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抛砖引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动灭火袋与坐便器水箱
热度 1 dfedhw 2014-10-14 21:14
自动控制原理: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智能代理指一个可以观察周遭环境并作出行动以达致目标的系统。可持续地执行 3 项功能 : 感知环境中的动态条件 ; 执行动作影响环境 ; 进行推理以解释感知信息 , 求解问题 , 产生推理和决定动作 。 外加装置 坐便器水箱 自动灭火袋 预定目标 自动止水 自动灭火 过程描述 水作用于浮球,随着水量增加,水位逐渐上升,通过杠杆将水塞压下堵住进水口,停止注水过程。 火作用于塑料膜,随着火焰的逐渐上升扩大,通过烧穿使沙子漏下,盖住可燃物,终止燃烧过程。 状态改变 动——静, 以静制动 静——动, 以静待动 能量转换 动能 - 势能 反过来抵消动能 动能 - 势能 - 动能 失控后果 水不断溢出 火继续扩大 过程控制 水控制水 火控制火 人工智能 类人的 AI 非类人的 AI 区别 不借助其它介质 借助沙子实现完成 参数控制 定量,一箱水 不确定,与火势成正比 1889年,英国 水管 工人托马斯·克拉普(Thomas Crapper)发明了冲洗式抽水马桶。这种马桶采用储 水箱 和浮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从此,抽水马桶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定了下来。 在当今世界上,抽水马桶已被公认为“卫生水准的量尺”。英国人发明抽水马桶是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 今天的人们在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可能不会对一个小小的抽水马桶加以关注,即便它工艺高超、品质出色、人性化设计体贴入微,也只是习以为常的生活一分子。但是透过这小小的凝结了前人劳动成果的生活发明,却能告诉我们,创意宛如支点,可以撑起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
27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话题引起的沉思
热度 4 yuanjinchen 2014-4-5 11:35
一个话题引起的沉思 今早逛小木虫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讨论帖,引发了我的沉思,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首先我是在小木虫的教师版块看到的,教师嘛,都是很有知识,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见接的人,可是他们的讨论着实令我不知所措 主题:背景:该学生(张三)为班级成绩第一名、班干部、贫困生、预备党员。。。等等各种优秀光环 本人高校青椒,带学生班主任。上学期全班期末成绩汇总结果出来了,拿到成绩一看,成绩相当不好,有一门专业课全班53人挂科31人,实在看不下去,在班级qq群上公示了所有科目的平均分和不及格人数,并提醒学生要注意不要挂科太多,影响最后的正常毕业。但是万万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出言讽刺的竟然是该“张三”学生,该生抛出了“上学期的成绩了,都是过去式了,有什么用呢?”,并大谈特谈成绩不重要,育人才是第一。但是该张三可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各种奖学金,各种奖励的人。于是乎,我蒙圈了。。。 该优秀生究竟在想什么呢,茶余饭后,大家不妨一起来分析下这个奇葩的“优秀生 第一个分析的人A来了 育人,什么是育人? 这个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作为他的挡箭牌,不失为一个办法! 自己成绩第一,反而说成绩不重要,根据心理学分析,其内心真实想法一般为不自信、害怕! 他怕别人都认真对待学习,这样他的成绩也许就保持不了第一,自然而然的可能就会失去其他的光环!所以他发出这样的言论,明着是告诉大家,学习成绩无所谓,大家继续这样对待即可。实际上则反应其内心的一种对自己排名问题万一被人超越的担忧。 当然,也会有极个别的情况就是,虽然他是成绩第一,光环种种,但是也许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 说实话,这分析还算差强人意,不过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不好的情况基本是应该对的,而另一种说法,只是极个别情况 B 这让我想起来,我大学宿舍的同学说他们高中老师就鼓励他们自己班同学互相较劲,不共享学习资料啊,不告诉别人题啊,大家都是高考时的竞争对手啦!也许我听到的是添油加醋的。我感觉很可笑。 也许这个同学出自那样的老师之手,感觉很悲哀。 不过要肯定,这小子还是挺有能力的。 C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学习好就觉得自己屌丝翻身了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是所有人的发言人了,时时处处以为自己可以代表所有的人,还敢于和权威做斗争,然后提出一些可笑的看法还觉得自己了不得了 当然,客观一点的还是有的 D 这是个优秀的学生,不可否认,她对这套考试的游戏很娴熟,他了解规则,但是他藐视规则。这个学生也许在你看来是刺头,但是这才是年轻人的个性,否则个个都是小绵羊将来名族希望在哪。你应该呵护它,而不是扼杀她,当然也许你在现在的教育系统呆久了,觉得现在的教育很好,那我的都是屁话,你可以忽略~哦,对了,也许你是老师,您~不好意思 E 我觉得,楼主首先内心就有偏见,可能内心深处一直有着高分低能的想法,对现在所谓的高分内心其实充满了不屑,虽然口头上是认可的。 不可否认的是高分确实给那个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上的优势,能使他跳出学校以分论人的圈子(学生时代确实成绩好在同学心目中就是高大善),更正确的站在另一种角度去说问题,当然不排除那种莫名的优越感,这是每个人都想拥有一直追求的东西,只是有的人藏的深罢了。 所以我觉得其实楼主没必要那么在意,这并不代表什么,想知道跟多他是怎么想的,不妨多去了解了解这个人的平时,不然只凭这点看不出什么,至少不能就凭这点去对这个人下定论 我自己的看法 我只想说,这种事不应该这样讨论 如果一个差生跳出来说,你的反应是什么?你是不是会觉得他自己作为一个学生,自己分内的事都做不好,有什么资格说,更重要的事,你还会觉得这是他在为自己没好好学习找借口 如果一个成绩好的同学跳出来,你又觉得人家是伪君子 在中国这种思想很严重,我就不明白,中国人到底是怎么了 而且我非常赞同的一种观点是 错的不是他,是你,是你们这一群老师。 是你们制定了这样的规则,成绩第一名、班干部、贫困生(显出励志)、预备党员这些东西是你们定义为优秀,是你们教育学生这些东西就是优秀。 成绩不重要,育人才是第一,这话多贴切。 他没有错,他只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因为他知道成绩和利益的关系。 成绩好,争取做一名班干部,就能获得预备党员,就能拿到各种奖学金,赢得各种奖励,他错了吗。 他只是善于在制度内生存,这是一名成功人士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社会也这样,各种制度,甚至是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者不是道德最高尚的,但一定是我们认为最优秀的。 你见过既得利益者愿意和大众分享成果吗?他们只会制定更多的规则甚至建立暴力体系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利益。 而他公开发言的效果就是为了维护,这是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他没有做错。 你还指望皇帝会说,人人生而平等吗。 只有草莽才会咆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所以,他就是你们定义下的优秀者。 你要觉得他不是优秀者,你要改变的不是他,而是引导他的制度。 制度不变,他还是会存在。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没法怎么评价,我只是想问一句:中国人这是怎么了?
个人分类: 抛砖引玉|2307 次阅读|4 个评论
“抛砖引玉”-谈谈本人申报课题的体会
热度 4 xucq45 2010-12-2 21:18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序幕即将拉起,学校各单位相继进行了战前动员,欲申请课题者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如何书写好标书和提高中标率,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近来,我在浏览科学网时,有意无意中发现两篇值得认真一读的2篇博文:(1)基金委生命科学部杜生明常务副主任报告会概要(来自朱猛进老师的博客);(2)毛培宏老师撰写的博文《2011年 NSFC 项目申报建议》。前者介绍了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些变化;正在酝酿中的变革;“十二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优先领域。后者则几乎全面回答了申报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应注意的问题和申报技巧。两篇佳作均很有见地,含金量高,对课题申请者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因此,我向同道和朋友作了极力推荐,并将它们相继收藏在我的博客-枫叶红( http://blog.163.com/xucq45@126/ )。 迄今为止,本人从1994年起曾先后中标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际合作项目(NSFC 和RFBR联合资助),并且10余年来一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通讯评审。 上述两位专家,高屋建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别讲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填报要求、注意事项和申请技巧。下面。本人则以申请人和通讯评审专家的双重身份谈谈亲身体会,拾遗补缺,希望对基金申请者也有点滴之益。 (1)锲而不舍树信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率一般在10%-15%。有些人申报几年未中标后就丧失信心而不再申报了,这显然是错误的。只要申报就有10%-15%的中标概率,如果不申报,就100%没有希望中标。只要我们象愚公移山一样,锲而 不舍,年年申报,并根据评审意见不断改进,终有一天会感动上帝的。记得我开始申报时,连续5年未果,但并不灰心。 苍天不负有心人, 1994年我终于掘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第一桶金。 (2)创新为先长流水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和生命线,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定要认真查新。有些人对自己的科研选项缺乏自信心,总希望在国际期刊中找到类似研究来证明自己不是“心血来潮”和“闭门造车”。殊不知如果真的如此,我们的研究充其量也只能是“填补国内空白”。要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只资助“first”而非“second”。在评审过程中,常常因检索出国外已经有与申报的标书相同的研究报道(有时甚至仅有1篇),该申请就因创新性不强而被“一票否决”,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因此,申请人在提交标书之前,应反复检索“PubMed”。 在选题时,切记“不要一窝蜂”,要结合本人和单位的条件,“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性课题。一旦找到“突破口”,就要坚守阵地,不断扩大成果,形成研究优势。 (3)题目新颖夺眼球 标书的题目是整个标书的“戏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犹如影戏院外边悬挂的海报一样,题目如果新颖,就能吸引评审专家的目光,使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但是,和电影戏剧又不一样,科研要注意科学性。因此,标书的题目力求“简明、具体、新颖、醒目”,避免“假、大、空、旧”。不能“索然无味,骨瘦如柴”,也不能“哗众取宠”、“大帽子底下开小差”。 (4)字斟句酌写摘要 如同名片一样,标书的摘要是整个标书的高度概括,评审专家一搭眼就可看出该标书的含金量。因此,每位课题申请人必须对标书摘要字斟句酌,要让评委从中了解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预期结果、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尤其创新性更为重要。由于摘要的字数有限,因此从中可看出申请人的归纳总结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毛培宏老师归纳的摘要书写建议:“采用……方法,进行……研究,阐明……机制或揭示……规律,为……奠定基础/提供……思路”值得效仿。本人中标的几个标书,也是按这样路数撰写的。 (5)勤于学习采蜜忙 常言道: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有些道理。固然抄袭令人深恶痛绝,然而学习和模仿常常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必经之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十分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个道理。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撰写,同样也是适用的。对于初次申报或多次申报不中者,不妨多看看一些“榜上有名”的标书,从中将会受到启发,有时会自言自语地恍然大悟道:“原来这部分应这样写呀!”。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通过取其长补己短,自己标书的质量也必然“水涨船高”。 (6)红花绿叶夯基础 众所周知,研究基础的好坏也是中标与否的重要因素。由于科学研究是集体行为,必须提倡协作精神。有的人心胸较狭窄,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方法告诉别人,发表文章时也不愿意带上其他人的名字,心想:“自己栽树岂能让他人乘凉”。殊不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互相帮助会呈加法甚至乘法效应,而孤军作战必然势单力薄。在评审标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团结协作好的单位,每位成员(包括刚毕业留校的教师)的研究基础都不错,在第一作者的论文下面常常还有许多篇非第一作者的文章。这真是所谓“红花自己栽,绿叶大家配”,结果必然是“相得益彰,皆大欢喜”。 (7)方法先进路线好 技术路线是否可行常常是决定是否中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技术路线以框架图的形式出现为宜,因为它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技术路线可清楚反映基金申请人的课题设计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先进,观察指标是否全面,科研假设是否成立。 研究方法是否先进和可靠也很重要,因此要认真选择之。在实验方法描述时,要尽量具体,尤其对过去未曾接触过的方法。如果申请人曾有相关文章发表,可适当简略,但要标注该文献。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尽量确保有课题组成员掌握完成课题所需的实验方法。 (8)主动出击传酒香 过去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是“货好不愁卖”。现在是信息时代,那句老话已失去往日的光彩。为了让评审专家投下“赞同票”,申请人要主动出击,推销有方。比如,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自己提出的科研假说、已取得的研究进展及预实验结果等处用加粗黑字体标出,附上几个可视性图片,在参考文献引用课题组已发表的论文等。 (9)精雕细刻无懈击 几年前评审标书不是很难,主要看创新性、技术路线和工作基础,因为当时的标书质量相差悬殊,泾渭分明。现在,各单位都很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呈报上来的标书质量越来越好,评审专家有时很难取舍。但是,资助的比例有限,有时只好“鸡蛋里挑骨头”而“忍痛割爱”。例如,参考文献陈旧,经费计算欠妥,人员搭配不合理,年从事该项目时间太长,错别字太多,无SCI收录论文发表,国际伙伴无合作协议或知情同意书,无预实验结果等等,都可能成为“不同意资助”或“延缓资助”的理由。因此,申请人对标书“精雕细刻”,反复检查,力争“无懈可击”。当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里送给大家几个字,如果在撰写标书中照此办理,或许有点帮助: 画龙点睛;精雕细刻;推销有方;红花绿叶;方法先进;路线可行。 如果说杜生明副主任的报告是动员令,毛培宏老师的建议是操作指南,本文则充其量是戏剧中的小插曲,在这里权作“抛砖引玉”了。不妥之处,还望指正。 标书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36655cid=1531305goto=new “谈谈搞好科研和申请基金的体会 - 学术报告的 PPT 原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25426 再晒晒我今年中标学生的几份标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486439 “关于晒标书”的一管之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485025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 - 谈谈影响基金项目中标的几种情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464167 “抛砖引玉” - 谈谈本人申报课题的体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389727 献丑了,晒晒我的标书、进展和结题报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404572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19434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