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诗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网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天
热度 2 pww1380 2016-6-12 10:02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 ——网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诞辰纪念朗诵专辑)》 阅读收听有感 篱风 (杨文祥) 中华文明 五千年的 上下求索 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 灿烂如花 诗意 生活、思想 情感、艺术 与 美的 结晶 诗意 中华文明的 星空中 最亮的 那颗 星星 在这绚丽多彩的 星光里 徘徊着历代女诗人 挥之不去的 身影 在这闪烁不息的 星光里 流动着她们 鬼泣神惊的 传奇 古典的诗意 有李清照 独上兰舟 现代的诗意 有林徽因对春天与爱的 叹 咏 如今的诗意 你在哪里?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现代诗歌集|2216 次阅读|5 个评论
诗意黎平红军桥
热度 1 ssglwu 2014-10-1 09:43
吴国林 国庆来了,红军更加亲切! 1934 年12月14日,红军攻占贵州 黎平 。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重要的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向贵州进军的正确主张,从而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除了 黎平会议 的旧址外,黎平县还有少寨的著名红军桥了。 当代红军过八舟河(当时名为亮江)时,简易木桥已非常破旧,马上进行整修。几天后,一座高3米,宽1.3米的木桥修建完成。为纪念红军的义举,村民们把这座木桥命名为“ 红军桥 ”。 80 多年过去了,红军桥依然是上少寨500多位苗族村民进出村寨的重要通道。八舟河几乎年年要涨大水,而木桥也几乎年年要被大水冲走,红军桥每年都要维修。至今红军桥还保留了原来的风格,不少人专门来此看红军桥。但如果将木桥改为水泥桥,那会失去原来的意义了。 我今年暑假去黎平红军桥时,中午时,还是阳水正好,下午就是一场大雨。后来在华南师大的一位朋友来了,又来了一对在河中拍结婚照的,在水中,也很难得。 1. 2. 3. 4. 5. 6. 7. 8. 9. 10.博主在此 11.博主在此 12. 13. 14. 15. 16. 17. 18.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22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一月的肖邦
xuyuexuyue 2012-11-21 00:47
十一月的肖邦
十一月的前奏,是十月的推弦,婉转着大理的松茸,铺成出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洱海的山水,一处海景房,几世男耕女织的生活,共鸣着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 松茸 大理的温泉,余温浸透 古城某处庭院的夜来香,将白日的焦灼转化为月夜里沁人的醉,短暂而明艳。一时的快感炽热,换来长久的死亡。若不愿平庸,就继续燃耗此刻的青春,纵然这不是笃定正确的方向。 夜来香 白族农家自酿乔酒,闻香似蜜,入口清凉通透,化作肌体的温热,觅得风一样的思绪,如白日里草原上驾驭骏马的我,驰骋,飞翔。 香格里拉的 天际原野,星点牛马,娇花坠坠,如此秀色,让人有扑上去打滚的冲动。我们本从芬泥而来,短短数十载,又化作山川而去,与天地的肌肤之亲,感受到归属感。 脸红心跳,呼吸急促的"高原之恋",如同初恋小男生的生理反应、雄性动物的呓语不休。 香格里拉 十一月的忙碌,是十一届矿床会议的唇枪舌剑。学者们用 参透的灵石物语,相对完整、富有逻辑的故事,构建着数以亿计的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会场休息区 十一月的青春,是地大60年校庆的风景。 一处街角,几多回忆。国光的夜市依旧繁闹,三鲜煲的量陡然减少,精英俱乐部雀跃着推杆的灯影,光谷的步行街还是10点准时关门,足疗会所的87号不知还在否?人性之贱,在于失去方懂得珍惜和怀念,尤其是泉涌般的追忆,重复循环的美好,填补现实的缺憾……露天的校园歌手赛、咸甜相宜的周黑鸭、新人复新人的情人坡、地大地的麻将桌、山西饺子馆的西红柿鸡蛋面、依旧彪悍的公交司机,总不及,沙湾村已变成一条通往东湖的马路更让人唏嘘不已。家,安逸的日子,在回忆里小心翼翼的折叠,然后冷静,深呼吸,以强大的EQ淡定下来,心在撕裂,却不会痛。万能的时间,潜规则了无处安放的青春。 校庆吉祥物 十一月的欢乐,是《单身style》 的策划、编排,是疯癫搞笑的江南style,款款深情的因为爱情。 百花丛中过,前奏吹起海风的一刹那,思念的,竟还是过往的一抹红,如朱砂痣一般,烙印心口。张爱玲是我,我是Eason 。心想着,时间或许不是万能的,白驹过隙,总有那么一个缝隙,能让倔强的青春探出头来,肆虐一会儿。 开场曲 十一月的温馨,是生日party和厚重质感的礼物。棉拖、靠枕、《伯牙鼓琴图》、午夜准时的祝福短信,实实在在的觉得自己的救赎之旅中,内心的诉求得以慢慢实现。 生日蛋糕 十一月的信仰,依旧是每周五晚的聚会,是仇老师的爱宴,是智慧的《圣经》,是承认自己的缺憾,一步步完善自身的救赎。 新本《圣经》 十一月的平淡,依旧是每日九点的惺忪睡眼,午夜的习字、品书。阅读文献,对话包体,用福尔摩斯的大脑,侦探出一幕幕灵石物语。 十一月的汗水,依旧是篮球场上的投射,足球场上的助攻,是男人应该保持的竞争状态,是毛爷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实践。 伯牙鼓琴系列 十一月的厨房,依旧是兜着围裙的家庭煮夫,是菜肴在手中变得美丽而富有韵味的享受,是红酒配电影的小资,是一个随遇而安、寻找幸福感的男人的情调。 “黯然销魂”小炒菌 十一月,是一曲诗意的肖邦,循环播放。远方伊人,弹着混沌古琴,哼着黄梅戏曲。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意而有尊严。近处小生,咀嚼着一杯白开水,品出了拉菲的味道。
5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是理科的,人心是文科的
carldy 2012-6-9 11:01
近日在研究汉语中的“是”字句,有很多有趣的发现。 碰巧有好友的QQ签名是“世界是理科的,人心是文科的”。觉得这句话值得探讨,从“是”作为判断词的用法来说,该句话可以说是最好的例证阐释了。谢谢这位好友! 通过搜索引擎一查,这句话的出处是新周刊367期(2012年3月15日)。 这里全文引录如下,供语言学分析专用。 一种社会人格的精神分析 理科男 世界是理科的,人心是文科的;男人是理科的,女人是文科的——这个世界的走向大致是由理科男把持的。以技术及技术创新为武器的IT业和创业潮,以数据及数据分析为辅助的金融业和商业,具有产业化和高利润前景的各种前沿学科,令理科男大有用武之地。现在,就连政治上、婚恋市场上、时尚舞台上、生活智慧中甚至网络论争中,理科男的表现都分外抢眼。 理科男的定义变了。以往内向、自闭、不解风情、隔行如隔山的技术宅男形象,代之以高智商的酷男、创富高手、拥有小清新趣味、强大逻辑和高科技行为方式的生活达人。他们更新应用、解构谣言、科普常识,提供真实和理性、逻辑和秩序带来的美感。 伴随着理科男的崛起,一种社会人格更加定型:重实用,更在乎对错,一定要赢,迷恋秩序与计划…… 整个社会因这种社会人格受益良多,但弊端也很明显。没有左右脑配合,擅长左脑思维的理科男仅是程序民工;没有人文关怀,横平竖直的城市、了无人性的制度、无动于衷的专家学者就会层出不穷。而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世界,我们得到经济增长好处的同时,也体验了追尾和焦虑,社会已淤积了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 佛祖是可证伪的吗?上帝是可证伪的吗?人类一证明,世界就死机。不会用右脑思考的世界,是一砣砣程序的世界,一栋栋呆板建筑的世界,一款款了无创意产品的世界,一个只会质疑不会调侃的世界,一个不好玩的世界。 理科男转型文科男的王小波说,没有诗意的世界是无趣的。反之,没有理性的世界是混乱的。科学与人文相倚,理性与诗意并存,才能构成一个平衡的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意不常有,失意却很多!!
热度 3 ywang69 2012-4-1 23:15
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求学,找工作,升职,找对象,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而中国人在逆境中才会反省和沉思, 因此。文学史上的杰作往往是在失意的状态下写作而成。 比如韩非在不得志时写了韩非子,司马迁被宫刑后在牢里写了史记,马克思在穷困潦倒时写了资本论,梵高在被疯病折磨下画的那些名作,李白杜甫的杰作往往不是居庙堂之高而作,而是处江湖之远忧其君所成。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所以,遇到失意挫折,想不通就自寻短见实在有些不当。    人啊,这一辈子都不容易。想法越多,苦恼越多,目标越高,失望越大。   小时候的理想很简单,女孩子穿个新衣啦,男孩子要个玩具啦,都容易满足,所以,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们或许还是诗意的。 但是,长大就不行了,男孩子要找个既高薪又不致过劳死的工作,女孩子要找个既有本事又感情专一的老公,所谓既要干得好也要嫁得好,可惜现实中难以做到,于是看到的是一个个优秀的剩男剩女。   诗意不常有,失意却很多!!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6725 次阅读|4 个评论
秋意浓
热度 16 yuewenzhu 2011-10-31 10:34
秋意浓
题记: 萧瑟天凉,草木落霜。晚趁寒潮时候,满林黄叶凄径。残照当搂,落时西风。只叹一枝秋叶,不知人间影清。 四季轮回,伫立于苍茫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的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秋日更是让人伤情的季节,常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是青苔铺满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风,也只好叹一声 “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 秋天是诗意的季节。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也不知到底是 “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 ,还是 “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 《诗经》中的 “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 “ 碧云天 , 黄叶地 , 秋色连波 , 波上寒烟翠 ” ,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 “ 长亭送别 ” 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 “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 ” ,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 “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刘禹锡也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但是 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 ……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十月,面对即将走过的一月,忙碌却又充实。国庆节后花了几周的时间写了一篇文献综述。受CHEM副主编Howard 邀请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审搞人为国际杂志审稿,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可也算荣幸之极。当然期间也避免不了的老板的课题任务,SEES 2012会议的摘要及poster,以及依靠零散休息时间完成《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专著中水质基准研究部分。更幸运的是早上收到P. Garrigues的邮件,告知文章被接受,或许这算是博士期间研究工作的暂时休憩,也算是给忙碌十月的完美收尾。 一段心路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另一段历程的开始,抛却所有牵绊的明天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去做出抉择,并付诸努力。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
个人分类: 科研生活|54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蒋勋:不想当法海
热度 2 hjf306 2011-10-23 12:25
2010 年年底,蒋勋突发心脏病进了台大医院,每天听逝者家属在楼道里恸哭嚎啕。做心导管手术,他自己也疼得失声大叫。作为加护病房为数不多 “ 出得去 ” 的病人之一,出院以后,蒋勋开了关于 “ 此生 ” 、 “ 死亡 ” 和 “ 肉身 ” 的讲座。 有时候讲着讲着,台下就有人大哭起来,蒋勋知道他一定有亲人在加护病房。 “ 所谓文化不过就是做一点这样的事情。怕别人跌跤,想替别人分担点什么。 ” 1981 年,蒋勋在聂华苓的作家营遇到多年的偶像丁玲。那时候丁玲已经从一个大胆抒写时代苦闷的先锋女性变成满脸沟渠的老太太。她用不好浴缸,摔了跤,蒋勋帮她买地胶粘上。 “ 其实她一辈子受了那么多苦,哪里怕跌这一个跤,但是我仍然特别心疼。 ” 后来蒋勋出了诗集《少年中国》,丁玲特意为他作序。那是丁玲去世前不久,她在序中说:当年在爱荷华和蒋勋一起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时光。 “ 我就像她的儿子,每天跟她瞎闹。 ” 蒋勋回忆。 《少年中国》是人互相搀扶、互相支持的善果,《此生 —— 肉身觉醒》也是。当蒋勋把他在一系列死亡教育讲座中的思考结集出版的时候,最初只为从讲座中获得简单安慰的听众变成了义工,帮忙设计装帧、联系出版社、向亲友推荐 …… “ 事情变得像 Facebook 一样,大家都愿意参与其中,做一点叫肉身的功课。 ” 蒋勋很欣慰,他跟很多陌生人一起做了一门每个人都要做,但是家长、学校、社会不怎么教的功课。 “ 你爱一个人,跟他的肉身告别就很辛苦。我的爸爸妈妈都走了,我才知道,最后一门功课是跟我自己的肉身告别。 ” 2000 年, 53 岁的蒋勋从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的位置上辞职,四处云游。给五行八作各色人等办美学讲座,就是从那以后开始的。辞职的原因,是一个学生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泪流满面,考试写作品分析时却写不了几个字,他没法给这学生打分。 “ 这个学生就是当年的我。 ” 蒋勋说。 少年时代的蒋勋本来是台师大附中样样功课都棒的好学生。学校的功课渐渐无法满足少年对生命提出的种种问题,蒋勋开始看《圣经》、看小说。东方出版社在台北重庆南路上的小书店成了他最常光顾的地方。厚厚上下两本《战争与和平》都是站在书店里看完的,每天看一段,看到哪页就悄悄地折一下页脚,改天回来接着读。 看过托尔斯泰对波诡云谲的大时代里那么多人命运和心灵的描写,冒着被打被骂的危险躲在被子里啃过一遍《红楼梦》,蒋勋觉得自己已经没法再去相信学校讲的东西。成绩急转直下,好学生成了经常被老师当众惩罚的捣蛋鬼:如果不能每天背会 5 个单词,就一个礼拜在讲台边罚站。 “ 我怎么可能一天背不会 5 个单词?我就是故意不背,固执地站在那里跟一个我说不清楚的强大东西对抗。 ” 蒋勋从小爱听妈妈讲《白蛇传》,少年时代他时常委屈地觉得自己就是白娘子,身上的 “ 压迫 ” 那么多。可是等他完成在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的学习,回台湾编杂志、进大学当老师当系主任之后,他却惊诧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变成了法海。他对逃学的学生大发雷霆,怒其不争;他指望这个成为林徽因,那个变成英若诚,这个是李白,那个是曹雪芹 …… 体制教育怎样结合基本的生活经验,保留诗意,怎样让人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单面的工具?体制无法给听 “ 贝九 ” 听得泪流满面,考试却写不出漂亮答卷的学生打分。蒋勋决定出走,把美还给生活,还给贩夫走卒。 除了在电台上做节目,蒋勋大量地开讲座。讲座有卖票的和免费的。卖票的讲座一般由出版社组织,跟蒋勋新书的发布捆绑,连书带讲座四五百台币(相当于人民币 80 到 100 元)一个人;免票的讲座多由大企业的文化基金会赞助,蒋勋往往要求把讲座开在台湾偏僻乡镇的文化中心。 讲座内容就地取材,从古画引出的话题可以落实到台湾随处可以见的植物叶子;讲 “ 善与美 ” 这个貌似空泛八股的话题,蒋勋以花和杜甫的诗作为论据: “ 欣欣物自私 ” ,生命像花一样尽情绽放,艰难地完成自我,展示自我,才是最大的善与美。 北京四中和台北明德国中每年有一次互换学生的联谊活动。有时候,蒋勋被请去给四中的学生讲 “ 美 ” 。他不在教室上课,把来自海峡对岸那些陌生的,有时候甚至带有戒备和淡淡敌意的孩子们带到自己在淡水河边的家,不讲诗,不讲历史,不讲战争,不讲颠沛流离和各种各样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带他们在河边散步。 河滩上生长着很多红树,这种奇特的植物会结一种颇像毛笔的果实。果实落地,果荚裂开,里面就是一棵小树,根、干、枝、叶齐全,插到河滩地烂泥里就能成活。 “ 我想孩子们最初会为红树果的毛笔造型惊奇,日后他们人生遇到困难,想到红树奇怪的果实和它顽强实用的生命逻辑,说不定会挺过很多难关。 ” “ 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季节,避开人潮,带孩子们去香山看看银杏的黄叶?如果你仔细看,银杏的叶子是非常美丽的,扇子一样,叶边有柔和的起伏,错综的叶脉,修长的叶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里就画过这片叶子,它和宫女们别在发鬓上的金钗一模一样。 ” 在一个专门为北京几所重点中学和国际学校校长办的讲座上,蒋勋向对面的听众呼吁。大家好像在听一个童话,有人看上去有些入迷,但所有人都讪讪地不知道如何应答。 本文网址: http://www.infzm.com/content/64102
个人分类: 情感体验|41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活(新诗)
热度 3 jizw0704 2011-8-2 11:08
我知道 自己的努力 没有人会在意 只是 请你不要劝我 停下手中的笔 属于我的生活是如此的美丽 我的心又怎能不充满诗意 即使平凡 如同一枚水滴 只要勇敢地寻找阳光 就能折射出整个天地! ——吉宗威
个人分类: 诗情|4385 次阅读|7 个评论
艺林撷英(14):无题
pww1380 2010-12-1 14:27
艺林撷英(14):无题 杨文祥 看潮起潮落, 望云栖霞飞。 蕴日月精华, 得天道同归。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178 次阅读|2 个评论
艺林撷英(13):诗心—— 读王震洪先生诗作《故乡是什么》有感
pww1380 2010-12-1 14:09
艺林撷英( 13 ):诗心—— 读王震洪先生诗作《故乡是什么》有感 杨文祥 情到真时诗有魂, 西山红叶落纷纷。 安得七步寻佳句, 一片秋叶一片心。 参考文献: 1. 王震洪 . 故乡是什么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7885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晚期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生存伦理思想
guowencheng 2010-6-16 20:11
论晚期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生存伦理思想 郭文成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 210096) 内容摘要: 海德格尔指出建筑的本性即让居住,同时思想作为建筑的意义属于居住,而居住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它规定了建筑和思想的本性。只有为了居住而思想,我们才得以在思想中居住。然而,思想作为道说与诗同一,因此诗与居住有其内在关联,这里关键点在于居住的本性是诗意的。在此,这种对于居住本性的去蔽和显现意味着对居住本性的经验。 关键词: 居住建筑 思想 诗 诗意 居住这一主旋律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荷尔德林和诗的本性》、《如当节日的时候》等30年代的文章中就已经在隐隐约约的鸣奏。但只有到了晚期,海德格尔才把这一思想形成专题,如《建筑居住思想》、《演讲与论文》等。在此思想道路中,其路标这样昭示着: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之上。 P.219 这里试图描述出海德格尔所思的居住的本性,显然它相关于建筑,但不相关于建筑学;它也相关于思想,但不相关于形而上学。在此,我们要问:什么是居住?借此一问,我们走上了追寻的道路。 一、居住本性的遮蔽 通常 ,我们认为居住不外乎就是对一个空间位置的占用问题,是一套可诉诸人均占有面积来精确衡量的住房问题,最多是一个诸如住房的周边软硬环境之类的问题。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已按技术的方式被对象性地分割为生产领域、消费领域、流通领域等等,而每一领域又有更进一步的切割。于是,人之居住便顺理成章地被划归于某一个具体领域,比如消费领域。然而专业化、资本化、规范化、功利化和一体化使人之居住为技术世界所占用。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与被剥去了主体性的主体实际上已然沦为技术世界维系自身以及再生产自身的有机部分。如人被设立为人力资源或有灵魂的生产力,并以就业和失业的方式在人才交流市场的吞吐中内在地归属于技术世界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按照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和需求而被规定、筹划、调整和算计的。由此,人之居住的沉沦状态或者说技术性居住的本性便呈现出来了。在此,居住的本性被技术以及其背后的形而上学态度所遮蔽了,而且这种遮蔽是最广阔和最根本的。 另外,我们也把自己处于某个建筑物中称为居住。但并非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住房,如桥梁、车站、公路、水坝、发电厂、商场、运动场都是建筑物,它们却不是居所。然而它们依然属于人们居住的领域,此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是具体的居所。但只有当我们以为在家中时,我们才说我们居住。如果居住意味着占用一个地方的话,那么,上述那些非住房的建筑物并不能使人居住,因为人们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但上述那些非住房的建筑物本身服务于人们的居住,它们本身就是从居住得到规定的。由此,似乎居住与建筑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与这种看法,就是把居住与建筑看作是两种分离的活动,并把两者之间的本性关系遮盖了,因为建筑不只是居住的手段和通向居住的途径。在此,居住的本性被日常的态度所遮蔽。 由此,还有一种现实的遮蔽:居住的困境。一般而言,我们都在谈论或者听到住房的短缺,并且有很好的理由去证明这点。当然我们还有行动,我们试图通过住宅的建设以及通过整个建筑业的规划来实现居住需要的满足。在当今住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占有或拥有某个住房已经可以令人满足了,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样的住房并不就一定能保证居住的发生。因为居住的真正困境并不仅仅在于住房的短缺,它也先于毁灭性的世界性战争,先于地球上人口的增长和劳动者的状态等。居住的困境更在于:人总是重新追寻居住的天性。 这里下文将有详细思考。 二、居住本性的显现 这里不在于给出海德格尔关于居住的所有的详细分析,而主要标示出海德格尔对于居住本性揭示之路标: 1 、 建筑的本性即让居住 建筑( bauen )本身就是居住。为何这么说?如果我们注意语言的本性,语言会把事情的本性告诉我们。在古英语和古高地德语中的建筑一词是 buan ,它意味着居住,即留于、停于一地。动词建筑 bauen 的真正意义(即居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 P.147 同时,古词 bauen 也意味着爱护和培育,特别是指耕种土地、养植葡萄。这样的建筑只是留心由自身结出果实的作物的生长。与之相反,建造船只和修建庙宇却是某种方式的制造。实际上作为耕种的建筑与作为建造大厦的建筑,都包含在真正的建筑之内即居住之中。但这种真正的建筑,即作为居住的建筑是作为人类在大地上的存在。但因为它对人类的日常经验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因而被人只用来指称耕种与建筑,而其真正的含义居住却被遗忘了。这不只是词的意义的变化,实际上其中隐藏着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居住没有被经验为人的存在,没有被思考为人存在的基本特征。 对此,海德格尔指示了三条通向居住的道路:1、建筑是真正的居住;2、居住是能死者在大地上的一种方式;3、建筑作为居住展开为保养植物和建造建筑物。 但建筑在何种意义上属于居住? 海德格尔以一座桥为例展开他的思考:1、桥轻松和力量地横跨在河流上,其使河流、河岸、陆地进入相互为邻的关系中,而河流、河岸、陆地都属于大地。因此,桥把大地作为河流及其四周的风景聚集起来:桥聚集着大地。2、桥已作好了准备应付天气及其无常的变幻,甚至在桥梁跨过河流的地方,它通过使河水流入弯形的桥洞,遮住了冲天的水流,然后又让其自由地流去。桥聚集着天空,从而使天空成其为天空。3、桥聚集着能死者(人),其为能死者开出了一条道路,并且以多种方式疏导,使他们能来往于两岸之间。4、桥作为一个跨越的通道,聚集在诸神的面前。而且它也把人带到诸神之前。 P.154 由此,桥这一物以自己的方式把四元聚于一身。这一方式即为四元提供一个场所,通过这个场所,构成空间的所在和方式得以确定。 P.158-159 而提供了场所的物,我们称之为建筑。由此,建筑的本性在于让居住,它让天地人神四元居于其中:建筑物保护着四元保卫四元,即拯救大地,接受天空,等待诸神,指引能死者这种四元的保持是居住现身的素朴天性。以此方式,真正的建筑物属于居住以现身,并给这种现身提供住所。 P.174 虽然建筑和居住是同一的,但它们之间仍有着区分。建筑的本性的贯彻是通过地方空间的构成的地方的建立。只有当我们能够居住的话,我们才能建筑。 P.174 在此, 建筑的本性是让居住,或者说,居住规定着建筑的本性。只有人能居住,他才能建筑。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居住是那个更为根本的东西存在的基本特征。于是它不仅规定了建筑,而且也规定了思想,因为居住是那值得思考的,它作为存在给予去思考。 P.174 2 、思想以作为建筑同样的意义属于居住 海德格尔指出 居住有两种方式:思想与诗。但什么是这里的思想 (Denken/Gedanke)? 首先看思想不是什么。思想不是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其把思想当作是逻辑性对象性的思想,其表达可以概括为两个命题:第一、人是理性的动物,思想是人的本性;第二、思想是主体性对象性之思想。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形而上学追问存在者的存在,即事物背后的原因和根据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思想恰恰要克服形而上学 。同时,思想也不是科学,在此,思想在本性上不同于科学的表象计算性思想。这里的科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理论的特征是范畴的假定,并有表象-计算性的特征。但现代科学否认它与哲学的关系,其实它是传统形而上学的表现(当前化)。因而,思想作为哲学、科学之外的第三种可能性有着自己的任务:思想的任务是:放弃以往对于思想的事情的规定。 P.392 因此这里的思想不再是理性、逻辑,而是比理性更本源的作为经验的思想,此经验是存在的经验,由此它是思索的深思。 由此,思想是思索的深思。这表现在思想首先是倾听,思想的本真姿态不可能是追问,而必然是对一切追问所及的东西的允诺的倾听。 P.72 这要求我们去倾听那源初的声音,由此思想也不仅是倾听,也是听从。其次思想是纪念,思想逗留于曾有的到来并成为纪念,由此纪念是纪念那些已发生的事情,因此念又成为记忆,记忆是对于那优于一切要去思考的纪念的聚集。最后思想是感谢,首先学习感谢,然后你们才能学习思考 P.182 ,而感谢的是存在对思想的给予。作为倾听、纪念和感谢的思想意味着思想(Gedanke)的聚集: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聚集在一起。 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思想 是以作为建筑同样的意义属于居住的。它只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以自己的方式必然是为了居住。但建筑与思想对居住来说并不充分,因为它们不是互相倾听,而是以自己的事情各自不相干的忙碌着。如果建筑与思想两者都属于居住,它们就能相互倾听。 尽管人的无家可归已是事实,然而一旦人思考了无家可归,那么悲惨的事将不再发生:世界大战、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诸如此类,都将在思想的学习中被克服。人必须永远学习去居住,这正如他们也要永远学习去思想:需要在思想中接受教育,并且在此之前首先还需要对何谓在思想中受过教育和未曾受过教育这回事情有所认识。 P. 392 正确地思考并且牢记于心中,这就是把人引进居住的唯一召唤。我们应该为了居住而思想,这正如出于居住的目的而建筑一样。建筑与思想之属于居住是因为居住之本性是对存在的守护与保持。 由此,居住是那值得思想思考的,是那建筑所要建筑的。居住规定了思想与建筑,思想与建筑在本性上是为居住;但建筑与思想还是有其区分:建筑是建筑居住,而思想却思想存在。思想性的建筑是居住对存在的守护和保持,但思想的建筑不是建筑某一建筑物,而是铺设道路。此思想建筑那告别形而上学以及技术性的思想并走入林中空地的道路。惟有走入林中空地,思想才是那建筑居住的思想。在此,因为思想作为道路建筑居住,所以它在根本上是诗意的。 P.175 然而思想的本性如何是诗意的?但是思考的诗作在事实上是存在的形态学。它给存在道说处其本性的地方。 P.176 思想之为建筑如同诗作一样是诗意的,同时,思想者如同诗人一样又是歌者,思想如诗作也似歌声,但此歌声正是那宁静的排钟。因为思想是道说,亦即语言的道说。 由此,思想之为建筑是那在语言家园中的居住,此家园召唤天地人神聚集于此,从而能死者能居住于天空之下、大地之上、诸神之前。 3 、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 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那么什么是诗意?这要从诗着手。而诗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居住的另一种方式。 在海德格尔那里, 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诗可以指:一般而言的诗歌( Poesie ),适合于世界文学中全部诗歌的诗歌概念。但是,诗歌也可以意味着那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其标志是,只有它才命运性地与我们相关涉,因为它诗意地表达出我们本身,诗意地表达出我们处身于其中的命运,无论我们是否知晓这种命运,无论我们是否作好了准备去顺应这种命运。 P.228 第二:在根本意义上,诗即是诗的本性( Dichtung )。它意味着诗人、诗作和诗意的统一体,因而是存在的显现。这里的诗人不是一般的人,他是神的祭司,在神圣之夜走遍大地。而诗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实现。 P.44-45 这就是说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就是对诸神和物的本性的有所创建的命名。这里诗意规定着诗歌、诗人,而人作为此在在其根本上就是诗意的。后一种对于诗的理解又特别地规定了前一种,因为它让前者成其为自身。因此,海德格尔指出: 诗看起来就像一种游戏,实则不然。游戏虽然把人们带到一起,但在其中,每个人恰恰都把自身忘记了。相反地,在诗中,人被聚集在他此在的根基上,人在其中达乎安宁;当然不是达乎无所作为、空无心思的宁静,而是达乎那种无限的安宁,在这种安宁中,一切力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 P.49 而且,诗给人非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是与我们十分亲切熟稔的触手可及的喧嚣现实相对立的,实则不然,相反地,诗人所道说和采纳的,就是现实的东西。 P.49 由此,诗不能理解为创造,它不是去给予一个尺度,而是倾听与沉默,它是接受尺度。 在海德格尔看来, 诗与思想是道说的两种不同方式。思想与诗本来一为理性,一为感性;一为逻辑的,一为体验的,这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设立的对立。因此思想尚未思考那要思考的,即诗意之思被遮蔽了,而诗作为创造和建立也丧失了诗意的本性。诗人或者诗歌的语言作为存在者不能取代语言自身,同时尽管诗人道说出了神圣的东西,却不能如思想道说存在。诗人在诗中道说着对语言的经验,而思想只关注存在。但诗与思想是近邻,都处于居住的领地之中;诗的语言经验在本性上只能是思想的经验,如果思想不被仅仅当作认识的工具。对海德格尔来说,思想首先要学习放弃,放弃对终极根据的追问而返回到林中空地,倾听林中空地的召唤。作为如此,思想让进入到语言之中。一方面,听从语言的召唤,为语言所用;另一方面对答语言,凭借于它被语言所使用。由此,诗与思想是一种对话,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以自身为根据的语言。而思想与诗的对话旨在把语言的本性召唤出来,以便能死者能够重新学会在语言中居住。 P.161 而 作为道说与居住的方式,诗与思想又同一。思想作为道说与诗同一:凡是思想,都是诗性的。因为诗是人居住于大地之上的方式。诗意语言使居住成为可能,能死者(人)倾听此诗意语言并以此方式居住于语言之道说之中,诗意作为创造的本性是使之居住,但这依赖于能死者倾听语言的道说。诗意的言说显现了林中空地,使人进入大地,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居住。 海德格尔认为居住的本性就是诗意的,因为一居住是非诗意的,只有当居住在本性上是诗意的 P.228。诗意在近代以来是一种设立,即使荷尔德林对居住与家园的诗作也是设立,即设立-居住之尺度,而非道说那泰然让之的建筑。 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的诗句中,发现了诗人与诗意居住的独特关联,这种关联发生在诗意与居住的本性上,使诗意的居住成为可能。 但海德格尔思考的却是建筑的本性,即诗意的思想,此为海德格尔思想与荷尔德林诗作在同一经验(无家可归)中的区分 P.156-160 :海德格尔已将无家可归的经验带向了道说的语言自身,而不是诗作的表达。在此,诗意是接受尺度,是泰然让之的建筑,以此建筑居住。 三、居住的本性再思考 如上所述,海德格尔指出建筑的本性即让居住,同时思想作为建筑的意义属于居住,而居住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它规定了建筑和思想的本性。但这里需要进一步 详细思考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居住本性的思想的不同以及他的某些论断。 问题一是海德格尔在他的早期、中期 (海德格尔的早期(世界性)、中期(历史性)和晚期(语言性) ) 是否有居住本性的相关表述?如有人认为 海德格尔早期的居住思想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中,这时的居住思想是以作为时间性的此在展开的。居住就是此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而在同一房檐下的不同时代的人穿越时间之旅的黑森林农舍意向是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空间性时间性规定的存在论诠释。 问题二是 何以居住的困境比世界战争、毁灭事件、人口快速增长、现实工人状况等等更古老?按照海德格尔的逻辑,更古老意味着,即使现在居住的面积及其环境已完全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我们作为曾在、现在和将在着的能死者的人类仍然深深地置身于居住的困境之中。在此困境下,近现代以及后现代技术性居住的本性便一览无遗:它使人之居住在本性上沦落为一个像居住的面积或环境这样的专题性问题,从而遮蔽了人之居住困境的古老性或源发性。因此,当代技术性居住的真正困境,与其说是诸如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核战争的悬临,文明的冲突等等这样的问题,不如说在于它始终只表现为这样的专题性问题,即始终以派生的困境顽固而又至深地遮蔽着人之居住的那种古老的、源始的、真正的困境。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居住的困境更在于:人总是重新追寻居住的天性? 这意味着居住的本性就是居住的困境, 此困境乃作为存在的居住本身的困境。危险最终只是存在自身,其最危险性表明为困境的无困境性。 P.161 也 就是说,居住之为居住始终发生为、绽出为重新寻求居住的本性或重新学会居住这种由存在本身而来的困境的话,那么对居住着的人来说,真正的事情就不是如何去一劳永逸地摆脱这种困境 , 而是如何本然地去进入这个困境,也就是纯然地去倾听那把自己唤入居住的唯一的呼唤,并进而平静地将自己遣送入那无家可归的深不可测的生存中。 问题三:海德格尔将居住理解为逗留,但什么是这一逗留?此逗留被经验为置身于和平,被带入和平,保持于和平。和平 ( Friede ) 一词意为自由,即Frye。而 fry 一词又意味着:不受伤害和防止危险,防止也就是保护;使自由实质上就是使受保护。保护本身不仅在于,我们不伤害所保护的东西,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任某物存在于其本性的时候,发生在我们特别地让某物返归其本性存在的时候,就自由这个词的真正意义而言,发生在我们让某物自由地进入一种和平的持存中的时候。 P.149 但这里什么是海德格尔未思考的?如汉语的居住的语义及其思想。与此相关,海德格尔要思考的也就是人如何在语言上获得居住的本性。由此,我们从海德格尔那里获取了宝贵的消息:首先去询问什么是家园, 在此,家园与人的存在是本已相关的,道路本身就是家园。 其次是无家可归的思想,无家可说的是现时代的技术把人连根拔起,人丧失了他们的家园。最后是何处是家园与人的还乡的可能,那么何处是家园? 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于其住处。 P . 313 这意味着 语言就是居住的家园。作为能死者的人要回到语言的家,这里的语言是诗意语言而区分于信息语言、逻辑语言。 通向诗意语言的道路,就是向诸神(不同于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的神)的切近,就是回家。在语言家园中的居住,正是语言使四元合一成为可能。诗的言说乃是一种与剥夺或馈赠相适宜的经验。它把一切保持在关系中,正如海德格尔所引用的,作为阅读荷尔德林的主导词的独特术语,即一切都是亲密的。( Alles ist innig ) P . 90-91 诗人是语言家园的守护人。同时,只有在语言的家园中,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 而人如何还乡?还乡在根本上是从危险到拯救的道路。这里关键是思想的学习、思想的放弃和思想为建筑 P.165-173 ,因为作为建筑的思想是一条道路并且是通往居住的运动,也就是从无家可归通向家园的运动。 综上,我们要获得对于居住本性的经验,这依然要求我们去追寻那历史性的家园,并在语言性视域中敞开居住的意义。由此,居住是生成的,以此我们去经验无家可归,显现那被遮蔽的家园,从而重构我们当代的精神家园。 Matin Heidegger .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 New York : Harper & RowPublishers , 1971 。 彭富春 . Das Nichten des Nichts . Europische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 Frankfurt am Main , 1997 。 彭富春 . 无之无化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王为理.人之问思与禅的一种阐释与对话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 Matin Heidegger . Basic Writings . Edited by David . Farrell . Krell , New York : Harper & Row , 1977 . Matin Heidegger . On the Way to Language . Translated by Peter D . Hertz , Harper & Row , Publishers , Inc . New York , 1982 。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彭富春 . 评西方海德格尔研究 ,哲学动态,2001(5-6)。 张文喜 . 居住 : 此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切入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一种视角 ,哲学研究, 2002 ( 3 )。 张贤根 . 诗的本性与人的居住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 1 ) 余平.海德格尔的栖居之思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Martin Heidegger. Wegmarken .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1976. Marc Froment-Meurice. That Is to Say: Heideggers Poetics .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0802064C),东南大学博士后重点资助项目(2009年度)。 对此,王为理在他的《人之问思与禅的一种阐释与对话》第二章中指出:思作为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他对于海德格尔的思想的规定如下:1、思是存在之思,存在是思的基本成分;2、思是去倾听存在的语言;3、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可作一种参考。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69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海德格尔的创造观
guowencheng 2010-6-14 19:29
论海德格尔的创造观 郭文成 (东南大学 哲学与科学系;江苏 210096 ) 内容摘要: 海德格尔的创造观是从现象学与解释学出发的,因而创造首先被理解为一个结构,这表现为创造的区分;同时把创造具体还原到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这表现为世界、历史与语言对于创造的规定;最后,当下对创造的把握就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中得以厘定。 关键词: 创造;世界;历史;语言;诗意 B83-02 A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创造作为一个重要语词频频出现于海德格尔的艺术追问之中。那么,什么是创造?海德格尔指出: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就是在思想的道路中。按日常观点,创造是一个过程,它包括创造物、创造者与创造三要素。创造物来自创造者的活动,但创造者通过什么成为创造者?创造物使创造者成其为创造者。因此,创造者与创造物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然而,创造者和创造物从根本上通过一个第三者而存在,它就是创造。那么,什么是创造?这应从创造物那里寻找答案。但什么是创造物?我们只能从创造的本质中获得。这里便有了一个循环,日常的理智告诉我们它不合逻辑。但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必须去绕圈子,因为这正是思想本身的道路。 一、创造的区分:创造、 创造者 与创造物 在海德格尔那里,创造物主要是指作品,因为它是已完成的存在。作品为人们所熟知,比如一座建筑物,或者是一幅油画,它们都是自然现存的东西,与我们现实生存中的物是相通的。换言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物性。什么是海德格尔的物,这个物性又是什么呢?早期海德格尔在世界之中探讨物,此世界是此在的世界,其结构描述为在世界中存在。因此,物区分为此在,手前之物和手上之物。此在是人的规定,它意味着人是一种特别的物,是能够理解自身存在的存在者。手前之物是自然物,而手上之物是人工物。前者为自然所给予,后者为人类所制造。 而 在中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物的历史就是存在的历史,即存在的真理发生的历史。物的真理发生之地为大地与世界。大地自行归闭,而世界自行敞开。它们的抗争成为了真理的发生或物性的发生的本源之地。而海德格尔晚期所思考的物则是语言所呼唤的世界,这个世界既不是在场者的整体,也不是上帝的创造物,也不是自然和人类所构成的对象性的存在,而是天地人神的聚集。在此物物化,世界世界化,两者交互生成。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们对于物的态度通常是非诗意的态度。这表现在人们对于物的日常的经验的态度,其实际上是人对于物的诗意态度的遗忘和遮蔽,日常的态度只是将物经验为某种东西或某个存在者,而不是物性,因此它阻碍了人们经验事情本身。而日常的态度又相关于形而上学的态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上,物有三种基本的规定:其一,物是特性的载体。其二,物是感觉的复合。其三,物是赋形的质料。海德格尔分析了这三种规定:第一种实际上是将陈述句子的结构投射到物的结构之中,因此它并未揭示物的物性。第二种没有考虑到人们首先遇到的是物的物性,然后才可能感觉到物的各种特性。第三种运用了形式和质料这一概念机器来描述物,但它的原初之处只是艺术品,而不是物自身。因此这三种对于物的观念阻碍我们达到物性:首先,从纯物不能达到物性。其次,求助于器具。为什么走向器具?因为在器具当中,人与物的关系得以体现。器具处于纯物与作品之间,人们很容易把内容形式结构推广到器具上。而其根源于基督教的神学观,即把形式、质料的模式推广到整个世界,上帝是创造者,世界是创造物,灵魂是人。但这一结构也没有进入物本身。因为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中,而器具之器具性正是使用器具的过程中。由此,最后我们只能面向作品本身。在对一双农鞋的现象学描述中,海德格尔指出其用处与归属只能归于无,而神殿的描述其中体现着大地与世界的抗争。于是真理发生在其中,这里的真理不同于传统符合论的真理。因为符合论的真理没有一个存在的基础,更本源的是存在的真理。这一真理是林中空地,是存在者的无蔽。所以,艺术的本质不是模仿,而是无蔽,即真理自行设入作品 。 海德格尔还区分了艺术作品的创造与器具的制造。众所周知,艺术创作与工艺制作有很多相似之处。艺术创作需要精熟手艺,所以大艺术家无不盛赞手艺。两者如此接近,以至于希腊人用 technic 同称手艺和艺术。然而, technic 一词是一种知道,指的是去蔽,即把存在者从其遮蔽中带出来而使之被看见。为此把存在者的外观带入无蔽,也就是一种产出,而在这种产出的意义上, technic 才渐生制作、技术这类含义。这里,二者不同的关键仍要从真理自行置于作品起作用这一线索寻找。如果在作品中始终是真理在起作用,那么这一点就必须能在作品上显示出来。作品所显现的就是这样一件单纯事实:在这里,存在者第一次去其遮蔽。迄今为止的事物乃是唯一的现实性这回事被作品的存在驳掉了。 当然,自然物也存在着。但在自然物上,通常不会注意到这一特定的存在者存在着如此简单的事实。因为存在者存在着太寻常了。而艺术品就不同了,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作品竟作为作品而存在。 器具当然也存在着,然而,它存在着这一事实却不显示自身,而是消失于有用性。实际上,器具制作得越好、越凑手,它独特的存在就越不触目。一件器具制造好了,这器具就脱离了创作;而这一脱离不标志它的独立性,因为它脱离创作正是要投入使用。相反,艺术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这种自存自足更接近于纯粹的物而非器具。然而,被创造这回事却仍然包括在作品中。艺术创造不是让质料服务于形式。实际上,一般被理解为质料的东西,若从艺术品来体会,就是作品的大地。艺术品不令大地消磨于世界,相反,它在大地的顽梗处显现大地。敞开状态在这里遇到最顽强的抵抗因而固置在这顽梗处。于是,作品恰恰通过世界与大地的吻接形状使大地映入眼帘。在这吻接形状上铸着创造的痕迹。正由于被创造这回事明白地铸在作品中并独独属于艺术品,所以我们可以明确地在作品中经验被创造这回事。但我们并不能从作品猜出作者或者看出属名,相反,在伟大的艺术品中,创作过程与环境都不露面,都无足轻重。正是艺术家、作品产生的过程与环境无人知晓的时候,这一冲撞(作品被创造这一事实)才最纯粹地从作品现出。 作品的存在令人惊异:在作品中不断冲击它的被创造性。海德格尔强调被创造性有两个特征。其一,被创造性总是使在世界与大地的对立中的疏朗与遮蔽的冲突中显露出来。他把这种对立或冲突称为间隙( eiss )。一件艺术作品是一种创造,因为它向我们显示了历史性人类生存的冲突本性。它还昭示我们:我们不可能避开这种紧张,这两极不可能被分割开,我们决不可能有完全的清澈或无蔽。真理决不是纯粹的在场,它总是在有限的历史性环境中出场的,总是混合着遮蔽或非真理。艺术作品在我们面前容纳了这种紧张,因此我们能认识到它是我们的人类处境。海德格尔说:艺术作品把真理固定下来。其二,艺术作品不仅向我们显示了这种间隙,还向我们显示出作品是被创造的。这并不是说,它首先显示出某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的手笔。艺术作品确实需要一位创造者,但创造者是那作品中的出场者。艺术作品宣告:无蔽已发生,它发生于作品之中。 可见,创造的本性不能从技艺入手去寻找,而须从真理的演历即从存在去寻找。虽然艺术创作也像手艺似的处理质料,虽然艺术品和用具都是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却绝不是一门手艺,正如艺术品与器具也绝不是一回事。 综上,创造有一个结构:创造、创造者与创造物。这里的创造物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作品。作品与物一样,都具有物性。这一物性是发生的事情。要达到物性,就要去掉日常态度与形而上学的态度。但这一途径无法达到作品的作品性,为了达到作品的作品性,我们必须把它与物之物性、器具之器具性进行区分开来从而直接面对作品本身。作品本身包容着世界与大地,它们的抗争使得真理固置与作品之中,因而显现真理的存在。 二、 创造的规定:世界、历史与语言 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应区分为一条道路中的三个阶段,早期是世界性,中期是历史性,晚期是语言性。 早期海德格尔试图显现世界的本性,但世界是此在的世界,即此在规定了世界。此在的敞开所构成的样式首先是情态,然后是理解,最后是沉沦。于是,在世存在逐步显现为于无存在。 这里,世界并不是一个对象,并不是我们带给所予的一个框架,最重要的是世界世界化,这意味着世界不是静态的,也不是与我们分离的,而是能够让我们体验的敞开之地。海德格尔说:世界是自我敞开的敞开状态,它带有历史性民族的命运中朴素而本质性决定的宽广路径。 这就是说建立一个世界的过程不是个人性的,而是历史性的生成。 海德格尔的创造在早期仍有设立的意思,但有所反叛。他更强调技术的意义,指出它既不是传统的技巧,也不是现在的科技,而是知道。这种知道是一种广泛的思想行为,不涉及认识论中的主客体。知道什么?知道的是存在。由此,海德格尔返回到古希腊,寻找创造的开端。他指出:希腊人用 technic 一词既表技术,也表示手工艺。这并不是因为艺术是某一类手工艺,而是因为艺术与手工艺都被理解为知道的某种类型,它们都是领悟在场者的方式。这里的知道,就是看,看到。某种东西能被看到,是因为它在场,因为它处在真理之中,而技术则把存在从物中带出来。在此,创造便是指人处在林中空地之中。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创造加以现象学的还原,即把创造从日常观点中剥离出来,通过对创造物(主要是作品)的去蔽从而达到存在的真理。 由此,中期海德格尔就开始追问历史的本性,这里的历史不同于一般历史学的历史,而是存在的历史。世界必须在历史性中敞开自身,这里的历史性是存在的历史性,因而是存在的命运。在历史性的经验中,真理的遮蔽与去蔽成为其根本性的喻相。但什么是真理?按海德格尔的讲法,真理便是林中空地。日常观点是把真理理解为物与知的符合。在拉丁文中,真理便是如此定义。这一定义使得真理可以指事物符和知识,也可以指知识符合于对象事物。海德格尔指出,基督教神学把这两种意义连在了一起,它开始于创造这一神学预设,因此把存在解释为上帝。事物是按照上帝心中的观念被创造的。这种对于真理的理解预设了上帝,也预设了人类理性是神圣的造物。但是,对于真理的理解可以独立于这些神学预设,真理便可以是陈述的正确性。这是符合论的另一种说法。陈述的真理还有赖于其他一些东西,有赖于言说者的敞开状态。因此,真理的本性应在于首先使正确性得以成为可能的所在。那么它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说:真理的本性是自由。我们能在陈述中向真实的表象事物开放,只是因为我们是自由的。自由让存在者存在,这正是真理的意义所在。让存在者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事物。让事物存在,根本上是与事物的一种相会。它要求我们让自己在敞开状态中遭遇事物,这种敞开状态在希腊语中被表达为 aletheia ,这个词即真理。海德格尔以更符号字面的意义的方式来将它称之为无蔽。因此,自由便是让存在,是无蔽。当然,真理也与非真理相关联,但它们的本性是同一的。这要求人要创造性(敞开)地居住在林中空地之中。但如何创造性的居住?海德格尔指出,语言会给我们一条真正的道路。 因此,晚期海德格尔的思想集中于语言问题。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这句话表明:语言是居有且揭蔽的发生。如果我们思语言,我们也许能更为居有地理解我们自身与我们和存在的关系。他指出:通向语言的道路不是根据这种或那种事物来解释语言,并因此远离语言,而是要让语言作为语言被经验。 这要求我们从处身于语言经验出发,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性。语言最好被理解为道说,道说总是包含倾听与归属。在探究语言时,海德格尔认为:诗虽然起了向导作用,但关键的却是语言。语言是道说,它的确要求人的言说,但是如果我们要言说某物,我们必须首先倾听。如果语言是显示事物与世界的道说,它就要求倾听与听到。倾听发生在语言中。我们很多的日常说话都忽视了倾听的重要性,要在倾听最本真的形式中去观注倾听。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有所保留的期待的主动行为。倾听是一种正深思着的保持沉默,也是如歌唱般的说话。其第一种类型最适合于哲学家:倾听文本;第二种类型最适合于诗人,这种倾听是一种歌唱。对于海德格尔,倾听的这两种形式都向我们显示出:我们作为言说者归属于这个世界,也即居住于语言之中。而居住的基本特性(它本源地显现在建筑者的传统中)是保护与保存,其意味着始终和平地处于自由:保持和把每一物都庇护于它们的本性的自由氛围中。 当我们诗意地居住时,我们就居住在我们的本性中。由此,创造的核心在于:人诗意地居住。语言成为存在的家园,创造以语言为尺度测量自身。 综上,创造的含义因海德格尔思想的分期而有三种历史形态的意义:在早期,它是设立,与世界相关;在中期,它是真理的无蔽,与真理相关;在晚期,它是语言的倾听,从而道说语言的本性。这并不是否定创造的本义,而是在不同的纬度去把握创造的本性。 三、 余论:深思创造的意义 在当下,如何在海德格尔的创造沉思之后去思考与把握创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思想的任务。在此,笔者认为应该站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给创造予以划界。 创造首先需要作语词的考察。创造与技艺来源于同一词,但两者并不相同。技艺是一种制作,而创造的本义是作为一种知道,是展示存在( sein )之维的。创造通过艺术作品现身出来,而为此在所把握、了解、知道。但知道什么?知道存在。因而创造是存在的领悟方式。这一存在是人的存在,即人生在世:人在世界之中存在。 创造还需要作思想的考察。通常,我们认为创造就是无中生有。这是一种自然态度,它遮蔽了作为创造的存在。让我们回顾思想史上的创造一词:在古希腊,创造与技艺是同一词,它是知道;而在中世纪,基督教把创造理解为上帝的创世,即无中生有;而在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把创造作为设立(生产),这与上帝的创世相似,也是无中生有,但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人的创造,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带有明显的唯意志主义。而在现代,马克思继承了这种创造观,但把这种精神的创造变成为物质的生产。 当下最需要的是作现实的批判。这意味着,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创造要做严格的区分。当今的问题在于科技创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这种所谓的创新是科技力量的泛滥,它表明了思想的贫乏,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科学不思想。因此,创新在何种意义上是创造,这是值得认真深思的问题。 本文对创造的思索在何种意义上超出海德格尔的局限?这一局限即他始终没有摆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幻觉,即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对惟一的一个哲学概念的澄清上,却忘记为自由的、无限可能的、感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留下余地。 而在这个角度,马克思的视域是更为全面而深刻的。 参考文献 彭富春:《什么是物的意义 庄子、海德格尔和我们的对话》,哲学研究, 2001(4) 。 Heidegger . The origion of art work. Basic Writings. ed.David Farrell Krell,Newyork:Harper and Row,1977 , 172 , 172 。 彭富春:《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版), 1999(4) 。 Heidegger. Letters on human. Basic Writings. ed.David Farrell Krell,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7 , 193 。 Heidegger : On the Way to Language. Trans. Peter D.Hertz.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2,119 。 Heidegger . Poetry,Language,Thought. Trans.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1,149 。 邓晓芒: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哲学研究, 2000. (8) : 64 。 作者简介:郭文成( 1978- ),男,湖北武汉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博士后,哲学博士。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 “数学”的对话(5)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09-5-24 00:46
关于 数学的对话( 5 ) (接( 4 )) 乙:这样看来数学这个词还颇有点诗意嘞! 甲:这话怎讲?! 乙:你看,所谓诗者,言志也!数学这个词就明确地说明是:研讨数和形,及其规律和应用的学问,哈哈!很明确地言明了其志啊! 甲:呵呵!这倒还真有点道理嘛! 乙:还不仅如此,所谓诗,还特别强调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数学正是包括着对各种形,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研究。而且,数和形,都是从客观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哈哈!它多么富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诗意啊! 甲:呵呵!你还真能扯哩!你是不是觉得咱们这个圈还该叫做数学圈更有诗意呢?! 乙:那倒不是!只是说明:数学这个词,本身就很有诗意而已。 现在,经大家民主讨论,集中为这个山巅一寺 e 壶酒配上由 博友反复精心设计的标志图,是既有数、又有形,还是蛮有趣的。 甲:是啊!既有数、又有形,更形象、更抽象,更有趣地在言志哩!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数理|2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