育充满好奇,而有关计划生育研究的国际论文却集中在人口学期刊上,缺少从文化视角的研究, 于是受到启发而撰写了题为“ Wall Slogans: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Rural Areas ”的论文。一直以来,王国燕协助着我校各基础学科的科学家论文设计期刊封面故事,这也是她自己的成果首次作为封面故事发表。据悉,这篇文章也是中国作者包括海外机构华人作者发表在该刊上的首篇论文。 � � 照片摄影:视觉中国 / 张茂 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社科基金以及韩国高等研究基金的资助。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供稿) 相关链接:  Rural History 第 29 卷第 1 期封面故事: https://doi.org/10.1017/S0956793318000043 Rural History 论文: https://doi.org/10.1017/S095679331800002X
2166 次阅读|3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8):华中科大Autophagy封面
热度 1 rubyland 2018-1-10 10:13
  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蕾蕾)2017年12月27日,华中科大生命学院薛宇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李敏教授团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在细胞自噬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自噬》(Autophagy)上发表题为“Phosphoproteome-based kinase activity profiling reveals the critical role of MAP2K2 and PLK1 in neuronal autophagy”的论文。   细胞自噬是重要的生物学过程,2016年日本著名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因发现细胞自噬机制而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失调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扮演重要角色,诱导自噬能清除神经细胞内累积的毒性蛋白,从而保护神经细胞。   本工作中,两个团队利用从传统中草药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Gouteng)中分离获取的小分子化合物柯诺辛碱和柯诺辛  碱B,诱导神经细胞自噬发生并开展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为了发现柯诺辛碱和柯诺辛碱B参与调控神经自噬的关键的因子,薛宇教授团队开发了新计算方法iKAP,结合该团行自行设计开发的自噬调控相关蛋白质数据库THANATOS(该数据库亦被同一杂志接收并已在线发表, Autophagy, 2017, doi: 10.1080/15548627.2017.1402990),从磷酸化组学数据准确预测并发现两个蛋白激酶MAP2K2和PLK1参与调控神经细胞自噬。   进一步研究表明,抑制MAP2K2和PLK1活性将显著削弱柯诺辛碱对于阿尔兹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的治疗和缓解效果。该工作不仅揭示了柯诺辛碱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理,也为揭示细胞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提供了新的计算方法。   封面图片创意为一个呆萌的自噬细胞坐在蛋白库前(代表死神数据库 THANATOS )一手拿刀(代表 MAP2K2,在自噬机制前端起作用) ,一手拿调理粉(代表 PLK1在自噬机制后端起作用 )准备美餐自己。  图像由王国燕创意、陈磊绘图。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7):潘建伟院士量子通讯Nature
rubyland 2017-12-29 14:43
2017年年末,《自然》杂志围绕本年重要科学进展和事件评选出十大科学人物(潘建伟被冠名“量子之父”)。《自然》新闻特写代理主编布伦丹?马赫(Brendan Maher)表示:“从量子通信和基因组编辑,到一场潜在核危机和美国环保政策的退步,该人物列表总结了2017年科学和科学家的成就与挫折。随后几日,”“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入选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想来和潘建伟院士还是有些渊源的,非常感谢他指引我走上了前沿科学可视化的道路。2009年潘建伟院士第一次成功实现长城上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并在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论文,将做封面之时提出建议——科技传播系应像MIT的科学可视化团队一样致力于前沿科学成果封面设计,科技传播系师生从而迈入了前沿科学成果可视化艺术的探索之路。当时,登上国际前沿期刊的中国封面屈指可数,大部分还都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而现在,随着量子实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科技传播系也努力致力于让更多普罗大众感受到科学的美丽与技术的神奇。周荣庭、王国燕、梁琰等骨干教师不断学习、实践、积累、探索,终于在科学可视化设计和美丽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显示度的独特成果,让高冷的科学由一堆堆冰冷的数据符号,转换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美丽科学艺术品。 图为2010年为潘建伟院士第一次成功实现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输实验所设计的NATURE PHOTONICS封面,第一次做封面设计就被nature关注,很受鼓舞。 2015年潘建伟院士及其同事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自然》杂志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成果。该成果进入了2015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但背后的设计工作让人崩溃!无数稿的修改和调整,无数个版本的设计!精益求精永远在路上。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52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6):诺奖石墨烯主题设计
rubyland 2017-12-29 14:30
一项由中外科学家联合完成的新成果登上2014年1月27日“自然”网站的首页头条:石墨烯、氮化硼等二维纳米材料具有只容质子穿透的特性,因而有望取代制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质子传导膜”的现有材料,催生燃料电池的革命性进步。 该成果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王奉超特任副研究员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海姆教授课题组及荷兰内梅亨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相关论文于11月26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图为王国燕、孙大平为此项成果创作的科学可视化艺术设计。 诺贝尔奖成果石墨烯的发现起源于曼彻斯特大学,也是曼彻斯特整个城市的骄傲。2016年,王国燕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期间,也曾和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合作为石墨烯展览和国际石墨烯大会设计核心视觉标识。图为王国燕和陈磊合作的石墨烯蝴蝶。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5):王中林院士NATURE成果
rubyland 2017-12-29 14:17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ames Hone研究组合作,首次在二维单原子层材料二硫化钼中实验观测到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 effect)和压电电子学效应(piezotronic effect),并首次成功实现利用单原子层压电半导体材料受应力/应变作用而产生的压电极化电荷对制得的压电电子学晶体管中的载流子输运进行有效调控。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还首次实现了在单原子层尺度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过程。他们的论文于2014年10月15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该工作为“具有高度原创性和极其重要的意义”(This work is highly original and significant),“在柔性电子学中具有重要应用”。 图为王国燕梁琰、孙大平等共同为该项成果设计的多个封面创意: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4):郭光灿院士NATURE成果
rubyland 2017-12-29 14: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教授研究组在量子冷却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组与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理论组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麦克斯韦妖式的量子算法冷却,并在光学系统中利用量子模拟技术实验演示了这种量子冷却方法的工作原理。这项研究成果2014年1月19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下图3个呆萌的麦克斯韦妖是王国燕 和陈磊合作 手绘作品。郭光灿院士表示特别喜欢第一张, 只要上百科搜索“ 麦克斯韦妖式的量子冷却 ”就会匹配 到第一图片啦!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光的波—粒叠加状态,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该成果作为封面故事文章发表于2012年9月份的《自然—光子学》,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察》栏目以《波—粒叠加》为题撰文评述了这一研究成果。 2017年8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消息,该校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非局域量子模拟器,并验证“宇称-时间”世界中的超光速现象,发现信息能以1.9倍的光速传播。该成果首次展示非局域性在量子模拟中的重要作用,完成经典计算机无法模拟的任务,为量子模拟器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成果日前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图为王国燕、马燕兵等合作的科学可视化封面设计:PT对称导致超光速。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3):王福俤教授的Hepatology
rubyland 2017-12-29 13:57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肝脏学》2017年8月期封面故事在线发表了王福俤与闵军霞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Characterization of Ferroptosis in Murine Models of Hemochromatosis”。 本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肝脏损伤中存在铁死亡的新模式,明确铁稳态失衡诱导铁死亡新机制,揭示铁死亡是防治肝脏损伤的关键靶点。该成果极大丰富了铁代谢异常疾病的病理机制,为肝脏疾病及血色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图为王国燕、陈磊创作的封面故事:黄鼠狼给鸡百年。 铁死亡(Ferroptosis) 是一种不同于凋亡而依赖于铁离子的细胞死亡新方式。 鸡 代表健康生命或健康肝细胞; 黄鼠狼携带的礼物 比喻成过多的铁离子,可诱发肝细胞或机体(鸡)损伤,从而导致死亡“铁死亡”; 黄鼠狼周围满地鸡毛 寓意已经被吃掉的鸡(铁死亡发生); 中间篱笆 是阻止黄鼠狼吃鸡(铁死亡)的保护屏障,也正是本成果发现的铁死亡发生的保护基因膜蛋白Slc7a11; 篱笆的形状 正是这个膜蛋白跨膜折叠的结构模式图。 正逢鸡年,寓意吉祥,传达中国元素与文化。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2):杜江峰院士Science成果
热度 1 rubyland 2017-12-29 13: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团队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该成果2016年3月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科学》杂志还评论其“实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称“此工作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质分子实时成像的里程碑”。图为王国燕博士团队为杜江峰院士课题组的成果设计的科学可视化艺术作品。 中国科大杜江峰教授研究组及其理论合作者成功地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单核自旋对的探测及其原子尺度的结构分析。该实验利用掺杂金刚石中的氮-空位单电子自旋(以下简写为NV)作为磁探针,刻画出两个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和原子尺度上的结构及取向信息。此结果表明,动力学解耦作用下的NV探针是实现单分子结构解析和谱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可帮助我们直接测量原子尺度上单个物质单元的组成、结构及动力学性质,获取被系综统计平均掩盖的个体单元独特信息,从而更本质地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为实现亚纳米尺度上的磁共振成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可能孕育出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ysics上 。 图为王国燕博士团队为杜江峰院士课题组的成果设计的科学可视化艺术作品。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3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国燕团队CNS封面设计作品案例(1)侯建国院士NATURE成果
热度 1 rubyland 2017-12-29 13:37
2016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教授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纳腔等离激元增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分子间偶极耦合的直接成像观察,从实空间上展示了分子间能量转移的相干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31日的《自然》上。图为王国燕、孙大平合作的科学可视化艺术设计,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系列期刊上作为学术亮点图片展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2013年6月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该项成果。三位审稿人盛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开辟了该领域的一片新天地”、“是一项设计精妙的实验观测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意义重大的工作”。世界著名纳米光子学专家还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撰文评述了这项研究。 图为中国科大王国燕、梁琰等合作设计的封面艺术图。图1在Nature网站上作为 志学术亮点图片新闻 发布。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1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国燕博士团队为蔡刚教授Science设计的封面作品展示
rubyland 2017-12-29 13:19
新闻来源: http://www.cas.cn/syky/201712/t20171201_4625469.shtml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命学院 蔡刚与南京农业大学王伟武合作,首次在亚纳米尺度上描绘出DNA修复的关键蛋白ATR激酶的三维结构,从而可以了解这种蛋白对DNA损伤的响应机制,该成果发表在12月1日的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 细胞通过不断分裂来修补和替换受损组织,每一次的分裂都需要重新“复印”一次细胞的“遗传蓝图”。随着DNA的复制,“错印”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损伤若是置之不理,就会导致细胞的死亡。 一旦感受到DNA损伤的迹象,一种叫做ATR激酶的蛋白质就会活化细胞固有修复系统。作为机体负责维持细胞稳态的六大蛋白质激酶之一,ATR蛋白负责启动细胞对DNA损伤和复制压力的修复。当这个家族的蛋白质发现了问题,比如DNA损伤,ATR就会激活修复损伤所必须的下游信号通路。解析ATR激酶的活化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包括ATR激酶是如何响应DNA损伤的,又是如何被活化的。论 文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蔡 刚教授介绍说,他的团队利用电子显微镜,在3.9埃即0.39纳米的精度下构建了酵母中的Mec1-Ddc2复合物的原子模型。这种复合物,对应于人体内的ATR蛋白和它的信号通路伴侣蛋白ATRIP。酵母Mec1-Ddc2复合物和人类ATR-ATRIP复合物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结构相似度高。“我们相信从酵母Mec1-Ddc2复合物中获得的信息,能够帮助阐明人类ATR-ATRIP复合物的结构和分子机制。” 通过ATR-ATRIP复合物启动细胞DNA损伤应答 /王国燕、陈磊制图 酵母Mec1-Ddc2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王国燕、马燕兵制图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国燕博士团队设计作品登上Cell 子刊 Immunity封面
热度 1 rubyland 2017-12-29 13:12
新闻来源: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712/t20171220_290024.html 胚胎发育过程中需要形成特殊的母胎界面来呵护胎儿的正常发育。母胎界面包括大量蜕膜自然杀伤细胞(dNK),这种细胞在妊娠前三个月占淋巴细胞总量的70%,如此大量存在的dNK细胞在胚胎发育中发挥何种作用尚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魏海明教授和田志刚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在人和小鼠早期妊娠蜕膜组织局部存在大量CD49a+Eomes+NK细胞亚群,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胚胎的发育。缺失这种可以分泌生长因子的NK细胞,会出现胚胎生长受限现象。该工作2017年12月19日发表于Cell出版集团旗下免疫学顶级期刊《Immunity》,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大生命学院傅斌清副研究员、博士生周永刚和倪想。清华大学医学院董忠军教授和安徽省立医院童先宏博士等参与研究工作。 为了挽救由于NK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减少导致的胚胎生长受限,课题组在体外用骨髓造血干细胞诱导出蜕膜样NK细胞,并对小鼠进行静脉过继转输治疗,转输后的老龄鼠和生长因子缺陷鼠妊娠结局明显改善,胚胎生长受限缓解。该研究发现了NK细胞在蜕膜组织局部具有独特的促进胚胎发育的生理学功能,所探索的定向诱导特定功能NK细胞过继转输方案,为临床治疗胚胎生长受限和反复流产等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图: 蜕膜NK细胞(黄色细胞)在滋养层细胞(绿色细胞)的刺激下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白色和蓝色颗粒)促进胚胎生长(Immunity2017年12月封面,傅斌清创意,王国燕、陈磊绘图) Immunity杂志专业审稿人认为该工作是非常引人入胜的重要发现,会引起生殖免疫领域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该工作入选为Immunity十二月封面文章。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王国燕博士的设计团队一直专注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先后协助几十个科学家团队的Nature,Science ,Cell,PNAS等论文设计过大量期刊封面,合作请联系: gywang(at)ustc.edu.cn 王国燕的学术主页: http://stpc.kankexue.com/teachingStaff/201.html 王国燕的百度百科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5%9B%BD%E7%87%95/20394991?fr=aladdin
44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前沿科学传播者王国燕CCTV2演讲:科学与艺术的重逢
rubyland 2017-8-16 17:53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近日,CCTV2黄金时段节目《未来架构师》呈现了一场关于“探究科学真谛,发现科学之美”的主题科普演讲,解码科学冰冷符号背后的艺术密码,让高冷知识“落地”于衣食住行。中国科大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国燕博士受邀登上讲坛,演讲并展现我校科技传播团队科学可视化艺术的成果及背后故事。 王国燕 CCTV2 《未来架构师》科学之美演讲 腾讯视频网址: https://v.qq.com/x/page/c06561bdxlm.html Youtube视频网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Cjs79IR08I 在8月13日晚上的《未来架构师》节目中,王国燕首先讲述了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封面上的科学可视化艺术创作竟是源自于八年前的往事:2009年潘建伟院士第一次成功实现长城上量子隐形传输实验并在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论文,将做封面之时提出建议——科技传播系应像MIT的科学可视化团队一样致力于前沿科学成果封面设计,科技传播系师生从而迈入了前沿科学成果可视化艺术的探索之路。当时,登上国际前沿期刊的中国封面屈指可数,大部分还都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而现在,随着量子实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科技传播系也努力致力于让更多普罗大众感受到科学的美丽与技术的神奇。周荣庭、王国燕、梁琰等骨干教师不断学习、实践、积累、探索,终于在科学可视化设计和美丽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显示度的独特成果,让高冷的科学由一堆堆冰冷的数据符号,转换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美丽科学艺术品。前沿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过程很快乐,极大的满足了王国燕对于前沿科学的好奇心。而在这些艺术表现力背后的“达芬奇密码”,源自于科学的理性。 然后展示了梁琰博士主创的《美丽化学》电影,通过硝酸盐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的沉淀反应,金属锌置换出铅的置换反应等实验展现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美丽,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述:这是一部风花雪月的化学电影,充满了科学的浪漫主义色彩。 梁琰主创的《美丽化学》:铅树的生成 通过现场实验操作,让观众用自己的双眼直观地去感受到科学背后的艺术魅力:美,是无处不在的,科学实验和发现的过程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美妙。并用显微镜来观察酱油、花粉、黄瓜等身边常见事物,观察的视角变了,熟视无睹的东西也会呈现出美感。尤其是每家每户每天厨房都会用到的黑乎乎的酱油,普通中甚至带点“丑”,但在显微镜下却是一幅微观世界的奇妙美景,从而引导现场观众一起发现:原来科学之美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现场实验:科学之美就在身边 此外,王国燕还在节目中以摄影构图中的“黄金构图法”为例,向观众证明“艺术形式的背后起作用的是科学理性”。 现场观众随即纷纷拿起手机自拍构图,寻找画面中的黄金焦点,更有观众评论道:“没想到拍照有这么多讲究!”、“太震撼了!原来科学美得如此‘有个性’!”。 最后以福楼拜的“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终将在山顶上重逢”结尾,阐释了科学就像所有的电影、音乐、文学和艺术一样,科学也有它迷人的另一面,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也可以是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 王国燕自2009年来一直致力于前沿科学可视化的研究及实践,是我校9715校友,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科大。曾于剑桥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首尔大学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研究组访学,现为中国科大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科技传播系总支书记,同时兼任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副会长,国际公众科技传播学会PCST会员。 CCTV2: 科学传播领域前沿工作者王国燕 本期《未来架构师》的另外两个嘉宾分别为鲁白和吴军。原腾讯副总裁、知识网红吴军在本期节目中谈论科学之光,颠覆传统思维揭露“科学”本质,为唤醒人们对于事物的正确理解;而有着科学界“老顽童”之称的神经生物学家兼《知识分子》主编的鲁白教授则以“科学与科技的区别”为题展开深度探讨。鲁白和吴军两位科学大咖以及科技传播者王国燕的演讲使得本期《未来架构师》不仅有“深度”,更有“温度”。 《未来架构师》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档大型探索互动科普演讲新节目,每周日晚上首播,以“看见不可见,敢做不可能”为创作立意,节目主持人为陈伟鸿。在这里能看到最极致的人生,最炫酷的科技,最异想天开的艺术,最具孩童般“初心”的创造。节目旨在贴合社会大众的求知神经,引领不可思议的未来,推动世界未知的边界,找回每个人弥足珍贵的创造力。在全球邀请拥有改变世界影响人类力量的科技界领军人物,如《未来简史》作者瓦尔·赫拉利、数学家丘成桐、幸福心理学者彭凯平、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等科学大咖,带领人们窥探未来,在观点碰撞中产生对未来的探索,跨界分享科学背后的人文思考。 相关链接: CCTV2《未来架构师》第4期完整节目 中国日报网: 《未来架构师》,艺术背后的“达芬奇密码”源于科学的理性 光明网:《未来架构师》让高冷知识“落地”于衣食住行 央视财经:万万没想到!原来厨房里有这么多被错过的美!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4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安徽日报:中国科大科幻文学的青春身影
rubyland 2017-8-16 17:46
【安徽日报】首届全国青少年优秀原创科幻作品大赛近日揭晓,中科大学子的4篇作品脱颖而出——科幻文学的青春身影 2017-08-04 10:22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本报记者 晋文婧 理工学子的幻想世界,你懂吗? “桥头下,老疯子一边啃包子,一边自言自语:‘那小子是哪个宇宙的?’……”科大少年班学生祖一鸣写作的科幻小说《桥头下的老疯子》,讲述关于宇宙的故事,看似信手拈来,却都是科学素材。这是一篇阐述时间和平行宇宙间的联系的严肃作品,却也有穿越与悬疑的IP属性,读来颇有意趣。 近日,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优秀原创科幻作品大赛”传来佳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荐的4部科幻作品《桥头下的老疯子》《黎明》《父亲》《创纪元之战》全部获奖,其中《桥头下的老疯子》摘得全国短篇科幻小说大学组唯一的一等奖。大赛以“未来中国”为主题,历时近一年,覆盖了20余个省、市、自治区,共收到科幻作品4000余件。中科大科技传播系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王国燕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她认为,此次比赛,反映了当下科幻文学蓄势待发的状态。 尽管中国科幻当前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名家名作少,作品成熟度不够,出版能力、受众人数和市场规模有限等。但毋庸置疑的是,科幻文学在理工科背景的年轻人中,从来不乏拥趸。 2015年6月,80后女作家夏笳的微型科幻小说 《让我们说说话》在英国权威科学刊物《Nature(自然)》上发表,杂志上第一次出现6个中文字——让我们说说话。这个事件在业内引起不小的震动。同样在那年,在英国访学的王国燕打算回国开设《创意科普》的课程,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个课堂上释放科学灵感。 让想象力超越现实语境的束缚,又植根于扎实的科学基础和理工背景,这是中科大开设科技特色人文课程的优势。学生们画科幻漫画、利用AR、VR技术做科幻视频,但是,“学生们交的作业中,最出彩的就是科幻小说。 ”为此,王老师准备今后再为学生们增加一门专门的课程《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正在升温,正在重回年轻人的视野。回顾历史,著名作家老舍写过《猫城记》这样的科幻小说。中国科幻小说自梁启超、鲁迅引入中国以来,100多年来始终走的是小众路线。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在这本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杂志上,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旅行》被分类为科学小说开始连载。 1903年的秋天,23岁的鲁迅开始翻译《月界旅行》。晚清时并无科幻这种说法,当时通行的说法是“科学小说”,主题多为呼吁科学救国、批判封建迷信、唤醒民族意识。上世纪60年代,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科幻前辈。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销量达到三四百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科幻小说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独有的文学品类,以刘慈欣、韩松、何夕、潘海天等新一代科幻作家为代表。 有影响力的作品不断涌现,在它们的感染和带动下,青少年作者群和读者群更多地参与进来。从2006年起,《三体》的宏大构思和穿越古今的想象力就震撼了许多读者,几乎每一个热爱科幻的年轻学子都会提到国外的凡尔纳、国内的刘慈欣。课余时光,中科大的“理工男”也爱讨论刘慈欣《三体》里的细枝末节,讨论自己对科幻的理解。祖一鸣听说自己初出茅庐的作品得到认可,十分高兴,“能够获奖可能更多来自作品中浓重的物理思想,这是我在科大学习和同学交流中慢慢养成的。科大的这种科学与理性的思维方式,是我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科学素养和文学功底是基础,逻辑思维的严密是科幻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天马行空的想象是科幻文学创作的突破口。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既是人类想象力的竞技和挑战游戏,更是人类用科学精神追寻未来光明的路径。 如果说中国科幻小说的发端,体现的是一个近代中国的强国梦,那么目前国内科幻文学浪潮则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意义。王老师认为,当下的文化环境与教育环境都在发生变化,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及创造力培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国内科技界“诺奖级”的成果正在不断增加。这是科幻文化发力的基石。 或将成为未来科学家的年轻人们,懂得科幻作家的创作初心不是想当“预言帝”,而是如何将烂熟于胸的科学知识和正在思考的科学问题,用亲近的、有趣的方式与大众分享,与未来分享。假以时日,科幻创作队伍,科幻文学整个产业、生态链条的建立与完善并非不可破解的难题。 (原标题:科幻文学的青春身影)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大获全国青少年原创科幻大赛一等奖
rubyland 2017-8-15 17:00
近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 “ 首届全国青少年优秀原创科幻作品大赛 ” 传来佳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校团委、人文学院科技传播系联合推选的科幻作品《桥头下的老疯子》摘得全国短篇科幻小说大学组唯一的一等奖;同时,中国科大推荐的 4 部科幻作品全部获奖。    本次大赛以 “ 未来中国 ” 为主题,历时近一年,覆盖了 20 余个省市自治区,面向大学生、中小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征集作品,共收到科幻作品 4000 余件。经过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金力等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细致评定与层层筛选,最终有 70 位不同年龄段的作者获奖。其中,科幻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大学组奖项各设置为: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2 名,三等奖和优秀奖各 3 名。    在科幻短篇小说组大学组中,中国科大 2013 级少年班学院祖一鸣同学作品《桥头下的老疯子》荣获一等奖,这也是该组中唯一的一等奖作品;地空学院 2013 级本科生袁恺鑫作品《黎明》获得三等奖; 2013 少年班学院魏哲远作品《父亲》获得优秀奖。在微型小说组大学组中,科技传播系 2015 级研究生的沈佳斐作品《创纪元之战》获得三等奖。    《桥头下的老疯子》主要阐述的是时间和平行宇宙间的联系,并且有穿越与悬疑的元素,对涉及到时间、平行宇宙以及人类大脑等部分进行解说和猜想。 “ 很高兴我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能够获奖可能更多来自作品中浓重的物理思想,这是我在科大学习和同学交流中慢慢养成的。科大的这种科学与理性的思维方式,是我作品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 祖一鸣在知悉获得一等奖后这样说道。    中国科大科幻作品指导老师王国燕在介绍本次活动时说: “ 第一次带领同学参加全国科幻大赛,选送的 4 个作品全部获奖,非常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在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我们可能并不具备特别优势,但在科技背景的文化竞争活动中,科大学子优势明显。 ”    近两年来,随着全国层面科幻创作浪潮的掀起,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教师王国燕通过新设课程《创意科普》来培育优秀科普创意,并通过与校团委联合主办的全校 “ 科学智慧火花科普创意大赛 ” 推动在校同学积极科幻创意创作,最终通过校科研部推荐具代表性的作品参加本次全国首届科幻作品大赛。该活动在彰显中国科大校园文化特色的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创意思维,使想象力超越现实语境的束缚,又根植于扎实的科学基础和理工背景,这也正是科大科技特色人文的优势和潜力之所在。 桥头下的老疯子全文: 桥头下的老疯子 在旧城区的第一座桥头下,有一个老疯子。虽然大家都叫他老疯子,但是听说,他的年龄并不大。 老疯子喜欢讲一些疯疯癫癫的故事,周围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听,但是家长们严令禁止孩子接近他。因为据说,老疯子杀过人,他自己说的。 我也很喜欢老疯子的故事,为此,我特意在这附近租了个房子,专门去听他的故事。老疯子的故事很有趣,会给我带来许多创作上的灵感。所以哪怕附近的人警告了我很多次,说老疯子是个危险的家伙,我也毫不在意。真正的杀人犯我都见过,还会怕这样一个疯疯癫癫的家伙? 多亏了老疯子,我已经完成了好几部小说。我准备把他们编成书出版,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老疯子的回忆》。这本书一定会大卖,我对此深信不疑。 这一天,我照例来到桥头下,带着老疯子的早餐。 “喂,”老疯子神秘兮兮地对我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是一名教授!” “哦?”我做出一副惊讶地表情,熟练地在纸上记下这一点,然后问道,“那么,您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呢?” 老疯子咬了一口包子,露出一副不屑的表情:“你懂什么,我是自愿变成这样的!要知道,我可是做过世界第一富豪,甚至统治过世界的人!什么地位我没有拥有过?什么奢侈的生活我没有体验过?嘿嘿,只有疯子,我是第一次做,不过说真的,做疯子很有趣,很有趣!哈哈哈!” 没错,在老疯子之前的故事中,他不仅做过富豪、统治者,甚至还做过杀手、航海家、飞行员 .... 但是教授,他还是第一次提到。 “请问教授,您能跟我说说,自己的故事吗?” “看在你给我带早餐的份上,我就花些功夫给你说说吧!” 瞧,这就是我给老疯子带早餐的原因。 “唔,当年,我是一名专门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教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已经提出了 100 多年,人类对于时间的理解也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一直以来,时间都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只能随着时间的脚步向前进,难道不能尝试着跟时间唱个反调吗?嘿,小伙子,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想,您的意思大概是时空穿梭?” “时空穿梭 .... 真是个不专业到家的词汇,算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那么,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改变时间吗?” “额,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就能逆转时间?”电视上好像是这么说的。 “啊啊啊!我受不了了!听听,多么丑陋的回答!爱因斯坦要是听到了你的话,一定会气得从坟墓里爬出来!哈哈!小伙子,你为世界物理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救活了爱因斯坦!哦,对不起,我现在是不是应该好好谢谢你?” 看到老疯子在那里又气又跳,连眼泪都笑了出来,我竟然感觉到一丝尴尬。桥洞中,老疯子的声音一遍遍地回响,好像连它也在嘲讽我。但是我不在意。 “相对论,相对论,就是相对运动下产生的理论!爱因斯坦的整个理论就是建立在光速不变的基础上,超越光速就能逆转时间?扯淡!超光速之后的世界谁也不知道,逆转时间就是在做梦!做梦!” 他是个疯子,我可以容忍他说的每一句话。我默默在心里对自己说。 老疯子越说越激动:“相对论就是,任何一个物体都是运动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而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时候,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上的时间就会被压缩。也就是说,如果你乘坐一个速度很快的宇宙飞船远离地球,再回到地球,宇宙飞船上只过了两天,但是地球上可能已经过去了两百年!如果该死的飞船速度足够快,几乎到了光速,那么飞船上的一分钟,可以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万年!哈哈哈!一万年!” 我拿出纸巾,擦了擦老疯子喷到我衣服上的口水,然后继续记录。突然,作家的思维让我意识到了什么:“可是,既然是相对运动,不是也可以将飞船看做静止的吗?那么,为什么不是地球上的两天相当于飞船上的两百年呢?” “咦?能想到这个问题,说明你还不是特别蠢。这其中牵扯到加速度效应,我想以你现在的知识水平应该不希望了解到这些东西。瞧,我多么体贴!” “所以,从这来看,时间可以被拉长,可以被压缩,但是绝对不可能被逆转!也就是说,作用在一个人身上的时间,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你本来能活八十年,那么不管怎么折腾,你的身体这个参考系上的时间过了八十年之后,你也还是会‘ BOW ’!变成一具可爱的尸体!哈哈哈!” “所以,返老还童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我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与一个研究平行宇宙朋友的交谈,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要到重头戏了!老疯子的很多故事就像电影,哦不,可能比电影还要精彩,就好像他真的经历过那些事情一样。疯子的脑袋中,像是蕴藏着无数个世界。 “小家伙,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感觉现在发生的一切曾经在梦里见到过?” 虽然老疯子问得很突然,但是我早已习惯。为了故事,我很认真地回答道:“您说的是既视感吧?这是个心理学上的现象,是大脑中的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嘿嘿,你真是这么想的吗?悲哀!什么是心理学?在我看来,心理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与空想上的学术!没有任何科学性,没有任何理论性!你说这是大脑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的相互作用?人类至今对自己大脑的了解不足百分之一,你凭什么这么说?都是臆测,臆测!” 我不生气,一点也不,毕竟,能和一个疯子讲道理的人,多半也是疯子。更关键的是,我很快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你知道什么是平行宇宙吗?” 疯子的思维果然跳跃,但是这次没等我回答,老疯子就自行说起来。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不是生活在三维空间,而是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就比如一张纸上,我们就像愚蠢的漫画书小人!把这张纸拿去复印,就能得到无数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纸,当然由于墨迹的问题,有些细小的地方会不一样,比如有某个标点没印上去,可能有人会因此变成弱智,但是这不影响整体。把这些纸复印无穷无尽的份数,对于其中的一张纸而言,其他纸就是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听起来很有意思,某些科幻电影里是不是有这样的桥段? “这些个平行宇宙之间极其相似,但总会或多或少有些差别,哦,就像你给我带的这几个该死的包子,不过说起来,你这包子是从哪里买的,味道还不错。” 味道当然不错,周围一里地的包子店我都跑了一遍,就这家的包子是你最喜欢的。而且这包子似乎还有让人失忆的功能,老疯子每天都会向我问一遍同样的问题。 “不过,最关键的就是,这些平行宇宙间的时间,是相互独立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 ... 额,时空穿梭?” “天呐!虽然你用的这个词让我恨不得撕烂你的脸,但是你说对了!难以置信你这样的人都能答对,是蒙的吧?没错,肯定是蒙的!” 我丝毫不在乎老疯子的冷嘲热讽,而且一点都不尴尬,因为我没心思考虑这些。 “然后呢?” “然后?哦,对了。我的朋友告诉我,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不是心理学上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原理,而是来自于平行宇宙!” 老疯子拿起没吃完的两个包子:“在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平行宇宙,由于时间相互独立,所以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中没发生的事情,在那个宇宙可以发生过。” “于是在某个点,”老疯子先在一个包子上咬了一口,又在另一个包子上同样的地方咬了一口,“就在我咬到第二个该死的包子的前一刻,它看到了另一个宇宙,自己被咬了一口的事实,也就是第一个该死的包子,于是它就可以提前预知自己的命运。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用处——他们都会被我吃掉。”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平行宇宙中,另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通过某种方式传到了这里我们的脑子里,这样形成的?” 老疯子露出一副很惊讶的表情:“咦?你竟然能够理解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没有接他的话,而是继续问道:“但是,这也是你的臆测,完全没有办法证明,你怎么能说它是对的呢?” “放屁!”老疯子急的跳了起来,“谁说我没有办法证明?我能证明!我成功了!我早就成功了!该死的,你竟然敢质疑我!” 虽然被骂地狗血喷头,但我还是微笑着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请问你是怎么证明的呢?” “哼!”老疯子一脸余气未消的样子,“要不是看在你给我送包子的份上,我才不会再跟你废话!” 看吧,包子的作用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等老疯子气消了,他才继续说道:“提出这个设想后,我们两个人一起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嘿嘿,胆大包天的假设!既然平行宇宙的影像能够传到我们这里,那我们这里的影像也同样能传到其他的平行宇宙,考虑到这些影像都是通过大脑传播的,那我们能不能更近一步,将我们大脑里更多的东西传过去?” “更多的东西?” “没错!更多的东西!包括你的记忆,思维,还有一些不值钱的东西,比如你肮脏的思想。用你那该死的话说,就是把你的灵魂,全部送过去!” 有意思,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故事。 “但是,要想进行实验,就要搞清楚这种现象的原理。该死的原理!几经实验之后,我们发现,人类的大脑中的某个区域,会发送和接受某种信号。这种信号不是电磁波信号,它的位置、速度都没有办法测出来,甚至连波长、频率也没有办法得到。就好像它是从虚无缥缈中‘ BOW ’地跳出来一样。” “那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信号存在的?” “怎么得到的?很简单,只要把人脑分成几块,就像切豆腐一样。然后分别进行信号屏蔽,最后看输出的神经信号就行了。很简单吧?从这点来看,人比猴子要好用地多。虽然这种信号我们看不到,但是那块区域在完全屏蔽之后,再减去本底,还是会无规律地输出神经信号,所以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 “你们 ... ”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你们进行活人实验?” 老疯子显得毫不在乎:“科学嘛,就是要有牺牲,无非是牺牲的谁而已,瞧,我不是把自己也牺牲掉了吗?况且,那些都是志愿者,志愿者懂吗?” 我不想纠结这个问题:“之后呢?” “之后就更简单了,我们想办法刺激大脑,就像刺激青蛙的神经一样,把这个信号加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发现,这种信号发射远远比接收要容易,因为发射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是接收却无法控制。这和你可以控制自己揍别人,却没有办法控制别人不揍自己是一个道理。问题是,哪怕我们发射了,另一个平行宇宙接收到了,我们这里也什么都不知道。就算是另一个平行宇宙想要联系我们,他们发出的信号会在无数个平行宇宙中准确地找到我们这个宇宙吗?于是研究,陷入了该死的瓶颈。” 这个时候,我好像猜到了他接下来要说什么,小说里面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于是,我提出来,要自己亲自进行这项伟大的实验,只有这样,我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的。当然,我那老朋友毅然拒绝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功。我们甚至不知道,那块区域是不是真有这个作用。即便真的发出了信号,这种信号能够到达其他的宇宙吗?我们测不到,只能悲哀地猜测。之前的几个志愿者,都再也没有醒来过。他们是去了另一个宇宙,还是直接下了地狱,谁也不知道,要冒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我的老朋友很稳重,他想先在理论上解决一切,但是我等不了!最终,我说服了那个老顽固。嘿嘿,我想做的事情,还没有人能够阻止!于是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夜晚,我试用了那一台我亲手制造的设备。说实话,这种感觉挺让人自豪的,尤其是当自己要把自己毁灭的时候,想想都让人激动。” 我觉得,即便他真的曾经是一位教授,那也是个疯子。 “在数不清时间的恶心、呕吐感之后,我醒了过来。也就是醒来的一瞬间,我意识到自己是对的。假如我不是在做该死的梦,那么我一定是来到了另一个宇宙。只是,大概当时对大脑的刺激太强,我一下子进入到少年时期的自己的身体中。哦,也许你不知道的是,这种自己与自己融合的状态很奇妙,两个‘我’都有一种理所当然地感觉。我确定这不是精神分裂,而且我的的确确能够体会到,两个宇宙中的自己,没有什么不同。” “那一刻,我很庆幸。虽然不知道其他的志愿者怎么样,但我确实成功了。你看,我用自己证明了自己的理论,还有比这更好的说服手段吗?但我那个可怜的老朋友,大概永远都接触不到真相了。不知道为什么,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很开心,嘿嘿。” 笔尖在我手中飞速地运动,我记得很认真,老疯子讲得也很投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真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 “你知道我的成功意味着什么吗?用你这悲哀的小脑瓜好好想一想!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将记忆保存下来!就像你玩那些无聊的电子游戏,不停地存档,直到某一次,就能够创造出最完美的人!甚至某个人的记忆,能够永远存在!当然,我是一位严谨的研究员,这大概是我一辈子也摆脱不掉的缺点。一次实验难免缺乏说服力,于是我再一次经历自己的人生。这一次有了另一个宇宙的基础,我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是最后,我还是躺在了自己制造的机器上面。不过这一次,我没有选择和我那个老朋友合作,我怕他知道我成功之后,会亲自尝试。凭我对他的了解,那老东西一定会这么做!幸运的是,第二次我又成功了。” “这一次我回到了更小的时候,但这不重要。两次成功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我完成了这个伟大的理论!但是我突然改变了主意,我没有宣扬这个伟大的成就,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政治和人道上面的东西。我讨厌政治,更讨厌人道。不过政治和人道都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基础上,如果只有我运用这个理论,不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吗!瞧,我很聪明吧?” “于是,我很快发现了生活的另一个乐趣,那就是角色扮演。两次实验,好像把我的大脑扩展了很多,我能记住很多的东西,智商上面好像也有所增长。我凭借另一个宇宙的记忆,在这个宇宙兴风作浪,嘿,我喜欢这个成语,兴风作浪!最后,我变成了世界首富,钱多地可以用来点烟卷!很有趣,不是吗?所以我更要守住这个秘密,在我完成这一切后,再次制造了那个机器,并且设置好自毁系统,这样,就只有我一个人独享这个秘密了!” 我转着笔尖:“那么,你为什么要把这个秘密告诉我呢?” 老疯子一瞪眼:“我会忘了这个吗?我这就要说到了,别打断我好吗?别打断我!该死的!” “我再一次 .... 唔,我说道哪了?该死!都是因为你打断我!哦哦哦,我想到了!想到了!之后我无数次地穿梭在平行宇宙之间,每一次都会体验一把不一样的人生。但是,我活了太久啦,懂吗?难以想象地久!或者说我的记忆存在太久,而每一生,我都要用很久才能完成。所以渐渐地,我厌倦了。于是在某一个宇宙,我没有再去制造那些设备,而是选择平静地老死。可是,该死的,你猜最后怎么着?” “你没有如愿?”答案是这么明显,哪怕我变成了个疯子,也同样能回答出来。 “对,没错!该死!我经历过太多的刺激,属于我大脑的那部分信号太发达了,以至于我的生命信息一终止,它就会自动向外发射信号,然后我就会再次醒过来。你知道我当时是什么心情吗?没错,是崩溃!之后,我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将自己脑子的那部分割开,想办法做信号屏蔽,但是都没用!没用!我死不掉了,永远都死不掉了!” 看着老疯子狂躁地大喊大闹,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嘿嘿,但是这难不倒我!我是最伟大的!最终,我还是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记忆!虽然我死不掉,但是我可以将自己的记忆切除,这样不就和死了没什么区别了吗?但是我太伟大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经历过太多次平行宇宙间的穿梭,每一次!该死的,每一次它都会改造我!我根本不知道我这 ... 哦对了,你们管它叫做灵魂,我根本不知道我的灵魂到底有多强大!该死,这个词太羞耻了!” “所以,我最终只成功了一部分。我没有办法切除自己的记忆,但是成功地扰乱了它,嘿嘿,这还难不倒我。所以我经常会忘了一些事,也经常会想起一些事,虽然很乱,但是我感觉很有趣,非常有趣!嘿嘿!” 老疯子用一段诡异的笑声,做了结局。 是这样啊 .... 我手中的笔在纸上画出一个潇洒的句号。用这个来解释老疯子,以及他之前的故事,确实说得通。但是,我该相信他吗? 我给老疯子留下三个包子作为午饭,然后离开了。 回到住处后,我愣愣地坐在桌子前。要相信老疯子的话吗?是他,这个没错,我看过他的照片很多次。他也不可能认识我,我们从没有过交集。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还没遇到过自毁装置的老疯子;但同时我也很不幸,因为这个老疯子不会再制造出那台机器。我的次数也足够多了吧?大概,也能变成老疯子那样?只能,试试了。我相信自己。 桥头下,老疯子一边啃包子,一边自言自语:“那小子是哪个宇宙的?反正不可能是我搞出来的!嗯?是不是我呢?算了,记不清了,不管他。看起来,以后的自毁系统还是要加上,省得再惹出什么乱子。我反正还没活够哟!嘿嘿!” 这一夜,流星划过天空。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大王国燕课题组揭示封面图像的引文放大效应
热度 1 rubyland 2017-5-9 16:57
(转自中国科大新闻主页) 近日,中国科大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王国燕课题组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Jane Gregory合作,揭示封面图像对于学术论文引用率的放大效应:在高水平期刊论文中,学术质量造成的封面故事文章和普通论文的引用率差异不足120%,但当论文以封面图像的形式刊登,其引用率可放大到200%以上。该成果以理论研究型论文 “Cover stories: an emerging aesthetic of prestige science”为题,于5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PUS)上,这是中科大人文学院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一流期刊中的突破。此项研究为媒介传播促进科技创新扩散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 图1:封面图像引文放大效应示意图 2014年初,Nature上的一篇报道分析了 Twitter上热议的学术论文,发现并未造成随后引用率的提升,从而论定学术成果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就好像蚊虫嗡嗡一样没有意义。此结论及其研究方案引起科技传播领域的一片争议。针对这一问题,王国燕课题组展开了媒介传播与论文引用率关系的深入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Nature、 Science,、Cell及其子刊封面故事文章的引用率,发现Nature和 Science封面故事文章引用率为所有论文平均引用率223%以上,但Cell封面故事文章引用率同比只有114%。 在2016年文章已被初步接收后,该课题组又花费半年时间抽取不同年份数据做了一次全面重复检验,重验数据与前一组数据高度一致,并补充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与Cell作同类比较,发现Nature的细胞类子刊封面故事文章引用放大率也高达205%,从而排除了论文专业领域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归因。CNS期刊封面引用放大率之间的显著差异,很可能来自于论文封面图像的传播渠道:每当在线阅读Nature和Science系列期刊论文时,所有全文阅读链接都指向期刊展示着封面图像的官方网站,而Cell论文全文在Elsevier 、ScienceDirect等第三方数据库中随处可见,隐藏了它是封面故事文章的特殊身份,可能造成了关注度和引用率的巨大损失。Cell的两组数据恰恰反映出,封面文章引用率仅为平均论文120%的数值主要来自论文学术质量上的差异。 文章还系统分析了各学科TOP20期刊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所有科技期刊的封面数据,揭示出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越倾向于使用图像做封面这一普遍现象。按照各学科期刊封面使用图像的比例排序,基础学科按照数学、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逐渐递增,应用科学更是高于基础科学。期刊声望资源和学科自身特点或是这一现象背后的指挥棒。 图2:科技传播系协助我校成果的封面设计 近年来,王国燕及其科技传播系同事一直致力于协助我校前沿科研成果的科学可视化设计,作品多次发表在Nature等期刊封面上。2015年她在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访学时,被邀请在伦敦PUS国际科技传播论坛上做专题报告”Cover Art of the Top Scientific Journals”,在场的PUS主编对她的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直接约稿,历时2年不断深化研究并通过两轮同行评议后发表。王国燕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原科技传播系研究生程曦、姚雨婷为共同作者,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Jane Gregory为合作作者。 根据 JCR 2016数据,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是SSCI索引中“科技史与哲学”大类中的TOP1(1/44),为科技传播领域国际公认排名第一的权威期刊。据悉,该刊成立30年以来,发表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大陆作者论文仅6篇。这也是中国科大人文学院成立17年来以第一单位发表在SSCI一区的首篇论文。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普基金、韩国国际学者交流基金以及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的资助。 该项成果公开发布后,Sage新闻、Asian Scientists、ChinaDaily等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科学院网站首页及微信公号作为学术亮点推送,新浪、搜狐、光明网、科学网等权威媒体纷纷转载,中科大新闻网站首页以及科大微信公号均以头条亮点重点推送,在科研圈中产生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附相关链接:   科普动画:“封面图像放大论文引用率”腾讯视频网址: https://v.qq.com/x/page/w0500ajpsxj.html 论文链接: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63662517706607 PUS 期刊YouTube频道科普动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2jxIrkj8L0 Sage新闻报道:Cover Images Raise Citation Rates! https://sagepus.blogspot.it/2017/05/cover-images-raise-citation-rates.html Asian Scientist报道: The Power Of Being Published On The Cover https://www.asianscientist.com/2017/05/in-the-lab/scientific-journal-cover-image/ China Daily 报道: 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7-05/12/content_29323633.htm 中国科学院新闻报道(中英文版): http://english.cas.cn/newsroom/research_news/201705/t20170512_177012.shtml http://www.cas.cn/syky/201705/t20170511_4600644.shtml 中国科大新闻报道 (中英文版) :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705/t20170508_277423.html http://en.ustc.edu.cn/highlight/201705/t20170510_277521.html 搜狐新闻报道: http://mt.sohu.com/20170511/n492643522.shtml http://www.sohu.com/a/139914931_343161 新浪新闻报道: http://news.sina.com.cn/o/2017-05-11/doc-ifyfecvz0967113.shtml 光明网报道: http://tech.gmw.cn/2017-05/11/content_24453993.htm 科学网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751114454053143891.shtm?id=4389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6128.sht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部、宣传部)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572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王国燕果壳网演讲:杂志封面上的科学之美
rubyland 2017-1-5 17:10
【转自中国科大微信公众平台】你留意过身边的杂志吗?漂亮的封面是不是更容易引起你的阅读兴趣?那么,对于科学杂志而言,如何在科学中融合艺术的元素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王国燕老师做客果壳网“万有青年烩”,奉上一期关于“杂志封面上的科学之美”的精彩演讲。 视频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MTEzMDM4NA==.html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国燕博士做客"传播论坛”,分享“英伦创意科普与科学之美
热度 1 rubyland 2017-1-5 16:57
9 月 10 日晚,“中国科大传播论坛”系列报告会之三十六讲在我校东区人文学院报告厅举行。正值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副秘书长王国燕博士做客“传播论坛”,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英伦创意科普与科学之美》的精彩报告。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黄雯老师主持了本次报告会。 王国燕博士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国科大,是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社科与艺术中心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史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 6 项,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 1 篇为国际 Top Journal 论文( SSCI 一区),出版学术著作 2 部。 报告主要从“英伦创意科普”与“科学之美”两个部分进行解读。 首先,王国燕博士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现场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绝妙的英伦科普之旅。王老师分别介绍了三个极具英伦特色的科学节,即剑桥科学节、爱丁堡科学节、曼彻斯特科学节。 “剑桥科学节与国内科学节最大的区别就是重视手工制作,倡导参与者在亲自动手的基础上完成科学普及”,王老师如此说道。在剑桥科学节上,参与者既可以手动制作一辆太阳能小汽车,也可以创造一朵美丽的花儿,甚至可以用糖果和饼干组合成一个新的细胞……除此之外,公众还能享受与大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福利。 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科学节——爱丁堡科学节,其活动策划之多,内容之丰富,经营模式之成熟,更是让在场师生大开眼界。在这里,科学家们会积极投身到科普的行列,与公众交流互动;在这里,有大量面向成人的科普活动以满足其实际需求;在这里,公众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付费体验,更有发言权…… “每年 10 月份举行的曼彻斯特科学节同其他科学节一样,也会注重公众的自我参与和良性互动”,王国燕老师继续说道。 随后,王老师还介绍了伦敦科学博物馆、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布里斯托科学中心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号召大家多多学习英国人保护文物的意识。 接着,王国燕老师从专业实践领域带领大家欣赏了“科学之美”。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国际顶级杂志在注重自身影响力因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杂志封面的可视化设计。其曾为多名院士、科学家成果设计了科学可视化作品,致力于让更多中国科学成果登上 Nature 、 Science 封面。 最后,黄雯老师对报告做了点评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王国燕博士对论坛的邀请表示了感谢,并就在场师生的现场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3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大王国燕团队在第14届公众科技传播国际年会上初露头角
热度 1 rubyland 2017-1-5 16:51
2016年4月26日-28日,第十四届公众科技传播国际会议(PCST)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数字化时代下的科技传播。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教师王国燕携博士生程曦、硕士生姚雨婷出席此次会议,并做了分会场报告。 我校参会师生与PCST主席Brian Trench合影 我校参会师生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康友所长合影 此次会议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50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26篇投稿论文来自中国,通过会议方评议筛选后,仅有6篇中国论文入选此次年会,科技传播系教师王国燕的科研小组提交的3篇论文全部入选并参会汇报。 王国燕在Poster竞赛单元现场报告 论文Einstein vs. Newton: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great scientists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基于谷歌图书大数据对科学家历史影响力进行定量探索,获得Poster组报告竞赛第一名,并直接被邀请参加2018年第15届PCST新西兰年会;论文Practic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n visualization of cutting-edge science与Cover image of Science: research on 56 years history of development为前沿科学成果视觉化定量研究系列报告,受邀在Ethics and arts和 Media practices分会场上进行报告发言,并引起了同行学者的较高兴趣。 博士生程曦在分会场进行报告 王国燕在分会场进行报告 公众科技传播国际会议由国际公众科技传播学会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PCST)组织,从1989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际科技传播领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术会议,在推动国际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科技传播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极少有中国学者进入这个体系交流。此次会议共有来自52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中国学者的4场报告中有3场来自我校科技传播系,这是我校第一次参加该学术机构的会议,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所参加本次年会的高校单位。 主会场 此次国际交流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校科研处和研究生院的支持。   (来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4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学传播 传播科学——第四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综述
rubyland 2013-9-13 21:10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 “ 第四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 ” 于 2013 年 7 月 14 日至 15 日在安徽省安庆市举行。本次会议是以 “ 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 为主题的学术盛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飞教授分别致开幕辞。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部门等 40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 30 多篇,与会代表交换思想、交流体会,受益匪浅。 在开幕式中,吴国盛理事长提出中国科学传播要走多元融合的发展道路,科技新闻、科学写作和科学原勘三条进路应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科学传播可以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因为传播本身就已经预设了平等互动这种民主化精神。 会议的主题为 “ 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 。围绕主题下设的议题包括:( 1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使命、特征、规律等一般理论研究;( 2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的模式、载体、领域、能力的创新(含:网络学术交流、科普传播平台、科学教育平台、社会教育平台、传统媒介创新平台等)研究;( 3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者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构成及其自我提高的研究;( 4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分类、特征、需求等研究;( 5 )新媒体的崛起对科学传播环境的影响及科学传播政策的配套研究;( 6 )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教育、科学传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 7 )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企业(含传统媒介企业)的运营与管理研究;( 8 )新媒体时代西方科学传播学的新进展研究。 一、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研究 新媒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新媒体促使科学技术的扩散和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在新媒体时代,讨论科学传播实属必要。新媒体与科学传播,二者互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媒体自身特点具有传播性,加速科学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展科学技术的传播广度。但同时科学传播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如社会体制、媒体范式、传播技术等。 中国农业大学奉公教授在题为《成果制视域中的科学传播》的论文中阐述了公共产品类科研 “ 成果制 ” 、 “ 立项拨款制 ” 、 “ 事业拨款制 ” 三种科技投入体系,并论证了 “ 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评奖机制 ” ,提出要有效地发挥国家科普奖励的功能,就要求建立政府奖励(特别是中央政府奖励)和社会奖励紧密结合、结果奖励和行为奖励互为补充、各个层次的奖励相互配合的科普奖励体系。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秦枫讲师《新媒体视角下 “ 科学下嫁 ” 运动》一文从新媒体传播特点入手,分析当前科学传播在新媒体作用下,引发新一轮 “ 科学下嫁 ” 运动。它消解科学与公众的边界,改变科学传播主体、科学内容产生机制、传播路径,促使科学知识普及与传播。同时新媒体对科学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 “ 冗余 ” 、缺乏 “ 把关人 ” 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助理研究员、中国科普研究所张慧君博士后分别将新媒体具体为 “ 博客 ” 、 “ 手机微博 ” ,有针对性地阐述博客、手机微博的科学传播与管理。大连理工大学车明星讲师的《我国新媒体生态环境下的 “ 人 ” 与 “ 新媒体族群 ” 研究》将新媒体纳入到生态领域和范畴,通过对中国当代新媒体生态环境的研究,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范畴,并构建起个人视野和群体空间多维领域内的和谐新生态环境, 二、科学传播实务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影像制作传播中心李亦中教授认为:影像表达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普遍、最直观的传播方式。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到来,科普工作凸显极大的社会需求和庞大的目标受众。通过 “ 科普影像 ” 提升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紧迫性。毫不夸张地说,当下不少社会新闻都内含着亟待为大众解惑的科普选题。李教授通过视频形式向会议展示关于 “ 放生 ” 的科学传播影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教授《如何用数字游戏开展科学教育》一文,论述将城市文化资源和科普资源开发为数字游戏的形式,并通过数字游戏来开展科学教育。他认为数字游戏的一种发展方向是以科学传播为主体,以新媒体为引擎,用数字游戏开展科普在国内尚属新兴的领域。他详细向大家介绍了城市文化科普数字游戏产品所具有的优势和创新点,并且围绕该产品开展四个方向的研究: “ 魅力台湾 ” 重构和简化, “ 魅力安徽 ” 和 “ 魅力江苏 ” 的创新与开发,数字游戏学习理论的技术和研发,实验测试的质量全部管控化。正是这种青少年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真正以科普为内容主题的游戏变得更有需要。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的报告题目是《我们是怎样传播海洋知识的》。他提出传播海洋知识需要合理利用争端、争论,找到自然和人文的重合部分,让两者互动起来,从美的角度出发,抓住大众的审美心理,传播知识,紧紧抓住公众感兴趣的话题,用话题说话。 中国科普研究所何丽副研究员《传媒科普人才培训案例研究》通过两个案例论证传媒科普人才培训,即互动在线和科学松鼠会,在科学传播方面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组织,在利用媒体传播科学发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致力于科普的传播和传媒人才培训,在传媒科普人才培训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生科普实习基地张静明主任《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创作的新理念》从科学传播创作的四个理念入手,在四个理念的指导下,张静明老师展示前期在科学传播实务中的成绩与历程和后续创作计划。前期成果: 2D 动漫作品《防灾避险话安全》、励志成才电子书《学海扬帆》、首创三维立体图书及音像化的作品《澄江动物群》、多点触摸制作技术等。后期创作计划:颂扬中华 9000 年文化的大型科教版 3D 电影《贾湖骨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花晖博士在《动口动手又动脑 - 浅析试验法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模式》中指出,实验法在科普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抛开传统科普影片中的专家讲解、数据分析,不局限于动口说,而着眼于设置场景动手做,以最直观易懂的画面激发观众动脑想。作品结构上以流言或悬疑为由头,以实验或模拟为基石、以肯定或破解为论断,强调解谜般的叙事流程,并运用大量水下、高速等特效拍摄技术,吸收剧情片中惯用的交叉蒙太奇等剪接手法,辅助以震撼感官的视听效果,并得以在生活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科学传播可视化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国燕老师做了题为《传播学视角下的科学可视化研究》的报告,通过对顶级刊物封面图片的调研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中国顶级科学成果的视觉表达多依赖美国图片机构;( 2 )封面故事成果影响力高于普通成果;( 3 )封面图片设计是科学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科学化;( 4 )前沿科学的传播受众多元化;( 5 )科学成果具有可传播性,可表达性,直接可视性,简洁可视性等。王国燕老师结合自己为中科大科研团队做 nature 封面设计的实例,探讨顶级科研成果的视觉化规律、特征、以及顶级科研成果适应在封面上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科学视觉表达的机制:有效可视化创作机制、产生机制、文化环境等。 大连理工大学柴玥《科学松鼠会微博科学传播的可视化分析》对科学松鼠会高转发高评论的微博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究新媒体时代科学松鼠会微博科学传播的发展轨迹、特色优势及现存不足,提出相应的科学传播建议,对微博科学传播的未来走势进行思考,以期助推科学传播在微博新媒体平台的长远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雨婷《顶级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及图像创作者的案例》作为科学成果可视化的论文,阐述了期刊封面的美学特征,即艺术性、科学性和独特性。科技期刊的封面图像在科学知识传播、期刊形象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观点是:从事科学视觉传播除了需要灵活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外,还需具有一定的理工科知识背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致远《中外科技期刊封面图片的比较研究》文章在对国家图书馆 3300 种科技期刊调研的基础上,从封面图片的学术水平,审美水平,设计水平等角度开展对中外科技期刊封面图片的比较研究,并分析了中外科技期刊封面图片存在的差异。 四、科学传播案例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增一教授《国外科学报道研究的方法与趋势》主要选取发表在《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等出版物上的十几篇关于科技报道研究的论文,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媒介、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科技报道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以及在具体研究中的灵活运用。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外科学报道研究仍以近期热点科学事件和纸媒为主;时间跨度的选取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主题有关,并影响到抽样方式;不同论文在研究框架、分析维度和变量选择方面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是建立在概念和假设的操作化基础上,仍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得出的结论有:( 1 )电视和广播节目中的科技内容分析会变得越来越易于操作。( 2 )关于网络科技报道研究的论文将会大幅增加。( 3 )增加采用更多的分析维度和研究变量,可以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 )内容分析法是媒介科技报道研究的基本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郑保章教授《基于 科学传播 的国际科学传播的新进展研究》提出,从近五年《科学传播》刊登的 100 篇学术型文章来看,国际科学传播学的研究日趋科学化、专业化和权威化。从研究内容而言,学者们不仅仅关注了媒体在科学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体与公众的对接问题、媒体对科学新闻的报道问题等问题,研究出现了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单一国家向多个国家、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转变的研究态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传播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湖南师范大学李伦教授在《不确定性技术媒体报道框架的特征》一文指出,媒体对受众关于不确定性技术的认知和态度影响深远,而受众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态度关乎新技术的命运,因此媒体应当如何报道风险尚未确定的新技术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媒体对公众社会认知的建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公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或知识,那么他们对于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媒体,依赖于媒体叙述的性质。媒体通过选择新闻事实设置媒介议题,使得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从而使公众参与到 “ 现实的社会建构 ” 中来,影响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和态度。他对 1995 年 1 月 1 日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长达 16 年的《科学时报》和《科技日报》进行了调研。进而总结 “ 不确定性技术科技纸媒报道 ” 的基本类型:引进型、客观型、单向型、来源偏见型、科技立场型以及正面型等,并结合每种类型做了详细的分析。 中国科学院大学胥琳佳讲师在《国际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 -- 对 健康传播 和 健康传播杂志 原创性研究的内容分析》的文章中选取《健康传播》和《健康传播杂志》的原创性研究作为研究对象,选择 2000 年至 2013 年期间的论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索研究者的背景、研究议题、研究样本、研究方法与理论使用等内容,以期勾勒出美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及其存在问题。 五、其他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杜进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大数据时代如何构建学术资源知识服务网络,并结合自己在图书馆的工作实例进行了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赟题为《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增强现实科普读物设计》的文章基于双重编码理论对设计的增强现实虚拟互动科普读物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对该科普读物设计的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发现:增强现实虚拟互动科普读物在双重编码理论的表征、参照和联想这三种学习过程的加工类型,给学习者提供了较强烈的认知体验,从而让学习者可以立体化地获取和理解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詹琰副教授《艾伦 • 拉文 • 宾太空美术作品中的科学英雄主义》论述阿波罗计划的亲历者、描述者、太空英雄形象的塑造者 —— 画家宾。通过作品分析,其科学英雄主义强调人对自然包括太空的主角意识,强调人对自然和太空的征服和支配权,同时借用英雄形象宣扬这种主角意识的 “ 正义性 ” 。但是,在工业文明面临种种危机的今天,科学主义遭到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帅博士在《科学造假的社会动因及传媒影响》一文中论述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期待也与日俱增,巨大的社会关注导致某些科学活动逐渐偏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的运行轨道。归纳分析造假事件发生的社会动因,特别是超量社会关注对科学活动的负面影响,以期加深对当代科学与社会互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揭示科学的社会运行机制,从外部环境的角度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历时一天的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闭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盛教授致闭幕词。吴国盛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无论从活动组织质量,参会论文水平还是学术讨论氛围来看都是一次极为成功的会议,但是,科学传播理论方面和科学写作方面涉及较少,期待下一届会议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他表达了对会议主办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感谢,同时也宣布第五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的筹办单位为湖南师范大学。 本次会议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举行了参会委员会议,决定增补张增一和李伦为副理事长,增补奉公、李伦、李亦中、娄旭东、王国燕、胥琳佳、徐飞、徐秋涵、张增一、钟琦为理事。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秦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张致远联合供稿)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日报]中国科大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rubyland 2013-9-13 21:06
《自然》审稿人:“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 最新发现与创新    上图 在绿色入射激光的激发下,处于STM纳腔中的卟啉分子受到高度局域且增强的等离激元光的强烈影响,使得分子的振动指纹信息可以通过拉曼散射光进行高分辨成像。 科技日报合肥6月6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的科学家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于6月6日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世界著名纳米光子学专家Atkin教授和Raschke教授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以《光学光谱探测挺进分子内部》为题撰文评述了这一研究成果。《自然》三位审稿人盛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开辟了该领域的一片新天地”,“是一项设计精妙的实验观测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意义重大的工作”。    这一成果是由该校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侯建国院士领衔的单分子科学团队董振超研究小组完成的,博士生张瑞、张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光的频率在散射后会发生变化,而频率的变化情况取决于散射物质的特性,这是物理学上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的“拉曼散射”。“拉曼散射光中包含了丰富的分子振动结构的信息,不同分子的拉曼光谱的谱形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正如通过人的指纹可以识别人的身份一样,拉曼光谱的谱形也就成为科技工作者识别不同分子的‘指纹’光谱。”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的董振超教授介绍说,拉曼光谱已经成为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特别是针尖增强拉曼散射(TERS)技术的发展,光谱探测的灵敏度以及拉曼成像的分辨率都有了极大提高。“迄今,科学家们已将TERS测量的最佳空间成像分辨率发展到几个纳米的水平,但这显然还不适合于对单个分子进行化学识别成像。”董振超说。    微尺度实验室单分子科学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制科研装备,发展了将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与高灵敏光学检测技术融为一体的联用系统。他们利用针尖与衬底之间形成的纳腔等离激元“天线”的宽频、局域与增强特性,通过与入射光激发和分子拉曼光子发射发生双重共振的频谱匹配调控,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单个卟啉分子的拉曼光谱成像,使化学识别的分辨率达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可识别分子内部的结构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构型。    “可以说,在任何需要在分子尺度上对材料的成分和结构进行识别的领域,该项研究成果都有很大的用途。”董振超说,这项研究对了解微观世界,特别是微观催化反应机制、分子纳米器件的微观构造和包括DNA测序在内的高分辨生物分子成像,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也为研究单分子非线性光学和光化学过程开辟了新的途径。 科技日报 2013年6月6日一版报眼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06/06/content_207440.htm?div=-1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1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光明日报]中科大教授董振超是如何取得亚纳米拉曼成像重要成果的
rubyland 2013-9-13 21:04
一种懵懂 一份坚持——中科大教授董振超是如何取得亚纳米拉曼成像重要成果的 《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1日 01 版头条) 本报通讯员 曾 皓 本报记者 李陈续 “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这是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审稿人对中国科大6月6日发表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的评价(本报6月6日一版报道)。世界著名纳米光子学专家在同期杂志上以《光学光谱探测挺进分子内部》为题撰文评述了这一成果。 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大侯建国院士领衔的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完成。董振超教授,这位有着丰富科研背景的60后学者,面对盛赞,保持着一份真诚的谦逊:“我只是懵懂地闯入了这个领域,指引我的是对科学最基本的好奇心。” 错过与重逢 研究“拉曼”,让董振超深深地着迷。此次在《自然》杂志正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正是实现了世界最高分辨率的单分子拉曼成像,从而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一个纳米以下。董振超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然而,他却称自己是这个领域的新手。回顾30多年的科研生涯,董振超笑称自己整天在走江湖,研究领域发生了不少变化:从量子化学开始,中间途经结构化学、固体化学、表面科学、单电子学,最近十几年又闯入纳米光子学领域,研究单分子发光和拉曼散射现象——如此丰富的跨界经历,既是命运对他的选择,也是他对命运的选择。 1964年1月,董振超出生于福建安溪。1979年,年仅15岁的他在老家参加高考。“我当时最心仪的就是物理,但是命运却和我开了一个玩笑。”董振超对那场至关重要的考试记忆犹新,“上午考语文发挥得不好,可能当时年龄太小,心理素质不行,直接影响了下午的物理考试。”非常无奈,董振超与他最喜爱的专业失之交臂了。他填报了四川大学(并入四川大学前的成都科技大学),选择了一个名字奇怪的专业——理论化学专门化。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专业其实就接近于现在的量子化学专业。虽然没有学成物理专业,但这个专业和物理的量子概念有交集。 这次意外邂逅让董振超欣喜不已,他很快在这个化学与物理的交叉点上找到了乐趣。在学习自己专业之外,他拿出大量时间去学习物理课程,在图书馆借阅大量经典力学、量子物理方面的书籍。“宿舍晚上会统一熄灯,我就带着一个台灯,去学校的洗衣房看书,那里有插座,可以看到很晚。”日积月累,董振超有了非常可观的物理书籍的阅读量。 这份对物理的喜爱,像一颗随时可能萌芽的种子,埋进了董振超的心里。在1983年到1995年间,他一直在化学领域悉心研究,从厦门大学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再到美国爱荷华州州立大学Ames国家实验室,他在化学领域的科研经历日趋丰富,并在固体化学的纳米裸簇领域有所建树。 1996年,一个偶然的科研机遇让他与物理再次相遇。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的根城均教授邀请正在美国做博士后的董振超参加一个单电子学的科研项目,请他负责其中关于纳米结构的研究部分。“我很快就接受了这个邀请,化学与物理的交叉点正是我的兴趣所在,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呢?”董振超说,“这是我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第一次遇到化学和物理的结合点。”就这样,董振超开始正式进入他所神往的物理与化学交叉领域。 对科学怀有一份天真 一直在研究化学的董振超转入交叉学科领域时,对自己的定位是“物理学科的门外汉”。然而,前期所累积的多学科研究背景却在潜移默化中支持着他的研究之路。 “我不是物理专业出身,经常会冒出一些很天真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会跳出某个专业的思路限制,给我带来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董振超笑谈,“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业内人士看来,有的想法不符合这个专业的思路,但有时也可以独辟蹊径,剑走偏锋。” 2004年,董振超应侯建国院士邀请,加入中国科大的单分子科学研究团队,开展单分子光电子学的研究工作。“这一团队当时在世界上就已经享有盛誉,在侯建国院士的带领下,其研究工作素以实验与理论精妙结合而著称。我在日本的实验研究中观察到许多新现象,但苦于缺乏有力的理论理解和支持。因此,能有幸加盟这个团队是我人生的又一转折。” 在回国到中国科大工作的前几年里,董振超潜心致力于研制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的科研设备,他认为“没有实验技术的创新,是很难做出真正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的。”研究风格也更趋于不盲目追求论文高产,而注重论文的质量和价值。“我希望我们做出的研究工作能够在人类的基础认知方面有所推进,哪怕只是一个小领域里面的一小步。”董振超说。在这样的思路下,近十年来,他与团队其他成员密切合作,一方面研制先进的高分辨高灵敏光电检测设备,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分子尺度上的光子态调控手段,开展单分子电致发光、分子等离激元光学等与未来纳米光电集成技术密切相关的前沿研究。 2010年1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发表于《自然—光子学》上:董振超所在的团队将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与光学检测技术相结合,首次展示亚波长尺度下的纳腔等离激元可以作为一种频率可调的近场相干光源,有效控制分子的发光特性,实现新奇的电光效应:电致热荧光、能量上转换发光和“彩色”频谱调控。该成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工作的最重要之处“在于作者的发现远远超越了该领域以往的报道”,被学术界称为光子学中的“禁阻之光”。 “我在不同的科研环境中从事过研究工作,中国科大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浓郁的科研氛围,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在这个环境里,我的很多‘天真’想法具备了不断尝试的空间。” 对科学怀有一份天真,已然成为董振超的一种科研态度,这发自他内心中对科学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不断尝试和开拓。 团队要合作也要碰撞 6月6日,《自然》刊登了中国科大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的成果,董振超认为,这是整个团队精诚协作的成果。“我们这个团队,有着非常好的合作氛围。侯老师虽然很忙,但一有空,就会召集团队成员坐在一起开展讨论研究结果,交流各自最新的研究动向。”董振超说,“非常可贵的一点,团队成员之间常常会有不绕弯子的思想碰撞,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现象的理解,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 董振超认为成员间能够不绕弯子、直率地表达意见是一个团队成事的基础。“如果在讨论的时候还要考虑面子问题,不能言尽其意,那也就失去了团队讨论的意义了。这一点,我们的团队做得非常好!”董振超对此深感自豪。“就拿这次亚纳米分辨拉曼成像工作来说吧。两年前我们就初步获得了实验结果,但由于这样高的分辨率超越了所有文献报道和当时的理论预测,对其背后的机理十分迷惑。正是通过与众多团队成员,特别是侯建国院士、杨金龙和罗毅教授的反复讨论,甚至争辩,才悟出非线性受激拉曼散射过程在信号增强和空间分辨率提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谈到学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董振超还颇有感触地说:“当今科学研究,学科交叉特色很突出,要想做出好成果往往需要交流和合作。尤其对于像我这样的物理和光学‘门外汉’,与国内外顶尖专家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更是不可缺少。一方面它是获取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和动向的捷径,另一方面因看问题视角不同,可以触发出新的思路和灵感,同时还可以避免研究工作中‘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出现低级错误的问题。这次与西班牙纳米光子学专家哈维尔·爱知普利亚教授的合作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对董振超来说,“跨界”的科研路,需要付出更多。“从化学,到物理,到光学,我必须不断地去补充‘能量’,很费劲但也很有乐趣、很充实。不过,这变化之中也有一个中心概念是我始终坚持不变的,那就是对‘量子’的探索。”董振超说,“在好奇心和物理直觉的驱动下,做研究最需要的就是坚持。在交叉学科领域,这份坚持使我不用担心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空间。” 带着一种懵懂,守着一份坚持,在探索微观世界量子现象的征途上,董振超还有着更多为之努力的期待和可能。 在绿色入射激光的激发下,处于STM纳腔中的卟啉分子受到高度局域且增强的等离激元光的强烈影响,使得分子的振动指纹信息可以通过拉曼散射光进行高分辨成像。右图是实验原理的艺术化处理,分子的振动信息和拉曼成像通过底幕上的波状影像来表示。绿色激光照耀下卟啉渲染成翡翠质感,彰显着“玉如意”的中国元素。 (图片作者:王国燕、周荣庭) 光明日报 2013年6月11日 一版头条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6/11/nw.D110000gmrb_20130611_2-01.htm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2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V精品全集》获省出版类最高奖奖项
rubyland 2012-9-9 11:22
在刚刚结束公示的“2007-2008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获奖名单中,我校“校园DV大赛”作品选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V精品全集(2002-2008)》(DVD)获得出版类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物三等奖。 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出版类)是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出版类最高奖,获奖奖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及奖金。本次荣幸的获奖是对我校校园DV大赛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肯定。该书的主编为汤书昆,刘斌两位,王国燕,黄雯,丁星等老师是编委成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DV大赛是深受师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自2002年第一届校园DV大赛成功举办以来,中科大的学子们已经创作了上百部DV作品。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有相关报道,中央电视台十套的《当代教育》栏目也对其做了详尽的报道。本次获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V精品全集》主编为刘斌、汤书昆,收录了校园DV大赛2002-2008历届的获奖作品,其中有获得2005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录像短片大赛最佳剧情片奖的《流人寝室史》,以及在第二节全国大学生暑假DV影像大赛中杀入前六甲的两部作品。同时与DVD相配套的书《我的DV 我的生活》从DV盛宴、DV风景线、DV故事、DV新视野等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获奖作品。(通讯员:谢起慧)
2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媒军团小露锋芒,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杰出校友北京演讲
rubyland 2012-9-9 11:19
转自:http://www.ustcif.org/default.php/content/1152/ 2011年8月11日,财新网主编王以超、新华社主任编辑张小军在北京科学时报社,与中国科大校友、在京实习生分享了他们对财经新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转型的见解。 财新网主编、财新传媒编委王以超的报告为《财经新闻报道变迁与实践》。他从财经新闻的内涵、在中国的发端、外部条件与挑战、财新传媒的实践等方向入手全景式的阐述财经新闻。当日听众中不少来自科技传播专业,王以超特别指出财经记者素质四点素质是研究能力、采访能力、判断能力与写作能力。王以超还结合个人经历说明财经新闻的原则。王以超在演讲的最后一张幻灯片秀出一张“科大西区2号楼”照片,他说“这是我的老巢”,展现出他的科大情节。 张小军的报告题为《在传统媒体中思考转型》。张小军为新华社国际部科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编辑。从1996年起,他在新华社从事经济和科技新闻报道,积累了丰富的报道经验。张小军首先逐一回复了校友们感兴趣的问题,张小军也简要介绍了新华社正在经历的“伟大转型”。 两位演讲嘉宾在报告会之后与校友长时间互动。互动环节中,身穿长裙的女生带来日本校友会的问候。她是从日本回国探亲的苗琳娟(0325)。多位25系同学对数年未见的老友从东京突然漂移到北京大感吃惊。而日本大地震期间,张小军随新华社报道组挺进灾区报道,他和苗琳捐分享了不少珍贵的感受。 有校友询问纸质传媒的出路何在?王以超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纸质媒体的衰落或许是必然,但在中国,纸质传媒发行量仍然在增长,随时中国城市化进程甚至交通环境的改善,纸媒仍会扩张,仍有业务增长的空间。央视网络的徐桂梅则询问了嘉宾的个人职业选择问题;还有校友询问在中国,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如何? 有一位科技传播系研究生询问“在中国做记者,是带着镣铐跳舞,如何跳得更华美一些?”张小军鼓励这位学妹“不要如此悲观,王小波曾说,要寻找有趣的事! 不可改变的事实那就接受它,但你可以寻找自我的空间”。 另一位年轻校友则和嘉宾探讨了“在中国从小媒体开始创业,能否生存?”的问题。 以中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闻名的中国科大在新闻人才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这里盛产中国最棒的科技记者。从1990年起,新华社国际部科技编辑室10余年来招收了数十位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专业毕业生;新华社驻美、驻英记者有多位来自中国科大。 曾经或正就职于新华社的中国科大校友包括姜岩(856,欧洲总分社副社长)、毛磊(8815,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副主任,驻旧金山记者)、吴伟农(8815,原新华社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记者,现为美敦力中国区公关总监)、王艳红(90少,新华社国际部)、张小军(9115,新华社国际部);杨新华(9215,新华网时事政治部)、毕建忠(9315,原新华社驻内罗毕记者、东方卫视北京记者站站长,现为北京环交所总裁助理)、颜亮(9315,国际部)、张忠霞(9815,国际部驻华盛顿记者)、黄堃(9918,国际部科技新闻编辑室,第一位进入汶川地震现场的记者)、丁智勇(8915,原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体育馆新闻中心主任)、任海军(9715,国际部)、邓华东(9520,北京参考主编)。 除新华社之外,中国科大新闻界校友还闯入多家传统或市场化媒体,他们包括欧阳农跃(776,南方新闻网总裁)、程伟光(787,《光明日报》摄影记者)、朱力远(827,《南方周末》科学版主编)、陈谷川(9515,凯迪网络CEO)、朱伟(9115,《人民日报》)、邸允柱(SA9916,中国电子报副社长)、胡明沛(9015,《IT经理世界》副总编辑)。 尽管人数不多,中国科大校友在新闻界特别是科技新闻、国际新闻与财经新闻界取得的成绩颇有独到之处。多位业内人士这种现象认为 “首先应该感谢中国大学新闻学教育水平之低。中国记者整体素质不高,这让中国科大校友闯入时几乎毫无门槛可言。” 中国科大毕业生受到中国最好的理工科训练,使得其逻辑分析、研究能力与英文能力较强,而这是深度报道记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国科大新闻人相对文科记者的天然优势。 约50位校友与中国科大在京暑期实习生出席了当天的报告会。每年暑期,中国科大有数百位本科生、研究生在京实习,他们中既有300余位在中国科学院进行大学生研究计划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包括在各用人单位实习的研究生。从2010年暑期开始,中国科大校友总会、北京校友会与新创基金会为在京暑期实习生推出名企探营与职场报告会等活动。2010年8月,70位高年级本科生在名企探营活动中参观了百度;8月11日活动中,约有一半是在京实习生(特别是科技传播系在京实习生);2011年8月18日,昆仑万维公司高级副总裁方汉(904)将做客《IT职场千军破》为中国科大年轻校友演讲。 本次传媒界杰出校友演讲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中国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新创基金会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习与职业发展协会协办。 致谢:感谢《科学时报》社为活动提供场地;感谢徐雁龙(9925)为活动所作的周到安排。 传媒界校友在京演讲 传媒界杰出校友演讲活动现场。 王以超在做《财经新闻报道变迁与实践》的报告。 张小军:在传统媒体思考转型。 两位嘉宾正在聆听观众提问。 互动时间。 央视网许桂梅正在提问。 苗琳娟(0325)从日本东京回国探亲,出现在活动现场。 石磊磊(772)请嘉宾预测有盈利前景的视频网站,嘉宾回答:咱们私下说,如何? 邓华东(9520,北京参考)帮在场年轻同学问了一个现实点儿的问题:从事哪个行业的记者,对这些年轻人的发展有利? 小媒体的创业前景如何?
2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传播系承办皖台科技论坛——“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分论坛”
rubyland 2012-9-9 11:16
9月4日,由安徽省科协和福建省科协、上海市科协、江西省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台湾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高雄都会发展文教基金会、台中教育大学、中国海峡两岸农业协会、财团法人气象推广应用基金会、财团法人两岸交流发展基金会等12家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皖台科技论坛暨第六界海峡两岸管理科学论坛在合肥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就有关议题开展交流与研讨。其中,有来自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等22家单位、台湾中山大学等16所高校的58名台湾代表出席本次论坛活动。 其中,首届皖台科技论坛——“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分论坛”会议由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省科技馆、省科普产品工程中心共同承办。我系参与了会议组织、论文征集、论文评审等一系列的活动。当天下午,周荣庭、褚建勋、张燕翔、吴琦来、王国燕、杨俊朋、韦琳等老师和部分学生出席了分论坛会议,和协作单位一起共同主持、组织了该分论坛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附:本次提交的论文 序号 题目 作者单位 作者 1 当代大学生参与科技普及的机制探究——以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为例 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方明、马旭辉、张勇 2 科普場館科普工作的創新作為 —以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科學工藝博物館 于瑞珍 3 如何提高科普作品审美水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 朱长超 上海东方电视台 蒋慰慧 4 廿一世紀後臺灣之大眾科學教育研究與推廣 台中教育大學 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靳知勤 5 科普创作培训,激发大学生的创作热情 ——上海市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追述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 李正兴 6 科普人才培育課程之規劃 -台中教育大學之實踐案例 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系 黃鴻博 7 应急科普与基于微博的危机传播现象研究——以日本福岛核辐射背景下新浪微博“抢盐”事件为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褚建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陆阳丽 8 台灣電視新聞傳達之科學概念—以莫拉克颱風為例 東華大學課程設計暨潛能開發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 李暉 9 科普旅游实践探索——以安徽省科普旅游资源开发为例 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周俊青 郭振华 叶舒娟 10 科學魔術與科學普及 台中教育大學 科學應用與推廣系教授 許良榮 11 基于能力建设的学校科普工作模式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周荣庭、曹晔华 12 科研院所如何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探讨——合肥现代科技馆运营实践体会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汪晓东 13 地區性兒童科學中心動手做科普推廣活動 台南大學材料科學系 謝秀月 國小教師 陳守仁、陳春敏、王雅麗 14 健康是社会进步的奠基石 ——论医学科普网的社会效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陈维一 15 台灣天文推廣概況與業餘天文協會簡介 東華大學課程系科學教育研究所 蔣佳玲 16 科技馆新建过程中的规范做法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闫光亚 17 科普产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问题与建议浅谈 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周俊青、孙大平 18 科技馆中互动形式的反思与发展 安徽省科技馆 颜艳红 19 浅谈我国科普动漫产业政策现状与对策 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谢伟,李美景 20 由个案引发的现代科普创作之思考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戚雁俊 21 科技馆筹建中的过程建设 安徽省合肥市现代科技馆 葛子红 22 展览内容设置与形式设置—以潍坊植物园科普馆为例 合肥安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张巍 郭晓靖 李立新 23 空间设计多奇思 展区改造添妙笔 合肥市科技馆 杨志斌 24 科普文化产业与科普文化事业研究 合肥安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薛彦诚 25 浅论纺织服装科普创作推广工作的途径 上海市服装研究所 冯 宪 26 在高校开展科普创意培训讲座的心得体会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罗 斌 27 浅谈科技馆展品制作与创新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陶然 28 科技馆展品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刘萍 中国传媒大学 卢彦 29 电子商务中的科普产品推广探究 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市场开发部 张和平 叶舒娟 赵桂云 司池 30 实现校外教育发展与社会资源开发共生共享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钱 江
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大学生DV在大学生电影节中喜获最佳剧情短片奖
rubyland 2012-9-9 10:56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http://news.ustc.edu.cn/xwbl/200505/t20050510_96524.html 5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六届录像短片大赛暨第二届动漫短片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我校学生江卓尔的DV作品《流人寝室史》获得非专业院校“最佳剧情短片奖”。评委会认为:“《流人寝室史》用一种质朴而生动的影像描绘当下的大学校园生活和校园学子,在不经意间刻画出他们对专业、友谊、嬉戏的理解和憧憬,节奏欢快,格调明朗,校园特有的清新自然是该短片感染力的来源。”这是继去年DV作品《隔离》取得剧情短片鼓励奖以来,我校学生创作的DV作品又一次在全国性的DV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最佳剧情短片奖”是本次大赛中非专业院校DV作品评选的最重要奖项。 短片作者江卓尔为我校信息学院二年级学生,《流人寝室史》是他第一次尝试DV创作的作品,该作品还曾在去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三届校园DV大赛中获得了“最佳成片奖”以及“最佳编剧奖”两个奖项。 据北京大学生录像短片大赛组委会称,今年的第六届录像短片大赛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的各个高校学生作品四百多件,作品类型多样、题材极为丰富。北京大学生录像短片大赛是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办的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作品大赛,已经举办了6届,是中国大陆大学生DV作品的盛大宴会。 相关联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奖名单) http://www.filmfestival.com.cn/show.aspx?id=408cid=14 (人文学院)
1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校园派DV“华山论剑”之唇枪舌剑话DV
rubyland 2012-9-9 10:54
中国科大首届数字影像研讨会纪要 来源于中国科大快乐DV频道 2009年 http://dv.ustc.edu.cn/DV/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0 12 月 13 日: 唇枪舌剑言 DV 主持人:方刚(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 主持人 :这次讨论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 DV 的责任,数字影像应该怎么做;还有个主题就是关于科大的 DV 和数字影像该怎么做,可能有这四个方面 1 如何吸引全校师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2 拍摄质量的问题。学生流动性大和器材质量局限该如何解决, DV 质量如何不断提高。 3 社会影响和参与。怎样引起社会的关注,学生拍摄的题材局限于校园,学生看到自己的生活在影像中展现出来, DV 降低了影像门槛。同时,如何让学生通过 DV 拍摄关注社会,塑造社会责任感,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如果我们的 DV 能更多的关注社会,那么也会有更多的社会关注,也可能弥补主流的大众传媒。 4 合作。如何在资金技术上有更多支持,如何与社会上和其他高校有更多的合作。如果这样的一些问题能得到解决,我们的研讨会就更加的有意义。 张雪 (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策划部): 电视台的烟火气很重,形式上创新都很难。我们应该关注百姓生活,学生用 DV 为媒介关注自己的生活可能是 DV 最基本的功能。给予这个最基本的功能,再一层层剥离,提升为艺术剧情或者实验元素,进行探索,将我们的灵感激情放进去。找到这个点搭建平台,会对学生大学四年或者出大学之后都会有影响。 科大这边需要 DV 方面的精英师资,这是一种类似母乳的营养。 直接向外借脑,把我们做不到的东西给强化了。现在是这些孩子吸收能力最强的时候,我们就该给他们最好的营养。 李涛 (《流金岁月》影视公司艺术总监): 昨天观摩影片,有些跟电影学院一二年级的作业水平差不多,起点还是比较高的。也能看到一些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但总的感觉中科大在影视这块的规模已形成品牌已建立,队伍也壮大了目标也明确了。我们讨论下汤老师说的“困惑”。首先大学生 DV 作用是什么呢?就我们目前所做的是一个普及性的东西。除了素质教育的作用之外,它还负载了一种解压和丰富大学生活的作用。影视作品是一种交流和沟通,拍摄的人讲思想表达出来,不善拍摄的人他看了也同样得到表达和抒发。长期的重复审美如何提高?我建议作品评审分级,分普及性和提高性。这个活动要向社会打开,外面学校的东西要进来,不能近亲繁殖。还有个问题: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眼前的事情。纪录片是需要人文关怀和哲学思维的。我们对学生做一些这样的辅导,用一些教育片子引导思考,启发创造欲望。提高和普及相辅相成,对于选拔出来的愿意做 DV 的学生我们要给予对一些的指导。 从电影学院的经验而言,不仅要观摩影片,一定要讲评,从剧本开始讲评。这样在剧作过程中就已经提高,拍完了之后再讲评,将别人的作品拿来一起讲评,在这个过程中会提高。马加爵如果会用 DV 表达自己的郁闷愤怒,表达出来后他还会杀人吗。所以在大学中普及 DV 的作用是很大的,用 DV 释放掉自己的情绪。 张阳 (安徽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主任): 安大做影像的学生集中在新闻传播和艺术学院。安徽高校新闻专业比较多,但就影像学习而言有潜力没有规模。学生参与面窄和散,能否共同办安徽省电影节。投资将近千万的实验室,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这块,去年被评为国家级的示范中心。 学生创作 DV 时共性问题:关注自我太多,娱乐太多。我们要思考继续走娱乐路线还是挖掘人性的深度呢。现在人性思考太少,希望学生多一些自由创作下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可以考虑自由创作 VS 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做纪录片。 主持人 :娱乐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兼而有之,用 DV 记录找寻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王祥 (中国科大人文素质教育部副教授): 我想讲讲 DV 的本质汉字的“看”是以手辅助眼睛的看,所以“看”作为人的文化行为,它的技术性一直是重要组成因素。眼睛的“看”更直接但无法记录影像无法再重复一次的看,眼睛在重复看的时候,时空已经发生变化了,眼睛可以变换角度的看散点的看结构聚焦的看,结构性地的看体现了哲学性,但眼睛无法剪辑的看。 DV 整合剪辑了我们的“看”,使“看”的思想性凸显出来,眼睛的“看”无法从身体中剥离,是受限于技术条件的看,而 DV 的“看”可以剥离出身体,可以隐蔽的而看,可以测试对象忍受程度的看,可以挑战道德底线的看,因为最终影像是可以作为判定的证词,证明你是个 DV 者的身份或者你不是。所以我觉得可以把 DV 用的更有张力,但最终 DV 的本质还是眼睛的看,要区别于剧场的演。 DV 的“看”是有意味的,其锐利的目光可以切割开对象的皮肤把本质凸显出来连同表象一起看。 DV 的“看”可以搅动和干扰现实,在 DV 的干扰下,我们被迫校正或者被迫强调我们的行为,然后我们才可以做出正的或者负的价值判断。 DV 的“看”并不制造戏剧性, DV 的“看”首先是一个观察者。“看”把世界的戏剧性揭露出来,因为“看”,时钟的戏剧性都表露无遗。平凡的实物在善于看的人眼中是有戏剧性的。 DV 可以演,但在夸张和过度戏言中 DV 将丧失它本身的特性。所以 DV 首先是“看”然后才是演。 余夕仁 (安徽电视台广告中心): 收获:我爱看中央十套,系统的看 DV 还是第一次 ; 交了很多朋友;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今年 10 我们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媒体组织学习研究所,期望做成媒体行业的惠普商学院。我们今年开始每一季度办个媒体营销经验培训班,针对全国广告公司,受欢迎程度很高。授课老师就是广告中心一线的员工,我们自己开发了一系列细的课程。我们研究所有三个方面可以和大家交流,一是我非常看好媒体培训这个市场,我们可以共同开辟媒体培训咨询市场。二是我们广告中心相对其他的广告中心更多的功能,对内我们想以项目研发的形式开发课程,每个项目都聘请相关的专家,所以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专家。三我感觉到 DV 也是我们学习型组织很好的交流形式,我计划在 09 年成立内部的 DV 俱乐部。 张虎伟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系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首先呢我们学生不缺思想不缺技术,甚至现在有玩技术这样的趋势。我们感觉我们缺的是社会生活的历练,对于故事整体结构的把握以及如何完整叙述故事的思路。所以我们需要指导,让我们挖掘出我们脑子里的东西。第二点我们现在是个校际的平台,除了技术和思想性之外,我们更多的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同学中间引起共鸣。我基于此有些想法,首先我们能不能将校际的平台扩展到合肥市,与安大工大直接互相放映好的 DV 片。还有就是能否建立团队的机制或者说培训班,给予我们指导。 记录我个人大学生活的机会,也是我们团队合作友谊的培养。希望能参加大赛和别的作品交流,能得到专业的指导。 王岙 (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主编): 我现在有一个感受,我觉得我们该换一个心态,我们这样一个瓶颈也是在经历一个成长的烦恼,所以现在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 DV 的教化功能非常重要,是自我教育的一个渠道。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三种现象:抑郁人格障碍和成瘾。其实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家庭和教育者的错位缺失压力造成的。 DV 可以让人站在镜头背后看,从看到思是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是可与而不可求的,我们要在看的过程中将人性释放,是一个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过程。如果你非常热爱 DV 这个事超过所有的事情,你就可以去做。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对得起自己,我们享受了这个过程是真正快乐的。在经典和流行之间永远有一块是大众,我们的评价体系永远是大众的。 社会是在不断调和,社会的包容性也非常大。我们在说大学生只能看到眼前这些事情的时候,难道我们自己是这样吗,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关键我们用什么心态看待调和。我们要用快乐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个事情。学生需要的是解决眼前技术性的东西。矛盾、冲突和悬念的设置很重要,以后更多的我们要有技术性的交流。 欧阳斌 ( 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 ) : 我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文案这块非常重要。如果说一个片子花 10 个工作日, 5 个工作日是用来做文案的。文案做好,可以理清很多思路将成本降低。科大以后可以在这块多下功夫。用最少的镜头表达最多的思考,提升镜头语言的能力。想好了再拍,限制胶片,可以当作一种锻炼。 DV 作为交流方式需要技巧。要打破规则先要掌握规则。 王国燕 (中国科大校园 DV 拓展中心负责人): 从 02 年一个班级的团日活动到 08 年 6 年走过来,我们在第二届 DV 大赛时建立了我们团结默契融洽快乐的大概十人的团队。从第三届开始我们就开始有了忧患意识,认清发展的方向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确立好自己的方向感。我们意识到纪录片这块我们是不能缺失的,虽然剧情片在学校有广泛的参与和市场,所以第四第五两届我们开始做引导,数量是有增加的,类型是多样的,有采访,有电视专题有实验性的。但按正规方式思路操作的纪录片很少。我个人觉得愿意是:现在学生受商业电影流行影响非常大,看到的东西决定了思考的东西,所以类似《无间道科大大话版》的作品就比较多。纪录片的受众和资源相对小众一些,所以在网络和电视上可获得的纪录片很少,很主流形态的纪录片学生能接触到的很少。在这个打开通道的工作上我们是不是能做的更多,除了课程设置的平台,我们是不是能再搭建更多层面的交流。我设想我们可以面向全校开始公共选修课程,定期开展人员交流活动一起观片一起交流。 学生 DV 从最初的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要转向对社会的关注和哲学的思考等等。学生缺乏深度挖掘的技巧能力和方法,有好的选题却没有拍好。题材上很多学生才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之后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有价值,在它发生之前,意识不到它的价值。我们可以将电影拍摄的各种手法运用到纪录片中。 韩世骏 (深圳电视台 DV 生活频道): 学生需要什么?一个是引导。包括对某些东西的理解和现象的解读。比如为什么剧情片偏多,我的理解剧情片需要娱乐精神,而纪录片需要思想需要阅历和生活的历练,缺少这些去拍纪录片就勉为其难了。 对于 DV 爱好者而言还需要宽容。近几年国内很多电视台办了很多 DV 栏目,不约而同办起来又相继消失了。为什么消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象上看可能是经费没到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媒体自己,没有片源。 没有片源的原因在于媒体按照商业电视制定了选片的标准。这个问题就是我想说我们对于 DV 作品和 DV 创作者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态。如果用专业电视台的技术和艺术标准去要求 DV 爱好者和他们的作品,那对我来说我就是失业了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办 DV 频道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另外的通道给 DV 爱好者给他们空间。宽容意味在艺术技术标准上不苛求,对作品上欠缺的地方有包容。我们到科大非常惊喜看到了这样一个宽容的氛围,正是这样的宽容的心态,促进了这样的事业的繁荣。 吴娟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系研二学生): 和 DV 的缘分。学生舞队演出 DV 记录的遗憾。现在正在从事极地科考数字影像的记录,希望老师们给予指导。 朱日坤 (栗宪庭电影基金总执行): 反对胶片限制。 DV 就是解放了很多东西,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反对电影学院的方式的束缚,要思考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个人作品的创作是随性所至的,拿起就拍是一种很好的创作状态。在我看来思想和技术都是我们所缺的。培训规则是要改变的。 丁星 (中科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校园 DV 拓展中心技术指导): 我是一直从事电视教学、指导学生创作,六年来科大学生的作品从创意到拍摄到制作逐步走向成熟。 “ 三分拍摄、七分包装 ” ,我很感动同学们在技术和设备力量非常贫乏的条件下,克服了很大的困难所取得的成绩。我们还需要加大交流、学习和推动,让学生的作品不再仅仅局限在粗浅的实践和摸索中。我相信同学们创作都很有思想,也非常有激情,如果加大和提高设备投入,同学们一定能进一步创作出更多好作品。 张源平 (安徽省委组织部): 欧阳斌老师在一个既定的教育框架下表达民俗文化的传播,而不是社会。 DV 作为私人记忆的方式,尽可能的用自由的方式。 DV 者身份不一样关注的角度就不一样,拍摄的东西就不一样。 祝秀丽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 学生 DV 切入的角度还有待增加。从社会结构上来说,大学有管理者老师后勤等等。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和青年。还有性别的表现也比较明显。还有就是地域和民族,科大的招生是全国的,地域表现特别明显,教师上有外籍的就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学生感觉到了,但没有从深层次挖掘出来。 DV 和视觉表达有很多方式,像张燕翔老师的作品就是展现,用对象的言行甚至没有语言,将其组合在一起。还有种是讲述,有语言的。还有现代民俗学和人类学有发展。在影像中出现调查者或者调查者不出现,在影像中有旁白。当我面对文化的时候,人类文化学现在追求互动中获得,调查者和文化持有者的互动。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事实,是各种关系互动生产出来的,是文化生产。我们在做片子的时候,不该给出解释的框架,而是将框架向社会开放,这样它所获得的意义才是多元的。 黄雯(校园 DV 拓展中心指导老师) :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来到科大很庆幸。这里是跟电影学院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和角度。学生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个人最欣赏《流人寝室史》,因为是我看也没看过想也没想到的思维方式来拍出的片子。所以在这里我学到的更多。我的困惑是我们到底是要保持学生的本真,还是给学生专业训练把他们纳入我们的体系中。 韦琳(校园 DV 拓展中心指导老师) : 我主要负责推广的工作。我有一些建议:首先我觉得分类比较好分普及型和提高级。其实对学生很难说自己是 DV 爱好者,时刻都拿着 DV 记录,更多是愿意用 DV 记录自己的生活。所以开设 DV 课程是个很好推动,而不仅仅是课外活动,给予学分的满足。我们可以用 DV 讨论会沙龙的形式推动,有老师可以指导。 DV 参与者数据库的建立,追踪毕业的学生 DV 作者。针对科大研究生对于本科生的现状,我们要推动研究生 DV 活动。 我们还需要扩大交流,让我们都看到外面的东西。学生对于没有经常见到的东西更怀有好奇心,所以希望有更多校外老师的指导。 DV 作品的重点和广告一样在于原创点的表达,而不在于制作。学生的原创是最宝贵的东西。 张燕翔(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 标题“我的 DV 我的生活”不一定只能拍我的生活,可以关注周围人,甚至不拍生活。 DV 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主持人 :依据拍摄目的决定拍摄手段,是主题现行还是 direct cinema 都取决与拍摄目的。 汤书昆 (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以后在合适的机缘点再聚。我们并不是要所有专家集中在科大 DV ,科大只不过是全国理工类大学做 DV 的一个标本。我们不要局限于我们所做的形成感受,视野需要拓宽。感谢各位!
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大DV作品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大赛奖项
rubyland 2012-9-9 10:51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2011年11月28日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111/t20111128_125450.html 近日,从四川“金熊猫”电视节传来消息,我校DV拓展中心选送的两部作品获奖。在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单元中,我校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011级硕士研究生谢广岭的作品《地摊儿》荣获纪录片类最佳校园题材纪录片提名奖,同期获得提名的还有德国、中国台湾和中国的另外5部作品;由唐凌等同学创作的DV作品《循环》获得剧情片类入围奖。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四川“金熊猫”电视节自1991年以来已举办过十届。11月11—13日举办的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包括国际影视节目交易市场、大型系列主题活动、金熊猫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国际广播电视发展论坛、金熊猫国际动漫数字博览会、国际广播电视网络设备展等六大主题活动和相关配套活动。其中,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是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办公室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的重要评选活动,评选活动旨在鼓励影视专业大学生关注社会,用影像纪录时代变迁,以此挖掘优秀作品,发现优秀人才,为未来影视业培养新生力量。这项活动在2009年(第十届)四川电视节首次举办,得到国内外大学莘莘学子的积极响应。2011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活动共收到大学生作品1732部。
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大DV及动画作品在西安民间影像节上喜获八奖
rubyland 2012-9-9 10:48
新闻来源于 中国科大新闻网 2011年9月13日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109/t20110913_119788.html 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单元颁奖典礼9月10日在西安举行,千余部国内大学生原创影像集聚一堂,为教师节献上一场别致的视觉盛宴。 本次影像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选送了多部优秀学生DV及动画作品,获得组织奖。同时在中国科大DV拓展中心选送的55部优秀DV作品中,蔡立英、王宇、王珊、沈明锐创作的《散伙饭》荣获一等奖,邱世灿、侯庆超、何元源、白晓雨创作的《红楼梦》荣获二等奖,蔡立英、王宇、马荟、周光明创作的《我的机器人室友》、张礼楠、杨珩创作的《梦想的舞台》,以及由中国科大数字文化中心选送的马盼盼创作的《俄罗斯方块》、赖德华创作的《JEEP》荣获三等奖,沈明锐、王宇创作的《会跳舞的瓜子》荣获最佳制作奖。《散伙饭》和《我的机器人室友》的导演、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研究生蔡立英代表我校参加了颁奖典礼。 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以“民间叙事,影像世界”为主题,由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执委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共同承办。据悉,本届国际民间影像节共征集了全国130多所大学的1100多部作品参评“校园文化”主题单元。在这些节目中,纪实类节目占70%以上,剧情片占20%左右,文艺类占4%、动漫类等占6%左右。参赛院校中不乏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学科的学校。 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评委会副主席冷冶夫认为,此次“校园文化”主题单元参赛的作品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反映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对于影像节目具有极大地创作参与热情,为中国的民间影像事业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从题材看,学生创作者对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正体现了纪录片要有情怀、纪录片要有尊重、纪录片要有审美、纪录片要有对社会的担当的主旨,体现了我国民间影像的发展方向。同时他表示,希望大学生在今后的节目创作中保持本色,“让物质财富永远匍匐在精神世界的脚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DV拓展中心是致力于在校园内开展和推进DV相关活动的一个群体,由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王国燕老师做为该项活动的负责人,成功举办了六届校园DV大赛,第七届正在火热进行中,DV拓展硕果累累,多次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国际纪录片交流周等全国层面影像大赛的多个奖项。本届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我校学生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现了科大学生的创造力,《散伙饭》是第七届DV大赛的资助项目,以剧中剧的形式讲述了一群科大毕业生吃散伙饭的故事,抒发了当代大学生的毕业情怀;《会跳舞的瓜子》则以定格动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了蕴藏在普通事物中的美,获得了民间影像节评委会的好评。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19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首届中国西部电影节落幕 中国科大获最佳组织奖
rubyland 2012-9-9 10:45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2012年4月26日 4月20日,第一届中国西部(兰州)大学生电影节颁奖盛典暨影视创作高峰论坛活动在兰州交通大学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校荣获最佳组织奖及电视片类一等奖。 此次电影节以“青春飞扬,绿色影视,文化传播”为宗旨,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特色,力争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形成深远影响。首届西部大学生电影节共征集到来自全国专业电视台站、影视制作机构、独立制片人、高等院校(涉及全国120所院校)的参评作品约1800余部。评选出11部优秀电影作品、13部优秀电视作品、3个单项奖和2个组织奖。开幕式上,电影节组委会对获奖作品作者及优秀单位进行了现场颁奖活动,我校DV拓展中心推荐的中国科大校园第五届DV大赛最佳剧情片《MOMO》获本次电影节电视作品类一等奖。我校与燕山大学获得第一届中国西部(兰州)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组织奖荣誉称号。 本届电影节注重原创,鼓励创新,挖掘新人,鼓励大学生用影视来记录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学院) 附《MOMO》简介: 《MOMO》剧照 (作者:马可敬 汪臻真) 沫寞喜欢照相,虽然她看不到颜色,可是世界在她眼里是那么美好。她通过相机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她在镜头里记录别人的故事并参与其中,她用照片纪念了自己失败的暗恋。然而她不知道,也有一个男孩通过相机镜头,一直默默看着她…… 提供新闻: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王国燕
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大“CNEX-AOC”两岸三地纪录片影展活动圆满结束
rubyland 2012-9-9 10:42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2010年10月27日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010/t20101027_66265.html 10月25日晚,“CNEX-AOC”两岸三地纪录片影展中国科大站的活动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放映影片《我最后的秘密》的导演黎小峰来到现场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问,导演细致地回答,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此次纪录片影展以“梦想与希望”为主题,活动由中国科大人文学院与CNEX基金会联合主办,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研究生会承办。影展精心挑选了七部不同类型的纪录片,为科大的同学们带来一场两岸三地的纪录片“盛宴”。 “CNEX-AOC”两岸三地纪录片影展于23日晚上七点在东区水上报告厅开场。当晚,水上报告厅座无虚席,开幕式影片《1428》放映结束之后,CNEX计划制作总监张钊维先生与现场师生展开了“家园——梦想”主题的学术对谈,同学们纷纷表示观看影片之后极为震撼。 此后,“梦想与希望”主题纪录片展活动陆续上映了《音乐人生》、《我最后的秘密》、《街舞狂潮》、《父亲》等一系列优秀影片。此外,面向国际邀请的两部获奖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被上帝遗忘的孩子》在24、25日下午与我校师生首次“见面”。活动期间放映的纪录片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此次纪录片影展由中国科大DV拓展中心的王国燕老师负责落实,活动在校园里的反响热烈,很多同学表示获益匪浅,并期待下一次活动的举办,“让更多优秀的纪录片走进中国科大”。 (人文学院,DV拓展中心)
1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大师生在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上获多个奖项
rubyland 2012-9-9 10:39
2008-12-03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http://news.ustc.edu.cn/xwbl/200812/t20081203_50254.html 11月25日至12月2日,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广东省中山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国·中山第二届国际环保纪录片周”暨“第五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400余部纪录片参与各个奖项的角逐,我校师生共获6个奖项。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文台上将担任国际环保纪录片周组委会主席,联合国环境保护署驻华代表、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德国自然和动物电视节主席、多哈国际电影电视节主席等多位境外影视专家学者担任国际环保纪录片周的评委工作。此次国际环保纪录片评出金牌作品10部,银牌作品20部,铜牌作品28部。我校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校数字文化教学实验中心张燕翔老师的环保纪录片节目《家园》获得铜牌节目奖,同时获得铜奖的还有英国BBC、美国WNET、德国BR、德国ZDF、CCTV等机构制作的环保纪录片。 2008年度国际环保纪录片铜牌奖杯 此次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DV类的参赛作品达到500部以上,评出金牌作品30部,张燕翔老师的动画纪录片作品《夏》获得DV类金牌节目奖。《夏》采用摄影照片结合动画技术制作,剧组成员有我校学生马可敬、汪真臻、胡云等。张燕翔老师曾在2007年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获得全国十佳DV节目奖。 2008年度DV节目最高奖项奖杯 今年DV类节目开始接受学生作品,我校校园DV拓展中心暨校园DV大赛组委会选送了32部作品参评,其中有4部作品分别获金银铜奖: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秋野等同学创作的DV作品《一室之鼠》获得了本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DV类节目金牌奖,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焦建兵等同学创作的《暑假,我们在秦岭》和物理学系王昉等创作的《我是女生》获得了银牌奖,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欣益等创作的《军歌嘹亮》获得了铜牌奖。这是继我校DV作品《流人寝室史》、《隔离》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得剧情片优胜奖即非专业组DV类最高奖和优秀奖,《流人寝室史》、《循环》在全国大学生暑期影像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所有作品总名次前6 名)后,我校学生DV作品在全国性重大赛事中的又一次高质量获奖。 人文学院王国燕老师(中)上台领奖 (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校数字文化教学实验中心)
1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安徽商报]中科大4师生征服库布齐沙漠
rubyland 2012-9-9 10:36
三天两夜徒步穿越60公里;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看落日看月色 在广袤的沙漠中徒步行走是什么感觉?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搭帐篷过夜是什么滋味?中科大的师生说,这种感觉有点震撼。为寻找设计创意,日前,中科大3位学生和一位老师徒步穿越了我国第七大沙漠——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昨日,他们接受了商报记者独家专访。 91位师生结伴穿越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附近。 5月19日19点,中科大师生一行4人抵达包头,20日上午10点,他们乘车至库布齐沙漠西边缘,准备穿越。 中科大代表队领队王国燕老师介绍,此次穿越活动共进行了三天两夜,跋涉里程约60公里。 07级传播学专业的黄湘林说:“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沙漠。 ”据了解,此次共有91人一起自西向东穿越沙漠。  此次穿越沙漠,是主题为“沙漠·生命·绿洲”的国际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沙漠体验环节,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余所国内外大学的270余名师生参加,5月份分三批徒步穿越沙漠。 “我们这次跟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分在了一个队。 ”中科大0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匡晨晖说。  沙漠里天很蓝月色也特别美 穿越沙漠的三天两夜里,队员们的活动丰富多彩:篝火晚会、爬沙丘比赛、拔河比赛、沙画创作比赛等等。在渺无人烟的茫茫大漠中,吃喝都成了难题。 “组委会给我们配备了越野车,那3天都吃泡面,每天配备几瓶水。我们每次吃泡面,基本都会吃到沙。 ”黄湘林说。 “在沙漠里,天特别蓝,土特别黄。最难忘的是看到了月亮升起。每天晚上11点多出现,大约持续十几分钟,真的好美。当地平线上特别红时,我们甚至幻想,是不是UFO来了? ”翟正阳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沙漠里的花朵是那样美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沙漠里的风景令4位中科大师生流连忘返。黄湘林说:“在恶劣环境中战胜自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   翟正阳则说:“以前一提到沙漠,我总是想到,人类的行为导致土地荒漠化越发严重。而今,我觉得那些自然的沙漠很值得尊敬。看到绿洲,我在思考,我们是否也能找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片净土,找到思想的‘绿洲’。就像我徒步穿越沙漠,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片绿洲。 ”(见习记者 赵盛 )                          2011年06月02日 安徽商报
1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成果原理展示图荣登《自然-光子学》封面故事
rubyland 2012-9-7 15:51
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成果原理展示图荣登《自然-光子学》封面故事
中国科大科技传播专业教师王国燕的设计助力一流科研成果荣登《自然》系列杂志封面故事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师王国燕为发表在 2012 年 9 月《自然 - 光子学》的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成果设计了科学原理展示图。该展示图既在该期杂志封面上登载,也正式公布在《自然》的网站上(本期封面网址为: http://www.nature.com/nphoton/journal/v6/n9/covers/index.html )。该图片揭示了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最新成果: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了粒子和波的叠加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 该设计图经过设计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反复沟通,是科学原理和数字艺术融合的结晶,其创意则来源于老子关于万物起源的思想:《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光学领域研究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玻尔曾使用中国的太极图来阐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属性既对立又互补。故在该科学原理展示的创意上,借用水晶球暗示光的真实本性,用太极影子暗示本次实验探测到的光的特征:以往的实验也是在通过各种测量得到的影子还原真相,而在科学研究中对于真相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今年 5 月份,英国《自然》杂志发布名为《自然出版指数中国 2011 》 (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1 China) 的报告。 2011 年全球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总量为 3,425 篇,中国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为 225 篇(比率为 6.6% )。报告更提供了大量数据,表明中国在发表论文和科学研究两方面快将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在顶级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成果逐年增加,仅 2011 年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就高达 17 篇,而该校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从事数字媒体研究的师生本着“服务一流大学的一流科研成果”的理念,每次耗费大量的时间及心血,认真地为我校科学家顶级学术杂志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科学原理展示图的设计,先后为“八光子量子比特的拓扑保护”、“长城上 16 公里 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等 10 多项重大成果设计了科学原理呈现图,并形成独有的创作团队和富有特色的创作机制。 据了解,《自然 - 光子学》每期仅有 4 篇文章标题能登上封面,这 4 篇中仅有 1 篇能够被采纳作为“封面故事”,从而成为当期主打成果,这需要科研团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原理设计图,除了要符合封面设计的各种要求与限制,还应具备较高的美学水准,并且要准确表达出科研成果的核心原理。目前在国内完成此项工作并被采纳作为封面的很少。 来源于中国科大新闻网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209/t20120903_138918.html nature 封面 光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原理展示图 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nature 封面图片作者:王国燕 email :gywang@ustc.edu.cn 承接 Science, cell,nature及系列子刊的封面设计合作任务
个人分类: 科技传播|6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