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行漫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力学大会之西行漫记
热度 3 刘建林 2013-8-27 22:01
这个暑假太过于繁忙了。首先是小学期第一次实行,我给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新的选修课“五彩缤纷的力学世界”,选课人数非常多。但是比较可惜的是,大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来上。然后参加了一次华东固体力学学术沙龙,接着又去上海参加了第六届非线性力学国际学术会议。最后,马不停蹄,要去西安参加两年一度的全国力学大会。 本次大会我们也准备了好长时间。我的几个学生(现在的身份大都是本科生),他们递交的摘要都被大会录用了,要在分会长作报告。8.17日,我们一行五人上了火车,硬座,需要20多个小时。上了车之后,我才告诉他们,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于是在车上买了一箱啤酒,五个人大喝起来。他们真年轻啊!有很好的食欲和酒量。然后打了一晚上扑克:保皇。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火车到达西安车站。一出车站,就看到了古城墙。这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了。北京的城墙,当年梁思成没保住,终于拆掉了。在城墙根下打车很难,需要排队。但终于打上车,抵达了所住的宾馆。房间很大,很奢侈,但是很便宜,这在青岛是不敢想象的。一路上经过了会场所在地陕西宾馆,司机说那是当年杨虎城住的地方。 傍晚的时候去陕西宾馆注册了。然后一个老同学开车接着我去了回民一条街吃了一顿饭。然后就逛了逛这条街。西安果然是个古城,这根青岛的风格大相径庭。这儿的每一个居民,每一个出租车司机都深谙历史,精通掌故。回民一条街也许是西安最繁华的的一条街。晚上十点多了,路上还堵车,这在青岛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天就开始开会了。我听了几个大会报告,有程耿东院士的优化、郑晓静院士的风沙力学、卢天健教授的多孔金属力学等。下午又去听了曹则贤的报告,跟他讨论了一下。还有其他几个有意思的报告。会上见了很多新老朋友,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开会的主要目的了。当今社会,信息高度畅通,网络高度发达,所以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传播很快。因此,开会当面沟通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开会的时候,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合作越来越重要。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有不同的人联合取得的。团体研究已经逐步取代了历史上的个人研究。一个好的工作,一般都是实验、理论和计算模拟至少拥有其二。但是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皆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力学的方程更加复杂,解析解已经很难获得,因而大都是通过数值求解;因而漂亮的图形、分子模拟等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很多工作都很漂亮花哨,发表速度也很快,但有时候求快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欠缺深度思考的感觉。力学已经渗透到工程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偏重于航空航天、石油开采等大工程的应用力学,也有探求软物质、微纳米和仿生的前沿力学。力学具有应用性的一面,同时也有高贵的崇尚自然规律的另外一面,二者相互渗透。 三天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又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人很多,排的队伍也很长。但是参观过程中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下午,我去了心目中的圣地:大雁塔。这是玄奘回国后译经的地方。大雁塔就在大慈恩寺里面。大雁塔里面东西很少,比较宝贵的有玄奘的舍利子。主要的收获就是看了关于玄奘的宣传片。他是具有慧根的,同时又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在西行的路上说服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国王皈依佛法。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和神,给他以正确的指示,最终客服了困难,抵达了天竺。他到了那烂陀寺,见到了100多岁的戒贤法师,拜他为师。他在那烂陀寺享受到了一流的待遇,只有10个人拥有这种特权。后来,他在全国的辩经大会上打败了所有人。受到了神的启示,他最终踏上了归国之路,受到了唐太宗的接见。回来后,翻译了佛经1335卷。他死的时候,仿照卧佛的形象,安然去世了。长安城中100多万人为他送葬。他使佛法发扬光大。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国留学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有那种坚韧不拔,永不退却的精神永存。这也是我这次西安之行最大的收获。 经历的事情太多,往往心里难以平静。我们牵扯了过多的杂事,做了很多我们自以为是正道的事情,却在干大事的同时,忽略了另外一些小事情。从玄奘身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5250 次阅读|6 个评论
西行漫记
热度 2 csiro 2012-6-4 19:49
这两周出奇地忙。 5 月 22 号回到北京,下午就是学生的答辩。可能是涉及的面比较宽,问题还不少,尤其答辩委员会决议比较难以确定,需要花一些时间琢磨。 实际上中午澳洲的专家就到了。还是请林大的赵志江去接,连同他的师妹郭文霞一起,因为对方有四个人,需要两辆车。就住在劳动饭店。 晚上他们就随意了,第二天邢洪涛把他们带到地理所,上午做两个报告然后讨论交流。安农大也来了两个硕士生,参加这些活动。下午去长城。周四周五上午都是做澳洲 INFFER 方法的培训,周四下午去故宫,周五去农大访问,由王靖、潘学标接待。 周六上午去西安,我们提前两个半小时去机场,感觉时间够宽裕,但是上五环以后车就走不动了。因为双休日不限号,天气又好,大家都要出来散散心。还算顺利赶到机场。其实在国内坐飞机非常方便,北京到西安也就一个多小时,过去空间上的概念需要调整了。真是出国才觉得很遥远。 陕西师大的梁伟已经在机场等我们,也安排一个车子跟我们。先去宾馆,然后去大雁塔、寒窑,还有市内的一个湖。这个湖非常美,很多人在游玩,有拍婚纱照的,有举家出游的,非常热闹。有点江南的味道,让人流连忘返。晚上就在湖边吃饭,边吃边看,夜景很美。有游船、热气球、彩灯,在水面上交相辉映。晚风吹过来,真不觉得是在西北。 次日去兵马俑、华清池、城墙。还请一位英语导游。兵马俑的观感可以用令人震撼来形容。需要另外写一篇文章了。下午回来梁伟又安排了丰盛的晚餐,谈谈西部地区的环境管理,他觉得可以联系西安理工的潘教授。结果我们又见了他相互了解了很多西部地区环境管理的问题,颇有收获。 周一在师大旅游与环境学院做报告。 Anna , Geoff 和我,还有师大的两位老师,就这样一个上午。学生很多,问题也很热烈。中午吃了羊肉泡馍。然后参观学校的妇女博物馆,书法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原计划是乘坐动车去杨凌,后来还是他们给送去方便。 周二上午见吴普特副校长,然后我做一个报告: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外宾去与本科生座谈。下午参观中国节水农业研究院的实验设施,条件不错,然后在院里的咖啡屋与师生座谈。吴校长也来了。晚上与校长、院长,还有主要联系人何建强教授,以及相关的专家等一起聚餐。杨凌,我十多年前去过,当时还是一个小镇,现在已经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西北农林给人的印象特别好。我一直喜欢大学偏一些,不要在大城市。这样的学风才会好,学生没有别的事情就只好学习了。我过去在南京气象学院就是这样。 周三去长武站,由张晓萍副站长陪同,还有几位年轻的研究人员。有幸第一次见到黄土高原,这些深沟险壑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晚上由水保所重点实验室安排聚餐,气氛热烈。 周四去水保所做报告,主要讲了作物模拟的基本方法与问题。国外的专家也做了报告。做完快 12 点了,找车直接送西安机场。我同李俊回北京,国外专家经香港回澳洲。 我回来次日,周五下午参加 973 申请的答辩。第一次呢。就在中关村软件园,答辩人在密闭的房间,通过视屏传给评审会场(另外的地点)。评审专家可以看到答辩人,答辩人见不到评审专家。当然声音或许可以听出来。 周六在研究组开一个小会。谈论了两个学生的工作,提一些建议。然后大家一起去奥运公园里的天虹购物中心的美食城吃包子。 汇报完毕。
个人分类: 交流篇|3158 次阅读|3 个评论
松鼠特写
pkucarer4300 2010-12-3 01:20
米国的生态环境很不错,在公寓附近拍了一系列松鼠的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